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大陸創業,已經不再只是臺灣青年李巧如一個人的想法。到大陸才一年多的她,目前正在號召更多臺灣有誌青年一起到大陸來掘金“大健康”產業。
李巧如,生於臺灣,畢業於臺大中文系。日前,在兩岸中西醫人才交流座談會,作為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青年創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她認為,目前兩岸在生物技術與醫療領域缺乏深度的技術與商業交流。除了擔任前述在臺灣成立的協會擔任職務外,她還創辦了燿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職務,並在一家從事基因檢測的公司華夏基因擔任創新戰略事業部首席執行官。
她認為,臺灣地區的生技醫療已與美日先進技術同步,而且自1995年即已經起步宣傳,民眾對於這一產業的認知度相對較高。2016年,臺灣地區雖然也制定了“臺灣生物經濟產業發展方案”,但是政策成效有限,主要仍是依靠各企業專業技術為主。
此外,臺灣還受限於內需市場,2015年生物技術產業總值只有645億,而上海2012年生物醫藥產值即達到2104億,預計2017年底將達到3500億。李巧如提到,當前,健康與生技相關概念較為蓬勃發展,生物技術更是呈現高速發展態勢。如果臺灣的先進技術能夠向大陸發展,再加上大陸的政策支持,就會具有高度的市場成長性。並且會加速大陸生物技術產業的研發與創新再升級。
為解決兩岸生技產業缺乏深度交流的難題,在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青年創業委員會的主導下,“兩岸生技醫療創新加速器”在大陸啟動。這是國內首個針對兩岸生物技術產業的創業基地。
李巧如稱,當前,雖然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共授牌設立了41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12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地點遍布全國。不過,這些基地主要為互聯網技術延伸服務,生物技術相關創業相當少見。
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她說,當初來大陸創業,其實更多的是考慮到兩岸的市場容量差異,再加上臺灣生技醫療技術受國際肯定,產業也發展的更早、更國際化,大陸近年積極發展生技醫療產業,但臺灣團隊卻不得其門而入。
她說,成立加速器就是為了幫助企業順利地接觸到真正的市場,做出受市場歡迎的產品或服務,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彎路。這其中包括協助與資本市場對接,並將已有實用價值的研究技術成果,協助進行後續技術成果轉化,包含進行後續實驗、開發、應用方式、推廣至市場等活動過程。同時也為兩岸生技醫療企業在專業技術交流上提供一個新的平臺,
另外,在投資領域,生技醫療產業也備受風險投資的關註。大陸創投資金已經相對緩和,截至2016年上半年,創投可投資的資本存量增長5.1%,規模約1000億,資金多集中於互聯網技術創新,對於生技健康產業關註較少。
雖然中國的生技產業起步晚,但是目前發展迅猛。業內估計,在未來5年內,中國醫療健康產業可能會成為全球最大的醫療消費市場,中國生技醫療產業黃金年代已經來臨。再加上,國家層面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也於今年發布。李巧如判斷,生技健康產業在大陸正處於藍海階段,擁有廣闊的市場。因此,以互聯網作為紐帶、以大健康為核心的創業一定會大有前途。
據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透露的消息,可編程機器人硬件創業公司深圳創客工場(Makeblock)正在進行最新一輪融資。經求證,創客工場方面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確認了融資的消息。“融資規模現在還未透露,要等到4月對外公布,應該是超過千萬美元級別。”
認真賺錢的階段
一位熟悉創客工場的長期活躍於中國創客圈的領軍人物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幾千萬美元的融資額度並不是特別高,和之前融資的幾家創客類公司差不多,現在資本還是處於寒冬。但是今年開始創客公司進入了認真賺錢的階段。”據彭博社報道,創客工場B輪融資規模在3000萬美元左右,融資後公司估值將達2億美元。2014年,創客工場獲得了紅杉領投的600萬美元A輪融資。
創客工場是一個包含金屬積木、電子模塊、軟件工具等幾百種零件的工程積木平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創客工場可以看作是“開源硬件的樂高”,雖然公司稱並不把樂高作為自己的目標。借助Makeblock,孩子們可以快速搭建高性能機械結構或者獨一無二的機器人。“這不僅僅是開發益智,也是真正用來教學的正式的方法。”新車間創始人李大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此前,類似創客工場的開源硬件平臺深圳矽遞科技(SeeedStudio)和上海的硬件供應商DFRobot都已經分獲千萬美元級別融資。這些公司面對的競爭是來自著名的教育機構培生,或者樂高集團和索尼等巨頭公司,它們都提供所謂的STEM教學。STEM是匯集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綜合知識的教學手段,能夠幫助孩子為將來接受數字化的教育做準備。根據北京研究機構JMD教育提供的數據,到2020年,STEM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50億美元。
STEM的概念最早由美國人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提出,但近幾年來才在中國逐漸流行。“幾十年前學的東西,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歐美的STEM教育策略也逐漸被中國所接受,我們國家教育部發布的白皮書,把STEM和創客教育納入了教育體系。”創客工場副總裁李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越來越重視創新和創客教育,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大。”
創客工場目前的投資人包括紅杉資本以及深圳的硬件初創公司加速器HAX,HAX是創新工場的天使投資人。HAX創始人Benjamin Joffe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創客工場已經加入了HAX的舊金山項目,這將幫助他們擴大全球業務。當你需要擴張的時候,有多一點資金總是能夠有備無患。”
