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兩個顛覆策略 台彩終於賺錢!

2012-02-13  TCW




今年一月,台灣彩券創下史上單月 最高的銷售金額,達到一百七十六億元,以全台二千三百萬人換算,平均每人貢獻達七百六十五元!

台彩是中信金旗下子公司,自二○○七年起發行 公益彩券,去年銷售金額衝到九百一十二億元,年成長近一三%,不僅創下中信集團接手公益彩券以來的歷史新高,也首次轉虧為盈。

台彩轉虧為盈 的轉折關鍵,就發生在去年的農曆春節期間,銷售連續兩個月破百億元。今年一月彩券買氣繼續發燒,比去年同期成長逾六三%,創史上單月新高。

每 年一、二月是公益彩券的旺季,台彩董事長薛香川指出,通常第一季彩券業績,就占台彩全年銷售的三分之一。因此,台彩也選在此時重兵出擊,其中,大樂透、刮 刮樂這兩項產品的春節加碼策略,是銷售關鍵。

顛覆策略一:提高中獎率加碼一個頭獎,不如一百個百萬獎

台彩的春節加碼,歷經三 階段的改革。第一階段是二○○七年至二○一○年,此時期採加碼大樂透頭獎兩億元至三億元,買一張五十元的樂透,只有一組開獎號碼可對,得獎機率偏低,可能 只有一人中獎。獎額雖高,中獎率卻低,且只能對一次,讓民眾興趣缺缺。

第二階段是去年,台彩改變策略,同樣加碼兩億元,但大樂透頭獎只加碼 一億元,另外一億元,則是分散成一百組的「百萬大紅包」,這表示,一張彩券可以對獎兩次,既可中大獎,也可中小獎,得獎人至少有一百零一位,中獎率大幅提 高。

薛香川指出,加碼最大獎,不如提供更多得獎機會,因為頭獎只有一個,一般人會認為全台灣只有一個兩億元大獎,中獎率偏低,並不吸引人。 這項「一億不如一百萬」的產品創新策略,正是台彩去年一月創下一百零七億元銷售佳績的秘密。

第三階段是今年,台彩擴大加碼七億元,創下歷年 最高的加碼金額。除了延續去年「百組百萬」活動、加碼大樂透頭獎兩億元,還特別加開「十組千萬」的促銷獎號,獎金變成大中小三種,而且可以對三次獎,得獎 人至少有一百一十一位,激勵彩券銷售金額再創新高。

除了傳統型彩券如大樂透熱銷,立即型彩券「刮刮樂」也是推升銷售額的一大功臣。今年農曆 年,台彩以「史上最高頭獎」的噱頭,推出新春刮刮樂「兩千元拚二千六百萬」,一張彩券就要價兩千元,是史上最高價,而且中獎率號稱達八○%,最小獎也有一 千元,相較於過去中獎率約三○%至五○%,這次的高中獎率引爆搶購熱潮,多數投注站刮刮樂都被秒殺一空。

無論是大樂透或刮刮樂,台彩的行銷 策略都是同一種原理,就是提供更多中獎機會。薛香川指出,這個點子聽起來並不難,但執行上卻有難度,例如過去只要開一次獎,百組百萬卻要加開一百組號碼, 無論是行銷宣傳或電腦系統,都顛覆了過去的做法。

運彩科技總經理洪主民指出,公益彩券發行十年,已邁入成熟期,銷售量節節下滑,去年大樂透 又頻頻摃龜,民眾意興闌珊。台彩透過提高中獎組數,而非加碼獎金,讓失望的民眾感覺得獎機率提高,結果重新吸引買氣回籠,是相當高明的行銷手法。

從 事彩券業長達十年,中華民國彩券工會聯合會榮譽理事長林俊福也認為,比起過去經營彩券的銀行,都把彩券當作例行公事,台彩這兩年,卻積極推出各種新玩法, 讓民眾感覺更加有趣,更能激發購買的熱情。

顛覆策略二:話題性廣告豬哥亮代言,敏感身分反激發買氣

不僅是行銷策略奏效,台彩 業績創新高,也和廣告效果息息相關。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公益彩券權益推動聯盟理事長呂學淵指出,台彩懂得適時做廣告,在新春期間推出,並且宣傳彩券新玩 法,達到最大宣傳效果。

公益彩券在二○○二年剛推出時,在一連串「爸爸買給你」、「曉玲嫁給我」等話題廣告推廣下,讓第一屆發行機構台北銀 行(後與富邦銀行併為台北富邦銀行)第一年便創下銷售千億元的佳績,後來,公益彩券的廣告卻開始沉寂,彩券銷售額也逐年下滑。

直到去年農曆 年前,台彩找來國民導演吳念真寫廣告劇本,同時還逆向操作,找來曾因簽賭跑路的藝人豬哥亮出任公益彩券代言人,廣告還拿豬哥亮過去敏感的賭博話題當橋段, 反而引發話題和買氣,讓公益彩券更深入民心。

瞄準第一季是彩券銷售旺季,薛香川指出,當時台彩決定把一年廣告費用的三分之一大膽砸在第一 季,推出兩個廣告,一個是鼓勵民眾買彩券做公益,另一個則是宣揚百組百萬的新玩法,加上過年期間,缺乏重大新聞,各大媒體紛紛報導大樂透的新聞,宣傳上達 到加乘效果。

除了話題性,台彩推出的新廣告,也重新把「做公益」和「買彩券」劃上等號。李奧貝納廣告公司創意總監簡源呈指出,有別於過去彩 券廣告強調「圓夢想」的意象,台彩廣告的成功之處,在於讓民眾感覺「即使沒中獎,至少也是做好事,」為彩券銷售加分不少。

回顧台彩一路走 來,堪稱蓽路藍縷。公益彩券一開始由財政部委託北富銀發行,中信銀是第二屆的得標者。一般以為,經營公益彩券穩賺不賠,但台灣科技大學台灣彩券與博彩研究 中心主任劉代洋曾形容,「得標才是噩夢的開始,」這就是所謂贏家的詛咒(Winner's Curse)。

當初中信銀以七年一百四十六億元 回饋金,標下公益彩券的發行權,超出財政部底價的九倍,換言之,中信銀平均每年要回饋國庫近二十一億元回饋金,加上台彩的經營成本,公益彩券每年銷售額必 須達到九百億元,中信銀才有可能損益兩平。

先天上,台彩就背負沉重的回饋金包袱,想要損益兩平或賺錢,只能從擴大彩券營收、撙節管銷成本兩 種方法著手,台彩發行彩券初期選擇了後者,企圖採用不同於之前,較便宜的資訊系統管理模式來節省成本,結果第一天早上一開賣就全台大當機。

由 於台彩資訊系統頻頻出包,初期的大樂透投注量一天不到一億元,跟北富銀經營的高峰期,每小時平均三億元投注量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不僅造成公益彩券銷售 數字創下開賣以來新低,財政部一度揚言要停止中信銀的發行權,大傷中信銀形象。

外在環境也不利於台彩。公益彩券從二○○二年開賣以來,銷售 熱度逐年遞減,從北富銀負責發行第一年的一千零一十九億元的高峰,一路下滑,至最後一年(○六年)已經掉到七百四十億元。○七年彩券經營權交到台彩手上, 第一年銷售額竟跌到六百四十二億元,距離高峰時期足足掉了三百七十多億元。

熬了五年,台彩總算吐氣揚眉,不再是中信銀的大包袱,中間有人為 的努力,也有運氣的成分。薛香川不諱言,去年大樂透連續摃龜,讓台彩多賣了四十七億元,「那是運氣,」今年仍須努力拚出九百億元銷售。

如 今,台彩得以重返榮耀,主要是瞄準人心的行銷策略奏效。做為台灣最大「組頭」,台彩打出一手漂亮的牌,憑著「少錢多獎」的產品行銷、反向操作的廣告策略, 成功吸引了買氣,終於擺脫了輸家命運,成為賺錢的莊家。

【延伸閱讀】第5年轉虧為盈——中信金經營台彩銷售額

2007 年:642億

2008年:731億

2009年:718億

2010年:809億

2011 年:912億中信金每年須繳回饋金21億元給國庫,加上經營成本,銷售額須達900億才能損益兩平。

資料來源:台灣彩券  整理:鄧麗萍

【延 伸閱讀】政界轉商場 薛香川證明自己很會賺台彩翻身最大推手

台彩銷售額創新高,首次轉虧為盈,背後的關鍵人物就是董事長薛香川。

這 位行政院前秘書長,二○○九年莫拉克風災因發言不當、引發爭議而請辭,沉潛半年後,被中信金網羅,出任子公司台灣彩券董事長。當時中信金弊案纏身,外界認 為,中信金董事長辜濂松延攬薛香川,只是「請門神」,主要是想藉薛香川的人脈,為兒子辜仲諒的官司,在府院建立溝通管道。

沒想到,當時被指 「毫無財金經歷」的薛香川,二○一○年三月上任後,卻認真起來,在台彩營運上積極作為,帶領台彩走出虧損陰霾,頗令外界跌破眼鏡。

他深受重 用,領軍中信金七人小組

在薛香川接手之前,扣除二十一億元繳回國庫的回饋金,台彩每年虧損兩億至六億元。薛香川上任後,節流方面,透過改變 開獎落球順序來調整遊戲規則,並降低威力彩頭獎保證獎金,同時,也推出「百組百萬」的行銷點子,搭上春節銷售旺季,去年第一季營業額比前年同期成長三 ○%,終於讓台彩走出連年虧損的窘境。

