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15/3NMDAwMDIwNTg3NA.html?source=hp&position=feature
带着华润创建万象城的梦想来到中粮的宁高宁,在3个大悦城基本进入营业状态后,开始广泛布局他的“大悦城”计划。
在中粮大悦城时尚品牌战略联盟交流会上,宁高宁向本报记者透露,目前中粮集团商业地产投资额已达600多亿元。未来5-10年,规划的商业资产总额将达到至少1000亿以上。
但宁高宁这个梦想还有赖于他另外一个计划实现,即中粮集团旗下地产业务A+H股融合上市成功。
千亿资本复制大悦城
比起万达地产王健林宣布的80家万达广场计划,中粮集团5-10年内布局20家大悦城在宁高宁眼中只是一个保守估计。“规划的商业资产总额现在已达到600亿。”宁高宁私下对本报记者透露,未来商业地产总额至少会在千亿以上。
热衷于做商业地产的宁高宁,把提速地产的任务放在了商业地产上。
今年10月份,中粮集团副总裁史焯炜曾对媒体表示,“商业地产分为项目运作、项目复制以及资本运作三个阶段。中粮置业还只属于项目运作阶段,相比之下,万达集团、华润置地是项目复制阶段;而凯德置地、西蒙、GGP等外资都已经到了大规模复制、资本市场支持的阶段。”
目 前,中粮集团已开业的大悦城分别为西单大悦城、沈阳大悦城以及朝阳大悦城。而据中粮集团日前透露,2011年,上海大悦城、天津大悦城将陆续推出,此外, 安定门大悦城、成都大悦城、天津六纬路大悦城也即将推出。未来2-3年将在全国复制10个以上大悦城,5-10年将在国内大中型城市布局约20个大悦城。
宁高宁表示,将持续加大商业地产的投资力度,中粮的城市综合体是将现有的凯莱酒店、亚龙湾旅游地产、中粮地产、大悦城购物中心等地产品牌进行整合。
不过,摆在宁高宁面前的另外一个难题是,并不是所有的选址都有着西单大悦城的黄金地段,而今后全国布局的以“年轻、时尚”为定位的大悦城,能否全部复制西单大悦城的辉煌,仍有未定之数。
签 约沈阳大悦城,继而签约朝北大悦城某电子商户,宁高宁在当天的战略联盟交流会上表示,由于朝阳大悦城地铁尚未开通,周边商业环境并没有表现出如西单大悦城 一样的活跃。而另一餐饮商户代表对记者表示,朝北大悦城的租金回报比他旗下其他店面要低很多,人气的恢复至少要等到明年年底。
这些商户们都在期待宁高宁能拿出一个新的刺激方案。宁高宁在当天给出的时间表是,圣诞节,并表示降低租金是恶性竞争,最好的方法是用推广手段加大推广力度。
冲刺A+H融合上市
据悉,中粮集团内部约有5家子公司涉及到地产、商业、旅游、酒店业务。其中地产业务主要集中于已经在A股上市的以住宅为主业的中粮地产、运营商业地产大悦城品牌的中粮置业、以酒店为主业的酒店事业部,以及以亚龙湾国家旅游区为主的中粮海南地产。
如果中粮集团对地产业务的整合选择A+H的方式,即保留内地A股中粮地产的上市公司地位,同时,将统一整合地产业务平台,在香港进行上市融资。这样一来,中粮置业旗下的大悦城商业地产,便可实现资产变现。
资料显示,截至目前,中粮地产业务板块总资产累积达400多亿元。“如果该方案得以实现,这样的资产规模对港股投资者很有吸引力。”西南证券地产分析师肖剑认为。
中粮集团内部人士指出,商业地产主要是为了平衡中粮集团发展的资金收益需要,而商业地产最终要实现资本化,须通过资本化和金融化来实现更快速的扩张。“虽然目前有很多金融机构都愿意跟我们合作开发商业地产信托基金,但我们更希望能在融资中占据主导,自己来做。”
此 外,中粮地产此时正饱受巨大的资金缺口。根据中粮地产半年报显示,目前中粮地产货币资金只有9.46亿;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借款31.4亿;另外还有3.8 亿的到期非流动负债,但是上半年总的营业收入只有4.47亿元。并且其投资性现金流和经营性现金流均为负值,仅筹资性现金流为正。
中粮地产业务的整体上市已迫在眉睫,大悦城复制步伐加快也正提升其上市预期。据了解,中粮集团正加速对中粮地产的资产注入。作为集团旗下住宅业务板块的中粮地产,日前发布公告称,已使用自筹资金,将中粮集团旗下一住宅开发房地产公司的51%股权收购完毕。
如果进行顺利,宁高宁希望上市计划将于明年年底前完成。他表示,中粮集团采用的是A+H股融合方式上市,目前已开始成立一个事业管理部,通过一些股权转换,未来上市后的公司将成为A股公司的股东。
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表示,中粮地产是希望利用到旗下的商业地产,去获得更大资产变现。香港资本市场更看重商业地产的持有。不过,陈认为,按照目前的上市计划,未来A股的中粮地产有可能会受到冲击,将面临同业竞争风险。
宁高宁表示,按照他构想的上市方式,股权以及资产统一之后,上市后的公司不会冲击已在A股上市的中粮地产。同时,他透露并没有考虑过H股上市后回归A股。“这个计划只是中粮目前正在运作想法,还不知道会不会批(下来)。”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1/605171.html
“目前整合在中粮集团内部的组织上已经开始。”近日,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在中粮大悦城时尚品牌战略联盟交流会上透露,“我们希望明年年底之前能够 完成上市。”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中金公司已经介入中粮地产业务整合上市一事,上市地点将选择在香港的H股。
整合迈出第一步
“在未来的发展当中,中粮集团要把包括住宅地产、商业地产、酒店甚至旅游地产以及一部分工业地产在内的地产业务,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和内部的战略整 合。”这样的一番话出自于中粮集团地产酒店事业部总经理周政。
而他还有另一个头衔,即中粮地产(000031.SZ)总经理。
众所周知,中粮集团旗下有两大房地产业务平台,即以住宅开发为主的A股上市公司中粮地产,以及侧重商业地产开发经营且尚未上市的公司中粮置业。
其中,中粮置业旗下“大悦城”品牌从无到有4年以来,已经逐渐形成了包括商业、办公、住宅在内的“城市综合体”的开发模式。相较于中粮地产的住宅开 发定位,二者无疑面临着同业竞争的质疑和风险。
而宁高宁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便是将中粮集团旗下所有地产业务整合起来,并完成地产板块的整体上市。“从集团战略的角度来讲,下一步会把地产业务板 块做成一个统一的上市公司,即地产酒店事业部,实现整体上市。”宁高宁表示。
