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停滞十年,地产富豪组团杀入富豪榜

http://www.xcf.cn/hjm/201708/t20170804_781149.htm

 一边是新招迭出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一边是港股地产富人身家的火箭式蹿升。上一次同样的景观,还是在2007年。谁说地产业正在进入观望期?许家印、杨惠妍、王文学等地产富人不仅走出财富“停滞的十年”,还挤出了卢志强、宗庆后和雷军,新晋十大富人之列。

作者:陶娟

来源:新财富plus(ID:xcfplus)

亲手编制的“2017新财富500富人榜”才发布一个月,小编就已经有点认不出来了。中国基金报的记者兄弟杨磊隔空喊话:许家印同志的恒大最近表现太好了,比阿里一夜涨一个京东还要猛。言下之意是,小编你别偷懒啊,快点回家改榜单去。

财富涨得富人榜都快装不下许家印了

根据杨磊筒子的测算,中国恒大2017年以来涨了两倍多,许家印的财富激增了近千亿元,按名次能直接排到富人榜前五名去了。

2017新财富500富人榜榜单上身家过千亿的富人一共也就4位!小编真心没想到,在以“亿元”为卡尺的财富国度里,许教授竟然能这么任性,几个月的时间就随随便便向前浮游千亿之遥,这轻功不服不行啊。

强悍滴可不止许家印一位。今年是地产富人不约而同的狂欢之年,“打爆了空头”之说屡见报端。

在2017新财富500富人榜榜单上,去年全年财富涨幅超过25%的富人就能入选“2016-2017”财富成长最快50人。这才半年不到,榜单上就有十多位地产富豪的上市公司股价实现了这一涨幅(表1)。谁说地产业正在进入观望期?这个行业的富人是要提前在新财富明年的榜单上搞事情的节奏啊。

其中,恒大、碧桂园、融创中国今年以来涨幅都超过100%。恒大市值从年初的589亿元上升至目前的1938亿元,已逼近A股龙头万科(000002)的市值。碧桂园的市值也从年初的835亿元飙升至1800亿元,跃升速度令人惊讶。四处出击的孙宏斌治下的融创市值也从221亿元升至471亿元,涨幅116%。

上榜地产富人所掌控的上市公司里,11家涨幅超过25%,其中多达9家系港股上市公司。在A股,华夏幸福受益于雄安新区概念,在近几年连续飙涨的情形下,2017年涨幅也高达50%,目前市值已越过千亿门槛。

地产公司股价暴涨无疑带来了相关富豪的身家暴涨。以6月12日的收盘价计算,许家印的身家已飙升至1508亿元,碧桂园杨惠妍身家也已超过千亿,而华夏幸福王文学的财富则在710亿元之上。

这将改写富人榜的格局。在我们此前发布的2017榜单中,房地产业首富王文学身家505.9亿元,排名第12位,纯地产行业富人无一进入前十(王健林等财富构成已多元化,被归类为综合类富人)。按照地产富人的最新财富值,3位地产业富豪——许家印、杨惠妍和王文学杀入了前十(表2)。

由于地产富人的上位,2017年榜单上的前十富人简直就是推倒重来。

从股价看,阿里巴巴今年以来狂涨58%,腾讯涨了43%,美的集团涨了48%,而网易也涨了43%。万达电影和百度则分别只涨了8%、9.5%,泛海控股跌了11%。这样的格局下,马云财富将增加682亿元,而马化腾将增加602亿元,丁磊增加364亿元,何享健家族将增加287亿元。如此一来,马云马化腾身家将双双跃过2000亿元门槛,分列一二名!王健林则从首富滑落至探花。许家印超过王卫位列第四,王卫紧跟其后居第五。丁磊第六、何享健第七,杨惠妍第八。至此,我们突然拥有了8位千亿富豪,幸福来得太快了一点,有木有!王文学则从第12名跃居第九。而李彦宏因为百度的小幅上涨得以维持在第十名。卢志强、宗庆后、雷军三位富人则因无明显增长跌出前十。

上一轮爆发,在2007,港股地产商正走出“停滞的十年”?

无论从地产股价格的涨幅,还是地产富人的身家增长来看,这无疑都是一轮不可思议的集体“暴动”,引人瞩目的是,暴涨的基本都是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地产股。

此次暴涨原因,外界已有诸多解读,概括来说主要包含下列几大因素:1、内地资金南下,夺取港股定价权;2、投资者风格切换,偏爱高股息股票;3、港股市盈率偏低,内房股整体估值低、盈利好,存在大股东私有化回内地的预期;4、公司大规模回购或股东增持;5、空仓回补。

这些主要考虑了当下一两年的短期因素变化,而借助已发榜15年的新财富500富人榜,我们可以从更纵深的历史去观察。地产富人身家的狂飙突进,历史上是否有过相似的一幕?

