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張思平:深圳在改革開放中創造的奇跡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取得如此偉大的成績,取得這麽多寶貴的經驗,應該歸功於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和重大決策,歸功於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歸功於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但我認為深圳作為最成功的經濟特區,作為一個經濟實力位居中國城市前三的現代化大都市,在40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在探索和完善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當中,是立了頭功的。深圳的探索為全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經驗。

經過30多年時間,深圳從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一個上千萬人口的現代化、國際化的特大城市。截至2017年,深圳GDP總量位居全國各大城市第三,達到2.2萬億元,人均國民收入排名第一,達到18.31萬元,已成為國內最重要的高科技企業集聚和創新基地,全國第三大金融中心城市,全球第三大集裝箱港口,進出口總額在全國大城市中排名第一,達2.8萬億元,經濟總量與香港等量齊觀。這樣的奇跡,在世界城市發展史上都是罕見的。

深圳的奇跡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深圳在改革開放和國家現代化進程當中的歷史地位究竟是什麽?這是研究深圳改革的現在和未來,需要回答的問題。

而只有了解深圳改革開放歷史,才能更客觀地評估深圳改革開放的現狀,也才能更好研究深圳未來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深圳在中國現代化和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主要有四個方面的作用:

(一)深圳是中國從封閉的計劃經濟體制走向對外開放、將中國經濟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窗口。

改革開放前封閉的、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使中國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粉碎“四人幫”後,中央放棄階級鬥爭為綱,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並決定改革開放。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主要是從農村起步,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的改革,除了部分地區對少數國有企業擴大自主權的試點外,實際上尚沒有真正展開,對外開放也處於準備階段和探路階段。

鄧小平是中國決定對外開放的最終決策者。鄧小平之所以決定對外開放,主要是看到了西方發達經濟體與中國的巨大差距,希望通過對外開放,引進資本、技術和先進的管理,使中國盡快富強起來。他到了日本後深深感到日本發展那麽快,我們落後了。在美、日等發達國家的親眼所見、親身體會,讓這位老革命家堅定中國要從封閉走向開放。

然而開放對黨和國家來講是一項全新的事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資借鑒,並且也有一定的政治風險,完全要靠摸索。按照“摸著石頭過河”的思路,在整個開放格局中需要有個地方或者叫“窗口”進行試驗。正如後來鄧小平對經濟特區的性質的概括:“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

與此同時,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素有對外開放傳統的廣東省主政的領導人,也意識到國家封閉是不行的。當時與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已經成功實現了經濟起飛,基本完成了工業化,人均GDP已達4080美元,位列“亞洲四小龍”之首。面對經濟繁榮的香港這座國際化都市,深圳乃至廣東有大量農民偷渡到香港去。廣東省委省政府承受著民眾大規模逃港的巨大壓力,因此當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習仲勛以及廣東省委書記吳南生等領導提出要在毗鄰香港的深圳搞出口加工基地,利用國外的資金和技術,解決就業、發展經濟。這一設想得到了中央的積極回應。

這應該是深圳特區建設的初衷。隨著對外開放窗口的打開,深圳從最早的出口加工區的設計,慢慢調整為工業、商業、旅遊等綜合發展的經濟特區。借助中央給予的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加上梁湘為市委書記的班子的艱苦創業,在較短時間內,落後的投資環境得到了改善,逐步吸引到一批港資的“三來一補”企業。同時深圳利用中央給予的特殊政策,引進了大批內地外貿國有企業來深圳設立外貿窗口企業,使深圳也成為中國外貿進出口的重要通道和基地。

這樣經過幾年的開發建設和內聯外引,深圳成為了內地封閉經濟與世界經濟對接的一個窗口,在中國經濟納入世界經濟體系過程中起了重要的探索和示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深圳實踐出了改善環境、引進外資、增加出口、增加就業、發展經濟的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深圳模式。

1984年,鄧小平視察深圳,對深圳經濟特區給予了充分肯定,明確表示“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並隨後決定將沿海14個城市整體開放,形成東部沿海對外開放的戰略大格局。應該說,中國的改革開放,首先從深圳這個地方建立了一個窗口,撕開了一個口子,進而實現了沿海14個城市的全面開放,從而使我國納入了世界經濟體系,融入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

