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圖]林本利
1 :
GS(14)@2011-04-10 21:19:48
2 :
GS(14)@2011-04-10 21:20:05理大林本利:要保本不如做定存
工銀黃遠輝:注意兩地詞彙不同
2011年04月08日
《專家評論》一直有在內地做人民幣定期存款的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林本利表示,近期到內地銀行做定存時,未遇到銀行職員向他推介結構性存款產品。他指出,內地現時一般人民幣 3個月定存利率可達 2.85厘,連同加息及升值預期,回報約 5厘,加上結構性產品到期時,利率有機會不能達標,「既然都係要保本,不如做定存。」
先睇清楚合約內容
對於有內地銀行職員向港客推銷結構存款產品,工銀亞洲董事兼副總經理黃遠輝表示,國內銀行僅設有存款總量指標,不管所吸納存款是長期抑或短期。對於國內銀行銷售人員向港人標榜短期存款利息優惠,他估計,是個別分行或銷售人員吸引客戶手法,國內銀行並不存在吸納港客存款的需求。他又指出,國內存款額達 20萬億元人民幣,在港人民幣存款總額僅約 4000億元人民幣,相對國內存款實在微不足道,故相信不會針對香港的人民幣存款,作出目標調整。
他提醒港人,國內投資產品合約內容與香港相若,為評估客戶可承擔風險,建議不論簽訂任何投資產品合約時,要先了解相關內容。由於兩地中文詞彙有機會不同,遇上有問題的地方,應向相關人員查問,並要求寫在旁邊解釋。
[林本利]林氏力牆:兩電加價 人人有份
1 :
GS(14)@2012-01-02 17:40:27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5944562
2 :
Sunny^_^(11601)@2012-01-02 19:24:21中電個公關...好正
點解咁大間公司,咁大個家族可以揾個咁既人出來??
3 :
鱷不群(1248)@2012-01-03 20:10:00實施繁忙時段和非繁忙時段收費,是改變不了住宅客戶主要是在晚上和半夜才在家的事實
4 :
GS(14)@2012-01-03 23:29:283樓提及
實施繁忙時段和非繁忙時段收費,是改變不了住宅客戶主要是在晚上和半夜才在家的事實
即是點?
5 :
鱷不群(1248)@2012-01-03 23:37:494樓提及
3樓提及
實施繁忙時段和非繁忙時段收費,是改變不了住宅客戶主要是在晚上和半夜才在家的事實
即是點?
人幾時在家就幾時開冷氣,商業客戶幾時辦公就幾時開冷氣,不是分時段收費就可改變,直接說就是多餘
6 :
GS(14)@2012-01-03 23:55:40哦,咁他無料到啦...
林本利置業「升呢」三部曲
1 :
GS(14)@2012-02-20 22:04:57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220/News/eb_ebl1_er.htm
「買樓無捷徑 置業靠儲錢」
因此,林本利的置業第一式就是「買樓無捷徑,置業靠儲錢」。他認為,踏入社會工作後的頭10年非常重要。他表示:「如果你拚命『碌卡』消費,對不起,我可以坦白告訴你,你的結局一定是破產。相反,如果你可以努力儲錢,並且累積50萬至60萬元作為置業的首期,那要成為一個小富翁並不是難事。」
因此,林本利建議,年輕人踏入社會工作後,應該繼續與家人同住,這樣一來可以分擔家人的負擔,二來亦可以儲錢,假設收入有萬多元,每年最低限度也可以儲4萬至5萬元。
對於「儲夠錢」的首次置業人士,林本利再提供另外三式。第二式是「唔熟唔買」。林本利建議,首次置業人士應該選擇自己熟悉區域的樓盤,例如一直居住的地區。事實上,他第一個買入的私樓單位,便是位於他居住多年的鴨婣洲。當然,「熟」的意思並不是單單指了解該區的居住環境這麼簡單,事實上,於訪問當中,林本利每每談及其置業經驗時,總是能夠立即說出所購入的單位以及其鄰近單位的買入價,以至其過去數年的價格走勢,他對這些單位的熟悉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發水嚴重不實用 忌買新樓
