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贏才合理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2/blog-post_26.html又再說王澤基先生的「反轉腦袋投資學」, 最後一章給了一個很好的點子, 就是任何賺錢方法都要雙贏才合理。即是如果任何交易方案, 永遠只有同一方賺錢而另一方蝕本的, 這樣的交易一定不能永遠長久, 投機行為亦然。
王先生的解釋是這樣的單贏方案, 蝕錢的一方只有兩個可能, 一是感覺被當傻瓜不再參與, 或是每次都蝕錢輸得不能再參與, 總之這樣的交易將有一天自然停止。這樣的交易行為在一個股票投機的零和遊戲中經常出現, 每個投機者都希望自己是長勝的一方, 但又期望對方總有長蝕的一方。
很久以前止凡在這裡亦有討論過, 進行投資理財行為時, 先要明白自己所賺的錢在什麼地方, 如果是零和遊戲, 投資回報將不能長久。有人會問, 一方買就一方賣, 不是零和遊戲可以是什麼呢?
其實這只是投機者或交易者的想法, 投資者應該看股票公司的長遠價值, 生意做得越來越好, 價值就能創造, 投資的回報就是公司所創造出來的價值。
例如騰訊 (700) 由幾千萬客戶增長至數以十億計的客戶, 其間的廣告及用戶費用收入的增長非常驚人, 投資的回報絕對不是一個零和遊戲的計算, 即不是一方輸才有一方贏的交易所至。
而王先生在書中提出一個低買高賣的動作亦是雙贏的行為, 由於在股市處於低潮時, 大市缺乏資金及流動性, 在這時候非常需要資金, 正正在這個時候入市的投資者是在別人最想出貨及最缺流動資金時入市, 符合了人家的期望, 而自己又能拾便宜貨, 亦是一個雙贏的操作。相反, 在股市高位, 資金過剩, 人家想買貨時出貨, 亦能達至雙贏。
原來隨著雙贏的方向思考, 亦能找到很好的投資操作, 值得參考。
華能新能源(2)---談談風資源的自然壟斷性、合理盈利能力等 山頂洞之
http://xueqiu.com/5047234021/23199583截止2012年6月底,華能的風電裝機容量大約505萬千瓦。是港股市場,同時也是我國排名第三的風電運營上市公司。其裝機量是同期行業老大龍源電力的56.2%、行業老二大唐新能源的95.4%。但是ROE等盈利能力指標僅次於龍源電力,息稅折舊攤銷前潤率比龍源略高或持平,平均可達89~91%。
先觀察影響公司實際盈利能力的負面因素:公司最受詬病的是100多萬千瓦的裝機位於通遼,此地限電嚴重,導致拉低了公司整體的利用小時數。2012年全年可能1700~1800小時,可謂史上最差(上市前都在2000以上)。作為變動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高槓桿行業,每多100小時的利用小時,100萬千瓦的裝機就對應1億度電,5000萬的淨利潤。隨著限電的加劇,IPO後公司股價的慘烈也就順理成章。
如果說股票投資是一場「長跑型公司的低價介入遊戲「,此時華能的性價比也許正逐漸顯露。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可以轉化成「公司的投資價值究竟在哪裡?平衡短期和長期考量後積極的因素有哪些?」 下面簡要列舉,拋磚引玉,歡迎討論:
1)公司層面。在很多非內蒙省份,公司的利用小時與龍源是持平或略高的。其母公司華能電力的管理風格在行業內應算比較穩健的,作為其唯一的風電業務平台,我們可以推測,在經歷IPO前後的業績「動盪期」之後,公司應該會逐漸回歸正常水平。包括林總在內2012年上任的高管之前就是在母公司任職,總體上公司的管理水平未來有進一步提升空間,2013年開始披露季報算是一個指標(當然與龍源的業績月報還有差距)。它的一個風機供應商就說,「現在下游的專業化水平提高很快,提出的問題往往讓我們也驚訝,(所以)對我們(設備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更強。」 隨著成熟度不斷完善,公司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將會逐漸凸顯,例如繼續進攻山東、廣東等高電價區域,快速佈局政策優惠的其他南部區域(如雲、貴)。而其母公司火電業務在各地培育了較多的政府資源,也為公司的風電資源獲取增加了砝碼。
