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6-Oct-2011 基本投資心態 小豬投資理財筆記

http://smallpignotes.blogspot.com/2011/10/26-oct-2011.html

要成為一位成功的投資人,我認為必須最少具備以下四種基本心態。

第一,投資人必須要有耐性,不要想著投資是今天買明天便要賺,要有等待的勇氣和沈靜。即使是出色的投機者如索羅斯、科斯托蘭尼等都不會想著今天買明天便要 賺。如果大家等巴士30分鐘以上都沒有一點煩悶的話,才算得上是耐性的入門級別,否則請遠離股票,因為沒有耐性的人是不會投資成功的。

第二,投資人必須要有遠見,不要短視的想著明天股價是多少,指數是升還是跌,要想便想最少一年後的事。如果經常犯了短視毛病,又是絕對不適合投資。

第三,投資人必須勇於承認錯誤及改錯,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巨大的錯誤不是一天便突然出現的,必然是由細微的錯誤開始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其間必定有 無數的訊號提醒投資者,所以絕對有足夠的時間給予投資者在致命錯誤出現前及早改錯,如果投資者在損失了9成以上時還不肯承認錯誤便是最失敗的投資者了。

第四,投資人必須保持愚蠢,即是永遠承認自己有不足之處,活到老學到老,不把自己視為先知王者,擁有謙卑之心。

我看過最成功的投資者(包括巴菲特)都具備以上四點特質,而一些失敗的投資者都必定是缺少了以上全部或部份特質的。當然以上四點以頭兩點尤其重要,第三第四點就是帶領大家可以更上一層樓的心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15

一改盲目投資 用基本面選股、用技術面進出 口木醫生靠「一招三式」邁向獲利之路


2011-11-21  TWM




眼科醫生陳祐瑲在繁忙的看診之 餘,憑藉著從國小就對投資理財的好奇與熱情,淬煉出一套融合基本面與技術面的投資方法。

他強調,這一套方法可使上班族兼顧本業之餘,還能透 過投資理財為自己的財富達到大大加分的效果。

撰文‧謝富旭

三十四歲的陳祐瑲,在創辦自己的眼科診所之前,曾擔 任過台北三總與新竹國泰醫院的主治醫師,是國內青光眼治療上的權威。但是,除了幾位較熟的病患外,顯少人知道,陳醫師不僅治療各種眼疾技術高超,舉凡投資 理財上的「近視」、「散光」或是嚴重的「盲目」,他也是醫治高手。

「醫生,請問這陣子全球經濟前景不明,該投資什麼基金好?」「醫生,我買 了一張月繳三萬多元的儲蓄型保單,壓得我快喘不過氣來,請教教我該怎麼辦?」「醫生,我手上的股票都落入虧損了,求求你幫我診斷手中持股,我到底要不要換 股操作呢?」。

摸索期 跟著舅舅跑號子,學習技術分析白天披上醫師袍,在看診室為病人治療各式各樣眼疾的陳祐瑲,晚上回到家後依然持續「看診」。不過,地點卻從看診室換成了他建 立的部落格||「口木看盤室」(口木取自杏林的『杏』字)。面對五花八門的理財疑難雜症,陳醫師變身為「口木醫生」時,「治病」的熱情與使命感依然未減, 他盡可能抽出時間,耐心地回答所有問題。「如果遇到我不懂的,我就會請教專家或查閱資料,邊做邊學,很像我在當實習醫生的時候!」他微笑地說。

於 是,除了青光眼治療權威的頭銜外,用心經營財經部落格的結果,陳祐瑲另一個身分||口木醫生逐漸在財經部落格闖出了名號。

「其實,我自己本 身的投資經驗頗為曲折坎坷,所以對網友在投資理財上的挫折與困擾,我也能感同身受!」口木醫生道出了一段個人投資理財學習之路的往事。

小時 候,口木醫生的父母親都是做生意的,工作繁忙,於是照顧他的責任一部分就落在家族中以做股票為業,鎮日待在VIP室看盤的舅舅身上。「家人曾告訴我,舅舅 做股票從五十萬元起家,後來竟累積到上億元的身價。寒暑假時,我老跟著舅舅往號子的VIP室跑,他可說是我投資的啟蒙老師!」口木醫生回憶說。

「受 到舅舅的耳濡目染,我讀國中、高中時就開始閱讀晚報的證券版,即使沒錢玩股票,卻每天都會關心大盤走勢。也對舅舅擅長的技術分析產生了興趣!」考上台北醫 學大學時,口木醫生的姊姊有一次拿了一本︽理財聖經︾(黃培源著,商周出版)給他看,他熟讀之後,操作的理念又從技術面轉向基本面。「除了這本書的影響 外,我之所以會產生這種轉向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後來我的舅舅在股市跌了大跤,財富至少縮水一半以上,這讓我對技術分析產生了動搖!」其次,當時就讀大 學的口木醫生,父母親在中國大陸經商失利,母親為了加速償還負債,還向銀行借了五百萬元操作股票,也是靠技術分析操作。剛開始雖有賺錢,但後來的崩盤,不 僅吐出原有的獲利,還賠了二百多萬元,導致家裡的負債情況雪上加霜。「當時看到母親為股票鎮日心緒不寧,還因此蒼老了許多,我心裡真的好難過!」口木醫生 感嘆地說。

見山不是山 只看技術面倒賠百萬元為了減輕母親的壓力,口木醫生勸母親改掉技術面操作方法轉成基本面選股。「問題是,即使母親聽了我的建議後,操作狀況依然沒有起 色!」他苦笑道。

就這樣,口木醫生對股票投資方法一直舉棋不定,而且遲疑不決的態度一直持續到「大七」他當實習醫生那一年。有一次,口木醫 生值大夜班時,遇到一位老年病患,兩人一見如故很聊得來。原來這位病患曾經在報社跑過證券新聞,做股票長達三十年之久。

這位股市老手告誡口 木說,做股票絕不可單信基本面,因為不論是消息,還是業績數字,公司都是可以「做」出來的。「做股票最重要的是看量,如果股價在低檔,量越縮越小越好,這 是股市發動大漲前的徵兆!」老人在臨走前還送了口木醫生一檔鋼鐵股明牌,老人送的明牌果然過幾天後大漲。

口木醫生說,與老人相談雖只有一 晚,卻大大改變他日後四至五年的操作理念。他從一個基本面與技術面無所適從的懷疑論者,變成一個堅定的技術操作信徒。

正式從醫學院畢業後, 口木醫生收入漸豐,他把一部分薪水鎖定「大跌後開始量縮而且股價止穩打底」的股票。從二○○一年至○四年間,口木醫生以「谷底選飆股法」操作過三陽、長虹 等股票,讓他大賺數倍獲利出場。

然而,當時股市春風得意的口木醫生卻料不到,他最後還是栽在過於相信技術面上頭。他用同樣的方法逢低承接太 空梭、衛道、突破、卓越等股。「我在這些股票量縮打底一段時間後進場,非但等不到大漲,反而還破底,不然就被打入全額交割。」這些股票不僅讓口木醫生在三 陽與長虹的獲利盡數吐回,還倒賠一百多萬元。

不過,那段頻踩地雷股的投資虧損經驗,倒是讓口木醫生學到了寶貴教訓。「我就是不信邪,難道股 票會比微積分難嗎?」檢討自己虧錢經驗後,口木醫生發現,他之前的「谷底選飆股法」完全忽略了公司的財務面,過於相信技術面。同樣地,以前過於信奉基本面 時,卻完全不理技術面,也常導致自己買在高點而被迫住進套房,卻拿長期投資的藉口來安慰自己。

成熟期 自創「一招三式」,股市穩健獲利從○五年後,口木醫生稱自己的投資操作進入了「成熟期」:用基本面來選股,用技術面來作為進出依據。為了避免重蹈覆轍踩到 地雷股,他甚至建立了他稱之為「口木八法」選股法。通過這八道關卡篩選到適合的股票後,再輔以「過前波段高點後壓回的相對低點」加碼法,以及「跌破趨勢 線」的出場法,這「一招三式」的方法(詳見圖解),讓口木醫生從○五年迄今,投資中華電信、統一、中聯資、生達、恆義等股票大有斬獲。從此股票投資邁向穩 健獲利之路。

口木醫生進一步解釋,根據「口木八法」篩選出股票後,他不會馬上進場,而是會等到股票的本益比落至十二倍以下開始買進。但即使 找到買點,並不會把所有資產一古腦兒全投入,而是至少分三批以上進場。

拿製藥股生達例子來說,口木醫生於○七年三月,生達約二十元時進場, 生達每突破前高後的股價壓回,他就再加碼一次。直到生達於○七年十月跌破上升趨勢線,在三十五元附近他選擇全部獲利了結。

