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要堅持,也要思考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146

  跟很多人不一樣,范永旺一畢業就想去乙方,他的方向很明確:諮詢公司或者提供供應鏈解決方案的公司。


  「我並不想只成為某一個環節的專家,而是希望我的第一份工作能夠讓我cover到供應鏈行業的各個職能部門。」他覺得乙方應該可以滿足自己的這種需求,因為他對自己的職業規劃並不是在什麼階段做到什麼職位或者拿到什麼樣的薪水,而是更注重工作內容本身。


  范永旺也並不很想去那些知名的大公司。「那裡分工太明確,很難讓你接觸到整個供應鏈。」他中意的是那些相對成熟,而又充滿活力的公司。


  準備工作從大學就開始了。在度過「抱著書本過日子」的大一後,范永旺便開始實習。大學三年的時間內,他先後在上海海關、倉儲公司和運輸公司實習,接觸 了各種各樣的產品,基本上和供應鏈行業的最底層員工都打過交道。「這對我的韌性是一個磨練」,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想往上,你必須知道下面發生了什麼,以及 是如何發生的」。


  到大學畢業時,范永旺對供應鏈行業已經有了比較透徹的瞭解。「我知道一個產品在海關會遇到什麼情況,通過什麼方式可以拿到倉庫,在倉庫如何進行管理,如何把它送到客戶手中。」


  這樣豐富的實習經歷卻並沒有讓范永旺順利找到一份工作。大四半年的時間,他投了無數的簡歷,只拿到過3個Offer,但是與他最初的設想都相去甚遠 ,「我比較一根筋,認定的方向不會去做任何妥協。」最終他找到了一家這樣的公司:公司成立5年,每個職能部門都正常運轉。但根據他的判斷,倉儲信息管理系 統不可能很完善,而優化一樣事物對他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我很喜歡去develop一樣東西。」


  2個月之後,范永旺便為公司建立了一整套的信息管理評估系統,雖然並不是很完美,但老闆在之後成立數據分析和解決方案設計部門時讓他擔任負責人。「這 讓我很驚訝」,而且直接向CEO匯報工作,「這是目前為止讓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但他碰到的挑戰是下屬年齡都比他大,他經常需要回答一些特別尷尬的問 題。「他們有時候會不服氣,所以我當時也抱著學習的態度,凡事儘量徵求大家的意見。」


  兩年半後,這個部門已經相當成熟,而范永旺卻選擇了裸辭。因為他覺得他所有的時間都在維持現狀,覺得生活變得一塌糊塗,沒有了目標。大概有4個月的時間,他都在看書、走路或者是在公園裡發呆,有時候會待上一整天。


  「你可以不做任何事情,但腦袋不能停止思考。」


  他回頭重新看當初設定的那個方向,思考第一份工作的意義,一個最大的感觸是「如果你不把某個東西主動帶入到你的工作中,你的工作中就不會有這個東西」。


  想明白的同時,范永旺也等來了一次機會。他在網上看到了Gap要進入中國的消息,「一個大公司進入一個新的市場,一定有很多東西可以學,可以去挖掘,甚至是去develop」。


  范永旺很滿意現在的工作狀態,每天都會和計劃、採購、銷售等與供應鏈相關的部門員工開會,可以很清楚看到各部門之間是怎麼配合的。工作視野寬廣,而且 可以在各職能部門發揮作用。「Gap的理念是Do What's Right,這是我一直在努力的事情。」他會一直在供應鏈行業待下去,他覺得這是自己最初,也可能是最後的方向。

 


個人檔 案                                                                                                                               
姓名:范永旺
星座:射手座
學歷:同濟大學
          供應鏈物流管理專業 本科
職業:Gap中國物流運營經理


C=CBNweekly
F=Fan Yongwang


  C:在把握職業機遇方面,你有什麼建議?


  F:一定要有所準備,尤其是當你想要謀求轉變或者跨越到一個新的領域的時候。因為有太多未知的可能性,不要只看你看到的東西,要預先做一些深度瞭解,否則可能就是在浪費時間和機會。


  C:什麼樣的人適合做物流供應鏈這個行業?


  F:第一細心的人,不僅是在工作上,還要在生活當中,因為生活中養成的好習慣會不自覺地帶入到工作中來。第二就是要好學。這個行業在中國還不算特別成熟,是一個永遠都需要學習的行業,需要很強的創新能力。


  C:有些什麼愛好?


  F:走路、看書、打斯諾克。我覺得人一定要有幾個長期的愛好,而且真的愛好不會總是在變。我打斯諾克已經超過15年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40

黎智英為何賣金雞母 也要保壹電視?

2012-9-17  TCW




全盤撤退,還是如同圍棋裡的戰術,先以「棄子」為手段,以換取更大戰略利益?這是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出售平面媒體之外,值得玩味的一盤棋。

一百四十六天,兩個版本。不到五個月,黎智英態度出現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從否認出售壹傳媒的台灣事業,到正式公告售出,關鍵是什麼?

順著壹傳媒的財務資料與黎智英的個性,不難找出答案。壹電視在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開台,這個時間點正是壹傳媒獲利轉折的分水嶺。

壹傳媒營運成績斐然,金融海嘯期間,大多數媒體在損益邊緣掙扎,壹傳媒營運雖然受到影響、獲利減半,但二○○九年度(壹傳媒的會計年度為三月制)依舊交出 獲利港幣二億五千七百萬元的佳績。但壹電視開播,壹傳媒營運從二○一一年度開始出現虧損,還連虧兩年,虧損幅度更擴大八倍。二○一二年度虧損金額擴大至港 幣一億八千萬元(約合新台幣六億八千萬元,此數字含計入出售企業股權的收益),等於一天賠掉一台賓士汽車。

虧損,導致財務結構轉差。壹傳媒的負債比率從二○一○年度的二四.二%,上升到二○一二年度的三八.四%;本業營運部分,也從二○一一年度的現金淨流入港幣一億一千萬元,到二○一二年度轉為淨流出港幣五億一千萬元。入不敷出,正過著寅吃卯糧的日子。

營運虧損、股價下跌,黎智英的壓力不小。在三月底召開的董事會中,被董事會檢討,提出要正視並解決虧損問題。也因此四月初,市場才會傳出壹傳媒要出脫台灣《蘋果日報》、《壹週刊》及壹電視的消息,源頭就是希望為虧損設停損點。