2)行業層面。風資源具有稀缺性:過去10年左右,我國陸上風資源大致經歷了從「三北」地區、到南方高原(如雲貴)、再到中部低風速(如豫、皖)區域的三個跑馬圈地階段。如今,江蘇、廣東已經陸續向海上風電進軍。
風電開發的盈利模式簡單清晰,屬於永續經營的行業。目前幾大電力集團的風電勢力範圍已初定,後續開發只是時間和資金的問題。儘管幾年前千瓦風電裝機投資超過1萬元,目前隨著風機設備國產化已經降到7000~8000元,但風資源本身已經劃分完畢,之前的投資成本溢價可以理解成排他性的投資期權價值。
短期而言,隨著非限電地區佔比的提升,限電風險會逐漸分散。此外,2013年開始,在短期內尚無法建設特高壓輸電的情況下,國家安排華北、東北兩地對東北富餘的風電進行區域間交換,以緩解後者的「上網難」。長期來看,下游電網架構的優化和擴容會不斷推進,限電地區盈利能力也終將恢復,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環境質量的要求(包括提倡可再生能源)會不斷增強。在行業政策上,國家會從行業配額、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方面不斷加強對可再生能源的規範和支持力度(例如大概2013年起,由財政部推動按月補貼款的發放、補貼電價的稅收減免等)。
當然,作為上市公司,低廉的銀行貸款也是實現平均10~12%ROE、13~16%IRR的合理盈利的重要貢獻因素。綜合而言,作為成長期的公共事業股,公司的利用小時、業績、股價都在2012年出現了一些築底跡象,未來的回歸之旅應會逐漸鋪開。
由中國平安的發展史以及股東回報史來看合理估值中樞位置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http://xueqiu.com/5545011370/241413091987年,招商局投資大約4億元,在蛇口創辦了招商銀行,次年,又與工商銀行投資4500萬元,創立平安保險。
2012年招商銀行股東權益2004億,是初始投資的501倍;中國平安內含價值2859億,是初始投資的6353倍。很多人只根據最近的股價漲幅來論英雄,而我一直以最簡單長久的方法評估,確實,我認為平安為至今中國大陸內地最優秀的金融類企業,然而,從輿論來講,招商銀行一直被奉為標竿,雖然它在上個世紀末不良率也曾經上漲至12%,最近十年在在老馬的帶領下打出了零售銀行的稱號,而平安卻屢遭質疑中快速奔跑,由此,偏見可見一斑。
一級市場歷來股東回報: 1、招商局集團
1988年投資2000多萬元與工商銀行發起設立平安保險,後又陸續增資,2002年將所持股份以20億元的價格轉讓,
據說回報是投資額的10倍。
2、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1994年6月,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各投資3500萬美元參股平安保險(
6倍PB),2005年5月,以10.39億美元轉讓給匯豐,
11年回報14.8倍。
3、林立
2003年,林立的立業公司以5.93元(此
價格為2002年淨資產4.73元的1.25倍)的價格獲得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出售的8800萬股平安股權,估計總轉讓款為5億元左右,2003年12月,平安10轉10後,立業的股份變更為1.76億股,今天這部分股權總價值88.7億元(以2013年平安收市價36計,下同),
10年回報12.7倍。
4、匯豐
2002年10月,匯豐以6億美元(約人民幣50億元)認購平安2.46億股,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入股價大約為20.3元。此後,平安經歷10送10後股本擴張,平安香港上市前成本約為每股10港元左右,股份變更為4.92億股。今天總價值301億元(以2009年8月17日香港收市價61.2港元計,下同),10年