一些大型的績優 股,如中華電他則來回操作多次。○六年他從五十七元開始逐批進場,一直買到中華電漲到八十元為止。金融海嘯後,中華電信又一度跌回六十元,這回他一路抱到 九十元,因為創立自己的眼科診所有資金需求才退場。

基於對台股多年的用心觀察,口木醫生還發現了一個「買三休一,每年穩賺一五%」的投資法 則。只要在總統大選結束後一年開始每月定時定額買進台灣五十,連買三年後,在下次總統大選前逢高出脫所有的部位,休息一整年不要買股票,就可達到每年一 五%的獲利績效。(詳見附表)。口木醫生說:「四年為一期的總統大選通常也是台股多空的一個循環,只要適當地投資,績效甚至不會比專業的基金經理人差!」 理財的最高原則在於輔助本業的收入最後,口木醫生強調,投資理財的最高原則是在於輔助本業的收入能更加茁壯,達到財富加分效果,如果因為過於耽溺投資理財 而忽略了本業本職學能的進一步提升,甚至虧了錢還傷了本,那就得不償失。

「我強烈建議,要投資之前,先設定好投資本金的數目,虧完後就應立 即收手認輸,切勿越陷越深!」「○四年我遭遇那一場投資失利,就是有做資金控管與資產配置,僅以收入三分之一投資股票,才沒有全軍覆沒,也才有在股市東山 再起的機會。」這是身為醫師的口木醫生,給投資人最中肯的建議。

陳祐瑲

出生:1977年

現 職:麗明眼科診所院長

經歷:三軍總醫院,新竹國泰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著作:《口木醫生的股票投資術》

陳 祐瑲「口木八法」選股

一招三式的投資法

第一式

基本面:

1. 近三年出現虧損。

2.負債比(負債除以總資產)高於50%。

3.業外收入比重高於30%。

4.應收帳款較前一 年大幅增加。

◆出現以上任何一點,皆不合格。

籌碼面與消息面:

1.密集出現利多,爆出大量。

2. 投顧老師推薦的熱門股。

3.大股東大量申讓持股。

4.進行異常財務操作。

◆出現以上任何一點,皆不合格。

第 二式

第一式挑選出股票後,俟本益比(以過去三年平均EPS計算)落至8至12倍間,開始分批進場。分批加碼時掌握「過前波段高點後壓回的相 對低點」的原則。

第三式

跌破上升趨勢線或季線,出脫全部股票。

「買三休一選股法」,每年15% 落袋大選年 2000 2004 2008 買進期間 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 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買進期間對應的加權指數平均成本(點) 7939 5102 7140 賣出時間 2000年3月 2004年3月 2008年3月賣出時間所對應的加權指數位置(點) 9338 6658 8440 年化報酬率(%) 15.4 21.7 16.0 資料來源:口木醫生的股票投資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07

資產質量分析的基本方法 心悅向日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zn8.html

長期以來,中國國內許多上市公司屢屢出現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即在連續幾年收入 和利潤持續穩定增長的情況下,卻突然陷入嚴重的財務危機。當然這一現象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如果從財務報表分析的角度來看,原因就在於企業在追求 「良好」財務業績的同時,製造了大量的不良資產,致使企業的資產質量日趨惡化,最終使其陷入財務困境而無法自拔。

 

因此,資產質量會計信息被其使用者用以評價上市公司的資產真實狀況的一個首選要素。這是因為,上市公司的資產質量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的經營狀況,是投資者進行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資產質量的優劣決定著上市公司的生存狀態和獲取利潤的難易程度,制約著公司的長期發展戰略。

 

 

一、資產質量分析的涵義

 

資產質量:指資產的變現能力、能被企業在未來進一步利用或與其他資產組合增值的質量。

 

資產質量的好壞,主要表現為資產的賬面價值量與其變現價值量或被進一步利用的潛在價值量(可以用資產的可變現淨值或公允價值來計量)之間的差異上。

 

高質量的資產,應當表現為按照高於或等於相應資產的賬款價值變現或被企業進一步利用,或有較高的與其他資源組合增值的潛力。反之,低質量的資產,則表現為按照低於相應資產的賬面價值變現或被企業進一步利用,或難以與其他資源組合增值。

 

在傳統的財務分析模式中,無論是定量分析,還是定性分析,都撇開了資產質量這個根本問題。資產質量分析是通過對資產負債表的資產進行分析,瞭解企業資產質量狀況,分析是否存在變現能力受限,如呆滯資產、壞賬、抵押、擔保等情況,確定各項資產的實際獲利能力和變現能力。

 

企業對資產的安排和使用程度上的差異,即資產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導致企業實現利潤、創造價值水平方面的差異,因此不斷優化資產質量,促進資產的新陳代謝, 保持資產的良性循環,是決定企業是否能夠長久的保持競爭優勢的源泉。通過對企業資產質量的分析,能使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經營狀況有一個全面、清晰的瞭解和 認識。

 

 

二、資產質量分析的內容

 

 

(一)資產按照其質量的分類。為了便於對企業的各項資產按質量進行分類,可以簡單的以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其變現價值或被進一步利用的潛在價值(可以用資產的可變現淨值或公允價值來計量)之間的差異來對其進行較為準確的衡量。資產按照其質量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按照賬款價值等金額實現的資產,主要包括企業的貨幣資金。

 

 

第二類:按照低於賬面價值的金額貶值實現的資產,是指賬面價值較高,以及其可變現價值或被進一步利用的潛在價值(可以用資產的可變現淨值或公允價值來計量)較低的資產。這些資產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短期債權,主要包括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

 

2.部分交易性金融資產,是指能夠隨時變現並且持有時間不準備超過一年的企業短期投資。

 

3.部分存貨,在企業的報表披露上,存貨可以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它可以反映企業對其自己的存貨跌價(貶值)的認識。因此,可以說,存貨跌價準備在質量方面的含義是反映了企業對其存貨貶值程度的認識水平和企業可接受的貶值水平。

 

4.部分長期投資,為了揭示導致長期投資貶值的因素,企業可以在其資產負債表中計提長期投資減值準備。

 

5.部分固定資產,它反映的是企業的設備和技術水平。一個企業固定資產的質量主要體現在其被進一步利用的質量上。

 

6.純攤銷性的「資產」,是指那些由於應計制的要求而暫作「資產」處理的有關項目,包括長期待攤費用等項目。

 

第三類:按照高於賬面價值的金額增值實現的資產,是指那些賬面價值較低,而其變現價值或被進一步利用的潛在價值(可用資產的可變現淨值或公允價值來計量)較高的資產,主要包括:

 

1.大部分存貨,對於製造業企業和商品流通企業,其主要經營與銷售的商品就是存貨。因此,其大多數的存貨應該是按照高於賬面價值的金額增值來實現。

 

2.一部分對外投資,從總體上來看,企業的對外投資應該是通過轉讓或者收回投資、持有並獲得股利或者債權投資收益等方式來實現增值。

 

3.部分固定資產和生產性生物資產,企業的大部分固定資產和生產性生物資產都應該而且必須通過經營運用的方式實現增值。

 

4.賬面上未體現淨值,但可以增值實現的「表外資產」,那些因會計處理的原因或計量手段的限制而未能在資產負債表中體現淨值,但可以為企業在未來做出貢獻的資產項目,主要包括:

 

1).已經提足折舊,但是企業仍然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

2).企業正在使用的,但是已經作為低值易耗品一次攤銷到費用中去、資產負債表中沒有體現價值的資產。 

3).已經成功地研究和部分已經列入費用的開發項目的成果。

4).人力資源,它是企業最重要的一項無形資產。只是目前的財務會計依然有困難將人力資源作為資產進入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因此,瞭解和分析企業人力資源的質量只能借助於非貨幣因素的分析。

 

 

(二)對資產質量進行分析的常用方法。

 

 

1、 資產結構細化分析法。

 

資產可以分為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其他資產(含無形資產、遞延資產)等板塊;這四大類資產又可以細化分成若干子資產以及更細的資產。因此,分析這些塊、子、細資產之間相互所佔的比重,能夠比較直觀地反映出資產結構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的內涵。

 

例如,分析總資產中流動資產同固定資產所佔比重,如果固定資產比重偏高,則會削弱營運資金的作用;如果固定資產比重偏低,則企業發展缺乏後勁。分析流動資產中結算資產和存貨資產所佔比重,如果結算資產的比重過高,則容易出現不良資產,其潛在的風險也越大。分析存貨時,庫存商品(產成品)雖是保證商品經營的物質條件,但應進一步分析其中適銷對路、冷背呆滯、殘損變質等各佔的比例。

 

在採用比重法的同時還可採用比率法作補充。此方法包括如下指標:

 

