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入宏利的十個原因 (二) – 價格與價值的差別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670
我做了一個宏利內在價值與價格的簡單模型。
年份
|
保費收入
|
盈利
|
每股盈利
|
每股帳面值
|
|
C$mn
|
C$mn
|
C$
|
C$
|
2009
|
22946
|
1338
|
0.82
|
15.6
|
2008
|
23252
|
487
|
0.32
|
16.5
|
2007
|
19744
|
4272
|
2.81
|
15.7
|
2006
|
19104
|
3955
|
2.53
|
16.1
|
2005
|
18587
|
3280
|
2.05
|
14.7
|
2004
|
16287
|
2550
|
1.825
|
14.2
|
2003
|
10540
|
1539
|
1.665
|
9.5
|
2002
|
10779
|
1378
|
1.45
|
9.3
|
2001
|
10247
|
1159
|
1.2
|
8.5
|
2000
|
8515
|
1075
|
1.11
|
7.4
|
1999
|
8672
|
874
|
0.875
|
6.5
|
CAGR
|
10%
|
4%
|
-1%
|
9%
|
CAGR(99-07)
|
11%
|
22%
|
16%
|
12%
|
年份
|
市盈率
|
市盈率(高)
|
市盈率(低)
|
市帳率
|
市帳率(高)
|
市帳率(低)
|
|
(X)
|
(X)
|
(X)
|
(X)
|
(X)
|
(X)
|
2009
|
23.6
|
82.8
|
23.5
|
1.2
|
1.6
|
0.5
|
2008
|
65.0
|
65.1
|
5.8
|
1.3
|
2.8
|
1.0
|
2007
|
14.4
|
17.6
|
14.2
|
2.6
|
2.8
|
2.3
|
2006
|
15.7
|
20.4
|
15.7
|
2.4
|
2.7
|
2.3
|
2005
|
17.5
|
19.3
|
14.7
|
2.3
|
2.5
|
1.9
|
2004
|
15.3
|
17.9
|
12.6
|
2.0
|
3.1
|
1.9
|
2003
|
12.6
|
15.2
|
11.8
|
2.2
|
2.3
|
1.8
|
2002
|
11.9
|
18.6
|
11.0
|
1.8
|
2.7
|
1.6
|
2001
|
16.5
|
21.8
|
15.5
|
2.4
|
3.3
|
2.3
|
2000
|
21.1
|
27.7
|
8.7
|
3.2
|
3.7
|
1.2
|
1999
|
10.5
|
10.5
|
10.3
|
1.4
|
1.4
|
1.4
|
根據上表,我取用了17倍市盈率及2.6倍市帳率作為我認為宏利的內在值上限,而下限則用了10倍市盈率及1.4倍市帳率,最後以平均法去計算內在值範圍。

第一幅圖乃是以往績盈利去計內在價值,舉個例說即03年的內在價值範圍乃是以02年每股盈利及每股帳面值計算。

第二幅圖乃是以當年盈利去回測驗證(back-test)內在價值,舉個例說即03年的內在價值範圍乃是以03年每股盈利及每股帳面值計算,10年全年業績未出,因此10年內在價值範圍未知。
綜合以上兩幅圖,我們大概可以說宏利現價在內在價值之下。
但是......
很多人懷疑宏利是一個價值陷阱。
價值陷阱的定義就是在未來的日子裡,當價格尚未反映到它應有價值時,內在價值突然或慢慢轉壞,以致不能以價值和價格的差異去獲利,即現在用50仙去買1元的東西,但未來價格並沒有升回到1元,而那東西的價值卻下跌至50仙,甚至更低。以巴黎先生的 “I=P” 理論看更易理解:買入時即P(0) < I(0),過了一段日子之後變成P(0) >/= I(f),而當其時的P(f)很大機會少於P(0)。這點下篇再談。(待續)
後記:
上篇講到宏利的虧損乃非現金虧損,有朋友問到什麼是非現金虧損,長篇解釋了之後他仍然不太清楚,然後我告訴他︰『將匯豐推到只淨33元的就是非現金虧損。』只此一句,朋友頓然大悟。
資產股、高息股被追捧的原因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509
(原載於明報財經網)
上周五,又一次「世界末日」。二、三線股票大跌,自己長線看好的周生生(116),公布業績後,也大跌14.5%。業績不是差,可能只是預期偏高所致,一穿$15.2大位,就一洩如注,成隻散晒。但收費服務的讀者,已無暇理會如何分析業績,問題重點只有三個字:斬不斬?