5.5倍。2004年6月,平安香港上市,匯豐又集資12億港元增持平安股權至9.9%,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增持價即平安發行價10.33港元,相當
於2.7倍EV,3.9倍PB。5年回報5.9倍。2005年6月,匯豐又以84.01億港元,增持平安已發行股本9.91%,總持股增加到19.9%。增持價格13.2港元,較當日二級市場溢價9%,
相當於2.3倍EV,3倍PB。4年回報4.6倍。
5、源信行
2003年,招商局將持有的14.3%的平安股權轉讓給寶華投資和源信行,3.53億股中1.9億為源信行所得,1.63億為寶華投資所得,轉讓總價款據說為20億
,平均每股5.66元(1.2倍PB),10送10後源信行股權增至3.8億股,今天價值140億,6年回報13倍。
6、新豪時
新豪時和景傲為職工和管理層持股,二者由來頗為複雜。1996年,平安內部職工持股更改為新豪時公司。總股本2.05億股,持有3.896億股中國平安和其他金融資產(1.782億股平安證券以及多項投資)。一股新豪時等於1.9股中國平安和0.87股平安證券。當時,新豪時的交易價格是1.76元。不計平安證券,新豪時今天持有平安市值144億元,16年回報40倍。
2006年2月,馬明哲在平安金融學院講話時表示,平安為國內股東創造的資本回報率達到了35倍。當時,平安在香港的股價為17.8港元,由此推算,平安的原始成本為每股0.51元左右。我們不知道他指的是職工股,還是原創時的股東。時至今日,這一回報數字再次改寫,21年100倍回報。以市場瘋狂時平安的148.43元為基準,回報則是290倍。如果按照我個人認為合理的估值中樞3倍EV的話,目前合理價位應該在120元左右,回報相當與07年瘋狂時。
這不禁令人想起平安的同城且同齡兄弟萬科來,萬科自1991年A股上市以來,回饋投資者的回報超過50倍。慧眼識珠的劉元生更是諧萬科共抒傳奇,400萬變成14.9億(2009年9月4日收市價11.17元),締造了21年370倍的佳話和神話。
很多人期望1倍淨資產買入中國平安,從上述的歷史來看,一級市場的最低買入價格為1.2倍PB,股價趨勢下,每個人都在蒙小概率事件,雖然很可能蒙對,但長期看,你的收益率也必將慘目忍睹!
二級市場: 04年在香港上市初為2倍EV,如今不到一倍EV,但是回報率依然為接近6倍左右;
而A股為何回報率低,實在是因為A股發行價溢價太高的原因,這完全怪A股自己傻,喜好新股,07年40元的股價對應的是4.4倍EV,6倍PB,你買怎能不虧?更別說150元7倍EV了,人壽當時是10倍EV。
巴菲特:股市處於合理區間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275 近日美股屢創新高,「股神」沃倫巴菲特稱,「股市正處於合理區間。」
週一美國投資大亨伊坎(Carl Icahn)稱,自己對股市「非常警惕」,市場「可能輕易出現大跌」。隨後美股應聲下滑。19日,巴菲特在接受CBS採訪時回應伊坎的評論:
我認為當前的股價處於合理的範圍。5年前,我就在《紐約時報》上寫文章提到當時的股票非常便宜。時不時你會看到股市定價過高或者過低,但大多數時候他們可能稍微有點高或者稍微有點低,沒人能準確地做出判斷。現在而言,股票價格既算不上過高,也算不上過低。
如果你活的夠久,你會看到股價達到更高的水平。
巴菲特說,不知道下周、下個月或明年的股市將會如何,但未來5到10年,股市有可能會更高。
此外,空頭大師查諾斯Jim Chanos昨日提到,他的基金Kynikos Associates正大舉做空煤炭,稱其強烈看空所有高槓桿美國煤炭公司。
查諾斯還稱,他看空國有石油公司及綜合性石油巨頭,例如埃克森美孚,他指出這些公司的資本回報率正普遍下降,埃克森美孚及其他石油公司正日益變成「價值陷阱」。
溝通技巧(9):合理預期避免衝突 笨發
http://notcomment.com/wp/?p=8381
「合理預期」是一個筆者很喜歡談及的題目,因為事實上有太多的衝突來自不合理的預期。
這回談談用不同溝通方法,一般的合理預期回覆時間,試以商務及個人分開表達:
