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截至上周五,西非地區埃博拉病毒病患約1700人,去世者超過960人。今年已經是史上埃博拉疫情最為嚴重的一年。
《紐約時報》上周末的報道披露,這輪埃博拉疫病的第一個病患是幾內亞的一個兩歲男孩。那個男孩去年12月6日因病去世。埃博拉病毒的死亡率高達90%,男孩去世一周後,他的母親、外婆和他3歲的姐姐都相繼病逝。可那時還沒人知道病因。
後來,那些參加這家人葬禮的親戚把病毒帶回了家中,帶到他們住的那些村子。男孩住的村子靠近幾內亞和塞拉利昂與尼日利亞的邊境,埃博拉就這樣在西非傳播開來,一發不可收拾。
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MSF)在利比亞的一位合作者Lewis Brown向BBC透露,以下截至上周五的WHO數據還低估了利比亞的現狀。
上周五,WHO正式宣布,西非埃博拉病毒是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埃博拉病毒是“不尋常事件”。考慮到其特點和毒性,還有可能進一步在國際蔓延,其後果可能會“特別嚴重”。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主任Tom Frieden當天評論說,很擔心埃博拉蔓延到尼日利亞首都拉各斯,那里需要采取緊急對策。
華爾街見聞本月初的文章曾介紹,埃博拉自身的傳染性並不強。它並非流感那種可以通過空氣傳播的病毒,只有與動物或者人類患者物理接觸後才可能被傳染。埃博拉疫情按說相對容易控制。
但過去一個多月,埃博拉的死亡與感染病例急劇增加。為什麽西非越來越控制不住埃博拉疫情?下圖展示了一個重要原因:醫療服務落後,基礎設施不足。
調查機構Afrobarometer發現,除了國內最大城市,在利比亞、幾內亞和塞拉利昂的其他地區,國民幾乎都無法及時到醫院就診。
Lewis Brown說,利比亞全國的醫療衛生系統在土崩瓦解。首都蒙羅維亞的五家大醫院在約一周內全部關門歇業。而在本月初,華爾街見聞就提到過媒體報道,蒙羅維亞的醫院已沒有床位收治埃博拉病患。
埃博拉能在西非逞兇的另一大原因是,這些國家醫務工作者明顯匱乏。
| ||||||
八月二十日的喜來登國際會議廳,一位身穿黑色T恤,戴著眼鏡,看似學生的年輕人站在講台上;而台下則坐著一群花了一萬元買門票入場的台灣資安界科技人士。 他是徐昊,在網路圈綽號windknown。白天,他是中國科技公司的軟體工程師,晚上,他則有另一個身分:駭客。兩個月前,他因為開發蘋果iOS 7.1.1系統的越獄(編按:利用蘋果行動裝置系統漏洞,取得最高許可權,Jail Break,簡稱JB)工具,而讓他隸屬的盤古越獄團隊在駭客圈竄紅,不僅成為中國第一支成功越獄蘋果系統的團隊,也是亞洲首例。 「如何繞過簽名檢查、通過沙箱、開發核心漏洞、輸入代碼……,」徐昊向台灣資安界工程師這麼解說,如何找出蘋果iOS 7.1.1系統的漏洞。用過蘋果手機的人,對「越獄」一定不陌生。七年前,iPhone第一代推出時,使用者若想在手機上,安裝蘋果軟體商店(App Store)以外的應用程式,或是變更手機介面,就必須下載「越獄」軟體。 越獄軟體需求大兩個月就有兩千萬人下載 以越獄手機使用的第三方線上軟體商店「Cydia」為例,短短兩個月就有兩千萬蘋果行動用戶(手機和平板)下載使用;而根據市場研究機構創市際去年底的報告顯示,台灣有兩成蘋果手機用戶曾使用越獄工具。 破解蘋果最新系統,很難嗎?「需要投入很多時間和人力,」台灣駭客年會召集人蔡松廷表示,自iPhone第一代發布以來,歐美駭客早已開始著手找漏洞,設法達到完美越獄境界(編按:手機重開機後仍是越獄狀態),而近年蘋果公司除了持續修補駭客找到的漏洞,也不斷強化產品,「通常要有三到四的0–day(未修補漏洞)才能破解,」 他說。 iPhone問世七年,iOS系統歷經五十次更新,蘋果堅持的不開放原則,燃起駭客破解的動力。第一代系統由美國、法國、英國工程師組成的團隊破解,接下來的版本也都由美國人拔得頭籌。 用戶「等很久了!」系統更新到破解花三個月 因此,今年六月,iOS 7.1.1越獄工具發布的消息一出,震驚駭客圈,因為開發者竟是中國人。