在富人榜上,地产富人如此显赫的涨势,曾出现在2007年榜单上。那年4月,碧桂园在港IPO,新财富率先挖掘了杨惠妍家族,她以455.1亿元身家成为当年首富,也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女首富。

这还不是当年最大的爆点,那一年,新财富500富人榜的前十富豪中有7位来自地产行业。

2007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上,房地产行业有92位富人上榜,几乎每5个上榜者就有一个是卖房子的;地产业富人的平均身家42亿元,而当年富人榜的人均财富仅为25.6亿元,前者高出整体64%;地产业富人总身家3870.8亿元,富人榜总财富12800.2亿元,占比接近1/3。2007年,才是地产业富人的黄金时代。

好的,跟上节奏的读者肯定会有想法了:在此轮暴涨发动前,为什么十年时间,杨惠妍家族的财富只涨了10亿元?为什么许荣茂家族、朱孟依家族、陈卓林家族和10年前都差不多?2007到2017年,中国一线城市房价涨幅在5倍以上,为何却有一批地产富人财富增长陷入“停滞的十年”中?

从碧桂园前复权的月K线图可以看到,其2007年4月上市,当月收于4.78港元/股,在2007年9月冲上9.62港元/股的高位,此后遭遇金融危机一路下跌,2008年末方才探底回升,直到2017年初,碧桂园才算收复上市来的股价“失地”(图1)。在此期间,碧桂园净利润从42亿元升至136.6亿元。

图1:碧桂园上市以来的前复权的月K线图

香港的内房股失去十年,从地产行业指数看,A股地产公司似乎也不例外(图2)。那么,地产股的这一轮暴涨,究竟该如何定性?前述五大因素,能否对此作充分的解释?这里且挖个坑,留个开放性的话题,有兴趣的读者请留言和我们讨论。

图2:深交所编制的地产指数走势(2001.7.31-2017.6.14)

宏观调控何以与港股地产富人身家负相关?

第二个问题,小编同样负责抛砖,以求读者诸君的金玉良言。

先来看看2007年,当年地产富人何以能够在前十富人中占据七席。与惯常想法相左的是,那一轮地产富人财富暴增,竟然与宏观调控强相关。

时代些许有点久远,每年财富榜单都是以上年年末为基准时点计算的。决定2007年上榜富人身家的,是他们在2006年的抉择。而2006年,房地产行业是宏观调控的重点领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从税收、信贷、土地等各个方面,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正是由于宏观调控,地产企业资金链趋紧,导致该行业企业大规模IPO,使其控制人的财富浮出水面。当年25岁的杨惠妍,也正是因此成为了首富。

据当时的国泰君安分析师张宇分析,当年地产业富人身家暴涨,一是流动性泛滥,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二是大量地产商将以前低成本取得的土地和经营物业直接上市或注入上市公司,导致股票价格大幅上涨。因此财富效应更为明显。

有意思的是,这个现象当时并非中国独有,过往世界500强企业中从未出现过房地产企业,而2006年美国前四大住宅开发企业竟然联袂进入了这个名单。当新财富在编制2007年500富人榜过程中观察到这个现象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美国地产行业的过度繁荣中,包含的是一个名叫“次贷”的核心引擎,而这最终将引发了一场啸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在金融危机的劫难中,那些因为调控而提前上市的地产富人们,尽管经历了股价打折的痛苦和噩梦,但毕竟“深挖墙广筑粮”,比未上市的富人们多了许多生机。未赶在这场危机到来前抢上车的许家印就被动了很多,他带着恒大在狂风暴雨里东奔西顾,最终在“鲨胆”郑裕彤的帮助下放手一搏,于2009年11月在港上市。与碧桂园类似,恒大股价也用了差不多5年时间,直到2014年末才修复完毕,重新回到IPO时的股价,并在此后开启上涨态势。2010年10月,四度闯关IPO的孙宏斌,最终带领融创中国登陆港交所。

此轮暴涨中的三位地产主角,至此在资本市场完成会合。截至2017年6月13日,碧桂园上市10年,股价涨幅90%;恒大上市近8年,股价涨幅500%;融创上市6年半,股价涨幅430%。

不过更猛的上涨还是在A股,华夏幸福2011年9月借壳ST国祥,自那个月以来涨幅934%。

2017年,同样是地产遭遇深度调控的一年,也同样是港股地产富人身家暴涨的一年。在金融整体去杠杆、地产行业贷款遭紧缩之后,股价却快速爆发的恒大、碧桂园、融创等,是否为下一个不可知的冬日储备了更多的粮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906

說好的轉讓“黃”了 上海證大海門項目停滯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2-01/1167104.html

_______01.thumb_head

圖為上海證大海門項目

每經記者 吳凡實習記者 張曉慶 海門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曾健輝

此次上海證大面臨再易主,新“金主”凱升背後的實控人袁朝暉以及欣樂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欣樂集團)開始浮出水面。

