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國有銀行提供股權激勵?交行或先吃螃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067

在中國銀行業逐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之際,交通銀行希望成為全國首家提供股權激勵的上市國有銀行。(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8月21日,在中報發布會上被問及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是否會涉及高管、員工們的股權激勵時,交通銀行執行董事、副行長錢文揮表示:“包括在方案中,作為一部分”。
交行行長彭純對“混合所有制”的回應是:“正在研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可行性方案”和“在有關政策上爭取先行先試”。
當前,中國正推行新一輪金融改革。而實際上,交行在股權所有制方面已經實現國有、外資和社會的多元化股權結構——財政部持股26.5%,匯豐控股持股19%。對於高管和員工們的股權激勵將成為混合所有制改革最新的一步。
按照資產規模和市值計算,交行是中國第五大銀行。
Geo Securities駐香港首席執行官Francis Lun對彭博新聞社表示:
此舉對中國銀行業來說將是個巨大進步,並且,這將面臨很多阻力。如果交行成功突破體制限制(實現股權激勵計劃),所有其他銀行肯定會跟進。
2006年,中國財政部和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宣布了一項試驗性計劃,允許國有上市企業對雇員提供股權激勵。但在2008年,財政部又下達文件,禁止國有金融類上市公司開展股權激勵。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和“新國九條”明確推進員工持股計劃,“新國九條”更是在“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段落之後,明確要“允許上市公司按規定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員工持股計劃”。
不過,盡管民營上市公司可以籌備員工持股計劃,但上市國企和央企則需要等待國資委等部委的統一規範要求,金融類國企還需要財政部的規範。
《第一財經日報》報道援引錢文揮言論稱,混合所有制改革包括的方面很多。他提到,銀行的治理結構、經營管理、人事薪酬,以及進一步利用市場化的機制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不過,對於這些方面的細節,錢文揮說:“能夠有多大突破,現在討論還太早。”
何謂「國有資產證券化」 唐史主任司馬遷
來源: http://xueqiu.com/2054435398/33428666
11.21日碼《2015年投資方向預選》,文碼至一般被抓包討論滬港通。半篇文討論“國有資產證券化”與“制造業升級(4.0)”為2015年重點投資方向
http://xueqiu.com/2054435398/33175266。之後還在插科打諢,4.0就旱地拔蔥而走。亡羊補牢,今日談談國有資產證券化。
鄙人分析具體問題習慣先分析政策環境的變化,然後再佐以市場條件變化,交叉對比得出結論。
首先就“國有資產證券化”的外部政策背景與環境進行分析:
一、國家財政狀況變化。
假如以1994年《關於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三改四建“作為確定房地產產業地位開始,到現在房地產已經走了整整20年的上升通道。在這期間,國家財政收入模式也越來越依賴於土地出讓。土地財政收入在2013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不僅接近4萬億的收入數字嚇人,而且占財政收入比例五成更加嚇人。而今年雖然占比可能略微下降,但絕對數字還有可能進一步加大。從執政者的施政意圖、智庫專家的意見以及民間呼聲來看,土地財政以及隨之而生的房價畸高難以為繼。雖然土地財政在未來一段時間仍然會占據國家整體財政收入的主要甚至首要地位,但開辟新的財政來源,尤其是補充地方財政收入的來源尤為重要。
而在不得已減少土地財政依賴程度的背景下,習李的施政路線上一直有”減稅“刺激實體經濟的實踐意圖。
顯然,在現實條件的背景下,從土地財政一步到位,構建健康稅收與財政平衡的財稅體系是不可能的。賣地收入要壓縮,稅收增幅也要壓縮,財政支出增幅卻很難壓縮。大規模發行國債來補缺口,在貨幣投放過剩的環境下也是飲鴆止渴。通過壓縮三公開支和事業單位改制來減少財政支出,短時間內也是杯水車薪。
蛋糕越來越小,盤子卻越來越多?怎麽辦?勢必要找到一個過渡的財政收益來源,尤其是對脆弱的地方財政而言。
除了建設用地,還有什麽可以賣?
