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災受傷最輕、兩年後GDP可望贏法國 新興市場一片倒只剩印度能碰


2015-09-14  TCW

中國經濟出大問題,巴西、俄羅斯經濟也不妙,昔日金磚四國只剩印度還行,靠資訊服務、汽車業站住腳。

中國經濟疲弱帶動新興市

場大衰退,新興市場真的絕望了嗎?不,印度還是好得很。

最明顯的證據就是股市表

現。根據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所編製的全球股市指數,近三個月,中國股災引爆全球崩盤之際,同屬金磚四國之中的印度,同期跌幅不到二%,不僅比巴西、俄羅 斯跌幅少許多,連中國股市跌幅一半都不到。

兩原因,印股災情輕

不靠中國、受惠原油價跌

如果再把印度和台灣、韓國三地股市相比,台股跌幅高達一九.一五%,韓國也達一五.一六%,印度居然受傷程度最輕。

為什麼印度股市受傷輕?

首要原因是它依賴中國的程度低。印度出口

占經濟比重僅約

一五%,其中對中

國(含香港)出口占

比約一二%,換言之,中國進口需求放緩,對印度的衝擊非常微小。

此外,由於印度非常依賴進口原物料,

特別是石油進口就

占了印度總進口量

的三四%,因此,

當全球原油價格因

為中國衰退而大幅

走跌時,印度反而受惠。根據官方估計,油價只要每多跌一美元,印度就能省下四百億美元。錢不流於外,對於國家財政和企業債務都是加分,因此外資持股信心自然大增。

三證據,前景被看好服務、製造加溫、GDP保七日本野村證券最新預估,印度二0一六年的經濟成長率將達到八%,股市也將在同年底達到三萬三千五百點,外資 美國銀行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九月最新報告指出,印度今年將取代巴西,躍身為全球第二大新興市場經濟體,僅次於中國。到了二0一七年,印度國內生產毛額(GDP》就會超越 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法國,二0一九年再超越英國。

事實上,不光是外資對印度樂觀,連印度民眾自己都很有信心。

根據全球市場研究機構龍頭尼爾森(Nielsen)報告,全球消費者信心排名前五名中有四名是亞洲國家,分別是印度、菲律賓、印尼、泰國,其中印度最高分,是全球最看好的消費者市場。

信心的來源主要還是在服

務業。印度主要出口國就是美國,而且提供的足資訊相關服務,而非僅是產品。根據印度軟體及服務企業聯會(NASSCOM)估計,印度在全球海外資訊科技和 業務流程管理,例如電話客服中心,市占率高達全球第一,而這類服務主要輸出王已開發國家,尤以美國和歐洲最多。

根據香港貿易發展局估計,印度今年來自該類服務的收益將增長一三%,而該產業占印度經濟比重將近一0%,推升經濟力道強勁。美銀美林分析師古帕達(Abhishck GUpta)更指出,若美國升息代表美國經濟復甦,美國對印度的資訊科技服務進口需求可能增加。

服務之外,印度的製造也在加溫。

過去由於印度民間投資不

足,導致基礎建設缺乏和產業升級緩慢,進而壓抑薪資增長,嚴重衝擊到民間消,但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 當選後,推動一連串改革,誓言讓印度在五年內年晉級已開發國家,因此大力改革勞動法,即便引起全國一億五千萬人示威抗議,未停下莫迪改革

和推動製造業

起飛的腳步。

目前除了核

能、博弈和彩

券,以及部分的零售業外,

幾乎所有行業

都已經開放外

商投資。而同時,莫迪還複

製中國崛起的

路數,喊出了

「印度製造」

的計畫,通過招商引資,發

展印度本國的

製造業。

根據彭博新聞社報導,富士康已經在印度為小米和富可視(InFocus)生產手機。同時六月,富士康還與日本軟銀(SoftBank)和印度巴蒂集團 (Bharti Enterprises)參與了印度一個規模達兩百億美元的太陽能電站專案,未來五年富士康將在印度建設至少十到十二座生產基地。

另外,印度還重點扶持汽車業,例如透過以報廢舊車和減少相關原物料進口關稅等做法,來提高國內汽車業產能,計畫讓整個產業生產總值至二0二六年達二干八百五十億美元,預估對印度經濟總產值貢獻會由現在的一六%提高至二五%。

全球車商也看好印度成長的潛力,包括通用、現代、豐田等汽車大廠皆在印度設廠,而印度車市也大幅上揚,根據印度汽車製造商協會統計,截至今年七月底的過去四個月內,當地汽車銷量相較去年已成長七.五%。

在外資、民眾和政府齊力

下,印度這個亞洲第三大經濟體,今年第二季GDP交出成長七%的好成績,幾乎是全球市場中最亮眼的國家之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預估,今年印度全年經濟成長可來到七.

五%,高過新興市場的平均成長三.三%。對於投資人來說,在全球一片新興市場衰退恐慌中,正好提供了印度股市最佳入場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15

天天果園創始人王偉:生鮮O2O若只剩一家,那一定是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120/152874.shtml

導讀 : 天天果園,是基於互聯網技術的現代鮮果服務供應商,成立於2009年上海,主營中高端水果產品,搭建從產地到消費者之間的直供平臺,自建冷庫,冷鏈物流。

圖片1

天天果園,是基於互聯網技術的現代鮮果服務供應商,成立於2009年上海,主營中高端水果產品,搭建從產地到消費者之間的直供平臺,自建冷庫,冷鏈物流。

為了用O2O撬動北京市場,天天果園花數月在北京布局數十個前置倉,準備商品資源。為了打好這次的戰役,其創始人王偉寫了一封信給北京員工,信中他分析了北京在其全國戰略中的重要性、競爭現狀、自家的優勢,最後他豪言道:生鮮O2O如果最終只剩一家,那家一定會是天天果園。

以下是內部信全文

各位參與北京項目的夥伴們:

從今年四月份開始試水到現在,我們進入北京市場已有半年時間。坦率地說,對比同步進入的華南市場,我們在北京市場取得的成績遠遠沒有達到預期。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無法接受的挫敗,所有參與這個項目的人員都需要深刻反思。

考量很久,決定給大家寫這封動員信,是希望大家能夠統一思想,勁往一處使,拿下北京戰役的最終勝利。

之前有北京項目的同事找我反映,吐槽北京市場的諸多難點。一是競爭對手太多,對手們燒錢燒得太厲害,到了不惜成本的地步。另一個是北京市場的消費特點偏平民化,天天果園相對較高的客單價不太適應這個市場。

這里我想跟大家說一下,誰會拒絕好的東西呢?你們說北京消費者對服務的要求不高,那是因為他們沒體驗過好的服務。說北京消費者對水果的要求不高,是因為他們沒吃過好的水果。接下來你們要做的,就是將天天果園更好地商品和服務,滲透到更多的消費人群中,讓他們從手機里卸掉中糧我買、順豐優選、許鮮和一米鮮。