現今技術分析盛行,股市大上大落,主因是投資大眾在海嘯後,心態大變。自八十年代起,經濟持續改善,通脹受控、貿易自由化,金融業槓桿上升、財務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興起,全球經濟,以及企業盈利,亦得以不斷提升,造就近二十年的大牛市。廿年之間,時勢造英雄。很多投資者,其實對甚麼基本分析、公司營運,是一知半解,但盲目長揸,由於形勢相就,最後或多或少,都有斬獲。
但到了海嘯時期,所有超越想像的重大事故,一周之內,全數發生。親歷其境後,心靈受創,難再相信股票的所謂「價值」,實乃人之常情。經濟不明,信任不再,投資模式遂由長線盲坐,走到另一極端,變成短線盲炒:一升齊買、一跌同斬;以往看「長線價值」,現在只顧支持阻力。
其實有99%的人,對基本分析是全無概念,又或沒想過理會基本因素,只是碰上之前不停開「大」,不停從眾,做了廿載幸運的羊。時移世易,長揸受創,變身熊軍,去年又被打了一巴掌,現在仍留在市場中的,都情願信奉市場有效(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天大地大,市價最大,一切行動以股價為依歸。
對於長揸,投資者變得極為揀擇。仍能獲垂青的長揸對象, 只剩二種:第一種是實物資產,譬如黃金,或是房產。沒有營運風險、技術含量較低,只要不用大槓桿,坐得牢就沒問題。一位海嘯中,基金被捲走的行家曾說,買 樓起碼可摸到四幅牆,不像金融資產,是可以一夜間消失於無形。所以樓熱股冷,未必可以歸類為非理性,坐擁大量財富,入市者只視為保存財富(wealth preservation)而已。
第二種是可提供強勁現金流的資產。領匯(0823)以往是毫不起眼,可單在八月,便有九個交易日創出新高。就算往績息率已只有四釐,投資者仍是甘之如飴。別以為這是個別例子,冠君(2778)業績毫不突出,但因有逾五釐息率護身,股價也是一跌即彈。
股票本身已被視為虛幻,如再身懷「黑盒」(請參考上期文章),可謂虛幻二次方。手持大量衍生工具、不明投資組合的金融股不受歡迎,理至易明。
了解上述的市場心態,對不少股票板塊的長線起落,極有幫助。
(本人持有領匯(0823)及冠君(2778); 本人客戶持有周生生(116))
買入宏利的十個原因 (三) – 您是以怎樣的心態買股票?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697
在宏利公佈Q2業績後,忽然聽到很多人開始批評其管理層,懷疑其管理能力。甚至連一些價值投資者也這樣說,令我非常詫異。
痛打落水狗
其實很多人都會認為宏利管理有問題,究竟他們是真的這樣認為,還是只在“痛打落水狗”?我認為是後者居多。而作為一個生意人或資本家,這樣的行為不會為您帶來任何益處。我認為作為一個資本家,雖不用鋤強,但應該扶弱,這樣不單能在聲譽上得到提升,金錢上也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再者,我也相信失敗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假如您幫您最信得過的人投資, 大意地輸了他們的錢,將來您會更小心嗎?您會從失敗中學習嗎?我比較喜歡原諒別人的過去,當前失意但有實力的人我也喜歡錄用,而意氣風發﹑不可一世的人我 不屑一顧。舉個例,蒙牛的毒奶事件之後,它們不會更小心處理嗎?中信泰富還敢玩Accumulator嗎?巴菲特先生說:『每一個聖人都有其過去,每一個罪人都有其將來。』(Every saint has a past, every sinner a future.)正是這個道理。
能力,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至於管理層能力問題,Graham說過是很難量化的,我們只可以從過去業績裡尋找線索。過去不是指一季,是指5年﹑10年﹑甚至更長。究竟宏利管理層有沒有能力,已經在過去做了出來,只說三道四乃不智行為。
我們不可能從股票過去的表現獲利
