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情人節湧動新三板"分手潮" 企業券商間督導矛盾尖銳

周二,愛迪科森(430086.OC)公告更換主辦券商,在西方情人節這天結束了與南京證券的“愛情長跑”,沒有熬過“七年之癢”。

今年以來,已經有多達91家掛牌公司更換了主辦券商,包括11家創新層企業,督導期維持最短的只有3個月。分析人士指出,企業跟券商分手有多種原因,一個主要原因是企業對券商督導期間的服務不滿意,融資、並購甚至常規的信息披露需求都得不到滿足。券商則抱怨督導收費太低,企業方人員素質較差,抽不出督導人手。

還有市場人士認為,現在分手是因為當初太盲目,更換主辦券商實際上有利於形成資源最優化配置,加大券商之間的競爭。隨著新三板市場增量萎縮,部分券商正在爭奪存量的督導業務,作為後續資本服務的切入口。

督導能力不足釀“情變”

2月14日,教學軟件服務商愛迪科森公告稱,公司已經將持續督導主辦券商從南京證券更為東北證券。上周五,公司與南京證券解除持續督導協議獲得股轉公司首肯。

2010年冬天,愛迪科森與南京證券“走到”了一起。次年4月,在南京證券推薦下,愛迪科森成功在新三板的前身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到如今雙方分手已經將近七年,這是今年以來“感情”維持時間最長的解除督導案例。

記者梳理公告發現,今年以來已經有多達91家掛牌公司更換了主辦券商,包括11家創新層企業,督導期維持最短的只有3個月。

新三板實行主辦券商持續督導制,只要主辦券商與掛牌企業之間還有督導協議,券商就要對企業終身負責。並且,解除督導關系必須由雙方一致協商同意。絕大部分解除督導的公告都顯示,主辦券商在督導期間勤勉盡責,掛牌公司認真履責,但是掛牌公司出於戰略考慮,雙方充分溝通和友好協商,就終止督導達成一致意見。

不過,一家中型券商新三板業務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掛牌公司和主辦券商分手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企業對券商服務不滿意,企業掛牌後有融資、並購重組的需求,但是主辦券商不給力。而對於資質不太好,信息披露負責人素質較低的企業,券商又懶得過問。

他表示,“新三板上很多是初創企業,很多事情要問督導人員,但大概率是不理你的。主辦券商督導人手有限,往往一名督導員要負責十幾、二十家公司。企業會有很多常規性公告,如果券商不能及時幫助企業發公告,雙方就會吵得不開交。”

由於主辦券商不能夠單方面解除督導關系,所以如果雙方發生爭執,就可能矛盾越積越深,直到“一拍兩散”。

截至周二,新三板上共有掛牌公司10646家,主辦券商100家,平均每家券商要面對超過100家企業。目前,督導企業數量最多的是申萬宏源證券,達到659家,安信證券、中泰證券和中信建投督導企業數量位居前列。

周一,股轉公司發布了1月份主辦券商執業質量評價結果,券商掛牌後督導環節的負面行為記錄依然高企,占據全部業務負面行為總數超過一半,其中發行備案申請收到股轉公司反饋最為突出。

前述券商人士認為,新三板市場擴容初期,各家券商新三板業務過快上馬,從一開始就埋下了持續督導能力不足的伏筆。並且,新三板企業信披工作繁複程度有時不亞於上市公司,但同時督導收費較低,券商持續督導業務存在成本收益不匹配的現狀。

他表示,年初是繳納持續督導費的集中期,也是券商投行人員流動的密集期,投行團隊可能把項目帶到新東家,因此,近期更換主辦券商的案例還會增多。

券商戰略接收督導企業

記者註意到,今年以來跟主辦券商分手的掛牌公司中有11家創新層企業,其中帝聯科技(831402.OC)、英派瑞(430555.OC)、指南針(430011.OC)、宇邦新材(832681OC)等還在積極籌備IPO,是新三板上受到矚目的公司。

對於資質較好的新三板企業更換主辦券商,知名新三板研究機構K先生工作室創始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擬IPO企業可能會選擇為自己IPO輔導的券商為新的主辦券商。

北京一家券商新三板業務部門總經理認為,一些掛牌公司換主辦券商是考慮到後續資本運作安排,包括上市、收購等。由於收購中需要第三方券商作為財務顧問,收購人在收購掛牌公司後,自然就把財務顧問聘為主辦券商了。還有券商提出為企業對接上市公司資源,也讓企業轉過來。

從券商的角度,記者發現,申萬宏源、中信證券、大通證券轉出督導企業較多,東北證券、國融證券接收督導企業數量居前。

對此,上述北京券商人士表示,這與不同券商的新三板戰略有關。“有的券商督導是由各個分公司各個團隊甚至是營業部運行,沒有建立完善體系的督導,管理較為分散混亂,為了降低風險,券商可能把督導企業大量轉出去。”

他認為,對大量承接督導企業的券商,督導業務可能已經形成了規模效應,在督導人員配備、體系建設比較完善、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會主動承攬督導業務,把督導從虧損業務轉變成風險稍微可控的業務。

前述中型券商新三板業務負責人則認為,隨著掛牌速度放緩,市場增量企業數量下降,有戰略考慮的券商會更加註重存量的督導業務,主動接收企業,作為後期並購重組、投融資業務的入口。

他表示,“企業換主辦券商肯定會找市場評價較好、人手比較足的券商,誰的服務好去找誰。券商之間服務形成競爭,督導費用形成分化,這也會給新三板市場發展帶來希望。”

(本報實習生王天然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388

英國脫歐代價不菲,600億歐元“分手費”壓頂

第一財經記者上周就英國退歐程序的問題,采訪了英國前商務大臣文斯·凱博(Vince Cable)。在他看來,退歐談判是個漫長和複雜的過程,英國首相特雷莎·梅不會取得如她向英國人民承諾的那樣的成功。

凱博還批評這屆政府不以經濟發展為本,只關註把移民擋在門外。他甚至認為,當人們對退歐的支出和不確定性無法承受時,民眾的情緒可能會轉變,也不排除有5%~10%的可能性逆轉整個退歐進程。

以下為訪談內容。

記者:啟動退歐程序後,英國政府首先需要做的是什麽?

凱博:首先要與歐盟方面談定一個約600億歐元的“退出協議”(包括英國先前承諾支付的歐盟預算、歐盟員工和歐洲議會議員養老金等份額——編者註)。目前英國政府對此巨額費用毫無準備,政客們也沒有跟公眾解釋過,歐盟方面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分手”條件。

記者:那麽英國方面有沒有這筆錢呢?英歐之間的談判起點在哪里?

凱博:起點就是這個巨額的“退歐協議”,英國政府在收到此要求時會很郁悶,這可能會成為一個最新的焦點。第二步,就是要尋求保證英國進入相當於歐洲“單一市場”性質的政策途徑;再有就是要尋求新的關稅聯盟,這對英國的汽車等行業至關重要。然後第四步,才能與其他各國進行貿易談判並取得成果。這是一個非常複雜和連環套似的過程。

記者:梅首相一直很有信心地強調,在與歐盟的談判中,她會為英國人民爭取到最大利益。你相信嗎?

