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捷〈0330〉於週一晚上宣布,建議以二比一的基準供股,每股供股價為8元。考慮到其前景一般,現價也不算吸引,欲供股者真的要三思。
按照供款條款,若有投資者於週一收市前以每股12.44元買入2000股思捷,並按建議供股,股東要維持與現在同樣比例的權益,將要付出8000元供股〈8元X1000),每股的成本將由12.44元升至16.44元〈12.44元X2+8元〉/2。
當然,供股是一種眾志城成籌錢發展的活動,思捷與供股後的體質將於上週一時不同,現金將會增加51億元,負債比率降低了,這樣體質的思捷值博嗎?一 家上市公司供股若有所為,是可以考慮支持的。不過,思捷於供股文件中,供股所得資金將用作重振Esprit品牌、整頓產品動力、翻新現有店舖、發展供應鏈 等,筆者對此有所保留。誠如筆者於早前於「思捷只剩下信用」一文中提及,過去一年集團為及重塑品牌,令到手頭現金明顯減少,截至今年6月底為止,現金及等 價物由47.94億元減至31.71億元,財政實力大為削弱。
這一年重塑品牌的效益,並不顯著。歐洲地區的營業額由去年首季的66.88億元,減少21.3%至52.64億元,跌幅頗大。思捷在當地遇到的問題不只是當地市場消費疲弱,新興對手的崛起也把消費者吸引到別的品牌,要重奪競爭優勢,須加倍努力。
亞太區方面,首季銷售亦告倒退。今年七至九月的首季度錄得營業額11.73億元,下跌12.1%。中國方面,由於早年跟華創(0291)合作時大力 擴張銷售點,部分店舖的位置不佳,失去華創這個伙伴後,在華發展要重新整合,重組分店是難免的。以現時的價格和公司前景衡量,今天股價雖下跌,尚未到吸納 時。
伸延閱讀:思捷只剩下信用:http://mymoneyinsider.com/?p=1490
圖:思捷首季度歐洲地區的銷售下跌(Wikimedia Commons)
特朗普於美國時間本週三宣布,若言奧巴馬願意把就學申請及護照申請的詳盡資料公開,他會隨奧巴馬選擇慈善機構,捐出500萬美元。
英國《衞報》報道,記者Adam Gabbatt致電給特朗普辦公室,查詢特朗普的護照及學歷詳細資料,特朗普的特別顧問Michael Cohen首先要求記者先給予自己的相關資料,然後才公布。當記者真的給Michael Cohen展示自己的護照及學歷資料後,Micheal Cohen即表示,特朗普並非美角總統,亦不是要角逐總統,記者作出此要求沒有理據,並著記者去關讀有關Donald Trump撰寫的書籍或他的傳記,那他便能成為最了解特朗普的人。
特朗普的顧問Michael Cohen遂對《衞報》記者Adam Gabbatt表示,他提出這個要求是在開玩笑,並指出這是一個愚蠢的要求。他更表示,特朗普之所以對奧巴馬有此要求,是因為奧巴馬是他們認為透明度最低的總統,甚至或許是透明度最低的政治人物。
詳細報道請參閱英國《衞報》網站文章:http://www.guardian.co.uk/world/us-news-blog/2012/oct/24/donald-trump-barack-obama-records
筆者所倡導的太極投資,就股票而言,不贊成盡沽股票,只是在適當時候決定不同的持貨水平而已,故若那個時候值得投資股票,筆者傾向把資金由一隻股票換馬至另一隻股票,而非沽出。以現時市況而論,可考慮換馬至的名單,筆者加上一隻利信達(0738)。
利信達近年在宣傳和推廣方面,勝過三、四年前,尤其是秋冬以古天樂招徠的廣告,確是拍得頗具吸引力,之前找楊千嬅展示新款產品,亦見吸引。
