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矢中的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7668674

  昨天尾市看見華寶亞洲(810)突然急跌,由上午最高的0.071元插至0.061元收市,已經感覺有點不妙,估計如此跌法隨時來個合股或供股,誰料到昨晚華寶亞洲就立即宣布10股合為1股,果然是一矢中的,時間剛剛好。

  合股亦是極度不受歡迎的市場行為,所以華寶亞洲的股價自然進一步被插,終於插到0.047元才止跌回穩,最終收0.051元,較之昨天再跌0.01元,跌幅16.39%,要是昨天尾市見其急跌而撈底,今天又中了招。

  原來,連同華寶亞洲,本周已經有四隻股份宣布合股,而且全部是10股合為1股,計有周一的智易控股(8100),宣布合股之後其股價曾經由0.077元跌至0.07元,幸好宣布合股的同時亦宣布斥資七千萬元收購保險業務,股價才得以由當日最低的0.07元彈升至今天最高曾見0.103元,升幅高達47.14%,收市則是0.097元,較之其低價仍有38.57%的升幅,算是本周宣布合股的股份當中最了不起的股份了。

  周二輪到寰宇國際(1046)宣布合股,其股價即時由0.088元插至0.068元,跌幅22.73%;昨天更進一步低見0.059元,跌幅更達32.95%,縱使今天稍見喘定,仍然只有0.062元而已。

  周三,無限創意(8079)尾隨其後又宣布合股,股價照樣由0.05元插至0.04元收市,跌幅亦達20%,以此股過去的表現,恐怕合股之後隨時「跌完可以再跌」。

  由此可見,合股的殺傷力並不低於供股,面對這一股合股潮大家要小心了,對於那些股價長期不振的「仙士」股宜多加提防,一旦這些股份無故突然出現急跌亦不宜立即撈底,以免踩中地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557

埋在沙堆中的電盈

2p15-02-19  NM
 
 

 

業績應如實反映企業的情況,使管理層和投資者作出適當的決定,業績只管報喜不報憂,跟埋在沙堆中的鴕鳥有何分別?明升實跌

上週三,電盈(8)公布2014年全年業績,營業額332億港元(下同),上升22%,銷售成本只上升16%,全年溢利47億元,大升53%,溢利率也由11%升至14%。電盈業績公告首頁,反覆強調「核心收益增加24%」、「計入盈大地產的綜合收益增加22%」、「核心EBITDA增加29%」、「股權持有人應佔綜合溢利增加76%」,彷彿電盈業績處處上升。在收益上,電盈把來自香港電訊、媒體、企業方案和其他業務,分類為核心收益,核心收益加上盈大地產的收益就是綜合收益。去年,電盈除香港電訊的收益上升26%外,其他分類業務的收益並沒有此升幅,其他業務和盈大地產的收益甚至是倒退,故此綜合收益只上升22%。在溢利上,電盈去年稅前溢利上升22億元,當中已包括其他收益中出售附屬公司的21億元收益。追本溯源,電盈營業額雖上升22%,但一般及行政開支也大幅上升31%,故營業額扣除銷售成本和一般及行政開支後的利潤,上升不足6億元。再加上融資成本也大幅上升28%之下,電盈如沒有出售附屬公司的收益,稅前溢利只微升不足1億元或3%,接近原地踏步。

收購CSL的貢獻

當大家或會接受3%的升幅時,請不要忘記電盈在去年5月14日,已經完成全面收購CSL的流動電話業務,去年業績故此亦包括收購CSL後的業績。電盈並沒有提供CSL貢獻的收益和溢利數字,電盈在中期報告中解釋CSL的業務已與電盈業務整合,故將CSL的「個別貢獻以合理的基礎予以量化並不實際」。如以CSL在2013年6月止稅前溢利12億元作推算,電盈在去年全面收購CSL後得來的稅前溢利應不少於7億元。假設電盈去年並沒有收購CSL,從而沒有CSL的溢利貢獻,再加上如沒有出售附屬公司的收益,電盈的稅前溢利豈不是倒退約2成?電盈收益的升幅豈不是又是來自收購CSL?雖然電盈努力開拓不同的業務,但香港電訊業務仍是其主要收益及溢利來源,佔電盈的整體收益87%,而EBITDA更達99%。這些數據亦可解釋,為何電盈要收購CSL業務。在2012及2013年,電盈未收購CSL前,CSL的收益有11%和18%的增長,溢利分別有24%及15%增長。CSL的增長是否可以延續,將直接影響電盈利增長。

收購CSL的代價

可惜,收購CSL也要付出代價!電盈的總負債由2013年底的453億元,上升34%,至去年底的607億元,總負債對總權益維持接近500%,比一些內房地產公司更高。此外,電盈的融資成本上升28%的同時,流動資產淨值也下跌,由2013年底的69億元,下跌65%,到去年底的24億元。有大證券行在電盈公布業績後發表報告,指電盈在收益及溢利同時增長下,派息增長卻令人失望。然而,現實是電盈的收益增長主要是由收購CSL而來;溢利增長更是虛有其表,如果沒有收購CSL和出售附屬公司,溢利應是倒退。最後,電盈沒有溢利增長,更何來派息增長;更何況在債務上升和流動資產淨值大跌下,又怎能增加派息呢!電盈是否像埋在沙堆中的鴕鳥,大家不得而知,但市場卻作出了反應,電盈股價在公布業績後翌日下跌7%,同日恒指上升0.4%。

林智遠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766

港股中的那些“柴靜概念股”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07

港股中的那些“柴靜概念股”
作者:Adam 港股那點事


導讀:上周環保股就趁著兩會概念蠢蠢欲動,周末柴靜“霧霾調查”猶如火上澆油,周一中港兩地環保股紛紛大漲,本期港股那點事對港股中環保板塊做一個簡單梳理。


柴靜的視頻叩響了環保的第一槍,15年應當視為環保元年,整個環保行業都需要重新估值。以前環保股可能還是概念比較多,那麽現在我相信就能進入實實在在的利潤兌現時代了,未來將進入利潤和估值提升的雙擊模式。柴靜視頻在一天之內力壓央媽大招強勢登頂各大話題榜榜首,連投資圈周末討論的都不是降息,而是要買哪些環保股。


環保絕對是國家意誌
柴靜視頻里面請到了國內各種專家和官員對環保問題進行了分析,而且其中非常大膽的敢說實話。在沒有高層的授意下,這些專家和官員恐怕不會那麽大膽的說實話講實情。另外而國外還請到了英國能源與氣候變化大臣這樣的重量級人物,想必也有高層在中間引薦。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YY,但習大大和李克強不斷在各種場合強調對環保的重視確是真真實實的。


而就在柴靜視頻的前一天,陳吉寧被任命為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是原清華大學校長,1992年獲英國帝國理工環境系統分析的博士。而原部長的仕途則是從副縣長開始一路上升,1999年才進入林業局開始與環境稍微有了點關系。在我看來新的局長多了點知識分子的氣息,少了點官場打太極的味道。而且對環境問題的專業程度一定是前部長不能比擬的。


打到環保行業最大的攔路虎
就如視頻中說的,環保最根本的問題就是體制。政府唯GDP主義,環保部的執法主體不明確,石化行業壟斷,都是制約著環保發展最根本的問題。那麽這些問題會改善麽,我認為是絕對會的。


第一點,唯GDP主義已經得到了改善,早在2013年中,習大大就在組織會議上點明了幹部考核再也不能簡單以GDP論英雄。今年兩會上,民盟確定將會提交將綠色GDP納入政績考核的議案。


第二點,在環境問題的深化改革中,環保部門的權力一定會越來越大,否則只監不管不能倒逼企業去改革,那麽環境問題也不會改善。


最後一點可能是唯一短期難改善的問題,三桶油和環保部都是部級部門,所以要讓三桶油屈服,那麽就要看習大大的意思了(三桶油倒了多少人,大家都應該明白)。


當環保最基本的體制問題得到了解決,再配合上金融市場最優化分配資金的功能和一些體制模式的探索,那麽環保產業就會是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架勢席卷整個中國。


環保風起時的投資方向
1:油氣時代,尤其是天然氣
大氣的問題主要就是能源的問題,對能源結構的改革就是解決環境問題的主要方向。天然氣的各項汙染物的排放比石油,尤其是煤炭低很多。這麽多年習大大帶頭簽署了很多引進天然氣的項目,而正在進行的天然氣改革也試圖理順天然氣的價格問題,價格機制和國際接軌。這都預示著未來天然氣占能源結構的比重會越來越大。比如大力提倡的天然氣發電,機動車輪船油改氣都是可以挖掘的機會。


2:替代能源
光伏,風電,核電等都是對環境破壞很少的替代能源。但目前還都受限於技術的進一步突破來降低發電成本或像核電這樣提高能源安全。


3:水的問題和土壤的問題
環保,不僅僅是空氣,還有水和土壤。如果柴靜再做一個水和土壤的視頻,那麽汙染程度一定是同樣的觸目驚心。而國家在水和土壤上同樣是下了大工夫,比如傳說中的“水十條”就會在兩會之後推出,這也是一個涉及到了兩萬億的市場。


