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爆(一):印花誘惑 阿婆排到懵
1 :
GS(14)@2012-03-02 22:46:22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4104/20120302/61483
超市經理無奈派籌
惠康去年9月起推出儲印花換德國名牌煲計劃後,不少婆婆都積極到惠康收集印花,購物滿60元可獲一個印花,換一個原價850元的細煲要160個印花,即要購物9,600元;換個原價3,000元的大煲更要560個印花,即要購物33,600元,老人家如何負擔得起。
水貨集團看準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實行向婆婆們招手,給錢婆婆代買奶粉,印花歸婆婆,雙方交易一拍即合。被婆婆叫作「老闆」的集團成員是一名揹puma袋的男子和一名穿黑色褸的30餘歲女子,他們給婆婆每人550元惠康現金券,讓他們入超市購買奶粉。
起初惠康職員都不以為意,但連續多日都見同一批婆婆來買奶粉,人數越來越多,開始對其他顧客做成不便。職員了解後得悉箇中原因,但又無法阻止,於是實行派籌制度,要他們在超市外排成一行,至下午3時才派籌10個,讓10人進內購買限額三罐奶粉後,才再派另外10個籌,直至售罄為止。超市經理無奈說:「佢哋又唔係犯法,唔賣會俾人投訴......不過佢哋都好守規矩。」
有婆婆清晨便開始排隊,「我今朝5點鐘排到家陣,得9個印花!」一名婆婆說買了三罐美素佳兒,一共是564元,所以有9個印花。她付了老闆給她的550元現金券外,還要墊支14元零錢,然後在門外將奶粉交回老闆,老闆則給回她14元。
[在惠康門口與排隊阿婆接洽的水貨集團女子,見記者拍照慌忙以手阻檔。]
在惠康門口與排隊阿婆接洽的水貨集團女子,見記者拍照慌忙以手阻檔。
15分鐘掃光超巿奶粉
老闆今日吩咐她們主打美素佳兒2號和3號、美贊臣A+2號和4號,還有媽媽喜康素等。不消十五分鐘,超市七箱奶粉存貨全被掃光。
據知,用信用卡向超市購買現金券可獲折扣優惠,網上亦有低價收購超市現金券,水貨集團給婆婆現金券買奶粉已賺了一筆,又毋須付款請「排隊黨」,真是賺到盡,這個換煲計劃變相成了不法之徒的搵錢良機。
街訪
排隊阿婆:
排隊換煲梗係值啦,我哋啲阿婆好得閒㗎!
受影響師奶:
我哋鬥唔過啲排隊黨㗎,惟有改牌子或者去遠啲買囉!
2 :
GS(14)@2012-03-02 22:46:38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4104/20120302/61487
記者跟蹤水貨集團「走粉」情況,發覺「蛇頭」從「阿婆排隊黨」手中取得奶粉後,即用客貨車運返葵涌健康街工業大廈的大本營收藏;至出貨時,集團成員從貨倉取出十多箱包括美贊臣、美素佳兒及媽媽喜康素等熱門牌子奶粉,運到火炭東鐵站散貨。記者見走水貨的「艇仔」中,包括由一對夫婦帶着分別約兩歲的兒子及六歲女兒的四口之家;另外亦有一名走水貨女子推着BB車,嬰兒在BB車上左顧右看,非常可愛。
一行十多名水貨客在月台七手八腳的忙碌接貨,其間,四口之家的兩歲小弟弟突然尿急嚷着要小解,父親無奈拉下兒子褲子,抱到旁邊垃圾桶對準入口小解,男童一臉不悅屙不出尿來,父親其後帶他到一旁小解,見小弟弟隨即尿如泉湧。各人收拾好一箱箱奶粉後便登上往羅湖的列車。各人到達羅湖橋頭後再次集合起來分貨,然後各自過關。
3 :
GS(14)@2012-03-02 22:46:48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4104/20120302/61485
「老闆」知道超市貨期