營運虧損,壹傳媒在香港的股價如同溜滑梯般,從二○一一年一月十八日每股港幣一.二五元,最低一度下跌到二○一二年八月二十二日的○.四六元,跌幅高達六三%。與太太李韻琴共持有壹傳媒七四%股權的黎智英,隨著股價走下坡,夫妻兩人身價銳減港幣十四億元。

財務止血:自己買下集團虧損企業,美化財報

面對財報血流不止,黎智英知道必須要採取行動。止血,成了黎智英第一個盤算。要止血就要從流血的地方開始。首先,讓財務報表變得漂亮,才能對股東有所交代。

早在去年六月,黎智英用名下的森達企業,以港幣七億七千六百萬元,向壹傳媒買下在香港與台灣從事動畫製作的Colored World集團(CWH)七○%的股權。這宗股權出售案,讓壹傳媒入帳港幣七億八千萬元獲利;以二○一二年動畫業務虧損港幣六千三百萬元來看,壹傳媒對 CWH持股剩下三成,認列的損失也大幅降低。黎智英利用股權轉移,堵住流血缺口。

若沒有這宗交易案,壹傳媒去年財報上的虧損金額,與資產負債表中的現金,會比呈現出來的還要難看。

去年七月底,黎智英出光手中的玉山金股票二十八萬張,拿回約新台幣五十四億元現金,當時外界不甚理解,如今答案揭曉:大動作賣股票的背後,就是黎智英以個人資金,除了幫壹傳媒美化帳面,還把攸關未來內容競爭力的動畫公司,轉為個人經營,這家公司才有繼續生存的空間。

而虧損最大的壹電視,要找出業務活路,堵住可能危及生存的出血口,才能存活下來。

壹電視在二○一一年度虧損達港幣四億五千九百萬元(約合新台幣十七億五千萬元),二○一二年倍增至港幣十一億六千八百萬元(約合新台幣四十四億七千萬 元),虧損來自於黎智英嘗試利用贈送機上盒「網樂通」,向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申請衛星頻道,讓產品得以上架、播出。

用盡各種方法,節目只能在台中、南投、嘉義、台南等縣市上架,收視戶有限,能見度不夠高,而產品曝光度不夠多,廣告商自然不願意投放。

展開豪賭:賣平面媒體金雞母,換百億現金

眼看外在環境對壹電視營運越來越不利,黎智英心中正盤算著一場豪賭。

黎智英的好朋友形容黎智英的個性,說他是「槓子頭,全世界都說不對,只要他相信他對,他就會幹到底。」而讓他願意幹到底的,就是把虧大錢的壹電視玩活起來。

《蘋果日報》總編輯馬維敏以「不按牌理出牌的怪咖」來形容他的老闆。黎智英準備把賺錢的金雞母賣出,正是大多數眼中的怪咖行徑,卻也正在進行一場「棄子取勢」的布局。

黎智英做生意有一套「三年邏輯」:新事業若三年做不起來,馬上收起來,走人。他做生意,先想到的不是賺錢,而是準備多少錢來虧,能承受就下來玩;不行,連試都不試。他來台灣辦《壹週刊》、辦《蘋果日報》都是用這樣的邏輯。

二○○一年,他帶著準備虧新台幣十五億元心態,來台灣辦《壹週刊》,兩年後,《壹週刊》發行量、廣告量上來,開始獲利;二○○三年,他拿出準備虧新台幣五 十億元心情辦《蘋果日報》,結果第三年開始賺錢。有人曾問黎智英,當年若《蘋果日報》三年後還繼續虧損,會不會繼續做?黎智英回答得很乾脆:「收起來。」

壹電視開台以來,今年是第二年,依照他的三年邏輯,電視台是不是能繼續玩?明年見真章。現在若不奮力一搏,依照虧損程度,壹電視肯定會關門大吉。黎智英的 夢想就是當媒體大亨,「有媒體大亨不玩電視的嗎?」黎智英的好朋友說。 的確,辦報紙、辦雜誌,黎智英已經發揮得淋漓盡致。他清楚,下一個好玩的是「吸引眼球的產業」,也是未來趨勢,當蘋果(Apple)與Google都跨入 電視領域,等於肯定他的眼光正確,只是他的動作比別人快一步。他必須熬過虧損,才能成為在電視界呼風喚雨的人。

現在,平面媒體是壹傳媒獲利主力,在黎智英眼中則成明日黃花。賣掉,對他而言是「見好就收」的策略。他曾說,「一定要放棄過去,才有將來。」在壹電視成為財務拖油瓶時,黎智英只好捨掉平面媒體,換取新台幣百億元現金,他才有機會在未來戰局中勝出。

尋求活路:一旦蔡明忠妥協,壹電視就能賺錢

熟悉黎智英的人分析,壹電視是有內容的,只是現在上不了架,「如果系統台擠出一、兩個頻道給壹電視,壹電視馬上就賺錢了,你信不信?」擁有凱擘有線電視系 統台的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需要內容,黎智英需要頻道,如果蔡明忠收下,壹電視當場就可以擠進頻道;如果蔡明忠妥協、凱擘妥協、交換,壹電視的頻道就上架 了,黎智英就活了。

「不管是創業還是做別的事情,時間都是最重要的資源,」黎智英清楚,只要能夠解決壹電視節目上架問題,就解開壹傳媒的困境。目前,擺在眼前能夠解開壹電視 困境的只有兩條路,一是與系統業者合作,讓節目在北部的頻道中播出;另一條路是等待政府推動數位匯流,打破系統業者壟斷局面,解決頻道問題。從解決產品上 架問題思考,傳言並非空穴來風。

一位在電視台任職,且曾與壹電視交流過的高階主管說,黎智英搞電視台真有一套,去參觀壹電視後,真的會尊敬他。不論是3D或是虛擬的,黎智英大手筆整套的 買,都是最新、最好的;同業礙於經費,都只敢買半套。從黎智英買設備、找人才來看,他好強、不服輸的個性,絕對不願承認自己在電視領域上是輸家。

曾與收購中時集團擦身而過的黎智英,回想起這一段時,以「慶幸」來詮釋。因為收購失敗,才有能力跳脫框架,且有資金購買新的電視攝影和播放系統,建立競爭優勢。壹電視成了他向旺旺中時集團蔡衍明較勁的舞台。

