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9 NM
朋友點歌,要求我寫一篇關於怎樣找合適生意伙伴的文章。這位朋友的生意最近遇到挫折,跟生意伙伴出現問題,有感而發。老實說,我沒認真想過一個理想 生意伙伴的模樣,生命中出現過的生意伙伴,一是不是自己揀,一是糊裡糊塗成為了伙伴,事前沒想得透徹。寫文章的好處是逼自己去想清楚一件事,也好,就想清 楚這件事。先聲明,不只創業伙伴,我的生意伙伴定義,包括並肩作戰的同事。
勤奮、誠實、能幹等,這些質素我不說 了,我想到五個我認為重要,而有些人可能沒想清楚的條件: 一、我討厭慣性找藉口的人。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都遇到無數問題,我們所做的或者是對或者是錯,大部分情況下對與錯關係不大,這些事情代表一個自我進步的過 程,但有些人就是不肯承認自己可能犯錯。這些人的辦事模式是找藉口,問題總是其他人或其他事造成的。找藉口本身未必是問題,真正問題是,這些人放棄進步的 機會。 在投資世界,投資者可確保100鋪贏51鋪,便可成為股神。大家試想,輸49次也可以成為股神,輸不是問題,輸是做股神的條件。遠離不肯說「我錯了」的 人。
二、樂觀者和悲觀者二擇一,我揀悲觀者。當然,任我揀的話,我揀不過分樂觀也不過分悲觀,所有事情拿捏得剛剛好的伙伴,但世事難有這麼完美。我揀悲觀者的 理由是,大家做一盤生意,已經持有某程度的樂觀信念,否則這盤生意一開始就無得做。大家上了車,短期內不能下車,一定要硬着頭皮向前走,不管這是從心產生 出來的信念,或是無其他路走的現實,已經夠樂觀了,我需要的是悲觀者不時呻世界艱難,不時提醒可以出錯的事多數會出錯。
三、 我不會揀一些所謂好好先生做伙伴,因為做生意不是飲茶食飯。有些人永遠笑面迎人,認為全世界都是好人。跟這些人相處很舒服,但商場何止險惡,人性何止醜 陋,《蘋果日報》A疊看似難以置信的新聞,只說了故事的一半。不過好好先生不看《蘋果日報》,對他們來說,太誇張了。 我避開好好先生的最大原因,是這些人不願面對矛盾。矛盾通常是醜陋的,多數有人會不開心,甚至有人受傷,好好先生會選擇避開這些情況,當看不見,不斷拖 延。我可以接受做錯,甚至是多過51%的錯,但我不能接受逃避。矛盾無處不在,閣下遇不見的話,是因為閣下在逃避。 我要好小心說以下這一句:我的觀察是,好好先生多數擁有強烈信仰,特別是宗教。
四、我希望我的伙伴百足咁多爪,工作只是多姿多彩生活的一個環節。有些人視工作為生活的全部,由朝到晚沉迷在工作中,所有事情都環繞着工作而行,我認為這 不單是不健康,甚至是錯。這不是關於虛無的「平衡」問題,這是非常實際的擇伙伴條件。 我相信工作以外的事,可以幫助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和擴闊眼界,增加包容性,接受世事的不確定性。「困獸鬥」是生意失敗的主要原因,幾個人困在一起,逐漸發現 大家說話的口頭禪和語氣大同小異,喜愛的和討厭的差不多,幾個人本來可以互補長短,但最後變成一個人,思維上一加一等於一。 工作以外最重要的大後方是家庭生活,當你的伙伴可以為工作丟下妻兒,代表這個無根的人已迷失方向。
五、我最怕別人對我說:「我對數字不敏感。」你又想發達,又不想研究數字,世事無咁筍吧!我不是指每個人都應該擁有核數師的數字觸覺,但做生意不可能不對 數字敏感。生意跟數字不能分割,有人大聲標榜自己對數字不敏感,代表這個人精於逃避兼掩飾。 唔叻唔緊要,唔叻就要用功去學,做生意有什麼事比盤數更重要,這麼重要的東西你不肯去學,其他你會做得好,我很懷疑。 以上條件極度主觀,是我的累積經驗。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
去年的回顧分為兩篇,分別為失誤篇和回報篇,文章如連結。在寫回顧的時候,講下我的一些透歷。
昨日,我把一些股票提倉,然後轉成實貨。
去稅務局打釐印的時候,我發現登記股票的人很少,反而登記租約的人極多,我想很多人現時都是從事物業投資較多,但投資股票較少。在少數登記股票的人中,發現股票行和銀行很多,像筆者這些人真是少了,那個處理人員看見我反而好像驚奇,問我這些股票是不是自己的?
然後,去某股份登記處的時候,發覺那個在旺市時連人都要等半小時的地方,覺然一個人都沒有,那個職員還要在和其他職員聊天,另外那職員也很細心指導筆者,可見她多麼的有空,但這個時候好像是在我在2006年初第一次去這些股份登記處見過,在2007年左右,人還是很多很多的,可見現在買股票的人真很少。
再去另外一個股份登記處的時候,如果我沒記錯股票名,發現了有一個人受委託香港其中一家中小型資源上市公司把3個人的股票變成轉移至1個人手上,那兒我看到其中兩個人的股票加起來已經是1,250萬股,另外一個我看不到,估計也不會太少的了,我略略計過,那兒大約佔股本約3%有多,請問是誰要做大動作呢?
從上述看來,股市真是好淡,但是是否危中有機,還是繼續危,真是這麼難判斷,但是別忘了,味皇在今年回顧文中的病態賭徒譬喻,也很適合在此,我相信頻繁交易是不對的。
今年實在太多失誤,其中有部分失誤更是決定性,更發現完全還未汲取頻繁交易和起清底細的教訓,故錄得較大虧損,但我認為這完全是自己疏忽之過,年初應該保守是不保守,到年中認知到錯誤的時候已太遲,但應該也不算晚,至少減少了不少損失,其中較大的損失如下,更符合了當初「但通常年初的估計都會錯,所以此預期和最後可能相差頗大」,詳細如下。
(1) 利記(637)
這股在年初的時候還處於1元的水平,其後發出盈警,跌至當初底線85仙,不久反彈回90仙失去知覺,其後陸續容忍,且跌破85仙時還多給藉口自己還不是輸得太多,其後用同樣藉口不斷拖延,股價亦不斷下跌,最後在10月的時候,為取回全部投入股票的成本,以一半的價格49仙全部售出,如果85仙時意識到問題,相信能減少虧損達5%。
(2) 奧普(477)
這股在年初的時候股價是1.28元,我有6個單位的股票,其後在約2月1.17元水平多購2個單位,加大了失誤,在發佈一份較失望的業績後,股價大跌至93仙,已錄得巨大的損失,其後更多在83仙又購入2個單位,但股價再陸陸續續跌至77仙,計及股息,當時估計已為組合造成8.5%的損失。
但其後在7月大股東減持股份,股價在短期內大幅上升至99仙,我因為兩個差價的問題錯失機會,結果在92仙出售2個單位,89仙出售6個單位,其後在8月,再以80仙悉數出售剩餘的2個單位,全數退出這股票的投資,結果造成約6%的損失,但整體上,交易錄得少量盈利。
(3) 東方日報(18)
這股因為他恢復派息時,在7月除淨時以1.06元購入,其後免費報出現,股價開始大跌,更因為市況不就,跌幅更深。在9月底,東方日報登時削價以對抗競爭,我約略計算會變成損益兩平,市場也意識到,使股價在幾日跌跌逾10%,結果在兩三日後以78仙售出,錄得約3%的虧損,其後股價大幅反彈,又派發高股息,如果能忍耐到這時候,損失會少15%。
這是因為忽略研究現時情勢,只注重基本面的失誤,結果短短期間又錄得虧損的一次,教訓值得記存。
(4) 路勁基建(1098)
這股在4月底時因認同其業務模式,加上股息高購入,但一來因為公路股及內房被政府打壓的傳聞,股價陸續下跌,其實跌至5元多時因技術紀律問題應售出,但我因為認為股息良好,結果就犯下錯誤,最終為取回現金,留待更好投資機會,在9月以4.55元售出,錄得約3%的虧損。