虧損已經是過去,而我們不可能從股票過去的表現獲利。舉個例,一間公司今年盈利比去年番了一番,股價也番了一番,此時你買了,就很容易犯了上述毛病,即看著倒後鏡往前走,還不跌到“一仆一碌”!投資,是需要有前瞻性的。
賣宏利的人是什麼人
當您做生意的時候您就會置身現實社會中,但在股票市場裡大家就只考慮到股票的價格。我想,不只一個將宏利賣給我們的人都知道他們在將淨資產$110的東西$90賣了給我們,他們賣出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股市在下跌,又或者人人都在拋出,或者其他因素,在我的角度看來,這些都是毫無義意的。
『你為什麼賣宏利?』
『咩……』
後記:
有關宏利價值陷阱的那篇要壓後登出,因整理需時,而在下最近亦比較繁忙,敬請原諒。
今天岩塚製菓(2221.Q)升到了3150日圓,計及日圓升值因素(12.9升至10.8),以港元計回報竟達88%!可惜之前將其賣了(2113日圓)並換上漢登控股(448.HK)。
岩塚製菓文章: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69
另一看淡思捷的原因 分析員的告白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_30.html
思捷(330)在過去12個月的股價,實在強差人意,雖然表面上的估值看似吸引(11年預期P/E:12倍; Yield: 5.0%),但這並不是令人信服的買入原因.
眾本地和內地零售股於2010年表現不俗,唯獨是思捷近月來徘徊在HK$40至HK$45之間上落,市場的訊號是 ------ "Don't Touch"!!!
那麼思捷的問題可能是甚麼? 除了主要市場歐洲可能受區內經濟低迷影響外,其實最大風險可能是自身的問題.當然新管理層的能力仍有待觀察,但令筆者擔憂的還有其"市場定位".
在歐洲,思捷正夾在"Zara"和"H&M"中間,願支付中高價的人直接去"Zara"買半高檔次的服裝,而"H&M"則是"平靚正"的選擇.
在香港,情況可能更糟,今日心血來潮走去"行街",分別走去"H&M"(中環), "Uniqlo"(銅鑼灣)同"Esprit"(銅鑼灣)的店舖,"H&M"同"Uniqlo"內人生人海,相反"Esprit"內的顧客幾乎10隻手指都夠數.
若然連自己都想不到為何要去"Esprit"買衫,那麼更加不宜對其股票沾手.
若然追求高息消費股,倒不如買大快活(52)同維他奶(345)好過.
“723”動車事故原因分析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8/723.html
按照我的理解,「723」事故的經過大致是這樣的:
D3115,被撞前車
1,7月23日晚,溫州地區雷雨頻繁,造成鋼軌導電,形成所謂的「紅光帶」。
2,火車在鋼軌上時,輪子導電,發出信號,顯示出列車位置。這是所有列車安全系統的基本原理。
3,當沒有火車經過時,鋼軌也發出信號,就是所謂的「紅光帶」。造成紅光帶的原因很多,例如鋼軌有異物,下雨導電等。
4,當出現「紅光帶」時,所有列車必須停車,等待排除「紅光帶」原因。
5,但由於當晚列車晚點已經很多,再加上判斷「紅光帶」很可能是雨水導電造成的,調度中心將D3115車,也就是前面的列車,改為「非常站控制」,即由溫州站控制列車出入站。
6,「非常站控制」只能指揮列車在車站附近範圍的行駛,事發點離溫州站只有5公里。
7,在「非常站控制」下,即人手調度控制下,D3115車當時只能以時速20公里前進。
D301,撞上的後車
8,上述情況,屬於調度失誤,不按規章辦事,但不會造成追尾。按照設計,就算調度失誤,高鐵也不應該相撞。
9,首先,動車上裝有CTCS-2級列控系統,而在CTCS系統中,負責控制車輛運行的是ATP(自動保護系統),能它自動檢測列車的實際運行位置並計算安全運行速度,在可能發生危險時自動引導列車及時減速或制動。
10, 其次,動車還裝有LKJ(列車運行監控記錄裝置)。該系統根據接收到的信號資料,在列車速度超過安全限制時實施制動等措施,防止事故。
