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永豐金跟陸銀豪門搶先結親內幕

2013-04-15  TCW 
 

 

當全市場都在期待,四月一日金銀三會(兩岸銀行業第三次監理合作平台,簡稱金銀三會)後的兩岸金融參股行情時,永豐金控又令全市場跌破眼鏡!

繼農曆年前,中國前證監會主席郭樹清來台,宣布開放三張證券全牌照讓台資證券參股,永豐金閃電宣布將與廈門市金財投資公司成立第一家兩岸合資證券,打算搶下首張福建合資全牌照,令金融市場意外。

遭外界批收購價打亂行情

這一次,永豐金又搶了個第一,短短二十四小時內,火速宣布董事會通過中國工商銀行(簡稱工行)參股永豐銀行二○%股權,創下兩岸銀行業參股首例,而且是全球市值最大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的參股案。

只是,這個驚喜,反映在永豐金的股價上只有一日行情,反而爆大量收黑。野村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王嘉樞指出,永豐金引進中國工商銀行參股金控子銀行二○%,為國內金融業開了一條新路,但永豐銀行沒上市,收購價格不夠漂亮。

工行以股價淨值比一倍、零溢價,入股永豐銀行,被同業批評打亂價格,「能成交才是行情價,」一位永豐金高層說,永豐金與工行的合作,看的不是股價,而是工行「匯通天下」的一萬七千個分行優勢。

在台灣,永豐銀行只是一家中型銀行,卻能搶在富邦、國泰等金控老大之前,奪下兩岸參股頭香,到底憑什麼能耐?

其實,這樁婚事,早在五個月前就現端倪。

去年十月三十日,中國工商銀行、永豐金控共同主辦「匯通天下──從錢莊到現代銀行」特展,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親自來台主持文物開箱儀式,時間就在中國十八大會議的前一星期。

兩家老董三年好交情奠基

身為中共金融體系的代表,姜建清在去年十一月八日舉行十八大會議前,仍願按照既定行程來台,可見他對於這項特展的看重,而牽線促成此事的,就是永豐金控董事長何壽川。

現年六十歲的姜建清,個性低調務實,是大陸前四大國有銀行當中,少數從基層出身的董事長,和傳統產業起家的何壽川在三年前開始結緣,見面不下二十次,每次見面,相談都很投契,話題並非圍繞在金融業,而是藝術文化和農業。

去年十月初,中國作家莫言甫獲諾貝爾文學獎殊榮,當時姜建清訪台,就帶了莫言親筆簽名的書,送給何壽川作伴手禮。姜建清曾是煤礦工人,何壽川也醉心有機農業,兩人聊得興起,一度還冒出到東南亞做有機農業放款的念頭。

事實上,工行早在二○○九年曾傳出有意參股國泰金控,但永豐金能以後來者之姿超車,靠的是雙方三年來互動與業務合作打下的基礎。

「談兩岸參股合作,大家都有跟工行談,但有誰真正端出實質業務來?」永豐金高層指出,過去一年,永豐金控和工行聯合推出兩岸美元匯款一日通、兩岸人民幣匯款一日通、承銷首家陸企在台發行存託憑證(TDR)等合作案,背後都有工行推一把,讓雙方越走越近,終於在去年八月,工行開始對永豐銀行進行財務查核。

當時,永豐金的參股購併小組,和工行花了八個多月進行談判,沙盤推演,備妥四種劇本:開放金控參股、銀行參股、兩者皆開放,或者什麼都不開放,就等著四月初的金銀會結果出爐,因此,能閃電端出相對應的參股方案。

這一仗,永豐金不僅取得工行在大陸一萬七千個分行的合作機會,永豐金抓住中國最大咖的國有銀行,也打亂了其他金控的參股想像空間。

根據金管會規定,陸銀來台設分行及參股仍是維持二擇一,在金銀三會進一步鬆綁下,有資格來台參股的陸銀(編按:銀行總資產必須在全球排名前兩百大)家數,將由現行五家擴大到十七家。