(5) 新華文軒(811)
這股我是持續購入,最多的時候一度購入達組合30%以上,8月因想降低風險,賣出一半,因一些失誤,結果沽剩1,000股,詳細可參考近一個星期的買賣及風險評估。結果那部分現時我把它提了倉放在一旁。這交易導致組合錄得接近3%的虧損。
(6) 中國動向(3818)
這股去年買後不久已經持續下跌,已覺不妙,那時因破了技術規則,已決定在3元時售出,但就是因為拖延,結果3月時公佈業績微降時,股價再大跌至2.5元,但因為汲取了以往很多股的教訓後,知道大勢不妙,結果連股息也不要下最終在2.56元售出,使組合錄得逾2%虧損。
(7) 其他小型失誤
a. 售出愛高集團(328)
上年購入此股的目的為收取高息,但最高時帳面錄得超過15%的盈利卻不賣出,在知悉業績倒退時,股價曾一度下跌,終於跌破成本價,錄得虧損,但後來回升,錄得少量利潤,應沽出時,放鬆了戒備,後來再跌破成本價時候,就開始緊張,最終售出全部股票,雖錄得約0.3%的虧損,但其後股價繼續大跌,都算是較適合的抉擇。
a. 購入中國服飾(1146)
這股因一些我認為利好的原因認購新股,最後抽得一點點,但結果令人失望,計及所有交易成本後,較購入時下跌了11.37%。在結算時,對組合造成約0.2%的損失。但因為我認為看好的原因未消失,況且因兩年前小肥羊的失誤,損失了未來幾倍的獲利,所以我忍耐此等損失。
b. 購入世達科技(1282)
這股因為大股東增持及適合我對股票購入的條件買入,雖早期購入曾賺取約4-5%的利潤,計及購入成本後,但現時錄得約6.66%損失,佔組合的資產不多,約2.7%,所以對組合的影響只是0.2%。但和中國服飾同樣原因,我決定容忍。
此外,我容忍組合內部分的大型虧損,雖造成3%的損失,但我未考慮放棄,主因為那種股有龐大的價值,會使組合翻身。
總的來說,如果不犯以上失誤,組合虧損可能少22%,約佔本年虧損約70%,但較3年前的80%略為進步,不過2009年底提過,在熊市上一定要儘量減少持股,只保留少量房地產資金的倉位,暫時也許能做到,不過我相信我拖延的性格還未能成功改掉。雖則我對下年回報沒有太大寄望,但我希望能改進這一點,這使我能提高盈利,減少損失,為下一次的大升市做好準備。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13182242802/
回顧從元旦開始,元旦巨獻的目標是30%
最後是+28.4%
貌似太過精準。當然第二季的成績遠沒第一季來的漂亮,第一季的3828.HK一年134%+接近8%的分紅輕鬆150%。
150%是可遇不可求。年度30%已經勉為其難。作為總結我對元旦巨獻第二季的成績還是滿意。詳情見文章最後附錄。
去年2010的總結洋洋灑灑寫了很長篇。
也寫了若干天。今年從簡。
就我個人而言我喜歡總結寫些思考性的東西和規律性的東西。這樣會提高。
我幾乎很少總結收益率。那個沒必要也從來不值得在公共場合公開。這是我一貫的態度。
差不多一個多月前我就開始思考這一年來的收穫和教訓。對2012年的展望思考的不多。
其實收穫和教訓差不多是一個東西。
我回顧這些年我做的不少項目。從IMAX,SIMG,OVTI,AMCN。甚至早年的2000.hk
現在的股價都低於當時買入價。這是很恐怖的。當然絕大部分我是中間翻倍或者一定漲幅後退出,幾乎所有公司中間至少都翻倍的漲幅。
這個事實讓我開始反思我的方法是否正確。幾乎全部淪陷。這讓我非常痛苦。雖然單就投資而言幾乎每一個都完美收場,但是到今天集體淪陷這情何以堪。
我 相信一定是系統性的問題,系統有瑕疵。或者退一步說就是這個篩選系統問題,篩選出來的股票可能都是脈衝型的,而非持久型的。05年介入2000.hk我依 稀記得半年最多3個季度。150%漲幅左右走人。當時覺得很漂亮。但是回頭看當時是三選一,騰訊,富士康,晨訊。我的選擇是最差的。時間證明我第一個放棄 的騰訊是最大牛股。第二個富士康是第二牛(當然現在也掛掉)第三才是晨訊。非常短的脈衝,從此一蹶不振。現在都變仙股。情何以堪。放棄騰訊因為我05年開 始不用QQ了。我應該算最早的OICQ用戶。轉投MSN。放棄富士康,是因為當時IPO漲幅太大。半年翻倍。早年我就知道富士康,知道郭台銘的NB。後來 是一年三倍。怎麼也比2000.hk的3Q 150%好。
本質上我還是信奉價值投資。價值投資幾乎是變成哲學系統。或者說近似形而上的宗教。
在認定價值的系統中我更傾向於Peter Lynch的發掘手段,從身邊從real market.
相對而言比較少Buffett的成分。
這幾年特別是2010-2011.我開始偏向Soros的反身性。希望用這個解釋經濟活動的運作。
如果說系統性的問題,那麼或許是Peter Lynch式的發掘手段更多人在運用。或者說信息傳遞的效率提高導致的脈衝,即可以用馬太效應形容也可以用反身性解釋。
對我個人來說這會是一個重大挑戰。改變觀念改變思路永遠是巨大挑戰。
思維方式的或許需要修正。-這或許是我2011年最大的收穫。我早前的整個系統需要修正。我知道一定是有瑕疵或者說是錯誤。但是我還不知道正確方向在哪裡。這會是我2012重點思考的。
在沒有改變整個思想方前,對用這個方式篩選出來的股票更需要------1.嚴格的止贏 2.嚴格時間限定。
在絕對的時間到來錢等待絕對的價格。或許是最好的詮釋。
上週台灣的某雜誌刊登了這段話我摘錄下來:
#一句鼎一萬句系列#8#2012全球景氣將進入「六分之一」的新年代。 一、訂單能見度從六個月變一個月,只剩下過去的六分之一 二、沒有過去所謂的「急單」、只有「常態性的短單」 三、企業大砍存貨,形成前所未見的低庫存
如果股票做6個月週期,那是非常恐怖的。這或許是信息傳遞速度加快導致整個社會節奏加快的一個表現。證券市場上特別是硬件廠家的股價週期或許也就是6個月。
換句話用巴菲特護城河理論分析硬件廠家,本質上硬件商都沒有護城河。沒有辦法保持毛利。台灣代工廠商都是「茅山道士」毛利3-4%。這行業太殘酷。除非特殊情況,不然不應該過多介入。
2011年初,我寫過「Tablet 之殤」也談過這個問題,硬件廠家的壓力非常大。全球在變軟,變成服務。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變化。可能是未來十年的方向。
這是在生產過剩大背景下的產物。一切都過剩。
以上這些是投資思考上2011年的總結和回顧。
繼續說點宏觀經濟。
今年世界上最大的事情莫過於兩個1.中東的變化2.歐洲的債務危機。
中國也是兩個變化,1.增長率下滑 2.資源向國企傾斜。特別是資金。同時矛盾焦點在市場經濟和管制的交接點上。也是RS的焦點。
先說世界
歐 洲的危機短期看已經解決。年末歐洲央行放水主要是為了銀行系統Q4做帳。2012年新年伊始,必定要打壓市場,下跌不可避免,要知道只有市場大跌,各國才 會被迫同意放棄部分財政主權。如果市場平衡和上漲,那麼永遠不會簽署所謂協議。政治就是扯皮,門口沒有黨衛軍一萬年不會有協議。
從長期看,無論危機的結果如何,各國財政緊縮看來是大的方向。這裡的各國包括了歐洲,美國,中國和國內的地方債,甚至日本都會開始對債務開炮。
如果把這次債務危機當作是對選票政治的反思,那麼事情的影響會非常深遠,這裡涉及代際競爭問題,涉及選票是自私的問題。
反思到民主制度那麼問題會更大影響會更深刻。
如果整個世界平衡赤字,那麼這世界上債券就會減少,所以Bill Gross前幾天還在說貨幣市場基金要完蛋。他意思是利率低。我的意思是沒國債的世界會如何?那不就是沒流動性了?