在分店部署方面,利信達選擇只有內地旅客常到的旺角、尖沙嘴、銅鑼灣等據點開舖,給予顧客一個香港品牌的形象,集團沒有選擇大量開舖,面對本地舖租急升是,壓力較其他營運商為輕,亦可把資源集中到地域廣闊的內地市場。
對於銷貨,筆者對利信達頗具信心,去年全年,營業額增長17.1%,至15.45億元。至於存貨問題,也常常被人誇大,截至去年2月底為止,集團的存貨不過是增加了12%,但卻可刺激銷售增長17%,不算過分。
這半年究竟做得如何?筆者也很想知道答案,集團管理層表示不會進入三線城市,在控制存貨上應該容易一點,整體情況應不會太差,而現時調整至7.6倍的市盈率,派五厘息,能抵銷筆者的憂慮,一於放進觀察名單。
早前,有對價格敏感的食客表示,太興一個燒味飯連餐飲售價超過五十元,較同區茶餐廳為貴,不過近月食肆加風四起,大部分食肆都加了價,太興旗下為數不少的分店的部分套餐卻減了價,筆者聯想到的是,傳聞太興正計劃上市,故一併理順餐牌價格。
自從翠華向外宣布有意於主板上市後,市傳太興亦有意登陸港市場,集資一億美元(約7.8億港元)以擴充業務,尤其是近年港式燒味餐廳在內地廣受歡迎,太興亦有北上發展,不排除上市集資擴充規模。
近年,亦有食肆上市的例子,好像經營季季紅酒家的財團,便以喜尚集團(8179)的名義於創業板交易,而來自內地的唐宮(1181)和小南國(3666),亦是成功登陸港股市場的例子。
圖片:市場早前傳出,近年積極於內地發展的太興飲食集團有意於本港上市。(圖片來源:太興飲食集團Facebook)
上週五政府對樓市推出的新政策有兩項,第一項是把短期轉手額外印花稅(SSD)上限由15%提高至20%,並把實施年期延長至36個月。第二項是向海外人士及公司買家徵收15%的買家印花稅。
過去兩年,由於樓價總的來說也是上升,故此在兩年前剛實施首輪SSD時置業的人士,經歷了兩年樓價上升,就算付出從價的SSD,仍然錄得賬面利潤,故此SSD這種稅種,沒有帶來什麼問題。
不過,樓市可升可跌,一旦樓價下跌,這種從價性質的稅率,則會對用家帶來毀滅性的影響。筆者記得於讀大學時認識一位Mentor,於1999年購入 了海怡半島的單位,及後兩年樓價下跌,於2001年,這位Mentor的單位樓價水平與1999年買入的差價,剛好等於其首期的金額,眼見形勢不佳,該 Mentor忍痛把樓放了避過2001年至2003年的長期下跌。上述例子,對筆者來說很是深刻,亦慶幸我這位於師姐,能夠果斷行動,雖然是蝕了一些錢, 但終能避過沒頂之災,並於2005年重新上車。
自從實施了SSD後,以上例子可能會被改寫。假設現時買家以400萬元購入一個單位,樓價於一年後樓價跌至360萬元,用家除了要蝕去40萬元以外,還要面對15%的從價稅率,即是若言因經濟情況於一年後供不起樓,亦因要付出54萬元的稅款,而受到雙重打擊。
向來,政府若要打擊暴利行為,均會採用增值稅這項措施。好像2006年至2007年中油價急升,內地政府對中石油等油企實行增值稅,以減低油價急升所帶來的暴利,實在不明白為何香港政府會想出以一種從價稅,來壓止炒作行為。
實在地,若把稅制換成增值稅,則可在壓制炒樓行為之餘,同時也保護了有實質置業需求的用家。用同樣的例子,用家若以400萬元購入單位,一年後樓價跌至360萬,稅率是賣出時利潤的15%,由於這次交易沒有獲利,故沒有徵收稅款,而用家亦不會在樓價下跌時受到懲罰。
過去樓價上升,或許很難想像樓價下跌的景況,就如身處寒冬的我們,雖然經歷過夏季,竟也忘記了夏天是什麼樣子,而這次實施的SSD加強版,政府官員 也沒有想想「萬一」樓價下跌,對入了市的老實用家會有什麼災難性的影響,SSD這種從價稅與增值稅,徵收方法看似相似,但是對於實施者的影響,卻是差之亳 釐,謬之千里,還望政府官員關注。
圖一:現時以從價性質徵收的SSD,不能把用家及炒家分別出來,圖為香港藍籌屋苑太古城。(Wikimedia Commons, Baycrest)
