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消息,歡聚時代今日發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16財年第三季度財報。凈營收為人民幣20.898億元(約合3.13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幣14.900億元增長40.3%。凈利潤為人民幣4.000億元(約合6000萬美元),與去年同期的人民幣1.564億元相比增長155.8%。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凈利潤為人民幣4.356億元(約合6530萬美元),與去年同期的人民幣2.371億元相比增長83.7%。
歡聚時代第三季度凈營收的增長主要得益於流媒體直播服務營收的增長。第三季度,歡聚時代流媒體直播服務(YY直播、在線約會、虎牙直播、 PK Show、ME應用和其他直播服務)營收為人民幣17.904億元(約合2.685億元),與上年同期的人民幣11.592億元相比增長54.5%。
來自在線遊戲業務的營收為人民幣1.495億元(約合2240萬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為人民幣1.683億元。
來自會員訂閱費的營收為人民幣6880萬元(約合103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為人民幣7630萬元。
來自其他業務的營收(主要來自在線教育平臺和在線廣告的營收)為人民幣8110萬元(約合122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為人民幣8620萬元。
營收成本為人民幣12.750億元(約合1.91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幣9.055億元增長40.8%。歡聚時代第三季度營收成本的增長,主要由於收入分成費用和內容成本的增長。第三季度,歡聚時代收入分成費用和內容成本為人民幣9.674億元(約合1.451億美元),而上年同期為人民幣5.726億元。
運營支出為人民幣3.75億元(約合562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幣4.013億元相比下滑6.6%。
運營利潤為人民幣4.729億元(約合7090萬美元),與去年同期的人民幣2.003億元相比增長136.1%。歡聚時代第三季度運營利潤率為22.6%,而去年同期為13.4%。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歡聚時代第三季度運營利潤為人民幣5.084億元(約合762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幣2.810億元增長80.9%。運營利潤率為24.3%,而去年同期為18.9%。
在業績展望上,歡聚時代預計,第四季度凈營收將達到人民幣24億元至25億元,同比增長26.3%至31.6%。
編者按
近些年,李嘉誠旗下企業一方面不斷拋售中國內地物業,一方面持續加大在英聯邦國家的投資力度和廣度。目前,一個鮮明的對比結果是,其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產業,不是溢價便是增值;而受到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影響,其在英投資策略雖不像外界傳言那樣失敗,其產業所遭遇的負面影響卻顯而易見。從未有過投資失手的李嘉誠,下一步將如何布局?第一財經聯動內地、香港和英國記者,制作了“李嘉誠產業觀察”專題,以饗讀者。
“決定一件事時,事先都會小心謹慎研究清楚,當決定後,就勇往直前去做。”李嘉誠這句廣為人知的名言,在過去數十年里,已經通過他在內地的投資和套現得到良好驗證。
2016 年10 月26 日,李嘉誠旗下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下稱“長地”,01113.HK)宣布以200 億元人民幣拋售上海世紀匯廣場。這是李嘉誠至今在內地單筆出售金額最大的一個商業項目。最近幾年,他一改常態,不斷拋售內地物業,這引發了各種猜測和關註。
2015 年,李嘉誠曾表示,“繼續看好中國經濟”。但他此番舉措,愈加加重了人們對他的猜疑。隨著這個占地面積5 萬平方米項目的出售,如今,李嘉誠在內地持有的投資性物業面積只剩下了15 萬平方米,僅相當於21 個足球場大小。
年已耄耋的李嘉誠或者說他背後商業帝國的頭腦,意欲何為?