這 兩天兩篇分別來自希臘和西班牙的報導,訴說這樣一個場景,緊縮開始,但是非常痛苦。同時緊縮的效果並不理想。赤字佔GDP的比例遠超過預想。因為經濟負增 長,GPD下降。等於是蛋糕效率。你增加稅負比例。在蛋糕小的前提下切不到東西。單純的削減開支非常痛苦。這是怎麼樣的場景?既得利益者會如何反應? 如果搞不定,會如何?。凱恩斯主義用擴大政府開支抵抗經濟週期,現在等於是逆凱恩斯主義,政府收縮開支,也就是說如果凱恩斯主義多麼有效,現在是逆向的力 量發揮作用。
假設緊縮開支無法達到效果世界會如何?現在希臘和西班牙都是緊縮幅度大國稅收增加幅度。(增稅+提高實征率)西班牙好像是減少8B開支增加6B稅收。
回顧歷史,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經濟緊縮越痛苦(既得利益者受損失越大),越容易導致極端主義上台。最極端的就是NAZI.這不是開玩笑的事情。
回顧我個人對歐洲危機的看法。起碼到今天為止我個人認為還是看的非常準。唯一可惜的是沒用賺到錢。做空歐元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可惜我發誓不用槓桿。所以只能過過嘴癮。
中 東的變化是長期的這比歐債危機影響要深遠要更長期。用decade尺度看中東的繁榮是顯而易見的。和改革開放30年可以相提並論。回首90年東歐鐵幕打破 到現在20年東歐的變化,可以想像中東未來的潛力。何況他們有資源且基數低。所以可以給的P/E還要高。問題是如何介入?代碼是什麼?
越 南07年我去看過。覺得有活力。雖然當時看空到250.但是到現在也基本找不到好代碼。當時看中的vnmilk據說漲的不錯。我依然想念VNmilk的酸 奶。算上貶值估計4年50%增長。指數跌50% 07年我去看是800多現在400多。好公司還是能漲。VNmilk類似中國的茅台。越南這句話說來已經5-10年,看上去所謂改革在繼續。問題還是老話 題如何介入,代碼是什麼?具體到可執行度還是有問題。
早期思考這類問題的答案是買指數ETF。不介意個股。香港有幾個。但是一直沒有結論和行動。未來中東估計也是這個形勢。有思考沒實際行動多數,原始的推動力很重要。這是價值觀投資。視野和尺度的要求高。或許年齡還不夠吧。
過嘴癮永遠是最容易的。涉及到實際錢的問題都是艱難的抉擇。
回顧寫中東問題。主要是提醒自己,關注中東的未來。2012年每季度檢討一次。看看形勢發展。有必要可以去逛一圈。
回到國內。
我預計2012年GDP增幅會下降。但是8%沒任何問題。這只要跑路上看看不能跑圍脖上看。
普 遍來說增長的下滑是這樣的過程。增長的加速度下滑,--增長速度下滑,-負增長。現在應該是在增長加速度已經為負。應該是增長速度下滑過程中。基數大了加 速度下滑是必然的。人類歷史上持續的8-10%增長非常罕見。何況中國那麼大體量。增長下滑社會問題會同步增長,包括各種社會矛盾會激化,我相信2012 GDP 增長8%是沒任何問題的。以我周圍的切身觀察來看,雖然大家喊生意難做,但是很少見虧本,同時A生意難做B又崛起。我用一個非常簡單的指標就是我觀察人群 的換車率,我覺得非常高。50%換高檔車這兩年。無論嘴上如何說難做,我看他們實際都換新車好車。而且家庭第二輛車的比例開始增加。這消費能力舉世罕見。
放眼世界2012最牛的一定是中國消費,中國高檔消費。毋庸置疑。
至於這裡面的機會在那裡,具體到代碼又是一個艱難的問題。
國內的地方債,我其實一直不覺得是大問題,叫也沒用。地方債=人民幣信用。除非人民幣國家信用垮台,不然地方債叫的凶最後都會平穩過渡平穩解決。地方債問題就是人民幣問題。大驚小怪沒用。
從這角度說我以為中國的大型銀行股如果股息合適的話真是不錯的選擇。
05年我買過上海汽車,當時思路最簡單。2點1.5%股息2.30%送股(股權分置)不買是傻瓜。
現在的銀行股雖然沒有30%送股(股權分置)但是5%分紅應該差不多有。所以我覺得銀行股應該有投資價值。如果不考慮地方債問題,現在銀行朝南坐,其他金融機構都有求於銀行。所以很難想像銀行股會下跌。當然作為反面來說銀行股也比較難上漲。20%是極限。
以上是宏觀四問題。歐債,中東。GDP增長,地方債。
宏觀說完說微觀的。
洋洋灑灑寫了不少宏觀的東西,當我是話癆和口水。
微觀行業
我看錯很多。
Apple 的iphone4S出來我是無論如何向不到會熱賣,Siri會是那麼受歡迎也讓我吃驚。我回溯過我對apple新產品一貫的看法。好像從來沒對過。從 iphone出來開始到ipad。沒一次看對過也不容易。每次我都覺得這鬼東西誰會要,到最後錯的都是我。看來年齡大了無法理解消費者偏好。從這點上說我 已經不適合創造需求。
還好作為投資者,不太需要預判,需要更多的是觀察,觀察一直是我的強項。我能比較早確定是否暢銷。包括MOTO的ATRIX銷售情況。Apple熱銷不是新聞,Atrix熱銷一定是新聞。所以當沒有新聞的時候可以直接判斷,Apple熱賣Atrix無人問津。哈
這套屢試不爽。應用常識判斷。
再恭維兩句Jobs,最偉大的電影導演斯皮爾伯格都有不賣座的電影。重返Apple的Jobs沒有失敗的發表過任何產品。偉大!只有一個詞可以形容。
微觀的行業還有很多可以說的。比如太陽能,太陽能2012肯定完蛋。注意現在任何行業第一條是看需求。永遠不要看供應。供應都不是問題。太陽能是需求沒了。歐洲債務危機那樣嚴重怎麼可能有錢補貼你。他們命都要沒了。
這個過剩時代,需求為王。有小朋友說倒閉幾家大太陽能就好了。我看還是沒用。傳統行業的週期性也是供應和需求的矛盾。當供應過剩倒閉幾家就平衡。問題是傳統行業的需求永遠在那裡且波動比較小,比如去年的算你狠到豆你玩到棉花。一年就搞定。
但是太陽能比較麻煩需求在補貼。補貼又和經濟形勢直接關聯。稅收不到補貼個毛!
