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台灣Mercue:用音頻作為移動支付手段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0/2189039.html
動支付是今年的熱門話題之一,可能大家對這點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而移動支付領域形式多樣的支付手段,也讓我們印象頗深。這其中就包括以Square為代表的微型刷卡器,以Google Wallet為代表的NFC近場支付,以支付寶為代表的遠程支付等等。

Square式微型刷卡器利用移動設備的音頻接口交換數據,而NFC支付更是需要將專用芯片內置到手機裡才能使用。然而最近我接觸到一個台灣的移動支付團隊–Mercue,同樣是利用音頻作為數據傳輸媒介完成近場支付,但其開發的技術卻不需要額外的硬件支持。

Mercue團隊成立於2011年,他們開發的這種利用音頻進行支付的技術名為CUE。用戶不需要額外的刷卡器,也不需要手機內置NFC芯片,只需 要安裝一個App,就能夠像使用NFC支付一樣「刷手機」完成支付操作。而整個過程中在設備之間幫助傳遞信息的,正是手機自帶的喇叭和麥克風。

更具體地說,當你使用支持CUE技術的手機結賬時,手機與商家的收款設備(手機、平板電腦或POS機)之間會通過特殊頻率的超聲波進行數據交換。不過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CUE通信的有效距離為5~10CM,所以交易時兩個設備之間需要靠近才能使用。

即使這種技術的有效通信距離有限,但你可能還是會擔心它的安全問題。Mercue 支付CEO 黃富榆告訴我們,支付過程中的每段信號都是即時編碼且獨一無二的,設備間傳輸的信息也都會經過AES加密,在交易完成後這些信號便會馬上消失,無法被轉錄再利用。

事實上交易過程中利用音頻傳遞的主要是用戶身份識別信息,這些信息會在Mercue平台進行再驗證和授權。這樣的做法像是把線下交易轉換成了網上購物,不過改變的只有支付方式,最後看起來更像是支付寶式的遠程支付。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Mercue支付雖然只是看似乎簡單地把特殊音頻作為數據交換手段,但它卻能把微型刷卡器、NFC以及行程支付的一些優點綜合 在一起,這確實是我剛接觸時也沒有預想到的。不過他們能做的卻不止這些,作為第三方平台,Mercue還能為線下商戶提供顧客忠誠度管理、個性化營銷等服 務。

此外,黃富榆還向我們透露,Mercue目前已經與台灣最大的線下現金流支付商家合作,計劃於2013年在手機上推出支付功能。而他們開發的CUE 技術也已經在美國、大陸、台灣等地申請多項專利。

而利用手機基礎的音頻功能完成更豐富的應用,似乎是我們最近能看到的一種新應用趨勢。例如,Chirp能通過一連串的模擬鳥叫聲完成圖片的傳送,而 國內的茄子快傳也在做數據傳送方面的努力。不過這些都只是些初步嘗試,相信我們將陸續看到更多以音頻作為近距離數據傳送手段的應用,甚至還可能成為社交類 移動應用的標配功能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52

喜馬拉雅VS荔枝FM版權爭奪戰:音頻正在成為下一個戰場?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18/149652.html

黑馬說:4月17日,喜馬拉雅FM召開了以“新聲活”為主題的首屆喜馬拉雅大會,多位音頻行業的自媒體人聚集一起,探討與商議音頻行業的未來。
 
大會開的熱鬧,似乎競爭對手也坐不住了。同一天,NewRadio播客平臺創始人楊樾發微博稱:多聽FM被其舉報侵權後,從App Store所有區域下架;荔枝FM發布公告,控訴被競爭對手惡意投訴導致下架,矛頭直指喜馬拉雅;有意思的是,當天喜馬拉雅FM表示自己擁有“大量獨家排他正版授權”。
 
一時之間,在線電臺應用進入版權混戰中。
 
事實上,2014-2015年是音頻行業集中爆發的一年。喜馬拉雅FM在2014年底宣布獲得5000萬美元B輪融資。此外,宣布自己獲得過千萬融資的音頻品牌還有優聽Radio、窄播、多聽FM等。從被低估到眾多創業者開始進入,音頻行業正在成為下一個競爭地。
 
文 | 本刊記者 孔明明
編輯 | 崔婧
 
從被低估到受青睞
 
早在2005年,互聯網便出現了音頻行業的雛形。當時,人們將音頻行業的愛好者稱之為播客,國內有土豆播客、播客天下等知名站點。不過因為制作節目的難度和收聽節目的不便捷,這始終只是一群播客擁簇的小眾事物,音頻也始終活在互聯網的邊緣。
 
近些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制作電臺的成本在降低,用戶也做到了隨時隨地使用,引發了整個音頻行業的繁榮。
 
2014年是音頻行業爆發的一年,湧現出大批互聯網音頻產品和平臺,音頻作為極便利的信息載體受到用戶、內容生產者、品牌廣告商,甚至資本市場的青睞。
 
喜馬拉雅FM聯合創始人余建軍面對媒體采訪時曾說,“音頻是一個被遠遠低估的行業”。從音頻行業過去發展的兩三年時間來看,雖然已取得一些不錯的成績,但若要立足於長遠的未來,音頻的真正價值才剛剛開啟。 
 
自媒體人的下一個風口
 
移動互聯網時代,閱讀本身正在越來越碎片化和淺嘗輒止。微信公眾號的打開率變低了,微博的活躍度降下來了,越來越多自媒體人的創作熱情,也冷了下來。
 
而音頻行業的崛起,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自媒體人加入。
 
據喜馬拉雅給出的數據顯示,在喜馬拉雅FM創立的這兩三年時間內,已發展了超過1.5億的用戶規模,創造了包括電臺、有聲小說、廣播劇、音樂等超1000萬量級的內容。
 
這激發了自媒體人對優質內容的創作熱情,而自媒體人持續不斷地輸出音頻內容,又吸引了更廣大的用戶群。
 
主播采采是喜馬拉雅FM平臺最當紅的娛樂主播,作為一個有聲自媒體人的創業典型,在喜馬拉雅FM發展的這兩年內,她被當做案例反複提及。
 
她曾是西安一個普通的講解員,因為不想放棄自己的主播夢而入駐喜馬拉雅FM,在音頻飛速發展的時間里,采采節目《段子來了》受到上百萬人的喜愛,節目總收聽量數以億計。她的節目也獲得眾多品牌的青睞,完成了從零到千萬的蛻變。
 
事實上,類似於采采這樣的聲音創業者並不在少數。據喜馬拉雅給出的數據顯示,目前喜馬拉雅FM共有5.5萬位認證主播,其中不乏采采這樣已經走向成功的聲音創業者。音頻是否是自媒體人的下一個風口?
 
下一步,“音頻+智能硬件”?
 