11, 事故發生時,系統顯示,「紅光帶」已經消除,D301,即撞上的後車得以放行,以正常200公里時速行駛。
12, 而前車D3115車仍在「非常站控制」下,以20公里慢速行駛,而在調度中心的電腦系統看來,D3115車應該已經回覆了正常行駛速度。
13, 在電腦本身就是得到錯誤的前車資訊情況下,後車的CTCS-2、CTCS和LKJ都無法發揮功效。兩車相撞。
歸納起來,造成事故的是三個原因綜合造成:第一,設計上有問題,未能避雷雨造成的「紅光帶」現象。這幾乎在所有趕工的高鐵線上都存在。第二:信號系統失靈,在前車慢行的狀況下,給予後車綠燈信號;第三,在人工和自動控制模式轉換之際,出現混亂。調度人員缺乏專業素質。
至於事故對中國鐵路的含義,容後分析。
關於洪建生先生和王家琪小姐不和原因之補充
有位網友Wilbur Smith 對於小弟的上一篇博文提出了一些意見。
他指出洪建生先生和王家琪小姐不和的原因除了是洪先生認識新歡外,亦和他之前因上市公司財困關係,要求王小姐把山頂施勳道豪宅,以及潘天壽、徐悲鴻的作品及古董變賣套現被拒絕有關。
同時他亦稱,他們把自己珍藏公開,並曾經將成之成書,根據Wilbur Smith 提供該書的資料如下:
洪氏所藏木器百圖(Chinese furniture, the Hung Collection)
Chinese furniture : one hundred examples from the Mimi and Raymong Hung collection
preface by Mimi and Raymond Hung ;
introduction by 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 ;
catalogue by 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 Nicholas Grindley, and Anita Christy ;
Chinese translation by Lawrence Wu and Willow Weilan Hai ;
photography by Shin Hada.
另外,Wilbur Smith亦把他們兩夫婦在書中的舊相給了筆者,作為總結,小弟把之上載,供大家緬懷吧:
其實,這間公司之前已出售徐悲鴻的雙豬圖,成交價1,300萬,較他們在1998年購入價34.5萬,升值36.68倍,如果這批索償畫被出售,這公司價值應大大超過帳面值,就是因為這兩夫婦,弄得這公司陷入破產的境地,所以買股票,像結婚一樣,夫婦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新世界無端供股的財技上的原因何在?
其實昨晚在寫周大福上市集資能使鄭氏家族相關成員後,我還在想這個小問題,結果終於全部想通,並相把它加入上一篇文章,但因篇幅實在太長,故獨立成篇。
正如上篇所言「仍可認定利用周大福的銀行借貸得來的資金來應付新世界供股」這個地方,其實已透露出今次新世界的供股的資金來源所在,2011年11月1日信報的高仁雖點出一些端倪,但因資料所限,並未觸及核心。
如果細心發現,今次新世界供股除是負責認購本身部分外,另需要額外包銷9,000萬股,即需要供股898,158,778股,以供股價5.68元計,差不多 就是51.015億,和周大福和銀行簽訂的貸款合約的融資額相同,由此筆者有合理的理由相信,今次周大福企業供股所需的資金,其實就是周大福動用這筆銀行 貸款來償還關連貸款,然後用來供股及包銷,所以包銷團所稱「一則不想配股攤薄持股量,二則現時貸款收緊,「公司預計未來12至18個月會有很多『便宜貨』可撿,故集資留作準備。」,你可以自行評價他們的說法是否誤導。
亦從而得知,實際上亦可以知道這筆錢並不是只是用來減少關連方往來,只是把周大福珠寶的資金挪至新世界的一個步驟,而鄭家純所謂「大股東在現時環境都不惜動用一大筆錢供股,證明我們認為這樣對公司最有利」,都只是說對了一半,因為他們並無真實地動用過「一大筆錢」,資金來源只是快上市的周大福珠寶向銀行貸款而矣。
