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跌市中的心靈雞湯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8/blog-post_25.html

今天一清早收到朋友whatsapp問止凡有否「心靈雞湯」,朋友對我的投資理念十分認同,但於大跌市時也希望我可以多寫有關股市的文章,令他在大風浪中能感到一點安慰。其實這位朋友太謙了,他對我透露了近日的操作,昨天已經set好「大炮」,到價就入,每註都達六位數字,在人家兵慌馬亂時開始貪婪起來,還需要什麼「心靈雞湯」呢?

其實,股市大升時,我喜歡出文分享作點提醒,到股市大跌時,反而不太喜歡多寫股票。人很奇怪,失戀時就特別鐘意聽情歌、失戀歌,令自己更進入失落情緒,到股市越跌時,就加倍留意身家數字,更加多看了股票手機,使自己越跌越驚,越驚越沽,越沽越跌,索羅絲的反射理論不就是指這個動作嗎?

若花時間每天看股評家研究解釋股市下跌原因,或估計後市走勢,倒不如借這跌市機會好好檢討自己。平日風平浪靜,看不見功力所在,到大升大跌時,就是見真章之時。在今次大跌市,有四大類人:「有錢無貨」、「無錢有貨」、「有錢又有貨」、「無錢又無貨」,你是那一類?

「有錢無貨」,是看中之前高位沽盡手中的貨嗎?這是漂亮的,不過是否每次都成功呢?而現在這類人又是否繼續手續現金呢?手持不能產生現金流的東西,買股票為的是「低買高賣」,是賺價差的概念吧,從機會率看,成功機會不高。另一個可能,這類人根本從來不沾手股票。

「無錢有貨」,心情最擔心可能是這一類,看到手中股價大跌,又沒有資金再去買股,看著身價暴跌,最想沽貨可能是這一類人。為何平日的操作會得出今天的結果呢?為何巴菲特每一次都在大股災市有充足現金呢?值得深思檢討一番。

「有錢又有貨」,一向有買股票的多會是這一類人,高手不高手,可能視乎現金水平多寡,有錢的,覺得現價便宜的,不妨分段買入,買至「無錢有貨」時,就埋頭工作少看股市好了。

「無錢又無貨」,這不是投資問題,而是理財的基礎也做不好,這類人的狀態基本上與大市無關,還是先搞好個人理財吧。

今天看到各大報章都形容這是股災,其實心感奇怪。終於看到曾淵倉博士的專欄,文章指恒指由4月時的高位跌了25%,比起金融海嘯的66%跌幅少很多,不算是大型股災。而我個人也不認為這是真正股災,如果看到這情況感興奮,可能尚不足以證明功力足夠。如果以高位28000計,一般股災都要大跌4、5、6成,即是可以跌到12000點才算是股災吧。

想像一下股災的情況,股市一直跌,每天跌,升點點又跌回去,跌足幾個月,一直跌到12000點,有多少人在這個點數還在笑呢?還有錢入市?又還夠膽入貨呢?不要少看股災的威力,亦不要以為一兩星期急跌就叫做股災,這碗「心靈雞湯」飲得太早了。

跌下去吧,我也會一註註「大炮」買下去,會由有錢買到無錢,之後就埋頭努力工作,等工作收入及資產產生的現金流繼續令我變回「有錢有貨」吧,不用分分鐘看著股市。當然,如果去到真正股災出現了,還有未曾動用過的孖展額,當要貪婪時,總不會「無錢」吧。提醒大家,永遠自己做決定,止凡可能最終出事,這就是一大「反面教材」了,大家切記小心行事。


題外話,賣個小人情給一位東方記者,她在找一些有投資理財想法的大學生作專題訪問,奈何這些主角有如大海撈針,所以她希望我可以在這裡呼籲一下,有興趣接受東方報章訪問的大學生blog友,可以留言留個電郵,她會找你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206

風雨飄搖中的P2P走向何方?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06/151821.shtml

2015年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逐步浮出水面。7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共同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包括網貸平臺)應當選擇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資金存管機構,對客戶資金進行管理和監督。

中信銀行牽手宜信,積木盒子逃離匯付天下投入民生銀行懷抱,搜易貸、翼龍貸、京東金融、58金融等近十家P2P平臺與民生銀行簽訂資金托管戰略合作協議,這意味著《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發後,P2P平臺資金托管正加速進入銀行時代。

與此銀行托管的火熱場面相映襯的,是一批小微的P2P機構正面臨發展困境。由於業務不規範、規模小,不符合銀行托管要求,他們正考慮退出P2P業務,以避免越來越近的政策風險。P2P的冰火兩重天場面依舊延續著,洗牌已真的悄然來臨。

格局將定,721法則依然湊效

在監管越來越嚴格的情況下,有人預測全國兩千多家P2P機構會像當初團購行業一樣,最終市場由幾家寡頭壟斷。然而,我並不這麽認為,P2P行業的金融屬性更強,行業格局對資產端的依賴程度更高一些。而金融比電商的專業要求更高,資產細分領域更分散。

那麽,未來P2P行業格局會如何?

根據P2P機構在金融資產端、資金端(用戶端)的規模大小,未來3~5年P2P機構的市場格局分成下圖所示的九宮格: 

3-5年P2P行業格局

1 未來3~5年P2P機構格局分類

由上圖,根據P2P機構在用戶端的互聯網產品類型,可以將未來的P2P機構歸納為三類:平臺型機構、垂直型機構、附庸型機構。從機構數量、構成、特點、優劣勢、資產和用戶規模等方面分析如下:

第一類:平臺型機構

平臺型機構業務類似B2B2C,機構數量約占10%,有著海量的用戶資源,當然也就有了超強的資金募集能力,市場占有率將達到70%。這類機構作為第三方的平臺,在自己的平臺上分銷其他金融機構的金融資產,打造一站式普惠金融服務平臺,提供投資理財、消費、借貸等金融服務。

這類平臺型機構一般由兩類構成,一部分是平臺型Ⅰ,在互聯網用戶端有巨大規模優勢的機構,從電商切入做互聯網金融業務,如京東(京東金融、京東錢包)、螞蟻金服(支付寶、余額寶、招財寶、螞蟻聚寶),依靠電商和品牌優勢,將海量用戶導入到金融業務,占領了較高的市場份額。金融資產來源主要是依靠第三方提供,采取輕資產運作模式。

另一類是平臺型Ⅱ,在金融資產端有巨大的規模和品牌優勢的金融機構,如陸金所(背靠平安集團)轉型做金融平臺,而非純粹的P2P機構。金融資產來源一部分來源於自產,一部分來源於第三方提供,資產相對重一些。

由於平臺型機構的金融資產很多來源於第三方,因此,對第三方的風險控制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控制不好,就會出現類似新浪微財富的中匯在線壞賬事件。平臺上理財產品的年化利率一般都不高,約6%~10%,依靠其品牌優勢,在安全與收益上取得一個較佳的平衡點。

這類平臺的競爭程度會越來約激烈,在資產端或用戶端有較大規模優勢的平臺都會向著這個方向發展。用戶端有優勢的騰訊、58、360、百度、新浪、搜狐、人人網都已推出自己的金融平臺。未來誰能取得絕對的優勢,讓我們拭目以待。

第二類:垂直型機構

垂直型機構業務類似B2C,機構數量約占20%,有一定的用戶和資產規模,但不能構成絕對的規模優。這類機構在金融資產端有著自己的細分領域業務,如房產抵押貸款、車輛抵押貸款,個人信貸等等,然後把這些資產證券化變為理財產品在自有的互聯網平臺上銷售。

這類機構是小而美的,不追求大而全,會有一批忠實的粉絲長期黏在平臺上。此類企業有91金融、翼龍貸、愛投資等等。在激烈的競爭面前,這類平臺中有一部分會改變戰略,依靠既有的優勢,追求業務多元化,往平臺型發展,把蛋糕做大做強。在多元化的過程中,這些平臺將面臨一系列挑戰,如何合理規劃好自己的產品線(產品),聚焦核心業務,提高資源利用率,而不是一味做大而不做強,避免多線作戰而耗費精力和資源。

第三類:附庸型機構

附庸型機構是指沒有自己的互聯網平臺,或自有的互聯網平臺規模很小而募資能力不足,需要依靠平臺型機構來銷售金融資產,從而成為平臺型機構的附庸,。這類機構數量可能會占70%左右,類似於天貓或京東上的第三方商家,自建互聯網平臺的成本較高,或不符合監管條件,因而不如好好利用平臺型機構的用戶資源,專註於做好資產端業務。

除了以上三種外,沒有資產端業務且資金端規模較小的平臺將逐步被邊緣化,由於雙邊網絡效應,沒有用戶規模就缺乏資產分銷的議價能力,沒有好的資產則對用戶端缺乏吸引力。

還有一些既不能依附在大平臺上,也沒有能力做大資產端的一些小微金融機構會如何生存?我認為,這些機構依然可以利用線下渠道繼續完成商業閉環。金融的互聯網化是一個長期、漫長的過程,誰在此過程中不斷做大做強,誰就會走的更遠。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徐斌,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897

一矢中的的回應(晴報訪問)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9/blog-post_18.html

繼14/9星期一東方訪問刊出之後,今天又有晴報的止凡專訪刊出來,一周上兩次報章,感覺有點奇怪,見報的頻率似足從前的「靚模」,哈哈。雖然多次受訪問,有時還是不懂回答記者問題,我想總要先訓練一下。


很多時記者問的問題都十分直接,而希望所得到的答案都是直接的,是適合讀者口味吧。無他的,記者就好像代表了讀者,今天讀者最想知道的東西,就由記者代他們發問並得到答案,平日沒多來看blog的讀者會問什麼問題呢?我相信大家都會約略有點概念吧。

例如,記者會問:「你認為目前應否買股票?若應買,買什麼?為什麼?」、「股市升跌合否影響你的部署?」。的確,在記者眼中,這些答案應該是直接的,只有「是」或「否」,為什麼?買什麼?篇幅有限,直接解釋吧。是預期會升?是抵買?總不會是因為預期它會跌而買入吧。

每次訪問時,我都不想像「專家」、財演一般地回答這些問題,面對這樣的問題,總有千言萬語想講,因為概念不是這樣的,投資不是這樣的,所有決定總因人而異。 不只一次,這類訪問都會超過兩個小時,講到店舖要關門,今次也一樣,還在訪問地點遇到Rexh兄。我實在太「長氣」了,每次聽到問題時都把自己的理念詳細說一遍,記者就需要從我旳長篇大論當中找好點子作報導,實在難為了她。

「目前應否買股票?」,我的回應是「任何時候,都應該投資自己了解的東西,了解的話,自然明白如何決定,股市升跌時會制造機會,操作上亦會配合,但最重要還是按個人計劃作投資部署...」,這些回應,其實多來這blog的朋友早已經聽下過百遍,但這是我徹頭徹尾的理念,不怕重覆的。可能這都不是記者所想要的答案,多數讀者也會感到困惑,認為我給不出一個答案,「無料到」,可能這正是我們這個小天地上不了大臺的原因吧,哈哈。