微觀行業還可以有很多可以寫。都是平時表達過看法的。一時也想不到有更多的新鮮東西。這裡就暫告段落。
作為今年總結的結束。我要感謝幾個人
@一直風行漿糊 linan。我非常享受和他談談IT的發展趨勢和未來。他是我認識的所有人中對IT新產品最狂熱的試用者。我非常多的行業趨勢的看法的思考是在日復一日和他談談中誕生的。非常多的火花,包括AKAM的很多思考。思考的感覺真棒
@何明科 第一次關注他,談起農業股的作假,他說「種菜的毛利率超過偷菜的(電子遊戲) 」這句話就可以否定幾乎所有福建農業股。甚至不需要去實地考察。用常識打破神話。 他對優酷一連串策略的解釋也讓我眼界大開。說實話在那個以前。從沒關注過競爭可以這玩法,非常感謝。
還有一些老朋友和新朋友名字或許不方便提起,謝謝你們在這一年中有時間和我分享你們對經濟的觀點,和對投資的看法,對公司的判斷。我從無數次聊天中收穫非常多無論是行業知識還是行業趨勢的看法和信息。
以上是我2010年的回顧和總結。
附錄是2010年元旦巨獻第二季Auth的圖標和原文。供參考。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_31.html
巴菲特講過黃金是沒有用的, 他對黃金完全沒有興趣, 而作為股神的他所說的話當然有份量亦有道理。
事實上擁有黃金實在沒有意思, 沒有利息, 而現在全世界的貨幣都不再以黃金支持 (連最後的瑞士法郎都不用黃金作支持了), 黃金已經被人故意抛棄。
金錢又好、貨幣又好、債券又好、甚至是公司股票及衍生工具, 說到底它們的價值都是信心問題, 一個國家政權危機及信貸危機, 其貨幣、債券甚至國家內的公司股票都可以一夜之間變成廢紙, 因為背後支持的東西一夜之間消失了。
黃金呢? 我思考了不少時間, 甚至到現在還在思考, 黃金可以支持其他貨幣, 但如今所有貨幣都不要它支持了, 黃金只是一件金屬而已, 甚至比白銀還沒有價值, 因為白銀在工業上有更多需求, 資本主義的經濟學就是講供求, 如果沒有黃金需求, 黃金本身根本不值一分錢。
但說到信心問題, 每當戰亂或全球有國家危機時, 人民都自動自覺緊抱黃金, 到底黃金是真正的財富最終形態? 還是只是人們心目中的財富最終形態呢? 可能這兩個問題根本沒有分別, 因為沒有人類活動, 所有東西都來得沒有意義, 財富的形態必先有人為主體。
看完貨幣戰爭一書, 好像又有一點啟發, 看看書中後記的一段文字:
「黃金具有所有貨幣中最高等級的流動性。黃金不僅在人類5000年的歷史上, 被不同文明、不同種族、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政體的社會公認為財富的最高形式, 它也必將在未來的社會擔當起經濟活動最基本度量衡的重大歷史重任。在世界歷史上, 人們曾4次嘗試抛棄黃金作為貨幣體系的基石, 而試圖"發明"更為聰明的貨幣制度, 前三次已經失敗, 而我們當今的世界正在經歷第四次失敗。人類與生俱來的貪婪本性注定了以人的主觀意識來標定客觀經濟活動的嘗試不會成功。」
看來, 只看現在各國的貨幣策略, 故意抛棄黃金的方法, 有點兒短視, 看歷史的話, 美國這樣發債印銀紙應該最終失敗, 當局勢一亂, 人民又再會擁抱黃金, 看來黃金的形態不能單靠一個時代各國的貨幣政策就能改變。
到現在為至, 我還贊成儲一定比例的黃金, 但比例不應太高, 始終錢是需要在社會流動的。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12/yc.html
由打工仔做起, 今天已經得到財務自由, 而又會在網上無私地跟大家分享財務自由之路的blog友不多, 財叔與YC都是其中之一, 兩位都曾接受傳媒訪問, 他倆主力都是靠買樓致富的, 我一直都有追開他們的blog, 亦每一篇都細看過, 希望可以借助他們的經驗使自己財務之路好行一些。
讀完他們的blog之後, 發現雖然他倆都是靠買樓致富, 但其實方法有點不同。財叔最喜歡買入有未來的物業來持有收租, 等可觀價值出現後賣出, 在可見的未來買入的物業能有很大價值上的變化, 這個「可見的未來」可以理解為幾年左右, 所以財叔多會留意四十年以上而又有可能被收購重建價值的舊樓, 如果物業未來值一般, 財叔又會選擇一些有創造價值可能的樓宇, 例如買入後劏房、豪裝、打通等, 有創造價值可能的樓盤都不會走出財叔法眼, 財叔又會玩弄財技, 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他提過在樓市低迷時, 銀行估值可能比樓價高出兩、三成, 因此他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先full pay層細價樓, 再用銀行估值按七成完整取回full pay的樓價, 一招零首期真是少點經驗都不會知道有這個可能性。
YC兄就是令一個模式, 他會買入有長遠前景的樓盤, 這些樓盤多是抗跌力很強的藍籌屋苑, 買的時候會選擇在中原指數較低的時候買, 而在中原指數較高的時候賣出。當YC買入若干物業後就會持有, 並在樓價上升時到銀行加按套現, 再買入更多物業, 這是他所謂「整大個餅」, 到樓價升至泡沫水平時沽出套現, 這是他所謂「食餬」。YC買入後就用租金收入保留持貨的實力, 長時間地享受香港經濟發展所帶動的地價升值以及樓市高低的升跌浪。
兩者比較之下, YC的操作模式難度比較低, 風險也比較少, 但在成功造出不敗之地之前要配合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 YC是公務員, 這方面完全沒有問題, 要學習的話, YC的模式會較容易上手, 需要鍛鍊的是長遠眼光及定力。相反, 財叔的操作模式所需要的功夫及經驗相對比較多, 有點像打理一盤生意, 找有前景的舊樓來等收購或劏房出租, 說就容易, 但做起來十分難, 我就有位同事試過到旺角及上環的地產舖, 希望跟經紀混熟後能得到值得投資的買盤訊息, 但只能得到一次又一次冷淡對待, 問多幾次都放棄收場, 更不要說要有裝修班底之類。他倆還有一點分別, YC會對中原指數高低定立持貨步位的目標, 但財叔就好像在高市、低市都能找投資, 這個對市場的看法也是兩者之間很大的分別。
說財叔及YC的共通點, 除了投資物業致富之外, 他們還有很多共通點, 例如他們都非常著重現金流, 而租金回報就是投資物業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現金流指標, 按他們的建議, 不懂計數是不應該投資的。還有, 他們都非常肯定槓桿的威力, 他們選擇投資物業都是因為物業可以獲得非常穩定的槓桿, 要利用槓桿, 他們都會明白銀行是他們的朋友, 跟銀行打好關係是十分重要的。
我非常建議對財務自由這個課題有興趣的人去看畢財叔及YC的所有文章, 不過當你想運用當中智慧時, 請小心現在香港的情況可能有點改變, 例如香港過去三十年的增長與未來三十年的增長有何分別? 現在屋宇處對劏房的態度。銀行的信貸資料庫對多間樓按揭的影響。全球正在極低利率水平, 在這個起步點應否在上會時計得太盡? 政府SSD令炒家絕跡後, 樓市的生態變化如何。以上種種都是應用人家的智慧時要考慮的問題。