HAX源自美國,是矽谷著名的硬件創業孵化器,模式類似於國外該領域的先鋒孵化器Y Combinator(YC),總部在舊金山。2012年在“中國的矽谷”深圳成立了孵化器,幫助中國硬件企業走向全球。據Joffe介紹,創客工場不僅加入了舊金山的項目,近期還宣布了與軟銀在日本的合作項目。
針對海外的布局,創客工場方面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公司在日本、歐洲和美國都有開設分公司的計劃。盡管歐美和日本在創客硬件領域的起步比較早,相對成熟,但是中國市場發展最快,規模效應大。“中國的公司整合能力和規模很強,供應鏈成本更有競爭優勢,也有創新點,品牌和策略更有前瞻性。”李然表示,“國外公司更加傾向於垂直和細分領域,中國更加註重生態圈的建立。”
創業“熱”資本“寒”
創客工場是2013年由學飛機設計出身的“創客”王建軍創立。他希望人們能夠“像搭積木那樣造機器人”。創客工場的硬件能夠滿足機器人愛好者或者教學目的的用途。據創客工場方面介紹,一套機械零部件和電子模塊加軟件的售價在100~500美元不等,適用於8~20歲或以上的人群。創客工場最重要的目標用戶是教育培訓機構、學校和終端消費者。創新工場目前已經覆蓋了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萬多所學校。
彭博社報道稱,目前全球有超過60萬人在使用創客工場的硬件模塊,但創客工場表示,加上軟件銷量,公司的用戶數量超過百萬量級。不過,創客工場目前超過60%的收入都來自於海外。
矽遞科技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在2015年的5000萬元年收入中,國內市場營收只占比不到1%,這反映了國內的創客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李大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相比中國的那些硬件公司,國外公司的起步要更早,融資規模也不小。”像總部位於紐約的模塊化電子元件公司Littlebits,在截至2015年上半年的兩輪融資中就已經融得了4400萬美元。
相比而言,我國的創客產業鏈還沒有完全成型,但鏈條構成和脈絡已經逐漸清晰起來。創客的產業鏈鏈條從創客、眾創空間開始,到硬件供應商,通過企業孵化器或者眾籌平臺走向市場,最後到達消費者手中。
根據上海財經大學發布的《2016眾創空間發展報告》,截止到2016年11月,全國共有創客空間3155家,享受政策優惠的創客空間數量已經達到1337家,占全國創客空間數量的42.4%。
一般每個創客空間都有自己側重的方面,比如重點做智能機器人的創客空間,創客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地域和喜好選擇加入創客空間進行交流學習。創客和創客空間是整個創客產業鏈的開端和核心,也是產業鏈中發展最快的部分。比如創客工場在HAX中孵化成功就是一個典型的成功案例。
盡管像李大維所言,資本寒冬仍未過去,但在機器人領域的全球投資卻在逆勢升溫。投資人尤其對教育領域的機器人概念感興趣,比如機器人如何教兒童編程。2016年,教育機器人領域的投資金額刷新了近五年的峰值。除了創客工場以外,開發可編程機器人的奇幻工房(Wonder Workshop)獲得了來自Google Venture、Madrona Venture和CRV等多家公司的領投。今年1月,位於洛杉磯的娛樂設計公司Two Bit Circus獲得新一輪1500萬美元的融資,Foundry Group、Techstars Ventures、英特爾資本等跟投。
根據CB Insights的數據,機器人初創企業的交易仍然活躍。2016年融資交易量同比上漲近20%。過去五年,初創企業融得資金的28%用於消費級機器人的研發,其中就包括教育用途的機器人。
2017年兩會上 ,全國人大代表、天明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姜明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打造中國的創客城,集聚創新創業的資源,才能為創客們打造環境、創造條件,形成雙創的生態系統。
姜明建議,把鄭州打造成中國的創客城。
在交通方面,鄭州地處國家“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是全國普通鐵路和高速鐵路網中唯一的“雙十字”中心,新亞歐大陸橋上的經濟總量最大城市,“一帶一路”核心節點城市。2017年2月,《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的通知》將鄭州定位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將洛陽、商丘定位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在經濟方面,河南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大省,2016年,河南省完成生產總值40160.01億元,穩居中國第5位、中西部首位。作為省會,2016年,鄭州市完成生產總值7994.16億元,占全省的比重為19.91%,接近五分之一,位居全國城市GDP排名第18位。2016年12月,國家正式批複鄭州入選國家中心城市。以河南為主體的中原城市群為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
此外,鄭州還有文化優勢,它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和世界歷史都市聯盟成員。在人口優勢方面,鄭州周邊有巨大的農業人口數量,和作為省會城市、鐵路交通中心所擁有的得天獨厚優勢,使其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姜明建議,在中國創客城中建造中國創客博物館,借鑒美國名人堂、杜莎夫人蠟像館等,並打造全球百位創客領袖及創業企業展示廳,講述創客故事,弘揚創客文化,傳承創客精神,使之成為全國創客乃至全球創客參觀、學習、旅遊之地。還有就是在創客城中建設“雙創”教育基地,培育創新創業人才,當然也能夠推動當前大學轉型發展,有利於推動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
第一財經獨家消息,深圳教育機器人創業公司創客工場(Makeblock)剛剛完成B輪融資,融資規模超過2億人民幣。本輪融資後由星漢資本中國 EMC(Evolution Media China)和深圳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深創投)聯合領投。融資後,公司估值達2億美元。
觸角伸向線下渠道
創客工場對第一財經表示,新一輪融資將推動公司在全球市場擴張,包括軟件和硬件產品升級,以及機器人教學課程資源的豐富和拓展,加速全球STEM教育分銷渠道的布局,並聯合微軟、英特爾等合作夥伴。此外,公司還將通過深化與美國巴諾書店和日本軟銀等強勁的渠道夥伴的合作,將更大的觸角伸向大眾的線下零售市場。