圖二:上週五政府新樓市措施內容
惜當年互聯網的普及程度不及現在,相信廣告收入很不理想,很快地,這家機構便想到辦印刷版的小報,不過看來亦不是很成功。結果,這家公司也得轉型至網上遊戲業務。
2000年,詹宏志於台灣創辦純網上報章《明日報》,聘請的員工多得可做兩份報紙,但當時互聯網只是小眾的玩意,真正恒常上網的人還少,《明日報》得到的資金支持雖多,廣告支持不了,最後撐了一年多,也要停刊收場。
或許嘗試來得太早,失敗的滋味也不好受,令到辦過網上雜誌的有心人,被十年前的失敗的經驗所嚇怕,至今天陰影猶在,久久不能消散,一談及互聯網媒體,也耍手擰頭。
踏入二十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多得幾間大型手機公司的努力,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終於普及,現時差不多每人手執一部。今時今日,大家只要付出二、三千元,便可購得一部功能卓越的智能手機,可以隨時上網。Wifi及光纖上網服務收費降低,也使到無論在家中或是街上上網,也是很平民化的事,受眾花在網上的時間大增,自有商機可圖,現在網上媒體正處於應濟未濟之時,遍地開花,想必是遲早的事。
筆者是紙媒出身的,每次聽到有人高呼「報紙已死」時,其實心裏很是「戚戚然」。不過,年輕的一代以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網為習慣,也是現實,眼看這些上網的年輕人已成為社會上的中堅分子,我們如何為他們提供較專業的理財信息,是值得思考的。
但願,《內線人》能成服務廣大讀者的一員。
很多男生都想每個星期駕駛不同靚車,尤其是正在追女仔的,誰不想駕車載女伴到南區的海邊浪漫一番,踏著細沙耳語看日落,又或把車子駛往飛鵝山兜風,也是個好主意。可是,除了自己正在駕駛的那一部車子以外,又何來每個月也能試到不同的靚車呢? Chris創立的Carshare就可以幫到你。
Carshare.hk平台為到車主以及租車人提供中介人服務,私家車的資料均經過公司專人核實汽車的顏色、型號、設備、車齡、所在地等資料,無花無假,只要租車人願意付出每小時一百幾十(因應不同車子型號,租金不同)的價錢,且承諾到駕完時入滿汽油,便可租到心目中的Dream Car。
說實在,Carshare的服務介面簡單易用,車主可以Facebook登入,留下出租汽車資料,又或是在網上留下手提電話等個人資料,便會有專人跟進出租事宜。
記得讀大學時,有個同學剛好考了車牌,滿心歡喜,到車行去租了一部二手車駕駛,載我們一班同學去兜風,可惜新牌仔駕術不精,不小心撞爛了租來汽車的車頭,而那個同學當年年少無知,沒有留意到車子有沒有跟保險,令到這位同學須賠償一萬多元。當時作為學生哥的他,肉赤得很,做多了三份補習才可補番條數。在Carshare租車,可保證上述事件不會發生,皆因公司會為到每架參與計劃的汽車購買保險,就算萬一不小心弄壞出租的車子 (當然大家也不願這件事發生),保險商也會理賠,故此在這裡租車是有保障的。
事實上,如Carshare這類的經營模式,在外國相當流行,美國的Zipcar便是以這種模式經營,為租賃者和出租者提供便利,亦證明只要達到一定的規模,這種模式便能生財。香港屬於名車的集散地,街上的靚車多的是,週末駕車,也是看法國電影與飲咖啡以外的中產風尚,料此門生意有得做。
曾經光環滿滿的外企,面臨不斷的裁員、並購、重組,員工們人心惶惶。從諾基亞到Adobe,到雅虎,再到惠普,專註互聯網就職機會的周伯通招聘、拉勾網等一次次成為接盤俠。那麽,中國的外企時代已經結束了嗎?