五大國有陸銀四家「死會」

原本的可參股的中國五家國有銀行中,工行已娶了永豐銀,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交通銀行又已選擇來台設立分行,等於「死會」,無法再參股台資銀行。換言之,國內金控能夠結親的對象所剩不多,中國五大國有銀行中,只剩下體質較弱的農業銀行。

其他符合資格參股台灣銀行業或金控的陸銀,僅十二家,其中最小一家、排名全球第兩百名的江蘇銀行,其資產規模也超過新台幣三兆元。相較之下,國內金控龍頭國泰、富邦的總資產分別是五兆三千六百億元和四兆零兩百億元,與大陸銀行門當戶對的結親對象也不多。

兩岸金融參股,背後有許多政治意涵,大陸將人民幣清算行給了中國銀行,並與中國交通銀行同時被核准成為「第一批設立台灣分行」的機構,對工行來說,成為「第一家參股台灣銀行」的國有陸銀,也算是取得一個兩岸金融合作的第一。

在工行參股永豐銀後,王嘉樞分析,另一條路則是陸銀參股國內金控一○%,「路開了,都有人走,」至於未來能有多少兩岸銀行成功結親,就要看政府開放程度。

現在中國檯面上合格可參股台灣金融業的對象,除中國農業銀行具大陸國企色彩外,其他十二家陸銀皆為商業銀行背景,誰能搶下「第一家參股台灣金控」的陸銀?仍具兩岸金融合作指標意義,大陸銀行會不會為搶這個「最後的第一」頭銜,付出相對高價參股?將是下波金融股行情的指標。

【延伸閱讀】永豐銀搶下最大咖,國銀僅剩中國農銀是自由身——中國5大國有陸銀參股與投資現況

國有陸銀:中國工商銀行現況:已參股永豐銀行

國有陸銀:中國農業銀行現況:可參股或設立分行(2選1)

國有陸銀:中國銀行現況:已來台設立分行,無法參股

國有陸銀:中國建設銀行現況:已來台設立分行,無法參股

國有陸銀:中國交通銀行現況:已來台設立分行,無法參股

——具來台參股資格其他陸銀

其他陸銀:招商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北京銀行、廣發銀行、平安銀行、中信銀行、北京民生銀行、福建興業銀行、北京光大銀行、北京華夏銀行、江蘇銀行以及上海銀行

資料來源:金管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37

創始人復盤易迅網出售始末:險與富士康結親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793.html

【導讀】在眾多的收購案例中,易迅算是個異類:不僅創始團隊鮮有離職,而且如今已成為騰訊電商的中堅力量。在易迅創始人卜廣齊看來,如果說帶領一個創業團隊從創業走上市是一種堅持,那麼帶領一個團隊從創業公司融入一個大公司則需要智慧。正如一段完美的婚姻,首先是要選對人,其次是要懂得妥協。

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姜蓉 (文章經i黑馬節選、編輯)

回顧易迅被騰訊收購的前前後後,卜廣齊有過掙扎和糾結,但是很快被理性取代。作為一個創業者,他始終堅持著一個原點:究竟要把企業帶向何方?一旦目標清晰,抉擇就變得容易。在他看來,創始人的價值不是控制一家公司,而是體現在對一家公司柔性的影響力。

融資:從VC到傳統企業

問題是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光靠自有資金顯然是不夠的。京東的融資過程也給了卜廣齊一些啟發,於是卜廣齊開始找VC聊。然而,聊了幾輪下來,他發現了一個問題:當時中國B2C的網站都在虧損,所以估值的模式都是採用的是市銷率(PS值)的方法,所以在市銷率一致的情況下,營業額的差異代表著公司的估值差異。當時,京東的營業額已經是易迅的十倍。

「另外,VC投資時除了看一個企業成長速度、內部的精細化指標、未來發展空間,很重要一點,是要看其在行業中的地位。」卜廣齊表示,2008年,京東已經超過新蛋,除了這兩家,亞馬遜、甚至綠森數碼都排在易迅之前。

