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學習如何打算盤,到銀行募集存款,再到保險公司招攬業務,最後竟成為建設公司和電梯製造商的創辦人!這些業務其實都環環相扣,但恐怕也只有崇友實業創辦 人唐松章,憑藉著勤奮不懈的精神,同時廣結善緣,才能優游於這些領域之間。 撰文‧孫蓉萍 「好快啊!」觀光客到台灣,不免要上台北一○一大樓鳥瞰台北。他們從五樓搭乘電梯到八十九樓的觀景台,只花三十七秒,因此不禁驚呼連連。其中兩部直達電梯 因為快速而創下世界紀錄。締造這項台灣之光的廠商,是和日本東芝合作的崇友實業公司。 唐松章創立的崇友,資本額十九.六七億元,總市值約二十九億元,今年前三季每股稅後純益(EPS)合計○.八八元,在台灣電梯業界市占率僅次於三菱和日 立。除了崇友實業,鮮少人知道他還是國揚建設公司的創辦人。 今年八十歲的唐松章,最近幾個月忙著台灣盛和塾十二月二日的開塾典禮,屆時盛和塾開辦人,有日本「經營之聖」稱號的京瓷公司創辦人稻盛和夫,將親自來台授 課。 盛和塾是日本京都一群青年企業家於一九八三年成立的學習會,目的是學習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與經營理念。相較於培育政經領袖級人物的「松下政經塾」,盛和塾 聚焦在支撐日本經濟發展的中小企業經營者上。透過這個組織,青年企業家可以學習做人應有的道理,以及經營者應該抱持的心態,塾生之間也能彼此切磋琢磨。 樂觀面對 與人建立信任關係目前盛和塾國內外會員約有七千人左右。台灣塾生約一百二十人,已經開始定期舉辦讀書會,先熟悉塾長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 唐松章擔任盛和塾台灣分會幹事代表召集人,反映出他好學又樂於助人的性格。年輕時他就勤跑基層,廣結善緣,懂得舉一反三,讓他從金融業,順利將職涯延伸到 保險、建設,甚至電梯的業務上。 唐松章一九五五年東吳大學會計系畢業,考上十信當臨時雇員。他開發業務除了勤跑客戶,還注意一些小技巧。例如他會晚上拜訪客戶,因為商家晚上比較有空,才 能和他聊得比較多,容易建立和客戶的信賴關係。 華鴻創投集團董事長陳仕信觀察,「他永遠有赤子之心,經常掛在嘴邊的就是『我怎麼看每個人都是好人啊?就算今天覺得他不是好人,可是睡一覺起來,第二天又 覺得他是好人了!』」樂觀心態感染到周遭的人,也是大家都愛和他打交道的原因。 由於業績表現好,他一路升到大安分社經理。前十信理事主席蔡萬春一九六二年成立國泰人壽,當時需要資本額二千萬元,多數人只能籌三、五十萬元,只有唐松章 籌到一百萬元,因此被蔡萬春延攬到國泰人壽。到任後,他像選舉時的樁腳一樣,耐心和各地方人士溝通,說明保險的意義;另一方面,善用婦女行銷保險產品,因 此迅速拓展業務,六五年升任國泰總經理。 對於蔡萬春,唐松章滿懷感謝。「我跟他二十多年,學習了很多。他說:『一個人成功就是要靠力量、膽量和肚量。』領導者要有力量,有實力又夠專業;要有膽 量,有即知即行的執行力;有肚量則可以聽不同的意見,寬恕別人。」很多人知道國揚建設公司前董事長是侯西峰,不知道創辦人其實是唐松章。「國泰集團也蓋房 子,所以我對建築也有研究。而且十信大安分社有很多客戶是地主,我們向他們募集存款時,知道他們有很多土地要賣,可是賣土地還不如賣房子。」於是唐松章七 二年成立國揚,幫地主蓋公寓。 隨著台灣經濟成長,土地價格也上揚,國揚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將近十年後股票上市。「上市可以從股市裡籌措資金,可是我不希望股票變成一種炒作工具,這樣會 不得安寧。」於是唐松章出售了股權。 看好住宅 全力衝刺電梯市場另一個從壽險延伸出來的業務則是電梯。唐松章回憶說:「一九七三年東芝想在台灣找合作夥伴,不巧碰上石油危機,政府禁止興建電梯大樓,所 以多數企業對電梯業務不感興趣。」不過他看好台灣住宅市場,因此和東芝合作,七四年創辦崇友。解除禁建後,電梯需求果然上揚,鞏固崇友的市場地位。 不論事業多成功,唐松章內心有一個願望,就是為人師表,為了達成這個心願,他五十歲開始整合手上的公司,最後只保留崇友實業的職務,把經營工作交付給其他 人,五年後負笈日本求學充電。 為了認真讀書寫論文,唐松章特別在鎌倉江之島地區買了一間二十多坪的房子,距離車站只有五十公尺,在家裡都可以聽到時速二、三十公里的電車經過「叮叮叮」 的聲音,讓人心情很輕鬆。