而第三式,則是「忌買新樓」。林本利表示:「近年推出的新樓,竟然要一萬元一呎,其上升空間一定遠遠少過同區的二手樓。」
此外,林本利又指出,一些於2001後推出的「發水樓」,其建築面積「話就話」有1000呎,實用面積卻只有700呎,相比之下,一些舊樓如太古城的建築面積雖然只有800呎,然而實用面積卻同樣有700呎,所以「發水樓」並不「抵買」。
至於第四式,則是「按揭比率要高,供款年期要長」。林本利表示,他一般不贊成投資者利用槓桿進行投資,買樓卻是例外。他認為,對於年輕的置業人士,按揭比率最好是三成,而供款年期亦最好是30年。
先問回報 升市須具持續性
對於想買入第二甚至第三、四個單位作投資的人士而言,林本利再提供了另外三式。第五式是「先問回報有多少」。他認為,投資的回報一定要跟風險掛鹇,而買樓屬於中高風險投資,所以如果未來兩、三年,每年未能提供10%或以上的實質回報(實質回報=名義回報-通脹率),便不宜沾手。
而第六式,則是「先問樓價可否持續」。林本利認為,樓價的可持續性,主要建基於兩點,第一是香港人的負擔能力,供樓負擔比率要維持於40%或以下才算合理;第二是長遠利率走勢。
1997年時,香港的供樓負擔比率高達85%,當時海怡半島一個單位要過千萬元,與港島半山看齊,林本利認為這當中一定有泡沫,所以於96年末、97年初,他一口氣賣了兩個單位,將手上持有的物業數量減至三個單位。
事實證明,林本利沒有看錯市,其後樓價真的大跌,手上現金充足的他更趁樓價於98年回落五成時入市,先以500多萬元買入一個97年時值940多萬元的單位,到01年時,再斥資450多萬元買入旁邊另一個單位(97年時值980多萬元)。
現金要充足 進可攻退可守
所以第七式,就是「現金要充足」。才可以進可攻,退可守。林本利表示:「不少人於03年、08年時被公司裁走,逼於無奈下只好賣樓套現,而03年時的供樓負擔比率只不過是20%,只要捱得過,他們其實已可以翻身。」

經濟人看世界 - 林本利 中電配股後又回購 (2013年05月10日)
1 :
GS(14)@2013-05-11 15:40:39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54133
【am730專欄】過去十多年,中電(002)試過配售股份、回購股份和送紅股,去年12月又批股,這些舉動都可能會影響到公司股價。故此投資者參考中電過往股價和將之與電能(006)(前稱港燈)比較時,務必要小心,以免被誤導。
1997年3月,中信泰富(267)以每股32.66元購入近5億股中電,佔已發行股數兩成。但由於中電沒有發行新股,只透過大股東嘉道理家族配售,故此不會影響股價。
中電於1999年以每股34.88元向中信泰富回購3.7億股;2000年又以每股36.42元回購餘下的1.3億股,並且全數注銷。由於回購行動令發行股數大減兩成;這自然令每股的盈利和股價上升。
到2001年,中電為慶祝百周年紀念,宣布每5股送1股紅股,兼派特別股息27仙。由於派送紅股,令股本擴大20%,這自然令股價下跌。在2001年4月9日除淨日,中電股價從前收市價41.8元下挫至33.9元,下挫19%,主要是反映派紅股和股息的效應。
去年12月,中電宣布配售1.2億股予不少於6名承配人,集資約76億元,配售價為63.25元,較前收市價67.2元折讓5.88%,佔擴大後發行股本約4.76%。中電以折讓價配股給個別投資者,而不是讓所有股東認購,難免令人感到不公。經過這次配售後,中電股價便持續跑輸電能,市值有可能被電能追過。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

經濟人看世界 - 林本利 滙控股份合併後又分拆 (2013年05月03日)
1 :
GS(14)@2013-05-11 15:41:35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53065
【am730專欄】上文提到中華煤氣(003)喜愛派紅股,隱藏股價實際升幅。一些公司則喜愛分拆和合併股份,或者批股和回購股份,令股價出現顯著變動。投資者參考過往股價時,必須留意這些轉變,免得被誤導。
滙豐控股(005)在1991年4月時將4股合併為一股,股價由6.2元一股變成24.8元一股。之後滙控受惠於歐洲業務快速增長,股價不斷上升,到1999年6月股價高達300元一股。滙控於是分拆股份,一股拆成3股,股價由300元變成100元左右,方便投資者買賣。