1. e-mail
個人層面,每個人使用的習慣不一樣,有些朋友真的十年唔check personal email 或三幾天才看一看,加上垃圾郵件泛濫,許多時都會有 overlook 情況出現,因此使用e-mail 作個人溝通方法,要預期對方的回應未必即日回覆,是「得閒就覆」的一類。
商務層面就很不一樣,一般來說在商業世界再忙的話都會每天查看郵件,如果有高要求的客戶,一般都會期望回覆時間是一個上午/下午,即上午發email ,下午會有回覆。普通要求的,可能便會1-2 天都可以接受。
如果數天都沒有回覆,除非是早早交代了原因 (放假/出trip),否則都會被視為差勁的服務。
2. 見面的會議
個人層面,如果對方係老死,咁基本上相當彈性,好視乎交情,但一般禮儀還是應該有的。現代社會人人都忙,約食飯能預早一星期是一個合理的預期。
如果商務層面,筆者的習慣是最起碼預早一星期。因為客戶也好供應商也好都會早各自有內內外外許多會議安排,商業常識是讓對方有充份時間做協調及準備。
如果今天約三兩天後的會,一般只會徒勞無功以及予人chur /準備不足的感覺。
3. whatsapp/wechat/line 或電話
個人層面,如果你的男/女朋友發msg 給你,而你不在一兩小時回覆,相信下場都會頗慘淡; 如果是好友,當天內回覆也是合理期望 (unless 不在港)。
商務層面,如果使用到即時通訊或電話,一般都是有番咁上下急 (否則會使用email) ,因此合理的回覆期望可能是一小時內或什至「即時」。
筆者習慣是即使會議中或有重要事情忙著,都會找機會回一句 「抱歉會議中,XX 分鐘後覆你」,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情境,如果真的緊急到需要即時回覆,便抽數分鐘盡快了解再重新投入原來事情。
明白不同溝通渠道對於時間的合理預期,便不會發生老細/客戶找了你半天而找不著再發脾四的情況了。
新股市值配售新政下 配置什麼樣的股票最合理 財長
http://xueqiu.com/1906426568/26425163投資標的原則:穩健第一,增長第二,每年不低於銀行存款的高股息率,股價下跌空間有限。
答案似乎很簡單,買安全的低市盈率藍籌股就行了啊,其實簡單的概念之下到處是陷阱,真正優秀的標的還是鳳毛麟角。
同時這篇文章也送給那些認為40歲以後不能再冒太大風險的朋友
![[笑] [笑]](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20smile-smile.png)
同時說明一下,此處討論的是被動投資策略,完全是為新股申購服務的,不是討論成長性、潛力、投資價值孰高孰低的,所以要求標的下行風險要儘量小,而且分紅現金流要儘量穩定,越接近債性越好。
首先要確定哪些公司不能買1、不買高槓桿公司,如銀行、地產,除非其優先股,否則高股息只是虛像,資產價格的下跌會吃掉一切利潤。
2、不買生產性、競爭型公司,如電力、鋼鐵,因為其產品價格可能由於政策或者競爭的因素無法隨意調高,一旦原材料、人工等剛性成本上升,利潤也會快速消失,如08、09年煤炭價格大漲、電價漲幅有限導致導致電力行業整體虧損。
3、不買利潤高,但現金流緊張、分紅率低的公司。
4、不買重組型公司,大家都明白,這種高利潤大多是做出來的,不會給你高分紅的。
5、不買存在政策風險的公司,如天天被媒體盯著要求免費的高速公路。
6、不買高負債型公司,如果僅是應付賬款、預收帳款等產業鏈金融模式的高負債還好,如果是長、短期借款等有息負債較多,那利率升高時,很可能利潤連利息都不夠付,更別說分紅了。
從多個角度講,即使貴如中國股市現金之王(銀行除外)、產業鏈的主導者、具備高投資價值、高安全邊際(PE5倍、PB0.9倍)的
$中國建築(SH601668)$ ,也不是好的標的,因為其分紅率低(僅20%)、有息負債高,槓桿高、存在政策調控風險,穩定的派息有很大不確定性。
若按照上面的標準,絕大多數投資者眼中的大藍籌都會被排除,那還有什麼樣的股票符合標準呢?簡單篩選了一下,發現一隻股票。
白雲機場(600004):區域壟斷服務商,低估值:PE9倍,PB1.1倍,22%的低負債率,經營現金流健康,幾乎沒什麼借款,收入持續增長,多年高達50%的穩定高分紅率,當前7.13元的價格,每年僅分紅就可獲得近5%的現金回報,難得的是市值中等,僅80億元,進可攻退可守。