另一個我不太喜歡直接回應的問題種類,就是問及投資回報或身家數字,好像直接地問:每年的投資回報有多少?今天資產值有多少?每月收入多少?每月儲蓄多少?等等。坦白講,身邊朋友、同事問我都未必會透露,這都是頗敏感的數字,尤其是資產及收入。我見過有同事知道別的同事薪金之後,衝入老闆房要求加薪,因為他認為自己應該值更高,自此之後,我都不敢亂說人工,因為怕一些不能預知的後果。

被知道你的人工及身家,激發出正面效果還好,但其實羨慕的會有,妒忌的又會有,指指點點的亦會有,這都是無謂的結果,不如不透露更好吧。況且,我認為合理的操作及財務知識定,不必要先看其結果才有意思吧。好像我閱讀多年的多位blogger,在他們身上學習了很多,事實上每位blogger有多少身家資產,我還是不太清楚的,只要合理知識,自然值得學習。

再者,每月儲蓄多少這個問題更奇怪,當資產水平有一定規模,儲蓄的效果其實遠比財商影響力為低,這是近年我的感受。由於這樣,這幾個數字,我都只是隨意地讓記者提一些數字,我就草草話:「大約吧,我無反對的,你要報導的話是可以這樣寫的。」最後得出數百萬資產,平均月儲一萬元,這算是盡量配合記者的題材所需,點到即止吧。

實際上我又不是十分介意,反而著意其報導出來的效果。每次我總會很緊張地看報導,除看看照片是否好看之外,也要看看理念有否被曲解。只要我認同的理念被正確宣傳出去,我不介意多數散戶話我「無料到」,說出一些「數字」,對著我的報導指指點點我亦無所謂。

基於這樣的理念,我不怕在理念不同的平臺上寫東西,很多名人話不會接受xx報或xx週刊的訪問。我會想,若他們歪曲我的理念,不接受它們訪問是合理的。否則,多個渠道說說理念,影響更多人,怕什麼?

今天看完這篇報導,整體寫得很好,能把好理念及正能量帶出來,給個「讚」予記者。另外,有一個有趣的觀察,就是星期一的東方訪問,沒有刻意通知身邊朋友,結果都沒太多朋友在fb或whatsapp討論。今天晴報的訪問,同樣沒有刻意通知身邊朋友,但卻有不少朋友看到報導並討論一番,是否代表東方不比晴報受我身邊朋友歡迎呢?

大家今天又從報導中看到什麼來?不妨分享一下,甚至轉載給朋友,這些財務自由及價值投資理念越來越多上大臺了,一起影響更多人吧。


晴報訪問連結:
http://www.skypost.hk/%E6%B8%AF%E8%81%9E/%E6%96%B0%E8%81%9E%E9%A0%AD%E6%A2%9D/20150918/001/70%E5%BE%8C%E9%A3%9F%E6%81%AF%E9%81%94%E4%BA%BA%20%E6%89%93%E5%B7%A5%E5%84%B2%E7%99%BE%E8%90%AC%E8%82%A1%E7%A5%A8/1909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039

熊市中的出路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5/09/blog-post_26.html

巴黎

經過一輪大跌市,相信大家都會感受到戰勝市場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筆者並非想打擊Blog友的自信,事實上的確如是。

這個市場遊戲的對手,有超級學歷、數字統計能力高超、勤奮積極、年青有為⋯⋯,如果閣下要打敗大盆,就意味著你有超越這些對手的能力。

若你聽他們所聽的消息、註意他們所註意的宏觀經濟對股價的影響、說他們所説的話、學市場平均的想法,考慮到閣下沒有超級學歷、沒有火箭動力學數字理解力、未有廢寑忘飧的努力,輸給市場是正常的事。

因此很合邏輯和自然地推論,閣下必須要有較市場其它人沒有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又能轉化成為有利於低買高賣,才能打敗大盆。

其中一項是要俱有洞悉力,人們普遍認為洞悉力是天生,但好消息是有些以前看來缺乏的人後來發現了自己其實早己俱備。

如果別人談美國加息會打擊股票市場,你卻更進一步比如問那支股票公司借還是存某種貨幣有多少,又或了解到利息只影嚮內在價值但不會改變投資回報率,那麼閣下就開始發現自己的洞悉力了。

我記得在投資班上有一同學說,假如每年能穩收8%利息的債券,即使市場利息上升至10厘令原8厘的債券因內在價值下跌而價格下跌,她仍是可以持有至到期日,享受實際年回報8%的收益,絲毫沒有損失。

其實這位同學已經俱備某種洞察能力,這種看似直覺的能力和lQ無關。

因為股票回報率是現在以付出價格和未來現金流入的IRR計算,如果買的公司沒有債務,一直持有它的回報率(YTM或IRR)是不會因利息上升而改變。

而內在價值(Net Present Value)只計算未來現金流入並以現在利息折現價而成,每次利息的升和降,股票的內在價值必定是反向的下跌和上升。

因此若找到一支股票現價購入的年回報是20%非常可觀,只要利息上升0.5%,按未來現金流折現法計算,這支股票內在價值也要下跌,而後來買入者雖然會獲得更高的例如23%回報率,但只要前買入者堅持持有到底而不是選擇在低價時賣掉,他仍然能獲得20%回報。

因為在大跌市期間某些股票價格被低估,同樣另一些股票價格也可以被高估,有勇氣買進仍有機會買入被高估的股票,所以懂得計算內在價值,並且慬記買入時現價要大幅低於內在價值非常重要。

很多市場尖子對手都俱備計算內在價值和回報率的能力,只是鮮有同時能在跌市時貪婪或堅持、或能分辦個人是過早買入和買錯間的分別。對於計算數字能力稍弱的朋友,只要多做練習多閲年報也能克服,但如何養成克服市場的心理就是一種藝術,只能看各人和價值投資的緣份了。

筆者有一個貼士可以分享,我的太太說,如果要克服個人某些過去克服不到的困難,不是去嘗試如何分析那個問題,而是簡單地改變自己的習慣成另一個人,那麼養成克服不到問題的習慣模式便會一起消失。

如果閣下不改變自己,徹底鄙視投機行為,你將無法克服投機人克服不到股價變動下跌時的恐懼,在他們出清股票的熊市時以無輸面強勁現金流的股票與其對著幹並貪婪。


-----------


全港第一個價值投資班"己經開到第四班,正接受報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19

報表中的藝術

2015-09-24  NM

到敦煌,必到莫高窟。世界文化遺產的莫高窟,被視為內容最豐富而又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地,洞窟融合 中、印文化,集壁畫藝術、雕塑工藝及建築技術於一身。從古印度傳入的飛天,畫在數百個洞窟的壁上,隨朝代轉變,自成一家,亦成了敦煌的標誌。自問對藝術一 竅不通,卻領會到看報表也要懂看藝術!遊敦煌期間,復星國際(656)公告「零折讓供股」,媒體形容「忽然又供股」及「為其併購進行集資」。就在敦煌,下 載復星的報表分析。創意的板塊分類

號稱「中國最大的民營綜合企業之一」及「上海和黃」之復星,2007年上市,當年已經營六個業務板塊:醫 藥、鋼鐵、房地產開發、礦業、零售及金融服務。今天,復星雖將業務歸納為綜合金融和產業運營兩板塊,但前者已包括保險、投資、資本管理、銀行及其他金融業 務;後者又包括健康、快樂生活、鋼鐵、房地產及資源,前後共九個業務板塊。復星業務愈做愈廣,板塊分類也別具創意,如「快樂生活」,大家知道是什麼嗎?原 來是「進行運營和投資黃金及珠寶批發零售業、旅遊及娛樂產業」。買賣金、銀、珠寶,就是快樂生活?2007年年報,復星自稱「股本回報一直維持較高水 平」,現實卻是上巿當年18%的股本回報(Return on Total Equity),翌年已跌至9%,2009年曾反彈至19%,可惜2010年又再下跌,一直跌到2012年的9%,近年稍回升至13%;若以8月底公布的 中期業績推測,股本回報將又再跌回10%。2015年中期業績,對比去年同期,表面顯示復星的收入上升20%,毛利上升36%,利潤更上升79%;但不難 發現毛利,是不足以應付銷售、行政、財務及其他開支,相差達35億元人民幣,而行政開支亦大升9成,半年已達56億元人民幣,是除銷售成本外的最大開支, 中期業績並沒有絲毫解釋。復星利潤能上升,全因其他收入及收益大升兩倍,當中主要包括出售投資之收益及投資的公允價值變動。復星的財務費用也升達26%, 財務負擔不斷增加。

沒有帶息的負債不是債務?

看復星的財務負擔,2015年中期的財務回顧就指「總債務」為970億元人民 幣,「總債務佔總資本比率」為51%,與年報中五年統計披露的比率,相差不大。可是,復星定義的「總債務」,或與大家認識的債務不同,僅包括帶息的借款、 可轉換債券及關聯方借款,其他負債一概不計。如將復星綜合財務狀況表中的負債總數,比較此「總債務」,會發現很大差別(見附表)。五年間,復星的負債對權 益比率由163%升至275%,與內房股在伯仲之間。對比復星定義的「總債務佔總資本比率」,既穩定,又趨跌,是否巧奪天工?但沒有帶息的負債不是債務 嗎?現實是,復星的五年收入及利潤僅分別上升77%及41%,五年負債總數卻升了接近四倍。飛天出神間,看懂藝術,看清債務的波幅,供股或不是忽然,是必 然,甚至可預期;供股併購或也有可能,但供股償債或最迫切!

林智遠 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58

恒大迷途:晨雾中的多元化之路

http://www.xcf.cn/newfortune/fmgs/201510/t20151015_759229.htm


  恒大,一直被视作纯粹的住宅开发商,却因为其自2013年末以来格外高调的多元化而引发议论。

  自2010年起步投资足球及商业地产算起,恒大的多元化已经走过五个年头,扩张布局也逐渐从内涵式演变成了外延式,先后进入了文化、百货、超市、矿泉水、粮油、畜牧业、乳业、母婴、整形医疗等行业,搭建起一个复杂而庞大的架构。

  迥异于其高调宣称的数百亿上千亿投资规模,恒大多元化当下的实际成果却仍是全面亏损。恒大淘宝足 球所披露的两年一期的财务报表显示,其2013年亏损额为5.76亿元,2014年亏损4.83亿元,2015年前5个月亏损2.65亿元。而其收入结构 中,来自关联方的收入占比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这种趋势在其广告收入结构中表现得更为明显,2015年前5个月,恒大淘宝足球的赞助广告有近乎一半是由 其关联方投放的。

  恒大文化产业集团作为恒大旗下的二级控股公司,分别经营院线、影视文化、影视发行、音乐、动漫、 文化经纪六大细分业务,但截至目前无一业务、无一年份实现盈利。在主业亏钱的背景之下,恒大文化产业集团却依靠恒大地产的无偿资金支持,“不务正业”般在 A股市场投资股票赚得21.02亿元,从而扭亏为盈。

  矿泉水作为恒大迄今为止推广上最为声势浩大的业务,也是恒大非地产业务中投入资源最多者,但却也是目前亏损最严重的业务。2013年11月至2015年5月,恒大冰泉投入的销售费用累计高达43.88亿元,但依然未能令该业务走上正轨。

  在实际的业务框架上,恒大与万达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万达投资过足球,现旗下有文化产业、旅游产 业,有酒店、院线,有百货、儿童乐园,而这些也正是恒大正在涉足的产业。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万达的根基是商业地产,其多元化领域与地产业务具有明显的协 同性,而恒大的根基是住宅地产,后发业务与地产的协同性相当欠缺。

