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台灣省思篇》政策敵視 讓「節能減碳」淪為口號拒用核電 爭取電力解嚴!

2012-6-11 TWM




一位德國媽媽為了孩子的未來,改變了整個國家的能源政策;現在台灣也有一群媽媽,她們正努力與政府斡旋、向台電爭取,希望有一天台灣民眾也能夠遠離核電,有權選擇乾淨的再生能源||綠電,但台灣要邁向綠能幸福國度,鬆綁電業法令是必須跨出的第一步。

撰文‧張瀞文

五月下旬,我們在下著濛濛細雨的午後來到小宮有紀子(Yukiko Komiya)位於新北市新店山區的家中。有紀子前一天才剛從東京回到台灣,旅途的奔波並沒有讓她感到疲憊,因為這趟日本行,她看到朋友們共同購買的風力發電機已啟動發電,她的內心相當感動。

有紀子說,三一一之後,日本展開一連串電力改革,而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從今年四月開始漲價一七%,這因而促使民營小型的電力公司(PPS)大受歡迎。

由於採用PPS所發的電,不僅節省電費還可以避免停電風險,目前她朋友位在東京的辦公大樓透過大家捐款方式,在東北秋田縣購買了一座風力發電機,現在這座 風力發電機的發電,可透過電力輸配提供這棟辦公大樓三成的電力,這三成的電力,剛好就是三一一之前日本核能發電所占的比重。

民眾自覺發電 欲爭取用電選擇權無期從小生長在日本的有紀子,原本曾在日本NHK電視台當記者,十一年前嫁到台灣來,成為道道地地的台灣媳婦。與先生一起養育兩個寶貝女 兒的她,在去年三一一之後,因為看到自己的家鄉因福島核災,付出了慘痛代價,因此開始思考,每天用的電從哪裡來?

三一一發生之前的有紀子,從來不會去關注自己在使用的電力是如何產生的;這一深入思考,讓有紀子驚覺到「我們竟然天天都用核電,天天製造核廢料,而且還無從選擇,只能被迫用核電!」有紀子對於自己在這方面的無知感到非常後悔,於是想要尋找解決的方法。

之後有紀子開始號召同一社區裡的媽媽們,一起發想如何購買不是核電的綠能,讓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而不再是電力公司提供什麼給我們,我們就得接收什麼。

她說,「我很相信一個人的購買行為,可以改變生活,改變社會。」基於保護家園,堅持「可以選擇電的種類」的信念,讓這群媽媽願意與台電展開一連串的溝通與纏鬥。有紀子發起「瘋綠電行動聯盟」連署,要找回民眾用電的選擇權。

「瘋綠電行動聯盟」主張,民眾應有購買綠電的權利,他們認為政府不僅壟斷電力供應,且對於推動再生能源態度消極,同時暗中擁核,呼籲政府應該將「電力解嚴」。

有紀子說,這就像「媽媽願意多花一點錢購買有機食品,讓小孩吃得健康安心一樣」,若可以用綠電取代核電,或是取代對地球造成汙染的火力發電,相信大多數媽媽都願意多花一點錢,確保生活環境的乾淨與安全。

但是當媽媽們把「我要再生能源」的貼紙,貼到家裡的電表上後才發現,原來生長在台灣的我們,不僅沒有選擇使用哪一種電的權利,連想要多花點錢使用「綠電」,也沒有綠電可選擇!

既然買不到綠電,有紀子就與志同道合的媽媽們,積極在社區裡尋找適合裝設太陽能光電板的地點,試圖透過家裡屋頂或社區閒置空間,裝置太陽能設備發電,然後自己使用。

修法延宕、新法虛設 阻礙再生能源發展因社區裡適合裝置太陽能板的地方,及屋頂或是頂樓所有權是住戶共有,不能任意使用。有紀子說,台灣的規定對於民眾自行發展太陽能發電並不鼓勵,媽媽們原本規畫的綠電藍圖,還沒起步就困難重重!