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核實,凱升的實控人為袁朝暉,間接持有凱升60%的股權,其也是欣樂集團董事長。

事實上,欣樂集團與上海證大早在2016年因海門“證大國際城”項目(上海證大2017半年報中稱為“濱江新城·證大花園”)的轉讓就“結緣”,只是這場“姻緣”因方案未獲得股東特別大會的通過最終“不歡而散”。

11月16日,記者在實地走訪該項目後獲悉,欣樂集團此前已接手海門物業,而目前項目處於停滯狀態,營銷中心里也並無工作人員。

11月1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前往位於江蘇省海門市的欣樂集團,其子公司江蘇欣樂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榮榮表示:“目前我們正在進行談判、結賬,這段時間正好在過渡期,那邊基本上停滯下來了。”

股東大會否決轉讓

今年1月25日,上海證大公告稱,公司及上海證大置業有限公司(公司間接全資附屬公司)作為賣方與欣樂集團訂立協議,據此,賣方擬以代價約8.14億港元出售海門物業(即海門證大濱江置業有限公司)全部股份及貸款。

公告中顯示,上海證大出售的海門物業位於中國海門市海門臨江新區,即長江以南、海寧寺以北及海門市新行政中心及商業中心區以東,總土地面積約44.98萬平方米的多幅未開發地塊及總建築面積約29.28萬平方米的在建物業及待售物業。該物業正是上海證大在海門開發的“證大國際城”項目。

根據物業估值報告,截至2016年11月30日,上海證大在該海門物業出售物業應占市值為人民幣2.32億元,發展物業應占市值為人民幣9.48億元(其中含海門市11幅物業土地估值4.76億元)。

上海證大表示,鑒於出售的項目連續錄得虧損及海門開發區房地產市場未來前景不明朗,出售事項有助於公司剝離其於中國一二線城市以外項目的資本承擔,並令公司變現以及為重整資產組合而重新調配資源。

然而,2017年3月14日,上海證大發布公告宣布,該交易在當日的股東特別大會上以76.76%的反對票比例被否決,買賣協議將予終止。

而實際上,欣樂集團在簽訂協議後就開始接手該項目。王榮榮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16年12月簽訂轉讓意向協議後,我們已經開始全面接手。包括交付項目的管理維護、在建項目的檢測檢查、代售項目的包裝、售樓處還有未建項目的規劃設計。”

交易方案已獲董事會通過,欣樂集團也開始接手,為何方案會在股東特別大會上被否決?對此,欣樂集團代理律師、江蘇誠謹律師事務所律師奚衛國表示:“我們也沒想到股東大會上會被否決。具體原因我們也不太清楚。”

奚衛國介紹稱,今年8月,上海證大已經將當初的1.5億元定金退還給欣樂集團。“我們還是希望能夠把這個項目拿下來。終止協議之後,我們通過律師向上海證大、東方資產(上海證大當時的大股東)都發去了律師函,要求履行協議,現在還在磋商之中。”奚衛國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海門項目目前進展情況,試圖采訪上海證大方面,但未能獲得正面回複。

實地走訪冷冷清清

究竟是怎樣的一個項目讓欣樂集團“念念不忘”?11月1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了該項目。

海門市是證大集團原董事長戴誌康的家鄉。2005年,仍是上海證大控股股東的戴誌康決心在海門濱江地區建造一座國際之城。

上海證大對於這座“國際之城”的規劃是:“證大國際城將為濱江新城區提供住宅、辦公、商業、金融、教育、醫療、運動和娛樂等綜合配套服務”,其將成為海門首席的最具生活品質的國際化社區。

然而,與當時“壯誌雄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頗為冷清的現場。記者現場走訪該物業時發現,該物業所處地區離海門市區較遠,基礎配套設施尚不完備,多數樓盤處於空置狀態,整體入住率低。

當地住戶向記者表示:“除了一部分當地人,買房的主要是一些來自上海的投資客。”

記者在現場看到,上海證大在2017年半年報中提及停工的東洲府二期獨立別墅項目,目前多棟蓋成的毛坯別墅無人問津。

之後,記者來到位於香港路的證大國際城銷售中心。發現現場早已人去樓空,玻璃大門碎落一地,屋內廣告牌東倒西歪,雜物遍地,一片狼籍。其二樓同樣如此,場景頗為荒涼。由此可見,該售樓處已經廢置了很長一段時間。

記者隨後來到位於大拇指廣場的欣樂營銷中心,里面只擺放著“證大國際城”的樓盤模型,空無一人。門口的2017年新年海報上赫然寫著“欣樂集團將與尊敬的業主朋友們,攜手跨入證大國際城華美新紀元”。可見,欣樂集團曾接手過該物業。