4:尾巴的處理
絕大多數汙染的來源都是尾巴的處理出了問題,如汽車,化工廠電廠等的尾氣排放,工業和生活的廢水排放。那麽投資機會就在尾巴處理的企業上,比如煤炭發電的脫硫脫硝,廢水處理企業,包括涉及其中技術突破的企業。


5:電動車
城市尾氣的一個大來源就是汽車的尾氣排放,從這個角度,電動車的發展也可以對環境做出很大的貢獻,而政府也是對電動車有各種各樣的補貼。


下面把對港股中的柴靜概念股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


脫硫脫硝
1296.HK   國電科環


燃氣發電:
0090.HK   琥珀能源
0579.HK   京能清潔能源
1811.HK   中廣核美亞


燃氣銷售:
0384.HK  中國燃氣
0603.HK  中油燃氣
1083.HK  港華燃氣
1193.HK  華潤燃氣
1265.HK  天津津燃公用
1430.HK  蘇創燃氣
1600.HK  天倫燃氣
2688.HK  新奧能源
2886.HK  濱海投資
3633.HK  中裕燃氣
0956.HK  新天綠色能源


油改氣
8132.HK中油港燃


光伏:
0451.HK   協鑫新能源
0566.HK   漢能薄膜發電
0686.HK   聯合光伏
0712.HK   卡姆丹克太陽能
0750.HK   興業太陽能
0757.HK   陽光能源
0968.HK   信義光能
1165.HK   順風清潔能源
3800.HK   保利協鑫能源


風電:
0182.HK   中國風電
0658.HK   中國高速傳動
0735.HK   中國電力新能源
0816.HK   華電福新
0958.HK   華能新能源
0987.HK   中國再生能源投資
1185.HK   中國航天萬源
1798.HK   大唐新能源
2208.HK   金風科技
8261.HK   海天水電


核電:
1072.HK   東方電氣
1133.HK   哈爾濱電氣
1164.HK   中廣核礦業
1816.HK   中廣核電力
2302.HK   中核國際
2722.HK   重慶機電
2727.HK   上海電氣


水務:
0270.HK   粵海投資
0371.HK   北控水務集團
0556.HK   泛亞環保
0646.HK   中國環保科技
0855.HK   中國水務
0967.HK   桑德國際
1065.HK   天津創業環保股份
1129.HK   中國水業集團
1363.HK   中滔環保
1395.HK   強泰環保
6136.HK   康達環保


固廢:
0154.HK   北京發展(香港)
0257.HK   中國光大國際
0871.HK   中國疏浚環保
0895.HK   東江環保
0923.HK   綜合環保集團
1330.HK   綠色動力環保
3989.HK   首創環境


電動車:
0175.HK   吉利汽車
0476.HK   中國動力控股
0489.HK   東風集團股份
0729.HK   五龍電動車
0819.HK   天能動力
1043.HK   光宇國際集團科技
1211.HK   比亞迪股份
1316.HK   耐世特
2188.HK   泰坦能源技術
2238.HK   廣汽集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884

風箱中的佳兆業:腰斬後能抄底嗎?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34

風箱中的佳兆業:腰斬後能抄底嗎?
作者:格隆匯 承一


導讀:現在的佳兆業處境就像風箱中的老鼠,一邊是融創入主還存在困難,一邊是每天都需要承受損失,腰斬的佳兆業能否像此前的離岸債券那樣,迎來抄底機會?


1月初,佳兆業事件開始在資本市場發酵時,其離岸債價格暴跌,彼時,曾發文指出離岸債價格的方向在於政治問題,而隨後就傳出融創入主佳兆業,不久融創收購佳兆業上海四項目,後又因債務問題而擱淺。如今,股價腰斬,但受到債務問題影響,融創遲遲無法入主佳兆業,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危與機從來都是並存的。接下來對於佳兆業目前的問題作一個邏輯梳理。


1、股價跌入谷底,抄底良機?
最近幾個月一連串的風波,讓佳兆業的股價已經跌入谷底,從12月初至今,股價已近腰斬,盡管目前融創已經在洽談重組事宜,但受制於佳兆業可能爆發的債務危機,股價在複牌之後同樣徘徊不前,之前佳兆業的離岸債價格跌至谷底,給了部分對沖基金絕佳的抄底機會,如今股價徘徊不前,投資者是不是也可以效仿類似思維?


不可否認的是,佳兆業目前仍然面臨博弈困局,債務危機因子仍在,融創入主仍存在較大障礙,但佳兆業的股價也已經反映了這一事實,各位投資者需要判斷的是融創能否成功入主。一旦融創能夠順利並購佳兆業,那麽佳兆業股價肯定會在短期內暴漲,屆時再想來抄底,恐怕就悔之晚矣。


2、  融創借資本大佬隔空喊話,透露出什麽?
2月25日,在深圳廣東房地產界以及資本市場頗負聲譽的武捷思,接受《第一財經》的專訪,透漏出部分佳兆業重組的進程和阻礙。從文章看來,武捷思所要表達的核心意思在於,融創作為上市公司不會為重組冒太大風險,尤其是在債務處理上;並購重組方案通過的前提是佳兆業債權人需要做出相當部分的妥協然後與佳兆業達成協議。之前,佳兆業的重組進程頗為神秘,但此次武捷思正面回應,恐怕不僅僅是出個鏡頭這麽簡單。不排除融創方面借此機會,露出底線,喊話債權人。通過外部媒介喊話而非內部溝通,其實也或多或少的反映出融創的態度。


根據2014年中報,融創的總資產規模達到1100億元人民幣,而佳兆業同樣達到了1000億元人民幣;而融創2013年度的營業收入達到300億元,佳兆業也將近200億元,一旦順利並購,那麽融創的規模將會迅速擴大,業界影響力也將迅速提升。這也是融創一直並購動力所在。所以,我們能清晰感覺到融創的動力所在。

3、債務重組沒有方向分歧,只有籌碼分配障礙
融創入主的前提是佳兆業進行債務重組,但債務重組卻限制複雜的博弈棋局。對於債務重組,應該分兩個層次來看。首先看方向性問題,在要不要債務重組,需不需要融創入主的問題上,基本不存在分歧。對於佳兆業而言,其是最為吃力的一個當事方,一方面,郭氏兄弟卷入腐敗案對於佳兆業的影響仍在,至今仍沒有完全恢複正常運營,每一天都在遭受損失;另一方面,急切希望融創入主穩定運營,拯救佳兆業,但卻又面臨債權人這一關。而債權人同樣不希望佳兆業就此垮臺,破產清算。因此,實際上佳兆業和其債權人是同一根繩上的螞蚱,一榮共榮。

盡管方向性事情沒有分歧,但在籌碼的分配上,卻阻力不小。3月2日,佳兆業方面發布公告,就境內涉及包括結欠銀行債務、非銀行金融機構債務,合共人民幣479.71億的債務提出重組建議。建議方案包括:保證不削減本金,但削減利息,下限是央行貸款基準利率的70%。同時還要延長債務的償還期限。


需要明了的是這個建議方案針對的債務只是針對境內債務,而境內債務占據73%,由此可見債務重組方案的談判在分兩步走,其中談判難度也並非共在一條船上可以解釋。而國外債權人沒有充足的抵押物,預計債務談判難度將會較境內困難。

但我們抽象到最簡單的天平遊戲來講,如果佳兆業是天平一端,債務人是另一端,只要不停的調試籌碼,贏得平衡並非難事。

4、  此前的離案債價格暴跌或許能給投資者一定的啟示
在1月初,佳兆業房源被陸續鎖定,匯豐4億港元債務違約時,佳兆業的部分離岸債價格曾經暴跌至30美分左右,郭氏兄弟卷入腐敗案令佳兆業的政治風險陡然上升,但此時有對沖基金大舉入場搶籌碼。其賭的就是這一政治風險會被政府有效的化解,如今看來,深圳市政府在鎖定房源之後,又開始幫助佳兆業引進新的主人,破產風險大減,對沖基金成功抄底。且佳兆業作為深圳市知名名企,以舊城改造出名,如果真的短時期內由於被鎖定房源,導致資金鏈斷裂,經營迅速惡化最終導致公司破產,那麽深圳市政府無疑將承受巨大的輿論壓力。如今,盡管最危險的時刻已經過去,但這一輿論邏輯仍然制約著政府。即使政府無法正面讓出利益,但出面協調相關談判卻是非常有可能的。已有媒體報道,監管機構已經開始著力協調債務談判。

