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現代美容:江湖險惡,打不贏就撤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1mtuh.html

在河邊走,濕腳難免。

 

現代美容(00919)突發盈警,有投資者洗倉。還沒反應過來,已經暴跌。對於這種暴跌,我的第一反應是:撤。江湖險惡,走了再說。她有實質性的經營困境,也有大股東近年情緒很不穩定。跌得太快,掛單賣了近一半,剩下部分--在心理層面已經直接計提,清零。市場已經對這公司完全失去信心,耐心,還有相當於現價市值的現金,賣殼最好了。畢竟是投機的品種,一直是佔投資組合最少的股票。即使像巨濤這樣翻幾番的,也對投資組合沒太大貢獻。投機,有贏有輸,認栽!其實這股票我成本價並不高,損失的是時間和資金成本。

 

今年賣了巨濤,又計提了現代美容,投機品種剩下南粵(03399)了,60多億的營業額,副業中一條收費立交利潤就超億,還有62對高速公路服務區,加油站,廣告牌。一年利潤才幾千萬,都給豬虧空了。---這個投機品種投入有點大,比瑞房還多。瑞房也很懸,市場不會給他高估值,資本市場的名聲太壞了,雖然她的房子都排著隊搶著去買。我再忍忍,用之前賣出的正股參與瑞房的供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34

你為什麼永遠拼不贏股市?2015-01-17 英科睿資鷹

來源: http://xueqiu.com/9640778912/35405424

你為什麽永遠拼不贏股市?2015-01-17                                 政商閱讀            

點擊上面藍色小字「政商閱讀」免費關註
廣受推崇的微信公眾號。微信號:zsyd88
 
文/蘭小歡
 
早年學打斯諾克時,喜歡觀摩職業選手的比賽,談論人家的擊球和走位,甚至人家的打球姿勢與瞄準時間。
 
但自己一上手,就發現什麽走位什麽連續擊球都是電視里的玩意兒,只要能做到母球不落袋,每次都能打到正確的球,同時避免各種低級失誤和失分,就已經贏了一大半。
 
打網球也是如此,費德勒擊球的速度與落點和你一點關系都沒有,你只要能做到把球打在界內,別打在網上,就贏了一大半了。有人做過統計,職業網球選手80%的得分都是靠自己贏得的,而業余愛好者80%的得分卻是靠對手失誤贏得的。
 
很顯然,雖然是同樣的遊戲和規則,但如果你總想靠模仿職業選手的策略與技術動作獲勝,你不止贏不了,還會閃了腰。
 
在股市這樣的遊戲中,閃了腰的後果很嚴重。



在我聽過的所有投資建議中,最有用最深刻的一條就是“別虧錢”。虧錢容易賺回來難,100塊錢,只要下跌50%就成了50塊,而50塊想再翻本變成100塊,要上漲100%才行。

如果你在2007年的股市最高點被套牢,就算2014年年末的瘋漲行情中你的股票漲停了好幾次,即使這種行情會持續兩三年,恐怕你也僅僅只能做到回本。而你虧掉的不止是本金,還有這些本金原本可以掙得的利息和其他收益,10年時間,這些收益也本可以讓你的本金翻番的。
 
巴菲特有次開玩笑說,他一生最錯誤的決定是20歲的時候走進一家加油站,花掉了自己當時凈資產的20%,那點錢如果放在現在,大概值8億美元。

別虧錢,被套牢一次帶來的損失,10年也不見得能補回來。你一生有幾個10年?
 
股市這個遊戲還有一個特殊之處:不僅你模仿職業選手贏不了,就算那些職業選手自己也贏不了。
 
當然,你總能聽到某人在股市賺了大錢,某個基金某年收益遠遠超過大盤。但套牢甚至跳樓的人遠比賺大錢的人多,而跑贏大盤的基金雖然年年都有,但年年不同。

對美國股市的無數研究都指向一個結論:沒有能持續跑贏大盤的基金經理。中國雖然資本市場歷史不長,但道理也是一樣,前兩年表現好的各種中小盤和創業板基金,去年末牛市風起卻哀鴻遍野,“滿倉踏空”的比比皆是。基金背後都有拼命工作的研究團隊,都24小時緊盯各種信息,在這麽拼命的買賣中想預測勝者,靠運氣罷了。

運氣雖然虛無縹緲,跟你收取的費用卻是實實在在的。無論是券商還是基金經理,都是從你身上賺錢,而不是為你賺錢的。

如果一只基金每年的各種費用是2%(管理費、托管費、申購費、贖回費都加起來可能還不止),看著似乎不多,但這是你投入資產的2%,可不是你賺得的收益的2%。如果這基金給你賺了10%,那它實際上要從這收益里拿走20%。哪怕虧了,這費用也還照收不誤。
 
當然你可以再換一家看起來不虧錢的基金,但基金過去的表現對它未來表現的預測力基本為零,你無非在換手的過程中又多交了一道手續費罷了。在股市里,很多職業基金經理和散戶在投資結果上的區別,無非就是前者無論結果怎樣,都能賺到客戶的手續費罷了。
 
在這樣一場難贏的遊戲中,如果你要玩,就別去想巴菲特怎麽玩,那跟你一點關系都沒有,你要想的,應該就是怎麽老老實實少把球打出界,少打在網上。
 
在金融投資這場難贏的遊戲中,沒有正確的心態,根本談不上策略和技巧。很多很有用的常識,恰恰是常人最缺的東西,因為人們容易被眼花繚亂的表象、貌似精深的專業術語和人士迷惑,忘了常識。經歷過各種眼花繚亂之後再重新領悟到的已知常識,往往是最有用的教訓,卻因為代代相傳不斷重複而過於平凡,被最該學習它的人忽略。
 