經過多年的發展,深圳的投資環境得到了全方位的改善,除了港資以外,世界上知名的跨國公司也開始涉足深圳和珠三角,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宜的勞工、優惠的政策,建立它們的全球加工基地,從而使深圳和珠三角變身為“世界工廠”。多年來深圳一直蟬聯全國大城市當中出口總額第一的桂冠,出口總額曾占全國的40%左右,2017年深圳的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2.8萬億元,其中出口達1.65萬億元,占全國出口總額的10.8%。深圳乃至珠三角經濟的騰飛和世界工廠的地位,為深圳港提供了充裕的適箱貨品,使深圳港也成為全球第三大集裝箱港,為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第二大資本流入國做出重大貢獻。

因此,中國的對外開放是從深圳實現突破和起步的。深圳特區建設和發展所取得的其他成績,應該說都是從發揮對外開放的歷史和戰略地位過程中派生出來的。

(二)深圳是中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試驗場。

從深圳發展的歷史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試驗場的作用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特區對外開放和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被逼出來的。

在上世紀80年代初,深圳特區成立時,城市的改革還沒有真正起步,在確定深圳興辦經濟特區之初,中央並沒有明確提出特區要搞市場經濟,只是特區實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發揮好市場調節的作用。但深圳在建設初期的實踐中,特區的開發、對外開放和舊的計劃經濟之間難以調解的矛盾充分暴露了出來,逼迫深圳要沖破舊的計劃經濟體制,探索新的能夠保障特區建設的體制機制。

比如,深圳在特區建設初期,需要解決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物資、幹部、勞動力等發展要素問題,就和當時計劃經濟條件下的金融管理體制、商品流通體制、物資分配體制、價格管理體制、幹部管理體制、勞動管理體制等發生了尖銳矛盾,倒逼著深圳去探索適應特區建設的新體制、新機制。又如,深圳特區要興辦來料加工企業,開展“三來一補”,擴大對外出口創匯,也勢必與當時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外資管理體制、外匯管理體制等發生沖突。

有沖突意味著要突破,所以在上世紀80年代,深圳在建設發展過程中扮演了一個中國從計劃經濟突圍、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先鋒的角色,使深圳最早打破了舊的計劃經濟體制,引進了市場經濟的因素和機制,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環境和市場機制,吸引和聚集了國內外大量的資金、勞動力、科技人才等各種發展要素,獲得了巨大的改革紅利和制度紅利。從1980年到1995年,在將近15年的時間里,深圳引領了全國市場經濟體制探索的潮流,成為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一個試驗場。或許也正是這些,才幫助深圳在短短30多年間就從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了國際大都市。

深圳目前形成的高科技、金融、物流等支柱產業,從本質上講,也是多年來深圳率先進行的市場經濟為取向獲得的改革紅利和制度紅利,沒有長期在產權制度、行政管理體制、科技管理體制、金融體制等方面的改革探索,沒有比較完善的市場環境和發展環境,深圳高科技產業是不可能崛起的。

(三)深圳是中國社會轉型、建設民主法制政治文明社會的探索者和先行者。

由於深圳經濟特區具有毗鄰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幾十年來,深圳與香港乃至全球信息連通,跟國際市場高度融合,每天都有幾十萬人在深港之間穿梭流動。所以,香港的法制、民主、多元文化、廉潔政府、誠信透明等核心價值和生活方式,深圳接觸得最早、感受得最深、受到影響最大。隨著深圳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經濟實力以及人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深圳的社會和市民必然要求社會、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也有相應的變革。

在實踐中,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深圳在社會轉型方面先行一步,深圳的社會組織發育、基層民主自治、市民參政議政意識的形成、法制觀念的增強、政治生活的參與等,都領先於全國,實質上成為了中國社會轉型的探索者和先行者。雖然這一過程充滿了困難與曲折,很多嘗試甚至沒有得到延續,但它在促進中國社會轉型和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作用是難以估量的。

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來深圳工作或者創業的人,對傳統的經濟、社會、行政、政治體制的弊端的認識和感受,都比較深刻。對改革創新、政治文明、民主法治等現代社會觀念大多充滿向往。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敢來深圳闖的人,大都有著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他們成為了深圳推動民主法制社會轉型、政治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他們在幾十年特區建設過程中不斷進行著努力探索。