  先行一步的万达多元化,虽然目前而言还称不上成功,但至少其多元化的内在逻辑是清晰的。而恒大的多元化,显然缺乏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如今恒大尚乏善可陈的多元化进展及成果,似乎正印证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以“冒险家”著称于地产江湖的许家印,领衔恒大地产(03333.HK)在多元化的道路上再次进行着冒险征途。

  2015年8月3日,因宣布被恒大地产及腾讯控股(00700.HK)联合收购75%股权,已沦为“仙股”的马斯葛集团(00136.HK)复牌后股价跳空高开并报收于0.49港元/股,较6月8日0.285港元/股的停牌价暴涨72%。

  这已经是继新传媒(00708.HK,后更名“恒大健康”)之后,恒大地产拿下的第二家港股上市公司。

  在此前的7月份,恒大旗下三大非地产子业务—恒大淘宝足球、恒大文化产业集团、恒大长白山矿泉水—也先后发布公开转让说明书,拟于新三板挂牌。

  随着越来越多的子业务成为公众公司,恒大的多元化战果也日渐浮出水面。

  多元化布局,从内涵式到外延式

  在外界的认知中,恒大地产一直都是一家纯粹的住宅类地产开发商。截至2014年末,其旗下305个地产项目散落于147个城市,覆盖了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成为覆盖面最广的全国性开发商。

  恒大的多元化最早始于由住宅地产向商业地产的演进。早在2009年,恒大初涉“地产 酒店”模式,恒大酒店首个旗舰店在广州恒大御景半岛开 业;2010年10月,重庆恒大酒店的开业,拉开了恒大投资文化综合体领域的序幕;2011年6月,恒大又建成标杆性旅游度假区—广东清远恒大世纪旅游 城。

  而其进军体育、文化产业的初衷,也是为了配合地产业务的扩张。比如,养一支足球俱乐部,既能拉近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又能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其知名 度(目前中超16支职业足球俱乐部全数拥有地产商背景);而文化产业投资中的电影院线、动漫嘉年华等,则可作为其商业地产的有效配套补充。

  进入2014年之后,恒大的多元化布局逐渐从内涵式演变成了外延式扩张,先后进入了百货、超市、矿泉水、粮油、畜牧业、乳业、母婴、整形医疗等行业,一个庞大的多元化架构已然搭建起来(图1)。但这些新兴进入的产业,多数与恒大的地产主业并无协同效应。

  

  足球闯关,文化跟进

  恒大最早进入体育产业是2009年4月投资2000万元设立广东恒大女子排球俱乐部,并且请来前国家队主力郎平出任主教练。但因为排球运动在中国早已度过了其巅峰时代,逐渐成为一个非常小众的体育项目,因而投资排球并不能起到协助恒大扩张声势的作用。

  一年之后,恒大以2000万元代价收购广州足球俱乐部,将其更名为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并迅速对其增资至1亿元。

  恒大足球俱乐部组建之后,在一个中超俱乐部一年投入仅三五千万的背景下,许家印以几乎每年净投入5亿元的大手笔,高薪挖角知名球员、聘请国际知 名教练,在足坛迅速打开局面。2010年,俱乐部组建之初即夺得当年中国足球甲级联赛冠军;2011-2014年拿下中超联赛“四连冠”,创造中超联赛最 辉煌的历史;2013年,再创纪录拿下亚洲最高等级的足球赛事—亚冠联赛的冠军。

  伴随所冠名的足球俱乐部声名鹊起,恒大的知名度也日益从地产圈、财经圈溢出,为越来越多人所认知。

  继体育产业之后,恒大又紧随进入文化产业。

  2010年9月,恒大文化产业集团在北京宣告成立,注册资本6亿元。在随后的3个月内,恒大文化产业又设立了一系列下属子公司—恒大影视文化、恒大院线、恒大影视发行、恒大音乐、恒大动漫、恒大文化经纪。

  恒大文化产业集团于新三板披露的信息显示:恒大院线目前已经开业22家影城,拥有银幕154块;恒大影视投拍的影视作品有《时光恋人》、《画框 里的女人》、《天台爱情》、《武媚娘传奇》、《彼岸1945》等;恒大音乐现有版权库曲库量2.2万首,举办音乐演出47场;恒大动漫推出的动画片包括 《生日梦精灵》、《果果骑侠传》、《龙骑侠》等。

  许家印曾表示:“房地产曾经是朝阳产业,未来会有萎缩,所以我们做文化产业,因为现在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由此看,其进军文化产业目的在于未雨绸缪,对冲未来地产业务的衰退。

  多元布局,先造声势

  2013年之后,特别是2014年,恒大的多元化声势达到高潮。

  2013年11月9日,广州恒大足球队问鼎亚冠宝座。在这场直播的决赛赛场上,恒大球员胸前所印的“恒大冰泉”广告一夜之间传遍了现场球迷及全国电视观众,恒大的矿泉水业务一炮打响。

  随后的第二天,恒大召集全国200余家媒体,高调宣布进军高端矿泉水市场。紧接着是恒大冰泉在电视、互联网、楼宇屏幕的连续广告轰炸,“我们搬运的不是地表水”、“一处水源供全球”等广告语也逐渐被人们所记住。

  恒大冰泉的前身为吉林省黄金饮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9月。2013年10月28日,也就是亚冠决赛前的12天,恒大将其收购并更名为恒大长白山矿泉水有限公司,并闪电般推出恒大冰泉品牌。

  而在恒大冰泉处于酝酿期的2013年9月初,吉林省本地媒体就已放出消息,称恒大有意在长白山开发千万吨级高端矿泉水项目,且投资额高达100亿元。恒大冰泉甫一推出,许家印便雄心勃勃地表示,其销量要实现“第一年100亿,第二年200亿,第三年300亿”的目标。

  继恒大冰泉之后,许家印再次使用同样的手法推出“恒大粮油”。

  2014年8月27日,万众瞩目的亚冠赛场上,“恒大粮油”四个大字首次出现在广州恒大足球队的比赛球衣上,这个名字瞬间传递给了现场近5万名 球迷及全国数亿电视观众。由于稍早前阿里集团刚刚以12亿元入股恒大足球俱乐部,在该日比赛现场,许家印与马云一同穿着印有“恒大粮油”的红色球衣坐在主 看台上观看比赛,这张合影通过财经媒体又引发了第二轮传播。无疑,马云这个“超级广告载体”,无偿替恒大粮油做了一回广告。

  第二天,恒大高调召开发布会,宣布正式进军粮油快消品领域。当时的媒体报道称,在此前两个月,恒大在内蒙古、黑龙江已首期投资近70亿元建设及并购22个生产基地,启动恒大粮油、恒大乳业、恒大畜牧产业,计划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不仅如此,2014年9月恒大还一度宣布要进军光伏产业,不仅与张家口政府签订900亿元光伏发电战略合作协议,还试图收购国藏集团(00559.HK)发展新能源,但这一计划最后无疾而终。

  5亿港元买壳交易

  2014年9月,恒大又正式进军健康产业,收购了韩国原辰整形外科医院。公开信息显示,韩国原辰整形外科医院成立于1999年,是韩国最大的综合整形外科医院,韩国很多当红明星都在此做过整容手术。

  完成对该医院的收购之后,恒大又开始酝酿收购一个上市壳公司,日后将健康医疗资产注入。

  2014年11月14日,恒大地产与新传媒(00708.HK)共同发布公告称,前者将收购后者74.99%股权,代价为9.5亿港元现金。新 传媒系香港娱乐大亨、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旗下产业,目前经营五份杂志及印刷业务,包括《东方新地》、《新假期》、《新Monday》、《流行新姿》以及 《经济一周》。正是杨受成将所持的新传媒74.99%股权转让给恒大。

  该交易实际由三个交易组成:1)由恒大地产出资9.5亿港元收购杨受成持有的新传媒74.99%股权;2)杨受成所控制的另一家上市公司英皇国 际(00163.HK),以4.16亿港元现金买回新传媒旗下的物业(位于香港九龙鸿图道82号之楼宇);3)杨受成所控制的另一家私人公司 Rawlings出资1400万港元,收购新传媒子公司New Media Group(BVI)的9.99%股权(图2)。

  

  

  简言之,这组交易的目的在于,杨受成先将上市公司的核心资产—物业楼宇剥离,此后上市公司基本就是一个纯粹的壳公司了(因为其杂志出版业务基本处于停业状态),然后再将这个空壳公司的控制权卖给恒大。

  杨受成出让新传媒74.99%的股权拿到9.5亿港元的现金,而该等股权按照停牌前收市价计算,市值仅为3.078亿港元,其获得溢价 6.422亿港元。这6.422亿港元的溢价,再扣除买回物业等“回吐”给恒大的4.3亿港元(4.16亿港元+0.14亿港元)现金,获得的净溢价为 2.122亿港元。

  换句话说,许家印为拿下一个港股净壳公司,付出了略高于2亿港元的溢价。

  完成收购之后,恒大随即将新传媒更名为“恒大健康”,并发布了系列关于医疗整形业务进展的公告。

  2015年3月29日,恒大健康发布公告称,与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委员会及韩国原辰医疗美容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在该区投资建设集医学整形、美容美体和抗衰老保健为一体的医院。

  4月1日,其发布公告表示,有意收购天津恒大原辰医学美容医院96.25%的股权,韩国原辰医疗美容集团持有恒大原辰其余3.75%的股权,这意味着恒大集团正式向新传媒注入健康产业资产。

  2015年6月23日,恒大健康宣布,恒大原辰医学美容医院在天津开业。

  随着这一系列利好公告的刺激,恒大健康的股价一路上行,从恒大入主之前的停牌价0.475港元/股,上涨至2015年8月21日收盘的 16.08港元/股。按此股价计算,恒大所持74.99%股权市值高达104.18亿港元,是其原始投资额(9.5亿港元)的11倍,更是其净投资额 (5.2亿港元)的20倍。

  7月31日,恒大再拿下一家港股上市公司马斯葛。当日,马斯葛发布公告称,恒大与腾讯正式联合收购该公司,双方合计耗资7.5亿港元,其中恒大出资5.5亿港元,占股55%,腾讯出资2亿港元,占股20%。

  本次交易完成后,恒大与腾讯将促使马斯葛集团开始实施新的业务计划—互联网社区服务网上平台。该计划凭借其线上和线下社区服务建立一个开放式协作平台,主要以恒大数百万社区业主为首批用户,包括订购、物流安排、产品或服务交付。

  多元化五年,非地产业务全面亏损

  自2010年起步算起,恒大的多元化已经走过五个年头,但恒大地产历年的年报对其地产之外的业务,并无详细的披露。

  恒大地产的财报附注披露显示,2013年其地产相关业务之外的“其他业务”录得5.69亿元收入,产生营业亏损6.73亿元;2014年“其他业务”录得25.45亿元收入,营业亏损进一步增加至31.26亿元。