王爾德有句名言:“真正值得學的東西,都教不會。”因為教了也聽不進去,非要自己弄到頭破血流不可。而從別人的教訓中學得越快越多的人,自己倒黴的概率就越小。
 
投資並積累財富的最有用的策略就是幾條大白話:別虧錢,少花多存,存的時間越久賺得越多。其余都是細節。
 
如果你每月收入五六千元就敢買個iPhone 6,如果你每年收入50萬元就琢磨著開個100萬元的車,那股市無論上漲5%還是50%,都不會對你有任何實質影響。
 
每個月多存1000塊錢,對你最終財富的影響,遠比投資回報率的變動重要。對大多數人而言,投資在自己身上,一步步提高自己的工資和其他職業收入,對終身財富的影響,比金融投資的回報波動重要得多。
 
個人投資或儲蓄,盡早開始,時間遠比時機重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利滾利的效果是驚人的。如果一年的回報是10%,你25歲的時候投資1萬元,一年後是1.1萬元,35歲時就是2.6萬元,45歲就是6.7萬元,55歲就是17.4萬元,65歲退休時大約就是45.3萬元。40年增長了45倍。同樣,隨著時間推移,各種看似微不足道的投資費用的作用也是驚人的。

假設你每年投資都被人抽掉2%的各種手續和管理費,你的回報變成了8%的話,你25歲投資的1萬元,65歲時就變成了21.7萬元。40年不再是45倍的回報,而是21倍多一點。每年2%的費用積累40年,你的財富會縮水一半以上。
 
這些原則最粗淺不過,卻起決定性的作用。忽略這些原則去談投資組合和策略,白費心機。
 
掌握了這些原則,也就理解了自己的需要,很多投資策略也就成了花拳繡腿。
 
最優的投資組合都是量身定做的,最終都取決於你是個什麽樣的人。股票一定會跌,一定會跌得很慘,且沒人知道這件事什麽時候發生。如果跌掉了30%你就睡不著,股市一有點風吹草動你就想趕緊買賣,那炒股就不適合你。因為你的心理和行為模式決定了你的投資結果:你總是跟著高價買入,跟著低價賣出,所以你一買入就開始跌,你一賣出就開始漲,走運的時候小賺,大多數時候大虧。全世界的“菜鳥”都一樣,專業研究金融的人把“菜鳥”稱作“噪音”,並不算侮辱,因為確實就是“噪音”。
 
當然會有頻繁買賣股票賺錢的人,做什麽賺錢的人都有,做得再差的人也會偶然走運。而在金融市場上,偶然走運的人一多,悲劇就來了:賺錢的人不舍得離場,吸引更多的人入場,股價繼續上揚,人人笑逐顏開,樂觀情緒彌漫,把過去的教訓拋在了腦後,“這次可不一樣”。其實一部金融史就是一句話,“每次都一樣”,漲得越高,跌得越慘。
 
前些天我在某券商營業廳看見一個小夥子辦理融資融券業務,也就是借錢炒股的業務。在得知要一周後才能開通的時候非常沮喪:“一周啊,黃花菜都涼了。”最近股票漲了,本來門可羅雀的券商營業廳也變得熙熙攘攘,借錢炒股的人特別多,這些人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麽。想起一句話:“如果你認不清自己,股市能幫你,但這辦法太貴了。”(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962

為什麼牛市中大多數人跑不贏指數? Dean_丁丁

來源: http://xueqiu.com/2129489320/35572268

 
 
 
 
 
 
 我來舉個例子,給你一個解答

以上證指數為例, 比如上證指數從2000 漲到5000點,然後進入大熊市跌到3000點。股票有幾類:

1 發發證券是龍頭,漲了8.8倍;從10元漲到98元。
2 慢慢煤炭漲了2倍; 從5元漲到15元。
3 KD科技 (坑爹科技)牛市前就漲了3倍,到了20元,又漲到40元。突然爆出技術被淘汰,產品滯銷,40跌到10元.
4 XJ控股  (陷阱控股)PB=20倍,市場等著重組,有主力操作,20元漲到60元,最後退市,股價0.2元。

這其中,指數最大漲幅150%。我來解釋一下為什麽大多數人跑輸指數。

有以下幾種人:

a. 價值投資者,長期投資者:  這些人,可能在上一個熊市末期2500就建倉了,等到市場漲到4000點左右覺得他瘋狂了,他退出了。  他的獲利=60%。主要買賣發發證券和慢慢煤炭。這種人只占股民的5%。思想方面接近李大霄。

b. 趨勢投資者:在上證指數從2000漲到2500 左右開始建倉,市場5000掉到4000時止盈退出。 他的獲利=60%.  以發發證券和KD科技為主進行買賣。占股民的15%。

c. 追漲殺跌者:沒有章法,什麽股票漲買什麽,過兩天不行又賣掉,牛市下來,獲利-30%到30%之間。喜歡KD科技,XJ控股,發發證券,誰漲就買誰,漲了也走,跌了也走。 占股民的40%,以新股民為主。用了融資的人里,個別人遇上跳水爆倉。極少數人,通過融資獲得大利。其中不少人在3000-4000點附近才入市。

d. 買後捂股的韭菜:買了兩只股,發發證券60買的,80沒賣,等反彈,結果等到20元。買了股評推薦的重組股XJ 控股,期待幾年後重組,結果過兩年證券賬戶里找不到這只股票了。收益率=-80%。占股民的40%。以無文化懶得思考的股民為主, 主要是大量不看盤的中老年股民和部分新股民為主。其中部分人在4000以後才入市。

c 和 d 中,應該有不少人是4000點附近入市的。這些人,牛市結束,大部分人虧損。

e. 個別牛人,只買發發證券,15元買,60元賣了,獲利300%。這種人,只占股民的1%%。 還有一類牛人,先買發發證券,15到40賣了,再買慢慢煤炭,8元到12元賣了,然後再去買跌下來的中小盤股票,收益也是300%。

