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得獎電影是否一定非典型商業 創.作.人杜若飛

1 : GS(14)@2013-10-12 16:56:11

http://kwahto2006.blogspot.hk/2012/03/blog-post_12.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870

食評家是否一定要是大廚? 創.作.人杜若飛

1 : GS(14)@2013-10-12 17:47:49

http://kwahto2006.blogspot.hk/2011/06/blog-post_28.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891

市盈率愈低不一定愈好! 唐德玲

1 : GS(14)@2013-11-13 14:28:00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唐德玲/007003002024/%E5%B8%82%E7%9B%88%E7%8E%87%E6%84%88%E4%BD%8E%E4%B8%8D%E4%B8%80%E5%AE%9A%E6%84%88%E5%A5%BD%EF%BC%81/116673'昨日我跟Vivian談到預測市盈率的問題,雖然她了解到,這一刻網龍(0777)市盈率其實不是百多倍,而是十多倍,但她又提到一個關於市盈率的問題,值得分享。
投資是看前景的,就算去年該公司每股賺一元,往績市盈率只得10倍;但如果今年真的有機會少賺一半,而股價又不跌的話,市盈率便會升至20倍。我相信,你是投資者也會考慮一下才投資吧!從這個例子你會明白,決定是否買一家公司的股票時,一定是用預測市盈率來評估,而不是用往績市盈率。


高低反映公司前景

「是不是市盈率低就一定抵買?但幾多倍才算高,幾多倍才算低呢?」「妳很有投資意識呢!首先,我再綜合一下,市盈率是一個估值指標,它以一個倍數數值來顯示股價和盈利的關係,又或者大市總市值和大市總盈利的關係。一般來說,市盈率低代表估值便宜,有吸納價值;市盈率高代表估值偏貴,適宜沽出或不宜吸納。但有時候也不盡然,因市盈率低可能反映公司前景黯淡,投資者拋售它的股票;相反,市盈率高可能反映公司前景秀麗,投資者追入它的股票,因此大家必須經過深入了解才可以下判斷。」


便宜與否 比較同類股票

「那麼何謂高,何謂低呢?」Vivian追問。「嗯,何謂高、低,也沒有一個絕對標準。對於某類高增長公司,20倍市盈率可能不算高,但對低增長的公司,20倍市盈率可能已太高。而不同類別的股票及市場,市盈率水平各異,主要建基於投資者對該股票或市場前景的看法。」
「咦,原來是這麼主觀嗎?」「妳也說得沒錯。如某公司或某市場的盈利前景樂觀,即使股價貴一點也會有人買,這樣便會推高它的市盈率(每股盈利不變,但股價上升,市盈率便會上升),久而久之,投資者也不會覺得它的市盈率偏高。因此,有時候判斷便宜與否,只能靠比較同類股票的市盈率,或股票本身不同時期的市盈率變化。」
「大致明白了,但我想問多一件事,跟市盈率一樣,我又聽過『股息吸引』這個說法,其實跟市盈率是不是一樣,都很主觀呢?」「這樣吧,股息跟市盈率相同的地方是,它也是以一個數值,反映股票每股派息和每股股價的關係,又或者大市總派息和總市值的關係。不過,它這次不是一個倍數,而是一個百分比,計算方法是以每股派息除每股股價,例如每股派息0.5元,現股價每股10元,息率就是5%(0.5元÷10元=5%)。」
「也分往績息率和預測息率嗎?」「是呀,往績息率是根據最新一次已公布的每股派息計算,而預測息率則是以分析員估計未來一年或往後的每股派息計算。同樣地,投資是向前看的,過去派息多少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未來派息,因此,同樣只有預測息率才有參考價值。但相對來說,息率比起市盈率,會有一個較客觀的標準去判斷是否吸引,因為只要比較市場上其他定息工具的息率水平便可以,例如市場上大部分存款息率都只得3%左右,但某公司的預測息率是5%,那麼,無論從相對或絕對的角度看,5%的息率確實是已經吸引,問題只是,該公司最終能否派到該水平的股息!」
「哦,原來如此!」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127

不是儘量,是一定要做到

1 : GS(14)@2014-03-18 21:56:53

http://tips.ctgoodjobs.hk/column ... %E5%81%9A%E5%88%B0/

在新城財經台的節目中,和青年朋友分享初進職場的竅門。年輕主持問我,是否要「聯群結黨」才能立足。我想她可能看得太多渲染辦公室的電視劇了,便強調責任心和自我要求的重要 - 像速遞公司要做到「使命必達」般重要。