按照持股市值1萬元以上、每5000元市值可申購一個申購單位,每一個申購單位500股,按照當前創業板平均20元的價格初略估算,大概是股票現金比為1:2,以持有100萬元白雲機場市值計算,新股申購收益率按照保守的10%/年計算,一共300萬資金投入,每年穩定獲得現金包括股票分紅:5萬元;新股中籤收益:20萬元;無新股時持有貨幣基金:8萬元(按照4%利率估算),一共可獲得33萬現金,整體收益率11%。
以上分析沒考慮新政使中籤率提高、新股申購利潤增加,以及白雲機場隨業績增長分紅提高、股價上漲獲利等因素。
風險:經濟下滑,客流下降、收入下降,以及未來新機場資產併入產生的運營成本增加,但這些宏觀不利因素彈性高恢復快,容易預知、可控。
【幹貨】創業者,你發年終獎的時候知道如何合理節稅嗎?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8/57752.html
年關將近,許多公司都開始籌劃發放年終獎,更有企業曬出
“年終獎發豪車,大獎凱迪拉克”,“售樓小姐獲500萬年終獎”,招來一片羨慕嫉妒恨。但與年終獎伴隨的卻是高額的個人所得稅,以“500萬年終獎”為例,若拿到500萬獎金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就接近223萬,本來能在三環買房子現在只能去五環外了;再若互聯網企業的員工,假設平均月薪5000,年終獎6萬,年終獎將納個人所得稅也得11445元,接近年終獎的20%,與中彩票繳納個稅的稅率差不多旗鼓相當了,所以這年終獎,既要有藝術的給,也要有技術的給;既要讓員工爽也要合理節稅。i黑馬將本文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在年終獎發放上,企業老板或高管們要擅長使用“四化一分”的籌劃方法,將年終獎按“實質重於形式”原則進行“福利化、費用化、資產化、股權化”,同時劃分好年終獎的不同檔位,以最大程度“公司與員工雙贏”。(1)福利化許多企業發放年終獎時,均按照
“年終獎金單”采用銀行自動轉賬發放。稅負過高的同時也沒有達到年終獎本應激勵員工的效果。按規定,公司允許按照工資的14%作為員工福利費,進行日常支出,稅務上也認定可在工資14%範圍內支付職工的福利費用和福利設施的建設。所以將年終獎金按“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屬於福利部分的作為公司的福利費支出,可作為費用進行所得稅稅前抵扣,員工也不用交冤枉稅,又可讓員工更有歸屬感。福利化的方式是很多樣的,比如安排員工旅遊,發放實物福利化等,福利化不僅可以節稅,還可與公司對員工的要求相結合。(2)費用化許多創業階段的老板或高管,平時未養成“有支出必取得發票”的習慣,或許多日常費用從個人口袋里支付卻未報銷,想在年底直接用多發些年終獎來沖抵該部分,這種方法貌似合理,但實質在年終時要交個人所得的冤枉稅。所以在年終獎發放前,根據“實質重於形式”
原則,屬於公司的且有發票的費用支出需先費用化,不計入年終獎。身邊有一家創業公司,聘請一位外地的銷售總監,日常安排住在酒店式公寓,公司為圖方便,第一年直接讓銷售總監平時直接繳納租金,年底統一補發在年終獎中,結果多交個人所得稅。第二年起要求銷售總監年底統一將酒店提供發票進行報銷,計入公司管理費用,銷售總監的稅後年終獎看似降低,實質增加了。(3)資產化近日,江蘇鹽城一位80後老板購買50萬豪車作為員工年終獎的消息在網上風生水起,這是年終獎金“資產化”的典型方法。公司的年終獎一般會向突出貢獻的明星員工和高管傾斜,若全部采用貨幣化年終獎,這些員工在稅負上會明顯重於其他普通員工,而且貨幣化的刺激是“隱性刺激”,話題激勵和時間持續激勵性弱於資產化的“顯性刺激”。公司可采用“公司實有,員工使用”的資產化模式,如“銷售冠軍-60萬寶馬車”,車的所有權計入公司,銷售冠軍可5年內專車使用,這種資產化模式可一舉多得,對於獲得資產使用權的員工而言,有明顯的優異感,也有助於留住員工;其他員工對於顯性化的資產福利差異更多敏感,對其他員工有更好的激勵作用;車子所有權歸公司,能作為公司固定資產,按照17%進行進項抵扣增值稅,可謂一舉三得。