消費60元可得印花一個,水貨集團會給婆婆現金券代買奶粉,排足一日大約可得9個印花,被問到「點解咁辛苦都肯制?」婆婆笑說:「我哋啲阿婆冇嘢做,好得閒㗎,你知唔知啲煲好貴㗎。」換一個煲要160個至560個印花,所以換細煲要排18日,換大煲就要排超過兩個月(63日),仲係要風雨不改日日排,但婆婆似乎覺得十分划算,甘心給不法之徒利用。
有婆婆指前一晚會接到「老闆」電話通知翌日到超市排隊,她說:「佢哋好似預先知道超市幾時有貨(奶粉)返......」婆婆到達超市門口,老闆會給她們現金券代買奶粉,婆婆將買得的奶粉交回老闆,獲贈的印花便可袋袋平安。
C觀點 - 施永青 反對雙倍印花稅有理由嗎? (2013年07月05日)
1 :
GS(14)@2013-07-06 14:58:06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1996&d=2095
有朋友知我會參加這個星期日上午10時在維園舉行的「辣招苦主大遊行」,認為是枉費心機,因為政府是決不會收回這個自以為有民意支持的加徵印花稅措施的。他還擔心我會被人利用,成了倒梁勢力一分子。
我的態度很簡單,我從事的行業受到新措施沉重的打擊,我有權發聲,讓
社會知情。但我並沒有像有些政客那麼霸道,非要社會行我的一套不可。我的責任是把我的觀察講出來,政府可以按全局作判斷,後果自負。
我明白,現階段不可能要政府撤回所有這些措施,但修訂的空間還是存在的。現時,這些新增的印花稅雖然已全面執行,但還有待立法正式通過,議員們還有加以修訂的機會。我建議立法會的議員在表決前,不妨從以下的角度去考慮一下修訂,以減少這些措施的不良副作用。
(一)只需把工商舖等非住宅的交易也納入短期轉讓需徵收額外印花稅的範圍,已足以遏止工商舖的投機炒賣;這樣就不用向所有工商舖的交易都徵收雙倍印花稅,以免正常的商業活動也受打擊。宏利保險在港設地區總部,買整幢寫字樓,對香港經濟有裨益,香港應表示歡迎,而不是徵收他3.8億印花稅。這會影響香港的國際形象,損害香港的競爭力。
(二)買家印花稅的徵收對象,應針對買住宅物業的外來資金,不應影響香港人用有限公司來置業。這是香港人一向都有的權利,政府沒有理由為打擊外來買家,而殃及池魚。因此,只要有限公司的股東與董事全部都是香港人,買住宅物業時,就不用交買家印花稅。
(三)雙倍印花稅的打擊面太闊,變成除了住宅物業的首次置業者之外,所有的正常交易都成了打擊對象。這使市場的交易少了七成,房地產資源無法正常流轉,對香港經濟會有嚴重的影響,議員們不可掉以輕心。現時已呈現出來的弊端起碼有:(i)資金為了避免繳交雙倍印花稅,集中流入首置市場,令首置者想買的物業價格飆升,置業更加困難。(ii)在交投銳減的情況下,換樓活動幾乎停頓;細樓的業主換不成樓,亦沒法把自己手上的細樓賣出來,何來上車盤供首置者選擇?(iii)市場交投萎縮,足以令大量相關行業的從業員失去工作,對工資增長造成壓力。(iv)投資活動全面受壓,勢必影響經濟增長。(v)美國退市,一百二十多萬個香港小業主需要重新部署,卻因交投疏落而沒法轉身,將來必會與政府算帳。政府若是聰明的話,應果斷地撤銷雙倍印花稅。
小業主為了及早讓政府清醒一下頭腦,以免犯下無法挽回的大錯,最終損害了小業主該有的自由出售物業的私有產權,應積極參加星期日上午10時在維園舉行的「辣招苦主大遊行」,為自己的權益發聲。
我以上的建議,並無妨礙政策想打擊投機與住宅物業應讓港人優先的制訂目標,只是減少它的後遺症,希望議員認真考慮。

印花稅倘先審後訂 張炳良恐市場不明朗
1 :
GS(14)@2014-02-06 11:18:10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206/news/ec_gom1.htm
【明報專訊】政府推出「雙辣招」遏抑樓價,有政黨前日提出調整樓市稅率需「先審議後訂立」,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昨在傳媒茶敘中時表示,若調整印花稅率需先經立法會審議,未能即時向市場傳遞清晰的信息,造成不明朗影響。他表示過去有意見提出「雙辣招」豁免本港永久居民公司以及慈善團體措施,亦會造成漏洞。
