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民幣再次迅速升值的邏輯

http://www.infzm.com/content/90920

日元急速貶值,人民幣快速升值,這一矛盾組合背後,是經濟政策的明確指向。

2013年5月27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和即期匯價雙雙改寫匯改以來的新高。人民幣對美元開盤中間價為6.1811元/美元,較上一交易日大漲56個基點,就開盤中間價來看,2013年已經累計升值幅度為1.69%,而在2012年全年中間價的上漲幅度只有0.25%。

這一漲勢令市場大跌眼鏡,在日元大幅貶值、中國經濟增長乏力、尤其是中小型出口企業經營困難的情況下,人民幣即便不貶值,也應至少維持幣值穩定。可眼下,人民幣漲勢如虹,出乎眾人預期。那麼,在當前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下,人民幣匯率選擇相對堅挺,其中究竟有哪些考量,又遵循哪些邏輯?

何不步日元後塵?

如此,「貨幣戰爭」真要來了。

2013年5月22日,日元兌美元匯率一度接近104日元/美元,最近幾日回調到102日元/美元左右。相比2012年11月初大約80日元/美元的水平,日元至今已經貶值超過20%。

如此短時間內如此大幅貶值,在國際外匯市場上極為罕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一直試圖以日元貶值來提振日本經濟,作為亞洲最大的發達經濟體,日本與周邊國家多年來形成了廣泛而深入的經貿和金融聯繫,在某種程度上,日本可以說仍是亞洲經濟的核心。因此,日元的急劇貶值必將抑制周邊國家對日本的出口,這亦是一種以鄰為壑的刺激經濟手段。

不得不說,每個政府制定經濟政策時必須先考慮本國利益,因此針對日元快速貶值,「跟隨策略」也廣為流傳,簡而言之:日元貶值,其他亞洲國家的貨幣也隨之貶值,以此對沖日元的貶值衝擊。

但,如果中韓等亞洲國家邁出這一步,必然引發一輪競爭性的貨幣貶值大戰,造成更多的動盪和不安,「貨幣戰爭」真要來了,而屆時,整個亞洲地區都可能陷入混亂之中,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主戰場就可能從第二個主戰場歐洲轉移到亞洲,這樣,全球經濟的復甦之旅將更渺茫和遙遠。

這並非危言聳聽。當前,國際投機資本巴不得亞洲國家間打起「貨幣戰爭」來。中韓等亞洲國家之所以不採取跟隨貶值策略,並非充大頭,而是看到了其中的危機。

跟隨貶值策略不可取,但是不能也不應放任日本政府日元貶值政策。中韓等國應該通過雙邊和多邊場合充分表達對日元過快貶值的擔憂,通過與日本談判或協商,要日本清醒認識到操縱日元貶值的不利後果,約束日本不負責任的匯率政策,防止日元進一步的大幅貶值。

如此,有人會問,雖然不能採取跟隨日元貶值的策略,那是否可以像2012年一樣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呢?

2012年全年,就開盤中間價來說,人民幣升值幅度僅為0.25%,即使按照盤中交易價,全年的最大波動幅度僅為1.15%,但是在技術層面上,這往往會被認為是緊釘住美元。

從2005年7月21日,匯改啟動之日起,中國宣佈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如果長期維持對美元匯率的緊釘住狀態,會授人以「匯率操縱」的口實,也與我國政府當前提出的「穩步推進匯率市場化改革」的目標不相符。

2013年3月20日,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合計101位議員再提議案,準備再次就人民幣匯率問題向中國施壓。在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後,中國為了應對全球性金融危機,一度將人民幣緊釘住美元,直到2010年6月19日重新啟動匯改。當時是特殊時期,因此這一舉措一開始得到了主要國家的默認,但是到了後期,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則逐步增加。從我國自身來說,也不得不謹慎選擇時機予以退出。

以升值促轉型

自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已累計升值33%,中國的出口比重不降反增

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轉型,已經刻不容緩。舊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改革開始以來,儘管也多次強調要實現經濟集約增長、強調環境保護,但事實上一直實行的是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粗放式經濟增長主要是靠高投入和犧牲環境取得的,被形象地概括為「三高一資」(高成本、高污染、高能耗、資源型)。

從需求來看,中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這種方式不僅越來越不經濟,而且已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

根據國家統計局支出法核算的GDP,最終消費佔比由2000年時的62.3%下降到2011年的49.1%,而同期資本形成則由35.3%上升到48.3%。最近幾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明顯減弱。2002年至2008年,我國的投資乘數平均為1.51,而2009年至2012年,下降為0.90,2012年僅為0.73,即固定投資中多投出去的1元,僅能使GDP增加0.73元。

同時,在GDP中淨出口所佔比重則持續在2.0%以上,2005-2008年四年均在5.0%以上,最高的2007年達到了8.8%的歷史最高點。過度依賴出口,則不僅招致中國成為國際上遭受「雙反」(反傾銷反補貼)最多的國家,而且也成為歐美國家施壓人民幣升值的主要藉口。

而人民幣匯率升值則直接對中國出口產業的轉型升級發生作用,從而利於經濟整體的轉型。

2004年底時,由於工作關係,筆者接觸到很多來自其他部門的報告,談論中國很多出口行業利潤率很低,以紡織品和服裝行業為例,當時多數觀點指出:如果人民幣大幅升值,這些行業必然陷入困境,工人將大批失業。

2005年7月21日,央行啟動匯改並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次性升值2.1%。這些年以來的實際結果卻是,這些行業非但沒有陷入虧損和破產,出口增速反而加快,國際市場份額不降反升,多數企業通過實施產品升級,利率潤沒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

而且,自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已經累計升值33%,但是此間,中國的出口並未受阻。另據統計和測算,2005年時中國貨物出口占全球的份額為7.26%,到2012年則提到高11%左右。

不過整體上看,出口商品的質量仍然不高,附加價值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世界貿易組織(WTO)2012年共同開發出了「貿易增加值統計體系」,試圖更加準確地評估一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傳統算法以各國海關統計的出入境數據作為統計基礎,而新體系僅計算一國參與全球產業鏈中的真實增加值部分。

按傳統算法,2012年中國貿易總額為3.87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的3.82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但是按照新算法,我國某研究機構得出的結論是,我國貿易總量僅為美國的六成左右,美國仍為第一大貿易國。

由此可見,出口產業升級的壓力和任務仍然很重,而人民幣匯率升值則是可以採用的一個重要手段。

讓人民幣回歸均衡匯率狀態

一切在為匯率市場化和資本項目可兌換做準備。

2013年5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的「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中確定:「穩步推出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措施,提出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操作方案。」

國際上有個著名的「不可能三角」,是指一國的資本自由流動、匯率穩定與獨立的貨幣政策,永遠無法同時兼得。

在資本進出國門尚不完全自由的情況下,中國目前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每一美元能換多少人民幣的控制力,但央行也需要不斷地印鈔票購買湧入的大量外匯資金。

而實現了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前提在於,匯率進入均衡狀態,並放棄匯率的管制,讓其充分的市場化。

試想,如果匯率存在明顯的低估,則必然吸引大量資本流入,匯率會在短時間被推高,而且往往會被推到高於均衡匯率的水平,即出現所謂「超漲」;如果匯率存在明顯的高估,本國資本則擔心匯率水平無法持續而大量流出,匯率也會在短時間被推低,而且往往被推到低於均衡匯率的水平,即出現所謂「超跌」。無論是超漲還是超跌,都會對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因此,為了在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後,市場上對未來匯率的預期相對分化,即一半人看漲另一半人看跌,匯率能夠相對穩定而不至於大漲或大跌,都希望在完成資本項目可兌換以前,本幣匯率能夠進入到均衡匯率水平。

