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把電子硬體變成一門好生意 左擁家電、右抱雲端 攻物聯網打造三兆帝國

2015-01-19  TWM  
 

 

去年賣出六千萬支手機、締造四五○億美元估值,小米僅僅花四年,就交出輝煌的成績單。

但雷軍眼中的小米價值,遠遠不止於此,迎著物聯網這個更大的風口,他要帶領小米往千億美元市值邁進。

撰文‧何佩珊

「過去一年最熱門的話題就是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從去年這時候 Google以三十二億美元收購NEST開始,全球持續加溫,所有公司都在討論智能家居。智能家居,小米是怎麼看的呢?小米的戰略是以手機為中心連結所有智能設備,就是你的連接、存儲、顯示屏(螢幕)都在手機上,隨身攜帶。這樣策略的話呢,智能家居是小米異常關鍵的一戰,也就是說未來的三年、五年、十年裡,每個人的個人設備、工作設備、家裡設備會全部智能化,全部互連到你的手機上,和雲連接、和手機連接。這一波機會已經開始!」這是小米創辦人兼董事長雷軍一月十三日旋風式來台,在「CSMIC2015移動互聯網兩岸年會」上的演說重點,也是小米迎向未來的發展主軸。

小米二○一四年手機出貨寫下六一一二萬支的新高紀錄,估值也攀上四五○億美元(約一.三五兆元新台幣)高峰,將市場上的老大哥聯想、索尼都狠甩在後。但對雷軍來說,這局棋才剛剛開始,下一步,他要把小米打造成一家千億美元(約三兆元新台幣)市值的公司。

靠著智慧型手機,雷軍在短短四年內,為小米博得四五○億美元身價,但他很清楚,如果要更上層樓,進軍「物聯網」才能夠把小米這隻飛天豬吹上一千億美元市值的風口。

目標 滲透你我的生活

組祕密團隊攻硬體,抓住所有連上網入口圍繞著手機這個核心,過去兩年多來,小米一步步擴大事業版圖,先是在一三年推出小米盒子、小米電視,然後一四年小米路由器登場,很快地平板電腦和小米智慧手環等產品紛紛問世,而當中最跌破眾人眼鏡的,就是跨足空氣淨化器這個家電市場,甚至近期市場還傳出小米可能會推出「米斯拉」,跨足電動車產業。

不論傳言真假,可以確定的是,小米不再只是低價手機的代名詞,它的目標是全面滲透你我的生活。

拜半導體產業成熟發展之賜,如今小到插座、電燈泡,大到冰箱、汽車,所有東西都可以連上網路,而為了要抓住生活中每一個可能連上網路的「入口」,雷軍早在一二年就在小米內部成立智能硬體生態鏈團隊。

小米智能硬體生態鏈總監孫鵬曾透露,一一年雷軍嘗試讓小米自己來做行動電源,但他發現這樣既分散了資源與精力,又賺不到錢,可以說是吃力不討好。而且雷軍也清楚,物聯網涵蓋的範圍之廣,不可能每種產品都通吃,所以雖然有愈來愈多產品打上小米的名號,但他一再強調,「小米只會做三件產品,就是手機(包括平板電腦)、電視(盒子)以及路由器。」而在這三者之外的硬體布局重任,就交由小米智能硬體生態鏈團隊負責。

這個團隊被雷軍賦予兩大任務,第一是要盡可能讓更多的產品和小米手機連在一起。舉例來說,小米手環的一大特色就是,只要手環靠近小米手機就可以自動解鎖,因為他們研究過,一般人一天幫手機解鎖的次數多達八十次,重度使用者更高達一二○次。華米科技創辦人黃汪指出,雷軍有一天忘了戴小米手環,頻繁的手動密碼解鎖幾乎讓他抓狂,甚至想叫司機幫他回去取手環。

這就是雷軍期盼看到的「黏性」。但別誤會,他從來不打算獨厚一家公司,讓小米手機和最多裝置互連才是最終目的,因此就穿戴裝置來看,小米同時也投資了美國一家專做智慧手環的新創公司Misfit。

模式 複製小米經驗

強化品牌信任,砸錢孵化一百家小金雞而智能硬體生態鏈團隊的第二個任務,就是「花錢」。雷軍要求團隊必須在五年內,投資一百家智能硬體公司。

其實,小米投資的不只是資金,還包括技術、供應鏈和通路等方面的協助。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首席分析師呂俊寬認為,小米過去四年來,已經成功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並且培養出一群有消費潛力的年輕用戶,基於用戶對小米的信任,有利於小米將觸角延伸到不同市場。

而實際上,從先前小米手環上市三個月就熱買百萬支、小米活塞耳機一年熱銷千套等銷售成績,在在都證明小米加持下的強大威力。

但至為關鍵的還是小米商業模式的成功複製。心元資本創辦人鄭博仁認為,小米不僅懂得怎麼做硬體,更懂得怎麼賣硬體,這是他相比於百度、騰訊等網路巨頭更具優勢的地方。「小米模式可以用來賣任何東西。」他看好小米顛覆的,將不只是手機產業。

雷軍自然也是信心十足,他相信在小米的幫助下,這些新創公司將有更高的成功機會,「小米模式的公司一定會贏!」他將陸續孵化出一百個小米。

然而,新創公司的尋找與發酵需要時間,在各巨頭都搶著要在物聯網版圖上插旗的這一刻,雷軍知道他的動作必須再加快,而他的方法就是與產業巨擘結盟。去年十二月,小米宣布以十二.六六億人民幣入股家電年銷量高達一.八億件的中國家電大廠美的集團。

策略 與產業巨擘結盟

重金入股美的集團,傳統家電廠剉咧等在物聯網市場中,智能家居(智慧家庭)被視為含金量最高的風口之一,所以我們看到Google以三十二億美元買下美國恆溫器廠商NEST;阿里巴巴也投資海爾電器人民幣二十二億元,當然雷軍也不會錯過這塊市場。

而兩強策略聯盟的消息一出,立刻激起市場高度議論。畢竟見識過小米在短短四年內顛覆手機產業的能耐,如今大動作跨足家電市場,恐怕已經讓其他傳統家電業者不寒而慄。

事實上,小米投資美的,為的不只是加快布局腳步,在意義上也和投資新創智能硬體公司有明顯不同。負責小米智能硬體生態鏈投資的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說:「我們不能保證投資的每一個智能硬體都能成為熱點,而是要做到未來的熱點,在我們投資的範圍內。」不錯過潛在的新市場增長點,是小米投資智能硬體生態鏈的主要原因。

但與美的戰略合作,則有更明確的目標,就是要抓住市場上既有的龐大家電市場,並借助美的招牌與產業界影響力,達到「示範」、「號召」作用,以吸引更多家電廠向小米靠攏。

不論是智能硬體,還是美的集團,雷軍這一連串投資布局,絕不僅是想要用更多硬體銷售來做大營收,拉高小米的估值,他的目的就是要讓小米手機連上最多裝置、最多用戶。這代表的是,小米憑藉著網路的低邊際成本,可將低價硬體中掙得的微薄利潤,透過經濟規模放大。

