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家客廳的彩電還是“4”字頭,可以考慮在這個夏天換臺更大屏幕的。全國連鎖巨頭蘇寧、國美都認為,未來客廳電視將奔“6”,即60!65英寸將成為下一個主流尺寸。廣州蘇寧更宣布,7月開始42英寸以下的彩電今後在門店不出樣,國慶前調整完畢。
第一財經記者從廣州蘇寧獲悉,2016年上半年蘇寧渠道60英寸及以上的電視銷售額占比達23%,對比2015年同期增長了6個百分點,65英寸這個尺寸段更是出現爆發性增長的端倪,客廳選購標準進入“6”時代。
蘇寧廣州大區副總經理孔祥建表示,2016年彩電的發展,除了大屏化,還有就是4K普及。從廣州蘇寧的統計數據來看,4K電視的銷售占比高達近80%,銷量遠超2K電視。4K電視和2K電視的市場份額差距在第三季度將進一步拉大,預測2K電視將逐步退出市場。
奧維雲網(AVC)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智能電視的滲透率已達到79%。為了讓消費者有更好的智能電視體驗,蘇寧線下在全國的1600家門店和1500家鄉鎮易購直營店,以及線上的蘇寧易購和蘇寧易購天貓旗艦店,將一起提供線上線下結合的O2O服務。
近年,互聯網品牌發展迅速,蘇寧幫它們實現“落地”。7月30日升級為“雲店”的廣州蘇寧易購達鏢國際店,將開設互聯網電視專區,屆時PPTV、樂視、小米、酷開、微鯨和CANTV等互聯網電視品牌將入駐。
對傳統彩電品牌,蘇寧也會增強它們產品的體驗功能,將開設激光影院、Sony Mega Shop等體驗區。今年下半年,廣州蘇寧還將在雲店內建設VR體驗館,提供“虛擬現實”的體驗。
今年上半年彩電市場相對低迷,競爭加劇。為提升市場信心,推動彩電結構升級,7月27日~7月31日,蘇寧將在蘇寧易購、蘇寧易購天貓旗艦店和全國門店同步推出的“萬人空巷搶彩電”活動,重點發力60英寸及以上大屏產品,其中65英寸4K智能電視將跌破4000元。
無獨有偶。7月22日至8月7日,國美電器將在全國1700多家線下門店舉行“劇迷狂歡節”大型營銷活動,屆時有買電視送內容、滿千減百“4K普及風暴”等優惠。
國美電器高級副總裁郭軍也認為,未來65英寸彩電將是發展重點。國美的銷售數據顯示,55英寸電視銷售占比超過28.1%,55英寸以上彩電銷售占比為10.8%,其中65英寸彩電擁有很大的市場提升空間。與此同時,2016年智能互聯網電視將基本普及,而4K、OLED電視將在今年呈倍數增長態勢,曲面、超薄、HDR等技術會成為彩電市場的熱點。
伴隨家電產品的高端化,國美正在打造場景型體驗門店。今年上半年國美已經完成了80家體驗店的改造。郭軍相信,線下體驗消費興起,國美今年彩電銷量將突破750萬臺。
彩電廠也歡迎全國連鎖推動產品升級。長虹廣州分公司的總經理胥永遠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長虹2K、43英寸以下的彩電將全面從廣州蘇寧的門店撤出。三星電子廣州辦事處處長袁勇也表示,8月不再銷售去年型號,全面銷售2016年的彩電新品,亮度達1000尼特。
創維和LG、海信等則借機推廣OLED電視、激光電視等新品。創維廣東分公司總經理肖詠力向第一財經記者坦言,創維43英寸以下彩電在廣州蘇寧門店不出樣,但仍會在網上銷售,目的是增加60英寸以上彩電的出樣。因為彩電的均價在下降,推廣超大屏幕電視,有利於提升均價,在保持銷量的同時使銷售額不下滑。而且,4K的普及,清晰度增加,也使大屏的價值得到體現。“目前,55英寸以上產品在創維電視國內銷售收入中已占60%以上,當然43英寸以下產品還有20%的份額。”
不過,對大連鎖在線下也引入互聯網品牌,彩電廠則態度不一。TCL多媒體廣州銷售公司總經理彭峰直言,互聯網品牌的傳播聚焦年輕人,硬件打低價,盈利模式靠資本市場支撐,TCL也在思考是否要設立一個網上的高端子品牌。不過,索尼中國彩電業務廣州負責人莊佩蘭則對互聯網品牌“落地”持歡迎態度,認為這可以吸引網上顧客來到門店體驗,增加選擇性。
據央視財經報道,眼下正是秋收的季節,但是河北邯鄲的許多小麥種植戶卻在犯愁。本該7月就賣完的麥子,今年卻因下雨發潮,小麥有萌動發芽的趨勢,低於國家收購標準,至今賣不出去還壓在手上。
按照往年,6月初麥子就成熟收割了,最晚到7月初,種植戶家麥子就基本全賣完了。可是,據邯鄲市成安縣南散湖村的農戶高美玲告訴記者,今年她家打下來的麥子在場地上一放就將近四個多月。
並且在成安縣像這樣陷入困境的種植大戶並不在少數。今年6月初小麥灌漿期和成熟期陰雨不斷,小麥泡了水後,萌動發芽,種植戶雖然及時搶收了小麥,但是受災的小麥發生萌動之後,小麥長不飽滿,不完善粒增加,已經達不到國家糧庫的收購標準了。