然而,宁高宁此前并没有对外界透露过地产板块整合上市的时间表。
就在上述交流会上,宁高宁坦承,整合其实已经在集团内部开始。按其设想,地产板块最终融为一体后,将实现“股权统一、资产管理统一、团队统一”。
“目前,地产业务的股权还没有统一起来,但是我希望慢慢地形成一个事业部来进行管理。”在宁高宁的部署下,中粮集团为这三方面统一所迈出的第一步, 就是相对更易操作的团队统一,即最近成立的地产酒店事业部。
统一后的地产酒店事业部中,中粮地产总经理周政任事业部总经理,中粮置业总经理韩石任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一系列新的人事任命贯穿了宁高宁对于地 产业务整合的思路,团队统一这第一步已经迈出。
“A+H”构想
“我们希望明年年底之前完成上市。”宁高宁这一次终于为地产业务整体上市划定了时间界限,不过他也坦承,由于将面临相对多的审批,因此在时间上中粮 并没有办法完全掌控。
由于地产板块整合上市过程中,中粮地产的A股上市公司地位将得以保留,因此中粮置业内部更希望中粮置业旗下的大悦城商业地产可以通过香港上市实现资 产变现。
种种迹象表明,中粮置业将携大悦城品牌成为未来业务整合上市的中坚力量。
“在对集团地产业务进行系统梳理的过程中,我们会有一个战略聚焦,把核心的优势更多地放在以大悦城为品牌的城市综合体开发上。”周政如是说。
实际上,自中粮置业“大悦城”品牌一举成名之后,集团对其的支持力度一直在加大。 此前更是抛出了5年内700亿元全国打造20个大悦城的宏伟计划。 “实际上现在已经远不止这个数了。”宁高宁透露,目前中粮集团商业地产的投资额已经超过了600亿元,而未来5~10年,规划的商业资产总额将达到至少 1000亿元以上。
对于未来的H股上市公司,宁高宁直言:“希望能够比一般的地产公司有更高的市盈率,有更好的现金流支持,同时又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物业升值,实 现回报率的提升。”
相形之下,截至今年6月底,中粮地产的总资产仅为137亿元,而集团承诺的将地产 资产注入中粮地产的计划,在2007年8月第一次资产注入完成之 后,便开始变得颇为不顺。在不久之前的11月5日,中粮地产自筹资金,才将中粮集团旗下开发住宅的上海加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51%股权收购完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表示,如今的宏观调控使得A股的融资平台对于地产行业来说已经基本关闭了,在这种情况下,H股对于中粮来说就显得更加便利 和实际了。而香港资本市场及其投资者也会更加看重商业地产的持有。
如果一切进展顺利,宁高宁的下一步计划采用A+H股融合方式上市,未来H股上市后的公司通过一些股权转换将成为A股公司的股东。“这个计划只是中粮 目前正在运作的想法,还不知道会不会批下来。”
尽管这样的操作方式在此前的地产企业上市过程中并无先例,但一位投行人士表示:“尽管能否完成还很难说,但还是具有一定可能性的,因为作为红筹国企 在政策上还是有可以变通的地方。”
但上述分析师则表示,即便这一难度较大的构想能够实现,可能也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4/2NMDAwMDIxNjE2Nw.html
一起政府招商引资,让央企中粮集团卷入到保宁醋并购案漩涡之中。
2010年12月底,有消息称,中粮出价4亿元收购四川保宁醋有限公司(简称“保宁醋”),但该公司大股东陈福生不愿出售。保宁醋品牌持有人为陈福生,其持有保宁醋97%股份。
2010年10月22日,阆中市人民政府与中粮集团旗下中国食品有限公司在成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战略合作主体正是保宁醋,涉及收购资金4亿元人民币。按照协议,2010年12月31日是保宁醋最后签署出售协议的日期,但是截止之日已过,协议仍未签署。
1月5日,阆中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何凯对本报记者称,“政府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不可能强迫企业出售。陈福生(保宁醋董事长)已经发布两点声明:一是指出媒体报道失实;二是政府从未强迫他出售。”
保宁醋出售风波
中粮收购保宁醋由来已久,两年前,双方就已经接触。
何 凯告诉记者,“中粮收购保宁醋最后还没达成协议,两家还在谈。现在结果没出来,有价格上的原因,双方各有各的心理价位,双方(的条件)很接近。”根据战略 合作协议,双方约定中粮集团在2010年12月31日前并购四川的目标企业后,将在三年内,向目标企业投资8亿元,而其将从整体并购保宁醋为发端。
保宁醋经历了从国企到民营转变的诸多体制变迁,如果中粮成功收购,其将再次披上“国企”马甲。
2010年保宁醋销售额2.1亿元,利润为3200万元。目前,公司净资产超过3亿元,品牌价值达到13.4亿元。
阆中市人民政府招商信息网2010年10月15日发布的“保宁醋公司整体对外招商方案”显示,“为做大做强我市食品工业,提升品牌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经四川保宁醋有限公司同意,现面向全国公开招商”。
而 对于招商对象,要求入选企业“必须是全国知名食品加工领域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及世界五百强企业优先。”转让条件有四,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受让方必须做出 近、远期发展规划,与转让方签订战略性合作协议。从受让之日起两年内,在阆中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5亿元做大做强保宁醋品牌,重点发展调味品、厨房食品、休 闲食品等业务。
有消息称,“中粮方只肯出3亿,而陈福生则坚持不能低于5亿”。最终收购方案为:中粮集团出资4亿整体收购保宁醋,其中中粮旗下中国食品出资3亿,另1亿由阆中政府支付,而当地政府以100亩土地作为偿付。
针对此,中粮在2010年12月31日发布澄清公告称:本公司在商业活动中一向遵循市场原则和公平交易惯例,尊重交易对方,并基于平等互利进行商业交易。
对于支付1亿元报道,何凯表示,“不属实”。
被迫出售?