這里我想先談一下北京市場對於天天果園的重要性。天天果園的目標一定是一家全國性的公司,而不是偏安華東一隅的小打小鬧。要做全國性的公司,一定要拿下北京市場,這樣公司才具備向全國其他城市複制的基因和底氣。之前不斷有人跟我說,營銷界有個魔咒,得上海失全國,得北京得天下。我們要做的,就是打破這個魔咒。1號店、易迅和光明食品做不到的事情,我們來做。天天果園創業以來的使命感,決定了我們絕不滿足於做一家小而美的公司。

我們重新成立的項目組,首先,一定要有歸零的心態,忘掉之前在北京做的基礎,一切重頭再來;其次,要有創業心態,公司會傾斜大量資源給到你們,包括在北京給你們建全國設備最好的冷庫,包括在APP上將天天到家放到首頁位置,用O2O更高頻更高效的去接觸消費者,還包括我們把受北京市場認可的褚橙談下來給到你們。你們要做的,就是放下市場第一的架子,重新去了解北京市場,重新了解消費者,重新去研究競爭對手的打法。

具體的打法我不管,你們去研究,我只提3個要求。一、務必保證商品質量。寧可不做這個生意,也不做昧良心的事,這是天天果園的企業文化,也是我們的初心所在;二、11月底之前務必做到北京五環內全覆蓋+2小時內送達,服務必須不落人後;三、圍繞辦公室、家庭全場景,滿足用戶的生鮮需求。

我們就拿北京市場當試驗田或特區,給你們最好的資源支持,你們給我做一個最好的商業模式出來。

最後,我想跟你們聊一下在北京市場面臨的競爭。最近無論是我們開內部董事會,或是出去跟投資人聊,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即O2O的投資寒冬即將到來,我們要提前做好禦寒的準備。當投資潮褪去的時候,你會發現別人在裸泳,而我們還穿著衣服。

之所以做這樣的判斷,首先是從投資的角度去考慮的。經過6年的發展,投資人已經熟悉並認可了我們的商業模式,這就意味著別人還要做很多刷單之類的事情給投資人看時,我們已經能夠全心全意的去做一些觸動用戶的事情了。他們做的事情是為了明天不餓死,我們做的事情是為了明天更美好。

其次,我們搭建的采購體系、物流體系、IT系統,足以支撐我們的商業夢想。而我們的對手們根本就沒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建立起相應的支持體系。在供應鏈上,我們遠未做到百分百的好,但一定已是國內最好。還是那句話,別人能做的我們一定能做,別人能做好的我們一定做得比別人好,我們能做的別人根本做不了。這是我們的核心優勢。

開董事會的時候,大家開玩笑說現在各種“鮮”字輩在做的是O2O2VC,拼命燒錢做kpi給投資人看,買一送一算兩單,現在開始買一送二了。玩笑歸玩笑,但你們需要堅信,O2O絕不是請客吃飯,不是燒投資人的錢去補貼用戶,也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藥,而是更好去服務用戶的一個手段。

我們也須認清對手的優勢。這些勇猛無比的對手們,光腳不怕穿鞋,今天做的決定,第二天就能實施。而我們逐漸已經開始有大公司病,包袱太重,考慮事情總是在瞻前顧後縮手縮腳。你們在北京市場,要丟掉這些包袱,擺出進攻姿態,打出我們在華南市場的氣勢來。

祝順利!請記住,生鮮電商最終的決勝因素是商品和服務,而支持這一切的則是供應鏈和企業的格局。生鮮O2O如果最終只剩一家,那家一定會是天天果園!

王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69

投資人撤資,兜里只剩400,熬過來的他想給你三點忠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analysis/2015/1205/153099.shtml

導讀 : 2011年,張睿第一次主導創業,在朋友介紹下引進了一名天使投資人,獲得200萬融資。但沒想到的是,在公司試運營的關鍵時刻,投資人突然凍結公司賬戶,並讓項目胎死在腹中。那麽在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麽事?

i黑馬 汪晨 12月5日報道

2011年,張睿從一家業績不錯的垂直媒體中走出來,準備主導一次創業。他將目光鎖定在服務類電商上,彼時他想做一個訂餐網站,並針對不同人群配送健康類餐飲。

通過朋友的朋友介紹,他認識了一個有錢人,此人願意投資200萬資助張睿,做他的天使投資人,前提是從上海來北京創業。2011年5月,張睿來到北京,並在石景山萬達附近租了一個小平房,找到一個餐廳老板共建廚房。

但就在公司準備試運營的時候,投資人突然凍結了公司的財務,致使公司停止運營4個月。期間因無法發出工資,餐廳老板直接將張睿告上法庭;他與剩余員工也只能靠家人的生活費苦苦撐著,每天自己熬粥做飯,他自己也非常煎熬。

最後,公司清盤,員工工資補齊了,但張睿和他的合夥人沒有任何補償,直接凈身出戶。張睿難以平靜,選擇在一個小山村內閉關清凈。

2012年底,在家人的支持下,張睿重回上海工作,在春秋集團任電商負責人,並在今年再一次創業。那麽在那時,他究竟遇到了什麽,讓他如此煎熬?

以下為原“優活家”創始人,現“最會遊”創始人張睿的口述,由i黑馬整理。

初始:想做大事業,遇人投資200萬,北上做外賣

剛畢業的時候我進了藍海創投,算是沾了創業的邊。

2009年,我在一個網絡精英大賽上拿了個第三名,然後認識了一些家居行業的老板。之後跟著別人第一次創業,做了一個家居行業的垂直媒體,在那里做運營總監。那個項目很賺錢,一個雜誌、一個網端,做起來之後江浙一帶的老板就開始投放廣告,公司只需要5-6個人就可以年入兩百萬。

但我當時有種感覺,項目是很賺錢,不過沒辦法做成一個大事業,所以我一直在琢磨做其他的事情。

2011年的時候電商很火,包括一些垂直電商,像奢侈品電商,凡客這類服裝電商,或者京東、當當等等,都已經做得很大了,因此那時做實物類電商對我們這樣的創業者來說已經沒機會了。所以,我在思考做服務類的電商。

那個時候還沒有O2O這個詞,真正把服務類電商做的比較大的只有美團、大眾這類有團購業務的,他們都是橫向擴展多個品類的。但是我想的不太一樣,我想做一個垂直的訂餐網站,並且盡可能地覆蓋早中晚餐(那時還不知道有餓了麽)。然後想著說怎麽做?賣別人餐館里的東西嗎?我最後決定不這麽幹。

我想的是和有意願的餐廳老板們各出資一半,共建廚房,把成本攤薄。然後做健康的、可以調理身體的低熱量餐。當時我想針對不同人群把我的餐分為7個類型,每天會變動下食譜,然後廚房按照我制定的這個食譜去做。

