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施政報告落實未來十年興建47萬個住宅單位的目標,當中20萬個屬出租公屋單位,8萬個屬居屋,餘下19萬個是私樓。換言之,未來十年,房委會將大興土木,每年平均生產2萬個公屋單位和8,000個居屋單位。 每次房委會大興土木增加建屋量的時候,都會令人憂慮建屋質素,以及公帑是否運用得宜。上世紀六十年代,房委會前身徙置事務署和屋宇建設委員會大量興建徙置大廈和廉租屋邨,即使當時面對水荒,依然繼續趕工,興建大量鹹水樓和結構低於安全標準的大廈。 筆者有幸,五歲時與父母一家七口獲編配入住石排灣邨,正是出現26座問題公屋的屋邨之一。石排灣邨在1966年入夥,共有七座,其中第二座在入夥後十多年便發現石屎嚴重剝落,結構出現問題,於1988年整幢拆卸。其餘六座亦於之後10年陸續清拆重建。整個石排灣邨入夥不過20多年便要清拆重建,不單浪費公帑,還對居民帶來種種不便。 在港島南區的公屋屋邨,石排灣邨不是唯一出現結構問題的屋邨。黃竹坑邨亦出現問題公屋,最終命運同樣是整個屋邨清拆,之後將土地交給港鐵用作興建南港島線和私樓。另外在1965年落成的田灣邨,早在1991年便要清拆重建,壽命不過26年。 施政報告提到重建華富邨,同樣座落南區,壽命算是最長,在1967年入夥,至今47年。華富邨其中數座,由於混凝土不合標準而令樓宇結構出現問題,須要封閉部分樓層安放巨型鋼架支撐,蔚為奇觀。 九七回歸前後,房委會大量建屋,平均每年產量超過5萬個單位,結果出現短樁事件。1999至2000年間,東涌、天水圍、沙田、油塘等房屋署公營房屋地盤接連被揭發出現短樁問題,須要額外支付數以億元計的加固工程費用,才可以出租和出售。到去年房委會將天水圍天頌苑800多個短樁居屋單位出售後,整件事才暫告一段落。 房委會可算是全世界最大的「包租公」,轄下共有74萬個出租公屋單位,另外還有34萬個居屋單位(包括已補價及未補價),11萬個租置單位(即已出售公屋)。現時全港總共有約120萬個住宅單位是由房委會負責興建的,未來10年預計還會增加28萬個單位。 現時興建一個公屋單位建築費約70萬元,興建20萬個單位便要1,400億元。另外8萬個居屋單位,假設每個建築費為120萬元,總數約1,000億元。將兩條數加起來,未來10年房委會將動用2,400億元興建公屋和居屋,即每年約240億元,數字還未包括公營房屋的管理和維修費用。 市民除了關注房委會是否有足夠人手和財力去興建28萬個公營房屋,還憂慮在大量建屋的時候,會否再次出現建屋質素下降,承建商偷工減料,負責官員收受利益等問題。前房屋署總屋宇裝備工程師陳裘大,在2000年11月至2001年8月的建屋高峰期,多次收取承建商或物料供應商近300萬元賄款,遭廉署拘控後被法庭判入獄六年。擾攘多年的天水圍居屋短樁案,廉署先後控告七人,但最終只有兩人罪成被判監。1997至2000年,亦發生過鐵閘公司圍標,騙取房屋署近兩億元的騙案。 房委會及房屋署作為公營部門,獲政府土地和現金資助建屋,當然希望不斷擴張,爭取更多資源。但觀乎往績,不禁令人擔心公營房屋機構急速膨脹所衍生的問題,有關方面實應以史為鑑。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 ||||||
量化寬鬆政策引發投資市場的變化,美元及相關資產弱勢已成為自我完成的全民共識,很多人但知所謂「買實物抗通脹」,或因為港元與美元掛勾,便以存人民幣作為另一種出路。此處出現兩個考慮:首先,所謂實物,可以是黃金、物業,甚至有人去囤積商品甚至農產品,究竟選擇那一種?第二是,所謂商品貨幣如澳元紐元,或甚囂塵上的人民幣投資,牌面上表現比美元強,又是否理想?