成安縣糧食儲備庫主任劉朝海告訴記者當地農民送上來的小麥98%都不合格,不得不拒之門外。記者看到2016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收購質價政策公告牌上顯示,五等小麥不完善粒小於等於10%,而記者調查的情況是,農民手里的小麥遠遠超出這一標準。據記者了解,成安縣的南散湖村今年收割的小麥95%受災,不完善粒差不多在30%左右。遠高於國家10%的收購標準。
國庫不收,但是有商販到村子里收糧,今年小麥國家最低收購價格1.18元,可是上門收小麥的市場價格只有1.05左右,一斤就相差0.13元。
高美玲家告訴記者,她家小麥今年大部分是承包了其他農戶家的地,一共有80畝,承包費是按照每斤麥子1.18元和農戶結算的,每斤的單位價格要賠0.13元左右,14萬斤就要賠18000多元。再加上今年受災,每畝地減產300斤,高美玲稱,一畝地要虧300元,今年要賠近50000元,對於她無疑是一個扛不起的重擔。而且承包得越多,賠錢越多。
不少種植大戶還有積壓的小麥沒有賣掉,不過,因為急等錢用,很多村民陸陸續續把超標小麥低價賣給了商販。記者觀察到,今年的小麥質量問題波及面比較廣泛,糧食經紀人的日子也不好過,一個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糧食經紀人告訴記者,今年的小麥不好收也不好賣。
這位糧食經紀人6月份在農民地里收糧的時候,並沒有發現今年小麥的問題,現在由於芽麥率高,萬般無奈,只能割肉低價售出,損失慘重。
記者了解到,邯鄲市今年小麥種植面積580萬畝,總產量277萬噸,受災面積430萬畝,占總面積的74%,小麥不完善粒達到130萬噸左右。目前市場收購價格低,農民利益受到損失。不僅是河北邯鄲附近區域,河南、安徽等小麥主產區也不同程度受災,芽麥、萌動麥超標。當地農戶特別是種植大戶也面臨賣糧賠錢的困擾。
小麥受災品質下降,糧庫拒收,錯不在糧庫。但面對農民一年的辛苦有可能付之東流,誰也不該、也不該無動於衷。根據記者和成安縣糧食局了解到的最新情況,目前河北省政府已經拿出了7000多萬資金,邯鄲市政府也拿出配套資金下發到受災縣,各個縣正在根據本縣的實際情況,加緊細化補貼方案。
據新華社消息,武漢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4月6日下午召開媒體通氣會表示,武漢近期房地產市場整體平穩健康,暫時不會出臺新的調控政策。
2016年下半年以來,武漢分別4次出臺調控政策,層層遞進,力度不斷加大,使房價逐步回落,市場趨於理性。據統計,2017年前3個月,武漢新建住房銷售面積460.66萬平方米、4.51萬套,同比分別減少33.94%、32.54%。從均價上看,去年11月至今年3月,與去年10月調控時相比,新建住房成交均價逐月下降。同時,今年以來,新建住房價格指數環比持續穩步回落。
武漢市房管局提出,將繼續嚴格執行好已出臺的調控措施,密切關註市場走勢和其他城市政策實施情況,精準施策,並做好預警預報和政策儲備。同時,通過加大土地供應,落實已供土地的開、竣工要求,不斷加大住房供應。據了解,今年,武漢將供地1.5萬畝,同比增長25%以上;規劃建築面積250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0%以上;全市商品房供應面積可達3800萬平方米,超過2016年。
“今年武漢房地產市場供應整體充足,供求偏緊的局面將得到有效緩解。”武漢市房管局局長鄧萬想表示,將會同銀行、稅收等部門建立聯合管控機制,持續開展房地產市場集中整治,並加快研究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建立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
銀監會近期的監管風暴引來段子手出沒,一套“銀行間專用劃拳令”成為銀行業內監管強壓之下的“調味劑”。
“兩加強啊,三套利啊,三違反啊,四不當啊,七號文啊,十風險啊,雙十禁啊,回頭看啊,再回頭啊。”4月21日,“劃拳令”內容再加碼。
“不出成效,絕不罷手,”近日,銀監會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電視電話)會上,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在部署銀監會重點工作時表示。
“銀行業各類風險傳染共生的特征更加突出,傳統領域信用違約與流動性風險疊加共振,非傳統領域風險可能波及多個市場和環節,部分重點風險涉及面廣、影響大,外部沖擊風險極易向銀行體系傳導,金融亂象與案件風險暴露相互交織,”對於當前銀行業風險點,銀監會稱“總體風險形勢仍然複雜嚴峻”。