我通過一個朋友的朋友介紹,認識了一個土豪(住在北京),跟他說了下我的計劃,他說他願意拿這兩百萬去做投資我們,做我們的天使投資人。當時我很激動,想說在這時做這樣事情的人不多,所以很尊敬他。他的要求是來北京做這個事,後來我說OK。

2011年5月,我帶著2個朋友從上海來到了北京。剛開始的時候就兩三個人,力量還不夠,所以沒想說從中關村開始做,我們就選擇先從石景山萬達開始。那時我的想法是,先在萬達附近開兩到三個廚房,走出模子之後,再逐漸覆蓋到整個北京市場。我們招了一些技術人員,花了3-4個月時間先做了一個名字叫PC網站上線運營,取名“優活家”。

然後就開始鋪廚房了。那個時候要建廚房,房屋租金加上設備頂多10萬塊,找的是那種便宜的平房,租金2000塊1個月,而如果要開個餐廳得花1-2萬左右。廚房離萬達也就2-3公里,但能完全覆蓋旁邊的寫字樓。

之後我們找餐廳合作。當時花了兩個月時間問了附近的100家餐廳,3家有意願,我們挑了其中的一家合作共建廚房,把該買的設備全部買齊,雇了些廚師、職員。之後我們找了攝影師,把我們的食物都拍了照上傳到網站上。之後我們開始試運營,在寫字樓做地推,讓他們在我們網站訂餐。

但是我沒想到,投資人這里出了問題。

人禍: 沒有掌握財權

那個時候我27歲,而且是第一次主導創業,心智、心態、經驗都不成熟,對整個項目的控制力並不強,總是受制於人。而且那時只是想著做業務,不想顧及別的事,就把財權交給那個投資人管理。每次要做什麽事,就只是把財務預算報給他,他來批。所以這個投資人就變成董事長加財務總監了,我就只是一個幹活的。

之後我們在思想上越來越不對路了。首先是投資人開始轉變想法,想把技術團隊裁掉,他說我們直接把技術外包就可以了,自己招人成本太大。他也是個不按時給員工發工資的人,在很多方面做得很差。

接下來就跟我說連廚房也不要了,直接給你個地方開餐廳吧,不要做互聯網了。這是我無法容忍的,因為我想做的一直是個線上公司,而不是個純線下開餐廳的公司。

我和團隊商量,覺得這樣下去不行,還是早點離場吧。當時我們也開始試運營了,我想我們也懂一些東西了,要不然我們回上海做吧,重新找一個天使投資人,重新幹。而且我們都是拖家帶口的,一個月或兩個月才能回一次上海,那時剛好新婚沒多久,覺得回上海更能照顧到家人。

之後我就攤牌了,說我們不能合作了,大家分開吧。結果這個投資人當場翻臉走人,之後就消失了,完全不和你談話,還直接把公司的賬戶給凍結了(自己投資的20萬也在賬戶里)。

凍結:4個月沒工資,只能和員工一起熬粥做菜

這個時候到了12年3月。財務凍結後,公司直接發不出工資。錢也完全用不了,廚房買菜的資金、廚師的工資都沒法發出來,公司完全沒法運營。

廚房不運營,餐廳老板就直接上法院告我,結果是石景山法院判我賠一萬塊。那個時候投資人讓他老婆幫忙處理官司的事情,最後是她出錢擺平了這件事情。

他的老婆剛開始也進來幫忙管一些事情,而且很多事情是他老婆過來和我們講,我和她的關系也還行。在鬧翻後,他老婆剛開始也是想維護我們的,到後面她也扛不住了。

這時公司有4個技術開發人員還沒有離職,大家一起創業都還有感情,也相信我能把他們的工資補上。我還安慰他們說等我們找到他人,和他清盤,然後我們再找個投資人繼續把這個事情做下去。但那4個月非常煎熬,我自己比員工還痛苦,心情特別壓抑。

那個時候我們連吃飯的錢都沒有。我就只能讓我老婆從上海匯款過來,一個月2000-3000,然後我們幾個人再各自湊錢,每天自己買菜熬粥做飯吃。(房租已經提前付完)

當時我一直尋求通過正常的對話去解決這件事情,但他一直躲著不出面。我自己去找投資人也不行,實力太小,人太弱,別人看你這種情況沒能力、也不大會去幫你,找其他人基本上也白費力了。

公司也是人心惶惶,表面上都還行,當時還想著能不能開發個新網站,但是在那種狀態下,我們沒有一個人能工作下去。

我想趕緊和那個投資人見一面吧,好聚好散,我的工資可以不要,但是得把其他員工的工資給結了。對我來說,能解脫出來就已經不錯了,我也不在乎能不能拿到工資了,但如果還沒結果我就只能尋求法律途徑了。當時我還找了些律師咨詢了下,包括3W的常駐律師也幫我支了些招。

4個月後,那個投資人還是出來了,最後把幾個員工的工資補了,清盤了。其實那個時候最多花了60萬,錢都沒花完,其他的錢就被他全部收回了,我們自己投的20萬也一分沒還。

事後:獨自跑去偏僻山村,一星期看完喬布斯傳

雖然清盤了,但自己很痛苦,覺得拖累了家里人。那時想說跑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自己呆著。我就和我老婆說,我想靜一靜,就朝著蘭州(我成長的家鄉)的那個方向去了

當時清盤後,兜里只有400塊。我先自己花了100塊,往西走,然後在寧夏銀川坐了個大巴,看到一個很荒的山村就停了下來。7-8月份,村里都是老人,年輕人都很少,一座孤零零的小學,小學里面10-20個孩子,一個年輕的老師,就這麽一個地方。我待了一個禮拜,然後把手機關掉了,兜里拿了一本喬布斯傳,那一個禮拜看完了,就看書,看書看完以後就自己反省、閉關。

我的爸媽在蘭州生活,那里離我爸媽比較近,所以我就回到我爸媽那里待了一會。打開手機一看,收到很多朋友的短信,看開了許多。我爸媽也勸我說,這些已經是過往雲煙,沒必要再糾纏在這個事情上面,自己還有家,還有父母和老婆,還可以從頭再來。後來我就決定回上海,老婆也安慰我說算了,不要在糾結這件事了,先安心打工。

之後我在春秋集團做了兩年的旅遊電商負責人,覺得把旅遊圈熟悉地差不多了。現在我再出來,重新出發,在旅遊圈進行我的第三次創業。

反思:擺正心態,選擇對路的投資人,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創業

這是我人生當中第一次重大打擊,幾乎是跌入谷底。我自己是主因,當時沒有掌握公司的控制權和財權,導致整個項目失去掌控。不過不管我當時設想的商業模式最終成不成立,如果有資金運營,起碼我還可以試驗一下看看這個模式走不走地通,之後再去調整,去把共建廚房的協議摸清楚,去做規範廚房生產的明細和風險防範措施等等。但那次糾紛直接讓我的項目胎死在腹中,戛然而止,我連半只腳都沒有踏進餐飲行業就悻悻離開,這是我最難以接受的。