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搶人”戰
午休時間,惠普大廈的員工,一小股一小股地湧向惠普大廈附近的一間小咖啡廳。
阿里健康、滴滴、特斯拉、京東、小米、聚美優品、優酷土豆、知乎等20家互聯網企業的HR們,一人坐鎮一張桌子,等待來自惠普的面試者,咖啡廳的人漸漸多起來。
周伯通招聘策劃了這起搶人大戰。他們最先是從惠普員工內部得知的“內線”消息,今年5月份,清華紫光與中國惠普達成協議,收購惠普旗下EG企業集團和惠普華三業務,而這次涉及到的2700名EG員工,對於新公司的工作邀約,極為不滿。
“我們希望在他們在簽約前,能多一個選擇的機會。”周伯通招聘的口號是:“惠普的朋友,簽約前,先來喝杯咖啡吧!”
惠普員工的維權戰
員工維權團的成員林風(化名)透露了這次事件惠普內部的細節。
7月30日,2700名EG員工被召集,收到了新公司的工作邀約。此前,他們並未獲知任何被收購後的安排細節。
當員工們拿到這份邀約時,“被完全震驚”。雖然在薪酬上沒有變動,但分配給每個人的股票數額差距極大,受到重視的部門可達1萬股,邊緣化人員只有象征性的10股左右。
另外,邀約上附了一些不合理條款,包括董事長有權修改任何條款、承諾未來無條件轉移到子公司等。
在工齡問題上,惠普員工尤其不滿。到了新公司後,工齡繼續延續,而不做結算。林風稱:“感覺員工是被出賣了,而不是受到邀請。”
邀約中明確:員工必須在8月14日下午3點前簽署,否則將視為放棄邀約,惠普內部也不再保證有工作崗位。
其中有1600名員工聯名申請買斷工齡再去新公司,未得到回應。其中800人,組成了維權團,每人籌集了200元,作為經費和資方博弈、談判。
維權團正式給公司高層發起對話,希望在8月6日前能獲得回應,但並未得到高層反饋。
惠普為啥下嫁?“棱鏡門”後遺癥
“惠普是全球500強的外企,如今被賣給一家國企,我們真的有心理落差。”林風說,這次惠普的“下嫁”,是一次戰略性布局。
自“棱鏡門”以來,中國開始重視網絡信息安全保護,“沒有網絡安全,就就沒有國家安全”,惠普、思科等美國科技公司,因為信任危機,在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市場大面積萎縮。
而這次惠普選擇國企紫光來出售華三和EG企業集團,是試圖通過國企身份“包裝”後,緩和中國政府的信任危機,重新拓展在中國市場的渠道和發展。
值得註意的一點是,在此出售的EG企業集團中,惠普只將銷售和渠道部門出售,依然保留了開發團隊。
因此可見,“這只是為了解決渠道問題的戰略部署。”對這一戰略調整的前景,林風表示還需觀望。
作為互聯網的招聘平臺周伯通和拉勾網都紛紛出來表態,覺得外企的光環已經被卸下,中國的外企時代已經終結。對諾基亞、Adobe、雅虎,和這次惠普的員工,國內公司都曾聯手上演過搶人大戲。大戲落幕之後,留給看客的,是對當年畢業生們擠破頭顱湧進外企,如今紛紛花落國內互聯網公司的唏噓和反差。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奕,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取授權。
曾經光環滿滿的外企,面臨不斷的裁員、並購、重組,員工們人心惶惶。從諾基亞到Adobe,到雅虎,再到惠普,專註互聯網就職機會的周伯通招聘、拉勾網等一次次成為接盤俠。那麽,中國的外企時代已經結束了嗎?