1).資產增長率,計算企業本年總資產增長額與年初資產總額的比率,來評價企業經營規模總量上擴張的程度。

 

2).固定資產成新率,計算當期平均固定資產淨值與平均固定資產原值的比率,來評價固定資產更新的快慢程度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3).存貨周轉率,計算企業一定時期銷售成本與平均存貨的比率,來評價存貨資產的流動性和存貸資金佔用量的合理性。

 

4).應收賬款周轉率,計算企業一定時期內銷售收入與平均應收賬款餘額的比率,來評價應收賬款的流動速度。

 

 

2、現金流量分析法。

 

貨幣資金是資產中最為活躍又時常變動的資產。現金流量信息能夠反映企業經營情況是否良好,資金是否緊缺,資產質量優劣,企業償付能力大小等重要內容,從而為投資者、債權人、企業管理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

 

 

如果把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淨流量、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淨流量和總的淨流量分別與主營業務利潤、投資收益和淨利潤進行比較分析,就能判斷分析企業財務成果和資產質量的狀況。一 般來說,一個企業如果沒有相應現金淨流入的利潤,就說明其質量不是可靠的。如果企業現金淨流量長期低於淨利潤,將意味著與已經確認為相對應的資產可能屬於 不能轉化為現金流量的虛擬資產。如果企業的銀根長期很緊,現金流量經常是支大於收,則說明該企業的資產質量處於惡化狀態。

 

 

3、虛擬資產、不良資產剔除法。

 

此方法是把虛擬資產、不良資產從資產中剝離出來後進行分析的方法,實質上是對企業存在的實有損失和或有損失進行界定。首先是進行排隊分析,統計出虛擬資產和不良資產賬面價值。然後進行細緻和科學的分析比較:

 

1).把虛擬資產加不良資產之和同年末總資產相比,來測試資產中的損失程度。

 

2).將剔除虛擬資產、不良資產後的資產總額同負債相比,計算資產負債率,以真實地反映企業負債償還能力和經營風險程度。

 

3).將 虛擬資產、不良資產之和同淨資產比較,如果虛擬資產、不良資產之和接近或超過淨資產,說明企業持續經營能力可能有問題,但也不排除過去人為誇大利潤而形成 「資產泡沫」的可能。但最終是要落實到加強對虛擬資產、不良資產的管理和處理,杜絕虛擬資產的存在,壓縮不良資產,儘量減少資產損失。

 

 

4、資產同相關會計要素綜合分析法。

 

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時,會計六大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支出、利潤)都在發生變化。因此,分析資產質量,也離不開其他會計要素。平時常用的方法和和衡量指標有:

 

 

1).方法一:總資產報酬率,(Return On Total Assets)簡稱ROA

 

計算企業一定時期內獲得報酬總額(利潤總額加利息支出)與平均資產總額的比率,可用來來檢測企業投入產出的效能。一般說,資產質量越好,投入產出的效能也就越佳。

 

總資產報酬率ROA =(利潤總額+利息支出)/ 平均資產總額X100%  其中,

  

利潤總額:企業實現的全部利潤,包括企業當年營業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支出淨額等項內容,如為虧損,則用「-」號表示。

  

利息支出: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實際支出的借款利息、債權利息等。

  

利潤總額與利息支出之和為息稅前利潤:指企業當年實現的全部利潤與利息支出的合計數。數據取自企業《利潤及利潤分配表》和《基本情況表》

  

平均資產總額:指企業資產總額年初數與年末數的平均值,數據取自企業《資產負債表》,其公式為,平均資產總額 =(資產總額年初數+資產總額年末數)/ 2

  

 

2).方法二:總資產周轉率,(Total Assets Turnover)簡稱TAT

 

計算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銷售收入與平均資產總額的比值。一般情況下,周轉速度越快,銷售能力越強,資產利用效率越高。

 

總資產周轉率(次)= 營業收入淨額 / 平均資產總額

總資產周轉天數 = 360 ÷ 總資產周轉率(次)             其中,


營業收入淨額:減去銷售折扣及折讓等後的淨額。

  

平均資產總額:指企業資產總額年初數與年末數的平均值。數值取自《資產負債表》,其公式為,平均資產總額 =(資產總額年初數+資產總額年末數)/ 2

 

 

3).方法三:流動比率,(current ratio,簡稱CR)。

 

指流動資產總額和流動負債總額之比。 

流動比率 = 流動資產合計 / 流動負債合計*100%

  

還有一個與之相關的概念是速動比率(quick ratio),簡稱QR

QR = 速動資產 / 流動負債*100%

  

其中,速動資產:指流動資產中可以立即變現的那部分資產,如現金,有價證券,應收賬款。

  

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都是用來表示資金流動性的,即企業短期債務償還能力的數值,前者的基準值是2,後者為1

  

但應注意的是,流動比率高的企業並不一定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就很強,因為流動資產之中雖然現金、有價證券、應收賬款變現能力很強,但是存貨、待攤費用等也屬於流動資產的項目則變現時間較長,特別是存貨很可能發生積壓、滯銷、殘次、冷背等情況,流動性較差。

  

而速動比率則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因為速動資產就是指流動資產中容易變現的那部分資產。

 

計算流動資產同流動負債的比率,來反映企業短期債務的償還能力,流動比率是測評企業營運資金的重要指標。目前不少國有企業的營運資金出現負值,即流動資產小於流動負債,從而也反映出資產結構的不合理性和流動負債即時償還的風險性。

 

 

4).方法四:長期資產適合率。

 

計算企業所有者權益與長期負債之和同固定資產與長期投資之和的比率,來測評企業的償債能力。也可分析資產結構的穩定程度和財務風險的大小。從理論上講,該指標≧100%較好,即長期資本要大於長期資產。

 

長期資產適合率 =(所有者權益總額 + 長期負債總額)/(固定資產總額 + 長期投資總額)×100%             其中,

 

長期投資總額:指持有至到期投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45

基本藥物制度:「困」則思變

http://www.eeo.com.cn/2012/0213/220711.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田鵬 孫麗朝 梁好 與官方的說法相反,作為「三年醫改」難點之一的基本藥物制度改革,並未實現強化基層醫療機構的目的,反而削弱了基層衛生醫療機構,使得其提供的門診和住院服務銳減。

作為基本藥物制度改革「範本」向全國推廣的「安徽模式」亦面臨同樣困局。2011年9月1日,安徽省發佈實施《關於鞏固完善基層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的意見》(下稱「61號文」),從10個方面制定出台了30條新政策,這從另一個角度意味著「安徽模式」沒有達至預期目的。

2010年1月1日試點,2010年9月1日安徽省開始全面推行的基本藥物制度改革,其推行的改革模式被稱為「安徽模式」。其重心是,在基層配備使用基本藥物,實行「零差率」銷售和「收支兩條線」,另外,對基本藥物實行集中招標採購的「雙信封制度」。

如今,「安徽模式」之中,「關門」的基本藥物目錄經過「增補」已然被消解;「收支兩條線」這個造成基層積極性喪失、服務量銳減的政策已開始鬆動; 「雙信封」招標制度飽受詬病,且未在9月的增補中實行,改動似乎也是必然;只餘下「零差率」,還沒有回調的跡象,但蕪湖市三甲醫院所推行的方式,近似於上 海的「閔行模式」,本質上還是政府主導的「二次議價」。「安徽模式」實際上已經瓦解了。

現在,以「安徽模式」為代表的基本藥物制度自政策設計之初,就未能針對中國的實際情況,且缺乏明確的政策目的和推行路徑;在實際推行過程中,又因行政干預進一步扭曲,以至於出現了與政策初衷背道而馳的結果。

基層醫療萎靡

按照安徽省衛生廳的說法,自2010年9月20日至2011年9月20日,安徽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出現了「四降一升」態勢:次均門診藥品費、抗生素使用率、次均門診費、次均住院藥品費都下降20%以上,門診人次上升10%以上,群眾就醫負擔明顯減輕。

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安徽省蕪湖市蕪湖縣陶辛鎮衛生院2009年9月至2011年11月《安徽省基層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基本藥物制度改革情況統計 表》的數據顯示,自2010年開始試點之後,這家蕪湖縣最好的鎮中心衛生院的月門診人次數急劇下降,2009年9-12月的平均門診人次數是7115.5 人次,而實施「安徽模式」之後,2010年9-12月的平均門診人次數隻有2765人次。其中單月同比最大降幅超過70%,出現在2010年12月,為 2009年12月的29.7%;這個月,該衛生院住院人次數亦是大幅下降,不足2009年12月的35%。