  此外,恒大地产的财报附注中还披露,2011-2014年其足球和排球俱乐部广告收入分别为3.927亿元、2.949亿元、3.631亿元、2.152亿元。

  随着恒大淘宝足球、恒大文化产业集团、恒大长白山矿泉水先后于新三板发布公开转让说明书,恒大多元化的经营业绩被逐步揭开面纱。

  恒大足球:赔钱赚吆喝

  足球向来都是烧钱的运动,从国内足球运动市场化、产业化情况来看,恒大足球亏损运营也是意料之中。

  恒大淘宝足球所披露的两年一期的财务报表显示,2013年其营业收入4.13亿元,亏损额5.76亿元;2014年其营业收入3.43亿元,净亏损4.83亿元;2015年1-5月其营业收入0.85亿元,净亏损2.65亿元(图3)。

  

  

  由于恒大足球持续高投入签约国内外知名球员、国际著名教练,导致报告期内营业成本较高,从2013年至2015年前5个月,其营业成本分别高达9.3亿元、8.33亿元、3.6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恒大足球的收入结构中,来自关联方的收入占比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2013年至2015年前5个月,其总营业收入中来自关联方 的占比分别为5.13%、13.88%、30.52%。而这种趋势在其广告收入结构中表现得更为明显,2013年至2015年前5个月,其广告总收入中来 自关联方的占比分别为5.27%、12.36%、42.57%(表1)。换句话说,2015年前5个月,恒大足球的赞助广告有近乎一半是由其关联方投放 的。

  

  

  2014年,恒大足球的前5大销售客户中,恒大冰泉以1415.52万元排在第四位,贡献了其年收入的4.13%。2015年前5个月,恒大地 产及恒大冰泉皆进入恒大足球的前5大销售客户,分别排在第二位及第四位,分别贡献了1163.24万元及378.38万元,分别占其当期销售收入的 13.74%及4.47%。

  恒大淘宝足球的披露显示,东风日产是其第一大广告客户。从2014年2月17日起,恒大淘宝足球队球衣的胸前广告由恒大冰泉换成东风日产“启辰”品牌,东风日产由此成为该球队最大的赞助商。这份为期两年的广告赞助合约,总金额为1.6亿元。

  恒大文化产业:依靠炒股赚钱

  恒大文化产业集团作为恒大旗下的二级控股公司,分别经营院线、影视文化、影视发行、音乐、动漫、文化经纪六大细分业务。虽然恒大文化产业集团起步于2010年,但截至目前,其旗下却无一业务、无一年份实现盈利(表2)。

  

  

  以2014年为例,恒大院线亏损1600万元,恒大影视文化亏损1103万元,恒大影视发行亏损134万元,恒大音乐亏损1235万元,恒大动漫亏损1014万元,恒大文化经纪亏损191万元。

  此外,恒大文化产业各业务线条的收入起伏波动很大,显示出其各业务皆未进入稳定发展轨道。比如,恒大影视文化2013年营业收入为849万 元,2014年增长至2339万元,2015年前5个月则仅有272万元;恒大影视发行2013年录得收入93万元,2014年则仅录得不足4万元收入; 恒大文化经纪2013年至2015年5月则是颗粒无收。

  在恒大文化产业的公开转让说明书中,其影视文化部分对所投资的《武媚娘传奇》(2015年元旦前后最为火爆的电视剧之一,因“剪胸”事件而轰动一时)进行了浓墨重彩地介绍。

  “恒大影视文化已投拍年代古装大戏《武媚娘传奇》、平民史诗电视剧《师傅》、战争情感电视剧《彼岸1945》。其中,根据2014年12月21 日发布的央视-索福瑞(CSM)数据显示,《武媚娘传奇》首播CSM30城市网收视率为2.46、市场份额为6.15%,排名第一;首播CSM50城市网 收视率为2.28、市场份额为6.05%;首播全网收视率为2.14、市场份额为6.13%,创下电视剧史上最高的首播纪录。收视率最终达到4.04,市 场份额达到10.57%。”

  但实际上,恒大影视在该剧投资、拍摄过程中不过是个“打酱油”的角色,该剧的主要投资方及实际制片方为唐德影视(300426)。

  唐德影视的招股书披露,2011年9月17日,唐德影视与恒大影视签订电视连续剧《武则天》(后更名为《武媚娘传奇》)联合摄制协议书,约定双方合作摄制电视剧《武则天》,投资比例分别为40%及60%。

  2014年3月11日,唐德影视与恒大影视签订《武媚娘传奇》联合摄制协议书之补充协议,内容显示:“鉴于本剧总投资额发生重大变化,自协议生 效之日起,原协议双方合作模式调整为固定收益回报方式,恒大影视承担投资额为720万元,由公司在2015年3月31日前将恒大影视已支付的投资款720 万元及固定收益款(以投资款的40%计)288万元一次性支付给恒大影视,恒大影视收到上述款项后,除享有该剧署名权外,不再享有该剧其他任何版权及经济 收益”。

  唐德影视的招股书显示,《武媚娘传奇》不俗的收视率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该剧仅2014年一年就获得各项收入总计2.95亿元,预计后续还将获得 可观收入。由于恒大影视在《武媚娘传奇》中仅仅是“打酱油”的角色,丰厚的回报也就与其无关。截至2015年5月,恒大影视在从该剧的投资中仅获得272 万元收入,而这也是恒大影视2015年前5个月的全部收入。

  实际上,恒大影视的业务多数都是采取“傍大款”式的跟随唐德影视行动。截至2015年5月,恒大影视参与投资的已上映/播出的影视作品共有5部,其中有4部是由唐德影视主导的,除了《武媚娘传奇》之外还包括《天台爱情》、《师傅》、《彼岸1945》。

  在恒大文化产业各子业务营收的巨幅波动之中,恒大院线是唯一的例外。恒大文化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结构中,电影放映及影院卖品销售收入处于稳步增 长中。其中,电影放映收入从2013年的127万元,增长至2014年的2790万元,再增长至2015年前5个月的3741万元。影院卖品销售收入也呈 现出与电影放映收入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院线业务的大幅增长,使得其在恒大文化产业集团营业总收入的占比,从2013年的3.48%大幅提升至2015年 前5个月的81.61%(表3)。

  

  

  虽然恒大院线目前依然处于亏损状态,但其扭亏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并且可能成为恒大文化产业集团首个实现持续盈利的业务。

  有意思的是,恒大文化产业集团虽然目前旗下所有业务全面报亏,但其在2014年及2015年前5个月却获得大大超过营业收入的数亿元净利润。

  2014年,恒大文化产业集团营业总收入为1.36亿元,其净利润却高达8.77亿元;2015年1-5月,恒大文化产业集团营业总收入仅有 6000万元,但其净利润却是惊人的7.3亿元。实际上,其2014年及2015年前5个月的盈利,系由非经常性损益贡献。如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则其 2013-2015年5月两年一期的净利润分别为-1.27亿元、-1.55亿元、-1.14亿元(图4)。

  

  

  恒大文化产业集团财报附注的披露显示,其2014年度及2015年前5个月的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来自于对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权益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2014年度本公司的投资收益为10.3亿元,2015年1-5月投资收益为8.45亿元。”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号文)的规定,对证券投资基金从证券市场中取得的收入,包 括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股权的股息、红利收入,债券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对投资者从证券投资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暂不 征收企业所得税。

  在向新三板监管机构呈交的后续反馈意见中,恒大文化产业集团进一步披露了其股票投资详情。

  其一,公司在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A股二级市场进行股票投资,投资标的为地产、金融等蓝筹股,投资总规模为9.38亿元,其中 自有资金约占30%,剩余70%为恒大地产集团拨付。但该笔投资录得亏损,2014年2月份清仓时亏损约3.97亿元,亏损比例42%。

  其二,公司分别于2014年4月和2014年9月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认购前海开源基金产品,投资总金额为27亿元,其中恒大地产集团直接拨付8亿 元,另通过对外募集优先级资金19亿元。该基金主要投资于具有良好经营业绩和基本面的银行股,2014年下半年启动的牛市行情恰恰以金融股为龙头,因而给 该基金带来丰厚回报。截至2014年底,投资基金净值为40.17亿元,2015年5月基金清算,除了投资额的8亿元本金之外,另获利润21.02亿元。

  由此可见,恒大文化产业集团对股票投资收益的依赖程度。但其却宣称,“随着本公司不断发展,竞争力不断增强,本公司盈利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未来公司亦不会大规模投资金融资产,因此,未来本公司不会对非经常性损益形成重大依赖”。

  恒大冰泉:40亿强推不见起色

  矿泉水作为恒大迄今为止推广上最为声势浩大的业务,也是恒大非地产业务中投入资源最多者,但其却是目前亏损最严重的业务。

  恒大冰泉启动于2013年10月左右,当年仅获得3480万元收入,亏损却高达5.52亿元;2014年营业收入达到9.68亿元,亏损却是创纪录的28.39亿元;2015年1-5月获得营业收入2.84亿元,亏损有所缩小,但也高达5.55亿元(图5)。

  

  

  恒大冰泉的巨额成本支出中,最大的一块来自于以广告推广支出为核心的销售费用。2013年恒大冰泉发生5.59亿元销售费用,是当期营业收入的 16倍;2014年恒大冰泉更是大手笔推广,全年发生销售费用32.53亿元,是其营业收入的3.36倍;2015年前5个月,恒大冰泉发生销售费用 5.76亿元,是当期营业收入的2倍(图6)。

  

  

  从数据来看,恒大冰泉的销售费用率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从2013年的1607%下降到2015年前5个月的203%。这似乎意味着,恒大冰泉获得同等的收入所需要的推广强度在减弱,其品牌开始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但实际上,其收入形势的改善或许只是一种假象,另外两组分析数据却呈现出另一种反差。

  其一,恒大冰泉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处于持续增加之中,从2013年度的0.39%增加至2014年度的5.08%,2015年前5个月进一步提高至87.82%(表4)。其2015年前5个月2.84亿元的销售收入中,竟然有2.5亿元是应收账款。

  

  

  根据恒大冰泉披露的收入确认方法,货物已经发出并经客户验收时,确认收入。换句话说,恒大冰泉只要把货发出,到达经销商的仓库并验收,则视同完 成了销售,可以确认收入,于是获得了一笔应收账款。至于货物在经销商那里是实际已经卖出,还是呆在经销商的仓库成为了库存,似乎与恒大冰泉无关了。但实际 上,站在经销商的角度来说,是否支付货款是要视实际销售情况而定的。2015年前5个月,恒大冰泉的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如此之高的比例,即便不能说其销售 收入不是真实的,至少也可以说其销售收入是不健康的。

  其二,恒大冰泉的营业收入中,来自关联方的收入占比呈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从2013年的0.22%提高至2014年的6.13%,2015年前5个月进一步提升至28.4%(表5)。这反映出恒大冰泉的营收越来越依赖关联方的贡献。

  

  

  此外,自2015年起,恒大地产集团开始变相补贴恒大冰泉。细看表5可知,恒大冰泉2015年1-5月在主营业务收入之外另获得一项“其他业务收入”,而2013年及2014年是没有这项收入的。

  恒大冰泉披露显示,其他业务收入是因向恒大地产集团提供广告服务而获得的收入。其通过“恒大冰泉”网络宣传平台,为关联方恒大地产集团提供恒大 系列楼盘促销广告,广告合同计费标准为:以矿泉水实际销售量计算,每销售一瓶,恒大地产按照0.5元/瓶的标准向恒大冰泉支付广告费。

  2015年1-5月,恒大冰泉因此而获得了恒大地产支付的5779.39万元广告费。合同约定2015年恒大地产支付给恒大冰泉的广告费用上限为2.3亿元,以后每年1月份双方根据上年实际销量商定该年广告费上限。

  恒大冰泉披露的信息显示,其市场定位为8元/L以上的中高端矿泉水市场,主要竞争品牌是景田(4-6元/L)和昆仑山(8元/L以上)。但实际上恒大冰泉的实际售价远远未达到其预期的定位。

  按照恒大冰泉8元/L的价格定位,一瓶容量为500mL的矿泉水售价应该为4元/瓶。但恒大冰泉的实际售价会是多少呢?

