ZKIZ Archives


麥肯錫最該救的 其實是自己


2014-09-01  TCW
 
 

 

回顧過去五十年的每個趨勢大潮,不管是公營事業民營化、資本市場鬆綁,還是全球化的推廣,都看得到麥肯錫的身影。企業有問題,找麥肯錫常常就有答案。

但隨著麥肯錫成長茁壯,它的影響力是否也跟著壯大,答案見仁見智。當前在市場呼風喚雨的大企業,很少是因為有麥肯錫當智囊團,蘋果與谷歌就沒有。

受麥肯錫調教成功的客戶多屬傳統的老派企業,例如,美國運通、AT&T、花旗、通用汽車、美林證券等,微軟委託麥肯錫時早已是大名鼎鼎的企業。

這麼說起來,麥肯錫其實就像顧問產業的微軟──從來沒有達到天下無敵的境界,一旦被其他競爭對手超越,卻有足夠資源偶爾追趕上來。

光環減弱的麥肯錫,對年輕人才的吸引力也逐漸減少。

不再是哈佛生最愛錄取報到率,八成變一半

今天,不管是社會新鮮人還是高階主管,最頂尖的人才都跑到更年輕、更有活力的企業。聰明絕頂的學生通常不會想待在大公司,所以不會選麥肯錫。

一九七○ 年代,厲害的學生會投效當時員工人數已超過一萬人的安達信,有冒險精神一點的,則會選擇當初只有四百人的麥肯錫。如今安達信已經倒閉,麥肯錫取而代之,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夢想雇主。到這裡的新人雖然畢業於哈佛商學院,但他們卻不是在班上排名前五%、獲得貝克學者殊榮的學生。

此外,麥肯錫人才外流的現象也從未中斷,顧問仍舊會跳槽到更高的職位。舉兩個著名的例子:一個是臉書(Facebook)營運長桑伯格(Sheryl Sandberg)、一個是谷歌財務長皮切特(Patrick Pichette)。麥肯錫雖然是某些人的志業所在,卻留不住最好的人才。

在《財星》雜誌二○一○ 年最佳企業評比中,麥肯錫的主要競爭對手都榜上有名,包括波士頓顧問公司(第八名)、安永(第四十四名)、勤業眾信(第七十名)、資誠(第七十一名)、埃森哲(第七十四名)、安侯建業(第八十八名),唯獨看不到麥肯錫的名字。

麥肯錫說,大約有九五% 的求職者接受他們的聘書,但根據一名曾在公司服務近三十年的麥肯錫校友表示,這個數字根本不對,至少在哈佛商學院就不是如此。他說哈佛學生的應聘率近年來大幅下跌。一九七三 年,哈佛MBA班有五% 會收到麥肯錫的錄取通知書,應聘率約八成,但最近幾年約有三成學生收到錄取通知,卻只有一半左右的人應聘。

雖然人才培育的資源仍舊比其他顧問公司來得多,但是麥肯錫越來越有淪為職場跳板的可能:年輕人才學到東西後會跳槽到其他更有意思的工作。這跟五十年前的榮景呈現天壤之別。「大家都成了職場快閃族不成?」前麥肯錫顧問邁科瑪(Bill MacCormack)問:「他們這樣能學到什麼?在我們那個年代會一直做到最高層,對知識的追求是會上癮的。現在還是這樣嗎?」

市場沒有永遠的贏家。高盛向來是金融業龍頭,最近卻把寶座讓給規模更大、資金更充足的摩根大通。獨霸市場數十年後的微軟,動力減弱、產品線乏善可陳,在賈伯斯回鍋蘋果後開始敗下陣來。麥肯錫呢?它在市場稱雄這麼久,當初的致勝優勢是否已經鈍化,沒有人知道。

問麥肯錫的成功關鍵為何,它會說成功沒有秘密,完全在於專注於人才的招聘與培育、同儕嚴格評比、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以及貢獻一己之力而不居功的精神──麥肯錫的徵才過程甚至被人比喻為是在遴選太空人。現在的招募人數比十年前高出十倍,透過精挑細選的過程,至少還是一時之選,但維持人才的品質卻越來越有難度。

麥肯錫把旗下員工照顧得很好是不爭的事實。對離職員工而言,他們的履歷表上因為有麥肯錫而更加閃亮;對以麥肯錫為終身事業的人,他們在過程中擠身財富階級,也拿到進入全球權勢圈的入場券。

不再是企業萬靈丹救衰退、看趨勢,一再失靈

但麥肯錫既然是專業型服務企業,它究竟厲不厲害,似乎還是得從客戶的角度來看比較正確。若是如此,答案就沒有那麼肯定了。

麥肯錫是否真的改變企業管理的方式,至今未有定論。它收取通用汽車的天價顧問費,多年來做過一次又一次調查研究,是否有助這家象徵美國精神的大車廠逃脫倒閉的命運?