目前來看,人民幣匯率仍然存在某種程度的低估。為了未來能夠平穩地轉變到浮動匯率階段,當前有必要通過逐步升值的辦法讓人民幣回歸到均衡匯率狀態。由於無法準確計算出均衡匯率值,官方往往採取試錯法,有時會快速升值,然後維持相對穩定,看看是否達到均衡匯率水平,如果漲過了,也會向相反的方向調整,直到既無明顯的升值壓力也沒有明顯的貶值壓力,即被認為進入到了均衡匯率狀態。

日前,市場廣為流傳一份有央行背景的研究報告《新形勢下對外開放的戰略佈局》,其中指出:制定並公佈人民幣可兌換的路線圖、時間表,明確2015年末實現可兌換。

儘管外界質疑如此短時間內完成資本項目可兌換困難重重,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種種跡象表明,資本項目可兌換在提速,而匯率也必然要加速向均衡匯率狀態回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402

比特幣「紅與黑」:擊鼓傳花老遊戲 一年升值3000倍?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097.html

賺了一輛瑪莎拉蒂的「礦工」

重慶郊外某機電廠,一間隱秘的小廠房裡,60多台電腦晝夜不停地高速運轉,製造出令人耳鳴的噪音和悶熱難聞的空氣。這是「比特幣礦工」孫傑的「礦場」,其60多台電腦的規模,在國內圈子裡數一數二。

一則圈內傳言是:孫傑挖比特幣,賺了一輛瑪莎拉蒂。

今年30歲的孫傑,是這傢俬營機電廠老闆的兒子,從小酷愛IT硬件。2010年,他在網絡論壇上初次接觸比特幣,看到有個美國人用1萬個比特幣,只買了兩個比薩。直到2011年6月,《福布斯》雜誌等美國主流媒體報導了比特幣,其價格從不到1美元猛增至30美元。1萬個比特幣的價值,已經從兩個比薩變成了30萬美元!

「上千倍的收益啊!」孫傑難以抑制內心的激動,正打算拿出大部分積蓄購買比特幣,卻趕上了比特幣發展史上的一次「浩劫」。

2011年6月20日,一個黑客入侵了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市場東京Mt.Gox市場,造成比特幣的價格自由落體般跌至0.01美元。當時有人發帖稱:「2.5萬個比特幣被盜,現在真想自殺!」孫傑至今都心有餘悸,「幸好晚了一步,不然也完了。」

雖然此後Mt.Gox市場加強了網絡安全,比特幣價格也逐漸回升,但孫傑認識到了比特幣的巨大風險。他選擇了一種更謹慎的方式挖礦。

實際上,獲得比特幣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在交易市場上購買,二是自己用電腦運行比特幣的生成程序,圈子裡稱後者為「挖礦」。挖礦的成本主要是設備折舊和電費,贏利來自出售比特幣。相比炒幣,挖礦的風險相對較小,「相當於發行原始股,幣價高時多賺,幣價低時少賺。」

然而,專業的挖礦絕非易事。

其一,挖礦需要高端配置的電腦,尤其是高端顯卡。普通電腦雖然可以挖礦,但效率極低,電費成本基本抵消了收益。但高端顯卡產量小,不易購買。孫傑不僅通過圈子裡的朋友拿貨,還經常跑到深圳、上海找廠家拿貨。他幾經周折花了10多萬元,才配齊了8台高端電腦,全部採用AMD當時的旗艦級顯卡5970。

其二,由於電腦運行比特幣程序,會產生大量的熱量與噪音,要規模化挖礦,就必須選擇不受影響的場地。有「礦工」在自己家裡挖礦,嗡嗡的電腦噪音晝夜不停,被鄰居懷疑是外國間諜。還有「礦工」一不小心,電線短路把自己房子燒了。而孫傑自家機電廠的廠房,正好是一個絕佳的「挖礦」場地。

其三,管理挖礦的電腦,需要很專業的IT硬件改裝技術。比如怎樣的硬件配置,才能使挖礦效率最大化;怎樣佈置挖礦場地,才能更快地散熱……幸好自己從小對這塊感興趣,孫傑通過泡論壇,看帖子,逐漸掌握了改裝技術。他甚至專門製作了一個安置電腦設備的架子,充當電腦機箱。

在「礦工」圈子裡,孫傑屬於極為謹慎的一類。

對於挖出來的比特幣,有些「礦工」從投資的角度,會保留一部分,一些極客出於收藏的目的,甚至會將其全部保留。而孫傑則恪守「現挖現賣」的原則,24小時之內將比特幣變現,將幣值貶值的風險降至最小,然後再用賺來的錢添置電腦。

時至2012年年底,比特幣價格從5美元穩步升至10多美元,通過現金流的快速運轉,孫傑的規模也擴大至40多台電腦。這一年他賺了四五十萬元,總共挖出來2700個比特幣。這些比特幣通過「東京Mt.Gox」和「比特中國」這樣的市場,流到了無數炒家手中,最終演變為一種令人瘋狂的投資品。

預見「未來」的老端

什麼東西一年可以升值3000倍?

就在孫傑開始「挖礦」的2011年7月,一個叫端宏斌的人正在通過博客向網友們普及比特幣投資:2010年每個幣不到1個美分,2011年價格已經達到15美元,足足升值了3000倍!

33歲的端宏斌在圈子裡人稱「老端」,如今算得上國內知名的比特幣炒家,之前寫過暢銷書《投資魔法書》,平時靠寫投資博客謀生。當時,身邊的人總對他的普及投來異樣眼光:「什麼騙人的玩意兒?這麼腦殘的東西你也信?」在網絡世界中,老端卻擁有不少追隨者。

老端們相信,比特幣作為一種脫離政府意志,極為純粹透明的貨幣體系,其價值完全取決於市場的信任與需求。2100萬個的總量限定,能有效防範偽造和複製,而其設定的產出速率,能避免通貨膨脹。

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大幅削弱了歐美金融體系的可信度後,比特幣越來越被認可,甚至成為一些自由主義者的信仰。一個例子是,2011年美國政府封殺維基解密網,凍結其所有銀行賬戶。但由於在技術上美國政府無法凍結比特幣賬戶,很多極客和黑客通過捐贈比特幣支持維基解密網。

2012年7月,比特幣價格穩定在6——7美元,老端成立了名為「老端比特幣一號」的比特幣基金,號稱「國內第一支比特幣基金」。由於法律與市場的風險,該基金不針對公眾集資。10萬元的資金規模,四成來自老端自己,其餘六成來自老端的朋友。

老端公開承諾:萬一某天比特幣消失,或者價值歸零,自己將全額賠付投資。而作為基金管理者,只收取盈利的20%做佣金。

老端成立比特幣基金,其實是看到了比特幣未來升值的空間:一方面,2012年東京Mt.Gox市場每天的交易量,已達到幾十萬美元,比2011年增長了百倍;另一方面,按照比特幣產量每四年減半的設定,第一個四年的到期時間,正是2012年11月28日。

按照經濟學最基本的法則供求關係,當需求增加的情況下,供應量減半,其價值必然會上漲。老端當時估計,2013年比特幣價格很可能突破20美元,甚至達到30美元。

然而,比特幣這匹黑馬的躥升速度,大大超出了老端的預料。

2013年3月16日,深陷債務危機的塞浦路斯政府,宣佈對銀行賬戶徵收高額存款稅。不再信任央行貨幣體系的歐洲資本炒家們,立刻將賬戶裡的歐元兌換成比特幣。比特幣需求激增,使得其已經增長至40多美元的價格又開始迅速上揚,至4月初一路衝破100美元大關!