蘋果仁網站總編輯呂哲宇說,這是目前最難破解的版本,從系統更新到破解長達三個月,用戶已經「等很久了!」 徐昊是其中的核心成員,他表示,發布當天,他在IP位置清單中,發現來自美國矽谷的蘋果公司,「從美國時間晚上九點到凌晨兩點,一直在測試和分析,」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旗下的工程師徹夜研究工具。目前,他們在越獄工具中應用的漏洞,也還未在更新的iOS 7.1.2系統中被修補。 一般人對駭客有負面印象,也讓「駭客」這個身分充滿神秘感。蔡松廷說,駭客白天也是一般上班族,不少人在政府、企業的資安部門上班,甚至還有相關科系的大學教授。 徐昊也一樣,一直研究微軟Windows系統為主,直到五年前,他換第一支蘋果手機iPhone 3GS,赫然發現手機的主人不是自己,而是蘋果公司。「沒有辦法瀏覽手機上的磁盤(硬碟)和目錄,用戶能做的事情很少,」徐昊說,相較於微軟Windows的使用者,可以自行下載驅動程式、組裝硬體,蘋果用戶卻無此權限。於是,他和幾位駭客朋友組團,直到去年底,他們發現手中掌握的漏洞,不論類型和數量,都達到一定規模,這才讓研究有了轉機。 曾面臨破局危險發布前團員只睡五個小時 團隊成員分布在上海、北京、美國和深圳,「工具發布前一兩個月,為了線上討論,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徐昊表示,研究中間,蘋果修補了他們發現的其中一個漏洞,讓他們不得不拉長研究時間,而且隨時都有可能破局。 過去破解蘋果系統的知名駭客,像是尼古拉斯.阿萊格拉(Nicholas Allegra)和綽號Comex的駭客,都因破解蘋果iOS系統而聲名大譟,相繼被蘋果延攬,擔任公司內部重要職位。 根據蘋果安全專家查理.米勒(Charlie Miller)表示, iOS的漏洞價值高達二十五萬美元, 而 iOS 7的漏洞預估值更高達五十萬美元,過去常有「不道德駭客」販賣漏洞給有心人士,從事非法行為。以此計算,盤古發現的四個漏洞,在地下市場達約新台幣六千萬元價值。 盤古在其官方網站的感謝名單中寫道:「感謝蘋果公司帶給我們優秀的作品」,意味著沒有蘋果,就沒有他們。換個角度來看,蘋果更新軟體的動力,其實也是來自這群駭客。 今年六月,庫克才在蘋果開發者大會上,大力讚賞預計九月推出的新產品iOS 8,如今,全球駭客們已摩拳擦掌,預計秋季一推出,全球駭客圈又將掀起一波激烈攻防戰。 【延伸閱讀】在台灣「越獄」,違法! 根據現行美國圖書館版權局「千禧年數位版權法案」(DMCA)的豁免條款,蘋果手機的越獄具備合法性,但如果越獄後使用盜版軟體,或是取出合法軟體中的程式碼修改,仍屬違法行為。 然而,DMCA只適用於美國,在台灣越獄仍算是違法。立勤國際法律事務所科技律師黃沛聲表示,美國一開始不准使用者越獄,當時為人詬病,甚至出現「刮鬍刀柄與刀片,要出自同一家廠商,才能使用」的反對聲音。因此,在二○一○年才將越獄納入了不罰項目。台灣雖參酌美國做法,但在豁免條款上,並沒有與其並進,根據著作權法,台灣仍不允許使用者解除蘋果手機的限制。 整理:莊雅茜 |
國際棉花價格已經跌至閾值下方,將促使美國政府向種植棉花的農民發放補助幫助其償還貸款。
中美兩國分別是全球最大的棉花進口國和出口國,中國需求下降且美國產出上升料推動本棉花季結束前,全球棉花產出剩余達到歷史最高,這令棉花期貨價格跌至近五年新低。棉花季始於8月1日。
為了幫助農民覆蓋種植成本,美國聯邦政府以52美分/磅的利率向棉花種植者提供9個月的無追索權農業生產貸款。美國農業部(USDA)計算,未來一周調整後的國際棉價為50.94美分/磅。
當國際棉價跌至貸款利率下方,美國政府允許農民以當前的國際棉價償還貸款,而非以他們獲得貸款時的價格。農民也可以選擇放棄以抵押農作物還貸款,只接受USDA的補貼(補貼金額相當於貸款利率與他們出售棉花時的國際棉價之差)。據USDA網站公布的數據,當前棉花種植農未償還的聯邦貸款為2430萬美元。分析師表示,隨著下月棉花收儲季的到來,該數字料會上升。
據USDA,上一次政府需要補貼農民還要追溯到2009年,總計貼了550萬美元。1999年至2009年間,美國政府每年給生產指定農作物農民的貸款計劃成本為3.32億美元。由於當市場價格低於借貸率和利息之和時,農民可以以抵押的農作物償還貸款,也可以只接受補貼,因此違約的貸款很少。