今年年初,市場非常期待土地制度改革深化,通過所有制改革釋放天量的農村土地資源,以便有更多的地可以折騰出錢。但任何初通中國歷史者都知道,歷次的大規模土地兼並完成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我花開罷百花殺“不絕於耳,土地兼並,尤其是耕地的兼並,是亡國先兆。
農地不能賣,那還有什麽可以賣?
一個純國資的企業,賣掉10%、20%甚至30%的股份有問題嗎?貌似不超過49%,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就沒問題吧?
有多少國資可以賣?財政部公布的2013年國資企業總資產是104.1萬億,這個數據還不包含金融國企在內,當然也不包括天文數字的軍產。僅僅以這個數字的15%來估計,有15萬億可賣,而2013年財政收入不到13萬億。而如果是按李總理所規劃的淡馬錫模式來賣,應該能賣一個更好的價錢。
綜上,財政收入需要新來源,而國有資產變現也能為經濟轉型和財稅制度完善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二、國有企業改革
從鄧小平不管黑貓白貓到朱镕基國企改革脫困,再到此次混改。雖然旋律未中斷,但其間總會有制度弊端的回頭潮。
本屆政府明確提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其目的是建立符合市場規律、有競爭力的現代企業。通俗的說,是東家要招一個好掌櫃或者好夥計,引入多重資本以豐富企業基因,加速企業現代變革。
在跟蹤各省事的混改規劃時,我發現有一些省市的指導文件尺度是非常大的,譬如河北省就要求2-3年內完成70%以上二級企業的混改,省屬的不能遲於2020年必須全面改,且競爭性企業不設上限。為什麽說這個尺度大呢?因為時間切近,到期時基本現在的官員都還在任,跑不掉問責。而且改革面大,基本等於全改。套用第一點賣國資的通俗說法,可以解讀為:河北省的國企2-3內要甩開膀子都開始賣。大國企(省屬)可以賣得慢一些,但也必須賣。如果是同一種企業國資里有很多(競爭性)比如河北的鋼鐵企業,那就可以完全都賣掉(不設比例)。
其它省份的國企改革方案也都有亮點,由於說好11點交貨,就不一一解讀。
在時間緊任務重的前提下,混改的有效途徑首先是員工持股。但考慮到財政收入的問題,尤其是入不敷出的地方財政收入。員工持股並不是上策。
要短時間完成混改,且要能為財政帶來收益。那麽最佳路徑就是證券化。
舉例:一個地級市國資委有四個重點企業,其中一個是上市公司。
完成混改的最佳辦法是成立國資管理公司(淡馬錫模式),而後將其它三個未上市公司,通過上市公司作為平臺,發生資本關聯。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停牌三次,分別增發收購另三家的部分資產(市場會將這個行為解讀為所謂的集體上市而歡欣鼓舞)。
賣三次,增發一次股價提高一些。不僅上市公司本身市值會提高,而且第二次比第一次買得貴,第三次又比第二次賣得貴。典型的戴維斯雙擊效應。然後再把上市公司的股權抵押給銀行,這買賣太好做了。
我個人比較看好這一幕發生在浙江省,因為浙江本身資本市場成熟度非常高,而且上市公司各種奇葩,有村級、鄉級、縣級的上市公司,也有大國資。
三、院所改制以及軍產註入預期
院所改制和軍工改革已經說很多年了,一直未能實現是軍工采購體系的束縛與軍隊自身功能定位不準確的歷史因素。今年反腐軍隊系統頗有斬獲,尤其是後勤系統采購系統更是重災區。這也為來年的資產註入清空了路障。用一位軍隊系統朋友的說法:以前將官的手槍是用來打靶,現在不是用來拘捕就是用來自殺。
至於院所改制,這與事業單位改制應該是同步進行甚至是先期進行的,在當前施政背景下,來年應有加速。
這一點簡述到此,有興趣者可看
@西點老A 置頂帖去。
四、市場驗證
從以上三點(請自動忽略第三點)來看,政策層面的動向已經是路人皆知。從市場角度看,今年兩會後展開的行情是典型的政策驅動市。以港口為代表的炒地圖、軍工、鐵路、核電,其背後都是政策驅動。而當前行情,是政策驅動暖市後的資金驅動市,滬港通和降息以及降準預期都並未改變經濟運行狀況的實質(這一點
@老刀101 一直洞悉),而是撬動了資金入市。
房產稅歸嗜血如命的地方財政、遺產稅的後續預期、銀行降息驅動儲蓄搬家理財搬家都是顯而易見的佐證。從實際的交流中我也越來越多的被問及:你說我把多出來的房賣了買股票怎麽樣?