並沒有。它是否看到網路趨勢來臨,建議客戶搶占市場浪頭呢?並沒有。它是否防止金融業走偏,進而避免全球金融海嘯呢? 也沒有。

讓人不免要問:這些顧問到底做了什麼?問麥肯錫自己最滿意的建議是哪一個,是叫可口可樂(Coca-Cola)推出健怡嗎?是跟麥當勞保證推出早餐一定會成功嗎?還是叫克萊斯勒推出吉普車呢?都得不到讓人百分之百滿意的答案。

儘管如此,麥肯錫解決客戶問題的方式或客觀、或質疑、或根據事實、或整合、或分析,透過種種不同的方式,確實讓世界變得更有效率、更理性客觀。在這個人人都會說大話的世界裡,麥肯錫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讓大家聚焦於數據與研究,而且通常能立竿見影。

管理大師哈默爾(Gary Hamel)在其二○○七年著作《管理大未來》(The Future of Management)裡指出,「管理的機器化」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暫且不論麥肯錫在創辦人死後是否提出其他大膽管理新意,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它協助客戶了解並落實這些概念。

麥肯錫還有另一個功能:害怕的高階主管拿它當護身符,沒安全感的執行長拿它當企業心理醫生,目中無人的老闆把它當成強行決策的背書。換句話說,客戶早把劇本寫好,麥肯錫只是其中一個角色罷了。

麥肯錫長年來的致命傷可能是:只把重點放在解決眼前的問題,卻未能考慮到會有什麼後續影響。找到最面面俱到的解答,向來不是麥肯錫的強項─它能提供答案,卻不管執行的實際面。例如,開除一成員工能把成本壓低一成,卻會增加其他員工的工作量,讓這些人憤怒指數提高五○%,值得嗎?

即使營運正值黑暗期,麥肯錫的顧問還是會彼此打氣,說這裡是全球最頂尖的人才聚集地。他們說的沒錯,全球其他地方很難找到類似的一家組織機構,旗下會有這麼多聰明又有幹勁的人才。換個角度來看,麥肯錫說自己比賽得第一,但是那場比賽卻沒有其他人參加。無論是大型跨國銀行,還是臉書等科技新貴,大多數企業其實並不需要員工個個都是聰明絕頂的優等生。

不再靈活反應快成功後遺症,陷入官僚老派

現在的麥肯錫放眼亞洲,由於初期布局成功,未來有機會在企業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重拾當初在美國東北部白人社會的榮景。來到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經濟實力崛起的同時,美國繼續站穩強權地位,如果麥肯錫成功營造出握有成功之鑰的形象,必能繼續交出亮眼的成績單,至少短期是如此。

現在的麥肯錫更像是業務遍及全國,甚至全球的金融集團。麥肯錫不但規模龐大,也有老態龍鍾的跡象,麥肯錫現在的客戶不管是企業還是高階主管,都比以前大上許多,花在官僚體系的時間越來越多。

麥肯錫未來最大的考驗,不再是能否幫客戶解決問題,而是在於能否克服自己的成功後遺症。麥肯錫最近對外宣揚幾項營運使命,其中一個是「協助解決全球的大問題」。但是自助才能助人,它必須繼續解決自己的問題,才有辦法拯救天下。(本文摘自尾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024

潘迪藍:意銀行陷救與不救的苦惱

1 : GS(14)@2016-07-11 23:34:32

【明報專訊】在英國公投通過脫歐之後,投資者擔憂,其漣漪效應會蔓延到正受銀行危機困擾的意大利。意大利銀行業正面對3600億歐元面值的不良貸款,相當於其貸款總額的18%。而且,這個資本狀况,還要靠對其貸款的抵押品進行非常寬鬆的估值。然而,自從英國公投通過脫歐之後,意大利銀行業板塊的指數已下跌了30%,突然成為投資者心目中歐洲的下一個變數。若要支持意大利疲弱的經濟復蘇,其銀行業將急需進行資產和結構重組,以及注資,才能重新取得足夠的流動信貸。