「紅加東減」短期上立會
運輸發展方面,當局去年就隧道費「紅(隧)加東(隧)減」提出3個方案,張炳良表示,會就方案對東區交通影響作最新評估,短期內會將有關方案提交立法會。他表示,若有一個普遍支持的方案,局方會選擇,但不排除有新的方案。
至於港鐵車廂擠迫問題,張炳良表示,會與港鐵研究增加車廂或班次,但部分路線涉及信號系統問題,未必可以加班。他又期望在上半年公布鐵路2020年發展藍圖。他稱,港鐵按可加可減機制罰款機制,罰款2750萬元。
至於海事處提升海上安全標準,令部分業界經營困難,張炳良指港府會為業界提供資助,但具體方案要再商議。
2 :
Sunny^_^(11601)@2014-02-06 16:12:21最好拖到下一界特首,取消DSD,攞反十幾萬:-):-)
3 :
肥B(18468)@2014-02-07 01:04:24Sunny^_^在2樓提及
最好拖到下一界特首,取消DSD,攞反十幾萬:-):-)
應該無架啦, 都食到咀邊, 差臨門一腳,
再咁拖落去好似對佢無乜好處, 反正都攞左出黎, 梗係食埋佢會乾手淨腳一D~~
4 :
Sunny^_^(11601)@2014-02-07 11:20:59肥B在3樓提及
Sunny^_^在2樓提及
最好拖到下一界特首,取消DSD,攞反十幾萬:-):-)
應該無架啦, 都食到咀邊, 差臨門一腳,
再咁拖落去好似對佢無乜好處, 反正都攞左出黎, 梗係食埋佢會乾手淨腳一D~~
FF下都好:-)
港府倡寬免ETF印花稅
1 :
GS(14)@2014-12-04 11:02:03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4/news/ec_ecl1.htm
2014年12月4日
【明報專訊】政府昨日向立法會提交《2014年印花稅(修訂)條例草案》,建議全面豁免交易所買賣基金(ETF)股份或單位的印花稅,希望在區內金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時,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影響力。
每年少收1億
政府早在2010年將港股佔相關指數比重不高於40%的ETF納入印花稅寬免範圍,促使香港上市的ETF由該年年底的69隻大幅增加至去年底的116隻,每天平均成交金額亦由24億元上升至37億元。截至今年9月底,在港上市的ETF共有121隻,其中26隻仍需在交易時繳付成交額0.1%的印花稅。
政府表示,多個成熟市場如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及英國等都沒有徵收ETF印花稅,香港應提升競爭力。早在今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中,財政司長曾俊華已經提及,可能會建議把ETF印花稅減免範圍擴大至全部。政府昨日則表示,預計本周五會刊登憲報,建議全面寬免ETF印花稅,並在本月17日開始首讀及二讀辯論。稅務局估算,如完成修改法例,印花稅收入會減少約1億元。
長實破辣招 贈15%印花稅君柏買家受惠 其他發展商料陸續抗辣
1 :
GS(14)@2016-11-11 08:07:50【本報訊】政府突加辣,惟「你(政府)有張良計,我(發展商)有過牆梯」,印花稅加至15%後,普遍地產商按兵不動之際,「超人」李嘉誠率先發功,旗下長實(1113)與新地(016)前主席郭炳湘合作的馬頭角豪宅君柏,折扣不變,但發展商直接代繳15%印花稅,做到買家「唔使畀任何印花稅買樓」,拆解政府辣招,先河一出,料其他發展商拆招陸續有來。記者:朱連峰 黃嘉銘
特首梁振英上周五突公佈被視為「歷來最辣」的樓市辣招。但辣招實施不足一星期,即被「超人」滅招。按一手住宅銷售網,長實昨更新君柏價單,樓價及折扣優惠不變,但減辣細節盡在條款。