不過那次創業我不太後悔,雖然現在創業的人太多,把創業環境變得很熱,增加了泡沫,但創業者只有失敗一次、兩次,才能真正明白自己今後創業要註意哪些地方,創業的成功率才會提高。我從這次失敗中成長了許多,我也用當初耗費的時間和資源換來了經驗和教訓。

而且我在北京這里也認識了不少的創業者。我們來北京是先在車庫咖啡落腳的,車庫咖啡那時才剛建立,一開始跟車庫咖啡創始人蘇菂和其他很多創業者混在一起,在北京收獲了很多的朋友,這對我現在的創業確實很有幫助。

這件事過去3年多了,再結合這三年多的經歷,我認為創業想成功還是得有一定的基礎:

1、選擇自己熟悉的領域創業

那時我對商業的思考和行業的了解是淺薄的。

我在創立“優活家”之前沒有在餐飲行業呆過一天,就是在摸著石頭過河。而且廚房的運營基本都是那個餐廳老板和3、4個廚師、小工在做,很多東西我都不懂,只能看著,沒法深度參與。也許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我能摸索出來,但天時地利人和總有一個不在你這,你也沒法假設。所以如果在投資人好的情況下,我能不能把這個項目做出來,我自己也不清楚,很可能我就做不過餓了麽。

而且在餐飲行業,我一沒人脈,二不了解行業內情,發展速度也不一定快的起來。而我現在做的旅遊創業項目就已經有很多資源可以利用了,我自己也在行業里沈澱了兩年,了解這個行業,做起來就很順,速度很快。所以如果在一個熟悉的行業里創業,就能加速你項目的發展。而且你知道行業存在的坑在哪,能快速踏過去。所以我特別認同重度垂直的理論,現在對傳統行業的人來說就是個非常好的機會,他們能夠利用互聯網這個工具去轉型、去發展,能做的比純互聯網出身的人更好。

再有一點,如果對一個行業了解,你就能知道這個行業的剛需在哪,從哪一個領域、用什麽方式切入最有可能成功。

2、心態、心智要成熟

其實那時還是太年輕,對人、對事都沒有什麽經驗,心智不成熟。這種情況下你對利益的取舍、把控,語言的溝通方式都是很幼稚的,很有可能壞事。

加上第一次主導創業,心態波動很大。那個時候每天誠惶誠恐,擔心恐懼焦慮害怕各種情緒交雜在一起,在這種狀態下是幹不好事情的。

很多人通過《星際穿越》那部電影都知道了“墨菲定律”,以前我一直不理解為什麽擔心的是一定會發生,現在理解了。那就是當我們對一件事沒有把握和擔憂的時候,說明我們本身知道事情本身是有問題的,那麽事情也一定會出問題。上次創業,當失去控制權的時候,心里知道是有問題的,即使擔心最壞的結局出現,但也要克制那種壓抑繼續希望把事情做好,結果就是事情就是往最壞的方向發展。

所以這次創業,從項目本身,投資人,團隊等各方面我感覺都準備的非常充分,心里到現在一丁點的焦慮都沒有,更沒有想過有什麽最壞的事情要發生,所以時至今天我們依然將所有的目光集中在眼前的公司發展,這也是我做最會遊Triploc半年來順利發展的原因。

後來總結下來,我覺得“心平才能事順”。如何才能做到心平氣和,就是對自己的事情有自信的掌控。如果你一旦一開始出現疑似恐懼和焦慮,那麽一定要停下來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把握,並且準備好了開始做件事;如果硬上,很有可能會出現非常大的問題。

3、選擇好的團隊和對路的投資人

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團隊是第一位,要找到有強有力自信的團隊。然後找到盡量盡可能專業的,支持你夢想的投資人,並掌握住公司的控制權,這樣才能夠讓你自由發揮。

這三點如果都具備了,我覺得就有了創業的基本資格,開頭的路就更好走一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407

微信拜年信息“大爆發”,真摯的祝福下只剩複制粘貼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09/154206.shtml

導讀 : 有個熱傳的段子:電話拜年的,是有愛的。短信拜年的,是有情的。微信群發拜年的,是耍流氓的。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一到春節,手機信息提示音就響個不停,祝福信息一個接一個,心里開心的同時,也為內容重複的群發信息而苦惱。馬上就是春節了,正是微信拜年信息“大爆發”的日子,許多朋友都對這些群發的祝福信息困擾不已。

群發祝福成為現象,內容千篇一律

節日是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除夕和春節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在春節前後,人們互相發送祝福語也成了這個節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往往這幾天收發的祝福信息是一年之中最多的。

網上有個熱傳的段子:電話拜年的,是有愛的。短信拜年的,是有情的。微信群發拜年的,是耍流氓的。

相信這兩天大家都收到了不少群發的微信祝福,比如:“我怕三十晚上的祝福太多,你會看不到我的問候,我怕初一的鞭炮太吵,你會聽不到我的祝福,我怕初二的菜肴太香,你會看不到我的微信,所以選擇現在給你送來新年祝福,祝你新春愉快,萬事如意!提前給大家拜個早年,祝您全家幸福美滿,恭喜發財。”幾個好友發過來都是一模一樣的信息,這種情況也是有的。

短信群發和微信群發是有所不同的。能有你手機號的人一般是身邊的朋友,而且對比微信好友圈,有手機號的人是少數。在我看來回短信是禮貌,群發也是祝福。收到的祝福短信,不管是手工打出來的,還是複制粘帖過來的,我都會一一回複。可能我們覺得群發的短信沒感情,可勾選名單的時候不也是在表示“咱倆還是朋友”嗎?所以短信我一般會回複。一些朋友認為微信群發消息的時候把自己給帶上了,最起碼別人心里還是有你的。可能這部分朋友沒試用過微信一鍵群發的功能,直接全選就可以發送信息,如果他不想發給你,但還是發給你了。可能是因為嫌麻煩,懶得選擇取消發送的人。

隨著中國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隨著信息成本越來越廉價,人們之間原本應該真誠的祝福也逐漸成了“花瓶”。在這個互聯網時代,短信群發新年祝福變成了微信群發新年祝福。

群發祝福造成的苦惱

許多人都希望微信群發祝福不要算上自己。因為覺得微信群發的內容千篇一律,沒誠意,不真心,廉價的信息成本。一些都不是特別熟悉的人,發過來對自己來說是騷擾信息。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你微信好友1000多人,300人給你發了群發祝福信息,一人回一條根本忙不過來,實在沒精力來回複。不發,不回成為許多人對待群發信息的態度。以前群發只是為了代替重複勞動,發給想發的人,記得起的人。現在是發一遍通訊錄,只需點擊全選即可。

