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外资日化品牌再下一城丁家宜“外嫁”法国科蒂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07/2094930.shtml

  每经记者 陈时俊 发自上海
继小护士“外嫁”欧莱雅、大宝“联姻”强生(中国)后,国内化妆品行业又一收购案尘埃落定。
昨日(12月6日),全球最大香水公司科蒂集团(CotyInc.)与中国本土护肤品公司丁家宜正式公告宣布:双方已达成了股份购买协议。根据协议,科蒂将获得丁家宜控股公司的大多数股份,预计交易将于2011年1月完成。
丁家宜媒介部负责人杨恒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确认,“目前双方已达成框架性协议,具体收购金额以及股份份额不便对外透露。”
品牌“外卖”尘埃落定
据悉,目前法国科蒂集团旗下共有科蒂高档化妆品与科蒂美容两个部门,丁家宜将在收购完成后并入科蒂美容部门。
“双方已经正式签订了收购协议,根据协议的规定,收购的具体数字此次不会向外界透露。现阶段还需要政府的报批以及一些后续的收购手续”,科蒂集团执行丁 家宜收购案的公关负责人傅晔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目前这份声明已是正式的公告,若无意外的话,不会再有进一步的声明。”
据傅晔透露,在收购完成后,丁家宜公司也将会并入科蒂集团整个运营轨道中,并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牌运营下去。丁家宜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庄文阳除了留任丁家宜的负责人外,将同时兼任科蒂中国区美容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事实上,双方早在今年8月便传出 “绯闻”——法国科蒂集团先期注资10亿元,占丁家宜51%股份,剩下的8亿元将在三年预期增长实现后分批追加。当时,丁家宜方面曾否认上述并购传言,并 指双方仍处于协商阶段。2个月后(10月28日),丁家宜宣布与科蒂集团合作推出全新 “植物纯萃”品牌,挤入日化专营店渠道。
渠道优势成核心资本
科蒂为何“看上”丁家宜?
有业内人士表示,丁家宜可以视作科蒂在中国市场一个很好的补充。丁家宜在国内具有完整分销渠道,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的一些地域拥有一定竞争优势。同时,丁家宜本身的产品研发能力也是原因之一。
庄文阳也曾表示,通过此次交易,丁家宜能够依托科蒂的全球网络和营销专长获得更快速的增长。
有资料显示,收购前丁家宜的销售情况不容乐观,2009年比2008年的销售额下滑了近10%,被指利润增长乏力。2010年,丁家宜内部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
科蒂集团近期则在美容业务频频发力。11月23日,科蒂宣布收购美容公司Philosophy;11月29日,科蒂又收购指甲护理产品生产商OPIProducts公司。
傅晔表示:“与科蒂集团美容部门的其他品牌相比,丁家宜与之并没有孰轻孰重的关系。从长远来看,加盟科蒂会对丁家宜品牌走向全球有所帮助。而就产品线上来说,除了前一阵推出的新品牌外,目前还没有新品的具体信息可以披露。”
“此次科蒂收购丁家宜,其实是一个正常的跨国商业行为。毕竟现在是资本时代、品牌时代了,单靠原来简单的营销网络已经很难坚持下去了。”全国工商业联合 会美容化妆品业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杨志刚表示,“现阶段,我国对于日化行业民族品牌的培育力度正在逐渐加大,但是很多品牌都熬不到那一天。虽然有些也通过 上市或者别的渠道在尝试,但是效果都不算特别理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58

【敗局】又一本土日化品牌消失:科蒂終結丁家宜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399
     在收購中國本土日化品牌丁家宜3年多,科蒂(Coty)未能進行很好的整合,持續受其業績拖累後,全球最大香水公司科蒂(Coty)日前宣佈將放棄這一「養子」,停售丁家宜系列護膚產品,這意味著又一本土日化品牌在被跨國公司收購後消失。
  
  而與此同時,科蒂集團還表示將專注於擴大中國的業務規模,努力重組中國區業務,且已與利豐集團達成的協議,從7月1日起,利豐將負責在中國市場分銷科蒂旗下的一些關鍵品牌,包括阿迪達斯、芮謎彩妝和花花公子等。
  
  「對於科蒂來說,放棄丁家宜出於戰略與財務方面的選擇。」一位化妝品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科蒂收購丁家宜後,由於整合不順利,丁家宜銷售狀況急劇縮水,嚴重影響到科蒂的業績,希望在中國市場大施拳腳的科蒂需要找到沒有負擔的新起點。
  
  整合失敗

  終結旗下的丁家宜品牌,科蒂集團表示,其目的是「專注於在中國有更大增長潛力的國際品牌」。
  
  2010年12月,丁家宜與科蒂達成戰略協議,將大部分股權售予科蒂。此後,科蒂在2012年6月發佈的招股書顯示,科蒂持有丁家宜100%股份,收購丁家宜的總金額為24億元。
  
  在收購丁家宜後,科蒂也收回了原來由上海家化[0.49% 資金 研報]代理的阿迪護膚、香水等業務,以及由高絲代理的芮謎的業務。「丁家宜提供了在中國製造及分銷的平台(阿迪達斯借助丁家宜的渠道,獲得了顯著的銷售增長)」,科蒂在IPO路演中表達了2011年併購丁家宜最重要的原因。
  
  記者從科蒂內部人士獲悉,2010年,阿迪達斯的銷售額達到2億元左右,而通過丁家宜的渠道,阿迪達斯在2012年的銷售額達到三四億元,增長了將近一倍。
  
  然而科蒂對丁家宜的整合不像想像中順利。一位在丁家宜工作10年、後擔任科蒂中層管理者的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科蒂進駐後,其高層管理者與丁家宜原銷售團隊在操作理念和思維上有差異是重要原因之一。」
  