「這間房子是八層樓公寓中的第七層,向右看是富士山,向左看是鎌倉,景觀非常好,很適合寫論文。」不過唐松章笑著說:「讀這個書 花了我很多錢!」因為他花了八千多萬日圓買這間房子,十餘年後脫手,只賣得二千多萬日圓。 與唐松章熟識二十多年的東吳大學代理校長林錦川也很佩服他的求學精神,「他一直為自己訂下目標,讓自己有一個努力的方向。」六十二歲拿到博士學位,在大學 兼課教書,崇友業務也穩定成長。 唐松章難忘當年受蔡萬春提攜之恩,現在也盡量幫助別人,對於自己的母校,不論是東吳大學、建國中學或泰北中學,都出錢出力,熱心公益。預料在他的號召下, 在日本作育英才無數的「盛和塾」,也可望在台灣培育出具有經營智慧的企業人才。 唐松章 出生:1931年 現職:崇友實業董事長 經歷:國揚建設創辦人、國華人壽董事長、國泰人壽總經理等學歷:拓殖大學經濟學博士婚姻:已婚,育有二子二女 |
||||||
|
||||||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樂高 (Lego)積木,為什麼輕輕一按,就可以緊密結合?賓士(Mercedes-Benz)汽車的保險桿,由塑膠原料製成,為什麼耐得住衝撞?三星 (Samsung)液晶電視的塑膠機殼,為什麼可以擁有充滿現代感的鏡面流線造型? 他們背後都有一個共通的秘密,就是一套要價高達新台幣三 百萬元的模具模擬軟體Moldex3D。 從冷門到熱門五年營收成長率皆兩位數 模具,是生產產品的必要要件,但從一套模具要價 數十萬元到數千萬元不等,一旦做出來才發現問題,等於把錢丟到水裡。 有了模擬軟體,在模具開發之前,可以先用電腦,精準的模擬出塑料的流動 分布、厚度與其他零件裝配的密合度等,還能節省廠商兩、三成的開發成本。 生產這套軟體的廠商,是科盛科技,也是亞洲最大的模具軟體公司。在 台灣市占率高達八五%,今年,面對歐債風暴,科盛營收還可以年增兩成,毛利率更維持在九成以上的高水準;過去五年,科盛每年營收成長率都是兩位數起跳。 從 實驗室到工廠幫忙省成本,變創業契機 這家從清大實驗室出來創業的公司,從日本的豐田汽車(Toyota)、佳能(Canon)、尼康 (Nikon)到樂高、聯合利華(Unilever)和賓士等國際大廠都是它的客戶。 有趣的是,科盛的起源是來自一個巧合。 一 九八○年代,模具開發,還是全靠著黑手師傅的經驗值,沒有台灣學者注意到這個領域。 直到一個清華大學畢業的校友,為了節省工廠製作球鞋的原 料成本,找上了清大化工系教授、科盛總顧問張榮語。 「當時(高階塑膠)原料一公斤五百元(註:製造業平均月薪一萬元),省一點材料都是 賺,」張榮語回憶。 張榮語了解高分子塑膠原料的特性,但對工廠的模具開發操作過程卻是一無所知。 於是,張榮語到工廠去,跟黑 手師傅從模具射出機的操作開始學起,再用電腦程式去模擬分析整個過程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那個年代,化工博士在台灣很稀有,從台塑到台積電等 知名企業都向他們招手,相較之下,專攻模具市場,等於是博士要跟黑手打交道。 來到張榮語實驗室的訪客,一開始都是咬檳榔、穿拖鞋來,在當時 的校園,顯得相當突兀。 但,張榮語相信,台灣正蓬勃起飛的3C製造業是個機會。一九九五年,張榮語的學生們自立門戶,成立科盛,也就是現在 科盛總經理楊文禮、副總經理許嘉翔等人。 科盛確實搭上了台灣3C製造業起飛的大商機,如鴻海就成為其客戶。但要向國外市場進攻,科盛得挑戰 寡占全球市占九成的對手軟體Moldflow。 「客戶有了對手東西(指軟體),我們的(軟體)比較快,但沒有真正滿足客戶心中真正期望,」 楊文禮回憶。 從2D到3D技術領先對手兩年多 楊文禮知道,客戶要的是3D的技術。 因為3C產品越來越複雜精 密,像是球體塑膠光學鏡片,就連塑膠原料注入模具前,在管子運送途中,會出現摩擦生熱的情形,都要模擬,才能掌握鏡片成型時,每個部位塑料熱漲冷縮的情 形,因為這些細節就是決定鏡片是兩百萬畫素還是八百萬畫素的關鍵,而這是2D技術無法達成的。 2D到3D,只差一個數字,卻代表整個軟體架 構要砍掉重練,是從零開始。 二○○○年,當對手還在市場上放話「3D技術再十年也不會出現,」科盛經過內部激烈的爭辯後,在張榮語的堅持 下,還是投入3D技術。 這對當時的科盛,是個賭注。原本的2D產品,每年營收依然持續成長,仍然享有九成的毛利率。