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債務大爆炸 “微刺激”兩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0589

中國總債務負擔攀升至經濟規模的2.5倍,凸顯中國當局在不播下金融危機種子的情況下刺激經濟增長的困境。

據渣打銀行一項新的估計,中國總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在6月底達到了251%,遠高於2008年底的147%。

今年以來,在經濟增長放緩,房地產市場轉冷的背景下,中國政府進行了一系列刺激措施,債務比例也隨之水漲船高。今年上半年,該比例大幅攀升17個百分點,接近去年全年的約20百分點。

英國《金融時報》表示,與債務總量相比,如此快速的債務增速更令人擔憂,因為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債務如此迅猛地增加,幾乎總是會有金融風暴伴隨而來。

盡管由於包含的信貸種類不同,這一比率的計算結果會有差異,然而該報援引的其他多名經濟學家對渣打的這一數據表示認同。即使是那些計算結果略有不同的經濟學家也表示,大趨勢是明確的。

華爾街見聞網站上周也介紹過,在剔除了股票融資後,《經濟學人》得出的中國總債務/GDP之比突破了200%。該雜誌預計,未來中國信貸占GDP比例還會繼續穩步上漲,並警告債務增長一旦成為一種習慣,就很難改回來了。

刺激,還是不刺激?

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們已警告多年,整體增長率不斷放緩,而債務依賴不斷增加,是不可持續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成功地恢複了急轉直下的經濟增長,但代價是中國經濟更難擺脫對信貸的依賴了。

今年,中國政府原本明確表態不會采取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政策,堅持不擴大財政赤字,既不放松也不收緊銀根。但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陡增,此後,圍繞著“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定向發力的微刺激政策不斷發力。

從定向降準、稅收、棚戶區改造和中西部鐵路建設,到穩定外貿以及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一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中國政府陸續推出的微刺激既有財政政策,也有貨幣政策。

結果,中國對債務的依賴不僅有增無減,還出現了加速依賴的局面。渣打的數據顯示,總債務/GDP之比僅在過去6個月就攀升了17個百分點(從去年底的234%),而去年全年也只攀升了大約20個百分點。

7月15日,中國央行公布的社會融資規模報告顯示,截至6月末中國M2同比增長14.7%,與去年8月創紀錄的最高增速持平。同期社會融資規模達到1.97萬億元,是3月以來最高的月度數據,同比接近高出一倍;而且,增量部分大多來自於表外信貸的增長,可見影子銀行又在蠢蠢欲動了。

對此,渣打大中華區研究部主管王誌浩(Stephen Green)表示,“總體信貸增長繼續超出經濟中增加值的增長,這是不可持續的。”

野村證券認為,強勁的貨幣和信貸數據對於短期內的經濟增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表外信貸的強勁增長也引發了長期的擔憂。如果6月是社會總融資規模新一輪大幅增長的開始,且主要動力是影子金融部門,那麽長期看來經濟出現更急劇放緩的風險就增加了。

北京大學教授佩蒂斯(Michael Pettis)在文章中提出了對中國經濟的看法,他認為中國有兩個選擇:

一是經受住新增信貸急速下滑的代價。這必然會帶來的後果是經濟增長大幅放緩,然而經濟增長也會更為健康。

二是允許信貸高速增長,以避免經濟增長進一步下滑,但如果大部分新增的信貸變成了不良貸款,那麽情況就會失控,經濟增長也將崩潰。

但是,在經濟增長放緩,房地產市場轉冷的背景下,中國政府擔心經濟可能出現“硬著陸”,並沒有遏制信貸。據《第一財經日報》周一報道,國務院今年二季度已經批複央行1萬億元抵押補充貸款(PSL),用來支持國開行的住宅金融事業部。

佩蒂斯認為,中國的選擇不是“硬著陸還是軟著陸”,而是“長期著陸還是短期著陸(軟著陸)”:

長期著陸”意味著經濟增長將急速放緩,但在控制範圍內,失業率可以保持在合理水平,但GDP增速會降到3%,甚至更低。“短期著陸(軟著陸)”則意味著,6-7%的GDP增速還將保持幾年,但隨後經濟增長就會崩塌式暴降,失業率也會飆升。

在佩蒂斯看來,所謂的軟著陸,只是經濟出現非常嚴重收縮和不穩定的前奏。“讓經濟實現軟著陸,與其說是政府成功地適應了經濟調整,不如說是中國明知道有些改革必須做但沒有能力去實施。”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軟著陸甚至比硬著陸更可怕。

中國債務負擔有多重?