  上述人士對記者透露,由於工作方式差異,大部分丁家宜原高管在併購後相繼離職,其基層銷售團隊此後也在深度調整中,一直以銷售員為重心的丁家宜因此元氣大傷。丁家宜被收購2年後,銷售額已經下降了50%。
  
  「客觀上說,丁家宜品牌在被科蒂收購時確實已經在走下坡路,銷售額大約在8億元,」一位化妝品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當時,雙方也是各取所需,科蒂希望通過收購丁家宜迅速打開中國市場渠道,而收購後並未對其在市場方面有過多投入,再加上競品擠佔市場份額,所以銷售額與利潤呈不斷下滑趨勢。」
  
  不過在他看來,科蒂在丁家宜這一品牌上也並非無所作為,比如曾推出人參系列新產品,但是業務仍然處於掙扎狀態,而丁家宜在中國市場大眾渠道的調整亦能實際改善現金流狀況,所以科蒂不得不評估其在中國市場的大眾渠道的選項,以期積極改善其盈利能力。
  
  而最新財年的數據顯示,丁家宜業績已經進一步成為科蒂公司的累贅。截至2014年3月31日,由於該品牌的賬面減值致使科蒂三季度虧損2.533億美元,丁家宜所處的皮膚和身體護理部門三季度減損共3.169億美元。
  
  科蒂中國局
  
  其實,在丁家宜被科蒂公司收購之前,美加淨、熊貓、活力28、小護士、大寶等曾經名噪一時的本土日化品牌,也曾接連投入了外資的懷抱,與外資合資或直接被外資收購,似乎成了它們難以擺脫的命運,一些品牌在被收購後遭遇「雪藏」或者經營不善而消失。
  
      上述化妝品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本土日化品牌難以擺脫被收購的路徑,大都由於其為單個產品或者單個品牌,繼續做大做強面臨很多困難,而像歐萊雅、聯合利華、寶潔等跨國巨頭都是多品牌戰略,資源利用合理,費用攤薄,化解風險的能力也強。
  
  而被收購後,很多外資公司在自己未能深入瞭解中國市場的情況下,與本土品牌的原團隊在思維方式、銷售方式等方面有巨大差異等多方面原因,未能很好將本土品牌整合到跨國公司體系中,也使本土品牌喪失了原先的活力。
  
  此前, 科蒂1996年將中國本土化妝品牌羽西收歸囊中後,為其旗下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打開了窗戶。但是科蒂卻一直在華水土不服,業績與歐萊雅、雅詩蘭黛等相差甚遠。
  
    由於羽西這一品牌在科蒂旗下並未得到良好進展,2004年,科蒂將其賣給歐萊雅,基本退出中國市場,其在華的阿迪達斯、芮謎的業務也分別由上海家化、日本高絲代為銷售。
  
  然而,歐萊雅等國際化妝品競爭對手在中國市場發展得風生水起,讓科蒂重新思量中國市場的潛力和尋找重新在中國的發展機會,這時正待出售的丁家宜進入視野。如今事實證明,丁家宜的收購併未幫科蒂打開重塑中國市場的大門。
  
  科蒂也急切希望改變中國市場的現狀,但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顯然現在有點力不從心。2012財年,科蒂新興市場佔營收23%,按照計劃,將不斷進入和擴張在新興市場的份額,5年內使新興市場營收佔比達到三分之一以上。
  
  「中國市場是科蒂全球策略非常重要的一環,」科蒂中國大眾化妝品事業部首席執行官Anita Yang此前在回覆《第一財經日報》的一份聲明中表示,「科蒂要將中國發展成為全球核心市場之一的目標非常明確。」
  
  因此,科蒂集團在昨日發佈的一份聲明中也表示,公司正在努力重組中國區業務,專注於擴大中國的業務規模。據外媒報導,根據利豐集團與科蒂集團達成的協議,利豐將負責在中國市場分銷科蒂旗下的一些關鍵品牌,包括阿迪達斯、芮謎和花花公子。
  
  「我們希望借助與利豐的合作夥伴關係來加快我們國際品牌大眾渠道的擴張力度,強化科蒂在這一快速增長的市場中的地位。」科蒂集團首席執行官米歇爾·斯坎納維尼表示。

        本文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劉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900

科蒂:歷久難彌香

http://www.xcf.cn/jrdd/201502/t20150213_721722.htm

  開創了現代香水工業新紀元的科蒂,依靠品牌的多樣化和業務的多元化,坐實了全球第二大香水、第五大彩妝集團的寶座。然而,在後起之秀、綜合化妝品集團和小眾香水的三面夾擊之下,科蒂儘管頻頻出手擴充香水以外業務,並於2013年如願掛牌上市,但卻似乎難挽頹勢,當年在香水領域積累起的高端優勢,已於殆盡。

  相對於雅詩蘭黛、歐萊雅,甚至嬌韻詩這些同行,科蒂的名號遠沒有它們響亮,絕大多數中國消費者知道科蒂,大概都是從其早年收購羽西、又於4年前其拿下丁家宜開始。事實上,受眾多女性喜歡的Marc Jacobs小雛菊系列香水、蔻依(Chloe)女士香氛以及男女通吃的Calvin Klein和大衛杜夫(Davidoff)香水均是出自科蒂旗下。