總結來看,債務重組方案通過最大的依仗是債權人和佳兆業同處一條船上,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從最為簡單的事實來看,從去年11月底開始的佳兆業時間已經持續數月,現金流受到嚴重影響,基本處於停止運營狀態,以公司目前背負的650億左右負債規模,即使以央行5.5%的基準利率,其每月利息損失都會再3億元左右,且期間現金流斷裂的壓力帶來的被動型債務違約導致公司評級下調,即使未來開始恢複運營,其融資成本也會大幅上升。且幾個月停止銷售給佳兆業業績帶來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對於房地產公司,資金鏈的安全比利潤率更為重要。從這一角度來講,誰都拖不起。

最大的阻礙在於籌碼的分配,如果真的按照央行貸款基準利率70%這一下限執行的話,利率將在3.85%左右,而公開信息顯示,佳兆業現有信托融資年利率均在8.3%~10%之間。以此作為參考,上述債務重組方案如果實施,金融機構可能會在利息方面有較大損失。而對於境外債權人而言,可能會更糟,其一是佳兆業沒有同步公布境外債務重組建議方案,其二是境外債務沒有足夠抵押,償債順序在境內債權人之後,優先順序不同必然導致境外債權人會遭受更大損失,而這可能會導致境外債務人的反對。


因此,佳兆業的命運在於兩個方面:


一是融創入主與否,這一點之前已經回答;


二是在於債權人是否妥協和妥協的程度;


融創入主與否其實目前更多的取決於佳兆業與債權人之間的妥協。而債權人與佳兆業之間,一方面相互依存,一方面卻又要相互妥協。佳兆業此時公布境內債務重組方案不禁讓人聯想其是否已經與境內債權人達成了協議,雖然仍然沒有公布境外債務建議方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拖而不決,最後至破產清算對債權人和佳兆業都非好事。筆者自身而言,覺得債權人和佳兆業不顧自身的共同利益,撕破臉皮的概率不大。在此情況下,面對佳兆業腰斬,你敢抄底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495

如何看待投資中的錯誤 字母湯

http://xueqiu.com/1642238458/37351888
早晨查收郵件,看到易方達發來的信;通常不會細讀這類郵件,今日例外,讀後感受頗豐,並做mark。

作者是基金經理王超,我相信他有一顆強大的心臟——因為他的易基資源前年在基金排名中倒數第一;我也有一顆強大的心臟——因為我從去年春節後開始建倉了他的基金。

股票投資是一項痛苦的工作,它的痛苦來自於投資中頻繁地犯錯,由此產生的悔意、自責和反思與每個投資者如影相隨,幾乎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而且這些苦楚也深遠地影響著每個人後續的投資行為。所以,如何正確地看待投資中的錯誤是每一個投資者必須學習的一課。

首先,投資的虧損不等同於投資中犯錯。絕大部分投資者把單次投資的虧損等同於犯錯,虧損的悔意和由此產生的自我否定是最普遍的一種痛苦狀態。是否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是我區分普通投資者和專業投資者的最重要指標。專業投資者能夠從概率的角度看問題,能夠理解這個市場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沒有任何一種投資方法能夠在勝率這個問題上完全脫離概率這個「地心引力」。投資的盈利是依靠勝率、利潤率(盈利幅度)、倉位權重三個的乘積,單純的追求勝率並不切實際。容忍投資的虧損失敗次數,堅持有體系的投資方法,完全拋棄因為幾次虧損帶來的心理痛苦,是一個投資者走向成熟的基本標誌。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把70%的「錯誤」排除在投資中犯錯的範疇外。擁有了更強大的內心,也會將投資變得更加愉快和輕鬆。

其次,心理情緒造成的投機錯誤。貪婪和恐懼是投資中永恆不滅的人性,既然稱之為人性,我們就不可能完全克服。很多時候是這兩種情緒作祟,導致我們的投資行為偏離既定的投資體系。市場最為可怕的就是它經常會縱容人們貪婪和恐懼的投機行為,並讓之嘗到一些甜頭。當投資者發現不遵守規則和體系,也能避免虧損和增加盈利的時候,市場就會給予一次大的洗劫。前面數次投機帶來的小額受益,都會在一次洗劫中如數退還,還得給市場上繳不菲的罰金。克服貪婪和恐懼的心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而且似乎也沒有什麼好的方法能夠迅速轉變人們的投資心理。如我前面所寫的多篇手記所言,只有不停地在市場中磨礪成長,才能讓自己無限趨近於適合的投資心理。這一修煉過程必然是煎熬和苦楚的,好在這種痛苦是有益的,是通向卓越投資者的必經之路。「越早地經歷這些,你的成本越低,你的步伐越快」——這是我面對這類錯誤時的安慰劑。

最後,既是最嚴重也是最容易克服的一種錯誤,乃是投資方法的錯誤。毫無疑問,如果投資方法有問題,那注定會和盈利南轅北轍。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任何投資方法都不是完美的,因為如果有一種方法是完美的,那麼市場上的錢就會被這一方法賺光。越多的投資者相信使用一種方法,就會導致這個方法本身趨於失效。以最為經典的價值投資為例,它的有效性是以時間價值為代價的,需要用時間來驗證價值才能夠獲得投資收益,正是因為市場中的投資者普遍缺乏耐心才會讓價值投資經久不衰。在這個市場上,能夠被稱之為投資方法的理論並不是很多,也早已被前人總結無數,深刻的學習領悟對投資者而言已然夠用,可惜地只是大多數投資者還深陷在前兩類錯誤中無法自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511

翻滾的香江:拿到港A股籌碼是當前所有戰略中的重中之重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906

翻滾的香江:拿到港A股籌碼是當前所有戰略中的重中之重
格隆匯評論員


從格隆匯324日振臂一呼:“從今日起,面朝大海,穿暖花開,旗幟鮮明做多港A股”的號召後(“港A股”是格隆匯獨創的一個詞匯,用來概括那些有相當中國血緣、有清晰精確A股對標、有強大股東背景、故事概念性感、市值適中,且非老千股的港股),港股已成為萬人矚目的香餑餑,大批A股資金在近乎洶湧地撤離已“聞到焦糊味”的A股市場(尤其創業板),並以類似大媽掃貨的方式搶籌“港A股”——這導致一批任性的“港A股”在短短兩周內漲幅超過40%(比如格隆匯的“珍珠白菜股”)。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深刻認識到了這波港股行情的本質、空間、機會與風險,因此再提綱挈領,用言簡意賅的10短信方式贅言幾句:


1、投資新兵做模型,投資大家做全局,做趨勢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所謂的“運籌帷帳中,決勝千里外”,真正的投資大家,都是放眼全球,做全局,做大趨勢的,而不是盯著一城一地,更不是做個股模型的;沒有張良,十個劉邦加韓信也不是項羽對手。沒有劉伯溫,朱元璋與陳友諒、張士誠這些割據軍閥不會有本質區別。


2、現在的大格局和大趨勢是:旗幟鮮明,做多“港A股”;


上至廟堂戰略需要(抑制A股泡沫,疏導資本外流,構造資金閉環回路,托底香港,輸出人民幣,構建一路一帶、亞投行等二戰後中國特色的國際金融體系),下至草根遊資訴求(回避A股泡沫,保留A股牛市勝利果實,尋求性價比更優的資本保值增值機會,跟隨政策套利機會),都有且只有一個目標:
做多“港A股”;


3、“港A股”政策紅利剛開始


放行5萬億公募基金南下,放行10萬億險資南下,連千股和狐貍頻繁出沒的創業板都一擼到底……這些只是開始。做多“港A股”是廟堂戰略層面的大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斷不會虎頭蛇尾,後面的政策紅利會源源不斷(深港通提速是可以預期的大概率選項);


4、是“港A股”的系統性機會與行情,不是“港股”的系統性機會與行情
一字之差,但兩者在本輪歷史機遇面前有天壤之別。


這是一個必須涇渭分明劃清界限的紅線,否則你可能解放了國際友人,卻犧牲了自己。這波行情的原始基礎當然是港股令人饞涎欲滴的估值性價比。但,估值低只是必要條件,港股這個鬼子資金像上公交車一樣自由進出的市場,估值低的時候多了去了。這波行情的本質(也是本輪歷史行情的充分條件),是廟堂層面戰略疏導資本流動,構造資金閉環,托底香港,全球輸出人民幣,爭奪資本定價權,構建一路一帶、亞投行等二戰後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金融體系大戰略的關鍵一環。這個時候,這批帶著民族感情和歷史重任的子彈是去接管,而不是融合。你指望這批子彈去買長和、去買恒基,去買友邦,去買中移動,去解放大摩、高盛這幫“國際友人”(你敢買,他真敢賣。籌碼多的是,不信你試試)?