跟唸書不一樣,開展打工生涯時,很少會有同一年級的「同學」,公司部門裡只有你一個新員工,且多半是職位最低而經驗又最少的一位。情況就好像是,大學一年級的新生要插班到研究院裡去, 身邊都是像碩士生或博士生水平的老手,上司便是偶爾露面講課的「教授」。

問題來了,資深同事都有活要幹,雖然知道規矩門路,但大都沒有閒情或善心,來好好提點你一下,所以初時只負責閒雜小事的新人,誰都得自行摸索及展現個人才德,這是必經的入門試探。我的忠告是,不要看輕看來簡單容易的零碎任務,如文件存檔或複印報告,以致幫忙打幾個電話提醒開會及確定人數之類,不要忘記見微知著,工作過程中態度是否認真落力,見慣世面的同事及上司心中都一清二楚。

多年前在澳門氹仔籌建賽馬會的時候,新聘來的秘書是位緬甸華僑,英文很好但只懂幾句中文,坦白說不是我的首選助手,但開業日程十分緊迫下只好試用。頭一天早上,她調了一杯挺難喝的咖啡,從我的樣子應該知道反應。午飯過後,她問要不要來杯咖啡,我想了想搖搖頭,她開朗地說和早上的不一樣,然後拿了用不同外送紙杯盛著的兩杯讓我嘗試。這次味道如何呢?是比之前的好了點,但其實還只是一般,然而用功肯改,我便說不錯鼓勵一下。

故事還未完,正要動身去開會之際,感動時刻出現了。原來好戲還在後頭,只見她連忙棒上另外一杯,用了新的馬克杯子,說我應該會喜歡。彼時彼景,換了是鐵面判官都會給融化,我禁不住說聲非常感謝。事實証明,初到貴境人生路不熟的她,盡了非凡的努力,務求做好簡單任務方肯罷休。自此以後,我對這位助手不得不另眼相看,其工作表現也沒有讓我失望。

職場上,面對工作困難或阻滯時,口頭上說盡量做到的新人很多,但實際上肯用努力、能用行動完成任務的卻很少,誰會得到多一些賞識以致發揮的機會,不用多說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425

投資沒有想當然 低股不一定抵買 黃國英

1 : GS(14)@2014-03-19 09:30:40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32427

前講過「打仗油價跌兩回事」(539期),將表象與實況混為一談,容易出錯。《大漲的訊號》作者林則行,也有類似經驗可堪借鏡。他曾於全球最大的主權基金之一:阿布扎比投資局,擔任日本分部基金經理。

他在著作中分享,曾看好一家名為美麗花圃的葬儀社,主業是安排靈堂的插花裝飾。公司版本的故事,是社會開始流行要求靈堂的布置非常講究,連原本不彈此調的九州,近年也開始改變,公司在當地的市佔率,穩坐三成以上。潮流以外,公司自稱有兩大優勢:微觀上,插花為現場手藝,技術人員極重要,公司認為在其營業地區,沒有對手具足夠規模,可以養成同等的作業團隊。另外,宏觀上人口老化,殯儀業需求只會有增無減,亦極利好。講到咁,令刨股票者熱血沸騰,亦非稀奇。



日本人口老化問題嚴重,但殯儀業的需求卻下降。


人口老化葬禮生意降

但林則行落叠後,卻發現「天氣不似預期」,盈利增長不濟、股價表現頗曳。為尋求失手原因,他改為調研國內其他殯儀公司,卻發現它們的管理層,大多看淡本行前景,而他受公司薰陶、認定是聖杯的人口老化因素,行內卻視為催命索,才叫人始料不及:原來當地人葬禮的講究程度,與先人年齡成反比。若逝者在職業生涯末段前後離世,很多同事、行家會參與儀式,自然要準備得體面;但高齡化下人多長壽,百年歸老時,舊友早已四散,家人取態反以簡樸為主。兼且人們長壽,意味有排都「無生意返」,不在話下。由此可見,順理成章的宏觀故事,實相可能一百八十度調轉,不宜隨意延伸。

