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余蕊均 每經編輯 文 多
在2017年剩余的兩個多月內,如何打好“收官之戰”,實現穩中求進的目標,無疑是各地經濟工作的重點。
以“新一線城市的領頭羊”成都為例,今年國慶中秋“雙節”過後的第一周,包括全球醫療巨頭美敦力、行業龍頭萬科集團、知名高校對外經貿大學等紛紛“牽手”成都。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9月,成都新簽約引進重大項目283個,完成全年目標的94.33%,同比增長26.34%;總投資6286.12億元,同比增長158.8%。其中158.8%的投資增速,在成都的各項工作中尤為亮眼。
汽車制造為成都五大支柱產業之一,圖為成都一汽大眾新捷達生產線(資料圖)
應該看到,近年來,這座千年古都,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過程中快速成長;同時,在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都,已然成功完成了由省會城市到區域性中心城市再到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三級跳”。
當然,雄心不止於此。“當前,成都正按照‘三步走’戰略路徑,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積蓄沖刺世界城市的能量。”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範銳平在日前舉行的成都市投資促進工作會議上表示,要深刻認識抓產業生態圈建設對城市經濟工作牽一發而動全局的效應,同時,要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讓“投資西部、首選成都”成為廣泛共識。
10月10日,美敦力醫療創新中心項目在成都高新區新川創新科技園舉行了奠基儀式。此前,這家全球醫療巨頭已在成都布局了“便攜式血液透析系統生產項目”和“下一代探頭增強型胰島素泵系統生產項目”。
在美敦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奧馬爾·伊什拉克看來,成都作為中國中西部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具備良好的基礎設施,許多世界500強企業都在這里建立了研發和生產設施。
三度攜手,奧馬爾·伊什拉克對成都的基礎和優勢早已了然於心。
在他的眼中,成都聚集了華西醫院等豐沛的科研、醫療資源,擁有電子工程、材料化工、醫療健康等方面的優秀人才,加上較為完善的產業基礎,這些要素能從很大程度上在研發、人員招募等方面為企業發展帶來持續優勢。同時,在中國西部城市的版圖中,成都區位優勢非常明顯,這對於未來基層醫療機構的輻射,將帶來很大的便捷。
“成都是美敦力在西部地區重要的戰略支點,我們將把全球領域先進的醫療技術帶到中國,同時持續推進在成都的投資,開發更多的設備和產品。”他說。
按進度,該醫療創新中心將於2020年開始運營,預計每年能夠培養約7000名醫療專業人士。同時,“龍頭”也將進一步帶動上下遊配套企業和研發機構落地,助力成都生物醫藥產業生態圈建設。
還應該看到的是,成都具有良好的生物醫藥產業基礎和較強的醫藥研發創新能力,2016年,全市規模以上生物醫藥制造業實現銷售收入450億元。作為支柱產業,生物醫藥產業被寄予厚望。
不難想象,隨著美敦力醫療創新中心的成立,無疑將豐富成都從創新產品的研發、生產到應用培訓、臨床交流的生物醫藥產業業態組合,助推成都生物醫藥產業對接國際化資源,早日邁上千億產業集群臺階。
當然,青睞成都的不止美敦力。10月12日,萬科董事會主席、總裁、首席執行官郁亮現身成都,見證萬科與成都的再度攜手。
根據雙方當天簽署的合作協議,萬科將參與成都以“東進”“南拓”戰略為重點的產業新城建設,擬在成都新增投資2000億元;同時,萬科中西部區域總部基地也將落戶成都。