擊鼓傳花老遊戲

整個市場開始變得瘋狂起來。

那段時間,老端晚上睡覺做夢,滿腦子都是比特幣、比特幣……每天早上醒來他都會發現,自己的比特幣基金,又多了幾千上萬美元。再打開QQ一看,他加入的幾個比特幣炒家群,都會彈出七八千條信息。有人叫嚷,比特幣已經達到歷史高點,趕緊平倉!也有人抱怨,自己70美元剛一賣掉,就漲破100美元了!更有人鼓吹,比特幣將漲到200美元,大家趕緊加倉!連老端自己,站在100美元的歷史高位上,究竟該買還是該賣,都有些無所適從。

至此,他的「老端比特幣一號」基金,在8個月時間內暴漲10倍多。跟他合夥的朋友們,不停地打電話給他:「老端,趕緊賣了吧,咱見好就收。」迫於套現的壓力,老端進行了一次分紅。

有人套現賺錢,就有人眼紅。身邊一些當初對他炒幣嗤之以鼻的人,反過來問他:「老端,你怎麼不早說啊?」老端有一個做生意的朋友,在2012年比特幣價值8美元時建倉,在2013年3月下旬80美元時賣掉,整整賺了10倍。這樣的財富神話傳開後,不少老闆隨即把股市樓市的資金轉移出來,大肆搶購比特幣。

事實上,塞浦路斯危機引發的比特幣暴漲,使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認識了比特幣,新的資金進場再度推高了比特幣的價格。

此後比特幣的行情,從一匹黑馬變成一匹脫韁的野馬,從2013年4月初的100美元,暴漲至4月10日的266美元,10天之內漲幅高達166%!

比特幣已經瘋了!

老端感到恐懼。在他的投資圈裡,不斷有人在100多美元,甚至200多美元時高位接盤。老端勸過,歷史高位,風險太大,對方回答:「40美元時,就是歷史高位了。現在不是都200美元了麼?」

然而,如同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鼓聲停止時,就是懲罰來臨時。「比特幣沒有漲跌停限制,而且可以24小時交易,一旦沒有人接盤,價格就會崩塌。」當比特幣價格突破200美元後,大量以幾美元或幾十美元建倉的先期炒家,開始拋售套現,致使比特幣價格走勢出現拐點。

於是在4月9日——10日,老端連發兩篇博客警告,果然,4月11日——12日,比特幣價格從266美元,一口氣下跌至65美元。

瘋狂的市場猶如跌入冰窟。老端的幾個炒家QQ群死一般沉寂,過了兩天才有人把忍痛割肉的交易信息,附上嚎啕大哭的QQ表情,截圖發到群裡,隨即招來一連串大哭表情的回覆。

在這輪行情中,老端表現克制,以至於「老端比特幣一號」基金按兵不動。他覺得,暴漲暴跌背後其實是財富的轉移,錢從大部分後知後覺的人,轉移給小部分先知先覺的人。

「南瓜博士」危機

在老端這樣的炒家們「坐著過山車」時,「礦工」孫傑決定不再挖比特幣了。

「礦工」們被一種「礦機」逼到了絕境。當年曾有美國極客提出「礦機」構想一種專為「挖礦」配置硬件的機器,除了「挖礦」,別無他用,後礦機被宣告難產。然而,這種挖礦界「核武器」卻被中國人研製了出來。

2013年2月,一個網名為「南瓜博士」的神秘人物,聲稱研發出了專業「礦機」,並在網絡上以先款後貨的方式公開銷售。一台「礦機」售價8000元,其效率相當於20多台高配電腦,兩天即可收回成本。「等於說,別人造出了原子彈,我們用的卻是小米加步槍。」

實際上,此時孫傑挖比特幣,已是日益艱難。一是比特幣產量減半,「礦工」卻越來越多,在比特幣產生速率恆定的條件下,每個人的「挖礦」速率也就越來越慢。而「礦機」的出現後,更是加劇了孫傑的「挖礦」難度。「一台電腦兩三個月,才能產出一個幣,還不夠電費成本。」

不少「礦工」紛紛向「南瓜博士」投降,在二手市場變賣了電腦,訂購了「礦機」。孫傑仍採取了一貫謹慎的態度,「萬一哪天比特幣不值錢了,礦機就成了一堆廢鐵。而電腦設備至少可以賣二手貨。」

天無絕人之路。2013年3月,像孫傑這樣堅持使用電腦的「礦工」,集體轉向另一種虛擬貨幣利特幣(Litecoin)。

利特幣誕生於2009年,運行模式跟比特幣相差無幾,只不過總量限定為8400萬枚,為比特幣的4倍。最初,利特幣被視為比特幣的山寨幣,隨著比特幣的火爆逐漸被人們認可,於是有了「比特幣為網絡黃金,利特幣為網絡白銀」一說。

對於孫傑來說,挖利特幣又像回到了先期進軍比特幣的好時候。不過一個月時間,孫傑已將挖礦規模擴大至60多台電腦,每月產出幾千個利特幣,大賺了十幾萬元。

金錢永不眠

讓孫傑大賺一筆的利特幣,只是山寨比特幣的一種。目前出現的山寨幣多達10多種,大多數就像三四年前的比特幣,沒有市面流通一文不值。

然而,倘若時間倒回兩三年前,誰還會忽視僅僅價值幾美分的比特幣呢?按照這個邏輯,一個網名為「蘇妲己」的炒家,拿出幾萬元瘋狂購買各種一文不值的山寨比特幣。每買一種新的山寨比特幣,他都會到各個論壇和QQ群,鼓吹這種幣的升值空間。

孫傑在QQ群裡跟他開玩笑:你買這麼多不值錢的山寨幣幹嗎啊?「蘇妲己」回他:哪天一美分變成一美元,就100倍啊!

老端也有這樣瘋狂的朋友,他認為,在獲取超額利潤的意義上,虛擬貨幣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真正有價值的,最多就比特幣和利特幣這麼兩三種,更何況其本身還有不少隱憂。

一個巨大的悖論是,比特幣通過「去中心化」,建立了一個透明公正的貨幣體系,但也因此導致沒有人對這個體系的良性運轉負責。比如,由於政府無法實施監管,比特幣很大一部分的需求,是來自於國際毒梟或走私犯的非法交易。

最大的風險還是來自於交易環節。

無論是「礦工」還是炒家,要通過比特幣獲利,就必須將其放到網絡交易市場上。但由於網絡交易的特性和法律監管的空白,他們卻無從真正知曉,這個市場究竟是誰開的,出了問題該找誰負責。

「周同(ZHOU TONG)」事件可謂一記警鐘。開設交易市場的周同,自稱是一個新加坡華人。由於創新性地開設了比特幣融資平台,以及圍繞比特幣創造出一系列證券、債券和期貨等衍生品,其開設的市場日益火爆。

然而,2012年周同在網上發佈公告稱,市場受黑客攻擊,比特幣被洗劫一空。不少受害者指責,黑客只是幌子,實則是周同本人監守自盜。但受害者們僅僅知道「周同」這個亦真亦假的名字,只能自己嚥下苦果。

孫傑和老端並沒有在這個市場上進行交易,也避開了這次慘重損失。但令他們擔憂的是,即使「比特中國」這樣的老牌市場,也存在著法律上風險。

「比特中國」每天已經擁有1萬多比特幣的交易量,其佣金高達五六萬元人民幣。「開市場的人,必定是手眼通天的人。既把服務器架設在國外,又沒有在國內監管機構備案,合不合法都還難說。」

經歷了劇烈漲跌後,老端越發覺得,市場的不確定性太大。「在股市上,面對的是金融大鱷;而在比特幣市場上,面對的是黑客。兩者完全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而孫傑則很擔心哪一天,市場被查封了,自己挖出來的幣,也就失去了變現渠道。不過他覺得也值了,「做這行一年的收益,等於開幾年工廠了。」

2013年5月,比特幣價格穩定在了100美元左右,利特幣則也保持在3美元的水平。一切看上去又歸於平靜。然而,金錢永不眠,關於它的慾望與戰爭,永無止息。

鏈接:眾說紛紜比特幣

唱衰派: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副主席 查理·芒格:比特幣不會成為通用貨幣。我對它沒有信心。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前經濟學家 羅伯特·麥克米倫:比特幣易於儲存、難於盜竊、難於造假的特性賦予其巨大價值,但由於比特幣的供給量有限而且已知,所以它注定無法成為貨幣的有效替代物。另外,它顯然沒有任何使用價值,這一切將使之徹底覆滅。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保羅·克魯格曼:比特幣的波動趨勢鼓勵人們進行貨幣囤積。我們並不希望有一個貨幣體系,讓老百姓不捨得花錢。我們希望的是,這個系統能促進交易,讓整個經濟變得活躍起來,但比特幣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中立派: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主席 沃倫·巴菲特:我們的490億美元中,沒有任何資產是比特幣。但是比特幣也許行得通。

《經濟學人》雜誌資深編輯 馬修·畢夏普:比特幣的火熱和黃金走俏一樣,都是我們在量化寬鬆時代對法定貨幣信任度降低的表現。比特幣最大風險在於,政府可能會採取干預措施,摧毀這種法定貨幣的替代品。但假如一個主權國家也發行這種基於算法的貨幣呢?是否會把法定貨幣逐出市場?