另一例子,是人多認為買股應選低市盈率(P/E)者,可跑贏高P/E股,卻沒留意觀念的由來。林則行指出,其實這也常被誤用。低P/E股優於高P/E,結論源於股票的分組研究。如將標普五百指數的成分股,由P/E最低排到最高,然後劈開一半,低P/E組表現會優於高P/E組;如此類推,分成十組,最低P/E的一組(五十隻股票),表現又會優於最高的一組,跑贏年數十中有八。但再延伸下去,則效果消失:最低P/E的一隻股票,表現不會是全指數最好。

林氏細心分析每月數據,發現最低P/E組跑贏大市,主力靠當中表現最好的三數隻股票,貢獻了六、七成績效,如扣除則餘者其實乏善足陳。(其實高P/E組道理亦同,只要少數股份大熱脫腳,高估值下當然大跌,便已足夠拖累全組表現。)但這少數價殘又能谷底大翻身的股票,卻難用一定準則捕捉。


低PE股表現參差

換言之,一堆低P/E股比一堆高P/E股抵買,並不可以隨便推演,認為一隻低P/E股比另一隻高P/E股抵買。而經過長年累月的演化,人們起結論變成低P/E等於好嘢,更是一大謬誤。

其他基本分析指標,也是一樣,在群組中有效,不代表可推展至單一個股。誤用這些方法,可能比甚麼也不看更蝕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438

官:港視符要求不一定獲牌

1 : GS(14)@2014-08-29 11:26:52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829/news/ec_gca1.htm\r\n\r\n\r\n【明報專訊】香港電視就不獲政府發出免費電視牌照的司法覆核昨續審。港視指政府一直沒為發牌預設上限,質疑行政會議去年突然「搬龍門」改為只增發兩牌,對港視不公。惟法官審訊時質疑,行會以公眾利益為由只增發兩牌,不一定代表行會早已預設發牌上限,又質疑即使港視已符合基本技術要求,是否就一定能獲牌。\r\n \r\n\r\n官:行會只發兩牌不代表設上限\r\n \r\n代表港視的資深大律師高浩文指出,政府一直沒為發牌數量設上限,去年5月行會卻突然決定以「循序漸進」形式發牌,事前沒充分諮詢通訊局、業內人士及公眾。他認為,若港視申請牌照前一早知道發牌數量將設上限,並要和其他申請者競爭,港視的申請陳述將大為不同,會集中強調港視較其他申請者的優勝之處,而非只闡述港視如何能符合政府的要求,故政府突然改變發牌政策,實有違港視的合理期望。\r\n \r\n港視:拒發牌原因應合理\r\n \r\n高浩文續說,發牌的顧問報告是在發牌數量不設限的前提下撰寫,故行會根據該報告決定新牌照誰屬,對港視絕不公平。他又質疑,行會作出發牌決定前,沒向港視提供顧問報告評分,並給港視機會回應,拒絕發牌予港視後亦沒向其披露原因。惟法官區慶祥指出,港視現時已獲得行會機密文件,反問是否仍需繼續司法覆核。高浩文回應說,政府拒發牌的原因必須合理。\r\n \r\n代表行會的資深大律師余若海反駁,根據《廣播條例》,行會擁有發牌的最終決定權,亦能以公眾利益為由,不依從通訊局的發牌建議。他強調,即使政府發牌最終不設上限,亦不代表港視只要符合政府的要求,就一定能獲發牌照。余以大學頒授一級榮譽學位和司法機構委任資深大律師作例,指兩者雖沒設上限,但不代表大學生達到某分數,或者大律師達一定年資,就必能獲得一級榮譽和成為資深大律師。\r\n \r\n余若海:發牌設限為公眾利益\r\n \r\n余若海解釋,行會設發牌上限是為公眾利益,因本港市場不能同時容納5間免費電視台。法官隨即反問余若海,鼓勵競爭是否亦是政府政策?余回應說,政府擔心免費電視台過度競爭。對於港視一方前日引述行會機密文件,指特首梁振英於行會提出改變評分方式,增加港視最弱項的評分比重,余回應說行會有權決定採取何種評分標準,毋須諮詢通訊局或公眾。\r\n \r\n余續說,行會去年5月開會後,傾向採取「循序漸進」方式,發出少於3個牌照,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會後已邀請3間申請的電視台就「循序漸進」及其本身的競爭力陳述,顯示政府已給港視機會為其申請作出補充。余認為,若行會改變發牌政策前諮詢通訊局,勢必再拖延數月,反指此舉屬不合理。聆訊今續。\r\n \r\n明報記者
2 : GS(14)@2014-08-29 11:27:1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829/news/ec_gca2.htm