決勝 黏住最多裝置

雷軍:這是一場全生態鏈競爭但真正的金礦,還是來自於MIUI(建立在Android系統的小米操作平台)衍生而出的應用服務,如小米應用商店中,App或桌布的下載分潤。愈多用戶連上MIUI,應用服務的收入也會愈大。

像是小米投資的遊戲公司天馬時空,近期推出一款手機遊戲〈全民奇跡MU〉,上線十三小時,玩家的儲值金額就達二六○○萬人民幣(約一.三五億元新台幣),同時在小米遊戲中心下載量,則是創下一三○萬次的驚人數字。

小米聯合創辦人洪峰在一四年七月一場演講中,也發出豪語:「十八個月後,小米設備將承載中國二○%的移動互聯網流量。」有了人流,金流也會跟著來,未來就是小米最主要的獲利來源。

為了因應倍增的網路流量,雷軍也在去年啟動All in Cloud策略,預計三到五年內要投資雲端服務十億美元,並於去年十二月與金山軟件共同投資中國雲端大廠世紀互聯二.二億美元。

雷軍相信,未來的競爭,將不只是比誰的手機做得好,而是誰的手機可以連上最多智能周邊,他形容,「這是一場全生態鏈競爭。」在未來三、五年內,他為小米所做的生態鏈布局優勢,將被更加凸顯。

雷軍進軍物聯網,從插座到汽車全包辦

小米雲

(金山雲+世紀互聯)

晶片(松果電子)

小米手環(華米科技)

小米電源(紫米科技)

iHealth智能血壓計(九安醫療)穿戴裝置(Misfit)

小米耳機(加一聯創)

小米路由器、小米電視、串流影音服務(愛奇藝、優酷土豆) 遊戲(西米科技)家電(美的集團)、空氣淨化器(智米科技)、智能插座(創米科技)、智能燈泡(Yeelight)電動車(米斯拉,尚未證實)

整理:何佩珊

中國四大科技天王最新布局PK——雷軍與BAT巨頭2014年重點投資內容 O2O(線上到線下) 網路金融 行動網路 電子商務 物聯網硬體雷軍.優酷土豆 我有外賣(手機訂餐服務) 積木盒子 凱立德(圖資導航應用) .美的集團(家電).愛奇藝.Misfit(穿戴裝置).華策影視 .世紀互聯(雲端服務).天馬時空 目標:100家智能硬體馬雲 .優酷土豆銀泰商業(百貨) 中國平安 .高德地圖.文化中國 .UC(行動瀏覽器)

.華數傳媒

.21世紀傳媒

馬化騰 4:33 Creative Lab(韓國遊戲商) .58同城網(分類廣告).大眾點評網(生活消費平台) 中國平安 四維圖新 京東商城李彥宏 UBER(叫車服務) 糯米網資料來源: 各公司 整理: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510

電子代工做隱形眼鏡 它品牌紅最快


2015-01-19  TCW  
 

 

你想創業,該產業卻被四大品牌囊括八成全球市占率,僅剩的兩成機會,還得跟超過二十家業者一起競爭,此時,你會選擇放棄,還是堅持下去?

五年半前,和碩聯合科技子公司晶碩光學選擇的是後者,這讓它在二○一四年十二月三十日登錄興櫃時,首日股價漲幅達一○四%,成為隱形眼鏡類股中最亮眼者。

現在,晶碩已經打敗博士倫、酷柏、視康三大國際品牌,擠進台灣市占率前三名,連股王大立光花了快十年投資的星歐光學,都不是它的對手。

二○○九年,本業為筆電、手機代工的和碩與旗下印刷電路板大廠景碩共同轉投資晶碩,跨足隱形眼鏡產業,但市面上除了嬌生等國際大廠,還有成立逾三十年的本土業者F-金可、生技類股股王精華光學,晶碩做為門外漢,這項嘗試,並不被看好。

「大家都覺得不務正業,做電子的去搞這個??。」晶碩執行長郭明棟回憶。

不怕當異類,卻是它後來居上的關鍵。

比起大立光有光學背景,精華光學有隱形眼鏡代工優勢,生產印刷電路板的公司卻進入這個產業,自然引起非議。

因為一開始,晶碩竟選擇自己開門市,這是連股王大立光當時都不敢做的事。

不走寄賣的傳統路燒錢開門市,回頭客近九成

台灣業者賣隱形眼鏡,若開發自有品牌,大多進駐眼鏡行,再從營收中支付兩成到三成佣金,好處是節省通路建置、經營成本,「自己開門市的話,每個月要幾百萬投資,誰花得起?」一位業界人士說。

這確實是很燒錢的投資,以目前晶碩擁有逾四十家門市計算,一個月光租金、人事各項開銷,就得燒掉快一千二百萬,以二○一四年上半年為例,其營業費用率就高達四四‧五%,是精華光學的近五倍。

但晶碩卻是這樣算這筆帳的,若走傳統通路,「你只是one of ten(十個中的一個),眼鏡行也不見得會幫忙賣,」郭明棟這麼說。

更重要的是,這投資可以從降低的庫存管理費用來抵,進一步換來的顧客情報,與曝光的品牌效應無價。

和碩內部分析,隱形眼鏡的庫存管理比手機還複雜,除了每二十五度區分為一種規格,加上散光、彩色片、不同材料……,產品組合達數百種,還得配送到全台近千家眼鏡行,雖然業者會針對常見度數大量鋪貨,如果是特殊產品,只能建議顧客先訂貨再取貨,卻很難避免有人因為買不到產品,改到別處消費。

晶碩選擇建立直營通路,四十多家門市互相支援庫存反而簡單,省了庫存成本。而且,顧客上門時,若有任何狀況都能直接向門市人員反映,做為開發新產品參考。

郭明棟笑說,像一盒六色的限量「馬卡龍」系列,豹紋、愛心等特殊款式,都是顧客提供的點子。

目前,晶碩會員回購率將近九成。好處還不只如此,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生活與生醫組副組長張慈映說,比起一般代工業者習慣開發標準品,透過與顧客接觸,更能將意見反饋到研發流程,改善產品、爭取代工訂單。

雖然一開始連虧四年,但是到了二○一三年底,門市數逼近四十家之後,全年度就開始獲利,經濟規模建立起來了,對手若想要追上,至少得再花五年時間。

現在,晶碩挾著品牌氣勢,又走入全台門市數超過四百家的屈臣氏通路。

敢走通路的創新路當化妝品賣,開架設櫃位

「不要像一般硬邦邦的隱形眼鏡,我們把它弄得像化妝品,名字還像法國品牌……。」珠光黃色、粉紅色包裝,正面完全不見「晶碩」、「PEGAVISION」字樣??,郭明棟解釋,過去大多在台北捷運站內設點,業務難以拓展到中南部,於是,從去年底開始和屈臣氏合作,設立開架式櫃位,把隱形眼鏡當化妝品賣。