“內地的地價已經被搶得很高”
李嘉誠發力於內地投資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
上世紀90 年代前後,當不少外資撤出中國之時,李嘉誠選擇逆流而上。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劉福垣在接受第一財經1℃記者采訪時表示,李嘉誠是個會看經濟形勢的政治家,“1989 年以後,在別人都跑的時候,他來了。”
1992 年,鄧小平登上了南下的火車,他通過南方談話釋放了一個重大信號:要保證改革開放繼續下去。對於外商來說,中國內地將迎來一次空前的機會。從這時開始,李嘉誠以勇猛態勢進軍內地市場。
1993 年,和記黃埔有限公司(下稱“和記黃埔”)獲準入股鹽田港,持有70%的股份,和鹽田港一起共同投入60 億元建設集裝箱碼頭。這是當年內地最大的外資引進項目。同期,李嘉誠簽下了北京一大型城建工程項目,就是後來著名的東方廣場。東方廣場由此成為李嘉誠在內地投資地產物業的標誌。據2013 年專訪李嘉誠的《南方周末》報道,這一年,李嘉誠內地項目已經占到了集團資產的四分之一。
在過去數十年間,地產業務成為李嘉誠在內地獲取財富積累的主要來源。至2015 年,李嘉誠旗下“長和系”的總市值高達1.222 萬億港元,成為香港第一大家族性財團。而在上世紀70 年代上市之初,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長江實業”)市值僅1.57 億港元。
“長和系”是李嘉誠旗下上市公司所構建的企業集團的總稱,集團核心為兩大上市旗艦——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長江系”分別包括長江實業(00001.HK)、長江基建集團(01038.HK)與長江生命科技(00775.HK);“和記系”則包括和記黃埔(00013.HK)、和記電訊(00215.HK)、和記港陸(00715.HK)和電能實業(00006.HK)。此外,長和系參股的港股公司還有TOM 集團(02383.HK)。
2015 年1 月,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合並後分拆為長地與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當年6 月3 日,長地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全數接手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的全部地產業務,總物業估值達到4201 億港元,由此成為香港地產商中的航母。
在長地估值達到4201 億港元的總物業中,香港物業組合估值約2690 億港元,占比高達64%;內地達1380 億港元,占比32.9%;海外約130 億港元,占比3.1%。
長地2015 年年報顯示,該公司2015 年的營業額為587.93億港元,同比增長82%。物業銷售利潤為155.22億港元,香港、內地及新加坡分別貢獻47.69億港元、100.93億港元和6.88億港元。
長地的銷售額還在增長。2015 年,該公司內地物業銷售額為2014年的5.13倍。2015年內地物業銷售294.05 億港元,而2014 年的數據顯示為57.31 億港元。同樣,長地2016 年中報顯示,公司上半年收入為275.6 億港元,與2015 年同期的190億港元收入相比,業績大幅上漲了45%。中報說,這是“內地房地產市場在去庫存政策支持下,銷售量及房價均有理想表現,帶動集團在內地銷售及收入”。
與此同時,根據長地2015 年年報,目前,長地擁有約1360 萬平方米的可開發土地儲備(不包括農地及已完成物業,但包括發展商於合作發展項目的權益),其中約70 萬平方米、1250 萬平方米及40 萬平方米分別位於香港、內地及海外。
長地上述儲備土地有91%在內地,且大部分在2005 年以前獲得。但自2013 年以後,“長和系”在內地再沒拿過地了。“如果價格合理,公司也想買,”李嘉誠在2014 年的公司業績記者會上說,“但是內地的地價已經被搶得很高。”
他還會回來嗎?