滙控分拆股份後,股價到2007年11月升至150元以上,之後因美國次按問題和金融海嘯,股價大幅回落。到2009年3月2日,滙控宣布業績大倒退和供股集資,12股供5股,供股價是每股28元。滙控宣布供股前,股價是56.95元;宣布賤價供股後,股價自然應聲下挫,每股股價即時變得只值48.44元[(56.95元x12+28元x5)÷17] 。之後被有心人「質低」,在2009年3月9日低見33元一股,由最高位下跌近八成之多。
假設滙控股價是85元一股,17股總值1,445元,當中5股是供股得來,以28元供股價計算,成本是140元。1,445元減去140元,餘下1,305元便是另外12股的價股,每股是108.75元。換言之,只要投資者購入滙控時股價低於108.75元,兼且有供股,即使股價只得85元,依然在股價上沒有損失,兼且收了幾年股息。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

林氏力牆︰ 佔領中環 每日損失16億元? 林本利
1 :
GS(14)@2013-05-12 13:44:37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507/18252020
早前科大的雷鼎鳴發表文章,以香港GDP每年約二萬億元,五分一來自中環推算,「佔領中環」行動會令港人每日損失16億元。
筆者不同意雷教授的計算方法,但認同他文章的結論,指行動對中央政府不會有甚麼果效。發起「佔中」行動的人,都是一群天真和有原則的人,一早向外公佈行動細節,強調以和平方式進行運動,不會有突襲和出現暴力的場面。
既然外界一早知悉「佔中」行動的細節,政府和商界自然會早早作出部署,避免政府和企業運作受到影響。在資訊科技年代,市場交易和買賣可以透過網絡進行,毋須再跑到中環。不少金融和商業機構在各區開設分行,中環若被「佔中」人士癱瘓,交易可以在其他地區進行。況且政府總部已由中環遷往添馬,「佔中」行動不會癱瘓政府運作。
正如近日碼頭工潮,影響本地貨物裝卸,付貨人可以選擇使用鄰近港口,對本地經濟影響有限。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內地GDP已是香港的數十倍,中央政府又怎會理會「佔中」損害香港經濟?故此,「佔中」行動對中央是沒有威嚇力的。
過去十多年的測試,證明由小圈子選出的董建華、曾蔭權和梁振英,全都是失敗的特首,導致社會出現嚴重撕裂。倘若再搞假普選,選出的特首將更難管治香港,這對中央和香港的政治及經濟損失,遠較「佔中」行動大得多。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網絡媒體強大衝擊 報業還有前途嗎? 林本利
1 :
GS(14)@2013-05-12 14:15:41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510/18255453
最近與二十多位傳媒朋友,相約一起觀看紀錄片《紐時風暴》,並互相交流對報業前景的看法。
過去十多年,隨着資訊科技急速發展,網絡媒體逐漸取代傳統報業,外國不少知名報紙相繼宣佈結業。有160多年歷史的《紐約時報》面對網絡媒體的衝擊,被迫裁減人手,抵押物業,並推出網絡版本向讀者收費。
不知道《紐約時報》能否撐下去,但筆者對香港報業的前景是樂觀的。在這個700萬人的城市,竟然有十多份收費報紙,以及多份免費報紙,每日加起來的總印刷量多達數百萬份。報業百花齊放,左中右的政治取向都有,互相制衡,讀者可按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
筆者認識不少傳媒工作者,都是抱有理想,願意透過採訪報道,監察企業和政府的運作,推動社會變革。眾所周知,本地傳媒工作者的待遇一般,前景亦非一片光明。但每年依然有不少成績優異的學生選擇入讀大學的新聞和傳理系,亦有不少大學畢業生願意投身傳媒工作,背後的動力相信是來自那份使命感。事實上,過去不少企業和政治醜聞,是由傳媒工作者率先披露,最後將犯案人士繩之於法。
本地報業競爭激烈,報社盈利有限,甚至要虧本。但過去十多年依然有投資者願意進場,開辦免費報紙,或者收購歷史悠久的報章,當中包括《am730》、《新報》、《成報》、《信報》和《星島日報》等。