2010年12月31日,四川保宁醋公司董事长陈福生表示:媒体有关报道失实,当地政府并未强迫其将保宁醋公司出售给中粮集团,保宁醋与中粮集团的并购还在洽谈中,未达成最后协议。
阆 中市政府制定了“时间表”。阆中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年10月29日发布的简报透露,“阆中市政府将协助中国食品2010年12月31日 前并购目标企业。并购完成后,中国食品与关联公司3年内在阆中陆续投入资金8亿元(含目标企业并购资金),并在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仓储物流等方面给予中粮 集团优惠。”
对此,何凯表示,“政府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在企业招商引资过程中进行协调工作,不可能干预企业的运作。”何凯也解释说,“政府 强迫保宁醋出售的说法,是保宁醋销售公司的几个管理人员说出来的.中粮集团如果成功收购保宁醋,很可能对销售方面进行调整。他们出于本身利益说法不实。”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4/3MMDAwMDIzNjI3MQ.html
4月26日,中糧集團投資32億元打造的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在北京未來科技城南區正式奠基。
這是國內首家以企業為主體的、針對中國人的營養需求和代謝機制進行系統性研究的研發中心。中糧集團希望為其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戰略提供科技驅動力。
中糧集團總裁於旭波表示,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總投資30億元,將分兩期建設。一期投資17.6億元,預計2012年底竣工,2013年運營。
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表示,投資建設營養研究院,提升中糧的競爭力和科技水平。這「代表中糧集團經營模式、經營理念的轉變,中糧下決心做研發」。
中 糧集團介紹,投巨資建設的營養研究院將為打造「具有國際水準的全產業鏈糧油企業」提供科技支撐,推動全產業鏈戰略落地。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研發領域包括應 用基礎研究、加工應用技術、品牌食品研發和知識管理平台四大研發集群。按照規劃,到2013年底,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研發人員將達到300人。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11/2MMDAwMDIzNzU2Mw.html
被稱作二代生物乙醇的纖維素乙醇,再一次敲打其在中國的商業化大門,首座商業化纖維素乙醇工廠最快可在今年底開工。
5 月9日,本報記者獲悉,中糧集團、中海油集團已於近期分別與英國TMO可再生能源公司(下稱「TMO」)簽訂聯合技術開發協議,開始針對纖維素乙醇商業化 項目進行前期準備。根據這份協議,TMO將首先對原材料進行測試,並在今年年底為這兩個項目拿出工藝設計和可行性報告,提供纖維素燃料乙醇的專有技術。
TMO單一最大股東帝沃森基金中方合夥人蔣亞琛稱,兩個項目都選址廣西,年產能達到萬噸級,是真正意義的商業化纖維素乙醇項目。
但TMO在中國市場的命運還存在變數。中糧集團相關人士稱,中糧集團現在有與TMO合作的意向,但還要看TMO拿出的調研報告,由中糧集團高層最終敲定。
雖然中糧集團一直對外宣稱,發展以糧食為原料的燃料乙醇不會影響中國的糧食安全,但這家央企仍然在謀求擺脫糧食對發展生物乙醇的政策束縛。
一代生物乙醇是以糧食為原料,而二代生物乙醇則以木質纖維素為原料包括農業、工業廢棄物,以及生活垃圾等。
中 糧集團目前在廣西北海建有一座年產能20萬噸的木薯乙醇廠。木薯雖然不是糧食作物,但由於可以通過木薯獲得澱粉,因此木薯仍被認為沒有達到二代生物乙醇技 術對原料的要求。而如果以木薯乙醇廠產生的木薯廢渣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就成為了真正的二代生物乙醇,這對中糧集團的生物乙醇業務來說意義重大。
蔣亞琛表示,中糧集團廣西北海木薯乙醇廠產生的木薯渣將可滿足3萬噸的纖維素乙醇設計產能。
中 海油集團尚未在廣西南寧開工木薯乙醇的項目,但已經在廣西南寧建設了木薯種植基地。知情人士表示,中海油集團計劃在南寧建設年產能15萬噸的木薯乙醇廠和 年產能3萬噸的纖維素乙醇廠。這個項目已經上報國家發改委並獲得了路條,但中海油集團希望能夠同時建設兩座乙醇廠,以節省建設成本。
因此,該項目會在TMO提供可行性報告和工藝設計之後再開工,可能與中糧集團項目開工時間基本相當。
但上述中糧集團人士表示,中糧集團尚未下定決心建設這一項目。「現在有很多限制條件,我們還沒有同意。」該人士說。
中糧集團、中海油集團、中石化集團、中石油集團都在對纖維素乙醇進行投資。一方面是希望燃料乙醇替代傳統能源,另一方面則希望通過生物精煉,使生物乙醇替代石油生產其它化工產品。
「纖維素乙醇現階段的生產成本大約8000元/噸,其中3000元是酶製劑的成本。」蔣亞琛說,「TMO公司則在通過研發嗜熱微生物部分替代酶製劑,爭取把這部分成本降低到750元/噸。」
TMO首席執行官Hamish Curran表示,這次合作之前,TMO與兩大集團進行了歷時18個月的談判,最終被兩大集團選為技術合作夥伴。