自中國上周表示,明年將減少棉花進口後,ICE 12月交割的棉花合約價格周四跌至61.40美分/磅,為2009年10月2日以來最低結算價。
中國發改委本周初表示,明年將根據國內棉花供需形勢做好棉花進口的相關工作,除發放按照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的89.4萬噸關稅進口配額、滿足紡織配棉等需要外,不再增發進口配額,並引導國內紡織企業多使用國產棉。
分析師也下調了棉花需求預期。法國興業銀行將本棉花季(始於8月1日)中國棉花進口預期下調30%,至560萬捆。
許多棉花交易員預計中國會減少2015年棉花進口,但量不會太大。自2011年底棉價大幅上漲後,中國一直在收儲棉花。但買入水平一直被看成是不可持續的,特別是當中國經濟遇冷時。美國政府預計本季美國棉花產出將增長28%,而今年棉價將下跌27%。
在史上最牛日本散戶橫空出世之後,日本機構也開始不甘寂寞。一筆總額高達67萬億日元的OTC交易險些刷新“烏龍手”記錄。
根據日本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數據統計,該交易共有40筆掛單,總額高達67萬億日元。其中最大份額的掛單是一筆19.6億股豐田汽車股票的買單(等於豐田57%的流通股股份)。此外,包括本田汽車、索尼和野村控股等知名日企的股票也在名單之中。
幸運的是,該筆交易在成交之前被發現並被取消,避免了史上最大烏龍的出現。不過交易歷上這種情況並非單例。2012年8月,騎士資本因為掛單失誤而出現巨額虧損,最終宣布破產。早在2005年的時候,Mizuho金融集團就因為在電子盤交易操作失誤造成了270億日元的損失。而瑞銀則在2009年出現過價值3萬億日元的可轉債掛單。
在自動化策略越來越成熟之後,電腦自動掛單買入和賣出已經十分平常。不過如此大規模的掛單還是讓市場參與者大感意外。一家東京的信托銀行的策略師表示,“從未聽說過如此巨量掛單取消,市場或者交易所肯定存在BUG。”
目前尚不得而知是哪家機構因為何種原因而出現了這樣的操作。由於OTC交易的特殊性,很難確定參與方究竟是誰,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家機構有能力調動大量資金。在財經博客ZH看來,這可能是大投機分子或者是日本央行自己的一次失誤。(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金價連續第七周收跌,創2010年最長連跌期,回吐今年所有漲幅。對沖基金等投資者押註金價再跌,大幅削減黃金多頭,黃金空倉規模創新高。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上周末報告的截至9月30日數據顯示,黃金期權與期貨的空倉規模創2006年有記錄以來最高記錄。全球最大黃金上市交易基金SPDR Gold Trust的黃金持倉量上周三減至768.66噸,為2008年12月以來最低。上周Comex期金下跌1.9%,跌幅為2013年1月以來第五高。
9月底公布的美國二季度GDP增速終值為4.6%,創2011年第四季度以來新高。美國經濟加快增長的同時,美元創下四年來最高記錄。一些投資者預計美聯儲將提前加息,黃金作為通脹對沖工具的需求有限。高盛、匯豐等投行均預計金價將走低。
管理12億美元的McQueen, Ball & Associates公司首席投資官Bill Schultz認為:
“黃金正在失去人們的愛,美國經濟越好,美元越走強,就會越驅使人們離開黃金。”
高盛上周四重申,預計12個月內金價降至每盎司1050美元。匯豐將明年的預期金價由每盎司1310美元下調至1175美元。
法國興業銀行次日報告稱,美國經濟近來表現好轉意味著,市場將開始預計,美國利率上升的速度會更快。該報告預計,金價將低於每盎司1200美元。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金價並非一味下跌,還會有起伏。管理85億美元資產的Permanent Portfolio Family of Funds Inc.公司基金經理認為:
“我沒有把黃金看得特別負面。我們是長期持有者,因為相信它是維持和累積長期財富的組成部分。黃金現在處於交易幅度的低端,在我看來,它是一種波動的資產。我並不是太過擔心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路透是這般形容的:這是債市史上最重大的會面之一。兩個固定收益投資領域最顯赫的名字,同時被媒體冠以“債王”封號,Bill Gross與Jeffrey Gundlach。兩人是激烈的競爭對手,此前從未會面。這次,兩個大人物舉行了一次秘密會談。就著檸檬水與蔬菜沙拉,兩人討論了是否聯手。
就在9月26日Gross震驚全球市場的離職前不久,在9月15日那周,Gross找到了Gundlach,拋出了這顆重磅炸彈。據Gundlach向路透表示,Gross當時說自己就要被四十年前親手創建的全球最大債券基金Pimco解雇了。
Gross當時透露已經考慮離職有一段時間了。今年初,被公認是Gross接班人的Mohamed El-Erian離職,這迅速引發公眾危機,Pimco陷入了混亂。Gross告訴Gundlach,自己早在六個月之前就與另一家機構在談,但並未透露是哪家。
Gundlach向路透詳細描述了兩人的會面:
Gundlach完全沒有想到Gross會打電話過來,他說:“Gross是通過DoubleLine(Gundlach管理的基金)的接線員接進來的。”
不敢相信這真是Gross,Gundlach說他“讓前臺記錄了號碼,隨後回撥過去確認這不是惡作劇。在幾小時後,我在家里給他打了電話。”
Gundlach說:“在電話里“格羅斯告訴我Pimco不再需要他了”,然後我說“這真是難以置信的愚蠢決定””。
Gundlach說他安慰了Gross,並對此感同身受,因為他自己是在2009年由於權力鬥爭被法興旗下的TCW Group解雇。
70歲的Gross告訴Gundlach他不想退休,他希望能夠繼續管錢,盡管規模可能會收縮。
在兩人的通話臨近結束時,54歲的Gundlach向Gross發出邀約,他說;“我真心認為我們可以考慮下組一個“夢之隊””。
第二天下午四點左右,Gross來到Gundlach位於洛杉磯的住所,兩人談論了各自的職業生涯,Gross對Pimco的感情,以及兩人攜手的可能。
Gross顯然對Gundlach了如指掌,他說自己的妻子Sue對此作了詳盡的調查,並對Gundlach的成就贊不絕口。
Gundlach告訴Gross,由於Gross之前的成就過於耀眼,這使得Pimco規模過於龐大難以管理,甚至是幾年的平均水平回報都會被人們認為是失敗。
Gundlach表示,在會談中,Gross“提及了“債王”的事,並將兩人的成就與NBA的球星科比以及更年輕的勒布朗詹姆斯作了類比。
Gross告訴Gundlach:“如果說我是科比,你就是勒布朗。我有五枚總冠軍戒指,你有兩枚,日後很可能會拿到五個。”
兩人的會面並未達成任何合作的決定,但同意將保持聯系。Gundlach很明確的表示希望完全掌控DoubleLine。
一周後,在宣布加盟Janus的聲明之前一晚,Gross致電Gundlach,留言稱自己將離開Pimco加盟另一家公司。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史上最大規模的貨幣實驗行將結束。北京時間周四淩晨,美聯儲即將公布10月會議聲明,幾乎可以肯定,這項超級貨幣刺激計劃即將“壽終正寢”。
投資者已經準備好美聯儲停止最後150億美元的月度債券購買行動,現在,他們把賭註壓在另外一件事上——美聯儲是否會發出鴿派信號以平滑市場波動。
英國《金融時報》引述Brown Brothers Harriman公司的新興市場策略主管Win Thin稱,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巨量的貨幣實驗,市場和美聯儲都擔心QE退出會出現什麽景象。
在QE實施的六年中,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膨脹到4.45萬億美元。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QE的退出並非毫無痛苦,難保市場不會再度上演資金大撤離。下圖顯示的是QE1、QE2和扭轉操作結束時標普的反應:
在這次QE3即將退出之時,市場同樣經歷了多年未見的大地震。10月中旬,標普500抹去了今年全年的漲幅,美債收益率出現閃電崩盤。