成都正在成為“外資東進、內資西移”的首選之地。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9月,成都新簽約引進重大項目283個,總投資6286.12億元,同比增長158.8%。其中,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26個,總投資514.58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重點發展的電子信息、汽車制造、食品飲料、裝備制造、生物醫藥五大支柱產業,加快發展的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新能源等優勢產業新簽約引進重大項目個數占比接近一半。
軌道交通為成都加快發展優勢產業之一
同時,投資100億元以上的紫光、格羅方德、吉利、一汽大眾、京東方健康、藥明康德等7個特別重大項目,則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汽車、生物醫藥3個支柱產業中。
“立足產城融合,加強生態圈招商”“強化項目服務,狠抓重大項目招引促建”“統籌協調生產要素,保持企業投資信心”……日前舉行的成都市投資促進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成都的招商引資策略。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範銳平在會上表示,招商引資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必須以順暢的體制機制支撐,才能充分整合資源、激發各方積極性。
值得註意的是,圍繞“產業生態圈建設”進行招商引資,將是成都實現城市未來發展目標、承擔起國家使命的關鍵之要。
範銳平指出,要進一步轉變理念、開闊思路,深刻認識抓產業生態圈建設對城市經濟工作牽一發而動全局的效應,同時,也要轉變方式講求效益,摒棄不計成本不講效益的招商引資方式,進一步聚焦主導產業、產業高端和帶動效應,適當提高區域投資門檻。
事實上,今年以來,成都加快調整城市空間布局,產業布局和發展方向更加明確,圍繞生態圈招商的路徑亦更加清晰。由此不斷增強的投資吸引力也讓各路資本紛至沓來。
成都,正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對於成都而言,盡管已完成了由省會城市到區域性中心城市再到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三級跳”,但面對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步入新階段的大背景,要贏得未來發展,站穩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地位、積蓄沖刺世界城市的能量,必須依賴產業實力的不斷壯大。
今年7月,成都舉行“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被稱為“產業新政50條”的《關於創新要素供給培育產業生態提升國家中心城市產業能級若幹政策措施的意見》正式出爐,“1+7”八場政策發布會緊鑼密鼓召開……應該說,這場圍繞人才、技術、土地、資本、數據等核心要素展開的創新改革,將對成都培育產業生態、推動產業發展發揮極大的支撐作用。
縱觀全球,發達城市都因擁有強大的產業體系和經濟實力而站到世界舞臺中央,而隨著產業發展和城市功能的耦合,將有利於促進城市的生產、消費、就業、服務等功能提升。所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形成成熟的產業環境,能夠為城市帶來何種磁力,成都深諳其中要義。
值得註意的是,站上新起點,成都正大力構建產業生態圈,圍繞項目這個“牛鼻子”,在成都崛起的早已不只是一座座廠房,還有城市基礎設施、教育、醫療設施等。
“重塑產業經濟地理,不是簡單的‘造城’,目的是要打造有機融合、良性循環的產業生態鏈生態圈。”對於正在布局建設的66個產業功能區,成都市經信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堅持規劃理念,產業園區與周邊城鎮區域要統籌規劃融合發展。”
成都期望,通過在政策、要素、服務、保障等方面綜合施策、精準用力、協同發力,全力推動產業新政落地落實,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讓投資環境的比較優勢更加凸顯,讓“投資西部、首選成都”成為廣泛共識。
2018年1月27日,泰合位於成都青羊區的總部,周末無人加班。(南方周末記者 馮葉/圖)