以往,遇到這種情況,我還會禮貌地回一句:謝謝,同樂。但是,現在不會了,因為越來越覺得這樣的人際交往是一種累贅。

假如我複制一段新年祝福,打開微信工具里的群發助手,然後群發給通訊錄的1889位好友,你算是收到了我的1889分之一的心意,而如果你回複了我,給了我新年祝福,則是100%的心意。在微信收到大量群發祝福消息的情況下,你願意回複嗎?一條手工的“新年快樂!”遠勝於長長的群發短信。

一些朋友覺得不管這複制的問候有多長,這也算是一種對你美好的祝福。不回感覺不禮貌,這已經成為了一種道德綁架。就算是50條或者100條,一部分朋友出於禮節還是會回複。但當你收到300多條這樣的信息時,我覺得你那時就不認為是美好的祝願了,可能反倒會覺得這些刷屏的問候有點惡心。在如此多的群發祝福中,我也收到了一部分朋友真摯的祝福,打上了我的名字:"子健,新年快樂。"在一天鋪天蓋地的微信群發拜年祝福之中,如果收到了幾條私人訂制的專屬春節祝福,心情當然會甚是暢快。

如何有逼格的群發

群發微信祝福信息,在你看來可能是一種對朋友的祝福,但是對於你朋友來說它可能是令人苦惱的刷屏信息。為了不讓你們朋友傷心,為了讓你們少消耗自己的信用成本,我們來get一點新技能吧,有逼格的群發。

1.不要搞一大段很長的。尤其是五彩繽紛,帶有許多表情的祝福信息。那種一看就是複制群發的,即便你真不是群發的,別人也會覺得你是群發!

2.簡單一點,就群發四個字:“新年快樂”。 別人也分辨不清楚你到底是不是群發的,更多的給人一種直觀的感受就是手工打出來的祝福。

3.在祝福信息中故意寫錯個錯別字,然後再更正,顯得真實。

第一條群發:新年快了,萬事如意!

第二條群發: 打錯了,是新年快樂,萬事如意!!不好意思!!

4.特別標註非群發。可以打一兩排字的祝福,加個非群發字樣。如:新年快樂!(非群發)

目測一大波複制群發的新春祝福正在朝微信朋友圈湧來。在祝福語前打出你朋友的名字,根據每個人不同的了解給予不同的祝福。讓人眼前一亮,內心一暖。這麽真摯的祝福方式,才配得上春節這麽正式的節日,不是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118

小科長的告白:未來四年施政計畫,只剩三個月搞定

2016-05-30  TCW

我在公部門十幾年,過去執行任務像打一場又一場的仗,以為做計畫、管理只是畫框框,沒什麼用。後來到了規畫管考部門,才了解計畫是在幫我們設定資源分配的優先順序,而KPI則是幫我們查核是否達成目標,也就是鋪好一個政策能夠發揮影響力的路徑。

但是,人(考績)和錢(預算)不能隨之移動的話,KPI有什麼意思?現在一個嚴重的問題,是時程的落差。理論上要先有施政計畫和KPI、再編預算,但現在,像明年的預算,因為九月就要送立法院審查,其實大筆的預算早在去年底就框得差不多了,但是,我現在卻在寫明年到二○二○年的四年中程施政計畫!到最後,施政計畫就會變成幫預算書在搽脂抹粉。一直都是這樣。

換句話說,我們的新政府,五二〇才上台,未來四年的施政計畫卻必須在九月前就定稿(才來得及編預算),等於只有三個月時間去完成四年的規畫,加上新官上任,還要花時間讓舊官僚了解他們的施政目標,才能指導預算和具體方案去配合,哪有可能做好?這是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與美國政府相較,他們新政府上台後,各部會通常有一年的時間來擬定中程計畫。我們則是選舉、交接、計畫、預算的時程都不搭!

我在交接期間聽說,林全院長希望國發會扮演更多角色,讓政策能夠配合總統的方向。他們要做這件事需要非常有效率,因為只剩三個月的時間(交出規晝)。以我所接觸的大部分公務員,我們還是有使命感在的,現在我們最需要的是一個很好的「儀表板」。只要有正確的工具、清楚的路徑圖,事情是有可能做到的。

撰文者田習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75

“消失”47天的分答終於恢複了 內容只剩職場健康科普

付費語音問答平臺分答今日正式恢複,距離8月10日突然被暫停服務,已經足足過去了47天的時間。現在,得以恢複後的分答在內容分類上只剩下3類:職場、健康和科普。

此前,在分答上線42天召開的融資發布會上,創始人姬十三曾表示分答未來將往專業化方向縱深前進,但在分答開始這種縱深前,就遭遇了這場長達47天的“消失”。

從8月10日開始,用戶開始發現“分答”出問題了。一方面是分答App上的內容全部消失,分答答主亦無法繼續正常使用;另一方面是分答App之外的渠道平臺皆出現相似問題,外界開始意識到:這並非App軟件的原因,更可能是分答內部遭遇了重大的挑戰,甚至是直接與服務器有關。

官方解釋為“技術升級”和“憋大招”,但可疑的是這種升級清空了原有所有內容,並且官方不能明確給出回歸時間。

隨後在8月31日晚間,分答官方對外公布了一張“即將返場”的消息,意味著停擺近20天的分答即將歸來。

此前據消息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騰訊已入股分答,並且騰訊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已與果殼網CEO姬十三見面,目前分答隸屬於果殼網旗下的“在行”。

高舉“知識變現”旗幟的分答於5月中旬上線,並在5月底走紅。業內人士認為,分答開啟了知識變現的大門,但分答究竟能紅多久也成為一個待解的疑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758

只剩5%!樸槿惠支持率連續三周維持史上最低值

18日據韓聯社報道,韓國民調機構蓋洛普韓國(Gallup Korea)今日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韓國民眾對總統樸槿惠的支持率連續三周保持史上最低值5%,執政黨新世界黨支持率下滑至15%,創樸槿惠就任總統以來的最低水平。

蓋洛普韓國11月15日至17日針對1007名成年人就樸槿惠施政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

結果顯示,民眾對樸槿惠的支持率為5%,與上一周持平。相反,給予負面評價的比重為90%,維持在歷史高點。

從不同地區來看,首爾的支持率為4%,較上周下滑2個百分點,但樸槿惠的政治故鄉大邱和慶尚北道的支持率則降至5%,較上周下滑4個百分點。全羅地區的支持率為0%。從年齡段來看,19-29歲年齡段的支持率僅為1%,30-39歲年齡段的支持率為0%,40-49歲支持率為4%,50-59歲和60以上人群的支持率均為9%。