弗吉尼亞大學達登商學院教授 彼得·羅德里格斯:比特幣有可能會崩塌,但只要是貨幣就必須接受考驗,所有的貨幣都在經歷危機。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比特幣是否會經歷坎坷與暴跌,以及人們的瘋狂,而是它能否在這場不可避免的考驗中生存下去。如果能,即使以非常低的價值生存下來,它也將改變我們對價值儲存手段,乃至虛擬經濟獨立性的看法。

唱多派:

哈佛大學公共政策與經濟發展教授 克里斯·羅伯特:比特幣的火熱與近期媒體反覆鼓吹全球經濟不景氣有關,而它的價值又比傳統金融產品更容易被炒作。炒比特幣雖然風險巨大,但我們從來不缺投機者。作為一個新興的金融投機工具,比特幣會長時間與我們相伴。

華爾街分析師 尼克·考拉斯:比特幣是技術宅男的黃金。它最諷刺和最有趣的事情是,很多真人把真金白銀投入到這個系統,他們信任它,就像信任一個國家的主權。新新人類的經濟生活都具備網絡特性,所以比特幣與他們產生了共鳴。

《貨幣戰爭》作者 宋鴻兵:與其糾結比特幣的現實利弊,不如思考互聯網給傳統社會帶來的衝擊。比特幣創造了一個更加嚴格的「金本位」體系,可以避免央行濫發貨幣所導致的通貨膨脹對持幣者的剝削。因此,比特幣是未來貨幣發行體系的一種進化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41

高盛——薪酬下滑算什麽?股權升值才是王道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040

高盛去年的員工薪酬出現了下滑,其人均年薪為38.3萬美元(約232萬元),低於2012年的近40萬美元。但因股價的上漲,2012年獲得股權的高盛員工手裡的股權升值了至少6億美元,不過這些股權並不是想兌現就可以兌現的,大銀行通常是延期3-5年。

2013年薪酬縮水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

高盛2013年發放薪酬126億美元,較2012年下降了3%。上述薪酬開支相當於其總收入的36.9%,該比例為2009年以來最低。受首次公開募股風潮提振,2001年這一比例曾達到48.7%的峰值。

高盛集團2013年人均薪酬為383,374美元,低於2012年的399,506美元。

知情人士表示,總體而言,高盛集團的年終獎為持平至略有下降;其固定收益部門交易員的年終獎總體較前一年有所下降,部份員工的年終獎降幅可達10%乃至10%以上。

高盛的薪酬情況被視為華爾街的標竿,因此其他一些大行去年的薪水也不會好到那裡去,尤其是第四季度,各大投行公佈的季報中,收入和利潤較同比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

摩根大通第四季度營收241.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44億美元下滑1%;淨利潤52.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7億美元下滑7%;每股收益也不及去年同期。

高盛方面,當季收入下降4.9%,至87.8億美元;實現淨利潤23.3億美元,不及上年同期的28.9億美元。

利潤下滑幅度更大的是摩根士丹利,其當季利潤同比劇減70%。

員工股權大幅升值

WSJ計算了在2012年獲得股權的高盛員工的股權價值增長情況,其發現這部分股權在過去一年增加了6億美元。實際上在監管趨嚴以及民眾怨懟聲中,銀行越來越傾向於通過股權激勵的方式來替代現金獎勵。

下圖便是五家銀行在2012年獎勵給員工的股權當前的價值,以及與2012年的升值幅度,這五家銀行的員工股權價值起碼升值了60億美元:

奖金高盛摩根大通花旗美银华尔街投行年终奖股权激励股票

(圖片及數據來自WSJ)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股權並不是想兌現就可以兌現的。大多數銀行要求員工持股至少一年(也有銀行允許立即兌現),大銀行通常是延期3-5年的時間,這意味著這些股權是逐漸轉移到員工手中的。他們最後能拿到多少獎金取決於這期間股價的漲跌幅。

通常,中途離職的員工將會喪失獲得剩餘股權的權利。此外,有些銀行甚至還規定,即使到了兌現日期,這些股票也得放在員工的經紀賬戶,高盛就是這麼幹的,在其規定的三年時間到期後,這些股票還得在員工的經紀賬戶裡呆上兩年,不允許出售。

2012年,美銀獎勵給員工2.9億股股份,高盛拿出了1120萬股股份,摩根士丹利則是5400萬股股份。摩根大通和花旗分別為5960萬股和3350萬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58

(0357) 美蘭機場的升值潛力大 Edward Lee 發掘十倍股

http://edwardten.blogspot.hk/2014/02/0357.html

首先,先說我個人對美蘭機場盈利預測,估計2013年全年股東應佔利潤可增20%至每股0.9679港元,現價$6.913預測市盈率7.13倍。


這個預測是基於以上數據,2013年全年海口機場旅客吞吐量同比增11.7%1,193萬人次,其他國內主要機場如北京、上海、廣州及深圳吞吐量皆較低。此5個地方的機場皆有上市,其中香港上市的只有北京及美蘭。北京首都機場旅客吞吐量只增2.5%13年機構預測市盈率約14倍。

機場收入主要來自旅客及免稅店
美蘭機場收入來源中,與航空有關的都是向旅客收取,包括旅客服務費、機場費,佔總收入約40%,其他與旅客/貨運有關的收入包括飛機起降、地面服務、貨運包裝、貴賓室收入,約佔30%,還有固定的收入,包括特許經營收入、租金,佔24%,剩餘的是停車場及其他。所以,旅客吞吐量數據或飛機起降架次,就足以預測機場收入增長。

成本架構主要來自員工成本及財務費用
至於成本主要是員工成本,但都是只佔收入約10.6%,集團淨利潤率達44-47%,本來淨利潤率是可以更高,但2011上半年,集團發債券(8RMB)收購海航機場24.5%權益,而發債利息每年開支達62.4百萬(息率7.8%),而收購後應佔海航機場利潤只有30百萬,整個投資一年虧損近32百萬,是高價收購所致,收購權益的回報率只有3%,但收購成本7.8%。其實是一項失敗的投資,有點被人利用的感覺。可能是美蘭機場估值低的原因,但對增長影響不太大。如美蘭能以較高價發行A股收購餘下30%權益,將會較為有利。而海航持有67%三亞機場權益,如完成收購,集團間接持有36.5%三亞機場權益(現時持有16.4%權益)。三亞機場是美蘭主要競爭對手,因海南島只有2個主要機場。

2014年開始多項旅遊項目建設完成 未來3-5年旅客必定增加
未來海南島旅客必定增加,原因是多個旅遊項目將吸引更多旅客。1.總投資人民幣60億元的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項目,二零一四年執行首次衛星發射任務,實現火箭首飛,預期每次執行火箭發射任務將有15萬人左右的旅客進場觀看發射過程,2.位於海南陵水總投資人民幣65億元的海洋主題公園項目已進入主體工程全面施工階段。3.總投資人民幣33.7億元的海棠灣國際購物中心項目,酒店部分正進行主體結構施工,商業部分預計二零一四年三月竣工。4. 位於海口市總投資人民幣120億元的長影海南世紀影城項目正在進行徵地工作。