在 這個交易中,周大福企業除不用出一分一毫外,在包銷貨源之下,亦可以順機拿得約1.275億的包銷佣金,實行任食任拎,另外由於新世界是具有折讓,他實際 上用一個折價購入這堆資產,獲益更大,另外因為同時新世界中國同時供股,部分資金亦同時輸送至新世界中國,所以之後其向基金界所稱「為了令新世界發展再成為香港地產市場主要參與者,將進行數個收購,故有籌集資金的需要,並誓要重奪地產龍頭」,論據的支持性亦因而有所削弱,也是一個煙幕來掩飾其利用周大福珠寶的銀行借貸來增持折讓的新世界的目的。
那為何他們不盡用周大福珠寧銀行貸款增加新世界發展呢 ,並全部解決關連方往來呢? 其實在供股開始時,包銷團人士已說得很明白,在《收購及合併守則》的其中一個重要條文,「因為周大福持新世界僅36.7%,要遵守持30%至50%之內主要股東,每年增持不逾2%自由增購率的規定。」,如果增持超過2%,這就觸發了全購,要準備一大筆資金購入其他股東的股權,這就違反他們不出一分錢的原則。不然,他一定會盡用這筆銀行貸款全部償還關連方往來,來解決關連交易的問題。
但可以預料到,如果周大福這筆關連方往來在下一年未全部還清,周大福珠寶仍會利用銀行貸款償還關連方借款,來增持旗下一間股價大折讓的股票,如新世界股價仍呈折讓,故此,周大福仍有機會以賤價認購股份或者利用供股增持新世界,以達成其利己的實際目的。
另外根據「與控股股東的關係」的一節中稱,這筆借貸是有周大福珠寶的大股東,由周大福企業為主要東的CTF Holding及鄭家純的擔保,以及提供新世界股權作抵押品,我有理由相信這批股份就是供股得來的股份。
至 現時為止,其中CTF Holding 的擔保已解除,至於鄭家純的擔保「在融資協議的條款規限下,鄭家純博士提供的擔保(「鄭家純博士擔保」)及新世界發展股份抵押擬於上市日期起計12個月內 解除。」,更能令人相信今次供股的目的實際上就是善用周大福珠寶的銀行借款償還關連方的資金的方法之一。在周大福上市後,周大福企業企業亦可解除對周大福的借款擔保,順利解決對債務的承擔,這就成功空手套白狼。
因為抵押擬於上市日期起計12個月內解除,故可以預測下一步的新世界發展或其他折讓股票認購 行動或會在周大福上市後12個月後的一段時間出現,以使關連方的借貸問題完全解決。
至於港交所負責上市審批的人是否知道此事? 在招股書中需要看到他們曾經問過新世界供股付款期限的11月22日的借款動用金額這個問題,筆者相信他們是有這樣的疑問的。
其實整體來看,即是鄭氏家族利用周大福上市之機,利用銀行貸款解決周大福珠寶的償還關連方的借款,並利用這筆錢去購買折讓的新世界股票,除了不費一分一毫外,並賺得包銷佣金,亦因為周大福珠寶上市可以不用再對銀行貸款作擔保,真是一箭四雕。而銀行一來一回並沒有存款的數量,借貸的資金又收到利息,並因供股的關係增加了存款,亦可以賺包銷佣金,也獲益不少。但小股東供股的話,只能保住自己的應份,但不供股就對自己的應份有損失,並且沒機會賺包銷佣金,誰得誰失,大家都應該明白了。
所以有錢的人愈有錢,沒錢的人就愈沒錢,真是有理由的。
為什麼投資股市的人以虧損居多,我在一本書中找到了部分生理原因,大家可以看看。 黃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f8aa830100yvb1.html
人類是喜歡遵循某種模式的動物。心理學家已經證明,假設你給人們一個隨機結果,並告訴他們結果是不可預測的,但他們仍然會試圖猜測下一個結果是什麼。所
以,人們會認為,他們「知道」下一次擲骰子時將會出現6,「知道」下一位棒球運動員將要進行全壘打,而且也會「知道」某一隻熱門小盤股明天會大漲。
神經科學領域新的突破性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天生會去感知趨勢,即使此趨勢並不存在。只要一件事連續發生兩三次,人類大腦部位的「前扣帶」和「阿肯伯氏神
經核」會自動預感它會再次發生。而且,更有意思的事情在於,一旦確實再次發生,大腦中將會釋放多巴胺讓你感受著一定程度的快感,這和某些毒品帶來的感覺如