「要讓企業成長,驅動力是來自於資本,而資本的多少又是根據你的公司估值來確定,你的估值又是和你的營業額相關,而你的營業額又是和別人差十倍。這個時候,想通過拿VC的錢去與競爭對手競爭,還是很難的。」卜廣齊表示。此路不通,卜廣齊又在考慮其他的可能性。「融資的本質是拿錢。拿錢的核心的本質是獲取更多的資源,比如人才、流量、貨源等。」卜廣齊發現,當時行業裡面有資源的企業挺多的,恰巧2008年開始,許多有資源的傳統企業躍躍欲試想要進入電商行業。審時度勢之下,易迅決定放棄風險投資,轉而尋找戰略投資。

對於3C類電商網站來說,供應鏈資源直接決定了銷售額和利潤率。轉向戰略投資的卜廣齊希望在產業鏈裡尋找合適的「婆家」。最早來找易迅的是富士康,郭台銘親自帶團隊來上海約了易迅的三個股東一起吃飯。卜廣齊至今還記得:當時他們信誓旦旦地講易迅與富士康合作是「給老虎插上一對翅膀」,而這也是後來富士康做飛虎樂購的概念之一。

然而,與富士康談了幾個回合後,卜廣齊越來越覺得這並不是一個合適的投資方,關鍵的原因在於企業文化。「製造業是非常強調控制的一個產業,在他們的文化中,要把一件事情做好,一定要有很強的控制力,在某種意義上有些軍隊文化的感覺,軍隊文化最主要的就是流程和服從,這樣的公司一旦控股,就肯定會全盤控制我們,而互聯網公司的文化一般都是要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和創新力的。」卜廣齊認為,如果富士康只是資本進來,讓易迅獨立發展,未來可能會更好,但是用戰略控股的方式進入,恐怕不會有好的結果。因此,在控股問題上,卜廣齊及其團隊沒有讓步。

賣身:與騰訊各取所需

當行業處於拼貨源的時代,基本不用做推廣都能賣貨。到了2009年前後,大量的電商開始湧入,流量變得越來越貴。原先獲取一個新用戶才幾分錢,後來變幾毛錢,再後來變成一塊錢……用戶的獲取成本翻著倍地往上漲。卜廣齊在當時對行業的判斷是,在未來獲取流量將是企業經營中開銷的大頭,要更加重視這方面的資源而不是貨源的資源。因此,融資的方向也就變成了手握流量BAT。目標明確後,卜廣齊把投資人排了序:最佳投資人是騰訊,其次是百度,最後是阿里。當時,阿里還沒有將京東放在眼裡,阿里與易迅接觸更希望易迅來幫助阿里做物流體系,而不是B2C,而這又非易迅所願。

2009年3月,騰訊的電商負責人、也是如今騰訊電商平台部總經理、易迅網的CMO顧思斌來上海找電商同行做交流,那時的騰訊還是想做一個模式更輕,未來包容性更大的一種開放性平台,顧思斌此行的目的也是尋找合作商家。

正想找騰訊融資,結果他們自己送上門來,已經有所「預謀」的卜廣齊在發言時,單刀直入地表示,自己並不太看好這種簡單的業務層面合作,B2C進入大平台其實不靠譜,原因是大家同床異夢。要合作,那就是更深入的在資本層面的合作。

卜廣齊送出的「秋波」,給騰訊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卜廣齊在講起自己與騰訊的第一次接觸時表示:「就像男女之間的一見鍾情。」雖然彼此有意,但戀愛還是要談的。騰訊很快組織了由吳宵光(騰訊電商控股公司CEO)帶隊的團隊去上海參觀了易迅的倉庫。彼時,易迅的倉庫只有8000多平方米,而且還空了一大塊,條件簡陋。不過,易迅團隊給自己未來的「婆家」展示出的是創業精神以及對行業的瞭解。

吳宵光很坦率,他表示騰訊電商發展其實還沒有那麼清晰,方向上還需要更多的去探索。騰訊如果未來要真的投入到電商這個行業,不會用簡單的風險投資的模式進來,最終還是希望易迅成為騰訊電商大平台的一部分。卜廣齊也坦陳,那個時候自己也很猶豫,易迅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如果真的與騰訊合作了,就像孩子送給別人,門戶都要變了,甚至連姓名都可能改了。猶豫的同時,他也覺得這是個好機會。卜廣齊一直相信一點:要想取之必先予之,要想得到騰訊資源的支持,還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然而,當時騰迅電商自身的發展戰略還不是十分明晰,斷斷續續談了一年,真到2009年底才決定投資易迅。首筆資金到賬已經是2010年初了,第一筆投資騰訊並未控股,只是保留了後續投資的權利。如果說第一筆投資是「試婚」的話,那麼騰迅於2010年後不斷加大對易迅的投入,直至完成控股也是緣於彼此磨合的比較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141

LED兩巨頭結親 強敵三安竟成第二大股東晶電併璨圓 能擋中資入侵危機?