上任短短兩年,薛香川能夠快速進行改革,也彰顯了他在中信金集團內被重視的程度。由於辜仲諒因紅火案 無法接班,辜濂松為中信接班轉型,設計出「中信金七人小組」的制度藍圖,就由薛香川擔任召集人,去年三月中信金購併大都會人壽的董事會上,也是由薛香川代 理人在海外的辜濂松,主持重大決策會議。

做為辜家從外面禮聘進來的左右手,薛香川被賦予的權力,讓他在台彩經營上更加得心應手,這也是過去 掌管台彩的中信銀個人金融前執行長尚瑞強,或是北富銀彩券部主管楊瑞東,都無法比擬的權力和地位。

他尚有挑戰,彩券經營權年中競標

薛 香川的下一個戰場是新一輪的彩券經營權之爭。彩券一年銷售量高達八、九百億元,牽涉龐大金流、手續費等有形收入和廣告行銷等無形效應,以及財富管理和慈善 捐款等周邊效益,因此每次重新遴選發行機構,都讓銀行搶破頭。

台彩發行公益彩券的期限將於明年屆滿,財政部預計於今年年中重新招標,志在連 莊的中信銀,預料將會硬碰第一屆發行機構北富銀,以及兩度參與競標失利的台新銀行。

從政界轉戰商場,薛香川展現了經營有道的另一面,連馬英 九總統也笑他,「沒想到我們的行政院秘書長這麼會做生意。」目前薛香川除了擔任台彩董事長,也是中信金董事,外傳未來有可能在辜濂松退休後,出任中信金董 事長。台彩在薛香川帶領下,首度由虧轉盈,已成為薛香川在中信集團地位後市看俏的籌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08

一元危機 激出手工具精品王國

2012-02-13  TCW




新台幣一元的危機,二十六年前, 竟讓一間傳產公司從代工轉做品牌,現階段還能從台中黑手窟裡把產品賣進全球五大洲。

創造另一個稻田旁的經濟,正是去年營收破十一億元的手工 具大廠金統立工業。

一九九九年,就有法國分公司,之後陸續布建墨西哥、中國、美國、西班牙、比利時與德國等據點,總共超過一百一十個國家都 有它的產品。所謂的手工具包括螺絲起子、扳手、鉗子等產品。

「它(金統立)是國內工業級綜合手工具龍頭,」中衛發展中心中區服務處處長張啟 人表示,台灣手工具產業超過六百家,其中營收破十億元的不到十家,金統立是台灣手工具聯盟(T-team)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廠商。

轉型起 點:貿易商因一元價差轉單

目前居全球第三大手工具出口國的台灣,業者過去多替國外品牌代工,成功經營自有品牌的不多見。

「二 十多年前,誰把手工具當品牌?」台灣精品品牌協會理事長王文燦觀察,金統立則是和歐、美、日品牌平起平坐的全球性品牌。

時間,回到三十四年 前。當時,金統立董事長賴慶華看好手工具代工商機,找來副董事長林村田共同創業,各負責行銷和技術。在一次國際景氣從石油危機後復甦,需求增加,學自日本 的技術成熟,開始讓公司賺到第一桶金。「創業初期產品需求大、供應者少,貿易商拿錢來排隊,誰有產品誰才是老大,」金統立策略長吳明哲回憶。

這 樣的藍海約維持六、七年就轉為紅海,貿易商友人為了新台幣一元價差,轉向其他同業下單。感受到商場冷暖,賴慶華決心學售價高出台灣十倍的日本品牌做法,擺 脫代工價格宿命。

優勢一:品項多八萬多種,一次解決需求

製造者會有挖深一口井的專精思維,但從品牌角度,單一產品極難塑造品 牌,橫向擴展產品線勢在必行。

「電視機就是電視機,冰箱就冰箱,單一家電用品是完整功能,」手工具特性和一般產品不同,吳明哲解釋,單一產 品只是技工工作時,其中的一樣工具,一個螺絲起子不可能滿足所有手工具消費者需求,產品必須越多樣才能最大化客戶需求。

八萬多項產品,以金 統立初期技術為基礎,從套筒、扳手、螺絲起子到鉗類與剪類等各式手工具,產品品項居台灣同業之最,可說是手工具的精品百貨。

手工具核心關鍵 在於扭力、硬度、精準度等技術掌握,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許育瑞觀察,累積一定技術能耐後,先從技術重疊比重越高的類別延伸,隨經驗累積,產品線就 能越齊全,發揮讓客戶一次購足優勢。

優勢二:重品保檢驗設備完整,領先同業

「一個品牌的基礎叫品質,沒有品質就沒有品牌,」 為避免品質不佳衝擊品牌,吳明哲又懂得縱向挖深品保環節。

也因此,公司策略不在增加生產,而在增加檢驗設備。目前金統立約有近四十台各式檢 驗設備,共斥資近億元,「台灣手工具產業檢驗設備有我們這麼齊全的,還找不到。」吳明哲自傲的說。

累積成千上萬次製程改善的專業級套筒為 例,一般大陸同業使用壽命不到一萬次,金統立則可達四萬次。不只產品要檢驗,連包裝用的紙箱也要通過破壞實驗。

優勢三:速度快不必集單,一 件貨也能出

此外,每年至少編列三十萬元預算採購全球知名品牌產品的金統立,在使用比較之後,一旦發現自家產品壽命不如人,就立刻投入研發跟 進。

透過檢驗,更清楚掌握每道製程箇中技術細節,也讓它擁有整合供應鏈,快速接單反應的能耐。目前同業從下單到出貨,平均四十五天,金統立 則二十五天可出貨,時間縮短近一半,甚至「(客戶)一張訂單,可能有十幾頁A4,一、兩千個品項標號,最少量一件就可以出貨。」吳明哲透露。

許 育瑞觀察,不用累積一定數量才出貨的彈性供貨能耐,確實增加客戶下單誘因。 與代工業者拓展市場策略不同的是,為求品牌先行優勢,金統立多切入各界相對不重視的市場。

它除了是第一家進入歐洲和非洲的台灣手工具業者, 還曾在兩伊戰爭時期就搶進中東地區,目前是當地的工業級手工具領導品牌;有利也有弊,自有品牌極難打入的美國市場,就成了金統立海外版圖中最弱勢的布局。

下 一步,金統立要在三年內做到客戶不用下單,主動補貨的境界。如何讓內部庫存和供應商甚至客戶庫存連結,再添成長動能,是它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09

爸爸媽媽真偉大 首富也要家族推一把 巴菲特、比爾蓋茲致富的不傳祕密


2012-02-13  TWM




古今中外的傳奇都如是說:富豪都是從無到有白手起家,大學輟學在車庫創業,經歷過慘澹的日子,憑藉他們高瞻遠矚的願景,以及百折不撓的勇氣,終於賺得財富 與名聲,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撰文. 乾隆來

滿坑滿谷的富豪傳記都會告訴我們,富豪們出身多麼卑微,從無到有白手起家,百折不撓的勇氣,終於打造出今天的企業帝國。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就以大家都熟悉的兩位世界首富為例,比爾蓋茲大學輟學,打造微軟公司寫下人類科技史的新頁;而巴菲特憑藉無人可及的長期投資眼光,將價值投資發揮到極致成 為投資之神。

的確,他們的創業精神與經營能力值得我們學習;但蓋茲與巴菲特傳記沒告訴我們的是,巴菲特與比爾蓋茲都不是白手起家,他們都來自顯赫的家庭,沒有他們爸媽 的臨門一腳,蓋茲不會是蓋茲,巴菲特也不會是投資之神。

比爾蓋茲的媽媽在一九九四年六月十四日過世,隔天︽紐約時報︾刊登了瑪莉蓋茲夫人(Mary Maxwell Gates)的簡短訃聞,第一段就說:「瑪莉蓋茲昨天因為乳癌過世,她是一位顯赫的西雅圖商場女將,協助了她的兒子比爾蓋茲得到IBM的合約,讓新創的微 軟公司獲得利潤豐厚的關係。」蓋茲的媽媽絕非等閒之輩。

比爾蓋茲的成就

來自母親強而有力的推動

許多人知道比爾蓋茲的父親在西雅圖是著名的律師,曾經擔任華盛頓州律師協會的總裁,其實他的媽媽更厲害。瑪莉蓋茲是全美國「聯合勸募協會」(United Way of America)第一位女性主席,早在三十五歲的時候就出任華盛頓州最主要銀行第一州際銀行(First Interstate Bank)的董事,後來還擔任過太平洋西北貝爾電話的董事,以及西雅圖KIRO廣播電視台的董事。蓋茲媽媽的事業,以社會公益為核心,橫跨了金融、通訊、 傳媒等領域。

蓋茲的媽媽也不是白手起家,蓋茲的外祖父是太平洋國家銀行的副總裁,當年已經是顯赫的金融家,後來太平洋國家銀行與第一州際銀行合併,蓋茲媽媽可以說是克 紹箕裘,延續且發揚光大了父親的金融家業。

在美國國家檔案局內,比爾蓋茲的族譜可以往前推算到一三一七年,十幾代的祖先都是有名號的人物。蓋茲的父母親與州長、西雅圖市長等頂尖政治領袖都是至親好 友,在微軟成功之前,就已經是西雅圖著名的世家了。

蓋茲的媽媽是美國精英的典範,出身優越,受過良好的教育,一生衣食無虞,而且極為熱情地將無窮的精力與財富貢獻給社會。瑪莉蓋茲以驚人的活力參加了華盛頓 州的許多公益組織,從醫院、婦幼、藝術、交響樂團、商會,到處都有她活躍的身影。而她在華盛頓大學更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畢業後就長期參與大學的重要發展 活動長達四十年。

