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CEPA補充協議:港資獲准在上廣深控股全牌照合資證券公司及基金公司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707

路透報導,香港與中央政府週四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補充協議十,進一步放寬在多個服務貿易領域的市場准入條件,當中包括允許符合設立外資參股證券公司條件的港資金融機構,在上海、廣東省和深圳各設立一家兩地合資的全牌照證券公司,港資合併持股比例最高可達51%。

此外,在證券方面,允許港資證券公司申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格時,按照集團管理的證券資產規模計算;允許符合條件的港資金融機構按照內地有關規定,在內地設立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港資持股比例可達50%以上。

同時,在新的補充協議下,香港的銀行在內地的營業性機構,經批准經營港資企業人民幣業務時,服務對象可包括依規定被認定為視同香港投資者的第三地投資者在內地設立的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76

橡樹資本牽手信達,10億美元建合資企業購買中國不良資產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068

世界最大不良債務投資專家橡樹資本(Oaktree Capital Group)將與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一起投資中國的不良貸款和問題資產。

橡樹資本與信達簽訂了備忘錄,有意共同投資中國不良資產及合作投資中國以外市場的不良資產。

根據備忘錄,橡樹資本將與信達建立策略性的合作夥伴關係,利用信達在中國的經驗和橡樹資本在全球其他市場的經驗尋求業務上的合作機會

雙方在磋商和簽訂最終文件後,計劃投資10億美元成立一家由橡樹資本及信達等額擁有的合資企業,以投資於中國的不良資產。

橡樹資本總經理John Frank表示:

「信達為從事中國不良資產投資的領先資產管理公司,我們很高興與該公司合作。信達在中國的經驗及專業知識無可比擬,可以給予我們獨特的機會參與中國的不良債務市場。與此同時,我們也期待與信達分享我們對全球不良資產投資的見解和專業知識。」

信達董事長侯建杭說:

「我們很高興能與橡樹如此實力雄厚的夥伴合作,這是結合兩家一流企業的專業投資知識的難得機會。今天的公告標誌著我們強大的合作夥伴關係的開始,我們會充分利用各自現有的人才和專業知識,共同建立一家優秀的合資企業。」

信達目前正在準備香港上市,有望通過IPO融資25億美元。作為基礎投資者,對沖基金Och-Ziff、平安保險和阿聯酋主權財富基金ADIA也將加入橡樹資本,投資信達資產管理公司。

彭博消息人士稱,如果交易成功的話,橡樹資本或許會提高注資規模長期以來,橡樹資本一直在中國市場尋找「超級便宜的便宜貨」,希望買入一些估值過低的股票

橡樹資本主席Howard Marks之前稱,

在股價大幅波動後,該公司正在積極買入中國的股票;投資中國股票「非常划算」。

中產階級興起和政府城鎮化將會激髮長期潛力。

消息人士還稱,橡樹資本計劃在中國擴大員工隊伍,和信達一起分享美國和英國的交易;在香港設置高級房地產交易團隊。

橡樹資本在投資不良債務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

2008年,橡樹資本幾乎將所有的錢湧入了不良債券市場,短短三個月的投資規模就超過60億美元。五年過後,這一交易帶來了難以置信的豐厚利潤,為Oaktree的投資者帶來了60億美元的收益,Karsh、Marks和其他合夥人分到了15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39

日媒稱索尼與聯想洽談建立合資企業接管Vaio海外業務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925

據日本NHK報道,日本索尼正與中國聯想洽談建立合資企業接管索尼虧損的Vaio品牌海外業務。聯想剛剛在過去兩周內分別以23億美元和29.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IBM的低端服務器業務和谷歌的摩托羅拉移動業務。 索尼稱該報道不準確,但承認正在尋求該業務的眾多可能性。 索尼在聲明中表示: 索尼一直在考慮PC業務的眾多選項,但媒體關於索尼與聯想可能的業務合作的報道並不準確。 由於PC業務受到智能手機與平板的沖擊,索尼此前表示計劃重新考慮其Vaio品牌的產品和生產策略。 華爾街見聞此前報道,穆迪剛將索尼的債務評級下調至垃圾級,而索尼將在下周公布其最新的財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27

「合資就像吸鴉片,吸了一口就戒不掉了」 合資車企股比解禁漸露曙光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872

外資在合資車企所佔股比不得超過50%的政策限制正在鬆動。圍繞這一話題,坐享紅利多年的國有車企宣稱不能放開,吉利這樣的民企則疾呼早就該放開。雙方的理由都是為了中國成為汽車強國,但各自主張的路徑截然相反:一條是繼續保護,一條是放開競爭。

放開一根拄了30年的枴杖有多難?看看中國國有汽車企業集團代表們對於放開合資車企股比限制的態度就知道了。

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2014年2月底組織的一次「建設汽車強國戰略研討會」上,一汽集團副總經理吳紹明、長安集團副總裁杜毅、廣汽集團總經理曾慶洪都表達了一個相同的意見:合資股比限制(外方在合資車企中的股權比例不能超過50%)現在肯定不能放開。

三個多月前,商務部對外投資與合作司商務參贊陳林的一番公開發言,讓「放開合資股比」的話題再度被熱議。陳林表示,「考慮到與貿易國的雙邊關係,合資股比放開的可能性完全存在」。

2014年3月4日晚,在汽車界「兩會」代表委員座談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表示,鑑於中國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的談判,汽車合資股比開放面臨壓力,在工信部所管轄範圍內,如鋼鐵、化纖等,會分時段有序放開合資股比,「汽車業會往後放一放」。

至此,從2013年10月開始發酵的這一波關於「放開合資車企股比50︰50限制」的討論終於有了說法,只待政策正式公佈時間。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它很有可能會在新版《汽車工業產業政策》裡出現。

合資公司就像金礦

合資股比限制政策,對中外雙方股東究竟意味著什麼?

2003年11月,日產總裁卡洛斯·戈恩在東京車展上直言,合資車企外方提供產品和技術,而中國合作夥伴除了提供低成本勞動力和銷售渠道外,對實際經營和管理的貢獻幾乎為零。這句話在當時引起很大轟動。

在汽車評論員張志勇看來,「中國合資企業雖然中方是50%或者更多股份的股東,但實際是代工廠,與富士康之類代工廠的不同在於獲得了持股分紅。中方只是因為政策,而非實力獲得權益,本質上我們是沒有話語權的」。

合資直接引進產品生產銷售,風險小利潤高。以2012年為例,根據財報披露,長安汽車(股票代碼:000625)淨利潤為14億元,這其中長安福特貢獻的淨利潤為16億元,這意味著若沒有長安福特輸血,長安汽車的淨利潤為負數;華晨中國(股票代碼:01114.HK)也是如此,2012年淨利潤為22.37億元,其中華晨寶馬貢獻純利潤23.25億元;一汽和上汽並未披露其合資公司盈利情況,不過大眾集團年報披露,其2012年在華業務利潤為36.78億歐元(約合339億人民幣),這大致佔到了一汽(406.0億元)和上汽(207.52億元)當年利潤之和的一半。

談定一家合資公司等於找到一個金礦,各家國有車企爭相合資,但是在自主品牌方面缺乏動力。「這麼多年了,我們一個能在世界上有競爭力的汽車企業品牌都沒有,可我們起步並不比韓國晚,為什麼?」2012年9月,原中國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在一次公開活動中接受媒體採訪稱,「合資就像吸鴉片,吸了一口就戒不掉了」。

當桑塔納實現百分百國產化後,中方提出要聯合開發下一代產品,被告知無須開發,同期海外市場已經有桑塔納5了,這時國人才意識到汽車研發的問題;而直到加入WTO,才認識到股權的重要性。