但若要投入3D,他們不 知道何時市場會起來,但卻要冒著把年營收的半數全部投入研發,每年獲利減少至少三成的風險。 科盛執意投入,只因,這是「超越對手,千載難逢 的好機會,」楊文禮說。 二○○二年,科盛以領先對手兩年多的時間,第一個推出3D模擬技術,快速得到市場回饋。 Moldex 在二十多年前剛推出時,售價不到 國外對手的一%,但現在,在台灣成交價有時甚至還比國外軟體Moldflow貴上三成。 在全球高階塑膠射 出產品模擬軟體的市占率,「(科盛的)Moldex3D和Moldflow全球市占都在四成以上,」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處長黃昆明說。 即 便今日面臨,對手被富爸爸收購後,有了電腦輔助設計軟體大廠Autodesk當靠山的考驗,但科盛仍逆勢擴張因應。 科盛,一路走來的路,都 跟其他人不同,先是從學術象牙塔走進工廠,然後從2D搶先跨到3D。透過深耕,他們把看來冷門的生意變成熱門。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f8aa830100ye49.html
博士蛙國際是一個專營兒童服裝,配飾及其他兒童消費品的公司,主要是自己開門店以及在百貨店中開專櫃經營各品牌的兒童消費品。
年報中提及博士蛙街鋪專賣店(38家)、博士蛙365生活館(44家)、博士蛙365主力店(16家)、百貨專櫃(1626家)。百貨專櫃很容易理解,街鋪專賣店、365生活館、365主力店有什麼具體的定義不得而知,初步估計可能是規模大小不同,店面裝飾不同。
優點:1、定位清晰。
缺點:1、分紅實在低。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3/1531294.html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昨日走訪了位於上海南京西路的博士蛙旗艦店,這家近一千平方米的門店,顧客寥寥無幾,記者等候近半個小時,收銀台也僅有三四位消費者買單,店內員工介紹,如此大的門店日銷售額兩三萬,高的時候也只有四五萬,而門店的月租金則接近百萬。
而位於靜安區的另一家博士蛙門店也不理想,半小時內僅三五個消費者光顧,銷售人員表示日均銷售大約一兩萬,而門店隔壁的一家老闆介紹,博士蛙門店月租金近20萬,加上運營成本,博士蛙門店盈利情況令人擔憂。
一位博士蛙公司前管理層李思(化名)向記者透露:「博士蛙目前門店業績與當初上市承諾差距很大,這是其長期盲目擴張埋下的惡果。」
「開了這麼多門店,後來很多都是不盈利的,甚至虧損,一些門店日營業額僅有數百元!」李思感嘆, 「近年來,由於銷售下滑,博士蛙一些銷售團隊乃至財務經理都面臨巨大的壓力,現在已經很難兌現上市時候的許諾了。」
記者在博士蛙門店瞭解到,目前,博士蛙換季商品全場五折甚至更多,對於新品也採取買一贈一的促銷。「這是以前不曾看到的。」博士蛙店員表示,「打折 力度前所未有,以前幾乎很少優惠的新品也買一贈一。」一位童裝生產企業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國內很多童裝銷售商庫存壓力已經很大,博士蛙也很難倖免。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粉飾報表,博士蛙的財務數據存在貓膩。」李思告訴記者,「據我所知,一些銷售數據都並非從各門店銷售系統上拉下來的。其銷售數據存在作假嫌疑。」對此,記者撥打了博士蛙董事局主席鐘政用以及CEO陳麗萍電話,截至記者發稿電話始終無法接通。
一位童裝企業銷售經理坦言,博士蛙這種運營模式存在很大問題,其全產業鏈模式風險很大,在任何環節都很難取得絕對優勢。
在國外的童裝市場,很少有博士蛙這樣的全產業鏈企業。博士蛙在招股書中自我介紹,博士蛙採用整合的業務模式,參與產品生命週期的主要環節,如產品設計開發,品牌營銷管理,銷售網絡開發及運營以及銷售及推廣等。
這位銷售經理表示,以家電市場為例,蘇寧、國美,皆沒有從事家電生產以及品牌營銷。企業很難掌控全產業鏈,博士蛙模式在任何環節都無法做到專一,即 便在初期可以迅速佔領市場,提升銷售業績,但是擴張到一定程度必然會遭遇瓶頸,而且風險極大,由於全產業鏈成本很高,很容易導致資金鏈斷裂,其庫存消化也 面臨很大困難。
此外,有接近博士蛙的人士透露,由於博士蛙由國營企業改制而來,公司養了很多國營企業的老員工,這部分員工管理理念相對落後,並不斷排擠公司引入的職業經理人,導致博士蛙人員流失嚴重,一些中高層管理人員紛紛離職。