14年開始免稅店業務將有強勁增長 主要來自經營面積增加
美蘭增長來源除了旅客增長,還有免稅店收入,2012年報所述「本公司將按照美蘭機場離島免稅店銷售額提成或美蘭機場離島免稅店向本公司租用營業面積固定費用的較高金額收取特許權費。」,另外13年中報所述「截至二零一三年六月三十日止的六個月內,美蘭機場離島免稅店銷售收入人民幣28,355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0.22%;購物總人次達186,782人次,銷售產品數量504,394件,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5.8%6.9%。美蘭機場離島免稅店現有營業面積3,632平方米,現正進行的三期擴建店面佔地面積約1,130平方米,預計將於二零一三年十一月正式對外營業,後期還有約1,400平方米的區域將進行改造,美蘭機場離島免稅店三期改擴建面積共計約2,530平方米(以上兩個相加)。至二零一五年,美蘭機場離島免稅店營業總面積預期將達到10,000平方米。」即相比20136月底增加175%面積。以136月底半年收入計,每平方米每年收入43.416RMB,粗略估計2015年底後,特許經營收入可達4.3億或以上,由於銷售額增長強勁,預計租金收入增長將會很高,2013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增50%,但特許經營收入只增6.6%,相信銷售額提成比例仍然低於營業面積固定費用,但銷售收入增長持續,未來銷售提成將會高於營業面積固定費用,特許經營費用會有較高增長。

2014年預計每股盈利增25%
2014年,特許經營收入預計增40%,主要是特許經營面積增加至近5000平方米所致,預計旅客吞吐量增20%,旅客費增20%,集團總收入預計增21.3%,股東應佔溢利估計增25%,每股盈利增至$1.2145HKD,但有多項因素影響預測,包括可能14年內A股發行上市收購餘下30%海航,收購母公司機場資產,新客運大樓開始建設等,美蘭有很多機會,但會有風險。

風險因素
對於一間公司來說,風險來自收入下跌及成本增加,收入下跌機會應該極低,因為就算經濟差,去外地旅遊人士可能減少,但本土旅遊下跌機會仍然很低,因為以往去外國的會轉移本土旅遊,再者,有新旅遊項目,此消彼長,點計都會有增長,免稅店收租金固定費用,銷售收入減對特許經營費用影響也不會很多,現在是成本問題,員工費用應該會繼續上升,相信仍然是可控制範圍,維修、水電及折舊等變動不會太大,現在只擔心財務費用及稅率,如果有收購,而需要舉債,而收購項目回報率低於利息開支,就會影響盈利預測,

估值
現時,股價6.9港元,集團14年預測市盈率5.86倍,保守估計以10倍市盈率估值,14年目標價$12.15,以12倍估值則可達$14.6

雜項資料
投資做預測,不是單憑一個消息就可以,例如免稅銷售收入13年增70%,看似增長強勁,但代表什麼?對美蘭有什麼影響?其實對收入影響可能只有10%影響,對集團整體收入可能只有單位數影響,所以如果一個消息計不到對集團影響,那個消息只能說沒有用。

1個新聞是回應返14年預測

2個是文昌市現時只有3家有星級的酒店,有28家建設中,文昌市仍是未開發地區,航天發射場項目建成將會吸引很多遊客,是海南島未來旅客增長來源。

3是春節旅客增長,但不知道同比是指同月日比,還是同上年春節比,春節是海南島最多旅客的日子,如果春節與春節同比增20%或以上,全年吞吐量同比達雙位數也不會有問題了。


1.海口美蘭機場免稅店的營業面積將接近5000平方米
http://big5.chinanews.com:89/gate/big5/www.hi.chinanews.com/hnnew/2014-01-21/335074.html

2.文昌市共28項星級酒店建設,現時文昌市星級酒店只有3
http://news.hainan.net/hainan/shixian/qb/wenchang/2014/01/31/1741242.shtml


3.春節期間進港出港人數同比增超過20%
http://news.sina.com.cn/o/2014-02-02/193529391966.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42

人民幣繼續長期小幅持續升值政策是引鴆止渴 年紀不輕輕吳向軍

http://xueqiu.com/6246827362/27796543
全球主要國家股市在2014開年以來大多走出了一個先跌後漲的V型。一月份,由於中國經濟數字不好,美國遇見20年以來最寒冷天氣影響,全球主要股市平均下跌6%左右。從一月底開始,隨著中國政府再次托底信用市場、美國4季度季報超越預期、和歐洲經濟觸底明顯,全球股市一路走強。現在,中國、美國、歐洲(平均)股市基本恢復到了年初的高位。當然,各個國家多少有些不同。美國的科技股(納斯達克指數為代表)、南歐國家、中國的中小板表現較好。上週全球股市在持續上漲之後,出現喘息。主要股市除日本和英國以外漲跌幅度都不明顯。估計美歐股市都需要盤整一段時間之後才能再次衝破前期的阻力線,再創新高。美國和歐洲兩大央行在復甦的經濟面前仍然維持極為寬鬆的貨幣政策將會為今年美歐的經濟以及股市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最近幾週很多全球投資人非常關注的話題是人民幣的匯率問題。
查看原图
  上圖為過去一年美元兌人民幣的市場交易價(黑色)和人民銀行每日公佈的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橙色)。兩條線基本呈下降趨勢,表明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在不斷下降,即人民幣在不斷升值。人民幣的市場交易價一般比人民銀行的中間價要強近1%左右,這是因為人民銀行只允許人民幣交易價格偏離中間價1%。

  從今年1月14日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創出歷史低點1:6.0930之後,人民幣中間價一路貶值至2月21日的1:6.1176,貶值幅度為0.40%。而人民幣市場交易匯率則從1月14日的1:6.0406一路貶至2月21日的1:6.0912,貶值幅度為0.84%。本次人民幣貶值力度為2012年以來最大的一次。相比2005年以來人民幣貶值幅度也算是少見了。

  自2005年人民銀行施行人民幣匯率有限浮動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幣值一直呈現單邊升值的趨勢。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達36%,平均每年升值達3.5%。這期間只有兩次例外,一次是2008年至2010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長達兩年的停滯期,第二次是2012年2季度歐債危機時累計1.65%的小幅貶值。這兩次的「例外」都是人民銀行在人民幣中間價嚴格指導下完成的。中國政府希望人民幣小幅長期升值的意願非常明顯。但是人民幣小幅長期升值有幾個非常大的壞處:

1.  人民幣小幅長期升值為國際熱錢實現長期無風險高額收益提供便利。上面提到,人民幣自2005年以來平均每年隊美元升值3.5%。而國內人民幣存款利息一般比同期美元利息高2%-3%。也就是說,國際熱錢進入中國在過去9年間有平均5.5%-6.5%的無風險收益。如果這些國際熱錢在海外進行槓桿操作(借入並賣出美元買入境內人民幣)或者將人民幣投資於房地產等資產,收益將是非常驚人。而這一切都是人民銀行白白送給國際熱錢的。

2.  大量游資進入中國大幅增加了國內流動性,是貨幣發行過量和資產泡沫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的外匯儲備從2004年底的8200億美元升至2013年底的3.8萬億美元,增長了5倍,直接增加人民幣發行27萬億。當然這些外匯佔款中大部分應該是貿易順差引起。但是不得不說的是,現在人民幣貨幣供應量M2超過百萬億,全球第一,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外匯佔款引起的。這部分外匯佔款中各種國際熱錢上萬億美元規模不是沒有可能。中國的資產(包括房地產)價格大幅度上升與人民幣的小幅長期升值密不可分。

3.  出口企業承壓非常嚴重。過去10年,美國的通脹率平均在2%左右。歐洲和日本的通脹率更低。也就是出口價格增長非常緩慢。而中國製造業成本增加很快。能源、人工等價格翻倍都不止,再加上36%的人民幣升值,出口商的利潤被壓縮得非常厲害。曾幾何時,江浙一帶的出口型企業是經濟的支柱。而近幾年沒有人談論建工廠,大家都去炒房地產和放高利貸了。