今年“強監管、強問責”的銀監工作已經定調,郭樹清在上任近兩個月時間,第一財經了解到的近十份監管文件,直指銀行業市場亂象,全面防控銀行業風險。這些監管文件基本細化到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業務,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自查,監管風暴會進一步落到實處。
防控六大風險、大力整治亂象
防控金融風險是今年國家的重點工作,銀監會部署了六大重點領域的風險防控,包括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交叉金融業務、理財和代銷業務、互金與信息科技風險以及外部沖擊風險。
如何來防範這六大領域的風險?銀監會在前述會議上也解鎖了風險防控的正確“姿勢”:
一是加強信用風險管控,切實摸清風險底數,客觀反映不良貸款狀況,堅決糾正掩蓋不良貸款的行為。合理控制房地產融資業務增速,有效防範集中度風險,嚴禁銀行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領域。防範政府性債務風險,嚴格落實新預算法。
二是完善流動性風險管理,將交叉金融業務等納入流動性風險監測範圍,定期開展壓力測試,合理控制期限錯配水平。
三是規範交叉金融業務,落實穿透原則,根據基礎資產性質足額計提資本和撥備,不得對新開展的同業投資業務實施多層嵌套。
四是規範理財和代銷業務,規範銷售行為,充分披露產品信息和揭示風險,嚴格落實“雙錄”要求,做到“買者自負”,切實打破“剛性兌付”。
五是加強互聯網金融與信息科技風險防控,持續推進網絡借貸平臺(P2P)風險專項整治,做好清理整頓工作的同時,加強商業銀行對大學生的金融服務。
六是加強外部沖擊風險防控,提升外匯風險管理能力,提高跨境並表風險管理水平,確保國別風險準備金計提充足,有效防控海外合規風險。
這里面可以看到,交叉金融業務與銀行理財、代銷業務風險已經“升級”為銀監會單獨列項的風險領域,也意味著監管已經具有緊迫性。
就在近日,民生銀行30億銀行“飛單”頂風案發,或成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飛單”。而交叉金融業務涉及的資管業務“一行三會”也在制定統一的監管標準。
除了這六大重點領域風險防控部署,銀監會今年以來提及最多的還是對金融亂象的治理。
從郭樹清“牛欄里關貓”論,到“三套利”、“四不當”專項整治,再到銀監會5號文《關於集中開展銀行業市場亂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已經可以看出銀監會對金融亂象的治理決心,並且治理也落實到銀行的各項具體業務上。
“全面排查,列出清單,逐一整改。”這是銀監會對銀行治理金融亂象的具體要求。銀監會也要求嚴格開展自查和檢查。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嚴格開展全系統自查及“上對下”抽查,對於查出的問題,嚴肅處理責任人和責任機構,充分發揮警示作用。
同時,在部署治理金融亂象時,銀監會也特別點名“票據”等重大案件的遏制。2016年銀行票據案頻發,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了《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16)》,報告指出,2016年票據類案件的涉案資金已經超過了100億元。
“如對於票據等重大案件要舉一反三,通過技術、法律、管理等手段堵塞漏洞,堅決遏制違法違規案件高發勢頭。”銀監會稱。
不出成效絕不罷手
“今年銀行不好過,各種檢查、處罰。”此前一位銀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今年監管明顯加強,壓力山大。銀行的“不好過”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在前述會議上,郭樹清強調“不出成效,絕不罷手”。
原話是這樣的,“銀監會系統和銀行業金融機構幹部職工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思進取、接地氣、抓落實、敢擔當,要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一環扣一環,一步一個腳印,不出成效,絕不罷手,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以優質的金融服務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健發展。”