只是這場幾近孤注一擲的豪賭,會不會步上一九九九年,他個人投資的網路購物「蘋果速銷」後塵。當年蘋果速銷讓他在短短的兩年內賠了港幣十億元,最後倒閉收攤。這場教訓,他則利用投資台灣的網家股票(PChome)扳回一城,算是為自己的眼光畫下肯定句。

對這一次的挫敗,黎智英曾給了註解,他說,「我做過幾門生意,但每一個時期我只專注做一門生意,除了蘋果速銷。一旦偏離這個原則,我便給弄得體無完膚。」

十三年後,黎智英再度陷入困境,過去的一段慘敗經驗是否讓他重新領悟,決定這次只專心做「電視」。一旦如此,他賣掉平面媒體,也就不覺得奇怪了。

【延伸閱讀】2012年度,電視已吃掉報紙和雜誌獲利——壹傳媒4大部門獲利表

單位:港幣億元

年度:2008 報紙:4.62雜誌:1.93網路:-0.21

年度:2009 報紙:2.26雜誌:1.80網路:-0.62

年度:2010 報紙:4.51雜誌:1.37電視:-0.95網路:-0.73

年度:2011 報紙:4.71雜誌:1.29電視:-4.59網路:-0.2

年度:2012報紙:3.14雜誌:1.79電視:-11.68網路:-0.36

註1:壹傳媒的會計年度為3月制註2:本表為香港、台灣合併數字資料來源:壹傳媒財報 整理:蕭勝鴻

【延伸閱讀】壹電視雖賠錢,個人投資卻賺不少——黎智英在台部分投資內容

豪宅 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對面豪宅「頂高麗景」7戶 總市值每戶市值約3億,共值21億元 台北市仁愛路三段豪宅「吾疆」一戶 總市值約6億元台北市陽明山菁山路99巷別墅一棟(有網球場、游泳池) 總市值約5~6億元

土地 台北市內湖舊宗段、安康段土地逾8,000坪 總市值以目前每坪80萬元估算,市值約64億元

股票 玉山金控股票28萬張(已出脫) 總市值以平均收盤價19.5元估算,市值約54.6億元

整理:蕭勝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44

全球一千位投資長眼中的商機 不景氣也要創新 英特爾揭開三大趨勢

2012-10-15 TWM




從社群網路、雲端到超輕薄筆電,今年,不景氣的年代,一千位投資長聚集美國洛杉磯,一場由科技巨擘英特爾揭示的全球高峰會,到底他們看見什麼趨勢?

撰文‧賴筱凡

每年十月,都會有上千位投資長大老遠飛越太平洋,來到美國參加英特爾投資全球高峰會(Intel Capital Global Summit),就為了找投資機會。

「大環境很清楚,明年歐美不會好,大陸(經濟)也slow down(降溫)下來,市場會很辛苦。」在科技創投打滾多年的經理人深深嘆了口氣,今年的投資案,幾乎比金融海嘯還少。

儘管如此,仍打不消一千位董事長、投資長與高階經理人的熱情,他們依舊自掏腰包從世界各地飛到美國,就像英特爾投資(Intel Capital)董事長索達尼(Arvind Sodhani)所說:「景氣低潮來來去去,只有創新從未停下腳步,而投資正是餵養創新最好的奶水。」那麼,人們不禁要問,在蘋果盛世裡,哪裡還有創新 呢?

趨勢一:再見了,鍵盤!

「我們曾在二○○九年以社群網路為題,揭開了社群時代的來臨;一○年,我們和大家談雲端;去年,我們把重點放在超輕薄的Ultrabook。」在索達尼口 中,如數家珍的是英特爾投資全球高峰會的主題,英特爾就像科技業裡的火車頭,帶著科技廠投資,「今年,我們要談的下一個大趨勢,叫作語音。」就在英特爾投 資全球高峰會舉辦的前兩周,全球數以千萬計的蘋果迷都在忙著做一件事——更新蘋果作業系統,然後,對著iPhone、iPad講話。

聽起來有些愚蠢,但蘋果迷真的這麼做了,他們不再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地打簡訊,只要對著手機喊出台積電股價,蘋果的語音系統Siri即開始朗誦,靠的就是語音。

「與其說語音,不如說是人機介面。」從觸控、語音、手勢到臉部辨識,英特爾主管逐一地揭開接下來科技業的投資重點。於是,我們可以丟掉鍵盤、滑鼠,取而代之的將是語音聲控與手勢。

想像一下,有朝一日,當你對著NB發號施令,要它找出影音網站YouTube上本周最熱門的影片「江南Style」時,猜猜看,什麼事會發生?答案是,兩秒後,「江南Style」音樂響起,索達尼還隨之跳起騎馬舞,看得全場一千位投資長大聲叫好。

這就是語音聲控的魅力,就算你的鍵盤、滑鼠壞了,開口說話、揮揮手勢,科幻片裡對著螢幕隨手畫一畫,這就是你以後控制科技產品的方式。

「未來的科技世代,NB、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將融合在一起。我們現在找的投資標的,必須是三樣產品都能用到的創新。」科技創投的經理人說。

另外,英特爾延續去年的投資重點觸控面板,今年更聚焦內嵌式(in-cell)觸控,也是iPhone 5採用的最新技術。「它,很可能就是下一個宸鴻。」擁有二十年創投經歷高階主管口中的「它」,指的不是別人,正是敦泰。

趨勢二:更薄的內嵌式觸控簡單來說,蘋果iPhone 5的觸控面板,由蘋果獨家設計內嵌式觸控晶片,再提供給夏普、日本顯示(Japan Display)與樂金(LGD)生產in-cell面板,而這薄薄的一片in-cell面板,就要價四十四美元,是iPhone 5裡最昂貴的零組件。

根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有能力可以生產in-cell觸控晶片的廠商,五根手指頭數得出來,規模最大的無疑就是蘋果自己,而其中一家就是敦泰。「英特爾投資敦泰的理由無他,就是為了布局下一階段的觸控技術。」英特爾投資亞太區總監Sudheer Kuppam說。

為什麼是in-cell觸控?敦泰副總白培霖沒有正面回答,反而丟了另一個問題出來,「為什麼iPhone 5的厚薄度只有七毫米?因為in-cell面板薄度只有兩毫米。」內嵌式觸控技術大幅減少面板厚度,這就是蘋果一手將宸鴻培育大後,卻又不留情面拋棄的主因。