人民幣到底是否被低估了呢?確實,在9年前,人民幣的幣值是被大幅低估了的。過去9年人民幣的升值,進口商品的價格相對大大降低,對刺激民眾的消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現在,我們明顯看到由於幣值上升和多年的高通貨膨脹,奢侈品、快餐、服裝、農產品等等的可比消費品在中國國內的價格已經超過國外價格。這說明人民幣的幣值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被高估了。至於現在中國的進出口順差,其實很多是國際熱錢無法以資本形式進入中國而改用貿易形式進入中國引起的。

那麼為什麼人民銀行近年來仍然持續堅持人民幣小幅持續升值的政策呢?我認為最有可能的解釋就是中國的金融市場已經對外匯佔款增加貨幣供應形成了依賴性。如上所述,外匯佔款是近幾年來人民幣貨幣供應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外匯佔款使人民幣貨幣供應被動增加,而不是主動增加,是滿足國內日益高漲的流行需求的最直接手段。一旦反轉,就會造成流動性緊張。去年有一段時間人民銀行打擊國際熱錢湧入而阻止虛假出口貿易。外匯佔款的下降立即引發流動性緊張,需要央行釋放流動性。我們知道在人民幣幣值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被高估了。人民幣的匯率應該穩定,甚至小幅貶值才對。在這種情況下央行繼續保持升值政策鼓勵熱錢湧入套利無異於引鴆止渴。

這就是為什麼過去一個月人民幣小幅貶值引起了國際市場相當大的關注的重要原因。這是否代表了人民銀行態度的根本轉變。而美元兌人民幣的交易價格貶值超過人民銀行設定的中間價顯示市場對人民銀行中間價會持續貶值的預期。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會不會停留在1:6水平上,或者會不會就此小幅貶值?我們拭目以待。中央政府不應當被人民幣貶值帶來的熱錢流出所嚇倒。因為熱錢流出帶來的負面效果是暫時的,人民幣長期升值對實體經濟帶來的負面效果要嚴重得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603

人民幣保單開賣中長期賺升值財


2014-04-07  TCW  
 

 

四月起,又一個人民幣重量級商品登場——國內第一批人民幣傳統保單首度開賣。由於金管會限定的銷售額度僅人民幣約八十億元(約合新台幣四百億元),在「限量」商品的噱頭下,保險業者估計,一上市很快就會被搶購一空。

過去一年,國內僅能買到人民幣投資型保單,但買氣冷清,賣了一年,僅銷售人民幣一億八千三百萬元,與一年內就衝破人民幣兩千億元的存款相比,簡直天差地別。原因是投資標的多半連結在香港掛牌的人民幣計價指數型基金(ETF),但近年來中國股市表現欠佳,影響了整體購買意願。

四月一日推出的第一批人民幣傳統型保單,多半是儲蓄意味濃厚的養老險及利變壽險(編按:利率變動型保險,保險公司透過每年或每月宣告利率,反映市場利率狀況),由於人民幣保單預定利率約落在二.五%,比新台幣保單的二%至二.二五%還高,加上人民幣匯率長期看升,可望成為人民幣定存和債券基金之後的新款熱門商品。

金融海嘯後的低利環境,帶動預定利率較高的外幣保單如美元和澳幣保單熱賣,市場預估,人民幣保單從無到有,也將成為熱門商品。

依照美元保單的發展進程,未來保險公司將陸續推出保障型、儲蓄型與還本型的人民幣保單,由於每張保單的特色與保障、給付方式都不一樣,投資人宜先瞭解自己購買保單的目的、預算、可規畫年期等,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面對人民幣傳統保單即將上市,向來熱愛外幣保單的投資人應如何挑選?如何避開匯率風險?以下由專家解答人民幣保單的六大疑惑:

Q1買人民幣保單有哪些好處與風險?

買人民幣保單可望利率和匯率兩頭賺。在相同條件下,買人民幣保單會比新台幣保單的保費還便宜至少約五%。匯率看升,則是人民幣保單另一大吸引力。

對父母來說,若小孩未來有到大陸唸書的需求,可透過人民幣保單來儲存教育基金,以規避匯率升值的風險。而對於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則適合先買醫療險,再買壽險;若未來有外幣需求,則可選擇人民幣壽險保單。人民幣這個大門一開,可以說從小孩到大人,都有了投資工具的多一個選擇。

不過,人民幣保單的保險費與保險金,均以人民幣計價,購買時,要將新台幣轉成人民幣來付給保險公司;未來保單到期時,將保險公司給付的人民幣保險金換成新台幣使用,一來一往都有可能面對匯率風險。

中國人壽行銷企畫部資深協理蘇錦隆提醒,買人民幣保單前,應考慮匯差轉換、手續費成本及利率等因素,最好是利用閒置資金,因為投保期間,如果遇上財務問題,一旦中途退保,所取回的金額有可能低於已繳付的總保費。

此外,人民幣傳統型保單儲蓄和人壽保障兼備,但要滿期才有三%的報酬率,如果只想賺利息,還不如定存一年人民幣就有三%利息。

Q2和其他外幣保單比較,人民幣保單有何優劣?

其實,若以預定利率的角度來看,人民幣傳統保單還不如美元保單。美元保單預定利率大約在二.七五%,人民幣保單則是二.五%,而且利變型美元保單若加上加值回饋,總收益有機會到三.七%至三.八%左右。

不過,若加上匯率升值幅度,人民幣保單仍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自從二○○五年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八年多來累計升值約二五%,富邦人壽財務精算處執行副總經理董采苓指出,雖然人民幣保單的預定利率低於部分美元保單,但如果人民幣在投保期內持續升值,總投資收益就會超越美元保單。

Q3人民幣匯率升貶,對保單的影響?

許多人想買人民幣保單,最重要的動機之一,就是看好未來人民幣的升值潛力與空間。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幣是管制貨幣,其幣值的升貶,相當大的程度取決於中國人民銀行的態度。

二○○五年中國啟動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已走過八年多的升值勢頭,加上最近中國人民銀行將人民幣中間價的波動幅度由一%調升至二%,這意味著,未來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變大,而且也可能由升轉貶,已打破「只升不貶」的鐵律。不過,中國經濟將保持七.五%增長率,經常帳與金融帳將維持雙順差,今年一月外人直接投資已連續十二個月正成長,加上外匯儲備超過三兆八千億美元的天量,對人民幣升值提供支撐力道,中長期升值趨勢不變。

此外,銀行每天換匯的限額為人民幣兩萬元,不像美元等外幣無限制,想買多少就換多少,假設投資人現在手中沒有人民幣,宜先善用一些銀行推出的優惠方案購買,可省下手續費;加上目前人民幣匯率走貶態勢,透過外幣帳戶累積一筆人民幣存款,將來用作支付保費,可以降低投資成本。

Q4人民幣保單,在台灣買還是直接到中國買較好?

如果要購買大陸的保險,必須拿著台胞證親赴大陸銀行開戶,而且,台灣尚未開放大陸保險公司的保單在台灣販賣,形同「地下保單」。

一位在兩岸往來二十多年的壽險從業人員表示,大陸保單相對台灣「貴又不好」,因為壽險保單是根據當地利率、死亡率、費用率精算保費,雖然大陸保單的預定利率較高,但死亡率、費用率都比台灣高,因此計算出的保費會比台灣貴。

不僅如此,大陸有關不肖保險業務員收取保費後,捲款潛逃的情事時有所聞。未來如果遇到保險理賠爭議,無法受到國內法律保障,消費者必須自行承擔風險,可能得要自行越洋打官司。而且,理賠保險金以人民幣支付,除非長住大陸,否則拿到的保險金可能無法直接匯回台灣,十分不便。想要購買大陸的保險,須先瞭解大陸的保險與台灣的差異,以免花了大錢,卻得不到應有的保障。

Q5同樣是人民幣商品,該選保單、債券基金,還是定存?