渣打數據顯示,美國在去年底的總債務與GDP之比達到大約260%,而英國的這一比率為277%,日本更是以415%的比率“領跑”世界。

此外,麥肯錫2011年的報告還顯示,歐元區危機時,深陷債務危機的國家債務占GDP比例非常高,從希臘的260%到愛爾蘭的400%不等。

據《經濟學人》,盡管中國債務該比例比許多發達國家的水平要低,但已是發展中國家里面最高水平了。況且,相較於渣打的估算,《經濟學人》的數據已屬保守。

更大的問題是,中國未富已先“負”。研究咨詢公司Gavekal Dragonomics的中國經濟學家陳龍告訴英國《金融時報》:

按新興市場的標準衡量,中國目前的債務水平已經很高,少數幾個債務比率較高的經濟體全是高收入經濟體。

換句話說,中國已經在富起來之前背上了沈重的債務負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290

安倍拼了!日本擬推萬億刺激計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819

周四早間,《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日本考慮在2015財政年度撥出1萬億日元用於刺激措施,以幫助經濟免遭可能於明年10月上調消費稅的打擊。(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這筆現金儲備將使得日本政府能夠靈活地采取經濟刺激措施,並將被記入下個財政年度的政府預算當中。這筆資金可以用於任何刺激措施,包括公共設施建設、補貼中小企業等,主要取決於經濟狀況需要。

隨著糾纏日本數十年的通縮終於看到結束的希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政府選擇不在2013財政年度和2014財政年度預算中預留用於刺激經濟的開支。不過,考慮到今年12月初將對是否將消費稅從當前的8%提升至10%作出最終決定,日本政府正在考慮一項安全舉措來阻止經濟受到沖擊。

不過,鑒於日本政府的目標是致力於在2015財政年度將基本預算赤字削減一半,用於刺激措施的預算資金上限設定為相對溫和的1萬億日元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495

大選臨近 巴西一個月內兩度出臺經濟刺激方案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807

隨著總統大選的臨近,巴西政府為了刺激經濟,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再度出臺刺激計劃,向銀行系統註入數十萬億美元的資金。(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周三,巴西央行下調法定準備金率,這令銀行獲得了45億美元的資金可以用於信貸投放。僅在三周前,釋放銀行儲備金,調整部分貸款風險計算規則等,為銀行系統釋放了約200億美元的流動性。

周三稍晚時候,巴西財政部長還宣布發行一款新的免稅債券以刺激抵押市場的發展。

目前巴西正在經歷嚴重的“滯脹”,即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速放緩並存,一方面,經濟增長緩慢或停滯,失業率上升;另一方面,通貨膨脹加劇,物價持續上升。

據巴西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巴西2014年一季度增長率為令人失望的0.2%。摩根大通將巴西二季度增長預期從之前的1.2%下修至0.3%。

本月,巴西的通脹水平有所下滑,但依然達到6.49%,高於4.5%的年度目標。

巴西大選將在10月進行總統大選,巴西現任總統羅塞夫希望能夠成功連任第二個4年任期。

民調數據顯示,羅塞夫依然是最受歡迎的候選人,但上周總統候選人Eduardo Campos意外墜機身亡令選舉形勢更為緊張。有分析稱,他的遇難可能改寫巴西10月總統大選的政治格局,令大選成為10多年來競爭白熱化和形勢複雜化的一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497

全世界都在等歐版QE,但德拉吉真想要的是財政刺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774

明天歐洲央行公布利率決議,市場最關心莫過於歐元區什麽時候展開資產購買計劃(QE),但是德拉吉同時呼籲的需要財政政策支持的表態卻鮮有人關註。(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Fulcrum Asset Management資產管理公司主席,高盛前合夥人Gavyn Davies指出