  不僅如此,其創始人科蒂身居全球十大調香師之列,蘭蔻和迪奧香水業務的創始人在自立門戶之前都曾為其效力。這個至今已成立了111年的企業,如今既是全球第二大香水集團,同時也是第五大彩妝集團。包括蔻依、大衛杜夫、CK、Marc Jacobs和阿迪達斯在內的十大品牌慷慨地貢獻了集團收入的七成。

  只是,當年在整個香水行業掀起了一場革命的科蒂,在歷經數次轉手之後,雖然於2013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但業務多元之路似乎並不平坦。上市之後的首份成績單實在有點黯然失色,飽受銷售和利潤下滑的困擾。截至當年6月30日的2014財年年報顯示,45.52億美元的銷售收入比上年的46.49億美元下降了2.1%,虧損9740萬美元。

  現代香水工業的鼻祖

  科蒂集團如今由德國萊曼家族(Reimann)旗下的投資公司JAB掌握著絕大部分的股權,它在美國上市,並且曾有長達30多年的歷史隸屬於美國生物製藥巨擘輝瑞(Pfizer),但骨子裡天生卻刻著法國基因,其創始人弗朗西斯·科蒂(Francois Coty)既誕生於法國,也是在法國開啟了自己的香水事業。

  「上帝創造氣味,人類製作香水」。1904年,科蒂推出的第一支香水La Rose Jaquemino大獲成功,為其日後位列世界十大調香師之列奠定了基礎。他所調製的L'Origan首開花香東方香型的先河,而將橡苔樹脂、勞丹脂與佛手柑香相糅合創造的Chypre,不僅成為集團的暢銷品之一,更是第一款西普/柑苔香水,後來香水中的西普家族乾脆以這一款香水的名字來命名。

  然而,科蒂對香水行業的貢獻還不止於此。從19世紀初誕生開始,香水一直被視為專供給富人階級的奢侈品。而科蒂卻讓香水成為了普羅大眾可以負擔得起的奢侈品,在20世紀初給這個已經固化了近百年的行業帶來了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或者可以說,現代香水工業的新紀元即是由他一手開創的。

  為了向中產階級推廣香水,科蒂打破了香水均以大容量為單位出售的傳統,改為較小的包裝,並且請來了萊儷水晶(Lalique)的創始人法國藝術家René Lalique來製作香水瓶,以華美的設計來吸引消費者。科蒂早期的香水設計了諸多有著新派藝術風格的華貴瓶子和鍍金商標,均是出自萊儷之手。

  「為女人們提供最好的產品,將它們包裝在完滿的容器裡,既留有簡約之美又有著無懈可擊的內涵,賦予它們一個可愛的價格,最後你將見證一個規模前所未有的產業的誕生。」科蒂的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較小的容量降低了香水的售價,華美的瓶身又成為了吸睛的利器,香水由此逐漸成為廣為流傳的商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科蒂不僅僅開創了現代香水工業,同時也是平價奢華的鼻祖。

  不平坦的多元化之路

  然而,科蒂一手打造的香水業務並未如同陳年佳釀般歷久彌香。在他去世後,公司被出售給輝瑞製藥,一直以百貨公司為主要基地的香水也被轉往由藥房和大型零售商銷售。JAB投資公司接管後,科蒂的市場定位才重新得以升級,並於2005年收購聯合利華的香水業務,從而獲得了CK、蔻依和Karl Lagerfeld(已於2012年終止)的香水特許經營權,這才得以坐穩全球第二大香水集團的寶座。

  與此同時,科蒂一直致力於降低對香水業務的依賴,打造新的競爭優勢。事實上,其業務的多元化之路早在創始人執政當年即已開啟—彼時科蒂為了掌控大部分的香水生產工序收購了不少工廠,在主業香水之餘便開始推出各種化妝品,包括蜜粉在內的一些產品如今依舊能在商場中買到。

  隨著上市計劃被擺上議事日程,業務多元化更是成為了科蒂的核心戰略。2012年時,其曾四次對全球最大的化妝品直銷品牌雅芳發起收購要約,可惜,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雅芳2/3的收入來自新興市場,不管是從業務結構還是市場分佈來說,都能與科蒂形成良好的互補。

  而在此之前,科蒂一口氣在2010年先後拿下了三家公司:德國彩妝品牌Dr.Scheller,美甲品牌OPI以及美國護膚品牌Philosopy,後兩者的代價都高達10億美元。

  最新的消息是,科蒂將以1500萬股A類股,約佔4.4%集團股份的非現金形式收購香奈爾旗下非核心品牌Bourjois,收購價格大約為2.4億美元。而香奈兒也順勢成了小股東。擁有睫毛膏、眼影、指甲油等豐富品類的彩妝產品Bourjois始於1862年,此後被香奈兒的控股家族韋特海默所收購,目前在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約有23000個銷售點,年銷售額約為2億美元。

  截至2014年6月30日,科蒂旗下的三大業務香水、彩妝和身體護理分別佔比55%、30% 和15%,收購Bourjois,無疑將進一步加強其在彩妝領域的實力(附圖)。只是,在依然是其主打的香水領域,科蒂不僅要面對綜合化妝品集團的圍攻,更要接受來自小字輩的挑戰。

  成立不過30多年的香水集團Inter Parfums雖然論整體銷售規模和市值不可和老前輩科蒂同日而語,但旗下已經擁有20個香水品牌,且其中15個為高端品牌,包括萬寶龍、寶詩龍(Boucheron)、Larvin、梵克雅寶(Van Cleef&Arpels)和Jimmy Choo等。2012年,甩掉科蒂的卡爾·拉格斐爾(Karl Lagerfeld)就把自家的香水業務轉而交給了Inter Parfums;而科蒂旗下的香水品牌一共也不過25個。