在我的閱讀視野內(約300本、近萬元投資書籍),我個人選擇了18位最偉大的投資家(名單附後),並且逐個做了簡單介紹。這裡我做個簡單的小結。
●絕大多數最偉大的投資家為什麼都健康長壽?
已經去世的9位投資家,有6位超過了90歲,共8位超過了82歲。目前尚健在的8位投資家,6位已經超過了75歲。
為什麼絕大多數最偉大的投資家都健康長壽呢?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心態。心態包括很多方面,如做股票投資的心態,對待生活的心態。
做股票投資,相對複雜的社會工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由於是與股票打交道,不是與人打交道,心理上沒有那麼累。做股票可以做到心態放鬆,不需要與人勾心鬥角?「心」不累,也許是長命的最大秘訣?
為什麼絕大多數最偉大的投資家都健康長壽呢?我覺得第二個原因是:成功的投資家需要很長時間來證明,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只是成功者。如果成功者不長壽,也就進入不了我們的視野?
為什麼絕大多數最偉大的投資家都健康長壽呢?我覺得第三個原因是:這些最偉大的投資家實現財務自由之後,生活水平提高,有益於健康長壽。
●贏家是堅持自己原則的人
股市上只有兩種賺錢的人,一種是堅持自己原則的人,另一種真正有內幕消息的人。
這些最偉大的投資家,都是擁有自己投資原則,並且能夠堅持自己原則的人。
閱讀這些最偉大投資家的相關著作,可以容易發現,他們都有自己的投資原則,如巴魯克的投資十守則、是川銀藏的股市投資五原則、羅伊•紐伯格的成功投資十原則等等。
人們常說,巴菲特之所以成功,最大的原因是幾十年前就擁有一套能夠持續贏利的投資哲學並以一生的時間來堅持自己的投資哲學。
●條條道路通羅馬,各種方法都有可能賺錢
閱讀這些最偉大投資家的相關著作,可以容易發現,他們成功的方法是不盡相同的。價值投資者能夠賺錢,趨勢投機者也能夠贏利,只參與指數基金也能賺錢。
投資者需要一個方法來保證長期持續穩定複利增長。我個人體會,各種投資方法都能賺。技術分析、基本分析、有效市場假說論和行為金融學,是解釋股價波動的幾種理論。根據這些理論的各種股票投資方法,都能夠賺錢的。
別人成功的方法,不見得適合自己。最關鍵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心理學是理解股價波動的最重要因素
方法在股票投資中,其實還不是最重要的。交易有三個組成元素:心理狀態(情緒控制)、資金管理和系統開發(交易方法)。范K.撒普博士認為心理狀態是最重要的(大概佔60%),其次是資金管理/頭寸確定(大概佔30%),而系統開發是最不重要的(只佔約10%)。
在我看來,這些最偉大的投資家,基本上都充分利用了心理因素對股價造成的波動而帶來的投資機會。
價值投資的實質所在,就是用遠低於內在價值的價格購買股票。巴菲特常說,在別人恐懼的時候,我們不妨貪婪一點。而貪婪和恐懼出現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大眾 心理因素造成的。或者說,沒有大眾心理形成的恐懼,股票價格就不會出現遠低於內大價值的機會,價值投資者的安全邊際就不復存在。
趨勢投機的精髓在於順勢而為、截斷虧損、讓利潤奔跑。中期趨勢形成的最重要因素是心理因素。基本面是左右股市長期表現的關鍵,而股市中、短期的漲跌有90%是受心理因素影響。
●附:我選的18位最偉大的投資家名單
在我的閱讀視野內(約300本、近萬元投資書籍),我個人選擇的18位最偉大的投資家如下(按出生時間排序):
1、伯納德•巴魯克(Bernard Baruch),享年94歲(1870年8月19日-1965年6月20日)
2、傑西•利弗莫爾(Jesse Livermore),享年63歲(1877年7月26日-1940年11月28日)
3、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享年82歲(1894年5月9日-1976年9月21日)
4、是川銀藏,享年95歲(1897年-1992年9月)
5、傑拉爾德•勒伯(Gerald M. Loeb),享年76歲?(1899年-1975年?)