隨著軟體、內容、服務的價值越來越高,軟體依舊是今年英特爾投資全球高峰會的一大重點,

趨勢三:軟體依舊是王道

這一年來,網路、軟體公司的獲利能力被市場用放大鏡檢視,但這在英特爾看來,卻不成問題。「軟體與硬體不同,它們不需要龐大的投資,只需要小額資本。因 此,縱使軟體廠短期內無法獲利,使用人數卻能不斷飆升,它的成長性對我們來說更重要。」英特爾投資副總裁Lisa Lambert的投資組合裡,雲端、人機介面軟體都將是明日之星。

此外,英特爾也持續加碼遊戲內容,去年英特爾投資了台灣社群遊戲廠「好玩家」;今年則看上了韓國行動遊戲廠Lifo。「雖然網路、軟體廠的價值,今年大幅 修正,但對英特爾來說,能用更低的成本,買到更有價值的內容。」英特爾投資中國區投資總監許盛淵不諱言,難的是要說服這些廠商,在這時讓英特爾投資。

不論如何,創新投資的腳步,永遠不會因景氣低迷、股價下跌停止,尤其在新一輪鐵人競賽裡,跨界賽的難度更高,聽完了英特爾楬櫫的三大趨勢,一千位投資長收拾行囊,準備繼續再戰二○一三年。

內嵌式(in-cell)觸控所謂的「內嵌式觸控」,就是直接將觸控感應器做到面板去,一改過去宸鴻、勝華等廠商生產的觸控面板,讓薄度更輕薄,目前為蘋果iPhone 5獨家使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881

三年花70萬 連機器人比賽也要補

2012-12-16  TCW
 
 

 

十二月八日下午,大雨加上攝氏十三度低溫,但新北市的華夏技術學院體育館卻擠進近三百多人,包含來自菲律賓和中國十四隊學生,更多的是家長、補習班老師帶著孩子從苗栗、新竹趕場,就為參加國內公辦規模最大機器人比賽。

業者推特色班招生寒假班一開百人名額就滿

「從一九八九年第一屆開始,參加隊伍不到五十隊,今年暴增到一千零五十八隊,還要分三天、三個學校比賽才比得完。」長期觀察台灣機器人教育以及主辦比賽者、現任東南科技大學機電科技系教授謝澄漢認為,大學甄試比例提高以及十二年國教招生,有推波助瀾之效。

相同熱潮,也出現在台北市精華地段的補習班。夜晚,預售屋每坪售價百萬元起跳的台北市仁愛路四段,新搬遷的補習班人員忙招呼來參加國中升學制度重大變革座談會的家長。

搬遷不到一週,五場座談會有四場額滿,會中家長最關心的,莫過於基北區特色高中招生考試將採類似PISA(見小辭典)模式。據業者表示,PISA特色招生剛開班,一學期學費約二萬五千元,縱使比許多大學畢業生月薪高,寒假班百人名額卻已額滿。

十二年國教二○一四年上路,除了原先就已補得熱呼呼的學科外,補習新顯學亦應運而生,其中尤以更優化「學習履歷」的科學展覽(即科學實驗課)、機器人比賽,以及因應明星高中特色招生的「仿PISA考試」補習最夯。

父母寧願先補再說學科外也要拚漂亮成績單

翻開教育部統計資料,全台補習班數從二○○三年的七千六百七十三家,今年暴增到一萬九千多家,九年成長達一四八%,根據補習班說法:「教育部的政策,就是我們最好的『推手』。根本不用宣傳,家長還主動要求增加英語聽力課程比重。」

點閱十二年國教政策說明,其特色包括「挑戰精熟」及「邁向特色」,前者是指會考國、英、數、自、社五科都要達精熟程度,後者則為特色招生。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以及面對不確定的入學指標,父母在恐懼下先補先贏,也讓國中小升學補習班在少子化中反而異軍突起。

若以一個國中生為例,補習學科外,加上參加科展或其他比賽補習以及英聽、機器人檢定,寒假還要充實課堂外的經驗,提供未來在甄試時,能夠舉出學習不忘娛樂的「證明」。

這是場昂貴的教育軍備競賽,家有國中生的父母,若要孩子有漂亮「學科外成績單」,保守估計,三年須支付補習費達七十三萬元!假設第一屆十二年國教適用國中生約二十七萬人,其中兩成採上述方式補習,補習班的國教商機就逼近四百億元。

學生四處參加比賽為推甄認真「集點」獎牌

這波補習新顯學的推力有二。推力一、各式獎項成了學習履歷上重要標章。在機器人比賽現場,一位早上六點就起床,從苗栗搭火車北上參加比賽的私立國中學生即表示,「老師說有入選佳作就可寫在學習履歷中,對甄試有幫助。」

這位同學坦言,只要有機器人比賽活動,不管大小他一定不缺席,甚至還參加今年第一屆舉辦的機器人能力認證考試。這麼認真「集點」獎狀和獎牌,無不就是為了在推薦甄試申請入學時,脫穎而出。

各區特色招生,是新顯學另一項推力。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馮清皇表示,二○一四年基北區特色招生將模擬PISA評量,要考閱讀理解素養及數學素養,明年五月底將公布題型,現在國二生是試行第一屆。「希望以PISA考題帶動教學活化,但與過去傳統口試教學和測驗不同,恐慌下家長選擇先補再說,」北政國中前國文老師梁虹瑩觀察。

十二年國教上路,四百億商機可期,新顯學陸續出籠,其中隱含許多迷思。「不管是實驗或PISA,強調推理和判斷力訓練,補習仿題學到的是招數而沒有教內功心法,」擁有二十年補教經驗的簡杰說得坦白。

此外,師資也是問題。「PISA教學是一種合作教學法,光閱讀素養教導從理解到評論就分六個層次,並不好教。更何況連體制內學校教師都還在培訓中,補習班哪來的師資教?」早在十多年前即投入合作式教學的台藝大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謝如山提出他的疑問。

不管是科展、機器人比賽,或者PISA推動,其立意莫不希望下一代所受教育更好、教學現場也可以不再僵化。

然而,從一言堂到師生教學合作共同體的突破,政策的推動需要配套與方向,匆促上路恐怕只會更肥了補習班業者,而父母與孩子過著「集點」和補習趕場的人生,卻無益實質教育競爭力的提升。

【延伸閱讀】12年國教意外帶來近400億商機!1. 5項主科:補習費=5科 x 2,400元(註1)x 3年 x 12個月 = 43萬2,000元2. 主科之外:科學展覽、機器人、PISA等補習費(含比賽報名費與檢定報名費),擇一補習3年 = 取最低值約25萬3. 寒暑假營隊:取平均約8,000元x6個學期(3年)= 4萬8,000元