意大利總理倫齊面對的問題是,私營企業沒有興趣向該國的銀行業注資;若由國家向銀行業提供援助,又受到歐盟的新規則的嚴格限制。要解決這個危機,他看來只有以下三個選擇:

(一)按本子辦事 或影響10月公投

歐元區的新規定已在今年初全面生效,禁止其成員國向陷入困境的銀行提供援助,除非是以其現有債務中的至少8%作為抵押。對於意大利全國1400家銀行來說,這意味着不但只會令它們的現有股東吃虧,還會令很多存戶的利益受損。因為這些銀行存戶合共購買了1730億歐元的次級銀行債務。

去年,四家意大利小銀行的10萬個散戶的投資已被當作抵押,引發政治爭議。因此,意大利政府現時不會考慮這種做法。這種更大規模的抵押,只會加劇民眾的不滿,大大減低倫齊在10月間就憲政改革進行公投通過的機會。因為這個公投,現時已經有可能演變成意大利作為歐元區成員國的信任投票。

(二) 不守遊戲規則 政治代價高

倫齊極端的選擇,是完全不顧歐盟的規則,由該國單方面向意大利銀行體系推出紓困措施。

這未必是將陷於重災區的銀行國有化。但這可能會涉及到成立一家由公帑注資的「壞銀行」,由它來向商業銀行發行債券,以現時帳面價值的大約40%來購入它們的不良資產。「壞銀行」的債券將會由意大利政府擔保,以確保其低風險。這樣釋放出銀行的資本,令它們可以重新恢復貸款給企業。

但這種行動非常激進和極端,會徹底破壞歐元區的銀行聯盟,故真正實行的可能性很低。此外,倫齊在國內是否有足夠的政治分量,以確保這種計劃成功,也是值得懷疑的。

(三)中間落墨 可「特事特辦」

挑戰歐盟的法規,單方面向銀行業提供紓困措施,可能並不是一個現實的選擇。不過,它可以是倫齊手上的一張王牌,用來爭取歐盟撤銷一部分禁止國家向銀行業提供援助的限制。根據歐盟的銀行業規則的第32條,在特殊情况下,是容許向瀕臨倒閉的銀行提供「非一般的公共財政支持」的。

歐洲銀行管理局準備在7月29日公布意大利約10家最大的銀行的壓力測試結果。如果評估是完全客觀的話,部分銀行極有可能在測試中不合格。這可以作為意大利政府引用作「特殊情况」的理由。

若意大利政府承諾對銀行業進行重組和大合併,歐盟當局可能會允許它向陷於困境的銀行注入「預防和臨時性質」的資本,避免出現零售債券持有者即時就有損失的危機。

救一兩家銀行 無法平息市場憂慮

這相信是倫齊這一刻的選擇。儘管直至目前為止,歐盟的政客仍然對這想法大潑冷水,但考慮到全無行動的風險更大,以及倫齊的其他選擇對於10月份的全民公投來說毫無吸引力,歐盟仍然有可能容許類似這種形式的這種解決方案。最大的問題只是允許意大利政府注資的程度。

如果只是向一兩間問題最嚴重的銀行注資,尤其是不良貸款比例高達35%的西雅那銀行集團(Banca Monte Dei Paschi Di Siena),可能會即時平息到市場的不安,但整體的巨額不良貸款不會自動解除,仍然會阻礙着意大利的銀行體系和經濟重新上路。實情是,即使是意大利實力最強的那一批銀行,其不良貸款比例亦高達16%或以上,兼且有大約4000億歐元的資金缺口,令人頗難接受。

歐盟料稍寬放水限制 免脫歐勢力坐大

意大利10家最大的銀行佔了該國接近80%的不良貸款。任何資本和結構重組計劃若不能全數包括這10家銀行,都不太可能在10月份的公投之前成功減輕公眾的擔憂,或者令意大利國內的信貸重新流動,令該國的經濟恢復活力。

簡而言之,若未能以歐盟資助的紓困措施直截了當地解決意大利銀行業的危機,以「暫時」的資本在未來10年支持意大利的銀行體系,將歐元區分裂的政治和經濟力量就可能會坐大。與其去冒這麼大的風險,歐盟稍為放寬禁止成員國政府向銀行業注資的新規定,只是一個很小的代價而已。

GaveKal Dragonomics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581&issue=201607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1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