人為的政策市+資金市之後,將有可能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剪羊毛,這次剪羊毛的對象是在十年黃金樓市中日漸富足而無其它理財經驗的準中產階層,以及有一定儲蓄積累產生投機需求的小產者。
不難預計,明年會有很多入市的小鮮肉,在上文提及的一個上市企業增發三次的第三次開板接走我甩掉的籌碼,我會理解為賣國資完畢,而小鮮肉會理解為這是多麽美妙的整體上市啊!
最後帶一句,國有資產證券化所帶來的投資和投機熱潮,將催生和加速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進而為人民幣國際化進行鋪墊。而人民幣的有效流通範圍即是中華的金融疆土的有效邊界。故此,我們也不應該過於負面地看待國資證券化,用前段時間開會時聽到的一句話來形容國有資產證券化:除了黨校、央行和槍不賣以外,其它的都可以賣。搞得好,說不定企業競爭力、財稅平衡、市場活力可以多贏,真牛市也就來了。
綜上,國有資產證券化是為混改最佳路徑,是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支撐,將是來年市場的主要熱點。
牛皮癬廣告:歡迎建設性建議,歡迎有能力有投入保證的實幹派加入
@603學研社 一起進行國有資產證券投資機會深度挖掘。財主可以砸雪碧
@耐力投資
俄羅斯國有銀行董事長:整個經濟都將被國有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229
俄羅斯最大國有銀行Sberbank董事長German Gref表示,如果當局不采取措施控制局勢的話,整個俄羅斯經濟都將被國有化。
在出席Gaidar論壇的時,Gref認為隨著借貸人的財產流向銀行,政府會逐漸將銀行國有化。隨後銀行再拿著這些錢收購其他企業,最終形成一個巨大的金融產業集團。
Gref同時承認目前油價的低水平已經很明顯讓銀行業處於危機之中。
其實早在去年12月俄羅斯央行意外大舉加息以抑制盧布貶值之後,就有銀行家隨即表示“銀行系統已經終結”。而在去年12月末俄羅斯正式宣布救助第一家因盧布危機而陷入困境的銀行Trust Bank。
受到油價持續下跌影響,去年盧布對美元貶值超過40%。
OTCex Group新興市場策略師Jean-David Haddad向彭博表示,“市場已經得出結論:俄羅斯的問題不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將大規模整合國企 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5094
《華爾街日報》援引瞭解審議情況的政府官員和顧問稱,中國計劃將一些相同行業的部分國有企業合併,能源、資源、電信等具有戰略重要性的行業將實現整合。合併後的實體將被重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並授權最高管理層實現公司回報最大化,並為其中多家公司的最終上市做準備。
彭博新聞社早些時候也報導稱,中國將在國家資本監管機構與經營性國有企業之間,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覆蓋所有國企。這一改革將實現監管者與出資者職能分離。改革之後,國有資產管理架構將由目前的兩級變為國資監管機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和經營性國企三級。
彭博社知情人士還稱,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將通過對重點行業的股份重組,提高國有資本控制力和影響力。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可以是新設;可以由原有的大型國有企業集團,通過剝離其經營性業務重組設立;也可以是原有的大型國有金融性投資公司。
國資委尚未證實此事。
據《21世紀經濟報導》,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辜勝阻上週表示,國資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是要加快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提升國有資本放大功能,建立以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特徵的現代企業制度,讓國企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
首先,實現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對所有國有企業的全面覆蓋。改革後,所有國有企業均統一由不同地方層級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持股,為全面政企分開打下體制基礎。同時,通過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設立加以嚴格限制,建立國有資本自身的約束機制,解決國有企業無序擴張、多頭投資、多頭管理的問題。
其次,在構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時,實現初始的股權多元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之下的經營性國企,初始階段可由多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持股,一家為主。同時,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可在不同行業的企業持股,強化其資本管理屬性,弱化行業屬性。
第三,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應嚴格定位於資本運營主體,不進行除投資管理業務之外的其他經營活動,對所投資企業僅作為股東依照公司法參與經營管理。
希臘協議近在咫尺 看看希臘被迫賣的國有資產有哪些?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66369.html
希臘協議近在咫尺 看看希臘被迫賣的國有資產有哪些?