根據艾媒咨詢日前發布的《2014~2015中國智能硬件市場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智能硬件裝機量達到60億臺,預計2017年將超過140億臺。
 
在過去短短的兩年時間里,從智能手環、智能手表到智慧醫療、智能家居,從小而精到大而全,一系列的智能硬件創業公司紛紛冒了出來。阿里、百度、360、小米、騰訊這幾家國內的科技巨頭公司也都早早介入,在各個領域積極布局。雖然玩法不盡相同,但顯然沒有一個人願意錯過這場盛宴。
 
這其中,“內容服務+智能硬件”模式受到市場追捧,各大音頻平臺隨勢而動。
 
在這次喜馬拉雅大會上,喜馬拉雅FM宣布與科大訊飛合作,並推出“喜馬拉雅inside”,即將喜馬拉雅FM的海量音頻內容接入到各種各樣的智能終端設備中,諸如智能手環、音響、故事機,甚至冰箱、洗衣機、鏡子等,用戶可以在任何場所收聽到自己喜歡的節目。
 
喜馬拉雅FM CEO余建軍表示:“雖然我們涉足智能硬件,但依然是一家專業且專註於音頻產業服務的內容平臺,這一點是我們的基因,不會改變。涉足智能硬件的主要原因在於,我們在軟件、在雲內容服務方面有很深的積累,而硬件廠商在硬件方面很牛,如何做好“產品+內容服務”的整合,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是我們和我們合作方都在努力的方向。”
 
據資料顯示,喜馬拉雅inside擁有1000萬條有聲內容,涵蓋28個大類328個小類,300萬主播,5.5萬認證主播,每天實時更新,幾乎滿足了各類人群的娛樂需求。他同時強調的是:目前,喜馬拉雅FM簽訂了大量獨家排他正版授權,不必擔心侵權問題。
 
只是當天他即陷入侵權風波。截至此刻,荔枝FM和喜馬拉雅FM仍對此次侵權各執一詞。荔枝FM表示,將會采取一切法律手段追究造成其下架的始作俑者的法律責任。喜馬拉雅FM則稱,雖然之前曾因侵權進行過舉報,但並未收到App Store的反饋,因此下架原因可能並不是因為他們。
 
不管這場侵權風波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麽,音頻行業都正在被推到風口浪尖。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孔明明,編輯崔婧,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移動音頻行業硝煙又起。

10月20日,國內音頻分享平臺喜馬拉雅FM在其官方微博發布聲明,稱遭遇惡意誹謗,並已向公安機關報案。

事情起源於上周末在不少互聯網平臺上流傳的一篇“黑稿”,文章從三個方面“揭發”喜馬拉雅FM:1、“融資材料造假”,將市場份額寫成60%,而易觀國際7月公布的這一數據為25.8%;2、“據消息人士稱”,“目前喜馬拉雅FM的負債已接近2個億”;3、中央網信辦、廣電總局正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境外電視網絡接收設備專項整治行動。“由於版權或未經審核等原因”,“在首批公布的81款非法視頻軟件中,喜馬拉雅FM是唯一登上黑榜的知名音頻APP軟件,並涉總局黑榜”。也有相似文章稱,這些背後,源於該公司的“‘高位’恐慌”。

10月20日淩晨1:54,喜馬拉雅FM在其官方微博發布《關於喜馬拉雅FM被惡意誹謗的聲明》,就系列報道中提及的以上信息進行了回應。

喜馬拉雅FM方面稱,相關攻擊性文章系某友商組織指使“槍手”撰寫發布,並在官方聲明中貼出 “槍手”在微信群中通過有償轉發大規模散播謠言的截圖(如下):

據公開資料,電臺應用自2012年湧現,目前上線最早的蜻蜓FM、頻道最多的喜馬拉雅、略顯文藝的荔枝FM和主打車主的考拉FM用戶較為有名,此外、多聽FM、老品牌豆瓣FM、鳳凰FM也都存在一定的人氣量,目前移動音頻行業尚未如電子商務、專車、團購等領域那樣出現巨頭,這也使得競爭者之間容易發生容易混戰。

當然,從混戰到洗牌是個難以避免的過程,很多行業早期都要經歷這樣的混戰,曾經的“百團大戰”、叫車市場的“補貼大戰”,之前的P2P市場、學生分期購物及前前階段在線音樂行業等,而且有些行業發展多年仍舊存在諸多因競爭而起的亂象,比如OTA市場。

以下為聲明全文:

關於喜馬拉雅FM被惡意誹謗的聲明

近日,某友商組織指使“槍手”通過多個互聯網媒體平臺,連續發表數篇針對喜馬拉雅FM的攻擊性文章。文章內容大量虛構事實,更為惡劣的是,在多個媒體人及行業人士聚集的微信群中,通過有償轉發大規模傳播謠言,對我們的聲譽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對此,我們鄭重聲明:

一、“廣電總局公布81款非法視頻軟件,喜馬拉雅FM遭點名”的消息系謠傳,並非官方發布。

二、目前喜馬拉雅FM C輪融資計劃書並未在任何渠道公布過,系列文章中提及“喜馬拉雅FM C輪BP融資資料造假”的內容純屬捏造。

三、系列文章中提及“喜馬拉雅FM欠債2億”系惡意誹謗,目前喜馬拉雅FM現金流充裕,沒有一分錢負債。

系列文章作者,蓄意侵害喜馬拉雅FM的商譽,通過自媒體、門戶網站大規模傳播謠言。對此,喜馬拉雅FM已經查清造謠者身份信息,同時掌握了相關證據,並向公安機關報案追究造謠者的刑事責任。

今年以來,喜馬拉雅FM數次遭受“黑公關”攻擊,但這絲毫沒有阻擋我們高速發展的步伐,同時,也讓我們更加堅定了全心全意為我們用戶創造價值的信念,我們相信這才是行業健康發展的根本!

此外,部分媒體了解真相後已刪除相關內容,我們對此表示感謝。仍有一些不明真相的媒體在轉載誹謗文章,請予以刪除,謠言止於智者!期待媒體朋友們明鑒!

喜馬拉雅FM

2015年10月20日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588

互聯網音頻“互撕”正酣 喜馬拉雅FM回應數據造假:真相只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3025

(東方IC/圖)

“我們希望在最短時間內重歸平靜,但如果蜻蜓FM不盡快移除造假代碼,我們不排除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11月12日下午,移動音頻公司喜馬拉雅FM在上海召開媒體溝通會,聯合創始人兼聯席CEO余建軍、陳小雨就熱炒的行業數據造假問題進行說明,掀起“蜻蜓FM造假門”的又一波高潮。

“有人說喜馬拉雅資金鏈斷裂,我就打開賬戶讓大家看下。”溝通會上,余建軍當場登錄公司網銀賬戶,向與會媒體展示喜馬拉雅的財務狀況。

實時賬戶顯示,截至2015年11月11日,喜馬拉雅FM的現金余額約3600萬,理財賬戶約1.4億元。“這只是公司的一個賬號,我們的錢比這多”。余建發送軍笑言。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喜馬拉雅資金鏈瀕臨斷裂,B輪5000萬美元已基本燒光,面臨“無米之炊”的局面。

余建軍表示,該說法純屬無中生有,“我們的風格就是這樣,實名揭黑,實名展示。”

曾有業內人士分析,“蜻蜓FM造假門”是喜馬拉雅在自身融資失敗後的瘋狂反咬,余建軍對此亦否認,“C輪融資壓根就沒開始”。他解釋,8月至今,喜馬拉雅FM一直在做的是VIE結構拆除工作,A、B輪投資人的美元基金不願退出,希望募集人民幣基金接手投資。募資時部分資料外泄,致使競爭對手誤以為喜馬拉雅在進行C輪融資。

“雙11”期間,互聯網音頻領域的“互撕大戰”搶了本該屬於電商平臺的頭條。

11月9日,蜻蜓FM被曝采用技術手段對日活躍用戶數、廣告點擊量和廣告展示量等數據造假,以欺瞞第三方數據監測公司、投資人及廣告主。據稱,曝光這一信息的正是最大競爭對手喜馬拉雅。