1994年和2004年的汽車產業政策,都沒有自主品牌的說法,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常務理事賈新光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中國對於合資的認知是一步步來的。「1980年代那些領導人都說了,合資要以我為主,技術要為我所用,同時開發問題要考慮。但是企業都是一幫逐利之徒,利益最大化,哪有好處往哪裡走,對長遠問題很少關注。」

「一種非常自然的演進」

多年來,合資車企的股比問題,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引發無限聯想。

2010年10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在中歐汽車產業高峰論壇上,回答合資車企股比是否放開的提問時表示,「大家都在共同、公平的市場上競爭,對大家最終都有好處。」這被解讀為「支持合資股比放開」。儘管事後遭到他本人的否認,關於股比調整的討論卻早已蔓延開來。

剛開始合資的時候,股比意味著利潤與風險並存。但隨著中國市場的擴大,股比僅僅意味著利潤。最希望放開股比限制的,自然是外方,但是最終決定權在中國政府。

一汽大眾是目前合資車企中延續最初60︰40持股比例的一家,大眾多次試圖增持股比至50%,並不斷向媒體放風。2013年9月,大眾集團的CEO馬丁·文德恩首次對德國媒體表示要增持一汽-大眾股權至50%。

2013年10月,在一汽-大眾佛山工廠一期項目投產儀式結束後,大眾集團董事會成員、大眾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向媒體確認了大眾汽車正在同一汽進行股比重置談判的消息。

中國的車企股比限制政策也頻繁受到外部的壓力。2013年9月,中國歐盟商會發佈《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2013-2014》,第10次就中國合資車企的股比提出異議,建議中國允許外商突破在合資企業中股份不超過50%的限制,並取消「2+2」政策法規(國外投資者最多只能設立兩家乘用車和兩家商用車合資企業)。

歐盟商會於2000年10月19日成立,是歐洲在中國的重要非政府性遊說組織,其創始成員包括大眾、戴姆勒等車企。歐盟商會認為,從管理角度來看,強制性50對50的合作關係不利於生產效率,也違背了市場經濟發展原則。

在2013年秋天召開的全球汽車論壇上,福特首席執行官穆拉利認為,股比開放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演進。「我們希望看到放開的資本市場,我想,這對中國消費者是件好事。」在眾多贊成或反對股比開放的聲音中,穆拉利是唯一一個提到股比開放對消費者有好處的。

新近這一輪關於合資股比調整的討論,出人意料地來自中國政府,最早是由商務部引爆的。

2013年10月,商務部對外投資與合作司商務參贊陳林在全球汽車論壇上第一次公開談到整車合資股比問題,「考慮到與貿易國的雙邊關係,合資股比放開的可能性完全存在。」隨後,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將進一步放開鋼鐵、化工、汽車等一般製造業領域的外資准入,包括外資在註冊資本、股權比例、經營等方面的限制。

在賈新光看來,各個政府部門都在積極研究怎麼更快推進全球化融入全球經貿體系,而汽車業的國有企業代表還沒研究就說不能放開,「我覺得汽車工業一點改革氣氛都沒有」。

他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這次改革不是你想不想放的問題,你說股比不能放開,就是表示你不能擺脫合資,擺脫不了合資又不想放棄主導權,哪那麼容易?」

商務部的主動,與中國正在進行的區域貿易協定談判相關,同時還因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第24條指出:「放寬投資准入。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

2014年2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新聞發言人肖春泉在答記者有關汽車合資股比問題時也表示,「落實好三中全會精神(開放一般製造業),工信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快研究制定具體辦法,科學修訂汽車產業發展政策。」

十天後,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曾慶洪在中汽協組織的建設汽車強國戰略研討會上透露,據可靠消息,合資股比開放的具體措施已上報,正等待國務院審批。目前確定的方案是開放部分合資股比,比如在新疆等地率先開放。

張志勇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放開合資股比的大背景,不是汽車業本身,而是國民經濟發展、改革開放深化、國際經濟合作深化的需要,要讓中國資本更容易地走出去,也得讓外國資本更好地走進來,這也許需要汽車業做出犧牲,但最後還是為了更大的國民經濟利益。

從1983年中國第一家合資車企北京吉普誕生起,中國合資汽車的歷史已逾30年。 (CFP/圖)

「誰說要放開股比, 誰就是大漢奸」

「誰說要放開股比,誰就是大漢奸。」2013年10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副秘書長董揚在2013全球汽車論壇上說。

「他們是愛國者,吉利是漢奸嗎?」這是民營汽車企業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2014年3月初就股比開放問題的回應。

在「漢奸論」之後,董揚在中汽協的個人博客中接連更新了三篇文章(《汽車不能再放(2014年1月2日》、《再談股比(2013年12月2日)》、《中國品牌是核心利益(2013年11月18日)》)。

2014年2月13日,中汽協在每月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發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不同意放開汽車整車生產領域外資股比限制的意見》。兩週後,中汽協再度組織召開「建設汽車強國戰略研討會」,就放開合資股比提出反對。中汽協在反對汽車合資股比討論中可謂不遺餘力。

「汽車召回他們反對,汽車三包他們也反對,合資股比調整他們還反對,協會只代表大國有集團說話,並不能代表汽車行業,還以二政府自居。」一位汽車業內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

作為2014兩會政協委員,李書福此次遞交的一份提案是關於出租車業改革。他認為,當前北京、上海等地出租車採購偏向本地合資品牌,而不首要考慮本土品牌,根本原因在於維持多年的50︰50汽車業合資模式。政府傾向於投放當地生產的出租車,因為當地企業有50%股份。在李書福看來,如果放開股比限制,本土企業和外國企業沒有關係,屆時出租採購將把外國企業的利益先排除出去,只留本土企業相互競爭。

在中國,合資車企享受了16年的「超國民待遇」,譬如可以在《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開發區內生產型企業外資政策等框架下享受企業所得稅、進口設備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直到2010年才實現內外資統一)。但同為車企,民營代表吉利曾經遭遇各種政策壁壘。

1998年吉利第一輛吉利豪情下線的時候,因為中國政府明確建設中國汽車工業「3+6」的產業格局,不允許民營資本造車,他們拿不到合法的「出生證」,當時外資卻可以通過合資的方式在中國造車,大型汽車公司幾乎全部進入中國。

2010年吉利集團在收購沃爾沃轎車公司100%股權之後,沃爾沃仍被認為是外資,作為沃爾沃國產化的前提條件,吉利控股和其全資子公司沃爾沃汽車必須要組建合資公司,這一合資項目的審批耗時三年,李書福自嘲為「自己跟自己結婚,自己跟自己簽合同,自己跟自己合資」。

外資選擇的合資對象都是大型國企,合資與民企無關。為什麼李書福作為民企反而主張放開合資股比?

汽車媒體人程遠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因為合資中方股東有強大政府資源,可以搞政府公關把政策變了味。」本來合資自主品牌是真正要跨國公司拿出核心技術來做研發,但是由於有合資中方的幫忙,現在合資自主品牌全都變了味,它們都拿一個落後的被市場淘汰的產品稍微改頭換面冒充合資自主,然後放手發展跨國公司品牌。

程遠分析,李書福競爭不過國有大集團,與其讓合資中方幫著跨國公司打他,還不如放開股比讓他單槍匹馬和跨國公司競爭,他覺得他還未必會輸。

要合資還是要自主?