調查還顯示,民眾對執政黨新世界黨的支持率為15%,較前一周下滑2個百分點。這不僅是自樸槿惠就任以來的最低值,也是新世界黨前身大國家黨成立以來的歷史新低。此外,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的支持率為31%,穩居首位,第二大在野黨國民之黨為14%。

連日來韓國民眾已舉行多次大規模示威集會,要求樸槿惠下臺。

韓青瓦臺:樸槿惠不會缺席中日韓領導人會議

縱然“親信門”尚未平息,韓總統府青瓦臺發言人鄭然國今日仍就韓方向日方通報出席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的日媒相關報道發表立場稱,待會議日程敲定後,總統樸槿惠將出席會議。

2015年11月1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韓國總統樸槿惠、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加第六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左起)。(圖:韓聯社)

韓中日領導人會議旨在加強三國合作體系。據日本《讀賣新聞》近日報道,主辦方日本向韓國和中國提議於12月19-20日在日本舉行三國領導人會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982

1350萬存款一年後只剩158元 銀行內鬼竟這樣騙錢!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1-25/1056084.html

____.thumb_head

林某在上海做生意,2011年,他在杭州某銀行開了個活期賬戶,存入1350萬元,並隨後修改了賬戶密碼。大約一年後,林某前往銀行查詢余額,發現卡上只剩下158元。

即便再有錢,一千多萬也不是小數目,被嚇出一身冷汗的林某立即報警。

那麽,是誰有這麽大能耐,動了銀行賬上的錢?又是怎麽做到的?經過調查,警方發現這個案子另有隱情。

昨天,紹興中院開庭審理了這起巨額詐騙案。

被高額利息所誘

他將1350萬元存入銀行

被告人之一的盧某,今年57歲,衢州龍遊人。從外表看去,他是個大老板,管理著四家大型公司,業務涉及金融、工程、貿易、造紙等多個行業,號稱“每天進出幾千萬元”。

2011年3月,盧某因在建德有工程項目,需大量資金周轉,便找到蘇州一家金融投資公司的老總錢某。錢某主要做資金中介,盧某希望錢某能夠幫忙找到大筆資金,承諾支付高額利息。

很快,錢某就通過自己公司的員工聯系到了受害人林某。

林某被告知,只要他在銀行開設一個賬戶,在規定期限內不查詢余額、不轉賬、不支取現金、不開通電子網銀,就可以獲得年利率20%-24%的高額利息。

錢反正存在銀行,看起來沒有任何風險,林某動了心。2011年4月27日,他在杭州某銀行開設了一個活期賬戶,第二天便轉入了1350萬元。

錢某借口銀行內部需要確認信息,要走了林某的身份證號碼、賬戶號和賬戶初始密碼。

為了保險起見,林某將錢存入後,修改了那個初始秘密,以為這樣就高枕無憂了。果然,在此後一年時間里,林某先後收到兩筆共100多萬元的利息。

2012年,林某到銀行查詢余額,驚愕地發現,賬上只剩下158元。

巨額存款不翼而飛

竟然有銀行員工當內鬼

1350萬究竟去了哪里?既然存入了銀行,又及時修改了銀行密碼,怎麽會被人轉走呢?究竟是誰以什麽方式作的案?

事情還要從林某開通賬戶那天說起。錢某拿到林某銀行卡和身份證信息後,立即告之了盧某。盧某早就與該銀行上虞支行的員工程某(已判刑)說好,兩人很快為該賬號開通了網上銀行,並由盧某的員工冒領了U盾。

這樣,林某的賬戶就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人“開了後門”。雖然他更改了賬戶密碼,但並不影響網銀的正常使用,賬戶里的錢仍然可以隨時通過網銀轉賬。

起訴書指控,盧某、錢某等人通過以上方式,將林某的1350萬元轉走,除去支付的利息126.9萬元,實際騙得人民幣1223.1萬元。所騙取的資金,大部分被盧某用於歸還債務、支付另外數筆借貸的高額利息。

事實上,這並非盧某等人第一次使用這種方式詐騙。在此之前,盧某夥同錢某等人,在江蘇騙取了約7.78億元的資金,以還本付息的方式歸還約4.47億元,實際騙得人民幣約3.3億余元。

“大老板”拆東墻補西墻

資金鏈斷裂難補虧空終被抓

法庭上,盧某辯稱,自己為了做生意籌措資金,只是通過“銀行操作”把這部分錢轉為己用,之後會通過銀行歸還。“我只是在變相籌措資金,即便有所不當也只不過是違規,不存在違法。”除了詐騙之外,盧某被指控的另一項罪名是變造金融票證罪。早在2009年,他和上虞某銀行的支行行長鐘某(已判決)串通,通過塗改存折、更換戶主原存折的方式,獲取了受害人朱先生賬上8000萬元資金。之後,鐘某利用職務之便,違規將這8000萬元轉入到盧某個人賬號及其名下公司賬戶,歸盧某使用,至案發這筆錢仍未歸還。

公訴人說,盧某雖然掌管多家公司,但其財務狀況十分混亂。他拆東墻補西墻,以高額利息為誘餌騙來的錢,都拿去還前面的虧空了。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

法院昨天未當庭宣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999

倫齊豪賭歐洲只剩半條命,意大利公投影響被誇大?

“哦,NONO,我肯定投反對票,這些政客都是為了他們自己,我們對他們徹底失去了信心,意大利都是被這些政客和‘黑手黨’控制著的。”

抵達羅馬機場,坐上開往酒店的出租車,《第一財經日報》特派記者就開始和女司機聊起了意大利公投。這位出生成長在羅馬的中年女性,一談到意大利政治就直搖頭,她用有限的英文一個勁兒地數落意大利政府和政客們,宣泄長期以來的失望情緒。“(總理)倫齊不行,政府不行。”她說。

當地時間12月4日7時,意大利修憲公投在全國正式開投。最新民調顯示,贊成和反對的人數比例分別為55%和45%,但其中仍有13%的投票者表示猶豫不決。

羅馬部分市民近日集會遊行,對倫齊的主張表示抗議。

歐洲今年第二場,以政客不惜斷送個人政治命運、不惜攪動全球金融市場敏感神經、不惜造成歐盟不穩定情緒為代價的全民公投,將會給意大利帶來經濟增長機遇,還是會給跌宕的2016年再添一“黑天鵝”?全球正拭目以待。

這是倫齊的豪賭

“我們議會里的議員太多了,他們不僅現在拿高薪,退休後養老金也非常豐厚。這些都是納稅人的錢,很昂貴,通過憲法改革減少一些很好。如果我去投票的話,我會投支持改革票。” 健談的酒店前臺米凱拉一打開話題,就滔滔不絕起來,“我還沒有想好要不要去投,因為實在是對這些事情失去興趣和信心了。意大利的政治搞不好了。”