這也意味著,銀行在這一輪監管風暴中,銀行對於“法不責眾”不能再心存幻想。一季度銀監會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處罰力度已經能夠說明問題:2017年一季度,銀監會系統作出行政處罰485件,罰沒金額合計1.9億元。處罰責任人員197名,其中,取消19人的高管任職資格,禁止11人從事銀行業工作。
監管趨嚴,從銀監會一季度披露的數據來看,已經小有成效。例如,監管重點監管的銀行同業、理財等業務已經有所收縮。
3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同業資產和同業負債余額分別為21.7萬億元和30.3萬億元,比年初分別下降1.4萬億元和1.9萬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2.2%和12.6%。
同期,銀行理財產品余額29.1萬億元,比年初增加958億元,同比增長18.6%,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34.8個百分點。理財資金投向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余額4.93萬億元,占全部理財資金的比重為15.4%,比2013年高峰時期大幅下降20.6個百分點。
房地產調控效果在信貸端亦有所體現。一季度住房按揭貸款增量占比為26.2%,比去年全年下降13個百分點。
銀監會數據顯示,一季度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4933億元,同比增長4.6%。不良貸款增速放緩,3月末,不良貸款余額1.58萬億元,比年初增加673億元,同比少增504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74%,比去年同期下降0.01個百分點。商業銀行損失抵補能力比較充足,3月末,貸款損失準備金余額2.8萬億元,撥備覆蓋率178.8%。
當你的產品SKU多達幾千的時候,其實背後的每一個SKU就意味著一條供應鏈,而這個供應鏈找到了並不是結束,因為你還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比對供應鏈的優劣和價格上差異,以及你需要定義清楚這個行業什麽是好產品。
來源 | 新消費內參
文 | 龍貓君
這是一個被很多人問了很久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大背景是,中國家居制造業本身是非常完善發達的。
今年以來在大家居制造業領域已經出現多家上市公司。但大部分上市的企業都還屬於制造業範疇,真正屬於消費品牌範疇的還很少。
這樣的疑問同樣會出現在寵物這些消費制造行業之中,這些領域在制造業終端已經出現了非常好的生產型公司。
但在終端業態中,沒有出現直面消費者的消費級品牌公司,而在美國,已經擁有多家寵物線下連鎖零售的終端品牌公司。
一
為什麽是宜家
關於宜家成功的秘訣,只要去百度,你一定能搜索出大量成功的秘密,畢竟得出一個成功秘密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比如,在我認識的很多朋友中,都會告訴我宜家的體驗很好,進入到這樣的消費環境中是十分有好的,有很多時候,如果你困了累了,都可以在宜家里休息和睡覺。
這些關於宜家體驗好的段子可以說層出不窮,一位知乎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候說:“有次我在宜家買雨傘,標價12.9元。旁邊有行小字,下雨天9.9元。”
另外一位知乎網友張十年說,有一次我去逛宜家,不小心打碎了一個馬克杯,當時尷尬的邊道歉邊拿出錢包準備賠錢,宜家的賣場經理聞聲而來:“小姑娘沒事吧”,“不用賠不用賠”“你們接著逛吧”
從這些經歷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宜家是一個服務體驗非常好的品牌,這些體驗的傳說跟海底撈那些流傳的段子幾乎如出一轍,總之,就是一句話,宜家的服務很友好。
這里面就引出了一個深層次的問題,為什麽宜家可以做出這樣的服務?其他企業不能做到這樣的服務態度呢?如果我也一樣提供優質的服務,是不是就能夠勝出呢?