二十多年前從罐頭廠起步,一躍進入地產業,再通過入股銀行躋身金融領域,泰合集團快速崛起,從寂寂無名之輩搖身變成打算接連收購三家上市公司的資本玩家。
2014年至2016年,是泰合資產膨脹最快的幾年,總資產依次約為90億、127億和209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銀行同業業務的激增。
四川泰合置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泰合集團”),原本只是南充這個三線城市的小地產商,但在近三年時間內資產急劇膨脹,並接連向三家上市公司拋出收購邀約。
其中兩家上市公司還沒收購完,泰合集團董事長王仁果就突然失聯了。2018年1月2日晚間,其一收購成功的華神集團(已改名泰合健康,000790.SZ)披露了這則消息。
王仁果再次出現,已經是半個月後。微博上,一位疑似泰合的員工在王仁果複聯的新聞下,上傳了一張照片。照片上,王仁果身處機場,穿藍色休閑外套,戴著眼鏡,面對鏡頭,微微一笑。
但這並未打消媒體對這位46歲的神秘富豪的好奇心,很多記者湧向王仁果的老家——四川廣安石筍鎮玉豐村,試圖搞清楚其發家之謎。
一位長期關註泰合的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評價其發展路徑時,只用了一個字——“陡”。
王仁果的早年經歷就是一個白手創業的故事。
綜合媒體報道,王仁果祖上原本居住在廣安市區,但在1960年初,王家從爺爺那輩開始,下放到了村里。
下放後,王仁果的爺爺開始以賣酒為生,依然喜歡閱讀。王仁果受到了影響,要比同齡的孩子聰明、早熟。但到了父親王安全那輩,家里經濟變得十分窘迫,王安全是煤炭工人,王仁果母親身體不好,還要照顧4個孩子——王仁果排行老二,還有一個姐姐和一對弟妹。
在石筍中學複讀一年後,1990年,王仁果考上了南充財貿學校的財務會計專業。當時,中專包分配,初中畢業都是先招中專再招高中。石筍老片區7個鄉鎮,一共只有兩個人考上中專,其中一個就是王仁果。
1993年畢業,王仁果被分到了南充罐頭廠,並在那里結識了太太張碧華。後來,南充罐頭廠派出包括王仁果在內的3名銷售,前往深圳做罐頭出口。一來二去,王仁果認識了不少港商,不甘平庸的他很快辭職回家,辦起了自己的罐頭加工廠——南充市華港亞有限公司。
後來的故事證明,王仁果的確走在了前面。2007年,南充罐頭廠破產,賣給了私人。接盤者正是當初和他一起去深圳打拼的李映平。
不過,石筍鎮上的一位村民曾在王仁果的罐頭廠上班,他向媒體表示,後來因和一位香港生意人的交易未收到結款,罐頭廠資金鏈斷裂。
此後,王仁果盯上了突飛猛進的房地產業。2002年,還是在南充,他創立了四川泰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也就是泰合集團的前身。
截至2016年底,泰合對外宣稱總資產已過600億元。而未經審計的財報顯示,截至2017年中,泰合總資產兩百多億元,資產負債率65.78%。
在泰和對外的宣傳片中,將其自身定位於“全球擁有卓越影響力的綜合型金融服務集團”。泰合官網顯示,其已形成“金融主業突出,大健康、文化旅遊、房地產、教育、農業等相關產業協同發展”的產業布局,控股參股多家上市公司、民營銀行,自持和管理21家高星級或主題式酒店,控股3所職業院校,參股多家金融機構及擁有三十多家各類子公司。
一位與王仁果接觸過幾次的媒體人評價說,王仁果思維敏捷、待人和氣,最重要還是膽子大,“說自己有600億資產,那能排進中國前二十了”。而在福布斯和胡潤的富豪榜單上,王仁果從未出現過。
在這位媒體人看來,與新希望這種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老川企不同,“泰合是突然冒出來的”。
盡管王仁果是川商總會的常務副會長,但這位媒體人曾向一些川籍企業家了解過泰合,大家都表示“說不清楚”。一位同在南充起家的地產高管亦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以前大家雖然都在南充,但對泰合的了解幾乎全部來自本地媒體。
兩年前,王仁果在老家修起了占地約2000平米的四合院,村民稱這里是“王家塘”或“王家院”。2017年清明節,王氏宗族在四合院辦了四五十桌宴席,王仁果本來要回來卻沒有回,村民聽說,他去陪一位廣安走出的貴客了。
經營多年,泰合在香港、多倫多、北京和成都設了四個總部。接近泰合的人士說,王仁果經常待在北京。