蔣亞琛稱,TMO在中國尋找合作夥伴主要看對方是否有原材料的基礎。「我們希望中方企業能解決燃料問題,我們則解決技術上的問題。」他說。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26723.html
消 息人士30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中糧集團正在競購澳大利亞糖業公司Tully Sugar,競爭對手則是跨國糧油巨頭邦基(Bunge)和路易達孚旗下公司,根據目前的報價,Tully Sugar的總估值將達到1.33億澳元。
熟悉內情的人士表示,中糧集團參與競購Tully Sugar的原因在於,近年來中國食糖消費增速明顯,國內產量難以提高,食糖缺口進一步擴大,中糧集團本次交易對於緩解中國市場的食糖供應非常有必要。另 外,中糧集團全產業鏈戰略的發展需要全球市場的支持,本次交易是推進中糧集團「走出去」戰略的進一步實施,整合海外優勢資源可以完善中糧全產業鏈在製糖業 的佈局,並將全產業鏈延伸至海外。
4月16日,中糧通過旗下澳大利亞子公司Top Glory Australia向Tully Sugar發出非約束性要約,邦基方面則由Bunge Australia出面,第三家提出競購的是路易達孚支持的Mackay Sugar。目前三家的出價都是每股43澳元。
Tully Sugar是一家非上市公司,發行的股份總數是308.99萬股,按照每股43澳元計算,整個公司估值約為1.33億澳元,目前Mackay Sugar擁有Tully Sugar29.83%的股份,中糧擁有20%的股份,邦基擁有0.29%的股份。
Tully Sugar的股東面對三家競購企業的報價,可以自由選擇,其中邦基的收購要約到今年6月20日結束,中糧和Mackay Sugar的收購要約截止時間分別是6月21日和6月28日。
Tully Sugar成立於1925年11月,公司的主營業務是蔗糖壓榨,該業務貢獻的收入佔全部收入的89%。Tully Sugar的壓榨廠在2005榨季創下了每小時壓榨720噸甘蔗的紀錄,在澳大利亞擁有鐵路配套設施的榨糖廠中,Tully Sugar是產能最大的單體工廠,壓榨能力和處理水平超過行業平均水平。
Tully Sugar公司還有5個甘蔗種植農場,農場面積為1827公頃,其中1250公頃用來種植甘蔗,現有場地每年可以種植9.5萬噸甘蔗。
5月6日,Tully Sugar公司董事長Ralph Crave在致全體股東一封信件中稱,中國中糧集團已經正式發函,擬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Top Glory Australia收購Tully Sugar公司的100%股權,每股出價41澳元。
5月15日,中糧集團澳大利亞Top Glory Australia副總經理Pam Honhuan在給Tully Sugar公司股東的要約收購中表示:「中糧集團已經簽約,取得Tully Sugar20%的股份,並接受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的審批。我們沒有理由相信這將不會獲得批准。」中糧集團只需要收購另外30.01%股份,即可達成超過 50%的最低收購條件。
5月23日,應對邦基的提價,中糧集團將收購價格提升至43澳元/股。
中糧集團表示參與競購Tully Sugar的原因在於,近年來中國食糖消費增速明顯,國內產量難以提高,食糖缺口進一步擴大,中糧集團本次交易對於緩解中國市場的食糖供應非常有必要。另 外,中糧集團全產業鏈戰略的發展需要全球市場的支持,本次交易是推進中糧集團「走出去」戰略的進一步實施,整合海外優勢資源可以完善中糧全產業鏈在製糖業 的佈局,並將全產業鏈延伸至海外。
目前,中糧集團表示競購申請已通過澳大利亞外國企業兼併與收購法案(FIRB)的審核,為收購Tully Sugar掃清了障礙,下一步需要Tully Sugar股東在三家競購者中做出抉擇。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15/5NMDAwMDI0NDU5Ng.html
几年来,中粮集团一直否认其旗下全资公司中粮鹏利置业(重庆)有限公司(下称“中粮鹏利”)与当地黑社会组织之间有关系。
但记者持续几年的调查显示,已有的司法材料、官方调查报告,以及中粮鹏利当时与当地黑社会组织签署的一些盖有公章的正式文本,令中粮集团否认中粮鹏利在渝涉黑的说法,显得苍白无力。
异味
国家审计署的一纸公告,将中粮集团旗下公司在渝的一段旧闻挑开,迷雾之后,一股异味隐约升起。
5 月20日,国家审计署公布的2011年第26号“中粮集团有限公司部分所属单位2007年至2009年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审计结果公告称,“2005 年,中粮香港所属中粮鹏利置业(重庆)有限公司委托不具备资质的中介公司参与土地拍卖事项。因司法机关正在立案调查中介公司及拍卖单位存在的行贿受贿行 为,无法办理土地转让手续,66.56亩土地已闲置4年,5830万元投资款存在损失风险。”
该审计公告还披露,“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相关企业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做好项目开发准备,降低损失风险。”
本报记者注意到,尽管这段审计公告中用“委托不具备资质”的字眼提及参与土地拍卖事项的中介公司,但却没有进一步说明这家中介公司的真实背景——重庆黑社会老大陈坤志、龚刚模控制的公司。
此外“委托”一词,也并不能准确表达中粮鹏利在渝拿地的“操作”手法。
这是一个并不古老的故事。