看到了吧,所以普通人是無法超越指數的。跟著指數超越指數的人是極少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314

港人為何炒不贏A股 by 盧志威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5/09/09/%e6%b8%af%e4%ba%ba%e7%82%ba%e4%bd%95%e7%82%92%e4%b8%8d%e8%b4%8fa%e8%82%a1/

港人為何炒不贏A股

IMG-20150905-WA0011

 

最近接到不少讀者和聽眾來電,都是早前相信了「一帶一路」,與及中國稱霸地球的故事,突然高追了A股,看上證升至6,000點或10,000點,然後硬食50%調整浪,現在重傷急需援助。

大約一年前搞投資講座,自己建議聽眾以一至兩成資產,試用滬港通,以便將來可分散投資,結果A股挾了上去,公司的倉位早了食糊,賺不足整個升浪,但一年後的今日回望,仍然比市場的表現為佳。

關鍵的一點,是自己從不相信A股,在買入A股後,雖然一位海歸朋友講;「A股全部都是騙人!」,或是一位內地傳媒朋友:「內地報紙除了日期,所有都可以假!」但由於堅持不信,所以自己只會在泡沫期投身A股,而在中段離場,確實放棄了最後一段,會有某段時間跑輸給最勇猛的長倉基金,但我的經驗是,就算放棄了一半的升幅,如果把虧損也減低一半,成績最終也會更好,所以就釋懷了。(大家可用計算機比較,升100%後跌50%,和升50%後跌25%,那個回報較好。)

香港人炒A股的劣勢,源於政治潔癖,以「我不懂政治為榮」,但在國內任何的活動,就連家園被炸毀,都是政治事件,你越不想理會,越會死得快,所以一點基本的常識還是需要。

北京外國語大學傳播專家喬木,對官媒報導有經典的見解:

  1. 對不利於中國政府的外媒報導不選擇、不採用。
  2. 對不合口味的報導內容,不翻譯,或刪除、或修改。
  3. 加上原文沒有的標題、導語,引導、誤導讀者。

所以只有從政治、歷史、文化、人性上認識中國,才能夠解讀媒體的報導,這些報導多數帶有欺騙性,方便達到中央的目的,近來香港的媒體也越來越多被統戰(這裡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在陳述一個事實),在讀新聞時要結合政治一氣呵成來看,並且以上述喬木的原則,去為新聞作解讀,得出中央真正的政策是想怎樣。

我們作為普通人,政治上只能食花生,但在倉位操作上,除了傳統的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也要認識一點政治、歷史、文化、人性,這方面內地人當然比香港人有優勢,所以普通人除了最容易賺錢的泡沫期,平常不要持太多A股,還是留在香港和美股,看盈利買賣會容易點。

Posted in 港股投資 and tagged .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759

    陳一舟:人人翻盤是場打不贏的仗,我們現在做的是特種金融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01/159538.shtml

    陳一舟:人人翻盤是場打不贏的仗,我們現在做的是特種金融
    中國企業家雜誌中國企業家雜誌

     陳一舟:人人翻盤是場打不贏的仗,我們現在做的是特種金融

    外界對他最熟知的身份認知還是中國版Facebook人人網的締造者。鮮少有人對這家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的轉型進行梳理,陳一舟已經悄然在二手車信貸領域做到行業前列。

    本文由中國企業家雜誌(ID:iceo-com-cn)授權i黑馬發布。

    文 | 翟文婷    編輯 | 米娜    攝影 | 史小兵

    陳一舟還是那麽一如既往的愛笑。

    他剛從美國回來,被問及去那里的使命,他神秘一笑,“招人”。人人公司在海外有不少投資業務,同時公司自營一家服務地產經紀的軟件服務業務公司,運營幾個月的時間已經開始有收入。從2011年關註互聯網金融至今,人人公司董事長兼CEO陳一舟在中美兩地已經投資超過20家公司,人人公司現在的主營業務已轉為互聯網金融。

    外界對他最熟知的身份認知還是中國版Facebook人人網的締造者。鮮少有人對這家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的轉型進行梳理,陳一舟已經悄然在二手車信貸領域做到行業前列。

    “我們做的是特種金融,這是我發明的一個詞”。陳一舟還是穿著標誌性牛仔褲、人字拖,他難掩興奮地告訴《中國企業家》,這種業務市場稱不上海量,但其實不小。大銀行和互聯網巨頭看不上,小公司摸不著邊,適合懷揣一定資金並且有金融經驗的互聯網人去做。

    簡單來說,陳一舟已經打進全國大部分城市的二手車商網絡。他們把車抵押給人人,拿到貸款。他沒有做過詳細的統計,但是他認為這個領域沒有公司比人人做得更專業更上規模,這個業務已經成功進行了兩次資產證券化的公開發行,在這個行業是個小小的奇跡。