“我在這里持續抗議已經兩年了,自從倫齊上臺後,由於銀行違約事件,我的退休金損失了85%。我肯定要投否決票。”在意大利議會大廈門前,本報記者遇到一位老人,他情緒激動。他拿出他的華為手機,向記者展示一些網站上的報道,其中一條說的是:“過去15個月里,全意大利有3萬多家公司倒閉,導致4100多人自殺”。“我希望倫齊下臺,重新大選。”

羅馬的華人律師楊迪熙在《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問到他對公投的態度時說:“我是支持倫齊的民主黨的,是支持改革的。據我了解,那些公投中投反對票的人,大多是擔心修憲損害個人政治利益,或認為改革可能會造成極權,損害民主的本質;當然也有人只是對現任政府不滿,想倫齊下臺,因此投否決票。”

“意大利希望對選舉體系進行修正已經有些年頭了,其核心是要限制上議院(參議院)過分強大的權力,他們常常使得一些政治經濟改革法案無法通過。” 英國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聯合主席大衛·馬什(David Marsh)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解釋道。

事實上,倫齊的修憲法案已經於今年4月在議會兩院得以通過,具體措施包括將參議員人數從315人減至100人、立法只需要眾議院(下議院)通過,以及限制參議員解散政府的權力等,只是未能達到三分之二得票率,不符合意大利憲法,必須走公投程序來做出最後決定。

倫齊和英國前首相卡梅倫一樣年輕氣盛自信十足,“在這件事情上是非常不明智的,是以自己的政治生涯為籌碼來賭上一局,也給歐洲註入了不穩定因素。”馬什說。

那麽,為什麽一場原本意大利本土的政治事件,會在整個歐洲和全球引來如此多的關註?

首先是政治上,英國退歐、特朗普當選,全球化倒退,政治上極右勢力盛行,民粹風潮在英美法等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經濟體掀起的時刻,人們驚愕地發現,意大利“反建制”勢力也在迅速壯大。意大利的“五星運動”黨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從一個“運動”組織,成長為意大利最大反對黨。以反歐洲一體化、反移民為核心政治理念的民粹主義政黨在2016年的地方選舉中,再現2013年在議會取得的勝利成果,在羅馬、都靈等城市迅速聚集人氣。

羅馬首位女市長拉吉,也是“五星運動”黨的幹將。

一心要對意大利進行各種改革的倫齊,顯然是受到了社會上保守派以及反對黨的極大阻力。支持率一直向好的他,以“丟掉政治生命”為籌碼,對是否修憲孤註一擲。坊間紛紛猜測,他如辭職,很可能引發提前大選,給反對黨以可乘之機,一旦“五星運動”黨在大選中獲勝,接下來的一步很可能會煽動退歐。

再來看一下經濟方面。複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讓莫內講席教授丁純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意大利人均GDP仍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水平,勞動力市場僵化,銀行不良貸款比率近年來持續上升至18%高位,僅次於希臘,位居歐洲第二;其債務對GDP占比高達133%,在歐元區中位列第二。

“今年大約有0.8%的GDP 增長,明年則有1%的增長,因此可以說,表現不是最差,這多少有助於整治銀行系統壞賬。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恢複進程。”曾經在意大利財政部工作的羅倫佐·柯道尼奧(Lorenzo Codogno)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由於盈利能力低下與市場動蕩,意大利銀行業今年以來市值蒸發超過40%。目前,解決意大利銀行總計3600億歐元(約合2.64萬億元人民幣)壞賬危機問題走入兩難境地,一方面意大利政府增發400億歐元國債計劃遭歐盟反對;另一方面,歐盟規定的“自我紓困”又使得意大利投資人遭受重大損失。

“銀行問題很危險,因為會相互傳染迅速蔓延,一旦信心受到打擊,問題就會爆發。不僅是那些已經被關註到的銀行,其他銀行也會受到傳染。“柯道尼奧說。

意大利公投影響力被誇大

需要明確的是,雖然稱為“公投”,但修憲公投不等於脫歐。英國在6月25日舉行的全民公投則是直接決定脫歐與否。不過,一旦修憲公投失敗,且民粹政黨上臺,則可能會觸發脫歐公投。

“此次公投其實並非人們想象的那樣會對外部世界和金融市場有很大沖擊,應該還是屬於意大利國內的問題。”英國歐洲研究中心研究員魯奇·斯卡澤瑞(Luigi Scazzieri)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強調說。

“所謂意大利退歐這個‘歐’,指的是歐元區。但目前來看,意大利退出歐元區的可能性很小,因為目前只有一個政黨公開表示反對歐洲一體化,而這個政黨完全沒有實力在議會中獲得多數而組閣。而且,意大利憲法禁止以公投結果為由改變國際條約。如果確實要通過公投來決定是否留歐,那麽首先需要修改憲法,這勢必需要得到絕大多數議員的支持,因此目前來看意大利退出歐元區是極小概率的事情。” 斯卡澤瑞表示。

柯道尼奧也表達了非常類似的觀點。他表示,提前大選的可能性很小。無論倫齊是否在位,其所在的民主黨都會確認是否保持多數黨地位而繼續執政,如果不能保持多數黨,則會尋求聯合貝盧斯科尼的自由人民黨等其他黨派組建新政府;“‘五星運動’黨篡黨奪權的可能性也完全不存在,因為在下一次大選之前,其支持率遠不足以使其獲得組閣權。”

“前不久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二的意大利人表示不願意脫離歐元區。”柯道尼奧說。

脫歐?成本巨大

按照計票程序,公投最終結果將於北京時間12月5日10時宣布。

本報記者請斯卡澤瑞做出預測。他認為,根據最後的民調,否決票以4到6個百分點領先,因此不支持修憲力量勝出的幾率還是相當高的。“如果是NO,倫齊不可避免地將要辭去總理一職,由非選舉產生的一位人士接任,而這個人選很大可能是經濟部長帕多安(Pier Carlo Padoan),他會繼續推進希望進行的改革,促進經濟發展並清理壞賬,盡管挑戰依然。”

而如果倫齊在修憲公投中獲勝,那麽他的支持率會得到大大鞏固,“不過即使如此,改革也不是一時三刻就會進行。這會給予意大利政府政治資本,在國內推進改革,在歐盟拿到更多籌碼,獲得放緩經濟緊縮的立場。近來,倫齊在國內打的牌是反對過度經濟緊縮,如公投勝出,會使得他有更大的政治資本與歐盟成員國的實際領袖默克爾進行討價還價。”斯卡澤瑞做出了如上判斷。

“目前來看,公投落敗的可能性不小。”丁純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首先,就民主本身而言,倫齊可以說修憲公投是為了集中權力、易於改革推行,但外界也可能將其理解為‘搞獨裁’;第二,歷來公投本身都是變了味的,變成了百姓對當前政治、經濟狀況的反對。此外,不少意大利人認為,盡管倫齊是堅定的改革派,但似乎缺乏實質。”

