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研報】汽車電子行業戰略前瞻:創新周期拐點將至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757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26 10:16 編輯

【研報】汽車電子行業戰略前瞻:創新周期拐點將至
來源:投資數據庫

導讀

中國汽車行業2010年以來世界銷量第一,並仍處於持續增長中;汽車電子整車成本占比方面,未來汽車電子占比有望從25%快速上升至50%,中國汽車電子市場將進入快速發展期。

汽車發展周期類似於三年前的智能手機。在通過低價化搶占滲透率後,進入通過創新競爭觸發消費者更換的周期,創新的周期拐點到來。汽車90%的創新來自電子領域,智能化、互聯化、節能化趨勢引領汽車電子創新方向。隨著中國企業大範圍介入汽車電子市場,成本大幅下降,汽車電子產品將快速實現由高端車型向中低端車型下沈,應用範圍和滲透率將快速提升。互聯網造車動搖傳統供應鏈體系,新參與者帶來供應鏈新機遇。

1、中國汽車電子行業進入戰略發展機遇期

(1)市場層面,汽車電子整車成本占比將由25%提升到50%

中國汽車行業2010年以來世界銷量第一,並仍處於持續增長中;汽車電子整車成本占比方面,未來汽車電子占比有望從25%快速上升至50%,中國汽車電子市場將進入快速發展期。2014年中國汽車產量2372萬輛,按照單車電子產品投入1.5-2萬元/車計算(約占整車成本的25%),則2014年中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約為3558-4744億元。2015年中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甚至有望超過5000億元,僅略小於消費電子市場(預計中國消費電子市場空間7000億左右)。

(2)競爭層面,智能化、互聯化、節能化三大趨勢挑戰傳統行業格局

汽車市場出現三大趨勢:智能化、互聯化、節能化。智能化趨勢集中體現在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谷歌已經造出完全自主的自動駕駛汽車,預計十年內到2025年自動駕駛技術將成熟普及。在此之前各類輔助駕駛和主動安全技術將逐步得到廣泛應用。

互聯化趨勢表現為車聯網的發展和互聯網造車。車聯網將從單純的人車互聯Telematics發展到車路互聯、車車互聯的全方位車聯網時代,4G到5G通訊技術的升級和智能交通網絡建設將推動車聯網快速發展。互聯網企業從車載信息與通信系統開始向汽車市場滲透,逐步發展到深度參與獨立造車。我們可以確認蘋果在智能汽車市場的雄心勃勃,將掀開汽車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新浪潮。

節能化趨勢一方面表現為傳統汽車為滿足新排放標準不斷應用新的輔助駕駛技術,更重要的是全社會對新能源電動汽車的推動。值得註意的是,特斯拉是開路先鋒,幾乎所有互聯網汽車選擇的方向都是新能源電動汽車。

(3)資本層面,通過海外產業整合打開銷售渠道

汽車電子市場與消費電子市場有較大的不同,對零部件的環境適應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認證周期更長,通過並購和資本運作方式進入汽車電子市場,是中國電子行業公司的主動選擇和可行策略。原因如下:

1.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增長速度和景氣程度遠超汽車發達國家,一大批中小海外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自身成長緩慢,通過與中國企業資本合作進入新興的中國市場是理性選擇;

2.中國政府更加積極推動汽車反壟斷措施。14年年中的中國汽車反壟斷調查,不僅在於敦促外資車企降低零部件售價合理定價,更重要的是對汽車行業市場換技術未能成功的反思。我們認為類似信息安全市場,未來中國將對汽車技術開放將提出更高要求,海外一線零部件供應商將更加積極地與中國企業進行合資合作。

綜上,我們認為未來將有更多的電子企業通過海外產業整合切入汽車電子市場,而國內現有在汽車電子市場有較好積累的企業也將逐步實現證券化。

2、中國汽車電子行業進入大發展時代

作為世界第一的汽車消費市場,中國汽車滲透率仍明顯低於汽車發達國家,未來幾年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而受消費者需求、競爭需求、創新驅動、消費升級、產品下沈、新能源趨勢等因素影響,汽車電子占整車成本的比重將從25%快速提升到50%。量和質兩方面因素共同驅動中國汽車電子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

(1)汽車電子市場規模接近5000億,將進快速增長期

汽車電子的定義。汽車電子是車體汽車電子控制裝置和車載汽車電子控制裝置的總稱。車體汽車電子裝置,是與車上機械系統進行配合使用,實現“機電結合”的汽車電子裝置,包括發動機、底盤、車身電子控制。典型的車體汽車電子產品包括電子燃油噴射系統、防抱死制動系統ABS、電子穩定程序ESP、電子控制懸架、電子控制自動變速器、電子動力轉向等。車載汽車電子裝置是在汽車環境下能夠獨立使用的電子裝置,可以和汽車本身的性能無直接關系,包括汽車信息系統、導航系統、汽車音響及影音娛樂系統、車載通信系統等。

2013 年全球汽車電子市場規模達到1674 億美元,同比增長7.45%。IHS預計到2020年,全球汽車電子市場規模將達到2750億美元。2012年中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2672億元,同比增長11%,賽迪預計到2015年將突破4000億元。

中國2014年汽車產量達到2372萬輛,按照單車電子產品投入1.5-2萬元/車計算(約占整車成本的25%),則2014年中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約為3558-4744億元。智能化、互聯化、節能化大趨勢下,單車電子產品占比有望快速提升,預計中國汽車電子市場將很快超過5000億規模。2014年中國智能手機銷量約4億部,整體市場規模約在6000-7000億元。則汽車電子市場整體規模僅略小於消費電子市場。


汽車電子器件在汽車總成本中所占比例,由70年代的2%,80年代5%,90年代15%,2000年的20%,到2012年已經上升到25%,意法半導體認為到2015年,汽車電子期間占整車成本比重將提升至50%。80年代汽車電子占比的快速提升,主要受發動機電子電控技術等動力電子系統廣泛應用影響。90年代汽車電子快速發展主要受歐美法律法規對防抱死制動系統ABS、車身穩定系統ESP等車身電子系統強制安裝的影響。2000年後汽車電子的快速發展,應歸功於信息娛樂與通信系統的快速發展和主動安全技術創新。而受智能駕駛、車聯網、電動汽車三大趨勢影響,汽車電子將再次進入快速滲透期。2015年後汽車電子整車成本占比將快速提升到50%。

(2)七大因素推動汽車電子快速發展

推動汽車電子快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有:

①消費者需求。消費者通過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已經培養了智能化生活的習慣,汽車行業如繼續保持保守遲緩的變革步伐,則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②創新的需要。自電噴電控系統以來,汽車工業的創新70%來自電子產品的應用,為不斷滿足消費者需求,汽車創新必然加大汽車電子器件的應用比重;

③競爭的需要。隨著中國汽車普及率的提升,汽車行業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相比核心部件以十年計的研發周期,汽車電子產品更新速度快,具有科技感,新鮮感,更能吸引消費者購買,將成為競爭中的核心利器;

④新進入者的攪局。自特斯拉開始,汽車行業開始出現新進入者,中國互聯網企業均在布局自主造車,而蘋果也招募了大量汽車行業資深技術和管理人才。互聯網汽車普遍采用智能化、互聯化、電氣化的造車方案,試圖通過快速的技術升級對傳統車廠巨頭形成挑戰,倒逼整個汽車工業創新;

⑤自動駕駛的遠景。谷歌已獨立造出沒有方向盤和油門剎車的無人駕駛汽車,市場普遍預計十年後到2025年無人駕駛汽車將成為主流,整個汽車行業商業模式甚至將因此顛覆,汽車由駕駛工具將變為工作娛樂的新場所。在實現完全的無人駕駛之前,各車廠均在研發輔助駕駛功能;

⑥車聯網的宏偉規劃。除現有的人車互聯的telematics,各國也在籌劃實現車車互聯(V2V),車路互聯(V2R),預計隨著智慧交通網絡和5G通訊網絡的建設,全面的車聯網系統未來有望誕生,屆時與無人駕駛汽車一起將實現汽車產業的完全變革;

⑦電動汽車的電氣化。電動汽車中電子器件的占比達到47%,為實現彎道超車,汽車行業的新進入者和競爭格局挑戰者都選擇電動汽車為主要方向,也適應了節能環保的方向,在各國政策扶持下,未來電動車占比將顯著提升,相應帶動汽車電子的發展。

3、三大趨勢推動汽車行業格局重塑,中國企業彎道超車

從競爭的角度來看,三大趨勢智能化、互聯化、節能化,最終將導致汽車行業格局重塑,傳統穩固的行業競爭關系和供應鏈體系受到沖擊,新的競爭者加入,行業商業模式發生變革。這一切將給中國汽車電子廠商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從供應鏈體系上看,更多消費電子廠商有機會更快地切入汽車電子市場,而中國汽車行業也將依靠這批更強大的零部件供應商,實現真正打造獨立自主的汽車工業體系,實現彎道超車。

(1)智能化趨勢,自動駕駛將顛覆行業格局

汽車智能化趨勢,最集中的表現是自動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實現完全自動駕駛前,輔助駕駛和主動安全技術的廣泛應用。

①自動駕駛技術十年內有望實現廣泛應用。市場普遍認可,到2025年即十年後,無人駕駛技術將完全成熟,無需人工監視汽車可獨立實現路線行駛。

②車聯網與自動駕駛共創道路交通新形態。目前人們常說的車聯網,實際上僅代指車人互聯,即車載信息服務系統Telematics,是狹義的車聯網。真正的車聯網(Internet of Vehicle)包含車人互聯(V2M),車路互聯(V2R),車車互聯(V2V),意義更加廣泛。此在5-10年後,在包含V2V、V2R網絡的智能交通系統的統一指揮下,大量自動駕駛汽車將承擔交通的主要任務。憑借物聯網和傳感器的廣泛應用,自動駕駛將不再局限在高速公路等交通環境簡單區域,而能夠實現全路況覆蓋,人類真正從駕駛任務中解放出來,汽車成為工作和娛樂的新場所。因此,整個汽車行業格局和商業模式都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③無人駕駛汽車叫車服務改變汽車行業商業模式。如果大量無人駕駛的車輛成為主流,則通過節省司機人工費,且這些車輛可以長時間運行(機器人無需過多休息),則叫車服務的成本將大幅降低,甚至比自己擁有汽車更加劃算。美國每個家庭擁有 2.1 輛車,按照實際需求可以最低降至1.2 輛,可以減少43%。根據實驗室數據,在都是無人駕駛汽車上路的情況下,通過交叉路口的車流量能夠較現有水平增加一倍。

(2)互聯化趨勢,互聯網汽車將深度改變車聯網現狀

從後裝的車載導航和OBD產品開始,到Carplay、Andriod Auto車載娛樂系統平臺,到近期互聯網企業紛紛表態將直接造車,汽車的互聯網化不斷深入發展。互聯網汽車是汽車互聯網化的最深度體現,關於狹義車聯網內容已有較多研究報告闡述,本文不再複述,而著重於討論互聯網造車對汽車產業鏈帶來的影響和意義。

(3)新進入者增多,帶來供應鏈變局

傳統汽車供應鏈可分為元器件供應商、系統供應商、一級供應商(Tier1)、二級供應商(Tier2)、及下遊整車廠和OEM。汽車電子供應鏈壁壘森嚴,認證周期時間較長。中國電子供應商大多處於二級供應商地位。根據賽迪咨詢數據,2012年中國前十大汽車電子供應商中僅深圳航盛一家國內公司,其他大部分為國外零部件龍頭占據。

互聯網汽車新加入者有望部分動搖傳統汽車電子供應鏈體系,以特斯拉為例,此前以色列智能輔助駕駛公司Mobileye在傳統車廠只能作為二級供應商,而在特斯拉,Mobileye能夠實現直接供貨。

4、外延式路徑,是切入汽車電子市場的合理道路

海外汽車市場已經處於相對成熟階段,增速普遍放緩,為保證競爭力,海外汽車電子零部件公司始終在進行並購重組,不斷彌補自身產品體系布局。中國市場作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仍然處於快速增長中。一部分海外汽車電子供應商願意接受中國汽車的並購報價,以保證自身獨立性,不被其他海外供應巨頭吃掉,並借此進入中國市場,打開新的成長空間。而中國電子企業在智能手機時代已經積累了相關的技術儲備和積累,通過跨國產業整合能實現渠道的開拓,快速切入汽車電子市場。


(來源:安信證券+網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038

【研報】汽車電子行業戰略前瞻:創新周期拐點將至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757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26 10:16 編輯

【研報】汽車電子行業戰略前瞻:創新周期拐點將至
來源:投資數據庫

導讀

中國汽車行業2010年以來世界銷量第一,並仍處於持續增長中;汽車電子整車成本占比方面,未來汽車電子占比有望從25%快速上升至50%,中國汽車電子市場將進入快速發展期。

汽車發展周期類似於三年前的智能手機。在通過低價化搶占滲透率後,進入通過創新競爭觸發消費者更換的周期,創新的周期拐點到來。汽車90%的創新來自電子領域,智能化、互聯化、節能化趨勢引領汽車電子創新方向。隨著中國企業大範圍介入汽車電子市場,成本大幅下降,汽車電子產品將快速實現由高端車型向中低端車型下沈,應用範圍和滲透率將快速提升。互聯網造車動搖傳統供應鏈體系,新參與者帶來供應鏈新機遇。