2011年,這家衛生院的門診量進一步降低,在2011年7月,門診人次數隻有2527人次,與2010年同月相比降幅超過27%。

陶辛鎮衛生院的情況並不是特例,而是實行基本藥物制度的地區普遍存在的現象。「安徽模式」實行之後,一方面,由於實行了「關門」的基本藥物目錄,基 層衛生醫療機構的用藥受到限制,導致看病的不方便;另一方面,「零差率」和「收支兩條線」的執行,基層衛生醫療機構人員的收入水平下降且與個人工作能力及 工作量關係不大,使得基層的衛生院由往日的想盡辦法多收治病人變成不願承擔任何風險,更願意把病人轉到更高級別的醫院去就診。

學術研究也顯示了同樣的結果。根據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何平等人2011年11月發表在《中國衛生政策研究》上的論文,對安徽省 3個縣進行基本藥物制度改革之後的新農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數據進行的分析顯示:基本藥物制度改革以後,新農合病人在鄉鎮衛生院住院大幅減少,縣級及以 上醫院住院增長明顯。鄉鎮衛生院次均住院費用得到控制,但由於縣級以上醫院次均住院費用和住院人數增長,導致住院總費用上漲、參合病人的實際補償水平下 降。這些結果與引導病人流向基層衛生醫療機構,減輕患者負擔,緩解醫療費用過快增長的政策初衷正相反。

「地板」變成「天花板」

按照政策制定者的初衷,實行基本藥物制度,是為了保證基層(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基本醫療服務,包括解決基層醫療資源匱乏,民眾個人經濟負擔過重的問題。

更為具體的政策目的包括,降低藥品價格;分流患者到基層衛生機構就醫;降低居民藥品費用負擔;緩解醫藥費用增長,改變「以藥養醫」現象。

然而把這些政策目的放在由世界衛生組織(WHO)最初構建的基本藥物制度這個筐中實際上並不合適。

WHO的基本藥物制度實際上是將獲取基本藥物視為人權的重要一項,重點在於「可及性」——保障基本藥物(包括傳統藥物)的可獲得性與可支付性;保證所有藥物的質量、安全和有效以及使用的合理性。

WHO的基本藥物制度主要針對存在藥品短缺的欠發達國家,而中國的實際情況卻是藥品產能過剩,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以藥養醫」體制下形成的「藥價虛高」和「不合理用藥」等問題。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劉國恩強調基本藥物制度是「地板政策」,即最基本的保底保障。但在具體實施時,中國將其理解成「天花板政策」,即在社區基層只能使用基藥目錄內藥物,不能使用基藥以外的藥物。

事實上,大部分地方執行者反對「關門」的基本藥物政策,即基層衛生醫療機構只能使用基本藥物。一開始,很多省市都在觀望,看是否能夠像北京一樣不採 取「關門」政策,但是在2010年7、8月間,在衛生部的會議上,「一些大領導」還是堅持要求採用「關門」政策,「所以我們還是從前年(2010年)7月 份就明確方向——關門,但是把增補目錄做大一點。」上海市衛生局一位不願具名的官員透露。

顯而易見,基本藥物制度的「關門」政策將基層衛生醫療機構的用藥侷限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和省增補目錄之內,是在其用藥權限之上設置「天花板」,與WHO設計基本藥物制度的初衷相背離。

在基本藥物制度推行之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衛生部之間就基本藥物目錄、招標採購主體和支付方式的爭議就已被公開報導,但隨著基藥製度的正式推行,這些爭議不了了之。

在沒有其他改革措施配合的情況下,基藥製度的推行不可能不採用「關門」政策,因為如果不將基層醫療機構的用藥僅限於基藥,基藥必因無利可圖而遭棄用。

困則思變

基本藥物制度自推行之後,困境叢生。2012年伊始,基藥目錄調整、招標採購主體改變、支付方式改革等新的改革措施紛紛提上日程,三年之前未獲採用的改革路徑正在被重新拾起。

在基本藥物幾項舉措中,「關門」政策最遭反對,尤其是在大城市和東部較發達地區遭到強烈的反對,而在基層醫療機構中,越是業務水平高的機構受到的負面影響越大。

各地紛紛在省一級的增補目錄上做文章。在2009年8月,含有307種基本藥物的第一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版)》公佈之後,各省份就紛紛推出 「增補」目錄,每省份平均增補188個品種,安徽增補了277個品種,經濟最為發達的上海增補了381種藥物,增補目錄的體量超過了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本 身;而政治地位特殊的北京則根本就沒有執行「關門」政策。

衛生部藥政司直到2011年上半年還是堅持「關門」政策,但這種堅持在2011年下半年被打破。2011年9月,安徽省下發61號文,在原有的基本藥物目錄1154個品規之外,「增配」總數5488個品規,幾乎覆蓋了安徽省醫保目錄、新農合目錄中所有藥品。

在「零差率」方面,基層衛生醫療機構不能從藥品加成獲得收入,所以依賴於財政補償。而在「安徽模式」中,財政補償採取的是「收支兩條線」的方式。這 一政策的後果,是基層衛生醫療機搆陷入「平均主義和大鍋飯」,導致醫務人員積極性喪失,推諉病人現象嚴重。同時,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財力不足以給予補 償,也引發了種種問題。

對此,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發展研究中心2011年10月發表論文提議:「基本藥物保留加成銷售政策,同時允許基層衛生機構配備和使用非基本藥物,但非 基本藥物實行零差率銷售政策。」在安徽蕪湖,因為財政無法負擔對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藥品收入的補償,「收支兩條線」並未推行。蕪湖取消了醫院原來的固定比例 藥品加成,再從流通環節中,擠出一部分利潤補償給醫院。本質上,這種與上海的「閔行模式」相類似的模式是一種「二次議價」,醫院用藥的成本價與其銷售價有 20%的差距,並非真正的「零差率」,醫院的收入還是來自藥品。

蕪湖的「零差率」模式中,招標主體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由獨立於衛生行政部門的蕪湖市藥品醫用耗材管理中心(以下稱藥管中心)組織招標。

政策調整同樣發生在上海。自2012年起,上海市的基本藥物招標從衛生系統劃歸到醫保部門,醫保部門成為了招標主體。上海醫保部門將通過招標實現醫 保藥物的「同城同價」,同時,在醫保的中標價之下,允許醫療機構通過「量價掛鉤」與供應商「二次議價」,其間的差額用於補償醫院。同時,上海在2012年 還將全面實行「總額預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00

閒聊銀行股 基本面通訊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03v1.html

想寫點關於銀行股的東西的念頭由來已久了。只是一直沒有實施。沒有實施的主要原因是「不敢寫」。a股市場上銀行股的盈利、市值、權重為世人所矚目,故而研 究銀行的高手眾多,比如熊熊、老股民。前面既然已經有許多高手,超越他們有一些困難,我輩何不就此給自己找個理由順坡下驢對此封筆呢?跟著當讀者不是也挺 好?我這麼想著,就當了很長時間的看客。不知道別人當看客的感覺是否良好,我出現了一些不良反應:有初步瞭解以後,對a股的10多家銀行的認知總是在原地 踏步,或者說只有一鱗半爪的瞭解。這才意識到當看客和自己動手去做有很大的不同。

    決定自己動手做吧,特別是把自己的東西寫出來。做分析研究的基礎尚好:這些銀行股的歷史報表數據已經整理好,各種銀行指標數據基本完備,指標之間的邏輯關 係也進行過總結。這些都是平時積累下來的,小小得意一下。但還必須克服「怕丟人」的心理障礙。銀行業相對普通工商企業要複雜一些,而且自己是小半桶水,萬 一寫錯了會很丟人的。有句笑話這麼說:長得醜不是你的錯,但出來嚇人就是你的錯了。會不會有人說:搞不懂不是你的錯,但寫出來丟人就是你的錯了?還好,俺 不是什麼名人,丟點人也不怕。俺寫博客的目的不是為了說教而是為了丟人,寫出東西讓人批駁,糾正自己認識上的偏差。丟點人如果能換來少賠點錢,甚至能換來 多賺一點,我願意丟人。裡子比面子重要。當然裡子面子都有更好。

    計劃寫一個系列,大題目為《銀行股實證》。具體幾篇沒有事先規劃,寫到哪算哪。在對銀行的各種量化指標進行實證分析之前,先需要回答一些博友們可能也很關 心的問題。回答主要基於博主過去的一些經歷、觀察,甚至是道聽途說。算是一點感性認識吧,有不對的地方請博友們批評指正。我正坐在電腦前回憶總共接觸過幾 家銀行。我說的接觸不是指進分理處辦個存取款、交個水電煤氣費之類的。共接觸過四家,按時間順序:中行,工行,興業,建行,下文會提到其中三家。

    首要的問題是現在的銀行與過去有些什麼不一樣?同樣是這樣一撥人,過去曾把銀行搞得「技術性」破產,現在則利潤好得不好意思說,甚至「暴利說」都甚囂塵上。銀行是不是真的脫胎換骨、鳳凰涅槃成功了呢?