事件隨後演變為蜻蜓與喜馬拉雅之間的“互掐”。蜻蜓稱,造假指控為“友商”雇傭水軍的惡意中傷,喜馬拉雅則要求蜻蜓對造假事件進行徹底解釋。

11月11日前後,喜馬拉雅“後院起火”,網絡上出現了數百篇從各種角度“抹黑”喜馬拉雅的文章。11日下午,喜馬拉雅被指後臺存在瘋狂刷廣告的操作行為。

在給南方周末的郵件中,蜻蜓FM公關吳耀謙表示,“優酷及微博傳播開的具體視頻證明,從應用市場下載喜馬拉雅FM的App開始,通過網絡抓包的方式,喜馬拉雅在完全沒有廣告展示的情況下,依然在向第三方檢測廠商發送廣告統計請求,也就是俗稱的刷量。該行為在頁面切換、前後臺切換和鎖屏開屏時都會觸發。”

媒體溝通會上,針對造假指控,陳小雨回應:歡迎互聯網技術大牛下載客戶端進行代碼反編譯,並堅信“真相只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繼今年初以來,國內音頻行業不斷陷入各種糾紛與口水戰。不過,正如喜馬拉雅所說的那樣,“我們唯願移動音頻行業能盡快步入公平競爭的正軌,讓一切假惡醜從此在陽光下徹底消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746

創業音頻媒體“蛋解創業”打造全媒體,“講創業故事”是個好生意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01/157113.shtml

創業音頻媒體“蛋解創業”打造全媒體,“講創業故事”是個好生意嗎?
劉蕓蕓 劉蕓蕓

創業音頻媒體“蛋解創業”打造全媒體,“講創業故事”是個好生意嗎?

“‘蛋解創業’已經由一檔節目變成了多檔節目,開始做漫畫、視頻等。我們的特點就是講創業背後的故事給你聽。”創始人耿偉說。

i黑馬訊 6月29日消息  近日,創業音頻節目“蛋解創業”向i黑馬透露,已於16年6月獲得華蓋資本、華澍資本和眾造未來的300萬天使投資。此輪融資主要用於團隊組建、人員工資、辦公場地租賃、影棚裝修、視頻器材及辦公用品采購。

蛋解創業成立於2015年3月,是一檔以創業者故事為主打的音頻訪談節目,講述創業者的生活環境、學習經歷以及遇到的困難給大家聽。

“我們想用輕松又很真實的方式來解讀創業,所以叫‘蛋解’創業。”CEO耿偉這麽說。蛋解創業目前已形成音頻、漫畫、視頻等的流量入口,變成具有媒體屬性的創始人 服務機構,也從一檔節目變成了涵蓋《下期再蛋》、《蛋說無妨》等多檔節目,今後可能還會有投資人的節目。

蛋解創業創始人

創始人耿偉、程誌堅

i黑馬:音頻節目的優勢在哪里?

耿偉:音頻可以利用人們的碎片化時間,相比視頻、圖片它的侵略性更低。聲音是更能直擊用戶內心的。另外,音頻還可以在上班路上、健身時、睡前等各種場景內收聽。

i黑馬:你們一般如何產出內容?

耿偉:首先要對采訪對象有一個大致了解,比如公司業務、融資情況等。然後會開一個選題會,約嘉賓來錄節目,倆小時內容最後剪成50分鐘。 隨著節目越錄越多,剪輯變成了最大的困難。這就需要你對內容產品有一個清醒的判斷和理解 。

i黑馬:你們的受眾主要是誰?

耿偉:蛋解創業的聽眾,很多都是想創業和剛創業的人。創業這個事,不是說想就能做,很多人其實不適合創業,但是他也比較關註這方面內容。我們也會和《在行》這種平臺合作一些欄目,對聽眾會有一些實質性的幫助。還會做互聯網招聘的欄目,如果你還沒想好創業方向,可以先加入創業公司。

i黑馬: 你們現在聽過了哪些好玩的故事?

耿偉:我們早期采訪了一位做咖啡的人,他通過來蛋解創業這一年的時間,講了一個別人很認可的故事,結果信譽從淘寶三顆鉆變成了三個冠,銷售額從每個月6萬變成了60萬。這個人從小出生在音樂世家,但後來他發現自己從小到大其實都在做一件不喜歡的事感覺很痛苦。去了一趟澳大利亞,把那兒所有的咖啡都喝了一遍,最後決定回國創業——開淘寶店。這樣一個故事打動人的地方在哪里呢?很多人都會有類似的經歷。

i黑馬:為何現在要發展成全媒體?

耿偉:慢慢你會發現音頻很難爆發式增長,而且它的品牌商必須是那奔馳、寶馬類的大品牌,拿了投資我們就想,能不能往全媒體方向靠,就有了後來的錄影棚、漫畫團隊等。

i黑馬:你們是如何看待內容創業的? 

耿偉:現在內容創業的很多,但內容一定是要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調性的,要讓不知道你的人知道你,讓知道你的人更愛你。 

i黑馬:你們以後的商業模式是怎樣的?

耿偉:以創業者社群為依托,通過媒體+電商的方式為蛋解提高造血能力。主要從廣告(節目貼片廣告、內容植入廣告等)  、電商(通過周邊產品售賣或閃購的方式)等,另外就是社群及一些線下路演培訓。

i黑馬:你們目前有什麽新計劃?

耿偉:我們現在就在做B+B2C的事,和在行、荔枝等合作,做一些行家的深度內容。 目前蛋解音頻已經有落地平臺18個,全平臺播放量2000萬,訂閱用戶在35萬。這是到今年3月統計的數據。

音頻 媒體 漫畫 視頻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722

蜻蜓FM副總裁郭嘉:內容變現是音頻行業的決勝因素,這是一場持久的戰鬥|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3/157883.shtml

蜻蜓FM副總裁郭嘉:內容變現是音頻行業的決勝因素,這是一場持久的戰鬥|黑馬薦文
三聲娛樂 三聲娛樂

蜻蜓FM副總裁郭嘉:內容變現是音頻行業的決勝因素,這是一場持久的戰鬥|黑馬薦文

“內容變現是未來幾家音頻平臺誰能夠在這個市場上勝出最重要的因素,看誰能最先探索出一個有效的途徑。”

“直播的橫空出世,一定程度上,搶了音頻在2015年的風頭和熱度。但音頻行業不是一個短期行為,不管是和對手的競爭,還是應用在用戶層面的普及,都是一個持久戰鬥。”在接受《三聲》(ID:Tosansheng)記者專訪中,蜻蜓FM副總裁郭嘉這樣說道。

從2014年開始,音頻行業的風口正盛。2015年1月,蜻蜓FM完成C輪融資,融資金額達數千萬美元。2016年2月25日,蜻蜓FM宣布完成由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領投的D輪融資,成為移動音頻行業里首家融資到D輪的公司,其融資過後的估值達到25億人民幣。除了蜻蜓,其他FM平臺也都在謀求融資擴張。

在郭嘉看來,雖然盈利與否非常重要,但整個音頻行業正處在一個擴張的階段,依然要保持對外投資效率、節奏和規模。

“盈利是一個戰略考量,也是一個現實問題。如果現在在市場中沒有大的投資,我們可以做到收支平衡。2015年,我們的收入達到一個億,抵消人力成本、帶寬服務器的成本,還是有盈余的。但是在市場擴張階段,有錢還是要更有效率的花出去。”

從網絡收音機到綜合FM平臺

“為什麽現在那麽多人關註音頻?有的人喜歡用耳朵來攝入資訊。”郭嘉認為,人們之所以對音頻的需求始終存在,因為聲音具有伴隨性的特質——信息碎片化時代,音頻不占用眼睛和手,不和其他應用爭奪時間,在用戶做其余事情的時候,增加一份陪伴。

雖然很長一段時間內,收音機在人們生活習慣中出現被淘汰跡象,使得大眾一度以為廣播音頻都是過去式。移動音頻行業的創業者們敏銳察覺出,用戶不是不需要音頻,而是需要一個新的平臺和入口重新進入到音頻世界。