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搶人”戰
午休時間,惠普大廈的員工,一小股一小股地湧向惠普大廈附近的一間小咖啡廳。
阿里健康、滴滴、特斯拉、京東、小米、聚美優品、優酷土豆、知乎等20家互聯網企業的HR們,一人坐鎮一張桌子,等待來自惠普的面試者,咖啡廳的人漸漸多起來。
周伯通招聘策劃了這起搶人大戰。他們最先是從惠普員工內部得知的“內線”消息,今年5月份,清華紫光與中國惠普達成協議,收購惠普旗下EG企業集團和惠普華三業務,而這次涉及到的2700名EG員工,對於新公司的工作邀約,極為不滿。
“我們希望在他們在簽約前,能多一個選擇的機會。”周伯通招聘的口號是:“惠普的朋友,簽約前,先來喝杯咖啡吧!”
惠普員工的維權戰
員工維權團的成員林風(化名)透露了這次事件惠普內部的細節。
7月30日,2700名EG員工被召集,收到了新公司的工作邀約。此前,他們並未獲知任何被收購後的安排細節。
當員工們拿到這份邀約時,“被完全震驚”。雖然在薪酬上沒有變動,但分配給每個人的股票數額差距極大,受到重視的部門可達1萬股,邊緣化人員只有象征性的10股左右。
另外,邀約上附了一些不合理條款,包括董事長有權修改任何條款、承諾未來無條件轉移到子公司等。
在工齡問題上,惠普員工尤其不滿。到了新公司後,工齡繼續延續,而不做結算。林風稱:“感覺員工是被出賣了,而不是受到邀請。”
邀約中明確:員工必須在8月14日下午3點前簽署,否則將視為放棄邀約,惠普內部也不再保證有工作崗位。
其中有1600名員工聯名申請買斷工齡再去新公司,未得到回應。其中800人,組成了維權團,每人籌集了200元,作為經費和資方博弈、談判。
維權團正式給公司高層發起對話,希望在8月6日前能獲得回應,但並未得到高層反饋。
惠普為啥下嫁?“棱鏡門”後遺癥
“惠普是全球500強的外企,如今被賣給一家國企,我們真的有心理落差。”林風說,這次惠普的“下嫁”,是一次戰略性布局。
自“棱鏡門”以來,中國開始重視網絡信息安全保護,“沒有網絡安全,就就沒有國家安全”,惠普、思科等美國科技公司,因為信任危機,在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市場大面積萎縮。
而這次惠普選擇國企紫光來出售華三和EG企業集團,是試圖通過國企身份“包裝”後,緩和中國政府的信任危機,重新拓展在中國市場的渠道和發展。
值得註意的一點是,在此出售的EG企業集團中,惠普只將銷售和渠道部門出售,依然保留了開發團隊。
因此可見,“這只是為了解決渠道問題的戰略部署。”對這一戰略調整的前景,林風表示還需觀望。
作為互聯網的招聘平臺周伯通和拉勾網都紛紛出來表態,覺得外企的光環已經被卸下,中國的外企時代已經終結。對諾基亞、Adobe、雅虎,和這次惠普的員工,國內公司都曾聯手上演過搶人大戲。大戲落幕之後,留給看客的,是對當年畢業生們擠破頭顱湧進外企,如今紛紛花落國內互聯網公司的唏噓和反差。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奕,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取授權。
