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毒奶粉」的苜蓿救治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6554.html

2008年「毒奶粉事件」最嚴厲的懲罰給了一個三聚氰胺「蛋白粉」的製造者和一個在原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商販,他們被判處死刑;三鹿集團原董事長田文華被判無期徒刑。在後期排查中,包括蒙牛、伊利在內的22個嬰幼兒乳製品生產廠家的多個批次產品都查出了三聚氰胺。如此大的罪惡,幾個人不足承當。

事件爆發前,中國剛用了近10年時間使牛奶產量增長10倍,成為全球第三大產奶國,僅次於美國、印度。「為什麼往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還不是因為蛋白質含量低嘛!」北京市綠田園生態農業公司(下稱綠田園)董事長張仁武說。

在美國,飼料的首選是苜蓿。它被稱為「牧草之王」,乾草蛋白質含量達22%。而且,生產同等數量的飼料蛋白質,種苜蓿比種糧食作物節省一半以上的耕地。它還可以提升產奶量。中國奶業協會資料顯示,喂青貯玉米的奶牛每年產奶量在5~7噸,喂苜蓿的可達8~10噸。三元集團旗下北京奶牛中心主任喬綠還說,他們的奶牛平均年產量甚至達到10.95噸。

張涉足苜蓿草行業已經15個年頭。20世紀90年代末,中央鼓勵退耕還林還草,北京市昌平區劃出100多萬畝土地種植苜蓿草,但生產出的苜蓿草滯銷在地頭。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和當地科委邀請張仁武來解決問題。張在示範園內成立綠田園這家公司,以自己加工玉米秸稈的經驗,研發出苜蓿草深加工設備。苜蓿草被加工成草顆粒,易於存儲和運輸。

綠田園的苜蓿草顆粒在國內未受到廣泛歡迎,當時奶牛養殖戶的意識還比較落後,公司更多的客戶來自韓國、中東等地。2003年,張仁武專門成立外貿公司出口草飼料,公司規模每年都在翻番。這時,以國企為龍頭的一批企業也進入苜蓿草行業。

但政策變了。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開始在全國範圍推廣糧食直補政策。種植苜蓿草沒有任何補貼,效益明顯低於種植糧食。中國的苜蓿草種植面積急劇減少。山東橫店集團、北京浩邦、北京金苜蓿草業等一批公司紛紛倒閉或停產。這也是導致中國乳業整體墮落的一個悖謬。

對政策敏感的張仁武提前大量囤積苜蓿草,幾乎成為「獨苗」活了下來。市場供應量的急劇萎縮導致價格上漲,綠田園在2006年實現公司有史以來最高的利潤率,張仁武成為中國「草王」。

張仁武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草源短缺成為心病。2007年,山東大學生物系87屆同學聚會上,他遇到當年睡上下鋪、早已移居美國的邵聞,瞭解到美國苜蓿年產好幾千萬噸,佔全球產量1/3,從育種、種植到加工、儲存,都有成熟的技術和服務,同等質量的苜蓿也比中國價格便宜得多。

張開始琢磨把美國的苜蓿草運到中國來。他在美國成立了名為綠田園國際的公司,邵聞負責打理。此時距離「毒奶粉」事件爆發還有一年。一面是不斷增加的市場需求,一面是嚴重畸形的產業結構,往牛奶中添加各種所謂的「增稠劑」已經不是新鮮事了。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一隻裝著美國苜蓿草的集裝箱抵達天津港。由於特殊時期無法通關,張仁武賠了5、6萬元,但一條從美國到中國的苜蓿草貿易鏈已經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毒奶粉」之後國內對苜蓿草的旺盛需求證明了二者之間的關係。眾多外貿公司介入苜蓿草進口業務,美國農場主被突如其來的狂熱的中國買主搞懵了,苜蓿草價格由2009年年初的每噸190美元漲至2011年下半年的最高位每噸560美元,中國從美國的進口量則由2008年的1.8萬噸上漲到2012年年末的40萬噸。

2011年之前,張仁武在中國苜蓿草進口中佔據1/3的份額,但他無法左右進口價格。經過實地調查,張發現美國農場主出口一噸苜蓿草賺取的利潤最多達200美元。他動了在美國收購農場的心思,一面四處留意,一面委託經紀人尋找。

2011年3月,張仁武得到消息:艾斯克蘭迪農場可能會出售。農場位於美國猶他州和科羅拉多州交界,背靠美國國家恐龍化石公園,距離鹽湖城約300英里。這裡年降水量約200毫升,美國西部最大的河流——綠河沿著農場的邊界將其三面環抱,形成苜蓿草生長的最佳條件:氣候乾旱、灌溉便利。農場的主人桑德為了償還銀行貸款,要將農場賣掉。