凱博:不相信,我非常悲觀。我認為那將會是一片混亂。

何日啟動退歐仍未確定

就在剛剛過去的上周末,正在德國慕尼黑參加全球安全峰會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表示:“我不認為英國退歐程序以及鍛造新的英歐貿易關系能夠在2年內完成。”

容克還指出,在退歐前,有成千上萬條英國法律需要修改。他再次強調,在離開歐盟前,英國不能簽訂雙邊自貿協議,“與世界不同地區和國家簽訂貿易協定是歐盟的職能,英國在離開歐盟前,不能單獨同歐盟之外的世界其他國家簽訂任何貿易協議。”

雖然77頁的退歐法案(白皮書)不久前在英國議會下議院以壓倒性多數獲得通過,梅首相也發表了關於英國如何退歐的6000字演講,明確提出了退歐的12項“先行”方案,但是退歐程序究竟如何展開依然撲朔迷離。

有報道稱,梅首相希望在3月9~10日的布魯塞爾歐盟領導人峰會前激活《里斯本條約》第50條,啟動退歐程序,直接將退歐申請遞交歐盟峰會。但是2月20日開始的英國上議院對退歐法案的討論剛剛進入第二輪,最後即使不需要有任何修改,也要等到3月7日才會有最後結果,如果上議院對法案作出修改,那麽修改後的法案又會重新被拿回下議院討論。這樣的話,梅的上述計劃就難以實現。

英國退歐大臣大衛·戴維斯(David Davies)也承認,可能會出現來來回回“打乒乓”的情況,這樣很可能會拖延時間。還有報道認為,梅首相應該避開3月25日(象征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的《羅馬條約》簽訂60周年紀念日)歐盟各國領導人聚會活動期間啟動退歐程序。因此,究竟英國會在哪一天激活《里斯本條約》第50條,仍是一個謎。

如何完成退歐仍有分歧

早在去年11月,當時剛剛選定的歐盟英國退歐談判代表、法國前外交部長巴尼耶(Michel Barnier)就向他的同僚們表示,他會尋求英國接受退歐“三步走”,即,英國和歐盟必須先離婚,歐盟會在2018年秋天開出一份以歐盟預算為基礎的“離婚清算單”給英國,然後給予一個約6個月的過渡期,讓英國依照法律進行相關落實,然後再討論決定與英國建立怎樣的貿易關系。

不過,這樣的“三步走”方案,並不被英國方面接受。英國退歐大臣戴維斯認為,必須要同時進行退歐以及同歐盟的貿易談判,否則不能滿足兩年內退出的要求,對英國貿易也會造成不利影響。

因此,怎麽退,會是最先需要討論的問題。而且這可能還要看27個歐盟國家給巴尼耶的授權情況。

600億歐元“分手費”成最大絆腳石

早在2016年11月,《金融時報》就有報道稱,一份該報獲得的由歐盟高層制定的立場強硬的有關英國退歐的計劃顯示,要在開始英國希望的貿易談判之前,必須先簽訂“離婚協議”。

在這份協議中,歐盟有意向英國開出一張大約600億歐元的清算賬單。英國必須先“了斷”這筆賬,才可以繼續貿易談判。這份賬單涵蓋的內容極廣,包括英國先前承諾支付的歐盟預算份額、各種貸款擔保、歐盟花費於英國境內的各種項目、英國先前承諾承擔的歐盟員工和歐洲議會議員養老金份額等。

2月初,剛剛因為與英國內閣在退歐問題上鬧翻辭職的英國駐歐盟大使伊凡·羅傑斯(Ivan Rogers),向英國媒體證實了歐盟將向英國索要600億歐元“離婚費”的說法。

“600億歐元的‘分手費’,超過了英國每年的國防預算,比退歐派之前承諾的、可以自用的每周3500萬英鎊一周的歐盟會費也大大高出。沒有多少人能夠了解歐盟是怎麽核算出這筆賬的,以及它對英國國內政策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但這終將是英國順利退歐路徑上最大的阻礙,甚至導致退歐談判崩潰。”英國歐洲改革研究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近期發表的一份報告如此陳述。

然而,英國貿易大臣福克斯(Liam Fox)則認為此種想法是荒謬的。他表示:“每個歐盟成員都是在《里斯本條約》的框架下自願平等加入歐盟的,我們只是按照協議賦予的法律行事,憑什麽要我們為了一個(退出)程序支付費用?這似乎是一個非常荒誕無稽的想法。”

就在2月初英國政府發布了一份退歐法案後,《金融時報》時事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在他的專欄里也表示出對艱難退歐的憂慮情緒。

在沃爾夫看來,英國退歐將面臨五大挑戰:首先是時間緊。對於英國來說,兩年的時間可能不足以完成談判,而延期的可能性又很小;其次,談判雙方興趣不一致,歐盟27國各懷心思,不急於達成協議;再則,談判雙方優先側重點有分歧,歐盟方面希望先達成“退出協議”,然後再談新的貿易關系,而英國方面則強調,在沒有談好各種條件下,不會接受任何“退出協議”;第四大挑戰,即“離婚賬單”,如果歐盟方面果真開出600億歐元的“分手費”,會使得退歐程序的推進遭遇阻礙;最後,整個談判內容的複雜性也是難以想象的,比如目前倫敦金融業內的特別金融互通護照,是沒有包含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法規中的,如何重新獲得金融互通護照同等的政策,對於金融界是個大問題。

“硬退歐”招致強烈反彈

上周五,已經離開政壇10年的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突然高調“出山”,呼籲留歐派“站起來”抵制退歐。他宣布發起一場跨黨派的運動,希望逆轉英國即將發生的“崩潰”。

布萊爾指出,公投投票時,民眾對退歐會造成的結果並不清楚,現在的後果逐漸顯現時,應該有權對“退歐”這個問題作出新的考慮。他還指責特雷莎·梅不惜一切代價退歐的行為,可能引發蘇格蘭獨立以及愛爾蘭分離,最後導致英國分崩離析。

布萊爾還指責當前英國政府的工作重心只關註退歐,一切都圍繞退歐轉,而且在未來的很多年里,也都會集中在無比複雜的退歐談判和程序上,忽略正常的關乎到民眾實際利益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上。布萊爾的這些表態,被視為對周一即將開始的上議院對退歐法案進行的第二輪辯論施加影響。

上周日,布萊爾的同僚、曾經擔任多年歐盟貿易專員的曼德森(Peter Mandelson)也在BBC的政經內容談話節目上表示:“議會和政府當然應該尊重民眾退歐的選擇,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如何退。公投至今,事情發生了變化。現在,梅首相已經表達得很清楚了,英國不僅僅是退出歐盟,而且還要退出歐洲單一市場和關稅聯盟,這將給英歐關系和英國經濟帶來極大的沖擊。很多支持留歐的人,包括一些退歐派人士,開始擔心,不知道到底會發生什麽,因此,應該給他們重新表達意願的機會。”

很顯然,硬退歐——退出歐洲單一市場和關稅聯盟,引發了英國社會新的焦慮。英國前商務大臣凱博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也明確指出,即使在退歐派中,很多人也不希望“硬退歐”,即無條件地離開歐洲單一市場。

“硬退歐的決定,沒有經過聽證程序。”凱博說,最新民意調查顯示,目前對如何退歐存在三種不同的意向,30%對停止退歐仍然抱著幻想,40%是硬退歐,還有30%表示,退歐是民意難違,但是徹底離開歐洲單一市場將會對英國經濟產生沖擊。

本周一至周二,曼德森也是其中一員的英國上議院將對退歐法案進行第二輪辯論。3月7日則會結束第三輪辯論並進入報告階段。如果法案沒有任何修正,就可以送交女王最後批準,如果有所修正,就要重新打回下議院再次審議通過,然後重新再上報上議院討論,直到最後不再有修改並經女王批準後,梅首相就可以宣布正式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的日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154

樂視體育與亞足聯“分手”