■君柏為長實與新地前主席郭炳湘合作發展的豪宅項目。 資料圖片
最平單位印花稅424萬
若買家選用「現金或即時按揭付款二」及「720長成交期」付款計劃,其中一項優惠,原本提供額外售價6.5%折扣,及「代繳成交金額8.5%從價印花稅」優惠。因應政府上周出招,大幅調高印花稅至15%,長實直接向買家代繳成交金額15%印花稅。若買家毋須發展商代繳任何從價印花稅,買方可獲成交金額15%之現金回贈直接作為成交金額部份餘款之用,有關優惠下周一生效。辣招下,如買家並非首次置業人士,須繳付高達15%印花稅。君柏今年9月重推,推出長達12年成交期救亡,同日加推23伙,折實最平2,824.9萬元,買家所支付的15%新印花費便需424萬元。
政府7個月收155億辣稅
長實指今次出招,讓已擁有物業之買家毋須受加強版印花稅影響其置業大計,適合換樓及投資者。君柏累售52伙,套現逾18億元。境外資金湧港買磚頭,令政府辣稅稅收急升,單是三項樓市辣稅,政府本財年至今暫7個月,已穩袋近155億元,等同買到18.6間山頂豪宅洋房Mount Nicholson6號獨立屋。據稅務局數字顯示,本財年(4至10月),來自SSD(額外印花稅)、BSD(買家印花稅)及DSD(從價印花稅)的稅收已達154.8億元,按年相比增加8.5%,當中BSD稅收由去年同期的30.85億元,增至今年近38億元,增幅逾兩成。若以10月份單月計算,涉及BSD物業成交共錄330宗,按月增80宗或32%,宗數為2014年9月錄得340宗以來,逾兩年來單月最多。至於涉及BSD稅款共10.23億元,按月升逾一倍。上月涉DSD成交共3,916宗,按月減少401宗或9.3%;但涉DSD稅款23.21億元,按月增逾1.4%,而且是2014年10月錄得23.86億元後,兩年來的最高按月數字。而10月的SSD成交則有60宗,涉2,260萬元,按月分別升17.6%和12%。
■陳先生
【市民意見】
陳先生:「喺新加坡工作咗六年,內地人錢多,出幾多招都冇用,新加坡辣招比香港多。新加坡有組屋,內地人炒樓唔影響新加坡人,但香港就冇政策幫年輕人。」
■朱先生
朱先生:「如果有發展商幫我哋畀埋稅,都唔會揀買二手。之前買開二手嘅投資者,可能以後都係要買新盤。新辣招只係令到啲人冇咁方便炒樓,但上唔到車嘅人繼續上唔到。」
■潘先生
潘先生:「發展商向買家送稅務優惠,實際都係冇損失,因為新辣招鎖死二手供應,啲業主唔賣咪用嚟收租囉,交投停頓,實際已幫晒一手樓,相信一手樓價好快會被挾高。」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11/19829964
湯文亮﹕新印花稅欠一個期限
1 :
GS(14)@2016-11-15 08:04:31【明報專訊】有老友話唔明白為何我夠膽預測剛推出的新印花稅制在兩年內必定會取消,他認為,根據政府以往做法,印花稅只會愈加愈重,不要說取消,放寬也不易,佢問我點解咁肯定兩年內會取消?其實我也不太肯定,我只不過是將新印花稅制所欠缺的部分講出來,如果新印花稅制沒有這部分,即使可以產生作用,始終都不完美。這部分就是要清楚向外界表示,新印花稅制是有一個期限,或者可以說是日落時間,有了這個時間,新印花稅制既可發揮預期作用,亦可以有一個可接受的期限(兩年已經是極限),老友話仲係唔明白。
我這個老友天資聰穎,有兩博士學位,如果佢都唔明白,我相信大部分財金官員都唔會明白。首先,我們要了解政府點解要推出各項印花稅,根據CY講,是為了打擊炒賣需求、外來需求和投資需求,目的是希望初次置業者可以上車,但在政府推出新印花稅制之後,市場反應極不符合政府預期,價跌量跌,打算上車的人都縮沙,唔敢上車。他們除了見市况氣氛轉壞,成交量降低亦是不敢上車原因之一。
有了限期 上車客才會積極入市
他們希望在新印花稅制之下,有物業的人不打算入市,地產商要出貨或者私人業主要賣樓,必定要減價或者加大優惠,已經有地產商願意替買家繳付15%新印花稅,於是上車客便採取「等」字訣,遲遲唔願意入市,政府出招希望初次置業者上車的心機就白費了。