2011年9月15日,蜻蜓FM(iOS)上線,成為互聯網第一款音頻FM平臺。隨後幾年間,喜馬拉雅FM、荔枝FM、考拉FM等移動音頻平臺相繼成立,整體行業開始逐漸形成。

最開始的蜻蜓FM APP被稱為“網絡收音機”——集成了國內外3000多家廣播電臺。“蜻蜓開始時候第一個想到的是電臺,因為電臺是專業化的生產音頻內容的媒體,如果把電臺的內容聚合起來,呈現給用戶的是標準化和高質量的內容。”蜻蜓FM用戶在短短半年後就突破1000萬,“通過廣播積累第一批種子用戶,至今仍然是很穩定的用戶。”

理論上,傳統廣播電臺在內容生產和專業環節領域有很強的積累優勢,而移動音頻則占據了媒體和渠道的優勢。2014年10月,蜻蜓FM和鄭州人民廣播電臺簽訂合作協議。“一方面,我們幫電臺把好內容在互聯網上呈現和分發,另一方面,把蜻蜓好的內容放到傳統電臺上落地,得到互聯網之外的用戶的關註。”

與視頻行業比,音頻行業不僅發展時間短,而且體量相對較小。各家音頻平臺開始采取差異化的競爭策略,但實際上不外乎兩種做法:一種是用戶主導UGC內容,另一種則是平臺提供精品PUGC/PGC內容。

蜻蜓FM的業務開始轉向PUGC的模式,即專業用戶生產內容——內容是由旗下12000名獨家簽約的主播制作上傳的。郭嘉表示如此做的目的是希望用戶能在蜻蜓平臺上聽到高品質內容,這是從電臺時代就已經確立的發展理念。

隨著用戶量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市場對於內容需求的水平正越來越高。PGC模式成為目前音頻FM行業的潮流,因為其專業程度更高。在主播自制內容和有聲讀物業務之外,蜻蜓FM在頭部PGC內容領域也不斷發力,其中《曉松奇談》、《羅輯思維》、張召忠等都是蜻蜓FM頭部內容的重要部分。

根據介紹,蜻蜓FM平臺上,電臺業務占到15%,有聲讀物業務占到30%,其余都被主播自制內容和頭部PGC內容占領。“隨著整個音頻行業的內容建設越來越好,用戶也越來越成熟,音頻的內容一定向更深層次,能夠給予你知識和觀點的好的內容轉化,這是一個階段性的事。”

蜻蜓FM的挑戰與機遇

“音頻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首先讓更多的用戶習慣音頻這種信息的獲取方式,然後這批大平臺未來要根據差異化的需求,形成自己產品內容的結構。”這是郭嘉對於行業趨勢的整體判斷。

相關數據顯示,現在蜻蜓FM的用戶量為兩個億,用戶日活躍量是1000萬。在用戶結構方面,郭嘉介紹道,“25歲到35歲是最大的人群,往上十年和往下十年會多一點,其中男性占到了70%。”在他看來,蜻蜓平臺上思辨性知識性內容多導致男性用戶數量較高。“現在蜻蜓的內容上男性化程度比較高,未來會針對女性和低齡人群進行內容矩陣的打造。”

蜻蜓FM在不斷探索新的傳播和商業可能,例如音頻直播。到目前為止,蜻蜓FM已經嘗試過清華大講堂和巴菲特股東大會的音頻直播,其中巴菲特股東大會的播放量達到120萬。與視頻直播相比,音頻直播對網絡、流量的要求很低,一個人一臺電腦一條線便能完成直播。同時,用戶也可以隨時隨地收聽,不需找有電視和WIFI的環境。

不過,更讓郭嘉關註和思考的是,什麽樣的音頻內容會成為爆款?“一種是有思想有內容的大咖的作品,目前最有爆款水平的節目可能就是《曉松奇談》。另外一種是在形式上通過精良的制作的作品,比如廣播劇。”蜻蜓FM已經購買諸多作品的音頻改編權,這意味著孵化和制作爆款音頻內容將是蜻蜓在未來兩三年的重點突破方向。

事實上,除了廣告模式,音頻FM行業還沒有足夠豐富和成熟的商業變現模式。雖然付費內容正在形成規模,並且用戶的付費習慣也在養成,但是仍沒有足夠良好的內容和商業矩陣予以支撐。這種“瓶頸”直接影響到2016年整個音頻FM行業的相對趨冷。

“內容變現是未來幾家音頻平臺誰能夠在這個市場上勝出最重要的因素,看誰能最先探索出一個有效的途徑。”

郭嘉對於目前蜻蜓FM的商業化探索如此介紹道,“我們在探索主播的粉絲經濟模式應該怎麽做。現在平臺上最直接的模式有打賞、粉絲電商、內容收費、平臺微課,以及線下活動收費等,特別是積極推進與車聯網的合作。”在智能硬件上,蜻蜓FM和青島海爾合作一款冰箱,將聲音介入場景擴散進廚房;還推出了小藍牙音箱等硬件設備。

談及未來戰略規劃,郭嘉認為蜻蜓FM甚至整個移動音頻行業有著兩個基本重心。“收聽只是這個行業的入口,未來我們希望能形成一個有效跨界。比如向全媒體跨界,向視頻圖文的打通。再比如,基於聲音的互動型、社區型的產品,而不是僅僅作為工具型產品。未來在這兩個維度上,我們都有很宏偉的目標要去實現。

音頻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02

規範公安執法又出大動作:全面推行視音頻記錄制度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公安執法規範化建設的意見》,提出構建完備的執法制度體系、規範的執法辦案體系、系統的執法管理體系、實戰的執法培訓體系、有力的執法保障體系,實現執法隊伍專業化、執法行為標準化、執法管理系統化、執法流程信息化,保障執法質量和執法公信力不斷提高,全面建設法治公安,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執法活動、每一起案件辦理中都能感受到社會公平正義。

《意見》指出,深化公安執法規範化建設在整個公安工作中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地位,要以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為總要求,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推動力,以解決執法問題為導向,全面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忠實履行法定職責,不斷提升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

《意見》明確,深化公安執法規範化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確保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執法為民,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法理念;堅持依法推進,遵循社會主義法治原則;堅持改革創新,全面落實執法權力運行機制改革任務。同時,明確了深化公安執法規範化建設八個方面的主要任務和具體措施。

在完善執法制度機制方面,細化執法標準和指引,為公安民警提供健全、完備、可操作的執法指引;落實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要求,堅持全面客觀及時收集證據,進一步明確非法證據排除、瑕疵證據補強的範圍、程序及標準;健全公安機關保障律師執業權利的制度措施,落實告知辯護律師案件情況、聽取辯護意見、接受律師申訴控告法律要求等。

在完善執法監督管理體系方面,強化執法質量管控,加強對受立案環節的監督,全面實行公安機關刑事案件法制部門統一審核、統一出口制度;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健全執法過錯糾正和責任追究程序,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完善當事人權利救濟機制,健全舉報投訴事項的受理處置、核查督辦、結果反饋工作機制,完善公安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等。

在深化執法信息化建設方面,完善省區市公安機關統一應用的執法辦案信息系統,除案件涉及國家秘密的以外,全面實現網上辦案;建立健全執法全流程記錄機制,全面推行現場執法活動視音頻記錄制度;打造“陽光警務”,優化執法信息查詢服務,建立生效行政處罰、行政複議決定文書網上公開制度等。