所謂「綠電選擇權」,就是消費者自願每個月多付一些錢,要求電力公司增加供電中的再生能源比率。藉由使用者付費的原理,提高全國再生能源發電量,進而逐步達成廢核、減碳、環保的理想。這樣的概念在歐美國家已行之多年,但台灣目前「想多花一點錢買綠電也買不到」。

長期關心環境議題的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表示,現在台灣電力市場再生能源比重不到一%,且台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讓再生能源發展與台電之間存在著很深的衝突。

根據現行的《電業法》規定,不管是誰發的電,一律必須由台電買回,而台電是台灣電力市場的唯一買主,台電掌控了全台灣發電、輸電以及配電的所有資源。

由於台灣電力市場遲遲無法邁向自由化,而台電獨占電力市場的結果,就是台電一方面擔任產電的業者,主導上游的火力及核能發電,又掌控下游的輸電、配電。

但另一方面,在二○○九年通過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中,台電又被指定為再生能源的審核者,例如自家大樓如果要裝設太陽能板,得經過台電同意。

以一個電業的競爭者來審核再生能源的設置,徐光蓉認為,台電如此「球員兼裁判」的結果已可預見,國內再生能源發展將極為緩慢。

立委田秋堇也說,台灣的綠電,從申請、建廠、並聯、發電等程序處處受台電、經濟部的刁難,因此即使《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已通過近三年,卻始終未能有效提高再生能源的發電量。

台電獨占、政府顢頇 浪費自身大好條件為何讓台電獨大?阻礙電力市場自由化的《電業法》,曾於一九九五年第一次提出修正草案,經社會各界對此議題多所探討,後來卻在立法院裡一躺十多年,無人聞問。

一直到最近因台電經營績效不彰、年年大虧,還要漲價彌補虧損,「油電雙漲」搞得群情激憤,大家才又開始注意到,因為台電獨占電力市場數十年所產生的種種問題。於是輿論再次出現討論電力自由化、台電分拆的聲浪。

「由於台電掌控了上游到下游整個發電及輸配電的系統,等於是掌控了所有台灣的電力及能源資源。在這樣的大架構下,台電只會告訴你『核能最乾淨、便宜』,台電不分拆,《電業法》不修正,台灣整個能源及電力市場是不會有什麼重大及突破性改變的。」徐光蓉說。

同樣也是「瘋綠電行動聯盟」發起人、在玄奘大學任教的德籍教授葛祥林就說,在台灣想要發展再生能源的民間業者,因為所發的綠電,沒有優先上電網的權利,且 只能讓台電收購,無法自由買賣,最後也只能被迫接受台電低廉的收購價格。這些都讓整體台灣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窒礙難行,而綠電產生的盈餘,無法回饋給發電廠 商或補助在地產業發展綠能,也導致台灣唯一的風力發電外商英華威,想退出耕耘多年的台灣市場。

葛祥林認為,台灣擁有相當好的風力發電條件,且是全球太陽能板製造大國,但太陽能板都外銷,不發展內需市場,非常可惜。縱使《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已經通 過,但在台灣卻沒有任何鼓勵民眾安裝太陽能板,以及鼓勵民眾使用綠能的措施,台電只會告訴民眾「綠電比較貴喔!」他感嘆道,科技、資金都不是最大的問題, 問題在執政者是否有決心真的要發展綠能。除了英華威對於政府發展再生能源的態度感到灰心,包括茂迪等多家國內太陽光電業者,也對於經濟部能源局長期忽略再 生能源的發展也表示相當失望!

太陽能電池上游材料廠商晶泰科技董事長林瑞陽就說,《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立意正面,但卻缺乏具體的目標及有效實施方法。由於條例當中並沒有明訂再生能源的時程,因此失去約束力,也讓提振再生能源的美意僅流於紙上談兵。

另一方面,《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也受到核電的排擠,因為台電總是誤導民眾「核電最乾淨、便宜」,執政者及台電讓大多數民眾誤認核電是「安全」的「綠色能源」。

除了不合宜立法及核電排擠效應外,○九年風力及太陽能占總體發電比重不到一%,馬總統喊出二五年時,各種再生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八%的目標太過保守。林 瑞陽認為,火力發電價格競爭以及早期再生能源技術不夠成熟,加上一般人以為綠能價格比較高,是台灣再生能源發電嚴重偏低的重要因素。

事實上,火力發電的過程中,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硫及煤灰皆為排放物,這些都會增加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符合全球環保趨勢,理應受到嚴格控管。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趙家緯則認為,如果台灣可以有效減緩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導入課徵碳稅、能源稅概念,再生能源也可因碳稅開徵,取得價格上的相對優 勢。