5拿到“港A股”籌碼是當前所有戰略中的重中之重


“港A股”行情與機會剛剛開始,還遠沒到火熱的階段。這個階段,不要開會,不要討論,不要調研,不要做模型,不要分析基本面(基本面是估值修複到一定階段以後的事情),這個階段就做一件事:搶到“港A股”籌碼是當前所有戰略中的重中之重!時刻記住,這波行情是“港A股”的系統性機會,不是“港股”的系統性機會。很明顯,“港A股”僧多粥少,流動籌碼有限,屬於稀缺品種。動手慢了,你會發現流動籌碼在迅速消失中;
簡單一句糙話:先買入,再研究


6、港股A股化是必然趨勢,而不是短期現象


當然,港股A股化不是類似創業板那樣的單純投機與博弈,而是“香港中國化”、“港幣人民幣化”、“人民幣國際化”的自然延生與必然結果。這個時候繼續抱著“價值”這唯一一條主線(過去那些外資就是這麽忽悠和主導香港資本市場定價權的)去看待、尋找港股機會,既會南轅北轍,也未免too simple too naive:在激動人心、色彩斑斕且極具彈性的“中國因素”加入調色板後,港股簡單的“分紅率”、“股息率”這些所謂的價值因素就顯得過於蒼白單調和死氣沈沈了。


換句話說:未來你必須適應更有A股色彩的估值邏輯與彈性——是該外資來交點學費的時候了!


7、必須迅速完成對本次“港A股”機會空間與盈利預期的調整


事實上,即使“港A股”整體漲60%以上,與對標A股仍有著巨大的性價比優勢。未來不出意外,港股日成交額可能會過3千億(目前是600億)。


所以,不要讓過去港股市場要死不活的“低估值”慣性思維來左右你的判斷與行為——對於打著價值旗號的外資來說,港股維持長期低估值再好不過:可以作為貨幣的替代品,自由進出,予取予求,任何時候回來都不嫌貴。


現在不同了:該是外資在中國資本市場上恢複“客人”本色的時候了,也該是“港A股”體現出應有價值的時候了。你需要盡快調整你的盈利預期。如果你很幸運的買了高質量的“港A股”,而它們在短期內上漲了30%以上——別急,它們可能剛開始。



8、別和外資PK,別和老千PK


港股市場不是擺滿鮮花的雞尾酒會。港股有大量經驗豐富的資本老手(外資為甚),有大量做多做空的複雜衍生工具,還有一批毫無節操底線,渾水摸魚的的“千客”與“千股”。可以說風險無處不在。
但也不是沒有回避的辦法。堅持一些簡單原則就好了。比如,不和外資PK。外資真的很有錢,和他們玩,勝算真不大。但,我不和你玩,不和你做對手盤,讓你獨孤求敗,讓你向隅而泣,這總可以?再比如,堅決不和老千玩:只要有老千嫌疑的,堅決不要碰。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請參閱格隆匯疑似老千股名單)。


當然,還有一個最簡單的靠譜辦法:認準“中國血統”這根主線,認準“港A股”這個品牌。


9、投資路徑、脈絡與標的


關於這個話題,格隆匯眾多會員已經無私奉獻了大量好的思路與標的,所以評論員在此不再贅言,只是稍微提醒幾點:一是千萬不要只是盯著絕對股價便宜的,那種幾分錢幾毛錢的,說沒問題都難;二是尋找有精確對標的港A股,而不是單純做AH差價AH價差這個思路太簡單、原始、粗暴,也註定難以持久。三是多看看那些背後有有實力大股東背景的,比如CEC系、阿里巴巴系、聯想系、小米系、複星系、泛海系、騰訊系等等。很多人問怎麽阿里巴巴的幾家公司漲上天了,騰訊的幾家不動?別急,馬化騰什麽時候在和馬雲較勁的時候露過怯?華南城這樣的“港A股”票,你需要的只是稍稍耐心點等候而已。


10、倉位分布


如果你實在希望給一個倉位分布的意見,一個不太成熟,僅供參考的未來三個季度意見:90%以上放“港A股”,10%以下放在A


理由?很簡單:化學泡沫中遊泳舒服,還是溫泉里遊泳舒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850

大時代中的內銀股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4/blog-post_21.html
三月份過去,內銀股都公佈了2014年業績,大部份都需要減派息,不少盈利增長亦放緩。內銀的股價多年受壓,本來以為業績期過後會進一步被唱淡,誰知復活假期後一個「大時代」狂潮開始,轉眼間內銀股成為狂牛炒起的目標,眼見不少專家突然轉口風,180度由唱淡變成唱好,基金經理急忙補倉,好像從前的什麼壞帳、撥備、貪腐問題都一一消失似的。在這景況,作為投資者,更應該冷靜分析形勢。


幾期有關內銀股的政策及新聞都不少,點評一下止凡的想法。前日晚上,下調存款準備金1個百分點,市場將會釋放萬多億元出來,這是什麼天文數字呢?我只知道國企銀行今天還有近兩成的存款準備金放在中央銀行,逐個巴仙或每半個巴仙地放出來,中國市場的貨幣流動性都能大大提高,中央太能操控了。放了資金,代表內銀能借出更多資金作息差賺取盈利,銀行作為百業之母,這消息對內銀股絕對是利好因素。

存款保險制度又怎樣呢?本來大型銀行較穩當,就算存款待遇低一點,客戶都願意存錢在大型銀行處。但有了存保制,大小銀行對存戶的保障可謂沒多大分別。這制度對於大型銀行,包括我愛股之一的建行,算是一個利淡因素,意味著以後要多點成本才能爭取客戶存款了。

息率市場化又如何?內銀多年受著政策保護,一直利潤豐厚,其實這又是中國發展的過程中所需要的控制型經濟。息率市場化其實應該稱之為息率正常化,這是遲早的事情,到內銀「有毛有翼」,總有一天它們都會走出中國跟其他世界級銀行競爭,雖然息率市場化會收窄內銀盈利,但也是市場成熟的表現,我樂見這些內銀及內地金融體系的成長。

回看內銀的盈利能力,去年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難得的銀行C》討論過。今天大型內銀所擁有的盈利能力與效率,可算是世界頂級優質銀行的級數,這可能是因為收取暴利多年所致,就算今天利好利淡各有因素,可能只是把未來的暴利減少一些,回歸正常而已。

朋友問我會否因為以上的一些利淡因素而減持內銀,為求令朋友更容易理解我在想什麼,我提出了一個假設,例如我覺得某公司股票值$18,今天這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機會被新遊戲規則而削減一成兩成,在我心目中這公司股票還值$14、$15,今天這股票在市場的買賣價還在$5、$6、$7,那麼我應該做什麼才合理呢?

港股恒指的歷史市盈率為8至24倍之間,平均值在14倍、15倍左右,以內銀今時今日的規模及盈利級數,採納一個比恒指更高的市盈率也算合理。近期大升一輪,工、建、中、農的市盈利也只是7倍左右,簡單一算,大家又認為它們值多少呢?

買股票多年,經常都幻想自己若能在70年代、80年代買入了匯控、恒生、煤氣、中電、港燈、長實、新地等股票並一直持有之今,當時個位數字的股價,今天收一季股息都不只當年股價的數字了。拿這個概念來看,把今天當成是80年代的香港,有什麼股票在30年後會有巨幅成長的呢?從這個角度想,今天在中國內地的銀行,實在太抵買了。別忘記,這些銀行還未算正式成長而走出中國賺外資噢。

今天,富蘭克林鄧普頓的調查顯示,有四成三受訪本港投資者表示,會以少於一年時間評估投資的成敗,令本港成為全球最短視投資者的地區之一。這調查令我感覺到不會有太多股民用以上的觀點角度去考慮投資一支股票,一心只會著重哪支股票在三幾個月升得多,抱這概念,投資成績會好嗎?希望多點股民知道問題所在,應該多看價值,放長線、釣大魚,做合理的決定,免做「大時代」中的大鱷點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776

香港“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優勢、定位和實現方式的思考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49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26 11:11 編輯

香港“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優勢、定位和實現方式的思考
作者:巴曙松 王誌峰

“一帶一路”是中國在全球經濟新環境下確定的重大戰略,開啟了全新的國際合作格局,將推動中國在更開放範疇、更高層面融入世界。香港作為國際化的金融、貿易、航運和信息中心,一直肩負著中國改革開放跳板、橋梁和窗口的使命,具備全面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多項能力。香港需要全面識別“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明確定位,使香港的人力資源、資金、金融服務等優勢,在更廣闊的平臺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在積極推動國家戰略的落地的同時,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在國際經濟金融體系中的優勢地位。

一.“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下的香港機遇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分別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倡議,核心內容包括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2014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一帶一路”確定為優化經濟發展格局的三大戰略之一。“一帶一路”戰略將重點打造全球新的增長板塊,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寬產業投資和經貿合作水平等,在金融、貿易航運、產業轉移、服務業等領域蘊含著大量的機會。

(一)“一帶一路”整體發展水平明顯快於全球,未來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板塊之一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經濟總量(GDP,現價美元,下同),從2000年的4.4萬億美元增至2013年的22.3萬億美元,13年間增長了405%,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4.8%,在全球經濟總量中的占比從13.2%躍升至29.5%。在此期間,全球經濟總量從2000年的33.3萬億美元增至2013年的75.6萬億美元,累計增長127%,年複合增速僅9.5%。