農場正式宣佈出售之前,張仁武多次前往考察。從衛星圖片上看,17個面積不等的巨型圓圈錯落散佈在農場上。這是美國農業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高效、強大的圓心中樞灌溉系統。這種灌溉系統甚至讓加州中心峽谷從貧瘠的沙漠變成為美國提供一半水果和堅果的沃土。

艾斯克蘭迪農場苜蓿草種植面積3850英畝,通過3個水站將綠河中的水引入連接17個噴灌圈的管道;控制中心收集空氣濕度、降水量等信息,發出相應的噴灌指令;Wi-Fi信號覆蓋農場主體,可以實時監控牧草生長狀況。牧草成熟後收割、晾曬、打捆全部機械化操作。依賴高度自動化和機械化設施,僅靠3名工人和一名行政人員就把整個農場打理得井井有條。農場每年收割5茬,產草2.5萬~3萬噸。同樣面積的農場,在中國至少需要200名員工。由於工藝落後,國內苜蓿草飼料在收割階段營養損失嚴重。「中國現代農業和美國的差距是100年!」張仁武感慨。

張如願以償,成為艾斯克蘭迪農場的主人。2003年,桑德花費2500萬美元購得艾斯克蘭迪農場,此次交易時第三方機構給出的估值是3600萬美元,美國一家銀行對該農場擁有綠河40立方英呎/秒的水權的估值是 1億美元。儘管有競爭者,綠田園最終的收購價格僅為1000萬美元—現金收購使其脫穎而出。

張仁武沒有對收購成功進行任何形式的慶祝。他下一步打算繼續收購農場,使年產草量達到15萬~25萬噸;同時在周邊農場收購15萬~20萬噸,使公司每年向中國的出口量達到30萬~50萬噸。「這樣,我就有了話語權。」

又有了新政策。2012年年初,中央一號文件決定啟動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中央財政每年安排5.25億元推動建設高產優質苜蓿基地。張的擔憂是:「國內苜蓿草產業十分落後,根本原因在於生產過於分散。美國的土地私有制使得大規模、長期基礎設施投資成為可能,國內要取得大片土地需向多個農戶租賃,一旦有人反悔,前期投入都要打水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03

英國超900萬人“感染”一種“流行病”!英政府專設大臣緊急“救治”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21/1185490.html

在英國的6560萬人口中,有超過900萬人表示他們經常感到孤獨,約20萬名老年人一個月都不能與朋友交談一次。

英國紅十字會稱,孤獨就如同“隱形流行病”...

孤獨,如同“夢魘”,它侵蝕著人類的健康,比疾病更可怕!有研究人員稱,孤獨對健康的危害猶如每天吸15支煙。孤獨寂寞的人,早死的概率比其他人高1/3,患老年癡呆的風險也更高。

孤獨對所有年齡段的人都有破壞性甚至危及性命的影響。

英國爆發“孤獨病”:900萬人自曝被“感染”

在英國的6560萬人口中,有超過900萬人表示他們經常感到孤獨,約20萬名老年人一個月都不能與朋友交談一次。已經有研究人員認為,孤獨應該被視為公共健康問題。英國紅十字會稱,孤獨就如同“隱形流行病”,在人生的不同時刻,影響著各個年齡層的人。還有分析人士認為,在社交網絡發達的今天,每個人的註意力都在手機上,這使得人們在公共場所變得更加孤立。

英國特設“孤獨大臣” 幫民眾解決孤獨寂寞冷

根據孤獨委員會發布的最新報告,6600萬英國人中有900萬人常常感到孤獨,並且有20多萬名老人每個月最多與1位親朋好友交談1次。

而據倫敦經濟學院發起的“終結孤獨運動”估計,每10位英國老人當中會有1位老人處於長期孤獨的狀態。

另一項統計也顯示,75歲以上的英國老人當中,超過一半人(200萬人)獨自生活,他們中的多數人甚至好幾天或好幾周都不參與任何社交活動。

除了老人,英國兒童的孤獨問題也很突出,孤獨問題呈現低齡化趨勢。據英國兒童慈善組織全國防止虐待兒童協會的統計,2016年全年有4063起兒童求助熱線涉及孤獨問題,平均每天有11名英國兒童因為孤獨問題撥打求助熱線,有的求助者年齡只有6歲。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新晉媽媽們的身上。研究顯示,三分之一的新生兒母親會感到孤獨。

為什麽會有這麽多英國人感到孤獨?