此相似,以致於不斷鼓勵人們去進行預測,這極有助於人們快速掌握動植物的習性並提升人類種群的競爭力。
所以,如果某種股票連續上漲幾次,那麼你將會條件反射式地預期它會繼續上漲——隨著股價的上漲,你大腦中的化學成分會發生改變,從而給你帶來一種「天然的快感」。這樣,你實際上就對自己的預測上癮了,這是人類的天性。
然而,當股價下跌時,資金上的虧損會激發你的「扁桃核」——大腦中處理恐懼和憂慮的部位,它帶來的最顯著的反應就是「要麼戰鬥,要麼逃跑」(這是所有困獸
共有的反應)。正如火警響起時,你的心律必然會加快一樣;正如旅途中遇到響尾蛇時,你必然會退縮一樣;股價大幅下跌並持續幾天時,你必然會感到害怕,並且
坐立不安,彷彿只有將它賣出心才安。
事實上,傑出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2002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已經證明,資金虧損所帶來的痛苦程度,是等額盈利所帶來的
快感程度的兩倍。股市上賺10000元會感覺很快樂,但是,10000元虧損所帶來的心理折磨將是快樂的兩倍。賠錢是如此痛苦,因此很多人在股價下跌時害
怕進一步虧損而在價格接近谷底時賣出,或拒絕進一步購買;而在股價上漲時因害怕未來下跌導致虧損而很快減倉。
本文出自「聰明的投資者」第八章。
轉載:窮人越窮,富人越富的原因 愛麗舍二一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a9deb0102dxln.html 投資的五大要素:知識、耐心、膽識、健康及資本。
錢多錢少只是貧富的表面現象,真正決定貧富的是每個人的投資水平,是他們的收益率。
收益率比銀行大的人,就表示他們可以跑贏銀行,這些人就是富人,反之就是窮人。
中國國家的GDP增長都在9%左右,而銀行的利率卻才是6%。要跑贏銀行是很容易的。所以說,在中國要發財比在美國容易得多。
中國人這麼聰明,學習投資技巧並不難。真正難的是在於投資意識的建立上。
真正難的不在於投資技巧,而在於投資意識的建立。有了投資意識,那些技巧只要慢慢磨練總是能學會的。
現在總是有人提到經濟越是發展,窮人反而越窮,責怪為什麼窮人無法享受經濟發展的好處。
窮人當然無法享受經濟發展的好處,窮人當然是要越來越窮的,經濟越是發展窮人就要越窮,這是一定的。原因就在於窮人的收益率低,甚至是負收益率,他們的收
入完全依靠工資。工資是無法抵擋複利的。這是個簡單的數學問題。他們跟富人比,富人的財富在按幾何級數增長他們比不過。更重要的是,通貨膨脹也是按複利計
算的,窮人連通貨膨脹都無法擊敗,怎麼可能不窮呢?必窮無疑!
很多人以為自己不是投資者。可是只要中國還在搞市場經濟,就誰也跑不掉。
如果你不買股票,那你就是個股市看空的投資者;如果你不買房子,那你就是個房地產看空的投資者;如果你拿工資,存銀行,那你就是個收益率為活期利率的投資者;如果你無法擊敗通貨膨脹,那你就是個收益率為負值的投資者。
千萬不要以為把頭埋在沙裡市場就找不到你了。它一定會找到你的,把你痛扁一頓,然後在你目瞪口呆中揚長而去。我敢肯定你已經被市場找到過,那你是不是還想玩這個捉迷藏的遊戲呢?是否打算在同一個地方摔兩次呢?
我說的投資並不是指在金融市場混,而是用投資的思想指導一切經濟行為。
在金融市場,你投入的是錢收穫的也是錢。如果你打工,你投入的是勞動力,收穫的是工資、技術經驗和人脈關係。你完全可以把勞動力、技術經驗和人脈關係折算成現金,看你這筆生意是否合算。
不要以為打工就不是投資,當一個工程師在幾種設計方案中做選擇的時候,與你選股票的思想本質上並沒有區別,都是要選擇投入小、風險低、潛在回報大的方案。
打工不一定弱於直接投資金融市場,關鍵在於以什麼樣的思想去指導打工這種行為。
房價上漲讓你焦慮麼?如果你認定房價上漲,那麼就買房子好了,然後賣掉就行了。所以其實真正讓你焦慮的原因並不是房價上漲,而是你不知道房價到底漲不漲。
投資只不過是一件強大的武器而已,它本身是沒有對錯,也沒有道德含義的,只有使用它的人才有道德含義.