    自從移動互聯網大爆炸,人人一直在尋找新的出路。頂著中國版Facebook的光環在美國紐交所上市沒多久,就遭遇微博、微信的雙重夾擊。陳一舟試圖翻盤,但是一年後他意識到,這是打不贏的一場仗。因為人人距離微信這個黑洞太近,既有的人人社交通訊產品很容易被吞噬。

    但陳一舟從來不缺少機會,相比大多數企業家他總是能敏銳地捕捉到新鮮事物。他學物理出身,喜歡理解和研究這個客觀世界,並希望找到客觀世界最根本的規律,然後去造就一些新的東西。這種好奇心和對事物本質的追求,總是能讓他在紛繁複雜的互聯網發展進程中發現一些前瞻性的東西。他曾說,“我不願意被規則所束縛”,“而願意在滿足最重要的幾個客觀規律條件下尋找沒有被人充分發掘的可能性”,他總在不斷進化。

    所以,人人網在輝煌時期,公司業務四處開花。人人遊戲差不多是國內頁遊的引導者,糯米在團購鼎盛時代能進行業前三。即使不能親自操刀,他也能以投資的方式占據某個熱門行業的位置。陳一舟手里總有出不完的牌。

    與陳一舟曾經共事的人評價他,他經常有一些改變世界的想法,在投資方面有超出常人的天分。

    所以社交業務陷入困境之後,陳一舟為公司尋找新的出路,他理性分析金融加上互聯網工具會是未來的趨勢。他以投資的方式近距離了解這個新興行業,SoFi、買單俠、票據寶等公司都是人人公司的被投項目。他對新公司的嗅覺甚至強於一些專業投資人。

    但陳一舟似乎不願意被外界關註太多投資業績,他認為巴菲特是偉大的金融家,卻不願追隨巴菲特的軌跡。投資對他而言只是在公司走到平庸和瓶頸時,反彈轉型的一個方式。“每家公司碰到瓶頸突圍的方式不同,我們喜歡靠投資來摸索前進。”

    事實上,他對企業家的身份認同感非常強烈,對做實業有天生的責任感和進取心。人人公司主營業務很快轉型做互聯網金融。起初陳一舟借助人人網在校園的影響力,學生信貸產品做得風生水起,但是一年後就放棄了。

    “我們不夠野,風控要求太高,錢放不出去。當時有不少公司融了很多錢,沖得很猛。我不喜歡這種燒錢的新規則,幹脆就轉做別的。燒了那麽多錢之後,我不喜歡燒錢的業務。”陳一舟說。轉做二手車信貸讓他找到想要的感覺。

    陳一舟有個固定的習慣,每天上班的路上他會思考一個命題,然後把大概的想法列幾條核心要義用郵件發給自己——都是英文。有時候一天會發三條。他會不定期翻出來,如果想法有變化隨時校正,直到真正思考清楚為止。

    他還要求自己保持閱讀的習慣,每晚10點離開辦公室,回到家閱讀1個小時左右。他剛剛看完美國作家麥克萊恩所著的698頁厚度的《日本史》。

    陳一舟還對人工智能愛不釋手,有相關主題的論壇都喜歡邀請他坐而論道。早在麻省理工學院讀書期間,他就對人工智能表示出濃厚的興趣,現在更是花大量的時間研究。他說,一定會想辦法參與這個真正影響未來的事情。

    這一切都源於他要求自己時刻保持大腦的靈活度,為此最近他準備重新學習幾何學和拓撲學。作為一名互聯網老兵,他深知被裹挾其中,不進則退。

    不過,眼下他倒不急於擴張現有的互聯網金融業務。“我現在越來越保守,當我手上有幾只鳥的時候先把它煮熟再說,而不是再去抓新的鳥。也許去抓那只鳥的時候,手里這只就飛了。我一定要先把手里的煮熟了吃到嘴里。”

    以下為陳一舟接受《中國企業家》的專訪內容:

    你為什麽要涉足互聯網金融?在很多人看來,這似乎與人人公司的基因關聯性不大。

    陳一舟:我們剛開始接觸互聯網金融是在2009年,那時候就想申請銀行牌照。原因很簡單,那幾年很多國內銀行、信用卡為了拓展大學生、白領用戶群在人人網做廣告,每轉化一個用戶人人能拿到一兩百塊。當時我們內部討論,對銀行來說一個信用卡客戶價值幾萬甚至更高,因為這種關系會維護很久,但是分給人人的收益太少。跟幾個銀行客戶試圖談分成,沒有成功,我們就想拿一個銀行牌照,只是在當時的環境下拿牌照並不容易,所以後來這個事就擱置了。

    但涉足金融的想法我一直在琢磨。人人社區有海量的用戶,如果在與他們親密接觸的這幾年發展成我們的金融用戶,這是代表未來的一個模式。2011年,美國的一個同學介紹了斯坦福幾個MBA學生,他們做了一家校園信貸的公司SoFi,就在Facebook上投廣告。這正是當時我們想做的事情,所以就投資了SoFi。這是我們投資的第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

    其實這也跟我當時的一個思考有關。純互聯網業務越來越難做,過去10年,除了Facebook放眼全球沒什麽純互聯網巨頭公司出來,即使是Uber也是把互聯網作為工具,本質是在改造傳統行業提高效率。尤其在中國,想做純互聯網更難。在這個背景和思考下,我覺得金融是最容易被波及的,想清楚後就開始在中美兩國布局。

    從中美兩國金融業的發展歷史看,互聯網對其影響的過程呈現出怎樣的異同?