圖1 全球與“一帶一路”國家(地區)GDP情況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地區)中,80%左右處於工業化發展中後期。2013年底,41個經濟體屬於中高等收入及以上國家,占比63%,高於全球61%的占比;僅柬埔寨、孟加拉國、緬甸、尼泊爾、塔吉克斯坦等五個屬於低收入國家,低收入國家在該區域的占比為8%,低於全球16%的占比。

圖2 全球與“一帶一路”國家(地區)收入分布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近年來,受基礎設施發展緩慢等因素制約,“一帶一路”周邊大部分國家經濟增長有所放緩。通過“一帶一路”戰略性投入建設,沿線國家經濟增長有望進一步加速,也有助於加快沿途國家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這一區域占全球GDP的比重有望進一步提升,成為與北美、西歐板塊並列的新的經濟增長板塊之一,人均GDP也有望進一步提高,世界經濟增長中心也有望將向“一帶一路”轉移,在這個過程中,該地區需要發展一套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金融貿易服務等配套支撐體系。

(二)港口、交通等基建連接世界跨度最大的經濟走廊

從地理位置看,“一帶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同時發展也較具挑戰性的經濟走廊,貫穿亞太、歐洲、非洲等多個經濟圈。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在空間走向上初步形成以歐亞大陸橋為主的北線、以石油天然氣管道為主的中線、以跨國公路為主的南線三條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將串起連通東盟、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的市場鏈,發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略合作經濟帶。中國沿海的各個口岸,比如粵港澳,本身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

圖3 “一帶一路”路線圖
資料來源:網絡圖片。

從幅射範圍看,“一帶一路”沿途大多為新興市場或發展中經濟體,正處於經濟發展的上升期,後發優勢強勁,但迫切需要解決交通、電力、信息等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的難題。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一帶一路”區域未來10年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將達8萬億美元。目前,已規劃的一大批跨境鐵路、公路、海上航線、空中航線、油氣管道、輸電線路、通訊光纜和互聯網等方面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將全面啟動。龐大的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急需大批熟悉多國文化,精通工程、規劃、設計、制造、法律等專業領域的國際化高端人才。



(三)經貿合作區打造對外開放升級版

1990-2013年,“一帶一路”65個國家(地區)的貿易和投資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3.1%和16.5%,比同期全球平均水平高出5.3個百分點和6.8個百分點。自1995年以來,中國進出口貿易額保持較快速度增長,近20年複合增長率為16%,對“一帶一路”主要國家的貿易水平明顯高於整體水平,其中,對中亞、海灣、南亞國家貿易的複合增長率分別為26%、25%、21%。2014年,中國在全年進出口增速僅2.3%的情況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出口增長超10%,與一帶一路國家或地區的進出口雙邊貿易額接近7萬億元人民幣,占同期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1/4左右。貿易的持續增長有望為香港自由港帶來大量業務機會,如果可以抓住這些機會,有助於進一步鞏固香港貿易領域的優勢。
圖4 過去十幾年進出口貿易增速

圖5 對中亞五國貿易額快速增長

資料來源:wind
圖6 與南亞五國貿易增速有所放緩

圖7 與海灣國家貿易額持續上升

資料來源:wind

與此同時,中國正在“一帶一路”沿線打造中新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伊土經濟走廊、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等。商務部數據顯示,中國還在“一帶一路”沿線設立了77個經貿合作區,其中,35個處在“一帶”的沿線經濟體,42個處在“一路”的沿線經濟體。隨著2015年“一帶一路”戰略的全面實施,通過經貿合作區打造新的經濟合作平臺,將中國的產業鏈向外延伸,改變與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合作模式,建立跨國產業鏈,打造中國改革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升級版,必將進一步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與投資往來,未來區域內內貿易和投資可望保持較高速增長。隨著經貿合作區的落地實施,將催生大量產業轉移、園區建設、跨境投資、貿易結算、貨幣流通、法律服務等需求。

(四)“一帶一路”區域需要大量的外部資金註入

“一帶一路”區域經濟體財政狀況相對較好,大多數經濟體的財政收支余額占GDP的比重都在3%的安全線以內,政府債務余額占GDP比重遠低於60%的安全線。同時,這一區域資源豐富,除了中東歐外,大多數國家的經常賬戶長期處於盈余狀態。但是,除了亞洲的一些發展和新興經濟體外,這個區域的儲蓄率一直不高,不同國家儲蓄水平兩極分化有所擴大。2000年以來,儲蓄率(儲蓄占GDP比重)高於40%的國家數,從2000年的3個增至2006年的12個,但2012年又回落至9個。與此同時,儲蓄率低於20%的國家數量持續攀升,從2000年的15個增至2006年的17個,2012年這一數字繼續增長18個。

圖8 “一帶一路”國家(地區)儲蓄率分布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儲蓄率水平常常決定了投資率。1992年以來,整個“一帶一路”區域投資率從29.5%降至2013年的28.1%,其中,中亞五國從1992年的37.8%降至23.1%,新興和發展中歐洲從1984年的25.7%降至2013年的20%,中東和北非地區從1980年至2013年一致保持在27%左右。從整體經濟發展角度出發,如果該區域投資率需要提升到40%,至2040年新增資金將達100萬億美元;如果投資率提升至36%,至2040年時新增資金將達46.2萬億美元。以後者為標準計,假定新增資金中,有30%屬於直接投資的資本金,30%將可能出現由自身資本市場發展和儲蓄率提供的內生替代,則余下的40%(約18.5萬億美元)屬於信貸資金和國際資本市場融資資金。“一帶一路”區內資金難以滿足其投資增長的需求,不足以支持龐大的戰略計劃,需要大量從區域外,尤其是香港、紐約、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籌資。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已經籌劃或建立了一系列的支持性金融機構為項目保駕護航,例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金磚銀行等。以絲路基金為例,投融資項目的實施需要銀行的配合與服務,這其中既包括項目的資金結算、配套貸款等商業銀行產品,也可能需要發行債券籌資等投資銀行服務,特別有利於香港等地的大型金融機構心利用多元化業務平臺促進交叉銷售。

(五)探索構建“人民幣區”,助推人民幣國際化

隨著大量中國企業和投資走出去,人民幣在“一帶一路”區域的認可度大大提升,將有助於在這條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走廊中形成“人民幣區”。“一帶一路”戰略將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新的發展動力。一是提高人民幣在全球金融交易中的份額。由於歷史和自然條件的雙重原因,中亞各國經濟發展落後,突出表現為資本短期、基礎設施不足,而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制造業、資金供給方面具有明顯的國際競爭優勢,有可能依托基礎設施、產業園區、自貿區,建立以人民幣貸款、直接投資為主的絲路經濟帶建設融資體系,擴大人民幣在亞洲地區的使用範圍。二是擴大貨幣互換範圍與規模。中國已經與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一帶一路”國家的中央銀行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定,中國大力拓展跨境金融交易管道,在全球14個清算行安排中,7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支持人民幣成為區域計價、結算及投融資貨幣。三是改善人民幣離岸市場布局。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龐大的貿易和基建投資規模將推動人民幣計價及支付走進沿途各國,推動歐洲、中亞、南亞、中東地區出現人民幣離岸市場,為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沿線地區日益成為人民幣業務的主戰場。香港作為跨境人民幣結算和清算市場的核心,也最有機會抓住人民幣國際化的紅利。

二.香港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具備獨特的優勢

香港作為國際性大都市,也處於“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在金融投資、貿易航運、現代服務和跨國人才等領域的積累,與“一帶一路”提倡的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等核心內容高度契合,既具備全面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能力和優勢,也能有效支持香港經濟的繼續轉型升級。

(一)獨特的區位優勢

一是與內地的特殊地理聯接。香港毗鄰內地,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香港與內地多年來在兩地顯著的制度差異下開展了全面深入的合作,積累了豐富經驗。中國作為“一帶一路”的倡議者和推動者,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中將發揮主導性的作用,內地與香港在各個領域的“互聯互通”,無疑將成為中國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加強互聯互通合作夥伴關系”的起點和範例。
二是擔當內地與東盟的橋梁。香港在促進內地與東盟貿易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東盟也是“一帶一路”沿線的重點區域,2014年香港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談判已經開始啟動,一旦確定,將有助於香港在區域合作中間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加快東盟經濟共同體建設。

(二)與“一帶一路”需求相契合的專業優勢

金融市場、跨境人民幣、貿易物流等是香港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也是“一帶一路”的戰略重點,通過服務於“一帶一路”的融合,既能發揮專業能力和優勢,也能為香港經濟發展尋找到新的動力。

一是金融市場領域的比較優勢。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一直是亞洲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逐步構建了完善的金融體系,專業的金融分工,透明、標準化的金融產品,齊備的金融基礎設施,形成了強大的金融信息聚集和金融研發能力、金融人才培養體系,但這一優勢地位在近幾年有所下滑。在新華•道瓊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14)的全球十大國際金融中心排名中,香港位列第五,跌落至新加坡之後,與上海並列,雖然在“金融市場”、“產業支撐”、“服務水平”方面排名前列,但由於成長放緩及內部環境的不穩定,使得香港在“成長發展”方面由2013年的第二位下降至第六位。這些排名雖然只是一家之言,但是也從特定角度體現了香港金融市場發展的現狀和趨勢。