2014-07-14  TWM  
 

 

晶電、璨圓合併了,結束台灣LED兩大陣營壁壘分明的版圖。然而,在這樁購併案背後,卻也開啟了中國LED龍頭三安入股晶電的大門,還一舉成為晶電第二大股東,到底是福是禍,連晶電自己都說不清楚。

撰文‧周品均

六月三十日下午二點,一則重大訊息說明宛如投下炸彈般,震驚了LED業界:晶電決定購併璨圓,以一比三.四八八的換股比例,整併合一,溢價幅度達一八%。這麼一併,纏鬥數十年、涇渭分明的晶電與璨圓兩大陣營,等於正式走入歷史。

更令市場震驚的是,兩年前大陣仗入股璨圓的中國LED龍頭三安光電,將隨著晶電、璨圓換股,成了晶電股東。如此一來,在億光、聯電兩大股東賣股下,晶電超過五%以上股權的大股東僅剩萬海一家,晶電的第二大股東卻是強敵三安,豈不成當年億光董事長葉寅夫口中的「引清兵入關」?

購併衝產能 大股東卻賣股故事是這麼發生的,走過前兩年的LED景氣低谷,今年靠著LED照明需求快速拉升,各家LED廠都開始出現產能吃緊的狀況,以晶電為例,產能使用率高達一○○%,連晶電董事長李秉傑都不諱言:「照明需求真的很好,今年照明出貨量會比去年倍增,高階晶片供應吃緊。」產能吃緊,再擴產需花費動輒幾百億元的資本支出,李秉傑想著怎麼解決產能拉警報的問題時,卻有人來敲門了,是璨圓第二大股東日本三井物產。

根據業內人士解讀,三井親自向晶電求親的原因,就是看不到轉投資璨圓的獲利曙光。三井在二○一○年以每股三十六.四四元入股璨圓,三年過後,投資璨圓不僅沒有收益,三安入股璨圓也導致三井的股權被稀釋。

看著昔日冤家變親家,作為晶電最大客戶的葉寅夫,倒是很肯定這樁購併案,「這兩家公司合併絕對是正面的,有助台灣把LED市場做大。」根據李秉傑分析,蓋一座容納三十台MOCVD(金屬化學氣相沉積)的LED廠,光建築體與機台設備就要花五十億元。以璨圓目前有一○三台MOCVD與既有人才來看,晶電僅花一二九億元成本就拿到璨圓產能,是很划算的一筆生意。

當然,晶電購併璨圓後,馬上得利的第一件事,便是少了一個價格破壞者。李秉傑每每談到產品價格,都會流露出無奈表情,因為台廠喜歡降價搶單,「每次大幅降價就為了搶走一○○%的訂單,好的東西都只能賺一年,第二年開始,每個人都是在幫別人打工。」但如果王子與公主結婚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還能共享LED照明帶來的市場大餅,那麼身為晶電大股東的億光與聯電,又怎麼會選在購併案前夕反手賣股呢?這點,不只李秉傑交代不清,就連億光、聯電的說法也都很牽強。

回顧一二年底,三安便以「強強聯手」之姿入主璨圓,持有璨圓股權達一九.七七%,是璨圓最大股東。未來晶電、璨圓換股,三安順理成章可拿下晶電近三%股權,等於是僅次於萬海集團的第二大股東。

儘管目前三安對整樁合併案還沒表態,三安董事會祕書王慶也指出,「三安將會在九月一日以前,做出是否要當晶電股東的決議。」言下之意,三安若沒有出脫璨圓持股打算,透過換股,便將一舉成為晶電股東。

由於晶電現下大股東的持股比率都不高,億光、聯電六月還連袂在資本市場上賣股,手上握有晶電的股權都已經減少至二%以下,甚至一%不到。雖然李秉傑、葉寅夫異口同聲保證,三安不會影響經營權,葉寅夫更是信誓旦旦指出:「三安絕對進不去晶電董事會。」晶電財務副總張世賢也一再強調,三安若選擇當晶電股東,以持股近三%來看,三安無法選上一席董事;但連光寶科持有晶電股權不到一%,都能拿下一席董事,持股三%的三安若強勢要進入董事會,晶電真能擋得下來?