還有一個他倆比較少提及的, 就是稅務問題, 這個問題在香港個人買賣股票都不太需要考慮的問題, 但買賣物業及收租就一定要考慮, 個人名義持有? 公司名義持有? 找親戚名義持有? 報物業稅? 個人入息稅? 還是利得稅?這個稅務問題也是一個很大的命題。
財叔 blog
http://www.xn--rort53k.com/index.php/joomlaorg
YC blog
http://blog.yahoo.com/_BIBG6PRURNDFYIOSVOFF2AOCOE/articles/page/1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_26.html
看了有線的樓盤傳真, 其中有一位嘉賓指出了樓市一個「不夠爽」的主因, 就是換樓鏈被打斷, 而打斷換樓鏈的不只政府, 還有銀行。
對經濟有認識的人都會知道金錢是要流動才會有經濟活動, 例如一個10蚊, 我拿來買買報紙及紙巾, 這個10蚊就到了報商販手中, 之後商販拿去買菜, 這個10蚊就落到菜販手中, 菜販又拿這個10蚊去交租...就這樣, 一個10蚊就做出很多的GDP。相反, 但如果這個10蚊不流動, 它永遠只會在我的口袋中, 沒有為今年的GDP付出過。
同樣, 發展商建出來的新樓動不動都幾百萬, 香港人哪來這麼多錢買呢? 先不要說內地人全買下。香港人要買的, 多是先以換樓客為主, 換樓客先賣掉自住的, 扣減未供完的按揭之後就拿著百多萬或更多, 就在市場換更新的更大的單位, 足夠付首期就行, 就這樣細屋換大屋, 另一家人就由無屋變有屋的買入他的舊單位, 一層一層連成一條換樓鏈, 整個經濟循環也是靠這樣的生態。
如今樓市成交漸近冰封, 主因有多個, 有中原指數到100令新買家卻步, 政府SSD使買家三思, 樓按借入成數收緊, 上會不一定能借足, 銀行又加按息計劃, 使原業主及新買家按息不同, 大大增加換樓成本, 非常多的理由, 大部份都是打擊成交, 打擊換樓鏈, 現有業主賣不出舊樓, 想買入新樓都有心無力。
總之, 一直都覺得政府打擊樓市對錯焦, 出的招都是打擊成交多於打擊樓價, 到現在為至, 除了不停賣地, 就不覺得那一招是真正打擊樓價的, 看他們的動作, 仍然覺得現有政策沒有問題, 就繼續讓樓市成交冰封吧。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12510593443/
@潛水員觀點:經濟觀察報雄文《謎樣海航》。注意經觀自己的網站上好像已經刪除看來壓力很大。我無意判斷海航真實情況。我想到一個問題。就是反身性。就海航的案例來說,和信貸抵押品之間反身性很類似。比較重要的是信息傳遞過程對整個反身性的推動作用。銀行看了《謎樣海航》後停止或者限制海航貸款會直接影響結果。
一邊是因拖欠全球數家船舶租賃公司的費用而被追債,一邊卻舉債10.5億美元收購世界第五大集裝箱租賃公司,海航集團在資金隱現缺口的當下,仍高舉收購擴張的戰旗。
海航就像一個謎,儘管擁有千億資產,但扣除無形資產和商譽後,海航的淨資產實際為49億元,而對外擔保餘額則高達116.80 億元。
併購已經成為海航集團的一種生存模式,資金越不寬裕,越需要通過頻繁的交易來運轉,這也是海航因欠債被圍追堵截之時,還大舉併購的原因所在。
問題是,海航最脆弱的環節就是資金鏈管理,一旦全球經濟陷入低迷期,不但企業盈利下降影響現金流,同時由於A股下跌股權質押重估貸款額將驟減,而海外生意夥伴加緊逼債的話,企業將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
一位海外對沖基金人士對本報表示,海航的財務槓桿太高,總體感覺公司風險比較大。
就相關問題,本報已與海航集團及其旗下的大新華物流相關人士取得聯繫,截至發稿時,尚未得到答覆。
大新華欠賬
12月16日,海航集團對外宣佈,以10.5億美元正式完成對GE SeaCo公司100%的股權收購,這是近期在全球海運業持續低迷情況下全球最大的併購項目。
海航集團發佈的新聞稿顯示,截至2010年底,GE SeaCo總資產19.08億美元,總收入3.55億美元,去年淨利約9760萬美元。
公開信息顯示,海航收購GE SeaCo的資金來源,是向德意志銀行和ING借的款。作為海航的聯合收購方,香港投資公司Bravia Capital內部人士對本報表示不方便評論,可以寫信到總部,由他們統一回答。
與此次巨資收購不協調的是,此次收購的主角之一,海航旗下大新華物流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大新華」)正因拖欠數家公司的船舶租賃費而遭到全球範圍內多家公司的追討。
本報調查顯示,到目前為止,大新華物流與希臘家族企業Vafias Group、挪威奧斯陸上市的Golden Ocean以及總部位於挪威卑爾根的Spar Shipping等幾家船商發生了租金糾紛。
12月21日,Vafias Group希臘雅典總部的董事總經理Harry Vafias在接受本報電話採訪時,情緒有些激動。Harry Vafias說,大新華管理層的態度和舉動非常惡劣,「我相信,無論是我們公司還是其他船主,以後都不會考慮與大新華合作」。香港金輝航運有限公司(下稱「金輝」)則選擇在12月13日向香港高等法院申請大新華物流控股(香港)和大新華輪船兩家公司的清盤。
Harry Vafias表示,Vafias Group和大新華有一個五年期的好望角型散貨船租約,但從今年9月開始,大新華開始拖欠款項,截至12月2日,欠款累計已達210萬美元。Harry Vafias稱,雖屢次主動溝通,但大新華都選擇迴避,不回郵件,也不接電話。
「我們馬上採取法律行動追討,他們這個月還了一部分錢,但現在仍欠70萬美元。」
有此遭遇的還有金輝。金輝是香港和挪威兩地上市的公司,旗下有35條船,在干散貨航運業做了許多年。
金輝和海航的故事發生在2008年。金輝副總裁程偉文說,當時大新華通過中間人前來商談租船,並簽了三年期租約,船租為42000美元/日。「但金融海嘯襲來後,大新華忽然決定不接船,我們對大新華亦做了相應的法律行動追討欠租。」
到了2009年,港股V型反彈,經濟也有好轉。此時,大新華欲在香港上市,但條件之一是不可以有重大法律訴訟,「於是大新華主動向我們尋求庭外和解。」程偉文說。按此說法,2010年10月雙方達成庭外和解協議,條件包括賠償2600萬美元,1000萬現付、1600萬分期。同時,大新華同意租用金輝兩條船,一條兩年,一條三年,租金是23000美元/日。
但糾紛再次發生,「最開始大新華還按時付賠償費,之後付款時間越來越遲,每次都推說手頭現金流緊張,內部重組等各種理由。」
程偉文稱,金輝目前手上有三份大新華拖欠船租的裁決書,總計910萬美元。
生存邏輯學
對於遠在中國的海航集團,Harry Vafias充滿疑惑,「他們的業務鋪得這麼大,有航空、貨運、酒店、地產等,聽說最近還有收購,為什麼不先把債務還清,有了錢要先去收購?」
Harry的疑惑不無道理,因為海航看上去是個龐然大物。