在提升執法主體依法履職能力方面,強化法治思維養成教育,加強對領導幹部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和依法決策情況的考核監督;加強執法能力培訓,實行法律要求與實戰應用相結合的執法培訓模式,強化一線執法民警現場處置、調查取證及武器、警械使用等方面的實戰模擬訓練;深化執法資格等級考試制度,執法勤務警員實行執法資格管理制度等。

《意見》還明確,推動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相關立法,推動完善公安組織管理和相關刑事及公安行政管理立法;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全面實行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和法律風險評估機制,實行法律顧問制度;推進行政審批改革,改進行政管理模式,規範執法窗口服務;加強執法保障,健全公安民警合法權益維護機制,創造良好執法環境,支持、保障公安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等。

《意見》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深化公安執法規範化建設、建設法治公安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作用,加強組織領導,抓好貫徹落實。公檢法司等政法部門要相互配合、加強溝通,共同研究解決工作銜接中的問題,組織、宣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等部門要支持、幫助公安機關開展工作,為公安機關依法、高效履職提供必要的保障。要主動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爭取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為公安執法工作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831

蜻蜓FM CEO楊廷皓:音頻有三波紅利

從5年前切入網絡音頻市場到逐步構建PUGC新生態,用互聯網思維推動市場的蜻蜓FM如今已擁有2億用戶,也由此帶動了一批移動音頻平臺的成立。

“蜻蜓所有用戶的鎖定習慣鎖定歷史都是通過大數據方式在雲端儲存來做各種分析。通過大數據把粉絲和內容生產者進行有效的連接,讓所有的內容生產者、主播找到他們自己的天地。”蜻蜓FMCEO楊廷皓對第一財經表示,對大數據技術的運用,幫助蜻蜓FM站在音頻內容第一波紅利的風口。

作為聲音的交互工具,智能手機的出現和興起讓音頻迎來第一波紅利。在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舉辦的萬有引力·第一財經數據盛典上,楊廷皓用幾個數字說明了蜻蜓FM的現狀:日活躍用戶1000萬,有聲版權內容超過50萬小時,3000多家國內廣播電臺的直播,10萬多名專業主持人入駐,60多家不同的車載廠商的車載硬件,以及超過100家不同的可穿戴設備、智能音響和智能家電的合作。“音頻去年有一波非常快速的增長,一是資本推動,二是用戶對音頻的喜愛程度。”楊廷皓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在楊廷皓看來,未來音頻的第二波紅利將借助車載系統。國內有超過3000個傳統廣播電臺,每年營收大概百億元級別。隨著開車用戶人群的增加,交通越來越擁堵,大家在車上的時間越來越長,傳統廣播因此發展得挺好,從營收角度來說是唯一一個沒有下降的傳統媒體。但是終有一天,互聯網廣播可以取代傳統廣播。

隨著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的興起,未來主要的工作形態是消費者和機器之間進行的語音溝通,楊廷皓把音頻內容的第三波紅利判定為家庭場景。“在家庭場景中,隨著音頻的在線化,聲音作為主要的輸出、輸入的方式,會帶來第三波更巨大的紅利。”

借著互聯網思維的東風,蜻蜓FM用大數據打了一場內容營銷的大仗,對大數據的投入主要是面向用戶的推薦系統和面向廣告主的廣告推薦系統。

“通過大數據,希望能夠提高用戶和內容之間的連接效率,把用戶最關切、合適的內容推薦給用戶。從今年第二季度開始做全站的個性化推薦,推出後用戶的收聽時長增加了20%。用戶對產品的黏性有了很大的提升。”楊廷皓對第一財經表示,通過大數據進行的個性化推薦關鍵在於數據鏈的多少。蜻蜓FM今年收集了每個用戶超過100種的用戶屬性,並與平臺交換數據。與此同時,蜻蜓FM為10萬名主播建模,透過人工機器對音頻內容進行語音識別,實時提取關鍵性的內容,以便更好地跟用戶匹配。

另一方面,內容生產者也可以在蜻蜓FM上看到用戶的數據反饋,從而提高內容生產者的效率。在什麽時間有多少人收聽,是老用戶、個性化推薦還是搜索關鍵字而來,什麽時候離開……通過對這些數據分析會把感興趣的用戶推薦給主播。目前,蜻蜓FM已經建立了100多個不同的用戶社區模型。“在每個社區模型里面都會告訴我們主播,這個模型里面有多少人,哪些用戶在聽哪些內容,在搜索哪些關鍵字。有了這些數據,就會更有效地挖掘適合群體,在社群里做專業的內容。”楊廷皓說。

蜻蜓FM也應用大數據幫助廣告主進行精準的廣告投放。楊廷皓稱,現在蜻蜓上的廣告主還不是很多,但隨著越來越多廣告主的加入,大數據的應用對廣告主效率和用戶價值的提升會很明顯。“其實大部分用戶不是很反感廣告,反感的是對用戶一點價值都沒有的廣告。”通過大數據使廣告主將廣告投放在最精準的人群中,這樣就實現了平臺、用戶和廣告者的三贏。

雖然蜻蜓目前的收費音頻占比很小,但楊廷皓表示2015年蜻蜓FM的收入達到一個億,“今年整個收入超過去年的一倍,2017年還會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088

知識電商?不妨先看看已小成氣候的付費音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16/161248.shtml

知識電商?不妨先看看已小成氣候的付費音頻
ITtalk ITtalk

知識電商?不妨先看看已小成氣候的付費音頻

到目前為止,整個平臺上,付費訂閱源尚未過萬,相對於整個平臺來說,比例不高,可能不到1%。

本文系ITtalk(微信ID:wwh_33330533)對i黑馬投稿,作者魏武揮

《知識電商這個市場會有多大》一文中,我提到了去年略有規模的四個內容付費平臺,其中之一就是喜馬拉雅。由於其地處上海,我略知一二,就可以從這個平臺上的付費音頻中切入,來管窺一二。

本文所提及的一些信息,我自有信源,但我不想提供出處,請周知與見諒。

到目前為止,整個平臺上,付費訂閱源尚未過萬,相對於整個平臺來說,比例不高,可能不到1%。但去年123知識狂歡節所形成的數千萬流水(官方宣稱5088萬),給了平臺方很大的信心。平臺甚至立下了2017年一個相當誇張的付費金額目標。

平臺目前實施的分成方式是:五五。早期使用邀請制,現在則進入申請制。但凡有興趣做付費音頻的,都可以註冊提交申請。審核方面還是比較嚴的,主要和預期能否賣好有關,後述。

平臺上節目主要有兩種,日播型和周播型,前者一般售價199元/年(相當於一個微信紅包),後者則為99元/年。平臺用喜幣這個虛擬貨幣,其實與人民幣就是1比1。

喜馬拉雅平臺上根據主播自身的情況,有兩種人。

其一是所謂自帶流量效應的名人,比如馬東團隊,這可能是喜馬拉雅付費板塊當下的頭牌,根據APP里顯示的數據,當下已經播放3087萬次。再比如吳曉波團隊,目前播放533萬次,不過“每天聽見吳曉波”這個節目並非獨家,吳曉波頻道自己的平臺上也有播出。而“馬東攜奇葩天團親授好好說話”這個節目,為喜馬拉雅獨播產品。

另外則是所謂的素人,也就是大眾層面上並沒有什麽太大名氣,以及本身也非從事主播工作的內容制作人。喜馬拉雅上有三個典型案例:田藝苗的“古典音樂很難嗎?”,555萬次播放;徐潔的“聲音教練:如何練就好聲音”,585萬次播放;陳見的“如何釋放性魅力”,106萬次播放。

這三個人有個共同的特征:本來就是教師型人物。

田藝苗的確是教師,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講古典音樂正是她本人專長。徐潔原來是個空姐,由於空姐本身就需要訓練如何和乘客交流,她自己也兼差給其它空姐培訓,現在已專職在做付費音頻;陳見是留美博士,有美國性學哲學博士和主持臨床性學家及國內相關領域諸多頭銜,是這個領域的專家。

根據經驗,其實是素人更容易培養。

樣音。

這是一檔付費音頻的重要一環。

無論是前期邀請制所邀請來的主播,還是當下自行註冊申請的主播,都需要制作樣音。平臺運營方會根據樣音,提出修改意見。

以馬東團隊為例。

一開始,馬東團隊期望每期節目以某個故事為開場,比如說,我有一個朋友叫張三,昨天打算去和他老板提出辭職,當時他的情況是,吧啦吧啦。但平臺運營方聽過樣音後,建議他從場景入手,直奔主題:如果你今天要向老板提出辭職,你該如何啟口?