(4)股權化伴隨著年底的“年終獎熱”的是次年的“離職熱”,對創業公司而言,在年終激勵中,不止要考慮現金年終獎,也要考慮帶給員工未來參與的期權。在一家創業企業,適度的員工持股制度有利於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和歸屬感。有創業企業,每年年底根據KPI對於管理層、骨幹和核心員工發放股權,以新增股份獎勵員工,公司員工可以用現金或年終獎形式認購公司股權,每個季度享受4%的預分紅,年底取消年終獎概念,統一用季度分紅計入工資實現。對於創業公司如何分配股份期權是個大話題。一般矽谷的原則如下:外聘CEO - 5%到8%;副總 - 0.8%到1.3%;一線管理人員 -
0.25%;普通員工 - 0.1%;外聘董事會董事 -
0.25%。期權總共占公司15%到20%股份,期權在工作1年後開始兌現,4年兌現完畢。對於創業期的企業而言,年終對期權的考慮和對年終現金獎金的考慮重要性是同等的,利益分配公平,才能形成有戰鬥力的創業團隊。(5)分好檔位:多1元的年終獎,多交1155.1元的個人所得稅稅法規定:實際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應適用新稅法的減除費用標準和稅率表,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年終獎可以除以12個月,按得到的數額適用相應的稅率。假設某單位發給職工小李年終獎18 000元,除以12個月,為1 500元,適用3%的稅率,納稅540元(18
0003%),小李拿到手的獎金為17 460元(18 000-540);而發給小張年終獎18 001元,除以12個月,為1
500.08元,適用10%的稅率,速算扣除數105元,納稅1 695.1元(18 00110%-105),小張拿到手的獎金為16 305.9元(18 001-1
695.1)。多1元的年終獎,多交1155.1元的個人所得稅,實質拿到手的還更少。如果年終獎在1.8萬、5.4萬、10.8萬、42萬、66萬和96萬這幾個臨界點上,會出現年終獎多發1元甚至1分錢,稅後收入反而減少的情況,最極端的是多給1元收入減少8萬多元。年終獎在稅法上的漏洞導致了六個盲區:(18001元-19283.33元),(54001元-60187.50元),(108001元-114600元),(420001元-447500元),(660001元-706538.46元),(960001元-1120000元),在發放年終獎應該盡量避開這些區域。發放年終獎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本質也只是為了激勵員工,若不能利用年終獎的發放有效的達到激勵員工的效果只會適得其反,所以年終獎的保密性、發放原則是非常重要的。在此基礎上再考慮發放方式才是明智的選擇。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蔡麗煌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陸海天
管理實務(17):如何set 合理的sales quota 笨發
http://notcomment.com/wp/?p=13344主管們總會遇到一個管理問題,就是「如何set 合理的sales quota」
坊間普遍有兩種手法:
1. 不停假設個市好難做,嘗試把quota 減至最低最易做,松章俾下家令大家易過骨。
2. 相反先set 一個天價的quota,再期望實際做到6-7 成 (150 x 0.7 =105%),咁就到數。
第一個情況,可能頭段會有機會偷到雞,然後下場多數是下一個季度被瘋狂追加quota 補數,結果舒服慣後更難做。
有些公司,因為監察不嚴,也真的被人長期低估quota ,結果出現公司長蝕而員工瘋狂爆數的情況。最後就是公司玩完,而員工也要再尋覓下一隻傻的金鵝。所以我們常常有聽說有sales 轉工後,要接受大幅度的 pay cut ,原因多數是過去出現公司蝕而員工賺的情況,而最終要重歸現實的結局。