一個門外漢,為什麼敢闖進外界認為已經成熟的市場?還敢嘗試新的通路賣法?況且,通路,過去總是台灣電子產業做品牌最常失敗的關卡。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接受訪問的時候曾這樣回答:「不要人云亦云。」

不用五年就獲利後發先至,今年營收拚翻倍

之前,晶碩做隱形眼鏡,大家說不可能。但它看到這個產業還不夠自動化的缺口,找來和碩、景碩擅長光學和機械方面人才,重新打造設備和檢測儀器,改變過去人工檢測的遊戲規則,比起同樣登錄興櫃的優你康,自動化設備仍無法順利導入製程,前年慘賠超過兩億元,晶碩稅後淨利率達七‧八%,開始穩定獲利。

自己做門市的道理亦然。當隱形眼鏡開始朝瞳孔片等流行品發展,晶碩知道唯有親自掌握顧客喜好,才可能勝出。

「太內行恐怕做不起來,要有點外行才敢衝,什麼都不懂,才會去想怎麼做會成功。」郭明棟說。

他口中的太內行,指的是傳統做光學、隱形眼鏡起家的業者們,二十多年來,都習慣用人工一片一片檢測隱形眼鏡,未料到,一夕之間,產業會被擅長大量製造、生產的電子業顛覆。

當同業擔心市場變成紅海,郭明棟說,機會永遠都在,創業不要怕當老二、老三,重點是做到「不一樣」,自然會帶領你後發先至。這,就是對手連虧超過十年,晶碩卻不用五年就獲利,二○一五年營收還可望翻倍的秘訣。


電子代工做隱形眼鏡 它品牌紅最快  
 

 

你想創業,該產業卻被四大品牌囊括八成全球市占率,僅剩的兩成機會,還得跟超過二十家業者一起競爭,此時,你會選擇放棄,還是堅持下去?

五年半前,和碩聯合科技子公司晶碩光學選擇的是後者,這讓它在二○一四年十二月三十日登錄興櫃時,首日股價漲幅達一○四%,成為隱形眼鏡類股中最亮眼者。

現在,晶碩已經打敗博士倫、酷柏、視康三大國際品牌,擠進台灣市占率前三名,連股王大立光花了快十年投資的星歐光學,都不是它的對手。

二○○九年,本業為筆電、手機代工的和碩與旗下印刷電路板大廠景碩共同轉投資晶碩,跨足隱形眼鏡產業,但市面上除了嬌生等國際大廠,還有成立逾三十年的本土業者F-金可、生技類股股王精華光學,晶碩做為門外漢,這項嘗試,並不被看好。

「大家都覺得不務正業,做電子的去搞這個??。」晶碩執行長郭明棟回憶。

不怕當異類,卻是它後來居上的關鍵。

比起大立光有光學背景,精華光學有隱形眼鏡代工優勢,生產印刷電路板的公司卻進入這個產業,自然引起非議。

因為一開始,晶碩竟選擇自己開門市,這是連股王大立光當時都不敢做的事。

不走寄賣的傳統路燒錢開門市,回頭客近九成

台灣業者賣隱形眼鏡,若開發自有品牌,大多進駐眼鏡行,再從營收中支付兩成到三成佣金,好處是節省通路建置、經營成本,「自己開門市的話,每個月要幾百萬投資,誰花得起?」一位業界人士說。

這確實是很燒錢的投資,以目前晶碩擁有逾四十家門市計算,一個月光租金、人事各項開銷,就得燒掉快一千二百萬,以二○一四年上半年為例,其營業費用率就高達四四‧五%,是精華光學的近五倍。

但晶碩卻是這樣算這筆帳的,若走傳統通路,「你只是one of ten(十個中的一個),眼鏡行也不見得會幫忙賣,」郭明棟這麼說。

更重要的是,這投資可以從降低的庫存管理費用來抵,進一步換來的顧客情報,與曝光的品牌效應無價。

和碩內部分析,隱形眼鏡的庫存管理比手機還複雜,除了每二十五度區分為一種規格,加上散光、彩色片、不同材料……,產品組合達數百種,還得配送到全台近千家眼鏡行,雖然業者會針對常見度數大量鋪貨,如果是特殊產品,只能建議顧客先訂貨再取貨,卻很難避免有人因為買不到產品,改到別處消費。

晶碩選擇建立直營通路,四十多家門市互相支援庫存反而簡單,省了庫存成本。而且,顧客上門時,若有任何狀況都能直接向門市人員反映,做為開發新產品參考。

郭明棟笑說,像一盒六色的限量「馬卡龍」系列,豹紋、愛心等特殊款式,都是顧客提供的點子。

目前,晶碩會員回購率將近九成。好處還不只如此,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生活與生醫組副組長張慈映說,比起一般代工業者習慣開發標準品,透過與顧客接觸,更能將意見反饋到研發流程,改善產品、爭取代工訂單。

雖然一開始連虧四年,但是到了二○一三年底,門市數逼近四十家之後,全年度就開始獲利,經濟規模建立起來了,對手若想要追上,至少得再花五年時間。

現在,晶碩挾著品牌氣勢,又走入全台門市數超過四百家的屈臣氏通路。

敢走通路的創新路當化妝品賣,開架設櫃位

「不要像一般硬邦邦的隱形眼鏡,我們把它弄得像化妝品,名字還像法國品牌……。」珠光黃色、粉紅色包裝,正面完全不見「晶碩」、「PEGAVISION」字樣??,郭明棟解釋,過去大多在台北捷運站內設點,業務難以拓展到中南部,於是,從去年底開始和屈臣氏合作,設立開架式櫃位,把隱形眼鏡當化妝品賣。

一個門外漢,為什麼敢闖進外界認為已經成熟的市場?還敢嘗試新的通路賣法?況且,通路,過去總是台灣電子產業做品牌最常失敗的關卡。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接受訪問的時候曾這樣回答:「不要人云亦云。」

不用五年就獲利後發先至,今年營收拚翻倍

之前,晶碩做隱形眼鏡,大家說不可能。但它看到這個產業還不夠自動化的缺口,找來和碩、景碩擅長光學和機械方面人才,重新打造設備和檢測儀器,改變過去人工檢測的遊戲規則,比起同樣登錄興櫃的優你康,自動化設備仍無法順利導入製程,前年慘賠超過兩億元,晶碩稅後淨利率達七‧八%,開始穩定獲利。

自己做門市的道理亦然。當隱形眼鏡開始朝瞳孔片等流行品發展,晶碩知道唯有親自掌握顧客喜好,才可能勝出。

「太內行恐怕做不起來,要有點外行才敢衝,什麼都不懂,才會去想怎麼做會成功。」郭明棟說。

他口中的太內行,指的是傳統做光學、隱形眼鏡起家的業者們,二十多年來,都習慣用人工一片一片檢測隱形眼鏡,未料到,一夕之間,產業會被擅長大量製造、生產的電子業顛覆。

當同業擔心市場變成紅海,郭明棟說,機會永遠都在,創業不要怕當老二、老三,重點是做到「不一樣」,自然會帶領你後發先至。這,就是對手連虧超過十年,晶碩卻不用五年就獲利,二○一五年營收還可望翻倍的秘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327

格隆匯“珍珠白菜系列之三”:中國電子(0085.HK)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282

本帖最後由 股語者 於 2015-2-1 17:49 編輯

格隆匯“珍珠白菜系列之三”:中國電子(0085.HK
格隆

一、序:為何推出“珍珠白菜”系列?