但是隨後,市場將註意力放在美聯儲這次的紀要上,這幫助市場恢複了穩定,股價連續上漲,標普500周二漲了1.2%,從10月中的低點反彈了7%,美債收益率止跌回升。
投資者希望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的時機可以推遲到2015年下半年,防止市場再次出現動蕩。
還有分析提到,在全球經濟疲軟的大背景下,美國經濟增長似乎也開始出現放緩跡象,中期通脹與複蘇變得越來越不確定,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還將保留“維持低利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措詞”,堅持更鴿派的短期貨幣立場。
但是風險在於,市場已經強烈預期美聯儲寬松預期,一旦會議紀要沒有達到預期,市場會報以大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上一次遭遇沙特精心安排的“原油價格戰”,美國石油開采商輸得很慘。
1986年,沙特的原油“水龍頭”足足四個月沒有關上,油價暴跌67%,僅僅高於10美元/每桶。
美國原油產業遭遇重創,在隨後的近20年里原油產量一蹶不振,沙特重奪原油市場寶座。
如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會議在即,盡管沒有人再期待沙特和它的小夥伴們會像當初那樣大規模的“放水”,而美國頁巖油產生也表示不會減產,然而那段悲壯的記憶再次浮現在美國石油行業高管們的腦海里。
覆蓋原油行業37年的老將、咨詢公司Strategic Energy and Economic Research總裁Michael Lynch告訴彭博社:
1986年原油價格崩潰,美國原油行業始料未及,許多公司被迫關閉。誰也無法忘記那段歲月,它是美國文化記憶的一部分。
OPEC貢獻了世界約40%的原油產出,10月的日產量達到3100萬桶,超過了3000萬桶的目標。
油價自6月的高點已經下跌超過30%。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明日OPEC會議將召開,WTI原油昨日下跌1.69美元,跌幅達2.2%,收於每桶74.09美元,創四年新低。布倫特油價下跌1.7%,收於每桶78.33美元,刷新四年新低。
咨詢公司ESAI Energy高管Sarah Emerson如是說:
必須要有人出手了,OPEC似乎在說“一定得是我們(出手)嗎”?
市場之爭
實際上,1986年的大崩潰中,沙特並沒有先發制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張,沙特扮演的是原油市場供應的調節者,油價上漲就增加供應,油價下跌就減產。
彭博社匯編的數據顯示,隨著OPEC其他成員國的產出增加,沙特的日原油產量由1981年的超過900萬桶降至了1985年的317.5萬桶。普利策獎獲得者Daniel Yergin指出,這使得沙特面臨著日益增加的財政赤字問題。
1985年12月,沙特宣布了重獲原油市場份額的意圖,油價隨即開始下跌,從1985年11月巔峰時期的31.72美元/桶最低跌至次年3月的10.42美元。
1986年12月,OPEC達成了新的“市場瓜分”協議。此時,美國石油開采商已經受到重創,主要采油區失業率飆升。俄克拉荷馬州失業率升至8.9%,德州升至9.3%,而當時全國的平均失業率約為7%。
美國能源資料協會(EIA)的數據顯示,1986年,俄克拉荷馬州和德州的原油產出分別下降了8.3%和7.1%。
能源開采服務公司Kruse Energy & Equipment聯合創始人James Richie告訴彭博,“當時市場上充斥著原油開采設備”。 專業拍賣油田設備32年的Richie表示,那一年他主導了86起拍賣,比正常年份的兩倍還多。
1986年,油田開采設備變得一文不值。
彭博社稱,這一段歷史也許能夠解釋,為什麽今天美國頁巖油開采商們會指責沙特和OPEC為價格下跌的罪魁禍首,並認為“原油價格戰”旨在迫使它們出局。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