市傳國內炒賣諸如大蒜、蔬菜、肉類之類農產品,甚而有人煞有介事說因為各地冷藏設備發展起來,有利囤積居奇云云。而香港亦有一鼓收集諸如紅酒、名錶、錢鈔、茶餅作為投資標的。筆者不敢說類似的操作不能獲利,卻難以視之為投資,因為他們面對流通性及異質性的問題,導致難以大額進出,以及定價困難。相比之下,黃金及其他商品期貨就無此弊,不過相比之下物業金額大,而且高透明度的成交紀錄令定價較易,可以判斷估值水平。
此外還要考慮槓桿此一因素。黃金及其他商品期貨均可以高槓桿方式運作,而被人目為高風險投資;可是以按揭買入物業,其實亦是槓桿,比如七成按揭是用三倍多,如按到九成則高達十倍,然則何以少人批評?說穿了,物業市場較少出現斬倉情況,即使物業市價低於按揭額,出現負資產情況,只要按時供款,往往銀行亦不會收回物業拍賣抵償。至少在金管局網站看到負資產的統計數字,即是金管局亦默認此種現象的存在。反而其他商品,未跌到負值,經紀行已經call margin追加保證金。因此物業投資的安全系數比其他商品高得多。
而另一被人忽略的因素是除了現金會貶值,其實債項也會貶值,美國政府深明此道,因此不惜大印銀紙製造流通量,今天的債去到若干年後已貶去一截。借錢買物業,動輒十年、廿年甚至卌年,其間銀行欠款所代表的購買力亦隨通脹而降低。過去數十年樓價輾轉上升,債務購買力輾轉下降,無論地產商或小業主,均是兩頭賺錢。
至於不買實物資產,改存商品貨幣或人民幣投資產品又如何?其實所謂人民幣升值,是購買力下降速度較慢的假象。美國政府會印銀紙,難道歐洲、澳紐或中國不會做?至少中國政府亦是大量放水進入市場,而不會坐以待斃,國內物價上升已成普遍現象。據報導甚至出現國內居民回流香港購物的現象,在流動性海量之下,各種貨幣只有爭相貶值一途,用那種貨幣只是程度上的分別。
租或供物業,往往佔家庭支出的一大部份,即使不以投資視之,能鎖定或控制居住支出已是自保。尤其在當今時勢,誰人會低價出售自住物業?樓價大跌又從何說起?
1、報酬,關注公司的薪酬計劃。首先,看看現金報酬原始水平是否合理。其次,根據自身的經驗判斷,管理層薪酬是否過高。
2、績效獎勵,管理層薪酬是否真的和公司業績表現掛鉤,如果公司管理層薪酬的升降基於公司的業績表現,那麼這個管理層薪酬就是合理的。要注意的另一個的信號是公司是否為管理層把公司做大的行為支付薪酬,因為收購計劃已經是過去時了,在收購還沒有產生效益的前提下獎勵是不明智的。
3、其他危險的信號
1)
2)
3)
4)
5)
6)
4、性格,包括管理層的人品,關注一下管理層是否利用自己的權利讓親戚朋友富起來了
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公司是否給直接關聯方大量的生意;2)有沒有濫用權力的過分的方式
3)董事會成員和管理層家庭成員或前任的管理者是否有重疊?4)管理層是否坦率地對待自己的錯誤
5)管理層是怎樣實施獎勵的?如果CEO把自己標榜成世界的救世主,就要警惕了
6)CEO能保持高水平的才幹嗎?普通員工的流動率,較長的聘用期是公司內在動力和信心的表現
7)管理層是否為了給公司帶來一個誠實的形象,而做出一個隊自己可能不利的決定?