全世界的資本都在激烈爭奪稀缺的體育賽事資源,這場戰爭的代價可能是錢燒光了,也未必能分出勝負。

2月28日早間,有消息稱樂視體育因違約合同欠款,可能被剝奪亞足聯賽事轉播權。第一財經記者就有關樂視未能按期向亞足聯支付合作款項一事向樂視體育方面求證,樂視體育一位高層對記者表示:“情況可能更糟糕,可能沒有亞冠版權了。”

當天中午左右,亞足聯發表聲明稱,解除與樂視體育的賽事轉播權,將向體奧動力出售旗下所有賽事轉播權,轉播2017年~2020年期間的商業比賽。樂視體育對此表示遺憾,並稱將對會員進行補償。

2015年10月,樂視體育以1.1億美元高價買下亞足聯旗下賽事資源,此後分別於今年1月底和本周兩次錯過1億美元的還款期限,甚至可能遭到亞足聯起訴。

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到一個問題——沒錢。受到資金鏈短缺影響,樂視最近的還款記錄越來越差,樂視資金鏈吃緊已經讓公司的發展舉步維艱。

失去亞冠版權對樂視的打擊是災難性的,尤其是在各家媒體公司都在激烈爭奪從英超到中超的稀缺賽事資源版權的時代。去年11月,PPTV與英超簽訂一份價值50億美元的三年轉播協議,這比新英體育在2012年10億元買下的2013年至2019年的六年協議折算後高出十多倍。2015年8月,PPTV還與西甲聯盟簽署18億元人民幣協議,拿下2015~2020年西甲中國區獨家全媒體版權。

 

體育行業資深觀察人士龔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體育版權的收入本來就已經占到了全球整個體育市場收入的50%至60%,並且還在隨著體育市場的擴大不斷增長。加上著名的IP賽事資源本來就稀缺,版權費用上漲就更加水漲船高。”

隨著亞足聯把旗下賽事的剩余版權賣給了體奧動力,意味著一場新的版權之爭即將打破現有的轉播市場格局。

體奧動力總經理趙軍向第一財經記者確認了與亞冠的合作,“今天(2月28日)晚上就有比賽,現在大家都忙瘋了。”

體奧動力在體育產業上遊擁有體育賽事頂級IP資源,中間是版權銷售網絡,下遊圍繞體育主題有自己的娛樂、電影、運營、制作等業務。體奧動力董事長李義東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希望不再僅僅只是一家版權公司,而要介入賽事管理及運營,成為一家體育產業鏈公司。

令人關註的是中超賽事的版權將花落誰家。因為沒錢,樂視或將放棄今年的中超賽事版權,那麽有望入股體奧動力的蘇寧旗下的PPTV很可能得到中超的新媒體版權。PPTV體育拒絕對此置評。不過,本周五2017年中超賽事即將重燃戰火,這些懸念將在這幾天一一揭曉。

PPTV體育向第一財經匯總的信息,目前PPTV已經囊括西甲、英超、歐冠、德甲、荷甲、巴甲、CBA、NFL等超過10項體育賽事的轉播權。這些轉播權的獲取,有些是與聯盟直接洽談的,比如西甲,有些是由體育媒體公司分銷所獲得的。“比如擁有CBA版權的盈方或者擁有英超版權的新英已經把這些版權獨立買下來了,但是他們沒有視頻播放平臺,所以會分銷給我們。”PPTV體育方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但是英超我們是直接和版權方簽了,中間沒有分銷商。”

體育媒體公司背後都站著強大的資本方,比如體奧動力的投資方就是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MC);新英體育背後則是IDG資本。以體奧動力此前80億元拿下中超賽事轉播權為例,背後的商業邏輯就是公司憑借資本方的實力,有把握向樂視這樣的新媒體分銷,所以不顧一切叫了天價,把部分風險轉嫁給了新媒體。

但是現在的問題是新媒體的錢也已經快燒盡了,樂視就是第一個預示危機的代表。“國內沒有觀眾付費的基礎,我們也很想知道這樣的燒錢模式還能持續多久?最後又有誰會勝出?”一位資深體育媒體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雖然樂視體育的產品和服務業內有目共睹,用戶體驗勝出競爭對手,但是花錢買未來,需要持續不斷的現金流供給,而缺乏付費用戶是致命短板。“國內付費收看模式尚未建立完善,廣告收入規模較小,難以支撐高漲的版權成本。”樂視體育一位高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一位熟悉樂視體育的匿名投資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國外,體育版權市場相對成熟,很多公司下很大註投入,是因為有足夠多的付費用戶和廣告商,能夠收回成本,但是中國公司在這方面經驗仍然很欠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401

歐盟對脫歐者“家法伺候”,“分手費”也絕不給英國打折

當地時間3月18日,英國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雙雙現身巴黎。

他們在艾爾菲鐵塔前微笑著互相凝視的照片很快傳遍互聯網。法國媒體歡呼,“劍橋公爵”終於來巴黎了——這是威廉王子自1997年其母親戴安娜王妃在巴黎因車禍去世後,首次到訪法國首都。

然而更重要的是,此行威廉王子身份特殊,還肩負著“脫歐親善大使”的重任。

肯辛頓宮透露稱,應英國外交部的請求,王子夫婦將會見多位法國政界高層,希冀在英國正式啟動脫歐程序前,加強英法關系,獲得法國更多支持。

3月20日,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宣布將於3月29日正式啟動脫歐程序,即觸發《里斯本條約》第50條。

英國脫歐談判倒計時的指針已開始轉動。威廉王子夫婦只是最耀眼場面上的“大人物”,以特蕾莎·梅為首的英國脫歐“外交”和“內聯”團隊都在爭分奪秒,爭取在正式觸發《里斯本條約》第50條前獲得更多的支持和善意。

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英倫三島鐵了心跟歐洲大陸分手。

到本月25日,“歐洲一體化”就將迎來六十大壽,卻不得不收下首個“脫歐”成員國帶來的種種鬧心“大禮”。

可能是史上最複雜的談判

在法國之後,威廉王子還將在今年7月出訪歐盟重要成員國德國和波蘭。據克拉倫斯宮的消息,同樣在政府的要求下,他們還將在本月29日~4月6日之間,前往羅馬尼亞、意大利和奧地利,旨在加強英國和歐洲夥伴的多方關系。

英國外交部發言人稱,英國王室的訪問活動在英國外交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地時間3月19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表示,英國將因脫歐付出代價,成為一個負面教材,向留下來的成員國證明離開歐盟絕對不是好的選擇。

他補充道,不用擔心其他國家會效仿英國脫歐,相反,其他成員國會意識到離開並不值得,“在歐盟,要麽照單全收,要麽收拾東西走人。”

與此同時,容克也嚴厲地表示,特蕾莎·梅將不得不付出巨額的“分手費”。

歐盟方面此前的消息稱,在脫歐過程中,英國政府將支付總額高達600億歐元(約合4460億元人民幣)的退歐費,包括歐盟官員的養老金等。面對來自英方輿論的強烈反彈,容克的態度是,絕對不會“打折”。

據悉,梅已通知歐洲理事會相關時間節點,但歐盟的消息人士稱,英國可能將被迫等待2個多月,直到今年6月才能開始正式談判。

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快速回應道,他會將其回應草稿在下周三前的48小時內分發給歐盟27國領導人。然而,有歐盟消息人士明確表示,歐盟其他27國領導人要達成一致可能需要花上“4或6周”的時間,然後才能開始更加正式的流程。

