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明星跨界,別只想著“圈錢圈粉”
【見仁見智】
近年來,“跨界”成了娛樂圈的熱門詞。隨著娛樂節目品類的豐富和多樣化需求,越來越多的明星不滿足於自己擅長的領域,而是以另一種形象出現在觀眾面前。比如歌手跨界去主持,主持人跨界去表演,演員跨界去唱歌,你來我這里比劃一下,我去你那里嘗試一把。咱們有句老話叫“文體不分家”,體壇明星在文娛界大展拳腳的也不乏其人。跨界激發了明星們多才多藝的潛能,讓他們的形象在觀眾面前更加豐富多面,也讓不同文藝領域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交流更加頻繁。
跨界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其需求首先來自於觀眾對明星單一、固化形象的不滿足。無論是歌手、演員還是主持人,當明星在本職領域擁有了一定建樹,其個人形象往往走向標簽化,在觀眾中的印象停留在某一種風格或樣式。這時候當他們選擇在另一領域小試牛刀,往往能夠讓個人形象為之一新,給人以新鮮感。面對本職領域,明星藝人或許還有些嚴謹矜持,但跨界到另一領域更多帶有“玩票”的態度,心態更為輕松自然,也易於表現其真性情。
從明星的角度來說,跨界嘗試也是對個人事業上的一種突破。實際上無論表演、主持還是歌唱、舞蹈,並沒有如鴻溝一般的界限,往往能夠觸類旁通。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地區娛樂圈,常有影視歌“三棲”明星之說,日本、韓國等娛樂產業發達的國家對於新人的培育上也都要求兼有歌唱、舞蹈、表演、主持等多種能力,以期在以後的個人發展中有更為寬闊的選擇空間。而且,許多觀眾所熟知的明星,或曾經有過某種才藝的教育經歷。對於他們來說,所謂的跨界,實際上是對既有能力的重新煥發,隨著多樣化的平臺搭建起來,跨界的表演便是水到渠成。
但跨界不宜被濫用。隨著越來越多明星藝人走上跨界之路,跨界的水準也變得良莠不齊。有的歌手、演員在一些大型演出中客串主持,但不過是念一念寫好的主持詞,或者與主持人打打哈哈、隨聲附和,並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跨界。有些晚會熱衷於邀請熱播電視劇的男女主角演唱主題曲,以達到借勢和宣傳“一石二鳥”的效果,但演員現場演唱效果不佳,演出總是以“假唱”替代,反倒丟掉了誠意。跨界應有一定的門檻,對於跨界也需要一些標準。誠然,不能要求跨界明星能夠快速達到該領域專業級的表現水準,但至少應當傳遞給觀眾的是,你的跨界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表達著對自我的大膽突破和對跨界領域的真誠熱愛,而非借著高漲的人氣,急著、忙著在多個領域“圈錢圈粉”,消費自己的知名度。
今年北京衛視跨年環球歌會就圍繞著跨界發力,在各大跨年晚會中獨樹一幟。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申辦,北京已進入冬奧時間,文藝與體育的跨界就成為北京衛視獨特的資源。在這場以“奧運之城,冰雪邀約”為主題的歌會中,北京衛視將奧運元素與歌會演出相融合,不少亮點讓人印象深刻。比如郎平領銜五位各時代女排隊員同臺亮相,與解說員宋世雄的重聚,去年曾在里約奧運備受矚目的體壇健兒脫下戎裝,在舞臺上華麗轉身,乒乓球冠軍丁寧、女排冠軍惠若琪跟其他明星藝人搭檔演唱歌曲串燒,展現出不為人知的一面。秦凱、何姿這對情侶健兒,也回歸水立方跳水臺攜手完成了愛情一跳。
實際上,從去年開始,北京衛視就通過一系列節目的推出,將“跨界”由一種明星行為打造成為品牌,無論是《跨界歌王》中劉濤驚艷的音樂秀,還是《跨界喜劇王》中李玉剛突破自我的喜劇表演,都顛覆了他們此前在熒屏上展現的標簽化形象,其意義在於激勵他們突破其事業的“邊界”,在挑戰自我的同時,也展現出性格的本真。隨之而來的《跨界冰雪王》則又是一檔由電影導演張藝謀操刀、文娛明星跨界冰雪運動的節目。可見,跨界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客串”“玩票”,當其孵化成節目形態時,需要找尋巧妙的結合點,在不同領域之間構建融合的方式。而觀眾所需要看的,不僅是明星跨界表演的外在形式,還有他們對自我挑戰與改變的內在精神。
(作者系媒體人 成長)
中概股回歸的誘惑在2015年時膨脹到了極致。彼時A股市場掀起一輪中概股回歸熱潮,二級市場被借殼股也因此上演“烏雞變鳳凰”的神話,飛漲的股價不斷刷新紀錄。這讓垂涎巨額收益的股東們待到股票解禁時便瘋狂減持套現,身家變魔術般暴漲,留給投資者的卻是承壓的股價。