5、在公司運作方面 除以上薪酬和誠實守信之外,還應要求:
1)績效
2)堅持到底
3)坦率
4)自信
5)靈活性
1)
2)
3)
4)
5)
6)
另外我們還需要密切注意的其他七個缺陷:
1)
2)
3)
4)
「執行股票期權的稅收收益」。如果公司的現金流充沛同時股價高漲時,應該核查一下有多少現金流的增長來自期權相關的稅收收益。
5)塞得滿滿的倉庫
6)不好的變更
7)費用化還是非費用化
融資、收購、重大產品更新,無論是有意或無意,創業媒體圈似乎總聚焦在光鮮的貝殼。而那些生命短暫的失敗創業卻猶如沙粒般無聲息的被大浪捲入大海。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國外創業服務網站ChubbyBrain在 2010 年曾對 32 家創業失敗的公司進行了詳細的走訪調查,最終梳理出 Top20 創業失敗緣由。本文由36氪編譯。
下圖是 20 條創業失敗緣由總覽:
Top 20 創業時機不對
經濟大環境和細分領域的市場成熟度都是創業時機的指標。典型的例子就是 2010 年的那批創業。當時 08 年的經濟危機影響尚未褪去,投融資環境從 2009 年開始就出現懸崖般的下滑,最重要的是當年消費者(也就是 C 端創業公司的目標客戶群體)的購買力出現下滑。大蕭條背景下,專營藝術品交易的網站 Untitled Partners 就是遭遇多重打擊的其中一家創業公司,最終無力回天。Untitled Partners 當年也對這次失敗做了總結:
我們的市場判斷是基於《華爾街日報》以及《紐約時報》的數篇文章,同時也參考了「梅摩全球藝術品指數」。這些文章和數據的其中一個中心結論是藝術品市場存在反週期性,與標普指數的相關度低。長期來看這個結論沒錯。但就當下的環境來看,兩者仍存在極強的正相關。而作為創業公司,我們無力等到反週期的出現。另外,普通藝術品客戶購買力的下降也是我們事先沒能考慮到的變數。
19 總想著先把創業作為兼職
保留現有的工作,保證一份穩定的收入來源,用業餘時間進行創業。顯然,不少創業者會認為這是在創業初期最保險安全的做法。吃了大虧的初創企業 Overto 可不這樣認為:
我們原以為可以利用下班後的時間來開發運營我們的因特網服務。沒錯,的確是這樣,如果我們運氣夠好,服務器一次差錯都不出現的話。而當我們的基礎架構出現問題的時候,事情開始並不如我們預想的那樣發展。我們的團隊沒有一名全職員工,之後出現的機構服務器掛機都是在我們的上班時間,問題總是不能及時解決,掛掉了好幾次。你可以想像這對品牌和用戶體驗的影響。更糟糕的是,由於之後我們在問題修復上花了過多時間,產品新功能的開發幾乎處在停滯狀態。
除了以上弊端,你可以想像,一個全員兼職的創業團隊還存在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缺乏危機感,反正大家都有一份保底的工作。事實上,在接受調查的 32 家公司中,有好幾家公司就把缺乏全職員工歸結為創業失敗的最重要因素。
18 公司選址
選址是個問題,這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公司選址最好與公司發展的理念,目標客戶、潛在投資人所在地契合。
一個切身的感受是,我曾經採訪過一家在福建廈門的創業公司——移動情趣電商性價比。這是一家做的不錯的創業公司,據說銷售額在成立一年多一些的時間已超過 1 億人民幣,但卻鮮少見諸於媒體。事實上,據創始人黃天財所述,在福建的二三線城市有不少靠譜的創業公司,但卻鮮少有機會和媒體、投資人、潛在合作夥伴聯繫。當然,蝸居二三線城市也有好處,那就是創業成本低,運氣好政府扶持還給力。利弊兩端需要創業者自身做權衡。
另外,對於很多更早期的初創公司來說,遠程協作是公司的主要組織形式。節省成本的好處很明顯,但要切記保證團隊的溝通協作效率。
事實上,根據 ChubbyBrain 的調查來看,至少有兩家公司認為創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選址不當。其中一家就是為企業提供防止惡意軟件入侵的 Nouncer 公司。
Nouncer 將公司地址定在了紐約。它認為紐約不缺錢、創業氛圍濃厚、人才濟濟、不乏創業導師等各種優點。但它卻沒能考慮到紐約的唯一缺點——無法為它們提供第一批種子企業用戶。相比於紐約來說,舊金山才是遭受黑客攻擊頻繁的城市。
17 吸引不了投資者
調查中有幾位創業者很坦誠地表示,公司最終倒閉的直接原因是他們吸引不了投資者。這當中不排除有運氣不佳的原因。沒準是因為他們接觸的投資者都不識貨,或者創業者自身沒能接觸足夠廣泛的投資者。但在融資失敗後,不能逃避的一個操作是,拋開外部因素,重新審視自己的創業項目。理念、產品、目標客戶群、商業模式等問題是否都思考到位。利用好這個自省的機會!