  根据恒大冰泉所收到的5779.39万元广告费,以及0.5元/瓶的计价标准,可以测算出恒大冰泉2015年1-5月的销售数量为1.156亿 瓶。而其2015年1-5月的主营业务收入(即卖水收入)为2.265亿元,按照实际销量1.156亿瓶计算,其单价为1.96元/瓶。

  虽然恒大冰泉容量有350mL、500mL、1.25L和4L四种不同的规格,但其最主流的依然是500mL装的。换句话说,其500mL装的矿泉水实际仅卖大约2元/瓶,远非其所宣称的高端定位。

  京东上的价格信息显示,一箱恒大冰泉(500mL、24瓶装)标价为96元,折合单价确为4元/瓶,但恒大冰泉在京东上长期进行买一赠一的促销,实际价格也仅为2元/瓶。

  恒大冰泉标榜高端,品牌定位上对标依云、昆仑山等高端矿泉水,但在实际执行时压力重重,不得不降价促销,陷入与农夫山泉、怡宝等定位更低的品牌竞争漩涡中。

  2013年11月至2015年5月,恒大冰泉投入的销售费用累计高达43.88亿元,但依然未能令其业务走上正轨。

  地产主业会否被拖累?

  随着多元化业务一个接着一个上马,恒大自然要被问及的一个问题是,其财务状况是否会恶化?

  恒大地产自上市以来,营业收入及净利润皆处于稳定增长中,2014年营业收入达到历史新高的1114亿元,成为收入破千亿的五大上市地产商之 一,净利润也达到180亿元的历史最高水平;2015年上半年,营收为777.4亿元,净利润为132.9亿元,同比分别上升22.7%和40%。

  根据恒大地产财报披露的信息,2013年其非地产业务产生营业亏损6.73亿元,相较于该年度250.44亿元营业总利润,是个相对很小的比 例;2014年其非地产业务产生营业亏损31.26亿元,相较于该年度285.53亿元的总营业利润,虽然比例有所提高,但也没有对其整体盈利产生太大影 响(图7)。

  

  

  不过,这个营业利润数字并不能反映出恒大非地产业务对其利润的整体影响。根据恒大地产财报附注的说明,其非地产业务营收仅包括生产销售矿泉水、粮油、食用油以及乳制品,而足球俱乐部、文化产业、百货、超市、母婴、畜牧业等业务并未纳入其中。

  以净利润为口径,可以分别拆解估算一下恒大非地产业务对其整体净利润的影响。以2014年为例:恒大淘宝足球亏损4.83亿元,恒大地产按比例 分担其中60%即2.9亿元;恒大文化产业如果不计算其股票投资收益,旗下院线、影视等六家子公司2014年共计亏损0.53亿元;恒大冰泉2014年亏 损28.39亿元。以上有明确数据的三项,共计亏损额为31.82亿元。

  另外,还有无准确公开数据的粮油、乳业、百货、超市、母婴、医疗整形、畜牧业,这些皆为2014年刚刚开始启动的多元化业务,由于启动投资规模较大,第一年处于亏损状态也是大概率事件,假设平均每家亏损0.8亿元,合计大约要亏损5亿元以上。

  那么,恒大除地产之外的所有多元化业务,2014年总计亏损大约37亿元。这个数字相较于恒大2014年全年180亿元的净利润而言,虽谈不上伤筋动骨,但已然是不小负担。

  从恒大地产的销售费用数据也可看出其成本开支的巨幅增加。2011-2013年,恒大地产的销售费用率稳定维持在4.5%上下,2014年猛增 至8.22%,几乎翻倍(表6)。2014年恒大地产销售收入1113.98亿元,较2013年增幅仅为18.92%,而其销售费用高达91.54亿元, 较2013年暴增112.39%。

  

  

  恒大的销售费用之所以如此飙升,并非地产业务的销售开支剧增,而是以恒大冰泉为代表的非地产业务的巨额推广开支所致。鉴于财务压力的增 加,2015年恒大明显压缩了非地产业务的推广预算。以恒大冰泉为例,其2014年发生销售费用32.53亿元,2015年1-5月大幅压缩至5.76亿 元。

  从资产负债率的横向对比来看,恒大与万科、万达等几家营业收入过千亿的上市地产商近两年基本同处于接近80%的水平(图8)。但恒大与其他几家 不同的是,恒大在2013年及2014年各发行了金额为250亿元及279亿元的两笔永续债券,合计高达529亿元。而该永续债券在恒大的资产负债表中被 列为与股权性质相同的权益类资产,而非负债。

  

  

  永续债券是一种并不约定到期期限的债券,持有人也不能要求清偿本金(债券发行人可以选择归还本金赎回债券),只可以按期取得利息。永续债特点体现为高票息、长久期、附加赎回条款并伴随利率调整条款。

  正因为债券持有人不能索取本金,其性质上就类似于可以定期索取股息的优先股。同时,永续债券不同于股权的是,支付给债券持有人的利息可以在税前 扣除,而支付给股票持有人的股息则不能在税前扣除。因而,永续债券虽然票息更高,但具有一定的节税功能,相当于抵消了一部分利息成本。

  如果将永续债券视作负债,则恒大地产2014年的资产负债率将由76.31%提高至87.45%,明显高于其他几大地产商。因而,其通过扩大负债来提高多元化投资的空间已经相当有限了。

  从恒大地产的现金流状况来看,也是有所恶化。经营性现金流为负数、主要依靠融资性现金流支撑业务扩张,是地产行业的普遍常态,恒大地产也不例 外。近5年来,恒大地产的经营活动及投资活动的净现金流全数为负,完全依靠融资活动的净现金流维持其资金链。值得注意的是,其2014年末的现金余额从 2013年末的401亿元大幅下降至298亿元(表7)。这反映出其资金链有所吃紧,显然对非地产业务的支持力度会有所下降。

  

  

  综合而言,恒大多元化的整体财务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但其财务挪腾空间已经有所下降,这就要求恒大在日后的多元化中需要更加谨慎为之。

  对标万达?

  多元化与专业化从来都是企业经营领域争论不休的问题,也从来没有非此即彼的标准答案。无论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两大阵营皆诞生了大量的成功标杆,也存在数不尽的失败案例。

  典型的多元化理论认为,多元化的核心在于通过不同业务的组合来构筑企业稳定的现金流。为形成稳定的现金流,多元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或者是不同周期业务的互补,或者是正现金流与负现金流业务的对冲,或者是跨时段风险对冲,或者是跨地区风险对冲。

  但是,显然无法用成熟的多元化模型去分析恒大,因为其非地产业务还处于起步状态,与地产业务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完全谈不上相互之间的互补与对冲。

  在实际的业务模式上,恒大与万达倒是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万达投资过足球,现旗下有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有酒店、院线,有百货、儿童乐园,而这些也正是恒大正在涉足的产业。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万达的根基是商业地产,而恒大的根基是住宅地产。

  资料显示,恒大于2010年开始在一些省会城市储备城市综合体项目。按照当时许家印的说法,“我们的概念要做省会城市以上的地标性城市综合体,现在项目也在筹备中。我们的想法是,在未来的10到20年之间,能够在全国每一个省会城市都有恒大的地标”。

  许家印的设想,与王健林“万达广场就是城市中心”的理念如出一辙。

  自2000年万达开始进军商业地产之后,其开发的“万达广场”经历了三代的更新迭代。截至2014年末,万达在全国超过110个城市开发了 159个万达广场(已开业107个),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8个万达城,商业地产总盘子超过5600亿元(详见本刊2015年1月号《万达还能走多 远》)。

  相较于万达在商业地产方面的庞大规模,恒大在商业地产的布局相差甚远。及至2014年年报,恒大也未详细披露其在城市综合体开发方面的进展。

  万达依托其商业地产的物业优势,其旗下的其他业务也几乎同步扩张。截至2014年末,万达院线在全国布局了182家影院;万达百货开业99家; 大歌星KTV开设了105家连锁店(后转让给第三方);万达酒店则拥有62家完工酒店。就规模而言,该等业务皆属于细分行业第一,这种协同带来的扩张速 度,往往令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而恒大不具备万达商业地产的优势,其多元化的步伐明显缓慢很多。

  以院线为例,万达院线2005年设立时,正是院线行业风口张开前夕,因而其借助万达商业地产的物业优势广泛布局,2009年即拿下行业头把交 椅,将此桂冠维持至今,且优势有扩大的趋势(详见本刊2015年1月号《风口的万达院线》);反观恒大院线,设立至今也已满5年,开业的影城数量仅22 家,银幕数154块(截至2015年5月末),仅为全国银幕总数的0.65%。早在2011年,恒大就计划在旗下主要的200个楼盘布局自己的院线,预计 每个楼盘投资2-6块银幕,实际银幕数量将达到1200块。如今,实际的进展较当初的计划相去甚远。

  恒大院线2015年前5个月的票房收入为3741.45万元,高于2014年全年的2789.61万元,但即便按前者计算,也仅为2014年全国总票房的1.26‰;而万达院线2014年实现票房收入42.1亿元,占全国总票房的14.46%。

  虽然目前院线行业的红利还在继续释放,但恒大院线要取得看齐万达院线的地位,没有前期商业地产的广泛布局几乎不可实现。

  其实,作为商业地产多元化的先锋,万达在地产之外的业务,除了万达院线大获成功之外,其他诸如酒店、百货等业务则谈不上成功。酒店业务处于微利 状态,而百货业在电商的冲击之下至今未实现整体盈利。拥有近百家门店的万达百货一直都是王健林的一块心病,2015年7月,其终于决定关闭其中的45家门 店。

  恒大跟随万达的脚步布局酒店、百货、超市,胜算能有几何?恒大在2011年就曾对外宣称,其在建及已规划的酒店项目遍布全国20余个省市,但截至2014年年报也无详细披露酒店业的详情。而2014年方才成立的恒大百货、恒大超市,即要面临电商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如果说恒大院线、恒大百货、恒大超市、恒大酒店等多元化布局,与恒大誓言要进入的商业地产领域存在天然协同效应的话,那其所投资的恒大冰泉、恒大粮油、恒大畜牧、恒大乳业等消费品业,则与地产业务难言协同性。

  先行一步的万达多元化,虽然目前而言还称不上成功,但至少其多元化的内在逻辑是清晰的。而恒大的多元化,则缺乏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

  再回溯恒大某些多元化业务启动时所宣称的百亿甚至千亿的投资额,而如今的进展及成果却乏善可陈,或正印证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来源:新财富杂志9月号 作者:苏龙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310