蓋茲媽媽在一九七四年參加西雅圖的聯合勸募協會,八○年就成為全國聯合勸募總部執行委員會的成員,當時IBM的董事長歐普(John Opel)也是委員,蓋茲媽媽找了歐普,推薦她兒子寫的系統程式。幾個禮拜之後,歐普交代IBM PC部門主管,研究蓋茲的DOS作業系統,IBM以全世界最強大的科技公司市場地位,與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比爾蓋茲簽約,隨著IBM個人電腦的成功,造就了 微軟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軟體公司。

沒有蓋茲媽媽在聯合勸募協會與IBM董事長的關係,比爾蓋茲的DOS就算再優秀,也不容易獲得IBM的青睞。後來PC銷售成功,比爾蓋茲賺到大錢,與創業 夥伴鮑爾艾倫不斷提升DOS的功能,隨著IBM採取開放系統的策略,讓全世界的個人電腦廠商都採用DOS作為標準作業系統,小蓋茲不但沒有被藍色巨人 (IBM當時的稱號)吃掉,反而在電腦市場超越IBM。蓋茲媽媽不只生了世界首富,還催生了微軟公司。

巴菲特的投資概念

承襲祖父及父親的觀念啟蒙巴菲特生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家庭,不如西雅圖的蓋茲家庭那樣顯赫,他的曾祖父在一八六九年創立了巴菲特父子公司 (Buffett & Sons)的雜貨店,交給祖父(Earnest Buffett)經營,祖父再傳給巴菲特的叔叔經營。

巴菲特從祖父身上學到不少投資理財的啟蒙觀念,例如祖父在一九三九年寫過一封家書,說即使時局再壞,家裡的現金盒子裡也要「保有一千美元的現金準備」,一 九三九年的一千美元,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一萬五千美元,可以買一輛入門汽車。

祖父強調,在必要的時刻手中有應急的現金,可以把握住許多難得的機會。巴菲特堅持祖父現金為王的觀念,至今遵守不渝。

不過,如果以為巴菲特成長在「雜貨商」家庭,那就大錯特錯了!巴菲特出生的時候,祖父的事業已經有六十年的歷史,而他的父親則將家族事業發揚光大,一腳跨 進金融與政商領域。

巴菲特的父親霍華.巴菲特(Howard Homan Buffett)是內布拉斯加州選出的聯邦眾議員,而且本身就是成功的投資家。巴菲特的父親在大崩盤後的一九三一年創設自己的證券公司(Buffett- Falk & Co.),在大蕭條的氣氛中操作金融獲利,從一九四三年到四九年、五一年到五三年總共做了八年、四任聯邦眾議員。巴菲特十二歲就跟著當選聯邦眾議員的父親 搬到美國首都華盛頓,在那裡念了名門貴族齊聚的高中,家裡往來都是名門人士,絕對是政治與金融領域融會貫通的上流家庭。

奇才要出頭 背後推手為關鍵坊間流傳一個故事,在大學時已經嶄露投資長才的巴菲特,曾經參觀了紐約證券交易所,而且是由高盛證券董事長親自帶他去參觀(一說協助安 排),工作繁忙的高盛董事長會特別照顧小巴菲特,就是看在老巴菲特眾議員的面子。

巴菲特在一九五一年從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後,第一個工作就是回到父親創設的證券公司任職。此外,巴菲特在一九五二年娶了蘇珊湯普森,蘇珊也是名門世 家之後,她的父親是奧馬哈大學文學院與科學院的院長,是當地一言九鼎的名流。

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這是華人社會的經驗談,用在西方社會卻不作數。西方社會傳了十幾代的家族企業比比皆是,蓋茲與巴菲特雖然本身就是不世出的天 才,卻都受益於家族幾代經營打造出的財富與人脈。現今華人社會充滿第一代致富的創業家,如何將財富與經驗傳承給後代,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啟發出青出於 藍的後代子孫,應該是大家都感興趣的課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的父親在世的時候,是個「非主流的極端自由主義者」,對政商勾結、帝國主義式的經濟侵略深惡痛絕,不斷在國會嚴格監督,甚至制止 美國在中東鋪設油管、主導韓戰等行為。蓋茲的媽媽一生積極奉獻給公益團體,全心全意扶持社會弱勢、提升教育資源,他們都捍衛社會公平,堅持作為一個好公民 的基本價值,為他們贏得後人真誠的尊敬。

如何做到有權、有錢、有勢、最終贏得尊敬,還能栽培出比爾蓋茲、巴菲特這樣的天才,這才是蓋茲與巴菲特家族不傳的祕訣!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10

今年中國領導人換屆暫不會出事 邱永漢:今年看好A股 明年注意雙地雷


2012-02-13  TWM




面對全球景氣變局,邱永漢認為亞股將擺脫以往美股主導地位,走出自己的路。尤其是中國政府有意作多的A股,更是今年看好的市場之一,不過他也指出,中國當 前經濟結構埋藏危機。

整理‧林淑宜、周岐原

有「賺錢之神」稱號,長期看好中國經濟發展的邱永漢,首次提出警告,中國經濟埋藏地雷!

邱永漢認為,全球經濟前景危機重重,歐美國家與中國為首的亞洲國家各自存在嚴重問題。歐美面對龐大債務壓力,其實是民主制度先天的過度福利缺陷;至於亞洲 國家則是消費不足,兩者的問題本質截然不同。在如此詭譎情勢下,邱永漢對今年全球經濟發展採取保守的態度。但長期而言,財政仍有調整空間的亞洲國家,成長 機會仍比較樂觀,表現將逐漸領先歐美。

「現在這(歐債危機)是在算總帳!政府只能以拖待變。」談論歐債危機時,邱永漢開宗明義地指出,在實施民主制度前提下,緊縮政策極難推行,歐美政府長期以 舉債應付開支,種下如今深陷泥淖的遠因。

不動產泡沫化、出口衰退

「日本從很早以前就是這樣,年收入五十多兆日圓,但是支出九十多兆日圓,算起來一年赤字就逾四十兆日圓。」邱永漢憂心地說,解決國債危機的方法不外乎加稅 或金融體制改革,但對債務國而言,這是兩帖曠日費時、又難以下嚥的苦藥,所以常要求債主直接削減債務金額,爭端從此不斷衍生。

至於美國,雖然經濟數據看來呈現復甦,但自身同樣債台高築,因此也不能忽視一旦債務動盪,所造成的潛在威脅。「未來美元若要維持貨幣主宰地位,一定得維持 信用才行。」邱永漢進一步指出,美國債務問題將逐漸削弱美股對全球股市影響力,過去「美股溜滑梯、亞股摔落地」的狀況將減少。邱永漢更直言,中國「今年很 積極想推升股市,未來可能進一步開放國際資金進去投資」,在此情況下,亞股可望「走自己的路」。

儘管邱永漢認為中國隨著國內消費成長,將有許多投資機會浮現,但他也首次點出,中國經濟埋藏不動產泡沫化與出口金額衰退兩大地雷,是看好中國的投資人不可 忽略的警訊。

邱永漢分析,中國房地產價格過度上漲,當政策調整趨勢降臨,金融業的不良債權問題會十分嚴重。然而今年是中國執政團隊的「換屆年」,「換領導人時,一般都 不會出事」,因此他認為,等到二○一三年時,危機才會全面爆發。

中國消費市場大有「錢」力此外,過去中國製造業強調外銷導向,加工製造業的訂單多來自海外,一旦遇上歐美地區減少訂購,中國製造業就會面臨出口衰退。投資 人在「前有訂單衰退、後有政策變數」情況下,中國勢必面臨一輪經濟結構調整。

然而,邱永漢對中國消費品市場仍抱持相當樂觀的期待。他分析,中國製造業經歷過去外銷市場的榮景,未來二十年將改以供應內銷市場為先,尤以民間消費性產品 最具獲利前景,尤其是食品、環境能源、水資源及水利工程發展等產業。

邱永漢指出,中國未來十年的糧食需求,是他眼中最可觀的商機,他舉例,「在中國賣菜第一大廠是上市公司,年營收六十億人民幣,你猜它利潤多少?三十億!成 本加上費用,只占售價的一半。如果在日本,食品業獲利有二%就要偷笑,太多人家還以為你作假帳!」所以不要以為食品業就不會有高毛利。

為了掌握投資商機,邱永漢也曾仔細觀察中國畜產業,發現中國對豬肉需求量每年上看三千萬隻,「光是這個數字,就能讓屠宰業者一路成為上市公司(編按:指雨 潤食品)。」最後,邱永漢還關心「水」的投資。「中國最缺什麼?最缺水,每年供需缺口至少有四%。」中國對淡水消耗量連年成長,但是提高供給卻很難。因此 在中國從事水務的公司大有前景,包括海水淡化、回收廢水和開採淡水資源。至於石油、銅等原物料,在中國使用量不斷增加下,也是前景看好的產業。

糧荒危機加重

邱永漢研發保鮮90天麵包因為國際糧食短缺加重糧荒危機,邱永漢決定投入食品業,下海拓展麵包市場!最近邱永漢與日本烘焙業者東山堂合作推出「D- PLUS」麵包品牌,共同研發可以保存90天的天然酵母麵包,並與中國超商通路合作販售,在日本則有日產30萬個的產能。

負責推廣品牌的邱公館食品總經理荒木尊史指出,「D-PLUS」不但適合在天災期間做為乾糧食品,更考慮到偏遠地區的消費者,為不同運輸距離的消費者,提 供同樣品質的麵包。

由於「D-PLUS」在技術研發上的費用較高,加上因應小麥價格的波動,?了減低生產成本,目前「D-PLUS」主要經營市場選在離工廠區500公里內的 消費市場。荒木尊史補充,「D-PLUS」仍持續改良口味,以及外包裝的用材,希望在台灣問世後,能像在日本、中國市場一樣得到廣大消費者的接受,以增加 銷售量。