16 在競爭中喪生
在創業早期過度重視競爭不是好事,但完全忽略掉對手也並非明智之舉。尤其是在市場轉熱,模式已得到市場驗證的情況下,你必須做好有大批新手加入競爭的心理準備。調查中,10% 的創業者就吃了完全忽視競爭的虧。其中一位就是理財服務網站 Wesabe 的創始人 Marc Hedlund。他的創業失敗總結是這樣的:
不依賴單家公司的理財產品、注重保護用戶個人隱私、幫助用戶實現更好的理財方式,所有這些Mint做到了,我們也做到了。差就差在我們的用戶門檻過高,需要用戶做的事情太多。其實這一表層可用性的優化是不難做到的,錯就錯在我們沒能及時關注競爭對手,並作出變化,因而結果出現了質的差別。
15 身心俱疲
混跡創業圈,很少在早期團隊看到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工作到 10 點是家常便飯,挑燈也是常有的事。此種熱情一度還成為創業者引以為傲的資本,直到去年年底開復老師患癌事件的發生,圈內才又一次敲響了預支身體帶來危害的警鐘。事實上,過度拚命工作不僅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這次調查中超過 12% 的創業者還把此歸結為他們創業失敗的原因之一。工作時間長和工作效率高很多時候並不能成正比。而且與其每件事都親歷親為,還不如慢慢學會逐漸把工作任務下放給團隊成員。同時,對於某些可以預期失敗結果的事,何不提前放棄,節省精力。
14 注意力分散,被華而不實的東西迷住雙眼
一個創業可以引發多種可能性,巨大的想像空間。這是創業的魅力所在,同時卻也是導致眾多創業公司最終敗下陣來的最大絆腳石。我的這個項目可以引申出這項業務、這項業務、這項業務...... 做哪項好呢?還是先做成能承載所有業務的平台吧。這是缺少核心競爭力產品的做法,謹防後來者單點突破實現趕超。和某個 Mentor 級的投資人聊完之後,突然發現我的產品居然還有這樣的可能性,而現有的產品實在做的太痛苦。如果你僅因為一次談話就改變產品方向,我只能說你轉型失敗的可能性高達 90%。來看看 Kiko 創始人 Mahesh Piddshetti 怎麼說:
多數創業者都有各種各樣的想法。當然這是好事。而且多數人之所以選擇創業就是因為他們腦子裡能夠不斷浮現頗具創造性的想法。這樣的人整天談論的也是新產品、新模式。但他們也是最容易一些華而不實的想法迷住雙眼的人群。恰好我就是他們中的一員,不斷的試驗新產品,最終導致我們的主產品一再延期推出。
13 和投資人/合夥人關係鬧僵
與合夥人鬧不和是創業的一項大忌。Bricabox 的聯合創始人用親身體會給出了建議:「拿我的例子說事,當一個聯合創始人出走時,這本就意味著你已遭受沉重一擊。但萬事也都要有準備,最好的預防措施就是儘量延長期權的授予期。」
和投資人鬧掰的一般主要原因是雙方在公司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意見分歧。這其中較知名的例子就得數開放源代碼提供商 ArsDigita Corporation,和 General Atlantic、Greylock 在公司發展方向上的意見衝突最終導致公司失去了行業領導地位。所以,慎選投資人很重要啊!不是誰的錢都能拿!