不少歐洲觀察人士認為,如此劍拔弩張的暗示和警告凸顯了梅即將面對的或許是英國政治史上最複雜的談判。

安撫和團結

“內部團結”是大計。在啟動脫歐程序前,梅在英國各地展開旋風巡訪:威爾士是第一站,之後她會去北愛爾蘭,以及正尋求第二次獨立公投的蘇格蘭。

“我非常清楚,我希望確保我們能拿到對英國來說可能的最好的協議,對每個英國人和英國所有的部分都是如此。”梅在威爾士做出了最新表態。她說:“我已經闡明我的目標,包括獲得好的自由貿易協議,包括在安保等問題上繼續合作。我們將努力談判,切實履行英國人民的公投意願。”

對特蕾莎·梅而言,如何拉攏特立獨行的蘇格蘭是個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在威爾士,英國政府也大方地給出了“胡蘿蔔”,表示將和威爾士政府及機構共同投資,建設一個研發和數據中心,給當地帶來逾9000個工作崗位。威爾士政府首席部長卡因·瓊斯(Carwyn Jones)當然對此表示歡迎。梅則稱,希望這成為英國內部合作的典範。

自去年脫歐公投開始,英國各地顯示出巨大分歧。盡管公投結果為約52%的選民支持脫歐,但在蘇格蘭參加投票的選民中,62%投票支持英國留在歐盟,僅有38%支持脫歐。

當地時間13日,即英國議會上下兩院分別投票通過脫歐法案的當天,蘇格蘭政府首席部長斯特金(Nicola Sturgeon)在愛丁堡發表講話,確認她將領導蘇格蘭地方議會向英國政府尋求發起第二次獨立公投的法律授權。斯特金說,自脫歐公投以來,英國政府無視蘇格蘭人民的意見,不進行絲毫妥協。

蘇格蘭一直主張和歐盟維持緊密的經濟聯系。斯特金承諾如果英國或者蘇格蘭能夠繼續留在歐洲單一市場,短期內不會發起蘇格蘭獨立公投,然而這看起來已幾無可能。

就在梅宣布正式啟動脫歐談判的同時,還有無數條小道消息在暗湧。其中最醒目的一條就是,由於近日梅在民調中顯示出優勢,英國保守黨主席麥克洛克林(Patrick McLoughlin)及梅的私人秘書霍林貝利(George Hollingbery)等均催促梅盡快舉行大選,以增加在脫歐談判中的權力。

不過在20日,英國政府發言人否認了提前大選之說。“我們的地位不會因提早大選而改變。”他說,“沒有必要提前大選,首相將履行人民的意願。”同時,他明確,英國政府的工作焦點將堅定地轉向脫歐進程,以確保在2019年3月底完成。

反脫歐陣營標語淡化

對於反脫歐陣營來說,3月20日的消息讓他們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是繼續抗爭、繼續阻止脫歐,還是勉強接受、發出新的聲音,他們不得不在兩難中作出選擇。

1957年3月25日,歐洲代表在羅馬簽訂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60年後的這一天,反脫歐陣營決定在倫敦舉辦一場大型的遊行活動以繼續反對脫歐。但和當初鮮明打出“停止脫歐”的標語不同的是,這次的標語已經變得模糊——淡化了反對的聲音,變成了諸如“讓你的聲音被聽到”這樣的呼籲。

曾經聲勢浩大的留歐陣營,現在也改變策略淡化反對聲音

然而,反脫歐遊行的組織者堅持認為,這種淡化的風格並不代表他們反對脫歐公投結果的決心或信心減弱了,只是他們改變了策略。

“不是說我們放棄了想傳達的信息,這只是單純的品牌策略。”本周六的反脫歐遊行組織者麥克德莫特(Keiran MacDermott)表示,“我們和很多公關公司以及政治策略家見面溝通過,他們認為,如果我們能把標語改得稍微寬泛一些比較好,不僅可以繼續保持我們的政治立場,而且還可以獲得一個更友好也更團結的解決方案,還可以吸引更多成員。”

麥克德莫特表示,目前只有1.6萬名支持者說會在Facebook上參與。

在梅宣布脫歐日期後,政府與媒體的激烈戰爭也迅速爆發。

70名英國保守派議員聯名致信給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負責人,指控其在脫歐的報道中有所偏頗。他們在信中指出,在去年6月英國脫歐公投後,有那麽多經濟方面的好消息都被BBC的報道給“毀”了。

由於公眾對於BBC的信任,偏負面的報道讓脫歐的悲觀氛圍變得難以打破,也讓人們接受新的事實變得艱難。

當然,也有不少媒體在英國脫歐後報道了正面的內容,其中包括:即使脫歐,英國倫敦在金融、時尚等創造性領域的國際化地位都不會改變。

金融穩定性面臨挑戰

然而在經濟學家看來,脫歐後的英國想重新和歐盟建立緊密的雙邊貿易關系“將非常艱難”。幾天前,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學家普阿特(Peter Praet)也發出警告稱,雖然短期內對脫歐談判樂觀,“但事情很快會變得麻煩”,其中金融穩定性可能面臨挑戰。

歐盟方面的英國脫歐事務(BREXIT)談判代表巴尼耶(Michel Barnier)在社交媒體推特上暗示稱,歐盟其他27國正在準備給英國施加關稅方面的壓力,而梅希望實現的是“無摩擦的貿易”。

根據英國統計局的最新數據,2月英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跳漲到了2.3%,環比上漲1.8%,創下2013年9月以來的最高值。

推高通脹的原因主要是燃油價格以及食品價格的上漲。

讓人記憶猶新的是,去年6月英國公投脫歐的“黑天鵝事件”讓英鎊大縮水,這使得當地的進口商品變得昂貴了不少。自去年夏天以來,英鎊對美元的大幅貶值,也讓英國人不得不承受更高的交通費。

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預計稱,明年的通貨膨脹率還可能達到2.8%的峰值。但不少經濟學家甚至認為,明年的通脹率可能突破3%。

“作為英國的鄰國,愛爾蘭是受英國脫歐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愛爾蘭投資發展局中國區總監張哲偉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並沒有看到英國脫歐後有任何企業真的將公司搬離了英國。目前,多數企業對於脫歐實際會產生的影響都還處於觀望階段。

不過張哲偉認為,英國“脫歐”為愛爾蘭帶來競爭力,使其成為外商低風險進入“後脫歐時代”歐洲市場的重點考慮對象。尤其是在金融領域,英國“脫歐”之後愛爾蘭可能面臨更多的機會,成為一些離開英國的金融機構和從業人員的新落腳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200

歐盟立脫歐家規,英國600億歐元分手費絕不打折

當地時間3月18日,英國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雙雙現身巴黎。

他們在艾爾菲鐵塔前微笑著互相凝視的照片很快傳遍互聯網。法國媒體歡呼,“劍橋公爵”終於來巴黎了——這是威廉王子自1997年其母親戴安娜王妃在巴黎因車禍去世後,首次到訪法國首都。

然而更重要的是,此行威廉王子身份特殊,還肩負著“脫歐親善大使”的重任。

肯辛頓宮透露稱,應英國外交部的請求,王子夫婦將會見多位法國政界高層,希冀在英國正式啟動脫歐程序前,加強英法關系,獲得法國更多支持。

3月20日,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宣布將於3月29日正式啟動脫歐程序,即觸發《里斯本條約》第50條。

英國脫歐談判倒計時的指針已開始轉動。威廉王子夫婦只是最耀眼場面上的“大人物”,以特蕾莎·梅為首的英國脫歐“外交”和“內聯”團隊都在爭分奪秒,爭取在正式觸發《里斯本條約》第50條前獲得更多的支持和善意。