創投教父柯文昌身陷內線交易案,遭判九年徒刑定讞,甚至炸出業界巨頭出面聲援;但他們真正擔心的是什麼? 十二月二十一日,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與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四位掌控台股市值超過一兆一千六百億元的大老闆們,為了一起二○○七年起訴的內線交易案聚集一堂。 這樁內線交易案的主角,是普訊創投董事長柯文昌。上週五下午,判決出爐,最高法院駁回上訴,判處柯文昌有期徒刑九年定讞,是台灣近年內線交易案少見的重刑。 創投教父柯文昌被判刑確定後,為什麼大老們四十八小時內就串聯,決定公開聲援? 時間回到上週五(十二月十八日)判決出來後。 據了解,柯文昌第一時間便打電話給施振榮,希望施振榮能出來說些話。童子賢則主動打電話關心柯文昌,知道週一(二十二日)施振榮將出面,便立刻答應出席記者會。與柯文昌有私交的鄭崇華在飛機上得知此事後,也主動跳出來聲援。低調的蔡宏圖,甚至跑到柯文昌家安慰他。 鄭崇華一向溫和,記者會中的發言卻異常辛辣。他說:「假如是我遇到這事,會全身發麻,因此被關到牢裡,我死也不瞑目。我想不只是我,很多人都會覺得是非顛 倒。」他們挺柯文昌,當然有私交的情義成分。柯文昌三十歲就當上台灣惠普(HP)第一位本土總經理,當年,研華董事長劉克振、創見董事長束崇萬等人都是他 的部屬。一九八九年成立普訊創投後,更是鴻海等電子廠的早期投資人,與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英業達創辦人葉國一等人都有深厚交情。 在柯文昌內線交易案受審時,從施振榮到廣達董事長林百里,都曾替其擔任證人。 但,這宗案件現在已經被最高法院駁回上訴,三審定讞,除非檢察總長提起非常上訴、發現有力的新證據或是程序有問題,否則翻案機率幾乎是零。相挺背後,大老們還有什麼沒說的話? 是內線還是投資? 「消息點」暴露灰色地帶 所謂內線交易,根據證券交易法解釋,是受規範對象在得知發行股票公司有影響公司股價的重大消息時,在此重大消息未公開,或公開後十八個小時內,若買賣該公司之股票,則構成內線交易。 「這案子爭議在於,法官跟企業大老認為的『重大消息明確的時點』不一樣。」交大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葉銀華說。 內線交易案中,重大消息發生的時間點是個非常關鍵的認定標準。根據蔡宏圖所說,過去力晶的內線交易案,認定的重大消息時間點,是在比較後期的實地查核 (Due Diligence),但為何柯文昌的普訊內線交易案,認定的時間點,卻是在更早之前簽訂「合作意向書」(Letter of Intent)之時呢? 四位產業大老都主張,就購併案件而言,「重大消息何時明確」的合理認定點,最早應在做完實地查核之後。「因為『實地查核』包括財務、業務、人事、環保、法務等詳細調查,須費時好幾週甚至好幾個月,是考慮購併時最重要的工作程序之一。」施振榮說。 葉銀華解釋,如果柯買進綠點股票是落在「重大消息明確時點」以後到訊息公開發布前,就叫內線交易,如果買股票是落在「重大消息明確時點」以前,那就叫作投資。 「既然有灰色地帶,應該其情可憫,可以判他把錢返回,或判緩刑,需要這麼重的罪嗎?」童子賢質疑。 但,這真的是紅線嗎?是灰色地帶嗎? 各界對「內線」歧義多 學界從嚴看,業界籲講明政大法律系教授劉連煜不願對個案發表意見,但他以美國的例子指出,關鍵點不是「何時簽無拘束力意向書」、「實地查核才算重大消息成立起點」,以美國規定相對寬鬆的行為法院(類似台灣高等法院)來說,也是價格、購併架構出來,重大消息就算成立。 學界從嚴看待,但這是美國的實況。劉連煜還提出美國聯邦地方法院對內線交易判例解釋,兩個董事長一坐下來喝咖啡談合併,「重大消息時點」就成立,之後如果其中一個去買自家公司股票,就犯了內線交易罪。 從這次產業界與法務界的反映,我們看到了一個現象:大家對內線交易的看法,仍有很大的認知歧異。法界認為,法令很清楚,但是大老卻認為隨地有紅線。 例如對重大消息時點的認知。業界認為不清楚,但是學界認為,企業本就應用最嚴格的標準自律,法界則認為,就算只簽合作意向書,但意向書中涉及股價、合併架構等,就是重大訊息時間點。 