在2013年慶祝一汽建廠60週年的一個座談會上,工信部部長苗圩提出,實現汽車強國需要具備三個要素:第一,要掌握世界領先的關鍵核心技術;第二,要有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知名品牌;第三,學會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現在看來,這個目標還很遙遠。

2014年前兩個月,中國乘用車的銷量達到315.9萬輛,比歐洲最大的汽車產銷國德國2013年全年的銷量(295.2萬輛)還要多。不過,德國這一銷量中72%來自其本土汽車製造商,而中國這300多萬輛裡本土品牌只佔到38.4%。

2014年3月10日下午,中汽協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公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前兩個月裡中國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了11.3%,其中中國品牌卻同比下降了1%、市場佔有率更是同比下降了4.8%。自2013年9月以來,中國品牌的市場佔有率同比出現4%左右的降幅,已經持續6個月。

原定在2006年面世,但最後並未出台的《中國汽車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曾在討論稿中明確提出「自主品牌乘用車國內市場佔有率要提高到60%以上」。如今市場情況正相反,合資汽車品牌佔據了約60%的市場份額。

苗圩雖然表態汽車「還是要再保護一段時間」,同時也表示「時間是有限的,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自主品牌也必須盡快培養能與跨國公司競爭的能力」。

賈新光對南方週末記者說:「還要保護到什麼時候?想要在保護中讓自主品牌長成,不可能。競爭力只能在競爭中形成。」

在此前的汽車強國戰略研討會上,參會的四家國有車企代表都表達了延緩放開股比時間的願望。張志勇則認為,反對與支持股比開放的兩方都說是為了自主品牌崛起,可兩方都錯了。自主品牌弱勢的原因很多,但絕不是因為合資的存在。如果把國企改革完成,那麼合資車企的存在反而是個利好,因為有利潤來源,對發展自主品牌如虎添翼。

三年前,程遠是反對合資股比放開的,現在他卻認為不放開股比,除了合資企業中方能得到利潤外,對建設發展所謂汽車強國沒有幫助。過去合資是為了要技術、人才、資金。現在,資金對中國並不是難事,而過去30年中國從合資公司得到的都是一般通用技術,現在從很多途徑都可以得到,「合資沒有什麼用了」。所以,問題的要害不在股比,而在是否終止合資。

目前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靠合資車企輸血的國有汽車企業集團的自主品牌汽車;二是完全靠自主發展起來的民營車企,如長城、吉利、比亞迪等;三是合資車企推出的「合資自主品牌」,如廣汽本田的「理念」、東風日產的「啟辰」以及上海通用五菱的「寶駿」等。

國有車企的自主品牌和外資品牌競爭,恐怕很難勝出。程遠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一汽聲稱投資一百多億建設自主品牌,紅旗能和奧迪競爭嗎?

儘管上汽也號稱400億投入自主品牌,但其自主品牌2013年只賣出20多萬輛,而上海大眾同期銷量就增加了30萬-40萬輛。照這樣勢頭髮展,合資企業會越跑越快,大眾已經在中國建設了13個廠,目標是2018年規模增長到400萬輛。

「一個品牌一旦到了400萬輛規模,它的平台、成本優勢會到何種地步?中國自主車企怎麼能趕得上呢?」程遠認為,在合資繼續的情況下,自主品牌幾乎沒有發展空間。而沒有自主品牌,就談不上汽車強國。中國汽車工業有兩條路:要麼終止合資、全力以赴扶持自主品牌,要麼不再提汽車強國。

鏈接

合資車企股比限制政策的由來

中國汽車工業起步於手工敲打出仿製品。在合資之前,中國本土只有紅旗和上海兩款轎車,主要依賴進口,消耗了大量外匯。

1978年,通用汽車董事長湯姆斯·墨菲率代表團訪華,中方第一次從他那裡聽到「合資經營」一說。在缺錢、缺技術、缺人才的年代,這無疑成為了中國發展汽車工業最好的選擇。

1980年代,第一批合資車企陸續成立,中外股比各不相同,譬如北京吉普中外股權分別為68.65%和31.35%,上海大眾為50︰50,一汽-大眾為60︰40,神龍汽車為70︰30,廣州標緻為66︰34。在中外合資車企談判過程中出台的中國第一部外資法——1979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對外方的投資只設定了下限,即不低於25%。

作為一項強制執行的政策,合資車企股比50︰50的規定,最早可溯源到1994年頒佈實施的《汽車工業產業政策》,它規定:生產汽車、摩托車整車和發動機產品的中外合資、合作企業的中方所佔股份比例不得低於50%。

2004年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以及2009年修訂後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又與時俱進調整為:汽車整車、專用汽車、農用運輸車和摩托車中外合資生產企業的中方股份比例不得低於50%。股票上市的汽車整車、專用汽車、農用運輸車和摩托車股份公司對外出售法人股份時,中方法人之一必須相對控股且大於外資法人股之和。

1995年首次頒佈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轎車、摩托車、輕型車、汽車、摩托車發動機都被納入「限制外商投資產業目錄」,要求「由國有資產佔控股或主導地位」。在1997年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調整為汽車及摩托車整車、發動機被列入限制外商投資產業目錄,要求「中方控股或佔主導地位」。在隨後的2002、2004、2007修訂版中,汽車、摩托車整車製造納入了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同時要求外資比例不超過50%。

這兩個政策,決定了此後所有合資車企的股比結構,基本框定了合資車企中董事會成員人數、決策機制,以及利潤分配。

(黃金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48

關於合資汽車、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討論 晗晨

http://www.guuzha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09&page=1&extra=#pid1985
小編提示:8日,來華訪問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清華大學發表關於可持續發展的演講,並啟動中德電動汽車充電項目,工信部部長苗圩出席項目啟動儀式。據悉,中德兩國將在電動汽車充電標準方面開展合作,統一相關接口標準,寶馬、奧迪、大眾、奔馳、長安、北汽及華晨均參與其中,並將提供試驗用車。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央財政補貼充電設施政策也有望加快落地。在多重利好消息的推動下,新能源車正在從夢想走進現實。

在二級市場上,最近汽車板塊走勢分化,華晨寶馬(01114)、東風集團(00489)因外資品牌汽車在國內銷售增長良好,股價表現強勢,相反,自主品牌包括吉利、長城走勢都不好看,格隆匯版主群組織了一場關於汽車股的討論,現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


(註:在不影響交流的情況下,所有版主的名字用版主A、B、C代替)


版主A 15:31
汽車剛開始看哦,之前主要做了Tesla的research,1114和489以後多討論哦,香港上市的那幾個我會一個個看過來的
版主B 15:32
01114,0489 主要因外資品牌汽車在華銷售增長良好。自主品牌普遍下滑。相反,吉利,長城,走勢都不好看。
版主A 15:32
我先發表意見大家請拍磚哦,有爭論才有進步:)
版主B 15:34
1211因為電動車概念支撐。燃油車上半年下滑20%。吉利也差不多。長城還是堅挺的,數量稍微下滑,但銷售額,利潤不一定下滑,可能維持。
版主C 15:35
1114與489感覺強於汽車行業板塊
版主A 15:35
H8有消息嗎
版主B 15:53
H8估計今年沒戲,底盤參考B***,被盯上了。這個問題有點大。下半年看h2吧。1114連續5年增長。
版主B 15:55
上半年,東風,長安,銷量不錯,大概都有25%的銷量增長
版主D 16:00
@版主B 是的沒錯,被人家搞了供應商,所以量產不起來
版主D 16:01
說如果供應就訴諸法律
版主A 16:01
太狠了。。。
版主A 16:03
底盤問題可大可小,真要搞起來整個研發推倒重來啊
版主H 16:06
何必呢,某B,又構不成競爭
版主B 16:07
供應鏈問題,好的供應商都德國的。
版主E 16:14
tesla BYD 全部清倉了
版主A 16:15
下半年有什麼值得重倉的?
版主E 16:15
新能源車長路漫漫 消費者沒有耐心去等 我也懶等 獲利收隊回家。
版主E 16:22
汽車行業 唯看好一個華晨寶馬。但也不沾。踏出家門即可感到,路 已沒有供應給車的空間,停車場 已成為擁車人士噩夢,空氣 污染已致令人厭惡程度。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限購限牌,實乃政府不得已而為之。一線二線城市大規模限車是個人的預期的一個5年趨勢。