据 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向重庆市政府提交的《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重庆化妆品厂“三工场”拍卖中涉嫌违法情况的紧急报告》(重庆市工商局文【2008】 8号),2005年1月,一位名叫黄亚虎的人受命到重庆成立中粮鹏利置业(重庆)有限公司,准备在重庆开发房地产项目。同年5月30日,中粮鹏利公司成 立,投资总额1.9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为9000万元人民币。中粮鹏利的全资股东是在海外的萨摩亚群岛注册的俊威投资有限公司。中粮鹏利的工商注册资料 称俊威投资有限公司是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粮集团(香港)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以此算来,中粮鹏利系中粮集团的“曾孙”级公司。
重 庆市公安局《关于陶益禄涉嫌商业受贿案调查情况及处置方案的报告》(渝公经侦文【2007】134号)则显示,2005年6月16日,中粮鹏利与重庆奥妮 化妆品公司和重庆广海物流公司签署了一份协议,该协议商定,由奥妮公司和广海物流包干9000万元协助中粮鹏利拍到重庆奥妮化妆品厂“三工场”土地。
据本报记者所获得的上述三方协议影印件,这是一份令人难以理解的协议:中粮鹏利拟以9000万元成本拿到“三工场”的66.56亩土地,奥妮公司和广海物流保证以3500万元的代价竞买到这块土地,另外5500万元作为支付给奥妮公司和广海物流公司的“委托代理费”。
重庆市工商局及重庆市公安局经侦总队资料显示,正在各方积极履行此份“三方协议”时,2005年8月,重庆市黑社会老大陈坤志、龚钢模介入,以广海物流欠高利贷为由,控制了广海物流。
据 陈坤志案起诉书,陈坤志接下来以5万美元买通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的张?|,买通拍卖公司、律师事务所及评估公司,甚至以武力威胁的方式打走其他竞 买者,被赶走者甚至包括重庆市政府旗下大名鼎鼎的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和某有司法机关背景的物业公司负责人,迫使其放弃竞拍。
2006 年4月14日,本报记者在拍卖会现场目睹了这场离奇的拍卖。当天,奥妮化妆品厂“三工场”的66.56亩土地以3670万元的底价起拍,平淡应价几次后, 最终以3710万元成交——拍卖场内外均有几十名身着黑西装的“小平头”坐镇,最终,这场怪味十足的拍卖,如黑道电影一样,了然收场。
据重庆市工商局及重庆市公安局经侦总队资料,拍卖完成后,中粮鹏利如约向广海物流支付了第一笔“委托代理费”1740万元。
中粮鹏利在此后也辗转拿到该宗土地的使用权证。
不过,此场拍卖会中因当地黑道过于张扬,奥妮化妆品公司职工持续几年的上访,引起媒体关注,2009年,包括本报在内的几家国内媒体先后报道此事。同年6月,重庆打黑,陈坤志、龚刚模等涉黑团伙在当地警方的打黑行动中,成为第一批落网的黑社会组织。
余音
2010年1月,陈坤志涉黑团伙案审理,因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意杀人罪,非法经营罪,行贿罪,高利转贷罪,非法拘禁罪,赌博罪,被合并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3亿2万元。
龚刚模在一个月后,被法院判处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意杀人罪,非法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罪,贩卖、运输毒品罪,非法经营罪,行贿罪,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开设赌场罪,容留他人吸毒罪等9项罪,处以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当地这两大黑社会团伙的其余成员,以及其保护伞也各自领罪受处。
本报记者注意到,陈坤志案的司法文本,将中粮鹏利在获得奥妮化妆品“三工场”土地中的一些“异常操作”固化下来。
这些被司法文本固化下来的信息,与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央视《新闻调查》栏目、《南方周末》三家媒体先后报道中粮鹏利在渝拿地后的官方回复相比,有一些差异。
2010年3月,中粮鹏利重庆公司负责人李广泉在一家媒体上以答记者问的形式称,此前当地有些人认为“在获取“三工场”地块过程中,涉嫌与当地不法分子有染”的说法,“内容与事实完全不符”。
李 广泉当时称,“守法经营是中粮鹏利经营的基本原则,中粮鹏利通过合法途径获取土地,包括协议受让、参与公开招拍挂等,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通过任何非法手段获 取土地。对于原重庆化妆品厂所属的‘三工场’地块的工业用地拍卖和住宅用地挂牌,由于一些人员不了解事实真相,对其拍卖程序提出质疑,重庆市政府相关权威 部门已经进行了多次认真的调查,而且政府相关权威部门的意见已经非常明确。”
李广泉当时认为,“2008年7月23日,重庆市工商局经检总 队的调查意见是‘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当事人有串通拍卖事实’。根据重庆市有关领导及维稳办、市政法委等部门的要求,2008年9月3日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就 重庆化妆品厂‘三工场’地块司法拍卖是否违规问题,重新组织合议庭复议,最后重庆市高院的书面意见认为‘在本案执行中严格依法,执行程序公开、公正,不存 在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形’。”