事實的情況是,雖然在宜家有這麽多友好的行為,比如有很多人真的會在宜家體驗,但是宜家在物流配送等很多服務形式上並沒有想象中那麽盡善盡美,作為一個搬運和運輸並不方便的家居產品,相比於很多中國競爭者經常提出的送貨上門的服務。
宜家的很多產品反而全是自助式的,周末有時候長長的排隊,還需要自己全自助式服務,以及幾乎找不到一個幫助服務對象的宜家而言,你很難說宜家是服務已經真的就很完美了。
所以,在服務一項上,你很難說本土企業誕生不了宜家這樣的品牌是因為這個原因。
接下來,又有人會跟我說宜家的整個場景式消費帶來的極佳體驗式設計是中國很多家居賣場所提供不了的。
確實,逛過中國本土很多家居賣場的龍貓君發現,宜家可以說是最早將現在最新潮的新零售概念實踐到底的企業。
宜家的餐廳的美食據說是吸引很多人去逛宜家的一個秘密殺器。如果說在很多人視野里新零售就是餐飲+某個空間業態,宜家是最早用餐廳來做營收的公司,宜家的餐飲據說單獨拆分出來也是能在中國餐飲圈排名前列的連鎖餐飲。
這樣的通過餐飲再吸引用戶粘合在生態體系拉長用戶生命周期的手法,可以說是一招高明的經營手段,一方面用戶本身在這麽大空間體內逛累了,就是天然需要消費餐飲這樣的剛性產品的。
另外一方面把餐飲開在家居賣場內,也可以繼續拉長用戶在這個品牌內的體驗,可以說宜家是最早真正意義上給eattly這樣的品牌以啟發的家居品牌。
點開國內某知名餐廳點評網,不難發現關於宜家餐廳的好評如潮。“好吃不貴”、“環境真好”、“咖啡免費”、“瑞典肉圓超級好吃”、“1元冰激淩比那兩家好吃太多了”……各種傳聞散布江湖。
甚至有人“專程來宜家吃飯、排隊買冰激淩,順便逛逛”。中國的第一家宜家餐廳(上海徐匯店),每周二和周四有一個中老年人自發組織的相親角,聽說四元橋店已有外教將課堂開設到了這里。
總之宜家給人的映像就是感覺做什麽都還不錯,除了自己的家居幹的很棒,自己的餐飲也做的很極致。
所以問題同樣來了,就是這樣的餐飲中國的家居品牌們不能開一家麽?難道他們開不了麽,這是核心競爭力嗎?我相信大家同樣不會以為這是其核心的競爭力。
這個時候,熱愛總結的人們又會開始找到新的邏輯,很多人認為這幾年北歐家居品牌盛行,所以有人認為瑞典本身是一個家具產業制造大國,所以具有先發優勢,尤其是積累的設計美感,是其他競爭類型的企業所不具備的。
從1940誕生至今,確實在這麽漫長的時間里,審美的累積和進步可能會成為家居審美累積的一個先發優勢。
但是,我們不得不問的是,難道我們本土的品牌就不能請最好的設計師來設計我們的產品嗎?
答案當然是可以的,國內曾經確實有野心的家居品牌,花了很大代價請來國外設計師來幫助設計屬於我們自有風格的家居品牌,但是結局最後依然這麽多年還是沒能夠成長出足夠具有審美哲學的家居品牌。
至此,我們可以把以上觀點綜合一下。其實上面的每一項單獨看起來都是很簡單的,但是真正成為一個系統還是很困難的,在美國《財富》雜誌撰文分析了其中的一些秘密:
調研是王道
研究是宜家擴張計劃的心臟。研究中心負責人Mikael Ydholm表示,“當我們走得越遠,我們就越需要去理解、學習和適應當地的文化。”對他來說,重要的不是研究不同文化的差別,而是不同文化的交叉。
宜家在全世界8個城市開展了一項調研,考察了8292名居民的早晨習慣。從起床到出門平均用時最短的是上海(56分鐘),而最長的是孟買(2小時24分鐘)。孟買人也是“回籠覺之王”,超過58%的受訪者至少會按掉鬧鐘一次。16%的紐約及斯德哥爾摩的居民會在盥洗室工作,排名榜首。無論是哪個城市,女性總是比男性在早晨選衣服的時候多花時間,這種選擇對她們來說是個充滿壓力的過程。
考慮到這一情況,宜家推出了一款立式換衣鏡,背後有一個支架,可以懸掛服裝和首飾。這款名叫Knapper的換衣鏡,使消費者可以在睡覺前搭配好服裝和配飾,以減輕第二天一早起床選衣服的痛苦。
另一個研究結果表明,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口聚居在城市中,人均居住面積隨之下降,宜家相應地推出了多功能的家具,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宜家即將推出附帶為移動設備無線充電功能的家具。
盡量“一招鮮吃天下”
不過,即使是超過8000人的調查,也未必總是會給你正確答案,其中一個原因是受訪者會說謊。Ydholm解釋說:“有時候我們並不能正確地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或者我們會有意無意地說些讓我們看上去更體面的話。這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這很正常。”