挑選人民幣商品的原則,一是風險承受度,二是資金變現度。

以風險承受度來看,保單、債券基金和定存都屬於偏保守的商品,但保守族適合定存,穩健型投資人則可選擇保單和債券基金。從資金變現度來看,債券基金買賣靈活,隨時可變現;保單若提前解約,將面臨解約金遠低於已繳保費的損失,急需套現者可透過保單貸款方式借錢。定存則可隨時解約,唯利息會打八折,投資人可視未來資金需求的急迫性,先行未雨綢繆。

Q6誰適合買人民幣保單?如何挑選?

買人民幣保單前,必問的兩個問題是:「我有保險需求嗎?」「我需要人民幣資產嗎?」磊山保險經紀公司首席顧問李佳蓉認為,人民幣保單最適合對象,是原本就有人民幣資產者,或日後要使用人民幣者。

例如長年在中國的台商或台籍幹部,手上已有人民幣,小孩也在大陸求學,將來有子女教育金、置產、旅遊或退休等需求,可透過人民幣保單,規畫理財。

此外,如果日後需要用到人民幣,或者在大陸從事外派工作者,可以利用人民幣保單來累積所需資金。否則,如果資產以新台幣為主,也沒有出國的打算,人民幣保單能發揮的價值就很有限了。

以外幣資產分散風險,並需要做資產配置的理財族,也適合擁抱人民幣保單。李佳蓉認為,對口袋深的穩健型投資人,人民幣保單提供多一項資產配置工具,能讓投資組合更加多元,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

【延伸閱讀】從儲蓄到養老,壽險業都賣!──人民幣傳統保單類型今年銷售總額約400億元1.利變壽險.國泰人壽.富邦人壽.中信人壽

2.養老險.新光人壽.中國人壽.合庫人壽.全球人壽

3.終身壽險.三商美邦人壽

註:大多數為6年繳費,10~20年期保單 整理:鄧麗萍

【延伸閱讀】投資人民幣,配息率最高4.5%──人民幣投資工具比較1.定存投資門檻:100元~2萬元投資期:1年配息率:台銀1年期牌告利率1.75%;有些銀行優惠利率專案約3%稅負:綜所稅、二代健保補充費特色:優惠定存利息較高

2.寶島債投資門檻:法人:100萬元,個人:1萬元投資期:平均2年以上配息率:2.9%~3.7%稅負:國內發行人:分離課稅10%其他:利息納入最低稅負制特色:還本計息

3.傳統保單投資門檻:2萬元以上,視保障而定投資期:4~6年配息率:預定利率2.5%稅負:從總繳保費金額中每年列舉新台幣2萬4,000元的扣除額特色:儲蓄與人壽保障兼備

4.債券基金投資門檻:1,000元~2萬元投資期:不限配息率:2.5%~4.5%稅負:不配息:免稅, 配息:納入最低稅負制特色:買賣靈活

整理:鄧麗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69

新界東北農地升值54倍(2014/6/26)


2014-06-26  NM  
 

 

立法會財委會審議政府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前期撥款申請,特首梁振英在表決前罕有地在個人網誌發表一段短片,呼籲市民能夠齊心,本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共同建設好新的新市鎮,令香港樓價不會不斷上升。

筆者關注新界東北發展,主要是因為自梁振英上台後,傳媒已廣泛報導地產商、個別人士及其家族所擁有的離岸公司,在新界東北囤積大量土地,當中包括負責發展計劃的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及其政治助理何建宗。何建宗被人揭發後隨即請辭,但陳茂波卻稱已向特首申報(不知是被傳媒揭發前,抑或揭發後),不肯請辭,繼續統領發展計劃。換了是其他領導人,知道發展計劃與負責官員有著利益衝突,出現政治醜聞,自然會把計劃暫時擱置,待風波平息後再從長計議。香港尚有數以千公頃的土地,可以用作建屋;發展局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處理新界及市區的大量僭建物和劏房。但特首梁振英卻一意孤行,繼續速速推展有關新界東北的前期工程,而且繼續由陳茂波負責,給人的印象是要在任期之內造成既定事實,讓一眾囤地的地產商和友好套現,將公帑輸送給他們。新界東北發展面積約600公頃,計劃興建6萬個住宅,預計發展成本約1,200億元(還未考慮未來工程費上升),當中300億元是作為收地賠償。花費1,200億元去興建6萬個住宅,每個住宅的土地開發成本已經要200萬元。加上建築費用,每個住宅的成本至少要400至500萬元(還未計地產商的利潤),對解決香港樓價高企的問題到底又有多少幫助?就以陳茂波在1994年購入三幅位於古洞的農地為例,土地面積是2萬平方呎,當中2,000平方呎於2008年被政府收回。以政府農地賠償為每平方呎969元計算,餘下1.8萬平方呎,若全數獲得賠償,即可套現1,744萬元。

當日陳茂波不過以35萬元購入三幅農地,呎價約17.5元,20年後升至969元,升值54倍,而同期樓價不過上升一倍而已。若非政府發展新界東北,陳茂波購入的三幅農地不過是荒廢的地,或者只能以賤價租出給務農的人。自從2010年11月曾蔭權政府開徵額外印花稅後,樓價已稍為下降,中原指數維持在100點左右。但梁振英在2012年7月上台後,推出「白居二」政策,又不時說政府缺地,這反而刺激樓價大幅上升,中小型住宅價格在短短兩年間上升三成多。近月政府放寬「辣招」,讓地產商大賣樓花,鼓勵小業主同時持有兩個物業而毋須先出售手上單位,刺激樓價再度上升。梁振英於是又以樓價回升為由,呼籲立法會速速通過新界東北工程撥款。近年本地人口增長大幅放緩,與30年前發展沙田、屯門及將軍澳新市鎮的情況截然不同。展望未來十年,相信會有大量持有外國護照(包括居英權)的港人及其子女離開香港,到外國享受退休生活(當中包括不少警務人員及高官)。隨著美國加息,房屋供應增加,本地樓價自然降溫,幾年後香港的房屋問題肯定大幅紓緩,為何要急於花費巨額公帑去發展新界東北和賠償囤地的人?最近大埔白石角臨海豪宅地跌至每呎3,000多元,將軍澳地價更跌至每呎2,000元左右,新界東北農地還值每呎969元嗎?政府賣地成交價及補地價大跌,顯示未來住宅需求及樓價升幅有限。梁振英及陳茂波若繼續花費巨額公帑發展新界東北,自然令人懷疑背後真正目的,絕不是為瞭解決港人住屋需要。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049

香港金管局一天內四度幹預匯市 拋126億抑制港幣升值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486

企業對港幣需求強勁,導致港幣急速走高,周二港幣兌美元匯率升至7.75,接近匯率交易上限。香港金管局四度介入進行幹預,買入大量美元。這也標誌著2012年底以來香港金管局首次在市場註資。 周二,香港金管局對外匯市場註入港幣購買16.3億美元(126.48億港幣),以打壓港幣需求,抑制港幣持續上漲。 7.75的水平已經接近港幣兌美元掛鉤交易區間上限,該區間範圍是7.50至7.85,港幣兌美元匯率一旦接近區間的上限或下限,香港金管局就將采取行動進行幹預。 香港金管局表示,近幾個月來,企業在新股上市、並購、派息等商業活動中對港幣需求增長。 市場人士指出,未來兩個月是上市公司派息高峰期,預計涉及資金將高達110億美元。 此外,據香港信報引述交易員稱,在市場交易冷淡的環境下,香港金管局被動入市,近幾個月鮮有大量資金湧入跡象,預計港幣將持續走強,可能會引發香港金管局再度對市場註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577

國際資本緣何押註港元升值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8/4007871.html

隨著投資者對內地經濟感到更加樂觀並買進內地相關股票,香港正在吸引資金流入,且“滬港通”即將“發車”的預期亦利好內地股市。

期,香港持續出現大規模的資金流入,引得香港金管局頻頻出手幹預匯市。國際資本緣何押註港元升值?