作為地產企業,泰合其實很小。由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主辦的2017中國房地產500強測評結果顯示,泰合並未上榜。除此之外,泰合也很少登上四川本土的地產商排行榜。
泰合集團的官網顯示,其地產項目主要集中在南昌、廣安和成都,累計開發的房地產面積只有330余萬平方米,這個體量還不及恒大一個年度開發面積的一半。
泰合在成都只有3個項目,體量都不大。其中一個是住宅,位於溫江光華新城的泰合新光華府;另一個是位於錦江區攀成鋼的泰合國際財富中心,相當於東二環,位置優越;還有一個是泰合國際金融中心,位於成都新開發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區。
總投資40億元的泰合國際財富中心,是泰合在成都投資最大的地產項目。這是一個涵蓋住宅、酒店、商業、寫字樓的高端綜合體,占地約76畝,目前仍處於施工狀態。
泰合國際金融中心則是泰合自持的總部大樓,正在封頂,年底前將有少量公寓出售。但一位2017年去該項目面試過的地產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當時問過從泰合離職的朋友,朋友勸他不要去,因為成本控制不佳,該項目成本管控的人幾乎走光了。
此外,在與HR交流的過程中,這位地產人士感覺泰合後續項目不足。比如他問HR,泰合國際金融中心做完以後做什麽,HR對他說,你可以轉金融。“可幹我們這行的很難轉金融。”他感到吃驚。
被泰合放上官網的地產項目,尤其是體量比較大的項目,大多也是近十年才陸續開發的,最大的特點是與政府合作。
比如2017年剛剛奠基的泰合廣安金融中心,就是與前鋒區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項目規劃有商業、公寓、星級酒店、寫字樓等多重業態,是廣安一個代表性地標綜合體項目。
泰合在廣安還有一個標誌性項目——國際商貿城。這個項目總占地兩百多畝,原本土地性質是商服,主要打造集家居建材MALL、星級酒店、智能寫字樓、倉儲物流等多業態於一體的都市綜合體。但在2016年,約1/5的商服用地被調整為二類居住用地。
2017年初,泰合以底價76萬元/畝競得都江堰土地119.37畝,與都江堰政府合作,意欲投資366億打造青城山國際旅行度假區,這也是泰合集團迄今為止最大手筆的投資。
一位成都地產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最近幾年,成都拍地有所收緊,而健康和文旅是成都發展的主要方向,所以幾乎全部開發商都沖到這兩個板塊里多拿地。
泰合的轉折點發生在2005年。那一年,王仁果入股了南充市商業銀行並擔任董事。他持續幹了兩屆董事,一直到2013年才因退股而變為監事。
2004年,中國銀監會下達“生死令”,要求在2006年底前,絕大多數城商行資本充足率要達到8%。然而現實十分嚴峻,直到2004年底,全國112家城市商業銀行的總體資本充足率僅為1.36%,相反不良貸款率高達11.7%。
在此背景下,大量城商行向民企打開了大門。南充市商業銀行因為資產質量較好,同時引入了德資和民資,一時風頭無兩。增資擴股完成後,國有股下降到8%左右,外資約占13%,民資以70%左右的占比成為絕對主力。
當時,業界對於民資是否應該控股銀行有很大的爭議。反對者認為,民資變成銀行大股東後,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融資,會把銀行變成圈錢的工具。但最終“生死令”壓倒了這種擔憂。
泰合等諸多地產商均成為南充市商業銀行的股東,但泰合持股比例很低,達不到披露的要求(持股5%以上才需披露)。南充市商業銀行在2008年至2016年進行了信息披露,從中不難發現,泰合與南充市商業銀行之間的關聯交易多種多樣。
比如在2008年,南充市商業銀行修建辦公大樓,是泰合集團為其拍地並墊付土地款項3500萬元左右,但南充市商業銀行很快就還給了泰合5000萬元。直到2012年底,兩者之間的賬仍未結清。
2009年8月,南充市商業銀行又向泰合訂購了20套“泰合尚渡”項目的房子,共計880萬元。簽訂合同的20天內,南充市商業銀行就支付了總價的50%,封頂時又支付了40%。
從2010年開始,泰合開始全力進軍金融。先是與起家於山東的一家銀行合資成立了一家村鎮銀行,以註冊資本2億,成為西南地區註冊資本最大的村鎮銀行。其中,這家銀行是大股東,出資占比40%。泰合與其關聯公司占比16%,位列第二。