三安進入董事會 機會變多更別提億光、聯電賣掉近三%股權,迄今晶電都只敢對外說是「外資」接手,但到底是什麼背景的外資、股權流向何方,晶電都無法給明確答案,若是流落至三安手上,等於握有近六%股權,不會比萬海集團手上的股權少。

過去,市場上多次傳出中國廠商有意認購晶電私募,李秉傑便曾多次表達,引進中資作為策略合作夥伴機會很小,因為他寧可選擇與中國廠商合資公司,也不願中資伸手進晶電,為的就是減少母公司訊息揭露風險。說穿了,就是怕中國廠商一旦成為合作對象,就難保營業祕密或是技術外流。

由於台灣政府規範LED屬於高科技策略性產業,中國資金可以入股,但不能控制,因此晶電再三聲明,就是要劃清界線,不會讓三安越雷池一步。倘若三安以第三地的外資身份持有晶電股票,抑或尋求其他股東支持,三安進入晶電董事會的機會也不是沒有。

更別說三安入股璨圓這兩年,兩岸合作的大餅沒看到,只見到璨圓連年的虧損紅字。對三安來說,取代晶電就是它的目標。過去,三安就曾為了得到晶電的技術,挖走晶電上百位工程師,三安甚至為了搶走晶電訂單,報價永遠無條件比晶電便宜一成。

目前,晶電讓最大敵人成為股東,看起來就像「聯電入股台積電」、「比亞迪入股鴻海」般荒謬,但晶電始終抱持著三安不會進入董事會的鴕鳥想法,究竟這樁購併案,能讓晶電一舉完成霸業,還是引來後患,恐怕還需要時間來證明。

晶電公司

成立時間:1996年

負責人:李秉傑

資本額:93.63億元

主要業務:LED晶片製造主要客戶:億光、三星、飛利浦

近3年獲利:

2013年EPS 0.04元2012年EPS -1.3元2011年EPS 0.56元晶電併璨圓,獨霸台灣LED業——2014年前5月累計營收市佔率

晶元光電 56%

璨圓光電 9%

新世紀光電 9%

光磊科技 6%

鼎元光電 5%

泰谷光電 4%

光鋐科技 3%

南亞光電 2%

隆達電子 1%

聯勝光電 2%

其他 3%

資料來源:PID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235

同業結親 恐害台積電營收成長砍半

2015-06-15  TCW


當客戶開始整併時,你該如何應戰?這是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近來的新課題。

六月一日,半導體大廠英特爾宣布,以一百六十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千二百億元)購併晶片廠拓朗半導體(Altera),金額創下英特爾購併史最高紀錄。

綜合其他購併案,今年以來半導體業的購併金額,比過去五年的總和還高,其中跟台積電客戶有關的就有四件。

對此,張忠謀六月九日於股東會後接受《商業周刊》提問時表示,兩、三年前就已知道半導體業將有整併潮,但無論是否整併,這些公司都還是台積電的客戶,「影響不大。」

但外資與產業分析師們,卻對此有不同看法。此次被英特爾購併的拓朗,是台積電前十大客戶,占營收三%,預料拓朗未來採先進製程的訂單,將因此轉到英特爾。 瑞銀亞太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陳慧明估計,至二○一七年,此案可能讓台積電減少三%至四%營收,相當於逾新台幣兩百億元。

近期,台積電股價更已創下四個月來新低。

滙豐分析師裴拉友(Steven Pelayo)出具報告表示,隨著客戶集中化,未來幾年台積電的年營收成長率將可能砍半,只剩一○%至一五%。這個估計,會否太過誇大?可能不會。