1 + 2 + 3 = 1人國中3年補習費 = 73萬12年國教商機= 73萬 x 27萬人(註2)x 20%(註3)= 394.2億元

註1:5科為國英數自社,每科平均月補習費2,400元註2:目前國二生(12年國教實施第一屆)入學人口數為27萬人註3:全台15區特色招生比率不一,取2成比率為最低值資料來源:補習業者、教育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46

有時候投資也要講政治? 農夫

http://xueqiu.com/3449769110/23341247
剛開始做投資的時候,常聽有人說投資要講政治,尤其是中國。頗不以為然。我是價值投資,我只看企業價值,不關心政治,也不懂政治。隨著時間的推移,好多年過去了,我慢慢開始接受了這個觀點,有時候投資也要講政治。

去年12月習總說,外國領導人都坐國產品牌車。。。言下之意再明了不過了。今年3.15看到央視拿大眾說事情,明白人應該知道怎麼回事。我認為習總關心的不僅僅是民族汽車品牌,從他的言語,我認為習總具有民族主義情結,所以我可以預料各大外資品牌,尤其是霸氣得不行的那些個品牌,在中國市場要注意了。我相信這段時間以來,大家已經看到了太多的外資品牌被媒體緊追不捨的報導,大眾,蘋果,麥當勞,肯德基,沃爾瑪,豐田本田,太多了,倖免的很少。而作為一種投資機會,國內品牌,尤其是政府暗中使勁可以改變格局的那種行業,可能會迎來契機。比如一直主張國油國運的油運行業,比如汽車行業,等等。

現在很多中國巴菲特們被跌跌不休的茅台搞得茶飯不思。茅台的品牌和產品本身並沒有本質改變。唯一變化的是風氣,自從習總號召節儉廉潔之風以來,兩會期間連礦泉水都不敢剩,官僚商賈之間茅台恍籌交錯的,應該是少之又少,除非是政治敏感和嗅覺極差的人,而那種人是混不了官場的。當塑化劑風波爆發的時候,很多人還在為塑化劑的真與假進行反覆辯護,在我看來,那不是根本。根本的東西是,茅台成了腐敗指標,而新政府班子需要樹立廉潔為民之清風,自然容不得茅台們。我知道又會有一些茅台追隨者會對茅台是不是腐敗標誌進行反覆辯護,這是沒用的,根本不在於是與非,在於大家是不是這麼認為,如果老百姓普遍認為茅台跟腐敗有關係,那你就脫不了干係。何況整風運動中,對錯的界限是不重要的。所以我認為茅台已經被社會風氣拋棄了。中國的政治風氣就是如此,上行下仿,習總不打領結,誰也不敢打領結。習總要樹新風,誰人還敢喝茅台。其實事情演變至此,已經不是喝不喝茅台的問題了。。。持有茅台的中巴和茅粉們可以多想想。。。茅台的背景那麼厚,居然吃了反壟斷罰款,這跟央視等媒體楸住外資品牌不放的道理一樣。我甚至猜想,以後可能還會有高端白酒等類似奢侈品的懲罰性稅製出來,以前白酒行業普遍規避壓低的稅負率也可能重新從嚴執行甚至加倍對待。

而作為投資者。我們要講點政治。指的是我們要迴避政治不利行業,轉向政治有利行業。尤其是當政治風向明顯時,不要站在風口浪尖。

誠然,作為一個崇尚市場競爭和企業內在價值的投資者,我相信主導經濟規律的還是市場。講政治但不完全聽信政治。個中的度,需要好好把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65

神基布局3D列印 郭董唱衰也要做

2013-07-29  TCW  
 

 

有些事情,只能做不能說,譬如大老闆們的3D列印技術秘密算盤。

工研院南分院「南部雷射光谷育成暨試量產工場」日前舉行啟用記者會,這場位在台南市六甲偏鄉的記者會,竟然吸引二十多家機械公司董總前來參加,因為這裡是國內研發3D列印技術的核心基地。

採用堆疊方式,號稱「加法」製造的3D列印被喻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國內工具機大廠東台精機已透過子公司研發,但董事長嚴瑞雄忙撇清,要大家「不要過度神話」,並替既有的技術抱屈,「不要以為『減法』就落伍,它們不會消失的。」

而專做軍事電腦的神基科技則與日本松浦合資成立公司,但董事長黃明漢行事超級低調,記者會一結束,趁大家都圍著經濟部長張家祝時,趕緊偷溜去實驗室看最新機台。問他「投資多少?」只見他邊轉身邊說:「告訴你就是內線啦!」

怎麼利用3D列印賺錢,國內各產業還在摸索中。儘管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不看好,還語出驚人的說:「 如果真的是,那我的『郭』字倒過來寫。」但這二十幾位董總無畏郭董「預言」,明顯和他唱反調,可見3D列印魅力有多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813

彭博的成功之道:連去洗手間的時間也要最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089

很少有哪位紐約市市長像邁克爾·彭博(Michael Bloomberg)這樣,在沒當市長以前就已經名聲大噪。時至今日,大多數人想起他還會習慣性地問一句:是不是那位彭博公司的創始人?

本月接受politicker採訪時,彭博這樣談到自己的成功之道:

1、紮紮實實地賣力工作

人人面前都有不同的機遇,它們會帶來不同的技能,運氣也在其中起著作用。

可我的經驗是,你得給自己製造運氣。越賣力工作,運氣就會越好。

我一直努力做到早上第一個來上班、晚上最後一個離開,請假請得最少,離開辦公桌去洗手間或者吃午飯的時間也花得最少。

大家都會說:「瘋子才這麼幹呢!」

而你要想成功……你沒法控制自己能有多少好運,也沒法控制自己有多聰明,卻能控制自己有多努力肯幹,這是第一位的。

2、承擔風險,堅持不懈,瞭解社交媒體的性質。

彭博警告:

如果害怕擔風險,你就泯然眾人了,永遠不會出類拔萃,甚至可能連一般人都不如。

對自己的信念要有勇氣堅持下去,但如果犯了錯,就要承認它,改正錯誤。總犯同一個錯誤是愚蠢的行為。

可要是有人反對你在做的事,也別一見到就害怕退縮。特別是在社交媒體盛行的時代。

有些官員當選以後才試著做一件事,一下子就收到無數電子郵件和tweet,這可能是個小孩子坐在電腦前發的一堆東西,只不過改了發件人名,言辭稍微變了下。

3、不斷學習

學習永遠別停下來。我不大喜歡提到教育學裡的精通這個概念。

我從沒碰到哪個諾貝爾獎得主覺得自己學了很多東西,每天都不用再學了。

有的父母問:我孩子得學多少東西就不必學習了?