1、中國汽車電子行業進入戰略發展機遇期

(1)市場層面,汽車電子整車成本占比將由25%提升到50%

中國汽車行業2010年以來世界銷量第一,並仍處於持續增長中;汽車電子整車成本占比方面,未來汽車電子占比有望從25%快速上升至50%,中國汽車電子市場將進入快速發展期。2014年中國汽車產量2372萬輛,按照單車電子產品投入1.5-2萬元/車計算(約占整車成本的25%),則2014年中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約為3558-4744億元。2015年中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甚至有望超過5000億元,僅略小於消費電子市場(預計中國消費電子市場空間7000億左右)。

(2)競爭層面,智能化、互聯化、節能化三大趨勢挑戰傳統行業格局

汽車市場出現三大趨勢:智能化、互聯化、節能化。智能化趨勢集中體現在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谷歌已經造出完全自主的自動駕駛汽車,預計十年內到2025年自動駕駛技術將成熟普及。在此之前各類輔助駕駛和主動安全技術將逐步得到廣泛應用。

互聯化趨勢表現為車聯網的發展和互聯網造車。車聯網將從單純的人車互聯Telematics發展到車路互聯、車車互聯的全方位車聯網時代,4G到5G通訊技術的升級和智能交通網絡建設將推動車聯網快速發展。互聯網企業從車載信息與通信系統開始向汽車市場滲透,逐步發展到深度參與獨立造車。我們可以確認蘋果在智能汽車市場的雄心勃勃,將掀開汽車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新浪潮。

節能化趨勢一方面表現為傳統汽車為滿足新排放標準不斷應用新的輔助駕駛技術,更重要的是全社會對新能源電動汽車的推動。值得註意的是,特斯拉是開路先鋒,幾乎所有互聯網汽車選擇的方向都是新能源電動汽車。

(3)資本層面,通過海外產業整合打開銷售渠道

汽車電子市場與消費電子市場有較大的不同,對零部件的環境適應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認證周期更長,通過並購和資本運作方式進入汽車電子市場,是中國電子行業公司的主動選擇和可行策略。原因如下:

1.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增長速度和景氣程度遠超汽車發達國家,一大批中小海外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自身成長緩慢,通過與中國企業資本合作進入新興的中國市場是理性選擇;

2.中國政府更加積極推動汽車反壟斷措施。14年年中的中國汽車反壟斷調查,不僅在於敦促外資車企降低零部件售價合理定價,更重要的是對汽車行業市場換技術未能成功的反思。我們認為類似信息安全市場,未來中國將對汽車技術開放將提出更高要求,海外一線零部件供應商將更加積極地與中國企業進行合資合作。

綜上,我們認為未來將有更多的電子企業通過海外產業整合切入汽車電子市場,而國內現有在汽車電子市場有較好積累的企業也將逐步實現證券化。

2、中國汽車電子行業進入大發展時代

作為世界第一的汽車消費市場,中國汽車滲透率仍明顯低於汽車發達國家,未來幾年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而受消費者需求、競爭需求、創新驅動、消費升級、產品下沈、新能源趨勢等因素影響,汽車電子占整車成本的比重將從25%快速提升到50%。量和質兩方面因素共同驅動中國汽車電子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

(1)汽車電子市場規模接近5000億,將進快速增長期

汽車電子的定義。汽車電子是車體汽車電子控制裝置和車載汽車電子控制裝置的總稱。車體汽車電子裝置,是與車上機械系統進行配合使用,實現“機電結合”的汽車電子裝置,包括發動機、底盤、車身電子控制。典型的車體汽車電子產品包括電子燃油噴射系統、防抱死制動系統ABS、電子穩定程序ESP、電子控制懸架、電子控制自動變速器、電子動力轉向等。車載汽車電子裝置是在汽車環境下能夠獨立使用的電子裝置,可以和汽車本身的性能無直接關系,包括汽車信息系統、導航系統、汽車音響及影音娛樂系統、車載通信系統等。

2013 年全球汽車電子市場規模達到1674 億美元,同比增長7.45%。IHS預計到2020年,全球汽車電子市場規模將達到2750億美元。2012年中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2672億元,同比增長11%,賽迪預計到2015年將突破4000億元。

中國2014年汽車產量達到2372萬輛,按照單車電子產品投入1.5-2萬元/車計算(約占整車成本的25%),則2014年中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約為3558-4744億元。智能化、互聯化、節能化大趨勢下,單車電子產品占比有望快速提升,預計中國汽車電子市場將很快超過5000億規模。2014年中國智能手機銷量約4億部,整體市場規模約在6000-7000億元。則汽車電子市場整體規模僅略小於消費電子市場。


汽車電子器件在汽車總成本中所占比例,由70年代的2%,80年代5%,90年代15%,2000年的20%,到2012年已經上升到25%,意法半導體認為到2015年,汽車電子期間占整車成本比重將提升至50%。80年代汽車電子占比的快速提升,主要受發動機電子電控技術等動力電子系統廣泛應用影響。90年代汽車電子快速發展主要受歐美法律法規對防抱死制動系統ABS、車身穩定系統ESP等車身電子系統強制安裝的影響。2000年後汽車電子的快速發展,應歸功於信息娛樂與通信系統的快速發展和主動安全技術創新。而受智能駕駛、車聯網、電動汽車三大趨勢影響,汽車電子將再次進入快速滲透期。2015年後汽車電子整車成本占比將快速提升到50%。

(2)七大因素推動汽車電子快速發展

推動汽車電子快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有:

①消費者需求。消費者通過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已經培養了智能化生活的習慣,汽車行業如繼續保持保守遲緩的變革步伐,則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②創新的需要。自電噴電控系統以來,汽車工業的創新70%來自電子產品的應用,為不斷滿足消費者需求,汽車創新必然加大汽車電子器件的應用比重;

③競爭的需要。隨著中國汽車普及率的提升,汽車行業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相比核心部件以十年計的研發周期,汽車電子產品更新速度快,具有科技感,新鮮感,更能吸引消費者購買,將成為競爭中的核心利器;

④新進入者的攪局。自特斯拉開始,汽車行業開始出現新進入者,中國互聯網企業均在布局自主造車,而蘋果也招募了大量汽車行業資深技術和管理人才。互聯網汽車普遍采用智能化、互聯化、電氣化的造車方案,試圖通過快速的技術升級對傳統車廠巨頭形成挑戰,倒逼整個汽車工業創新;

⑤自動駕駛的遠景。谷歌已獨立造出沒有方向盤和油門剎車的無人駕駛汽車,市場普遍預計十年後到2025年無人駕駛汽車將成為主流,整個汽車行業商業模式甚至將因此顛覆,汽車由駕駛工具將變為工作娛樂的新場所。在實現完全的無人駕駛之前,各車廠均在研發輔助駕駛功能;

⑥車聯網的宏偉規劃。除現有的人車互聯的telematics,各國也在籌劃實現車車互聯(V2V),車路互聯(V2R),預計隨著智慧交通網絡和5G通訊網絡的建設,全面的車聯網系統未來有望誕生,屆時與無人駕駛汽車一起將實現汽車產業的完全變革;

⑦電動汽車的電氣化。電動汽車中電子器件的占比達到47%,為實現彎道超車,汽車行業的新進入者和競爭格局挑戰者都選擇電動汽車為主要方向,也適應了節能環保的方向,在各國政策扶持下,未來電動車占比將顯著提升,相應帶動汽車電子的發展。

3、三大趨勢推動汽車行業格局重塑,中國企業彎道超車

從競爭的角度來看,三大趨勢智能化、互聯化、節能化,最終將導致汽車行業格局重塑,傳統穩固的行業競爭關系和供應鏈體系受到沖擊,新的競爭者加入,行業商業模式發生變革。這一切將給中國汽車電子廠商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從供應鏈體系上看,更多消費電子廠商有機會更快地切入汽車電子市場,而中國汽車行業也將依靠這批更強大的零部件供應商,實現真正打造獨立自主的汽車工業體系,實現彎道超車。

(1)智能化趨勢,自動駕駛將顛覆行業格局

汽車智能化趨勢,最集中的表現是自動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實現完全自動駕駛前,輔助駕駛和主動安全技術的廣泛應用。

①自動駕駛技術十年內有望實現廣泛應用。市場普遍認可,到2025年即十年後,無人駕駛技術將完全成熟,無需人工監視汽車可獨立實現路線行駛。

②車聯網與自動駕駛共創道路交通新形態。目前人們常說的車聯網,實際上僅代指車人互聯,即車載信息服務系統Telematics,是狹義的車聯網。真正的車聯網(Internet of Vehicle)包含車人互聯(V2M),車路互聯(V2R),車車互聯(V2V),意義更加廣泛。此在5-10年後,在包含V2V、V2R網絡的智能交通系統的統一指揮下,大量自動駕駛汽車將承擔交通的主要任務。憑借物聯網和傳感器的廣泛應用,自動駕駛將不再局限在高速公路等交通環境簡單區域,而能夠實現全路況覆蓋,人類真正從駕駛任務中解放出來,汽車成為工作和娛樂的新場所。因此,整個汽車行業格局和商業模式都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③無人駕駛汽車叫車服務改變汽車行業商業模式。如果大量無人駕駛的車輛成為主流,則通過節省司機人工費,且這些車輛可以長時間運行(機器人無需過多休息),則叫車服務的成本將大幅降低,甚至比自己擁有汽車更加劃算。美國每個家庭擁有 2.1 輛車,按照實際需求可以最低降至1.2 輛,可以減少43%。根據實驗室數據,在都是無人駕駛汽車上路的情況下,通過交叉路口的車流量能夠較現有水平增加一倍。

(2)互聯化趨勢,互聯網汽車將深度改變車聯網現狀

從後裝的車載導航和OBD產品開始,到Carplay、Andriod Auto車載娛樂系統平臺,到近期互聯網企業紛紛表態將直接造車,汽車的互聯網化不斷深入發展。互聯網汽車是汽車互聯網化的最深度體現,關於狹義車聯網內容已有較多研究報告闡述,本文不再複述,而著重於討論互聯網造車對汽車產業鏈帶來的影響和意義。

(3)新進入者增多,帶來供應鏈變局

傳統汽車供應鏈可分為元器件供應商、系統供應商、一級供應商(Tier1)、二級供應商(Tier2)、及下遊整車廠和OEM。汽車電子供應鏈壁壘森嚴,認證周期時間較長。中國電子供應商大多處於二級供應商地位。根據賽迪咨詢數據,2012年中國前十大汽車電子供應商中僅深圳航盛一家國內公司,其他大部分為國外零部件龍頭占據。

互聯網汽車新加入者有望部分動搖傳統汽車電子供應鏈體系,以特斯拉為例,此前以色列智能輔助駕駛公司Mobileye在傳統車廠只能作為二級供應商,而在特斯拉,Mobileye能夠實現直接供貨。

4、外延式路徑,是切入汽車電子市場的合理道路

海外汽車市場已經處於相對成熟階段,增速普遍放緩,為保證競爭力,海外汽車電子零部件公司始終在進行並購重組,不斷彌補自身產品體系布局。中國市場作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仍然處於快速增長中。一部分海外汽車電子供應商願意接受中國汽車的並購報價,以保證自身獨立性,不被其他海外供應巨頭吃掉,並借此進入中國市場,打開新的成長空間。而中國電子企業在智能手機時代已經積累了相關的技術儲備和積累,通過跨國產業整合能實現渠道的開拓,快速切入汽車電子市場。


(來源:安信證券+網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367

最強電子競技投資報告:電子競技,從小眾娛樂到千億產業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875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4-2 09:10 編輯

全球最強電子競技投資報告:電子競技,從小眾娛樂到千億產業
作者:謝晨
投資要點:

1、電子競技行業處於指數級發展的前期,行業目前100億左右市場規模,主要集中在遊戲運營環節,據估計賽事運營和遊戲直播合計在10億以下。而我們預期,未來用戶基數將達到1億,而潛在市場空間達800億,其中遊戲運營200億、賽事運營300億、遊戲媒體300億。

2、行業的主要推動力量:(1)政策出現松動跡象。(2)用戶數與用戶消費能力極速提升。(3)虛擬門票、創意工坊等革命性運營模式的出現。(4)資本湧入,加速行業發展

3、遊戲運營:(1)受益於端遊用戶轉向電子競技遊戲,遊戲運營未來市場空間達200億。(2)網易代理的《風暴英雄》研發、IP、推廣全方位強力,或成下一代電子競技遊戲。

4、賽事運營:(1)賽事運營潛在用戶達1億,預期空間達300億。對於偉大的賽事,預期市值空間達812億。(2)WCA從獎金、賽事時間、項目、賽區、播出渠道五點全方位打造傳播力,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第三方賽事。

5、遊戲直播:(1)遊戲直播目前市場規模2億左右,預期未來用戶數可達1億,市場空間可達300億。(2)預期未來渠道或向上整合內容,完成共贏。成就遊戲直播領域的YY(歡聚時代),對應A股1000億量級的市值。

6、推薦標的:

(1)金亞科技:WCA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第三方賽事,而頂級賽事長期市值空間812億。考慮到目前尚處於開拓期,給予200億市值;手遊業務強勁,提供穩定現金流,保守預期完成2.2億承諾利潤,給予100億市值;考慮公司產業鏈整合預期,給予300億的目標市值,“強烈推薦”。未來股價催化劑:賽事關註度超預期、賽事變現能力超預期。

(2)浙報傳媒:手握國內第二大遊戲直播平臺戰旗(與虎牙並列第二),戰略穩健,有望成為A股的YY,對應市值空間1000億,考慮到目前的行業格局,給予戰旗100億市值。給予公司350億目標市值,“強烈推薦”。

(3)網易(美股):《風暴英雄》或打破電子競技行業格局,為公司帶來0.45-0.9億美元的利潤;公司手遊業務爆發式增長,或成中國第二大手遊巨頭。給予公司160億美金的目標市值,“推薦”。

(4)其它相關標的:百視通、YY、騰訊控股。


1、 電子競技:核心邏輯、定義及基本產業鏈

1.1 核心邏輯:

電子競技行業處於指數級發展的前期,受幾大因素共同推動行業前進:
政策出現松動跡象。
受益於人口紅利,用戶數與用戶消費能力極速提升。
虛擬門票、創意工坊等革命性運營模式的出現。
資本湧入,加速行業發展。

行業目前100億左右市場規模,主要集中在遊戲運營環節,賽事運營和遊戲直播合計規模極小,我們估計應在10億以下。而我們預期,未來用戶基數將達到1億,而潛在市場空間達800億,其中遊戲運營200億、賽事運營300億、遊戲媒體300億。

1.2 定義及主要特征

1、 電子競技的定義
Ø 狹義的電子競技定義,單指電子競技類遊戲,即可以進行公平對抗的遊戲,其最顯著的特征是,可以一局一局對抗,無養成成分。
Ø 廣義的電子競技定義,包含電子競技的遊戲、電子競技比賽、電子競技媒體等環節,本文所探討的電子競技,通常指廣義的電子競技。

2、 電子競技產業主要特征
Ø 電子競技特征1,贏家通吃:電子競技產業的上遊遊戲運營環節,有著嚴格的贏家通吃特征,通常在同一時期。最流行的電子競技遊戲,用戶數占比可達到70%-90%。這主要是來自於電子競技的強線下社交屬性,簡單來說,在某一個校園寢室,如果其中有4個人是《英雄聯盟》愛好者,往往會勸說剩下的室友加入自己的遊戲進行組隊對抗。

Ø 電子競技特征2,低ARPU值:由於電子競技遊戲非常註重平衡性,不能讓有消費行為的玩家獲取更大的優勢,故不能出售通常意義上的遊戲道具,整體來看,電子競技類遊戲ARPU值僅有MMORPG遊戲的20%-25%。目前傳統電子競技遊戲,如《英雄聯盟》、《Dota2》,主要通過出售皮膚、英雄等獲取收入。如購買《英雄聯盟》的皮膚之後,你所操縱的英雄在外形、動作上會更加的絢麗,但造成的傷害是類似的。

Ø 電子競技特征3,玩家基礎廣泛:由於電子競技類遊戲集中度極高,又不需要付費,故在中國乃至全球,累積了大量的玩家基礎。在中國,任一時間最為流行的遊戲,一定是電子競技遊戲。例如,根據順網科技的報告,在2014Q1,電子競技類遊戲《英雄聯盟》,占網吧遊戲總啟動次數的49.4%。而根據騰訊的官方數據,2014年10月,《英雄聯盟》的月活躍用戶數高達6700萬,占全球總人口的1%。

Ø 電子競技特征4,高媒體關註度:由於電子競技類遊戲的取勝依賴於技巧,而非投入的金錢,故具有非常強的觀賞性,從而有非常強的媒體關註度。而在這種媒體關註度的基礎上,也自然衍生出了賽事、媒體等環節,如2014年《英雄聯盟》S4總決賽,共有2700萬不重複觀眾觀看,其中最高同時在線1120萬人。相比而言,2014年NBA總決賽平均觀看人數1550萬,最後一場是1800萬人。



1.3 電子競技產業鏈:遊戲、賽事及媒體

電子競技產業鏈,包含遊戲運營、賽事運營、遊戲媒體三大環節。

Ø 遊戲運營:即電子競技遊戲運營環節,包括遊戲開發商和代理商。如今最流行的兩款電子競技遊戲《英雄聯盟》(《LOL》)和《Dota2》,其開發商分別為Riot(後被騰訊收購)和Valve,代理商分別為騰訊和完美世界。

Ø 賽事運營:包含賽事運營方、俱樂部、選手等環節。其中賽事運營方是核心環節,根據賽事運營方的不同,分為第一方賽事與第三方賽事。第一方賽事即遊戲運營商的官方賽事,典型如騰訊運營的LOL比賽(如LPL聯賽),Valve運營的Dota2比賽(如TI賽事)。第三方賽事即其它賽事運營組織所運營的賽事,典型如WCA(金亞科技運營)、NEST(浙報傳媒運營)、WECG等。

Ø遊戲媒體:包括TV端媒體和互聯網媒體。TV端媒體受限於廣電政策和牌照,只有遊戲風雲(百視通旗下)和GTV(金亞科技旗下)兩個頻道。互聯網媒體主要是遊戲直播平臺,包括鬥魚、戰旗(浙報傳媒旗下)、虎牙(YY旗下)、火貓(完美投資)、龍珠(騰訊旗下)等。


2、 電子競技政策變遷:從打壓到寬容

電子競技兼具娛樂和媒體屬性,受政策影響較大。早期政策限制較多,近期有所放開,且或有進一步突破。


電子競技在早期受限於意識形態,在政策上受到了較深的管制。而對電子競技行業影響最為深遠的限制,來自於2004年廣電總局禁止網遊類節目進入開路電視。這一政策徹底改變了中國電子競技的產業鏈,使得中國電子競技產業無法複制韓國的“遊戲-賽事-TV媒體”模式,只能去探索自己的道路。


但在近期,政策對電子競技產業態度顯著好轉。我們可以看到,CCTV《朝聞天下》對電子競技的正面報道、央視《體育人間》的電子競技紀錄片等事件,都表明了政府的態度。甚至我們認為,廣電總局對網遊類節目的放開,也未必不能有所期待。







3、 遊戲運營:高速增長,《風暴英雄》或沖擊格局


電子競技類遊戲,是唯一高速增長的端遊類型,而玩家基礎在也迅速擴大,如14年《英雄聯盟》在全球的用戶數同比增長超過60%,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00%。目前端遊市場609億市場規模,電子競技類遊戲市場規模約100億,我們預期未來將提升到1/3的份額,對應空間為200億。


而我們預期,隨著遊戲內部的自然更叠,暴雪研發、網易代理的《風暴英雄》有望沖擊電子競技類遊戲的格局,並為網易帶來0.45-0.9億美元的利潤。


而《風暴英雄》的出現,也有望沖擊整個電子競技產業鏈,改變上遊遊戲運營環節集中度過高的格局,從而利好下遊賽事運營、遊戲媒體等環節。


3.1 電子競技:唯一高速增長的端遊類型


目前,電子競技遊戲以端遊為主。而以MOBA為代表的電子競技類遊戲,是端遊市場中唯一高速增長的遊戲類型。如《英雄聯盟》(LOL),2014年全球收入相比2013年翻倍增長,遠超過端遊的平均增長水平。




而根據遊戲工委的報告,2014年端遊、頁遊,用戶數增長分別為3.9%、-6.5%,而市場規模增長分別為13%、59%。這種反差,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端遊用戶中,低ARPU的電子競技用戶比例大幅提高。


3.2 電子競技生命周期:突破5年的興衰輪回


通常電子競技遊戲生命周期為5年左右,但我們預期隨著遊戲運營的正規化,未來生命周期有望得到突破。


從歷史來看,電子競技類遊戲,通常具有5年左右的生命周期。而真正在中國上流行過的遊戲,只有5款:《星際爭霸》、《反恐精英》(CS)、《魔獸爭霸3》(War3)、《Dota》、《英雄聯盟》(LOL),每款的生命周期在5年左右。



但我們認為,電子競技類遊戲確有生命周期,但新的形勢下,生命周期會得到延長。之前流行的4款遊戲,《星際爭霸》、《反恐精英》、《魔獸爭霸3》、《Dota》,在全球的主要盈利模式均為軟件售賣,在中國主要以盜版形式進行流傳,故在缺少遊戲的運營和推廣方的情況下,其生命周期表現為自然生命周期。


但現在最主流的遊戲《英雄聯盟》與《Dota2》,背後有騰訊、完美世界等強大的遊戲運營方,故我們判斷未來遊戲生命周期或得到延長。而參考韓國,在完善的電子競技賽事與媒體的推動下,電子競技生命周期會非常的長。在2014年6月,Gamenote披露的韓國網吧遊戲用戶數排名中,1998年發行的《星際爭霸》依然排在第9名。


3.3 《風暴英雄》,下一代電子競技遊戲?


3.3.1 MOBA類遊戲的定義


脫胎於RTS與MMORPG的MOBA類遊戲,已經成為電子競技的主流類型。MOBA,即多人在線戰術競技遊戲(MultiplayerOnline Battle Arena),但實質上,MOBA指的是Dota-Like類遊戲,其必須滿足以下特征:


Ø 玩家分成兩隊對抗
Ø 有AI輔助戰鬥(定時出小兵對推)
Ø 有分層的防禦塔作為戰略爭奪點
Ø 野外有額外的獎勵爭奪(在3C中尤為重要)
Ø 以某一方主建築被摧毀為勝利條件
Ø 有類似RPG的升級,裝備系統
Ø 有CD很長的必殺技,足以扭轉戰局


目前,主流的MOBA遊戲包括《英雄聯盟》(Riot研發,騰訊代理),《Dota2》(Valve研發,完美世界代理),而我們也非常看好《風暴英雄》(暴雪研發,網易代理),預期為網易帶來0.45-0.9億美元的利潤。




3.3.2、 電子競技遊戲大趨勢:由繁入簡


隨著電子競技逐漸由核心玩家向泛娛樂玩家擴散,每一代的電子競技遊戲,都比上一代遊戲更為容易上手,而門檻的降低,反過來又帶動電子競技遊戲走向更為廣泛的空間。


電子競技類遊戲的一大轉折就是,RTS類遊戲全面轉向MOBA遊戲。而實際上,MOBA遊戲本就發源於RTS遊戲。如MOBA的始祖,《Dota1》本就是RTS類遊戲《魔獸爭霸3》的一張地圖,是RTS的簡化版。




而實際上,每一代遊戲,都比上一代遊戲有所簡化。如下圖所示,每一代遊戲都取消了一些操作。而從職業選手APM(Action perMinute,即每分鐘操作鍵盤和鼠標的次數),也可以看出,從《星際爭霸》時代普遍550-600的APM,下降到《英雄聯盟》130-180的APM,電子競技的操作難度已經有了大的下降。



3.3.3、 《風暴英雄》:下一代電子競技遊戲?


我們非常看好《風暴英雄》,認為《風暴英雄》有望沖擊電子競技遊戲市場格局,並為網易代理0.45-0.9億美元的利潤。主要原因包括:
Ø 暴雪強大的研發能力:暴雪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遊戲研發商,曾研發過《暗黑破壞神》、《星際爭霸》、《魔獸爭霸》、《魔獸世界》、《爐石傳說》等現象級的遊戲產品,數次引領遊戲業大趨勢。


但暴雪的弱點在於,有時對遊戲的戰略方向把握會發生失控。如《星際爭霸2》,業內評價極高,但沒有適應遊戲由繁入簡的大趨勢,其在2010年推出時,是《Dota》的鼎盛時期,但其複雜程度不但高於《Dota》,甚至高於上一代電子競技產品《魔獸爭霸3》。但《風暴英雄》的研發上,暴雪選擇了正確的戰略方向,對MOBA類遊戲做了減法。


Ø 暴雪系遊戲的強大IP:暴雪系遊戲《暗黑破壞神》、《星際爭霸》、《魔獸爭霸》、《魔獸世界》、《爐石傳說》,在中國,除《魔獸世界》外,其余用戶數均在千萬級別。而匯聚了暴雪系遊戲強大IP資源的《風暴英雄》,目前百度指數已經和《Dota2》保持在同一量級,具備了極高的媒體關註度。


Ø 網易的強大推廣能力:《風暴英雄》國內代理商網易手握門戶、郵箱等高流量互聯網產品,並且具有強大的遊戲地推團隊,和豐富的運營經驗。






4、 賽事運營:頂級賽事,千億級優質內容平臺


受益於人口紅利的爆發,電子競技賽事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我們預期,電子競技賽事,作為未來的大眾娛樂,潛在用戶數達1億,假設單用戶價值300元,則市場空間達300億。而我們認為,一項偉大的賽事,在A股市值空間可達812億。
雖然目前大多數賽事都處在盈虧平衡性附近或者之下,但我們認為,現階段賽事運營的重點在於受眾人數和品牌,相比而言,盈利性暫不重要。而且,未來賽事運營或有多種盈利模式。其中包括虛擬門票、廣告及冠名、遊戲發行、網絡轉播權、主播及選手經紀等。