這樣的建議,其實和跳出率有關。我以前寫過一篇題為《網絡音頻,爆發期的前夜》的文章,引用過喜馬拉雅平臺的一些數據,大多數節目的跳出率都在開始的1/4時間段。網絡音頻節目繞圈子說話,是行不通的。

樣音這個過程會反複打磨,在樣音階段就流產的付費音頻項目相當多,最極端的一個例子是,樣音打磨了半年的某主播,最終該項目流產。

當雙方都覺得這個樣音有銷售把握時,節目上線。運營首月,平臺會比較密切地監控該節目的銷售水平以及收聽水平(比如跳出率),不斷提出意見。一個月後,節目趨於成熟,平臺不再投入大量精力,由主播自行發展。

但平臺不是撒手不管,當它發現運營數據出現疲態時,會向主播提出建議,一般就是建議搞活動或舉辦線下見面會。

供給者。

什麽人更容易售賣他們的音頻內容?

首先,樣音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使得平臺方經過一段時間運營後發現,素人更容易售賣內容。因為素人通常會比名人更容易接受整改意見。而音頻制作,的確是相當多人乃至名人以前從來沒碰過的。

作為一個名人,馬東及其團隊還是相當配合,仔細打磨,但更多的名人,未必放得下這個架子。有流量的名人,在喜馬拉雅平臺上,其音頻未必就一定賣得好。

這也是為什麽我雖然動過腦子要做個付費音頻節目後來放棄的原因。我本人並不耐煩反複修改——這從我的文字中經常有錯別字可以看出來。反複打磨一個東西,是我完全不擅長的。

其次,這個素人要在一個領域中比較專業,ta能輸出一套成體系的東西,而不是今天東扯一個段落明天西說一段。喜馬拉雅把幾乎所有的付費內容都稱之為“課程”。

就在昨天,有消息說,騰訊將著手在微信中部署付費閱讀。有可能那些獲得贊賞成百上千次數的文章,真不一定適合前置付費。課程感、體系感,對於付費與否的意義很大——我這里並不是說就真的是學校課程、成體系的基礎知識教育。

可以這麽說,贊得好未必賣得好,有時候甚至是有可能沖突的。

需求者,及,消費時間段。

付費音頻的主要消費者是85-90後,這其實並非是喜馬拉雅過去的主流人群。

消費時間段:上下班通勤時間,以及,晚飯後睡覺前。

上下班通勤時間比較容易理解,這是典型的伴隨式內容消費。

晚飯後睡覺前,則有可能是伴隨式,比如吃完飯做做家務,或者散散步。當然也有可能是大段時間用於集中註意力進行學習。

85-90後的年輕人群可能更願意接受“收費”這種模式,這和他們出生於富足時代有關。

但為什麽不是80-85後?

這就是從什麽樣的內容受歡迎倒推得出,也和我所掌握信源正好匹配。

內容。

一般意義上,付費音頻內容需要聚焦再聚焦,因為是課程式,故而需要成體系。

喜馬拉雅在過去,親子節目非常受歡迎。

比如說,並非排在首位但也在排行榜靠前的“晚安媽媽睡前故事”有4700萬次播放,而相對同樣並非首位但排行榜靠前的“孩子耳邊的科學家“只有16.5萬次的播放。

這並不是純粹因為免費和收費所引起的落差。

同樣屬於商業分類里的,秦朔朋友圈的播放量是3500萬次,但收費的孫宇晨財富自由革命之路也有536萬次播放之多。

說起孫宇晨這檔欄目,標簽是90後億萬富翁,馬雲湖畔大學唯一90後學員,福布斯2015年中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等,年齡的強調非常明顯。

通常來說,85前有孩子的概率超過了85後。

至於頭牌欄目馬東的奇葩團隊,也是主講個人成長、職場技巧等。而90後,早已踏上職場舞臺。

情感類的內容賣得不是太出色,這可能和這類內容免費的極多有關,而陳見的女性性心理學,和年輕人相對更願意主宰自己的性幸福,以及相關內容本身很稀缺有關。

另外一種內容。

田藝苗的古典音樂教學大賣,我一開始是很驚訝的。

我同樣一開始也驚訝於這兩日的中國古詩詞大會的熱議。

不過思考了一會兒,我開始理解這件事。

說得糙一點,這叫“裝逼需求推動的內容付費”。

今天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對精神上的追求並不低,甚至超過他們的70後前輩。道理就在於他們生長在富足經濟下。不過恰恰可惜的是,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類似古典音樂、詩詞賞析,並不是學校教育的主流。

這就非常能說通為什麽田藝苗的古典音樂能大賣,剛剛上線的蒙曼品最美唐詩能迅速成為爆款了。

小結。

1、內容做成課程式,體系化,可能更容易售賣,需要聚焦聚焦再聚焦,並試運營進行調整;

2、85-90後是消費主體,內容應考慮他們的主要需求;

3、制作人本身是否有名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成體系輸出,並與平臺能充分合作;

4、部分學校不教授但與品位表達有關的素養教育,依然能大賣;

5、以上雖然是音頻領域,但對於圖文、視頻,可能同樣具有參考價值。

內容付費 音頻 喜馬拉雅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557

從十點讀書,到夜聽,到荔枝,陪伴式音頻的成長與未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8/0111/166874.shtml

從十點讀書,到夜聽,到荔枝,陪伴式音頻的成長與未來
毛琳Michael 毛琳Michael

從十點讀書,到夜聽,到荔枝,陪伴式音頻的成長與未來

越成長越孤單,音頻開始崛起

“今天你路過了誰,誰又丟失了你呢?”當《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男主人公陳末,用溫柔的聲音解決女性遇到的困境治愈女性聽眾的時候,他接到了來自幺雞的來電,幺雞說她感到很孤獨,陳末說:沒有關系,我在這里陪著你。陳末用“陪”字點出了深夜電臺存在的意義。在電臺逐漸被互聯網、視頻等媒體取代後的幾年時間,反而通過+互聯網成了全新的存在,湧現出了十點讀書、夜聽、荔枝、喜馬拉雅等多種不同的形態。但無論是何種模式,陪伴作為音頻的主要功能一直被延續了下來,成為撫慰不同用戶的共同媒介,並逐漸得到更多年輕用戶的喜愛。

一、風口不斷,音頻從來都是邊緣化產物

從1940年新中國的第一個電臺成立,再到2005年廣播成為老舊的大眾媒體被互聯網取代,但到了2010年卻發現廣播得以通過汽車場景“複生”,廣播成了有車一族的必備,而在2011開始先後成立的音頻FM蜻蜓(2011年)、喜馬拉雅(2013年)、荔枝(2013年)反而成為了電臺模式吸引年輕用戶的新形態,用互聯網+電臺的模式為音頻行業帶來了第二春。