12 亂用關係網絡
中國社區走哪兒都靠關係,國外很多情況下也是這樣。所以有很多創業者會抱怨缺乏足夠廣泛的關係網絡是創業的一大瓶頸。但是你知道嗎?這次調查中居然有 16% 的創業者表示,他們不缺關係,但問題是他們沒能合理利用。這一點僅供參考。
11 產品定價問題
產品定價問題是 1 分科學,9 分藝術。這次調查中有好些公司就把失敗緣由歸結於產品定價過高 / 過低。比如一位創業者這樣說道:「我花 50 美分買的一串鑰匙鏈,然後以 1.25 美元賣出去,賺的錢僅夠支付我的銷售人員的電話費。」EventVue 的創始人則這樣說道:「這次創業經歷中,我最大的敗筆就是通過過度廉價的定價方案去追逐企業級市場。」
10 產品用戶體驗差
把產品體驗歸類到創業失敗緣由的 Top10 似乎有些言之過重。畢竟前者很難成為後者的直接原因。但從這 32 家公司的例子來看,的確有超過 12% 的創始人把原因歸結於此。需知量變導致質變。無論你是有意還是無意,通過過度犧牲用戶體驗去換取成本節省、新功能研發投入增加等其它競爭優勢,最終用戶是會慢慢流失的。這樣的創業失敗案例大多屬於慢性死亡類,最恐怖的一類。
9 未能正確處理轉型
「轉型」是 2010 年創業圈熱詞。過度頻繁地出現使得「轉型」一詞在當年幾乎演變為了貶義詞。當然,一遇到挫折就馬上開始調轉方向,這種快餐式地轉型是難有前途的。當年這 32 家公司中就有將近 20% 的公司因為這個原因敗下陣來。
4 年之後,轉型一詞的貶義成分逐漸褪去,我們也看到更多公司對於轉型的常態化處理——為了儘量避免損失,對於公司的轉型總是慎重再慎重。
2013 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人網。從最初的核心業務人人網到分散資源發展人人遊戲、糯米團等周邊業務,再到去年年底全速回歸人人網移動端,人人繞了兩年的彎路。兩年,對於快速發展的科技行業來說早已物是人非。作為翻版 Facebook,它沒能像後者那樣將用戶從大學生市場拓展到大眾市場,微信、陌陌等新興社交應用早已完成了一輪圈地運動。如今的人人也只能打出「力保校園用戶,爭取年輕 90 後」的口號。
8 對領域缺乏熱情和專業知識
無論你認為你的 idea 有多棒,如果你缺乏必要的領域背景,你最好還是調轉方向,選擇自己熟悉的行業。實在覺得這件事大有可為,也必須有運氣找到該領域的專業人士作為聯合創始人以補足。怕就怕整個團隊都是半瓶水。更可怕的是,當事情做到一半的時候,你瞬間發現整個團隊都是朝著這個 idea 的商業願景出發,原始熱情早已泯滅。此種原因在本次調查中佔到 18.8% 的比例。其中一個實例來自新聞服務提供商 NewsTilt。創始人這樣總結這次失敗:
老實說,我們確實不懂新聞行業。最初產生這個 idea 是因為我想為我的博客設計一個完美的評論系統,讓閱讀評論也能如同閱讀文章本身那樣精彩。按照這樣的思路,NewsTilt 誕生了。不過結果卻沒有我們預想的石破天驚。事實上,就連我自己也沒有被我的 NewsTilt 娛樂到,人們喜歡看的還是 Hacker News、Reddit。沒能想通原因。事實上,對新聞行業本身所知不多的我們又如何能想通呢?而我自己更是連一個熱心讀者都不是。當時,我們腦子裡想得更多的還是這個 idea 所能產生的商業價值。
7 產品發佈時機不對
產品發佈過早,可能面臨準備不充分的尷尬,給用戶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但如果發佈過完,大家可能也會擔心錯過時機。兩相權衡也是需要一定的智慧。而這次調查中超過 20% 的創業者就沒能把這件事妥善處理好。
不過,產品到底是提早還是推後一些發佈,這還是有些餓規律可循。首先,它依你的產品類別而定。像 Ebay、Mint 這樣的有關電商、理財方面的網站,它對產品完善程度要求較高,寧可晚一些也不可早一些。而像 Twitter 這樣的社交網站,提早發佈可能會出現紕漏,但影響遠沒有前者來的壞。
最後記住一句很經典的話,來自 32 為失敗創業者之一的 Reid Hoffman:「如果你沒有因你的 1.0 版本感到羞愧,那只能說明你的產品發佈太晚。」
6 我把產品做好了,但是需要商業模式
談到這一點,大家可能會想到 Twitter。直到上市它也未能誕生真正可行的商業模式。但拋開這個例外,保守來看,我們不能把產品目前無法做收入當作不去思考商業模式的藉口。而且,不幸的是,這次調查中 25% 的創業者都在後悔當初沒能把商業模式搞清楚。