細分到自主品牌,三-五年完敗給外資品牌,沒有什麼意義吧。車是百年工業,品牌沉澱的產物。不是白色家電。同時,中國人的消費觀就是崇洋。版主B可能不同意。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輸掉了。
版主B 16:22
新能源車路漫漫。充電問題都需要中德總理共同出面,定標準。
版主B 16:23
版主E 的觀點,我同意[微笑]
版主B 16:24
自主很難,除非xzb再出山。個人觀點[微笑]
版主B 16:25
自主的渠道已經下沉到4-5線城市。合資下探的厲害,今年開始競爭白惡化。
版主A 16:26
如果新能源不看好的話,Tesla的估值是否無法justify?
版主A 16:28
brilliance增長一直都不錯,但之前大家也有一陣子不看好(今年年初的時候),說短期內沒有新車型,為什麼突然sentiment又回來了呢?
版主E 16:28
新能源看好!當然。問題是看好,它未必做好。tesla 生產受到電池瓶頸交不了貨,交貨了消費者充不了電。
版主F 16:30
同意。
版主G 16:30
特斯拉好像被松下擺了一道,電池漲價了
版主G 16:30
松下挖坑電池漲價,特斯拉你咋消化?
版主A 16:31
大家身邊買Tesla或者考慮買的人多嗎?在中國的接受程度怎麼樣?
版主E 16:32
現在tesla在歷史高位估值。中國買家已經在上演砸車表演。隔夜美國,一輛被盜的telsa起火,安全質疑沒有中斷。三天工夫跌10%。資本市場從來不友善。


再上一次三車起火事件,整整跌去差不多50%。這次我部跟他玩了。
版主H 16:32
充電問題解決不了,沒法推開tesla
版主B 16:33
深圳很多有錢人都訂了。Tesla 把充電問題拋給消費者自己解決。。
版主H 16:33
@版主B  musk對自己的車自信過頭了吧
版主A 16:34
我一直無法理解Tesla的估值,但是美國市場偏愛這只股票是顯而易見的
版主A 16:35
且不說三次起火後來不了了之,Gigafactory也沒有下文
版主E 16:35
tesla——其實他是汽車界的 iphone。iphone要解決什麼問題,1 產能OK,出貨幾千萬台給你一個月,搞得定嗎。2 充電,插條線就完了。 蘋果公司都搞定了。 tesla搞不定。再花一年也未必搞定
版主A 16:35
公佈patent這麼大的事,股價居然也完全沒反應的
版主A 16:35
總之Musk他做什麼都是英雄
版主B 16:35
除去充電問題,Tesla 的用戶體驗應該是很不錯的,互聯網思維,硬件,軟件,與用戶的交互做的好。然後marketing 又特別強。
版主E 16:36
估值是我這樣的狂熱份子堆起來。許多人都知道錯過當年蘋果公司是什麼滋味。
版主E 16:37
這是一個賭
版主A 16:37
我就不同意Tesla是汽車界的iPhone,電動車的研髮根本就沒有這麼難,週期也短,說實話EV市場如果好,寶馬奔馳分分鐘就出新車型
版主I 16:37
前兩天tesla專門過來給我們公司做了一個試駕體驗,感受很不錯,而且據他們經理說,現在訂貨量很大,尤其是在上海
版主A 16:38
人家現在嫌麻煩嫌小,不來跟你花這個時間
版主J 16:38
不過電動車電池技術的確很講究
版主J 16:38
這些車廠研究了那麼多年還是沒有解決
版主A 16:38
Tesla現在的優勢就是電池
版主A 16:38
但是它也做powertrain
版主J 16:38
我看過一個電動車公司,以前都是蓮花的人出來的,他們還幫特斯拉研製了第一個模型
版主I 16:38
瞭解了一下,騰訊中高層中不少人已經訂貨,就等著提了,只要有固定車位,裝一個充電樁還是比較方便的
版主I 16:38
大概5千就搞定
版主J 16:39
他們的電池至今還是追不上特斯拉,只能跑250-300公里沖一次
版主J 16:39
特斯拉已經是500-600了
版主B 16:39
德國缺電池產業,其他都有了。
版主E 16:39
目前的tesla的持有者,有他的道理,great stuff,好東西。問題是你盼不來,也用不了。可悲。。。中國的充電之事,不是Elon Musk可以搞定。只有李總可以搞定。
版主J 16:39
但是他們說特斯拉的電池有致冷的問題,所以容易出現起火
版主I 16:39
tesla三個型號中85和P85續航差不多400多接近500,城市用完全ok
版主H 16:39
@版主E 李總都不一定
版主K 16:40
我有點不懂想請教一下 電池車我也覺得是未來的方向 但是目前來看 中石油中石化這些大佬 允許這群人搞這個新能源汽車去侵佔自己的利益嗎?
版主J 16:40
我覺得特斯拉的瓶頸在生產上
版主I 16:40
而且信誓旦旦給我說正在和國家電網談,標準應該應該會被兼容


版主I 16:40
生產還好吧,現在交貨期大概4~6個月,對於vip客戶還可以加快到2~3個月就可以提車,算是快的了
版主B 16:41
兼容很難,標準太多。先看看中德兼容要多久吧。
版主H 16:42
@版主I 短期不信能兼容
版主B 16:42
這事還真得西門子,abb,mennekes這些廠家來主導。
版主A 16:42
其實EV到底是不是未來也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我接觸的一些OEM都不看好這個市場,不知道是不是執行困難
版主I 16:42
tesla那個共享計劃聽起來還覺得ok,說是上海已經布了不少點了,只要一些停車場啊,洗車房啊參與,就可以免費給安裝一個充電樁,如果這樣是不是能解決一些問題?
版主A 16:42
貌似有點看不上電池車的意思
版主J 16:42
很多年前汽油車出來之前都是電動車統治市場的哈哈
版主J 16:43
30年河東30年河西
版主I 16:43
而且畢竟這玩意是富豪玩具,買的人大多都有固定車位吧,現在買車都送一個充電樁,直接安裝一個ok麼?
版主B 16:44
慢充的好解決的。@版主I
版主A 16:44
我覺得第一批充電不是問題,買的人家裡都能自己充
版主A 16:44
但之後的市場呢?
版主I 16:45
超級充電站上海建了3個,估計也能解決一些問題,畢竟這個也就是小眾車
版主I 16:46
上海據說已經提車幾百輛了,不少了
版主A 16:46
恩,中國的市場比預期好
版主A 16:46
主要是價格也蠻合適
版主B 16:47
快充的。發動民間力量,charger share.
版主E 16:48
除了等幾個月提車產能充電安全等等等等,MUSK公開專利的真實心態,在我看來就是壓力太大,向業界發出呼聲「我一個人玩不轉了,大家齊來吧,寶馬你來吧」!這是美國科技公司發展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事。。。。這就意味著,MUSK核算過這樣下去,他根本達不到股東期望的銷量。