6、羅伊•紐伯格(Roy R. Neuberger),(1903年7月21日-)
7、安德烈•科斯托拉尼,享年93歲(1906年-1999年9月14日)
8、菲利普•費舍(Philip A. Fisher),享年96歲(1907年9月8日-2004年3月11日)
9、斯爾必•庫洛姆•戴維斯(Shelby Collum Davis),享年85歲(1909年-1994年5月24日)
10、約翰•鄧普頓(John Templeton),享年95歲(1912年11月29日-2008年7月8日)
11、約翰•伯格(John Bogle),(1929年5月8日-)
12、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1930年8月12日-)
13、沃倫•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1930年8月30日-)
14、約翰•聶夫(John Neff),(1931年-)
15、威廉•歐奈爾(William J.O'Neil),(1933年3月25日-)
16、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1942年10月19日-)
17、彼得•林奇(Peter Lynch),(1944年1月19日-)
18、安東尼•波頓(Anthony Bolton),(1950年3月7日-)
(本文完成於2008年12月27日星期六)
|
||||||
有別於以往在國內企業實習的舊模式,大學生赴海外實習取經已成為主流。目前就讀於中興大學碩士班的曾啟華和成功大學博士班的吳宗諭,在去年就都遠赴大陸在台資企業內實習,從他們的經驗,可一窺海外實習的價值。 撰文‧李建興 如果你是大學生,四十五天的夏日假期,你會如何運用?旅遊、海邊狂歡、無所事事,還是出發到陌生的國度,住宿舍、吃大鍋飯,被人當菜鳥呼來喚去?大部分人會選前者,但是就有一些人選擇提早到大陸吃苦,他們為何﹁想不開﹂? 去年,分別至捷安特昆山廠以及連展科技深圳廠實習的曾啟華和吳宗諭,就是自討苦吃的少數案例! 卸下學生的特權與姿態 事實上,在踏上這趟旅程之前,目前即將從中興大學科技管理所碩士班畢業的曾啟華,其實也有過幾次到企業實習或是打工的經驗。但由於目前大學所安排的國內實 習課程,企業往往有心無力,而學生也在企業採取放牛吃草態度下,陷入了「想做的做不了,想學的學不到」的窘境,只能虛耗這個寶貴的機會。有了大學時期的前 車之鑑,在去年碩一升碩二之際,曾啟華就決定自己安排實習課程。 只是,有別於其他同學選的多半是「事少離家近」的國內企業,曾啟華告訴自己,「實習,就是要體驗到真正的國際格局,否則還不如到速食店打工來得實際!」於是,從一開始,他鎖定的即是到大陸或國外的實習機會,因緣巧合下,參與了由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主辦的研習活動。 「我很幸運,一去就碰到了重量級的企業人物!」曾啟華表示,由於他所實習的單位︱︱ 捷安特(中國)十分重視每年這群遠渡重洋的台灣實習生,因此公司派了創辦人劉金標的女婿︱︱捷安特中國商品部經理汪家灝親自帶領。在「學生有心、業主有 情」的情況下,汪家灝安排了一系列的見習課程,讓曾啟華有著截然不同的歷練。 曾啟華回憶,當他報到的第一天,在門口迎接的就是汪家灝,當時汪家灝沒有過多的客套之辭,見面第一句話就說:「你要記住,來這邊你就是捷安特的員工,你得 卸下學生的特權和姿態,一切比照員工的待遇!」於是放下行囊後,曾啟華立即換上捷安特大陸員工的制服、住內地員工的宿舍,吃同樣的伙食,甚至清晨時分在值 星官的集合下,就得和全體員工在廣場下作操、聽訓,展開一日的工作。 見識利益的角力與退讓的拿捏然而就在這鐵血、戰戰兢兢的作息當中,讓過去一直生活在「舒適圈」的曾啟華體會到在企業上班最真實的一面。從捷安特紀律嚴謹的 管理中,更認知到何以這家來自台灣的外來企業,面對來自於大陸各省五湖四海的員工,能整合成超高效率部隊。不過,在曾啟華的心中,捷安特成功的真正關鍵, 則是企業對員工的栽培。 在這四十五天裡,曾啟華發現捷安特的幹部對於基層員工可謂無所不教,從不藏私。