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英倫三島鐵了心跟歐洲大陸分手。

到本月25日,“歐洲一體化”就將迎來六十大壽,卻不得不收下首個“脫歐”成員國帶來的種種鬧心“大禮”。

可能是史上最複雜的談判

在法國之後,威廉王子還將在今年7月出訪歐盟重要成員國德國和波蘭。據克拉倫斯宮的消息,同樣在政府的要求下,他們還將在本月29日~4月6日之間,前往羅馬尼亞、意大利和奧地利,旨在加強英國和歐洲夥伴的多方關系。

英國外交部發言人稱,英國王室的訪問活動在英國外交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地時間3月19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表示,英國將因脫歐付出代價,成為一個負面教材,向留下來的成員國證明離開歐盟絕對不是好的選擇。

他補充道,不用擔心其他國家會效仿英國脫歐,相反,其他成員國會意識到離開並不值得,“在歐盟,要麽照單全收,要麽收拾東西走人。”

與此同時,容克也嚴厲地表示,特蕾莎·梅將不得不付出巨額的“分手費”。

歐盟方面此前的消息稱,在脫歐過程中,英國政府將支付總額高達600億歐元(約合4460億元人民幣)的退歐費,包括歐盟官員的養老金等。面對來自英方輿論的強烈反彈,容克的態度是,絕對不會“打折”。

據悉,梅已通知歐洲理事會相關時間節點,但歐盟的消息人士稱,英國可能將被迫等待2個多月,直到今年6月才能開始正式談判。

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快速回應道,他會將其回應草稿在下周三前的48小時內分發給歐盟27國領導人。然而,有歐盟消息人士明確表示,歐盟其他27國領導人要達成一致可能需要花上“4或6周”的時間,然後才能開始更加正式的流程。

不少歐洲觀察人士認為,如此劍拔弩張的暗示和警告凸顯了梅即將面對的或許是英國政治史上最複雜的談判。

安撫和團結

“內部團結”是大計。在啟動脫歐程序前,梅在英國各地展開旋風巡訪:威爾士是第一站,之後她會去北愛爾蘭,以及正尋求第二次獨立公投的蘇格蘭。

“我非常清楚,我希望確保我們能拿到對英國來說可能的最好的協議,對每個英國人和英國所有的部分都是如此。”梅在威爾士做出了最新表態。她說:“我已經闡明我的目標,包括獲得好的自由貿易協議,包括在安保等問題上繼續合作。我們將努力談判,切實履行英國人民的公投意願。”

對特蕾莎·梅而言,如何拉攏特立獨行的蘇格蘭是個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在威爾士,英國政府也大方地給出了“胡蘿蔔”,表示將和威爾士政府及機構共同投資,建設一個研發和數據中心,給當地帶來逾9000個工作崗位。威爾士政府首席部長卡因·瓊斯(Carwyn Jones)當然對此表示歡迎。梅則稱,希望這成為英國內部合作的典範。

自去年脫歐公投開始,英國各地顯示出巨大分歧。盡管公投結果為約52%的選民支持脫歐,但在蘇格蘭參加投票的選民中,62%投票支持英國留在歐盟,僅有38%支持脫歐。

當地時間13日,即英國議會上下兩院分別投票通過脫歐法案的當天,蘇格蘭政府首席部長斯特金(Nicola Sturgeon)在愛丁堡發表講話,確認她將領導蘇格蘭地方議會向英國政府尋求發起第二次獨立公投的法律授權。斯特金說,自脫歐公投以來,英國政府無視蘇格蘭人民的意見,不進行絲毫妥協。

蘇格蘭一直主張和歐盟維持緊密的經濟聯系。斯特金承諾如果英國或者蘇格蘭能夠繼續留在歐洲單一市場,短期內不會發起蘇格蘭獨立公投,然而這看起來已幾無可能。

就在梅宣布正式啟動脫歐談判的同時,還有無數條小道消息在暗湧。其中最醒目的一條就是,由於近日梅在民調中顯示出優勢,英國保守黨主席麥克洛克林(Patrick McLoughlin)及梅的私人秘書霍林貝利(George Hollingbery)等均催促梅盡快舉行大選,以增加在脫歐談判中的權力。

不過在20日,英國政府發言人否認了提前大選之說。“我們的地位不會因提早大選而改變。”他說,“沒有必要提前大選,首相將履行人民的意願。”同時,他明確,英國政府的工作焦點將堅定地轉向脫歐進程,以確保在2019年3月底完成。

反脫歐陣營標語淡化

對於反脫歐陣營來說,3月20日的消息讓他們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是繼續抗爭、繼續阻止脫歐,還是勉強接受、發出新的聲音,他們不得不在兩難中作出選擇。

1957年3月25日,歐洲代表在羅馬簽訂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60年後的這一天,反脫歐陣營決定在倫敦舉辦一場大型的遊行活動以繼續反對脫歐。但和當初鮮明打出“停止脫歐”的標語不同的是,這次的標語已經變得模糊——淡化了反對的聲音,變成了諸如“讓你的聲音被聽到”這樣的呼籲。

曾經聲勢浩大的留歐陣營,現在也改變策略淡化反對聲音

然而,反脫歐遊行的組織者堅持認為,這種淡化的風格並不代表他們反對脫歐公投結果的決心或信心減弱了,只是他們改變了策略。

“不是說我們放棄了想傳達的信息,這只是單純的品牌策略。”本周六的反脫歐遊行組織者麥克德莫特(Keiran MacDermott)表示,“我們和很多公關公司以及政治策略家見面溝通過,他們認為,如果我們能把標語改得稍微寬泛一些比較好,不僅可以繼續保持我們的政治立場,而且還可以獲得一個更友好也更團結的解決方案,還可以吸引更多成員。”

麥克德莫特表示,目前只有1.6萬名支持者說會在Facebook上參與。

在梅宣布脫歐日期後,政府與媒體的激烈戰爭也迅速爆發。

70名英國保守派議員聯名致信給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負責人,指控其在脫歐的報道中有所偏頗。他們在信中指出,在去年6月英國脫歐公投後,有那麽多經濟方面的好消息都被BBC的報道給“毀”了。

由於公眾對於BBC的信任,偏負面的報道讓脫歐的悲觀氛圍變得難以打破,也讓人們接受新的事實變得艱難。

當然,也有不少媒體在英國脫歐後報道了正面的內容,其中包括:即使脫歐,英國倫敦在金融、時尚等創造性領域的國際化地位都不會改變。

金融穩定性面臨挑戰

然而在經濟學家看來,脫歐後的英國想重新和歐盟建立緊密的雙邊貿易關系“將非常艱難”。幾天前,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學家普阿特(Peter Praet)也發出警告稱,雖然短期內對脫歐談判樂觀,“但事情很快會變得麻煩”,其中金融穩定性可能面臨挑戰。

歐盟方面的英國脫歐事務(BREXIT)談判代表巴尼耶(Michel Barnier)在社交媒體推特上暗示稱,歐盟其他27國正在準備給英國施加關稅方面的壓力,而梅希望實現的是“無摩擦的貿易”。

根據英國統計局的最新數據,2月英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跳漲到了2.3%,環比上漲1.8%,創下2013年9月以來的最高值。

推高通脹的原因主要是燃油價格以及食品價格的上漲。

讓人記憶猶新的是,去年6月英國公投脫歐的“黑天鵝事件”讓英鎊大縮水,這使得當地的進口商品變得昂貴了不少。自去年夏天以來,英鎊對美元的大幅貶值,也讓英國人不得不承受更高的交通費。

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預計稱,明年的通貨膨脹率還可能達到2.8%的峰值。但不少經濟學家甚至認為,明年的通脹率可能突破3%。