    陳一舟:2011年那時候我並沒有在中國看到特別創新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大部分還是在美國。

    我覺得有幾個原因:一,2007年次貸危機使很多美國傳統金融公司收縮業務,比如學生貸款,但是需求擺在那里,於是給了新入場者機會;二,美國JOBS Act眾籌法案的通過,可以讓企業或個人通過互聯網的方式眾籌資金和股權;三,什麽可以幹、什麽不可以幹,美國的法律法規對此的界限非常清晰。基於這三個因素,我們最先投資了美國公司,我們對美國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理解可能要比國內深刻。

    我們的出手邏輯也很簡單,就是在各個細分領域找資產規模能累積到最大的行業,然後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去改良。學生貸款、房地產抵押貸款、個人信用貸款、商業地產、投資管理和特種金融,在我給互聯網金融定的這幾個子賽道里,希望能出現一兩個全球巨頭。不一定要投行業第一名,性價比高、成功率比較高的公司更適合我們。

    在國內你是如何切入互聯網金融的?為什麽後來又做自營業務?

    陳一舟:我們大概兩年前在國內投了第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雪球。我是搞社區的,最大的經驗教訓就是即使有流量,也不一定賺得到錢。雪球也是社區,但它是一個投資理財社區,用戶收入水平和付費能力更高,不存在賺不到錢的問題,所以就投了他們。

    但我們畢竟是一家企業,投資只是幫助公司轉型的輔助工具。通過投資學習的方式對這個行業有所了解之後,找到好的機會我們還是要親自實踐。

    2011年你就已經開始思考金融業務,為何兩年前才在國內出手?

    陳一舟:2011年到2012年那段時間我們還是挺焦慮的,人人剛上市有業績壓力,同時抵禦微博、微信的進攻,公司還要轉型無線拿“移動互聯網船票”。一年之後,我想明白這個仗就不應該由我們來打,這是一場不可能打贏的戰爭。判斷的依據就是網絡效應,微信的用戶數比你大十倍,根據網絡效應,我們建立的壁壘,只有騰訊的百分之一,怎麽打也很難贏。這時候當然要思考未來,尋找新的價值點。

    微信崛起後,微博也曾經遇到跟人人一樣的困惑,也一度發展低迷。但是最近的財報釋放出信號,似乎他們找到另外一條路走出頹勢了。

    陳一舟:微博和微信的社交圖譜是相反的兩條路徑,微信非常私密,微博非常開放,人人正好夾在中間,而且離微信更近。如果微博的開放度是10,微信是1,人人是2或3。這意味著,我們離一個巨大的黑洞太近了。假如我們一開始就把人人開放,也許後面還有翻盤的可能,但是換作誰都很難在公司做得最好的時候去做一個開放式媒體平臺,做互聯網的都想擁有通訊網絡。

    等到微信這個最強大的即時通訊網絡崛起,人人比較困難了。你是更靠近微信還是微博?雖然它們定位有所差異,但哪一邊都是強大的網絡效應。微信的壁壘是用戶的平方,幾億乘幾億的效應,微博是大V數乘以用戶數量,幾萬乘以幾億的網絡。

    即便社區業務被擠壓,在當時的時間點你面臨的選擇還是挺多的。比如本地生活,當時人人公司有糯米,做得也不錯。為何一定走金融這條路?

    陳一舟:其他的燒錢太狠。我們上市確實融了一大筆錢,但是主業還在巨額虧損。你身上有一個大傷口在流血,雖然有儲備,但還是挺危險。這時候我們每做一個新業務,面臨的競爭對手都是專註一個領域的公司。比如團購,我們跟美團、點評不一樣,他們比我們更容易融資,融到後一定會拼命地燒錢,不燒就會死掉。我們不能這麽玩,也不願意,如果把這筆錢放在別的地方可能回報率會更高,所以我們選擇了比較穩健的步伐,從燒太多錢的業務里撤出來。

    但金融是個慢生意,比如風控可能需要5年才能看到效果,轉型的過程會變得漫長,你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幾年?

    陳一舟:那沒辦法,我不能違反客觀規律。這不是一個純互聯網業務,不可能很快起來。它該長多快就長多快,我沒有定目標。我們每天就是拼命地做事,能跑多快就多快,跑不快也沒辦法,做任何事情不能拔苗助長。

    BAT在金融領域也做了不少布局,如果未來跟他們短兵相接,如何應對?

    陳一舟:如果只是看信貸類金融,其實就看兩個環節。一,融資成本,就是你通過什麽辦法融到很便宜的錢,國有金融機構可以,因為有牌照和線下機構;阿里騰訊也有可能,因為它的互聯網獲客成本低;二,風控,這點做得好就可以在貸款端獲取超額利潤。普適性的金融產品,可能大家都做不過螞蟻金服和騰訊金融。

    不是所有領域BAT都占據絕對優勢,在非優勢領域他們是打不過創業公司的。比如二手車貸款,在這些方向我們一點都不怕BAT。對他們來說可能是雞肋,對我們而言卻是一塊肥肉。但是在BAT的優勢市場,以前我們怕得不夠。理論上,這種情況,創業公司完全應該躲避掉,進都不要進去。

    在這樣的領域可以賺到錢,但是你要想做得很大,做成像以前人人網一樣的平臺公司就比較難了。

    陳一舟:做不了,但是足夠了,也許能夠產生十億、幾十億美金的市場價值。

    這個是你目前想要的嗎?