個別投資者辦報,首要目的不是賺錢,而是希望透過報章這個平台,去影響社會、宣揚個人信念。投資者投入報業的資金,不過是個人財富所賺到的收益一小部份。拿這小小資金去建立「傳媒大亨」的形象,對社會發揮一定影響力,十分過癮。故此,本地報業不愁沒有投資者,傳媒工作者不愁沒有工作。
近年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日漸普及,每人拿着一部手機,變身成為傳媒工作者,將所見所聞,再加上個人意見和感受,透過社交網站發佈。然而,這些社交網站發佈的即時「新聞」或「消息」,到底是「真實」抑或是「虛構」,外人實在很難分辨。上月便發生黑客入侵美聯社的微博twitter賬戶,發佈「白宮爆炸,奧巴馬受傷」的虛假消息,令道指瞬間暴跌145點。因此,一個憑着多年努力建立起來的報章品牌,把自己的公信力押上,絕非一些社交媒體所能輕易取代。
儘管未來收費報紙的銷量仍會下跌,但取而代之是更多人會透過網絡和免費報紙獲取資訊,本地報業仍然大有可為。傳媒工作者不用悲觀,應謹守崗位,繼續監察社會,推動社會各方面向前邁進。
林本利
經濟學家

經濟人看世界 - 林本利 主動型互惠基金 (2013年06月07日)
1 :
GS(14)@2013-06-08 15:56:19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58256&d=2067
【am730專欄】據朋友李偉民律師簡介,互惠基金又稱為單位信託基金或共同基金,其歷史可追溯至十八世紀中期。當時歐洲將投資者資金匯集投資,可算是現代互惠基金雛形。
到1883年,美國出現第一隻基金,資金用作滿足哈佛大學學院和教職員需要。到1924年,美國才創立第一隻官方互惠基金,即麻省投資者信託基金。1929年華爾街股市暴跌,投資者損失慘重,美國國會通過「證券法案」和「證券交易法案」,規定市場上的基金必須在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註冊。在1940年,國會通過「投資公司法案」為基金提供基本指引,保障互惠基金投資者,促使基金業務迅速發展。
早期的互惠基金屬於主動型基金,由專業的基金經理負責管理,進行投資決定。投資者可按照個人喜好和風險承擔能力,去選擇不同類型的基金。一般而言,基金可分為股票基金、債券基金、貨幣基金、保證(或保本)基金和平衡基金。投資者亦可以選擇將資金投放在不同地區的基金。
基金可分為開放式和封閉式。前者指投資者可以直接向基金公司(或代理機構)購入及要求贖回基金,而後者則指一個基金籌集資金後,就不再由投資者直接或間接向基金公司購買,而是要在市場上購買。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便類似封閉式基金。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最新課程:暑期中學通識班,小學興趣班,請電2512 0699查詢)

蘋論:癲價購居屋 即變負資產 林本利
1 :
GS(14)@2013-06-29 17:07:02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628/18315199
梁振英出任特首後,隨即宣佈每年容許5,000個白表合資格人士,可免補價在二手市場購買居屋。
過去五年,私樓供應不足,平均每年新落成單位數量不到一萬個。即使政府增加土地供應,但仍要再過多幾年,私樓供應才會上升至每年二萬個的水平。在私樓供應不足,新居屋供應遙遙無期的形勢下,梁振英宣佈白表免補價購二手居屋(白居二)政策,不但刺激二手居屋價格,並帶動中小型私樓價格大幅上漲。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字,自從去年七月梁振英上台後,實用面積在430平方呎以下的小型住宅單位,平均價格持續上升,到今年二月的升幅接近兩成,之後才稍為回落。同期實用面積在1,076平方呎的大型住宅單位,樓價升幅不過7%左右。由此可見,「白居二」政策,直接間接推動中小型住宅價格上升,加重小市民的置業負擔。