“作為英國的鄰國,愛爾蘭是受英國脫歐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愛爾蘭投資發展局中國區總監張哲偉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並沒有看到英國脫歐後有任何企業真的將公司搬離了英國。目前,多數企業對於脫歐實際會產生的影響都還處於觀望階段。

不過張哲偉認為,英國“脫歐”為愛爾蘭帶來競爭力,使其成為外商低風險進入“後脫歐時代”歐洲市場的重點考慮對象。尤其是在金融領域,英國“脫歐”之後愛爾蘭可能面臨更多的機會,成為一些離開英國的金融機構和從業人員的新落腳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360

英國今日啟動脫歐程序 除了“分手費”還會談些啥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29日致函歐盟,正式開啟英國“脫歐”程序。英國駐歐盟大使已將“脫歐”函遞交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

英國首相梅在觸發里斯本條約50條後表示,這是歷史性的一刻,脫歐沒有回頭路。我們將自己做決定,制定自己的法律,掌控那些對我們最重要的事情。梅還表示,對脫歐方案和前景有信心,英國將是歐洲最好的朋友和鄰居,英國有同歐盟達成新的特殊深入關系的方案。

一名德國政府發言人表示,觸發里斯本條約50條令英國和歐盟的未來“更清晰”。

里斯本條約第50條觸發後會發生什麽?

布魯塞爾時間下午1:30,英國駐歐盟大使提姆·巴羅(Tim Barrow)會把一封手寫的信交給歐盟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告知英國離開歐盟的意圖。圖斯克之前曾表示,歐盟已經準備好在48個小時內回應英國的通知。

只要英國政府和歐委會27國的領導達成統一意見,2年的脫歐程序也有可能延長。英國脫歐的事項會在每一個歐委會國家的議會上進行討論,只要有部分議員反對里面的特定條款,脫歐的進度就可能被減緩。

里斯本條約第50條觸發後,脫歐的談判將在今年4月底或者5月正式開始。

脫歐談判會談些啥?

新的移民體系。移民問題是脫歐談判中的關鍵議題。英國脫歐後,英國公民和歐盟區的公民不能再自由地往來、工作、學習、生活。根據官方統計,2015年大約有120萬的英國公民定居在歐盟其他國家,320萬的歐盟公民生活在英國。

難民問題。根據都柏林規則,歐盟成員國可以把難民送往他們首次入境的歐盟國家。此前,很多難民通過意大利或者希臘最終抵達英國,根據都柏林規則,英國送走的難民數多於他們接受的。但是脫歐之後,歐盟國家將不再接受英國送返的難民。如果英國想保留都柏林規則,政府必須和單個國家一一進行談判。

與歐盟的貿易。新的貿易談判將會是整個談判中最困難最重要的問題。離開歐盟單一市場的同時,英國也離開了歐盟消費者聯盟,這意味著英國將不再享有免關稅的福利。如果新的貿易規則沒有談好,英國和歐盟的貿易將根據WTO的規則,屆時將有新的關稅和規則。

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脫歐之後,英國的貿易大門將會打開,尤其是與美國、中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這些國家之間的貿易。此前,英國只是作為歐盟的成員國開展貿易往來。

足球運動員。英國作為一個足球大國,脫歐勢必對這項運動有所影響。英國足球協會在2015年的時候收緊了非歐盟國家運動員加入英國俱樂部的政策。所以現在在英超比賽中,很少看到非歐盟國家的球員臉孔。英國脫歐之後,也許西班牙的球員和巴西的球員在英國球隊比賽的政策也就一樣了。

每周工作48個小時。根據歐盟的規定,工人平均每周工作不得超過48個小時。脫歐之後,並不明確英國政府是否會取消這個規定,但是有機構認為,這個規定將不會那麽嚴格。

金融業海外辦公的權利。在脫歐談判中,英國的金融業可能不能再在歐盟地區或者泛歐洲經濟體地區提供金融服務,但英國政府會在談判中努力為這些公司保留這項權利。

新護照。1988年的時候,深藍色的英國護照被歐共體頒發的護照所替代。但是現在是否會換回曾經的藍色護照,英國政府這邊還沒有答案。

電話漫遊費。歐盟公民在歐盟地區使用手機的漫遊費和網絡流量費相當低。歐盟還打算在今年6月份之前免除所有的漫遊費。但是通訊公司並不會給英國遊客提供如此低價的服務。至於如何收費,要看英國政府如何與歐盟談判。

派遣員工的工資。歐盟要求雇主要給派遣員工和正式員工平等的工資。然而英國政府脫歐後將會重新考慮這個要求,因為有分析稱平等的工資會將會每年多耗費21億英鎊。

脫歐在即,市場怎麽走?

周三(3月29日),因蘇格蘭投票獲得第二次獨立公投機會,同時英國也將在今日啟動脫歐程序,雙重利空打壓下,英鎊兌美元在亞市早盤一度短線跳水逾40點,失守1.24整數關口,刷新近一周低位至1.2377。而後窄幅震蕩,截止發稿,英鎊兌美元報1.2428。

歐洲股市29日高開。英國富時100指數開盤報7371點,上漲0.38%,截止發稿,英國富時100指數報7328點;法國CAC40指數開盤報5068.27點,上漲0.44%;德國DAX30指數開盤報12197點,上漲0.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521

歐盟:先繳費 再談事 上百億分手費到底該不該付?丨視點

3月31日,歐盟發布了一份歐盟指南草案。根據草案內容顯示,歐盟願意與脫歐後的英國舉行貿易會談,但前提是英國在脫歐“分手”商談進程中進展順利,其中包括支付高達520億英鎊的“分手費”。

 

 

事實上,英國脫歐勢必會削弱歐盟的經濟勢力。英國的脫離意味著歐盟失去了組織內部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同時也意味著英國對歐盟預算的貢獻也將消失。據悉,英國是歐盟預算的第四大貢獻國,僅次於德國、法國和意大利。在2015年,英國支付給歐盟的預算費用高達180億歐元,占總預算的15%。因此歐盟需要一筆費用來彌補相應的預算,包括之前所承諾的退休金以及進行審批完成的相關項目。然而,英國表示,它將不會支付這筆“分手費”。同時,其它歐盟成員國也表態,不會為英國“背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038

梁信軍分手郭廣昌,複星國際股價十年一夢?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821&summary=

梁信軍分手郭廣昌,複星國際股價十年一夢?
小七
2017-03-30

星集團二號人物梁信軍深夜裸辭,著實叫人驚訝!

3月28日晚,複星集團CEO梁信軍發布了“致複星同學的一封信”,稱自當日起,將辭任在複星管理層和董事會的工作。

偌大的複星集團(00656.HK),其頂層之上,龐大的財富僅僅只為三個人所擁有——郭廣昌、梁信軍和汪群斌。如今,梁信軍揮手作別。複星的頂層股權架構將會進入何種新的調整?

仨個人的“國”

複星國際,為複星諸多業務的投資控股集團,也是複星醫藥、海南礦業等A股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的控股股東。按照今天的收盤價計算,複星國際的市值為1007億港元。

掌控這架千億航空母艦的,是由郭廣昌、梁信軍、汪群斌三個股東通過100%持有的複星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所100%控制的複星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複星控股”)。盡管複星國際於2007年7月上市,但是複星控股至今仍持有複星國際71.37%股權,具有絕對控制權。

而在上層建築的複星控股里,郭廣昌同樣擁有絕對控股地位,持股64.45%,離66.67%的絕對控制(66.67%將對應著超過2/3的投票權,想幹嘛幹嘛)只差了那麽一點點。

此外,梁信軍持有24.44%,被他們共同稱為阿汪的汪群斌持有11.11%,三個人分了天下(圖1)。這種利益分配格局,是否均衡,是否合理,是否與這三個人對於複星的貢獻相稱,外人難以評判。




但和其他企業相比,這是個不可思議的持股結構——超級穩定,沒有外來風投,沒有員工高管持股平臺,沒有戰略入股,只有純粹的他們仨,坐在高高在上的各種紛繁複雜的股權資產包上,守著25年來一路走過共同打下的龐大帝國。

按今日的市值,僅僅在複星國際上,郭廣昌持股市值為461億港元,梁信軍持股市值為175億港元,而汪群斌則身家80億港元。三人均可以入榜新財富今年的500富人榜。不過,由於不是直接持股上市公司,梁信軍此時退出,若要將這紙面財富變現為真金白銀,有難度。

範偉“第二”?