  且不說從市場定位來看,Inter Parfums更為高端,論盈利能力和增長速度,科蒂都輸人三分(附表)。雖然受博柏利終止合同的影響,2013財年Inter Parfums的收入出現了下滑,但依然實現了14%的經營利潤率。科蒂的收入同樣下滑,卻不幸出現了虧損。科蒂72%的產品均由其位於美國、中國和歐洲的八個主要生產基地生產,剩下的則外包給第三方的供應商,而Inter Parfums則採取了100%外包的輕資產策略,更具成本優勢。

  不僅如此,在增長潛力巨大的亞太市場,Inter Parfums的佈局似乎也更為充分,已經貢獻了集團收入的1/4,反觀科蒂,仍然依賴於傳統的北美市場,亞太收入佔比僅為12%。科蒂新一季的財報顯示,2014年7月1日至9月30日,香水和身體護理業務均比上年同期下滑了2個百分點,只是在彩妝業務10%的增幅提振下,整體收入才實現了1%的增長。

  香水不獨,女人不愛

  如果從整個香水市場的格局變化來看,科蒂的頹勢似乎更容易理解。21世紀的前10年,明星效應發揮到極致,歐美名人衍生品遍地開花,而香水成了其中最為普遍的,科蒂旗下即有包括貝克漢姆、歌星碧昂斯、婚紗女王王薇薇等六款名人香水。然而,正是因為作為其主打之一的名人香水銷售不佳,直接導致了科蒂最為倚重的北美市場在2014年7月1日至9月30日期間收入下滑了9%。

  隨著消費者品味日益提升、需求愈發個性化,名人香水的重度包裝和營銷顯然已經無法滿足他們對香味這一獨特的個人氣味標籤的訴求。即便是世家出身的主流香水品牌,也感受到了來自小眾香水品牌的威脅。

  因為小眾,它們把從廣告營銷上節約下來的時間與金錢投入了尋找更自然、更高濃度的原料以及更獨特的配方之上,雖然個體規模普遍偏小,但整體的數量卻不斷增加,並且佔據了越來越多高檔百貨的櫃檯空間,從連卡佛到Joyce,從巴黎春天到尼曼再到哈囉德。雖然尚無官方統計數據,但目前小眾香水佔高端香水市場約達10%,大有異軍突起之勢。

  頗有先見之明的雅詩蘭黛集團早在1999年就收購了當時小眾香水中的代表英國品牌Jo Malone,在如今的市場之下,再加上集團資源的鼎力配合,它儼然已經成為了雅詩蘭黛的生力軍。嘗到了甜頭之後,雅詩蘭黛又將兩個同出自法國的小眾香水品牌Le Labo 和 Editions de ParfumsFrederic Malle收入囊中,後者於2015年元月剛剛接手。

  由香水世家發展而來的嬌蘭則採取了另一種應對之策,推出了限量版的沙龍香水,每瓶售價 高達200 歐元,並且只在指定門店銷售。聞香而動的還有香奈爾和愛瑪仕,沙龍香水成了一眾主流品牌應對小眾香水挑戰、迎合越來越懂行的消費者的主要方式之一。最終,香水的核心始終還是香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725

寶潔大瘦身 120億美元美容資產花落科蒂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4053.html

寶潔大瘦身 120億美元美容資產花落科蒂

一財網 劉瓊 2015-06-18 15:21:00

經過上周的最後一輪競標,全球最大消費品制造商寶潔(P&G )待出售的三項美容資產歸屬或已清晰。

外媒引述消息稱,美國香水及化妝品集團科蒂(COTY)在競價中勝出,但交易需至少兩周時間才能確定,若順利推進,將成為近十年來全球美容市場最大的交易,科蒂將因此成為全球香水與護發用品領軍企業。

寶潔出售的三項資產估值最高達到120億美元,分別是其美發業務,包括威娜(Wella)和伊卡璐(Clairol)等品牌,香水部門和化妝品業務,包括封面女郎(CoverGirl)和蜜絲佛陀(Max Factor)彩妝品牌,以及Dolce & Gabbana、Gucci、Hugo Boss和Escada等奢侈品牌香水產品代理業務。

若交易順利完成後,Euromonitor 預計,已經是Marc Jacobs和Chloe等暢銷香水品牌代理商的科蒂集團將超越歐萊雅集團成為全球最大香水制造商。美妝市場方面其排名亦會從全球第5躍升至第2大美妝公司,僅次於歐萊雅集團,其美妝品牌組合將包括OPI、Rimmel、Covergirl和Max Factor等。

出於避免巨額稅項的考慮,交易擬通過“Reverse Morris Trust”(逆向莫里斯信托)進行,具體措施是寶潔將要出售的資產剝離成為新的獨立公司,再由科蒂集團與新公司合並,合並後的新科蒂集團須向寶潔股東派發股份。交易後,現在持有科蒂集團75%股權的Reimann 家族控股公司JAB Holding 將擁有新公司約1/3的股權和47%~48%的投票權。

科蒂的野心

“過去幾年一直通過並購尋求發展的科蒂集團,已顯露出在化妝品市場上的野心,雖然不見的每次都很成功。”一位化妝品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本次收購是其進一步謀求其在全球美容市場的份額與地位。富國銀行(Wells Fargo)分析師Chris Ferrara稱,該交易將給科蒂帶來巨大規模變化,估計將使其營收從45億美元左右增至近110億美元。