一財網 馮迪凡 2015-08-06 22:07:00
希臘和國際債權人都在釋放達成第三次救贖計劃“近在咫尺”的利好消息。但依照救贖計劃中的要求,希臘必須出售500億歐元的國有資產,用以成立私有化基金。在日前被曝光的談判清單上,希臘將出售2004年雅典奧運會場館、支線機場、碼頭,並極有可能開始“賣島還債。
希臘和國際債權人都在釋放達成第三次救贖計劃“近在咫尺”的利好消息。但依照救贖計劃中的要求,希臘必須出售500億歐元的國有資產,用以成立私有化基金。在日前被曝光的談判清單上,希臘將出售2004年雅典奧運會場館、支線機場、碼頭,並極有可能開始“賣島還債。”
與此同時,英國智庫英國社會經濟研究院卻在最新報告中指出,國際債權人的緊縮計劃將給希臘帶來新的傷害,除非對希臘進行55%的債務減免,希臘將陷入永久性經濟衰退之中。
.jpg)
希臘或將被拍賣的小島
達成救贖計劃或致希臘政壇洗牌
對於希臘總理齊普拉斯而言,達成第三次救贖計劃是一把雙刃劍:8月底前達成援助協議的代價是極有可能舉行提前選舉。
齊普拉斯在當地時間8月5日宣布,同國際債權人之間達成第三次救贖計劃的談判進展良好,達成談判“近在咫尺”。歐盟委員會在8月6日回應道,與希臘的談判取得了令人滿意的進展。
希臘希望在8月20日之前可以同國際債權人達成總額在860億歐元的第三次救贖計劃協議,當天,希臘必須償還歐洲央行35億歐元的現款。
齊普拉斯表示,希望這份協議可以結束希臘未來的不可確定性。
如果談判失敗,希臘則不得不尋求另一次過橋貸款的機會,然而歐盟官員盡量在避免這種情況出現,由於歐盟在此方面的規定收緊,再一次使用過橋貸款將無法使用非歐元區國家(例如英國)在歐盟內的資金。
不過,齊普拉斯在強力推動第三次救贖計劃的過程中過多地消費了自己的政治資源,希臘政府的一位發言人確認了有可能在秋天舉行提前大選。
按照計劃,在8月20日之前,希臘議會將就屆時達成的救贖計劃進行投票,而齊普拉斯則不得不依靠著親歐盟的反對派過關。
在此前的兩次投票中,齊普拉斯失去了其黨內39名希臘議會議員的支持,而多位內閣成員則以辭職來抗議緊縮計劃。
開賣國有資產
希臘必須出售500億歐元國有資產,用以成立私有化基金的建議來自於德國政府,並最終在第三次救贖計劃中出現。
這一聲勢浩大的私有化計劃令希臘人憤怒,將其形容為“引鴆止渴”。
在這份清單上,為達成500億歐元目標,希臘計劃出售的包括2004年雅典奧運會場館、碼頭、14個區域機場、電力公司、天然氣公司、希臘石油、希臘郵政、雅典水務公司以及一些知名的酒店。另外一個可能性就是“賣島還債”,根據不同統計數字,希臘擁有1200~6000個小島,其中只有10%的島上有人類居住。目前互聯網上已經掛出了一些出售島嶼報價,從300萬~4000萬歐元不等。
不過英國社會經濟研究院在最近一次的報告中指出,即便執行上述國際債權人所制定的緊縮計劃,也無助於希臘走出困境,相反將把希臘推入更深度的經濟衰退之中。
英國社會經濟研究院認為,需對希臘進行55%的債務減免,這比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作出的對希臘進行30%的債務減免的預測更高。
該研究院認為,在將希臘債務減免55%的情況下,希臘的債務占GDP比例到2020年才有可能下降到120%。
該研究院在報告中還認為,由於緊縮政策,希臘將進入衰退,這將進一步推高失業率至20%以上,即便是在經濟恢複了增長的情況下。與此同時,對希臘退歐的預期將一直打擊對希臘的投資,而更高的消費稅將被均攤到希臘公民的個人收入之中。