25年一路走來,複星創業團夥的穩定有目共睹,“合夥人文化”也算經得起歲月考驗。但梁信軍並非第一個離開的元老。這三個人的“國”,在20多年前是以“複星四劍客”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的。

這四個人里,第一個離開的是範偉。

範偉曾長時間負責複星集團的地產業務,並曾擔任複地集團董事長一職。2013年,時任複星集團聯席總裁的範偉以“健康原因”休假3個月,而後,休完長假的範偉選擇了“隱退”——從複星集團的執行董事調任為非執行董事,並不再擔任公司聯席總裁。

人默默地走了還算好理解,讓人納悶地是股權也跟著默默地沒了。不僅是在圖1控股旗艦複星國際的股權結構,即便是在複星國際體外的資產里,範偉的股權同樣也消失了。

以上海鋼聯(300226)為例,其獨立於海外架構的複星國際,由註冊於上海的亞東廣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控股(簡稱為“亞東廣信”)。而不在複星國際的架構之內的亞東廣信,同樣為郭梁汪三個人所完全持有,且其股權結構和郭梁汪在複星控股里一模一樣(圖2)。




翻閱工商資料可以發現,2015年6月24日,範偉原本所持的10%股權,按比例轉讓給了郭廣昌、梁信軍、汪群斌。其中,郭廣昌的持股從58%增加到了64.45%,梁信軍從22%增加到了24.44%,汪群斌從10%增加到了11.11%——也就是說,留下的三個人,每個人的股權都同比增加了11.11%,填補了範偉的空缺(圖3)。



在新財富2015年富人榜上,範偉的身家一度和汪群斌一樣,達到86.2億元。範偉完全退出複星集團各個資產板塊的持股,究竟套現了多少錢,難以判斷。更讓人揣磨不透的是,郭、梁、汪是如何在不套現所持複星各股票的前提下,回購範偉價值86億元的股權的。

如果說範偉的離開當時並未引起太多轟動,那麽這次梁信軍作別,就如深水炸彈一般,引爆了輿論。畢竟,作為複星集團的二號人物,梁之於複星重要得多。外界甚至一度總結道,複星集團是以郭廣昌和梁信軍雙核驅動,郭廣昌自己在公開信里也說,他和梁的關系不一般,“在公司,我對別人還算比較客氣;但對信軍,這二十幾年我一直沒有客氣過,該說就說、該批評就批評。”

梁信軍此番裸辭,幹脆利索,事前沒有一絲線索和征兆,是“健康原因”,還是“急流勇退”?在今日舉行的記者會上,當有記者問到,如果梁信軍自己再創立一家投資公司,複星是否會給予支持,郭廣昌的回應是“今天我們先不說這個”。

除了這一點之外,有範偉的前車之鑒,大眾應該也同樣有興趣知道,梁信軍是否會和範偉一般,在裸辭之後,退出在複星控股、亞東廣信等複星集團各資產層面的持股?這個龐大帝國二號人物的離開,帶來的股權及權力真空,又將會以怎樣的形式改變複星的軌跡?

與“中國巴菲特”不相稱的股價走勢

複星真的是太大了。

1992年創立時,複星的註冊資本是3.8萬元,接到第一單元祖食品的咨詢賺到30萬元。到如今,僅僅是複星國際的總資產就已然高達4867億元!

除了保險及地產業之外,複星國際還同時身為複星醫藥(600196)、南鋼股份(600282)、豫園商城(600655)、海南礦業(601969)等多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此外,複星還廣泛投資了菜鳥網絡、網商銀行等獨角獸項目,並在全球大肆收購(表1)。其“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的投資理念,受到了眾口稱贊和學習。




而複星也在短短20多年時間里,形成了橫跨金融、房地產、健康醫療、鋼鐵能源、互聯網高科技等眾多領域的資本帝國。郭廣昌本人也因此享有“中國巴菲特”的美譽。

但是!

對於廣大的中小投資者而言,在號稱“中國巴菲特”的郭廣昌打理下,複星國際在上市了10年以後,並沒有帶來顯著的賺錢收益。如果以“前複權價格”來看,複星國際2007年上市的第一個月大漲了50%,收於11.75港元/股,這和今天11.72港元/股的收盤價幾乎相當。也就是說,如果你是在上市第2個月買入複星國際並持有至今,“中國巴菲特”帶給你的收益為0(圖4)。作為參考,同期恒生指數的漲幅約為8%。



這令人難以理解,複星集團的資產以眼花繚亂的方式增長著,收購星羅棋布地深入世界各地。理念也相對接軌國際,為何投資者就是不買單?

2017年3月29日,複星國際的靜態市盈率僅為9.8倍。與之相比的是,作為其支柱產業的保險及醫藥板塊,在A股相應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分別高達27.26倍、52.53倍(申萬保險板塊、醫藥生物板塊的市盈率中位數)。當然,我們都知道,相對港股,A股上市公司都享受著高溢價。

再來看財務表現。10年來,複星國際的營收增加了1倍多,從2007年的321億元增加到了2016年的752億元。但近兩年其盈利卻都顯示為負值,尤其是2015年營業利潤為負73億元,而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更是虧損了111億元(表2)。事實上,以扣非後的凈利潤表現看,複星國際從2012年開始,就一直為負數。




體質虛胖的增長,或許正是投資者所忌諱的。這10年來,複星國際投資活動的凈現金流量合計高達953億元。在千億投資規模的驅動下,其總資產從670億元增加到了4868億元,負債率也已升高至74.76%。但是,財務杠桿上升的同時,ROE卻不增反降,由2007年的15.55%跌至2016年的12.25%,進一步顯示其凈資產盈利能力的下降。

在今日的記者發布會上,郭廣昌自信滿滿地介紹了新生層的管理核心,並喊話“複星股價被嚴重低估了”。複星系所涉上市公司股價在上午一度大跌,但最後,複星國際股價在午後直線攀升,似乎並未受到梁信軍裸辭的困擾,股價收紅於11.72港元/股,相比昨日漲幅2.09%。

在商業的世界里,大概也是一樣“沒有誰真的離不開誰”。梁信軍的猝然轉身,就算令郭感覺震驚,但對於郭來說,這艘大船的掌舵者還在,一切就都OK。只是眼見著,海上的迷霧恐又濃厚了些許。(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738

歐27國對英退歐談判立場堅決一致 分手費或達600億

當地時間4月29日,歐洲春假前一天,歐洲理事會“英國退歐事務”特別峰會在布魯塞爾如期舉行。

這次會議發布的“歐理會英國退歐談判指導原則”(European Council (Art. 50) guidelines for Brexit negotiations),是歐洲方面對英國3月29日遞交的退歐申請的正式回應。

“我們只花了4分鐘時間就達成了一致,這是史無前例的。” 在會後的新聞發布會上,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告訴記者們。同時在場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則用法語發表講話稱,英國很多人完全低估了退歐談判在技術上的複雜性。在回答記者問到上周在倫敦和梅首相會面的情況時,他不無諧謔地說:“棒極了——當然我不是指菜肴。”