2014年初,科蒂就收購了一直是其主打品牌的OPI專業美甲及零售美容渠道的英國分銷商Lena White Ltd.,當年10月又就收購法國香奈兒旗下彩妝品牌Bourjois。

此前,2012年,科蒂集團還曾向美國化妝品直銷公司雅芳提交了價值100億美元的收購要約,不過該要約後來被雅芳拒絕。2011年,其收購了中國化妝品牌丁家宜,但此後幾年該品牌嚴重拖累科蒂業績,因此被停售。

更早之前,它還100%收購俄羅斯領先的化妝品公司Kalina Group所有的Dr.Scheller CosmeticsAG及其附屬公司,並且還向全球另類資產管理公司凱雷集團收購護膚及化妝品公司Philosophy,進一步增強了其的化妝品產品組合。

科蒂的業績近年來一直不盡如人意。在截止2014年6月30日的財年,科蒂集團收入為45.52億美元,比上一財年46.49億美元下降2.1%,並出現凈虧損9740萬美元,而全年錄得凈利潤1.68億美元,每股收益從上一財年的0.81億美元下降至0.26美元。

面對業績困境,去年7月,科蒂宣布新的組織結構,旨在鞏固該公司的增長路徑,增強其作為美容行業全球領導者的地位。其組織設計將從兩個獨立運營的部門Coty Prestige和Coty Beauty演變成一個按類別和地區劃分的更加統一的模式,同時保持了聲望和大眾差異化,以及品牌建立、產品開發與代表關鍵成功因素的銷售執行方面的獨特處理方法。

與此同時,科蒂集團原CEO Michele Scannavini於去年9月離職,今年4月,科蒂任命Elio Leoni Sceti為其新任CEO。但對於這位曾在冰凍食品公司擔任CEO的高管能否重振科蒂,不少分析師都感到擔憂。

寶潔的瘦身計劃

對於寶潔來說,出售美容、頭發和個人護理品類資產是其正在進行的瘦身計劃的一部分。寶潔2014年8月發布2014財年四季度財報時表示,計劃通過出售、停產及自然淘汰等形式,放棄旗下約100個品牌,希望通過簡化來加速銷售的增長。

其目標是在2015年7月完成100個品牌拆分,留下10個品類中65個核心品牌,而目前已處理約40個品牌,包括向競爭對手聯合利華出售香皂及沐浴露品牌Camay卡玫爾的全球業務及Zest激爽除北美及加勒比地區外的業務等。

據悉,數據顯示,2014財年寶潔的美容、頭發和個人護理產品銷售總計195.1億美元,在五大業務中排名第三(占比24%),已經連續兩個財年同比下降2%。知情人士透露美發業務年核心盈利EBITDA約5億美元,彩妝業務年EBITDA為3.5億美元,香水業務年EBITDA為2.5億美元。

而寶潔最近發布的2015財年三季度財報顯示美容、頭發和個人護理產品業務連續9個季度出現倒退,有機銷售同比減少3%,拖累集團整體有機銷售僅實現1%的增長,為過去6年最低。按實際匯率計算,美容、頭發和個人護理產品業務銷售大幅倒退11%至41.72億美元,售價2%的提升難以抵消銷量同比下降5%。除美容、頭發和個人護理產品業務外,其他4個業務部門均錄得有機銷售增長(或持平於去年同期)。

日化行業人士白雲虎此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寶潔過去幾年雖然在美容領域不斷嘗試,但是結果不盡如人意,美容、頭發和個人護理業務已經成為其業績的拖累,扔掉這部分業務也能更好地專註其傳統日化的專業強項。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012

“貪吃蛇”科蒂宣布重組計劃 美妝帝國排兵布陣“逼近”歐萊雅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7731.html

“貪吃蛇”科蒂宣布重組計劃 美妝帝國排兵布陣“逼近”歐萊雅

一財網 劉瓊 2015-11-05 15:08:00

日化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短時間內如此大力度並購並不多,科蒂是希望發展成為全領域滲透的綜合性化妝品公司又巧遇合適時間窗口,不過並購後的多品牌同時整合,確實難度更大。

“暴飲暴食”之後,“貪吃蛇”科蒂開始調理“腸胃”了。

半年內大手筆收購了近50個品牌(包括從全球最大的消費品公司寶潔收購來的43個品牌)、並因此成為僅次於歐萊雅集團和雅詩蘭黛集團的全球第三大美妝公司科蒂,日前宣布了新的組織架構調整以及總部搬遷等重組計劃,並從歐萊雅、寶潔、利潔時等競爭對手挖來了一系列高管,為其美妝帝國排兵布陣。

日化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短時間內如此大力度並購並不多,科蒂是希望發展成為全領域滲透的綜合性化妝品公司又巧遇合適時間窗口,不過並購後的多品牌同時整合,確實難度更大,能否順利完成整體快速整合、展現協同效應、文化全面融合而實現其既定的並購目標與整體長期戰略是很大的挑戰。

構架調整 布局逼近歐萊雅

經過多宗大手筆並購交易而架構變得龐大且複雜的科蒂集團,在11月3日盤後發布的公告中宣布重組計劃,並表示新的組織架構以及總部搬遷會在與寶潔集團旗下包含43個品牌的美容業務完成合並後立即生效。按照計劃,該交易將在2016年下半年完成。