利率是資金的價格,它是不斷變化的。如果大家的收益率都高,那麼貸款需求就旺盛,利率就會上升,要一直上升到超過大部分人的收益率,達到大部分人都貸不起款的程度為止。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利率才成為區分貧富的天然工具。
先不要管具體如何操作、如何掙錢,首先你要認清自己,建立自己的投資哲學。然後從這個投資哲學中衍生出獨特的操作思路,操作必須與哲學高度統一,你才能堅持,你才能有穩定的收益率,而不是僅僅撈幾把大錢。掙錢與收益率絕對是兩回事!
誰不在場裡呢,你以為你不在麼?
豆油行情的例子是最典型的了。中糧在期貨市場有大量的豆粕單邊空單,而且是明倉。意思非常明顯,大家都來把我的空倉打爆吧!沒啥好
客氣的,市場當然要打爆它。豆類行情筆直上衝,直入雲霄。大多數人在期貨市場都在做多豆類,都賺了大錢,輸家只有中糧一個而已。但是,中糧同時也是現貨
商,豆類上漲,豆油當然也漲。雖然期貨上虧了,中糧在豆油現貨市場賺了大錢,你看看超市裡豆油漲成什麼樣子啦?
所有玩家都賺了錢,惟獨那些自以為不在場內的消費者虧慘!
投資就像打仗一樣,總得有個作戰計劃,在哪裡進,在哪裡出,碰到意外該怎麼辦,所有東西都要計劃好。如果打輸了,那重新分析一下作戰方案,總結教訓以後別再犯類似的錯誤就行。輸的次數夠多,總結的經驗夠多,以後自然就能贏了。
有兩種人是沒法救的:
1、從來沒有投資計劃,從頭到尾亂做的人。
2、有計劃,但是沒有紀律,不按計劃執行的人。
最好是你的系統原理象巴菲特的一樣簡單,非常簡單,簡單到一看就是正確的,根本不用驗證測試。
如果做不到,那你就需要測試。開發系統大部分的時間正是花在這裡的!你需要去找很長時間的歷史數據來做數據測試。比如你需要去統計2倍以上漲幅的行情
佔多少比例,1倍以上又佔多少,80%以上又佔多少等等。如何做到出手的時候不緊張?大量的測試!如果你的出手是經過測試的,你心中是有數的,你才能不緊
張。
無論你做多長時間的歷史數據測試,你的系統都可能崩潰。比如你測試了10年數
據,果真碰到一個10年不遇的鬼走勢,就能擊垮你。所以你就需要組合。如果你有兩個不相關的系統組合,每個承載極限都是10年不遇,那麼你系統的總承載極
限就變成100年不遇了。如果你再有一個系統,而且在不同的市場上,那麼你的總承載能力就又會大大增強。
保住本金的辦法很簡單,就是動手前永遠要問:「我憑什麼相信你?!」
老闆說:「好好幹,以後不會虧待你」,「我憑什麼相信你?!」
股評說:「10年牛市,股票要漲到1萬點」,「我憑什麼相信你?!」
政府說:「忍住陣痛,以後就有好日子啦」,「我憑什麼相信你?!」
這幾個問題一問,你基本上不會被騙了,保住本金不成問題。高手從來不會無緣無故地相信別人,要麼對方有抵押物、要麼有很長很漂亮的交易記錄或者信用記錄、要麼你得有一把大牌對方違約你就憑實力幹掉他。
如果大多數人通過修煉收益率達到7%了,那麼銀行就會把利率調整到8%以上去。銀行的任務是覺察大多數人的收益率,然後調整利率,把大多數人打成窮人,讓他們疲於奔命地干活,建設祖國。
從前啊,一個老小偷收了個徒弟,他們技術高超掙了很多錢。有一天他們經過廣場見到一個絞刑架,徒弟說道:「無論我們掙了多少錢,這玩意兒總是讓我害怕,世界上如果沒有絞刑架該多好啊。」
師父說道:「如果沒有絞刑架,那麼所有人就都會來當小偷啦。我們就掙不著錢了。我們要敬畏絞架,不斷地提高技藝。同時也要感謝絞架,它能使我們的高超技藝得到超額回報。」
其實各行各業都是一樣的,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絞架。你是程序員也好、銷售員也好、投資者也好、政客也好,你之所以能掙錢,就是因為你能贏你們那一行的絞架。
這是因為股民大部分都是工薪階層,他們採用打工的思路而不是投資的思路來買賣股票。而打工的思路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看了一天盤了,就該有一天的工資了。至於風險嘛,那都是老闆考慮的事情,打工者是很少考慮的。
絕大多數人花了6年時間去讀小學,6年中學,4年大學,總共花了16年來讀書,如果有研究生學歷,那得更長時間。花這麼大代價學到一點點技能,然後憑此技能得到每個月幾千元的工資,好像每個人都覺得理所當然。
然而,讓我驚異的是,同樣的這些人卻覺得投資很容易,覺得可以不花什麼代價就從金融市場掙大錢,這怎麼可能呢?!