第二個情況,就反過來是公司賺盡,然後員工蝕到喊跑到血都嘔,也沒有一個合理的回報,還要被上司日捽夜捽飽受壓力。員工也不是傻仔,特別是真的有戰鬥力的銷售人員,碰到這種情況必然極快地另覓新主。
而set quota,是有一些科學的方法的:
1. 看行業的增長:假設你是處於一個低增長行業 (年增長只有 8%),而你設下的quota 卻有50%年增長,那顯然不是一個合理指標。
2. 看公司的position:假設你是行業中處於頭3 位,那跑贏大市理論上是一個很合理的要求。
3. 看自己部門的position:假設你是一個spot light department(例如負責hero product) 那跑贏其他部門便是理所當然。
4. 看該員工的資歷:有些行業有肥舊瘦新的制度/傳統,新人永遠執豬頭骨,舊人永遠手執已成熟的客戶或大category,結果便是舊人坐地分肥永遠輕鬆達標而不思進取,而新血卻永遠做到氣咳卻永遠達不到目標,極容易氣餒離場。
而這種制度,也很容易養成擦鞋文化,因為只要擦掂老細手執靚category 便基乎不用做。所以,筆者一般有以下操作:
1. 假設行業平均增長是 30%,而公司亦是 top 3 ,那便要假設公司跑贏大市約干 %(視乎老闆性格或公司文化有幾進取),say 較大市好40%,那自己的增長便是42%。
2. 假設自己部門是中檔,那便不用調整。
3. 假設員工是資歷較淺,手上的客戶普通,便應該俾個discount 佢,假設打個八折,那他的增長目標便是 42% X 0.8 = 33.6%。
假設員工是資歷深,手上的客戶也靚仔,那便應該「孭多少少」,但不能太多,否則老鬼多數會反面,假設加 10% loading,那他的增長目標便是 42% x 1.1 = 46.2%。
如此,行業的增長是 30% ,而自己部門最green 的也有 33.6%,不會太難看,亦有員工有 46.2% 增長 ,而資深員工一般到數機會亦相對較大,那代表整個部門的到數把握便高了,同時資歷淺的員工也有機會爆數而向上流動。
即使員工之間有互通消息(其實必然會發生),也不會太容易出現「條氣唔順」的局面。
作為主管,派quota 便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權力,是人事管理的直接工具,好好利用便可以團結部門士氣,讓新人有機向上流舊人也不會養尊處優後而腐化,亦不會輕易出現人事變動,如此整體的戰鬥力便會得以累積,越來越高。
廖創興企業 (00194)的合理價值 燕歸來
http://xueqiu.com/7889176837/27877765廖創興企業(00194)今日公佈全年業績及派息,其焦點並不是賺多少,而是派多少!
很不幸地,派息遠低於大部份人的預期。相信在公佈前,投資者普遍預期除了實物分派外,現金股息也應該有5元以上,但實際上除了每10股廖創興企業派1股創興銀行股份外,只有未期息0.18元及特別股息2.8元,令很多人失望。
失望歸失望,也要認真計計究竟廖創興企業的合理估值是多少。經過一番計算,我計算廖創興企業在股息除淨後 (現金 + 實物),資產淨值約122億元,另加1255萬股創興銀行股份。如果創興銀行每股合理價是20元左右,則剩餘的創興銀行股份值2.5億元,即廖創興企業的資產淨值是124.5億元,相當於每股資產淨值約32.9元,並且財政穩健,沒有負債。
雖然資產淨值是32.9元 (除淨後),但我們知道這類二三線地產、收租為主的企業的股價肯定會比資產淨值有所折讓,而且折讓幅度頗大。
假設合理折讓是5成,則除淨後的廖創興企業合理股價是16.45元;
假設合理折讓是6成,則除淨後的廖創興企業合理股價是13.16元;
假設合理折讓是7成,則除淨後的廖創興企業合理股價是9.87元。
大家覺得合理折讓是多少才合理?
我自己覺得基於公司的財政穩健、沒有負債,故合理折讓應不超過6成,即除淨後的廖創興企業合理股價不應低於13.16元。
如果明日股價因現金派息低於預期而受壓的話,我會考慮在目前持貨平均成本15.5元以下增持的。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