何謂珍珠白菜?我們的理解,從價值角度,長期(一年周期)低估50%以上。

我們已經連續推出了格隆匯“珍珠賣了白菜價”之“珍珠白菜系列”:
系列之一:合生元(1112),上上周推出,截止今日,股價上升13.23%;。
系列之二:綠色動力環保(1330)。上周推出,截止今日,股價上升5.5%;

本周,我們推出系列之三:中國電子(0085)。

未來我們會陸續推出之四、之五……,敬請關註

為何要推出“珍珠白菜系列”?

格隆先說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買櫝還珠”的故事,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文言文非常容易懂,所以格隆原文抄錄與此: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很多人讀這個故事,會以為那只是一個虛擬的寓言故事,其實不然:在證券市場,無時無刻不在上演著買櫝還珠的故事。羊群心理和羊群效應是這個市場上絕大多數人的悲哀與宿命。這個市場上絕大多數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與勇氣,多數時候,他們會去到一些貌似信息量巨大,但實際是充斥著口水的網站和集體,追尋著“羊群的安全感”,樂於也習慣於被身邊“多數人”的看法與觀點所裹挾,所綁架,循環往複地重複著“買櫝還珠”的動作,即使傷痕累累亦樂此不彼,且渾然不覺。

這正如查爾斯•麥基的名言:“人…不但集體思考… 也會集體瘋狂… 但只會各自慢慢地回複清醒。”

如果你能獨立思考,你會發現,“集體”是個多麽可怕的詞,無論是在投資中,還是在人類社會。

我們要做的,就是發現這些被“羊群”遺棄、埋沒甚至踩踏的珍珠。做到這些並不是那麽難:只要你象非洲草原上狩獵的獅子一樣,有足夠的冷靜、獨立思考、以及蟄伏耐心,再加上那麽一點點運氣就好了。

耐心很重要。其實多數“羊”內心里都清楚知道他手里拿的只是一個盒子,一個身邊人都說好,但其實徒有其表的盒子。珍珠其實在腳下踩著。但身邊人都說腳下的珍珠不值錢,賣的是白菜價,而且會一直賣白菜價。

但實際情況當然不是這樣。記得格隆一直推崇的戴望舒的那首詩“偶成”嗎:
好東西都決不會消失
因為一切好東西都永遠存在
它們只是像冰一樣凝結
而有一天會像花一樣重開

格隆匯藏龍臥虎,最關鍵的是:我們這個群體都在獨立思考!
我們力圖鼓勵這些善於獨立思考的高手發掘和提供可能的埋藏珍珠——當然,會員不是上帝,格隆無法保證他們看中的一定是一顆珍珠,而不是一粒沙子,所以您需要自己去做進一步的甑別與研究。如果您對我們的“珍珠白菜”系列有任何感悟或者心得,或者您自己發現了賣白菜價的珍珠,請聯絡格隆。格隆個人微信號:GURU-HK

今日2015年2月1日,我們分享格隆對疑似珍珠中國電子(0085.HK)的分析。最新收盤價1.78元——特記錄在案。

是為序——格隆



二、大鵬一日乘風起
這部分是複習過去的老文章。格隆在2014年9月18日晚首次解剖中國電子(0085,文章具體內容就是這篇《大鵬一日隨風起》——如果時間有限,您可以略過這部分內容,直接跳到後面讀第三部分內容。

但在過渡到讀第三部分之前,格隆強烈建議大家還是先閱讀大鵬一文——如果能用一點時間換來真正價值,何樂而不為?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四個多月,格隆認為,大鵬一文中的主要邏輯沒有任何需要修正的地方。而且沒有大鵬一文的基礎,讀者也無法理解本文後面第三部分最關鍵的內容。

I、先看一則九月的新聞——行業大風起兮!
報載,超千億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即將問世,“大家稱之為‘大基金’”。消息人士稱,根據國務院要求,十一之前,基金公司要完成註冊手續,十月底之前,公司完成註資。

2014年6月24日,工信部經國務院同意正式發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加快推進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綱要》保障措施前三條指示為:成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小組、設立國家產業投資基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家就在醞釀這件事。由工信部高層領導牽頭推動‘大基金’公司成立,基金總額最初計劃約1200,最近又增至1250億。”上述消息人士介紹,目前公司有十個左右的國字頭發起人,國開金融、財政部將註資700億至800億,其余的發起人還有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CEC)、紫光通信、亦莊國投、中國移動等等。基金公司下一步還會將向更多社會資本開放。一位工信部內部人士曾介紹:“以中央財政資金為引導,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主要吸引大型企業、金融機構及社會資金。國投基金起引導作用,以1:9或更高的杠桿撬動社會資本投入集成電路產業。”也就是說,“大基金”或能撬動萬億資本投入到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中。

這是有史以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最大手筆。

早在1996年,國家批複了建設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生產線的項目,由國務院和上海市共同出資約50億人民幣啟動“909工程”。該投入資金超過中國1996年之前所有在集成電路產業上的總投資額。其後,國務院曾在2000年和2011年先後出臺了《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幹政策》、《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幹政策》,也就是國發[2000]18號文件、國發[2011]4號文件。最近幾年,科技部、工信部每年都會有核高基專項、編號為01-03的重大專項立項支持集成電路產業,專項資金由國家財政撥款、地方財政撥款和企業自籌幾部分組成。

這些措施並沒有緩解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落後的狀況。根據中國信息產業商會消息,2013年全球集成電路設計公司中,前十名無中國大陸企業

此外,根據海關總署統計,2013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總額2322億美元,超過原油2196.5億美元的進口額。多年來,集成電路與原油並列為中國最大的兩宗進口商品。

工信部副部長楊學山在解讀《綱要》時稱:“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還十分弱小,遠不能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國家信息安全、國防安全建設需要。”