4.1 賽事運營產業鏈簡介


賽事運營環節,參與方包括賽事運營方、俱樂部、選手和媒體。其中,賽事運營方可以連續產出優質內容,具有非常強的平臺屬性,是其中核心參與方。



4.2 賽事的發展邏輯:品牌為王,寡頭競爭


我們判斷,一項成功的電子競技賽事,將有812億的市值空間。而賽事的發展邏輯,將包含以下邏輯:


成功的賽事,具有強烈的正反饋效應,一個優秀的賽事,選手、觀眾和賽事運營方會形成好的正向循環


Ø 靜態上,賽事具有很強的馬太效應,未來在區域內,必然形成寡頭甚至獨占格局,我們可以看到,任何體育賽事,在一定區域內,都只有一家獨大。


Ø 動態上,賽事在前期,應該以關註度和品牌為中心,後期才需要考慮盈利模式的問題。


4.3 賽事關註度:未來的大眾娛樂


電子競技賽事的關註度迅速提高,而我們認為,作為未來的大眾娛樂,電子競技賽事的空間極為廣大,預期用戶基數可達1億,其市場空間可達400億。


4.3.1、 獎金池劇增,已處在資本風口


雖然並沒有電子競技賽事收入規模的數據,但是從電競賽事獎金池來看,電子競技賽事已經處於資本風口,吸引了大量資本湧入。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全球電子競技賽事獎金池已經高達3600萬美元,同比增長83%。


4.3.2、 快速爆發的人口紅利


電子競技賽事,受益於人口紅利,得到爆發式增長。其中的邏輯在於,一個人在校園期間,更多的會作為玩家,玩電子競技類遊戲,也沒有太多付費能力。而畢業之後,空閑時間減少,往往會去看電子競技比賽,也具有一定付費能力。根據艾瑞的數據,2014年遊戲直播用戶數量高達3000萬,同比增長154%。


而從全球來看,賽事觀看人數也在急速增長,而其中玩家的年齡分布也非常年輕。根據Newzoo的數據,13年全球電競賽事觀看人數高達7150萬,同比增長近100%。而其中大部分的用戶,集中在16-19歲。


4.3.3、 電子競技,未來的大眾娛樂


電子競技,具有強大的人口基礎,必然成為未來的大眾娛樂。從我們校園草根調研的情況,可以基本確定,電子競技在在95後、00後的滲透率,肯定是高於籃球、足球中任何體育運動的。而我們從全球電子競技賽事的觀眾數上,也可以看出電子競技賽事的巨大影響力。如2013年,《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共吸引了3200萬觀眾,高於NBA總決賽的2630萬。電子競技賽事,未來將走向大眾,成為如足球、籃球一樣的大眾娛樂,我們估計,中國電子競技潛在用戶數約為1億。




4.4、 賽事盈利模式:偉大賽事對應千億市值空間


目前,多數電子競技賽事尚不能盈利,但我們認為,隨著優秀賽事傳播力度的加深,和品牌的提升,電子競技賽事的盈利能力不可限量。


目前,電子競技賽事未來的盈利模式包括:虛擬門票、廣告贊助、版權、遊戲發行、主播與經紀等。我們認為,一項偉大的賽事,在成熟之後,在上述五種盈利模式中的收入可以達到10億、3億、6億、5億、5億,合計44億,按照70%利潤率,40倍PE計算,市值空間可達812億。



4.4.1、 虛擬門票:已被驗證的革命性商業模式


虛擬門票,是唯一一個已經獲得豐厚收益的賽事運營模式,首創於Valve舉辦的Dota2世界邀請賽Ti系列賽事。通過虛擬門票這一革命性的運營手段,Ti4(即第4屆Dota2大賽)在14天的比賽中,獲取了4000萬美元的收入,其中利潤約2000萬美元,而其收入占Dota2全年收入的20%。據此,我們判斷賽事的盈利成熟之後,最為成功的賽事可以從虛擬門票中獲取10億的收入。


購買一份標價為10美元的虛擬門票,可以獲得三樣東西:1、虛擬門票,可以在客戶端觀看比賽;2、虛擬物品,即遊戲裝備,在Ti4中,附送的遊戲裝備價值達20多美元,超過虛擬門票的標價;3、競猜機會,有一定概率獲得更好,更絢麗的裝備。




Ti4的虛擬門票中,有1/4進入選手的獎金池。由於虛擬門票的熱賣,Ti4一躍而成為全球第一大電競賽事。


Valve公司,更是依靠“創意工坊”的模式,將自身遊戲平臺化,為賽事提供了便捷的盈利通道。


“創意工坊”,是裝備設計與交易的平臺。設計者可以將自己設計的遊戲裝備提交至“創意工坊”,當有用戶購買裝備時,設計者獲取其中60%的收入,Valve獲取40%。


而在Ti4的虛擬門票的運營手段被開發之後,Dota2的聯賽中都采用了虛擬門票制度。賽事運營商為賽事開發專屬遊戲裝備,在虛擬門票中搭售,從而獲取大量收益。而根據我們的不完全統計,采用了虛擬門票的Dota比賽包括深淵聯賽(Dota Pit League)、WPC、Starladder、i聯賽、G聯賽等。




目前騰訊的遊戲《英雄聯盟》並沒有跟進這種平臺模式,主要原因包括:


Ø 《英雄聯盟》客戶端受技術約束,觀戰系統差,無法銷售虛擬門票。
Ø 《英雄聯盟》不存在玩家的二手交易市場。
Ø 《英雄聯盟》S4獎金為當時《英雄聯盟》賽事獎金之最,Riot工作室推高賽事獎金動力不足。


4.4.2、 主播、選手經紀:深度鎖定內容價值


在目前,主播、選手已經被證明擁有巨大的商業價值,賽事運營方可以通過賽事,挖掘具有天賦的草根選手,簽約培養為未來的明星選手或主播,想象空間巨大。根據我們草根調研的結果,現在主播、選手通過代言、淘寶電商,實現的商業價值達50億元。如果某一賽事方能分取其中10%,也意味著5億的收入。




由於遊戲直播網站的持續火熱,帶動主播價值水漲船高。(遊戲直播網站屬於遊戲媒體,產業分析詳見後文)。目前頂級主播身價已經高達2000萬/年。





由於遊戲直播網站的持續火熱,帶動主播價值水漲船高。(遊戲直播網站屬於遊戲媒體,產業分析詳見後文)。目前頂級主播身價已經高達2000萬/年。




而其實,主播有另一大收入來源,是主播的淘寶店。如小蒼的淘寶店,主要推廣手段是在小蒼的視頻中進行推廣,約占視頻篇幅的1/4,主要銷售產品包括零食、遊戲外設(硬件)、服裝等,目前據估計月流水在500萬-1000萬級別。據我們了解,主播的淘寶店年流水合計或高達40億元。如果賽事能夠培養新生主播,參與到淘寶店的運營,並獲取分成,也會是重要的盈利模式。

4.4.3、 遊戲發行:流量的精準變現


電競賽事的流量龐大,且非常精準,都是重度遊戲玩家。Valve公司就通過Dota2的賽事,成功帶動海量Dota1玩家轉向Dota2。我們可以看到,Ti3、Ti4兩次Dota世界大賽,都將Dota2的用戶時長占比推向高峰。


在現在遊戲發行200億的市場規模中,我們預期,掌握海量玩家資源的強勢賽事運營方,可以獲取5億左右的收入。



而根據我們的了解,2015年WCA三國殺項目啟動之後,對應軟件的三國殺的活躍用戶中有20%以上都在打WCA比賽,同比去年翻了17倍。

4.4.4、 廣告與版權:高關註度的自然變現


廣告、版權,作為高關註度內容最為主流、自然的變現模式,在未來也具有較強的商業價值。以《中國好聲音》第三季2.5億冠名費、NBA網絡版權1億美金進行測度,我們判斷優秀賽事的廣告、版權收入可達3億、6億。


而我們預期,近期遊戲直播平臺的瘋狂成長,將在近期快速提高賽事版權價格。




4.5 WCA:積極拓展賽事影響力,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賽事
目前,在優秀的管理團隊、正確的戰略和資本市場的資本實力共同推動下,金亞科技旗下WCA已是中國關註度最高的第三方賽事。






而從獎金池看,WCA在2014年是全球獎金的第三方賽事之一,而我們預期,WCA2015年有望成為獎金最高的第三方賽事。








而WCA賽事運營方也采取了正確的戰略方向,將戰略重心放在了賽事的影響力上。2015年,WCA在宣傳推廣上,有了非常積極的布局,我們預期15年觀眾可達1億人次。




5、 遊戲直播:生態快速建立,將誕生下一個YY
遊戲直播平臺,是滿足用戶“看別人玩遊戲”的需求的平臺,包括鬥魚、戰旗、虎牙等。遊戲直播平臺的潛在用戶基數巨大,可達1億,預期未來市場規模可以達到300億以上。目前市場用戶數達3000萬,但市場規模極小,在2億左右,空間極為廣闊。
遊戲直播平臺的生態與運作模式,和YY類似。我們認為遊戲直播平臺之間,有望誕生下一個YY(歡聚時代)。YY在納斯達克上市,目前市值32億美元,考慮到A股和美股的估值差異,YY在A股的估值可達1000億的量級。浙報傳媒旗下的戰旗,已經穩定在遊戲直播平臺的第二陣營,流量僅次於鬥魚,與虎牙基本持平,我們認為其價值被嚴重低估,應給予100億左右的市值。




5.1 競爭格局:群雄逐鹿,一超四強
目前,遊戲直播尚無清晰的盈利模式,處於“群雄逐鹿”階段。目前已經形成“一超四強”的格局,鬥魚在流量有了明顯的領先,但龍珠(騰訊系)、火貓(完美系)、虎牙(YY 100%控制)、戰旗(浙報傳媒100%控股)共處於第二梯隊,差異不大。




5.2、 產業現狀:盈利未至,資本湧動
目前,只有YY的虎牙具有收入,其余的遊戲直播平臺,均處於燒錢階段。YY遊戲直播業務,在2014年實現了1.5億的收入。而YY高管在財報會議上的透露,今年將投入7億做遊戲直播。假設YY15年遊戲直播做到3億收入,則意味著4億的凈投入。




雖然遊戲直播平臺尚未盈利,但已經得到資本的青睞。2014年,鬥魚、火貓、龍珠等直播平臺紛紛得到巨額的融資。




5.3、 產業生態:高互動的粉絲經濟
遊戲直播平臺與YY非常類似,形成了“粉絲-主播-平臺”的生態。粉絲通過彈幕、評論與主播對話,主播一邊玩遊戲,一邊唱歌、說段子或者講戰術,並且索要虛擬物品。而在粉絲贈送虛擬物品後,主播可根據虛擬物品價值進行分成。








5.4 發展邏輯:渠道向上整合內容
我們認為,由於遊戲直播內容方天然的低壁壘屬性,目前資金向內容方傾斜的格局,未來或受到動搖,渠道整合內容的一體化運營是大勢所趨。
5.4.1、 現狀:內容強勢,渠道陷入苦戰
市場對遊戲直播平臺的質疑主要是,直播平臺不掌握流量。真正的流量掌握在內容方(如主播、選手、俱樂部、賽事)手中。直播平臺的推廣,也多依賴於內容方的導量。同時,一個明星戰隊或者主播的跳槽,也會大幅影響渠道的流量。




由此,資本湧入遊戲直播平臺後,第一階段最大的受益者是主播與選手,身價得到暴漲。




5.4.2、 未來:渠道向上整合內容,一體化產業鏈增厚利潤
渠道無粘性,內容掌握流量的現狀,會不會使得遊戲直播平臺,陷入視頻網站一樣的苦戰?我們的觀點是,不會。


所有的視頻網站,都想走Netflix模式,或者說做Online版的時代華納,向上掌控內容。但優酷土豆、愛奇藝面臨的對手極為強大,是包括華誼、光線、燦星在內的內容巨頭,難度極大,故陷入了多年的虧損。


但遊戲直播平臺,其內容的制作壁壘並不高。根據我們的觀察,現在的遊戲主播,職業選手出身、以專業性見長的主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娛樂性主播比例也掌控了巨大的流量。而隨著遊戲直播用戶從核心用戶向泛娛樂用戶擴散,我們判斷,娛樂性主播的流量將進一步增加。


隨著制作壁壘較低的娛樂性主播流量占比上升,我們預期,渠道將會在2-3年內向上整合內容,利用自身的流量優勢,通過主播經紀等方式,參與內容價值的分成。




5.5、 主要成本:帶寬與內容
目前,遊戲直播平臺主要成本來自於帶寬與內容,根據公開資料,遊戲直播平臺的帶寬成本約占40%、內容成本約占40%。








5.6、 未來盈利模式:或包括主播經紀、打賞、頁遊與廣告
對於遊戲直播平臺,未來或有的盈利模式包括主播經紀、用戶打賞、頁遊聯運與廣告,對應未來300億市場規模。


Ø 主播經紀業務(詳見前文),目前市場規模約50億,如果直播平臺能夠獲取其中50%的市場份額,則可以獲得25億的市場規模。


Ø 用戶打賞(YY模式)、頁遊聯運、視頻廣告現有市場空間分布為50億、200億、150億,四者合計400億,如果遊戲直播平臺能獲取其中10%的市場份額,則意味著40億的市場。


