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豪:「我一定勸他暫時不要搞。」
1 :
GS(14)@2012-07-20 12:23:36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fin/20120719/113399
「我一定勸他暫時不要搞。」
律政司司長袁國強
律政司司長袁國強跟傳媒茶敍,被問及23條立法,他指政府內部冇人跟他講過,在他任期內須完成23條立法這政治任務,即使梁振英提出,他亦會勸梁不要這樣做。
我對袁國強的印象,有一種說不出的不舒服感覺,可能是我嫌他說得太多。
以往幾任律政司司長對自己言行非常謹慎,甚至謹慎至不多說話。被傳出任律政司司長之後,很多場合他本來可以「不作評論」作答,他選擇長篇大論,我認為是不智,與他身份不符。
就以23條立法為例,他或可贏到暫時零星掌聲,但市民眼睛非常銳利,23條立法與否,不是袁國強或梁振英的決定。袁國強講得太多,我相信日後有可能會令他丟臉,到時更顯出法律界指出他不夠班,是實實在在的指控。
蔡東豪
「你唔怕死 但你一定怕硫酸」
1 :
GS(14)@2012-07-28 14:32:35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728/16554922
婚姻如噩夢
事主陳小娥(28歲)昨以噩夢形容與被告邸瀚(44歲)的婚姻。曾在四川經營時裝店的事主供稱,08年結婚後結束生意,後來跟被告誕下一子。前年她曾遭被告毆打,去年3月她申請離婚,被告起初拒絕簽字,後來提出取得居港權後才會離婚。
今年5月18日,律師樓一名行政文員通知事主,需轉交被告的信件給她。翌日兩人到旺角一酒樓見面,事主拆信閱讀後決定報警。案件下月8日續審。
案件編號: KCCC2193/12
有好的商業模式就一定成功嗎, 兼論CFO商業模式洞察和盈利模式創造過程中的職責
1 :
GS(14)@2012-08-27 15:57:36bbs.esnai.com/thread-4830171-1-1.html
從VC和PE對於中國企業家和財務人員不再陌生之後,「商業模式」這個詞就變得很流行了,幾乎有點無所不能、無往不利、見魔殺魔、見佛殺佛、所向披靡的味道,似乎只要有好的商業模式,資本、利潤、現金就會滾滾而來,企業的價值就可以一路高歌!很多企業似乎也在證明著這是一條真理。我自己一直研究的房地產行業,萬科過去十幾年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模式,還有中海、華僑城、SOHO、碧桂園等都有自己鮮明的商業模式;還有幾乎照搬當年順馳模式的幾家企業這幾年也是風光無限。在所謂的新經濟領域則更能證明「商業模式」的威力,如已跨過幾十年發展的微軟、蘋果;稍近點的亞馬遜、Facebook等,當然也有國內的國美、蘇寧、百度、QQ、阿里爸爸、噹噹、京東、360等。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那麼當年德隆帝國的龐大平台是怎麼轟然倒下的?中國概念股是怎麼在華爾街丟盔棄甲的?一年多前如雨後春筍的團購網還有幾家好好的活著?順馳當年是怎麼倒閉的?綠城這兩年是怎麼甩賣項目的?萬科現在又遇到了什麼問題,某些號稱毫無問題的企業面對境外單個做空者的時候卻要全體董事和高層嚴陣以待、草木皆兵。
漸行落幕的電商大戰,幾乎就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對舊的商業模式的大戰,雖然招術太小兒科,但是挑戰者無疑認定了一點:網絡平台的模式已經可以全面戰勝實體平台,儘管實體平台曾為國美蘇寧等企業帶去源源不斷的現金。有人說劉強東先生燒的是境外VC和PE或者戰略投資者的錢,旁人操哪門子心。但是在真正的財務管理者眼中,不管錢到底是你我納稅人的人民幣還是夷狄資本家的dollar;總之這樣子燒就是暴殄天物!撇開他們是否明降暗升、把消費者當水魚的行為,我們只從財務的視角來看看,誰能勝出?
恐怕誰也不能勝出,一定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只是漁翁還沒有出現或者不能確定是誰而已。據說京東至少要燒50億RMB,如果加上明的、暗的同夥和對手,再放大10倍,500億夠不夠?燒500億就能置對方於死地嗎?就算實體店真的一蹶不振,那麼參戰的網絡平台就能以自己的商業模式所向披靡了嗎?那真是太不瞭解資本市場了!