客戶、練兵夥伴都被買走

台積電的第一層危機,是隨客戶集中,營收波動將更劇烈。

一直以來,台積電每年服務數百家客戶,營收分散,除了前十大客戶,多數客戶占年營收低於一%,這讓其營收相對穩定。但未來隨著半導體業整併,台積電客戶數減少,若掉了任何一張訂單,損失將加劇。

第二層,當客戶規模變大,對台積電的議價能力將提升。

原為台積電前五大客戶、占其營收約八%的博通(Broadcom),今年五月底被安華高(Avago)購併後,顧能研究副總裁洪岑維認為,向來重視成本的安華高,未來很可能改變與台積電的議價邏輯,再殺低價錢。

最後一層,也是影響最大的,若台積電具戰略意義的客戶,持續被對手購併,將不利台積電發展先進製程。

這次被英特爾收購的拓朗,主要產品為可程式邏輯元件(FPGA),這種產品向來是最早採用晶圓代工新製程的前幾名,是台積電在新製程共同「練兵」的夥伴。

多吃蘋果類訂單,才能解套

大和證券亞洲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徐禕成認為,隨著晶圓代工先進製程競爭越來越白熱化,未來,台積電若有更多採用先進製程的客戶被對手買走,將不利發展。他 舉例,台積電另一個生產FPGA的客戶賽靈思(Xilinx),假如被三星買走,便會是一大損失,「也許三星現在不會(購併),但未來很難說。」

這是台積電和其他晶圓代工廠都擋不了的長期趨勢。

原因很簡單,在產業競爭更激烈下,資本密集的半導體產業必須「抱團」整併,才能因應龐大資本支出。洪岑維舉例,十年前,IC設計公司開發一款晶片,約須投入一千萬到五千萬美元,但現在,一款採用最新晶圓代工製程的晶片,至少須投入上億美元,「就算大公司也吃不消。」

而跨裝置的科技趨勢,也逼得大家必須多元發展。安謀(ARM)行銷長暨市場開發執行副總裁朱爾(Ian Drew)舉例,即便安謀是銷售矽智財、身處半導體業最上游的公司,也為了補強行動裝置外的技術,持續購併公司。

台積電現在只能靠技術,提高與客戶談判的籌碼。該公司代理發言人孫又文強調,台積電在產能與製程上的布局,仍優於英特爾,例如拓朗除了採最新製程外的產品,仍都會在台積電投片。

不過長期看來,徐禕成建議,台積電應調整客戶策略,將客戶群從IC設計業者,拓展到更多如蘋果的系統整合業者。目前除了蘋果,三星也研發生產自家手機處理器,小米也在思考如何設計半導體零組件,系統商自己發展半導體零組件,然後下單生產,是大勢所趨。

對台積電而言,這是新挑戰。一位半導體設備業主管觀察,系統商在半導體設計與生產流程上,不若傳統的IC設計業者嫻熟,「他們很多東西要從頭開始,台積電在服務上得更費力。」

孫又文也認為,這類客戶「可遇不可求」。她解釋,因台積電堅持不介入設計,奉「不與客戶競爭」為圭臬,因此只能等待系統整合廠一類的客戶完成設計,委託台積電代工,但目前這樣的廠商仍是少數。

英特爾與拓朗的購併案,不會是最後一宗。台積電如何因應變化另闢新局,但又不違背原本的經營邏輯,恐是該公司發展新製程外,最難的挑戰。

【延伸閱讀】每一宗購併,都可能影響台積電訂單—今年來半導體業重大購併案

● 恩智浦(NXP)購併飛思卡爾

3月/3,691億元

影響:增加營收破百億美元級的半導體巨擘,兩者皆為台積電客戶

● 創投公司北京清芯華創購併豪威

5月/594億元

影響:中國半導體出手買下台積電客戶,蘋果關鍵零組件「赤化」

● 英特爾購併拓朗

6月/5,224億元

影響:台積電減少先進製程「練兵」夥伴

● 安華高購併博通

5月/1兆1,574億元

影響:是半導體史上最大購併案。安華高重成本控管,將可能影響台積電訂單價格

整理:吳中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0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