編輯:潘寅茹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策劃】李氏父子海外投資版圖:英國有3900億港元資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9651.html
【策劃】李氏父子海外投資版圖:英國有3900億港元資產
第一財經日報 胡易 2015-09-22 23:27:00
李氏商業帝國的海外版圖已遍及歐洲、開曼群島、亞洲等國家和地區。其中,其在英國的投資,被形容為“買下了整個英國”。
編者按:9月中旬,長實地產在香港的銷售總額已超過250億港元,提前完成了今年年度目標,並有望突破去年成績。這個成績或許一掃因香港股價低迷導致的長實地產重組上市以來股價下跌的陰影。
事實上,始於上半年的李氏商業帝國大重組,或許已經開啟從超人父親過渡到守業兒子的時代。250億港元的業績,是李氏二代交出的第一份李氏商業帝國地產業務的成績單。無論是內地及香港地產業務的不斷收縮,還是海外投資步伐的加快,戰略布局及投資風格的變化,無不顯示出李澤鉅的風格與特點。而近兩周前的長江基建合並電能實業,或將為李氏父子大規模海外並購準備更加充裕的資金。
而除了李氏父子,九龍倉、新鴻基等其他港資房企在內地也出現了戰略布局的分化與調整。這背後共同的原因是內地房地產行業進入深度調整與轉折期,黃金十年的結束、白銀時代的到來,必將引發更多的房企加入到調整的陣營。
在商言商,是永恒的商業規則。無論是李嘉誠還是其他港資房企,都將遵循這一規則。

制圖/張逸俊
華人首富的賬,永遠算得精;超人的謀略,永遠是先見之明與深謀遠慮並存。
自1986年,李嘉誠購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逾半數權益後,李氏商業帝國的海外投資之旅就再也沒有停止——1996年將Orange電訊公司在英國上市;2010年長江基建以9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英國電網公司,當年2月又將奧地利第三大移動通信公司收入囊中;以1550億港元收購英國電網、水務、燃氣資產,13億歐元收購奧地利3G通訊業務,7.18億港元收購加拿大電廠資產,97億港元購入荷蘭能源公司……至今,李氏商業帝國的海外版圖已遍及歐洲、開曼群島、亞洲等國家和地區。其中,其在英國的投資,被形容為“買下了整個英國”。
隨著近年來不斷拋售內地及香港的商業物業資產,李氏商業帝國也加速了海外投資步伐,2013年至今,這一節奏明顯加快。投資遍布電信、基礎設施服務、港口、商業零售、地產等領域。
2013年1~6月份,李嘉誠相繼收購了新西蘭Enviro Waste廢物管理公司、亞洲貨櫃碼頭全部股份、荷蘭AVR-AfvalverwerkingB.V.廢物轉化能源公司、愛爾蘭O2業務。公開資料統計顯示,僅2013年上半年,和記黃埔110億港元的資本開支中,有76億港元投到歐洲地區,占比高達69%,香港與內地則僅占14.3億港元。
今年以來,除了長實地產重組上市、長江基金合並電能集團兩項大的資本重組計劃,李氏商業帝國的海外步伐仍然快馬加鞭。
2015年8月,《華爾街日報》的消息顯示,長江和記實業公司(CK Hutchison Holdings Ltd.)將把旗下3 Italia業務與俄羅斯電信公司VimpelCom旗下業務Wind Group進行合並。