    陳一舟:一個單一業務有這麽大可以了,多搞幾個這樣的業務不就湊成一個更大的嗎?這種業務只要證明我們能從頭到尾做成一個,就能做更多,而且中美市場我們都會做,也都有這個操作能力。這些領域巨頭都不願意或不太容易進去,費力,還吃不到多少肉。他們只會打一些特別大的仗,比如移動支付,砸再多錢也要贏,因為這是他們身家性命的事,但這種業務我們碰都不會碰。

    如果我能造出一個特種的武器賣給他們打仗,也許我會去造,然後賣武器給世界大戰的兩方。團購和打車類服務這麽火,部分原因就是這兩家在打移動支付的戰爭,需要高頻度支付場景的APP來助陣。

    對人工智能方向最近有哪些新的觀察?

    陳一舟:有觀點認為人工智能存在泡沫,我倒不覺得。現在的人工智能相當於1996年的互聯網,剛剛開始。具體到應用層面,第一波應該是無人駕駛汽車;第二波是智能手機,以後會越來越智能;第三波是家庭機器人。

    我曾經說過,30年之後的發達國家每個人後面都有10個機器人在給他幹活,基本上80%的人不需要工作。那時GDP會漲得很快,很多服務業和制造業基本就被機器人替代了。

    你這麽看好人工智能行業,有參與或投資嗎?

    陳一舟:當然會參與,但現在的任務是把公司做得更強,到時候碰到機會我們才有能力參與。到時可能還是會沿用我們的老辦法,用投資的方式跟進和參與,因為從頭開始做太慢。

    陳一舟人人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675

      面對“蘋果都打不贏”的OPPO和VIVO,小米和華為這樣拆招!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4/162098.shtml

      面對“蘋果都打不贏”的OPPO和VIVO,小米和華為這樣拆招!
      二說二說

      面對“蘋果都打不贏”的OPPO和VIVO,小米和華為這樣拆招!

      2017年的手機大戰,各方的供應鏈備足彈藥,營銷火力全開,公關打好了各種腹稿,只是這次,選擇權在小城市的殺馬特和洗剪吹們手里。

      本文由二說(微信ID:chongershu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蟲二。

      2006年段永平豪擲62.1萬美元與巴菲特共進午餐時,大多數媒體是當成財經趣聞來報導的,彼時的段永平因為VCD和DVD的沒落,已經淡出曾經紅火的步步高,成了隱居於舊金山彎區帕洛阿爾托的一名神秘富豪,公開的身分則是蘋果股東,誰也沒想到今天的他會作為OPPO和VIVO的幕後掌門而變身科技新貴。

      微信圖片_20170324101418

      2016年的業績飄紅讓蜇伏多年的段永平終於有資格撂下幾句狠話:“蘋果不可能在中國市場擊敗我們,因為即便是蘋果也是有缺陷的,它做了很多偉大事情,比如說它的操作系統,但蘋果有時候太固執了,因此我們可以在其他一些領域超過他們。”

      OV的不明覺厲至少有三點令人印象深刻:

      首先是反互聯網化的魄力。

      在窮鄉僻壤開出20萬家專賣店銷售智能手機,這個模式本身就是奇跡,與電商下鄉到處刷墻不同,OV這是在薄弱品牌支撐下的冒險一搏,以那時的銷量來說,僅僅考慮到被攤薄的單店銷售額,壓力就可想而知。

      微信圖片_20170324101422

      蘋果專賣店有高利潤支撐,在所有零售業態中,單個員工的創收能力僅次於Tiffany,曼哈頓上西區的蘋果店員工錄取率甚至還低於哈佛大學。在這種狀況下,OPPO線下門店能創造每部手機渠道提成200-500元的神話,已經足夠震撼,OV對極度分散的終端市場的高滲透是深度分銷的終極形態,仰賴的是超強的執行力。

      其次是創造爆款的能力。

      OV始終奉行“產品找人”策略,OPPO在錘子之前就堅持擬物化的ColorOS,從Find7到R7再到R9,狠打閃充和美顏兩個痛點,從仿效三星的機海戰術轉而向高端產品收縮,主力產品在2000-3000元市場占穩腳跟,爆款手機的集中度還高於華為。

      最後是設備覆蓋率的大幅飆升。

      2016年Q1和talkingdata終端指數上,OPPO和VIVO還分別以4.79%和4.65%列在第五和第六位,到今年1月就分別攀升到8.46%和7.42%,合計覆蓋率超過華為的11.71%,排名也上升到第四和第五位。

      具體到機型,去年Q1前10名中還根本沒有OPPO和VIVO的產品,但今年1月在前10名中已占據4款機型,分別是第1名的OPPO R9,第4名的OPPO A33,第6名的VIVO X7,第10名的OPPO Y51,壓倒小米的3款和華為的2款。

      微信圖片_20170324101426

      但對OV的強勢,小米和華為卻有不同認知。

      在雷軍看來,OV的成功只在於兩點:

      一是抓住了四五線城市的換機潮;