這個問題我不知道怎麼解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61

賠錢也要開!三巨頭搶當電信小七

2013-09-02  TCW
 
 

 

當台灣超商龍頭7–Eleven全台門市數量已逼近五千家,走到哪都可以看見它時,現在,你有沒有注意到,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門市一間一間開,密集程度不輸小七,成為一股新勢力。

「台灣電信門市密集度至少全球Top 5。」台灣大哥大總經理賴弦五估計。目前,全台中華電信與子公司神腦國際門市數逾六百五十家,台灣大直營、特約店共八百家,遠傳七百五十家,三雄合計超過二千二百家,若再加入遠傳旗下的全虹、德誼,已和全家便利商店逾二千八百家門市數相去不遠,台灣大還將於年底展店至九百家,與喊出「搶當電信業7–Eleven」的遠傳大打通路戰,挑戰中華電信龍頭寶座。

「只要我們一開店,旁邊台灣大、遠傳就馬上來搶,真的氣死人!」神腦執行副總裁邱致忠說。以台北車站商圈為例,台灣大、遠傳都在館前路設點,相距僅約五十公尺,不到五分鐘路程,南陽街上又有一間中華電信門市,誰也不讓誰。

事實上,電信業者不只像超商大舉擴點,單店面積也越開越大。

二○一一年七月,三雄爭相於台北信義威秀影城開旗艦店,接下來,舉凡熱門地段,都可以看到比一般門市大三、四倍,上看六、七十坪的大型店面,日前,台灣大於松菸文創園區新開幕的「數位生活館」,占地更達一百坪。

店大,不一定賺店租人事成本高,反而賠錢

不過,對於電信業者而言,開大店是賺或者是賠,都還不一定。

以威秀旗艦店為例,雖然假日每天來客數可達兩、三千人,但由於投資成本高達上千萬,即使每月營收近三百萬,是一般門市的兩到三倍,扣掉每月上百萬房租,人事、管銷費用,獲利能力反而不如街邊小店,「普通門市我們要求兩年內要break even(收支平衡),但這種特殊店真的很困難。」中華電信業務執行副總經理謝繼茂坦承。

如果,搶占通路資源不見得能開拓財源,這對電信三雄來說,為何如此重要?

最大的原因就在於,電信業過去的主要獲利來源語音、簡訊營收衰退,當行動上網帶起Line、Skype等免費服務,以台灣大為例,去年語音營收就比前年下滑三七%;加上近年智慧型手機成長趨緩,三G用戶數突破兩千兩百萬,若以全台兩千三百餘萬人口估計,幾乎人手一機,不少人甚至擁有多個門號,成長空間大不如前。

店多,才有生意門市集客,賺顧客體驗財

因此,通路變成電信業者轉型的重要戰場,為了因應越來越複雜的裝置、服務,電信業者的角色得跟著變,「現在消費者喜歡實際操作過再選購,不像以前發DM就有效。」台新投顧電信產業分析師呂宏宇說。想吸引更多人上門,電信業者把生意拉回來自己做,拓展直營店。

以遠傳來說,過去三年間,直營店數從七十八家成長到三百三十家,遠傳總經理李彬認為,唯有如此,才能夠確保一貫服務品質。賴弦五也說,擴點的一大原因,就是為了讓這些尚未升級三G的五百三十六萬二G用戶到店「體驗」,一旦試用過之後,購買智慧型手機、申辦行動上網意願將大幅提升。

透過門市集客,讓中華電信、台灣大今年第二季數據加值營收較去年同期還高超過三成,遠傳也達二九%,彌補從負三%到負八%不等的語音營收年成長率。其中,台灣大的智慧型手機銷量,更比前一年度成長四七%,行動上網營收增加四一%,帶動整體行動服務營收成長七%,位居三雄之冠,而且,透過門市展示,還有助於周邊配備銷售,遠傳部分新門市,每月光賣手機配件,營收就可破百萬。

此外,除了靠擴點衝三G用戶數,三巨頭搶當電信業小七,也有強化通路的考量。

以台灣大為例,它不只賣蘋果、三星等大廠產品,日前還推出自有品牌手機、平板,更在門市販售凱擘大電視,同時提供行動購物、到店取貨服務,從硬體到軟體,只要能連上網,全都由它包辦,而遠傳也將在今年底加入電子商務戰局,跟隨台灣大腳步,把集團內有的資源,一一整合到位,「就是要讓你想買任何三C產品都會想到它。」呂宏宇說。

拓店,暗中布局大舉擴點,卡位四G商機

最後,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徐子明也表示,由於現在基地台建設不易,通路對電信業者來說,更是戰略資源,一旦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新制定的數位匯流法放寬,允許業者在門市設置小型基地台,現在大舉擴點,便成為推行四G的一大利器。

布建通路打的是持久戰,光遠傳兩年來就砸了六億元,不過,邱致忠卻說,電信業者仍謹守「八○%開十五到二十坪小店,每月店租不到十萬元,營收卻能破三百萬,有些還超過五百萬,賺的就用來養剩下二○%的大店。」不至於影響獲利,況且,擴點不單是為了賺錢,還關乎面子,在某些一級商圈,當其他兩雄都插旗,如果缺席,等於不戰先投降。

如今,電信三雄從過去比資費、比網速,到現在拚通路,雖然仍在燒錢階段,卻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

【延伸閱讀】電信三雄開店數驚人—3大電信業者店數

電信業者:龍頭─中華電(含神腦)全台店數:逾650家未來目標:預計3年內改造90間門市,轉型大坪數數位匯流店,今年底全台門市數將達700間

電信業者:電信二哥─台灣大哥大全台店數:800家未來目標:預計今年底,全台門市數達850至900間,並計畫於中、南部開設大型數位生活館

電信業者:電信三哥─遠傳(含全虹、德誼)全台店數:逾950家未來目標:今年第3季,店數達1,000間,年底前再開2間大型特色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86

【每日一黑馬】雕爺牛腩:餐廳也要自媒體 作者:王根旺,吳倩男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516.html