創客工場早期的投資人還包括紅杉資本以及深圳的硬件初創公司加速器HAX。2014年創客工場獲得了紅杉領投的600萬美元A輪融資,HAX是創新工場的天使投資人。HAX創始人Benjamin Joffe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創客工場已經加入了HAX的舊金山項目,這將幫助他們擴大全球業務。當你需要擴張的時候,有多一點資金總是能夠‘有備無患’。”
長期活躍於中國創客圈的領軍人物、新車間創始人李大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億人民幣的融資額度並不是特別高,和之前融資的幾家創客類公司差不多,現在資本還是處於寒冬。但是今年開始創客公司進入了認真賺錢的階段。”
創客工場B輪融資領投方EMC總裁丁海鵬表示:“EMC非常看好STEM教育市場的前景,創客工場起步較早,已經吸引了大量用戶,具有先發優勢,此輪融資能幫助他們加大研發投入。”財務投資機構EMC是TPG旗下專註於亞太區文娛、互聯網、體育的投資基金,成立於2016年初,一期規模3.5億美元。
“深圳是硬件的首都”,“硬件創業就一定要去深圳”這是近年來全球創業圈的共識。HAX總經理Duncan Turner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你可以在這里找到所有的供應商,對接制造商和工程技術人員。”領投方深創投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以來我們一直在觀察教育科技行業,這是一個巨大的創新市場,上有國家政策支持,下有迫切的市場需求,STEM教育的崛起勢不可擋。”
成立於2013年,創客工場是一個DIY機器人搭建和匯集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綜合知識的STEM教學平臺,主要面向創客和DIY機器人的愛好者、教育者和學生。公司創始人王建軍是學飛機設計出身的“創客”,他希望人們能夠“像搭積木那樣造機器人”。
該平臺目前擁有超過500種機械和電子部件的金屬積木搭建平臺,並配套圖形化編程軟件。據創客工場方面介紹,一套機械零部件和電子模塊加軟件的售價在100美元到500美元不等。根據北京研究機構JMD教育提供的數據,到2020年,STEM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50億美元。
攜手微軟英特爾
STEM的概念最早由美國人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提出,但近幾年來才在中國逐漸流行。創客工場創始人CEO王建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創造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改變我們的世界和生活,我們和微軟、英特爾、蘋果教育等科技巨頭合作,推動課堂教育的變革。”不過他並未透露與以上合作方的具體合作模式。
此前,類似創客工場的開源硬件平臺深圳矽遞科技(SeeedStudio)和上海的硬件供應商DFRobot都已經分獲千萬美元級別融資。這些公司面對的競爭是來自著名的教育機構培生,或者樂高集團和索尼等巨頭公司。
不過,創客工場目前超過70%的收入都來自於海外。針對海外布局,創客工場稱計劃在日本、荷蘭以及北美地區開設分公司。盡管歐美和日本在創客硬件領域的起步比較早,相對成熟,但是中國市場發展最快,規模效應大。“中國的公司整合能力和規模很強,成本供應鏈成本更有競爭優勢,也有創新點,品牌和策略更有前瞻性。”創客工場副總裁李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國外公司更加傾向於垂直和細分領域,中國更加註重生態圈的建立。”
彭博社報道稱,目前全球有超過60萬人在使用創客工場的硬件模塊,但創客工場表示,加上軟件銷量,公司的用戶數量超過百萬量級。
全球資本在機器人領域的投資正在升溫。投資人尤其對教育領域的機器人概念感興趣,比如機器人如何教兒童編程。2016年,教育機器人領域的投資金額刷新了近5年的峰值。除了創客工場以外,開發可編程機器人的奇幻工房(Wonder Workshop)獲得了來自Google Venture、Madrona Venture和CRV等多家公司的領投。今年1月,位於洛杉磯的娛樂設計公司Two Bit Circus獲得新一輪1500萬美元的融資,由 Jazz Venture Partners 領投,Foundry Group、Techstars Ventures、英特爾資本等跟投。
根據CB Insights的數據,從整個行業來看,機器人初創企業的交易仍然活躍。2016年融資交易量同比上漲近20%。過去五年,初創企業融得資金的28%用於消費級機器人的研發,其中就包括教育用途的機器人。
通常每年的第一季度融資表現較為活躍。根據彭博社稍早的消息,鬥魚目前也正在尋求1.45億美元的融資,融資後公司估值將達12億美元。成立三年的鬥魚目前的估值只比上一輪融資後溢價20%。有“中國的Twitch”之稱的鬥魚由騰訊、紅杉等投資。
博鰲論壇也是“創客”們雲集的地方,這一次,他們將目光對準了共享經濟。
創客和投資人共同關註的最大問題就是“共享經濟”對中國商業和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影響。去年從“網約車”到“共享單車”的討論讓“共享經濟”再次成為人們激辯的話題。
文藝元素充滿博鰲
在美國得克薩斯州首府奧斯汀,一年一度的“西南偏南”(SXSW)科創盛會上周剛剛落幕。已經擁有30年歷史的SXSW上造就過Twitter這樣的互聯網公司的成功,吸引過奧巴馬參加,今年也邀請到馬克·庫班(Mark Cuban)這樣的投資大腕。SXSW原本是由一批小眾前衛的力量組成,但隨著技術的發展,這批力量逐漸演變為主流,預示著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潮流的誕生、匯聚和激發。
音樂、文化、創意和科技的融合,這些元素也都充滿在此次博鰲論壇。人們有機會在某場關於“工匠精神”的論壇上聽日本國寶級枯山水大師枡野俊明和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對話,也能在某場關於文化傳承和藝術創新的主題沙龍上聽歌手汪峰的演唱會,更有機會在某場關於海洋、森林保護的傾聽自然的主題分享中和演員湯唯面對面。在另一場關於“體育大時代”的峰會上,斯諾克冠軍丁俊暉、奧運跳水冠軍吳敏霞、女排名將魏秋月等也會現身。
如果說SXSW整個會議的感覺就好像是戛納電影節,CES消費電子展和TED的集合,那麽在博鰲論壇上,人們同樣可以圍坐在一起討論一個好的設計想法,或者聽一個關於人工智能的演講。博鰲論壇成長為非常多元化、包容性極強的盛會。
以出行方式為主打的共享單車ofo今年首次作為獨立參展商參加了SXSW。共享單車的定位也非常符合年輕人的市場。ofo美國公關負責人蔡牧園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到現在為止,我們在奧斯汀投放了幾百輛共享單車,基本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大會期間我們的單車是免費試用的。”