在總共6方面28條內容的指導意見中,要點仍然是:以27國“合而一體”對英談判,談判將分階段進行,英國方面必須先履行先前作為歐盟成員國所承擔的所有義務和職責,具體來說就是要支付“分手費”;必須要拿出實際有效的方案,保障在歐盟國家和英國的雙方公民的居住生活工作等權利——只有在這些·重要方面作出有效行動,取得重要進展,並得到歐盟27國認可之後,英國希望盡快進行的自由貿易談判才可能正式開始。

正在蘇格蘭忙於競選宣傳的英國首相特雷莎·梅以及唐寧街10號首相府,對歐盟的這份方案並未給出評論或回應。

事實上,梅在上周已經意識到談判形勢的嚴峻,並向選民們表示:“我深諳‘歐盟各國排著隊與英國對峙’的局面,她呼籲選民們能夠投保守黨一票,從而賦予她更大而牢固的權利,以便她在退歐談判中贏得對英國最有利的結果。

特雷莎·梅 圖片來源:網絡

“分手費”不付,自貿談判休想開始

在荷蘭極右翼反歐候選人瓦爾德斯敗選和馬克龍有九成可能在法國大選中勝出的背景下,全球民粹主義風起雲湧的狀況似乎被有效遏制。

由此,被鼓脹了信心的歐盟27國以防止其他國家追隨英國進一步瓦解歐盟基石,捍衛統一的決心,顯然表現得更加堅定和緊迫。

在圖斯克走進會場後幾分鐘內,27國領導人便一致表決通過“指導原則”,並不令人驚詫。更何況早在3月,“原則”草案就開始在各國領導人手中流轉,並幾經討論和修改。

在“指導原則”文案中,記者並沒有找到之前被各媒體炒作的,“危言聳聽”了多時的600億歐元“分手費”,而是以“單一賬單”(A single financial settlement)來表述。這一“單一賬單”非常不具體,只是籠統地包涵了英國對歐盟預算、歐洲投資銀行、歐洲發展基金、歐洲央行等已經作出的承諾和需要承擔的義務以及債務。但盧森堡總理巴特爾(Xavier Bettel)在會後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單一賬單”金額大約在400億至600億歐元之間。

“指導原則”文案另一個關鍵內容就是,如何保障約450萬生活在英國的歐盟成員國公民和生活在歐洲大陸的英國公民合法居住、工作、學習的權利。目前為止,英國政府一直沒有對此作出明確的安排,也從未透過口風,有過任何表態。

由於英國已經表示不惜放棄歐盟“單一市場”準入權,但希望與歐盟簽訂所謂“雄心勃勃”的自由貿易協定,歐盟在“退歐指導原則”特別明確指出,歐盟會以自身利益為基礎,在英國不再是成員國後與其進行談判,但是所達成的協議,除了是平衡的、雄心勃勃的、範圍廣泛的之外,不能等同於參與或部分參與到“單一市場”。

關於目前總部設在倫敦的歐洲監管機構,包括歐洲醫藥監管局、歐洲銀行業管理局等,“原則”中明確指出都將陸續遷出英國,由歐盟成員國決定遷往哪里。

目前荷蘭、愛爾蘭、意大利、瑞典、奧地利、匈牙利和馬耳他以及德國、西班牙等多國均已正式或非正式地表示了對歐洲醫藥監管局的“覬覦”之心。奧地利方面稱,藥監局對總部所在國的經濟起到的促進作用價值高達11億歐元。

“提前大選能有利於退歐談判是無稽之談”

歐盟27國周六表現出來“一致對英”的強烈態度,直接導致英國逐個攻堅,爭取“同盟”,達成所謂“最容易的離婚”和“最好的談判結果”的幻想,瞬間破滅。

事實上,英國方面已經作出的相關努力都遭遇滑鐵盧。上周,退歐談判大臣戴維斯否認自己在歐盟尋求“同盟”失敗,尋求與德國方面進行非正式接觸也未獲成功。現在看來,這並非沒有跡象;不久前,英國外交部長約翰遜關於就在歐盟和英國居住雙方公民權利問題進行協商的提議,也被歐洲方面斷然拒絕。歐洲方面明確表示,所有討論都必須在英國大選之後才有可能展開,

去年6月英國剛剛作出“退歐”決定時,態度相對“溫和”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如今也加入了強硬派行列。“歐盟正團結一致進入一個非常複雜的‘談判’程序,我們必須將歐盟利益放在首位。”她還尖銳地指出,“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情,但是英國人對此還抱有幻想”。

馬克龍5月7日或將成為法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的預期即將實現,歐盟排行老大、老二的德、法兩國,在英國退歐問題上將毫無疑問更加一致。競選期間就到訪過唐寧街10號的馬克龍,早在今年2月就擺出了對退歐的強硬態度。

歐洲議會退歐談判專員爾霍夫施塔特(Guy Verhofstadt)上周在《衛報》上撰文稱,特蕾莎·梅決定提前大選是政治機會主義的行為,並認為她企圖在議會獲得更多支持,以便在與歐盟談判中獲得更多籌碼和更大權力,完全是無稽之談。“提前大選與布魯塞爾方面沒有關系,歐洲方面註意到,梅首相的強硬態度,已經使得她在談判中取得良好成果的可能性在減少,而且她在國內也基本無計可施。”

英國經濟受退歐負面影響正在顯現

盡管過去的9個多月,各宏觀數據表明,英國經濟有著一定的彈性——英鎊貶值超過15%之後開始逐漸反彈,富時100刷新歷史新高,然而,英國國家統計局周五最新發布的GDP數據顯示,英國第一季度國民生產總值增長0.3%,是2016年一季度以來季率增長最慢的。

統計局方面表示,零售貿易是第一季度英國GDP增長的最大拖累因素;住房價格下降和物業租賃不景氣也起到了一定的負面作用;與此同時,通貨膨脹率則已經連續兩個月超過2%的目標值,達到2.3%——自退歐公投之後,通脹率已經翻了4倍;而消費者信心近期也出現了明顯回落。

周五數據公布之後,標普便重新確認了英國主權評級為AA/A-1+,前景展望仍是負面。標普方面認為,英國退歐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繼續給經濟表現以及大型金融服務機構帶來風險;退歐給英國憲政帶來挑戰;在退歐談判前景迷茫的環境下,標普調低了英國經濟前景預測,預計2017-2020年的GDP增速均值為1.4%,低於退歐前預期的2017-2019年的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505

特雷莎·梅稱會對歐盟鐵血無情 英國到底能否順利“分手”?丨視點

4月25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前往倫敦唐寧街10號首相府邸,與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共進晚餐。晚宴前,兩人在接見室就英國“脫歐”等事宜進行了半小時的會談。外媒將其稱之為“災難” 兩人之間難掩尷尬氣氛。

就在幾天後的4月29日,除英國之外的歐盟27國領導人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進行了一場“特別峰會” 商討上個月由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遞交的“脫歐”指導方針草案,最終僅用一分鐘便通過該草案。隨後圖斯克發推表示,歐盟27個成員國已經做好準備展開一場“堅定而公正的談判”。

面對歐盟如此強硬的“分手”態度,5月2日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在接受BBC的采訪時表示,在之後的“脫歐”談判過程中,容克會見識到她“難搞”的一面。她還表示,“脫歐”談判註定艱難,因此她希望英國人民能夠授予她權力。關於此次的議會選舉,特雷莎·梅稱這將會是英國面臨的最重要的選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