長地持有的內地投資物業已經不多了。長地2015 年年報顯示,該公司目前持有約150 萬平方米的投資物業。其中,在香港持有約130 萬平方米,而在內地僅剩20 萬平方米。
這130 萬平方米的投資物業是長地旗下四大業務板塊之一,其他三大板塊分別為發展物業、酒店及服務套房、於上市房地產投資信托的權益。其中,投資物業占比29% ,總估值高達1233.31 億港元,主要包括寫字樓、零售、工業物業及停車位,以估值金額計算,96%的投資物業位於香港。
隨著5 萬平方米左右的上海世紀匯廣場的出售,長地目前在內地僅有15 萬平方米投資物業,相當於21 個足球場大小。
李嘉誠非常欣賞《左傳》中的這句警句:“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不管李嘉誠近年來陸續拋售內地地產物業基於何種考慮,他從拋售的這些物業中卻獲利頗豐。
比如,此次出售的世紀匯廣場項目交易價格為200 億元人民幣,根據長地董事會預計,此次交易,集團將獲得未經審核得益約62.2 億港元(約人民幣54.3 億元)。
世紀匯廣場項目是長和系在2004 年拍下的。項目位於上海浦東新區濰坊路179 號,地處上海目前唯一四條地鐵線交匯的商業據點。
從2013 年8 月開始,李嘉誠就陸續拋售內地投資性物業套現,到了2014 年其更是加快了減持進程。2013 年8 月,李嘉誠以26 億元出售從1997年入手的廣州西城都薈廣場項目,該項目位於荔灣區黃沙大道8 號,總建築面積約8.8 萬平方米,位於地鐵1 號線及6 號線黃沙站上。
盡管西城都薈住宅部分直到2008 年樓市處於冰封時才開始出售,但出售價位卻高達1.5 萬元/平方米。到2011 年,最後一批住宅的售價已高達2.5 萬元/平方米,粗略測算,住宅部分為整個項目創收至少達20 億元。
2013 年10 月,李嘉誠家族以71.6 億元出售上海陸家嘴東方匯經中心。東方匯經中心建築面積超過11 萬平方米。
東方匯經的售價是當初拿地時價格的8 倍還多。根據當時和記黃埔的公告,出售東方匯經中心50%股權將凈賺18.4 億港元。
2014年4月,李嘉誠次子李澤楷旗下的盈科大衍地產發展有限公司(下稱“盈科地產”,00432.HK)宣布,以72.01 億元出售北京盈科中心。根據盈科地產當時估計,出售該項目稅前盈利26.46億元。
對於李嘉誠的上述動作,有人說,這是他看空中國房地產的表現,也有人說,這僅僅是他做出的短暫性選擇。劉福垣的觀點屬於後者。“他(李嘉誠)還會回來的。他現在是看哪里好就往哪里走,但這僅是短暫性的。”
“應該說,(這)是一個生意人非常理性的做法,即哪里盈利水平高,資金就會流向哪里。”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與劉福垣持有同樣的觀點。他向1℃記者表示,“從這個角度看,可以理解為李嘉誠在全球資產配置方面有其獨到的和前瞻的眼光。”
嚴躍進分析說,以李嘉誠投資的思路,他若認定部分物業價格高估,即會采取拋售的做法來回籠資金,進而增加對其他投資機會的把握。
李嘉誠賣掉的上述4 個物業給他帶來了369.7 億元的現金流。
縱觀李嘉誠幾十年的商海歷史,人們很容易發現,他時刻都在保證手中有充足的現金流。有人曾提問李嘉誠“成功的關鍵是什麽?”他的回答只有兩個字:“保守”。
如果,以“保守”來看待李嘉誠家族在中國內地一些商業舉措的話,無論是項目正常銷售還是拋售,都獲利頗豐。那麽他在英國的投資呢?能用“保守”、穩健來形容嗎?