去年七月政府宣佈推出有關政策後,綠表二手居屋市場隨即作出反應,一個位於筲箕灣愛蝶灣693平方呎(建築面積)的居屋單位,竟由綠表人士以453萬元未補價的價格購入,呎價高達6,537元。若以折扣率44%推算,市價達到每呎11,673元,與同區私樓嘉亨灣的平均呎價差不多。之後其他地區亦錄得類似的綠表癲價成交個案,出現居屋市價竟然與私樓睇齊,甚至超過私樓呎價的荒謬情況。
到今年一月,房委會接受有關計劃的申請,突然大幅放寬白表人士的家庭收入上限,由3萬元增加至4萬元,資產上限亦由53萬元調升至83萬元。倘若一個家庭擁有80萬元資產,每月收入接近4萬元,本身已有足夠經濟能力置業。這個家庭透過按揭證券公司購買保險,可以做足九成按揭,只須要付出一成首期便可以成為業主。
房委會大幅放寬白表申請資格,兼且不設資產及收入下限,申請人沒有收入和積蓄亦可申請,可以由親友協助置業,結果總共收到6萬多份申請。申請反應熱烈,進一步刺激二手居屋和中小型私人住宅價格上升,要等到今年二月底政府再推出雙倍印花稅的辣招,才稍為冷卻熾熱的樓市。
樓市今年三月至五月輕微回落,到近月房委會向首批2,500個中籤人士發出「購買資格證明書」後,又再調頭回升。樓市突然間多了一批白表客認購二手居屋,帶動中小型住宅樓價及交投回升,令政府希望樓價下調的如意算盤落空。
現時在二手居屋市場認購單位的準買家,絕大部份是首次置業,經濟能力有限,對物業投資缺乏經驗,很容易變成「羊牯」,以高價購入二手居屋單位。不少準買家,沒考慮到免補價購入二手居屋,日後若要在自由市場上出售,依然要補足差價。他們往往將免補價二手居屋叫價,與自由市場價或同區的私樓叫價作個比較;當發覺免補價二手居屋叫價較低時便以為是「筍盤」,完全忘記日後要補足差價才可以在自由市場上出售。個別二手居屋業主見有「儍瓜」入市,竟然大幅調升叫價,叫價甚至高過自由市場價。
例如一個自由市場值500萬元的居屋單位,折扣率是40%,在二手免補價市場理應只值300萬元。但白表準買家見業主開價350萬元,低於500萬元自由市場價便認購,即時賬面損失50萬元。若買家付出35萬元作首期,向銀行借315萬元;即使銀行估足價,願意承造315萬元按揭,買家購入的單位即時變成負資產,二手居屋合理價(300萬元)低於按揭貸款額(315萬元)。
加上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期望樓價下跌兩成,若果真的成為事實,到時這批以高價認購二手居屋的白表人士,賬面損失將更慘重。因此,中籤的「白居二」申請人不要太過興奮,可能中了「死亡籤」而已。
經濟人看世界 - 林本利恒指高低波幅 年均37% (2013年07月05日)
1 :
GS(14)@2013-07-09 09:09:00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2087
【am730專欄】近幾個月恒指波動頗大,幾周升跌逾10%,明顯和大量衍生工具買賣和沽空活動有關。投資者持股票,眼見股價被人舞高弄低,自然忐忑不安;有些甚至考慮應否改變投資策略,加入短炒行列。筆者一直相信,應持中長線投資取態,不應受市場短期波動影響。正正股票有升有趺,投資存風險,才可享遠較債券和定期存款為高的回報率。過去幾年恒指相對平穩,每年高低波幅不過兩、三成。參考1964年7月底起恒指數據,每年最高點和最低點差距平均達37%,投資者應作好心理準備,每年股價大上大落。
過去近49年恒指波幅最大一年是1973年,高低位相差78%,其次是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高低位相差62%。最平穩一年(不計僅5個月數據的1964年)是1966年,高低位相差不過8%,其次是1977年,高低位相差11%。值得一提是在1969年11月24日前,恒指每月報價一次,故波幅相對較細。1964年至1996年,恒指每年高低波幅平均38%,1997年至2012年則是36%,波幅略縮窄。1997年至2012年恒指波幅只略縮窄,但每年平均回報(單以指數每年變幅計)不過8%,遠低於1964年至1996年每年平均25%回報。九七回歸後,投資股票風險與回報不成比例,令投資者感到失望和沮喪。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