比如上世紀80年代初,在蛇口就開始實行基層民主選舉、社會監督和內部競爭,由此還引發了一場蛇口風波。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深圳已邀請國內改革家和思想家對深圳的政治體制、行政體制改革進行系統設計,雖然由於種種原因,這些系統設計未能在深圳進行實踐,但深圳仍然在盡最大努力,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不斷地推動著社會轉型和政治文明的建設。

我相信,中國的社會轉型和現代文明制度的建立,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大目標的大勢所趨,曲折是難免的,但方向是任何人都難以扭轉的。在這個過程中,在遼闊的大地上總會有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率先進行試驗和探索,而這種試驗和先行的條件與環境,內地的任何一個城市、任何一個地區,都沒有深圳這樣良好的社會基礎、氛圍和環境。

(四)深圳是保證香港回歸後繼續繁榮穩定的強大支撐。

深圳特區最早成立的時候,僅僅是借鑒香港的經驗,引進香港的資金,探索實行對外開放的新路子,中央並沒有賦予其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職責。當時作為邊陲小鎮的深圳,也沒有能力和條件為香港的繁榮穩定發揮多大的作用。但是隨著深圳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城市規模的擴大,深圳與香港的關系和地位發生了變化,兩地經濟社會的全面融合,使深圳實際上已經成為保證香港順利回歸後繁榮穩定的一個強大支撐。

1997年香港回歸時,深圳的經濟總量已經相當可觀,當年深圳的經濟總量已達1130億元,進出口總額已達450億美元,並且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迅速增長,到2016年,深圳的經濟總量與香港已經持平。隨著深圳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現代化的建設,深圳對香港的經濟轉型、發展和穩定,提供了強大的支撐,也改變了深港長期以來形成的“前店後廠”的基本格局。

改革開放以來,香港的制造業逐步轉移到深圳乃至珠三角,為香港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高端服務業升級,創造了歷史機遇。深圳在承接香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過程中,通過體制創新、科技創新,不斷推進產業升級,逐步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高端材料產業基地,同時在金融、物流等高端服務業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深圳的發展和崛起為香港提供了越來越大的經濟和金融支撐,使香港能夠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轉型,從而提升了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的地位。

如果說過去深圳的發展離不開香港的輻射和帶動,按現在的形勢看,香港和深圳在經濟上已經是等量齊觀、並駕齊驅、相互融合、共同發展,未來深港將逐步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之一,成為經濟高度一體化的“深港經濟共同體”。

(作者系深圳市委原常委、深圳市原副市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613

银泰网:创造奢侈品网售的奇迹

1 : GS(14)@2011-02-09 22:51:41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209/183748.html
    什么叫惊喜?惊喜就是,你在网上买完东西,过了几天,突然接到客服电话:“先生,您的消费获得了7000元的返券,可以继续购买任何商品。”
               
           上线第92天,日创建订单量过万单,平均客单价近500元,银泰网如何创造奢侈品网售的奇迹?