「D-PLUS」何時會在台灣現身?邱永漢指出,最晚會在2012年第三季推出。儘管已近九旬高齡,但是談到看好的商機,仍精神奕奕,這就是日本人口中的 「賺錢之神」、縱橫亞洲市場的邱永漢。

邱永漢

本名:邱炳南(邱永漢為筆名)

出生:1924年

經歷:永漢日語創辦人;《致富經》、《邱永漢賺錢學》等著作逾450本,作品總銷量逾1千萬冊。

學歷: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畢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11

看壞後市? 求售華國飯店、大台北華城周邊等多筆土地台灣「現金王」葉國一房地產抵押設定一六二億

2012-02-13  TWM




手握兩百億元現金的「現金王」英 業達會長葉國一,近幾個月在市場求售不動產與物業,根據本刊調查,他投資的不動產,向銀行質押設定金額高達一六二億元,高額數字令人震驚。

撰文‧梁任瑋 研究員‧陳兆芬元月初,不動產仲介市場流傳一份待售物件名冊,記載不少台北市精華地段大樓與土地基本資料與售價,其中赫見台北市林森北路華國飯店、新北三 峽大板根森林溫泉度假村與新北新店大台北華城土地三筆知名標的,據了解,賣方就是近年由科技業轉戰房地產的英業達會長葉國一。

這幾年葉國一陸續投入約兩百億元,掌握土地面積逾五萬坪,儼然成為新地產大戶,前年葉國一曾說,「電子業是『茅山道士』(毛利率僅三%到四%),但土地放 在那卻會幫你『白天也賺錢,晚上也賺錢』,相較之下,房地產太好做了。」這句話言猶在耳,如今葉國一卻計畫大舉出脫房地產,引起外界側目。

除了在市場求售房地產外,手握兩百億元現金的葉國一,真正投入房地產的現金並不多,本刊調查,他投資的不動產向銀行抵押設定一六二.○五億元,實際貸款金 額約一三五億元,高額的數字令人咋舌。

進軍房地產

慣從複雜不良債權下手

攤開葉國一的房地產質押設定狀況,大致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借錢給朋友幫忙度過難關的案子,例如,華國飯店與大板根,除了公司本身向銀行聯貸,葉國一本 身也是該公司的債權人,例如華國飯店就向葉國一的國協投資、銓誠資產管理借了二十一億元。

第二種是,葉國一直接買斷土地的案子,包括高雄「國硯」、新店大台北華城土地、松山火車站對面土地、三重太子汽車舊廠等,主要是用他個人名義、投資公司摩 天開發、華國總經理廖裕輝等向銀行借款九十八億餘元,僅「國硯」、「國玉」已進入推案開發階段,待完工後按銷售狀況回收資金。

事實上,葉國一大舉進軍房地產,是在二○○八年的房價高峰以後。打開他的房地產名冊,可以看出他喜歡從複雜的不良債權下手,例如高雄亞太財經廣場,原本是 宏總集團總部,他在法院拍賣過程中,以債權承接標的物,將債權順利轉換為物權,儘管過程冗長,但可以低價取得物美價廉物件。

除亞太財經廣場外,葉國一持有的台南開元段土地,手法如出一轍,先投入約六.三億元買下不良債權,再透過拍賣程序,以十.四四億元拍定價,成為該地所有權 人。此外,葉國一還持有新店五峰國中附近一筆大面積土地的債權,此塊基地打算推出大型別墅案,規模上看一五○億元,可望為他創造不錯的獲利。

葉國一像獵豹瞄準物件,耐心等候時機出手;但計畫趕不上變化,台灣房市景氣反轉,不少建商看壞後市,熟悉葉國一的朋友也說,「最近葉董心情不太好,除了英 業達的事要煩心,尤其去年政府打房後,讓走了好幾年多頭的房地產景氣停滯,也讓葉國一感受到房地產的不確定性增高,因此,只要有人出好價錢,不排除將手上 幾宗房地產案提前『獲利了結』出場。」其實,去年下半年奢侈稅上路後,從葉國一的投資動作即略見端倪,他曾公開表示,「今年只進了一筆土地」、「將放慢房 地產投資腳步」,但葉國一沒有說出口的是,如果有好價錢,不排除處分他名下的房地產。根據了解,葉國一最想處分的是華國飯店、大板根森林溫泉度假村與新店 大台北華城土地這三個物件。

奢侈稅上路

三物件列為處分目標

○八年,葉國一把英業達交棒專業經理人後,認為「有土斯有財」的他,就加碼布局房地產。

○三年,他在英業達股東會後,提到要在台北市士林官邸旁蓋祖厝,當時他斥資八億元陸續買進二千坪土地,重劃後分回六八六坪精華用地,換算每坪成本約一一六 萬元,以目前當地土地行情超過二百萬、周邊豪宅每坪單價也高達一三○至一五○萬元來看,雖然未處分,但葉國一的潛在獲利可觀。

○四年,葉國一砸下二十四億元,接手華國飯店,當時純粹為了幫好友── 華國飯店總經理廖裕輝解決財務危機,目前,華國飯店除了向國泰世華借十九.二億元,也欠葉國一名下的投資公司國協投資、銓誠資產管理二十一億元,這個數字 大約是葉國一買下華國債權的金額,惟葉國一本來就無實際經營華國飯店,因此想處分獲利了結。

「華國飯店的價格一路從三十五億元喊到五十三億元,每坪地價六八八萬元,但買方出價始終無法達到葉國一期望的金額。」一位房地產仲介透露,沒有出價五十億 元以上,應該不會成交。

葉國一另一個想處分的標的,是○九年插股的三峽大板根森林溫泉度假村旁邊的土地。當初大板根面臨法拍,葉國一先買下入口兩千坪土地,並出面向銀行擔保,才 讓大板根免於拍賣命運。

據了解,葉國一想賣大板根,主要是他與大板根董事長蔡春隆理念出現歧見有關。

雖然兩千坪土地就位於大板根門口,但使用分區為森林區,有很多開發限制,且必須與大板根共同開發才有價值,甚至要連大板根一起吃下,才能發揮最大效益,這 也是讓買家興趣缺缺的原因。

毛利勝電子

科技大亨轉當地產大戶

真正讓葉國一在房地產嘗到甜頭,應該是○八年,高雄漢來飯店對面的豪宅案「國硯」。當年,葉國一因幫忙亞力山大健身俱樂部解決資金缺口,亞力山大倒閉後, 葉國一也成為受害者,後來國揚集團創辦人侯西峰建議葉國一買高雄新田路土地,希望兩人可以藉「國硯」推案,把他們在亞力山大虧的錢賺回來。

國硯占地一五二○坪,是國揚○四年底自台肥手中取得,每坪單價僅四十二萬元,之前一直作為漢神百貨停車場;因取得時間早,○八年國揚賣給葉國一,處分利益 高達八.二億元,僅四年時間,光賣土地就獲利近一倍。

國揚為了實現獲利及取得營運資金賣地,與葉國一採「合建分售」方式推出豪宅,總銷金額一百億元,地主葉國一占三成,建方國揚占七成,葉國一可分回的金額至 少有三十億元。

房市走下坡

地產大戶大舉出脫物業

高力國際總經理劉學龍指出,今年住宅銷售率不樂觀、短期內投資客又不會回籠,市場會有不少物件拋售,尤其是兩、三年前買在房價高點的不動產,背負龐大利息 壓力,「再怎麼有錢,也禁不起景氣拖磨。」除了面臨房市下滑壓力,去年初,英業達搶進太陽能廠益通後,原本前景看好的太陽能產業,旋即因供需以及庫存因 素,景氣急轉直下;益通去年元月營收還有十七.六億元,去年十二月營收卻不到億元;益通股價更從每股二十二元,一度跌到九.一一元;太陽能產業不但未照亮 英業達,反而成為營運的不確定因素。這些恐怕都造成葉國一很大的壓力。

葉國一由科技業跨足房地產業的故事,過去幾年屢屢成為業界美談,但房地產業景氣的高度波動性,也著實讓這位科技業大老上了寶貴一課;尤其今年房地產景氣仍 多空未明,葉國一應該也亟欲對外證明,在這波房地產大浪中,仍能平穩掌握自己的船舵。

不動產抵押借款162億

標的物 取得

時間(年) 投資金額(億元) 設定義務人 擔保債權總額(億元) 債權人或銀行士林官邸旁祖厝預定地 2003 8 王富代

(葉國一妻)

葉力銓

(葉國一長子)

葉力誠

(葉國一次子) 無 無

華國飯店 2004 24 華國大飯店 19.2 國泰世華銀行*華國大飯店 8.4 國協投資

*華國大飯店

蔡紹華 12.6 銓誠資產管理高雄豪宅「國硯」土地 2008 16.7 葉國一 44.4 土地銀行太子汽車三重舊廠土地 2008 28.9 葉國一 27.6 合作金庫三峽大板根森林溫泉度假村及周邊土地 2009 15.6 大板根育樂葉國一 20.4 國泰世華銀行

大板根育樂

葉國一 6 元大銀行

*大板根育樂 15.6 葉國一高雄亞太財經大樓 2009 17.8 銓誠資產管理 18 合作金庫松山火車站旁土地 2010 15 廖裕輝 1.75 板信商銀摩天開發 9.18 板信商銀新店大台北華城土地 2011 70 摩天開發 8.97 兆豐銀行

4.8 兆豐資產管理

1.75 板信商銀

合計 196 162.05(註)備註:*表債權人為葉國一,扣除葉國一為債權人的金額36.6億元,擔保債權總額合計162.05億元葉國一房地產語錄!