科蒂本次重組將依據業務定位劃分為三個部門,包括奢侈品部、消費者美容部和專業美容部,此外還將新成立增長與數字部門。此前,在2014年7月,科蒂已經經歷過一次重組,形成了當前的三大產品部門——香水、彩妝和皮膚及身體護理。

“這樣的重組與機構調整,基本是和全球最大的化妝品公司歐萊雅等的構架接近了,高端線、大眾線、專業線的布局”,中略資本創始合夥人高劍鋒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科蒂短時間內大力度的並購,也正是希望從原來以香水彩妝領域為主的公司發展成為全領域滲透的綜合性化妝品公司。而現在恰好也是全球市場資產泡沫較小的時間窗口,以較低的價格得到一些優質資產補充自己的薄弱環節,且此時寶潔等日化巨頭正梳理自認為不夠強勁的品牌。”

據悉,本次機構調整中,科蒂奢侈品部門以香水和護膚品類為主,由前歐萊雅集團奢侈品業務高管以及Land's End前總裁兼首席執行官Edgar Huber 領導;消費者美容部門主要涵蓋彩妝、頭發染色和造型產品零售以及身體護理品類,將交由此前擔任寶潔公司全球彩妝執行副總裁、管理Covergirl 和Max Facotr 兩大彩妝品牌的Esi Eggleston Bracey 負責;專業美容部門包括頭發沙龍和指甲護理業務,由來自寶潔公司旗下Wella 品牌的執行副總裁Sylvie Moreau將出任的總裁。新設置的增長與數字部門,負責所有部門的創新、營銷和銷售發展和開展數字媒體和電子商務活動,科蒂已經從利潔時集團挖來了Camillo Pane 出任首席增長和數字官。

“新的管理團隊經驗豐富,背景多樣,擁有管理複雜全球消費者業務的熟練技巧,將在打造集團成為全球美容行業領導者和挑戰者、促進利潤增長和股東價值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集團主席兼代理首席執行官Bart Becht 表示。據悉,重組完成時,科蒂集團總部亦將從目前(2014年重組後才遷入)的紐約帝國大廈隨之遷至倫敦。集團發言人稱紐約、巴黎和日內瓦的辦公室將繼續運作。

“貪吃蛇”吃得“消”?

就在幾天前,科蒂剛宣布將以10億美元(約合38億巴西雷亞爾)收購巴西Hypermarcas集團旗下的個人護理和美容業務。包括多類別的個人護理品牌Monange,Monange擁有身體護理、頭發護理、除臭劑等多個類別產品;指甲油品牌Risqué;男性護理品牌Bozzano;皮膚護理品牌Paixão;發彩品牌Biocolor。

而在今年7月,科蒂以1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寶潔旗下香水、護發和化妝品業務的43個品牌,包括其威娜(Wella)和伊卡璐(Clairol)等美發業務品牌; 封面女郎(CoverGirl)和蜜絲佛陀(Max Factor)彩妝與香水等化妝品業務,以及Dolce & Gabbana、Gucci、Hugo Boss和Escada等奢侈品牌香水產品代理業務。

今年10月下旬,科蒂還宣布收購英國尖端數字營銷公司Beamly,希望憑借Beamly對推動數字媒體領域消費品牌的受眾增長和參與的尖端能力,促進並入從寶潔集團收購的多個美容品牌後的電子商務發展。

不過,整合風險是跨國並購中最突出的風險之一。國際管理咨詢公司貝恩公司大中華區兼並收購業務主席楊奕琦此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包括未能明確定義價值和風險的來源,無法實現增量價值;對解決公司文化和組織疑慮的問題缺乏解決方案,致使關鍵人才流失;複雜的法規和政策框架的幹擾等原因都可能導致整合流程失效。

“短時間內同時收購多個品牌來整合,確實比一個個的收購整合難度更大”,高劍鋒認為,但是從科蒂公司來看,一方面該公司具有並購基因,其成長發展過程中相當多的品牌都是通過並購獲得,所以科蒂比其他企業更具有並購的需求和整合能力,即使收購中國護膚品牌丁家宜失敗,其承擔風險的能力也比其他企業更強。

另一方面,高劍鋒認為,由於其收購的這些品牌基本是是獨立運作、有自由系統的品牌,並且運營還是以原有團隊為主,不需要科蒂輸入太多其他方面的能力,這些並購主要還是從股權投資變動層面,所以即使有更深入的整合需求,緊迫程度也不那麽高。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514

寶潔與科蒂大手筆交易遇變數 部分香水品牌拒絕入贅科蒂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0025.html

寶潔與科蒂大手筆交易遇變數 部分香水品牌拒絕入贅科蒂

一財網 劉瓊 2016-01-17 16:29:00

日化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一些知名品牌或名人並不設計、制造或銷售自己品牌的香水,而將香水業務授權給日化巨頭去研發生產。授權一般是基於被授權公司的業務結構和經營能力,當遇到特殊情況需要轉授權可能需要考慮更多因素。”

美國香水與美容產品制造商科蒂(COTY)以125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消費品制造商寶潔旗下43個美容品牌的要約交易或有少許變數。

日前,10個品牌的香水授權協議已經隨寶潔與科蒂的交易,從寶潔旗下轉移到科蒂旗下。但兩個香水品牌Dolce & Gabbana、Christina Aguilera拒絕入贅科蒂,這使得科蒂該次收購的品牌總數減為41個。

寶潔不得不與科蒂修改了交易協議,雙方計劃在2016年下半年完成全部交易。Dolce & Gabbana等的香水授權許可協議還未到期,但寶潔表示退出香水業務心意已決。