      二是把信息不對稱發揮到了極致,換句話說,OV“蒙蔽”和“欺騙”了小城市里善良的、知識面不夠豐富的殺馬特和洗剪吹。

      雷軍未能說出口的潛臺詞則是,OV這種依靠傳統營銷拉動的高毛利銷售模式能夠擊敗小米的性價比模式簡直是互聯網時代的悲哀。

      至於小米的拆招,可能會從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是業態。

      按GFK的預測,2017年線下智能手機市場8.3%增幅將高於線上的3.6%,雷軍也承認在電商只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0%的大背景下,小米未能有效觸達那80%客戶是一個瓶頸,但他並不認同OV模式而是要把自己的新零售玩到底。

      三年之內小米之家要開到1000家的規模,這與OV相比仍是九牛一毛,但雷軍真正要拼的是坪效。按他的算法,標準的小米之家有效營業面積250平方米,要做到20個左右的品類,才能把忠實粉絲的到店頻率提升到每月1次,以便把坪效做到每平米26萬元。

      這是什麽概念?簡單的說就是250平米的小米之家要做到杭州西湖銀泰3000平米蘋果亞洲旗艦店的營收水平,那家店人均每年銷售400萬元的產品與服務,坪效正好是26萬左右,這也相當於一家5000平米的蘇寧或國美大專場。

      微信圖片_20170324101431

      可見雷軍的新零售除了拿中間商開刀的小米直供模式之外,最核心的還是通過強化單體店的粉絲附集效應來促成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正好VIVO上月也“英雄所見略同”的在上海徐家匯開出了奢華的體驗中心。

      小米下鄉,OV進城,雙方在路上碰面時有否會心一笑,相顧欣然呢。

      其次是定位。

      雷軍給出的2017年關鍵詞是技術、管理和交付。

      他意識到小米手機拓展到11款產品後管理的複雜性成倍增加,更遑論手機之外品類的無休止擴張了。所以在新零售的業態之外,他著手重新鞏固小米為發燒而生的定位。

      微信圖片_20170324101436

      在外界看來,2016年OV的風光和小米的落寞,是前者成功影響了追求時尚和品質的年輕用戶,而小米更習慣於與有一定知識儲備的用戶交流。

      雷軍指望以全面屏、全陶瓷和松果芯片之類自主創新鞏固既有用戶之後,再通過小米之家進行新一輪的灌輸和強化。

      至於對交付的強調,說明小米從今年開始再不會玩什麽摩爾定律的饑餓營銷了,而是要火力全開的銷售,雷軍讓周光平從供應鏈轉崗首席科學家,就是要赤膊上陣。

      雷軍的目標“幹掉山寨店!”嘴炮的到底是誰,不言而喻!

      不同於小米咄咄逼人,華為的態度耐人尋味。

      在華為語境中一向只有蘋果、三星,近來才肯為OV側目,但也內外有別!

      華為內部論壇上號召向OV學習,據說討論得很熱烈,任正非最終定調:“終端太偉大了。向一切優秀的人學習,真正敢批評自己,已經是偉大的人了。

      不管你真謙虛,假謙虛,我真心的說你們偉大,你們是我們的希望,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世界一定是你們的。”這種告誡加鼓勵的潛臺詞是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

      但在公眾層面,華為絲毫沒有展示出這種胸襟和自醒。

      不少媒體以及GfK、Counterpoint這樣的調研公司,一直在給廣大受眾科普sell-in(從廠商到渠道商)和sell-out(從廠商到消費者)的數據差異。

      言下之意,華為手機真正激活的數量要遠高於友商的出貨量遊戲,其他開列出來的罪名包括經銷商私下竄貨,刻意隱瞞銷量,不上報串碼虛增庫存,壓貨騙價保等等。在內部學習OV的氛圍中,余承東對媒體的表態卻是:

      “我們根本不擔心OPPO和vivo,幾年前小米也不可一世,今天到哪里去了?現在的OV不代表將來,堅持到最後才是勝利,我看的是長遠。有些公司膨脹很快,死的也很快。”

      微信圖片_20170324101440

      但華為在戰術上又是極度重視OV的。

      去年華為手機定價成功突破5000元大關,按余承東的說法下一步要打開8000元關口與蘋果直接競爭,在這個過程中,華為必須避免OV偷走利潤最豐腴的國內中端市場。

      在渠道方面,華為終端中國區總裁朱平透露,華為的地級市體驗店已有500家,縣級店920家,覆蓋800個地區,華為的服務專營店在地級市也達到近600家,合作夥伴的服務受理點3000家,合作的專區、專櫃數量已經達到12500個。

      微信圖片_20170324101444

      可見2015年定下的千縣計劃已經初現端倪。

      在組織保障層面,華為通過各種手段下放專家和技術人員到聽得見炮響的第一線,此前的誓師大會上就把15-20年研發經驗的2000人分派到了海外,其真實用意一如任正非所說是要“反對無價值的盲目創新”。

      華為的研發費用一直居高不下,在國際上也名列前茅,總是第一時間量產最新的前沿技術,但在與OV的競爭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誰也無法準確評估。

      余承東此前頗為自豪的表示“我們一家在終端上的研發投入大於中國所有同行的研發總和”,按華為終端每年占比11%的研發投入計算,2015年就有22億美元之巨,華為要壓縮的就是這其中沒有實質意義的那部分。

      在產品策略上,華為讓海外發布的nova回歸國內,收編已經了無生趣的G系列,再註入關曉彤、張藝興這樣的代言人,冠名浙江衛視的綜藝節目《聲音的戰爭》,就是要鎖定年輕時尚定位,強化對T3以下城市的人群覆蓋。

      從nova系列的定價、營銷手段和鋪貨方式來看,挖角OV的企圖非常明顯,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2000-3000元價位的智能手機銷量上漲了111%,遠高於22%的整體增幅,Nova大幅強化了討好女性用戶的細節設置,除了十級美膚,還加入了美妝相機,早早就定下了1000萬臺的銷售目標,華為顯然希望在這個最重要市場對OV釜底抽薪。

      2017年的手機大戰,各方的供應鏈備足彈藥,營銷火力全開,公關打好了各種腹稿,只是這次,選擇權在小城市的殺馬特和洗剪吹們手里。

      小米華為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629

      回報率不低,為什麽股市跑不贏房子?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29/163858.shtml

      回報率不低,為什麽股市跑不贏房子?
      點拾投資點拾投資

      回報率不低,為什麽股市跑不贏房子?