再往遠點,看MUSK自己給的數字:到大概2020年(具體我不記得)公司的目標能夠做到銷售處50萬輛車就妥了。OMG,50萬輛什麼概念?通用的零頭、豐田的零頭。這個是一個是在不足掛齒的銷量。投資者需要什麼,需要百萬級別的公司,才能符合今日額股價。 我恨喜歡這個鋼鐵俠,但投資的理性在此。鋼鐵俠他恐怕非常清楚。
版主B 16:49
兩個B公司合作的車子,在國內,現在開始思考在國內怎麼建充電網絡呢
版主I 16:50
上海就是選擇byd和bmw的充電技術吧,這個東西必須靠國家支持的
版主I 16:50
新能源車在北京上海有免費牌照的推動,還是很吸引人的
版主B 16:51
恩。上海很多人買秦
版主A 16:52
@版主E 正是正是,深得我心
版主A 16:52
Musk個人英雄式的人物毫無疑問,但是股價還是要回歸現實
版主M 16:53
100w 的車是看品牌 Tesla 出30w 的時候靠什麼競爭?買車講的是實用
版主I 16:54
同意,談股票價格,我也不支持tesla,但是喜歡他的車,確實開過就心動了,哈哈
版主I 16:55
等它SUV出來看看反響
版主L 16:55
汽車界人士認為5年內電動汽車沒戲,價格沒有優勢,電池技術屢屢得不到突破,所以看不到廣闊的市場
版主A 16:56
Model X未來車型啊,不過那個翅膀一樣的門實在不現實吧?
版主A 16:56
至少在香港很多停車長根本打不開啊
版主L 16:58
如果對車感興趣,可以關注特種車,中集安瑞科,天然氣市場廣闊,運輸天然氣/LNG的特種車輛現在供不應求
版主E 17:04
是的 同感 電池界的人士兩年前給我講了鋰電不行的 說是物理極限 但TESLA已經玩到500公立續航足夠了。電池已經不是問題了!
版主I 17:05
對啊,500公里就ok了,如果能解決充電點的問題,感覺和汽油車差別不大
版主I 17:05
不過現在充電時間還是過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27

中國要求德國汽車配件商在中國不能獨立經營 須組建合資企業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395

據路透社,中國當局要求德國汽車配件商在中國建立合資企業,而非獨立經營的中國分支。(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德國汽車配件生產商ElringKlinger執行長Stefan Wolf對斯圖加特日報稱,中國當局已告知德國三家汽車配件生產企業,他們不能再獨立經營中國分支,要與中國本土企業組建合資企業。
 
“中國當局已告知幾家(德國汽車)供應商,不允許他們單獨經營中國分支,以後只能作為合資企業的一部分來經營,”斯圖加特日報援引Stefan Wolf的話稱。
 
他說他知道有三家企業需要尋找中國合作夥伴,但沒有透露是哪幾家,並補充稱ElringKlinger沒有受到影響。
 
“如果真是這樣,那將違反知識產權。公司50%的股權被拿走,實際上是被沒收了,”Wolf稱。
 
“我認為這是試圖在技術和創新方面趕上我們。”
 
目前無法聯系到博世(Robert Bosch)和德國大陸集團發表評論。它們是德國規模最大的兩家汽車供應商。
 
本月稍早中國歐盟商會對中國近期的反壟斷調查表示關切,稱中國使用強硬手段,似乎不公平地針對外企。
 
包括大眾汽車(福斯汽車,Volkswagen AG)、奧迪、寶馬和奔馳(平治/賓士,Mercedes-Benz)在內的歐洲汽車品牌正在爭相下調新車及汽車配件價格,以安撫中國監管機構。此前中國監管機構指稱一些歐洲品牌有壟斷行為。

華爾街見聞提及,7月以來,中國對汽車、日用品等多個行業開展了大規模反壟斷調查。汽車行業尤為突出。英文版《中國日報》報道稱,國家發改委官員證實,目前有超過一千家中外汽車企業正接受發改委的反壟斷調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73

耽擱近兩年 中信人壽「登陸」終於成功 台資壽險業西進 參股比合資吃香?

2014-09-08  TWM
 
 

 

中信金控旗下中信人壽宣布參股中國的農銀人壽,這是繼中國人壽參股建信人壽後,第二家以參股型態切入中國保險市場的台資壽險業者;而從過去經驗來看,要揮軍中國保險市場,參股的確比合資更吃香。

撰文‧張舒婷

八月二十九日,中信金控董事會通過子公司中國信託人壽以每股四.二元人民幣(折合新台幣約二○.六元)價格,取得中國農業銀行子公司農銀人壽一九.九九%股權,總金額為十七.一億元人民幣(折合新台幣約八十四億元),同時將取得農銀人壽一席董事、一席獨立董事及一席非職工監事席次。

事實上,要不是購併台灣人壽破局的耽擱,早在二○一三年上半年,中信金控就有機會一舉入股農銀人壽,儘管幾經波折,且因為中信金控今年三月曾被金管會開罰,一年內不得進行任何轉投資,該案必須等到明年三月十一日之後始能核准,但目前進度至少也算塵埃落定。中信人壽也成為繼辜家次子辜仲 主導的中國人壽,在一○年底參股建設銀行子公司建信人壽之後,第二家以參股方式登陸的壽險業者。

引發國內金融圈熱烈討論

同為辜家相關的壽險公司,且參股對象都是中國五大國銀的壽險公司,也引發國內金融圈熱烈討論:若以結果論,是否台資壽險業者西進,「參股」的效果優於「合資」?

按規定,中國允許外資、中資持股各五成成立保險公司,但外資業者必須符合「五三二條款」,意即總資產至少五十億美元、成立超過三十年、在中國設立辦事處兩年以上。

由於門檻不低,目前國內壽險業者與當地業者合資的,只有國泰人壽與上海陸家嘴金融發展有限公司的陸家嘴國泰人壽、台壽保與廈門建發集團的君龍人壽、新光人壽與海南航空成立的新光海航人壽三家。

至於國內其他不符合門檻的壽險業者,只能以參股方式(持股比率不得超過二○%)參與中國市場,像是中國人壽與這次的中信人壽。

十年耽擱 中壽記取國壽教訓由兩岸業者合資成立的保險公司,雙方持股比率皆為五○%。好處是,股權達到一半說話可以大聲,但也因為沒有一方能直接取得絕對主導權,一旦雙方意見分歧,就窒礙難行。

以最早搶進中國的國壽來說,○四年與東方航空合資成立「上海國泰人壽」,孰料竟從此陷入泥淖。

根據財報,上海國泰人壽從○五到一三年,累計虧損達到約新台幣四十億元。國壽提出增資計畫,但東方航空無此意願,只能分道揚鑣,直到今年四月,國壽才宣布,合資對象改由上海陸家嘴金融發展有限公司接手,並更名為陸家嘴國泰人壽。

只是這一回首,已十年之久;以各大外資壽險在中國廝殺的情況,有幾個十年可以耽擱?

而台壽保在中國的君龍人壽,如今也遭逢同樣困境,其陸資大股東建發集團,日前也確定退出,目前正由台壽保積極尋覓新對象。

「主控權真的很重要。」壽險公會理事長暨台壽保董事長許舒博感嘆,根據兩岸「金證會」協議,兩岸合資的全牌照證券公司,台資持股最高已來到五一%,但目前壽險業者卻依舊只有五○%,僅僅「一%」之差,就讓壽險業合資公司的主控權不在台灣人手中。

「如果無法在股權上取得絕對優勢,就必須有強大的銀行通路作後盾。」一位壽險業資深人士一語道出其中的「眉角」。

以此來看,以「參股」建信人壽方式「登陸」的中壽,在建信人壽近八十個據點的優勢下,建信人壽上半年總保費收入共人民幣一一九億元,年成長一八五%,獲利也大幅成長五成至人民幣九千六百萬元,成為目前台資壽險業者登陸的成功範例。

「在中國,與其出資五○%,在當地成立一家小規模的保險公司,不如直接尋找有力的合作夥伴。」中壽某高層表示,世界級壽險公司早已進駐中國市場多時,身為相對不熟悉市場的後進者,與其砸下重金,重新整頓資源,不如與當地「地頭蛇」合作,依賴其既有的客戶和通路基礎,發展業務,中壽則除了提供資金外,也提供壽險業務、投資等專業知識或指派人才到建信人壽。

另一方面,保險是相當注重「本土性」的產業,「想要更深入接觸當地民眾,就與在當地有公信力的業者合作。」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也說,中壽之所以成功,必須歸功於「找對合作對象」。「一來克服水土不服的問題,二來在建設銀行的金字招牌下,保戶對建信人壽比較放心。」這次,中信金控的參股對象農銀也是五大行之一,農銀人壽坐擁三百個據點,也讓中信金控對這樁參股案信心滿滿。中信金控總經理吳一揆表示,預計參股後,將從二○一六年開始為金控挹注獲利。只不過,中信金控這次雖然搶下門票,也僅是成功的一半,能不能克服來自中國市場的種種挑戰,仍有待時間證明。

合資好還是參股好?