拿他自己來說,儘管只是個過客,但在汪家灝的帶領下,曾啟華見習了大大小小 多場的業務談判,每次一結束,汪家灝也總會不厭其煩地與他討論會議的心得,於是短短的一、兩周內,曾啟華就能快速掌握每場會議的話題,並聽出客戶與廠商間 利益的角力和退讓的拿捏。 而除了教導,捷安特更不吝給予員工表現機會。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汪家灝帶著他到數百公里之外的南京巡店,在行前汪家灝就耳提面命:「看店不是去彰 顯官威,而是要看出基層通路面臨的問題,總部得想方設法幫忙解決。」曾啟華發現捷安特各店,對於產品擺放位置沒有所謂的標準規格,尤其一些偏遠店面,更還 發生黃金櫃位竟擺放他牌寄賣商品的情形。在曾啟華主動提議下,汪家灝授權他自行為捷安特設計了一套「產品櫃位規格」,而在微幅修改後,曾啟華的這套設計, 竟成了捷安特通行於各通路的標準模組。 而去年在連展科技深圳廠見習四十五天的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班學生吳宗諭,儘管事隔一年後,仍然對當時的體驗津津樂道。 其實,一提到海外實習,大家都會好奇地問吳宗諭,頂著博士生的光環,找工作並不是一件難事,為何還要千里迢迢跑到海外去實習?「但我的想法不一樣,假使沒 有行萬里路,我的萬卷書也只是紙上談兵!」有別於一般大學生遠赴海外實習,多半有鑑於台灣大學文憑不值錢,工作難尋,因此想藉到大陸實習,投石問路,成為 踏入職場的跳板;相對而言,未來想朝著學術領域發展的吳宗諭,去年的這趟實習生涯,則充滿著濃濃的學術味。 攤開吳宗諭的學歷,大學念的是外文、研究所學的是企管,到了博士班則主攻政治經濟學,在這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學涯中,對於國際政經局勢有深厚興趣的他,卻是一脈相承的學習版圖。 首先,將語文的硬底子打好,以成為未來走訪體驗各國政治與經濟樣貌的工具,其次將企管的學問作為基礎,以當研究政策與經濟發展互動關係的最佳印證論述。 但待在學術象牙塔近十年,讀過無數著作後,面對快速變遷的國際政經局勢,吳宗諭常有「理論與實務鬥不攏」的困惑。在盤點了自己的學習版圖後,他發覺,整個 學習拼圖裡,缺少的正是「實務經驗」這一塊。因此去年他主動報名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所提供到大陸台商企業實習的名額,成為去年唯一的博士實習生。 體認政治文化牽動經濟現象雖然,當初吳宗諭的這項決定,引來學校指導教授的質疑,不少老師認為,大陸的學術遠落後於台灣,又何必捨近就遠,多此一舉?但事 隔一年後,證實了這是「報酬豐富的投資」。畢竟,這是吳宗諭從事學術研究多年以來,最貼近實務的一次經驗,讓他得以從更豐富的角度檢視所學。 對吳宗諭而言,企業如何面對來自世界各國同行、供應商與客戶的挑戰?在一夕數變的政策下如何快速因應?以及在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下做決策,這些才是自己最想體驗的重心,而堪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正是最佳的觀察樣本。 因此,在這四十五天的實習生涯裡,吳宗諭除了與其他實習生一樣,體驗生產線員工的生活,更時時細膩地觀察企業對於每一個變局的反應。 也因此,除了平日窩在工廠外,每逢假日,吳宗諭總是將自己行程排得滿滿,走訪各大城市,觀察老百姓的作息與消費,見證內地的經濟實況。 另外,吳宗諭也會主動安排訪問大陸的學校,進行學術交流,甚至在台商和當地學者的引薦下,接觸到了不少企業高層,在深談後,得知了業界最真實的反應。 就拿去年大陸一連串的打房政策,吳宗諭就發現,有別於台灣成效不彰,在大陸的威權體制下,政策一下達,房地產相關企業果然就大幅緊縮投資,讓他深刻體驗到「政治文化牽動經濟發展」的特殊現象。 在這四十五天中,吳宗諭印證了許多書本上的知識,也推翻了學術象牙塔裡過時的觀念,更觀察到了不少還未被研究的現象,讓他的學術生涯如虎添翼。 「回顧起來,那一段海外實習的經驗,至今仍是我生命中無可取代的閱歷!」一提起去年在大陸台商企業的實習,吳宗諭和曾啟華很有默契地道出相同的感受。 