    若干年前,我曾在劉明康先生(稱前主席、前行長、前副省長?還是以先生稱之吧)手下幹過,當時他任中行行長。俺算是他的蝦兵蟹將、徒子徒孫。說自己是徒子 徒孫是高抬了自己,因為他的徒子徒孫有幾十萬之多,我輩只有很少的機會才能在他老人家跟前露一面。不過我們老大倒是常有機會向他匯報工作,因此也就有機會 聽到劉先生的一些故事。其中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劉先生去南方某發達省份的某縣公幹,他拿著中行的卡,但無論是ATM機還是櫃檯,都無法取出錢來,因為當時 中行還沒有全國聯網。傳說中行當時的IT系統是國內最先進的,只是各省是諸侯分治,各搞各的系統。要把各省的系統統到一起耗時耗力耗錢,而且有些小系統會 被廢掉將發生不少「沉沒」成本。劉先生當時就說不但儲戶不方便,而且可能會有系統風險,必須花大力氣解決這個問題。後來中行出了開平案,4.85億美刀被 捲跑,具體說是被支行的幾任行長轉移到了海外。有人說是人行廣東分行(當時好像還沒有銀監會?記不清了~)檢查發現的問題,實際情況是中行在做IT系統整 合、數據集成時發現數據無法軋平,主動選擇了報案。《財經》雜誌寫過幾篇開平案的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一看。現在銀行網絡的方便程度相信所有人都能 體會到,這些都是在過去不足十年的時間裡實現的。我們甚至可以說開平支行這類惡性案件在現有系統中幾乎沒有發生的可能。

    「若干年前」之後的第三年,我又有了一次和建設銀行親密接觸的機會,這次是西南某省的省級分行。我們的合作夥伴是一家特大型央企當地分公司的「乾兒子」, 這個乾兒子比親兒子更親(各方關係很複雜,我也是這時候才懂得中國的事情複雜的)。俺和「乾兒子」的一位副總經常一起跑建行搞項目建設貸款,因此認識了支 行、分行的一些朋友。我也見識了一些夠狠的風險控制手段。比如,建行會派人在建設工地上盯著,花的每一塊錢都要這位「出納」蓋章才能劃出去(這種做法好像 有專門名詞的)。不過俺更多的時候是聽這位副總仁兄倒苦水,抱怨每天喝得七葷八素,喝壞了身體,但貸款往往還是搞不下來,特別是年底壓力更是超大。不怨建 行的弟兄們不幫忙,而是審批越來越嚴。現在屁大的貸款都得拿到分行來批,原來不是這樣的。原來有些項目直接在地區支行批就行,那時候搞貸款容易得多。我說 這些不是強調把貸款審批權限集中到省分行如何完美(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效果確實好很多),而是強調一家准國有企業搞貸款都如此艱難,可以想像銀行的風險控制 要比先前強得多。我曾經問過該分行的朋友,如果省裡為某個項目的貸款打招呼還管不管用?他想了想,說,用途不大,除非是省長這個級別以上的領導可能有用, 副的不算。這也算比較大的變化麼?

    以上只是我觀察到的過去十年銀行的一些變化,希望朋友們不要認為我在為銀行取得的成績歡呼,在為其「暴利」辯護。前天晚上和朋友吃飯聊起銀行的又一個大問 題。許多銀行分析的磚家覺得銀行在得到許多國家給予的「父愛」的同時,肩上扛了許多理應屬於政府的責任,將來銀行怕是要還債的。這一點無可否認。比如97 年國際游資狙擊港幣時,戰鬥的最後一個小時只有中銀香港這支孤軍。但從這個角度考慮問題,需要還債的上市公司就太多了,比如說兩桶油、高速公路之類的。我 暫時把這個問題擱置。

    報告一下自己投資的銀行股,這也是一些博友關心的問題。我目前以7倍市盈率持有601398(鄙人也當過一段時間工行姜行長的徒子徒孫)。說明一下,我只是碰巧沒有在10倍市盈率時買入。如果我說自己沒有在10倍時買入是基於深刻獨到的分析,或者是出於「安全邊際」的考慮,那純粹是騙人。一位哲人說過,說真話的好處就在於不用記住那麼多謊話。所以我選擇說真話。再強調一遍,7倍PE買入而不是10倍PE買入只是碰巧而已。

    就以此作為銀行股分析的開篇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40

銀行股實證(1):風險資產定價 基本面通訊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07uh.html

這是一篇不合時宜的博文。因為許多博友已經建立「銀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低資金成本」這樣的概念,詳細可參看熊熊博文什麼是銀行的核心競爭力、老木頭博文讀《巴菲特談富國銀行》有感。長遠來說,他們的觀點不可挑剔。巴老也說過:「只要不做蠢事,銀行業是一個很好的行業…富國銀行的資金來源比其他銀行更低廉…此外,他們在資產規模方面很明智,沒有介入會帶來麻煩的領域。」股神的話經常被奉為圭臬,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股神說他喜歡輕資產但後來買了鐵路公司、股神說不喜歡高科技公司後來買了IBM讓很多國內眾多「價值投資者」不知所措。典型的原教旨主義,呵呵~
眾所周知,銀行為貸款客戶提供同質的產品——資金,然後收取利息,銀行收取的利息即為資金需求方的財務成本。直觀的看,風險程度相同客戶的利率完全相等。 如果一個客戶願意支付更高的利率,則意味著他的風險更高。有一種觀點認為,較高的利率最終會受壞賬的拖累,最終高利率會被壓到正常利率水平,甚至低於這一 水平。壞賬在損益表上體現為貸款減值損失(即信貸成本)。實際情況是否真的如此呢?存不存在經濟學上的所謂「帕累托改進」,即保持貸款質量的前提下提升貸 款收益率呢?
招商銀行的馬蔚華先生認為存在這種可能。一次採訪中他這樣說:一個是風險理念的問題,就是不良率在不斷降低,但是定價能力也在下降。這意味著我們還是習慣 於找低風險的大企業做貸款,同時忍受他們下浮利率的要求。過去看客戶強調「雙優」,不論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要優質的。但是現在優質企業都會讓你價格下 浮,你如果犧牲了定價,你可以得到一個非常低的不良率。但是一個企業不光是要保持非常優的質量,還要盈利。為了保持過低的不良率,犧牲了盈利,也不是一個 好銀行。就比如說風險的觀念,銀行業本身就是把雙刃劍,沒有風險也就沒有收益。關鍵是怎麼樣能夠在風險和收益之間取得一個最佳的平衡。如何實現在一定風險 容忍度內,收益能夠最好。這些對中國銀行業來說都是新的挑戰。
大段引用馬行長的話很乏味,幸虧全是口語化的短句,意思也很清楚。同樣是貸款,能以更高的利率賣出去當然也算是一種能力。當然,前提是風險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下表一為2010年a股各上市銀行貸款平均收益率。數值由計算所得,與年報披露數據有細微差別。比如工行收益率為5.05%,年報披露值為4.99%。寧波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居前三位。中國銀行以4.47%位居末尾,是唯一一家低於5%的銀行。四大行排名分別是農行(5.30%)、建行(5.09%)、工行(5.05%)和中行(4.47%)。如果風險低則利率低、風險高則利率高的邏輯,簡單認為中行的資產風險比建行、工行要低,肯定有許多人會笑。那種認為銀行不需要找客戶、可以坐等客戶上門是一種「偷懶」的想法。中行4.47%的貸款平均收益率證明他們很懶?
表一:2010年貸款平均收益率
 
股票代碼
 
公司名稱
收益率
不良率
002142.SZ
寧波銀行
6.14%
0.69%
600016.SH
民生銀行
5.79%
0.63%
600015.SH
華夏銀行
5.64%
0.98%
601009.SH
南京銀行
5.77%
0.85%
601288.SH
農業銀行
5.30%
1.67%
601939.SH
建設銀行
5.09%
1.03%
601328.SH
交通銀行
5.20%
0.98%
601169.SH
北京銀行
5.31%
0.59%
601166.SH
興業銀行
6.08%
0.35%
601998.SH
中信銀行
5.05%
0.62%
601398.SH
工商銀行
5.05%
0.95%
600036.SH
招商銀行
5.11%
0.61%
600000.SH
浦發銀行
5.19%
0.42%
000001.SZ
深發展
5.06%
0.44%
601818.SH
光大銀行
5.11%
0.67%
601988.SH
中國銀行
4.47%
1.00%
       