孟醒,人稱「雕爺」,寫過書、玩過戲劇,通過開美容院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真正使他名聲大噪的是其創辦的淘寶第一護膚品牌—阿芙精油,上線不到一年銷售額便突破2000萬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線上做得風生水起的孟醒對餐飲業有著十足的興趣,「我要開一個自己最喜歡的餐館。」今年5月20日,雕爺牛腩正式營業。不同於傳統餐飲,孟醒這次用互聯網思維玩出了新花樣。

「會營銷的人不會開飯館,會開飯館的又不會營銷」,孟醒不無幽默地說。他的營銷能力確實讓雕爺牛腩在網上賺足了眼球:先有500萬元買斷「食神」戴龍的牛腩秘方的發布會,後有韓寒攜妻吃飯被拒的傳聞,再有微博紅人「留幾手」邂逅AV女優蒼老師的消息,還有12歲以下孩子禁止進入的爭論。

和過去相比,孟醒認為,自媒體時代做餐廳的方式完全不一樣,不是靠廣告取勝的,「如果巧妙,也不需要太多錢,這些營銷活動花的錢很少,但是頂得上幾千萬元的效果。」在他看來,互聯網思維最重要的就是根據用戶體驗快速改進產品,其中就包括利用微博和微信等信息溝通工具。比如看到有人在微博中抱怨茶水變淡,他會馬上在微信裡要求員工改進。

當然,孟醒的互聯網思維不拘囿在營銷方面,「異想天開」也是其中之意。而最異想天開的地方就是雕爺牛腩只有12道核心菜品,比麥當勞快餐還少。他的解釋是,與其把200道菜做平庸,不如把 12道菜做精緻。菜品少也讓餐廳更容易管理,「傳統餐館有的菜只有幾個廚師會做,我從源頭上改變了這個模式。」另外,孟醒也稱自己對刀具、刀法和盤碗都進行了改進。

和傳統的中餐館相比,雕爺牛腩融入了更多異國元素。上菜順序是法國的,禮儀是日本的,小菜是韓式的,湯是泰國的,就連前菜也是越南春捲。孟醒的想法是不在乎到底是西餐還是中餐,關鍵是要吃得舒服。

此外,雕爺牛腩還有兩個殺手鐧:翻檯率(餐桌使用率)和客單價(顧客平均交易金額)。為了提高翻檯率,孟醒採用了三個措施:一是顧客一落座就上小菜和沙拉,減少等待時間;二是在酒水方面只賣很貴的單杯紅酒;三是像麥當勞一樣,店面使用的是漂亮但不舒服的凳子。這些措施將顧客平均用餐時間減少到了一個小時,同時翻檯率做到了極致。由於主打「輕奢侈」主題,雕爺牛腩最便宜的菜品也要99元,而客單價在140元—160元之間,這也達到了商場餐飲中的最高線。

未來,孟醒計劃在北京開20家直營店,並且全部開在大型購物中心裡,面積不超過300平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313

一篇學術論文讓大財團槓上小教授 鬧到國際 台塑三度興訟也要告到底的男人

2013-09-23  TWM

撰文‧賴筱凡

二十年前,他是六輕建廠環評通過的委員之一;二十年後,他卻成為台塑集團最頭痛的人物。台塑內部還成立專案小組,每月追蹤訴訟進度。這位被台塑求償四千萬元的學者,為何從挺六輕到成為台塑的眼中釘?

「當年我們也是覺得,六輕設立會替雲林增加很多工作機會、經濟效益,六輕也在環評會議上承諾,他們會用最先進的科技處理汙染的問題,只是沒想到,後來和預期不一樣。」他無奈地道盡二十一年來的一八○度心態大轉折。

他是莊秉潔,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一九九二年,六輕設廠環評就是在他手上,有條件通過。二十年後,他的學術研究報告卻發現,六輕營運所排放的汙染,讓全台灣的癌症標準化死亡人數每年增加一六八六人。

甚至,他因為這篇名為〈國光石化營運將比六輕石化營運致死亡人數多一五○%〉的論文發表,讓台塑三度興訟,也要把他告到底,還鬧上國際期刊《自然》(Nature)與《科學》(Science)。

專訪莊秉潔的這天,是台北地方法院宣判他勝訴的隔兩天,他沒有太多喜悅,「唉,當初真的所託非人。」他認為,如果台塑按照當時承諾處理汙染問題,也許局面會有所不同。

一次實地探查

打開台灣空汙的潘朵拉盒子故事得從三年前說起。在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中心主任邱貴芬邀約下,莊秉潔與獨立紀錄片導演簡毓群等人,來到彰化芳苑實地探查,那裡,原本是國光石化的預定地。

「那裡真的很漂亮,剛好在國光石化的議題上,回來後我就想來模擬看看,如果國光石化蓋廠後,可能造成的空氣汙染會是如何。」空汙研究是莊秉潔的專長,就是出於這麼單純的動機,讓他一步步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隨著一份份研究數據出爐,也讓他揭開了不能說的祕密。

指著外頭的天空,莊秉潔問我們:「你知道為什麼台中的天空這樣灰濛濛,能見度只有五公里,超過五公里就看不到嗎?」而這景象更詭異的地方是,明明頭頂上的天空那麼藍,偏偏天際線卻像裹上一層霧一樣。

莊秉潔手指輕敲,一份記載著各式數據的簡報檔就此展開,「這是現代文明才會有的問題,它叫PM2.5,也就是所謂的細懸浮微粒。」當許多化學物質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被排放到空氣中,這些顆粒直徑小於二.五微米的細懸浮微粒,就被統稱為「PM2.5」。由於細懸浮微粒的顆粒小,僅頭髮直徑的二十八分之一,不只會隨氣流飄散,甚至還會被吸入體內,穿透肺泡直達血液。

由於全世界對PM2.5的研究是近三十年才開始,就連美國最新標準都是二○○六年才出爐,將日均值訂在每立方公尺三十五微克、年均值十五微克。「但這些數字在台灣,年均值是三十五微克。」莊秉潔說,這整整是美國的兩倍之多。

儘管如此,這會造成什麼後果?