公開資料顯示,海航集團產業覆蓋航空、物流、金融、旅遊、房地產、商業、機場管理和其他相關產業。旗下控制的上市公司有海南航空、美蘭機場、易食股份、西安民生、ST築信、綠景地產、ST匯通、ST海天8家,總資產超千億。但和Harry一樣,很少人能弄清楚海航的生存邏輯,也沒人知道海航的胃口有多大。
對海航集團而言,收購就像吃飯,不會停止,這種收購在今年表現得同樣十分突出。2011年3月,海航置業擬收購北京海航大廈,收購資金或超17億。5月,海航集團宣佈斥資4.316億歐元,收購西班牙NH Hoteles酒店集團20%的股份。
7月,海航集團董事長陳峰證實,將與匈牙利國有航空公司Malev HungarianAir-lines合作,具體合作方式可能是收購、合資或者聯合組建新公司。還是7月,海航集團已同意以2500萬美元收購土耳其ACT貨運航空公司49%的股權。
8月中旬,從德國法蘭克福又傳來消息,海航旗下的海航機場集團,已通過競購法蘭克福建築公司Hochtief AG旗下的機場資產初選,是進入第二輪競購的四至五家買家之一,估值10億歐元。
11月,海航宣佈競購上海家化,有未經證實消息稱海航的開價超過60億元。
實際上,併購已經成為海航集團的一種生存模式。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1年三年間,海航集團在國內市場至少斥資近百億元大舉收購。
海航的這種邏輯被總結為,在經濟前景看好、資產不斷升值的預期下,以企業的快速膨脹來撬動資金,又以新的資金來獵取資產,循環往復。
海航曾經將自己的併購擴張思路概括為「以航空上下游相關產業為主的併購鏈條」,但海航也大量介入了金融、商業零售、地產、文化等與航空主業關聯度不大的產業。
海航集團在選擇併購對象時,非常重視其現金流情況,併購的航空公司、酒店、超市等企業,都有很好的現金流,其目的就是讓海航集團通過併購,獲得充沛的現金流,並為進一步併購,提供資金支持。
一國內券商人士在看完海航系公司的多份報告後表示,「海航這種收購擴張的方式需要很大的現金流支撐,而旗下公司盈利受經濟週期影響很大,不像公用事業能產生穩定的現金流,一旦銀行信貸收緊不放貸,同時經濟不好時海外逼債,只要很小的部門或環節出現問題,整個公司就會出現諸如資金鏈斷裂的大問題。」
財技與受挫
最近,海航的模式遭受挫折,競購上海家化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
11月7日,海航商業控股有限公司併購上海家化失敗,平安信託最終勝出。據知情人士透露的未經證實消息,儘管海航的報價比平安信託高,但上海家化對海航財務狀況和財技的「恐懼」被認為是失敗的主要原因,為了防止公司落入海航之手,上海家化發佈防止改制後淪為資本運作工具的「毒丸」計劃,稱未來三年除股權激勵增發外,不再提交其他任何形式的再融資方案。
12月13日,西班牙酒店集團NH Hote-les表示,因金融市場存在不確定性,海航集團已取消購買該公司部分股權的計劃。
本報獲得的一份獨立調查報告顯示,海航集團一直採用資產重估-貸款-擴張-抵押貸款-再擴張的發展模式,而旗下眾多的上市平台則為海航提供了充足的騰挪空間。
報告稱,海航集團直接侵佔上市公司現金獲得擴張的部分資金來源。
上述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中期,海南航空、易食股份、西安民生三家上市公司在海航集團財務有限公司的存款分別為45.87億、1.32億、1.23億元,三家上市公司只按照存款利率收取利息。
數據顯示,海南航空負債率顯著高於同業水平,同時賬上保留大量現金。這種高負債率和高現金現象存在的原因是:海南航空上市公司用高利率借得銀行貸款,然後將現金以低息存入海航集團的財務公司,截至2011年中期,海南航空現金中有45.87億存入海航集團財務公司。
另外,海航集團還通過關聯交易,以超低成本佔用上市公司資金。
最明顯的例子是2007年12月29日,海航集團將渤海信託39.14%的股權轉讓給海航股份,作價8.29億元。2009年11月6日,轉讓項目終止,集團返還海航股份8.29億元及利息。2007年12月12日,海航股份將科航大廈在建工程轉讓給海航集團,作價3.01億元。2008年12月12日,海航集團將科航投資95%股權(含揚子江地產60%股權)轉讓給海航股份,作價17億元。
2008年底,海航集團通過燕京飯店和科航投資的項目,獲得投資收益14.71億元,使得海航集團2008年業績盈利9699萬元。海航集團獲得發行公司債資格,分別在2008、2009年發行了總計28億元公司債。
統計顯示,海南航空從2011年1月11日刊發第一個年度公告,到12月中總共對外公告96次。其中涉及關聯交易的就高達15份。
最新的例子是,11月26日,海南航空發佈公告稱,為規避經營風險,降低房地產調控帶來的壓力,公司擬出售多家公司股權及土地,共計可回籠資金45.75億元。其中,海南航鵬、海南國旭和海南國善三家公司的轉讓價格合計為27.27億元。
而去年12月11日,海南航空公告稱,公司計劃以24.65億元人民幣收購海航航空控股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海南航鵬實業有限公司、海南國旭實業有限公司和海南國善實業有限公司三家地產項目公司各100%股權。一進一出之間,資本溢價已近3億元。
上述報告還稱,海航還存在著空手套得上市公司,這在用西安民生的錢買西安民生身上體現明顯。
2003年5月,海航集團通過出資1.7億元協議受讓西安民生5180萬股國有法人股(佔股本總額的25.65%),成為後者的第一大股東。當年,西安民生將1.9億元資金以3個月定期存款的形式存入海航集團財務有限公司。後直至2005年上半年才得以歸還。
脆弱的資金鏈
併購需要錢,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儘管財技高超,但海航的資金鏈還是出了問題。
程偉文說,從2008年第一次合作到現在,大新華內部經常換管理層,也經常以這個理由賴款,「比如說自己和母公司海航集團內部重組,所以現金流匱乏等等」。
在公開場合,大新華不認為自己資金有問題。「我們的資金鏈沒有斷裂,只是財務遇到了暫時性困難。」大新華物流財務總監兼總裁助理文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文江稱,牽涉12艘輪船,所欠金額5億元左右,不超過10億元。
在航海集團,資金緊張的或許並不止大新華,海航旗下的地產業務也面臨著同樣問題。「國悅城,定金可退,贈12%回報,微投入,博134%年回報,聰明的人馬上動手。」短信的落款是海航。
在海南省海口市,這個由海航集團旗下地產公司——海島建設開發的樓盤儘管仍在圖紙上,卻已打著內部優惠的旗號變相發售,並承諾,如開盤時不願購買,除了還本外,還可以獲得高達12%的年息。
本報調查顯示,該項目位於海口市國興大道,距海南省政府東側只有800米,「項目明年才能動工建設,預計2012年10月中旬開盤,具體交房時間則要到2014年。」銷售人員稱,「如果把錢放到銀行裡,年利率只有3.5%,我們這邊是12%,而且可以寫進認購協議。」