註:中國銀行根據國內數據計算
某個年度的貸款平均利率的影響因素比較多,首要的是貸款的期限結構。期限長貸款利率高於期限短的。先不討論這一點。從議價能力看,零售個人客戶最弱,小微企業次之,大中企業談判能力強。從民生銀行針對個體工商戶的「商貸通」利率通常溢價20%可窺一斑。上表還列出了各銀行貸款不良率(不良貸款/貸款總額)。回歸分析顯示,貸款收益率與不良率不存在線性的關聯關係,去掉歷史負擔比較重的5大行也是如此。
我原計劃用貸款平均利率與信貸成本相比較以考察風險定價,考慮到利息產生於全部貸款餘額,但信貸成本涉及新增貸款計提的準備、到期貸款準備轉回、貸款五級 分類之間的遷徙等等,這種比較存在邏輯漏洞。故而分析過去幾年貸款平均利率和不良率的關係。仍以招行為例。貸款平均利率不是用絕對值,而是用相對基準利率 之間的相對值(這意味著假定國家調整基準利率所有貸款立即重新定價,重新定價是一個新概念,分析銀行時不得不面對概念很多這一困難)。見下表2。從表中可以看出,整體上,招行貸款利率提升的同時,資產質量在提升,不良率下降。
表二:招行歷年貸款利率與不良率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貸款平均收益率
5.18%
6.30%
7.25%
5.05%
5.11%
1年期基準利率
5.86%
6.71%
7.18%
5.31%
5.36%
差額
-0.68%
-0.41%
0.07%
-0.26%
-0.26%
不良率
2.12%
1.54%
1.11%
0.82%
0.68%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現有分析的背景是過去幾年中國經濟保持了較好的發展,那些高利率貸款的風險還沒有顯露出來。如果一旦出現經濟困難,那些高利率的小企業 違約的概率要遠大於大型企業。這種說法或許正確,或許錯誤,我還沒有研究過這個問題。尋找議價能力更弱的個人和小企業客戶,比如說民生銀行,算不算是巴老 所說的蠢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41

銀行實證(2):資金成本的背後 基本面通訊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0e28.html

有博友評論上篇博文《風險資產定價》是一篇沒有結論的論文。論 文是老師評職稱、學生混畢業證時的必需品,我輩中人沒有什麼興趣。其實原文中已經隱晦的說明了結論,現在就亮出來吧。結論:銀行業資產定價能力也挺重要,較高的貸款利率與資產的不良水平不存在簡單的線性關係。由此:
(1)中行的貸款平均利率明顯低,被剔除。之後的系列文章將不會出現它的數據。
(2)不覺得爭議較大的民生銀行目前在做蠢事,繼續保留觀察。
 
關於銀行資金成本,博友有過不少很棒的分析論述。筆者非常贊同他們的分析,資金成本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的。如果一家銀行的資金成本低,做傳統銀 行業務就會有不錯的收益,它在壓力下做蠢事的概率就會低很多。與資產端(貸款)業務相比,負債端(存款)的業務更不容易做好。甚至可以這樣說,哪家銀行有 更低的資金成本,它就擁有了相當大的競爭優勢。如果未來ZF放鬆對利率的管制,它的競爭優勢將更加明顯。那麼資金成本如何衡量呢?低資金成本的背後又是什麼呢?
先看下表1各銀行2010年存款平均成本率,計算公式為存款利息支出*2/(期初存款規模+期末存款規模)。從表中可以看出光大存款成本率最高1.57%,招商銀行最低。與其他股份制銀行相比,四大行的資金成本有一定的優勢。
表1:各銀行2010年存款平均成本率、活期存款比例
 
股票代碼
 
公司名稱
 
存款成本率
 
活期存款比例
601009.SH
南京銀行
1.44%
44.69%
002142.SZ
寧波銀行
1.38%
59.21%
601939.SH
建設銀行
1.27%
56.62%
601398.SH
工商銀行
1.34%
52.54%
600015.SH
華夏銀行
1.32%
45.16%
601169.SH
北京銀行
1.38%
52.86%
601328.SH
交通銀行
1.40%
49.05%
601288.SH
農業銀行
1.25%
57.74%
600000.SH
浦發銀行
1.39%
43.10%
601998.SH
中信銀行
1.31%
48.17%
601166.SH
興業銀行
1.44%
48.80%
 
601818.SH
 
光大銀行
 
1.57%
 
43.09%
 
600036.SH
 
招商銀行
 
1.18%
 
56.87%
600016.SH
民生銀行
1.46%
45.95%
000001.SZ
深發展
1.51%
31.20%
 
單個年度來看,存款資金成本率與存款的期限結構直接相關。因為活期利率低、定期利率高,活期比例高的銀行資金成本必然低。這顯而易見。進一步細緻分析可以發現,同樣是活期存款,公司存款的成本率要高於零售存款的成本率。比如民生銀行2010年報顯示,零售活期存款成本率0.35%,公司活期存款成本率為0.65%。09年這兩個數據分別為0.35%和0.70%。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對公業務存在協定存款?不太確定。現在知道,因個人日常收入與支付(比如打到卡里的工資)積存的資金才是成本最低的。基於此,各大銀行均在大力發展零售業務。擁有更多網點、與老百姓生活更貼近的銀行的資金優勢很明顯,比如四大行。
分析似乎可以到此為止了。但以上分析有一個漏洞,就是我們就資金論資金了,沒有考慮獲取資金的相關成本。或者換一個問題更簡單,銀行網點是否越多越好呢? 為獲得較低的資金成本,開闢更多的網點是否會出現不經濟的情形呢?這並非杞人憂天。國有銀行改革的這些年,有數以萬計的網點被撤並。許多看好農行的投資者 也把目光聚焦在其為數眾多的網點上。下表2為各上市銀行的網點情況與網點效率。北京銀行等幾家城商行的數據不具有可比性沒有列示。
表2:各上市銀行的網點數與網均存款    單位:億元
 
股票代碼
 
公司名稱
 
網點數
 
網均存款
601939.SH
建設銀行
13425
6.8
601398.SH
工商銀行
16430
6.8
600015.SH
華夏銀行
394
19.5
601328.SH
交通銀行
2654
10.8
 
601288.SH
 
農業銀行
 
23494
 
3.8
600000.SH
浦發銀行
655
25.0
601998.SH
中信銀行
700
24.7
601166.SH
興業銀行
577
19.6
601818.SH
光大銀行
605
17.0
600036.SH
招商銀行
830
22.9
 
600016.SH
 
民生銀行
 
509
 
27.8
000001.SZ
深發展
304
18.5
從上表可以看出,民生銀行網點效率最高,四大行及交通以外光大銀行最差。注意一點,光大網點分佈最多的地方是北京,其次是上海。對照北京銀行網均29.4億存款,我們可以看到光大做得有多差。四大行中,農行的網點效率要遠低於其他銀行。有必要對比一下農行和建行,見下表3。建行與農行的存款成本率非常接近,但建行的網均存款遠高於農行。綜合來看,建行的資金成本比農行會低許多。未來農行的網點效率也許會提升得更快,但當前的現實是建行要強得多。
表3:建行與農行的簡單對比
 
股票代碼
 
公司名稱
 
網點數
 
網均存款
 
存款成本率
601939.SH
建設銀行
13425
6.8
1.27%
601288.SH
農業銀行
23494
3.8
1.25%
 
從資金成本的角度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不合理之處敬請博友們指正。
(1)剔除資金成本最高的光大銀行。
(2)對照農行與建行,剔除綜合資金成本更高的農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42

也說興業向「戰略」投資者的低價定增 基本面通訊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0hx7.html

興業銀行(601166)定向增發的公告昨晚出爐,網上已有不少點評的文章。俺沒有興業銀行,銀行股目前僅持工行。隔岸觀火,隨便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中 國銀行業改革許多年過去了,有一個問題總是經常的、不斷的被大家所提及。我們的銀行極其嚴重的依賴於存貸業務,靠吃息差過活。行長們的訪談總說我們要降低 資本消耗,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實際情況是大家都在想盡各種辦法擴大貸款規模。貸款業務的資本消耗很快,資本充足率輕鬆地逼近甚至越過監管紅線,融資因而成 為常態。下表1按升序列示2011年中期各上市銀行的資本充足率。

12011H1各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

股票代碼

公司名稱

資本充足率

000001.SZ

深發展

10.58%

600016.SH

民生銀行

10.73%

601818.SH

光大銀行

10.82%

600036.SH

招商銀行

11.05%

 

601166.SH

 

興業銀行

 