“英國走了之後,意大利就是歐元區三巨頭之一。”丁純表示,歐洲一體化走過了幾十年,政治、經濟、外交的一體化程度已經很深,利益仍大於弊端,且解體成本巨大。“歐盟就好比騎自行車,若不用力往前騎,就會自行倒退,因此這時極度考驗歐盟領導人的政治技巧。”

(本報記者周艾琳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199

公募規模九萬億的另一面:170只迷你基金面生存壓力 最低只剩20萬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1-09/1068248.html

7-1.thumb_head

每經記者 譚 婧 每經編輯 肖鴻月

時間跨入2017年,公募基金2016年的各項數據也陸續揭開。經歷2015年大增後,2016年即便A股行情低迷,公募基金的總規模不但沒有萎縮,反而歷史性地突破9萬億元。其中,債券型基金的規模增長迅猛,增加約一萬億元。

整體規模激增的同時,單只基金的兩極分化不可避免,資產凈值低於清盤紅線5000萬元的迷你基金也越來越多。截至2016年12月30日,理財不二牛(微信號:buerniu5188)統計發現,有接近170只基金面臨清盤壓力,其中還有28只為去年剛剛成立。基金規模最少的,已只剩不到20萬元。

對於公募基金而言,沒有規模,談何生存,這些基金該何去何從?

●迷你基金有增無減

理財不二牛(微信號:buerniu5188)根據Wind資訊統計發現,截至2016年末,已有167只基金的凈資產規模低於5000萬元(各份額合並計算,剔除發起式基金、分級基金子份額、ETF聯接基金,下同)。這一數據相比2016年三季末,增加18只。此外,還有80只基金的規模位於5000萬~6000萬元的危險區域,隨時可能跌破清盤紅線,相比2016年三季末這一數值增加17只。同時,淪為迷你基金的還有2016年剛剛成立的產品,其中28只規模跌破清盤線,還有27只規模位於5000萬~6000萬元。

根據《基金運作管理辦法》,連續六十個工作日出現基金持有人數量不滿二百人或基金資產凈值低於五千萬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報告並提出解決方案,如轉換運作方式、與其他基金合並或者終止基金合同等,並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表決。

過去,一只公募基金規模大幅下滑的主因,通常是業績虧損致使投資者持續贖回,或是基金成立後幫忙資金退出致使規模下降。而2016年,基金規模的下降還帶有突發性和劇烈性。銀行、保險等機構的委外資金大量介入公募基金,這些機構持有人在身份上又類似“一致行動人”,一旦市場或政策有變,這些“一致行動人”的退出就會造成基金份額的劇烈變化。

如創金合信尊利債券,成立於2016年2月26日,2016年三季度末資產凈值還有3億元,到年末時僅剩19.07萬元。對於這種情況,濟安金信副總、基金評價中心總經理王群航分析表示,“該基金很可能是委外定制產品,委外資金贖回後,規模就剩下個零頭。”

機構資金撤退對基金規模的影響,在C份額上更為明顯。與原有份額相比,單只基金下設的C份額在費率上多有優惠,且銷售渠道大多僅包含基金公司的直銷平臺,因而申購C份額的也多為機構資金。理財不二牛通過Wind數據統計發現,在前述167只迷你基金中,下設有C份額的,至少有10只在2016年四季度遭遇50%以上份額的贖回,6只C份額贖回比例超過90%。

●指數基金苦等FOF

從基金類型來看,167只面臨清盤壓力的迷你基金中,指數型基金最多,有50只;混合型次之,有47只,其中27只為靈活配置型;QDII基金2016年雖然大放異彩,但受以往低迷業績的拖累,長期以來也是迷你基金的大戶,目前有19只。值得註意的是,資產凈值只有幾百萬元的12只基金中,有一半也屬於指數型。

指數型基金由於是被動投資,基金公司運營成本低的同時,帶給公司的管理費收入也相應有限,加之許多指數型基金跟蹤的標的指數一致,同質化較為嚴重。既然基金規模小又不賺錢,為何基金管理人還未將其清盤呢?

深圳一家大型基金產品部人士對理財不二牛表示,“首先指數基金規模小同業績優劣沒有顯著關系,從同業來看,除去寬基指數產品的規模較大外,行業指數和策略指數基金的規模均較小。”該公司旗下有幾只指數基金的規模也小於5000萬元,對於後續打算,其表示會加強持續營銷。

王群航認為,“指數型基金是典型的高風險產品。因為倉位高,股市行情不好時,指數型基金通常賺不了錢,甚至還要虧損,投資者缺乏購買動力,導致其規模下降淪為迷你基金。但此時,基金公司還留著指數基金或者繼續發行的原因,主要是FOF 開通後,基金公司將其作為FOF配置的標的產品。”

前述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指數基金肯定是FOF組成部分之一,未來會考慮將其納入公司FOF的配置。

王群航同時提到,FOF選擇的基金主要有兩點要求,“成立一年以上和規模一億元以上”,因而“堅持到底就是最後的勝利,迷你基金先把時間熬夠,再把規模做上去,一旦FOF產品落地,通過自己公司或者其他公司的FOF,迷你基金就可能東山再起”。

●“起死回生”關鍵靠運作

除了部分基金幹幹脆脆清盤,指數基金苦熬“資歷”等待FOF配置,其他迷你基金選擇繼續“死扛”,也許是有更好的出路。

“不願意清盤的原因,就是把這只基金當作殼,繼續尋找委外資金來填充,也就不必發行新產品。”王群航稱。

另一有迷你基金的基金公司市場人士也回複理財不二牛(微信號:buerniu5188),公司尚未對旗下迷你基金有進一步安排,但尋找新的資金,是目前行業的慣常做法。

2014年10月,嘉實三個月理財和博時月月盈兩只短期理財基金相繼宣布暫停下一運作期運作,不再接受申購申請,並為所有投資者自動提交贖回申請。暫停運作之前,兩只基金的規模都只有2億元左右。

經過長達1年左右的“休眠期”,嘉實三個月理財發布2016年半年報,披露其E份額新增50億份,持有人戶數為201戶。其中個人投資者僅1戶,申購有200份,剩下200戶均為機構投資者,占比近乎100%。截至2016年末,該基金合計規模為21.35億元。

博時月月盈理財則於2016年12月23日打開 R份額的申購,並於12月26日截止。最新規模數據為4.51億元。

王群航表示,“未來可能不會有太多迷你基金選擇清盤,經過適當運作,基金公司繼續尋找委外資金註入,或者進入FOF的基礎基金池,迷你基金就能絕處逢生。這可能是目前迷你基金‘好死不如賴活’的原因之一。”同時他也提到,對委外定制基金,個人投資者沒有必要參與這類基金,而基金公司也不會指望散戶來申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5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