夾縫中的波蘭敲響中國大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3670.html

夾縫中的波蘭敲響中國大門

一財網 王丹陽 2015-11-18 16:53:00

夾於歐洲與俄羅斯中間,並經歷過更曲折的經濟制度轉軌後,波蘭比一般歐洲國家更能“放低身段”,務實、低調地思考“站隊”問題。

深秋的華沙清晨,若是碰到陰雨天,直到9點天還是微熹的樣子。從幽藍的天色和路燈的交相照明下,這座城市跟其他現代化的城市並無二致,只是偶爾有那麽幾幢灰黯粗樸的老建築,透出一副從戰爭中挺過來的未變的舊顏。

今年10月下旬,對波蘭來說,恰逢兩件大事。一是五年一度的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二是時隔四年的新一屆議會選舉。在電視里,能看到的兩大節目也就是周而複始的鋼琴賽直播以及喋喋不休的選舉前拉票。

那幾天晚上,音樂和政治將每一個傳統的波蘭家庭聚集在電視前,而一到了白天,整座城市人跡稀疏,沒有鳴笛和工地的機器轟鳴聲,金色的櫟樹葉子鋪滿了雨中的濕地。不及巴黎的喧囂和瑣碎,也不及柏林的厚重和寬廣,華沙這顆“中歐的心臟”、“中心的中心”,有它自己內斂的心跳。

在波蘭信息與外國投資局組織的為期一周的中國記者考察團中,包括《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內的中國記者頻頻感概“原來波蘭已經那麽好了。”在這句充斥著政治和歷史的雙重悖論意涵的話背後,這個正在歐債危機余波中堅挺的國家再次來到了選擇的十字路口。

劫後重生的波蘭首都華沙

中國情結

專職翻譯畢達(Bida)是華沙大學國際關系系出身,第二專業漢語,他很少對中國客戶提他那拗口冗長的斯拉夫姓名,而用了這麽個名字。他的聲音略帶疲憊,是因為前一晚等待鋼琴賽的冠軍出爐而未眠,而那天晚上,在愛樂音樂廳的大堂里擠滿了因無票而不能入內的市民,他們滿足地觀看著視頻直播。

畢達雖不會彈鋼琴,但他極其熟稔肖邦的作品,他像大多數波蘭人一樣將肖邦奉為至尊。那天,一位韓國選手奪了冠,畢達對本報記者解釋,“他們可以自選肖邦的兩首concerto(協奏曲)之一來彈,但他選了難度更高的第二首,而且據評委說,幾乎沒有錯音。”

除了鋼琴和中文,他略懂德語,也還聽得懂與波蘭語同為斯拉夫語系的捷克語、保加利亞語,這在高等教育水平頗高的波蘭,也足以堪稱社會精英。2005年,他畢業的時候,全波蘭只有華沙大學和波茲南大學教授漢語,且包含甲骨文,當時要學下來全憑興趣,所以一個班10個人,一半以上最終放棄了。

漢語對他變得實用是2012年春,時任中國總理溫家寶訪波蘭,他擔任了總理的隨同翻譯。那是他在日無新事的歐洲第一次感覺到一個東方國家的滾滾力量,“整個波蘭就感覺是有什麽大事要發生,可能美國總統奧巴馬過來,波蘭人也不會那麽當回事。”他說。

那年,“16+1”機制也在華沙建立,那是中國和中東歐16個國家的常設會議機制,以促進雙邊經貿合作。而今,除了“一帶一路”,波蘭的大多高層官員所惦念最多的與中國的往來就是“16+1”。

在兩國關系的逐漸熱絡中,畢達接待中國團越來越頻繁,不乏地方政府、國企、央企考察人員。有一次,他帶著一個中國的企業去卡拉科夫考察,中途那位來自立陶宛的司機要先行告辭,於是說了一通道別的話。輪到他翻譯的時候,他突然話鋒一轉開了個玩笑:“這位先生想表達一下自己對於‘一帶一路’的看法。”在座所有人突然睡意全無、挺直腰板了傾聽。

“我沒有想到,中國人那麽在乎‘一帶一路’。”他始終記得這個橋段,而當他老是把“一帶一路”掛在嘴邊,並對此持有比記者更豐富的信息時,也足見他對中國的興趣,所以他多次認真地說道:“我是真的喜歡中國。”

這種喜歡始於對中國前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的了解,並受到當今中國泥沙俱下的經濟社會現實的激發,但可能還有基因上的牽連,就是兩國在蘇聯時代曾經緊緊重疊相仿的社會主義道路。雖然蘇聯解體讓波蘭也經歷了一段類似“休克療法”的陣痛,21世紀之交又相繼加入北約和歐盟,但中波兩國畢竟在戰後近四十年保持過步調的一致,留下一些“親緣”的痕跡。

華沙街頭偶爾可見安寧的危樓

暮色中的華沙瓦津基公園,以一尊倒映湖面的肖邦青銅雕像而被人矚目。外人不知,若走進它背後那一溜燦若艷霞的秋林,再走十來分鐘曲折幽僻的沙沙小路,是一座座稀疏、低矮的新古典主義式純白色洋樓,其中一座梅希萊維茨基宮從1958年起共12年,曾是中美大使級會談的場所。

當幾年後,毛澤東和尼克松的手握到了一起,幕後是在此幾經中斷和修複的共136次談判。這座並不起眼的小洋樓的二層一扇窗透出了燈光,那是工作人員為我們的到訪而打開的,提示著那個房間就是談判點。

向內張望,依稀可見白色的桌椅,和一副墻上的風景畫。“當時他們在談判的時候,為了保密,甚至是用寫字的方式交流的。”畢達在逐漸轉暗的天色中對我們說,四下萬籟俱寂。

“一帶一路”便車

2011年,中波雙邊關系躍升為“戰略夥伴”,之後的“16+1”又再添黏性。今年4月,波蘭申請加入亞投行,是中東歐唯一一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下稱“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夾於歐洲與俄羅斯中間,並經歷過更曲折的經濟制度轉軌後,波蘭比一般歐洲國家更能“放低身段”,務實、低調地思考“站隊”問題。

正如波蘭財政部副部長拉齊維爾(Artur Radziwill)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一帶一路’會帶來大量的基礎建設需求,我們希望幫助東歐、亞洲,並通過此成為東歐的帶頭人。”他參與了加入亞投行談判的全過程,認為“本來波蘭以中小企業為主,是不會去陌生的亞洲的,但通過研究,發現亞投行的政策像歐洲投資銀行,所以能習慣。”

波蘭也曾跟著許多歐洲國家糾結於“一帶一路”的最終指向。今年2月,波蘭智庫東方研究中心(OSW)教授Marcin Kaczmarski在《新絲綢之路:中國政治的利器》中認為,“這個計劃是中國對俄羅斯倡導的一體化項目‘歐亞經濟聯盟’的反應,它使北京既能在中亞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又不必公開與俄羅斯競爭。”

所以,他說,“它是一個開放的政治項目,沒有清晰的定義和界限,結果是擴大中國政治影響的基石。”但時至今日,波蘭官方愈益明白:就目前來說,重點更多是經濟層面的。

人煙稀少的華沙古城外圍

雖然波蘭自己也說不清楚,它在古代與絲綢之路具體有何關系。“歐亞大路有數條不同鐵路線,如果是西伯利亞鐵路,列車將穿過波蘭;如果從斯洛伐克走維也納,或經保加利亞向北,也將繞過波蘭。”

波蘭能確定的是,從鐵路貨運上來講,它是中亞及東歐通向歐洲的樞紐(hub),不論是中轉貿易還是提升與周邊國家經貿依存度來講,“一帶一路”都是一個絕好的契機。

即使它很希望從中占得一席之地,但按照信息與外國投資發展局局長馬伊曼(Slawomir Majman)的話,“中國需要重新發現它已經遺忘的歐洲的部分”。上海世博會時,馬伊曼親自帶隊來滬疇館,當時他們對上海人做了個調查,“很多人回答,波蘭可能在歐洲,也可能是俄羅斯的一部分,或者是,好像是歐洲人,但更像是比較窮的俄羅斯人。”

如同在調查當中,很多人會回答“比利時比波蘭大”一樣,一些中國投資者來波蘭找機會時,也顯露出同樣的盲區。“最大的問題是把在東歐別的國家或非洲、東南亞的經驗簡單複制到波蘭。”馬伊曼說。

去年,中國與匈牙利、塞爾維亞簽署了一項從布達佩斯到貝爾格萊德的高鐵協議,這也是至今中國在歐洲唯一承建的高鐵,但一衣帶水的波蘭對此並不“感冒”。馬伊曼特別強調:“西巴爾幹半島跟歐盟完全不同,跟歐盟合作,情況就複雜得多。”

波蘭今年的GDP增速預計3.5%,將是歐洲最高水平,雖然相較於中國的增速有點難以望其項背,但這絲毫不影響其作為歐盟國家的投資門檻。政府官員一再強調,他們不需要中國來此投資高鐵和高速公路,因為波蘭到2020年為止將得到專用於公共采購的歐盟補貼300億歐元,這將是全歐最高。

中國商人普遍“低估”了波蘭,“或還是認為我們是個計劃經濟的農業國”。馬伊曼舉例,有人從中國帶去一個顧問在波蘭當地轉了一圈,找不到門路會自動消失,這是讓信息與外國投資局最納悶的事。“他們應該請一位波蘭當地的律師,並仔細閱讀已經翻譯成中文的法律條款。”他說。

為此,該局專設一個“波中合作中心”部門,以接待中國投資者——僅針對中國人,這是絕無僅有的。讓波蘭耿耿於懷的是與中國巨大的貿易逆差,進口與出口比為10:1。雖然波蘭是首個與中國貿易額突破100 億美元的中東歐國家,但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中國對波蘭的非金融類投資額僅有4億美元,中國僅占對波蘭直接投資部分的0.02%。

95%重建

一位官員對本報記者打趣道,新波蘭的成立要比新中國晚40年,也就短短25年多的時間,但讓波蘭政府上下自豪的是,90年代後轉型的成功——它是歐盟唯一一個在近20年來沒有出現過經濟負增長的國家,沒有加入歐元區又讓它極大程度上幸免於歐債危機。

根據世行數據,波蘭在1990~2010年間,人均GDP從5473美元上升到19059美元,增速超越了俄羅斯的9119美元到18963美元。

歐洲有這麽個共識:波蘭是歐洲最後一塊綠洲。它是歐洲唯一成功規避2008年金融危機的國家,也在全球制造業最適宜投資國排第三。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2011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增長17%,同年,波蘭外資直接流入從9700萬增至1.4億美元,增速達46%,近前者3倍。

波蘭的物價跟其他歐盟國家不可同日而語,如果說去年12月,波蘭人均月收入是4300茲羅提(約合1010歐元),那它的歐盟鄰居德國是3400歐元。華沙市中心的住宅均價在1萬茲羅提左右;在最經典的16世紀拜占庭風格的傳統餐廳Fukier,一道主菜的價格也就50元人民幣上下;而在外觀及內飾古舊灰沈沈的五星級酒店喜來登,一晚房價相當於中國的四星級酒店。