遗憾的是,陈坤志案起诉书则显示,“由于重庆化妆品厂厂长陶益禄对拍卖‘三工场’的土地条件不满,导致拍卖无法 进行,陈坤志与中粮公司负责人黄亚虎共谋,利用重庆化妆品厂常年法律顾问陶益珍是陶益禄之妹,正在为该厂代理‘三工场’土地拍卖事宜的便利……”此 外,“2006年初,受黄亚虎的指使,富国律师事务所律师陶益珍、陈士谟要求陶益禄同意拍卖,并同意送给陶益禄25万元。”
陈坤志案还将重庆市公安局经侦总队副队长谢岗(收受陈坤志30万元),以及重庆市工商局经检总队副队长杜虹飞(收受陈坤志7.98万元),重庆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毛建平(收受陈坤志20万元)等事实曝光,其中谢岗与陈坤志同案受审。
杜虹飞是2008年7月23日,重庆市工商局经检总队出具中粮鹏利拿地案调查意见“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当事人有串通拍卖事实”结论的主要当事人。谢岗则在化解土地拍卖案后,将陈坤志从拘留状态“捞出来”的主要当事人。
另一个关键性细节是,据《时代周报》报道,至今年6月2日,中粮鹏利公司已经成了“光杆司令”(本处特指其重庆公司只有他一个人)的李广泉依旧坚持称,黄亚虎是该公司副总经理。
遗憾的是,陈坤志案的多个司法文本显示,中粮鹏利在渝拿地期间,黄亚虎的身份是中粮鹏利公司总经理。
而到目前为止,对开发“三工场”地块的结局仍未可知。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本次国家审计署在出具审计报告时,补充了一句“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相关企业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做好项目开发准备,降低损失风险”。
中 粮鹏利还有多大概率能继续开发这块土地?该公司认为是合法取得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是借助非法势力及黑道力量取得的。本报记者从当地积极推进该案的一位当 地政府官员处了解到,地块所在地重庆市江北区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的观点是,串通拍卖、涉黑等事实都已经基本上认定了,既然是非法取得的,这块土地就应该执 行“回转”。
所谓回转,就是撤销拍卖结果。
如果撤销拍卖结果,则中粮鹏利将获得自己拍卖时已经缴纳的土地款,但支付给陈坤志控制的广海物流的费用,将兑现为损失。
http://www.eeo.com.cn/2011/0930/212868.shtml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刘丹 9月20日,中粮生物化学(安徽)股份有限公司 (下称中粮生化,000930)发布公告称,中粮集团将其持有的中粮生化2亿股股份全部注入至其境外全资附属公司Starry Hong Kong Limited(大耀香港)。
此前,市场更期待中粮集团将中粮生化股份注入另一家控股子公司中粮控股。因此中粮生化注入大耀香港的消息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反应,不仅中粮生化股价一路看跌,中粮控股股价一度跌幅超过11.3%。
有投资者称,中粮生化国有股份对外注资的决策,不仅导致中粮生化和中粮控股的股价暴跌,中粮集团资产缩水,还涉及到国有资产流失。
中粮生化证券代表告诉记者,此次注资是中粮集团层面的意思,大耀香港确实是中粮集团100%控股的,虽然是刚刚成立的公司,目前还并不清楚具体是做什么的,但是中粮集团应该有战略部署。记者就此致电中粮集团,但截止发稿前未得到回复。
“双输决策”
市场之所以对中粮生化并入中粮控股非常期待,是因为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同业竞争关系却一直没有整合。2006年底,中粮集团收购了丰原生化(中粮生化 前称)20.74%的股权,由中粮控股下的生化能源事业部管理。虽然同属中粮集团旗下,都涉及到燃料乙醇业务,但一直以来并没有并入中粮控股。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称,中粮控股在2007年3月份上市之前,曾与中粮集团签订不竞争协议,其主要内容是中粮集团保证不从事与中粮控股有竞争性的业务。
对于包括中粮生化(原丰原生化)在内的竞争性业务,中粮控股享有从中粮集团购买其所持股权的选择权与优先购买权,这一权利自2007年4月3日起生效。
但根据协议,在2012年4月3日之前,如果中粮控股没有购买中粮集团持有的中粮生化的股权,中粮集团必须在6个月内将中粮生化股权转卖给非关联的第三方,这是中粮集团所不愿意的,因此在此之前中粮控股必须收购中粮集团持有的中粮生化股权。
但眼看大限将至,中粮控股却多次发表公告,表示不行使购买丰原生化相应股权的选择权。中粮控股给出的解释称,因中粮生化的整体盈利能力较中粮控股现有的生化业务低,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且丰原生化尚未剥离非主营业务资产,还需剥离相关资产以专注于主营业务发展。
大耀香港的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 2011年1月,属于香港本地公司(私人公司)。中粮生化注入的大耀香港后,中粮集团将不再直接持有中粮生化股份。“这本来是可以双赢的事情,但是选择国有股份对外注资是双输决策”有投资者表示。