投資是也同樣是一項技能,是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磨練成的。哪個頂尖的投資家是輕易煉成的呢?把巴菲特和索羅斯可是磨練了一輩子才磨練出那樣的技巧。即便如此,他們也仍然有犯錯的時候,有輸的時候。
投資領域與其他領域一樣,有正確的思路和方法,卻是沒有捷徑可走的。
創業失敗最常見的八大原因
http://xueyuan.cyzone.cn/qibu-dianzi/231193.html1、資金短絀。
創業者低估了財務上的需要,財務預算有缺失,同時在營運或生產上也無法有效運用資金,因此難以創造盈餘。
許多人在創業之初並沒有考慮到流動資金的重要性,所以在沒有足夠的流動資金的前提下就貿然創業。殊不知,很多人在創業後經營不是很順利的時候,需要
堅守一段時日時,就因為沒有充足的流動資金而不得不提前關門。如果創業者在創業時沒有充足的流動資金以維持半年以上的運作,最好不要輕易去創業。
2、市場資訊不足。
包括不是真正瞭解潛在市場的需求量,錯誤預估佔有率,對銷售渠道和競爭對手的情況瞭解不清等。
許多創業者並不去瞭解競爭對手的經營運作情況,也不去仔細分析競爭對手的經營策略,不清楚對手下一步將有什麼措施和手段來對付自己。特別是不去分析雙方的優劣所在,一味憑自己的感覺行事,到頭來往往吃盡苦頭。
3、不良產品太多或不良率太高。
由於不良產品太多,或者不良率太高,成本和損耗都過大,加上創業之初產品也缺乏知名度,因而導致產品滯銷,造成大量庫存囤積。
4、錯誤的策略。
不當的企業價值觀、無效的經營管理及銷售策略、對競爭者估計錯誤等等,這包括創業理念與競爭策略的錯誤,由於這些策略關係到一個企業的生死存亡,因
此,這也是導致失敗的最重要的主因。一旦創業者發生較大的錯誤或事變時,也往往欠缺應對經驗和解決辦法。因此,對於初次創業者來說,一個錯誤的策略就可能
是致命的。
5、產品淘汰率太快速。
如果產品的生命週期太短,又或者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合潮流,產品面世不久就遭到淘汰命運,這種不合潮流容易被淘汰的產品,在創業之後,短期內就很可能遭到失敗的命運。
通常針對年輕人的流行產品一般都是壽命很短的,創業者一定要摸清這個規律,當某個流行產品大行其道的時候,你再去投資想分一杯羹時就要特別小心,可能當你的新產品上市之時,也就是該產品不再流行之時。
6、管理不當。
創業者管理經驗不足,朝令夕改,常常在錯誤中學習,但卻耗費了公司的許多資源,無法建立一套合理、具彈性與有效率的制度。比如用人不當,造成不必要的內耗;比如財務制度有漏洞,讓員工有損公肥私的機會;比如不重視安全生產,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事故等。
7、在不恰當的時機創業。
例如,冬天開空調機專賣店,受到產品淡季因素的影響,可能使你的創業生涯招致挫折。或者是創業不久就受到國家、地方新頒佈的行業管理條例所限制,從而無法預期設想,造成資源浪費或無法經營。
8、不瞭解國家的有關規定。
國家有規定許多的行業是不能由私營業主經營的。也有一些行業原先允許經營,因政策改變而受影響,甚至會無限期對某個行業進行停業整頓等等,這些都要瞭解清楚。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