大眾媒體的發展本身是對用戶感官的強烈刺激和即時性的升級,對於五感刺更激強烈的媒體才越有可能得到青睞,媒體也是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演進:報紙被電視取代,電視被互聯網取代,互聯網又被AR和全息等新形式挑戰。對五感之一的聽覺刺激的音頻從來都沒有被風吹起來,甚至從來沒有站在風口旁,從2010年的SNS,再到之後的團購,直播,共享單車,交通出行,短視頻,無人貨架,

已經過了六個風口,但音頻都沒有成為風口或者說並沒有從風口中享受到便利。到2017年年底音頻行業盡管覆蓋了超過1億用戶,但它仿佛被主流的資本市場遺忘了,被邊緣化了。

微信圖片_20180111105939

音頻的真正高峰來自於近兩年。有一個默默無聞的賬號“晚上十點,向你問好”,在半年時間內吸粉1100萬,閱讀點贊均10萬+,讓行業驚嘆不已,它叫夜聽;另外一個每晚發送8條微信“深夜十點,陪你讀書”,2016年一年吸粉超過1000萬,在2017年獲得A輪融資6000萬,它是十點讀書’;有一家公司主打素人直播,做成了以聲音為載體的社區,目前已經積累了300萬月活主播和3000萬月活躍用戶,它叫荔枝;有一家公司,憑借音頻知識的售賣在3天時間的半價知識音頻的銷售中斬獲1.96億,它的名字叫喜馬拉雅。不同的音頻形態俘獲了不同的巨大用戶量,讓音頻市場開始火熱了起來。

二、十點讀書,夜聽,荔枝,音頻小樣本的成長之路

除了喜馬拉雅和蜻蜓FM的知識付費模式音頻外,有一個新的品類開始崛起,並得到越來越多用戶的認可,那就是深夜陪伴類音頻,深夜為音頻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應用場景,讓每一個孤獨的靈魂因為音頻得到了慰藉,而無論是十點讀書、夜聽、還是荔枝都是逐漸發展起來的。30年前羅大佑曾背著吉他,孤獨的站在命運十字路口淺吟低唱:“孤獨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寵。”,但為時代寫盡挽歌的他直到現在仍然在用音樂治愈大眾,大眾的孤獨仍然並未消失。孤獨在成長,就需要被治愈。

福建出生的林少,在2014年推出讀播功能,並將公眾號名稱修改為十點讀書,每篇文章錄制成音頻,以心靈雞湯、情感故事的語音和文字陪伴了十點讀書的70%為女性用戶的情感、成長、治愈的心理需求。2016年9月16日,十點讀書粉絲量突破一千萬,成為首個超千萬級的文化閱讀類大號,林少以治愈性的知識為切入點,將音頻變成碎片式的閱讀方式,治愈用戶促進睡眠。

做了兩年的電臺情感夜話節目主持人劉筱則走了另外一條道路,2015年9月,劉筱以男性視角為女性提供情感撫慰,為感情上受傷的女性熬制定制的雞湯, 10月份夜聽粉絲數突破10萬,到2017年3月,夜聽粉絲數突破1000萬,平均閱讀量均超過600萬。但它顛覆了大多數人對於公眾號的認知,因為從來沒有一個10萬+的公眾號大號沒有任何一篇文章在投資圈、媒體圈、白領圈刷屏,且從來沒有一個公眾號靠音頻取得了如此矚目的成績。目前“夜聽”的女性粉絲和十點讀書一樣,也占據到70%。

微信圖片_20180111110011

荔枝也走了一條同樣不同的道路,2013年上線的荔枝是專門為主播設計的音頻平臺,最初是以工具類APP而存在的,所以荔枝最初吸納的是從電臺離開的主播們,因此也奠定了內容的基調——那就是情感訴求,解決用戶遇到的情感問題,進行治愈,這也是從電臺主播一脈相承的內容特色,而移動互聯網的用戶無疑比電臺用戶更加的年輕,用戶的情感也更加的細膩和多樣化,因此在奠定了內容基礎後,隨著沒有電臺經歷的年輕主播不斷湧入,哄睡類、心理咨詢類和情感解答類成為荔枝主要的內容類別。到目前為止,荔枝已經有了300萬月活躍主播,以及1億期原創音頻節目。和夜聽、十點讀書一樣,荔枝的高峰時段也是在晚上10點前後,同樣女性用戶大約也占70%。

但三個撫慰性品牌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差別,相同之處在於都在夜晚給女性用戶以撫慰,不同之處在於形式不同,十點讀書以雞湯,情感類書籍的形式和原創文章內容的方式用簽約的固定主播向粉絲輸出價值觀,促進用戶學習和成長,十點讀書以專業PGC的內容向用戶娓娓道來生活的;夜聽則以一人之力用男性視角輸出價值觀,以情感“導師”的身份撫慰受傷的心靈,重在情感的慰藉;荔枝則是發掘了許許多多類似夜聽的主播,提出“人人都是主播”的概念,以UGC陪聊的方式讓更多的主播撫慰用戶,同時以實時評論的方式讓聽眾和主播,聽眾和聽眾之間可以互動,形成了可以互動的陪伴感,通過輕社交的評論模式,多方強互動的概念,形成了可交互性的陪伴。

正是不同的差異,才讓三大慰藉性音頻平臺互不影響,探索出了不同的成長道路,被更多的女性用戶喜歡。

當一般人都在討論AI、人工智能、大數據、女權主義的時候,還有另外的一群人被媒體遺忘:她們以女性為主,情感細膩,需要撫慰和陪伴,有很多朋友但仍然覺得深夜孤單,有很多朋友但仍然覺得心有所失。而從視頻、社交軟件上她們很難得到慰藉,音頻恰恰是他們宣泄情感,獲得治愈的必須品。當我問每天聽音頻的用戶為什麽會如此頻繁的聽音頻,他們給我的答複是:陪伴感,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一種平臺讓我覺得有所陪伴,並不孤單。這或許是十點讀書、夜聽、荔枝得以每晚10點治愈女性、黏住用戶的關鍵所在。

三、媒體越來越多元,為什麽深夜的用戶越來越死忠音頻?

在廣播電臺風靡的那些年,每到夜間,嗓音各異的主持人接入來自全國各地的電話,孤獨、痛苦、疲憊、悲傷……所有的不平和不舍的聽眾,在電臺主持人的安慰中得以治愈,最終得以解決疑惑,並得到“原來我不是一個人”的安慰,“原來還有人關心我”的心理共情。而陪伴男性和高收入人群同樣也需要,何潔前老公赫子銘爆出被離婚前夕也還致電黑龍江電臺傾訴情感中的不暢,紓解情緒。但媒體越來越多元,消磨時間的方式越來越多,朋友借助互聯網可以更緊密的關聯,為什麽音頻仍然得以俘獲數量不菲的用戶?