Ø 幾種盈利模式合計65億的市場規模,看似不大,但考慮到主播經紀、視頻廣告的市場都在爆發式增長,結合1億的預期用戶基數。我們認為,未來遊戲直播平臺有望做到300億的市場規模。


5.7、 海外直播平臺Twitch:不一樣的模式,一樣的增長


海外遊戲直播平臺Twitch,2014年被亞馬遜以10億美元收購。由於海外與中國遊戲直播平臺模式的不同,我們不能簡單的通過Twitch的發展,來理解未來中國遊戲直播平臺的發展。


但我們判斷,中國電子競技的濃厚文化,中國遊戲直播平臺流量將達到海外的3-5倍,在獲得清晰的盈利模式,其價值至少可以達到達到Twitch的2倍,對應20億美元的市值。考慮到A股的估值差異,對應A股500億以上的估值。


5.7.1、 海外直播平臺:Twitch


Twitch是海外遊戲直播平臺,成立於2011年,近年發展迅速,月覆蓋人數達5500萬,2014年被亞馬遜以10億美元收購。




在14年2月,Twitch已成為全美第三大視頻網站,其占用帶寬也排在全美第5。




5.7.2、 中國流量:有望大超海外


由於各地遊戲文化的區別,中國電子競技用戶遠超過海外,故我們判斷,中國版的Twitch,其流量有望達到Twitch的3-5倍。




5.7.3、 中外盈利模式:本質區別
海外的遊戲直播平臺,具有成熟的收入模式,可以從用戶處直接獲取收入。




而Twitch也不需要承擔寬帶與內容成本。


Ø 不需要承擔寬帶成本,是因為Twitch和各州運營商簽訂了條款,當用戶觀看Twitch時,使用Twitch選定運營商的條款的用戶則更加流暢,從而獲得了更好的用戶體驗。作為交換,運營商免去了Twitch的寬帶費用。


Ø 不需要負擔內容成本,是因為海外Twitch一家獨大,對於主播內容不存在競爭者,故不需要高薪簽約主播。


(來自華創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269

百富環球(0327)清算開放將加速金融電子化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33

百富環球(0327)清算開放將加速金融電子化
作者:蔡偉鴻

報告摘要        

銀聯壟斷終結。中國政府網於4月22日發布“國務院關於實施銀行卡結算機構淮入管理的決定”,自2015年6月1日起,符合要求的機構可申請“銀行卡清算業務許可證”,在中國境內從事銀行卡結算。我們認為這意味著在中國清算市場一家獨大12年的局面被打破,中國銀聯將告別壟斷時代。

外資及國內支付機構將搶占市場蛋糕。根據規定,申請成為銀行卡結算機構需要i) 註冊資本不低於10億元人民幣;ii) 至少具有符合規定條件的持股20%以上的單一主要出資人,或者符合規定條件的合計持股25%以上的多個主要出資人;iii) 提出申請前應當連續從事銀行、支付或者清算等業務5年以上。我們從行業渠道了解,在國內支付機構中,目前主攻線上支付的支付寶以及擁有最大線下收單的工商銀行參與清算市場呼聲最高。外資卡組織方面,雖然在中國市場蟄伏30年,但此前一直只能做中國持卡人的境外業務,而其最期待的是通過在境內發行人民幣信用卡占領市場,從而帶動這些持卡人在境外的刷卡消費。未來VISA、萬事達、美國運通、JCB等外資品牌都有機會通過其會員銀行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信用卡。

國內金融電子化將進一步提升。我們強調支付市場是一個雙端市場 (持卡人及商戶端),卡組織除了擴大發卡規模外亦需要緊抓商戶。我們了解到現時包括VISA及萬事達等外資卡組織已與各主要發卡行進行合作,下一步將通過與第三方線下收單支付企業或自建收單機構 (例如VISA當年在巴西通過建立收單機構VisaNet (即現時全球第7大收單機構Cielo前身) 以抓緊商戶端) 合作的方式拓展當地市場。我們估計現時國內存量超過1,600萬臺EFT-POS中超過80%只支持本地卡,未來各外資卡組織進入中國市場必將進一步提升銀行卡及EFT-POS終端滲透率,推動國內金融電子化步伐加速。

重申“買入”評級。我們認為i) Apple Pay推動全球NFC普及加速;ii) 公司海外市場擴張步伐加快;及iii) 充裕的凈現金帶來全球並購機會將有望成為股價向上催化劑。我們認為未來公司於全球電子支付產業鏈的縱深布局加強將進一步提升公司的行業地位,我們以2015E-17E PEG 1倍定價,維持公司目標價14.08港元,重申“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i) POS行業需求增長慢於市場預期;ii) 國內市場競爭加劇帶來之毛利率下滑風險;iii)海外市場擴張執行風險。





來源: 安信國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630

俠之大者,為國接盤:誰在4港元接下了中國電子(0085)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482

俠之大者,為國接盤:誰在4港元接下了中國電子(0085)
作者:格隆匯ECha


大家對中國電子(0085)應該非常熟悉了,因為這是鼎鼎大名的珍珠白菜系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港A股的標桿之一。沒有看過的朋友,可以先找這篇文章補補課。






從2013年開始,市場上就流傳著關於CEC旗下資產重組的種種猜想,後經過格隆梳理了整個產業鏈的邏輯與蛛絲馬跡,最後的看法:港股最受益的標的極可能是中國電子。在此我要向格隆獻上最真摯的感謝,感謝您細致的梳理,為大夥挖掘出一個這麽有價值的標的。如今轉眼3個月已過,格隆文章里的邏輯正在逐步兌現,股價也不負眾望的漲到了4塊錢。之前一直說的好事將近,如今來看不只是近了,基本就是只差臨門一腳。前不久央企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CEC)將所持26.5%的貝嶺股份劃轉給旗下集成電路資產運作平臺上海華大半導體,也間接證明了重組步伐正在穩步推進。


然而就在這臨門一腳之際,中國電子遭到第二大股東黑石集團旗下基金轉讓和減持。此項發生在4月24日的股權變動耐人尋味,更加詭異的是股價當天還暴漲了15%,不得不讓人琢磨點什麽,讓人感到這不是一次簡單減持,倒像一家更大的投資方的戰略性增持。


作為CEC在香港股市的代表,以及港A股代表,中國電子全資持有國內最大的智能卡芯片設計公司華大電子,該公司連續多年芯片銷量和銷售收入排在國內同業首位,同時也是14年唯一銷售收入超過10億人民幣的智能卡芯片公司。但股價在港股長期被低估,市值和市盈率遠低於同方國芯等A股上市的國內同行。


CEC是中國電子第一大股東,它(持有19%)並通過華大半導體(持有40%)共持有將近60%的中國電子。黑石集團旗下的Senrigan Capital Group去年以1.63港元的價格通過購買1.5億股中國電子而成為第二大股東。今年4月24日,Senrigan通過場內交易減持了411.4萬股中國電子,同時於當天還轉讓了5173.2萬股中國電子,持股比例按照交易順序先減至6.80%,後減至4.26%。


(圖片來源:港交所披露易)


特別讓人值得註意的是:


其一,中國電子的股價在4月24日上漲了15%。


其二,當天交易量4028萬股,低於Senrigan第二項賣出的5173.2萬股數量,由此可以看出Senrigan第二次賣出的5173.2萬股中國電子是在場外進行的大手交易,所以沒有反映在當天的交易中。


那麽現在關鍵的問題來了:為什麽在黑石大幅減持的時候,中國電子的股價還大幅上漲?誰會拿出將近2億港幣從黑石手里買入這5173.2萬股?


答案可能有以下幾個:


一、轉讓部分利益給其他大型機構投資者,以便股價更好的第二次起飛,這個也就最好的解釋了為什麽當天股份轉讓之後,股價就暴漲了。這更加說明了中國電子,好事將近。保險資金和QDII基金等財務投資者,這類大機構投資者的可能性最大。保險資金不久前獲準投資所有的港股股票,QDII更是可以靈活配置。他們渴望擁有一家市值才不到60億元人民幣,又是國內智能卡這一最好的芯片產業里的最好公司。加上深港通開通在即和國企CEC整合芯片產業資產的速度加快,未來中國電子的前景一片光明。所以,保險資金和QDII資金是這5000多萬股可能性最高的買家,如果真的這些財務投資者,他們未來將把在近4港元購入的中國電子的股價推到什麽高度呢?

二、智能卡領域內的競爭對手。中國政府近年來為了確保信息安全,在多用於身份認證的智能卡領域內正在全面啟用國產芯片替代進口芯片,如這兩年在推行的金融IC卡換芯,這使得NXP、STM等國際領先智能卡芯片廠商正是丟失相關市場,他們當然舍不得這塊快速發展的市場。而中國電子是國內金融IC卡標準制定參與者之一,第一家獲得銀聯認證,第一家宣布獲得建設銀行采用,是我國智能卡領域的絕對領導者。


同時,業界還傳聞CEC有可能將智能卡芯片設計領域內排行第三的上海華虹設計並入中國電子,以消除同業競爭做大做強,也就是說未來中國智能卡產業的半壁江山都可能在中國電子旗下。直接競爭不過,那就間接持有一點人家的股份,同行通過不斷收集籌碼,以獲得較顯著的股權來分享中國電子的發展,更加說明了中國電子的行業壟斷地位。而且中國電子比起NXP等公司在納斯達克40、50倍左右的市盈率低多了,比國內A股上其他動輒幾百倍的芯片公司市盈率更是低很多。


三、黑石集團本身的策略舉措。黑石集團也可能並非不看好中國電子(HK00085),而是非常看好公司的未來前景,但是或因為旗下Senrigan持股比例超過5%收集籌碼需要每個百分點公告,或者因為基金被投資者大幅度贖回或者因為稅務等等原因,轉倉到旗下管理的其他基金,這種可能性並非沒有。


通過對上述三種可能的分析,黑石集團旗下Senrigan的這次減持和轉讓讓大家看到了更多的投資者在當前股價上的蜂擁而入。


俠之大者,為國接盤,尤其是在CEC推進芯片資產整合的前夕,尤其是在深港通到來的前夕,我只想說,這樣的接盤機會,請給我再多一點!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未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689

賽晶電力電子(580)15年訂單強勁 營收料大幅增長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64

本帖最後由 WENBEN 於 2015-6-1 13:59 編輯

賽晶電力電子(580)15年訂單強勁 營收料大幅增長

1、公司簡介:公司是高端專業電力電子部件及系統的領先制造商,旗下業務涉及鐵路和電網兩大熱點行業,下屬8家子公司,分別位於北京、江蘇、浙江、湖北、江西。客戶群包括中國國家電網、中國南方電網、中國北車集團、西電集團、許繼集團等數百家企業。

2、特高壓直流輸電:2014年,公司仍然是陽極飽和電抗器唯一國產供應商,國內市場占有率100%,中標國家電網“寧東-浙江”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中標南方電網“麗江觀音巖至文山富寧”“南金沙江中遊”“魯西背靠背直流”等3條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電力電容器,首次中標國家電網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寧東-浙江)。

3、特高壓輸電工程規劃:依據《能源行業加強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方案》至2017年,將新建8條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根據國家電網規劃,2015年有“錫盟-泰州”“酒泉-湖南”“蒙西-武漢”3個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開始設備招標。而根據南方電網規劃,2015年有“麗江-深圳”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開始設備招標。預計共有上述4個項目啟動,2014年同期僅“寧東-浙江”1個項目啟動。故今年將迎來電網建設高峰。

長期規劃:國家電網規劃至2020年共建成27條高壓輸電線路(其中13條特高壓直流輸電)。目前,僅建成3條,1條在建。

4、常規電網業務:2014年,公司電力電容器,5次中標國家電網集中招標,2次中標南方電網集中招標。中標金額較2013年增長100%以上。市場份額逐步提高,目前已達7%左右。

5、柔性直流輸電業務:柔性直流輸電,是解決新能源發電並網、海上風電並網、海島供電、大型城市供電、海上鉆井平臺供電等領域的最佳技術解決方案。目前,在國內外柔性直流輸電均處於技術完善階段。隨著技術成熟,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6、2015年收入預計:公司管理層根據在手訂單給出2015年的收入預測,全年將實現收入約8.09億元,同比大幅增長56%。其中,輸變電行業合同額由去年同期的2.8億元增長約75%至5億元人民幣,營業額將增長約103%至3.5億元;軌道交通行業合同額2.13億,同比增長20%,收入同比增長26%至1.62億元;工業行業合同額同比增長32%至3.95億元,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7%至2.97億元。

7、2015年費用預計:銷售費用預計與2014年持平。管理費用會有所降低,主要因公司2014年有1000多萬的研發費用,大部分產品已在2014年內研發完成,故2015年的研發費用會降低。其他費用主要是匯兌波動引致的收益或虧損,主要看外匯波動情況。

8、三塊業務快速增長原因:公司輸變電業務下滑主要因原本預計的電網建設高峰應於去年開始,但受國家能源局反腐影響,很多電網項目的審批被耽擱,導致2015年才會進行建設。軌道交通業務因中國北車的一個車型在2013年底出現質量事故,鐵總叫停了去年上半年的發貨,但現在問題已經解決,去年下半年已經逐步恢複供貨,今年預計會有所增長。工業領域主要還是因經濟的不景氣,但是根據過往經驗,領導人換屆時候通常行業是面臨一定的壓力,慢慢逐漸會恢複。