至於短信中承諾的134%年收益率,工作人員則稱「算起來比較麻煩」。其稱,項目明年開盤時,價格至少每平方米1.3萬元起,現在下定每平方米只要1.06萬元,小戶型每平方米只要9000多元。
內部優惠只是幌子,上述工作人員表示,如果外部人有興趣,可以通過內部員工購買。「海航內部員工不限購,但收據只能寫內部員工的名字,到時候直接拿單據辦手續。」
事實上,海航集團的資金鏈問題已引起了眾多金融機構的注意。一位國有大行深圳分行人士表示,該行認為海航系的風險比較大,只要是海航系的公司近期堅決不碰。
而平安信託人士表示,近日有海航資本人士和公司有意向性接觸,海航資本準備將其持有的限售股質押融資2億-3億元,公司評估風險較高後沒有繼續接觸。
招商銀行內部人士則透露,基於風險考慮,招商銀行早在前年已停止了對海航集團的貸款。
大金融機構「關門」,海航試圖在小的金融機構中打開通道。其中之一是今年10月才正式運營的民營銀行廣東華興銀行。
知情人士對本報表示,華興銀行給了海航和大新華航空兩筆貸款。此筆貸款卻引起了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的注意,在人行廣州分行看來,這筆資金不應該外流,應該帶給本地企業。
人行的介入讓華興銀行覺察到了風險,據悉,為了控制風險,華興銀行高層已要求把海航列入信息監測名單。上述四家金融機構與海航之間的貸款消息,截止到發稿時間,本報未獲得海航方面的說法。
真實的海航
Harry說,和中國的航運公司做了15年生意,開始是覺得大新華和海航很大、很厲害才簽約。但事實並非如此。
本報獲得的一份報告顯示,海航集團資產的增長幾乎完全來源於不健康的高負債擴張,其中一個典型的現象是,連續幾年來,海航集團的淨資產基本維持穩定,負債率卻快速提升。
數據顯示,2006年海航的總資產為108億元,進入2008年之後,海航的總資產開始膨脹,2008年、2009年、2010年總資產分別為317.21億、553.84億、1111.19億元,幾乎年均翻一番。
這些數據得到了2011年5月18日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關於海航實業控股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動人收購公司之財務顧問報告》和2011年12月1日《渤海租賃重大資產購買暨關聯交易報告書》的驗證。
本報獲得的報告顯示,在此期間,海航的淨資產幾乎沒有增長,2006年海航集團的淨資產為63億元,而此後幾年一直停滯不前,2008年-2009年間,其淨資產分別為71億、72億元,而到2010年末,其淨資產也僅為99億元。
上述報告稱,資產增加基本來源於負債,2007年到2010年間,海航的負債擴張對總資產的貢獻率分別達到了58%、95%、85%和82%。
另一個引人矚目的現象是,整個海航的資產盈利能力極差,盈利多來源於非經常性的資產重估。《渤海租賃重大資產購買暨關聯交易報告書》顯示,2008年、2009年、2010年海航集團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1億、54億元和143億元。此三年淨利潤則分別為1億、2.1億和5.9億元。扣除公允價值和營業外收入後的淨利潤,則為虧損數億元不等。
另外,即使是賬面上呈現的99億元淨資產也被認為有水分。「由於前述的公司資產沒有盈利能力,公司淨資產增長緩慢。即便如此,報表中的淨資產質量也令人懷疑。2010年底,公司歸屬母公司的淨資產為99億元,無形資產+商譽高達50億元,這兩項在過去數年中伴隨著收購兼併不斷擴張。」「由於公司整體資產幾乎沒有盈利能力,我們很懷疑這50億元無形資產和商譽的合理性,本著謹慎性的財務原則,對不能帶來盈利的無形資產和商譽應該完全計提。因此,公司實際安全的歸屬母公司的淨資產最多只有49億元。」報告稱。
旗下上市公司的股權大部分被質押以使其獲得資金繼續擴張,這是海航面臨的另一個問題。
一位海南內部員工也認為,「海航確實做得大,多方涉獵,疏而不精。產業鏈大不頂用,每個環節做不到有核心競爭力。比如租車、快遞、旅行社、超市等。」他反思稱,「雖是海航員工但現在不認同公司的發展理念,海航盤子太大了,一個板塊下的二級子公司又要做團購,又要做第三方支付,又要做商超,又要做現貨平台,怎能容易。現在不像20年前的市場,史玉柱的巨人就是當年大規模多元化下而兵敗江湖。海航還是做做減法吧,用拳頭力量去做企業,拿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吧。」
2011年5月20日,海南航空公佈了《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公司債券募集說明書》,截至2010年末,海航集團淨資產99億,對外擔保餘額116.80 億,佔海航集團淨資產的105.62%。截至2010年末,大新華航空有限公司所持的海南航空17.16億股中的16.06億股已經被質押,質押比例為93.6%。而海航集團在西安民生、易食股份、ST築信、綠景地產的股權則100%被質押。
資本市場目前持續下行,海航集團旗下上市公司的股價均大幅下跌,跌幅均超過30%,有的甚至腰斬,所用資金的抵押資產應該嚴重縮水,以海南航空為例,其股價已從年初的9元左右跌到12月22日的不足5元,西安民生的股價也由年初的8.2元跌到現在的5.7元左右。「股權質押將帶來海航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未來權屬關係重大的不確定性,由此影響企業的正常健康經營。」報告稱。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1295058535/
今
年初在上海,公交車上和地鐵站張貼的一則廣告頗為醒目:徐靜蕾笑容可掬地說,「我非剩女,亦非財女」。老徐錢夠不夠多?只有她自己清楚,但她會擔心自己變成「剩女」嗎?有些矯情了吧。這與上海需要的人才結構不符,起碼同我們目前的人口性別結構不符。
陰陽之間的合理平衡
10月31日誕生的一個嬰兒,標誌著人類世界邁過了又一個里程碑:人口突破了70億。人類這第70億個幸運兒是今年出生的7800萬個小孩中的一個,目前地球平均每小時誕生一萬人,每分鐘150個。在地球是否還能承載如此龐大人群的擔憂裡,這可是個好的訊息:人口的增速正在放慢。
準確地說,這個幸運兒在人類的排序其實是第1080億號,是我們共同生存的大池子裡最年幼的成員,大約有1010億的人類同胞在我們之前已經流出了這個池子。25萬年前,現代人類產生之初,人口才數千;7萬年前現代人走出非洲之際,人口不過1.5萬;1萬年前人類文明初顯曙光時,也才數十萬人而已;到了19世紀初,世界人口才攀升到了10億(中國人約佔其三分之一);20世紀初全球人口增加到15億,1950年則為25億(中國人佔了約四分之一),其後的50年裡卻大增了35億(中國佔了其中的19%)。想一想,能夠同時活在這個星球上,在同一個生命池子裡的這70億人佔了25萬年以來全部人類的7%,你我多有緣分!