殊途同归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表示,虽然看起来大耀香港跟中粮控股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是两者均是中粮香港的子公司,同时中粮香港也是中粮股份的控股股东。这意味着股权转让结束后中粮生化和中粮控股将共同隶属于中粮香港,这为中粮控股下一步收购中粮生化奠定了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中粮集团将中粮生化注入大耀香港,则属于纯粹的资本运作,而且大耀香港已经表示在未来12个月内不会对中粮生化主营业务进行改变或者调整,也没有对中粮生化资产、业务进行处置的重组计划。
中粮集团不可能放弃在生物燃料领域的布局,某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在目前生物乙醇试点的四家企业中,中粮集团控股两家、参股一家,除中粮生化外,中粮下属还有黑龙江中粮酒精公司以及吉林燃料乙醇公司。
燃料乙醇作为汽油的替代品,其发展不仅受到国家支持,政府补贴也是直接影响公司的业绩的最大变量因素。中信建设证券分析师黄付生称,过去几年政府对燃料乙醇的补贴一直在下降,随着汽油价格的上涨,未来政府补贴未来会继续下调,将对燃料乙醇的企业业绩产生直接影响。
目前中粮生化的燃料乙醇产能44 万吨,实际产量约40 万吨左右,2010 年收入31 亿左右,政府补贴占到7.75 亿元,但较09 年的8.47 亿下降了将近10个百分点。
短期来看,燃料乙醇产业难以获得重大突破,利润空间也较为有限,短期内仍然需要政府补贴,在此背景下,中粮集团对于打造生化燃料平台似乎并不那么迫切。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周亞霖 7月17日,一則由香港上市公司僑福建設企業機構有限公司(僑福企業,0207.HK)發佈的公告,讓中糧集團地產業務海外上市一事猜測又起。
僑福企業公告稱,中糧集團旗下的中糧香港以每股0.92港元作價,向公司主席黃健華及兄弟收購3.937億股股份,涉及金額3.622億港元。交易完成 後,中糧香港將持有僑福企業已發行股本的約73.5%,中糧香港表示,除了現在的物業及投資業務外,將研究是否適宜進行任何資產或業務收購。而僑福企業在 8月的公告中則表示:中糧集團有限公司致力優化其業務架構、多元化發展涵蓋不同業務及地區的投資組合,並物色合適的投資機遇。收購公司大部分股權符合中糧 集團有限公司的策略,並將為其提供接入國際資本市場的上市平台。
實際上,中糧香港入主僑福企業,意在曲線實現其地產業務海外上市的猜測並非空穴來風,從2009年開始,中糧一直有將旗下地產業務整合上市的想法。再加 之,近兩年,內地房地產調控政策逐漸深入,內地房企的融資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差。昔日的吸金大戶,也不得不另覓更有「錢」景的出路。
複雜的歷史
僑福的一則公告中,提到「於最後實際可行日期,要約人的董事包括史焯煒先生、馬建平先生、馬王軍先生、周政先生及韓石先生。要約人由中糧香港全資擁有,而 中糧香港由中糧集團有限公司全資擁有」。要約中提及的諸位董事基本都屬於中糧集團地產業務的決策層。中糧此番借殼,顯然是與地產業務息息相關。
同時據一位中糧集團內部人士講述,此番香港借殼,他認為最大可能是將以大型商業綜合體為核心資產和業務注入殼公司,而暫不考慮其住宅部分。但值得注意的 是,根據2004年4月之後的香港上市規則,買方在成為擁有超過30%普通股的股東後的24個月內,累計注入資產的任一指標高於殼公司的收益、市值、資 產、盈利、股本等五個測試指標中任何一條的100%,則該交易構成非常重大交易,該注入可能要以IPO申請的標準來審批。這意味,買殼後的兩年內,中糧將 難以進行大規模的資產注入,但中糧集團旗下地產業務香港上市序幕就此拉開。
上述內部人士表示:就目前的狀況看,中糧對住宅和商業地產業務很難完成真正意義上的整合,所以目前借殼的部分可能是大型商業綜合體。多年來,寧高寧也一直 致力於將地產業務整合,但是運作住宅為主和運作商業為主的不同公司,股份並未整合。長期以來,大悅城也並未完全歸屬於中糧集團主要運作商業地產的公司中糧 置業旗下,譬如成都的大悅城就不屬於中糧置業,「依託在住宅上開發出來的大悅城的產權上就不屬於中糧置業」。煙台、北京朝陽北路、北京西單、北京安定門的 大悅城的產權則歸屬於中糧置業。
中糧集團地產各種資產和業務何其眾多和複雜,整合操作起來並不容易。
另據瞭解,中糧地產這一上市公司旗下尚無開業經營的大悅城項目。這一點對於將城市綜合體單獨放到香港上市而言,因為不涉及將內地已上市的資產再次注入香港殼公司旗下,減少了操作的複雜性。
實際上,中糧地產對商業綜合體也「覬覦」很久了。中糧地產一位高管對本報表示:在2011年年度報告關於中糧地產未來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戰略定位的描述中, 中糧地產已明確了將在行業調控不放鬆的形勢下,積極調整,適應變化,抓住商業地產發展機會,按照戰略部署,擇機發展以大悅城為品牌的全服務鏈城市綜合體。
對於外界就中糧集團地產業務海外上市的猜測,中糧地產向本報表示,目前集團就地產板塊整合尚無明確的方案及具體時間表,上市公司方面亦未收到相關的通知。 2007年公司配股時,中糧集團承諾中糧地產是集團住宅地產開發業務發展的唯一平台。中糧地產自身將進一步深化和執行「聚焦戰略產品、聚焦重點城市、聚焦 管理提升」的戰略思想。
但值得玩味的是,中糧地產是集團住宅地產業務發展的唯一平台,那中糧眼下如火如荼的城市綜合體,該借怎樣的資本平台壯大呢?