如今活躍在各種大型會議上的一群人,就是“創客”。對創客的定義可以是硬件的創造者,也可以是創業家。博鰲自然也匯聚了一大批亞洲創客的加入(公司展開介紹),包括韓國的Ticket Monster、馬來西亞的Grab、日本的Fuller、新加坡的Ninja Van、印度的Mydala等創始人會和58集團旗下轉轉、小紅書、回家吃飯等中國初創公司的創始人面對面交流。全球投資人也會分享新經濟形勢下的投資邏輯。這些投資人包括GGV(Golden Gate Venture)執行合夥人保羅·布拉吉爾(Paul Bragiel),布萊爾資本(Breyer Capital)創始人、CEO詹姆斯·布萊爾(James Breyer)。
擬赴博鰲參會的羅蘭貝格合夥人戴璞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的時代,過去幾年,中國迅速成為創新的發源地,但是中國企業更加註重本土市場。建立在需求基礎上的用戶驅動和客戶為中心的創新模式大規模發展起來,中國的市場規模以及用戶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都對創新和新的商業模式起到助推作用。
外來和尚想“念好經”
3月21日下午,全球最大的短賃平臺初創公司Airbnb CEO布萊恩·切斯基(Brian Chesky)在複旦大學發表了關於共享經濟相關的演講,他表示,作為國際公司的Airbnb要和中國市場“談戀愛”並不容易。
中國是個非常特殊的市場,國際互聯網公司在中國大獲成功的並不多,Uber和Google都是先例。這也是為什麽來自全球的創業者都想通過盡可能多地了解中國市場最終達到賺中國人錢的目的。
布萊恩·切斯基表示,之所以少有成功案例,原因在於沒有完全創造出適合中國的商業模式,沒有做出適合中國的產品,以及沒有在中國市場作出特別的貢獻。他認為,要贏得中國市場,一是要做更多中國市場本地化的東西,另一方面則要謙虛向中國學習和合作。
監管是另一個需要和本地政府“談好戀愛”的關鍵。和中國共享經濟代表滴滴以及摩拜、ofo類似,關於網約車和共享單車投放的一則規範,可能對整個商業模式形成巨大挑戰。而作為一項和監管密切聯系的領域,Airbnb的房屋租賃依然需要面對強監管。布萊恩·切斯基表達了和政府更多合作的意願,他認為化解公司和城市沖突的最好辦法就是與城市合作。
國內共享房屋分享平臺途家和小豬,都相繼和Airbnb傳過“聯姻”的消息。小豬CEO陳馳已否認這一傳言,他近日說:“沒和Airbnb談收購,考慮盈利為時尚早。”陳馳也將出席博鰲論壇,討論共享經濟的話題。
大城市的信用體系逐步完善,尤其是民間征信體系。比如阿里旗下的芝麻信用上周和共享單車ofo攜手推出“信用免押”合作,芝麻信用分在650以上的用戶將無需交押金。此前芝麻信用已在滴滴出行、小豬短租、閑魚、永安行等平臺應用,成為市場培育的重要助推器。ofo創始人戴威和摩拜單車聯合創始人王曉峰都將出席博鰲峰會的不同分論壇。
共享單車在中國已經習以為常,但對美國人而言還是非常新奇的事物。“大部分人聽說共享單車模式都覺得很新鮮,感嘆還有這麽實用的工具。一些做單車的公司也紛紛前來取經或者尋求合作。還有很多其他國家的人問什麽時候會進到他們的市場。”蔡牧園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據一位在奧斯汀工作的中國員工張力描述:“SXSW開幕以來,不少人都在會館周邊的科羅拉多河和國會大道騎小黃車兜風,金發碧眼大長腿與小黃車的搭配搶足風頭。”在Facebook、Snapchat和推特等社交平臺上,也有很多老外在完成初次騎行體驗後拍照上傳分享給朋友。
由於北美和歐洲地區的移動互聯網普及度高,當地人對短途出行需求旺盛,有濃厚的騎行文化,一直是ofo戰略布局的重點區域。ofo創始人張巳丁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並不擔心更多競爭對手加入網約車,希望為全世界的用戶提供共享單車服務,解決全球最後三公里的出行需求。
共享經濟正在重構著整個社會,以BAT為首的互聯網企業成為資本新貴,再通過互聯網手段滲透到人們衣食住行的各個環節。這個過程,可以說是顛覆,也可以說是革命,競爭與博弈將貫穿始終。
3月23日,就在國家總理李克強出訪澳大利亞之時,澳大利亞貿易投資委員會(下稱“澳貿委”)在上海舉辦了澳大利亞金融科技的中國路演,以促進中澳兩國在金融和科技領域的合作。看準中國市場和巨大商機的,除了澳大利亞的創業公司,還有在澳大利亞工作數年的中國創客。
吸引澳大利亞創客
參加23日中國路演的澳大利亞企業共有8家,涉及的領域包括區塊鏈、網絡安全、財富管理、在線支付等。根據澳貿委提供的數據,澳大利亞金融科技行業的年收入預計從2015年的2.5億澳元(約合人民幣13.1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40億澳元(約合人民幣209.6億元),增加15倍。和中國科技金融領域的方興未艾相比,澳大利亞的金融服務行業發展穩定,也相對成熟。
澳貿委高級商務專員、澳大利亞駐上海總領事館副總領事蘇珊(Susan-Corbisiero)在現場表示,科技正在快速改變金融行業的運營模式,而這在中國尤為明顯。這次路演,就是為了幫助澳大利亞企業了解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的最新進展,從而尋找潛在的合作夥伴和投資者。
除了路演,澳貿委還在上海專門創辦了創客項目,以支持澳大利亞金融科技企業在中國本地的孵化,這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創辦創客項目的G20國家。
“澳大利亞政府采購了我們的孵化器服務,由澳政府選送過來的幾個創業企業將在這里進行3個月的加速孵化。”XNode創業空間創始人周煒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第一批已經到位的是5個企業,都是技術領域的,包括用人工智能機器算法來匹配旅行需求、海外地產的眾籌平臺以及專門做3D大數據建模和采集數據等。”
澳大利亞金融科技公司Verrency首席執行官林克(David Link)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國將成為他們出海的第一站,正在計劃進駐中國。“很難量化中國的市場,非常大。由於我們的企業處於細分領域,所以在中國能做到的市場至少比澳大利亞大10倍,其他領域就更大了。”林克表示。
看準機遇 留學生回國創業
除了吸引澳大利亞的技術創客,在澳大利亞留學和工作數年的中國留學生也看準時機抓緊回到了國內。
“中國資產證券化的市場是爆發式的發展,覺得這是一生一次的難得機會,所以就快速回國了。”在當天的路演現場,高登世德聯合創始人王康這樣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在澳大利亞留學和工作13年的他和同在澳大利亞西太平洋銀行工作的同事看到了中國的資產證券化領域對於技術的巨大需求和市場,於是在2015年回到了國內。