兩個月前,世界最豪華飛機——波音787寬體客機被中國買家匿名購買作為公務機的消息曾被刷屏了。
最近兩天,這架全球獨一無二的787公務機“Dream Jet”來上海巡展了。不多說,先上小編剛剛參觀後的超清大圖。
改裝好的飛機內部面積有220平米,設置了獨立的機組工作區、隔音的主賓休息區、以及客廳娛樂區和親友休息區,配有臥室、浴室、更衣室、會議室等設施,還有18個全平躺頭等艙座位(材質比客機頭等艙要好的多,但卻是這架公務機上最“簡樸”的部分,往後看你就知道為什麽這麽說了)。
登上飛機,向左走並不是一般客機的駕駛艙,而是像進入了一家酒店里的主臥。(腦補一下躺在這里是怎麽系安全帶的)
由於使用了隔音材料,使得飛行過程中,房間里的噪音只有48分貝,而普通787飛機客艙噪音值大約是70-72分貝。
從主臥通過下圖的走廊,就進入了另一個類似客廳的空間。
飛機上的餐食可以預定,就是不太方便機上炒菜,因為不能有明火。
787夢想商務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架投入運營的787-8型公務機,這架2014年出廠的飛機,在離開波音的生產線之後,直接飛赴飛機改裝廠,由法國頂級設計師和航空設備專家們進行了長達2年半的客艙內部設計和裝潢。
由於機艙設計非常考究,總價高達3.25億美金(約合21億元人民幣),其中改裝費就高達1億美金,因此被稱為世界最豪華飛機這架公務機。
而這架“豪機”是被中國買家匿名購買的,直到現在,這位中國買家的身份都還沒有披露,不過,這架飛機平時不飛的時候,主要會放在香港,並由海航集團旗下的金鹿公務托管,而在九月交付後,這架“豪機”並非只有買家自用,而是可以由金鹿公務對外租賃。
目前擁有和托管著90多架公務機的金鹿公務,已經是亞洲最大的公務機公司,擁有服務全球名人、中東王室及歐洲王室的經驗。
所謂“托管”,是指專門負責幫助私人飛機擁有者維護飛機、申請航線,甚至提供機組等飛行人員的企業。
目前,很多內地購買私人飛機的“有錢人”,都會將自己的飛機交給有資質的航空公司托管,在購買飛機後,日常的花銷也主要會來自托管費用,每年在機務、油料、空域申請等相關托管費用的花費,大約占到飛機本身價值的5%~10%。
金鹿公務副總裁方新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除了向輕資產為主的托管業務發展,並將業務延伸到公務機租賃、航空救援、飛機資產交易、飛機維修、地面代理服務、FBO等公務航空產業上下遊領域,藝術航空為主的國際化戰略也是金鹿公務的拓展方向,“公司會與更多高端品牌、藝術品、奢侈品公司合作,為客戶提供更多額外價值和更極致的服務,並一步形成更多的商業模式。”
值得註意的是,這次與787公務機一起參加巡展的,就包括眾多國際頂級品牌及藝術品,比如來自英國、世界最古老的皇室珠寶品牌Garrard,自1735年成立以來就專為英女皇打制皇冠,這次專從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帶來一頂價值770萬人民幣、精美絕倫的Primrose Tiara王冠。
在客廳,擁有300多年歷史的德國頂級瓷器品牌Meissen,擁有180年歷史、世界最珍貴的威士忌MACALLAN也紛紛亮相。此外還有意大利頂級奢侈品牌FENDI、世界鐘王Erwin Sattler、法國國寶級水晶品牌Baccarat巴卡拉,以及由《絕對藝術》雜誌帶來的中國當代雕塑藝術。預計未來,聯合銷售也可能成為這架公務機的盈利模式之一。
“事實上,金鹿公務的國際化步伐幾年前就開始了,今年11月,金鹿公務還要約收購了全球領先的旅行保障公司UAS International Trip Support(UAS),預計在2016年12月完成交割。”方新宇指出,而作為一個公務機企業,如何在國際上獲得客戶的認可,與高端品牌、藝術品等公司合作也很重要,可以讓金鹿從單純的公務機企業向真正有文化、內涵的頂級品牌邁進,也有助於公司國際化的步伐。
“決定一件事時,事先都會小心謹慎研究清楚,當決定後,就勇往直前去做。”李嘉誠這句廣為人知的名言,在過去數十年里,已經通過他在內地的投資和套現得到良好驗證。
2016年10月26日,李嘉誠旗下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下稱“長地”,01113.HK)宣布以200億元人民幣拋售上海世紀匯廣場。這是李嘉誠至今在內地單筆出售金額最大的一個商業項目。最近幾年,他一改常態,不斷拋售內地物業,這引發了各種猜測和關註。
2015年,李嘉誠曾表示,“繼續看好中國經濟”。但他此番舉措,愈加加重了人們對他的猜疑。隨著這個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項目的出售,如今,李嘉誠在內地持有的投資性物業面積只剩下了15萬平方米,僅相當於21個足球場大小。
年已耄耋的李嘉誠或者說他背後商業帝國的頭腦,意欲何為?