11.22%

601998.SH

中信銀行

11.40%

600000.SH

浦發銀行

11.50%

601288.SH

農業銀行

11.91%

601328.SH

交通銀行

12.20%

601169.SH

北京銀行

12.27%

601398.SH

工商銀行

12.33%

601009.SH

南京銀行

12.43%

601939.SH

建設銀行

12.51%

601988.SH

中國銀行

12.95%

600015.SH

華夏銀行

13.32%

002142.SZ

寧波銀行

14.62%

這些上市銀行中興業給投資者留下的印象是對股東比較負責,通過股權方式融資少。07年初IPO融資近160億元以來,只發生過一次股權融資:20105月以配股方式融資近180億元。興業近3年比較重要的融資還包括:099月、106月兩次發行次級債100億元,2011年底發行小企業貸款專項金融債300億。所以興業近日突然拋出定向增發方案,出乎我的意料。不知道有木有出乎其他人的意料?俺只能代表自己,代表不了其他人。說句廢話吧,俺雖然代表不了別人,卻可以被別人所代表。比如現在,某人正代表著我開人大會議。

興業此次增發價格12.73/股,為前20個交易日均價的90%。符合定價下限之規定,很嚴格的符合著。對應的2011Q3PB1.3倍。這一「低價」也為廣大投資者所詬病。關於定價,俺的一貫觀點是「如果公司管理層理性且抱著對投資者負責的態度,就把這個交給他們去判斷吧」。注意前提。畢竟,選擇好的時間窗口、定出合理的價格,無論是對投資者還是對管理層,都不是容易的事。但這並不表示管理層可以沒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既然有市場價格做參考,隨行就市不就ok了嗎?這種想法意味著只要按照市場價格,無論其高低增發或回購都是合理的。這是管理層偷懶、不作為的一種表現。

回到興業。興業的定增價是不是低了呢?2010年興業歸屬母公司淨利潤185億元,2011年前3季度這個數字為188億元,簡單平均所得的季度盈利為63億。假定興業保持這一盈利能力(很保守的估計),本次增發在今年第3季度完成,屆時公司的每股淨資產將達到12.24元,增發PB接近1倍。對一家ROE25%的銀行,這一價格確實低廉。對照表1的資本充足率指標,興業高於同為股份制銀行民生、光大、招行,我們很難理解興業為什麼如此急吼吼的拋出這一低價增發方案。

或者是因為像中國人保、中國煙草這樣的「戰略」投資者可以給興業帶來更多的業務機會?前幾天興業剛停牌的時候就看到有媒體和投資者在討論諸如中國煙草能給 興業銀行帶來多少多少存款的問題。看到這樣的討論,我只能說這些人是外國人而不是中國人,他們習慣用手指去數新增存款而不會用大腦思考問題。這些想法n荒 唐。這讓中國煙草系統內各路管資金的神仙情何以堪?誰動了他們的奶酪他們會拿刀子出來和誰拚命,不是麼?說點近的,建行股改的時候中國三峽總公司就成了建 行的股東,建行一勞永逸的獲得了三峽的所有(或者說大部分)業務了麼?中國移動入股浦發,浦發除了獲得增資資本,大量的業務都轉過來了麼?幾大國有大行重 組改制之初,也引入了美國銀行、高盛、淡馬錫等海外戰略投資者,現在它們大部分賺得盆滿缽溢賣完股份全身而退了。幾大行原期望從它們獲得更多的業務、風險 管理方面的經驗,我的瞭解是這方面成效寥寥。興業有希望從人保獲得什麼管理經驗或者協同效應麼?在我看來,中國人保、中國煙草只是普通又普通的財務投資者而已。這樣的低價定增有意義麼?

   綜上,我反對興業以目前的價格搞定向增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96

銀行股實證(3):為什麼堅決剔除農行? 基本面通訊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0kv5.html

 

這是一篇計劃之外的博文。上篇博文俺對比分析了農行與建行的資金成本與網均存款後,把農行給剔除了。有些喜歡農行的博友對此表示不能接受。他們的理由包括:(1)農行網點多,在縣域經濟中優勢明顯。(2)農行網均存款低,這可以理解和接受,而且起點低意味著潛力大。我是堅決地剔除農行的,就說說更多的理由吧。關於資金成本,再補充一句,在利率管制的背景下,單純從存款利息支出考察資金成本(存款成本率)肯定有偏頗。

下表1列示了四大行的上市時間以及2000年至上市網點數、人數的變化。選擇1995年或2000年或這之間的其他年份對分析應該沒有什麼影響。但考慮到94年農行政策性業務向農發行劃轉、特別是96年農信社與農行脫離行政隸屬關係,故選取2000年作為起始點。

1:四大行網點、人數變動

公司名稱

股票代碼

上市時間

 

工商銀行

601398.SH

2006.10

 

中國銀行

601988.SH

2006.7

 

建設銀行

601939.SH

2007.9

 

農業銀行

601288.SH

2010.6

 

公司名稱

2000年機構數

上市時機構數

機構數變化

工商銀行

31671

17095

-46.0%

中國銀行

12925

11240

-13.0%

建設銀行

25767

13456

-47.8%

農業銀行

50546

23494

-53.5%

公司名稱

2000年員工數

上市時員工數

員工數變化

工商銀行

471097

351448

-25.4%

中國銀行

192279

232632

21.0%

建設銀行

320682

298868

-6.8%

農業銀行

509572

485800

-4.7%

從上表可以看出從2000年至上市,四大行網點均有大規模的撤並,員工人數也減少很多。工行表現最為突出,網點數減少14000多個,員工數減少約12萬人。迷信網點的人至少應該有所警惕:網點的重要性沒那麼高,效率比數量重要很多。四大行中工行、農行的歷史包袱最重,它們改革的力度理應最大。但仔細研究上表,可以發現農行的人數削減是最少的,即使是與建行比也是如此。建行機構減少47.8%,人數減少6.8%,農行機構減少53.5%,人數僅減少4.7%。 大家都知道,減員增效比撤並網點容易得多。比如鎮上的農行網點,如果把它撤掉,人回到縣裡去上班,這種改革沒什麼壓力。如果同時對人進行分流,那難度就大 得不是一點半點了。可以得出結論:農行的改革力度是最小的。沒有壓力,誰願意改革呢?改革不是請客吃飯,特別是涉及人員調整的話。

農行改革的壓力和力度都小,為什麼呢?我分析與上市時間有一定關係。農行比中行、工行上市晚四年,比建行也晚了三年。在這幾年裡有一些比較大的變化發生。 首先,資本市場的壓力比中行上市時要小很多。先行銀行過去幾年業績持續向好,資本市場開始認同中國銀行業基本面發生根本改變。而就在幾年前,大家則疑慮重 重:中國的銀行,行不行啊?夜談女士經常義憤填膺地譴責銀行被賤賣給老外,殊不知當時賤賣都沒有幾個人敢要。比如中行找到淡馬錫,它買了不少,這都是大家 當時不要的。淡馬錫的人常說,一不小心掙了非常多錢,呵呵。而農行上市時要寬鬆得多。其次是ZF的立場發生了很大轉變。幾大行只剩下農行了,中央政府也不著急了。特別其他行大規模撤出農村,農村金融這塊怎麼搞?ZF的策略有所調整,農行改革的壓力小一些,更多的網點得以保留。設想一下,如農行最早或者與同時上市,農行應該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的。

上面這段與其說是分析,還不如說推測。心裡有點沒底。關於改革之難,再舉個小例子。我們看看中國石油(601857)蔣董事長的簡歷,來自公司年報。蔣潔敏:19992月起任中國石油集團總經理助理兼重組與上市籌備組組長;20006月起任青海省副省長;20045月起被聘任為本公司副董事長、總裁。中石油20004月於香港上市。不知道有沒有看出其中的玄機?江湖傳言,蔣在公司上市後2個月調任青海是為暫避鋒芒,主刀重組得罪的人太多,不得不如此。現在這樣的情況少了,因為不河蟹。那些持「現在不好是優點、未來提升空間大」觀點的朋友也與中央倡導的和諧精神不合拍啊。還是不抱這種期望的好。

有人會說你扯得有點遠吧,改革之類的都是廢話,和我做投資沒有半毛關係。關係很大。農行的改革力度最小,效率最低,這些必然反映在經營績效上。看看下圖1四大行的成本收入比。農行成本收入比最高,2010年高達38.6%,分別比建行、工行高7%8%,比中行也高近3%(中行數據不太具有可比性)。這幾個點千萬不可小覷。2010年農行1個點對應管理費用29億,8個點則為232億元,同年公司淨利潤948億。

1:四大行成本收入比

银行股实证(3):为什么坚决剔除农行?
 