這種樸素和不事雕琢的民族性格同樣體現在縱貫波蘭的母親河維斯瓦河兩岸。從華沙老城廣場的高臺眺望維斯瓦河,如同一條小渠,它西岸的土黃色沙提盡收眼底,散布著不規則的小樹。波蘭人認為,不該改變它原始自然的樣子,於是沒有翻修。

從古城制高點眺望維斯瓦河

1944年華沙起義時,納粹的軍隊曾占領了西岸,對全城進行毀滅式轟炸。站在老城廣場,畢達雲淡風輕地說道:“凡是我們眼里所看到的,95%的建築是戰後重建的。”雖然老城原來的王宮等建築可追溯到16世紀,但畢達打趣道:“這是20世紀70年代的老城,我知道我們不能和巴黎、羅馬比較。” 

而整個老城基本是按照原貌複原的,在納粹入侵之前,華沙大學建築系的專家將此所有建築圖紙保存了下來。就在居里夫人故居的那條布滿琥珀店的小巷子,許多沿街的沙土門楣上可見密布的彈孔,那是因為納粹炸平了全城,但一些房屋結構沒有粉碎,波蘭人為了最大限度保留原貌,在廢墟里辨認可用的部分,利用在新建築里。

從著名的克拉科夫郊區大街一端望去,多是乳白色的新漆建築,納粹為華沙留下兩樣真跡:一是哥白尼雕像,當時他們覺得,哥白尼那樣偉大的人物不會是波蘭族或猶太人,所以沒有毀壞;另一是如今躺在聖十字教堂內的一根柱子里的肖邦的心臟,當時整個教堂被炸平,但納粹認為德國的作曲家對肖邦的創作有過啟發,故取了出來。

最重要的聖十字教堂二戰間曾夷為平地

波蘭人毫不諱言二戰給整個國家帶來的毀滅式打擊,以至於至今波蘭仍在歐共體里飛速趕超,它的崛起也似乎仍未完成。我問畢達,你們還恨德國嗎?他說:“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我現在還不能回答。“但歷史的賬本在多極化的世界格局和多邊經貿關系里逐漸模糊,如今,德國已經是波蘭第一大貿易夥伴,也是波蘭第一大出口國。

三面“受困”

10月23日,總統外交顧問Krzysztof Szczerski匆忙邀見了本報記者在內的中國媒體代表團。就在兩天後,波蘭將進行議會選舉,這次選舉被視作1989年後最重要的一次,在歐盟模式陷入僵局之刻,它將決定波蘭今後的道路選擇。

而Krzysztof Szczerski要會見中國記者的目的,就是告訴我們:“不同黨派間最大的矛盾是怎樣瓜分國內的利益,但經濟方向上看不出有多大區別,波蘭需要新的經濟發動機。”

當有記者問道,美國和中國在同時倡導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和亞投行時,波蘭該如何選擇?他的回答再次印證了波蘭人的務實:“最好的經貿制度當然是最普遍的,但是在世貿組織(WTO)逐漸式微的情況下,湧現了更多地區聯盟,讓我們突然要選擇跟著誰,無論如何我們會根據波蘭的實際利益來選擇。“

10月25日,反對黨法律與公正黨贏得選舉,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並有權單獨組閣。該黨一直對加入歐元區持保留態度,並反對接收中東難民,是匈牙利式的“非自由民主主義”的擁躉。這在習慣了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波蘭,是一次重大的轉向。

波蘭人需要全新的執政理念,區別於之前的親歐;但對於部分知識精英來說,唯恐保守主義政府陷入匈牙利模式,即雖然是歐盟國家,卻是俄羅斯政策在歐盟的鼓手。匈牙利總理奧爾班今年在布達佩斯接見了普京,這讓波蘭人極為震驚。

匈牙利單方悖離90年代以來的自由經濟政策,也意味著1992年四國(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建立的維謝格拉德集團(Visegrád Group)趨於廢弛。該集團曾是四國為了向市場經濟過渡、加入歐共體的協商組織。

實際上,波蘭和俄羅斯的關系近日硝煙叠起。10月初,俄羅斯駐波蘭大使安德烈耶夫在接受一家電視臺采訪時說,“二次世界大戰開戰之前,波蘭曾經阻擋反納粹德國的結盟。”他稱,後來前蘇聯入侵波蘭東部並非侵略行動,而是“在德軍明確入侵之前確保前蘇聯安全的行動”。

對此,波蘭總統府新聞秘書回應,此言就像“打了我們每個人一記耳光。”俄波關系落到1945年來的冰點,波蘭對東部局勢的變幻日益不安,仿佛烏克蘭危機、克里米亞問題上一顆彈片都能侵擾到它。

在國際關系上,向左還是向右,向東還是向西,使波蘭來到了十字路口。在西方,歐債危機剛趨平緩,難民問題又升溫。德國在9月份開放德奧邊境吸納敘利亞難民,華沙大學國際關系教授Gogdan J.Goralczyk開玩笑地說:“默克爾是我們最大的頭疼,她不能預測將來會有多少難民進入歐洲。”

Bogdan教授言間流露對波蘭未來的擔憂

形成反差的是南邊的匈牙利,保守派紮堆的奧爾班政府築起了三米高的柵欄阻攔難民,這在波蘭看來也是潛在危機,“這等於在1989年後又在歐洲築起一道墻。”

而歐債危機的惡果是在歐盟內部產生的信任危機,統一貨幣,卻沒有統一銀行,更糟的是外部因素入侵時沒有統一的外交。當希臘面臨退歐選擇,英國卡梅倫政府又承諾在2017年進行退歐公投,波蘭開始懷疑,之前是否跟歐盟跟得太緊,而一直忽略了東方。如果留在一個由德國主掌的歐盟,波蘭顯然不情願,那就意味著要被這個最大出口國牽著鼻子走。“所以唯一能確定的是,我們將跟著美國,留在北約。”Gogdan說。

他早年是外交官出身,曾為駐亞洲多國大使,當波蘭政府開始跨出歐洲大陸時,他頻頻被邀作高級顧問。“波蘭從上世紀90年代一直往西看,往東看只能看到俄羅斯,如今俄羅斯對波蘭實行食品禁運,我們越來越需要找新的市場。但遺憾的是現在波蘭政府都沒統計過在中國有多少波蘭人。”

不管是跟著美國走,還是把目光投向東方,波蘭都亟待從歐洲紛繁複雜的地緣局勢和經濟泥淖里抽身。Gogdan至少認為匈牙利有一點是正確的,那就是跟俄羅斯、中國有具體的經濟建設項目,比如與俄羅斯有天然氣管道,與中國有布達佩斯的高鐵。與中國合作,是夾縫中的波蘭新看到的一道光。

編輯:潘寅茹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420

鬧市中的街市


這裡是聞名世界的Victoria market,為位墨爾本市中心。這一番景像,就像在中環遮打道開啟了一個露天街市。

一般香港人先會問,這裡的舖租很貴嗎?

其實澳洲的商業結構,小企業佔了九成。為了平衡各方的利益,政府不得抹殺小商戶的生存空間。再者,大企業、小企業各有各市場,若然單憑Victoria market,就令維省兩大超級市場的生意額動搖,這種大企業未免太軟弱?

Victoria market的商戶長期都是小本經營,歷史悠久,深受本地人和旅客歡迎。 Victoria market售賣式各樣產品,生意源源不絕。這裡沒有人賣藥、賣奶粉,反而有人售賣手工藝和玩具。但談到最吸引,依然是新鮮的水果和魚類。要證明自己是個有信譽的地方,向遊客售賣推銷新鮮食物就是自信的表現。

所以,誰敢再取笑「調理農務系」是爛科目?說不定是技術移民的跳板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919

航天任務中的迷信活動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4688

在美國宇航局的航天任務中,凡是有重要時刻,如在其他星球上登陸等,都會用瓶裝花生來迎接。這種儀式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執行的被稱為“徘徊者”號的系列航天任務。圖中顯示:“好奇”號在火星上登陸之後拿出來的一瓶花生。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在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天機構中,許多儀式至今仍在繼續。多數儀式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可謂離奇古怪。在俄羅斯,航天員在發射之前要做很多事情,包括:接受牧師保佑、理發、在門上簽名和在公共汽車的輪胎上撒尿;在美國,航天員常常也要進行類似的活動,其中包括:玩撲克牌直到指揮官輸掉,成功的非載人發射要用豆類食品和玉米面包來祝賀,重大的登陸時刻要用瓶裝花生來迎接,等等。

“阿波羅13”號的一個氧氣罐發生爆炸,致使該飛船在太空之中處於困境。但是在1970年4月17日,“阿波羅13”號安全地返回地球。

這個事件震動了美國宇航局的高級領導們,局長詹姆斯·貝格斯對13這個數字非常害怕,從那以後美國幾乎所有的航天任務不再以13這個數字命名。

在人類努力進行太空探索的過程中,這僅僅是仍然存在的許多迷信觀念之一,這證明了一個火箭科學家並不一定是沒有信仰的人。

從拿出瓶裝花生到對著公共汽車輪胎撒尿,各種各樣的迷信活動和儀式存在於各個航天機構中。在進行航天發射和執行航天任務期間,不管是俄羅斯人還是美國人都會舉行一些儀式,這些儀式有的十分正常,有的非常奇怪,樣式繁多。

例如,對13這個數字的害怕被稱為“十三恐懼癥”,在某些參加航天飛行的人看來,這種恐懼癥可能是不尋常的,也是非理性的。但是,這種恐懼癥一直都存在。從1981年到2011年,航天飛行中的航天飛機采用了相當奇怪的編碼系統,其原因實際上也在於此。 

每次航天飛機任務的編碼都是以STS開頭,後面是任務序號,因此STS-1代表1981年4月12日的首次航天飛機任務,STS-2代表下一次任務,以此類推。然而,這樣的編碼方式持續到第9次任務的時候,第10次任務沒有被稱為STS-10,而是被叫做STS-41-B。

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第13次任務很快就要到來,在“阿波羅13”號事故之後,美國宇航局局長貝格斯不允許把航天任務稱為STS-13。相反,采用了一個新的編碼系統。在該系統中,第一個數字代表那一財年(第10次任務時指1984年),第二個數字代表發射地點,那個字母代表那一年計劃發射的順序。因此,舉例來說,STS-41-B表示此次航天任務是1984年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的,是那一年的首次發射。

1981年,羅伯特·克里平成為駕駛航天飛機的第一人。2006年5月26日,在得克薩斯州的休斯敦,克里平接受采訪時證實了貝格斯的這個怪癖,他解釋說:“我的朋友吉姆·貝格斯是美國宇航局的時任局長,他具有十三恐懼癥,他說.再也不會有‘阿波羅13號’或‘航天飛機13號’了,因此我們要拿出一個新的編碼系統。因此在那段時間里,我們就真的為航天飛機任務拿出了這套複雜的編碼系統。”

在俄羅斯,源自1960年代並一直延續到今天的另外一種迷信活動,跟從哈薩克斯坦發射升空的航天員有關。

1961年4月12日,據說前蘇聯的首位太空人尤里·加加林中途停下來,對著運送他到發射臺的公共汽車的輪胎撒尿。當然,這在當時是有其必要性的,現在的航天服配有尿抽吸裝置,不必這麽做了。

但是,每當從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進行發射時,男性航天員都要對著運送他們到發射臺的公共汽車的輪胎撒尿,正如多年前加加林所做的那樣,這在當今已經成為一個傳統。女性航天員不必這麽做,但是據了解她們都要把自己的尿液用小瓶帶來,潑到輪胎上。