   什么叫惊喜?
  惊喜就是,你在网上买完东西,过了几天,突然接到客服电话:“先生,您的消费获得了7000元的返券,可以继续购买任何商品。”Wow!太意外了。没错,这就叫惊喜。超出用户预期的“WO体验”。这就是银泰网CEO廖斌给《中国企业家》记者的翻译。
  这一幕是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某先生身上,他在银泰网买了件Prada,正赶上银泰网搞促销,自己没有注意,也没有申请参加活动,事后客服人员发现,主动给这个用户打电话,把7000元返到用户卡里。
  就是这家给人惊喜的网站,作为传统百货行业领头羊银泰百货的业务创新,刚刚刷新了电子商务圈的新纪录:上线第92天,日创建订单量过万单,平均客单价近500元。在最近很热的奢侈品(中高端商品)电子商务网站中,这个成绩把竞争对手甩得太远,风头很劲的走秀网已经做了两年,日销售最高也刚刚超过1000单。有电商圈里的人在微博上评论:银泰网的增长,让我们这些做了多年电商的人,无地自容。
  采用传统零售业的返券模式做促销,绝非银泰网的独创,但是在电商领域并不多见。前一阵子京东商城和当当网打价格战的时候,曾推出过满100返20的策略,可惜那只是一时的非常手段。按照电商惯例,促销方式无非是打折降价销售和限量限时秒杀。这也是线上网购相对于线下传统零售的优势所在。而在银泰网,返券促销模式却是一种常态。银泰网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
  原因之一:银泰网上所有商品,都是买断经营。这是返券促销模式很重要的前提条件,若不是买断经营,就无法做到用户买Prada获得的返券,去买LV。这也是为什么淘宝网没有返券促销的原因。至于其它同样采用买断经营方式的电商,比如京东商城和当当网,虽然理论上可以返券促销,但是鉴于3C和图书的同质化竞争和低毛利现状,返券倒不如直接打折来得直观和有效。
  原因之二:银泰网的商品都是中高端品牌,对于这些品牌商来讲,品牌意识大过天,低价销售对品牌美誉度是有损伤的,万万不能接受。新品不让打折,但不打折就很难卖出去,这是中高端品牌电子商务化的一个难解之题。当然,也有例外,就是一年以后的过季商品可以打折处理,所以,在大多数电商网站上看到的品牌商品都不是新品。而银泰网却坚持要卖当季新品,所以,返券促销模式应运而生,既不损害品牌商,又能让利用户,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这种被银泰网副总经理谢伟称为“脱了裤子放屁”的返券促销模式,令那些品牌供货商很受用,用户也会念你的好。
  返券促销模式,解决了中高端品牌电子商务化的顽疾,接下来,摆在银泰网面前的是如何说服这些品牌商给自己供货。谢伟把这个过程比喻成谈恋爱,有时候需要热脸贴冷屁股,有时候需要甜言蜜语,但是,要真正打动对方,需要的是你得懂她,知道她在想什么。
  谢伟清晰地记得,他多次只身飞去香港,只为说服一个国际品牌给他们供货。当时,该品牌的亚洲区总监说,我们品牌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在网上销售,我也无权给你开这个先例,何况你们还只是一家新电商,把我们品牌伤害了怎么办?热脸贴了冷屁股。回来后,谢伟反思,是呀,人家凭什么信任我们银泰网?连亚马逊和淘宝商城都搞不定人家,我们凭什么打动人家呢?廖斌和谢伟都有着多年的服装领域的传统零售经验,一直跟这些大品牌打交道,深知他们想的是什么。两人一合计,攻心为上,让对方感觉银泰网更懂品牌,绝不会做损伤品牌的事情。
  过了几天,谢伟再次飞去香港,还为这件事。这次有备而来:一,不提降价问题(一般电商和品牌商谈的最多的问题就是逼对方给更低的价格和更大的折扣);二,银泰网坚持中高端定位,中低端品牌不做,营造一个良好的高端品牌氛围;三,银泰网坚持免邮费且无条件退换货政策,做足售后服务。
几轮下来,谢伟给了对方“我们更懂品牌”的感觉,该品牌有些心动了,表示愿意在银泰网做一个试点看看效果。就这样,一个一个品牌说服下来,起初大家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2010年10月11日银泰网正式上线,拥有300个知名品牌。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品牌需要银泰百货出面搞定,软硬兼施。就在记者采访银泰网的过程中,银泰百货大老板沈国军还亲自飞赴欧洲,和各大品牌商谈合作的事宜,与银泰网的合作是其中之一。
  现在,大概有50个品牌选择了银泰网作为他们网上销售的唯一渠道。比如CK、黛安芬、奥索卡、维多利亚的秘密,还有更多的牌子,比如阿迪达斯,只选择了淘宝商城和银泰网。
  传统零售业,限于场地原因,单店品牌数最多不超过600个。而在网上,就不存在这样的限制,所以,廖斌计划,到2011年底,银泰网上的品牌数将超过银泰百货,达到1000个。这也是银泰网较银泰百货的优势所在。在银泰百货,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很多知名品牌只能二选一,或者多选一,而在银泰网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这也是银泰百货决心发力银泰网的初衷之一。
  当然,银泰网品牌数量的扩充,有一个红线,比如男装品类的红线是杰克-琼斯,运动品类的红线是李宁,只准向高端扩充,不准低于这个红线。
  在银泰人眼里,“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所以,很多在淘宝上热卖的服装品牌,银泰网都不予考虑。除了品牌不够高端之外,还有一个并发原因—客单价低,毛利更低,“我们不想做一名搬运工。”银泰网上线三个月来,平均客单价近500元。
  聚焦中高端品牌,一直是银泰百货的定位,银泰网沿袭了这一定位。当然,银泰百货的品牌知名度也给银泰网做了一个很好的背书。这也算是传统零售做电子商务的一个优势所在。
  优势并不止于此。我们来算一笔电商企业的细账。以服装为例,买断销售型电商,一般都要参加品牌供货商的订货会,政策大同小异:四折拿货,不准低于七折销售,尾货不退。一般来讲,电商在按照七折销售商品,尾货量控制在15%以内都是正常的,所谓的利润,也就是以什么样的价格把这15%的尾货卖出去。
  银泰网却打破了这个惯例。同样是四折拿货,不准低于七折销售,但是,卖不掉的尾货可以退回给品牌供应商。这在其它电商眼里简直不可思议。为什么银泰网能拿到这样的优惠政策?答案是线下优势,银泰百货全国几十家店,很多品牌商不得不给这个面子。
  更重要的是,银泰百货在未来的三大战略布局上(银泰百货实体店、城市综合体、银泰网),也把银泰网作为零号店,排在所有实体店之前,定为银泰百货未来重点打造对象。虽然廖斌不方便细说,但是他也透露,未来的资金投入不成问题。
  在企业战略这个层面上,是有前车之鉴的。在银泰网出现之前,其它传统零售企业,如西单商场、王府井百货、广百、太平洋百货等都试图推出过电子商务计划,要么就是网货和实体店货物同仓来做,要么就是拉几个人来做做样子,没有清晰战略,更没有三五年的投入计划,所谓品牌优势很难得以体现。这是很多传统零售企业做电子商务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
  当然,除了来自银泰百货的支持,银泰网团队自身的努力也很重要。这是一群仅用10个月创建的500人团队,他们来自各个领域,被戏称为电商领域的“八国联军”,几乎囊括了所有电商企业,他们消息灵通,知己知彼。不得不提一句,这同样是一个激情与风险共存的团队。如何建立银泰网的企业文化,凝聚员工,是摆在银泰人面前的下一个难题。2011年,是电子商务的泡沫之年,挖人、烧钱,各种残酷景象将在这一年频繁上演。
  廖斌的杭州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画“天道酬勤”,是金山寺的大师送给他的。银泰网年会上,廖斌喝的有点多,“我跟你说句实话,我这个人很笨,只有用勤奋来弥补。我是一个非常喜欢睡懒觉的人,但是,我每天早晨9点都会在公司开例会,一天不落。”
  2011年,这个刚刚扬名立万的电子商务网站打算做到多少营业额?
  “集团给我的任务是20亿,我给否了,能做到也不能做,速度太快,消费者体验就会下降,2011年是电商泡沫年,别人都在疯跑,我们更要冷静。我保守估计5个亿吧,做10个亿,也没太大问题。这个不能写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914