有物業人士亦不介意等一等
如果政府能夠訂出一個期限,假設在兩年之後,一切回復正常,不但取消新印花稅,甚至連雙倍印花稅也一併取消,有了這個期限,已經有物業的人不會介意多等兩年,因為可少付超過10%印花稅,這方面的需求一定大減,初次置業者亦知道他們只得兩年時間,在這兩年內必定會積極上車,有一個期限,新印花稅才可以發揮預期的作用。我估計,政府在供應達標情况下,可能會在兩年內取消新印花稅,但就不會預先公布,所以,我夠膽話新印花稅制會在兩年內被取消,希望初次置業者留意時間有限,否則有可能錯失良機。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686&issue=20161115
發展商代付印花稅 欠透明度
1 :
GS(14)@2016-11-17 11:37:05【明報專訊】鄒廣榮分析,港府每逢推出樓市稅務辣招,其實均會增加交易費用,令買家及賣家均減少,結果是成交量下跌。至於是次針對投資者將印花稅調高至15%,他認為,直接的影響是本來已持有多於一個物業的投資者,更不願意放盤求售,「投資者若沽出手上住宅物業,日後再買另一單位須繳付15%印花稅,他當然會先睇定啲再說」,結果是二手市場的供應減少,「益咗發展商,因為少咗人同佢爭」。
近日已有發展商以向買家代付15%印花稅的方式促銷。
鄒廣榮估計,發展商可能是「加完價再減」,但他指此舉提高了新盤表面售價,卻變相令市場資訊的透明度減少。
法例只要求公布售價 沒回贈數據
「發展商將新盤售價調高後,再向投資者代付印花稅,這便是回贈(rebate)而非折扣(discount)。由於發展商是根據買家的不同身分提供不同的回贈,按法例只須在網上公布售價,不需要提供回贈資料。這樣的話,市民上網查閱到的新盤成交資料均屬高價成交,但計算回贈後其實卻是另一回事,所以資訊透明度是減少了。」
[名人樓市論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964&issue=20161117
湯文亮﹕新印花稅 反而打擊上車意欲
1 :
GS(14)@2016-11-30 07:57:40【明報專訊】政府推出新印花稅幫助初次置業者上車,我認為政府多此一舉,不少未曾置業的人,並不是他們沒有機會置業,而是他們對樓市沒有信心,多次浪費了上車機會,但他們並非不看好樓市,只是認為他們在打算買樓的時候樓價太貴,如果能夠回復至幾個月前甚至一年前樓價水平,就會毫不猶豫地上車,如是者,一年之後,他們又會昨出相同的投訴,話樓價回復之前水平,就會毫不猶豫地上車,一次又一次上車的機會,就被他們浪費了,其實,他們只是希望以折讓價置業,即買即賺,根本不是不看好樓市,更遑論對樓市沒信心。
樓價升 上車客才有信心入市
如果有業主不是因為個人財務問題或者換樓而賣樓,一定是有一些外來因素令到他們不看好樓市,在這個情况下,買樓的人可以大膽壓價,本來最適合初次置業者上車,不過,就非要有加倍信心不可,否則,即使壓價成功,他們反而會縮沙,結果,又浪費了一次機會,依然上唔到車。
如果業主在沒有壓力之下賣樓,除非他們對樓市前景沒有信心,否則,要價必定高於市價,這是對上車人士的一個考驗,要上車,必定要滿足業主要價,即是高於市價,沒有足夠信心是很難做得到,但如果樓價節節上升兼屢創新高,會加強上車人士信心,反而可以令他們上車。
今次,政府推出新印花稅,可能是好心做壞事,因為加辣煞停了樓價升勢,上車客變得唔敢買樓,從最近成交量大幅下降,就可以知道樓價愈跌,就愈少人上車,政府咁大陣仗推出新印花稅,希望幫巿民上車,可能都是失敗收場。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857&issue=20161130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