相較股價狂歡一浪高過一浪,借殼“回家”後的中概股們的基本面並未因換上“新衣”而有所改觀或者突破,甚至有些陷入更為難堪的處境。當泡沫破碎,這些個股的股價也大幅縮水。這不免讓市場質疑,中概股紛紛借殼回歸A股主要目的是為了圈錢套利。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市場分析師、市場研究總監桂浩明認為,因中概股題材較為特殊且A股市場缺乏相應標的,回歸對A股市場有一定的補充作用,但不可否認,有些中概股回歸並非是為了公司及投資者利益最大化考慮,而是為了套利。
估值差誘惑大 股東“急紅眼”忙套現
於2015年3月24日登陸A股創業板的暴風集團(300431.SZ,原為“暴風科技”)是第一個解除VIE架構、回A股上市的互聯網公司。該公司原本計劃赴美上市,但最終掉頭轉向A股市場,自2010年就著手準備拆分VIE結構,直至A股上市,歷時5年左右。這之後便陸續有多家公司宣布東歸A股。
已經在海外上市並退市回歸A股的中概股分眾傳媒也備受市場關註,其先是將目光瞄向了宏達新材(002211.SZ),但因宏達新材及其實際控制人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而使得兩者“聯姻”陡然生變,於是火速實施B計劃,與七喜控股(002027.SZ)牽手,並於2015年8月底發布重組預案,當年12月底宣告完成借殼上市。
在分眾傳媒推進登陸A股進程之時,於2014年7月份完成私有化的巨人網絡也在加快推進回歸A股的計劃。巨人網絡與世紀遊輪(002558.SZ)的“聯姻”契約簽於2015年9月30日,一個月後出爐重組方案。同為遊戲股的完美世界於2015年7月完成私有化,股票在納斯達克退市。2016年1月6日宣布重組方案,完美世界將把資產註入完美環球(002624.SZ),實現借殼回歸A股的計劃。2016年7月份,完美環球正式更名為完美世界。
在中概股私有化的熱潮下,股價長期低迷的學大教育從紐交所退市,通過借殼銀潤投資(000526.SZ)實現回歸A股上市,之後更名為紫光學大。而就在學大教育等眾多海外上市公司心動“回家”之時,中安消(600654.SH)已借殼飛樂股份登陸A股市場。
除了A股主板、中小創業板之外,新三板也成為中概股回歸的途徑之一,如:放棄境外上市拆紅籌的中搜網絡(430339.OC)、從美退市的世紀佳緣與百合網(834214.OC)合並登陸新三板、互動百科(835799.OC)拆除VIE結構、回歸境內資本市場。
境內外市場的估值差、已回歸股票暴漲的股價無疑成為中概股前擁後簇回歸A股的“誘惑”。暴風集團上市後連續拉出29個漲停板,股價由上市時的7.14元/股飆升到157元/股那天才打開漲停板,之後再用11個交易日將股價沖高至327.01元/股,至此也成為該股的歷史最高價。分眾傳媒自2015年9月2日複牌後連續收出7個漲停,在獲得證監會批準後又連續走出4個漲停板,股價最高時較複牌前漲超4倍。被巨人網絡借殼的世紀遊輪更是在複牌之後,股價飛天,在遊資的主推力下連續拉出20個漲停板。
從分眾傳媒、巨人網絡境外退市前和回歸A股後的市值和市盈率看,兩家公司市值和市盈率均出現了大幅提升。 分眾傳媒在美國退市時總估值35億美元(約220億元人民幣),當前總股本為87.37億股,總市值為1050.17億元,動態市盈率為25.94倍。在紐交所上市的巨人網絡私有化後股價定格於11.92美元/股,市值為28.56億美元,動態市盈率為16.33倍,而如今在A股的最新股價為73.30元/股,總市值達到1236.56億元,動態市盈率達到502.7倍。
股價飛天、市值飆升的背後則為殼買賣者及股東財富的急劇暴增。這也讓垂涎巨額收益的股東們一等到限售股解禁便急切減持套現,甚至有賣殼者通過減持實現身家暴漲。
借殼上市後的分眾傳媒於2016年12月29日迎來第一批定向增發機構配售股解禁,數量達到30.36億股,占總股本的 34.75%,按當前市價算解禁市值為364.93億元。而就在上述股解禁之後,分眾傳媒在1月9日、2月14日、2月15日頻頻現身大宗交易平臺,累計成交近70筆,合計成交3.84億股,占總股本比例約4.4%,合計成交金額48.31億元。而在大量大宗交易頻頻發生的同時,分眾傳媒近期的股價也頻頻承壓,相較於去年12月底接近解禁時約15元左右的股價,至今年2月20日下跌近20%,且2月15日開始該股連續兩日遭遇重挫。
此外,近期世紀遊輪也頻頻現身大宗交易。根據該公司2月10日公告,其中較大一部分是來自其前董事長彭建虎在1月20日~2月10日期間減持的4693萬股,減持均價為56元/股,套現金額高達26.28億元;彭建虎之子彭俊珩也於2016年11月減持了1457.23萬股。此次減持後,彭建虎父子合計持股 8434.78萬股,占比4.9999%。世紀遊輪最新股價為73.30元/股,這意味著隨著彭建虎父子的持續減持套現,其身價也有望進一步暴漲。而戲劇且諷刺的是,彭建虎此前當家世紀遊輪,身家徘徊在10來億元左右,如今將殼轉手一賣,身家卻飆漲。