香港金管局表示,隨著投資者對內地經濟感到更加樂觀並買進內地相關股票,香港正在吸引資金流入,且“滬港通”即將“發車”的預期亦利好內地股市。

此外,近期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對俄羅斯企業或將被排除在歐美金融市場之外的擔憂激增,而俄羅斯避險資金入港或助推港元升值。不過,隨著美國加息預期的升溫,投資者的情緒或由此受到影響,未來是否存在大量資金流入香港尚待觀察。

或借道港元買進中國A股

近期,港元升值壓力凸顯, 從7月1日第一次註資開始,金管局已前後24次在公開市場上購入美元,向市場註入超過750億港元,以調節不斷攀高的港元匯率。

對於近日看漲港元的原因,分析人士指出,由於A股近日搶眼的表現,外資或借道港元邁進中國內地股市。

“投資者和基金經理可能對中國的悲觀看法下降,因此在調整他們的資產配置。”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表示。

由於上半年政府的“微刺激”政策已經初見成效,內地經濟增長下行的壓力全面放緩。由此,各方對內地股市的信心也不斷確立。

此外,大型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胎動”、證券市場制度改革推進,這都進一步利好A股。近期,融資融券的交易大量增加、股票賬戶開始活躍。

值得註意的是,滬港通“發車”預期的升溫也進一步利好內地股市。滬港通不僅是開啟兩地投資者資金相互進入的渠道,也讓內地股市邁出對外開放最為重要的一步。

惠理集團(Value Partners Group)主席謝清海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滬港通對於香港而言是一大機遇。過去的一個多月中,越來越多的資本流入香港,為“滬港通“做準備,港幣由此升值,香港當局甚至試圖幹預市場以壓低匯率。由此可以看出,各界都對“滬港通”的到來十分興奮。

然而,陳德霖稱:“不存在機構為參與滬港通而提前囤積港元的說法。”因為機構若要透過“滬港通”購買A股,按照匯兌成本考慮,用美元直接買人民幣或囤積人民幣更為合理,先買港元再換人民幣只會增加二次成本。

自8月10日起,上交所啟動港股通全天候測試。業內人士表示,滬港通推出的具體時間應該是10月13日、20日和27日三個周一中的一個。盡管港交所發言人指現時仍未有確實的“開車”日期,但畢竟前期工作已經“落地”。

目前,港元匯率依然采取盯住美元的聯系匯率制度,匯率維持在7.75至7.85之間。金管局會在7.75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水平時,從持牌銀行買入美元;當觸及7.85港元的弱方保證時,會賣出美元,從而讓強弱雙向的兌換保證能以聯系匯率7.80港元為中心點對稱地運作。

俄羅斯資金避險入港

外因對港元造成的升值壓力亦值得關註。近期,歐美與俄羅斯矛盾升級,由此,對俄羅斯企業或將被排除在歐美金融市場之外的擔憂激增,俄羅斯避險資金入港或助推港元升值。

為應對被“孤立”的風險,不少俄羅斯的大型企業正準備將一部分資金轉移到亞洲銀行,而香港便是極佳的“中轉站”,便於將資金進一步輸送至香港的中資銀行。

移動服務運營商OAO MegaFon上個月表示,已將其所持部分現金轉為港元。據兩位知情人士透露,全球最大的鎳生產商諾里爾斯克鎳業也將其部分現金轉為港元。

某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眼下俄羅斯大型的企業都將資金轉入香港避險,可以推斷俄羅斯的中小企業亦將會緊隨其後。

經濟學家余豐慧表示,歐美對俄羅斯的制裁進一步升級或將加劇俄羅斯資金流入香港。俄羅斯大型企業的資金之所以要逃離俄羅斯到香港,躲避到港元的資產下面,或存入中資銀行,這又與以下幾個方面原因有關。首先,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港元是世界少有的與美元掛鉤的貨幣。即使全球金融市場波動,港元也是美元最好的替代物,同樣能有效規避國際金融市場震蕩風險。

此外,就當前全球的經濟實力來看,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果全球經濟動蕩,中國所受到震蕩也會比其他國家要小。而香港同樣是一個完全國際化的市場,資金的流動不會受到任何限制。一旦國際市場對俄羅斯制裁減弱,其資金流動根本不成問題。

對此,陳德霖表示,已開始關註俄羅斯企業的現金流向,金管局查看了它們財務報告中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如果它們確實在把部分現金轉為港元,那麽金額將不會很大。

美加息或引發“逆轉”

盡管港元短期升值趨勢確定,但今後的資金流向取決於投資者對香港市場風險偏好的變化。其中,美聯儲貨幣緊縮的影響不容小覷。

雖然短期內投資者對全球寬松貨幣條件的預期比較樂觀,但國際流動性環境如何變化主要取決於美聯儲。如無意外,美聯儲應該會在今年10月結束其資產購買計劃,市場亦預期美聯儲會在明年中左右開始加息。

此外,中國經濟雖然出現企穩跡象,但增長動能不足,房地產市場調整的不確定性仍是個懸而未決的大問題。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表示,投資者的情緒會受到上述因素影響,因此未來是否存在資金大量流入香港的情況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編輯:李燕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053

賭錯人民幣升值 寶鋼凈利大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563

中國最大上市鋼鐵企業寶鋼股份不僅面臨市場需求疲軟的壓力,今年還遭遇了新挑戰:人民幣貶值。該公司將上半年凈利下滑的主因歸結為匯兌損失。(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周一,寶鋼在網上業績會上表示,寶鋼有大量美元融資采取敞口策略,上半年人民幣匯率貶值給公司帶來損失。今後隨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雙向波動,以往超低財務費用現象可能不會再現。

寶鋼上半年匯兌損失達2.7億元,去年同期則為匯兌收益4.7億元。寶鋼上半年凈利同比下降14.82%至31.54億元;如剔除匯兌損失影響,公司上半年合並利潤總額47.4億元,同比上升0.3億元。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凈利損失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今年上半年人民幣貶值0.9%,以及美國利率的變化,寶鋼股份總經理戴誌浩解釋說。他預計,這種壓力可能會持續到下個月。

我們認為,人民幣走軟可能持續到第三季度,或者到今年年底。但從中長期看,人民幣兌美元應會繼續維持穩定或小幅升值。故公司仍對大部分美元融資采取了敞口策略,但對部分三季度到四季度需還款的近端到期美元融資進行了遠期購匯鎖定。

人民幣貶值對中國生產者來說是一大利好,因為這將令企業出口產品在外幣結算時更具有價格優勢,而賺取的美元則帶來匯兌收益。但是,人民幣走軟將傷害能源相關企業,比如需要購買原油的航空公司。

華爾街見聞網站曾提及,中國三大國營航空公司南航、國航、東航已發布盈利預警稱,受人民幣貶值拖累,上半年公司業績將較去年同期縮水。航空公司今年上半年匯兌損失達27億元,而去年同期匯兌收益則高達41億元。

人民幣貶值還將令借入美元債務的企業出現損失。路透社報道稱,自2005年起,人民幣兌美元進入升值通道,寶鋼逐步以相對較低利率且匯率風險可控的美元融資替換人民幣融資。公司目前有息負債規模在550億元人民幣以下,其中美元負債比例已經超過70%。

路透社報道還稱,寶鋼財務總監兼董事會秘書朱可炳介紹,公司目前在國內人民幣借款年利率為4.15%至7.21%,而海外借款的融資成本遠低於人民幣借款利率。公司根據年度匯率管理方案,考慮匯率變動後的美元綜合融資成本與國內人民幣融資成本比較,以融資成本利差的70%設定為匯率預警邊界來進行匯率動態風險管控。

戴誌浩還指出,公司匯率風險管理的邊界是美元融資利率+匯率波動率<可取得的最低人民幣融資利率,並逐筆進行跟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9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