馬克思同志說:"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會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能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絞首的危險」。不說全球資本市場有多大,光國內的沒有好的投資路徑的民間資本就可以支持百次千次這樣的價格戰,所以一兩次價格戰的勝者注定不能獲得期望的天下六合,四海歸一,最終都是為人作嫁衣裳。網購在中國遠未成熟,此時就急著搞價格大會戰,結果恐怕只能是出身示捷身先死!
如果我們深入對比一下表面上商業模式相同或類似的企業背後的差異,就會發現,那些真正成功的企業,一定是將成功「商業模式」轉化為成功「盈利模式」的企業。商業模式可以讓企業迅速長大,但是如果不能把商業模式轉化為盈利模式注定還是會轟然倒下的,如果不能實現收入規模與利潤、現金流的平衡,睡個覺起來可能就全軍覆沒了。馬云先生早期曾說過「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當CEO」,馬先生當時不瞭解財務的理念,說的是CFO可能缺乏遠見(後來馬先生在多個場合改變自己的說法)!可是你看這次燒錢,你見著CFO沒有?財務估價最根本的一個理念是,任何一項資產(可以表現為一個企業、一個項目等任何可以帶來未來現金流量的實體)的內在價值都是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財務具有與生俱來的前瞻性和遠見,缺少遠見的是會計,只對歷史負責!
據最新報導,劉強東先生後院已經起火了,說是有戰略投資者為了撤資,只收回了自己的本金。不知這是不是大會戰變成小戰役的原因?而另一方面,我們看看蘋果,皮特·奧本海默先生(CFO),週二(2012/1/31)在分析師電話會議上表示,第一財季季末現金餘額已經達到976億美元!還有微軟,其現金餘額也長期保持在幾百億美元水平,最高時也曾超過700億美元!難道他們的股東、他們的管理者、他們的CFO就不知道現金放在那裡是有機會成本的?做這樣的企業的CFO真是爽呀,錢多得不知道怎麼花而發愁。而我們的企業融到了一點點VC和PE就以為老子天下第一了,這種企業是典型的增長雄心過大症狀,倒閉風險相當的高,如果華山一條道走下去,用不了多長時間,再好的商業模式也經不起現金斷流的衝擊!再看看奧本海默怎麼說,「截至第一財季末,976億餘額里約有640億美元現金存放於海外。雖然公司高管正在討論如何最好地利用這筆現金,但尚未制定具體計劃。他說:『我們不會亂花錢』。」
保守的財務政策是過去100年卓越企業的四大特徵之一,我想在未來越來越浮躁的經濟大潮中,保守的財務政策只會變得更重要。在此小小預測一下,我所提到或者似乎提到的一些企業,未來向年,別說變優秀、變卓越卓越,生存可能都是問題。有的模式存在的問題是先天深入骨髓的,根本不可能在陽光下轉化為盈利模式!企業不能將商業模式轉化為持續的盈利模式,也就失去了資本與生俱來的使命---賺取比自身更大價值的利潤。
而將商業模式轉化為盈利模式,是CFO的天責。
老闆出爾反爾不一定壞-香港經濟日報20130128 王雅媛
1 :
GS(14)@2013-01-31 00:04:28http://blog.163.com/wang_ya_yuan ... 141201302912848893/