“內地的地價已經被搶得很高”
李嘉誠發力於內地投資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
上世紀90年代前後,當不少外資撤出中國之時,李嘉誠選擇逆流而上。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劉福垣在接受第一財經1℃記者采訪時表示,李嘉誠是個會看經濟形勢的政治家,“1989年以後,在別人都跑的時候,他來了。”
1992年,鄧小平登上了南下的火車,他通過南方談話釋放了一個重大信號:要保證改革開放繼續下去。對於外商來說,中國內地將迎來一次空前的機會。從這時開始,李嘉誠以勇猛態勢進軍內地市場。
1993年,和記黃埔有限公司(下稱“和記黃埔”)獲準入股鹽田港,持有70%的股份,和鹽田港一起共同投入60億元建設集裝箱碼頭。這是當年內地最大的外資引進項目。同期,李嘉誠簽下了北京一大型城建工程項目,就是後來著名的東方廣場。東方廣場由此成為李嘉誠在內地投資地產物業的標誌。據2013年專訪李嘉誠的《南方周末》報道,這一年,李嘉誠內地項目已經占到了集團資產的四分之一。
在過去數十年間,地產業務成為李嘉誠在內地獲取財富積累的主要來源。至2015年,李嘉誠旗下“長和系”的總市值高達1.222萬億港元,成為香港第一大家族性財團。而在上世紀70年代上市之初,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長江實業”)市值僅1.57億港元。
“長和系”是李嘉誠旗下上市公司所構建的企業集團的總稱,集團核心為兩大上市旗艦——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長江系”分別包括長江實業(00001.HK)、長江基建集團(01038.HK)與長江生命科技(00775.HK);“和記系”則包括和記黃埔(00013.HK)、和記電訊(00215.HK)、和記港陸(00715.HK)和電能實業(00006.HK)。此外,長和系參股的港股公司還有TOM集團(02383.HK)。
2015年1月,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合並後分拆為長地與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當年6月3日,長地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全數接手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的全部地產業務,總物業估值達到4201億港元,由此成為香港地產商中的航母。
在長地估值達到4201億港元的總物業中,香港物業組合估值約2690億港元,占比高達64%;內地達1380億港元,占比32.9%;海外約130億港元,占比3.1%。
長地2015年年報顯示,該公司2015年的營業額為587.93億港元,同比增長82%。物業銷售利潤為155.22億港元,香港、內地及新加坡分別貢獻47.69億港元、100.93億港元和6.88億港元。
長地的銷售額還在增長。2015年,該公司內地物業銷售額為2014年的5.13倍。2015年內地物業銷售294.05億港元,而2014年的數據顯示為57.31億港元。同樣,長地2016年中報顯示,公司上半年收入為275.6億港元,與2015年同期的190億港元收入相比,業績大幅上漲了45%。中報說,這是“內地房地產市場在去庫存政策支持下,銷售量及房價均有理想表現,帶動集團在內地銷售及收入”。
與此同時,根據長地2015年年報,目前,長地擁有約1360萬平方米的可開發土地儲備(不包括農地及已完成物業,但包括發展商於合作發展項目的權益),其中約70萬平方米、1250萬平方米及40萬平方米分別位於香港、內地及海外。
長地上述儲備土地有91%在內地,且大部分在2005年以前獲得。但自2013年以後,“長和系”在內地再沒拿過地了。“如果價格合理,公司也想買,”李嘉誠在2014年的公司業績記者會上說,“但是內地的地價已經被搶得很高。”
他還會回來嗎?