“中國的資產證券化市場到2015年才算正式放開,由審批制改成了備案制,現在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存量市場已經達到1.6萬億元,一旦達到3萬億,二級市場就會興起,發展不可估量。”王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種爆發式的增長所帶來的問題是,兩年前中國還沒有真正的系統能做資產證券化,而是通過人工用Excel之類的工具在做。但隨著規模的擴大,資產篩選、壓力測試、結構化金融分層這些環節不靠技術都很難做。”
正是看到這樣的市場需求,王康他們把已在澳大利亞成熟應用的技術帶回了國內。“整個資產證券化在國外已經經歷了30~40年的發展,市場和技術都已成熟。”他說,他和他的夥伴回國18個月內,就已經和13家金融機構簽約,目前公司每天處理的資產和現金流分別達到40萬筆和10億元。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互聯網增長帶來的種種機遇,回國創業潮自2015年開始盛行,中國的人口凈流出時代結束。
當地時間25日晚,李克強在出席澳大利亞華僑華人舉行的歡迎晚宴上致辭提出:“希望在澳大利亞同胞積極回到國內投資興業,留學生學成後以多種形式報效祖國,大家充分發揮各自特長和優勢,積極參與中澳合作和中國發展。”
在創業創新成為主流的時代,手握技術的人成為了當下最具潛力賺錢的人。而科技成果的轉化也因為資金和多方的關註變得容易而高效。
在4月20日~22日舉辦的2017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下稱“上交會”)上,國內外最前沿的技術都可以一一遇見,而那些被人群包圍著、正對著最新產品如數家珍的他們,就是手握技術、試圖用技術改變生活的創造者們。
在那些如今還不得不依賴進口技術和產品的領域,有一群創客正在努力打破進口的壟斷。
創業5年多,上海逸思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逸思醫療”)研制出了自己的腔鏡吻合器、能量刀和腔鏡系統產品,其easyUS超聲刀系統和easyEndo超大轉角多功能腔鏡吻合器,在很多方面超出進口產品。
作為國內首家批量生產葉輪的供應商和全球最小葉輪的發明者,上海瑞爾實業有限公司(下稱“瑞爾實業”)也填補了國內產業的空白。
第二次參加上交會的上海飛博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飛博激光”),打破的是激光領域進口品牌的壟斷。
這些創造者也是創富者。他們開創了國內產業新領域,有的吸引了風投資金,有的已經占領市場先機,銷售開始爆發式增長。
那些價值數億的無人科技
在上海肇觀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肇觀電子”)CEO馮歆鵬看來,對人工智能來說,視覺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而他在上交會上展示的就是一款視覺處理器的典型應用——能讓盲人“看見”的智能眼鏡“天使眼”。
“視覺對人工智能的重要性至少占40%。當一個設備具備了一定的視覺能力,就相當於擁有了一定的智能。”身著西裝、戴著眼鏡,說話輕聲的馮歆鵬曾任AMD芯片的研發總監。一年前,他和曾任AMD計算機視覺、圖像信號處理、視頻領域首席架構師的周驥一起創辦了肇觀電子,目標是為300億臺自主電子設備提供視覺和智能系統。
雖然公司只成立近一年,但馮歆鵬說,想幹這件事想了三年。“人工智能有兩個終極挑戰,一個是作為設備,需要知道四維的設置;二是要理解周圍,這就需要實時完成周邊物體的檢測和識別。”為了開發出具有避障、定位和識別功能的視覺處理器,並不斷提高識別準確度,他的團隊平均每天新增1萬張高質量標註圖片和100萬張非標註圖片以供機器深度學習。
“一個障礙物識別30萬張圖片,那麽30項障礙物就是1000萬張左右的圖片;一張圖片的采集成本以1毛錢計算的話,1000萬張的成本就是100萬元。”馮歆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雖然前期投入的成本並不低,但視障人群的規模相當巨大。據他說,全球視障人群約有2.8億人。
Julie女士有一位患視障的小孩,圖為她為孩子體驗“天使眼”智能眼鏡
已開始預售的“天使眼”智能眼鏡不僅可以幫助盲人實時監測道路和障礙,還能播報出使用者的位置信息、行走方向和道路信息等;另外,這款智能眼鏡還可以快速識別門、樓梯、人、斑馬線、汽車、桌子、椅子、摩托車等共30項障礙物,並通過語音來告訴患有視力障礙的人。
目前這款“天使眼”暫時只預售出了幾十臺,但在馮歆鵬的預期里,第一年預計能賣出1萬臺產品,第二年會增加到3萬臺,然後是5萬臺……以目前大約5000~6000元的預售價推算,這將是一筆價值達3億的生意。
第一次帶著“機器人的眼睛和小腦”參加上交會的上海思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思嵐科技”)是一家基於激光雷達和SLAM(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的創業公司,目標是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機器人自主定位導航解決方案。
思嵐科技COO李宇翔告訴第一財經,公司的前身是一支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研發的創客團隊,5位創始人均在知名外企擔任核心研發崗位。而作為一家由技術驅動的企業,只有在行業內形成技術壁壘才可能擁有競爭優勢。從2013年至今,思嵐科技陸續推出了激光雷達RPLIDRA和自主定位導航方案SLAMWARE,前者好比是機器人的眼睛,後者則是機器人的小腦。
李宇翔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公司去年已經進入了量產的階段,共生產3000臺,供應國內外超過1000家公司,目前在同業內居於領先地位。“我們在市場上沒有任何競爭對手,有很多興起的激光雷達公司,但還苦於無法量產。”李宇翔說得很自信,他說公司將在今年7月實現收支平衡。
目前,思嵐科技針對不同行業的整體打包方案已被應用於掃地機和各類開發測試機當中。而在上交會現場,安裝了思嵐科技提供的“眼睛和小腦”技術的機器人還擔當了巡館的向導。
根據思嵐科技提供的行業數據,2015年~2018年全球機器人保有量將年均增長15%,到2018年的保有量將達230萬臺;2017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預計達到24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7%。在機器人市場爆增而量產供應尚未及時跟上的階段,對於李宇翔他們而言,盈利就在眼前。
作為上海禾賽科技有限公司的CEO和聯合創始人,李一帆把無人車上的“眼睛”帶到了上交會的現場。無人車上的“眼睛”是指他和他的團隊研發的自動駕駛激光雷達(LiDAR)。