基本面難堪 被指歸來為“套利”
而股東高位套現的背後,部分回歸A股後的中概股在基本面上並未顯示出較大的飛躍,有些甚至還走向了下坡路。這不免讓多方市場人士質疑,中概股借殼回歸A股上市,目的是為了圈錢套利。不禁讓人思索,中概股走上回歸路到底給了市場怎樣的指導意義?
暴風集團“曬出”回國上市後的首份成績單顯示,2015年度,該公司實現凈利潤1.73億元,同比增長313.23%,但這1.73億元中有1.04億元來自於轉讓子公司暴風魔鏡部分股權帶來的投資收益,占利潤總額比例為62.15%。而2016年沒有了大額投資收益之後的暴風集團業績被打回原形,甚至同比走向下坡路。該公司2016年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凈利潤為1935.1萬元,同比下降18.94%;同時對2016年度業績進行了預告,預計凈利潤在1735萬元~6932萬元區間,同比下降60%~89.99%。
在借殼上市之前業績就處於虧損狀態的學大教育,在借殼銀潤投資變身紫光學大之後依舊沒能改變業績虧損的尷尬處境。紫光學大1月20日發布的業績預告稱,2016年繼續虧損,凈利潤虧損在9400萬元~1.22億元區間,同比下降593.09%~799.54%。
回到A股市場化身世紀遊輪的巨人網絡,在業績方面並沒有實現突破,反而不及從前。該公司在2016年三季報中預計,全年凈利潤在10.15億元~10.62億元區間,同比上漲316.10%~335.36%。但借殼前的巨人網絡2012年~2014年以及2015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分別為12.37億元、13.12億元、11.59億元以及2.18億元。
股價飛漲、業績無改善甚至下滑,中概股回歸A股給資本市場普遍的印象是“套利”。“不建議中概股回歸A股,客觀上存在較大的套利空間,且從海外回來是否能取得更好的發展也沒有更多的市場證明。”一位券商資深人士表示。
在桂浩明看來,促使中概股集體回歸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境內外市場存在估值上的差異,特別是2014年以來股市活躍,屬於新經濟範疇的企業股票在市場上往往能夠獲得很高的估值,同類企業在中國上市比在美國上市,市值會大得多,“多數企業覺得在境外上市不劃算”;另一方面,美國股市實行註冊制,上市相對容易,但事中及事後的監管極嚴厲,除了時常受到監管部門聆訊以外,也常常會被諸如“渾水”這樣的以揭醜為業的公司炮轟與做空,並且不時陷入訴訟之中,以致有中概股在美國上市一段時間後主動選擇退市。
桂浩明認為,中概股題材較為特殊,而A股市場缺乏相應的標的,回歸對A股市場有一定的補充作用,且有些公司是因為受各種原因不能順利在境外上市而選擇回歸,並非全是壞事,但主要的問題在於大多數中概股回歸並非是為了公司及投資者利益最大化考慮,而是回來為了套利。
“中概股回來,主要跟回歸的目的有關系,企業都有選擇不同地方上市的權利,但是回歸應該是為了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而不能是為了逃避監管或者是為了套利。”桂浩明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自去年5月份證監會表態“正對這類企業通過IPO、並購重組回歸A股市場可能引起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研究”之後,今年2月10日,證監會主席劉士余發表講話稱,去年初中概股回歸一度盛行,應認識到,在美國上市不回來,一樣也是服務國家戰略;另外,中國資本市場監管標準不比美國等其他市場低。
這讓市場猜測,中概股回歸中國資本市場將受到限制。“這次比較明確,進行限制還是應該的。”桂浩明表示。
(視覺中國/圖)
2017年2月17日,中國證監會頒布再融資新政,被市場人士視為股市重大利好。此次再融資新政包括兩部分:一是對《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下稱《實施細則》)部分條文進行了修訂;二是發布了《發行監管問答——關於引導規範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
新政的主要內容包括:1、非公開發行規模不超過總股本的20%;2、再融資(包括配股、增發、非公開發行)董事會決議日距離上次募集資金到位日的時間間隔不低於18個月;3、申請再融資時,除了金融機構,不得有較大規模的財務投資;4、非公開發行股票的定價基準日只能是發行期首日。