二是跨境人民幣方面的領先地位。當前,香港是規模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到2014年底,離岸人民幣存款余額累計已超過2萬億元,其中香港人民幣存款資金1.16萬億元。2014年香港與內地的跨境人民幣收付量占所有境外地區的52.7%,在SWIFT國際支付貨幣中的占比為69%。盡管近年來隨著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多元化發展,香港跨境人民幣業務占比呈現小幅下降趨勢,但未來10年內仍將占絕對主導地位。

圖9 人民幣跨境收付境外地域分布

圖10 人民幣國際支付地區分布

資料來源:人民銀行、SWIFT。

三是國際自由港的優勢。貿易暢通是“五通”的重要內容之一,香港是連接內地與海上的重要中轉站,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在國際貿易與物流上具備天然的優勢。香港曾經是中國最大的港口,也是全球重要的貨物流通中心,是亞洲船運、貨代、物流企業雲集的地區之一,擁有豐富的物流、貿易人才,港口、機場、鐵路系統發達,但近年來相繼被上海、深圳超越,位列全球第四。世界航運理事會2013年底數據顯示,香港集裝箱港口碼頭的吞吐量為2,235萬標準箱(TEU),與2011年的2,438萬TEU和2012年的2,312萬TEU相比持續下滑。

四是產業跨境轉移與基礎設施建設的經驗。由於國際產能利用的不均衡,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國過剩產能和優勢產能的“走出去”是一個必然進程,“一帶一路”沿途多個經濟走廊和77個經貿合作區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安排。但是,在產業跨境轉移過程中,一方面,面臨接受國出於政治、保護本國企業等考慮而可能出現一些不同形式的的約束,另一方面,還要適應各國不同的經濟、社會環境,以及其他國家產業的競爭。這些情況都會可能會在未來影響中國企業境外投資的進程。香港企業則經歷了從香港向內地轉移、從內地向東南亞等國家轉移的不同過程,在多年的國際經營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香港政府既可以發揮產業轉移的優勢,協助中國大規模推進產業轉移落地;香港企業也可以抓住“一帶一路”的機遇,深化在全球的產業布局,提高在全球產業鏈上的優勢。與此同時,香港企業在上世紀80年代始就積極參與本地、中國內地、亞洲與歐洲的能源、發電、公路、鐵路、碼頭與電訊項目開發、建設與管理。此外,香港的金融、法律、工程與管理專才更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有利於商務談判與項目管理工作。

(三)國際化人才和多元文化優勢

一是法律、財經等國際化專業人才。各國法律體系的不同影響境外投資企業的經營。香港擁有大量的法律和各個專業領域的人才,他們熟悉國際法律、慣例,有豐富的處理國際業務的經驗。與此同時,依托金融業發展起來的金融服務業,以及依托於內地經濟開放和環亞太經濟增長而發展起來的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業,聚集了大量的專業服務機構、高端服務人才,能夠提供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專業服務。特別是其熟悉國際管理、西方會計制度、稅例的商業管理與顧問、會計及審計咨詢,這些都是“走出去”中寶貴的人力資源。

二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優勢。“一帶一路”沿途是世界上典型的多類型國家、多民族、多宗教聚集區域,古代“四大文明古國”誕生於此,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也發源於此並流傳至世界各個角落,但多元文化對順暢的人文交流也帶來了巨大挑戰。香港是亞洲種族最多元化的城市之一,也是中西文化的交匯融合地,五洲四海不同種族、文化背景的人民相處,形成多維的經濟利益和縱橫交錯的關系網絡,不斷為香港帶來新的信息、新的意念,也成為眾多中資企業“走出去”的首選橋頭堡,扮演著“引進來”、“走出去”過程中重要的中間人角色。這種獨特的多元文化的形成以及積累的經驗,在“一帶一路”人文交流中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

三.香港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定位和工作思路

香港有必要全面識別“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明確定位,使香港的人才、資金、金融服務等優勢,在更廣闊的平臺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在積極推動國家戰略的落地的同時,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

(一)香港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定位

1.“一帶一路”整體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2.“一帶一路”區域最大的國際融資中心,絲路基金、亞投行、金磚銀行等區域內的主導性的金融機構和多邊機構的全球金融合作中心
3.“一帶一路”人民幣區建設的主力軍
4.“一帶一路”沿途貿易增長最快的區域
5.“一帶一路”產業跨境轉移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橋梁
6.“一帶一路”國際人才的孵化器和輸出地

(二)具體舉措
一是積極參與整體框架的設計及跟蹤評估。“一帶一路”參與經濟體眾多、涉及面廣、影響深遠,但實施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也高,香港可以借助與內地特有的緊密聯系,密切關註和評估內地因“一帶一路”戰略而形成的全方位開放格局下的相關改革措施,積極了解內地發展需求,特別是主動配合內地的相關改革和開放,研究設計相關方案、試點實施相關舉措,借此也能為香港市場爭取更多發展機遇。

二是構建以香港為基地的全球融資體系。“一帶一路”區內有大量企業來自中國本土和香港,香港銀行業可利用服務客戶的優勢,與客戶形成良性互動,通過加強與“一帶一路”區內沿線國、區外國家的業務聯動,使客戶走到哪里,香港銀行業的金融服務跟到哪里。與此同時,充分發揮香港金融市場的多元化優勢,從全球資本市場,把各種機會、各個領域、各個客戶撮合起來,為“一帶一路”提供貸款、債券、股權等不同類型資金,滿足不同客戶的多元化資金需求。同時,考慮在全球發行“一帶一路”債券融資,加強與國際、國內金融機構合作,發揮投行作用,做好風險防範。

三是鞏固香港在境外人民幣融資市場的優勢地位。通過與日本、韓國等東亞市場合作,以產業合作和貿易往來提升人民幣作為區域貿易結算貨幣地位,以人民幣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等為俄羅斯、中亞等新興市場提供項目融資。香港金融機構還可以通過銀團貸款和發債等方式向“一帶一路”基建項目提供人民幣融資,也可以通過中國對外工程承包獲得大量人民幣ODI項目,更好地推動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進行人民幣資金循環和跨境流通。同時,利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加強與其他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合作,提升人民幣在貿易融資、項目投資、跨境貸款中的使用比例。

四是擴大香港在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領先優勢。香港一直以來利用廣泛的清算網絡和高效的流動性管理功能,為其他境外地區提供人民幣頭寸和資金調劑,支持其他市場發展人民幣金融資產和產品創新。在現有流動性管理基礎上,香港可進一步完善多層次的流動性支持機制,為全球離岸市場開發利率風險對沖、利率互換、浮息產品提供更為穩定的利率基礎。重點發展人民幣相關的衍生產品,進一步推動香港以人民幣計價的RQFII、股票、債券等產品發展,鼓勵內地企業在香港市場進行人民幣IP0,同時著重考慮以大宗商品為基礎,推出更多以人民幣計價的大宗商品期貨產品,強化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風險對沖、投資功能、融資功能。香港作為“滬港通”模式的首創者,需進一步實現更多程度的互聯互通,包括債券市場、基金互認等,豐富離岸以人民幣計價投資目標,吸納更多海外客戶群通過香港平臺進入內地市場,也為中國的投資者對外投資提供更多的產品選擇。

五是加強深港合作發展海洋經濟。香港在貿易、港口航運、漁業等方面具有天然資源和深厚基礎,可將自身在金融、法律方面的優勢與海洋領域的資源稟賦相結合,順應趨勢推動香港自身“海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升級,尤其是豐富和發展貿易及航運相關的“海洋金融”及“海事法律與仲裁”的服務,積極促進貿易融資、船舶及航運項目融資、海商海事保險、海事與航運爭議裁決和法律服務等行業的發展。同時,進一步加強與深圳的多方面合作,充分發揮香港自由港管理的經驗和優勢,以及深圳特區的土地和企業優勢,將香港的自由港與深圳的自貿區融為一體,最終共同形成一個面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產融結合、互惠互利的海洋中心城市。
六是幫助建立具有國際標準的商業模式和合作框架。利用香港在法律制度、市場規則以及語言文化等方面與國際接軌的優勢,積極提供法律、會計、金融等專業服務,推動、參與或發起建立針對“一帶一路”政策目標的多邊金融機構、投資基金、行業組織或爭議處理機制,與中國相關主管部門共同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邊參與、產權及投資保護機制,在支持中國提高區域內金融監管影響力的同時,也相應提高香港的地位和重要性。

七是鼓勵香港企業參與基建項目投資和管理。“一帶一路”基建投資規模龐大,其中由政府出面或主導的項目占相當大比重。除了絲路基金和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提供長期低息資金外,還需要民間投資資金的支持。香港金融機構可以通過銀團貸款和發行基建債券等方式向絲路基建項目提供融資,香港企業也可以利用國家正在大力推廣的PPP模式及其他常用方式參與“一帶一路”基建投資、建設和管理,未來較為成熟的基建項目還可以在香港上市和資本運作,為香港資本市場提供新的機會。