在英國,孤獨似乎是一道“禁忌”,很多人不好意思承認自己感到孤獨而逐漸放棄與之抗爭,最後讓自己被困於孤島。

76歲的英國老人瓊表示,孤獨感是難以說出口的,尤其是在家人和鄰居面前。她可以用ipad和人群保持聯系,可以通過教堂的誌願活動享受給予感,但卻缺少一個讓自己感到有所陪伴的地方。

據孤獨委員會統計,在英國,四分之三的孤獨者常常不知道該去哪里尋求支持。隨著地理距離的擴大、婚姻關系的不穩定、工作時間的增加等,英國的家庭模式也發生了變化,孤獨問題變得更加棘手。據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ONS)統計,在英格蘭和威爾士獨居的成人比例在1973年至2011年間幾乎翻了一番,從9%上升到16%。在這16%的人口中,28%的人年齡在35-54歲之間。而一項研究表明,跟與家人一起生活的人相比,在外工作的獨居者患抑郁癥的風險高達80%。

有研究人員稱,孤獨對健康的危害,猶如每天吸15支煙。孤獨寂寞的人,早死的概率比其他人高1/3,患老年癡呆的風險也更高。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首席護理官簡·卡明斯表示,孤獨對所有年齡段的人都有破壞性甚至危及性命的影響。但對於弱勢群體來說,社會隔離和寒冷天氣是致命的。

互聯網造就了更特別的孤獨群

作為群居動物的人類,在任何場合都想要尋找一種陪伴,希望有人陪著一起吃飯,一起打遊戲,一起上班,一起過馬路,一起看電視劇,一起聽演唱會,一起天南地北地說些不著調的廢話,哪怕只是在網線的另一端。

這大概是為什麽在彈幕網站的視頻里,經常出現的彈幕語是——有人在嗎?活在網絡的熱鬧里,孤獨就真地消失了嗎?到頭來,你和孤獨之間,還不就只差了這一根網線的距離。

但是你知道嗎,互聯網造就的更特別的孤獨——這種孤獨恰恰屬於站在網絡熱鬧正中央的那個人。互聯網未見得是孤獨的解藥,也許本身就創造了更大的孤獨。熱鬧和孤獨共生在同一個地盤上,在極致喧嘩的舞臺中央,站立著一個極致孤獨的個體,為屏幕另一端的一個孤獨個體唱歌。

互聯網時代帶來了一切社交紅利,所有那些看上去熱鬧的日子,無非都是科技帶來的通貨膨脹,而孤獨的絕對價值,其實從來沒有改變過。

孤獨寂寞是一把利劍,直插老人胸口

在快速到來的老齡化社會中,不僅老人的生活、醫療需要保障,他們的精神狀態同樣需要受到重視。一項針對近1.4萬名城市老人的調查發現,他們中四成人都有孤獨、壓抑、心事無處訴說之感。盡管“常回家看看”作為精神慰藉條款,已經被寫進《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然而,“別讓父母感到孤獨”,需要來自社會與子女更多的親情與關愛。

伴隨著社會的激烈競爭,中國越來越多的子女不得不離開父母,遠赴他鄉工作定居,無形中造就了一個龐大的留守空巢老人群體。“孤獨寂寞,恰如一把利劍直插老人的胸口。長期如此,太多負面情緒的積累,會造成他們的抑郁傾向,嚴重時就選擇了結束生命。”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對此十分痛心。她告訴記者,人的社會關系有“三圈”,最外圈是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人,對個人情感起不到太多作用;中間圈是工作的同事,最內圈則是直系家屬。

老人退休後最主要失去中間圈,這時需要家人圈來彌補,但如果是空巢老人,面臨的就是“三圈”的全部缺失。在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心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楊萍看來,隨著年齡增長,人的安全感都會缺失,造成負面情緒增加,而空巢恰恰促進了這種情緒的增長。

“缺少精神慰藉成為困擾我國空巢老人的主要問題之一。”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吳玉韶說,其中既有想念子女的孤獨感,也有精神生活得不到滿足的空虛感。

西北大學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研究院韓養民教授認為,對子女的無私疼愛讓獨守空房的老人很難承受他們離開後的巨大心理落差。生病或出意外時,得不到照顧的空巢老人常產生被遺棄的感覺以及自悲自憐的情緒。

此外,長期的孤單寂寞還會讓老人的免疫功能下降、慢性病增多,同時社會功能更加缺失,造成自閉,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世界再大也要回家。孤獨,比任何都可怕,別讓它傷害我們的爸媽!現在,就回家給他們一個擁抱,或者拿起手機打個電話吧!

來源:央視財經(ID:cctvyscj)綜合中國青年報、新京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2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