II、你家的門鑰匙不能一直捏在別人手里——除非那人是你女朋友
我們需要重新回顧一下上面新聞中的兩個核心要點:
(1)、多年來,集成電路與原油並列為中國最大的兩宗進口商品;
(2)、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還十分弱小,遠不能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國家信息安全國防安全建設需要;

花錢也就罷了,最關鍵的是,花錢買不來安全。集成電路就是互聯網時代的門鑰匙,是所有電子系統和互聯網系統入口的護照很明顯,你家的門鑰匙不能一直捏在別人手里,除非那人是你女朋友!而以環球政經環境看,中國似乎是沒有女朋友的。那好了,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力更生,以當年發展原子彈的精神,拿下集成電路這塊硬骨頭。

以格隆的理解,從某種意義上說,當前就算沒有原子彈,中國也是安全的。但如果沒有集成電路這把門鑰匙,我們在別人面前就基本是沒穿衣服的裸體者:我們所有的機密在集成電路設計者面前是一覽無余的

誰有能力拿回這把高精尖的鑰匙?在中國掰著腳趾頭都能數得出來:目前在集成電路領域全國綜合實力最強大的就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CEC)與清華紫光集團。紫光集團先後於2013年7月向在美國上市的芯片設計公司展訊發出收購要約並於13年12月成功私有化了展訊,收購金額17.8億美元;2013年11月,紫光向大陸另一家芯片設計公司銳迪科發出9.1億美元的收購要約,並於2014年7月19日完成私有化。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CEC)是另一家中國電子信息領域的航母級公司,也最有實力和能力整合中國集成電路產業。2013年,CEC在財富500強中排名395位,年收入1938億。CEC旗下控股上海華虹集成電路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華大集成電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貝嶺股份有限公司等國內元勛級集成電路企業,是國內唯一涵蓋設計、制造、封裝、測試、EDA工具和工藝研發等集成電路完整產業鏈的企業。


III、蛛絲馬跡與投資線索——誰是行業大風的真正受益者?
我們感興趣的永遠是投資研究機會。誰是這場國家級大風的真正受益者?格隆梳理了整個產業鏈的邏輯與蛛絲馬跡,最後的看法:極可能是中國電子(00085)。

下面格隆完全依照公開信息,來給大家層層抽絲剝繭,直抵內核。

在紫光集團切入芯片領域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ChinaElectronics Corporation, 簡稱CEC)基本就是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的代名詞。作為國資委直屬的央企,CEC旗下目前控股的上市公司就多達16家,其中A股11家、港股5家(具體目錄,大家可以在CEC官方網站上查看)。2013年開始,市場上就流傳著關於CEC旗下資產重組的種種猜想。但由於此次資產重組的權力高度集中於集團層面,市場上對CEC重組的具體方案都只是霧里看花。不過可以肯定的是CEC從2013年就開始了資產重組的動作。這一點在今年兩會的時候CEC總經理劉烈宏已經給出了明確的回答:“考慮到CEC業務結構布局和證券化率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集團內部確實在推進資產重組。集團對此次資產重組的總基調是,將旗下的二級企業都成為業內具有競爭力的專業子集團,將專業子集團實現整體上市。

進入2014年,CEC旗下上市公司重組的節奏似乎正在加速,CEC旗下的上市公司經常因重大事項而停牌。2014年,CEC旗下貴州中電振華信息產業有限公司先後整合成都華微電子、收購蘇州盛科網絡等兩家芯片公司,並設立合資公司實施CPU芯片建設。與此同時,母公司CEC則聯合浦發科投收購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服務器芯片公司瀾起科技,CEC集團整合集成電路產業的速度明顯在加快。從A股的中廣電通(600764)、長城開發(000021)和長城電腦(000066)到港股已經退市的長城科技股份,一直到最近的南京熊貓AH股(600775,00553)因為控股公司熊貓集團股權重組而雙雙停牌。這些事件在點燃市場熱情的同時也讓投資者眼花繚亂:CEC資產整合思路到底是怎樣的?最值錢的芯片設計資產會以哪個公司作為整合平臺?

格隆先帶大家看看CEC旗下的主要設計類資產。CEC的五大產業板塊當中,集成電路與關鍵元器件居於首位,也是最具技術含量與高附加值的部分。在2013年,CEC旗下有三塊集成電路設計的資產(見下圖一),分別是:
(1)、港股中國電子(00085)(旗下北京中電華大電子設計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電華大);
(2)、上海華虹集成電路設計公司(簡稱上海華虹,註意要與近期來港招股的華虹半導體區分開。上海華虹集成電路是設計公司,華虹半導體是代工廠);
(3)、A股上市公司國民技術(300077)。


圖一:CEC旗下集成電路設計資產分布

2013年9月25日,國民技術公告稱中國華大通過協議向7位自然人轉讓其持有的國民技術27.5%的股權,標誌著CEC放棄國民技術這一平臺。當時CEC給出的解釋是避免旗下做同樣業務的平臺相互競爭。其實市場已經預計到CEC將會整合旗下集成電路設計平臺,放棄國民技術應該就是其中一步:格隆的理解,因為CEC並不是控股國民技術,就只好放棄這一平臺。當時市場上普遍預期CEC將會把中電華大與上海華虹這兩個中國最牛的芯片設計平臺全部整合進上海貝嶺(600171),而全資擁有中電華大的中國電子(00085)2013年8月收購貌似與集成電路設計無關的電子信息產業園資產,也讓市場更加確信最後的整合平臺是上海貝嶺,直到最近的一些事件,讓格隆意識到港股的中國電子(00085)才最有可能是CEC整合旗下芯片設計資產的平臺


Iv、中國電子(0085)——大鵬一日乘風起?
中國電子(00085)引起格隆註意的起因是今年以來的兩次融資。第一筆融資是2014年1月10日,中國電子通過債權融資27.5億人民幣。債券將於2017年1月16日到期,年利率為4.7%。市場有部分投資者認為這筆融資的目的只是為了完成中電科技的收購(這里格隆補充一下,中國電子在2013年8月18日與CEC旗下另外一家公司中電科技簽訂收購協議。中電科技的主營業務為電子信息產業園。正是因為這個收購協議,才會有很多投資者認為CEC會把中國電子旗下的芯片設計資產中電華大剝離出去,使中國電子變成一家只經營電子信息產業園的公司。但是這個判斷的一個邏輯缺陷是:收購中電科技的價格為6億人民幣,中國電子為何要發27.5億人民幣的債券

中國電子的第二筆融資就讓格隆更確定自己的判斷。2014年9月17日,中國電子停牌,晚間發布公告稱向不少於6名股東配售3.38億股,占擴大後股本16.67%,配股價為1.63港幣,比前日收盤價折讓15.1%。公告稱此次配股募集資金5.51億港幣將用作公司的一般運營資金和現有業務在未來的發展。而公司的現有業務只包括兩塊:集成電路的設計及銷售,和電子信息產業園。既然公司配股籌集資金是為了繼續發展集成電路業務和產業園業務,最直白的解讀,也就意味著集成電路業務或者說中電華大不會被剝離出上市公司。符合邏輯的潛臺詞就是:中國電子(00085)會變成CEC整合集成電路設計資產的平臺!

