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大國博弈中的碰撞:中國的優勢 作者:王涵 5月1日奧巴馬稱如果TPP失敗,美國作為全球貿易裁判員的地位將被中國削弱。而在今年1月22日,奧巴馬曾在國情咨文中提到美國要成為貿易規則制定者。奧巴馬的言論意味著亞太已成為中美之間正面的戰場。事實上,RCEP和TPP起到的只是中美各自大戰略中排頭兵的作用,近期習主席的表態意味著未來將立足於RCEP向更大範圍的亞太自貿區拓展。 摘要: 1) 走出去的大戰略:東盟是重要的一環。 2) 自貿區:助推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 3) TPP和TTIP推進上碰到的阻力恰恰是中國的優勢。 走出去的大戰略:東盟是重要的一環首先要提一下的是,當前全球的大環境是老齡化導致對商品需求的下降。然而,國與國之間仍然存在結構性差別,新興市場的人口年齡結構相對年輕。另外,對於亞洲新興經濟體,特別是東南亞國家而言,其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優勢在於:1)相對其他新興經濟體,其嵌入全球產業鏈的程度較高,生產能力較強;2)南亞9.0%和東亞5.7%的進口關稅仍然有較大的下調空間。而RCEP的成功將建立一個人口占比全球46%,GDP占比全球24%的區域經濟體(均為IMF2012年數據)。因此,亞洲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和其未來需求的成長性對於中美兩國來說意味著誰主導了亞太就得到了未來十年發展的先機。(參考1月22日微信《未來十年的大事:TPP VS. RCEP》) ![]() 自貿區:助推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一方面,FTA帶來雙邊關稅的降低、貿易商品範圍的擴大,有利於商品貿易。然而,需要指出的是,FTA的建立並不只是針對貨物貿易便利化,如果從服務於未來人民幣國際化以及資本走出去的角度來考慮,FTA的優勢不言而喻。這是因為,雙邊FTA一方面並不完全是一個普適性的準則,而是根據雙邊市場的特質而達成的交換合約。意味著,通過國與國之間市場的互換不僅可以有效促進雙邊商品市場的一體化,也可以通過達到降低國際、區域間勞動力、資金等要素流動的門檻促進雙邊要素市場的一體化。從這個角度而言,投資性對外輸出以及相關的資金勞動力配套輸出可能是長期自由貿易區更大的優勢。 當前TPP和TTIP談判遇到阻力 我們曾指出:“未來對外戰略的推進速度是否能符合預期,或者是否會有周邊經濟體地緣政治問題幹擾這一進程,都是戰略預期落地的過程中需要關註的問題”(參考《4300之後,宏觀應該看什麽》)。而近期的事件來看,TPP和TTIP談判並非一帆風順。 一方面,奧巴馬面臨國內的壓力。《貿易促進授權法案(TPA)》在美國國內遭到眾議院反對,以及民主黨人士的抵制,認為TPA中的部分條例將損害美國勞動者利。而TPA對於美國加速推進TPP和TTIP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可以使奧巴馬不受國會事前審查的牽制,更快完成貿易談判。 另一方面,在安倍訪美期間,美日之間對於農產品和汽車貿易仍然存在分歧。而剛結束的TTIP第九輪談判也並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美歐之間關於關稅以及轉基因問題上並沒有達成一致。實際上歐日和美國就轉基因食品長期持不同觀點,這可能成為阻礙TPP和TTIP談判進程的關鍵一點。 中國需利用自身優勢爭取貿易談判的高點 從自由貿易區市場互換的特質來看,在貿易談判中,中國的籌碼在於1)占比全球1/5的人口總量;2)較高的居民儲蓄和潛在的消費能力。同時,中國主導的RCEP相對美國主導的TPP對於新興市場而言,在勞動和環境準則上並沒有強加的條列。TPP協定附加的兩個條例為《關於勞動合作備忘錄》和《環境合作協定》,若不遵守這兩個條例就意味著主動退出TPP。這兩個條例提到:1)“不能因為貿易保護而制定不合時宜的勞動法規和政策,也不能延續貿易保護的勞動習俗”,簡而言之不能“刻意”壓低勞動力成本;2)“繼續實行與國際規則保持一致的環境法規、政策和習俗”,簡而言之意味著在碳排放方面有限制。而這些對於新興市場而言實際上是“苛刻”的,也不利於其生產發展。因此,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中國主導的RCEP在這方面的人性化可能是爭取更多亞洲新興市場的優勢。 ![]() (來自興業宏觀)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