過去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一直贊成財政緊縮,當然一直反對任何赤字貨幣化的提議。但是他反對赤字貨幣化的立場在過去幾個里發生了變化,現在即便是德國央行也接受QE在歐盟公約允許的範圍之內。


……
德拉吉對財政政策的新觀點,是因為他對歐元區核心經濟問題看法發生了改變。歐洲央行支持歐盟委員會出臺一個全面刺激計劃的觀點已經慢慢浮出水面,而在這個問題上歐洲央行與德國的分歧已經變得非常明顯。

 

為什麽德拉吉對經濟的看法發生了改變?

 

因為現在歐洲央行內部普遍認為歐元區經濟作為一個整體,長期以來受困於需求不振,這實際上創造了一個“流動性陷阱”。由於此前歐洲央行註意力旨在修複銀行系統,並解決歐元區內部貨幣政策分散的局面,歐洲央行不太願意承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過“緊”的現實。按照保羅·克魯格曼的說法,歐洲對過多債務的擔心,超過了衰退的恐懼。

 

由於德國通脹率只有0.8%,歐元區其他經濟體只有把通脹控制在“零”或者負數,才能恢複競爭力。而歐元區經濟最新趨勢證明了這一點,法國和意大利成為了最新的受害者,這兩個國家經濟占整個歐元區的36%,這是歐元區無論如何都不能忽視的難題。

 

ftblog673

 

正如許多其他觀察家認為的,由於財政政策過“緊”,導致歐元區出現了許多陷入“流動性”陷阱的癥狀,而德拉吉在Jackson hole年會上的講話證明他同意了上述觀點。

 

ftblog6721

 

德拉吉的意思很明顯,他贊同貨幣政策在提高總需求會起到作用,但他真正能讓歐元區走出“流動性陷阱”的方法是擴大財政支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600

歐洲想大規模刺激?德國人堅決不同意!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023

20140910jinsuo

盡管經濟持續低迷讓歐元區財政刺激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德國人就是不松口。

據英國《金融時報》,德國財長朔伊布勒周二向德國下議院表示:“越來越多的公共開支和財政赤字只會讓我們誤入歧途……只有創新、結構化改革和良好的投資環境,才能真正推動經濟增長。”

如今,隨著歐元區經濟的持續萎縮,希望增加政府開支、放松緊縮政策的呼聲越來越大,德國正面臨巨大的壓力。

自歐債危機以來,歐洲就一直分為旗幟鮮明的兩派。以德國為首的一派要求各國實行財政緊縮政策,並推動影響深遠的結構性改革。而以法國為首的另一派 則堅持采取更加靈活的經濟刺激政策,至於改革那是以後再考慮的事。

至少在不久以前,這兩大陣營一直勢均力敵,但近來,法國陣營中又添了幾個新盟友。不僅歐盟委員會新任主席容克和意大利總理倫齊均加入奧朗德的陣營,歐洲央行的德拉吉也開始轉向法國的立場。

在上個月的Jackson Hole央行會議上,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表示僅僅靠歐洲央行的寬松政策是不夠的,他呼籲各國政府增加財政開支。市場普遍認為,他的這番表態是催促德國“松開錢包”。

不過,德國也不乏盟友。近日,前法國財政部長、IMF總裁拉加德就敦促法國加快結構性改革,警告其不要以低利率為理由放松財政緊縮。

德國如今一直將重心放在平衡財政預算上,該國承諾從明年開始將不再新增凈負債,這是自1969年第一次。

目前,雖然歐元區已經實行了超低利率,但德國的公共開支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在由發達國家組成的經合組織(OECD)中排名倒數第二。

默克爾政府已經答應在2017年前新增50億歐元交通建設開支,但反對派認為這還遠遠不夠。

朔伊布勒表示,歐洲需要更多的私人部門投資(而非公共開支)來維持經濟增長和競爭力。“私人投資比公共投資更加經濟有效”。

朔伊布勒再次重申:“歐洲央行已經基本上用盡了其手頭的工具,廉價的貨幣並不能刺激增長。”