證監會此次新政,從再融資規模、頻率、資質和定價基準四個方面,遏制上市公司過度、頻繁融資和定增套利等頑疾,業內人士一致認為,新政將大幅壓縮股市再融資規模,利好二級市場。
中國A股市場再融資制度自2006年開始實施,由於非公開發行股票條件寬松、定價機制靈活,即使是虧損企業也可申請發行,而配股、公開增發、發行可轉債等對企業都有一定的盈利能力要求,使得非公開發行逐漸成為上市公司首選的再融資品種。Wind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6年的10年中,A股市場的股權融資總規模為8.36萬億元,其中IPO融資總規模僅為2.003萬億元,相比之下,增發融資募集資金高達6.17萬億元,規模遠超出了IPO融資規模。2016年,再融資規模超過1萬億元,達到IPO募資規模的12.15倍。
證監會發言人鄧舸指出,上述政策使部分上市公司存在過度融資傾向,有些公司脫離公司主業發展,頻繁融資。有些公司編項目、炒概念,跨界進入新行業,融資規模遠超過實際需要量。有些公司募集資金大量閑置,頻繁變更用途,或者脫實向虛,變相投向理財產品等財務性投資和類金融業務。
近年來,一些上市公司把再融資當成廉價的圈錢工具。2016全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合計發布了27938條理財公告,一些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甚至超過百億元,有的公司在定增融資完畢後就立即動用募集資金大手筆購買理財產品。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A股上市公司共計有上千億募集資金閑置在購買理財產品等之中。此外,上市公司變更定增募資用途,並引發交易所發出問詢函的案例不勝枚舉。
為了避免上市公司手里“不差錢”還搞再融資,新政規定上市公司申請再融資時,除金融類企業外,原則上最近一期末不得存在持有金額較大、期限較長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借予他人款項、委托理財等財務性投資的情形。
經修訂的《實施細則》還修改了再融資定價機制,取消了原有將董事會決議公告日、股東大會決議公告日作為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定價基準日的規定,明確僅以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發行期首日作為定價基準日。這可以避免再融資發行價大幅低於市價,也避免解禁後瘋狂出逃。
在原有再融資定價制度下,由於上市公司董事會召開到實際發行完成往往超過半年時間,發行時公司股票市價和發行底價之間已經形成顯著價差空間,形成“價格倒掛”和“折扣過低”,使得有些項目吸引數倍於融資規模的資金參與申購,產生巨大炒作空間。中信證券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2016年發行的競價類非發行期首日定增項目平均融資規模分別為17億元、23億元,同時其發行底價分別為當時市價的6折和8折左右。
由於股票發行銷售供不應求,不存在任何發行壓力,也造成了投行競爭集中在項目承攬階段的粗放式競爭。
在融資規模和頻率上,此次新政規定非公開發行規模不超過總股本的20%,且再融資董事會決議日距離上次募集資金到位日的時間間隔不低於18個月。
總股本的20%的再融資規模,一般來說完全可以滿足正常的融資需求。數據顯示,2012年至今,融資規模超過發行前股本20%的公司僅有496家,占比為19%。據中信證券資本市場部測算,已發定增融資預案尚未獲得證監會受理的有124家公司,融資規模超過2500億,其中42家公司新發股份超過了發行前總股本的20%,融資規模1496億。
在融資間隔方面,如果考慮到資金到位、召開股東會、董事會等流程,18個月的間隔時間意味著實際發行間隔的周期很可能長達3年左右。數據顯示,過去18個月內有過非公開發行(不包括發行購買資產及配套融資)的公司數量為562家、IPO家數為356家、配股家數為11家,合計929家。目前,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總數為3130家,意味著約30%的公司可能受到融資頻率限制的影響。
多家證券公司分析師認為,此次再融資新政將有利於減少利用定向增發制造概念題材、投機炒作、出利好減持跑路、損害中小投資者權益等現象,必將大幅減少市場資金壓力,擠出定增套利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