      為什麽房子能比股市賺錢?

      來源 | 點拾投資(ID:deepinsightapp)

      作者 | 朱昂

      導讀:投資最重要的是資產配置能力。過去10年買房子的基本都賺了,炒股票的大部分在虧錢。我們常常覺得中國房子是一個長期向上的周期,而股市卻是熊長牛短。但真的如此嗎?從我的研究發現,股市的年化回報率並不比房地產低多少。今天我們也和大家從幾個角度分析,為什麽房子能比股市賺錢。

      房地產

      對比房地產,股票的回報率並不低

      如果我們以2006到2016的十年維度來計算,萬得全A過去十年的年化回報率是11.5%。

      如果我們以1990年12月A股的第一天交易算,到今天所有股票平均的年化收益率是28%,遠遠超過巴菲特19%的年化收益率。基於複利效應的第八大奇跡,30年時間,這個組合將產生1000倍的回報率。

      然而絕大多數人買股票,別說1000倍,就算10倍都很難賺到。而買房子的人,無論在什麽階段都有很強的收益。

      所以大家都覺得房地產市場是一個永遠向上的資產,股票市場卻是牛短熊長,不斷在吃人。

      但是從這些數據中看,我們其實發現股票市場也是一個不斷向上的市場。而且即使以上海的房子看,過去10年的年化回報率也不會超過25%。我們把時間拉長,在全世界幾乎任何一個市場,股票市場的回報率都超過了房子。我們拿香港來舉例子,大家都覺得香港房地產價格一路向上,但是其1996年到今天,年化收益率只有3.5%。即使用40年的周期看,香港房地產市場在這一輪大周期中造就了無數富豪,但是年化回報率也就8%。

      為什麽買房子卻能比買股票賺的多呢?

      我覺得有兩個決定性的因素:不擇時和杠桿。

      由於大部分人買房子都有自主需求,即使買了好幾套房子,也不會因為短期的波動做交易,除非房地產進入了一個明顯的向下周期。

      過去十年,中國房地產在2008和2011年都是表現很差的。我自己的房子是2011年買的,買完之後就經歷了整體10%的價格下跌。直到2014年才終於回到我購買的價格。但是因為不擇時,大部分都享受到了房地產周期向上帶來的投資收益。我們也很少很少碰到通過不斷交易,在房地產投資中賺大錢的人。

      另一個是杠桿。我們即使用30%的首付比例看,房地產都能產生3倍的杠桿。所以,一旦有人在房地產賬面價值獲得3倍的收益率,加上3倍杠桿就是接近10倍回報率。

      這就是為什麽許多人在房地產投資上,帶來了10倍的回報率。我一直和朋友們說一個“笑話”,上海丈母娘是全世界資產配置能力最強的人。基本上任何人要和上海女孩結婚,必須過丈母娘這一關,而上海丈母娘基本上只有一個要求:買婚房。當初,許多男生是在心痛和爭論中把自己和父母所有的儲蓄都拿來買房,過了多少年後,這些人的投資獲得了幾倍甚至十倍的回報率。才發現,上海丈母娘對自己是真愛啊。。。

      對股票投資的啟示

      股票

      買股票長期看,就是賭國運。價值投資就是賺取企業和國家成長的錢。所以長期不擇時,並且暴露在風險之下,在投資中反而是一種理性的做法。

      我之前做過測算,巴菲特從做投資開始到今天,標普年化回報率9%,巴菲特自己的組合在13%,然後加上1.6倍的杠桿,最終獲得了20%的年化回報率。巴菲特的十年賭局也驗證了他的觀點。在一個長期向上的市場中,對沖基金是大幅跑輸指數基金的,因為多頭暴露的風險不足。

      砂體

      而股票市場和期貨交易,外匯,賭博,賭球最大不同是,股票市場不是一個零和博弈。這也是投資和投機之前最大的差別。投資是賺取共贏的錢,而投機是賺取對方口袋里的錢。如果加上中間成本,零和博弈最終結果是絕大多數人虧錢。期貨市場,散戶三年的留存率百分之一不到。賭博市場,最大的贏家就是賭場。而賭球市場,扣掉抽水後,再牛的“懂球帝”也沒辦法保持賺錢。

      所以,經濟基本面的增長是股票市場最核心的成長動力。在一個不斷增長的經濟體中,最簡單的投資策略就是不擇時,甚至滿倉,來獲取企業成長的錢。歷史上看,A股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其實很高。克服人性的恐懼和貪婪,以平常心做投資,獲取企業的長期回報。其實價值投資可以很簡單。

      一些粗淺的感悟,和大家分享,希望給朋友們帶來幫助。

      回報率股票房地產市場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4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