廣場的門衛告訴記者:“這個營銷中心大概已經有一星期沒人來了,現在不知道到底歸上海證大還是歸欣樂。”記者當日遇到的其他門衛也紛紛向記者提到目前該物業歸屬權不明的情況。其中一位門衛表示:“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的工資怎麽樣了。”

11月17日,海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房產科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主要由於收購事項的問題,那里所有業務都暫停了。”

對於該區域冷清的氛圍,該住建局人士介紹:“政府為了讓那邊發展起來,把海門職業技術學校、證大高中都拉過去了。到目前為止,雖然學生過去了,但仍然沒有形成很好的效果。”

有意思的是,記者註意到,盡管證大國際城經營暗淡,但其周邊複旦複華的複華文苑、江蘇海華置業的鴻麥家園等物業目前仍在熱鬧地開發中。

未來存發展潛力

該區塊目前人氣並不高,但卻已然成為了房地產商們的“兵家必爭之地”,是何原因?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於11月27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拿地的機會主要和未來的市場投資前景掛鉤。對於海門市場而言,當前土地市場的投資機會主要看未來的發展機遇。

近年來,海門房地產市場發展較為平穩。據海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的統計,2016年全年普通商品住房平均銷售(去除精裝修住房及別墅)價格為7439元/平方米,與2015年全年普通商品住房平均銷售價格7056元/平方米相比,同比增長5.43%。

此外,隨著蘇通大橋、崇啟大橋的建成通車,崇海大橋和滬通高鐵等工程的快速推進,海門已經融入大上海“一小時經濟生活圈”。近年來,隨著江蘇“沿江發展戰略”和國家層面上“沿海發展戰略”的推進,海門城市的發展方向為“向南推進”。在這樣的背景下,該項目所在地海門臨江新區成為南通對接上海、蘇南的門戶發展區。

“海門房地產市場過去是低估的,尤其是高庫存和弱房價是此類城市的特征。”嚴躍進認為,“但當前此類城市正在崛起,包括滬通高鐵的建設等,對於海門市場是有積極影響的。類似區域的土地投資機會開始增加,也會引起各類新的並購機會出現。”

在嚴躍進看來,盡管該項目看似入住率不高,但其實後續的投資性價比會上升。在布局長三角過程中類似區域的投資價值依然受到認可。

在采訪過程中,王榮榮也對該項目表示看好。其表示,現在江蘇省對沿江開發力度挺大,現在有蘇通大橋、崇啟大橋,以後輕軌、城際鐵路以及隧道全部打通了,還是很有潛力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438

怡成生物:熬过10年停滞期

1 : GS(14)@2011-01-23 16:07:01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120/181598.html
    快速的上升也吸引了资本市场的目光,2010年4月12日,怡成生物在历经17年的市场积淀后,终于引来了红杉资本和优势资本7000万元人民币风险投资。
               