下面格隆把這些公開信息成體系,有邏輯的梳理一下,來驗證自己的判斷:
(1)華虹半導體已開始在香港路演招股,顯示CEC整合相關資產的方向明顯是盯向更開放、更國際化的香港,而非大陸。(格隆解釋一下,華虹半導體是做芯片代工制造的,類似臺積電、臺聯電以及香港上市的0981中芯國際,屬於超重資產行業,一條芯片代工生產線投資動輒幾十億上百億都很普通,而上海華虹、中電華大則是輕資產的上遊設計公司);

(2)如果中電華大不從中國電子中剝離,那麽CEC整合集成電路設計平臺,就只能將上海華虹註入中國電子——只能有一個平臺;

(3CEC在上海貝嶺里面只有27.8%的股權,而CEC在中國電子中的股權在這次配售之前是60%,配售之後是50%(相信配售的比例也是基於不能讓CEC失去控制權這個原則確定的)。在這樣的股權結構下,顯然CEC將旗下優質資產註入中國電子更為合理。

(4根據中國電子的公告,這次配股已經於9月25日完成。但是中國電子在9月26日的交易中成交量僅有2千萬股,證明參與配售的機構並沒有在拿到新股之後兌現利潤。短短五個交易日獲利40%還不兌現利潤,說明參與配售的機構對此次交易的預期收益率遠高於40%

(5)根據港交所最新的公告,已經披露了中國電子通過9月17日配售新增的一名大股東Senrigan Master Fund,持有中國電子8.87%。Senrigan Master Fund是黑石(Blackstone)旗下的一只基金。中國電子能說服這樣的國際頂級基金進入,想必背後有一個非常好的故事。而且此次配售之前,市場上對於此次配售幾乎一無所知,連格隆這樣的全球信息薈萃地都所知不多(以格隆匯目前遍及全球的會員基礎,市場上任何公司有大動作想逃過格隆的視野是有相當難度的,但中國電子這次配股就做到了)。這就說明公司只是私下很隱秘地找了很少的幾家機構,然後幾乎不用做太多說服工作,雙方就一拍即合,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中國電子配售對機構的吸引。香港這個市場很實在,如果是不好的故事,通常是經過數輪的路演,搞得市場上所有人都對公司的故事都耳熟能詳了,配售還沒有完成

(6中國電子從事的集成電路設計是一個高技術、高毛利、輕資產的業務中國電子上市近10年以來從未向市場融過一分錢。(中國電子是2005年借殼上市的,格隆特意在港交所網站翻閱了中國電子上市近十年的所有公告),2014年以來公司就兩次融資。根據公司2014年中報,公司賬面現金接近38億港幣(不是凈現金),而這已經是在完成中電科技的收購之後(根據公司公告,涉及6億人民幣的收購於6月26日完成)。加上此次融資的5.5億港幣,公司賬面現金已經高達43.5億港幣。此前公司歷史上賬面現金最多的時候也只有7億多港幣。

一個業務為輕資產,上市近10年來從未向市場融資,長期對市場愛理不理,想找到公司IR都難於登天的輕資產公司,囤積如此龐大數量的現金,所為何來

格隆的理解,大概率應該是為了後續的資產註入做準備。

根據上述完全基於公開信息的推理,格隆判斷中國電子(0085)最有可能是CEC整合旗下集成電路設計資源的真正平臺。之前梳理金融IC卡行業的時候,格隆就有提到過中國IC卡市場的六家芯片設計公司,分別是:中電華大、上海華虹、國民技術、同方國芯、上海複旦和大唐微電子。如果中電華大和上海華虹這兩家中國最牛的芯片設計公司能夠在中國電子(0085)旗下整合,那麽中國電子將占有IC卡市場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屆時,作為CEC旗下唯一的芯片設計平臺,中國電子成為一家百億級市值公司毫不過分。

當然,以上都是格隆依據正常邏輯,基於公開信息所做的推理,究竟CEC旗下的資產整合如何進行,還請投資者謹慎觀察,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三、從格隆首次解剖到現在,公司到底發生了些什麽事情?
I、過去四個月,公司發生了些什麽?
先看看過去四個月公司的股價走勢圖。


格隆在2014年9月18日晚首次解剖中國電子(0085(詳見上面第二部分《大鵬一日隨風起》一文)雖然時間已經過去四個多月,格隆認為,大鵬一文中的主要邏輯沒有任何需要修正的地方

在首次解剖中國電子之後,公司的股價華華麗麗的做了一次過山車。先是在短短一周的時間內沖到接近3港幣的高點,上漲超過80%,緊接著便是一路下跌,最近甚至跌破1.63港幣的配股價。

沖高回落,什麽原因?兩條:
1、公司管理層意誌(猜測);
2、市場風格原因;

市場風格是大家容易理解的。14年10月開始A股瘋牛行情啟動,抽水機效應使得大量遊資拋棄香港成長股轉戰A股金融股。14年10月開始到14年底,香港成長股一片狼藉

除了市場風格的原因,公司管理層意誌也是股價下跌的重要原因(特別說明,這個僅是格隆依據公開信息邏輯的猜測,僅供參考)。剛接觸投資的朋友可能會有些奇怪,怎麽會有公司管理層希望自己公司股價下跌呢?其實這種情況在市場上是非常常見的。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司管理層在給自己做股權激勵之前,希望公司的股價可以低一點,這樣就可以用較低的行權價發股權激勵(現在也有一家相當有潛力的公司的股價就因為這個原因被壓制著,格隆會在適當時機向大家介紹這家公司)。

但是中國電子的管理層希望壓股價不是因為股權激勵需要,而應該是出於另外的原因:
公司在14年9月17日以1.63港幣的股價完成配股之後,公司股價在短短半個月時間內暴漲80%,這會使得有關方面懷疑公司有賤賣國有資產的嫌疑

要知道這次配股的規模占到公司擴大後股本的16.67%,並不是一個小的數目。一旦有關方面(比如國資委)對公司有了這樣的質疑,公司後續的資產註入計劃就必定受阻。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公司管理層ya股價就變成了一個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

在這里,格隆也要檢討一下自己的一個失誤。就是沒有想到熱情的市場會在這麽短的時間內把股價推升至一個公司管理層無法接受的高度。公司在15年1月23日發出的盈利預警,將公司壓股價的意圖表現到了極致。這次詭異的盈利預警和之後更加詭異的股價表現應該如何來解讀,格隆來細細剖析。


II、詭異的盈利預警和更加詭異的股價反應
2015年1月23日晚,中國電子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突然向市場丟下一顆年度業績預警40%到50%的重磅炸彈(日軍偷襲珍珠港?)。格隆現將公司這次盈警公告關鍵內容原文摘錄如下。