談到德國二季度GDP環比萎縮0.2%,朔伊布勒表示由於出口受到地緣局勢影響,沒有必要太看重這一數據。他說:“沒有理由陷入悲觀,這種想法是不成熟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37

一幅圖看清中國的“微刺激”為何失敗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228

上周公布的多項8月中國經濟數據普遍不及預期,“李克強指數”之一發電量年內首次負增長,工業生產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創68個月和13年來新低,主要行業工業增長均放緩。

糟糕的數據體現出,在中國政府從4月起陸續出臺“微刺激”措施、6月央行開始推出的定向降準後,國內經濟增長下滑的壓力仍未明顯減輕。

面對令人大失所望的數據,市場又傳出降息降準的呼聲。事實上,中國經濟對傳統的貨幣寬松刺激已經漸漸產生了“免疫力”。華爾街見聞的老讀者也許還記得,一年多以前我們展示過高盛的以下圖表。(相關文章:中國信貸泡沫真相:GDP的240%?

GDP,社會融資,人民幣貸款,信貸,中國

如圖所示,以年化百分比來看,註入信貸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未能持續,信貸刺激才過一個季度影響就明顯減小。在信貸大增剛滿一個季度,對經濟增長影響最大,接近0.7個百分點,此後多個季度平均未達到0.5個百分點。

美國私人財富管理公司Evergreen GaveKal最近的評論也認同這種“信貸沖擊”在失效的觀點。Evergreen GaveKal認為,8月經濟數據體現的中國經濟增長疲弱源於,始於5月和6月的信貸增長刺激未能持續發揮作用。

Evergreen GaveKal報告指出,中國的私人企業固定資產投資自2010年以來一直穩步下滑,但最近中國政府對國有企業的投資緩和了固定資產投資下滑的趨勢,二季度的這輪刺激還帶動了小幅反彈,但政府的投資支持沒能產生持續影響,因為貨幣政策還是沒能更寬松,而財政支出要恪守預算的指導,也不得不放慢了速度。

從李克強總理上周對經濟增長處於合理區間的表態來看,中國政府不會啟動大規模貨幣刺激,中國央行因為擔憂國內債務高企也不願推行全面貨幣寬松。所以Evergreen GaveKal預計,今年在出口增長的支持下,中國GDP增長會略高於7%,但會低於7.5%的中國官方目標。

《人民日報》周一刊登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迎秋文章建議,中國應啟用需求管理,創新和實施區間定向調控等宏觀調控政策措施,短期內可繼續定向降準,以抑制經濟增長進一步下滑。

劉迎秋認為,切實可行的選擇是在積極搞好短期宏觀調控的同時,著力推動中國發展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尤其是著力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技術水平提升。(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05

歐央行邀請銀行競標長期貸款 能刺激銀行放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297

歐洲央行周二邀請銀行業競標新一輪長期貸款,希望該長期貸款能刺激銀行向小企業借貸,並重振歐元區經濟。但分析稱,該計劃收效可能甚微。

該計劃是歐洲央行擺脫通縮威脅,向經濟註入活力的關鍵措施。歐洲央行將在北京時間本周四下午5:15左右宣布授予銀行多少新貸款。

這輪長期貸款即歐洲央行的定向長期再融資工具(TLTRO),將以接近零的利率向銀行業提供長期融資,但貸款多半將發放給歐元區經濟的支柱——小企業。就像歐洲央行在2011年底和2012年初發放的兩批期限為36個月LTRO那樣。

華爾街見聞網站文章寫到過,與三年前推出的LTRO相比,此次行動除了將時間延長至4年,還明確了“定向”一詞。

不過分析師是對該措施能否提振銀行借貸心存懷疑。評級機構惠譽的銀行業專家Fabio Ianno表示,無論歐洲央行給銀行業多少流動性,他們依然不會貸出去。

“南歐許多企業境況不佳,且需求疲軟,意味著該地區的銀行幾乎沒有發放企業貸款的欲望。”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本月早些時候表示,定向貸款將與資產購買項目形成互補。他希望歐洲央行的資產規模達到2012年初時的水平,也即較現在增長約1萬億歐元的資產。