行會密件:袁國強指發少於3牌不違政策


2014年8月29日





【明報專訊】與訟雙方昨繼續於庭上披露行會機密文件,當中提及去年3月的行會上,有多於一名行會成員提出要檢討發牌不設上限的政策。


律政司長袁國強於去年5月7日的會議表示,即使行會決定發出少於3個免費電視牌照,不代表政府偏離了不設發牌上限的一貫政策。袁認為政府不設發牌上限,不代表行會要批准所有符合要求的申請者,行會應考慮免費電視市場的整體承受能力。

行會多於一人要求檢討無上限

代表行會的資深大律師余若海透露,去年5月行會已傾向不發3個牌照,後來商經局曾去信港視,告知行會傾向「循序漸進」發牌,當時港視主席王維基曾回信稱港視資金充足,並已聘得多名資深藝人及製作人,亦開始製作不同種類的節目,余若海認為,這反映政府已給予港視充足機會回應。

稱已給港視充足機會回應

余若海指出,無和亞視早於2012年9月曾發信予政府,指市場未必能承受多間免費電視台,要求政府發新牌前應考慮業界意見。

余其後引用1970年代佳藝電視倒閉作例子,反問行會考慮增發免費電視牌照時,是否不應該以此為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268

【科健籽】識打噴嚏 一定是閉眼打

1 : GS(14)@2015-04-09 00:55:30

【科健籽:趣味科普】記得很多年前三更半夜到通宵咖啡店看書,就有一個貌似街童的朋友無緣無故走來跟我說:「我站着都可以睡覺,而且是睜着眼的。」言下之意是叫人別瞧不起他,小心被他揍。睜着眼都可以睡覺,光聽已覺犀利。然而若你興沖沖的跟我說,你「打乞嚏可以不瞌埋雙眼」,那就不覺得很特別了。打噴嚏時瞌埋眼雖說是自然反應,但畢竟睜眼打噴嚏的人也很多,或許不比睜着眼說謊的人少,所以也未必值得去炫耀。讓人感到疑惑的是,閉眼打噴嚏為甚麼是人的本能,究竟這個與生俱來的反射動作有甚麼好處?如果說你打噴嚏我瞌埋眼,或者還說得通。因為你的口水鼻涕雖說不上是甚麼毒霧催淚彈,但也可能有菌有病毒,不是甚麼好東西,最好還是別碰到我的眼睛為妙。古時醫學不發達,打噴嚏並非好兆頭,不幸染上奪命流感就更加是死路一條,所以以前洋鬼子才會聽天由命,God bless you常掛在口邊。時至今日,這句英文已變成無可無不可的客套語了。至於為何打噴嚏要瞌埋眼,科學家還是不大想得通。有人揣測是為了保護眼睛免受鼻涕的細菌感染,即是「豈有此理你搞我個肺不特止仲想搞埋我對眼同個腦……」的一種深層次的控訴。當然還有一種更無稽的說法,認為瞌埋眼可以防止雙眼飛出眼眶。他們認為,口水和黏液在噴嚏中會以高達160km的時速從口鼻直噴,以如此衝力,不閉眼不怕眼球也飛出眼眶嗎?他們甚至引述一八八二年《紐約時報》一則報道,指印弟安納州有婦人在公車上打噴嚏導致眼球飛脫一事佐證,可惜除此百年舊聞,醫學史上實無案例,科學家後來相繼找人進行睜眼打噴嚏的實驗,都證明不到這個說法。眾所周知,打乞嚏會經過幾個步驟,首先,當有感冒病毒或吸入其他過敏原例如花粉、塵埃、貓毛等刺激我們的鼻黏膜時,我們的三叉神經就會將訊息傳遞到位於腦幹下連脊髓的延髓部份,然後令胸口擴張,肺部吸氣準備打噴嚏。而與此同時,腦部亦會傳遞訊息到眼皮,閉起雙眼。其實打個噴嚏,會牽一髮動全身,不單止會令人閉眼,也可以令腹腔受壓誘發尿失禁,偷偷的擠了幾滴尿出來也很尋常。總而言之,識打乞嚏的,一定是瞌埋眼打的,只要你稍為留意身邊的貓貓狗狗,你會發覺牠們也懂得這個道理。但可以肯定的說,張眼打乞嚏也不用怕,因為眼球是不會掉下來的。甚至試試睜開雙眼,跟心儀的人四目交投,說不定還別有一番滋味。然而謹記要有公德,先捂着口鼻啊。