9、總結及建議:得益於國家電網建設步入高峰期,公司部分產品在業內處於壟斷地位,收益將獲得顯著增加。根據公司目前的在手訂單及交貨安排,預計2015年業績將會錄得大幅增長,建議積極關註。(來源:國元證券 李明)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73

跨境电子商务蓝海启航,稳增长与“互联网+”的又一完美结合!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496

作者:徐彪团队 


投资要点:


催化事件:


 6月10日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用“互联网+外贸”实现优进优出,有利于扩大消费、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跨境电子商务站在“互联网+”的风口:随 着2015年“互联网+”和“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时代的来临,跨境电子商务已经站到了资本市场的风口上。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不管是二级市场还是一级市 场,投资人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信心将更加快速的增强。从2014年开始,由于二级市场对于PE、VC退出环境的改善,创业投资基金项目的投资金额和退出金 额都有非常明显的增加,而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将迎来史无前例的融资环境,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将形成螺旋上升的相互推动力。 


■跨境电子商务是培育经济增长全新引擎的又一着力点:近 年来,我国出口贸易单月同比增速的中枢从【20%~50%】迅速下降到【-20%~20%】的区间,但是以跨境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贸易近年来的发展脚步 正在逐渐加快,跨境电子商务有望成为中国贸易乃至整个经济的全新增长引擎。我们判断,随着跨境电子商务支持政策的密集落地,2015-2017年跨境电子商务将保持30%以上的快速增长,随后进入20%左右增速的平稳发展期,那么,以此估计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部进出口贸易额的比例将达到45.9%,市场空间极为广阔。 


■跨境电子商务进入政策蜜月期,将持续受到投资者追捧:自 五月初以来,国家各层面已经在加速出台跨境电子商务的支持政策,2015年跨境电子商务将进入扶持政策的蜜月期。预计未来的扶持政策将在跨境电商领域各个 环节的税率问题以及通关问题上有所突破。此前,我们在市场上连续的率先推荐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能源互联网以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三个主题投资的机会。这三 个主题的共同点就是将“稳增长”和“互联网+”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从龙头标的的股价走势,可以充分说明投资者对这些主题的追捧程度。跨境电子商务主题将 大概率有同样表现,建议关注以外运发展、物产中大、小商品城、苏宁云商、华贸物流为代表的龙头标的。


 ■风险提示:政策扶持力度不达预期。


1. 跨境电子商务,站在“互联网+”的风口


如果说将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和亚马逊快速切入的2014年视为跨境电子商务崛起的元年,那么进入2015年,在“互联网+”行动计划写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后,跨境电子商务主题已经站在了资本市场的风口上。




1.1. 跨境电子商务,跨出一片蓝海


从定义上来说,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


从分类上来说,按照进出口方向,跨境电子商务可以分为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和进口跨境电子商务;按照买家属性,可以分为B2B跨境电子商务和B2C跨境电子商务;按照保税与否,可以分为一般跨境电子商务和E贸易跨境电子商务。






随着淘宝、京东、当当等各类电商从崛起到走进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电子商务早已不是什么陌生的词汇,而近年来国内电子商务也早已进入了以价格战为主的激烈竞争时代。


但 是,当跨境和电子商务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电商平台在以国内电子商务的方式,做着传统国际贸易能够完成(B2B)和不能完成(B2C)的事 情。而事实上,跨境电子商务正是利用互联网,将供货商(境内或境外)、第三方服务商(电商平台、仓储物流、第三方支付系统)、终端客户(境内或境外的企业 或个人)以最快捷的方式和最低廉的成本联接在一起。


自去年以来,跨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当前电子商务界最 流行的话题之一。然而,与已经是红海的国内电子商务相比,跨境电子商务正成为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领域的广阔蓝海。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较好的盈利性,使电商平 台、仓储物流服务商等跨境电子商务参与主体开始争相布局全产业链以最大程度的分得跨境电子商务的一块儿蛋糕。


1.2. “互联网+”的风口将助产业发展一臂之力


时 代的变迁如此之快,以至于置身其中的我们需要慢慢回味才能体会到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的提升与颠覆。当我们听到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 旅游这些新鲜名词的时候,它们已经悄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今年以来,尤其是3月5日克强总理在所做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多达8次的提及了互联网,并第 一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制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以后,资本市场对于“互联网+”股票的追逐就从来没有停止。




在 国家层面推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并开始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战略部署下,二级市场可谓是欣欣向荣,投资者对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型经济的崛 起寄予厚望。在A股市场赚钱效应不断累积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级市场尤其是PE、VC的投资人也开始充满热情和信心。根据创业投资基金的数据,从 2014年开始,伴随着二级市场对于PE、VC退出环境的改善,创业投资基金项目的投资金额和退出金额都有非常明显的增加。




回 到跨境电子商务,虽然这一产业同属于新兴经济转型的方向,但在其2014年崛起之初,除了一些业内巨头或产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公司可以得到创业投资基金的 融资和支持,其它中小型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公司很难得到那些风险投资人的认可,这些中小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在面对投资人的时候,往往被问到“如何与阿里巴巴等 巨头抗衡”的问题。




但 是,随着2015年“互联网+”和“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时代的来临,跨境电子商务已经站到了资本市场的风口上。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不管是二级市场还是 一级市场,投资人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信心将更加快速的增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将迎来史无前例的融资环境,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将形成 螺旋上升的相互推动力。


2. 跨境电子商务是培育经济增长全新引擎的又一着力点


2.1. 短期稳增长依靠传统经济,但中长期仍然需要寻找新的引擎


在 经济波动周期面临向下压力、政府经济增速目标存有诉求这两种力量对经济的影响仍将持续的情况下,经济增速的区间运行模式难以发生实质性改变,但区间中枢将 大概率出现下移,可能会由过去7.6%的水平下降至大约7.2%或者更低的水平。而事实上,年初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将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下调 到7.0%左右。




于 是我们看到,政府为了保住短期内的经济稳定增长,几乎将“保7”当做了一个刚性的目标。“七大重大工程投资包”、“六大领域消费工程包”、万亿PPP储备 项目、新一批结合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的投资项目等等一系列投资稳增长的措施,表明短期稳住经济增速,还是被迫需要传统经济尤其是“三驾马 车”中的投资来维持。




在上半年连续出台投资稳增长政策的情况下,市场开始质疑政府是否又要走08年刺激政策的老路。但是我们两会以来的多篇报告一直在强调:


首先,短期内,政府虽然仍然需要财政发力基建投资来稳住经济下行的颓势,但是这些投资将更多的在社会基础设施真正有需求的领域展开,比如我们此前推荐的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智能电网领域的投资以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领域的投资等等。


其次,中长期内,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是一个中国经济转型的拐点,“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代表了中国新兴经济时代的开始,也代表中央政府寻找经济全新增长引擎的开始。


2.2. 跨境电子商务有望成为对冲出口增速下台阶的利器


过去很多年的时间里,对外贸易是拉动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的强劲动力,然而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条件的恶化,以及欧洲、日本的需求持续疲弱,中国出口贸易增速从2009年开始出现了下台阶式的减缓,2008年以前,我国出口贸易单月同比增速中枢始终在20%~50%之间波动,而近年来,这一同比增速的中枢已经下降到-20%~20%之间。




但 是,在持续疲弱的出口贸易数据中,我们也看到了振奋人心的部分,那就是包括跨境电子商务在内的新型贸易方式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情况。2014年,商务部也第 一次将新型贸易方式的发展情况,纳入了官方出版的《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报告。报告中强调,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型贸易方 式顺应个性化的全球消费潮流,也契合了帮助广大中小企业发展外贸业务的市场需要,正逐步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增长点。


的确,正如《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报告中提到的,以跨境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贸易近年来的发展脚步正在逐渐加快,跨境电子商务有望成为中国贸易乃至整个经济的全新增长引擎。


根据商务部和艾瑞咨询的最新报告,以每年超过30%的增速,2014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交易额达到4万亿人民币左右,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也从2010年的6.4%,逐步上升到2014年的15.1%。




如上图,我们判断,随着跨境电子商务支持政策的密集落地,2015-2017年跨境电子商务将保持30%以上的快速增长,随后进入20%左右增速的平稳发展期,那么,以此估计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部进出口贸易额的比例将达到45.9%,市场空间极为广阔


3. 跨境电子商务主题将受到资本市场追捧


6 月10日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用“互联网+外贸”实现优进优出,有利于扩大消费、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升 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我们前文的逻辑相似,跨境电子商务正是站在了“互联网+”的风口上,并被委以经济转型和成为全新增长引擎的重任。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自五月初以来,国家各层面已经在加速出台跨境电子商务的支持政策,2015年跨境电子商务将进入扶持政策的蜜月期。预计未来的扶持政策将在跨境电商领域各个环节的税率问题以及通关问题上有所突破。




三 月初的两会以来,我们一直强调,中央层面的政策导向无非是两个方向,一是稳增长的重要性发生了上台阶式的提升,二是“互联网+”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而这 一期间,我们在市场上连续的率先推荐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能源互联网以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三个主题投资的机会。这三个主题的共同点就是将“稳增长”和“互 联网+”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从龙头标的的股价走势,可以充分说明投资者对这些主题的追捧程度。



这 次是跨境电子商务,又是一个“稳增长”与“互联网+”的结合,我们判断,这一主题将同样在A股市场擦出闪耀的火花。具体到投资方向上,我们建议重点关注跨 境电子商务产业链上两个重要的参与方,一是跨境电商平台,关注B2C领域具备先发优势和具备的海外供应链整合能力的跨境电商平台,以及跨境B2B平台中, 围绕外贸综合服务延伸传统产业链条,逐步向上游生产型服务业、下游海外仓、跨境电商营销服务延伸,提供包括外贸基本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信用保险服务、 仓储物流等一系列供应链集成服务的企业;二是仓储物流等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商。



(来源:分析师徐彪 微信号 fenxishixubiao )




格隆汇声明:文章系格隆汇转载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场和看法,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886

國辦發文支持 跨境電子商務收五大政策"紅包"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4750.html

國辦發文支持 跨境電子商務收五大政策"紅包"

新華社 2015-06-20 14:40:00

針對制約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問題,有必要加快建立適應其特點的政策體系和監管體系,營造更加便利的發展環境,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新形勢下,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意見》指出,近年來我國跨境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集群和交易規模。支持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有利於用“互聯網+外貿”實現優進優出,發揮我國制造業大國優勢,擴大海外營銷渠道;有利於增加就業,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於加快實施共建“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推動開放型經濟發展升級。針對制約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問題,有必要加快建立適應其特點的政策體系和監管體系,營造更加便利的發展環境,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

《意見》體現了“在發展中規範,在規範中發展”的總體原則,明確了跨境電子商務的主要發展目標,既普遍支持國內企業利用電子商務開展對外貿易,又突出重點,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做大做強。特別是提出要培育一批公共平臺、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和自建平臺,並鼓勵國內企業與境外電子商務企業強強聯合。

《意見》提出了五個方面的支持措施。一是優化海關監管措施,進一步完善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境貨物、物品管理模式,優化跨境電子商務海關進出口通關作業流程。二是完善檢驗檢疫監管政策措施,對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商品實施集中申報、查驗和放行,對跨境電子商務經營主體及商品實施備案管理制度。三是明確規範進出口稅收政策,繼續落實現行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稅收政策,按照有利於拉動國內消費、公平競爭、促進發展和加強進口稅收管理的原則,制訂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四是完善電子商務支付結算管理,穩妥推進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試點,鼓勵境內銀行、支付機構依法合規開展跨境電子支付業務。五是提供財政金融支持,對跨境電子商務企業走出去重點項目給予必要資金支持,為跨境電子商務提供適合的信用保險服務。向跨境電子商務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提供有效的融資、保險支持。

《意見》強化了增強改革服務意識、鼓勵企業探索創新、有效防控風險等總體要求,並從建設綜合服務體系、規範跨境電子商務經營行為、發揮行業組織作用和加強多雙邊國際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完善保障體系的具體要求。

《意見》強調,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制定和完善配套措施,做好指導、服務,加強部門間溝通協作和相關政策銜接,適時擴大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點。各級地方政府要結合實際情況制訂完善工作方案,履行服務、督導和監管責任,加大對重點企業的支持力度。

(原標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的指導意見》)

編輯:李燕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981

從做山寨到打進一線品牌 紅色供應鏈全面衝擊電子業 蘋果變心「投共」台灣經濟要脈瀕危

2015-06-08  TWM


昔日被瞧不起的山寨製造大軍,如今已經成為讓台廠坐立難安的勁敵。蘋果供應鏈「染紅」,敲起的不只是台灣高科技產業警鐘,而是我國製造業能否在全球舞台中,持續保有一席之地的課題!這場產業升級的戰爭中,台灣不能輸,也輸不起!