蘇格蘭皇家銀行經濟學家Richard Barwell評論TLTRO操作:“如果歐洲央行的根本目標是擴大資產負債表,我將對該操作的效力產生懷疑。”

歐洲央行從本周開始實施TLTRO,其將在本周和12月份借給銀行至多4000億歐元資金。

路透對20個貨幣市場交易員的調查顯示,銀行業將接受歐洲央行提供的貸款量的3/4,本周四將拿下了1330億歐元資金,並在12月11日再拿下2000億歐元貸款。

Barwell表示,這似乎也難以實現德拉吉所說的,將資產負債表擴大至1萬億歐元的目標。

此外,該計劃也難以保證銀行業一定會將所有從歐洲央行得到的貸款投放出去。路透分析,銀行業可能把這些資金借給家庭和企業,因此對重振經濟起到直接幫助;或者他們會拿下這些資金,購買資產;抑或使用該資金,用來取代自己發行的債務。

後兩種可能性或降低所有銀行的融資成本,即使是那些沒有從歐洲央行處借到資金的銀行,並將寬松的信貸環境擴大至更大的企業信貸市場。

為了令TLTRO計劃更具吸引力,歐洲央行在本月初的議息會議上將利率再度降至歷史低點,並稱不會再降息。因此下一輪TLTRO計劃不會比現在這輪具有更優厚的條件。

德拉吉表示,歐洲央行降息向那些打算參與TLTRO計劃的銀行釋放了一個信號,即他們不應預計未來利率會進一步下降,因此參與TLTRO不宜猶豫。

路透認為,事實上,鎖定TLTRO資金長達4年,類似於向銀行保證,這段時間歐洲央行不會升息。

但讓資金流向企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惠譽的Ianno稱:“我認為資金不會流向實體經濟。”(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244

5000億SLF並非為了刺激經濟 而是避免“錢荒”重演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367

本周三,市場受到央行5000億資金投放的刺激一片歡欣鼓舞,不少人都將此解讀為信貸擴張、央行放水的重大利好,但不少機構認為,這種解讀並不準確,央行的舉動只是為了讓系統有足夠的資金進行運轉。

當前中國經濟並未走到崩潰邊緣,但央行選擇定向註水,摩根士丹利的Richard Xu認為,其意圖可能有以下兩點:

1,中國的貨幣供應沒能達到13%的年度目標。央行在2014年更頻繁地向銀行系統註入資金,尤其是當監管層收緊影子銀行的時候。下圖顯示在銀監會8號文以及打擊同業非標前後,央行通過PSL、定向降準、SLF等工具試圖將M2穩定在13%的目標上下。

morgan-stanely-pboc-injections

2,貨幣供應的季節性因素,在節假日或季末時點,銀行通常會出現流動性緊張局面,9月底正值季末和十一前夕,銀行資金面將會較緊。

中金固定收益部門在報告中也提到,央行首先的出發點是要通過定向釋放資金,避免9月IPO疊加銀行季末沖存款所導致的資金面沖擊。

上周,銀監會還發布了236號文,要求商業銀行的存款偏離度不得超過3%,不得通過理財產品倒存吸收和虛假增加存款。

財新引述一位接近監管部門的人士說,SLF應該與存款偏離度的考核有關。限制存款增長,就意味著限制了貸款,如果還要支持貸款總量繼續增長,就只能發一些SLF,讓銀行的存貸比合格,繼續維持貸款增長。

5000億SLF並非為了刺激經濟的另外一個理由是期限。金融博客QZ提到,此次SLF只有三個月,對於銀行借貸來說時間太短,如果央行希望刺激經濟,所選擇的工具應該放寬銀行的準備金率。但是這可能會令通脹走高,吹大房地產泡沫以及增加債務風險。(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growth-in-money-supply-china-us_chartbuilde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367

ECB執委:歐元貶值明顯,或無需進一步刺激措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483

歐洲央行執委會委員Ignazio Visco在澳洲出席G20財長會議上表示,過去三個月歐元大幅貶值之後,歐洲央行可能不再需要采取更多的刺激計劃。Visco認為歐洲央行出乎市場預料計的降息幅度和負利率措施已經足以讓歐元貶值。他同時強調,歐洲央行不會為歐元設立固定的利率目標。