記者:陳以恒編輯:陳漢榮美術:黃創泰插圖:六藝設計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408/191039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389

政改方案 最快下周三公佈 林鄭表明人大不修改決定 劉慧卿:一定否決

1 : GS(14)@2015-04-10 08:23:16

【本報訊】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昨首度披露,將於下周三或者本月22日公佈政改方案,再次表明8.31人大常委會決定不會修改,呼籲泛民「必須認清楚現實」。消息稱,當局會放寬特首參選人「入閘」門檻至100個提委會委員推薦便可,而「出閘」階段若僅一候選人獲過半數提委支持,提名程序推倒重來,藉此向泛民拉票,但泛民指有關建議仍受制於人大8.31決定,堅拒袋住先。記者:姚國雄 呂浩然



林鄭月娥昨於一個公開活動稱,編寫第二輪政改諮詢報告已到尾聲,公佈方案的同時,會如以往般到立法會發表聲明,同時接受議員提問,現未能確定本月15日還是22日公佈,但會爭取本月內完成。林鄭重申全國人大常委會去年8.31的政改決定,一定不會收回或者修改,呼籲泛民在最後階段「必須認清楚現實」二選一,一是讓500萬合資格選民在2017年一人一票選特首,一是選擇原地踏步:「我覺得越係接近立法會需要討論呢個具體方案、越接近立法會議員需要作出表決,社會應該會更加聚焦,更務實討論究竟作出乜嘢決定。」


■泛民議員早前聯署表明否決8.31決定下的任何政改方案,至今仍堅持綑綁式投票。

或會放寬入閘門檻


昨有報道指,政改方案或將目前八分一、即150個提委提名的「入閘」門檻放寬至100位提委推薦便可,「出閘」成為候選人仍需逾600位、即過半數提委支持,若僅一名候選人獲過半支持,提名程序要推倒重來。一人一票投票階段則未必規定過半數支持才當選,或放寬至多票者當選;據知此建議是避免重選,不欲憲制風險。雖然政府或放寬入閘門檻,但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昨於一公開活動時仍指,表面上政改通過的機會是零,「因為泛民至今仍堅持綑綁,凡是按8.31規定的方案都否決,另一方面,中央、了解中央立場嘅建制派、特區政府也多次講,要改8.31(人大決定)冇得傾,照計係冇(通過機會),雙方又冇咩對話交流,但有冇一啲我哋見唔到嘅交流,我哋未知」。曾鈺成強調中央寧可政改被否決,都不會讓步,又重申若他的一票能影響政改方案是否通過,他會投票支持並於之後辭職。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則指政改問題不明朗,但相信大部份港人都支持普選特首,認為政改要循序漸進和做到均衡參與。泛民未有被放寬入閘門檻建議打動。民主黨主席劉慧卿表明勢必否決方案,「你放晒啲人入閘,提高晒市民嘅期望,最後你用過半數唔畀佢出閘,到時香港暴動都似」。她強調人大在有需要時可以修改決定:「佢話乜都唔可以改,我同佢講,乜都可以改!而且係好多市民要求佢改!」




泛民倘入閘只陪跑


泛民議員中較溫和的公民黨湯家驊也稱,即使政府降低入閘門檻後、有泛民代表可以入閘,但都只是陪跑,重申不會接受人大8.31框架下的政改方案。學聯秘書長羅冠聰指,現階段未有計劃針對政改出台發起抗爭行動,但呼籲泛民堅守原則,否決8.31下任何方案。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410/191074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427

今天不買 明天一定後悔 周顯

1 : GS(14)@2015-07-20 09:19:3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對於股市,我的判斷是「今天不買,明天一定後悔,今年不沽,明年一定後悔」,即是說,我認為在下半年,必定有一遭大炒,但這大炒只會維持半年左右,便完蛋了。所以,我採用的投資策略,是現時all in買股票,然後逐步減少持倉量,直至年底,將會一半持有股票,另一半持有現金。

現在all in 年底前逐步沽出

然而,雖然策略是all in,但平價股票實在是太多,錢有涯,好股無涯,我應該挑選哪一隻股票,才最上算呢?