至於外界始終對綠色電價有「一定會比較貴」的疑慮,立委田秋堇說,台電燃煤發電每度電成本一.八七元,天然氣三.五四元;台電向民間採購燃煤發電每度電一.八元,天然氣四元,風力每度電二元。台電以低於自己的發電價格購買電力與綠電,可說是讓民營業者補貼台電。

田秋堇再舉德國為例,綠電價格前年起即低於一般電價,綠電成本隨著技術發展只會越來越便宜。若把台電的負債成本,包括核電建造、核廢料處置的成本計算進去,兩者之間黃金交叉早已產生。

關鍵無他 苦等執政者的決心不管是日本媽媽有紀子,或是德國籍教授葛祥林都認為,綠電的發展,在科技、技術、價格、民眾接受度方面早已不是問題,關鍵其實就在執政者 是否有決心真的要發展綠能。環保團體認為,只要政府態度明確、積極獎勵、挹注資源,剛剛冒出來的綠能種苗,假以時日必能成為整片大森林。

《今周刊》主張,台灣要邁向綠能幸福國度,延宕十多年的電業自由化一定要跨出第一步,讓民眾有自由選擇電力的權利。在電業自由化後,我們要求電價必須合理 化,未來期待政府在政策上,寧可漲價讓綠能有更多發展空間,也不要因為補貼傳統石化及核能發電而漲價。另外,已通過的再生能源法令要確實執行,以新增貸款 或簡化申請流程方式,鼓勵民間使用綠能;否則若以現在政府推動的態度,以及法令鬆綁的狀況來看,不僅馬總統「節能減碳」將淪為口號,十年後台灣的綠能產業 恐怕仍是「夢一場」!

台灣綠能發展

嚴重落後國際

——2011年綠能占總能源比

國家 所占比率(%)

德國 12.2

中國 9.6

美國 6.0

印度 4.7

日本 3.1

韓國 1.4

台灣 0.41

資料來源:台電、德國統計台灣再生能源發電不到0.5%——2010年台灣能源供給結構 單位:%

能源種類 所占比率

太陽熱能 0.08

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 0.07

核能發電 8.28

水力發電 0.28

天然氣 10.16

原油及石油產品 49.04

煤及煤產品 32.09

資料來源:能源局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無助國內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前後之國內再生能源設置情形年度 累計裝置容量(MW,百萬瓦) 年增率

(%) 年發電量

(千度) 所占比率

(%)

2009 3,146.2 — 8,193,748 —2010 3,300.3 4.9 9,196,767 12.24 2011 3,420.4 3 9,486,978 3.15 註:《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自2009年7月8日起施行。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統計月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51

從小一開始 搶救20萬落後學生 補救措施》學校腦袋要「解嚴」 這三件事不能等

2016-05-16 TWM

搶救二十萬個學力落後的學生迫在眉睫,除了政府有限的資源放在刀口上,協助弱勢, 更要聚焦基本學力,從小救起。無論是教育制度或教學方法,只有從根本改變,才能達到目標。

解方1》每年檢測學力 別等到國中教育會考「若問我給新政府建議,想辦法把小學一、二年級帶好吧!」甫卸任國教院副院長的台東大學特教系教授曾世杰呼籲。多年來研究以低成就學童的閱讀歷程與補救教學為主,他認為,台灣現況是,低成就表現的孩子愈來愈多,補救已經來不及,能預防就越早介入越好,出了問題就趕快幫忙拉回來。

目前國中小學學生的學力檢測機制,只有到九年級時才舉行國中教育會考,曾世杰說,這樣太晚了,會錯失教學介入的有效黃金時期。他主張,國小應建立學力監控機制,每年要監測一次基本學力(讀、寫、算)不要等到會考成績出來,才來補救。他特別強調,「尤其國小前四年每年都要做,帶不起來,唯老師是問!這樣才有機會在出問題時抓出來。」而且,這項監測機制應由國家負責,不要縣市政府來做,才能鼓勵縣市長把提升學力當政見。

有了學力監測機制,一發現學生學力低落,就應開始補救。曾世杰說,要先有基礎的讀寫能力,數學不好可能是國語不好、看不懂題目,「只要讀寫不好,所有學科都不會好」。麥肯錫顧問公司曾針對世界各國的教育系統做研究,發現優先專注於學生基本學力提升的學校,學生學力的進步成果顯著;英國教育也證實,在小學階段結束前消除分數差距,是弱勢協助最有效的方式。