四川一位資深地產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家銀行一貫很激進。據他所知,幾年前,另一家四川企業差點在這個銀行上栽跟頭,“資金過橋、多重嵌套,能玩的金融創新估計都玩了”。
此外,泰合還入股了邯鄲銀行、四川儀隴農商銀行、巴中農商行以及達州市商業銀行。並在2015年底,作為主發起人控股了廣安思源農商銀行,這是西部第一家取得牌照的民營銀行。
2015年12月,王仁果登上《川商》雜誌封面。他在內文中回憶這段征戰銀行的歲月:“我是學會計出身的,兜兜轉轉這麽多年,我又幹回了我最熟悉的老本行。”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11月,《中國日報》海外版刊登消息稱,泰合成功收購了剛果民主共和國第三大銀行——剛果國際銀行(International Bank for Africa in Congo,簡稱BIAC)。這家銀行擁有一百多年歷史,但並非泰合所宣傳的“優質資產”。
據彭博社消息,BIAC在被收購前陷入流動性危機,已被政府接管,因為銅、石油和其他主要出口產品的價格暴跌正在威脅當地經濟。BIAC擁有超過40萬個賬戶,總資產為5.56億美元。
從泰合披露有限的資產負債表來看,2014年至2016年,是泰合資產膨脹最快的幾年,總資產依次約為90億、127億和209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銀行同業業務的激增。
截至2015年底,泰合集團的貨幣資金為3.57億元,存放同業款項及拆出資金為5.3億元,合計8.87億元;而在2016年底,這兩項資產合計達91.59億元,相比2015年增長82.72億元,與泰合集團總資產增長規模相近。
一家大公司的CFO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因地域等因素所限,農村商業銀行直接放貸業務比重不高,它收進來的存款很多就是放給同業。泰合作為銀行股東,從銀行直接貸款有比例限制,不排除銀行先把錢拆給同業,再由同業貸給泰合的可能性。
2018年1月27日,地鐵上蓋的泰合國際財富中心正在施工。(南方周末記者 馮葉/圖)
四川成都中院的一起內幕交易案,意外揭開了泰合走上資本市場的緣起。
2014年3月,山東上市公司江泉實業(600212.SH)意欲重組,中間人張健業找到了泰合集團。但由於泰合擁有的商鋪和酒店等資產不符合“借殼”上市條件,最終此事沒有談成。張健業後因其他內幕交易被判刑。
或許正是這個原因,在對後來3家上市公司的收購,泰合均試圖通過對其控股股東層面的股權收購,完成對上市公司的間接控股。
2015年8月,華神集團(後改名泰合健康,000790.SZ)公告稱,泰合集團拿下四川華神72%的股份,交易對價13億元。四川華神為華神集團的大股東。
華神集團是以現代中藥、生物制藥等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泰合入主後,並沒有改變其發展主線,而是宣布泰合進入大健康產業。
一位接近泰合的人士透露,泰合健康在泰合整個版圖里很小,王仁果在上市公司擔任董事長就是個形式,每年領取薪酬不過25.86萬元。另外,泰合健康經營業績不佳,原華神時代的高管陸續離職。
真正引資本市場側目的收購案發生在2017年9月,泰合集團計劃以相似手法獲得四川上市公司宏達股份(600331.SH)的控股權,宏達股份控制著信托巨頭四川信托。
宏達股份實際控制人為宏達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滄龍。
這場收購案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火藥味,被外界稱為“新老川商暗戰”。在收購過程中,宏達一邊與泰合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一邊又向安信信托(600816.SH)融資18億(很快還了9.825億元),同時將股份質押給安信信托。
很快,因宏達實業、宏達集團未及時就控股權變更事宜通知安信信托,安信信托向上海高院提起訴訟並申請財產保全措施,訴訟標的金額達10億元。其後,宏達集團、劉滄龍持有的宏達實業合計82%的股權被司法凍結,凍結期三年,導致無法過戶給泰合。
泰合也是有備而來。43億元的收購計劃中,其中18億元為收購直接支付交易對方的股權轉讓價款,另外再向宏達實業增資25億元用於解決相關訴訟問題。
