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股價一度剩六元 京鼎絕地反攻記

2015-07-20  TCW


這家企業,曾經是鴻海旗下轉投資中,表現最「慘烈」的公司。兩年之內,股價從三百六十元縮水到六元,市值蒸發逾三千億元。

今日,它卻上演一場重生記,在興櫃蹲了十一年馬步後,在七月底,將正式轉上市。

這家公司叫京鼎精密科技,但多數人可能更熟悉它的舊名:沛鑫半導體。

它曾經是鴻海集團轉型布局重要的一顆棋子。

二○○一年京鼎成立時,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亟欲為鴻海轉型,於是找來京鼎前董事長曹治中創立公司,切入技術難度高的半導體設備機械加工,希望藉此進入半導體業。一次,郭台銘在媒體面前左手攬著曹治中,右手搭著群創光電董事長段行建的肩,介紹他揮軍科技業的兩大副手,足見鴻海對京鼎的重視。

但,它竟成為最讓投資人心驚膽戰的一間公司。

二○○七年,京鼎為了追求成長,宣布進入跟核心技術無關、當時正熱的LED照明模組,引起資本市場追捧,未料,產業景氣動盪、中國政策補貼,讓其營運不振。

第一課:止血大幅減資,最難是股東壓力

兩年之間,京鼎股價暴跌到只剩下六元。這讓曾名列前十大股東、藝人小S的公公許慶祥,只能認賠殺出。京鼎一位資深員工透露,當時,連郭台銘都會接到股東的責難電話。

「我們一定要止血,不止血的話,公司營運沒辦法下去。」曾經在鴻海二十五年的現任董事長劉應光取代了曹治中,在二○一二年結束LED事業。當年,京鼎每股慘賠十八元,一下子就短少了約三分之一的營收。

面對幾近谷底的局面,京鼎減資逾八億,幅度高達八成,彌平累積虧損,但這等同讓投資人手上的股票縮水大半。面對反彈,劉應光坦承的確曾猶豫,但為了留住人才,仍決定減資,「員工才不會覺得一直在一家虧本的公司。」

光有財務操作,並不足以讓一家公司起死回生。京鼎為什麼每股盈餘(EPS)能重新站上五元,且營收與獲利皆優於過去?

第二課:拚本業十多道工序全是晶圓等級

追根究柢,他們只是做對了一件事:重新專注本業。

京鼎的客戶是半導體設備廠,如半導體設備龍頭美商應用材料。本身所從事的業務,是焊接、表面處理、組裝、測試等精密加工的工序。每一道工序,看似一般工廠都能做到,但要符合晶圓廠等級,便不容易。

京鼎副總經理黃啟智舉例,為了要符合無塵室標準,設備外殼的一粒漆都不能掉,表面也不能有任何坑洞,卡上灰塵。

全球有許多國際級公司,在個別的單一工序上,都能像京鼎一樣,做到晶圓廠等級。但黃啟智表示,除了另一間美國廠之外,京鼎是全球唯二,能一次將上下游十多種工序都做到合乎半導體設備標準的精密加工廠。

原本,客戶一台設備,要運給全世界十多家廠商,才能夠完成加工,現在,只要在京鼎就能「One stop shopping」,不僅省下大筆運費,也更能掌控交期。

「這是我們花了十多年時間,『打深十口井』的結果,」黃啟智說。

最初,京鼎只能做到三、四種工序的加工,黃啟智坦言,最動盪時,公司雖然沒有停止過研發,但資源配置與發展,確實失焦。這三年,公司把全部精力回歸本業,「把井挖得越來越深,不然別人會趕上。」

時機也給了京鼎機會。適逢台積電、英特爾等半導體大廠進入二十、十六奈米的軍備競賽,終端客戶對新設備的需求增加,京鼎的策略終於奏效。

第三課:取捨挑著做,不再盲目衝量

一堂用三千億元交換來的教訓,讓現在的京鼎,也學會了取捨。

當其他只做焊接、表面處理、組裝等單一工序的廠商,可以大量去接手機與消費品等量大的訂單時,京鼎因為人力、設備與產能都是為半導體設備量身打造,發展相對受限。但這次,京鼎不打算再盲目更改營運模式,而是把眼光放在醫療器材等,同樣需要高精密加工的領域。

未來,京鼎能否從鴻家軍中的落後生,變成資優生,關鍵就在於,能否持續牢記,這場教訓告訴它們的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7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