  

農行的狀況具有比較典型的「邊際公司」特徵。關於邊際公司,引用菲利普.A.費 舍爾的分析和觀點足矣。《怎樣選擇成長股》這樣說:年景好時,體質疲弱公司(即邊際公司)的盈餘成長率往往高於同行中體質強健的公司。但是我們也應記住, 一旦年景不好了,前者的盈餘也會急劇下降。在《保守型投資人夜夜安枕》他進一步分析:但是投資人應瞭解,一家公司是低成本製造商,雖可提高普通股投資的安 全性和保守性,但在多頭市場欣欣向榮的期間內,投機魅力將有所減損。高成本、高風險的邊際公司,碰到這種時候,利潤增幅總是遠高於前者體質較強的公司盈餘雖然縮水,但仍令人安心。高成本的公司即使沒有破產,還是可能製造一批受到嚴重傷害的投資人(或者自認是投資人的投機客)。

 
   結論:農行是典型的高成本「邊際公司」,出於安全和保守的考慮,我堅決剔除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97

銀行股實證(4):扒扒中間業務 基本面通訊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0r99.html

年報密集公佈,每天花大量時間閱讀這些東東,銀行實證的系列寫得有點慢。呵呵。前兩篇博文提到銀行網點數,之後俺將蘇寧電器、美邦服飾的開店速度與銀行網點的擴張速度進行了對照。這種比較雖然無聊但很有趣。華夏銀行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網點總數還不到400,光大銀行目前也只有區區600個網點,而蘇寧1年就新開400家店。銀行及其投資者應該感謝銀監會這個婆婆。這個婆婆管得n寬,給a股寒風中投資者額外多穿了一件厚厚的羽絨服。設想如果銀監會對銀行新設網點、城商行異地設立分支機構一概不聞不問,銀行業的競爭將是怎樣一幅圖景呢?

言歸正傳吧。關於中間業務的基礎知識,網頁http://wiki.mbalib.com/wiki/中間業務 說得挺清楚,就不浪費筆墨了。我曾經陪一位民營企業老闆(營業額45千萬吧)找一家外資銀行貸款500萬元。客戶經理就說先交5萬,銀行才讓你準備材料、啟動資信評估之類。這5萬 元就是諮詢顧問費,與最終能否拿到貸款無關。銀行在中間業務上存在一定的調節空間,比如說貸款利率上浮的部分不收,讓客戶以財務顧問費的方式支付給銀行。 再比如說將貸款轉為理財產品,原先的貸款利息收入就變成理財業務收入。「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銀行的這種轉換遊戲估計做了不少。這是分析中間業務遇 到的第一個困難。

為加深一下對銀行中間業務的印象,簡單考察一下工商銀行2011上半年中間業務收入的構成情況(下圖1)。工行中間業務中結算與清算收入比重最大23.9%,其次為投資銀行23.1%, 私人銀行及理財排第三位。工行的投資銀行業務包括企業信息服務、投融資顧問、銀團貸款服務等業務,其他行通常將此類業務的名稱定為顧問與諮詢服務。但民生 銀行該類業務分為顧問和諮詢、投資銀行。我們對中間業務進行更細緻分析,原期望挖掘哪家銀行的中間業務更具有爆發力。此時碰到第二個困難,由於各銀行的口 徑不一致,銀行之間的細緻比較幾乎是一個impossible mission。比如說北京銀行前兩天剛剛獲得首隻基金託管(08年已獲得資格),此業務將帶來中間業務收益。僅此而已,似乎很難有進一步的解讀。

 

1:工商銀行中間業務收入構成(2011上半年)

银行股实证(4):扒扒中间业务



對於第一個障礙目前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採取「假裝沒看到」策略來對付。況且,調節手段用 到一定地步就會失效。朋友們如有更好的辦法麻煩告訴我。對於第二個障礙則採用總量而不是細分來克服。下表列示了各上市銀行過去幾年的中間業務收入佔總收入 的比重。應博友的要求被剔除銀行的數據也列出來作為參考。從表中可以看出,擁有眾多網點的四大行在中間業務上優勢明顯。股份制銀行中民生、招商處於領先地 位。分析城商行的中間業務意義不大。

1:各銀行中間業務收入比重

 

代碼

 

名稱

 

2008

 

2009

 

2010

 

2011H1

 

601288.SH

 

農業銀行

 

11.3%

 

16.0%

 

15.9%

 

20.2%

 

601398.SH

 

工商銀行

 

14.2%

 

17.8%

 

19.1%

 

23.1%

 

601939.SH

 

建設銀行

 

14.4%

 

18.0%

 

20.4%

 

24.3%

 

601988.SH

 

中國銀行

 

17.5%

 

19.8%

 

20.6%

 

21.1%

 

601328.SH

 

交通銀行

 

11.5%

 

14.1%

 

14.3%

 

16.2%

 

000001.SZ

 

深發展

 

5.9%

 

7.8%

 

8.8%

 

9.8%

 

600000.SH

 

浦發銀行

 

5.2%

 

6.0%

 

8.1%

 

10.4%

 

600015.SH

 

華夏銀行

 

4.7%

 

6.0%

 

5.9%

 

9.6%

 

600016.SH

 

民生銀行

 

12.7%

 

12.6%

 

15.1%

 

20.4%

 

600036.SH

 

招商銀行

 

14.0%

 

15.5%

 

15.9%

 

17.7%

 

601166.SH

 

興業銀行

 

8.8%

 

9.8%

 

11.0%

 

14.4%

 

601818.SH

 

光大銀行

 

8.8%

 

13.0%

 

13.3%

 

16.6%

 

601998.SH

 

中信銀行

 

7.6%

 

10.3%

 

10.2%

 

11.0%

 

002142.SZ

 

寧波銀行

 

11.0%

 

10.8%

 

8.3%

 

6.9%

 

601009.SH

 

南京銀行

 

6.8%

 

9.0%

 

8.9%

 

9.9%

 

601169.SH

 

北京銀行

 

4.0%

 

5.5%

 

6.2%

 

9.2%

中間業務與銀行的資產規模、網點數量關係密切啊,其他行要想分得一杯羹,除非做出自己的業務特色,比如說招商銀行(高端的零售客戶)、民生銀行(小微企業、個體商戶貸款)。研究競爭理論的人也許很容易指出這一點,我是繞了很遠的路才意識到這一點。在股份銀行中,華夏銀行中間業務收入比重長時間保持最低水平。這是不是一家毫無特色、競爭力很弱的銀行呢?2011上半年華夏銀行中間業務佔比大幅提升,中報解釋說「國際結算業務快速增長,國際結算量達到296.68億美元,同比增長60.39%;國際結算收入大幅提高,達到4.20億元,同比增長43.74%。」有沒有瞭解情況的朋友可以告訴我「華夏銀行做了哪些努力,從而取得國際結算業務快速增長的成績」?

結論:

1)中間業務與銀行的資產規模、網點數量關係密切。

(2)股份制銀行要想分得一杯羹,除非做出自己的業務特色。

(3)華夏銀行可以被看作反面的代表,予以剔除。

ps:通過短短幾篇博文,好銀行的輪廓漸漸清晰了。呵呵~

朱文2012-03-16 14:42:32 [舉報]
乖乖,銀行業都快被你扒的一絲不掛了,老股民同學應該請你當投資顧問,呵呵。說到國內的監管機構,不僅銀監會給力,我還力挺證監會。許多一天到晚罵證監會的國內股民根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儘管監管嚴格確實會帶來權利壟斷、利益輸送,但不要忽視了他帶來的好處。中國為什麼會在兩次金融危機中安然無恙,許多不瞭解國外情況,甚至連港股都沒做過的人,就在那指著監管當局罵,根本就是些井底之蛙。


熊熊2012-03-16 14:48:32 [舉報]
與影子武士聊過中間業務這個話題,基本的結論是:
1:四大在中間業務這塊有天然的優勢
2:中間業務的佔比,只有09年的數據最為真實,後面的水分太多


另:中國銀行中間業務佔比高是因為其在連接內外的業務上有優勢。


影子武士2012-03-16 15:02:01 [舉報]
國有銀行的中間業務主要是靠雁過拔毛式的收費,這個雖然有優勢,但是付出的渠道建設成本是相當高的,與股份制無可比性。至於利率轉化的水分有多高,大致可以用2011年和2009年的差額來看,或者等2012年年報出來後去和2011年比較看看,個人認為招商的中間業務最有潛力和優勢。

Mario2012-03-16 15:25:20 [舉報]
等國內的管理會計基礎足夠厚實了,開發出內部資金定價體系,分部門核算業績,這樣的中間業務數據才可信。現在還是打包算吧,民生那些中間收入有多少是貸款利息轉來的。

周振2012-03-16 15:39:25 [舉報]

個人認為興業銀行的中間業務也很強的。

grant2012-03-16 16:07:27 [舉報]
roic的分子EBIT*(1-稅率)消除了利息費用的抵稅作用,為什麼不用(淨利潤+利息費用)呢?

瀛_Ying2012-03-16 16:21:39 [舉報]
中間業務是要靠存貸來支持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