撰文•謝富旭、林宏達 研究員.戴致安「我們很難回得去(蘋果供應鏈)了!」萬旭電業一名高階主管感傷地說。

萬旭電業總公司位於新北市五股區,是一家老牌的連接器製造廠。約在十年前,公司開始為蘋果的筆記型電腦、iPod代工製造連接線後,業績扶搖直上,股價更因打上「蘋果光」而一飛衝天。

最輝煌時,二○○九年,萬旭一年營收曾高達六十六億元新台幣,稅後淨利四.七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達六.九元,股價最高曾來到九十五元的價位,堪稱是做電線的「傳產型電子業」因為蘋果而大翻身的傳奇。

四年風雲變色

二十家陸企擠入蘋果供應鏈成也蘋果,敗也蘋果!隨著中國連接器廠如立訊精密等公司的崛起,以犀利的價格、更有彈性的交期對台灣連接器廠商發動訂單爭奪戰後,包括萬旭在內的台灣連接器線材廠於焉節節敗退。

立訊精密的創辦人王來春,原本是富士康電子插件工廠的一名女作業員。在富士康任職十年期間,雖然僅有高中學歷,卻一路升到課長之職。一九九九年,王來春與 哥哥共同出資買下香港立訊,並在大陸設立工廠從事來料加工業務,其最大客戶即是富士康。不過十五年的時間,立訊透過上市募資,不斷進行購併,已茁壯成為一 家市值逾二千億元新台幣,是台灣競爭對手正崴總市值六倍強的中國連接器一方之霸。王來春傳奇性的發跡,可謂是紅色供應鏈崛起的典型寫照之一。

一三年,陸廠立訊精密透過香港投資公司買下台灣連接器廠宣德二四%股權。丟掉蘋果訂單的萬旭,苦撐待變孤軍奮戰,營收從高峰銳減近七成,公司已連續虧損四年不說,股價更從九十五元跌至不到九元價位。

萬旭的主管說:「其實我們連接器也在中國生產,在『顯性成本』上與陸廠連接器廠是不分軒輊的。」「問題是,身為外資企業,在諸多『隱形成本』上,如勞工社 福支出、研發獎勵、設備補貼、投資獎勵以及種種稅負上的競爭力還是不及中國當地企業,於是只有落得一路挨打的份。」他無奈地說:「蘋果供應鏈,看來是回不 去了,萬旭現在只有往醫療用或工業用的利基性市場找出路!」在蘋果供應鏈的訂單戰中敗下陣來,萬旭並非唯一的特例。蘋果基於國際勞權與人權組織壓力下,每 年皆會公布全球供應鏈名單,名單中顯示,這家一向以對品質「龜毛」著稱的高科技產品巨擘,原本山寨形象惡名昭彰的中國廠商是很難擠入的。一一年時,僅有六 家中國廠商在蘋果供應鏈中,令人驚訝的是,不過短短四年的時間,名列蘋果供應鏈的中國廠商竟已高達二十家之多。

密切追蹤兩岸高科技產業實力消長的巴克萊證券高科技產業分析師楊應超,就曾發表長篇報告提出警訊:「中國的電子零組件廠,已經從昔日專為『白牌』或『山 寨』牌服務的游擊隊,經多年的練兵後,變身成為能夠打進國際一線高科技品牌,如蘋果的專業正規部隊!」楊應超更直指,中國當地這群零組件專業正規部隊的快 速崛起,短期內對日本及韓國的競爭對手威脅不大,因為日、韓提供的是較高階的產品,還是與陸廠有所區隔。首當其衝的是台灣零組件製造業者,因為台廠零組件 廠的不少產品線與崛起的陸廠重疊性高,技術層級也較低。「這當中,尤以電聲元件、印刷電路板、電池、機殼或機構件以及組裝這五大產品線最令人憂心。」楊應 超對外國投資者的警告言猶在耳,蘋果訂單被陸廠橫刀奪愛,營運與股價中槍落馬的台廠,哀號聲已經不絕於耳。除了上述的萬旭與宣德外,電池封裝廠順達,因為 陸廠對手德賽電池的競食蘋果訂單,獲利與股價均從一二年的高峰攔腰斬。美律原本的主力產品——手機用微型揚聲器,則面對中國瑞聲與歌爾聲學的強力挑戰,一 度面臨苦戰,幸好轉戰耳機產品,讓公司轉危為安。為蘋果iPad供應強化玻璃的正達,則因中國對手如藍思、伯恩光學的大舉擴廠,致使競爭陷入白熱化,去年 營運出現股票上市以來最嚴重的虧損。

天時、地利、人和

庫克六訪中國 影響不容小覷如果說,中國的電子供應鏈山寨大軍經過不斷的練兵操演,二十年磨一劍,如今已成競逐天下的正規部隊是「天時」條件所打造的話,那麼,造就紅色供應鏈的「地利」,無疑地就是中國從世界工廠轉變成世界市場的這個事實。

今年五月,蘋果執行長庫克造訪中國,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庫克接任蘋果執行長近四年來第六度造訪中國。中國對蘋果的意義,已經不只是最重要的製造基地,而是除美國之外最重要的一大市場。

以今年第一季來說,蘋果全球總共賣出六千萬支iPhone,光中國地區就賣一四五○萬支,占二四%強。以營收分析,蘋果第一季來自大中華區的營收占比為二 二.五%,達一六八億美元,超越歐洲的一二二億美元,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因此,深化與中國供應鏈的合作,對蘋果而言,不失是一種「政治正確」的策 略。

有了「天時」與「地利」兩項條件襄助,加上中國政府以國家之力扶植蘋果供應鏈中,技術難度最高、資本支出最密集的兩塊領域——面板與半導體,在「人和」條 件也到位的情況下,紅色供應鏈得以蛻變成一條支撐起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創造就業機會與企業利潤的經濟骨幹,同時,對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威脅也日益緊迫。

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指出,如果有朝一日,身為台灣工業骨幹的高科技產業競爭力弱化,甚至因紅色供應鏈進逼而被邊緣化,對經濟將造成莫大傷害。

杜紫宸舉例,美國政府曾經漠視製造業大舉外包及遷徙海外的問題,日後社會飽受中產階級弱化導致貧富差距擴大的後遺症,如今反而改弦易轍鼓勵製造業回流。他 說:「台灣應記取美國的教訓,嚴肅對待紅色供應鏈崛起帶來的警訊,及早提出對策,以免將來局勢難以挽回!」翻開蘋果一五年供應鏈名單,中國廠商還占不到十 分之一,而且大多卡位在技術層次相對較低階的電源連接器、電池、電聲元件、印刷包裝等等項目。但這並不表示,高階的半導體(以美、日、韓以及歐洲供應商為 主)以及目前仍以台、韓、日供應商為主力的面板,中國會無動於衷。相反地,從近兩年一連串的動作顯示,中國紅色供應鏈對半導體與面板這兩塊大餅,已經磨刀 霍霍,伺機而動。

蘋果的面板供應鏈中,雖然還看不到紅色供應鏈的影子,然而,練兵已達十年之久,近兩年來又在中國股市狂漲的資本力加持下,中國面板廠已經成為台灣與韓國必須正視的威脅。

比如說,股價過去一年大漲一四二%的中國最大面板廠京東方,趁著股價本益比飆到三十倍以上之際,中國證管當局開放讓京東方原本禁售的股票可在市場流通。 (編按:中國股市開放過程中,早期為了不讓籌碼流通太多,規定大股東相當大比率的持股不得賣出)這次京東方解禁的股票高達一三二億股之多,以每股來到五. 一七元人民幣計算,京東方大股東(主要是北京市與重慶市兩地政府)如果將解禁股全數放出市場,可籌到相當於二千五百億元新台幣的現金。這無疑將是京東方刻 正興建一座八.五代廠,以及一座十.五代廠(目前面板最先進的製造技術)的銀彈來源。

籌資優勢大增

京東方等中國面板廠擴產不手軟因為股價飆漲,京東方享有台灣友達與群創難以望其項背的籌資優勢,尤其資本支出密集的面板業,銀彈更是攸關產業競爭輸贏的關 鍵。雖然京東方一四年的營收不及友達一半,獲利也較友達遜色,但在「三十倍本益比」加持下,股票總市值竟高達八七○○億元新台幣,而友達與群創兩家總市值 加總也不過三五○○億元新台幣,還不到京東方的一半。

享有超高本益比的資本優勢,紅色供應鏈中,京東方並非是唯一。與台灣最大觸控面板廠宸鴻競爭日趨白熱化的歐菲光,股票市值高達二三○○億元新台幣,是前者的三倍強。製作強化玻璃的藍思科技,股票市值達四六○○億元新台幣,是台灣對手正達的八倍。

中國的電池封裝廠德賽,去年獲利雖還不到新普的三分之一,但股票總市值卻是新普的一.五倍強。這也難怪新普董事長宋福祥抱怨,如果新普到中國上市,市值至少增加三倍,並警告,如果台灣高科技業基於籌資,紛紛轉赴中國上市,台灣股市將面臨危機。

瑞銀證券高科技分析師陳慧明指出,中國股市,尤其是高科技股與網路股的確存在泡沫現象,「關鍵不在泡沫,而是泡沫能持續多久?如果只能持續一年是沒意義 的,而且反而會對產業基本面造成傷害;但如果能持續三至五年,反而是產業發展的大契機!」陳慧明說,小米手機就是最好的例子,數年前他拿小米與宏達電對比 被許多人嗤之以鼻,但拜市場給予高評價所賜,小米順利從市場募到豐沛資金,奠定了如今的基礎。

縮短學習曲線

購併、挖角 強力扶植半導體目前台灣的半導體實力雖然領先中國數年之久,然而,陳慧明也提醒,不要低估中國半導體急起直追的能耐。因為,相對於台灣,中國半導體產業不 論在購併、整合、獎勵政策上,均顯得積極許多。「連半導體大國美國的合併潮已經風起雲湧,中國半導體為了求取蛙跳性進步,政府暗助業者神州龍芯購併美國超 微半導體(編按:三星電子也加入搶親行列,尚未拍板定案)以及江蘇長電購併全球第四大半導體封裝廠星科金朋。」透過購併手段,中國在短期內即可扶植與台灣 許多一線大廠平起平坐的競爭對手。

另外,為了縮短學習曲線,中國電子業者對台灣發動挖角戰也已不是新聞,現在甚至不用到對岸上班。從事高階人力仲介行業長達十八年的龍格企管總經理陳玲婉指 出,中國對台灣高科技挖角,對許多具實力的人才所開出的條件,不僅薪資數目不變,貨幣幣別從新台幣換成人民幣,而且還不用遠赴中國上班。

因為,不少中國公司在台灣設立辦公室,只要被挖角的人才點頭,換個辦公室,就能替中國的紅色供應鏈效力,像中國的OPPO(廣東歐珀移動)就在台北設立辦 公室,挖角台灣宏達電員工為OPPO工作;中國的金山網絡旗下公司,也在台北一○一大樓租下辦公室,挖角趨勢科技的程式設計師,設計最新的手機應用程式。 台北一○一大樓的租戶名單中,許多樓層早已被中國企業整層包下。

訂單戰、資本戰、購併戰、挖角戰多管齊下,中國紅色供應鏈已經是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乃至總體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一股威脅。

當中國集合政府與民間之力,發揮集體作戰能力時,更凸顯出台灣高科技產業形單影隻對抗的窘迫,以及缺乏方向感的產業策略。這是我們必須嚴陣以待的一場劫數,度不過,後果難以想像;度得過,台灣將脫胎換骨。

中國產業大軍攻入蘋果供應鏈2011年時,僅有六家廠商擠入蘋果供應鏈,它們分別是:瑞聲(電聲元件)、安潔科技(機構件)、比亞迪(機構件)、藍思(玻 璃)、力神電池(電池芯)與領勝集團(電源供應器)2015年時,已經有多達20家中國廠商,攻入蘋果供應鏈中。他們分別是:

電聲與金屬沖壓件

歌爾聲學︱負責人:姜 濱產品:微型麥克風、揚聲器瑞聲科技︱負責人:潘政民產品:微型麥克風、揚聲器伊頓電子︱負責人:李永強

產品:印刷電路板

汕頭超聲︱負責人:李大淳

產品:印刷電路板

中南創發︱負責人:莊學海

產品:金屬沖壓件

國泰達鳴︱負責人:吳健宏

產品:金屬沖壓件

聯豐集團︱負責人:余 敏

產品:iWatch錶殼

電池與印刷

賽電池︱負責人:劉 其

產品:電池封裝

天津力神︱負責人:秦興才

產品:電池芯

安潔科技︱負責人:呂 莉

產品:鋁材

金橋鋁材集團︱負責人:李大淳

產品:鋁材

深圳富誠達科技︱負責人:文忠澤

產品:金屬加工

深圳裕同集團︱負責人:王華君

產品:包裝盒

玻璃與連接器

藍思科技︱負責人:周群飛

產品:面板玻璃

伯恩光學︱負責人:楊建文

產品:觸控面板

比亞迪電子︱負責人:王傳福

產品:機構件

信維通訊︱負責人:彭 浩

產品:天線

深圳長盈精密︱負責人:陳奇星

產品:連接器

金龍控股集團︱負責人:金紹平

產品:微型開關

立訊精密︱負責人:王來春

產品:連接器

資料來源:蘋果2015全球供應鏈名單

整理:謝富旭、戴致安

不容忽視中國崛起!