21世紀又會怎樣呢?過去40年裡人口的年增長率從2.1%減為1.1%(中國過去10年的年均增長率僅為0.57%),所以聯合國估算,到了2100年全世界的人口可能在100億左右。可搞得不好的話,會高達160億。
一個看來費解的變化是,經濟越發展,糧食和其他生活資料越豐富,人口增速反而放慢了。這個與馬爾薩斯人口理論逆向而動的變化,在19世紀的歐美國家就已開始,近年來在亞洲各國也凸顯出來。其中關鍵的因素,首推婦女的教育和收入,程度越高,她們生育的傾向就越低,而且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都適用。
應對人口的過速增長,除了提高生產力外,城市化無疑是個重要的措施,城市可以容納的人口密度比鄉村要高出許多。美國的城鎮居民從19世紀初的10%發展到20世紀初的90%。這100年左右的時間裡,世界最大的城市從十個有七個在亞洲,變化到有八個集中到了歐洲和北美。在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裡,上海的居住人口至少增加了150%,在目前全球的十個超級城市中排第九,而亞洲重新佔了七個。除日本東京(3200.5萬)超大,上海(1600.7萬)和第二位韓國首爾(2000.6萬)及第十位菲律賓的馬尼拉(1600.3萬)其實都不相伯仲。
本文的興趣,當然是集中在城市化過程中,陰陽之間的合理平衡。這個考慮的重要性,筆者認為,是越來越緊迫了。第一,城市化的速度在放慢。30年來的高速城市化,使得我國人口居住在城鎮的從20%多提高到了目前的46%。進一步的城市化將更強調品質而非速度,主要是「陰」的內涵;第二,女性工作者的供應明顯慢於男性,而性別結構的失衡會越來越制約高品質的城市服務。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解析美國勞動力結構的變化時指出,城市化所需要的各類服務將越來越倚重「陰性」就業,不管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是如此。中國和許多發展中地區一樣,傳統上偏愛男孩,因此新生嬰兒的性別結構達到了100:120,嚴重偏離了天然的100:106的陰陽比例,有些地區一度甚至偏誤到100:129。長期扭曲的後果很嚴重,目前已經多出的2500萬男童,將來在就業和婚戀上都很有困難。更令人不安的是,「光棍」過於集中的地方,陰陽得不到平衡的結果之一,男性荷爾蒙會聚集到危險的高水平,從而對社會安定和正常秩序構成威脅。歷史上各國社會治安的經驗無不驗證這個規律。
從韓國的經驗來看,它目前的國民總和生育率已經降到了1.2左右,甚至比法國還低。總和生育率的變化取決於女性,她們的基數規模和個人的生育意願。從個人的意願來看,韓國的婦女的教育程度和就業收入隨著國家發展和經濟的崛起,有了極大的提升。
結果之一,是她們的生育和成婚的意願大打折扣,選擇晚婚甚至獨身的婦女越來越多,即使結了婚她們也不願多生孩子。從女性的基數規模來看,由於韓國有偏愛男孩的傳統,新生兒的性別曾嚴重失衡。這種傾向近年來雖說已得到糾正,但慣性仍在延續:韓國家庭的第一胎的男女性別比是104:100,但第二胎的男女性別比就變成了113:100,第三胎的這個比例上升到185:100,而第四胎的比例就更達209:100。人為選擇非常明顯。將來形成勞動力和婚齡人群的性別結構,自然也是嚴重扭曲的。對於韓國改變人口萎縮趨勢的努力,上述的兩個因素構成了艱巨挑戰。
剩男的困擾遠超剩女
因此,剩男引起的困擾要遠比剩女來得嚴重。歷史的經驗一再證明,戰爭的浩劫之中,男性的喪失要大得多,但人口並不難迅速得到恢復。因為人類的生殖能力結構的性別差異極大,比例過小的男性能輕易使大比例的女子懷孕生育。反之卻不可能,性別結構嚴重失調的情況下,過剩的男性卻無法使人口恢復正常。他們甚至無法正常娶妻生子,其負面的影響將是多方位和深遠的。
例如,日本的房地產市場長期走下坡路時,最大的因素其實是日本人口規模的減縮、更嚴重的人口老齡化、人口撫養比劇減。日本的另一個問題是女性勞動潛力的巨大浪費。
這個話題也相當有趣,這裡有一個簡單數據對比,就可以顯示日本這種失調的嚴重性:日本得到大學學位的有一半以上是女性,但畢業後女性就業的不足三分之二,自願放棄工作機會的高達73%,而後自願恢復工作的女子,能夠找到工作的只有43%,其中還有許多不是全職的工作。相對照的是,美國完成大學教育的女性不謀求全職崗位的不到30%,而後自願恢復工作而能找到職位的有73%。
假如我們能從上面的觀察得到些教益的話,我相信,從上海來看,女性的職業生涯將得到更多的重視;從全國範圍來看,女性發展的機會將比男性更有利。(這點上沒看明白為毛這樣結論)
從個人層面看,女性將有更寬廣的挑選餘地。老徐選擇晚婚或者不婚,是她獨立自主和能力的表現,而非被迫「剩下」的結果。當然她的基因如此之佳,不給中華民族添個寶寶,未免是個大浪費。被迫「剩下」的,其實是男孩子們,目前孩子性別結構失衡,遲早會嚴重損害男子的利益。
從家庭層面看,人們發覺給兒子娶媳婦將變得困難起來,也許你必須築巢才能迎鳳。有時你買了房子幫兒子娶親,還不能如願以償。
從政策層面看,筆者以為,首先,上海要避免像廣東那樣,在替「一胎制」鬆綁時,規定要第一胎是女孩的情況下才能允許生第二胎,最好能直接允許生兩個。其次,作為城市長期發展的規劃,要研究、收集、公佈上海所需要的「陰和陽」的技能結構,並據以預測需要多少「陰性」人才和多少「陽性」人才,以便在培訓上有所導向,在順應市場需求上未雨綢繆。
這方面有可供借鑑的做法,例如,美國的城市不但公佈就業的平均薪資,而且按職崗的「陰陽性質」分類,分別列出體力型、人際溝通型、分析型(physical、social and analytic)工作的平均報酬和市場對它們的需求強弱。
這類信息非常有用,能幫助城市化進程裡的各方有效地進行決策。
(作者係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商學院教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31.html
看來老散們要把目標訂得更高一些了。
http://xueqiu.com/1065540936/20595218
本文獻給剛剛接觸投資的同志們
如果你剛剛接觸投資,會讀許多書,看許多人的文章,本文的觀點是無論話是誰說的,老巴也好,老巴門下走狗也好,如果沒經過自己的大腦,都是扯淡。投資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要有挑戰權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最怕的是人云亦云,不求甚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為了說明這個觀點,我們來討論一下是否應該購買偉大公司這個問題。偉大是形容詞,可以有各種詮釋,先定義一下。這裡所謂偉大是指類似老巴現在持有的那些公司,比如可口可樂,吉列等等。
購買偉大公司是件聽起來很有道理的事,都偉大了還不買?都有護城河了還不買?再加上有一堆所謂大師,專家在旁邊忽悠,你可能很快就決定了這是你的投資目標。
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本著辯論的態度,我來列舉幾個不應該購買偉大公司的原因:
首先,購買偉大公司的回報率不夠高
我 們來看數據,老巴一九五幾到一九六幾這十多年間基本沒有購買偉大的公司(不相信的可以看他當時給投資者的信),回報率為年均30%以上。那時老巴年輕,還 沒那麼富,賺錢的動力很強。大概1967年以後開始購買偉大的公司一直至今,回報率在20%左右。你會說,這樣的對比不公平,因為老巴後來的資金量太大, 回報率自然下降。我答,你現在有上百億美金要管理嗎?如果沒有,為什麼不學錢少的老巴,而要學錢多的老巴,百思不得其解啊。
我們來看看現在的老巴怎麼說:
「If I had$10,000 to invest, I would focus on smaller companiesbecause there would be a greater chance that something was overlooked in that arena.The highest rates of return I've ever achieved were in the 1950s. I killed theDow. You ought to see the numbers. But I was investing peanuts then.It'sa huge structural advantage not to have a lot of money.I think Icould make you 50% a year on $1 million.No, I know I could. Iguarantee that. But you can't compound $100 million or $1 billion at anything remotelylike that rate.」
「You have to turn over a lot of rocks to find those little anomalies. You have to find the companies that are off the map - way off the map. You may find local companies that have nothing wrong with them atall. A company that I found, Western Insurance Securities, was trading for$3/share when it was earning $20/share! I tried to buy up as much of it aspossible. No one will tell you about these businesses. You have to find them.」
看到了吧,老巴認為如果投資金額小($10 million以下吧),他可以保證50%的回報!怎麼取得這樣的回報?By focus on smaller companies and little anomalies!
做為功課,各位可以研究 一下以下兩位投資大師,看看他們是怎樣投資的,有沒有買偉大的公司。第一位是Seth Klarman,
不應購買偉大公司原因之二:偉大公司太少,太難選,太貴
下面這個例子是芒格舉的,他說他手裡有張1911年的報紙,上面列舉了當時紐交所最重要的50支股票,到現在只有一家公司還活著:通用電器。由此可以推斷,在不久的未來消亡是絕大多數公司的命運,選中偉大公司需要何其眼光?
這裡可能有人會說,難不是不做的理由,我們總是給自己找藉口不學習等等等等。沒錯,可是難也不是做的理由吧?至少要跟其它選擇對比一下,看看困難程度和潛在回報率吧?
再者,偉大公司很少有打折的時候,更增加了投資的難度和風險。
本文是討論,不是結論,我說的對不對不重要,重要的是引起你的思考,切記,獨立思考是成功投資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1hoj.html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