據李一帆介紹,激光雷達是自動駕駛和機器人行業用於激光三維掃描的傳感器,也是無人車上最重要的元件之一。就成本而言,就占到了一輛無人車總造價的三分之一。今年初,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團隊宣稱其自主開發的激光雷達在可降低90%成本的情況下,售價依然高達7500美元(約合51633元人民幣)。
除了價格高,目前全球真正能夠量產出貨的激光雷達公司卻屈指可數,再加上產品設計等限制導致的較長周期,市場上存在明顯的供小於求。
李一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基於大量路測數據的積累和對事故的分析,激光雷達在自動駕駛系統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目前,包括百度無人車在內的整車企業已測試過了他們的產品,預計今年就會進入商業化應用,訂單達到數百甚至上千臺。即使按照谷歌7500美元的最低售價來算,技術的變現也相當可觀。
打破進口壟斷的中國制造
成立於2011年11月的逸思醫療是國內第一家專註於腫瘤微創外科高端醫療器械研發和產業化的科技公司。逸思醫療創始人聶紅林下定決心做的,就是打破高端進口醫療器械完全壟斷國內市場的格局。
“目前,腔鏡吻合器進口品牌占據93%以上的市場,能量刀產品進口品牌占據95%以上的市場,腔鏡系統進口品牌占90%,外科支持產品進口品牌占據85%以上。”這些行業數據帶給聶紅林的是壓力,更是動力。
聶紅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們也是全球唯一提供完整腫瘤微創外科手術解決方案的醫療器械企業。他們的目標是在未來5年內,不僅打破高端進口醫療器械的壟斷,而且還能把同類高端醫療器械的價格降低30%以上,以降低患者的治療費用。
創業5年多,逸思醫療研制出了自己的腔鏡吻合器、能量刀和腔鏡系統產品,其easyUS超聲刀系統和easyEndo超大轉角多功能腔鏡吻合器,在很多方面超出進口產品。
據聶紅林稱,逸思醫療提供的easyUS超聲刀系統在動物臨床試驗中與進口品牌對比測試時,切割時間和爆破壓力與之相當,但產品使用壽命更長;逸思醫療的easyEndo超大轉角多功能腔鏡吻合器通過全球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之一——歐洲SGS的對比測試,在縫合強度上比進口產品優10%、鈦釘成型不良率不到進口產品的30%、器械擊發力比進口產品低19%。
通過與國際領先品牌開展技術合作,逸思醫療將為國內市場率先提供該類產品的最新技術,以及品質相同、價格更低的產品。
然而,雖然已經手握並不屬於進口品牌的產品,但聶紅林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還是凈虧損狀態,企業去年才剛剛開始銷售。
慶幸的是,打破壟斷的理念和技術實力讓逸思醫療在一開始就受到了風投的青睞,通過股權融資方式獲得的上億資金足夠支撐團隊今年的工作。
對於未來,聶紅林並不擔憂。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今年6月或7月開始,公司每個月的營收就可以開始實現盈虧平衡了。他說,去年的銷售額只有2000多萬元,今年估計能達到1.2~1.5億元,預計到2020年,公司將整體達到15億的規模。其中超聲刀產品有望占據國內市場份額的35%~45%,腔鏡吻合器產品將占國內市場的25%~35%。
和逸思醫療一樣,瑞爾實業也在汽車零部件領域努力打破進口品牌的壟斷,填補國內產業的空白。
董事長李健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汽車防抱死系統ABS和ESC閥體原先就是國外壟斷的,但如今瑞爾實業的產品已占國內市場份額的第一位,每年可生產500萬件,占市場的22.8%。
作為國內首家批量生產葉輪的供應商和全球最小葉輪的發明者,李健軍頗為自信:“靠這一個產品我們就可以做成上市公司。”
瑞爾實業旗下工廠的數控生產設備
早在2年前,瑞爾實業就在上交會上展出了世界上最小的葉輪。這最小的葉輪如一角硬幣大小,最高工作轉速在30萬轉每分鐘。對比而言,一般葉輪可實現的轉速為5萬~10萬轉每分鐘。
2年後,李健軍表示,葉輪將從今年開始爆發式增長。“去年只銷售了10萬件,預計今年葉輪項目可以銷售100萬件,未來希望能達到500萬件。”他這樣說。
“過去在電子元器件等精加工領域,激光器和設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現在我們公司已經推出了一款能夠完全替代國外進口產品的新型激光器。”飛博激光創始人李驍軍表示,飛博激光自主研發的2μm光纖激光器在功率上可以達到180W,而國外的同類產品只能做到150 W。
目前,中國企業自己制造的光纖激光器已經被廣泛應用在醫療手術、非技術材料焊接和切割等領域,產品還銷往了中國臺灣、日本和韓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李驍軍說,近年來,光纖激光器技術在市場應用中逐步取代了傳統的激光器加工方式,它在2020年有望達到19億美元的市場規模。“當前,整個激光器市場每年的複合增長率為7%,而光纖激光器的複合增長率則超過了25%。此外,從價格層面看,十多年前,一臺光纖激光器的價格高達100萬元,現在已經下降到了20~30萬元。”李驍軍相信,在未來2~3年內,光纖激光器就可以實現國產化的目標。
飛博激光華東區銷售總監冷學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制造的光纖激光器價格比國外的產品至少便宜30%。從2012年的僅220萬元到2016年的6000萬元,飛博激光的年銷售額增長顯著。
想自己發顆衛星?這家企業幫你辦
“美國的十大富豪都在玩什麽?他們都不玩房地產和互聯網了,而是玩‘互聯網+航天’。特斯拉、谷歌和亞馬遜總裁都投資了不少航天項目,這是通過追求全人類的夢想來實現自我價值,但國內很多土豪還停留在比較低端的業態。”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埃依斯”)總經理曾占魁對國內外航天的商業化差距深有感觸。
埃依斯是隸屬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的全資子公司,專門從事軍民融合和商業航天業務,包括為商業用戶提供航天器研制和發射服務一體化的解決方案、搭載驗證服務,提供高品質航天數據和內容,以及航天科普文化服務等。隨著上交會參展技術和產品的多元化,埃依斯公司也把他們的航天技術和服務帶到了今年的上交會現場。
用曾占魁的話來說,公司的核心業務就是為個人或企業等商業客戶提供制造和發射航天器的一體化服務,以及利用運載火箭的運輸余量,幫客戶把試驗產品拼車上太空做技術驗證。
“造衛星和發射衛星的商業航天公司,在北京、武漢等地快速崛起,上海商業航天企業還相對較少,浙江也有企業在談合作。目前公司簽約了3家,在談的有20多家客戶,還處於市場的培育期。”曾占魁這樣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和造衛星、發送衛星這類超級大生意不同,把試驗產品“拼車”送上太空的小生意卻是相當火熱。