比如說,大家批遊戲規則不清楚。如童子賢主張:「除非現在把所有的遊戲規則都嚴厲檢視後,說清楚,然後大家遵照執行,這樣我同意。」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 持律師黃日燦則主張,請最高法院針對內線交易的認定召開會議,說清楚法院對於內線交易的見解,讓大眾有遵循標準,「而不會因為你碰到的法官是開明、是保 守,判決結果就差很多。」但,法律確實不可能鉅細靡遺到把每個點都規定清楚。 這些大老身邊的法律專家,不可能不清楚這點。增修版的內線交易法規上路八年,政商界還出現這麼大的認知歧異。我們,該如何想這件事情? 九年刑震出的機會教育 購併潮前談妥「遊戲規則」我們可以樂觀想,如施振榮所說:「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機會教育。」因為後續台灣將會有更多購併案發生,把這件事情攤在檯面上辯論,能提醒其他廠商用更高的標準自許。 我們也可以把這次討論當作大老闆與政府間的「商業談判」,大家都希望對方秀出底線(雖然法條根本不可能鉅細靡遺至此),替產業找到更多轉圜空間。 但我們最不希望的是,台灣商界對灰色地帶的恐懼,超越對法治政府的信任,才會讓鄭崇華說出「是非顛倒」的評語。 當越多政商之間的懷疑批判產生,可怕的,將不是紅線,而是越來越大的信任鴻溝。 【延伸閱讀】纏訟8年,從無罪再改判9年牢—審理柯文昌案關鍵時間點 2006年:賣股獲利 柯文昌得知捷普將購併綠點後,透過旗下公司買入綠點股票,消息公開後再賣股,獲利逾4億 2007年:檢方起訴 檢方起訴柯文昌等人涉及內線交易 2010年:一審判9年 台北地院認為柯文昌知道重大消息後,在消息明確後、未公開前買賣股票獲利 2012年:二審無罪 高院認為證據力不足,且自白來自「不正方法」,依無罪推定原則判柯無罪 2013年:發回更審 最高法院認為柯等人仍有內線交易之犯罪事實,發回高院更審 2014年:更審判9年 高等法院更一審,柯遭判處9年徒刑 2015年:有罪定讞 最高法院駁回柯之上訴,全案有罪定讞 整理:吳中傑 【延伸閱讀】台灣內線交易案,多半認定困難—台灣近年重大內線交易案 ●時間:2007年 •事件:英華達內線交易案•內容:董事長張景嵩等13名高階經理人與親屬涉嫌在股價最高點時申讓持股,獲利出場•判決結果:檢方無法證明重大消息屬於內線消息, 13人全數獲判無罪 ●時間:2007年 •事件:明基電通內線交易案•內容:董事長李焜耀等人涉嫌在重大虧損前後,高賣低買明基股票維護經營利益•判決結果:無法證明犯意與重大消息時點。李焜耀與明基前總經理李錫華一、二審判無罪;2013年,前財務副總游克用等3人無罪定讞 ●時間:2008年 •事件:茂德內線交易案 •內容:聯電董事長洪嘉聰涉嫌在聯電大舉買入茂德股票前,先以個人和創投公司名義買進茂德股票•判決結果:因內線交易罪證不足,檢方以不起訴結案 ●時間:2009年 •事件:開發金內線交易案•內容:辜仲在2005年擔任開發金總經理期間,涉嫌在購併金鼎證前買股,待股價上漲再賣給開發金獲利•判決結果:高等法院認為辜仲等人僅是部署股票,未觸法,二審無罪 ●時間:2012年 •事件:日月光內線交易案•內容:日月光前財務經理甘智文,2009年底在公司宣布購併環電前,透過人頭購買環電,出脫獲利•判決結果:高等法院判定,因被告認罪,並繳回不法所得,判緩刑 ●時間:2014年 •事件:宏碁內線交易案 •內容:宏碁前公關處處長汪島雄在重大虧損公布前,洩漏給友人,再藉由友人前夫等人之證券帳戶賣股放空•判決結果:被告認罪並繳回不法所得後,判處緩刑 整理:吳中傑 撰文者張瀞文、吳中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