目前,僅有部分宏達實業與宏達集團的老股東將股份過戶給了泰合,泰合已就股權轉讓糾紛向四川省高院對劉滄龍提起訴訟,判令被告履行股權轉讓協議的各項義務,並支付違約金3.7億元。
上述知情人士說,宏達主要人員一度想找人接盤,但後來後悔了,因此找了安信信托出面幫忙。安信信托與劉滄龍素有淵源,安信信托的實際控制人高天國亦是四川走出的風雲人物。
對此,宏達集團拒絕評論。
上市公司公告顯示,2017年7月,宏達股份剛剛購買了安信信托一款理財產品,斥資4億元。
僅僅過了3個月,泰合又計劃以31億港元(合計26億元人民幣),大手筆入主中國金屬利用(01636.HK)。中國金屬利用是由福建神秘商人俞建秋在開曼群島設立的,公司主體在四川綿陽,附屬公司股東包括多家四川地方國企。
為了收購這3家上市公司,泰合前後欲豪擲八十多億元。在答複上海證券交易所時,泰合稱收購宏達的錢是自有資金,來源為公司經營收入、資產出讓收入及股東增資等,無杠桿融資。然而,對宏達股份和中國金屬利用尚未收購完畢,王仁果就突然失聯了。
在王仁果複聯後,2018年1月30日晚間,宏達股份公告稱,原涉及公司實控人可能發生變更的重大事項,因《股權轉讓協議》及相關合同協議的解除而終止。這意味著王仁果入主宏達股份的計劃終止了。
近日,南方周末記者撥打了王仁果帶有6個6的手機號碼,對方仍處於關機狀態。
長三角城市群正處於產業升級加速、向創新驅動轉型的關鍵時期,各城市之間的聯系也正邁向深化協同階段。
近日,G60科創走廊第一次聯席會議在上海召開,審議通過了《G60科創走廊總體發展規劃3.0版》(下稱《規劃》)。
根據《規劃》,G60科創走廊由原先的滬嘉杭3個城市擴容至蘇浙滬三地9個城市,原先的城市戰略上升為長三角區域戰略。
“長三角地區現已發展成為我國最具經濟活力、開發程度最高、工業體系最完備的區域之一,它在人才、資源、產業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與世界頂尖區域相比是有差距的。”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院長王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G60科創走廊也許會是長三角一體化的先頭部隊。
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
短短兩年時間里,G60科創走廊已兩度擴容。
2016年5月,上海市松江區提出沿G60滬昆高速公路構建產城融合的科創走廊,以推動這條交通動脈兩側在松江轄區內的“一廊九區”實現“脫胎換骨”的變化。
2017年3月,上海市松江區與浙江省嘉興市、杭州市簽訂《滬嘉杭G60科創走廊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探索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區域協同機制。
而此次審議通過的《規劃》,將G60科創走廊的範圍在滬嘉杭3個城市基礎上,增加金華市、湖州市,江蘇省蘇州市,安徽省宣城市、蕪湖市、合肥市,形成了“一廊一核多城”的空間布局規劃,覆蓋面積約7.62萬平方公里,區域常住人口約4900萬人,GDP總量約4.86萬億元。
“高速公路意味著資源的流動性。”王濤分析,首先是存量的流動,G60科創走廊之間的城市基於高速公路和高鐵的發展,人才的流動性和要素的布局會加快;其次是增量的聚集,應該打造一個統一的品牌,當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內形成品牌力量時,就能吸引更多人才和資源集聚,就像美國矽谷101高速公路一樣,成為全球科技創新創業的新聖地。
兩年多來,一大批百億元級項目落戶G60科創走廊,其中包括投資100億元的海爾智谷項目、投資200億元的正泰啟迪智電港項目、投資100億元的清華啟迪二期項目、投資100億元的修正醫藥項目、投資200億元的國能新能源汽車產業項目等,總投資達到1467億元,其中一半已經開工。
但王濤也提出,長三角城市群正處於轉型提升、創新發展的關鍵階段,如何進一步實現高質量發展,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這里面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比如長三角區域的協同創新方面,王濤在去年7月舉行的滬嘉杭G60科創走廊建設論壇上就提出,需要解決產業結構趨同、創新要素分散、要素管理機制缺乏等問題。