——台資壽險業者在中國的布局方式 業者 子公司或參股對象 合作對象 成立時間 2013年中國合資(參股)公司獲利(新台幣)

合資

(持股50%) 國泰人壽 上海國壽 原為東方航空,今年改由上海陸家嘴金融發展有限公司接手 2004年 -0.82億元台灣人壽 君龍人壽廈門建發集團,目前已退出 2008年 -2億元新光人壽 新光海航人壽 原為中國海南航空,目前已退出 2009年-4.09億元參股(持股19.9%) 中國人壽 建信人壽 中國建設銀行 2011年 1.01億元中信人壽 農銀人壽 中國農民銀行尚等主管機關核准 ——資料來源:各業者 製表: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77

思科TCL投資8000萬美元組建雲合資公司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09/146549.html

i黑馬:北京時間10月9日晚間消息, 思科今日宣布,將與TCL集團投資8000萬美元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共同建設公有商用雲服務平臺,並在雲計算、下一代視頻通訊和交互技術等領域進行深入合作。

思科將對合資公司投資1600萬美元,持有20%的股份。TCL將投資6400萬美元,持股80%。TCL將任命合資公司的4位董事,思科將任命一位董事。目前新公司仍在註冊之中,名稱尚未宣布。

這8000萬美元投資共分為三個階段進行,每一階段的投資都要得到雙方的共同批準。具體的投資期限目前尚不得而知。在此之前,亞馬遜(321.49, -1.21,-0.37%)、IBM(188.3, -1.06, -0.56%)和微軟(46.69,-0.09, -0.19%)等科技巨頭已紛紛進軍中國雲計算市場。

該合資公司將在中國建造數據中心,為中國中小企業和行業用戶搭建雲視頻通信和協作辦公系統。根據市場需求和公司的發展,該合資公司的規模將來可能進一步擴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331

穆迪的中國八年合資路

2014-12-15  NCW

 