八是為中資企業在沿線投資基建項目提供協助。國家大力鼓勵及推進內地企業“走出去”,並將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營造有利於中資企業的投資環境,為中資企業投資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提供便利。中資企業在絲路沿線投資基建項目的意願也進一步提升,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中資企業借船出海,以香港為跳板到絲路國家投資基建項目,香港可為這些企業提供基建項目貸款、過橋貸款、發債融資、顧問咨詢、項目管理和專業服務等,使“走出去”企業的業務發展更加順暢。鼓勵香港企業、當地企業與中國企業一起到“一帶一路”沿線投資基礎設施,各自發揮優勢以提升基建項目的成功率。

九是為“一帶一路”輸送國際性人才。“一帶一路”戰略在基建項目推進過程中,將會面對諸多不確定性和風險,包括景氣變化、市場環境、地緣政治、宗教沖突等等,都將伴隨投資合作的全過程。國際性人才是香港最寶貴的資源,在“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中可以積極發揮作用,包括進行基建投資項目評估、盡職調查、商業談判、工程咨詢、法律服務、財務顧問等,以提升成功機會,減少失誤和損失。未來香港需要繼續培養和引入更多國際性人才,以便更好地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同時分享發展帶來的共同利益。(完



來源:人民論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050

【宏觀】大國博弈中的碰撞:中國的優勢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82

【宏觀】大國博弈中的碰撞:中國的優勢
作者:王涵


5月1日奧巴馬稱如果TPP失敗,美國作為全球貿易裁判員的地位將被中國削弱。而在今年1月22日,奧巴馬曾在國情咨文中提到美國要成為貿易規則制定者。奧巴馬的言論意味著亞太已成為中美之間正面的戰場。事實上,RCEP和TPP起到的只是中美各自大戰略中排頭兵的作用,近期習主席的表態意味著未來將立足於RCEP向更大範圍的亞太自貿區拓展。

摘要:

1) 走出去的大戰略:東盟是重要的一環。
2) 自貿區:助推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
3) TPP和TTIP推進上碰到的阻力恰恰是中國的優勢。

走出去的大戰略:東盟是重要的一環首先要提一下的是,當前全球的大環境是老齡化導致對商品需求的下降。然而,國與國之間仍然存在結構性差別,新興市場的人口年齡結構相對年輕。另外,對於亞洲新興經濟體,特別是東南亞國家而言,其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優勢在於:1)相對其他新興經濟體,其嵌入全球產業鏈的程度較高,生產能力較強;2)南亞9.0%和東亞5.7%的進口關稅仍然有較大的下調空間。而RCEP的成功將建立一個人口占比全球46%,GDP占比全球24%的區域經濟體(均為IMF2012年數據)。因此,亞洲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和其未來需求的成長性對於中美兩國來說意味著誰主導了亞太就得到了未來十年發展的先機。(參考1月22日微信《未來十年的大事:TPP VS. RCEP》)

自貿區:助推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一方面,FTA帶來雙邊關稅的降低、貿易商品範圍的擴大,有利於商品貿易。然而,需要指出的是,FTA的建立並不只是針對貨物貿易便利化,如果從服務於未來人民幣國際化以及資本走出去的角度來考慮,FTA的優勢不言而喻。這是因為,雙邊FTA一方面並不完全是一個普適性的準則,而是根據雙邊市場的特質而達成的交換合約。意味著,通過國與國之間市場的互換不僅可以有效促進雙邊商品市場的一體化,也可以通過達到降低國際、區域間勞動力、資金等要素流動的門檻促進雙邊要素市場的一體化。從這個角度而言,投資性對外輸出以及相關的資金勞動力配套輸出可能是長期自由貿易區更大的優勢。

當前TPP和TTIP談判遇到阻力
我們曾指出:“未來對外戰略的推進速度是否能符合預期,或者是否會有周邊經濟體地緣政治問題幹擾這一進程,都是戰略預期落地的過程中需要關註的問題”(參考《4300之後,宏觀應該看什麽》)。而近期的事件來看,TPP和TTIP談判並非一帆風順。

一方面,奧巴馬面臨國內的壓力。《貿易促進授權法案(TPA)》在美國國內遭到眾議院反對,以及民主黨人士的抵制,認為TPA中的部分條例將損害美國勞動者利。而TPA對於美國加速推進TPP和TTIP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可以使奧巴馬不受國會事前審查的牽制,更快完成貿易談判。

另一方面,在安倍訪美期間,美日之間對於農產品和汽車貿易仍然存在分歧。而剛結束的TTIP第九輪談判也並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美歐之間關於關稅以及轉基因問題上並沒有達成一致。實際上歐日和美國就轉基因食品長期持不同觀點,這可能成為阻礙TPP和TTIP談判進程的關鍵一點。

中國需利用自身優勢爭取貿易談判的高點
從自由貿易區市場互換的特質來看,在貿易談判中,中國的籌碼在於1)占比全球1/5的人口總量;2)較高的居民儲蓄和潛在的消費能力。同時,中國主導的RCEP相對美國主導的TPP對於新興市場而言,在勞動和環境準則上並沒有強加的條列。TPP協定附加的兩個條例為《關於勞動合作備忘錄》和《環境合作協定》,若不遵守這兩個條例就意味著主動退出TPP。這兩個條例提到:1)“不能因為貿易保護而制定不合時宜的勞動法規和政策,也不能延續貿易保護的勞動習俗”,簡而言之不能“刻意”壓低勞動力成本;2)“繼續實行與國際規則保持一致的環境法規、政策和習俗”,簡而言之意味著在碳排放方面有限制。而這些對於新興市場而言實際上是“苛刻”的,也不利於其生產發展。因此,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中國主導的RCEP在這方面的人性化可能是爭取更多亞洲新興市場的優勢。


(來自興業宏觀)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296

邓晓峰讲述价值投资生存之道:寻找非理性市场中的认知偏差

http://xueqiu.com/5545011370/43347748
2015-05-09 上海证券报一基金圈

以下为演讲实录:

邓晓峰:感谢各位嘉宾,以及上海证券报的各位朋友,我今天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简短的分享,说实话,上证报派给我的题目给我很大的压力,现在这是一个牛市,牛市好像什么股票都能涨,股神特别多,我们的收益率可能远远比不上市场上这么多优秀的人士。而且中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市场,很多人都在谈论中国适不适合做价值投资,中国的市场效率比较低,往往公司的基本面跟公司的股价不能同步反映,业绩好比不上概念好。而且中国还有一个特点,散户众多,韭菜是一茬又一茬,永远割不完。 中国的市场应该说是一个高度鼓励冒险的市场,这种市场的结果使市场上大多数参与者投资的行为越来越趋于一致,越来越偏向于成长性的风格。

我记得在2014年年终参加社保基金理事会的定期会议的时候,当时主持人让我们18家管理人给自己定一个位,谈谈自己的风格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一端是价值,一端是成长,大家看看在什么位置。认领价值的只有我一位,大多数同仁都觉得自己是成长的风格,其他的同仁觉得自己的风格是属于混合型。我觉得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情况,沧海桑田,在中国,机构投资者整体的行为中已经转向了趋势和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我内心还是感觉有很多欣喜的,因为在目前的情况之下,采用跟我们类似策略的人是越来越少的,这个活会越来越容易。我觉得当这个市场里面大家的情绪偏好高度聚焦之后,它会给我们留出很多空间,有很多机会明显的摆在眼前,而且它能够停留相当长的时间。另外,作为中国一个后劲的国家,很有优势的是我们可以借鉴先进国家产业发展的经验,我们可以据此做一些研究和专业性的判断,使我们在做基本面研究的时候胜率更高,做投资的时候失败的概率更小。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在中国做价值投资有优势的地方。简单一句话,在中国研究能够创造很高的价值,只要研究做的好,肯定有很多机会会在我们的眼前。

中国的资本市场上曾经出现的一些偏见,这些偏见最后都变化成为巨大的投资机会,我记得我刚进入博时的时候,博时是以投汽车股闻名的,可是股神巴菲特说过“有四个轮子的都不能买”。我当时也很困惑,后来我们做了一些研究,发现不是这个样子的,市场认知有巨大的偏差,首先从历史上看,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分红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市值。我们后来分析中国汽车公司的数据发现这些公司根本不是一个重资产行业,每年固定资产周转率达到了5-6次,很明显是一个很轻资产的行业。一般一个整车厂固定资产投资能够在一年半到两年之内彻底收回,这肯定不是一个重资产的行业,继续分析下去会发现在中国,这个产业其实已经高度优化了,他们的零部件企业和整车厂的关系已经不像早年,这个产业发展高度一体,还是一个专业化分工的情况。所以我们研究会发现,这里面市场共同的认知和我们看到的数据有很大的偏差,正好中国的汽车工业又处于需求不断增长的年代,它在过去十年,应该说是中国制造业里面盈利增长最快的大行业之一,去年整个行业的净利润可能是超过了2500亿,行业ROE水平接近20%,这是一个很好的行业,这是一个历史上来看,因为我们经验不足,或者说因为我们简单的听了一些权威的表述,可能存在一个偏差的问题,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