此外,在發射之前,所有從哈薩克斯坦升空的航天員都要在加加林的留言簿上簽名,這個留言簿來自加加林在戈羅多克的舊辦公室,里面包含數百名從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升空的航天員們的簽名。

事實上,由於發射升空是任何航天任務的最危險環節,許多當今的儀式都是在火箭發射前的短暫時段舉行的。

例如,當美國航天員還從美國本土發射升空的時候,在發射當天的早上他們的早餐都吃牛排和炒雞蛋。在加加林成為太空人幾周之後,美國首位太空人艾倫·謝潑德在1961年5月5日進行太空飛行之前,吃的是同樣的早餐。幾年之後,美國本土的發射重新開始之時,很可能會重新看到這種早餐儀式。

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的另外一種迷信觀念也跟食品有關,但這次是花生。

2012年當“好奇”號探測器在火星著陸後,一些觀察員發現,幾張辦公桌上突然出現了瓶裝花生,他們當時也許會感到驚訝。原因是,對於航天任務來講,花生被當作幸運的符咒。

這種儀式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執行的被稱為“徘徊者”號的系列航天任務。這些航天任務的目的是環繞月球飛行,並為月球拍照,但是最初的六次任務不是在發射期間失敗了,就是在軌道上失敗了。第七次任務終於成功了,這時恰巧有人將花生帶到了任務控制臺。自從那時以後,由噴氣推進實驗室實施的發射和登陸,都會將帶有任務名稱的瓶裝花生帶到辦公桌和控制臺上。

再回到俄羅斯,那里有一些一直持續當今的儀式。

1960年10月24日,R-16號導彈爆炸;1963年的同一天,R-9導彈爆炸。此後,俄羅斯的任何發射都不再定於10月24日進行。第一次爆炸事故通常被稱為“涅德林災難”,當導彈在發射臺發生爆炸時,有一百多人遇難。

在俄羅斯的載人發射前夕,禁止機組人員觀看火車在發射之前48小時運送火箭到發射臺,相反,機組人員必須要理發。

在發射升空前一天,由一位東正教牧師通過向航天員們噴灑聖水為他們祝福。在發射前一天晚上,機組人員聚集在一起觀看1969年的影片《沙漠白日》,這是一部由美國西部電影改制的影片。在發射當天,他們要在啟程去發射臺之前啜飲香檳,而且要在自己居住的賓館房間門上簽名。

由指揮官選擇一件“驅邪物”——通常是一種可愛的玩具,在發射之時掛在“聯盟”號的飛行艙中。當“驅邪物”在電視攝像機屏幕上飄起來的時候,地面團隊就知道機組人員處於地球軌道上了。

對於發射,美國宇航局也有相當多的傳統。當然,由於目前發射不在美國本土進行,這些傳統活動也有一段時間沒有舉行了,但是人們可以想象,到本世紀晚些時候發射重新開始之時,這些傳統活動很可能會再度開始。

其中一個比較離奇的儀式是,在開往發射臺的途中,機組人員要停下來,玩五張牌遊戲,他們要一直玩下去,直到指揮官輸掉為止。早在1998時,前美國宇航局航天員溫斯頓·斯科特曾經告訴《芝加哥論壇報》的記者:“我們每次都要玩五張牌遊戲,我不知道為什麽,而且我也不知道誰會清楚這到底是為什麽。”

另外一個同樣奇怪的時刻是,在發射前的那頓早餐上,會有一個完全冰凍的蛋糕呈現在機組人員面前,但是這個蛋糕不能吃,只是放在那里,用機組人員的航天任務徽章圖案做裝飾。斯科特先生說:“當然,我們不吃那個蛋糕。我想蛋糕擺放在那里就是為了舉行某種儀式,我認為最初的時候那個首先得到蛋糕的人沒有將其吃掉,因此我們現在也不能吃。”

發射之後,團隊成員及參與嘉賓會聚在一起吃一頓豆類食品和玉米面包,這個傳統開始於1981年4月12日的航天飛機首次發射之後,自從那時起每次發射都會將這樣的傳統繼續下去。

另外一個發射之後的傳統是,在發射之後都要把團隊中新手的領帶剪斷。在飛行員進行首次單獨飛行之後,普遍都這麽做,美國宇航局也是這樣。

在俄美兩國的航天機構,實際上在全世界其他的航天機構中,其中的某些儀式似乎根本不會消失。

考慮到這個行業的性質、壓力和危險性,隨著時間的推移,采取這種幸運符咒式的儀式或許就不太令人感到奇怪了。

有誰知道未來將會舉行什麽樣的儀式呢?或許,首批踏上火星的人們將在離開地球之前速戰速決地玩一把撲克牌遊戲!

胡德良譯自英國《每日郵報》網站http://www.dailymail.co.u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342

《羋月傳》中的緙絲要進國際市場 上海絲綢邁“新絲綢之路”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0462.html

《羋月傳》中的緙絲要進國際市場 上海絲綢邁“新絲綢之路”

一財網 劉瓊 2016-01-18 17:01:00

由於緙絲工匠奇缺,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緙絲工藝品在市場上行情看漲,每年的漲幅都有15%~20%,重要原因之一是緙絲工藝品的成本中80%都是人工成本。

“一寸緙絲一寸金”,熱播劇《羋月傳》中一件需要半年才能制作完成的緙絲繡羅衫是楚威後和莒姬產生爭執的導火索。這種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到目前為止,是唯一不能被機器替代的織造工藝。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日前獲悉,中國現在從事緙絲工藝的人數已經不足百人,而為了將這項工藝繼續傳承發揚,以緙絲文化產品為主打品類的上海絲綢集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已與上海設計之都促進中心簽約,2016年將一同赴佛羅倫薩、倫敦參加“創意雙城記”品牌推廣活動,希望依托“一帶一路”戰略把公司絲綢文化創意產品帶入國際市場。

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商業貿易路線的古代中國“絲綢之路”,將絲綢、漆器、銅鏡等帶入其他國家,上海絲綢集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呂鋼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現在希望除了傳統精華的絲綢工藝產品,更希望在國際市場打造和擴大中國絲綢品牌影響力。

緙絲價值不菲 但傳承遭遇困境

與一般通經通緯的織造方式不同,緙絲采用的是通經斷緯的方法織造,畫面的構成全賴緯線的變化,織出的圖案正反兩面皆同。由於不同顏色緯線所織成的圖形彼此不相關聯,因此會在圖案形狀周圍留下鋸齒狀的空隙,形同雕刻,因此又被稱為“刻絲”。

緙絲文化創業產品,是國有控股企業上海絲綢集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核心品類,該公司旗下擁有輕奢品牌“海上絲韻”。2010年,其母公司上海絲綢集團(東方國際為其控股股東)決定結合上海創意城市、設計之都的概念來改造傳統行業,作為創意產品來將傳統絲綢和時尚絲綢進行結合。

2003年上海絲綢集團混合所有制改革,剝離出進出口業務,成立上海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後,後者旗下原創“商務時尚女裝品牌Lily已成為知名女裝品牌,在中國一、二、三線城市已經開設700余家品牌店鋪;2012年由上海絲綢集團和上海絲綢股份公司又共同出資成立上海絲綢集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海上絲韻”目前已有8家銷售點,以每年40%的銷售額在增長。

與Lily主打商務時尚女裝不同,“海上絲韻”品牌傳承了上海絲綢集團的傳統,旗下創意產品線涵蓋織錦畫、緙絲等工藝品以及文化產品,也在拓展服飾、家具、衍生品(化妝品、桑葉茶)品類。

緙絲藍牡丹

雖然絲織工藝品中刺繡、織錦等已經能用機器完成,與很多愛馬仕等國際奢侈品牌的產品一樣,但其中緙絲還必須用手工制作,產量不高。上海絲綢集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呂鋼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目前,中國能熟練掌握緙絲生產工藝的工匠不過百人,而該公司有20余人;同時他們還聘請了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王金山擔任技術顧問,“但即便滿負荷運轉,一年也不過生產十幾件大型作品,2015年公司緙絲產品的銷售額也只有200萬左右”。呂鋼表示。

2006年5月,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緙絲相關作品在歷次拍賣會上都極搶手,價值也與日俱增。2001年底,中貿聖佳推出清乾隆年間《禦制禦筆十全記》緙絲手卷,以120萬元開槌,後以352萬元的價格成交。2002年6月,在北京翰海春拍古代書畫專場上,備受收藏家矚目的北宋米芾題《長春圖》緙絲手卷以792萬元拍出,創下當時緙絲拍賣的世界紀錄,而到了2008年1月6日,北京文久國際拍賣會上,一件“乾隆緙絲梵字陀羅尼黃經衾”以7205萬元的天價成交。

呂鋼告訴記者,緙絲織造過程極其細致,一名工人至少需要學習五年才能上手做一些簡單的制品,而一幅45CM寬的緙絲工藝品,熟練工人每天也僅能加工2CM~3CM/天,10個月才能完成整副作品。由於緙絲工匠奇缺,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緙絲工藝品在市場上行情看漲,每年的漲幅都有15%~20%,重要原因之一是緙絲工藝品的成本中80%都是人工成本,沒有一定的漲幅,這些有技藝的工人也會耐不住寂寞。

中國絲綢做奢侈品牌從何開始?

呂鋼表示,“海上絲韻”品牌目標消費者為收藏者和商務禮品的采購者,從市場行情來說,“大師的緙絲作品供不應求,但由於整體市場對緙絲的了解不是很多,所以整體市場方面還尚未打開,而這也影響了緙絲工藝和熟練工人的保留”。

國際奢侈品牌中愛馬仕等都有絲綢類產品。相比而言,中國雖然是絲綢故鄉,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國絲綢也曾是古代歐洲的奢侈品,但現在中國本土的絲綢品牌知名度與某些國際品牌相距甚遠,在價格等方面也難以匹敵。

杭州一家知名絲綢企業CEO也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如果對標愛馬仕,其有178年歷史,但中國的絲綢品牌建設時間還很短。”在同愛馬仕高管的交流中,她也意識到,要做奢侈品牌一方面要沈下心來,嚴格把關從源頭開始的每一道工序的質量;另一方面,也要走到國際市場上了解遊戲規則。

在海外市場參展的過程中,上海設計之都促進中心秘書長王樂毅註意到:“中國絲綢漆器等產品較受歡迎,但品牌力比較弱。”在和國際品牌比拼的過程中,品牌力和宣傳力存在較大差距。

2010年,上海成功加入了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下的“創意城市網絡”,並授予“設計之都”的稱號。王樂毅表示,過去的三五年上海關於“設計走出去”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上海設計之都促進中心已經幫助設計企業在海外辦公、展覽以及市場推廣、孵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2015年9月已經在倫敦基地開售了一部分中國手工藝品。

對於未來市場的拓展,呂鋼表示,首先繼續拓展銷售點,計劃在三年內再拓展10個以上的銷售點,包括借助上海設計之都的平臺,拓展海外渠道;其次,會考慮開通線上銷售渠道,用O2O的做法開拓新的合作與銷售模式;第三,在定制產品領域,會通過政府渠道、圈層渠道繼續拓展。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6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