2009/07 經過國硯當「白老鼠」實驗後,確定房地產是一門值得投資的生意。

2009/07 全世界名列前茅的富豪,多數靠房地產致富,一個房地產建案的毛利率,往往是電子代工業的10倍以上。

2010/06 對台灣房地產相當有信心,特別看好都市更新議題和大陸資金來台效應,台灣房市不會出現泡沫化。

2010/12 房地產可以讓人「白天也賺錢,晚上也賺錢」;相較起來,電子業是「茅山道士」(毛利率僅3%到4%),真的頗辛苦。

2011/03 政府祭出奢侈稅打炒房後,市場修正在所難免,但我從不炒作,對台灣房市仍有信心、長期看好,會持續評估、買進不動產。

華國飯店:

把買主找出來再說啦

針對葉國一處分華國飯店,華國飯店回應,「賣掉幹麼?幾年前就有人在傳要賣,都是亂傳的,我們沒有要賣。」華國飯店還對本刊記者說,葉國一不想澄清,因為 覺得「外界太低估他的現金實力了。」據了解,市場有不少傳聞說陸資、港資要買華國飯店,直到上個星期還有人透過關係,要介紹客戶買華國飯店,但華國飯店方 面都說,「把買主找出來再說啦。」也間接證實華國要賣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

據了解,高雄國硯豪宅已經銷售70億元,大台北華城國玉六戶結案獲利,之後二期、三期看怎麼推。至於一年多前由廖裕輝掛名的摩天開發公司,買進的新北市新 店區秀岡段15000坪土地,也與寶徠建設簽好合建契約,1月18日才剛送件申請建照,該案將由寶徠主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12

用「鼻子」開店碰壁 自創展店方程式 王品再攻中國 靠「西瓜效應」加持

2012-02-13  TWM




王品預計在二月底掛牌上市,這個兩岸的西餐第一品牌,在台營收連年創新高,但它在台灣的成功之道,在大陸還管用嗎?

撰文‧林讓均

王品集團創紀錄在台北孔廟舉行上市法說會,著唐裝的集團董事長戴勝益率領一級幹部說明未來發展,引起轟動!此舉也明示,在去年交出兩岸合併營收九十六億新 台幣成績單後,今年要突破百億元里程碑,主戰場將是十三億人的中國市場。

雖然,在台營收繳出連續兩年成長超過三成的好成績,但上市後將面對投資人不斷成長的要求,擁有十一個品牌的王品,在台灣卡滿一級商圈之後,現在必須轉往 二、三級商圈布局,甚至將重兵移往大陸搶灘頭堡。

其實王品部隊早在二○○三年就已在上海登陸,但是第一年成功後,迎面而來卻是殘酷的打擊,「說來也幸運,王品到大陸上海霞飛路開出第一家店,第一年就賺 錢!」王品大陸事業群總經理李森斌說。當時王品挾著台灣第一西餐品牌的名號,接連在上海等地開出王品、西堤與丰滑火鍋等品牌;但○七年之後陸續有「超級牛 扒」、「綠茵閣」等當地西餐業者低價搶市,火鍋事業也因定位不佳而碰壁,王品在大陸一度陷入低潮,連續四年掙扎在損益邊緣。

以「西化餐飲指數」為指標曾在台成功開創集團旗下「聚 北海道昆布鍋」品牌體系的李森斌笑說,他○八年到大陸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收店」:把丰滑火鍋一家家收起來。

「一開始太順利,我們幾乎是用鼻子在開店,聞到商機,錢就砸下去!但這個挫折之後,我們學到凡事要看科學數據!」他說,王品開始歸納經驗法則,先從評估城 市定位做起。例如他們不遵循官方定義,而以「人口數」、「可支配所得」、「個人平均GDP」來劃分城市級數,所以「杭州」在官方定義屬於二級城市,卻因為 上述三個指標表現突出,而被王品集團歸類與上海同屬一級城市。

此外,王品還自創「西化餐飲指數」當作展店試金石:把該城市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星巴克與哈根達斯等五個西方品牌的展店數加起來,與同級城市相比較, 由此測出一座城市的西餐接受度,找到優先開店的商圈。

顛覆過去的經驗,王品改採新策略展店,目前在大陸擁有「王品」、「西堤」兩個品牌的王品集團,已在大陸十五座城市展店,去年首度打進大西南的成都,今年規 畫再開拓七座城市。

為了衝高在大陸的知名度,王品集團每前進一座都市,都採用「母雞帶小雞」的品牌策略,也就是由旗艦「王品牛排」打頭陣,再引進其他品牌。一來因為大陸人只 認「王品」二字,再者大陸王品的平均客單價約人民幣三一○元,幾乎是西堤的三倍,因此「先開王品、利潤較高,才撐得住!」「在大陸吃西餐是尊榮的象徵,所 以他們偏愛到包房(包廂)裡吃,就算是在大眾區用餐,還得有太妃椅一般的高聳椅背,以隔出隱密感!」他表示,在大陸開店至少要一五○坪,其中三分之一是包 廂,餐館面積比台灣多出三成。

展店地點選在購物中心

大陸王品近三年開始執行「西瓜效應」策略,以壓低開店成本與風險,也就是捨去成本較高的「街邊店」,轉而在購物中心等大型賣場開店。「目前在大陸約有七成 的店,都是開在購物中心或大型賣場中。」王品華南區執行總監彭成翰表示,這也是因為大陸人由於交通不便,偏愛「一站式購足的服務」,而且當地稅法與管理法 規複雜,所以進駐購物中心,凡事讓「房東」統一解決,也省了許多麻煩事。

李森斌估計,在大陸的餐飲市場,西式餐館占比約五%,只能算是「利基市場」,一座城市一個西餐品牌可能開不到十家店,因此想要達到「遍地開花」的展店規 模,就必須多品牌操作。在王品集團屬「開拓者」類型、現任石二鍋總經理的曹原彰,即將在今年帶領定價只約新台幣一九八元、模式為個人小火鍋的「石二鍋」西 進,這也將是王品集團在大陸的第三個品牌。

石二鍋的到位,將讓王品在大陸同時測試「高價位」、「中高價位」與「中低價位」三個價格帶,而有別於在台的主要獲利來自於「中高價位」,例如西堤、陶板 屋、聚等品牌。李森斌表示,大陸社會的M型化現象更明顯,預計「高價位」與「中低價位」才是獲利的主戰場。

為此,王品本來以單店為獲利單位,希望在大陸每店至少可以兩年回本(台灣約一年回本),不過石二鍋以大量展店為目標,評估至少二十店才能闖過獲利門檻。

王品在中國大展身手之際,投資人最關心的,還在於大陸王品獲利何時可認列回來?王品表示,已辦理股權合併,上市後半年內就會由台灣王品以三億元,從個人股 東手上買回大陸事業體的五一%股權,屆時王品也會是名副其實的「中概股」了!

王品集團

成立:1993年

董事長:戴勝益

資本額:上市後6.8億元目前店數:台灣174店、大陸44店

員工人數:兩岸約1萬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13

林成蔭自創「定錨術」 掌握台股多空走勢 小工程師從賠光本錢到財富自由

2012-02-13  TWM




念工程出身的林成蔭,一路從研究 員到擔任政府四大基金的操盤人,才四十多歲就累積數千萬元財富從容退休。自詡為快樂專業投資人的他表示,樂觀看待台股,投資人可以開始布局中小型股。

撰文‧林心怡

「年少輕狂、﹃武藝﹄不精時,我也曾幻想一夕暴富,結果一天就賠掉了我全部的家當!」林成蔭有些難為情地回想二十年前投資觀念魯莽的自己;如今的他擁有市 值三千多萬元的房產,與八位數的台股操作規模,身價已不可同日而語。

融資、當沖 一次賠光五十萬時序回到一九八九年,那年才剛退伍的林成蔭,帶著父親所資助的十萬元,就開始一頭鑽進股海做投資,「大學時代,其實我不怎麼愛念書,甚至是 家中的頭痛人物,但我倒是對股市投資格外有興趣。」林成蔭笑著說。

大學水利工程系畢業後,在中華工程擔任工程師期間,林成蔭總是心繫台股投資,即使沒什麼錢,還是想著買低價股,甚至做零股投資。

「擔任教職的父親看我這麼愛買股票,就乾脆資助我十萬元投資,就像新手打麻將一樣,剛開始手氣還真順,不用什麼很強的選股邏輯,很快資產就數倍地增長。」 林成蔭笑著說。

一九九○年,他不但躲過了台股從一二六八二點下殺到二四八五點的崩盤,再次進場後,又因押對封閉型基金而大有斬獲(當時基金均呈現折價狀態)。因此,當國 內剛開放信用交易時,自認「武功高強」的他開始融資、當沖,前後才一年多的時間,手上就累積了百來萬元的資金。

「當時覺得自己很棒,怎知道才一天的時間,我就幾乎賠光了本錢!」林成蔭反省當時大賠的原因,都怪自己「太貪」。

「當時電子股交投熱絡,尾盤拉漲停司空見慣,誰知道有天我開盤追高搶進國巨和楠梓電時,買超過我能負擔金額的張數,心想尾盤漲停賣掉當沖就能大賺!」沒想 到,當天殺尾盤跌停,資金不夠的林成蔭只好認賠殺出,讓他一下子賠光五十萬元,幾乎是他放在股票的操作部位。

當時,另一個讓林成蔭震撼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基金也慘賠七成收場。

「還記得一九八九年封閉型基金,例如光華鴻運、建弘福元狂飆的行情,讓我獲利數倍後,我又買了一檔億順日本認股權證基金︵億順後被併為景順資產管理︶與霸 菱新興市場基金。」林成蔭回憶,沒想到,後來日本股市重挫,原本有二○%以上的獲利,竟由盈轉虧。但當時林成蔭告訴自己:「不要擔心,一定還有機會漲回 來,套牢就當長線投資吧!」痛定思痛 認真研究基本面與技術面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九四年底墨西哥發生金融風暴,二八○億美元的財政赤字導致外資迅速撤出,接著「李森事件」讓霸菱銀行不堪虧損 倒閉,並以一英鎊轉賣給ING銀行後,讓當時「從未聽過外商銀行倒閉」的林成蔭心生恐懼,忍痛將手上兩檔基金全數贖回。

「現在回想,如果我的霸菱新興市場基金拗到○七年的話,獲利至少十倍,但當時我哪有這麼多錢跟它搏?這就是趨勢反轉,不懂得停損的下場。」林成蔭回憶。

當時,林成蔭的股票與基金慘賠,讓他一度癱坐在券商樓梯門口許久,最後才無力地起身離開,而一連串的投資失利與虧損,讓他一度靠借貸與信用卡循環利息度 日。曾經身上窮到只剩下十元,落寞地牽著摩托車去加油的他,一副寒酸樣,還被加油站的工讀生竊笑,回想當時的窘態與震撼,讓他至今難忘。

至於賠光積蓄又重新讓他翻本的本錢從哪來?