大悅城擴張需要錢
2007年北京西單大悅城開業並獲得成功。自此,中糧的大悅城不斷開疆拓土。2012年6月,中糧集團表示,未來3~5年將在國內打造30個大悅城。
大悅城的突飛猛進,表示著其對資本的巨大渴求。
五合智庫認為,大悅城致力於細化市場,將目標人群定位於追求「時尚、流行、性感和潮流」的消費者,改變購物中心只提供單一購物功能的生態模式。而這種城市 綜合體的複雜概念,也使得大悅城項目在各個城市的表現大相逕庭。去年底,他們指出:在北京、上海、瀋陽的四家大悅城項目中,北京西單大悅城為成功的範例, 也是中糧置業用以複製的模板。從其2007年開業以來,日客流量保持在10萬~15萬人次之間,受眾人群18~25歲用戶即佔到六成,購物中心年營業額在 10億~15億左右,而中糧置業在該項目上的年收益達3.6億元。首年的投資回報率就超過10%。而同處一個城市的朝陽大悅城自2010年5月開業半年 後,購物中心的舖位招租率才達到八成,工作日嚴重缺乏人流量。與其有同樣經營狀況的還有上海大悅城。瀋陽大悅城的狀況則略好於前述兩家,全年營業額約3億 元(五合智庫並沒有指出今年的營業額)。
五合智庫認為,中糧置業的資金來源渠道有限,除了中糧集團,主要依賴銀行貸款,但能夠連續且穩定地獲得銀行貸款,並非一件能板上釘釘的事,因此,中糧必須面對後續擴張所帶來的資金壓力。
另一位中糧集團內部人士透露,除了西單大悅城外,大部分大悅城還屬於不太賺錢的階段,租金收入並不高,但西單大悅城每年的現金流入上升得非常明顯。
一方面,是西單大悅城讓中糧看到了其操作城市商業綜合體的成功;另一方面,客觀上,商業地產投入大、回報時間長的特性也迫使中糧不得不更多地從資本端考慮企業運作。公允地講:眼下大規模從事商業地產開發的地產商都會面臨這個問題。
顯然,上市對於中糧從事商業地產是個重要或者說就是最重要的戰略。
中糧置業做城市綜合體,其擴張過程中必然會得到集團的資金支持。但外界初步估計,30座大悅城需要資金近千億。而作為靠山的中糧集團,在實施自身主營業務「全產業鏈」規劃的進程中,也不時出手兼併收購,因此對於大悅城的擴張能給予多少資金支持也還是未知數。
事實上,中糧集團一直謀劃將中糧的地產業務打包上市。
早在2009年,中糧就有將旗下地產業務整合上市的想法。按照中糧集團的設想,整合將分三步走:人事整合、資產整合、上市。為此,中糧集團還成立了事業 部。此前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也曾多次向媒體透露,希望通過事業部進行地產業務的融合,再通過股權的整合來完成上市。這也是後來中糧地產和中糧置業合併在 中糧置地旗下的由來。
中糧地產也需要錢
但從主要擔任住宅房產開發的中糧地產的經營狀況來看,中糧的住宅業務再次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尚需時日。這也是上述中糧內部人士認為,在香港最可能注入的還 是商業地產的原因之一。同時,將已經在A股上市的住宅業務再拿到香港上市,操作起來也麻煩一些,該人士認為將在香港借殼上市的最大可能還是商業地產部分。
從過往公開的財報顯示,2010年中糧地產實現營業收入21.14億元,同比下降20.98%,營業利潤7.38億元,同比增長15.86%,其 中,5.24億元為投資收益。截至2012年3月,其淨資產收益率為1.17%。中糧地產2010、2011年的上述現金流量淨額為-35.9億和 -24.1億元。這是一家盈利能力並不優於同等規模同行的公司。
7月24日,中糧地產公佈了其近日在融資及資金方面的多個舉動。對外擔保公告顯示,中糧地產擬向控股股東中糧集團有限公司申請31.25億元授信額度,期限三年,利率為不超過額度項下每筆借款對應的同期同檔次銀行貸款基準利率的1.055倍。
公告顯示,15.75億元貸款為續借中糧集團委託貸款,可以用於公司北京順義區後沙峪項目的開發與建設;另外15.5億元借款額度可提供予公司控股子公司 北京中糧萬科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使用。光在今年,中糧地產套現金融資產獲利近兩個億來支持公司主營業務發展。可見,中糧不管是商業地產還是住宅業務,都非 常需要資金的支持。國內一些龍頭的地產公司,用住宅反哺商業的模式,在中糧暫時行不通。
對於中糧地產目前的資金流狀況,中糧地產一位高管回覆本報稱,由於近幾年公司規模不斷擴大,住宅地產的發展規模不斷增長,資金需求量隨之增長,融資規模也 在不斷上升。中糧地產擬向集團申請的31.25億元貸款為續藉以往年度集團存量貸款,其餘貸款均是為了保證項目正常開發運營所做的常規貸款安排。此外,為 了滿足中糧地產經營發展的資金需求,中糧地產將進一步控制拿地、開工節奏,加快庫存去化率,進行成本優化,積極拓寬和創新融資渠道,尋找投資基金等戰略合 作夥伴共同出資,盤活優質資產。
不管是中糧地產的內因還是宏觀調控的外部因素,不難看出,即便完成了股權的整合,短期內中糧集團若想依託中糧地產在公開資本市場為大悅城項目擴張融資,並不太現實。因為住宅業務擴張本身都還是向集團借貸。顯然,中糧集團不能坐等靠環境的改變再來談及大悅城的擴張。
儘管中糧一直希望做地產業務的資源的整合,但實際上,不同地域的中糧大悅城的持有和經營卻依然分歸於不同的「勢力範圍」。據媒體報導,寧高寧整合兩 家公司的思路一直沒有改變,希望通過事業部管理帶動融合,再通過股權整合完成上市。但據上述內部人士分析,目前,中糧的地產業務還處於決策層更迭的敏感時 期,股權整合短期不可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