5 錢燒完了
如何合理的花費僅有的一筆融資對於沒有過多財務經驗的早期創業者來說是個不小的難題。如何發現不必要的花費,忍痛砍掉那些注定會死的業務,選擇何種速度何種團隊規模推出產品,這都是創業者的必修課。不幸的是,在這次調查中,超過 25% 的創業者都未能做好這次必修課。YouCastr 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家,團隊將糟糕的財務預算作為此次創業失敗的最重要原因。
4 市場推廣不給力
瞭解目標客戶群,有效引起他們的注意,最終將他們轉成真正的用戶。對於一次成功的創業來說,市場推廣佔有很大的比重。而在這一問題上容易犯迷糊的創業團隊往往是一些技術型團隊。全員上下努力做產品,沒有一個人考慮之後的推廣。就在產品即將推出之際,開始想起招募推廣之際,發現人哪是這麼好找的。這次調查中 30% 的創業者就栽在這件事上。
3 Team不對
團隊成員多樣化,各有所長,這也是一條成功創業的金科玉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次調查中有超過 1/3 的創業者就認為團隊不給力是創業失敗的原因。有人說:「我希望我從一開始就能有一位 CTO」;有人說:「我希望我的創始人是一位懂得商業運作的人」;有的人說:「我希望公司內部能夠有一些制衡,而不僅憑創始人一個人的意志。」
Nouncers 的創始人說:「團隊隱藏的問題是,我沒能有一位聯合創始人和我密切配合。他能在我決定的時候,對我的決定重新做多角度的審視。」
Wesabe 的創始人說:「在公司的整個生命週期中,我有點像一個獨裁者。所以這次失敗我不能怪任何人,只能怪自己。」
2 忽視市場需求
相比去思考如何通過審視市場需求去尋找產品存在的問題,不少團隊比較願意先去解決那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從而獲得「快感」。這條失敗理由排名第二。BricaBox 的創始人就吃了這個虧。他說:「BricaBox 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團隊偏重去解決一些技術型問題,從修復 bug 中找到快感。但這些『技術成就感』在用戶那裡的能見度很低。相反,一些客戶真正關心的問題,我們卻沒能及時發現並解決。」
1 呆板,不注重主動收集用戶反饋
聽起來是大家都知道不應該犯的錯。但它還是成為了此次調查的 No.1 創業失敗理由。比較極端的例子,ecrowds,一家網絡內容管理服務商,承認:「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專注把產品做成我們想要的,完全沒去收集用戶反饋,這很容易導致視野狹窄。現在想來,我認為創業初期,埋頭苦幹做產品最多不能超過 3 個月,之後必須停下來多角度去收集反饋,審視產品,再決定下一步。」
至此,本次調查的來自 32 家創業失敗企業的 20 條失敗理由已全部呈現完畢。可能你會覺得淺顯易懂,你也一直沒犯過這些錯誤。但請還是將以上 20 條好好收藏吧,需要的時候用來提醒下自己。另外,歡迎分享給其他正在創業的小夥伴。
| ||||||
歷史告訴我們,任何公營或私營機構若過分膨脹,除了難以管治外,亦容易衍生貪污腐敗等問題。特別是公營機構,經費來自公帑,機構愈膨脹,高級職位便愈多,根本沒有考慮到本身的承擔能力,能否應付新增的需求。 筆者對房委會及房屋署未來十年大量建屋,每年負責六成的房屋供應,興建28,000個住宅單位,實在深感憂慮。九七回歸後,首任特首董建華提出每年建屋八萬五的房屋政策,當中五萬個屬公營房屋,佔每年供應量近六成。之後幾年,房委會大量建屋,超額完成任務,每年新落成公屋及居屋數量突破五萬、六萬,甚至七萬。 公營房屋供應激增,自然對私樓需求有所影響,導致樓價從高位大幅下挫六、七成。即使美國在2001年911事件後大幅減息,亦不能阻止樓價繼續下滑。樓價大幅下挫,十多萬個在1996至2001年認購居屋的家庭變成「負資產」,一生積蓄完全蒸發,還要欠下銀行巨債。 出租公屋單位激增,2001年落成量接近五萬個,較當年約兩萬個新增住戶還要多,即新落成公屋足夠讓所有新增住戶入住,還有三萬個剩餘。