獨家專訪穆迪全球CEO,合資很難改變中國評級偏高和評級不穩定的現象◎ 財新記者 李小曉 文

lixiaoxiao.blog.caixin.com

1900年,一位叫約翰 · 穆迪(John Moody)的金融分析師在紐約創建了穆迪公司,並出版了《穆迪工業及其他各類證券指南 》 (Moody’s Manual Of Industrial And Miscellaneous Securities) 。這本書提供了有關金融業、政府、製造業、公共事業和礦產等諸多行業的股票和債券資料數據,一經發行便被搶購一空,穆迪也隨即變得家喻戶曉。時至今日,這本書依然被不斷再版。這就是穆迪,全球第一家評級公司,如今也是全球最大的評級公司。近日,財新記者專訪了穆迪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雷蒙德· 麥克丹尼爾(Raymond W. McDaniel,Jr.) ,穆迪亞太區總裁、中誠信國際的副董事長葉敏以及穆迪大中華區信用研究分析部高級副總裁鐘汶權,共同講述穆迪在中國的故事。金融風險在中國一直是一個很熱的詞,而信用評級業對防範金融風險尤為重要。 “現在中國的信用評級普遍會偏高一到兩個級別。 ”有評級業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葉敏表示,穆迪的標準是全球一致的,是讓投資者可以通過對比穆迪的評級縱覽全球的公司。然而,在每個國家境內,投資者並不關心一家企業在其他市場的地位,只需要看它在本土的表現。因此,穆迪對本土企業的評級標準略低於穆迪的全球標準,因為兩者的參數設置不同。聯姻中誠信1924年,穆迪評級在美國債券市場的覆蓋率近100%。1962年,穆迪被信用報告和信息收集巨頭鄧白氏公司(Dun & Bradstreet Corporation,D&B) 收 購。2000年,鄧白氏進行改組,將穆迪公司分拆出去並獨立上市(NYSE: MCO) ,穆迪由此進入高速發展期。2007年8月,穆迪分析公司(Moody’s Analytics)成立,主要提供風險管理軟件、信用及經濟分析和金融風險管理方面的咨詢服務及研究報告。“在三大評級公司中,穆迪目前的市場份額最大。 ”雷蒙德說。同期隨著中國市場的崛起,穆迪和中國的關係也日益緊密。1995年,穆迪在香港設立穆迪亞太有限公司。2001年,穆迪在北京設立辦事處。2003年,穆迪在北京設立北京穆迪投資者服務有限公司。2006年11月,穆迪 KMV 公司深圳代表處成立,即現在的穆迪信息咨詢(深圳)有限公司,為穆迪分析公司的亞太區客戶提供支持。然而,這些都不能滿足穆迪在華的抱負。中國金融市場發展較晚,信用評級也是隨著債券市場的發展起步不久。最初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主要依賴央行各分支機構;90年代起,中國開始出現獨立的信用評級機構。目前,中國各監管機構分別確認了自己認可的評級機構。央行認可 :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下稱中誠信國際) 、聯合資信、大公國際、上海新世紀、東方金誠和中債資信;證監會認可:中誠信證券評估(下稱中誠信證評) 、聯合評級、大公國際、上海新世紀、鵬元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下稱鵬元)和東方金誠; 發改委認可: 中誠信國際、聯合資信、大公國際、上海新世紀、鵬元和東方金誠。也就是說,只有上述機構能夠在所轄範圍內從事評級業務,包括穆迪、標普、惠譽在內的三大外資評級機構都無權在華開展此類業務。面對政策掣肘,包括穆迪在內的外資評級機構紛紛另辟蹊徑,通過入股的形式滲透中國市場。據知情人士透露,當時的監管層也比較傾向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因此對外資入股中國評級公司予以歡迎。2006年4月13日,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誠信)的創始人和董事長毛振華與時任穆迪亞太有限公司中國業務董事總經理的葉敏,在北京簽訂了合資協議 :穆迪以現金方式,收購中誠信國際49%的股份。次年,惠譽也完成了對聯合資信49% 股權的收購。此外,標普與上海新世紀也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近年來一直有技術交流合作,但尚未正式入股。這中間還有一段短暫的插曲。在穆迪入股中誠信國際之前,惠譽已經在中誠信國際“走過一遭” ,標普也曾經對中誠信國際表示興趣。早在1993年,標普與惠譽分別與中國誠信進行過接觸,國際金融公司居間游說推動,最後于1999年惠譽與中國誠信合作,註冊資本2000萬元共同組建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公司,此即為中誠信國際前身。據知情人士透露,惠譽與中誠信的合作並不順暢,雙方在理念和操作上衝突較多,在聽聞中國要“開放外資” ,惠譽匆匆退出中誠信國際。但“向外資開放”的消息至今未成為現實。2003年,惠譽剛剛退出,穆迪就開始與中誠信國際密切接觸,並于三年後正式簽署合同。惠譽只能轉而入股聯合資信。目前,中國誠信旗下有四大業務板塊,子公司有二三十家。四大業務板塊分別是:穆迪入股的中誠信國際,專做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債券評級業務;評估(中誠信證評) ,專做交易所市場評級、信貸評級與服務業務 ;各地分支機構,專做各地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整體服務;註冊在香港的中誠信亞太,主要從事香港及海外債券評級業務。之所以將中誠信國際和中誠信證評分開,鐘汶權解釋道,這是由於當時證監會下面的產品只允許純內資機構評級。 “中誠信證評是100% 純內資,和中誠信國際是兄弟公司。 ”當時的入股比例為49%,這個數字背後其實充滿博弈。對於穆迪而言,一直希望控股中誠信國際。雷蒙德也直言不諱 : “我們很喜歡這塊業務,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很有興趣增資。 ”對當時的監管當局而言,也十分積極推動雙方的合作。 “當時監管層認為,既不能讓外資單獨進入中國,又要讓他們名正言順的在中國開展業務,合資無疑是最佳方案。 ”知情人士表示。毛振華則始終沒那麼熱愛外資入股。據知情人士稱,若非監管層力促,毛振華並無意合資。 “我們其實是同床異夢, ”毛振華2006年曾公開表示,“他們希望獨資,而我想做中國的民族品牌。 ”在三方面的博弈中,2006年穆迪與中誠信國際有過協議,如果中國監管機構允許外資控股或持股比例達到51% 以上,就增持股份且不涉及年限。但是這個條件基本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相當于一紙空文,並沒有實現的可能性。“早在2011年,中國誠信就與穆迪取消了該協議。 ”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49% 的股權始終無法突破,管理權也沒有真正獲得, “我們沒有控制中誠信國際,我們是少數股權。 ”雷蒙德表示。甜蜜與摩擦從2006年至今,穆迪與中誠信國際近八年的“婚姻”有甜蜜亦有摩擦。穆迪派駐了首席執行官到中誠信國際。第一位首席執行官就是當時坐在談判桌前簽合約的葉敏。葉敏代表穆迪在中誠信國際工作了七年,任 CEO 兼副董事長,于2013年升任穆迪亞太區總裁,保留在中誠信國際的副董事長職位。現任中誠信國際總裁的馬力也是穆迪派來的。據中誠信國際員工透露,毛振華一直堅持將自己的辦公室設在中誠信國際。偌大的樓層中,毛振華和葉敏的辦公室各執一端,頗具意味。中誠信國際員工評價葉敏和馬力都是“典型的業務派” ,從技術、觀念、體系幾個層面,給公司帶來了國際先進經驗。雷蒙德一再強調, “對於中誠信國際而言,穆迪扮演的是提供資源的角色。 ”近八年來,穆迪給中誠信國際提供了很多技術上的支持和服務,也一直給中誠信國際的分析師進行技術培訓,從而讓中誠信國際擁有了國際視野。例如,結構融資資產證券化在中國發展很少,但穆迪在海外做結構融資評級為時已久。穆迪於是專門從紐約派了一名專家在中誠信國際駐紮四個月,介紹結構融資評級方法。“我們提供多麼頻繁的交流,取決于中誠信國際有多少需要, ”雷蒙德表示, “我們並不希望將穆迪完整拷貝給中誠信國際。他們有自己的方法論、收費標準和公司架構,並且更適合中國。 ”在雷蒙德眼中,中誠信國際的評級方法在中國更“接地氣兒” 。例如,在美國,退休金缺口是義務披露,通用汽車破產就是由於退休金壓力,因此退休金在評級中是重要的考慮標準。然而,中國企業很少披露退休人員費用在表內或表外的體現,數據缺失,只能通過其他適用于中國企業的方式進行分析。 “比如鋼鐵行業,中國200億噸產量已很好,可評到 AAA,但國際上要1000億噸產量才能評到 AAA。 ”鐘汶權表示。目前,穆迪在很多國家都成立了合資公司,例如在韓國、印度、埃及、以色列等國。在美、歐保持獨資。盡管在日常業務層面雙方分工合作默契,但是“國際範兒”和“民族老店”之間的矛盾並未隨著時間流逝而化解,反而隨著中誠信國際上市的規劃而凸顯出來。據財新記者瞭解,中誠信國際近兩年來一直在醞釀上市,穆迪對此也表現出十足的興趣,參與度高漲。對於毛振華而言,面前的是兩難的抉擇:如果繼續維持現狀,中誠信國際和中誠信證評之間一直是兩套班子,管理起來比較吃力,也存在資源浪費 ;若將兩者合二為一,在能夠“擺平”監管因素的前提下,管理上會流暢很多。但是這意味著外資將更加深入地滲透進中國誠信的血管中,似乎有悖“民族品牌”的初衷。反思 “虛高評級”今年3月4日,*ST超日(002506.SZ)因無力償還8980萬元債息宣佈違約,成為中國債市第一個違約案例。盡管之後有長城資管、上海久陽等公司入場重整,相當于對超日債進行了全額兜底,但是這場風波依然引發了業內對評級行業的反思。超日債的評級方為鵬元,所獲主體信用和公司債券信用評級均為 AA 級。在發債後三個月,鵬元又悄然將評級下調至AA-。時任交易商協會秘書長的時文朝曾公開指出,中國信用等級總體穩定性差,評級上調突出,部分評級與經濟實際運行情況背離,缺乏合理調整依據 ;與此同時,由於交易場所分割,場內場外主體信用評級存在顯著差異,在一定程度上給投資者傳達了不統一的信號,也會引起“虛高評級”的跨市場傳導。業內人士表示,如今評級公司之間的競爭就在費用和評級兩個層面進行。“現在企業發債都搞評級招標,要求評級機構給予評級。這就導致評級公司要麼給高評級,要麼收費低,否則就沒有競爭優勢。 ”對於企業而言,高評級無疑極具吸引力,因為評級越高,融資成本就越低。因此“拼誰給的評級高”也就成了行業潛規則。葉敏說,評級是對未來違約可能性的預測,例如 AA 比 AAA 意味著更大的違約概率。債務違約本身在發達市場十分常見,對市場而言是正常現象。在發達市場,發生債務違約後,舊投資者很少能夠全額回收成本。通常有兩種處理違約的方式 :第一種情況,有新的投資者進場重組,此時新投資者通常會趁機和債權人談判砍價,舊投資者通常能夠收回七八成就不錯了;第二種情況就是破產清算或者抵押貸款,這樣舊投資者能夠回收的比例就更低了,可能只有一兩成。雷蒙德表示,有時企業可以給自己的債權購買保險,或者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下稱 CDS,就是將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轉嫁給第三者的一種衍生性金融商品) ,從而保障違約可能帶來的損失。但無論買保險還是CDS,都不是100% 有保障,因為依然存在保險公司或者 CDS 交易對手違約、破產的可能。然而在中國,債市隱性兜底成了衆所周知的秘密。鐘汶權表示,假如一個市場沒有違約,任何時候都有人兜底,這對系統不利,相當于鼓勵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債券反而沒人買。但高風險債券越滾越多,把問題不斷累積,就會形成系統性風險。在隱性兜底的環境中,中國評級業不僅存在普遍調高級別的現象,還存在像鵬元三個月後就下調超日債評級這樣評級不穩定的現象。鐘汶權表示,國外的債務評級通常希望能夠維持兩到三年,因為債券投資者通常是長期持有,評級的穩定性對投資者十分重要。 “評級穩定性也是評級公司的表現考核指標”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723