奇跡啊! 惠普TouchPad平板市場佔有率第二 三星排第三

1 : GS(14)@2011-11-23 22:58:40

http://news.imeigu.com/a/1322004060756.html

iPad之外各大平板電腦市場份額

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22日凌晨消息,市場調研機構NPD週二發佈了一分報告,顯示了目前除了評估iPad之外,其他平板電腦的市場佔有率情況,而排位第一的居
然是即將絕版的惠普TouchPad。儘管平板電腦已經成為了眾多PC企業重點發展的對象,然而蘋果的iPad依舊會努力試圖將這些未來的競爭對手扼死在
襁褓之中。
根據NPD的報告結果顯示,從今年1月到10月期間,美國的平板電腦銷售情況——不包括iPad系列——總共達到了120萬台,總共獲得了超過4.15億美元的零售業績。如果在算上週邊設備的話,不包括iPad的平板電腦市場的價值將高達近7億美元。
儘管這一數據看上去十分龐大,但是蘋果在截至2011年9月的第三季度中已經通過iPad系列產品的銷售獲得了超過69億美元的驚人業績。
在平板電腦產品的市場佔有率上,可以從圖表中看到惠普的TouchPad居然佔據了除iPad外平板電腦市場份額的第一位,但是這裡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惠普宣佈即將停產該產品,並且以每台99美元的跳水價進行拋售後的結果。
在除去蘋果iPad以外的市場份額當中,繼惠普之後的排名分別是三星,約佔剩餘市場份額裡的16%;華碩佔據了10%;摩托羅拉(微博)約佔9%,同時宏碁(微博)也只有9%。此外RIM、東芝(微博)以及HTC(微博)都沒有進入前五名。
NPD
的行業分析部門副總裁史蒂芬·貝克爾(Stephen
Baker)在一篇報告中指出:「平板電腦市場上充斥著老牌的PC以及手機品牌,同時也包括了不少低價位的入門企業。由於零售商店裡的貨架展位有限,同時
所有平板電腦都將面臨著蘋果先發優勢的嚴峻挑戰,因此不是所有的品牌都將能夠獲得成功。」
而隨著亞馬遜和Barnes & Noble在本季度推出了更加廉價的平板電腦之後,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平板電腦的廝殺將會更加白熱化。(林靜)
2 : idsdown(1658)@2011-11-24 06:06:05