最近大家都在罵一些房地產老闆出爾反爾,明明說了不會在市場上配股集資,卻還是配了。筆者反倒覺得奇怪,如果一間公司不打算在資本市場集資,上市又為了什麼?當然,在資本市場集資可以有很多方式,例如發債之類,但是當一間公司的負債比率提升到某一水平時,再發債的成本就越來越高,而這時候配股擴大股東資金,反而對於公司的一些回報指標可能是更合適的。不過,公司都需要留意的是配股集資不要搞得太複雜,如果像李寧(2331)這樣複雜地去集資,就不免令人覺得公司過於財技化了。
其實筆者一向都不會對上市公司主席說的話太認真,因為筆者認為在一個競爭激烈的行業裡,不停的變化才是永恆不變的定律。除非他們是已經壟斷了市場,不然即使大如一年銷售量過千億的恆大(3333),萬科等等來說,他們對於行業很多因素都是相當被動的。何為被動?筆者是這樣去理解的,當存在一些因素本身是會影響你的,而你是沒有控制權的,只可以改變自己來適應時,那麼對於這些因素來說,你就是屬被動的角色。國內房地產是政策市場,大部份因素,如買地、銷售等,都被政府的政策干擾著。對於這樣的環境,房地產公司老闆可控制的因素並不多,故地產屬時勢造英雄的行業,適應力越強的就越能成為英雄。
決定一個人適應力強弱講求很多不同的因素,如對於形勢的判斷,願意接受意見的能力,改變自己做事方式的速度等等。不過總括來說,適應力強的人是有一個特點的,就是在需要作出改變時可以輕易做到「今天的我打倒昨日的我」。故此,能上市的房地產老闆們,大部份都是適應力強的人,他們今天說不配股,明天卻反口配股,是正常不過的事。從壞的角度去看,認為他們言而無信,缺乏誠信。從好的角度去看,認為他們識時務者為俊傑,適應力強。
市場口味在高周轉率內房
雖然市場上的資金是無限的,但是當同一時間太多房地產公司向市場出手融資時,資金的成本亦會越拉越高。因此,融創(1918)一見到恆大配股集資後,馬上作出相同的決定,筆者認為是果斷明智的決定。另外,有朋友問筆者喜歡周轉率高的房地產公司,還是資產豐厚的房地產公司?筆者認為是要看不同時候的,正如現在,市場口味是喜歡高周轉率的內房多於資產豐厚的內房。亦因為以上口味的差別,導致如果這兩類公司配股集資都會為股東帶來不同的回報。假設現在有兩間房地產公司配股集資,一間周轉率不高,靠屯積土地升值,而另一間則靠高周轉率來提升NAV。即使大家NAV的升幅是一樣,由於現在市場口味是喜歡高周轉率的內房多於資產豐厚的內房,後者集資後,給股東所能帶來的價值是會比前者高。因為隨著銷售量做大及周轉率做高後,市場給的股價折讓會再逐步收窄,這樣股東不僅在NAV上賺一筆,還可以在折讓收窄上賺一筆。
王雅媛為持牌人士,並持有融創(1918)
餐廳分店多一定不好吃 周顯
1 :
GS(14)@2013-04-17 12:35:182013-04-17 MP
日前去了長沙一次。我很喜歡吃湖南菜,但是在這個「芙蓉國」,找來找去都找不到好吃的湘菜,要酒店的禮賓部介紹,他們竟然推薦毛家飯店和火宮殿,前者是全國的連鎖店,深圳店我常常去吃了,後者是遊客雲集的地方,我當然絕對不會去。
餐廳分店多一定不好吃
我想起當年的封小平,曾經是科地農業(8153)的主席,公司的業務包括湖南電視台。我曾經問過他,長沙有哪間餐廳好吃,他的說法是「人民公社大食堂」,但現在已經開了很多分店。我的心得是:凡是分店多的餐廳,一定不好吃。
長沙是革命地方,很多地方都放了共產黨的紀念品,不知它們的老闆是黨員,還是只是裝飾。我見到有一間叫「何氏排骨」的,掛了共產黨員的「入黨誓詞」,趕忙拍了下來,現在公開出來,以饗讀者: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注意三句話:奮鬥終生、犧牲一切、永不叛黨,要求好高!