二○○九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報告發現:「當細懸浮微粒的濃度每增加十毫克,將讓全死因(全部死亡原因)增加四%、心血管疾病死亡將增加六%、肺癌致死將增加八%。」相反地,如果細懸浮微粒濃度每減少十毫克,平均年齡將增加一.六歲。

換言之,這份由美國教授波普(C. Arden Pope)做的研究直接告訴我們,空氣中細懸浮微粒的濃度越高,與人類的生命健康有著高度的正相關。這對身為學者的莊秉潔來說,開啟了他的好奇心,於是他拿出六輕的相關數據做實驗,以驗證波普的理論是對還是錯。

沒想到,答案是我們無法承受之重。

一份驚悚報告

指全台罹癌致死率倍增

「在九五%信賴區間下,六輕石化所造成之PM2.5濃度,與全台(不含花東)共三二二鄉鎮之惡性腫瘤死亡率變化量呈現顯著相關。且PM2.5濃度每增加十微克╱立方公尺,將使惡性腫瘤標準化死亡率男性增加一二九%,女性增加一七六%……,根據這關係計算出,全台已因六輕營運所排放之汙染造成全癌症標準化死亡人數,每年增加一六八六人……,依六輕石化之劑量反應函數推估國光石化,則若國光石化營運後,其汙染會造成全癌症死亡人數達每年四二九五人……,國光石化造成癌症死亡人數多於六輕人數將近一五○%……」一連串數字,就這麼寫在研究報告的第一頁摘要上。

於是,莊秉潔一一年一月才剛做完這份報告,四月開始的一連串國光石化環評會議,「你就會開始感受到被攻擊的壓力,原因是我做的這個研究。」莊秉潔笑得苦澀,環評會議上一波波對他的攻擊,儼然成了鬥爭大會。

這期間,莊秉潔甚至受到總統馬英九的召見,他將每項數據細詳地解釋給馬英九聽,研究方法、理論根據、模擬數據等,都攤在馬英九的眼前。「總統那時反問了我一句:『如果真的是這樣,這(國光石化)怎麼建?』」莊秉潔不願意多做評論,但答案已昭然若揭。

就在國光石化最後一次環評大會,那時莊秉潔已被環保署列為「不受歡迎的人物」,事關重大發展的環評大會,他自是不得其門而入;直到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的那個下午,馬英九帶著行政院各部會舉行記者會,宣布停建國光石化。

那一刻,讓莊秉潔以為正義獲得了伸張,卻沒料到,一場長達十六個月的訴訟噩夢,正等著他。

「國光石化宣布停建後,我又回到了原本專心做學術研究的平靜生活。」卻在同年十一月,一封從台塑寄出的存證信函送到了莊秉潔手上。看了內容後,莊秉潔原本不以為意,直到台塑鋪天蓋地的刑事告發、民事訴訟襲來,他才驚覺事態有異。

十六個月以來,莊秉潔就不停地為台塑的訴訟案件奔走、準備答辯資料,即使台塑的妨害名譽刑事告發遭到檢察官駁回,卻一次、兩次、三次地緊咬莊秉潔不放。

一個訴訟噩夢

奔走十六個月終換來勝訴

台塑內部人士透露,由於莊秉潔的報告給台塑造成很大的壓力,為此還成立專案小組,每個月固定開會討論,殺雞儆猴意味濃厚。

但針對這部分,台塑否認並表示,莊秉潔的研究報告內容為模擬數字,研究方法、資料來源、研究模型等許多地方都存在爭議,莊秉潔不應直接拿著初步的研究數據,就斷定六輕營運與居民罹癌有關,畢竟癌症的發生原因複雜,還需要考量到飲食習慣、基因等。

為了這個案子,連莊秉潔的家人都感受到壓力,「我一度想要他不要再講了,可是他一直認為,他只是就研究成果說話。」他的妻子莊美玲坦言,台塑是那麼大的集團,說沒有壓力是騙人的。對於空汙專業一竅不通的她,還拿著莊秉潔的研究報告,去請教其他學者,「但他們都告訴我,他的報告是沒有問題的。」九月四日那天下午,是莊秉潔人生中無法忘懷的一天,台北地方法院認定,台塑控告莊秉潔「毀損名譽」的民事訴訟一案,判決莊秉潔勝訴;同一天,刑事訴訟的部分,檢察官也第三度駁回了台塑的告發。

整樁訴訟案走了十六個月,莊秉潔怎麼也沒想到,二十一年前,他一手簽署有條件通過環評的六輕,最後會回頭告他。

莊秉潔坦言,在六輕開始蓋廠後,為了學術升等、寫論文,他專注在教授、埋首做研究,鮮少追蹤六輕設廠後的實際情況,直到後來又在環保署邀請下,成為六輕監督委員之一。

「那時候才發現,六輕已經不是我印象中那樣。」莊秉潔在監督委員會上重炮抨擊,認為當初六輕設廠前的許多承諾,設廠後卻有落差,「六輕有三八七根煙囪,卻只有數十根煙囪有申請排放資料,這不是空空的嗎?」這席話到了媒體上,又成了台塑訴訟的把柄。

現在要他再多列舉一些台塑當年承諾卻未兌現的事項,莊秉潔搖搖頭,就怕講多了,讓台塑又有機會告他。

其實,莊秉潔從不以環保人士自居,當年他與一干環評委員會通過六輕設廠,也是看在台塑有財力、有能力可以在促進經濟發展之餘,用科技做到與環境間的平衡,只是他沒料到,六輕的承諾事項並未全數做到,也才會有驚人的研究結果。

就在莊秉潔訴訟宣判的隔天,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也發表了最新報告,距離六輕十公里內的居民罹癌率增加四.○七倍,與當時莊秉潔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

對此,台塑雖未有進一步回應,但台塑也說,去年環保署訂定出PM2.5的相關規定後,台塑就開始針對PM2.5做監測,在汙染防治上投入相當多的人力、資源。

十六個月來走一遭,即使莊秉潔一度感到挫折,但他始終有著身為學者的堅持,「基於學術倫理,我不能輕易更改數字,也不能因為巨額求償而退縮。」就像真理永遠是不會改變的,若會改變、會朽壞,那就不是真理了。

莊秉潔

出生:1962年

現職: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

經歷:中興大學教授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土木博士

一分鐘認識PM2.5

空氣中,直徑小於2.5微米的細懸浮微粒,統稱為PM2.5,主要組成為硫酸滴、硫酸鹽、硝酸滴、硝酸鹽、氮氧化物等,飄浮於地面到高度1200公尺之間。由於PM2.5會停留在空氣中,並隨著氣流移動,其濃度若過高,遭人體吸入,將有害健康。目前美國制定每日PM2.5排放濃度為每立方公尺35微克,台灣也已於去年跟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