消弭分數差距,讓學生學習有效,依能力實施年級內分組教學,是個不錯的辦法。不過,現行辦法是規定國中二年級才能開始分組教學,這個俗稱跑班的制度,曾世杰認為太晚了,應該小學四年級就開始。

但真正實行跑班制的學校並不多。

依據監察院調查,一○二學年度,僅有一五六所國中實施年級內之分組教學,實施常態編班而未採分組學習有七一一所,比率高達八二%;國中學生人數七十七萬餘人,接受部分基本學科如英文、數學、自然分組學習者只有五萬三千多人,只占國中學生總數的七%,顯然多數學生未能因材施教。

除了跑班,彈性的上課進度與評量方法,有其必要。新竹嘉興國小校長徐榮春就指出,山上的老師都很有熱忱,想讓學生多體驗課程,但會擔心課上不完。曾世杰曾實驗,把教材難度降低,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回來,只是,期中、期末考又變成全校一致的評量,後段學生依舊落在後面。

事實上教育部也放寬考試可分A、B、C卷三種標準,但學校不敢,擔心被抗議不公平,「體育課就可以依身高、體重有不同標準評分,學科為何不可以?新政府一定要讓學校腦袋解嚴。」曾世杰說。

解方2》課程結合地區文化 提升學習興趣「台灣有不同族群,中小學課程必須回歸文化傳統或社區本位,原住民、偏鄉或新住民的孩子,若能學習到與自己文化或生活經驗相關的課程,學業表現可能會改善。若課程內容與生活經驗太多落差,孩子興趣與能力無法展現,所以不是後端的孩子無能力,而是國家標準對他太不公平。」政大教育系教授馮朝霖點出問題。

馮朝霖認為,國家控制整個課程發展與標準,讓課程太一致性、標準化;但內容是既得利益者的文化,弱勢族群有很大一部分是原住民、新住民或偏鄉的孩子,他們學習現有課程,感受非常遙遠。

馮朝霖主張,要讓學生有學習動力與自信,就要做得更充分,突破國家對課程的壟斷,目前是「多綱多本」,未來希望能「無綱無本」。

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教授林佩璇也建議政府,可以有課綱但不要發展教科書,由學校老師去建構。教學不是老師單打獨鬥,結合同校與附近學校老師,一起把重要概念弄出來,團隊互相支援;老師要關心孩子,孩子受到關注,能量就會展現。

馮朝霖還建議,教學若太過無聊單調,學習成就很難提高,教學要翻轉,朝生活性(如蓋房子)、體驗性(如爬山)、實作性發展,讓學習成就較低的孩子提升學習動力,並讓學生從事服務學習,如此一來,即使小學生、幼兒生,也可以從服務別人之中,發現存在的價值。

解方3》提高學前教育品質 別讓孩子輸在起點國教向下延伸,提升學前教育品質,是不少學者專家共同心聲。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主任邱淑惠說,國教往下延伸,可減緩家長負擔,同時讓大家正視幼教本質是什麼;避免一味市場導向(如應家長要求,著重在教識字或背誦),並避免公立幼兒園老師過勞又流動性高,又可改善部分私立幼兒園以低薪聘人來當老師、無法把好人才帶進去的問題。

只不過,這條路蜿蜒又難走。關鍵在於,現有幼兒園高達七成是私立。邱淑惠也提醒,私幼擔心如果納入國教,會有生存危機,反彈力量很大,比較好的作法是,由政府直接給家長補助,減緩經濟壓力。同時,保障私幼老師基本薪資,改善勞動條件,優秀人才才會進來,教學品質才不會落後。

台灣師大提出二○二○年給新政府指標之一,是三○%學前教育機構通過專業認證評鑑,讓每一名幼兒都能享有至少一年的高品質學前教育。

台灣師大教育學院院長許添明說,幼兒接受低品質的學前教育,和沒接受學前教育的效果沒兩樣,有必要以專業認證評鑑,提供提升教育品質的評鑑標準,引導幼兒園自我改善,也讓家長選擇幼兒園有所依循。

許添明並建議,中央政府應提高對地方政府教育的一般補助,責成地方政府為學前教育負起責任;甚至,為了擴大財源,應改革稅制,以提高政府對教育的投資。

撰文 / 郭淑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