         
   “可能是风水好吧,只要地方够用我喜欢一直在这待下去。”说这句话的是北京怡成生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怡成)董事长何伟。在北京工体东路空军干休所院内一座并不起眼的白色小楼内,何伟17年来一直默默经营着自己的医疗器械公司。
  这是一座占地只有几百平方米的三层小楼,怡成仅仅租下这座白色小楼的三层。何伟和另外20多个员工就在一个大开间里工作,第一次去公司的人只要让前台帮着喊一声,便能在某个角落发现你要找的人。对于干休所的居民来说,他们已经熟悉了与这家公司为伴,只是他们到现在都不清楚的是为什么这家公司做了17年还是那样的“安静”。
  但他们眼中的默默无闻并不代表企业的无所作为,这样一家并不起眼的“草根”公司在2007年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营业额先后从2007年的6000多万元达到2008年的9600万元和2009年的1.4亿元,2010年预计在2.2亿元到2.4亿元之间。
  快速的上升也吸引了资本市场的目光,2010年4月12日,怡成生物在历经17年的市场积淀后,终于引来了红杉资本和优势资本7000万元人民币风险投资。而这也是红杉资本首次涉足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在红杉和怡成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也许只有通过他们自身来做出解答。
  怡成:10年坚持
  坚持,在2010《创业邦》年会上,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把这看做红杉在考量所投企业中的重要一点,在他看来,有些企业开头可能很难,看起来非常艰苦,也找不到商业模型,但是这样的坚持是很重要的。因为在行业低潮以后,可能发现最后生存下来的创业者和企业家恐怕是笑到最后的人。
  何伟应当属于这类人,1959年在北京出生的他1984年就开始做外贸生意,到1990年便已经成为那个时代所定位的“有钱人”。但是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外贸中的议价风险也让他开始考虑转投实业。当时他的一个朋友认识了一位从英国回来的血糖测试的研究人员,他带着一个血糖仪模型向何伟介绍,并说糖尿病是富贵病,血糖仪未来有很大市场空间。
  “赚钱就赚有钱人的钱。”尽管不懂医学,但是多年经商的何伟觉得这应该是一件靠谱的事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种富贵病应该会越来越多,而市场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带着这种想法,何伟做出了进入血糖仪市场的决定。
  1993年,怡成正式成立。最初的结构很简单,初始资金全部由何伟自己投入,那个带着技术回来的研发人员占15%股份,何伟和另外一个朋友占85%。1995年,怡成血糖仪获得了国家计量器认证证书从而可以上市销售,也正是在这一年美国强生和瑞士罗氏开始在中国销售血糖仪,强大的宣传攻势逐渐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这也等于帮何伟进行了宣传。
  但是这种推广很快就给怡成的销售带来了冲击,在国外经营多年的两家世界级血糖仪生产商知道如何去抢占渠道。他们的策略是最先进驻医院,在当时民营医疗并不发达的背景下,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都是通过医生的推荐来使用血糖仪。此外他们还抢占了零售药店,通过开设专柜的方式,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我们在这方面没法和他们拼。”何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进药店要收进店费,往往一个品种需要3000元到5000元,再加上专柜装饰需要3万到5万元,此外还有聘请销售人员的成本。
  当时怡成也学着经常在医院做糖尿病知识培训的强生和罗氏那样,开始给外地医院寄糖尿病介绍资料,但同样是强生、罗氏重点客户的省会城市三甲医院从没有过回音。这也让怡成的销售在一段时间内走入了死角。
  1997年,当初占股份15%的那位研发人员离开了公司,这是何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遭受到的最重大的一次打击,“从1995年开始他(那位研发人员)就基本不怎么在公司了,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企业进入了一段10年的停滞期,如果那时能紧跟市场的脚步,可能现在会是另一种局面。”何伟坦言。
 尽管如此,何伟还是决定坚持下来把市场培育好,毕竟公司已经完全掌握了血糖仪的技术,欠缺的只是市场的品牌认知。在对市场做了一番调查后,何伟认为自己没有足够人手和财力去跟医生建立感情、赞助医院建实验室,开发医院市场,于是决定放弃一线城市,依据市场销售特点来做客户。
  血糖仪行业的特点类似于打印机行业,除了依靠销售仪器来获得收入外,更为重要的收入是病人反复购买的测试纸。而消耗这类试纸的大客户除了医院外就是药厂。何伟做出了进入二、三线城市由药厂代理主导的个人消费市场的决定。
  “在国内,糖尿病的发病率大约在4%,但是这4%是均匀分布的,你们(国外品牌)抢占了一线城市,那我就避重就轻做更低一层的地区型销售。”何伟给出了那些药厂代理商四折拿货的优惠,这要远高于强生和罗氏。
  此外,价格也是怡成主打的一张牌,在当时强生的血糖仪每台售价1700元,怡成的价格为980元。而现在,强生的血糖仪零售价格降为460多元,怡成的价格进一步降到280元以下,基本上仍然是外资的一半。强生、罗氏试纸目前为5元多,怡成则是2.9元。而目前试纸的收入已经占到怡成总收入的一半左右。
  通过这种区域性市场的渗透和价格优势,怡成至今已经卖出了大约200万台血糖仪,按照何伟的估算,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大约为4000万,血糖仪的拥有率大约为20%,也就是800万台左右,怡成应该占据了整个市场的20%左右份额,这一份额排在强生和罗氏之后位列第三。