日化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一些知名品牌或名人並不設計、制造或銷售自己品牌的香水,而將香水業務授權給日化巨頭去研發生產。授權一般是基於被授權公司的業務結構和經營能力,當遇到特殊情況需要轉授權可能需要考慮更多因素。”

拒絕授權轉讓

希望通過“瘦身”來加速銷售與利潤增長的寶潔在已經出售了40多項業務後,於2015年7月正式宣布與科蒂的交易達成,接受科蒂125億美元收購其旗下香水、護發和化妝品業務43個美容品牌的要約。

寶潔時任首席執行官雷富禮表示,該交易是寶潔向10大部門65大核心品牌公司邁出的重要一步。對於合作夥伴,雷富禮表示,科蒂將為這些交易品牌提供一個最好的“新家”。

寶潔出售的三項資產分別是其美發業務,包括威娜(Wella)和伊卡璐(Clairol)等品牌;香水部門和化妝品業務,包括封面女郎(CoverGirl)和蜜絲佛陀(Max Factor)彩妝品牌,以及Dolce & Gabbana、Gucci、Hugo Boss和Escada等奢侈品牌香水產品代理業務。

顯然,不是所有待交易的品牌都對即將入住的“新家”滿意。這43個品牌中有12個香水品牌,除了拒絕入贅科蒂的Dolce & Gabbana、Christina Aguilera,其他香水品牌包括Hugo Boss、Gucci、Lacoste、Bruno Banani、Escada、Mexx、James Bond、Gabriela Sabatini、Stella McCartney和Alexander McQueen。

資料顯示,意大利時裝品牌Dolce & Gabbana(杜嘉班納)將香水業務授權給寶潔生產和銷售已經長達十年之久。每年為寶潔貢獻超過5億美元的銷售額,在寶潔22億的香水業務中是最大的品牌之一。

對於Dolce & Gabbana和 Christina Aguilera拒絕授權給科蒂的原因,雙方均沒有對外透露。不過日化行業人士吳誌剛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有品牌拒絕轉授權科蒂也很正常,可能出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科蒂旗下已經有非常多的香水品牌,可能Dolce & Gabbana和Christina Aguilera考慮到旗下某些香水品牌與自己定位相似有較強的競爭沖突關系;其二,Dolce & Gabbana和Christina Aguilera將香水業務授權寶潔,是基於寶潔的業務結構和經營能力,但是他們不一定認同科蒂具有類似的結構與能力,或許希望尋找其他的合作夥伴。”

香水授權的爭奪

科蒂集團由Francois Coty於1904年在法國巴黎創立,Francois Coty因開創現代香水業而享譽全球。作為香水業的巨頭,科蒂Coty集團旗下此前已經擁有25個香水品牌,且其中15個為高端品牌,包括萬寶龍、寶詩龍(Boucheron)、Larvin、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和Jimmy Choo等。受眾多女性喜歡的Marc Jacobs小雛菊系列香水、蔻依(Chloe)女士香氛以及Calvin Klein和大衛杜夫(Davidoff)香水均是出自科蒂麾下。

“我們將與相關的授權持有人協商,以確定下一步措施。”寶潔發言人Paul Fox對於新狀況說道,“但寶潔的戰略已清晰,將退出香水業務”。

由於寶潔與Dolce & Gabbana的許可協議還有幾年才到期,外媒也猜測,寶潔可能會尋找其他的化妝品公司接手香水授權。如今擁有較大型香水業務的化妝品公司還有歐萊雅、雅詩蘭黛、資生堂、Interparfums等。

不只是寶潔,2005年,聯合利華也將旗下高端香水業務出售給科蒂集團,當時出售的業務包括Calvin Klein、Cerruti、VeraWang、Chloe和Lagerfeld(已於2012年終止)香水品牌的經營許可權。

由於絕大多數的奢侈品牌並不設計、制造或銷售自己品牌的香水,其香水業務往往被授權給日化巨頭去研發生產。而日化巨頭們在獲得授權香水方面的爭奪也非常激烈。

歐萊雅2015年1月1日開始負責研發、制造、分銷服裝品牌彪馬的化妝品,而在此之前,扮演這個角色的是寶潔。同時,歐萊雅公司,還持有以男裝起家的意大利品牌喬治·阿瑪尼(Giorgio Armani)等品牌的香水授權業務。

法國香水制造商Interparfums旗下經營的香水品牌包括來自德國以鋼筆起家的萬寶龍(Montblanc)、鞋履品牌Jimmy Choo、登喜路(Alfred Dunhill)、朗萬(Lanvin)、寶詩龍(Boucheron)、VanCleef & Arpels和保羅•史密斯(Paul Smith)等。

雅詩蘭黛也代理了多家服裝品牌的香水業務,除了已經解約的蔻馳,還包括Zegna、TommyHilfiger、Kiton、DonnaKaran、Missoni等品牌。2015年Coach與Interparfums簽訂協議,後者將研發、生產及分銷全新的Coach香水及香氛相關產品,包括全新的男士及女士香水產品。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703

科蒂搶得Tiffany香水代理權 奢侈品香水代理背後之爭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5467.html

科蒂搶得Tiffany香水代理權 奢侈品香水代理背後之爭

一財網 劉瓊 2016-01-28 18:38:00

美國奢侈珠寶品牌蒂芙尼Tiffany & Co.計劃在香水業務停滯13年後再度發力, 而美國香水與化妝品巨頭科蒂集團Coty Inc.(COTY.NYSE)日前搶得了其代理權,合作的新款香水將在Tiffany門店和其它專門店渠道出售。