其中,在要素管理機制方面,他認為,長三角的區域協作多通過較為松散的議事機制來實現,制度化不足,缺乏對區域長遠協同發展的統籌把握和長期規劃,難以高效、有序、持續地實現區域協同,需要進一步建立創新要素目錄和要素調用、協同、交易、評價機制。
此次《規劃》也聚焦機制完善,提出打響“G60科創走廊要素對接大會”品牌,按照不同行業、不同主體,每年務實開展3~5次專題性的要素對接大會,著眼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方向,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高效對接,推動科創要素高效配置和科創成果充分轉移轉化。
同時,《規劃》提出,探索建立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制度和專題會商機制,堅持問題導向,務實加強協同磋商和研究對策,並在松江設立實體化運作的G60科創走廊辦公室。
在制度創新方面,《規劃》提出,要創建G60科創走廊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實施“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完善統一的知識產權價值評估機制。
並著眼以“簡政放權+互聯網+店小二”為要義的G60科創走廊產業集群發展“零距離”綜合審批制度改革深化,共同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生態環境。
企業唱響“多城記”
“G60科創走廊也許會是長三角一體化的先頭部隊。”王濤表示。
他對記者分析,首先,當前中國依舊處於世界競爭產業鏈的中低端,亟需註入科創新動能;其次,人才、科技等高端創新也是最易於流動的要素。“在一體化上,一方面需要行政規劃起作用,比如提升科學設施和交通基礎設施的互通,另一方面需要讓一些市場化的創新要素充分流動,而科創無疑代表了一種未來。”
王濤曾指出長三角創新要素分散的問題,不僅表現在各類型創新要素分散,長三角各城市的創新資源分布也不均衡,比如,上海的創新資源相對集中,嘉興則相對較少,同時,長三角各城市在創新資源配置能力上也存在明顯差異。
為了縮小差異,G60科創走廊從1.0版到如今3.0版的“三級跳”的過程中,始終聚焦科創驅動產業一體化發展,不少企業唱響了“多城記”。
比如,上海艾樂影像材料有限公司的“戰場”已經覆蓋了整個長三角地區,形成了總部研發在松江區、生產在嘉善縣的雙城發展模式。
公司總經理王庭表示:“松江人才、技術、信息等優勢聚集,對於公司總部研發中心的打造非常有利,可以提升公司品牌效應、拓展外貿業務。”
再比如,上海保隆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把總部設在松江洞涇鎮的同時,也在安徽寧國設立了保隆(安徽)汽車配件有限公司,最近又擬在合肥打造一個生產基地。
“這兩年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過程中,G60這個概念得到大家的普遍認同,具有一定的示範性,無論是松江、杭州還是嘉興都做了大量工作,有了一定基礎,這次《規劃》在這個基礎上把G60科創走廊從城市戰略上升為長三角區域戰略也是一種有益的探索。”王濤對記者表示。
數據顯示,2016年至今,松江區新增市場主體6萬多家,其中來自蘇浙滬皖的企業就占了約三分之一,呈現出長三角城市合作分工,科創要素自由流動,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協同配置的好勢頭。
此外,從2016年至今的20多個月的時間里,洞涇鎮引進了22家與人工智能有關的企業,包括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等。去年,洞涇人工智能產業基地還獲批科技部國家火炬人工智能特色產業基地,成為首個國家級人工智能特色產業基地。
6樓提及
唔知點解, 有少少心涼
9樓提及
咁又係, 呢一小把火, 又燒唔到浮雲李的基業
遊客反而受盡苦頭,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