今年早些時候的3月下旬,西班牙電信公司Telefonica與李嘉誠旗下公司和記黃埔達成最終協議,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將斥資約102.5億英鎊(約合956億元人民幣)收購英國第二大移動電信運營商O2。該項交易也將成為迄今為止李嘉誠最大規模的海外並購案。公開資料顯示,O2是英國第二大移動電信運營商,目前擁有約2200萬名用戶。
O2創立於2002年,西班牙電訊2006年收購該公司時斥資180億英鎊,而9年後,李超人以便宜近80億英鎊的價格買入。由此可見,李嘉誠及接班人李澤鉅的商業謀慮。
由於多個歐洲項目均以較低價格買入,李氏商業帝國的海外投資也被冠以“抄底”。
媒體報道及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李氏商業帝國在英國的總資產高達3900億港元,包括3個港口、3家連鎖店、1家移動運營商、1家鐵路集團、1家區域電網公司、2家區域煤氣公司、1家水務公司。其中,在倫敦市區還有一個3500套住宅的樓盤開發項目。
在愛爾蘭、奧地利、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均有電信業務的投資收購;在荷蘭,則有連鎖藥店業務。
而經過旗下公司重組,有長實地產、長江基建等多家公司的註冊地騰挪到了開曼群島、百慕達群島等地。
在抄底歐洲、收縮中國香港和內地的同時,李嘉誠並沒有放棄亞洲。據韓國當地媒體的報道,2013年12月底,李嘉誠部分所有的新加坡亞騰資產管理公司(ARA Asset Management)一份監管文件中披露,將收購澳大利亞麥格理集團韓國地產公司,該公司通過兩家私有房地產信托管理著5884億韓元的物業。此外,亞騰還將收購麥格理旗下一家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10.02%的股份,但亞騰並未透露交易價格。當時,亞騰首席執行官林惠璋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收購的目的是“充分利用韓國房地產領域巨大的投資機會”。
除了北亞地區,李氏父子的商業嗅覺還觸到了馬來西亞。
2011年,李氏父子把產業投資焦點轉向馬來西亞購物中心領域。媒體報道顯示,當年斥資2.45億馬幣,從德國產業金法蘭克福資產管理公司和馬來西亞當地發展商Puncakdana集團手中,收購了位於雪州阿拉白沙羅(Ara Damansara)的The Citta Strip Mall購物廣場。同年5月以4.5億馬幣成功競標3家購物廣場。近年又先後收購梳邦再也高峰廣場(The Summit USJ),以總價7.1億馬幣收購馬六甲Aeon Bandaraya廣場和第一滿家樂(1 Mont’Kiara)。
梳理李氏父子的海外投資路線圖,不難發現,在商言商及資本利益最大化,永遠是商業的本質。這些低價或抄底的投資行為,也不斷印證著從商60余年、投資從未失手的超人特質。
相關閱讀
【策劃】長實地產的李澤鉅時代:謹慎更勝李嘉誠?
【行業觀察】從李嘉誠撤資看港資房企內地布局策略的變化
【策劃】長江基建合並電能實業:為大規模海外投資鋪路?
【策劃】李嘉誠內地撤資路線圖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