宜家的解決方法,是讓研究人員通過自己的眼睛觀察,得到一手資料。比如,宜家通常采用上門研究的方式,甚至讓人類學家一起住進樣板房。最近,在斯德哥爾摩、米蘭、紐約和深圳的一些受訪家庭里,宜家經允許安裝了攝像頭,以分析人們的沙發使用習慣。“除了坐著看電視,大家會在沙發上幹很多事情。”Ydholm說。深圳的研究者發現,人們有時會坐在地上,把沙發腿當靠墊用。“我可以肯定地說,目前還沒有人設計出可以這麽用的沙發。”
收集各種文化知識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對產品進行微調,以適應不同的市場需求,而是為了用“一招鮮吃天下”。宜家的成功之處,便在於展示了同樣的產品如何能在全世界不同文化中都行得通、吃得開。記住宜家模式——大量、大量、再大量。
微調以適應不同的文化
雖說要“一招鮮吃天下”,但並不表示宜家拒絕根據具體市場情況做針對性調整,事實恰恰相反。
看看那些宜家商場里的樣板間。這些偶爾會有顧客打盹的小房間,向我們展示了如何把宜家的產品完美地應用於不同的生活:在日本仙臺和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商場里,盡管陳列著一樣的床和櫃,但日本的樣板間會使用榻榻米地板,而荷蘭的樣板間會有斜屋頂,反映出兩地不同的建築風格。
宜家的目錄手冊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32種語言、67個版本的目錄手冊,反應了不同地區的消費習慣。在比利時,宜家目錄手冊有兩個版本,一種是法語,一種是弗拉芒語。溫尼伯和卡爾加里的加拿大消費者手中的目錄手冊,又與來自蒙特利爾的加拿大人看得不一樣。
宜家印刷了2.17億本年度手冊,號稱是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廣告出版物。這些手冊是在瑞典阿姆霍特的一家工作室中完成的,每次都有一位宜家員工負責,以確保所有環節萬無一失:中國內地生產的玻璃制品不能出現在中國臺灣地區的目錄手冊上,而波斯地毯要在以色列版本中被去掉。
低價
宜家試圖帶給消費者一種感受——可以在這里買到不可思議的便宜貨,按照宜家的說法叫作“窒息貨”(breath-taking items)。這是宜家的商業模式的一部分,為整個商場制造出一層物美價廉的光環。
但是,在倫敦西北的溫布利門店令人窒息的低價商品,在中國可能只會換來一句“還好”。要知道,在中國市場,有些商品價格之低令人咋舌——宜家脆皮冰激淩僅售人民幣1元。為了保證低價,80%中國市場銷售的宜家產品都是當地生產的,以減少運輸費用。
執著於成本控制,宜家總是能把商品價格壓低。有時,它不會給桌子底部上漆,因為反正沒人會在意。在人力資源方面,宜家也是出了名的摳門,那些過去由銷售商幹的活,現在得由消費者自己動手。
1956年,受到一個把Lövet桌子腿卸下來塞進私家車後備箱的設計師啟發,宜家推出了平板包裝的家具。平板包裝的家具方便了消費者攜帶和運輸,也減少了倉儲和物流成本。“對我們搞物流的來說,這比春夢還美妙。”宜家包裝部門副經理Allan Dickner說。
設計
有些時候宜家的平板包裝,給消費者帶來了太大的負擔。為了確保消費者不至於為了組裝一個便宜玩意兒花超過3個鐘頭,有時候一些新員工會被要求參加組裝測試,而組裝說明小組每年要制作大約1400份說明書,以便安裝過程中的不時之需。
在宜家內部,需要超長時間組裝的產品有個外號,叫“老公殺手”。但最近宜家的產品已經不再那麽“殺手”了,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產品設計的改進。
和營銷及物流一樣,設計也是宜家的工作核心。
宜家的設計經理Engman以及他的同事每年要經手約2000件新產品,其中包括對已有產品的再改進。Marianne和Knut Hagberg,一對為宜家工作了36年的兄妹設計師,曾經3次改進了他們最成功的一款產品——三層網格文件盤。
“每個人都會這樣。”Marianne說。每次改進的是不同形狀的支架:一個馬蹄形、一個三角形和一個矩形。Knut開玩笑說他們會用盡所有的形狀。
新的先進技術也會被宜家用在設計過程中。比如,通過3D打印機快速預覽開發中產品的樣本。這樣一來,宜家可以在自己的門店和實驗室里嘗試各種想法,而不必擔心會泄密。