長地持有的內地投資物業已經不多了。長地2015年年報顯示,該公司目前持有約150萬平方米的投資物業。其中,在香港持有約130萬平方米,而在內地僅剩20萬平方米。
這130萬平方米的投資物業是長地旗下四大業務板塊之一,其他三大板塊分別為發展物業、酒店及服務套房、於上市房地產投資信托的權益。其中,投資物業占比29%,總估值高達1233.31億港元,主要包括寫字樓、零售、工業物業及停車位,以估值金額計算,96%的投資物業位於香港。
隨著5萬平方米左右的上海世紀匯廣場的出售,長地目前在內地僅有15萬平方米投資物業,相當於21個足球場大小。
李嘉誠非常欣賞《左傳》中的這句警句:“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不管李嘉誠近年來陸續拋售內地地產物業基於何種考慮,他從拋售的這些物業中卻獲利頗豐。
比如,此次出售的世紀匯廣場項目交易價格為200億元人民幣,根據長地董事會預計,此次交易,集團將獲得未經審核得益約62.2億港元(約人民幣54.3億元)。
世紀匯廣場項目是長和系在2004年拍下的。項目位於上海浦東新區濰坊路179號,地處上海目前唯一四條地鐵線交匯的商業據點。
從2013年8月開始,李嘉誠就陸續拋售內地投資性物業套現,到了2014年其更是加快了減持進程。2013年8月,李嘉誠以26億元出售從1997年入手的廣州西城都薈廣場項目,該項目位於荔灣區黃沙大道8號,總建築面積約8.8萬平方米,位於地鐵1號線及6號線黃沙站上。
盡管西城都薈住宅部分直到2008年樓市處於冰封時才開始出售,但出售價位卻高達1.5萬元/平方米。到2011年,最後一批住宅的售價已高達2.5萬元/平方米,粗略測算,住宅部分為整個項目創收至少達20億元。
2013年10月,李嘉誠家族以71.6億元出售上海陸家嘴東方匯經中心。東方匯經中心建築面積超過11萬平方米。
東方匯經的售價是當初拿地時價格的8倍還多。根據當時和記黃埔的公告,出售東方匯經中心50%股權將凈賺18.4億港元。
2014年4月,李嘉誠次子李澤楷旗下的盈科大衍地產發展有限公司(下稱“盈科地產”,00432.HK)宣布,以72.01億元出售北京盈科中心。根據盈科地產當時估計,出售該項目稅前盈利26.46億元。
對於李嘉誠的上述動作,有人說,這是他看空中國房地產的表現,也有人說,這僅僅是他做出的短暫性選擇。劉福垣的觀點屬於後者。“他(李嘉誠)還會回來的。他現在是看哪里好就往哪里走,但這僅是短暫性的。”
“應該說,(這)是一個生意人非常理性的做法,即哪里盈利水平高,資金就會流向哪里。”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與劉福垣持有同樣的觀點。他向1℃記者表示,“從這個角度看,可以理解為李嘉誠在全球資產配置方面有其獨到的和前瞻的眼光。”
嚴躍進分析說,以李嘉誠投資的思路,他若認定部分物業價格高估,即會采取拋售的做法來回籠資金,進而增加對其他投資機會的把握。
李嘉誠賣掉的上述4個物業給他帶來了369.7億元的現金流。
縱觀李嘉誠幾十年的商海歷史,人們很容易發現,他時刻都在保證手中有充足的現金流。有人曾提問李嘉誠“成功的關鍵是什麽?”他的回答只有兩個字:“保守”。
如果,以“保守”來看待李嘉誠家族在中國內地一些商業舉措的話,無論是項目正常銷售還是拋售,都獲利頗豐。那麽他在英國的投資呢?能用“保守”、穩健來形容嗎?