還記得當年有單身的朋友,申請公屋不足一年便獲批上樓。由於公屋位處新界,遠離工作地點,她便把單位空置,放假時才前往度假。同樣,有朋友輕易購得在天水圍的居屋貨尾單位,但甚少用作居所。之後見樓價大跌,便按照筆者建議把居屋以原價售回房委會,取回首期款項後再以低價購買私樓。 最近審計署和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炮轟房委會編配公屋多處弊病,沒有定期覆核公屋輪候申請者的資料,包括他們的資產和收入水平,以及婚姻狀況。房委會和房屋署為了擴展業務,自然有誘因讓公屋輪候冊大排長龍,好向政府提出增加建屋量和爭取更多財政資源,故此不會主動覆核申請者資料,把不合資格的人剔除。
截至去年12月底,公屋輪候冊上約有12.1萬宗一般申請,以及12.2萬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合共24.3萬宗。換言之,24.3萬宗申請個案,超過一半是非長者單身人士的申請,他們大部分沒有急切的房屋需要。過去兩年多,這類申請者的人數大幅上升近倍,由6萬多人增加至超過12萬人,完全是由房委會自己創造出來的需求。由於房委會向非長者單身人士申請公屋實施計分制,申請年期愈長,分數便愈高,故此鼓勵不少年輕人一屆18歲便申請公屋。亦由於申請公屋只設入息和資產上限,不設最低收入下限,一些大專學生、失業人士和雙失青年也排隊輪候公屋,令輪候冊的申請人數不斷上升。事實上,申請者若沒有收入,又如何支付公屋租金?若然生活上有需要,他們可以申請綜援而非公屋。最近房屋署建議調高公屋入息上限8.4%,勢將進一步增加輪候人數。同樣,房委會沒有為居屋申請者設立資產及入息下限,一些人沒有資產和入息也提出申請,他們又如何支付首期和供樓?若是有家人幫助,便應把家人的資產和收入計算在內。此外,房委會去年把申請居屋的資產上限調高至83萬元,每月入息上限調高至4萬元,讓全港八成多家庭合資格申請居屋,自然又製造大量居屋需求。因此,政府和立法會實應要求房委會檢討公屋和居屋申請資格,把那些沒有收入,或者收入已經超出上限的申請者剔除,再合理地調整申請公屋和居屋的資產及入息上限。不要讓房委會自我製造需求,浪費公帑興建大量公屋和居屋。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
除了到網上投保,多數人都是透過保險中介人購買保險服務,以前保險中介人只分為兩種,即是保險代理人(insurance agent)和保險經紀(insurance broker) ,現時保險人的業務已擴展到為強積金計劃提供服務,出現了強積金中介人(Mandatory Provident Fund Intermediary)。
保險代理人
保險代理人代表保險公司經營業務,他們本身並不屬於保險公司,事前獲得保險公司委任作為代理人,業務範圍包括招攬業務、評估風險、代收保險費、簽發保險單和理賠不等。除了全職作為保險代理人外,有時銀行、車行、地產代理、律師樓等也會兼營保險代理業務。一個代理人也可以同時代理不同的保險公司經營業務。
保險經紀
保險經紀和代理人最大的分別,是代理人是代表保險公司,而保險經紀是代表投保人,他們擔當了保險顧問的角色。根據法例,任何人出任保險經紀,必須先獲得保險業監督授權,或成為認可保險經紀團體成員。由於代理人和經紀代表不同利益,所以不可以一人兼任代理人和經紀。
強積金中介人
作為中介人,強積金中介人既可代表供應者,亦可代表使用者,他們是兩者之間的獨立第三者,所以兩個角色沒有利益衝突。所以作為強積金中介人的條件就更加嚴格,要獲得強積金計劃管理局批準,符合特定的學歷、經驗及財務狀況,還要通過一項強積金計劃考試。在經營業務時,還要接受保險業監理處、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等多從規管。
| ||||||