中遠、中海設合資公司無關整合 只是抱團取暖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21136.html

中遠、中海設合資公司無關整合 只是抱團取暖

第一財經日報 陳姍姍 2015-05-22 06:00:00

5月21日,中海發展(600026.SH)、中國遠洋(601919.SH)、中海集運(601866.SH)等航運股,清一色地收於漲停板,漲停的導火索,則是中海發展和中國遠洋同時發出的一則公告。

5月21日,中海發展(600026.SH)、中國遠洋(601919.SH)、中海集運(601866.SH)等航運股,清一色地收於漲停板,漲停的導火索,則是中海發展和中國遠洋同時發出的一則公告。

公告稱,中國遠洋全資子公司中遠散貨與中海發展簽署《合資協議》,雙方在新加坡共同投資成立中國礦運有限公司(下稱“中國礦運”),中遠散貨持股51%,中海發展持股49%。

中國最大的兩家航運央企破天荒地成立合資公司,讓市場上傳了一段時間的航運央企整合預期再次提升,然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中海集團和中遠集團了解到,目前兩家公司的合並重組並沒有實質動向,而不管是集裝箱航運市場還是幹散貨航運市場,目前處於“沒有最差,只有更差”的窘境。

合資無關整合?

中海發展和中國遠洋,分別是中海集團和中遠集團旗下以幹散貨運輸為主的航運公司,兩家公司合資成立的中國礦運,也將專項從事鐵礦石海上運輸及相關幹散貨業務,公司註冊資本為3.3億美元,其中中海發展出資1.617億美元,中國遠洋出資1.683億元。

中國遠洋一位管理層對記者透露,中國礦運的成立,主要是為淡水河谷從巴西運輸鐵礦石到中國,就在幾天前,中國礦運已經與淡水河谷簽訂了購船協議,購買後者所擁有的4艘40萬噸級超大型礦砂船(VLOC)還與淡水河谷簽訂了長期運輸協議,合作期限為20年,期滿後可以選擇續期5年。

值得註意的是,今年二季度以來,關於中遠集團和中海集團可能會進行合並重組的傳言不斷,盡管4月17日,中遠和中海旗下上市同時發布澄清公告,均強調未得到來自於任何政府部門有關合並的信息,而在兩家公司宣布成立合資公司後,市場上對兩家央企合並重組的預期再次升溫,認為這是雙方實質性整合的第一步。

然而,根據記者多方了解的情況,此次雙方的合資,與重組並無直接關系,而是去年中遠與淡水河谷所簽訂的框架合作協議的落地。

早在多年前,作為全球最大的礦石生產商淡水河谷,就做出了打造40萬噸級貨船組成的船隊的決定,通過自建大船向中國運輸鐵礦石,可以節約不少運輸成本,彌補與距離中國更近的必和必拓以及力拓的差距。

然而,當超級大船陸續由熔盛重工等造船廠建成後,淡水河谷發現,要將大船駛入中國並不容易,根據交通運輸部發布的《關於調整超設計規範船型船舶靠泊管理的通知》,要求港口接受超設計規範的船舶靠泊碼頭必須向交通部提出申請,在獲得批準後才能允許進港停靠。淡水河谷的40萬噸超大型船就在其列。

“表面上,審批似乎是橫在淡水河谷超大船舶與中國市場之間的一道坎,但背後則是航運企業和大鋼廠對其控制礦石和航運整條產業鏈的擔憂。”一位航運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他們擔心的是,隨著淡水河谷超大船舶的逐漸入市,或將引發幹散貨市場的“強地震”。

近年來,淡水河谷一直在中國政府和港口之間遊說,不過,最終解開死結的,則是跟中遠集團的合作。去年9月12日,雙方在北京正式簽署鐵礦石船運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淡水河谷擁有並運營的4艘40萬噸的超大型礦砂船將轉讓給中遠集團,並供淡水河谷長期租用25年,中遠集團將建造與淡水河谷超大型礦砂船載重噸相似的10艘超大型礦砂船,並向全球運輸巴西鐵礦石。

“此次與中海發展成立合資公司,就是為了承接淡水河谷的大船和運輸任務,這也是中海集團和中遠集團之前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的延續,”中國遠洋董秘郭華偉告訴記者,“雙方通過資源共享,有利於應對市場競爭,降低資產負債率,這是正常的商業合作,不應過度解讀。”

航運企業仍在熬

事實上,過去幾年來,航運市場一直不景氣,抱團取暖,也成為航運企業“活下來”的舉措之一,“目前航運市場還是很困難,大家都在熬。”郭華偉說。

今年一季度,中國遠洋再次虧損超過10億元,與幹散貨市場的不景氣有很大關系。郭華偉告訴記者,今年1~4月份,代表國際幹散貨市場景氣度的BDI指數平均在601點,處於歷史低位,比去年同期低很多,雖然未來“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可能對航運市場需求有所促進,但目前還是比較困難。

沿海煤炭運輸也同樣令人擔憂,中海發展董秘姚巧紅就告訴記者,沿海煤炭運輸的主要需求來自電廠的煤炭運輸,而在環保壓力下,今年火電基本沒有增長,煤炭運價低迷。

據記者了解,目前秦皇島至上海/廣州的運價分別為27元/噸和36.6元/噸,仍處於歷史低位,一家小型沿海煤炭運輸企業的內部人士更是告訴記者,目前在沿海從事煤炭等運輸的航運企業有上千家,其中已經有一些盲目買船進入這一行業的小船東,已經出現了資金鏈斷裂等運營困難,開始陸續賣船或者倒閉。

再看看運力過剩問題,相對幹散貨來說,緩和的集裝箱航運目前的運價同樣低迷。“一季度還好,4、5月環比在不斷下滑,尤其是歐洲線競爭激烈,噸位越來越大的船還在不斷交付。”中海集運負責市場的一位經理告訴記者。“最近幾家班輪公司都希望有一些恢複運價的措施,但運力增加壓力還是很大,今年全球新增加的集裝箱船,80%都是7000TEU以上的大船。”

拆船補貼作用大

“運力過剩的情況下,我們主要通過調整運力結構緩解壓力,”姚巧紅對記者指出,比如今年中海發展預計有6條新船交付,但拆船計劃在33條,比去年拆掉的29條還要多。

拆掉老舊船不僅可以緩解運力過剩,還可以獲得來自政府的“真金白銀”。2013年底,交通部等就曾頒發《老舊運輸船舶和單殼油輪提前報廢更新實施方案的通知》,鼓勵具有遠洋和沿海經營資格的中國籍老舊運輸船舶和單殼油輪提前報廢更新。根據不同船舶類型、提前報廢年限,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按1500元/總噸的基準對報廢更新的船舶給予補助。

據記者了解,中海發展去年獲得的拆船補貼就達到4.5億元,為利潤做出重要貢獻;中國遠洋去年也獲得了不少拆船補貼,今年的拆船數量預計跟去年差不多,甚至更多。

此外,盡量增加長協合同占比,也是航運公司目前在做的。比如中國礦運與淡水河谷簽訂的超過20年的長期運輸合同,就可以在保證運量和穩定運價的情況下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

中金公司的分析師楊鑫預計,中國礦運與淡水河谷簽約後,預計每年可以給中海發展帶來1億元穩定盈利。

而對於中海發展來說,擁有另一塊油輪運輸業務,也使公司的日子比其他航運公司要好過些。今年一季度,中海發展仍盈利超過6500萬,姚巧紅告訴記者,盈利主要依靠油運板塊,“目前油輪收入占公司收入的49%左右,今年國際油價低,油運需求旺,而油輪運力增幅大幅下降,供需兩端都改善,預計一季度的情況還會持續。”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6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