另外一个很出名的就是航空行业,不仅有轮子,还有翅膀,我们在2006年做航空投资的时候,各方面的压力很大,企业遇到油价不断上涨,盈利亏损,像南航公司的市值跌到80个亿,转过年你看到这个公司有巨大的经营杠杆,当需求的增速稍微超越飞机供应增速之后,行业利润率大幅度上升,又加上人民币升值的概念,这个行业整体实现了标准的双杀,公司股价在一年之内基本上能涨10倍。航空行业这么差的行业,在中国不管是在上一轮牛市还是在这一轮牛市,它的表现都是非常好的,这个表现跟我们教科书上,或者说著名的投资人简单做出的判断还是存在很多差异的,还是有很多误区的。2002年、2003年的时候大家都说白酒行业是一个夕阳行业,当时为了把茅台加入公司的核心词,经过无数次的讨论,大家有很多方面的怀疑,最后发现这个怀疑都是错的。事实上从2003年、2004年开始白酒行业进入了黄金的发展10年时间,很多东西都有误区和偏差。我自己是做TMT研究出身的,我对这些做钢铁的老大黑粗的东西有天然的抵触情绪,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完全错失了这个行业。从2001年市场2200见底,到2005年市场跌破1000点,钢铁行业居然全部获得了正回报,2006、2007年这个行业的回报率非常之高。因为我们简单的套用了一些话语,忽视了这个行业在它本身高速发展阶段,在2001至2005年是钢铁行业最好的成长期,几乎所有的公司利润都成长了10倍,因为这些偏见使我们错失了很多机会,因为我们确实不够客观。

前几年我们公募基金行业已经找不到电力行业的研究员了,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个行业没有机会,特别是从2008年到2011年全行业持续亏损以后,但是我们看到在2011年开始,这个行业的利润持续、快速、大幅增长,超过所有人的预期,为什么?从2008年到2011年整个行业的亏损时期,这些上市公司、电力企业仍在做巨大的资本开支,所有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可能都在90%左右,同时因为环境很恶劣。等到煤炭行业的高峰过去,煤价开始调整的时候,电力行业的利润非常惊人,这就是全款买房和贷款买房的差异,这个生意因为用了太多的杠杆,至少6、7倍的杠杆,当它的总资产回报率恢复到一个行业正常应该有的水平的时候,它的净资产回报率是非常惊人,我们看到这些公司2013、2014年高峰时期,他们的净资产收益率很多都超过了50%,这个也跟我们想当然的认知存在巨大的差异。当然这几年的市场应该说是这个社会的认知高度一致,大家都认为机会在新兴产业,传统行业已经没有机会了,包括建筑类的公司,可能市盈率只有3、4倍,从目前来看,它因为过去的估值水平太低,没有向下的空间,只有向上的动力了。这个市场上偏见随时存在,而且这个偏见非常之多,市场情绪越极端,留下的空白就越多。

我们做了一个指数,这是整个电力行业从2011年1月1日到2015年5月4日回报率的表现和创业板指数的对比,和沪深300的对比,和中小板指数的对比,挺有意思的。它的回报率其实跟创业板基本上是一致的,4年的时间,非常好的机会,巨大的一个行业,很难得,真的是在无声处听惊雷,我也没想到。我自己认为中国的市场是一个价值投资的沃土,我们判断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之内,市场参与者的结构,投资的行为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这种偏见或者说一些群体性的谬误仍会不断的存在,对我们来说有巨大的空白和机会。我们只要做好研究,研究能够创造巨大的价值,我们需要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这样有了一个地图在这里,有了一个指示在这里,可以更方便地观察中国产业发展的情况和未来的展望。我们需要找到一些认知的偏差,尤其是大众的认知跟客观的现实发生的偏差,我相信这都是未来的机会。

我们回顾了一下过去40年标普500主要行业的利润分布,市值的分布,我经常看这个图,这个图决定了我们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哪些方向上,标普500是美国经济一个非常好的代表,非常好的一个浓缩,它的行业利润结构也基本上反映了这个社会利润的结构,我们看到主要的几个行业,金融业一直是最重要的行业之一,基本上占了标普500利润的18至20个点的比例范围之内。在2007年泡沫顶峰的时候,曾经到1/3的位置,医疗行业接近10%的比例,科技行业挺有意思,20%,现在已经成为第一大行业。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当年在泡沫的时候,这个行业利润的占比还没有现在这么高,日常消费品基本上10%的水平,耐用消费品也是10%,其它的相对比较小。我们相信它对中国产业界未来的利润结构还是有前瞻指示意义的,因为中国和美国是一个类似的大国,我们都有庞大的市场和内需,我们自己就是一个最大的世界。

这个图表是市值分布的结构,从它的分布结构来看,其实第一个美国大多数行业,它的市盈率差异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基本上跟盈利高度结合,金融行业的估值跟标普500平均相比略有折扣,接近10%。医疗行业有一个溢价,超过10%。很有意思的是科技行业居然还是估值水平有折扣的现状,我觉得这背后反映的可能是科技行业很少有常胜将军,当公司做到很大以后,因为摩尔定律的存在,蛋糕会不断缩小,只要渗透率到一定水平就会面临蛋糕缩小的情况,所以科技行业需要不断的创新,一旦成熟,其实它的估值水平甚至不如一些传统行业,比如消费品行业,我们看到不管是日常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它的市值结构、估值水平长期来看还是稳定的。能源行业一直是有一个折价情况。

在这里我们还想讨论一下市场讨论很多的,说中国金融业、银行业占上市公司市值的比例已经太高了,占沪深300比例已经太高了,所以这些行业是没有机会的,它未来是缩小的。我觉得可能坐标系稍微有一点偏差,美国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在整个国家、整个金融版图中的比例是比较均衡的,而我们国家最主要的金融企业都已经上市了,所以金融行业占上市公司的比例是一个错误的指标。我们应该看金融行业的利润占全社会的利润比例,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大概是18-20%。我觉得中国的金融行业不是像社会上有很多偏差和误会的,说这个行业一夜繁荣百夜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们知道中国规模以上工业级的利润在2013年的时候利润总额超过6万亿,整个金融行业的利润大概是2万亿左右,再加上其它的第三产业,房地产整个加起来,其实也就占全社会利润的20%,应该说金融行业的利润结构如果跟美国这样一个大国相比,我们可能是略高的,但这个百分点可能只有2%至3%,远远不是像我们目前想象的这样一个严重偏离的情况。只不过上市公司代表了中国金融行业的绝大部分,而上市公司没有代表中国其它产业的绝大部分,这里面是有偏差的。我觉得在目前,我们往后看,这个偏差也会带来回报。

说实话在资产管理行业是一个比较残酷的行业,非常讲究业绩排名,一年的业绩差还可以,两年业绩差基本上要被淘汰,做价值投资也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我们经常被市场打得鼻青脸肿,因为市场上面采取我们策略的人相对是少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和市场还是处于偏离的状态,经常被市场所损害。为了应对这个市场,组合方面要采取多策略的方法,要有相对独立的策略去应对中国这样一个很广泛的市场。我们需要广泛的覆盖公司,持续的扫描,等待合适的时机。我觉得时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点,我们不是简单的说公司高了我们就会买,或者公司低了我们买,因为市场非常残酷你需要跟踪它的基本面找到一些驱动的因素,市场的预期和公司的基本面连续的背离,这种时候才能更快更多的把自己的比例加上去,以应对这样比较恶劣的生态环境,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完全脱离这个市场,我们还是在这个市场里面生存的。

我觉得在牛市情况底下或者极端情况之下,我们做价值投资的应对,在牛市里面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有足够多的公司享受足够多的涨幅,我们能够把握住自己应该把握的力度,这对我来说可能是最关键的,有些公司可能表现得很好,但是对我来说没有办法成为我全程享受利润的一个标的,我觉得这种公司对我可能意义不是那么大。中国的市场是一个极端的市场,经常过头,跌的时候过头,涨的时候也过头,在牛市疯狂阶段我们需要兑现收益,实现资产的再平衡,这样以权益投资的比例转移到固定收益或者其他现金类的资产上面,这一步一定要走,因为中国的市场确实是一个极端的市场,它不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理性的市场。

最后,我有一个体会,长期持有一定是一个结果而不是我们的目的,在中国因为这个市场很极端,因为这个市场没有效率,我们做一项投资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市场才有充分的反映,我们需要有长期的准备,这是长期投资的原因。但是当这些公司的股价脱离基本面的时候我们要很客观,我们应该明晰收益,也应该回避风险。谢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9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