臉書花天價一九○億美元買WhatsApp,樂天也花兩億美元購併Viber,即時通訊軟體頓時成了當紅炸子雞。然而,在工研院有一個不到二十人的小團隊,卻研發一款新App,推出不到三個月就有上百萬下載量,它是揪客! 撰文‧顏雅娟 你今天「LINE」了嗎?在台灣,每十名擁有智慧型手機的人,大概有十一個安裝了至少一個即時通訊軟體;這不是玩笑話,而是真實發生的案例,因為不隻手機要用LINE,連桌上的PC也要用LINE。 然而,LINE來自日本、WhatsApp從美國來、微信出身中國,在這些「舶來品」之外,卻有一個不到二十人的團隊,打造了一個「台版LINE」,上架不到三個月,下載量就衝破一百萬,超過八千家企業申請使用;就連中華電信、遠傳都搶著要技術轉移。它是工研院資通所開發的「揪客(Juiker)」。 避開消費戰場 攻商用市場為什麼會想開發揪客?工研院資通所資訊技術總監黃肇嘉笑著說:「很簡單,就只是想砍掉所有的通訊小卡。」他一邊說、一邊從口袋掏出皮夾裡的通訊錄,「每個人到一家新公司,通常會拿到一張小卡片,甚至是一本小冊子,上面印著公司所有人的聯絡電話與分機號碼;每次要找人,都要看著本子慢慢找,找到了還不能立刻撥號,必須按著通訊錄上的數字,一個鍵、一個鍵輸入手機。」為瞭解決這樣的不便,從二○一二年開始,黃肇嘉帶領一群人研究網路電話相關技術,終極目標就希望能做一款結合室內電話、App,以及智慧型手機的「三合一」通訊軟體。 要達到這樣的技術,工研院不缺,因為多年前,資通所對於網路電話(VoIP)技術研究就已非常成熟;但是,要在市場找到一塊新的需求,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同於LINE、微信重兵佈局消費市場,揪客為了在強敵之中殺出重圍,除了有傳文字訊息、貼圖等基本功能;還整合企業通訊錄服務,只要企業用戶來申請,一點進App,就能清楚看到公司各部門的分機號碼、行動電話資訊,無論對方是在辦公室座位上,或在外頭奔波,都能透過Juiker聯絡到對方。 就拿已經使用揪客一個多月的台北市資訊局來說,「它最厲害的就是『虛實整合』,不管是在位置上或是行動間,都可以很快找到人。」台北市資訊局主祕潘瓊如說。 初期太耗電 被自家人抱怨「與其他即時通訊軟體不同的是,我們只想把『企業溝通』這件事做深、做透。」工研院資通所網路服務技術組副組長周慧娟不諱言,為了深化企業溝通這項特色,擁有八千名員工的工研院,成了最好的練兵場。 一三年六月,揪客先在工研院內推出測試版,為了確保通話品質,最初的設計是讓App隨時與後端伺服器保持連線,「但這麼一來,手機耗電量便高得嚇人。」掛名團隊技術長、資通所網路服務技術組技術副組長黃崇仁無奈地說。 當時,揪客還一度被評為「噴電揪客」,意指揪客會消耗掉大量的手機電力,這可讓工研院內部員工抱怨不停,甚至解除安裝,這是團隊從來沒遭遇過的空前危機,使用者信心全面崩盤,讓團隊成員都忍不住開始質疑自己,「我們真的做得起來嗎?」確實,誠如黃崇仁所說,「過去,一項技術只要有一%的進步,接著再到實驗室做出雛形,下一步就是開始想怎麼技轉,但揪客打破了這樣的遊戲規則。」這群工研院的工程師,技術研發能力絕對無庸置疑,但要從頭到尾把一個App做出來,甚至找到用戶,大家都是頭一遭。 「要從『技術本位』進展到全方位的服務,真的是很不容易。」無奈全寫在黃崇仁的臉上,「最困難的,就是把電話與簡訊這兩件大家早就習以為常的服務結合在一起;因為大家已經很習慣講電話這件事,(揪客)只要有一秒延遲,或是在電話裡出現回音,立刻就會被使用者罵翻。」但這群團隊沒被現實打敗,一三年十一月,前後經過十八個月的研發與改版,揪客終於正式上架,揪客團隊形容那真是每天「披星戴月」瘋狂作戰。由於每天晚上九點到十一點半,是揪客的使用高峰期,九點一到,所有人都繃緊神經、坐在電腦前嚴陣以待,周慧娟就笑稱團隊是在「看盤」,為的是盯著每台處理器、後台伺服器的效能,就擔心系統超載出包。 「這真的像個震撼教育,完全沒料到揪客會這麼受歡迎。」將近有一個月時間,揪客每天平均有三到四萬次的下載量,那段時間,團隊成員全以辦公室為家,每一則使用者評論,他們也都逐一回覆。 儘管,身體是辛苦的,心裡卻是無比興奮。過去曾在電信產業工作近十年的工研院資通所技術副理簡嘉宏坦言:「當初進來工研院,也曾擔心是否會像個小工程師、毫無用武之地,可是現在我們最大的夢想,就是打敗LINE!」訪談最後,周慧娟感性地說:「揪客從來沒想過要與電信業者爭利,反而希望能夠帶著電信業者走出去。」不久的將來,揪客還會推出PC版、增加多方通話、公告欄等新功能,更重要的,就是強化資料保護。這一切,就希望能把揪客推上國際舞台,成為真正的台灣驕傲。 揪客 開發團隊:台灣工研院 推出日期:2013年11月特點:結合市話分機系統, 主打企業用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