周顯
集資活動增 不一定代表大市見頂 施慧雅
1 :
GS(14)@2013-05-20 12:18:04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k2_ek2a1.htm
【明報專訊】經過數週的持續上升後,港股在上週呈現回吐。在週一,恆指下挫331點,並跌穿23,000點。不過,大市跟覑是能逐步收復失地,在週四和週五回升百多點。總結全周,恆指下跌了238點,並以23,082點告收,暫時算是能守在23,000點之上。
雖然有論者提到近日市場上有不少集資活動,而歷史經驗這是大市見頂的先兆。不過,這不是百試百靈,譬如以2006年工行(1398)上市的經驗為例,它當時集資額應是世界紀錄,但大市未有見頂回落,反在新資金不斷湧入的背景下不斷創新高。
經驗非百試百靈 可視為提高警覺信號
無論如何,在邏輯學上,單憑以往共同出現的經驗而作出的推斷不大可靠,哲學家羅素就曾用過一個很生動的例子以說明之。
在例子中,雞兒發覺每天牠只要發出叫聲和引頸一伸,便會有人把食物送來,而在牠有生之年,這定律從未試過不靈驗。因此,於牠而言,這是百試百靈的定律。
但後來有一天,牠卒之發現這定律不再靈驗,在牠大叫和引頸一伸後,食物再沒有送來,牠看到的反而是有人手執刀子往牠頸上劈下,原來多年來一直為牠送來食物的農場主人並不是為牠好,而是立心打算把牠養肥後,將牠殺掉並拿去吃。
以筆者之見,集資活動上升是可視為一個提高警覺的信號,但在環球股市中,中港股市是仍明顯落後,不宜對後市看得太淡。
施慧雅
長期客戶不一定滿意 曾錦強
1 :
GS(14)@2013-06-08 16:05:30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B%BF%E6%84%8F/96882
我現在使用的電訊商,已經用了超過十年。不但我和太太在使用,小兒開始用手提電話後,也自然地選了同一家電訊商。
這麼多年都沒有轉台,是對電訊商的服務滿意嗎?其實並不是。試過出機後有疑問,立刻打電話去那間舖,卻直至門市關門了也沒有人接聽,相當詭異,幸好剛出的電話並沒有一併消失,不然會令人以為是撞鬼。
他們也試過以近乎欺騙的手法多收了費用,被發現後才退回。
有次差點令我們不顧一切地轉台。那次門市的銷售人員,誤導我們選了一個服務計劃,但結果貨不對辦,後來幾經周旋,才能兌現當初的承諾,結果我們又留下來了。
雖然不滿意,但仍然沒有轉台,是因為怕麻煩,每個合約的到期時間都不同,同一個網絡短訊又不用付費。
但是隨着其他即時通訊軟件的出現,令這個轉台障礙變得不再重要,如果再有一次不愉快的經歷,我們應該會毫無疑問地轉台了,而且是永不回頭。
一個客戶光顧了某商戶多年,並不一定是一個滿意的客戶,他可能只是因為習慣,或是怕麻煩,又或者是等待一個不滿的臨界點。
(本欄逢周一、二刊登)
以理服人:讀書叻一定是好員工? 倪以理
1 :
GS(14)@2013-07-04 22:44:26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704/18322224
招聘優秀人才是每家企業的重要工作,過去幾十年傳統,企業皆要求應徵者遞交個人履歷,先以大學及公開試成績篩選,再從面試「揀蟀」。麥肯錫香港區總經理倪以理指出,這些招聘的基本步驟,未必是好方法,有研究發現面試者的成績高低、面試優劣,與日後工作表現,竟然是毫無關係。
問︰金融中心 答︰倪以理(Joe)
問:Joe,我知道最近你對一份關於招聘人才的研究特別感興趣,可以講一下嗎?
答:最近大家都在問,究竟big data(大數據)如何改變企業的管理方法?前兩周,Google的人事部老總Laszlo Bock接受訪問指出,Google做了一項大數據的研究,分析了過去幾萬份面試紀錄和員工工作表現,得出兩大發現。
第一,他們發現員工上班後的表現跟應徵時的GPA(大學成績平均分)沒有任何的關係。第二,如很多企業一樣,Google本來認為一定有某些管理層,比較善於分辨人才,因此希望從研究中發掘一些招聘紀錄比較卓越的管理人員。
經過一輪分析後(面試者對於不同應徵者的評分,與入職後工作評分的比較),得出一個結論:是沒有人可以長期地分辨出人才的!亦即是說,在Google內一班所謂的experienced recruiters(招聘專家),是不比一般的員工對於應徵者的判斷來得準!
考試成績 與工作表現非掛鈎
問:我記得,去年有一本書叫《Are You Smart Enough to Work at Google》,指Google利用腦筋急轉彎的解謎題目(brain teaser),測試應變和解題能力。這樣測試難道也不管用?
答:無錯,是完全無用。Bock的說法是這類面試方法,只會令面試考官以為自己好叻,其實無助分辨人才。
問:Joe,聽起來Google研究對人力資源部的影響好深遠。
答:影響就大了!Laszlo Bock在面談中提到,Google以前請人的時候一定會要求查閱學校的成績表和公開考試的考分,但是他們現在已經取消了這個規定,因為他們發現成績根本跟公司員工未來的表現沒有關係。
唯一例外是剛剛畢業而未有工作經驗的學生,Bock指成績跟工作表現還是有一點輕微的關係(slight correlation)。
問:Joe,這個研究結果,跟你自身經驗是否一致?