林成蔭笑著說:「就是我當時相當重要的兩位好友,一位是名副其實的科技新貴,另一位就是現在的老婆。」之後,林成蔭的投資開始轉趨穩健。

這些慘痛的教訓,讓林成蔭驚覺,以往短線進出,以及過度擴張信用的投資和貪心的資產配置,是他賠光家當的主要原因。為了一雪輸光資產的恥辱,林成蔭除了努 力研究台股的基本面與技術面,也認真地做好資產配置。

後來,林成蔭找出屬於自己的一套獲利模式,核心持股以高現金殖利率股票為主,衛星持股則搭配有題材的高獲利成長股。

之後,林成蔭也因為對台股產業的精闢研究分析得到賞識,甚至能以非金融背景受到投顧公司破格任用擔任研究員,一路從基金經理人,升格到政府基金代操經理 人。

選高現金殖利率股布局

細數林成蔭過去獲利數倍的核心持股,都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首先,林成蔭會選擇每年獲利穩健、現金殖利率高於五%以上的公司;其次,則是挑選流動比與速動比分別高於一二○%與一一○%的公司;第三,就是挑選大股東 持股多、三大法人有涉獵的標的,尤其是勞退基金、國安基金等資金挹注的公司尤佳,以及外資、投信、自營部青睞的標的。

例如,林成蔭於○九年買進的統一超,平均成本僅七十幾元,賣出價位則在一八○元附近,投報率就有一五七%;其餘的核心持股包括中橡、中保、台汽電等等,也 都符合這樣的選股邏輯。

而對於台股長線的多空走勢,林成蔭自有一套「定錨理論」。他認為,影響股市最重要的三個因素就是:資金、景氣、投資者的信心與評價。綜合以上三項的結果, 即可研判台股長線的多空走勢。

「就像船隻進入港口後,會將錨丟進海裡來固定船隻位置,即使風浪變大,船隻也不至於漂流到不知去向。」也就是說,一旦台股長線趨勢研判確立,將不致受到短 期資訊或消息干擾,所以每當開春第一季,他就會詳細思索未來的投資布局。

展望二○一二年,林成蔭認為第一季台股再壞有限,股價跌深、被外資錯殺的中小型電子股,都是布局的好時機。他甚至早在總統大選前預言,在市場疑慮的氣氛 下,會展開軋「空手」與「空單」的行情。

至於產業方面,看好Ultrabook︵超輕薄筆電︶等相關概念股,例如專做SSD(固態硬碟)的群聯、威剛;電池廠商的新普、順達;鋁鎂合金的可成,以 及其他像是系微、NB代工廠緯創、周邊零組件廠神基。在智慧型手機平價化題材方面,則看好TPK宸鴻、勝華等。

歷經長達二十年的投資修煉,三年前,林成蔭得以提早退休,成為專業投資人。前年,他出了一本投資的書,同時還創辦了「財子學堂」,希望以過來人的身分,分 享成功的投資模式,讓曾經像他一樣,在股海跌跌撞撞的人,可以少走一點冤枉路,不必在股市殺進殺出,也能成為穩健獲利的快樂投資人。

林成蔭

出生:1965年

現職:財子學堂創辦人

經歷:萬寶投顧執行副總、新光投信協理、政府四大基金代操經理人學歷:英國萊斯特大學企管碩士著作:《股海樂活 林成蔭教你快樂投資》

林成蔭投資5心法

1. 挑選高現金殖利率股:選擇每年穩健獲利、現金殖利率高於5%以上的公司。

2. 選財務體質佳的公司:挑流動比與速動比分別高於120%與110%的公司。

3. 持股籌碼分析:從年報挑選董監持股較高,以及受法人青睞的標的。

4. 留意公司個別題材:產業趨勢向上,或有兩岸獲利題材者。

5. 從技術面研判進出場時點:以日、周、月、季線,配合RSI、MACD多空訊號觀察進出場時機。

林成蔭的春耕布局

1. Ultrabook(超輕薄筆電)相關概念股:群聯、威剛、新普、順達、可成,以及 系微、緯創、神基等。

2. 低價智慧型手機題材股:TPK宸鴻、勝華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14

張慶平慘賠七年 練就「小型股六心法」 呆薪上班族蛻變億元身價投資獵人

2012-02-13  TWM




從平凡上班族,到身價近億元的專 業投資人,張慶平憑藉著精準的投資眼光,在三十七歲那年就達到財富自由的目標得以提早退休。擅長挑成長股賺波段行情的他認為,每年只要抓對明星產業,搭配 適度應用投資槓桿、嚴設停損、做好資產配置,獲利翻倍的速度,有機會超乎自己的想像。

撰文‧林心怡

「我覺得投資股票要能賺到大錢,是要有一點野心與目標的。」外形斯文、說起話來慢條斯理的張慶平︵化名︶,在投資性格上卻是個典型的「投資獵人」。喜好投 資中小型成長股的他,曾只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就將手上的百萬資金一翻就是二十倍,累積逾二千萬元的財富;目前粗估手上可動用股市資金約五千萬元;若加計名 下擁有零房貸、市值三千五百萬元房產,身價已直逼億元大關。

即使在二○一一年台股震盪修正期,張慶平整體績效也有四成的獲利,是不折不扣的股市常勝軍。在股市操作績效亮眼的背後,支持他的是強烈的賺錢動機,以及一 段經歷七年「賺少賠多」的台股投資試煉。

○四年買進茂迪、中美晶 賺到第一桶金原來,農家子弟出身、在家中排行老四的張慶平,雖然出社會後不用特別負擔家計,但早從學生時代起,就有著在台北市中心置產,與提早退休享受生 活的願望。而他也明白,要完成這些理想,光是靠上班領的死薪水是不可能的,因此對於投資股市,他向來有著越挫越勇的戰鬥力。

出社會後,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他,自九七年開始,就陸續將工作積蓄投入股市,並搭配融資做投資。「約有七年的時間,我買過的幾檔高價股,包括華碩、錸 德,雖然曾經賺錢,賠起錢來也很可觀,七年下來賠了幾十萬元,手上資金所剩無幾;幸好○四年還能向友人湊到一百萬元進行操作。」張慶平回憶,雖然當時股市 投資賺少賠多,但他認為,只要做好研究,抓對成長股,過去的虧損總有一天會賺回來的。

張慶平曾因錯信技術面,買了趨勢向下的股票慘賠;也曾因對公司基本面不了解,在公司股價盤整時,錯賣手中未來的飆股而懊悔不已。因此,他開始發展一套自己 的選股準則。

首先,就是挑選股本三十億元以下、趨勢向上的明星產業;其次就是挑選年營收成長至少逾五成,公司定期辦法說、誠信有口碑的公司;第三就是公司營收逐月成長 或屢創新高的公司。

就在上述這些選股邏輯架構下,○四年張慶平陸續重押太陽能產業茂迪、中美晶以及宏達電等公司,讓他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從一百萬元的資金,搭配融資操作,一 路累積到二千萬元的財富。

「還記得我真正從股市賺到的第一桶金是重押茂迪賺來的,○四年下半年,在油價高漲、太陽能產業趨勢向上時,我在當年十一月茂迪股價一百六十元附近陸續買了 十四張。」張慶平接著說,「雖然當年茂迪的股價,已從年初的八十元漲到十一月的一百六十元,但我依舊毅然決然在一百六十元布局。因為我看的是後續可望翻數 倍的主升段行情,尤其是○五年一月茂迪曾經一口氣連拉六根紅K棒,迅速拉開我的持有成本,更增加我長線持有的信心。」布局博弈題材慘賠 風險意識因此提高「當然,期間我也做了一件比較冒險的投資,○五年六月先把四百多元的茂迪融資賣掉,再將部分獲利的錢拿來買平均成本約四十幾元的中美晶, 當時中美晶的漲勢更快,短短二個多月,股價就漲到八十元附近,讓我獲利倍數出場。」張慶平回憶說,如果加計○五年八月以股價六百多元出脫的茂迪,光是這兩 檔的投資,獲利就有將近六八○萬元。