本集團預期,與截至2013年12月31日止年度相比,截至2014年12月31日止年度之歸屬於本公司權益持有者之綜合溢利將會減少約40%至50%。該溢利預期減少之主要原因如下:
(i)於截至2013年12月31日止年度,本集團出售其於一間合營公司(廣西中電未來投資置業有限公司)之50%股本權益錄得約120百萬港元一次性收益;及

(ii)為支持本集團業務擴充及發展,本公司於2014年1月發行本金總額為人民幣2,750百萬元之2017年到期無抵押4.70%債券,因而導致本集團截至2014年12月31日止年度之融資成本-淨額,與截至2013年12月31日止年度比較有所增加。


很拗口,不太好讀懂,對不對?拗口就對了:多數大陸投資者都會有這種煩惱:香港用的同樣也是中文(繁體),但90%的公告無比生澀難懂。沒個起碼4、5年的香港投資經驗,你說你能看懂大多數香港上市公司的公告,格隆確定你一定在吹牛

85的這份公告,字面還算容易理解,問題的關鍵在於:如果你單純從字面理解,你就一定理解錯了——你會認為公司盈利大幅倒退,你的第一反應一定是撒腿就跑。

格隆也不例外,看到公告的第一反應是大吃一驚,但資本市場這些遊戲,想模糊格隆的眼睛,還真沒那麽容易。

格隆心頭隨之而來的便是幾個顯而易見的疑問?
(1)             一個處在上升行業中,經營一切正常的公司盈利倒退50%,這個實在有點無厘頭,有點扯。即使是考慮了公司發債增加了財務成本,也不至於讓公司利潤有如此大幅的倒退。從公司2014年的半年報中,我們可以看到公司的融資成本凈額是3650萬港幣。因為公司14年的債券融資是在一月初做的,所以我們可以把融資成本乘以二來做一個簡單年化,全年增加的融資成本大概在7千萬港幣出頭。

(2)             公司提到2013年度,公司出售合營公司獲得1.2億港幣的利潤。但是從13年年報中,我們看不到有任何披露這筆收益的信息。在公司這次盈警公告之前的所有公告中,也查找不到這筆1.2億港幣一次性收益的信息。難道是公司之前的披露不充分所以我們才看不到這個信息?四大之一的普華永道的審計也會這麽草率嗎?

(3)             公司2013年年報中披露的盈利是2.4億港幣。如果這其中還包含了1.2億的一次性收益,難道公司2014年的主營業務盈利(也就是中電華大的盈利)只有1.2億港幣嗎?

更讓格 隆覺得驚奇的是隨後公司股價的表現。
盈警公告之後的首個交易日,也就是15年1月26日,公司股價大幅跳水,開盤後十五分鐘內跌幅就達到了13.5%。市場這個反應格隆覺得還是比較正常的。一家公司在市場毫無預期的情況下忽然發出一個業績倒退40%-50%的盈警,無異於晴天霹靂,股價當天下跌個百分之二三十也不意外。

但是神奇的事情很快發生了,在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之內出現了很多買單,毫不猶豫的接盤,硬生生的將股價拉回到基本不跌了(見下面的股價走勢圖)。是什麽人有勇氣在這麽大的利空消息之後果斷的接飛刀?

這一切的疑問和種種怪象在之後格隆與公司管理層的電話溝通以及其他渠道多方驗證之後,終於有了一個符合邏輯的解釋。



III、盈利預警的幕後真相
真相就是:公司通過貌似合理的會計手段硬是把本來的盈喜變成了盈警!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待格隆給你細細抽繭剝絲,數據說話,詳細解剖。

首先,這次盈警里面提及的13年有1.2億的一次性收入,這個根本就沒有包含在13年的年報之內(當然也從未單獨披露和公告過)!公司管理層表示,出售資產的行為是發生在13年下半年,但是公司收到這筆出售資產收益是在14年。所以披露13年年報的時候,這筆1.2億的收益並不包含在年報披露的2.4億港幣利潤之內。而在公司發布14年年報的時候,公司會對13年的年報進行重列。重列後的13年年報才會包含這筆1.2億的收益。也就是重列後的13年年報凈收益會在3.6億港幣左右(2.4億+1.2億。出售資產中間產生一些費用,因此可能略低於3.6億)。而盈警公告中所說的盈利倒退40%-50%是在重列年報後3.6億基數的基數計算的,而不是原來年報公開披露的2.4億的基數。也就是說,即使是公司業績14年真的倒退50%,也不會像市場之前理解的盈利變成1.2億這麽差。

第二,公司主營業務,也就是中電華大的盈利,在14年是有20%增長的。這樣的結果才符合行業的平均增速。也就是說中電華大14年的盈利在2.8億港幣的水平。如果我們將14年收到的1.2億收益就記在14年的賬上,那麽14年的盈利就變成了4億。再減掉7千萬的財務費用,14年的盈利就還有3.3億港幣。而13年的盈利則還是2.4億港幣。這樣正常來算,14年盈利就應該比13年同比增長接近40%,盈利大幅增長,應該盈喜,而不是盈警。

這就是格隆說的:通過會計手段硬生生把本來的盈喜變成了盈警。
看懂了嗎?
還是沒有?

格隆再給你做個簡單的加減法梳理,你就懂了:
1、13年公司年報公開披露的盈利是2.4——這主要就是由公司旗下核心資產中電華大貢獻的,里面並不包含公司2013年就已經處置,但在2014年才收到錢的一筆1.2億的一次性資產處置收益(這筆收益也從未在之前的任何公開信息中披露過。換言之,對投資者而言,根本就不知道有這筆1.2億的利潤存在);

2、集成電路行業處於上升周期中,正常公司旗下中電華大的盈利會有20%以上增長,公司2014年盈利應該在2.8億以上換言之,正常情況下,公司2014年業績應該盈喜20%

3、如果公司把這筆從未公告過,但在2013年就已經處理,2014年才收到的1.2億利潤做在2014年(這是正常的通行做法),公司2014年利潤會更豐厚,達到4(2.8+1.2),公司2014年就應該至少盈喜40%以上,其實是非常漂亮的一份報表;

4、但公司采取了這麽一種詭異的做法:重列2013年財報,把這筆2年前發生的,去年收到的,但從未公告過,市場完全不知情的1.2億一次性資產處置收益,硬生生加回到2013年的報表里。這樣2013年盈利變成了3.6億的基數(3.4+1.2),2014年正常2.8億主營利潤,扣除7千萬財務費用及其他雜費,可能只有1.8億左右,同比減少50%

這種做法有點類似大陸A股市場玩的一種叫“洗澡”的遊戲:洗洗更健康。但A股公司洗澡一般是撇帳,甩包袱,把各種費用、虧損等一股腦加在去年,明年輕裝上陣,數據就好看了。這種做法一般是沒什麽料,對未來增長也沒什麽信心的公司,是純粹的玩會計把戲。中國電子的洗澡不是甩包袱,而是甩利潤——把利潤強行扔回過去的年份——如果對未來增長和公司前景沒有足夠信心,是斷然不會,也不敢這麽做的
現在,您懂了?