誠如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院長陳明璋所言,「活在地球村裡,現在的大學生很難閉門造車了!因此走出海外,已成了必修的學門!」而中華知識經濟協會祕書長陳祥 順更直接建議:「未來大學課程,更應將海外實習經驗視為學分!」畢竟,要與其他國家的人才同場競爭,台灣的年輕人恐怕得提前累積更多國際化的職場閱歷了。 曾啟華 出生:1987年 學歷:中興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班實習單位:捷安特(中國) 吳宗諭 出生:1984年 學歷: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博士班 實習單位:連展科技 |
| ||||||
二月初落幕的職業美式足球超級盃,暴力指數或許在體壇名列前三高,不過,二月底上場的選秀大會新增一百道考題,似乎有意建立「智商也高」的新形象。 美式足球選秀考智力惹議 國家美式足球聯盟推出心理評估機制,涵蓋靈敏度、責任感、學習方式、決策技巧等十六種要素,要求三百多名應試者在一個小時內作答,好讓球隊評估他們看上的人選是否具有高成就動機、競爭心、熱情與抗壓性的成功球員特質。 事實上,一九七○年代起,國家美式足球聯盟便已採用萬得力克測驗(Wonderlic Personnel Test),球員在十二分鐘內回答五十道題目,諸如:如果一段兩英尺的繩子要價二十美分,請問三十美元能買多少英尺的繩子?球隊希望能根據他們的智商程度,窺見未來學習潛能。 雖然萬得力克強調,選秀好比企業選人,出色的四分衛也得像執行長一般擅長思考,但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網站的運動專欄記者杜伊(Gregg Doyel)卻批評考智商太可笑,大聲疾呼球員應該集體拒考! 他引用兩份拿萬得力克測驗結果對比球員進入聯盟後數年表現的統計為證,結果均無顯著關聯,即使是公認智力門檻最高的四分衛,得分高低與球場表現、薪酬高低等也沒有正相關。 此外,杜伊還舉前華盛頓紅人隊(Washington Redskins)的王牌四分衛喬治(Jeff George)為例,當年他只答對十題,但不僅選秀會上炙手可熱,職業生涯中達陣次數高達一百五十四次,把球隊推進最賺錢之列。 不過,打破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迷思,是社會學家熱中的研究主題,而且證據也支持體能與智能相關。二月初,加拿大蒙特婁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發布追蹤三年的研究結果:明星球員的體能與腦袋都比博士優秀。主持人傅珀(Jocelyn Faubert)分析,超級球星或許不擅算數,但球場上需要的「智力」:創造力、執行力和反應力不僅遠優於平均值,也比對照組的博士高。 曾為明星球隊經理的艾克西(Ernie Accorsi)肯定聯盟的做法,他認為,了解球員的內心世界,就像醫療時採用核磁共振技術,比X光更能清楚診斷球員受傷程度。 |
| ||||||
最近美國知名大學紛紛將觸角深入亞洲,其中最主要吸引的對象,就是中國大陸的學生。 例如,世界排名四十三的紐約大學,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聯合創辦的上海校區,將於今年開始招生。美國杜克大學也預定明年在蘇州昆山招收研究生;著名的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也宣布,將在天津設立第一個海外學院計畫。 根據美國國務院統計,二○一三年全美大學外國留學生已增至七十六萬四千人,比六年前增加二十萬人,其中中國留學生就占十六萬人,占整體外國留學生兩成之多。 當國外大學對中國大陸學生展開雙臂之際,反觀國內,開放陸生政策雖已上路三年,但陸生來台卻未如想像中積極。 翻閱今年國內大學陸生碩博士班放榜名單,核定招收陸生名額雖增加一倍,但陸生缺額率仍高達四成,超過七十校未招到人,像陽明、北醫等醫學大學,陸生招生人數甚至掛零,而大學部招收陸生今年創新高,卻仍有兩成缺額。今年首度開放陸生二技招生,開出九百五十五個名額,但最後只招到九十三位,招生率還不到一成。 