其中一隻,我留意了很久,在上星期五剛剛買進了50萬股的,是惠生國際(1340)。

惠生國際是一家養豬的公司,市值是6億元,盈利是1億元,如果撇除了殼價,業務就是淨賺的利潤了。該公司是在去年上市的,上市價是2.05元,由於估值太低,所以超額認購了2187倍,因此成了一時熱話,但很可惜,在上市後的兩日,它已跌穿了招股價,在這一年半之間,股價主要在1.3元的價位波動,在日前的股災日,它最低曾經跌至0.82元,在細價股而言,算是跌幅很小,但在反彈時,升幅也不算多……正是因為它的價格太平,才製造了我的入貨機會。

我對這股票的看法是,它在上市時,因公開認購太多,所以派了一浸貨,但在這一年半之中,在低位慢慢收齊了、收乾了,所以在5月21日,它以1.25元,配股集資1億元,這很明顯是批股來炒股票的,只可惜當時市不佳,所以炒家一直沒有動手。

惠生炒剩貨 有贏無輸

我認為,股市從股災中復原了之後,只會炒那些未曾炒完的股票,而惠生國際是一隻抵到爛、有贏無輸的股票,只是一直沒有大額的沽盤,苦無下手的機會。

在上星期五的那天,我忽然看到有50幾萬的沽盤,我見機不可失,馬上掃了50萬,很禮貌地留下了幾萬股,以為可以有機會繼續買,誰知一買之下,trigger了其股價,股價飛天,以掃清板收市,我想再買,也買不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419

認同中央行政干預「撥亂反正」任志剛:內地救市一定成功

1 : GS(14)@2015-07-21 02:11:09

■1998年8月14日,港府財金「三劍俠」宣佈入市打大鱷。


【本報訊】內地過度孖展借貸引發股災,中央指令國家隊暴力救市,兼出動公安調查「惡意」沽空,嚇窒外資之餘,同時拖慢中國金融開放改革的步伐。曾於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一役動用逾千億元外滙基金入市殺鱷的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卻認同中央救市手法,並相信「一定會成功」。記者:劉美儀 周家誠



中央暴力救市開始以來,中外媒體都常引香港在亞洲金融風暴打大鱷作比較。當年入市「三劍俠」之一的任志剛接受本報訪問時,首次談到對內地救市的看法,「當事人認為市場失效,就有需要做啲嘢,將唔啱嘅行為納入正軌,穩定番市場……就好似98年一樣,我哋要作出干預」。對於國家隊救市成效,任志剛相信,內地有形之手(行政手段)威力無窮,國家是直接或間接持股人,「我直覺(救市)一定會成功」。




稱自由市場難十全十美

內地金融市場未完全開放,資金跨境流動亦受限制,外資大鱷是否能在A股興風作浪,抑或是監管當局妄想被炒家沽空迫害?市場莫衷一是。任志剛直言「冇大鱷唔等於冇人操控」,內地股市逾八成參與者均為散戶,公眾很容易受市場心理影響甚至被操控,不像已發展成熟的市場,高流通性的價格機制,會產生自動穩定作用,當投資者「側埋一邊(如出現超賣)」,會有「另一邊參與者」以價格及理性行為作出逆向判斷。他又說,自由市場運作若能靠得住,市場價格機制促使資金融通,當然最好,但他存疑,「有冇十全十美嘅自由市場例子?現實係好難搵到」。內地金融市場發展尚未成熟,無論投資者、中介人以至監管機構,「有啲唔成熟動作出現時」,市場呈現恐慌與貪婪很具殺傷力,容易窒礙市場正常發展,他認為監管當局「撥亂反正係必須嘅」。回顧當年金管局與內地監管機構入市的背景及手段,兩者分別甚大。1997年外資基金狙擊包括香港等亞洲多國金融體系,著名國際大鱷索羅斯亦有份參與其中,企圖拋售港元促使聯繫匯率與美元脫鈎,甚至在股票市場沽空期指獲利。1998年港府遂接港元沽盤,更透過外滙基金入市,擊退炒家,同時將當時買入的藍籌股成立盈富基金(2800)。相反內地救市的初衷,與當年港府有大分別。市場相信,內地股災是由中央打壓孖展所引發的「人踩人效應」造成,外資參與的戲份絕少。而中央透過「金融國資委」匯金、中資券商、保險公司救市,甚至出動公安調查所謂「惡意」沽空,以及要求企業在某些條件下不能沽股票,手段叫人側目。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720/192257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4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