  这也成为红杉选择怡成的原因之一。红杉资本副总裁徐峥表示,在日本,血糖仪的渗透率为95%,欧洲为90%,美国为85%,而中国不足30%。此外,国外血糖测试频繁,欧美是一天三次,中国则是一周一到两次,市场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
  先发进入市场是红杉另外看重的一点。由于血糖仪行业存在很大的重复使用率,因此作为国内第一家进入血糖仪市场的怡成无疑拥有很好的品牌忠诚度。“国内目前也有很多企业开始做血糖仪,他们强于生产却在品牌推广和市场开拓薄弱,往往希望通过价格战来迅速抢占市场,最后的结果却适得其反。”徐峥坦言红杉此前一直关注国内血糖仪行业,之所以迟迟没有出手主要还是因为很多企业对市场认识不清,容易盲目陷入到价格战中而忽视产品本身,而怡成由于经营时间很久,品牌在市场中的认可度很高,这也为其今后继续扩张提供了条件。
  红杉:对赌理由
  2005年,怡成完成了一次变革。这一年,他们聘请了一位新的工程师来担任已经空白了8年之久的研发总监一职。这个改变让怡成的销售额在那一年首次突破了千万级别,也正是在此时,何伟开始考虑对企业的管理架构做出一些改变。
  1997年,前任研发总监离开后,怡成就变成何伟100%控股企业,在他的带领下怡成在市场的沉淀中坚持了下来,但一些失误也让他有些后悔。“我们最大的失误就在于没有利用好先发优势,我们是第一家进入这个市场的,但现在国内却出现了很多后来的竞争对手。如果在当初就能做大做强迅速抢占市场,也许就可以避免今天的情况。”
  在企业发展开始进入一个高速成长期后,如何才能避免错误或者少犯错误是何伟一直考虑的,他希望企业中有更多的不同声音来警醒自己。
  这种希望在2007年接近现实,那一年,怡成在参加中国医疗器械展览会时结识了合众资本。在了解到了怡成高速的成长性和良好的净利润后,合众资本开始把怡成介绍给一些投资基金,这其中就包括红杉资本。
  最初怡成选择的是其他一家基金 ,原因是对方给出的估值更符合何伟的心理价位。据何伟介绍,2008年怡成的净利润达到了2800万,在这个基数上这只基金给出了1000万美元的估值,双方由此签订了投资框架协议。
  但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打乱了这一切,该基金承诺的投资并没有到位,何伟也失去了耐心。在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对方再次找到了他希望继续合作,但被他回绝。“金融危机的影响可以理解,但我是商人,还是喜欢有始有终。”何伟说。
 这一次,红杉适时地出现了,他们找到了何伟,表示可以以人民币基金的方式来帮助怡成在未来国内A股上市,这对于主做国内市场的怡成来说极具吸引力,此外红杉自身的品牌价值也让何伟认同。
  2010年4月12日,红杉资本联合优势资本宣布投资7000万人民币入股怡成,此前何伟100%的股份将被稀释到80%多。“投资结构改变并没有改变我们的管理和销售团队,我们甚至连财务人员都没有更换。”何伟说。
  这也许更多出于红杉对于怡成整个管理团队的信任。徐峥坦言,整个行业清晰的商业模式、市场未来巨大的成长空间、何伟本人踏实的管理风格以及怡成在市场中的高度品牌认可是红杉决定投资的几点原因。
  尽管有过10年漫长的停滞期,但怡成的血糖仪销售从2000年开始便一直盈利,市场份额一直维持在20%左右,目前OTC(非处方药)市场占据了50%的份额,过去三年均保持了50%以上的增长率,2000年至今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88%。
  至于核心团队,怡成的两名销售主管的入职时间分别是1995年和1996年。事实上,除了技术研发人员外,怡成的核心团队基本都跟随何伟有十多年的时间,这也构成了企业一种独特的凝聚力。
  “从哲学上来说,这些钱不用比用了强。”在2010年4月7000万全部打入怡成账户上之后,何伟就一直让“它们”安静地躺在了银行里。用他的话来说自己“不差钱”,引入风投更多的是需要让自己找寻一种自信。
  “只是为了钱吸引风投不算本事,能利用风投的经验和资源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才说明融资是成功的。”在何伟看来,风投的介入可以让企业进入更加良性发展的轨道,风投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让公司股权结构更加合理,决策更加科学,使自己少犯错误;二是能够由第三方来确认怡成的市场价值,从而避免自己对市场的盲目认识。“红杉和我们认识的层面不同,他们的宽度更广,对国际市场比我们了解,视野更长远,能够看到未来十年这个市场的发展。”
  徐峥也认可这种看法,在代表红杉进驻怡成董事会后,他也在一些细节上给公司带来了改变。“原本企业的董事会召开得很随意,这一点在我进入之后按照国际化的惯例进行了一些规范,这也是按照准上市公司做的一个准备;此前的生产环节中,主要的考核指标是产出率,我提出了应当按照合格率来考核,这一点董事会也通过了;在销售环节方面,以前只注重销售量,回款却往往拿不回来,这一点现在也有所改变;未来我们还会帮助企业物色比较好的并购对象和提供上市准备。”
  在融资之初,红杉便与怡成签订了关于上市以及未来净利润的对赌协议。在协议中,红杉对于怡成未来两年的净利润有一定要求,并且提出了从2010年融资之后的4年内完成IPO。对于具体涉及金额,何伟并没有透露,只是表示2010年的要求数额已经完成,至于IPO,如果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将会给予对方1.8倍投资金额的补偿,但目前看来应该没有问题。
  两者更看重的是怡成未来的发展,何伟很清楚,血糖仪并不能成为怡成的全部。在他给企业的定位中,怡成未来的发展模式应当是一家家用医疗器械的生产服务商。“我们所扮演的应当是一个介于医院和药厂之间的角色,很多时候患者去医院只是为了做一些简单的测试和治疗,这是因为只有医院拥有这些测试和治疗的仪器。但是这种情况将会在未来发生改变,比如糖尿病的很多检测治疗环节在家里就可以完成。”在何伟看来,血糖仪的销售可以看见天花板,但家用医疗器械的销售却仅仅只是开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709