——兩岸電子供應鏈實力大PK

中國廠商 市值

(億元) 2014年

營收(億元) 2014年稅後

純益(億元)

*京東方 8717 1803 125.44 *歐菲光 2317 955.5 38.2 藍 思 4593 717.6 58.2 立 訊 2054 361 31.2 比亞迪電子 1429.8 792 36 歌爾聲學 3077 628 82 瑞聲科技 2120 355.2 68.6 *舜宇光學 748 412.8 27.5 德 賽 652.6 316.3 11.6 伊頓電子 1130 130 17.9 汕頭超聲 444.6 197.1 7.9 安潔科技 444.9 35.8 6.2 信維通訊 774 40 3.1

台灣廠商 市值

(億元) 2014年

營收(億元) 2014年稅後

純益(億元)

群 創 1621.7 4081.8 176.3 友 達 1891.3 4286 216.8 TPK 716.8 1295.2 2.8 正 達 58.2 79.4 -21.3 正 崴 307.7 911 17.9 鴻 準 1486.9 839.9 94.0 *美 律 132.3 123 12.4 大立光 4710 458 194 玉晶光 84.2 103.6 -6.9 新 普 431.2 600 33.9 順 達 106.6 258 9.26 F-臻鼎 837.1 760 67.3 欣 興 263 618 5 台 郡 264.5 131 14.9 可 成 2773.4 552.8 178.8 *啟 碁 311.3 403.3 13.8 註:*表尚未打入蘋果供應鏈;市值以5月29日收盤價為準幣別:新台幣 整理:謝富旭、戴致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51

初探“全球電子垃圾拆解之都”貴嶼:空氣里彌漫著金屬味道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7418.html

初探“全球電子垃圾拆解之都”貴嶼:空氣里彌漫著金屬味道

第一財經日報 李娜 2015-06-26 06:00:00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來到了這個被譽為“全球電子垃圾拆解之都”的地方,試圖還原一個最真實的貴嶼。

汕頭貴嶼,在很多人聽來是個新鮮的名字,在全球電子垃圾的拆解歷史上卻有著特殊意義。

早在20世紀上半葉,貴嶼人就已經開始在潮汕一帶走街串巷,以收購廢銅爛鐵為生。因此潮汕一帶對貴嶼人的印象,就是“收破爛的”,而且民風彪悍惹不起。對於即將前往貴嶼的“外來人”來說,得到的最多建議就是,“那邊衛生環境不好,一個人去要註意安全”。

但在“電子垃圾產業鏈”中,貴嶼的價值卻不能忽視。從經濟的角度上看,汕頭市貴嶼鎮有超過80%的家庭直接參與了電子垃圾分解,每年分解的電子垃圾超過150萬噸,而通過這一產業,一個家庭作坊的年收入甚至能夠達到百萬元。

近年,隨著電子拆解產業的逐步發展,以及國家針對電子回收擬定的“大基金”計劃,老舊作坊式的生產模式似乎開始慢慢退出舞臺,除了因環保和整治等問題見諸報端,“貴嶼模式”也少有人再提起。現在的貴嶼發展如何?當地人的生活狀態是否有所改善?帶著好奇心,《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來到了這個被譽為“全球電子垃圾拆解之都”的地方,試圖還原一個最真實的貴嶼。

貴嶼初印象

從廣州出發,經過個兩個半小時的車程,便是潮陽轄區,再花上五塊錢搭乘小巴就能直接抵達貴嶼。對於這個城市的陌生人來說,幾乎不需要報站提醒,道路兩旁有關“拆解”的廣告牌就能告訴你——貴嶼到了。

資料顯示,貴嶼和浙江臺州是我國兩個最大的廢舊電子垃圾拆解基地,前者每年要吞吐約三百萬噸電子垃圾,全鎮參與拆解加工的村落超過20個,僅從業人員就達到十幾萬人,廢棄物拆解成了為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

小巴行駛在貴嶼鎮華美村的街頭,除了個別主幹道上的住戶在經營士多零售、摩托車維修等服務行業外,更多的樓房外掛著收購電腦、集成顯卡、筆記本、開關接觸器的廣告牌。即使是關門的樓房外,門口前堆放著的白色塑料袋似乎也能讓人對這里的生意模式“一目了然”。

下了車,在一名做拉貨生意的三輪車師傅老余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一座專門做手機拆解的樓房。看上去,這座樓房是典型的潮汕“下山虎”的建築風格,一樓用作拆解場地,二、三樓住人。

記者以回收商的身份向這里的老板阿成(化名)做了自我介紹,他一邊忙著自己手中的活兒,一邊嘀咕著,“我們都是做熟人生意,而且是要看現貨,沒有東西一切免談。”顯然,對於新交易,他沒有特別大的興趣。

阿成對記者表示,因為做的是“垃圾生意”,買賣的貨物都是以噸計算,小點的量連運費都抵不了。“這些元件每天都會大量批發往深圳華強北和北京中關村等國內大型電子市場,有時候也會從這些市場買原料,但是價錢不劃算。”阿成對記者說。

確實,在“純手工”的作坊中,原料的“貴賤”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利潤的多少。

在這個“典型”的拆解作坊中,只見一名90後模樣女工在自己的“工作案臺”前用鑷子熟練地分解著手機上的線路板元器件,類似鼓風機的東西豎立在案頭上,吹一會,電容、電極管等有用電子元件就能脫落下來。而在桌子上,還可以看到百來個白色的“杯子”,用來放置各種被分揀出來的金屬元器件。

為了避免和金屬直接接觸,這些女工在操作的時候左手通常戴著厚厚的手套,身旁放置著在廣東地區大排檔里常用的大風扇,但即便開了風扇,在三四十多度的高溫天氣,大量使用加熱器和鼓風機的作坊里還是讓人有些悶熱不堪。

一名看上去只有二十來歲的女工小花(化名)告訴記者,這個工作每小時大概能掙十多塊,也可以計件,從早上七點到中午十二點,中午休息一下,然後“直落”到六點。

“每天十個小時,大概可以拿到150元,有的可以拿到200元。”小花對記者說。在一百多平方米的一樓大廳里,數以千計的手機主板被堆放在塑料筐中。店門口的玻璃櫃里,十多種拆解下來的電子元件用塑料袋封裝後擺放得整整齊齊。

“洗金”產業鏈

三輪車師傅老余告訴記者,過去大家都把“垃圾”堆得滿大街都是,這幾年查得嚴,都不敢往外面擺了,有的樓房雖然下面關著門,但是趴在門上一聽,就能知道里面“開不開工”

時至今日,貴嶼人仍然沿用1000多年前的原始工藝,分解著21世紀的電子垃圾。

已經在貴嶼生活了十多年的老余說起貴嶼的產業鏈頭頭是道,他告訴記者,貴嶼的拆解產業鏈成熟,不太值錢的塑料塊賣給附近的塑料廠,值錢的電路板則被放在電熱器或炭火爐上烤熔出零件。其中,芯片、電容和二極管等可被二次利用的零件,搜集起來賣給做零件翻新的商人,剩下的電路板則被用作提煉貴金屬。用電烙鐵熔出銅、錫等金屬的工藝叫“燒板”,用強酸析出黃金的工藝便是“洗金”。

在過去的貴嶼,拆解提煉出來的金屬產量甚至可以影響國際有色金屬期貨價格。

綠色和平組織曾經對貴嶼產業鏈進行過一些調查,其中對這種分級式的作坊總結為貴嶼的“三級”拆解產業鏈。

通常,貴嶼的一級拆解作坊多數是大型的金屬回收拆解作坊,無論什麽樣類型的機器都拆,而且數量巨大。作坊一般從海外供貨方直接拿貨,貨物運到之後先進行簡單篩選,將可以使用的二手電器挑出轉手給二手電器商。同時,也會挑出自己不需要的某些類型的電器轉手給其他的二級拆解作坊,然後再組織工人拆解。拆解完成之後,由於它們本身一般都會回收某些類型的金屬,比如銅、鐵、鋁等,留下需要的材料之後,它們再將各種分好類的材料轉手給其他專門作坊。這些一級拆解作坊是其他專門作坊的主要貨源。

二級拆解作坊則主要是拆解回收各種專門的材料。它們是貴嶼電子垃圾拆解業的主體部分,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在早期它們多數情況下是從拆解作坊拿貨,但是近幾年它們也能夠從外地供貨方直接獲得自己需要的各種原材料。

此外就是各種回收生產作坊及工廠:這是貴嶼當地提升產業結構和完善產業鏈的自發經濟行為的衍生物,並在近年政府的支持下迅速發展。

而像老余這樣騎著三輪人力車的“車夫”,通常的工作就是把拆解的貨物在各個級別的拆解作坊中“拉來拉去”。

“現在最好的時候一天也就拉個兩三百塊錢,不比從前了。”老余對記者說。十年前,經由老鄉介紹,他從貴州老家來到這里,但真正到了之後卻打起了退堂鼓:空氣里彌漫著金屬的味道,隨處丟散著廢舊電子器材,但因為“生意”好做,他還是選擇留下。

老余對記者回憶道:“通常,電視機含有大量的銅、鐵,只有電腦里才含有金。英特爾的芯片,當時進貨價位600元/噸,一斤就可以析出3克多的金,當工業黃金賣出去,能賺100塊錢。”

十字路口

站在華美村的村口,很難不去註意道路中間拉置的橫幅標語:“貫徹新環保法,打擊汙染”,還有兩旁正在施工的綠化帶,頂著正午的大太陽,工人們依舊還在辛苦作業。此時的貴嶼像一個等待“大考”的孩子一般,在最後沖刺的關鍵時刻,想盡一切辦法。

按照省《汕頭市貴嶼地區電子廢物汙染綜合整治方案》要求,在2015年底前需要完成整治工作並通過上級驗收,否則貴嶼的電子垃圾拆解業可能會面臨徹底關閉。

過去的十年,電子垃圾拆解對空氣、水和土壤形成了巨大的汙染,電子廢棄物汙染成為一個汙染嚴重卻又難以治理的“真空地帶”。如汕頭大學醫學院曾對貴嶼進行的一份健康抽查表明:對165名1歲至6歲兒童進行嚴格體檢測試後,發現所有兒童均血鉛超標中毒。

這種現象引發了媒體和NGO組織的高度關註。在2001年開始,當地政府就對貴嶼電子垃圾發展業布置了整治的目標、任務和期限。但整治沒有這麽簡單,拆解業自90年代初以來一直是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和當地財政的主要來源,並且在當地居民看來,貴嶼鎮政府沒有這個權力要求自己必須轉換行業。

一個例子是,貴嶼鎮政府嘗試過在北林、華里西和南安一帶規劃工業開發區,但是收效甚微,只好做了應付上級檢查的“應付工程”。當地作坊之所以采用家庭作坊的方式,原因之一就在於節省成本,從家庭作坊搬到工業開發區,不但增加了廠房的租賃費用,而且對於管理、物流和雇工等方面都增加了種種不便,因此,幾乎沒有家庭作坊願意搬遷。只有少數一兩家實力較為雄厚的工廠在那里建了一兩個小分廠。

此外,電子垃圾拆解業的發展和貴嶼當地的宗族組織非常發達有一定的關系,強大的社會網絡和利益關系鏈並不是在短期就能梳理清楚的。

在查閱的一份材料中,記者發現,貴嶼電子垃圾拆解業使用的原料從一開始就來自進口,國外的電子垃圾,通過各種手段進入中國之後,一般會囤積在廣東的南海、廣州、深圳等地,由於這些電子垃圾屬於非常敏感的貨物,因此交易變得非常的隱秘,沒有一定的社會網絡,在森嚴的進出關口運輸也會是一個問題。

“對照上級的要求,特別是對照省《整治方案》的要求,我們的工作是滯後的。三大環保設施按要求必須去年完成,我們直到6月底才建成,至今還沒有投入使用,今年啟動的工業汙水處理廠等各項環保設施和園區項目建設更是嚴重滯後。”在去年9月的一次政府會議上,汕頭市潮陽區區長坦言各項進展相對緩慢。

而問題之一是資金缺口巨大。在上述《方案》要求中,貴嶼整治所有工程項目總投資18.119億元人民幣,其中政府財政投資6.327億元人民幣,對於貴嶼、潮陽乃至汕頭而言,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記者站在“貴嶼循環經濟園區”的門口,這個被要求承擔貴嶼電子拆解業轉型的重要工程,從進度上看雖然不能讓人滿意,但已經有不少企業開始進園生產。TCL的一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貴嶼的TCL德慶公司負責粵東六市的廢舊家電回收與拆解業務,也是產業園進駐的第一家企業,對園區的建設和發展產生示範效應和推動作用。

但不能回避的問題是,如果沒有政府出資設立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大部分以拆解為生的企業很難存活,除了設備的投入外,對環保的要求讓一些企業很難承受,更不要說是遊散的拆解作坊。

“現在很多做拆解的都說要集中到園區去燒,去交易,但實際上還是有很多拿回自己家里搞,量那麽小,全部遷到園區根本活不下去。”老余對記者說,現在環保已經搞得很好了,小作坊有小作坊的活法,他不希望政府幹預得太多。

在貴嶼,相信還有很多像老余這樣“想不明白”的人,甚至是和“垃圾”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人。在他們眼中,一車車廢舊電器拉進村,又變成一袋袋電子元件送出村,一進一出之間,不少人賺足了鈔票、蓋起了樓房。

而現在,讓他們改變這種生活方式,也許真的需要時間,但留給貴嶼“改造”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