1、心理深層需求的人群,被主流媒體所忽略

用戶需求差異巨大,細分城市用戶的需求往往被主流媒體有意無意的遺忘了,一如快手被知曉前,三四線城市的用戶仿佛沒有記錄世界需求,一如趣店上市前,極少人知曉消費貸利潤率如此之高......一二線的創業者根本不會關註也無法關註。情感慰藉和治愈本身就是雞湯類的一種,通過各種途徑都可以達成,但深夜的陪伴感則是相對小眾的需求,在創業者看來,這部分人群的量不大,模式天花板似乎清晰可見,變現模式同樣沒有太大的想象力,因此這群用戶的需求被主流的產品形態有意無意的忽略了,有需求的用戶只能通過其他並不完全匹配的方式尋求慰藉。

2、深夜的陪伴感,非聲音媒介很難做到極致

夜晚需要被撫慰的用戶的需求沒能被其他的媒介所滿足,公眾號文章、視頻綜藝、音樂只是消磨時間的工具,很難有互動感、陪伴感。直播具有一定的陪伴感和互動感,但繁雜的內容很難讓用戶找到自己希望了解的內容,同時多種感官的刺激也讓直播在夜間的陪伴感減弱,也讓孤獨者更加孤獨。夜晚的音頻模式是比較好的滿足用戶陪伴感的工具,尤其是情感類的音頻內容,剝離開視頻、文字等感官刺激,只剩下聲音,通過唯一的感官刺激很容易讓用戶沈浸其中,情感得到宣泄,形成“原來還有人和我一樣”以及“原來還有人理解我”的心理共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和電臺深夜的情感節目是同樣的心理感受。

3、文化的認同讓用戶更加的依賴音頻本身

正因為需要心理慰藉的女性很難從其他的渠道獲得心理滿足,因此深夜的陪伴需求就成為了一種亞文化,這種亞文化是不被大多數平臺認可不被大多數人認同的,因此這群用戶本身會形成一種團體,用戶也更容易形成情感認同,進而因為有了一群和自己一樣的“合群”的人,更加強了對現有平臺的重視和心理認同,自然形成了情感連接的社群,此時陪伴感的音頻就成為了一群用戶生活的一部分,形成了“陪伴即正義”的心理認同。這也是為什麽夜聽、十點讀書、荔枝可以獲得數量可觀的忠實粉絲,並且活躍度遠遠高於其他平臺的原因,荔枝的CEO賴奕龍在接受采訪時也印證了音頻用戶的粘性:“我們語音直播的活躍用戶非常多,這是我們(和其他音頻APP)不一樣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說,情感慰藉音頻用戶和二次元用戶是同樣曾經亞文化的存在,具有陪伴需求的用戶對三個音頻平臺的喜愛和二次元用戶喜歡B站是同樣的認同。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說,咪蒙粉絲也是同樣的文化認同,粉絲反而因為一批“主流”用戶的不認同而更加緊密的抱團,更堅信咪蒙輸出的價值觀。

四、陪伴類音頻未來的發展方向

“移動音頻市場格局已經差不多定下來了。”前創新工場投資經理,現小米科技投資部的孫誌超曾表示。目前可以看到音頻核心會分為兩類:一類是喜馬拉雅和蜻蜓的知識付費模式,另一類就是夜聽、十點讀書、荔枝的陪伴式音頻。前者的發展模式比較明確,那就是知識變現與廣告並行,後者的發展卻並不明晰,但我們可以從三者目前的產品規劃和用戶的需求來預判陪伴式音頻的發展方向。

1、陪伴式頂級KOL的孵化

對於用戶而言,陪伴式音頻的背後的心理體驗並不是類似十點讀書的機構或者荔枝的平臺,而是夜聽這樣的鮮活的個人,尤其對於荔枝以UGC主播為主要內容來源的平臺,將平臺音頻背後的主播孵化為具有高度影響力的頂級KOL才能增加主播本身的勢能,同時才能借助其影響力去做更大範圍內的陪伴感覆蓋。夜聽已經完成了個人的KOL化,但畢竟只有一個夜聽,荔枝盡管有了諸如背著吉他的蝙蝠女俠、羅師傅、曲調等知名主播,但這樣的量級這對於平臺化生存的荔枝來說仍然是遠遠不夠的,未來更多的主播得以擁有更高的知名度和更廣泛的用戶覆蓋是趨勢,一如直播平臺主播擁有巨大的粉絲是一樣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頂級KOL本身就是音頻平臺流量和收入的保證,一如頂級主播對於直播平臺的意義。

2、更廣泛的內容及主播UGC化

對於陪伴式音頻而言,每個用戶的需求是不一樣的,用戶中又會分化出很多不同的訴求,因此對於平臺而言,平臺需要提供各種不同維度的音頻聲音,UGC化就成了未來的趨勢,陪伴式的需求滿足只有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進行匹配才有可能完成,雞湯教主咪蒙和讀金庸的六神磊磊現在也做起了自媒體矩陣拓展內容。十點讀書目前有百位兼職主播和1位全職主播,對於10點讀書這樣的社區來說百位兼職主播已經足夠向用戶傳達知識,畢竟用戶更在意內容的表達。荔枝有300萬的月活躍主播,但對於荔枝這樣的平臺來說,主播數仍然是不夠的,其一是UGC的質量參差不齊,只有數量更多的主播才會誕生優秀的頭部主播,其二是不同的需求需要不同的主播供給才能留住用戶,否則用戶會迅速流失。

主播的活躍度需要激發,主播的人數同樣需要增長,需要更廣泛的UGC才有可能更好的滿足不同用戶的陪伴感,甚至將音頻從陪伴感延伸到女性用戶的其他心理需求層面,比如二次元、比如ASMR、比如音樂等內容,主播也需要“養成型”的不斷成長。

3、泛陪伴的產業拓展

對於用戶來說,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對於需要陪伴的用戶來說,陪伴只是深夜深層次的需求之一,而非深夜時段,用戶的工作生活學習都有不一樣的需求,如何在用戶滿足深夜陪伴感的背景下,再延伸到用戶其他領域的陪伴感和治愈需求,將是陪伴類音頻的關鍵。只有突破夜晚的時間,形成音頻的全時段和全陪伴覆蓋,音頻的產業才有可能會做的更大,才有可能實現“我需要你的時候,你都在”的終極陪伴目標,這也是十點讀書推出十點課程、圖書公司、小說孵化平臺的原因,圍繞產業的橫向拓展是陪伴產業的關鍵。

4、強互動的社交連接

對於陪伴性的用戶來說,幫助用戶找到同樣誌趣相投的人來說同樣重要,否則音頻仍然只是將電臺搬到了手機上,未來仍然會像電臺一樣被其他新媒體所取代。但對於互聯網來說,最大的特點就是可拓展性,對於情感性的陪伴音頻來說,幫助用戶找到與自己相通的人就成為音頻和電臺的本質差別,通過互聯網的社交機制,與主播之間,與不同的用戶之間保持聊天溝通評論形成強互動,而在互動中自然形成了社區的輕互動,更加加強了用戶與平臺,用戶與用戶,用戶與主播之間的粘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荔枝的網絡電臺模式中用戶可以在語音直播間與主播互動連麥,講述自己的情感故事,也可以與不同用戶進行評論交流,本質上也是加強粘性的一種方式,而十點讀書、夜聽也一定會向同樣的互動性做演進,其他的音頻平臺也一樣。曾經的經驗告訴我們,把自己的產品做成工具而沒有社區和用戶粘性,最終只會嘗到沒有社區的惡果,這也是騰訊目前仍然快速發展的關鍵所在。

微信圖片_20180111110037

從2018年1月開始,挪威FM廣播將全部停止,改為數字廣播,電臺的音頻已經在逐漸的消亡而互聯網音頻崛起,在這個越長大越孤單的時代,陪伴式音頻的需求會越來越得到年輕用戶的認可,更多的年輕人會有陪伴的需求,更多的主播和公司會提供陪伴式的服務。但無論怎樣來說,音頻都是一個很難成風口的行業,陪伴式音頻又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正是因為這樣,陪伴式的音頻得以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用戶得到治愈。我曾經問過一個朋友,你覺得音頻的未來是什麽,他告訴我說:“萬物皆有聲”,希望這一天早點到來。

音頻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1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