投資一周:大家樂陷停滯期

1 : GS(14)@2012-07-05 23:39:5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705/164853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088

為甚麼歐洲經濟長期停滯? 雷鼎鳴

1 : GS(14)@2013-01-08 00:16:53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B%AF%EF%BC%9F/65885
有位朋友是文學博士,思想素來前進,居住在歐洲大陸近30年,在那裏的大學工作。這位朋友最近過港,談話間對歐洲的前景充滿悲觀。因何若此?朋友認為,歐洲不少國家已養出很多只懂爭奪利益不事生產的懶人。若想周末多工作一點時間多賺錢,會有工會人員橫加干涉;參加義工有人會認為你是在搶他們的飯碗;有些工作甚至禁止非工會會員參與。根據法例,有些工會領袖不能被開除,他們一部分變成寄生蟲,有些甚至把阻礙別人的生產活動看作是己任。朋友也說,很多歐洲人對中國極度害怕。
工會式保護主義 阻礙生產
西方的工會會員人數近30年來不斷下降。據官方數字,美國工作人口中工會會員人數比例從1970年的23.5%跌至2011年的11.8%,歐盟則從37.8%跌至不到25%。不過,歐盟中仍有七個成員國有超過一半工作人口是工會會員,其影響力仍在。工會的任務本來是保護勞工權益,但有時卻是過了頭。幾年前金融海嘯發生後,美國汽車工業要政府用納稅人的錢打救,世人才驚悉,只有中學學歷的汽車工會普通成員,平均年薪加福利竟高達15萬美元,遠超美國人民的薪酬。沒有津貼的話,叫這行業如何面對世界性的競爭?歐洲工會的勢力比美國只會更強,不是更弱。
歐洲的工會最怕的便是面對競爭,一有競爭,工作隨時有人肯做,保護主義便難以貫徹。歐洲工會式的保護主義本身其實違反人身自由,僱主與僱員若雙方你情我願,簽訂工作合約,工會又憑甚麼可以剝奪非會員的工作機會?但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就算阻撓得了本國人民的工作機會,工會也無法阻擋來自其他國家的競爭。我相信這是西方工會力量走下坡的根本原因。
上文提到很多歐洲人害怕中國。對,是「害怕」,不是「反感」或「不滿」。
此點我在2005年早已領教過。當時有位奧地利的電視台記者來訪問我,要我談談中國甚麼時候才會解體。我對此問題頗為驚訝,因我看不到中國解體迹象,連忙相詢為何奧國人民對此話題感興趣。答曰,歐洲人有一深潛的恐懼,便是「黃禍」重臨,若中國解體,此禍或許可免。
害怕中國勤奮勞動人民的競爭
中國的軍力遠遠威脅不了歐洲,那能引起恐懼?中國的遊客湧到歐洲,做遊客生意的會笑逐顏開,其他人或許會對遊客的言行反感或對他們有錢花霍感到眼紅,但不會是恐懼。中國的人權紀錄就算差勁,歐洲人只會覺得自己站在道德高地,不會有恐懼。中國的「地溝油」產品,也動搖不了歐洲,眾所周知,歐盟對產品安全標準要求極高,劣質產品不易過關。那麼,他們害怕甚麼?我相信是來自中國勤奮的勞動人民的競爭,他們顯示出,若大家肯努力工作,產品的競爭力會很大,人民的收入上升速度也會很快。中國的經濟愈是成功,產品愈受消費者歡迎,歐式保護主義愈會感到威脅。
人類有兩種與生產有關的活動,一是真正生產出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二是把產品作出對己有利的分配。後者沒有為社會創造新的財富,但卻符合自己的利益。任何社會都有「造餅」或「分餅」的活動,但若太多的資源與精力用在「分餅」之上,不事生產,那麼,這個社會也會掉進無休止的爭奪資源的泥沼中,慢慢地大家都變成爭鬥的專家,但卻不再懂得生產,經濟也就停滯不前。歐洲似乎已陷於這個處境,前景不妙。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115

彭博:內地樓市復蘇停滯

1 : GS(14)@2015-02-23 11:23:2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223/news/ec_ecc1.htm
【明報專訊】春節前公布的內地1月份70大中城市樓價按月總體下降,彭博經濟學家歐樂鷹撰文表示,數據顯示於去年末開始出現的內地樓市復蘇情已悄然而止,針對樓市可能再冷,中央領導層或會通過再次減息去刺激民間需求,此外還可能透過增加對保障房的支持以確保GDP。

一手樓價連跌5月

國家統計局於17日公布的1月份70大中城市樓價數據顯示,一手樓價格按月下降的城市有64個,比去年12月減少2個;持平和上漲的城市分別有4個和2個,均比去年12月增加1個。按月價格變動以深圳為最高,升0.3%;最低為泉州,跌1.7%。