第一財經記者從國家電網獲悉,12月5日,國家電網召開以混合所有制方式開展增量配電投資業務暨交易機構相對獨立運作新聞發布會,公布了以混合所有制方式開展增量配電投資業務、交易機構相對獨立運作等重點改革舉措及成果。
電網輸配電價改革全面提速
會議透露,國家電網正在配合國家發改委加快推進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在該公司的經營範圍內,安徽、湖北、寧夏首批3省輸配電價已經批複實施。北京、天津、河北、河北、山西、陜西、江西、湖南、四川、重慶等多個省級電網以及華北電網等第二批試點單位輸配電成本監審工作基本完成,進入輸配電價測算階段。
目前,除西藏外的剩余13個省級電網輸配電價改革全面提速,10月份啟動成本現場監審工作,預計年底前完成。會議稱,輸配電價改革將為電力市場化交易提供堅實基礎。
推動交易機構組建和規範運行是國家電網在本輪電改中的另一舉措。目前,該公司按照配套文件要求和地方政府批複,以全資子公司和股份制模式成立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和26家省級電力交易中心,交易機構組建基本完成。其中,北京電力交易中心是國內首家正式註冊的國家級電力交易中心。
而在本輪電改中備受社會關註的售電側改革方面,國家電網編發了《國家電網公司關於做好售電公司、市場交易用戶供電服務工作的通知》,並發布了售電公司、直接交易用戶、市場化零售用戶業務辦理服務指南。這業界認為是“主動了解用戶需求,以快速響應售電公司和市場交易用戶的供電服務需求,為其提高規範、優質、便捷的服務”的體現。
放開增量配電投資業務也是本輪電改的重要內容。在這方面,國家電網的做法是:“向有關部委建言獻策,配合做好有序放開配電網管理辦法研究和增量配電試點項目遴選工作,以積極、開放的態度,引導社會資本投資。”
本輪電改同樣關註到了新能源的消納問題。在這方面,國家電網加快了電網建設,“十二五”期間累計投資約850億元,開工、投運一批特高壓重點工程,促進新能源外送消納。
降低21個省份工商業用電成本約168億元
會議透露,國家電網在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包括:
一是有效降低用戶成本。安徽、湖北、寧夏3省核定輸配電價以後,較之前的購銷價差模式,年減少用戶電費支出超過35億元;統籌運用取消化肥優惠電價、跨省跨區電能交易價格下降等電價空間,降低21個省份工商業用電成本約168億元;認真落實國家發改委通知要求,調整優化用戶基本電價計費方式,放寬減容(暫停)期限限制,降低停產、半停產企業電費支出效果明顯,按年計算可達到150億元。
二是市場交易規模不斷擴大。截至11月底,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和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域內各省級交易機構共開展電力直接交易電量524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77.8%,發電側競爭形成的降價空間全部疏導到用戶側,為電力用戶降低購電成本271億元。
三是多買多賣市場競爭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國家電網經營範圍內已成立售電公司1221家。完成30個重點城市市區和30個非重點城市核心區配電網改造,加快農網改造升級,為售電市場競爭提供網架支撐。
四是清潔能源消納取得新進展。今年以來,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共開展水電、風電、光電、核電等清潔能源省間送電量達到340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1%,接近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個直轄市全年的用電量。累計向華北、華東、華中等負荷中心地區輸送電量3164.5億千瓦時,減少當地標煤燃燒10126萬噸,減少當地二氧化碳排放25240萬噸、煙塵排放106萬噸、灰渣排放2835萬噸,為大氣汙染防治和霧霾治理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增量配電投資業務放開提供支撐
近期,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規範開展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的通知》,確定了第一批105個試點項目。其中,會議透露,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82個。
會議稱,國家電網公司將積極參與增量配電投資業務競爭,並做好相關服務工作。這些工作具體包括:
一是面向政府,為增量配網投資業務放開提供支撐。根據國家確定的試點項目名單,國家電網旗下各省級電力公司協助地方政府劃定供電區域、明確供電範圍。按照國家有關要求,配合政府部門做好電網統一規劃,加強上級電網建設,確保外部電源的穩定可靠供應。
二是面向試點項目業主,提供優質並網服務。與試點項目運營主體簽訂調度協議,按照電網統一調度原則,做好調度管理和運行監督,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三是面向合作夥伴,爭取多方共贏。國家電網省級電力公司作為投資主體,參與競爭,與符合條件的社會資本合作成立混合所有制供電公司,通過參加招標等市場化方式爭取成為試點項目業主。對國家電網投資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供電公司,做好信息公開工作,保障各類股東的合法權益。
上述會議還透露,為了深入落實交易機構相對獨立、規範運作的要求,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將進一步促進市場公開透明運行,擴大電力市場交易規模,促進能源資源大範圍優化配置。
12月21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6.9489,小幅調貶21點。上日中間價為6.9468,官方收盤報6.9509,夜盤收盤報6.9490。
周三亞市早盤,美元兌主要貨幣保持優勢,美元指數維持在103點上方,兌歐元穩坐14年高位附近,投資者押註特朗普上臺後美國經濟成長將會加速且升息腳步加快。
交易員指出,美元指數強勢依然,人民幣貶值預期難消,但從監管層反應情況看,年內破“7”的概率仍較小;日內離岸人民幣流動性依舊緊張,離岸做空人民幣勢頭繼續被擠壓
,盤中兩地匯價仍有倒掛。
第一財經記者22日獲悉,總投資50億元人民幣,規模達到21條生產線的“東方環晟高效疊瓦太陽能電池組件項目”當日在江蘇宜興簽約。
有專家表示,這一項目簽約,不僅有助於做大做強江蘇光伏產業,也意味著中國光伏產品制造能力的將再次大幅提升。
簽約現場,東方電氣集團、天津中環股份、SunPower和宜興創業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四方代表進行了簽約。江蘇省委常委、無錫市委書記李小敏,宜興市委書記沈建,宜興市市長張立軍等出席見證了協議簽字。
高效疊瓦太陽能電池組件項目引進股東方美國SUNPOWER公司疊瓦組件技術,建設21條疊瓦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線。項目建成後,將實現組件年產能5GW。
江蘇光伏業在全國地位舉足輕重,產業鏈完備程度最高,企業數量最多,矽片組件出貨量最大,技術、市場“兩頭在外”。擁有保利協鑫、天合、阿特斯、無錫尚德、南京中電、林洋、海潤、無錫尚能、南瑞、無錫隆瑪、愛康等數十家太陽能和光伏企業。
數據顯示,2015年,江蘇光伏行業實現產值2651.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3%;全年光伏行業出口交貨值達685億元,同比增長16.2%。
東方環晟位於江蘇宜興經濟技術開發區,由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天津中環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SUNPOWER三家企業共同出資設立,主要從事太陽能電池片的研發、制造、銷售與相關服務。
2016年,東方環晟累計電池片產量突破1億片,刷新了歷史產量紀錄;二期8條生產線全面投產、PERC技改項目逐步實現量產;實現營業收入10億元,實現利潤總額近9000萬元。東方環晟目前的高效背鈍化電池片量產轉換效率已達20.9%,預計2017年可達到21.7%。
根據國家太陽能產業規劃,到2020年,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將達到1.1億千瓦以上,其中光伏1.05億千瓦以上,而且1.05億千瓦是發展的下限。
“總體來看,太陽能發電將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期。”東方電氣集團董事長鄒磊說,東方環晟高效疊瓦組件項目正式啟動,為東方電氣集團實現電池組件年產能5GW,形成百億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國“十三五”規劃提出,2020年累計光伏裝機規模達到150GW。預計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在總能源結構中將占到30%以上,而太陽能光伏發電在世界總電力供應中的占比將達到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