而宜家的設計師,往往都是成本控制大師。他們委托購物車生產商去大規模制造桌子,讓水桶廠制造椅子,如果木材價格較低時,他們會更多地使用木材。在宜家的設計中心,展示著一個由兩塊平板拼成的桌子,中空結構節約了材料,不用螺絲連接的榫卯構造,簡化了安裝過程。這個設計,令生產成本降低了1/3。
可以說美國《財富》雜誌的撰文還是觀察的非常仔細而系統的總結了宜家為什麽行這個問題,當然關於宜家為什麽行這個問題,還可以繼續寫上一本書來進行討論了。
二
中國為什麽沒有宜家?
前面花了大量的篇幅討論了宜家為什麽行的問題,現在討論下中國的為什麽沒有宜家。
事實上中國企業的制造生產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向前探一步走向品牌端卻是一個長久之痛,幾乎所有人都曾經討論過微笑曲線的問題,作為制造業很顯然是處於微笑曲線下端的。
我想進一步的擴展同類型問題,為什麽中國是世界健身器材制造業大國,但中國卻也沒有誕生頂級的健身器材品牌?
為什麽中國是寵物用品外貿出口大國,但為什麽中國的寵物食品市場卻依然被洋品牌所占據。
相信很多人都會問過這個問題,而這個問題依然可以拋向家具制造業。
事實上關於這個問題,也在服裝產業鏈里出現過,龍貓君的一個做柔性服裝供應鏈的朋友想要重新從消費者需求出發尋找一家可以滿足服裝小批量制造的工廠,但這個需求字服裝產業外貿危機爆發之前是幾乎無解的,因為沒有人會去制造這樣的小批量訂單,而這兩年這個口子終於被穿透了一個口子,就是閑置的機器也終於願意開始接小批量單子了。
所以,總結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內在前置做品牌動力不足,慣性力量向前探太困難了。對於很多制造業工廠而言,每年只在產業鏈環節中穩定很熟練通過外包承接一兩個客戶就可以讓自己的活的很好,而如果自己去做品牌的冒險太大了,除非危機的倒逼。
這也讓制造業企業們動力機制實在不高,同時長久以來的成產端的滋潤已經讓他們遺忘了品牌這件事和優化自己綜合制造能力的打算。
如果不是因為整個歐洲經濟的不景氣,估計很多外貿企業依然不會有嘗試向國內消費品做品牌的想法和打算,所以,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你是選擇在慣性下做一個雖然在產業鏈下遊穩定收入風險低的環節。
還是貿然進入上遊而需要投入大量的風險還不一定有清晰回報的產業呢。我相信很多人選擇前者,畢竟所有是不願意在一件事沒有確定之前去貿然歷險的。
除了制造業企業自身的轉型慣性之外,過高和過難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和學習成本也是制造業企業不願意付出的成本精力。
宜家作為物流倉儲一體的品牌公司,在對庫存的容忍度和供應鏈全球采購能力上的學習經驗曲線領先度是一般制造業企業難以企及的。
去年12月份,我去見了一位從事家居生活方式品牌的創始人,由於整個家居生活方式產品SKU眾多,在這位創始人切入到家居產業的前五年幾乎就沒有時間待在中國,因為要花大量時間去找後端供應鏈。
這位創始人舉例,我們看到的一個杯子看起來結構簡單,但光杯子本身的一個類目就是一條上下遊產業鏈,當你想要切入到這條產業鏈的時候,你光學習完杯子這樣一個產品的產業鏈就花掉了大量的時間成本。
而當你的產品SKU多達幾千的時候,其實背後的每一個SKU就意味著一條供應鏈,而這個供應鏈找到了並不是結束,因為你還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比對供應鏈的優劣和價格上差異,以及你需要定義清楚這個行業什麽是好產品。
可能這樣的一個過程做完所付出的時間就在好幾年上面了,有這樣的苦功夫,其實還不如老老實實賺點外貿的單子的錢,你說對不對,最後這位家居領域創業者說到,而他和他的合夥人已經為了創建一個新品牌在這個領域耕耘了12年。
而投資人顯然對這個行業更有發言權,一位投資家居品牌失敗的投資人告訴我至少他們機構最近幾年是不會投資家具品牌了,投資人認為這個行業太多看不見的坑,難度太大了,主要就是搞定複雜的供應鏈上就是一個漫長的時間。
更不用說傳統家居品牌不是直營而是對經銷商體系使得這個這個行業很容易囤積很大的庫存,而這些庫存很容易吃掉這些利潤。“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宜家確實是很了不起”
其實除了這些原因之外,我相信這些背後肯定還有很多其他我們未知的原因,你們認為還有什麽原因呢?