根據彭博計算所得,1月70大中城市一手樓價格按年跌5.1%,已是連續第5個月下跌,且跌幅進一步擴大;按月則跌0.4%,跌幅較上月擴大,亦是連續9個月下滑。

歐樂鷹認為,樓市再冷受到貸款增長持續放緩拖累,某程度上也顯示去年11月減息對內房影響有限,因此有理由相信人行有需要再次減息。截至去年底,內地撥作保障房項目的貸款餘額約為1.1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大增57%,顯示中央以加大保障房投資去抵消樓市低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930

美上月零售停滯 摩通﹕數字令人失望

1 : GS(14)@2016-08-13 12:37:11

【明報專訊】美國上月零售業及餐飲銷售額出乎意料停滯不前,可能影響原已緩慢的經濟增長。摩通經濟師Michael Feroli形容,上月零售銷售報告令人失望。不過6月零售銷售額獲上調0.2個百分點,至上升0.8%。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月零售銷售額增長2.3%。

三藩市聯儲銀行 唱好今年加息

汽車銷售和電子商務是美國上月銷售的亮點,不過受汽油價格下滑影響,油站上月銷售額挫2.7%。部分分析認為,受經濟前景不確定影響,可能令消費者減少開支。不過零售僅構成消費開支的一部分,大部分個人開支來自服務消費,整體消費未必太差。三藩市聯儲銀行行長威廉斯(John Williams)向《華盛頓郵報》表示,隨着就業市場條件改善,通脹壓力增加,聯儲局今年應該加息。

他表示美國經濟的挑戰是生產力增長較弱,但經濟數據整體良好,預計通脹持續升溫,核心通脹率已穩定在1.6%。威廉斯今年並沒有投票權,但一直表態傾向今年加息。他被視為聯儲局主席耶倫的盟友,兩人曾在三藩市聯儲銀行共事。不過市場仍然看淡加息前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利率期貨數據顯示,市場認為今年底前加息的機會不足四成。

歐元區次季GDP修正值確認為按季增長0.3%,較首季的0.6%升幅顯著放緩。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德國次季GDP初值按季增長0.4%,按年增長1.8%勝於預期,不過仍然較首季的0.7%增長有所放慢。

(綜合報道)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090&issue=201608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470

Can Bank:內地樓市將停滯不前

1 : GS(14)@2016-10-11 08:10:52

內地股市在國慶假期休足一星期,港股在沒有北水之下,雖然成交金額有所減少,但指數上仍有進賬,表現總算是不過不失。內地方面,股民可小休一星期,但置業人士卻可能在這短短一周內變得不知所措。近期內地樓市似乎活躍程度之高、天價地皮之多、樓價飛升之快,足以令中央政府憂慮。一如以往,在從官媒連環警告不果後,各地方政府終於出手了,在七天之內17個城市密集式推出調控政策,即使具體內容雖然不是甚麼新事物。限購、限價、限戶籍,甚麼調高首付、甚麼70/90等等,全面熟口熟面,但是強力程度卻不容忽視。今次調控程序之所以稱之為強,是因為這些舊策可說是內地近十年來樓市調控政策的總和,在短短這七天內一次過推出,相信今次各地政府不做出一點成果是不會收手,若這一輪調控不收效,不難想像會有新招,尤其是在房產稅已醞釀多時,還記得上次內地推出相關政策時,內房股表現衰足幾年。而在今輪調控之前,個別內房股在中期業績時才剛調高今年銷售目標。內地樓市就已經在政策推使之下,在可見將來即將再度進入膠着狀態。散子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11/197967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502

被斥民主停滯馬爾代夫脫離英聯邦

1 : GS(14)@2016-10-15 12:11:30

印度洋島國馬爾代夫被英聯邦批評法治及民主進度停滯不前後,前日宣佈脫離英聯邦。英聯邦部長級行動組上月警告,馬爾代夫政府推動法治和民主未見進展,促當局實施對策。馬爾代夫外交部前日發聲明宣佈退出,形容「是個困難卻無可奈何的抉擇」,又指英聯邦「沒有公平公正」地對待他們,為「馬爾代夫培養民主文化、建立及鞏固民主制度的成果不被英聯邦承認」表遺憾。英聯邦秘書長蘇格蘭(Patricia Scotland)對決定表示「傷感又失望」,希望只是暫別。前總統納希德領導的馬爾代夫民主黨(MDP),譴責現任總統亞明(Abdulla Yameen)領導的政府在未諮詢國會意見下決定脫離英聯邦,是「獨裁的舉動」,會為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立足帶來「恨錯難返的傷害」。國際特赦南亞分部總監帕特爾認為比起退出英聯邦,馬爾代夫更應改革國內人權狀況,當地政府近年大舉拘禁異見者,對獨立傳媒的打壓亦是前所未見之大。英聯邦由53國組成,成員大多為前英國殖民地。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15/198014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0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