博士班招收陸生的情況最不理想,只有三十六校正取一百一十三名,缺額率超過五成,尤其是台大,博士班核定招收陸生二十二名,最後只正取七名。連國內第一名的台大都如此,其他學校可想而知。 為什麼國內大學招收陸生的績效如此不盡理想?主要原因有二。 法令限制:被健保拒絕,醫療沒保障 法令限制是第一個原因。「陸生畢業即失業」,這是香港著名雜誌《陽光時務》熄燈號封面上標題,直言台灣「陸生三法」中訂出「三限六不」限制,陸生不能在校打工、不得領研究經費、不能參加健保或商業保險等條款,種種限制就足以讓陸生卻步。 以來台就讀一年,曾撰寫《亞細亞的好孩子》一書、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的陸生劉二囍為例。他直言,陸生連辦電話卡也需要各種證明,「太多限制,也影響陸生來台的積極性。」 在台灣,居留六個月以上的外籍人士,都強制納入健保,但陸生屬於《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管轄範圍。條例指出,陸生不管在台灣求學時間多長,只能算「停留」,不算「居留」,因此無法加入健保。 以文化大學陸生余姓同學為例,打籃球手脫臼,沒有健保光是醫藥費就上看萬元。他的一位同學,感冒了吃完家鄉帶來的成藥,因為不敢上醫院,一忍再忍,忍成肺炎,只能中斷課業先回大陸治療。 就業困難:畢業須一個月內離台 就業困難則是第二個原因。今年從台大碩士班畢業的陸生七七(化名)就表示,大陸校園徵才多在每年十月至十二月份舉行,台灣是在三、四月,他很多同學就為了回去面試,十天內來回兩岸三次,期間還要應付學校考試和畢業論文口試,疲於奔命可見一斑。 為何不留在台灣就業?一般僑生畢業後,可留在國內實習或等待就業機會,但陸生領到畢業證書後,等待他們的卻是一紙「一個月內離台」的通知。在台沒機會,若又趕不上大陸應屆畢業生徵才季,很容易被兩岸「雙殺」成為失業一族。 定位矛盾:優秀陸生轉向歐美大學 而國外對待留學生的態度如何?以加拿大為例,二○○九年即宣布,包括中國大陸留學生在內,就讀當地大學畢業後,會給予三年工作簽證;此外,舉凡美國常春藤大學或英國學校,對待外籍生和大陸學生一視同仁,而非如台灣還分教育部和陸委會兩個不同單位管轄。 台灣的大學在知名度或地位,本就不及歐美等國家,甚至還不及大陸或者香港一些知名大學,如今又對陸生限制這個、不准那個,陸生來的意願自然更低了。此外,陸生也懂得選校和比較,台灣的大學若沒比較優勢,自然對陸生無吸引力。一位國內私立大學校長說得坦白:「若沒有自己的辦學特色,師資和教學比人家強,只想著怎麼擴大招生人數,不用限制,人家也不見得會來。」 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認為,台灣對招收陸生的定位矛盾,既希望陸生解決私立校院招生不足問題,卻又把陸生入學門檻定得很高,但優秀陸生當然是往上爬,而不是來台灣就讀連招生都有問題的後段班學校。 教育部雖努力減少招生障礙,例如簡化申請入學文件驗證項目等,但如定位不清,也難吸引陸生來台。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楊景堯說:「教育部目的是為了救那些快要倒閉大學?還是吸引大陸一流學生來台?這兩個不可能同時存在,目的要清楚。」 歐、美等國家對中國大陸學生展開雙臂,一來這些留學生能學到專業技能,對未來謀生有助,二來畢業後若能留在該國貢獻所學,對這些國家長期發展亦有益,這是雙贏之局。 但台灣招收陸生,卻把它當成是挽救後段班大學的救命草,法令又對陸生限制重重,陸生即使學成也只能被「遣返」,無法留下貢獻所學,再加上歐美大學頻頻招手,若台灣真想招收到什麼好人才,這種「自閉式」的陸生招生政策,恐怕真的到了該檢討的時刻了。 【延伸閱讀】錄取人數成長,追不上開放名額—陸生碩博班近3年招收狀況 學年度:2011招生名額:653錄取人數:248缺額比率:62% 學年度:2012招生名額:575錄取人數:329缺額比率:43% 學年度:2013招生名額:1,118錄取人數:631缺額比率:44% 註:缺額比率=1-(錄取人數/招生名額)資料來源:陸生聯招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