之後,張慶平在出脫手上茂迪與中美晶後,又看好宏達電未來獲利的成長性,將資金全數陸續重押,「當時我想,過去華碩曾經一年EPS賺三十幾元,股價都可以 漲到五六百元,宏達電股價也有千元的想像空間。」後來,○五年八月張慶平分批以成本價三百多元布局宏達電,雖然○六年五月宏達電股價一度來到一千二百元高 點,但他卻是在除完權後還原權值平均在九百多元出脫。「當時我發現宏達電股價一直無法突破前高,心想獲利也夠了,所以就停利出場。」張慶平扳著手指計算, 前後只花了一年半的時間,三檔股票就足以讓他從一百萬元賺到兩千萬元,資產翻了二十倍。

○七年第一季,張慶平也曾看好遊戲機廠商泰偉的獲利前景,股價八十元附近開始分批布局,整體平均成本在一百多元,最後在同年七月分以股價三百多元出脫,獲 利翻三倍;但同年看好博弈題材布局伍豐,卻讓他吃了敗仗。「伍豐我買在七百元附近,最後在運彩標案落空、獲利不如預期,直到跌至五百元我才出場,那次大概 賠了二百萬元。」張慶平意識到,以往慣用融資操作的他,應該要更為提高風險意識,不但自此設定股價跌破成本價的一○%就要停損出場的紀律,也讓他將股市部 分獲利移出購置自住的房地產。○七年,張慶平挪用部分股市投資獲利,在忠孝東路上買了一戶三十八坪、當時總價一千八百萬元的房子,目前價值三千五百萬元, 增值一倍之多。

至於一一年雖然股市動盪,張慶平的獲利操作績效依舊不錯,最經典的一檔代表作就是上銀。他一一年初以平均成本價在一百二十元持有,至同年七月以三百六十元 出脫,獲利就有二千四百萬元。

「當時,上半年我覺得景氣還不錯,自動化設備大廠上銀的產業趨勢向上,月營收創新高、股本小,又是MSCI概念股,因此決定長線持有,直到股價突破高點四 百元後,我見股價難以突破前高,加上市場景氣反轉的雜音出現,促使我在股價回測三百六十元時獲利出場。」張慶平說。

抓對明星產業 勇於重押並做好停損張慶平分享說,「影響我最大的一本投資書籍,就是《從二十萬到十億元—─ 張松允的獨門投資術》。」張慶平笑著說,這本書對他有很多啟發,「例如從當中我學到,只要抓到對的成長性明星產業,就該勇於重押,直到當初支持你投資的基 本面開始反轉或不再強勁,才是獲利出場的時候。」展望一二年第一季,張慶平仍持續在第一季布局未來有成長性的中小型電子股。「就像比爾蓋茲說過的:經濟的 復甦,就要靠科技的創新!」張慶平笑著說,因此未來明星的電子產業仍是他今年關注的焦點,例如超輕薄筆電︵Ultrabook︶的固態硬碟︵SSD︶等零 組件、智慧型手機零組件、蘋果概念股,以及智慧型手機品牌廠商宏達電,都是他開春後持續關注的族群。

「投資不能怕受傷,就算受傷也要懂得研究原因,為下一次的勇敢投資做好準備,並做好停損!」這是張慶平給想和他一樣在投資路上漸入佳境的人最中肯的建議。

張慶平

出生:1970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

經歷:會計師事務所

學歷:政大會計系

張慶平財富3階段

摸索期

──1996年至2003年靠工作累積百萬元積蓄,投資虧損居多。曾經買過當時的高價股錸德、華碩等,投資大多以賠錢收場。

成長期──2004至2005年布局成長股,100萬資金變2000萬元。重新籌資100萬元進股市,布局茂迪、中美晶、宏達電等成長股,一年半資產從百 萬元成長20倍。

豐收期──2006至2011年做好資產配置,股房雙賺。2007年移出股市獲利一半購屋,目前房屋市價已上漲一倍,市值約3500萬元;金融風暴 後,09年投報率近200%;2010至11年代表作為上銀,獲利2400萬元。

春耕布局重點

1. Ultrabook(超輕薄筆電)的SSD(固態硬碟)等零組件,例如威剛。

2. 智慧型手機品牌宏達電、智慧型手機零組件,以及蘋果概念股,例如位速等。

3. 自動化設備廠,例如上銀等。

張慶平投資6心法

1. 勤讀研究報告:了解產業脈動,發掘有潛力的公司。

2. 挑未來明星產業:股本30億元以下、年營收成長逾5成、獲利亮眼的公司。

3. 追蹤公司每月營收:檢視公司每月營收成長性。

4. 留意法說會與季報數字:檢視公司法說會內容與季報數字,是否符合成長預期。

5. 只追強勢股,不建議攤平:趨勢向上的成長股,不怕沒買在最低點,因為主升段的獲利更甜美;若趨勢改變,不向下攤平。

6. 嚴設停損點:適度融資可加快獲利速度,但須嚴設停損點,跌破成本價10%就要出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15

郭際勝聚焦董監改選 拉高投資勝算 「郭大俠」專注股海十年 散戶變大戶

2012-02-13  TWM




網路知名部落客郭大俠,十多年來 的股海征戰經驗,淬煉出一套值得散戶用心咀嚼的方法,而其中多次掌握董監改選行情,更早已是投資人相傳的經典戰役。

因此新春開年,具董監改選概念的個股值得觀察。

撰文‧葉揚甲

龍年開春後,一切又是新的開始,面對全球依然波動的經濟樣貌,你準備好因應之道了嗎?事實上,不論接下來的盤勢如何發展,重點還是在於投資人自己,是否能 不再隨波逐流,達成設定的獲利目標。但想怎麼收穫,就先怎麼栽,以散戶自居的財經作家郭際勝就直言,「股票賺錢不難,難的是持之以恆地努力研究。」從退出 職場到專注於投資市場的十多年來,郭際勝從散戶搖身一變成為股市大戶,雖然財富早已自由,但他仍在投資這堂課上做足了功課。從過往的成功戰役中,郭際勝首 先點出,公司若適逢董監改選年的話,至少在股東最後過戶日︵股東會前六十天︶前,股價下檔都會有買盤支撐,因此具董監題材的個股,勝率會比較高。

布局中鋼構 賺得第一桶金董監改選前,籌碼不易鬆動,在大宗賣方不多的情況下,股價上漲機率自然較高;而其中觀察點在於,大股東結構、公司價值,及前幾次選前的股價變 化。不過郭際勝提醒,枱面上的董監持股比率,大多只能參考,並非代表公司董監事真正所能控制的股數。至於是否有董監選舉行情,重點還是在公司有沒有價值; 如果公司具價值,股價卻低於合理價位,那麼自然會吸引有心人士介入,進而將股價向上推升。但如果曾經有過董監改選行情的公司,「因為已經炒過、協調以後, 下次再發生的機率不高。」搭上一九九八年中鋼結構董監改選行情,賺得第一桶金的郭際勝認為,若個股具董監改選題材,大概在股東會一年前就會開始醞釀,市場 派大戶會在此時吸收籌碼。按時間回推的話,在一一年八月股災時莫名抗跌、今年又即將董監改選的公司,或許其中大有文章。

當然,市場派在偷襲時,一定會刻意低調且不著痕跡,因此郭際勝建議,若要布局,最好去搜尋過去不曾炒過,基本面不錯、具價值的公司;反之,如果市場派明目 張膽地蒐籌碼,動作太大引來眾人目光的公司,往往到最後雷聲大、雨點小,散戶想分一杯羹,反而被套牢。

須注意的是,要徹底了解一家公司內在價值,並沒有標準作業程序。雖然,當公司價值比股價高時即可逢低布局,這樣的價值投資道理無人不知;但要做到各面向搭 配,無論是從轉投資、土地資產,甚至無形資產像是商譽,及公司本業的市場競爭力等,種種角度去思考公司的真正價值,絕對需要研究精神與投資熱忱。這也是人 稱「郭大俠」的郭際勝所一再強調的:「散戶要勤做功課,不然真的別進場。」除董監改選外,最好還要擁有另一項散戶保護傘,也就是財報能夠一目了然的土地資 產,「最好年代久遠,從沒重新估價」,只是土地題材發酵的時間通常拖得很長,但真炒起來,股價還是會有所表現。同時擁有董監改選及資產題材的東元,在二 ○○○年初時就曾讓郭際勝獲利頗豐,再加上當時東元轉投資的聯電,帳面價值每股才一.五元,市價卻高達八十元,大俠掐指一算,勝率著實不低,「散戶就應該 鎖定這類股票」。

郭際勝口中的「好股」,就是適合散戶投資的股票,如果從上市公司中,只選擇有董監改選的股票,在剔除曾發生過經營權爭奪、家族或關係企業交叉持股、大股東 為政府機關、本業或資產狀況不佳,以及股價在五元以下的雞蛋水餃股等公司後,標的大概只會剩五%,散戶再從中挑選最具價值的公司,建議布局不超過三檔。

郭際勝表示,如果連選股的基本功課都不願費神,散戶可能永遠走不出,「小輸、小贏,大輸」的困境。散戶若要扭轉可能的悲慘結局,郭際勝認為有兩個重要的關 鍵。

首先,擁有單一檔股票的數量要夠多,誠如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所說,「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然後小心看好它。」一旦策略設成將資金重押在單一檔股 票,這樣在一開始時,就不會放任自己有散彈打鳥的心態。

從股本大小 看籌碼拉抬機會畢竟,對選股決策或是進場點輕忽的判斷,都是投資失敗的開端;而能夠避免大輸的另一個重點,就是成本夠低,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在鎖定目標 後,耐心地等待合理價位來臨,如此看來,「忍耐」同樣為贏家必修的功夫。掌握這兩項關鍵才有可能大賺,缺一不可,因為數量少成本高,根本無法構成大賺的條 件,這樣反過來想就明白易懂。