“我們的倉位一直是爆滿的,客戶必須提前3-6個月以上才能預訂到,需求特別旺盛。我們國家去年一共完成了22次火箭發射,一半左右都是通過我們的股東——上海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作為總體牽頭完成發射的。一般運載火箭一次會發射1~3顆衛星,所以去年總共把數十家公司的衛星產品送上了太空。”曾占魁舉例說,複旦大學就已委托埃依斯把他們的自主國產化高端芯片搭載上天進行測試驗證,就等今年發射,費用大約是數十萬元。
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資料圖)
曾占魁說,用戶只要把需求講清楚,比如要驗證一種芯片,只需要提供相應的任務書和產品,就能獲得一站式的服務。“我們會把芯片發射上天開展測試驗證,用戶只要在家里收集數據就可以了。”他說,這類服務的特點是費用低(一次太空驗證費用與地面實驗費用差不多)和周期短(自訂單生效到發射入軌周期為3~6個月)。
除了國內的用戶,埃依斯公司還有不少國外客戶。“國外用戶選擇我們肯定是比較了一圈的。從優勢來說,我國航天火箭發射處於高速增長階段,去年發射衛星的次數和美國相當,今年很可能就全球第一了,創造了很多的上天機會。”曾占魁表示,另外從衛星研制來說,我國的制造業成本也有一定的優勢,以前造一顆衛星的成本是以億來計,現在只要千萬級,成本大幅下降。
航天科技的商業化自然少不了將原本軍工技術或設備運用到商業領域。曾占魁說,從去年就開始向國際市場推銷以太陽能帆板和極地冰下湖熱水鉆為代表的宇航產品和高端裝備。由於國內元器件成本和用人成本都比較便宜,公司最終的產品售價和國外相比會低三分之一左右。
除了上述業務,埃依斯還打造了全國第一家航天特色的星天地創客空間,是航天科普、軍民融合項目孵化和技術創新的開放式服務平臺。具體到航天科普,曾占魁解釋說,這其中包括建立科普體驗館和展覽館,以及航天科普的教育課程和太空娛樂的衍生品,比如航天器積木和藝術品等。
曾占魁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國內已有30多家商業化的航天公司,整個市場正在加速升溫。如果能盡快出臺一部完善的法律來引導商業航天行業的發展,那麽整個市場還會更加快速地擴張。
經過5年的時間,如今的上交會已經成為了科技項目對接和技術貿易的重要平臺。據上交會組委會執行副主任董超稱,根據對429家2016年上交會參展企業和機構的調查,有116家(約30%)達成了合作意向,41家(約10%)獲得資方介入、技術許可、技術入股等,“瑞萊克斯房車”、“絕地科技”和“酷景傳媒”等5個項目在“尋找中國好項目活動”中累計獲得了1.15億元的融資。
你可能沒想到,海爾除了眾所周知的家電,目前還擁有100億枚雞蛋、十萬頭肉牛的產權……如今,“人單合一”模式不僅在海爾原來的家電制造與流通業務應用,還在海爾新興的金融、醫療、農業業務中發揮積極作用。
在這背後,海爾的職能部門已轉變為一個大共享平臺,支持內外部的多元創客創業,形成“平臺+小微”的架構。海爾集團總裁周雲傑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核心是把指揮權交給市場。
小微創業從金融到醫療
海爾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海爾金控”)成立於2014年2月,短短三年內,已成為海爾集團重要的利潤來源。開始,海爾財務公司僅服務於海爾及上下遊的供應商、渠道商;後來,面向社會提供服務,拿了融資租賃等多個金融業務牌照;現在,隨著投資業務的擴張,海爾順勢延伸到醫療、農業領域,從智慧家庭延伸到健康家庭。
據海爾金控副總裁劉鋼介紹,海爾原有的家電制造和流通業務下面,多是轉型小微,並不一定是獨立的子公司;而新興的海爾金控業務下面,多是孵化小微,是獨立的子公司。有的金融領域,海爾只是拿了一張牌照,吸引社會上的專業人士來做小微主。所以,海爾平臺上的創客,不只來自於內部,還有不少來自外部。
海爾金控業務“裂變”的速度很快,目前旗下有五個板塊。金融板塊是“5+2”,包括財務公司、消費金融公司、保理公司、融資租賃公司、海爾雲貸公司,海爾還是青島銀行的第一大股東、北大方正人壽的第三大股東。資金都是由海爾財務公司孵化出來的。
交易板塊,包括海融易的互聯網理財平臺、快捷通的第三方支付、青島清算所、青島信用資產交易中心和海雲匯的外匯業務。劉鋼透露,“去年海爾集團整個平臺的交易額是2727億元,其中金控業務的交易額2100億元。”
投資板塊,海爾有VC、PE,包括母基金、農業基金和醫療基金幾類。目前管理的項目約62個,在管的資產余額約150億元,母基金總規模約300億。因為投資了很多新興產業,所以海爾金控旗下後來出現了醫療板塊和農業板塊。
醫療板塊,目前海爾在上海有一家康複醫院、一家護理醫院和一家養老醫院,這三家醫院加起來的床位數大約1500張。很有意思的是,海爾導入“人單合一”的模式,把醫院每個樓層的主任、醫生、護士、護工等工作人員變成一個病區小微。
“康複醫院服務的是老人,一旦老人摔倒就容易產生並發癥,使藥費上升,民營醫院就很難盈利。”劉鋼說,複制人單合一模式後,以患者為中心的病區小微實現共創共贏。患者評價好、效益高,分享就多。
這使海爾旗下的護理醫院效益明顯提升,藥費在總費用中的占比從25%下降至20%;病床使用率從97%提升至103%;收入增長18%,利潤增長34%;護士分享增值,月收入從去年的5200元,提高到今年的6000元。
產業金融挖掘價值窪地
農業是海爾產業金融業務重點投資的另一個板塊,雞蛋是第一個切入點。
劉鋼介紹說,雞蛋原來是全行業虧損,全國沒有一家企業的份額超過0.5%,而且價格波動很大。海爾首先與每個區域的核心企業建立債股聯動關系;其次給核心企業提供融資租賃服務;第三是推進“基地+農場”的養殖模式,給農民提供養殖融資。
海爾把這一做法,複制到肉牛、肉雞、生豬、羊等領域。有一個湖南農民,原來養六頭牛,海爾以一頭牛4000元的標準給他提供融資,他現在養了30多頭牛。母牛生了牛犢,海爾按2000元一頭的標準回收;架子牛、育肥牛,海爾按18元一斤回收;牧草,也以0.3元一斤的價錢回收。這個湖南農民的年收入從2萬元提高到12.6萬元。
以“股權+債權”的方式進入,讓資金連接起產業生態圈,然後引入新資源,改造原有的產業生態,實現生態圈內利益攸關方(農民、飼料供應商、設備供應商、零售商、政府、消費者)的共創共贏,這是海爾產業鏈金融的“玩法”。
怎麽選擇進入的行業?劉鋼說,海爾希望用30多年的產業思維,去改造一些“價值窪地”。而且,這些行業可以跟海爾現有產業形成良好互動。
海爾投資的農牧產業,未來可以與家電、流通業務形成互動。如,海爾的馨廚智能冰箱今後將變為一個生鮮食品進入家庭的電商平臺。另外,海爾還設立了一個子公司“輕廚”,提供場景配餐,像為某個會議提供桌布、餐具、酒水等解決方案。
目前,海爾產業金融生態為40類產業鏈、15萬中小微企業、280萬個用戶提供金融服務。
職能部門轉身大共享平臺
支持這麽多內外部的小微企業創業、運轉,海爾有一個大共享平臺。這個平臺由人力、財務、法律、稅務、內控等原來的職能部門共同轉型而來。
如何讓小微企業活而不亂,倒逼著海爾的平臺能力。海爾在這些職能部門也引入“人單合一”的模式,員工也不是固定薪資,而要通過搶單、創造價值來分享增值。