編者按:
11月5日將在上海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中國主動開放市場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動,是“不一般”的會展。
改革開放推升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中國制造”給全球消費者帶來了諸多實惠,“中國市場”為全球經濟發展創造了巨大空間,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
“不一般”的會展吸引了“不一般”的展商。目前,進口博覽會的企業招展任務已基本完成,招展情況大大超出預期。參展企業向國際先進水平看齊,已簽約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超過160家。
這些參展企業將為中國消費者帶來世界前沿的創新科技和優質品牌產品。“CIIE進行時·高管對話”欄目通過連線參展企業的高管,我們希望得以一窺進口博覽會的精彩亮點。
本期對話嘉賓:英國/荷蘭聯合利華集團北亞區副總裁曾錫文
聯合利華是世界領先的美容、個人護理、家居護理、食品和飲料產品供應商之一, 旗下擁有400多個品牌,產品暢銷全球 190 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天觸及 25 億消費者,全球擁有 161,000 名員工。2017 年銷售額達 537億歐元,超半數業績來自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
Q:對眾多中國消費者來說,聯合利華是耳熟能詳的品牌,那麽,參加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聯合利華的著力點在哪里?有哪些重要意義?
A:聯合利華是世界最大的快速消費品公司之一,每天有25億人能接觸到我們的產品,大家對我們的品牌都不陌生。我們從1923年就進入中國了,目前有二三十個品牌在中國已經成為暢銷品。但從聯合利華整體來看,在全球我們有400個品牌,我們應該給中國消費者更多的選擇。通過這次國際進口博覽會,我們希望能夠把這些好產品帶過來,讓中國消費者能夠知道、看到、選擇更多的新產品,做到不出國門買遍全球,為我們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動力。
Q:今後聯合利華會不會把更多的海外高端產品帶到中國?
A:這個問題很好,我們也在思考。這次我們會展示最新的化妝品和食品。以化妝品為例,首次進口的時候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便利。普通化妝品在國內生產和國外進口要求不一樣,這肯定會給進口帶來很大影響,所以我們希望進口的普通化妝品能更快更便捷地進入中國市場。這對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也可以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
Q:聯合利華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企業之一。如今,進入中國市場的企業越來越多,中國自主品牌也在不斷發展,聯合利華如何保持自己的優勢?
A:我們從1986年回歸中國市場後一直是行業的領頭羊。中國發展很快,已從過去跟從世界,變為引領全球,比如說電子商務領域。這對我們來說就是“老法師遇到了新問題”,怎麽處理?經過幾年的摸索,我們有這樣一些經驗分享:
第一要從中國實際出發,中國有新的做法,包括渠道、電子商務、消費者,都有獨特的地方。所以,我們更多地是要針對中國的情況來開發產品、開發渠道,這是第一步。
第二要開放創新,要在各個方面創新,既要學習本地的創新模式,同時也要與本土企業和研發機構一起來共同探索創新。
第三要發展,發展是硬道理,在遇到挑戰的時候不能退縮,天天考慮節省成本。我們不斷研發新產品,同時也要考慮到可持續發展,要實現有效率的發展、有利潤的發展。
第四還是要看核心競爭力。聯合利華是在跑馬拉松,不是短跑。我們有很多核心競爭力,包括研發,對市場、對消費者的研究。
所以總結起來就是,用核心競爭力,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發展。這是我們保持市場領先優勢的戰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