科蒂這次算是扳回了一些顏面。

美國奢侈珠寶品牌蒂芙尼Tiffany & Co.(TIF.NYSE)計劃在香水業務停滯13年後再度發力, 而美國香水與化妝品巨頭科蒂集團Coty Inc.(COTY.NYSE)日前搶得了其代理權,合作的新款香水將在Tiffany門店和其它專門店渠道出售。

就在1月前期,科蒂剛剛陷入一場尷尬,其與全球最大的消費品公司寶潔的一筆125億美元涉及43個品牌的收購交易中,有2個品牌Dolce & Gabbana和Christina Aguilera的香水業務拒絕“轉授權”落戶科蒂。不過,這個小插曲並不能撼動手握眾多奢侈品牌香水代理權的科蒂全球香水老大的地位。

由於香水代理業務利潤不菲,科蒂與歐萊雅、雅詩蘭黛、Interparfums等日化與香水巨頭們在獲得香水授權方面的爭奪也非常激烈。

香水代理背後的競技

“作為奢侈品的入門級產品,香水和配飾一樣,消費門檻相對較低,對於奢侈品牌來說,不僅容易量產,也容易以LOGO和品牌效應吸引顧客,因而是奢侈品擴大利潤的重要門類。”提及香水品類對奢侈品品牌的作用,一位奢侈品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Tiffany首席執行官Frédéric Cumenal也認為:“香水是品牌傳遞的重要渠道。”因此,他計劃通過與科蒂集團的代理合約開發更有意思的香水組合。Tiffany上次推出香水要追溯至2003年。該品牌在1987年推出首款香水,當時的香水代理公司是香奈兒Chanel旗下的香水部門Fragrances Exclusive,雙方在80、90年代合作過數款男士和女士香水。香奈兒Chanel的Fragrances Exclusive部門在2006年結束。

與Tiffany & Co.一樣,由於絕大多數的服裝、箱包、珠寶類奢侈品牌精力有限、渠道差異等原因,並不設計、制造或銷售自己品牌的香水,其香水業務往往被授權給寶潔、歐萊雅、聯合利華、資生堂、雅詩蘭黛、科蒂等日化與香水巨頭去研發生產。

而由於香水代理業務的利潤不菲,日化巨頭們在獲得授權香水方面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日前科蒂接手寶潔的41個美妝品牌中,有包括Hugo Boss、Gucci、Lacoste、Bruno Banani、Escada、Mexx、James Bond、Gabriela Sabatini、Stella McCartney和Alexander McQueen在內的10個香水代理品牌,這也使得其繼續成為全球最大的香水制造商。

它的競爭對手歐萊雅在2015年1月1日開始負責研發、制造、分銷服裝品牌彪馬的化妝品,而在此之前,扮演這個角色的是寶潔。同時,歐萊雅公司,還持有以男裝起家的意大利品牌喬治·阿瑪尼(Giorgio Armani)等一系列品牌的香水授權業務。

法國香水制造商Interparfums旗下經營的香水品牌包括來自德國以鋼筆起家的萬寶龍(Montblanc)、鞋履品牌Jimmy Choo、登喜路(Alfred Dunhill)、朗萬(Lanvin)、寶詩龍(Boucheron)、VanCleef & Arpels和保羅·史密斯(Paul Smith)等。

雅詩蘭黛也代理了多家服裝品牌的香水業務,除了已經解約的蔻馳,還包括Zegna、TommyHilfiger、Kiton、DonnaKaran、Missoni等品牌。2015年,Coach與Interparfums簽訂協議,後者將研發、生產及分銷全新的Coach香水及香氛的相關產品,包括全新的男士及女士香水產品。

自營還是代理?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奢侈品牌都願意將香水與美妝業務授權給科蒂這樣的第三方來研發和生產,法國傳統奢侈品牌香奈兒(Chanel)和迪奧(Dior)的服裝、配飾一直在時尚圈內享有盛譽,但自有化妝品團隊也一直在為各自集團拓展客戶群體和盈利貢獻力量。

以香奈兒為例,其分為精品部、香水及美容品部和腕表珠寶部等部門,但根據紐約Telsey Advisory公司的奢侈品分析師David Wu的估計,目前香奈兒的美妝香水業務所占品牌業務比重應該在55%左右。其2011年的銷售額預估已達32.5億美元左右,高級定制和成衣配飾部門的銷售應在26.5億美元左右。

據悉,全球香水行業的市值達到了280億美元,並穩步上升,預計到2018年將達到456億美元。Cosmetic Valley主席Jean-Luc Ansel預計,全球化妝品市場到2030年的預計增長率將達到30%。其主要驅動來自於新興市場的消費能力和創新產品的推出。消費者城鎮化趨勢、更高的消費傾向以及對個人形象的高度重視都使得這個市場獲益。

正因如此,一些奢侈品品牌甚至收回了香水、化妝品的代理權。2012年10月,Burberry甚至收回了香水代理巨頭Interparfums公司20年的美妝授權,開始推出自己的美妝線。2015年8月,Burberry全球首家獨立美妝精品店於上海開幕,涵蓋眼妝、唇妝、底妝及指甲油、男士女士香水等。

要知道,Burberry發布的2014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其美妝產品收入增長了55%,達到了7850萬英鎊(約合7.53億元人民幣)。這部分得益於香水My Burberry,財報稱這款香水“為品牌塑造了光環效應”。Burberry美妝高級副總裁Simona Cattaneo曾說:“美妝是Burberry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致力於在亞洲獲得進一步的拓展。”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3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