會計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原來海爾在全國的42個銷售公司一共有65人負責收款,有人忙,有人閑。2010年,海爾把收款方式全部改為銀行網上匯款。他們面對全國的銷售公司,在網上搶單,收款入賬,工作量化,後來只需3人。
按照這個模式,海爾把全國1800個會計全部集中到青島,會計人員服務於報表、應收、應付、稅票核銷等功能,後來只需240人。接著,海爾還打破邊界,不再按費用、收款來分,一個會計可以搶所有單,單都集中在一個雲平臺上,搶得越多,賺得越多。
從2012年到2016年,海爾的收入從1400億元到2000多億元,法人公司從600家到900多家,會計卻從240人進一步精簡到227人。每個會計有一個“人單酬”賬戶,收入來自每一筆訂單。去年,海爾集團營收2016億元,財務人員900名,每人支持2.2億元營收。
不單提升內部的運營效率,海爾的大共享平臺還與外界的政府平臺連接。
比如,出口退稅。以前申報,海關周期基本90天,再到稅務局報稅周期120天,加起來從申報到退稅大概210天。現在海爾在青島把海關和稅務局數據全部打通,企業可以直接連到海關、稅務局,退稅周期從原來210天變成30天。
效率提升、費用下降,就可以吸引更多創客到海爾的平臺上創業。小微有自己的創業點子,從初創、成長、成熟到第二曲線,公司註冊、人力資源體系、工作流程、績效激勵等都可以由海爾的大共享平臺來做。海爾共享平臺與每個小微簽訂服務協議。
值得關註的是,海爾共享平臺讓“費用資本化”。傳統做法是,做1億元收入按10%提供費用。現在很多小微做A輪、B輪、C輪融資。劉鋼說,資本開放目的是驗證商業模式。如開發冰箱,小微主要路演,外部風投、海爾都是資本方,員工也可跟投,利益捆綁在一起。
如今,海爾共享平臺不單服務於平臺上的小微,支持從家電、流通、金融、醫療到農業領域的多元創客,還開展社會化的服務。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歷時5個月,從兩岸34個城市141所大學的1235個團隊中一路搏殺出來後,22個大學生創業團隊4月29日出現在了“旺旺太陽星創客營”開營式上。三天之後決出的10強團隊將各獲20萬元創業基金。
這也是食品巨頭旺旺集團從年輕人中發掘用戶創新的一次嘗試。多屆中國食品七星獎得主旺旺集團與上海複旦大學聯手主辦這一活動。
品牌研究人士表示,“旺旺太陽星雙創計劃”這種 “互聯網+文創+食品”的雙創模式在全球亦較罕見。該活動以文創食品為主題,以旺旺集團資源、電商平臺及基金的多方支持來培養懷有夢想的青年文化創客。
旺旺所處的中國休閑食品市場近年來已從高速進入中速增長階段,2016、2017年銷售額分別為4520億、4849億元,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4.22%、7.28%。業內估計2018年銷售額約為5104億元,增長5.16%。
與此同時,零食在電商食品中的占比在逐年上升,從2015年的31%、2016年的33%升至2017年的33%。
市場的變化趨勢對年銷售額超過200億元的旺旺來說,既有挑戰也有機遇。旺旺集團生產研發群總處長曹永梅在創客營開幕式上表示,食品飲料品牌已從“大而全”者通吃轉向“小而美””者勝出,過往的大眾品牌對年輕人吸引力下降;“老重慢”敵不過“奇輕快”,老舊營銷模式已經跟不上年輕人消費節奏。
旺旺集團生產研發群總處長曹永梅在創客營開幕式上致辭
因此,旺旺這樣的大品牌在一如以往堅持食品安全的同時,也在把握消費市場的脈動,今年以來已經接連推出針對年輕女性的“莎娃”配制酒、旺仔法式布蕾等新品。曹永梅說:“幾個月推出一種新品,這在以前的旺旺是不太能想像的。現在都做到了。” 但她表示,推出新品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品牌要與消費者互動,也就是要把握食品消費從大眾文化向眾創文化轉型的趨勢,改以往那種“品牌營銷”為“品牌互動”。而此次創客營就是與全國年輕消費者互動的嘗試。
22強創業團隊來自北京、吉林、大連、蘭州、湖北、臺北等省市,歷經初審、複審、決審。臺灣中原大學學生謝孟哲與幾位好友組成的“好事花生”團隊在22強之列。謝孟哲介紹,諧音“好事發生”的“好事花生”為花生食品設計了雙面印刷的一體式紙盒,並結合了上海的金山農民畫等文化元素。
這些團隊在三天時間內,將接受來自全國的夢想導師及專家準備的密集課程培訓,以及面對面的輔導,調整完善各自團隊的整體計劃。隨後將在PK賽中進行品牌創新、產品創新、營銷計劃、團隊優勢的路演及答辯,角逐十強。
“旺旺太陽星雙創計劃”執行長林淑黛表示,旺旺集團將把10強創客團隊分階段孵化成為文化創客,引導他們創立企業,實現從創意到創業的夢想。
歷時5個月,從兩岸34個城市141所大學的1235個團隊中一路搏殺出來後,22個大學生創業團隊4月29日出現在了“旺旺太陽星創客營”開營式上。三天之後決出的10強團隊將各獲20萬元創業基金。
這也是食品巨頭旺旺集團從年輕人中發掘用戶創新的一次嘗試。多屆中國食品七星獎得主旺旺集團與上海複旦大學聯手主辦這一活動。
品牌研究人士表示,“旺旺太陽星雙創計劃”這種 “互聯網+文創+食品”的雙創模式在全球亦較罕見。該活動以文創食品為主題,以旺旺集團資源、電商平臺及基金的多方支持來培養懷有夢想的青年文化創客。
旺旺所處的中國休閑食品市場近年來已從高速進入中速增長階段,2016、2017年銷售額分別為4520億、4849億元,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4.22%、7.28%。業內估計2018年銷售額約為5104億元,增長5.16%。
與此同時,零食在電商食品中的占比在逐年上升,從2015年的31%、2016年的33%升至2017年的33%。
市場的變化趨勢對年銷售額超過200億元的旺旺來說,既有挑戰也有機遇。旺旺集團生產研發群總處長曹永梅在創客營開幕式上表示,食品飲料品牌已從“大而全”者通吃轉向“小而美””者勝出,過往的大眾品牌對年輕人吸引力下降;“老重慢”敵不過“奇輕快”,老舊營銷模式已經跟不上年輕人消費節奏。
因此,旺旺這樣的大品牌在一如以往堅持食品安全的同時,也在把握消費市場的脈動,今年以來已經接連推出針對年輕女性的“莎娃”配制酒、旺仔法式布蕾等新品。曹永梅說:“幾個月推出一種新品,這在以前的旺旺是不太能想像的。現在都做到了。” 但她表示,推出新品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品牌要與消費者互動,也就是要把握食品消費從大眾文化向眾創文化轉型的趨勢,改以往那種“品牌營銷”為“品牌互動”。而此次創客營就是與全國年輕消費者互動的嘗試。
22強創業團隊來自北京、吉林、大連、蘭州、湖北、臺北等省市,歷經初審、複審、決審。臺灣中原大學學生謝孟哲與幾位好友組成的“好事花生”團隊在22強之列。謝孟哲介紹,諧音“好事發生”的“好事花生”為花生食品設計了雙面印刷的一體式紙盒,並結合了上海的金山農民畫等文化元素。
這些團隊在三天時間內,將接受來自全國的夢想導師及專家準備的密集課程培訓,以及面對面的輔導,調整完善各自團隊的整體計劃。隨後將在PK賽中進行品牌創新、產品創新、營銷計劃、團隊優勢的路演及答辯,角逐十強。
“旺旺太陽星雙創計劃”執行長林淑黛表示,旺旺集團將把10強創客團隊分階段孵化成為文化創客,引導他們創立企業,實現從創意到創業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