最後,郭際勝分享另外一個長年觀察的心得,他表示,從來沒參加過現股增資,也極少投資只配發股票股利的公司,「股票印太多,股價不容易漲」,所謂高手看籌 碼,股本多寡當然是重要考量。

若單從股利政策分析,郭際勝認為兩種股票較具漲相,一種完全不配,另一種則只配現金。如果公司只配股票,大概股價沒什麼急拉空間,畢竟籌碼膨脹,並非股價 上漲的有利條件。股本十年沒有任何變動過的公司,如果價值夠好,股價遲早會爆發一次;當初郭際勝一度買到接近一%股權的聯華食品,就是最好的例子。

新年伊始,有志在股市追求財富自由的散戶,不妨就此下定決心,培養面對股市正確的態度,並勤做功課訓練思考邏輯,將每次征戰經驗內化吸收,等到習慣養成, 相信在可見的未來,散戶也能像「郭大俠」一般,氣定神閒地獨步於詭譎的股市中。

郭際勝

出生:1957年

現職:財經作家

經歷:電子業務員

著作:《散戶勝經》系列三集

郭際勝投資 3心法

1. 優先考慮公司的價值,次為成長性,最後再搭配題材。

2. 持有股票檔數不宜過多,訓練自己在進場前的判斷更嚴謹。

3. 在股市全面下挫時分批買進,有效擴大持股數並降低持有成本。

春耕布局重點

—— 11檔具董監改選題材且過去半年股價相對抗跌的個股

股票

代號 公司

名稱 09年董監

改選日 董監持股(%) 股本

(億元) 每股淨值

(元) 2月7日

收盤價(元) 2011年8月

至今漲跌幅*(%)

1733 五 鼎 5/21 11.4 9.6 16.8 69.20 3.3 1708 東 鹼 5/22 13.2 15.8 21.5 33.45 -3.15 2379 瑞 昱 6/10 5.6 49.2 34.5 58.50 8.75 2417 圓 剛 6/10 7.9 21.1 20.8 27.15 -0.74 1808 潤 隆 6/10 11.8 13.7 16.1 30.00 3.43 3003 健和興 6/16 14.1 14.0 19.4 21.80 -3.04 1321 大 洋 6/16 12.2 22.7 10.9 19.75 -11.78 9937 全 國 6/16 17.9 30.9 15.7 32.75 -8.38 3056 總 太 6/19 11.3 11.0 14.4 24.05 -7.73 1314 中石化 6/29 7.0 197.5 19.4 34.60 -20.09 3598 奕 力 12/2 11.1 6.3 31.1 79.30 7.25 註:本表依郭際勝給予條件所挑選,非其本人推薦 *依還原價計算區間2011/08/01?2012/02/06

資料來源:財訊智庫

郭際勝財富3階段

初嘗戰果期──1996?1998年看好中鋼結構股本小、獲利穩定等利多條件,將吸引市場派買盤進駐,遂把到期定存、年終獎金及薪水全數投入,出脫時進帳 260萬元。

經驗累積期──1980?1990年中大學時期與同學相邀到號子開戶,但在台股狂飆萬點的盛況中,卻完全留不住任何帳面獲利,反而都在向市場繳學費。

財富自由期──1998年至今帶著第一桶金離開職場後,十餘年來投資的股票雖然僅20檔左右,但因進場前的研究做得勤,勝率特別高,目前身價至少八位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16

保守投資避大賠風險 嚴控成本絕不多出一分錢 三商美邦連年穩健獲利的兩大祕訣

2012-02-13  TWM




在金融市場傳聞要上市許久的三商美邦人壽,終於在本月九日登錄興櫃市場。三商美邦人壽以穩健經營聞名,就算金融風暴也照樣獲利,可說是壽險界的模範生,它 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撰文‧許瀞文

花費二十年達成一個目標,需要多少耐性的等待與堅持?甫在興櫃市場掛牌的三商美邦人壽做到了,它是一九九二年政府開放本土壽險公司後,第一家在興櫃市場掛 牌的保險公司,不僅激勵金融圈,更完成三商行集團創辦人陳河東的遺願,對接班的四個兒子來說,意義重大。

「早在一九九三年創立時,老董事長的目標就是上市,現在終於達成了。」三商美邦人壽董事長劉中興欣慰地說。

受不景氣影響,去年保險市場新契約保費收入衰退一四%,但三商美邦人壽卻異軍突起,新契約保費收入大幅成長五二%,為三二八億元,排名第七,劉中興更訂出 今年目標:新契約保費收入要達到三七○億元。

金融海嘯時期仍大賺二十億但市場也有人質疑,利差損讓壽險業經營艱困,是否有增資需求,才選擇在這時上興櫃?

對此劉中興鄭重否認,公司沒有資金壓力,雖然也有利差損的問題,但不如大型壽險公司嚴重,資金成本約四.二%,「從二○○一年開始,公司進入快速成長期, 當時台灣已經是低利率環境,高利率保單賣得比較少。」劉中興說,上市一直是目標,但大股東美商萬通國際集團(Mass Mutual)不願意,但二○一○年十一月雙方簽訂的十年合約到期,美商萬通集團對台灣要實施IFRS國際會計制度有疑慮,將股份賣給三商行,退出經營。

相對其他壽險公司的大起大落,三商美邦人壽已經連續七年獲利,甚至在金融海嘯當年還賺了二十億元,穩健經營的祕訣在哪?「不衝投資、嚴格控制成本,是兩項 最大關鍵。」劉中興強調。

三商行從零售業跨足金融業,三商美邦人壽早期在經營上也吃足苦頭,尤其二○○○年東南亞金融風暴,曾經每股虧損高達四.七六元,一度讓美商萬通國際集團入 股延後。回憶起當時狀況,劉中興說:「那時股本大概才三十九億元,股票投資就賠三十億元,將近一個股本。」被投資市場震撼教育,○一年美商入股後,公司內 部重新檢討策略,並成立獨立在體制外的五人投資委員會,檢視投資布局與績效,陳河東的第三個兒子陳翔玠也是成員之一,「美商建議股市投資比重只能占可運用 資金的八%,從此股市投資比重從沒超過一成,並以政府公債為主,不動產買來都是自用。」在投資上,去年三商美邦人壽持股一路減碼,目前僅有六%,是壽險公 司中持股比率偏低者,有九成都在固定收益商品,外幣資產幾乎是全額避險,劉中興也坦承:「我們賺不了大錢,也賠不了大錢,就是穩健經營。」四兄弟低調接班 圓老爸夢想除了投資保守,在控制公司成本上,三商美邦更是嚴謹。公司內部員工也透露,集團內各事業體難免會一起辦活動,各部門都要提供經費,就算壽險是集 團內的金雞母,也完全照規矩行事,「講好多少就多少,預算超支也絕不多出一分。」開源與節流兩者並重,才能讓三商美邦多年來始終保持穩健獲利。

○三年,三商美邦人壽曾有機會併入第一金控,當時陳河東與有私交的第一金控董事長陳建隆談妥聯盟事宜,並簽合作意向書,三商行持股降至一成,將三商美邦人 壽納入第一金控版圖,但不久後第一金控換了新任董事長謝壽夫,雙方價格談不攏宣告破局。

而三商美邦人壽低調的企業文化和集團有很大的關係。翻開三商行集團發展史,陳河東是在一九六四年與另外兩位台大商學院同學翁肇喜、陳仲熙合夥,以五十萬元 作為資本額創立三商行,從手工藝出口貿易起家,並將觸角從零售百貨業延伸至外食連鎖、電子產業、生技醫藥、金融保險等,明年初三商美邦人壽若順利上市,則 成為三商行集團旗下第五家上市公司。

在○四年底陳河東逝世前,四個兒子早已進入集團內各事業體準備接班,且行事作風都和陳河東一樣低調,不僅甚少在媒體前曝光,連集團員工都不見得知道老闆的 兒子在集團內工作。

老大陳翔立最受陳河東器重,未滿三十歲便進入集團內擔任陳河東特助,跟在身邊學習,老二陳翔中則掌管三商電腦,老三陳翔玠、老四陳翔玢則是一對雙胞胎,分 別負責三商美邦人壽及三商行的連鎖事業體系,如三商巧福、拿坡里等。

這次三商美邦人壽以二十元價格順利登錄興櫃,不僅代表四兄弟完成父親遺願,更凸顯要讓家族事業繼續壯大的決心,劉中興說,在上市後也不排除購併其他壽險公 司擴張規模,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三商美邦人壽

成立:1993年

資本額:107億元

登錄興櫃:2012年2月9日

登錄興櫃價格:20元

三大壽險公司比一比

公司名稱 資本額

(億元) 2011年稅後淨利(億元) 2011年EPS(元) 2012/02/06收盤價(元) 本益比

(倍)

三商美邦人壽 107 8 0.75 20(掛牌價) 26.67 台灣人壽 91 4 0.5 20.1 40.2 中國人壽 219 42.1 2.01 29.8 14.83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及各公司、證交所版圖橫跨外食、資訊、金融、生技──三商行集團五大上市公司

三商行集團

三商行(陳翔立及陳翔玢負責)

宏遠證券(陳翔立負責)

三商電腦(陳翔中負責)

旭富製藥(翁肇喜兒子翁維駿負責)三商美邦人壽(陳翔玠負責)註:1.三商行包含三商巧福、拿坡里披薩、福勝亭、Dunkin’ Donuts、美廉社、全家福等連鎖事業體系。

2.三商美邦人壽持有復華投信30.7%股份。預計明年初上市。

3.陳河東的四個兒子雖然各掌管不同事業體,但到最後都對老大陳翔立負責。

資料來源:三商企業網站及旭富製藥、三商行、宏遠證券等2010年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