自6月初以來歐洲央行執行負利率以來,歐元對美元已經下跌6%。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曾表示將通過購買ABS和資產擔保債券的方式將歐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擴大1萬億歐元,從而達到拉升通脹和提振經濟的作用。20140921_EUR1_0

對於TLTRO,Visco表示市場對於TLTRO有一些誤解,第一輪反響平淡並不說明TLTRO完全失敗。12月舉行第二輪的表現才更為重要,歐洲央行認為相當一部分國家的銀行將在12月才會開始借貸。不過對於意大利銀行業而言,歐洲央行的措施正是我們所希望見到的。

Visco強調TLTRO將是擴大歐洲央行資產負債表的主要構成,而ABS和資產擔保債券所占比例可能相對較小。不過央行正在考慮增加ABS及資產擔保債券所的規模。”

Visco認為歐元區目前並沒有處於通縮狀態,而是一種極度低通脹的情況。並且這種低通脹在歐元區而言是全面性,而非一兩個國家的特例。他最後總結道:歐洲央行所做的措施皆在提振歐元區的通脹,以達到央行長期2%的目標水平。(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50

“微刺激”為何失效?中國可能陷入“資產負債表衰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494

華爾街見聞網站不止一次提到,從經濟數據上看,中國自4月起出臺的一系列微刺激措施可能僅僅只刺激了經濟短暫複蘇,其有效性正在消逝。

究其原因,企業缺乏借款興趣恐怕是比市場缺乏資金更重要的原因。上周,央行通過SLF工具向五大國有銀行註入了5000億元資金,4月國開行還獲得了央行1萬億元的PSL,銀監會也放松了存款比限制。這都令銀行可借貸的資金規模擴大。

盡管如此,中國的信貸增速依然較為低迷,進口不振,房地產市場下滑,許多公司的支出意願不夠強烈。

英國《金融時報》甚至提到,這引發了中國可能陷入所謂“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可怕前景。

所謂的“資產負債表衰退”,按照最先提出這一概念的野村經濟學家辜朝明此前的解釋,是指當全國性的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後,大量的私人部門(企業和家庭)資產負債表都會隨之處於資不抵債的狀況,從而大規模地遏制經濟活動,由此而造成的持續衰退。

在這種情況下,債臺高築的企業忙著償還債務,即便利率再低也不願意借款,企業把目標從“陽態”世界的利潤最大化轉變為“陰態”世界的負債最小化。這時候政府的貨幣刺激就會失去有效性。

他認為,部分中國企業如今也呈現出這種行為方式。

當前中國不少企業債務高企,房價下跌、市場低迷令債務壓力與日俱增。據渣打銀行估計,中國的總體債務與GDP之比已從2008年底的147%,提高到今年6月底的251%。

上周五,央行公布的調查顯示,今年三季度,中國貸款總體需求指數為 66.6%,較上季下降 4.9 個百分點,為2011年三季度以來的最低值,制造業的貸款需求降幅大於非制造業,同時大型和小型企業的貸款需求均有所下降。

如何實體需求不足,那央行刺激所放出來的資金都去哪兒了呢?

《金融時報》引述一位上海的商業銀行的高管表示,貸存比已經放松,流動性有所提高,但仍然很難發放貸款。(刺激)消息傳出後,銀行都爭相購買債券。這些錢並沒有流入實體經濟。

辜朝明認為,在私人部門將債務完全清理幹凈之前,經濟無法恢複自行增長。但要破解這一局面也並非無藥可救。他稱,唯一的出路是長期大規模的政府支出。

盡管中國政府此前就曾增加過鐵路支出以及加快棚戶區改造,但決策層一直在避免大規模的強刺激,此前的四萬億給經濟留下的債務後遺癥至今未消除。

由於中國近期出爐的諸多經濟數據疲軟不堪,很多市場人士期望政府出臺更廣泛的刺激措施。但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周末表示,中國並不會因為任何一個經濟指標而對其經濟政策大修大改。(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