答:其實對於我來講,這理論真的讓我思考了一會。我們這一類專業的行業,往往是在最優秀的學校,招聘成績較好的學生,對於員工成績要求是很嚴格的。
我自己在求學時的成績都不錯,因此我本身對於在學校努力過的人,確是存有一定的好感,因為我認為這個人是有付出過的。但是我覺得Google這樣的科學研究絕對有一定的啓發性。
Bock解釋說,工作表現跟讀書成績沒有根本的關係的核心原因,是因為在職場裏所需要的能力,跟在學校是完全不同的。況且員工過了兩三年,他們也變成另一個人,他們成長了,思維也改變了。
Bock亦認為,學校是一個「artificial environment(虛擬的環境)」,要成績好就要對於教授的模範答案有一定了解和洞察。因此在學校成績優秀的學生,都是一些鍛煉了在這個環境裏脫穎而出的樣辦,但是Bock覺得在Google裏,他們需要的是一些渴望、喜歡解答沒有明顯答案的員工。
Google工作小組 14%冇讀大學
問:Google聘請員工方面,還做了甚麼改變呢?
答:Google現時招聘人才,會利用case scenario的提問,測試面試者碰到困難會如何處理,去分辨員工的領導能力、EQ(情緒智商)以及AQ(逆境智商)等,可能更有效分辨人才。我相信,Google未來會繼續研究,去判斷這些是否準確的好員工指標。
不單是不看大學的成績,現在Google的工作小組裏,有14%的成員是沒有讀過大學的。在現今這個所謂knowledge society(知識型社會),這個數字真的很驚人!
這讓我想起我們公司最近在韓國做的一項研究。我們發現韓國家庭花在子女教育上的費用是非常龐大的,私辦教育的消費接近GDP的9%。韓國家長都認為子女去最好的大學是出路,因此兒童從小時候就補習,一直補到入大學。但是我們發現有部份大學生畢業時卻找不到工作,大學生的失業率更比vocational school(專科學校)高得多!我們算過,平均一個韓國的大學生一世人薪酬的NPV(淨現值,就是他未來一輩子的薪酬減除今天要給的學費,用今天的價錢去算),竟比不上一個中學生。
請不要誤會,我絕對不是提倡不應該讀大學!但是我想今天企業社會已經認知到,其實找到適合的人才,不單單是從大學找人,也不單單是看成績的優劣。
坊間經常說有些學生「高分低能」,我想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僱主需要的是可以快速適應環境、快「上手」、有持續的鬥志、可以面對困境的員工。這些素質跟GPA看起來沒有多大的關係。
問:一般的人力資源部門不會做這樣的大數據分析的,他們為甚麽有這樣的舉動?
答:這個絕對不是偶然的。其實Google的人力資源部也在嘗試不同的做法。Bock提出了「Three Thirds」的理論,就是HR部門的構成,需要三分之一的傳統人力資源經理,三分之一是理解業務的「顧問型」的人,最後三分之一是做數據分析的博士生。他說:「這樣,業務的同事就會改變對傳統HR的看法,我們也可以通過與不同背景的同事共事來提升自己的能力。」
這種文化未必適合每一家公司,但是這種人力資源的mix and match,優化招聘制度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一定不能讓步 王維基
1 :
GS(14)@2013-07-17 00:57:41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93%E6%AD%A5/101963
特首和政務司司長「好打得」,眾人皆知。在一些既定政策,如新界丁屋僭建的處理上,政府均顯出極大決心,落實執行政策,贏得不少市民的支持。可是,在最近堆填區一役中,政府可以說是全軍覆沒;再加上鄉事派力量的鼓動,批評將鄉郊地方撥作郊野公園用途,阻礙他們發展以致民不聊生等等。
大家最不想見到的是,每當有關乎民生的新政策或發展出爐,因為其他種種考慮,而得不到立法會財委會的支持,最終無法落實執行。
政府是否應該告訴大眾,六年後堆填區爆滿,若果堆填區擴建及撥款不獲通過,又無法建設焚化爐的情況下,香港就可能像其他東南亞地區如印度一樣,遍地垃圾?如果政府陳述了相關事實,而市民大眾依然不支持有關計劃的話,政府總算盡了責任,讓市民大家一起承受垃圾堆積的後果。
一定不可做的是,因為堆填區擴建及撥款而讓步,接受新界丁屋僭建的拆卸豁免,須知道這是存在真正危險,對人命安全構成威脅。
(本欄逢週一至五刊登)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