無心插柳..
咁平, 買返來load android
3 : GS(14)@2011-11-24 21:27:05

其實仲有無999?
4 : fineram(806)@2011-11-24 22:07:00

3樓提及
其實仲有無999?


香港無乜人買到..

未開售就話無晒
5 : GS(14)@2011-11-24 22:27:19

可能都是用了那些外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675

15磅超級巨B15分鐘順產確係奇迹

1 : GS(14)@2015-11-09 08:28:22

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一名婦人上周四誕下七公斤(約十五磅)重超巨型男嬰,打破印度初生嬰重量紀錄。雖然嬰兒如此巨型,但採取自然分娩的孕婦,只花了十五分鐘便產下兒子。誕下巨型男嬰兒的三十六歲產婦卡圖(Firdous Khatun),本身重七十七點五公斤(約一百七十磅),之前已生過八胎,全都是在家分娩,孩子體重都屬正常,平均三點六公斤(八磅)。嬰兒如此巨型,但卡圖竟然能順利自然分娩,醫護人員都相當詫異。接生的醫生格達(Anjana Gupta)說﹕「雖然他的肩膀曾卡住數秒,但不到三分鐘,就在我手中。」,更形容他是一個「奇蹟嬰兒」嬰兒最初有呼吸問題,暫時留在兒童加護病房監察,兩母子現時都很健康。醫生暫時未確定卡圖產下巨B的原因,通常生下巨嬰的孕婦,多數患糖尿病。印度西北部拉賈斯坦邦(Rajasthan)一名婦人,上月經剖腹產下六公斤(約十三磅)嬰兒,成為國內最巨型嬰兒。這名產婦便罹患糖尿病,但卡圖卻非糖尿病患者。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1109/193659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802

9成燒傷1%生存率少女奇跡康復活得精彩

1 : GS(14)@2016-03-01 18:55:34

一場大火令一名少女幾乎體無完膚,身體90%被大火燒傷,醫生指她只有少於1%機會存活,然而她卻奇蹟活了下來,並勇敢地說出:「我已無所畏懼,因為沒事情可以比我已捱過的更壞。」2009年4月14日是扭轉英國女子斯卡利(Layla Skalli)一生的日子,當年19歲的她與友人合租的單位起火,不過因房東沒安裝警鐘,她根本就不知道,直至吸入濃煙暈倒並遭熊熊烈火包圍。斯卡利獲救時燒傷傷勢極為嚴重,連消防員的保護衣物也被其身體高溫灼穿,救出她後不久後房間更發生爆炸。斯卡利吸入的一氧化碳濃度幾近致命,器官亦在衰竭邊緣,醫生也不寄予厚望,認為她只有少於1%機會生還。不過斯卡利捱了過來,接受9小時手術去除燒傷皮膚並植皮,昏迷9天後甦醒。不幸中的大幸是,她暈倒時雙手剛好保護到臉部,臉容未至於受太大影響,但她亦一時無法接受自己身體的傷勢。「旁人會望著或盯著我,所以我寧留在家。當時若果我要有所抉擇,我會選擇死去。」她後來更患上抑鬱,又吃止痛藥吃上癮,一直靠母親全力照顧,可惜母親亦因為這場事故患上抑鬱,2009年誤用酒精送抗抑鬱藥,於睡夢中離世。「那場火毀了我的一切,並奪去我的母親。我多年來都希望自己當時沒有獲救,不過我已改變了這個想法。」她後來出國四處遊歷散心,卻讓她突然醒覺想開了:「我可能滿身傷疤,但我不再害怕,老實說我為自己的疤痕以及我如何克服它而驕傲。」她去年已報讀社會科學學位課程,希望當社工或輔導員助他人度難關。英國《每日鏡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01/1951169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4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