經過上面的分析,你應該可以看到14年的盈利根本不像公告中所講的那麽差。甚至還非常的好——但如果你按照對2015年1月23日公告的字面理解,你是不是會發現自己完全理解反了?

弄懂了上面這些的同學們當然是敢在市場恐慌的時候果斷抄底了。格隆的理解,這次意外盈警下跌砸出來的大坑恐怕是抄底中國電子最後的鉆石坑


IV、公司好事將近,價值低估明顯
經過格隆這樣抽絲剝繭的解讀,我想上面這個結論應該大概率成立吧?
(1)第一個最簡單的判斷是:1.63的配股價是公司股價的一個大底了。這次幾乎是飛來橫禍的盈警,公司盈利倒退50%的消息,都沒有把公司股價砸到1.63 以下(開盤15分鐘的脈沖不算)。不知道後面還有什麽利空可以把公司股價再砸下去。

(2)公司股價已經被打回到配股價附近了,對有關方面(比如國資委)也算是有個交代了。最大的政治任務已經完成。

(3)通過這次盈警,真正弄懂了底牌的同學們已經在這次盈警公告後撿到了便宜的籌碼。這些人恐怕也不希望股價再下跌了

(4)公司的基本面足夠支持目前股價,估值便宜到不忍直視。就算不考慮資產註入,不考慮在手的43.5億的龐大現金,只考慮核心資產中電華大14年約2.8億港幣的利潤,公司目前的估值也就是給了華大2014年12倍的PE。其他所有的產業園業務、凈現金全部白送。而A股同行業公司同方國芯、國民技術動態估值都在50倍以上。就連香港市場與85完全不在一個檔次的上海複旦2014年PE都有17倍。中國電子可是集成電路這個行業的絕絕對對的國家隊龍頭,這樣的估值,對得起國家隊龍頭的地位嗎?

(5)這次盈警的事情,使得公司股價一度打破14年的配股價1.63港幣,據說使得當初參與配售的機構投資者非常不滿。這其中很多是很有背景的機構,比如黑石(Blackstone)旗下的Senrigan MasterFund,通過14年配售已經成為持有中國電子8.87%的大股東,應該對公司決策有相當的影響力。在這些股東的壓力下,公司必須加速資產註入進度。格隆匯的一些朋友了解到的消息是公司已經在與一些投行進行接觸(這個是格隆匯朋友們的信息,不確定真偽,大家參考)。

(6)公司這次把14年的業績基數做低,也意味著15年業績增長將非常有保障。我們不妨簡單計算一下。15年中電華大的盈利應該有3億港幣左右。如果華虹集成電路順利註入,又增加了1億港幣的利潤。15年公司的產業園資產也將盈利,預計這部分利潤也在1億左右。再減掉1個億的融資成本(如果15年收了華虹,就會減少賬面現金,會導致利息收入減少,凈融資成本增加),就是4個億港幣左右的利潤——這個利潤,2014年同比增長超過120%,對應公司目前估值只有8倍左右


簡而言之:對公司而言,萬事俱備,好事將近!
你問沖鋒的集結號何時吹響?天知道。

格隆匯原創出品,必屬精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230

電子元器件:智能視頻大時代的投資機會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297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2-3 08:42 編輯

電子元器件:智能視頻大時代的投資機會
作者:安信證券 趙曉光 鄭震湘 邵潔


投資要點:
下一個五年?消費電子符合五年周期規律,1994-1999年臺式機,1999-2004年功能手機,2004-2009年液晶電視和筆記本電腦,2009-2013年智能手機,先後進入滲透率快速提升的黃金發展階段,造就一批偉大公司。智能手機浪潮之後,關於下一個五年是什麽,可穿戴?智能家居?汽車電子?存在較大分歧。

消費者才是根本決定因素。過去二十年科技產業的興衰起伏中,消費者是產業發展的根本決定因素。科技產品致力於滿足人的六大需求:娛樂、辦公、社交、支付、教育和醫療。以當前最熱的教育和醫療需求為例,深度分析我們發現,目前的所謂互聯網教育和醫療模式,實現的不過是人和內容的連接,並未實現學生和老師、病人和醫生的連接,實現的僅僅是教育和醫療信息化,而非虛擬教育和虛擬醫療。而阻礙這一閉環服務體系形成的根本是視頻。過去五年的互聯網是基於文字和語音的發展,未來五年,視頻大時代到來。

互聯網專家論述:虛擬顯示的兩點價值。其一,互聯網最值錢的服務是社交服務,是人和人的連接交互;其二,目前互聯網的最大的問題是碎片化,無法進行沈浸式的信息過濾、搜索和提取。

視頻的核心價值是人和人的連接,而非人和內容的連接。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的教授們正致力於圖片分析和視頻處理技術。美國科技巨頭們也將下一個戰爭聚焦於視頻。為什麽社交企業Facebook收購頭盔龍頭Oculus,為什麽谷歌上周宣布引入蘋果iTouch團隊重整谷歌眼鏡,為什麽微軟的最新產品是虛擬顯示,為什麽蘋果整合醫生和醫療資源並可能通過電視實現?因為,只有視頻,才能實現人和人連接帶來的爆發力和社交粘性。

智能視頻大時代正在到來,而中國企業則借助全新的機會站在大風口,切入全球創新前沿。機會在四個方面:

1、虛擬顯示,下一代計算平臺。虛擬現實,提供身臨其境的虛擬顯示體驗;增強現實,將虛擬物體和信息疊加到現實世界畫面,達到超越現實的感官體驗。虛擬顯示順應科技產品小型化、隨身化的發展趨勢,最終將縮小體積至眼鏡大小,微投影技術將全面應用。虛擬顯示設備將成為PC、智能手機之後下一代計算平臺。除了頭戴式頭盔和智能眼鏡以外,軍工和汽車市場也都將打開。我們判斷Facebook和索尼產品都是歌爾聲學獨家,歌爾聲學在下一輪科技行業競爭走在全球第一。微投影層面,看好利達光電。

2、顯示屏與光學。電視的價值將重估,基於內容的視角,智能電視很難成功;基於社交連接視角,電視的換機潮將開始。按照我們《電子智造3.0:材料和設備共舞》報告的論述,中國電子產業在過去五年模組時代後進入材料和視頻時代,光學材料進口替代和創新是兩類機會。看好利達光電鍍膜技術增強顯示效果,利達光電和金龍機電合作參與光學材料創新。聚飛光電、康得新、東旭光電、深紡織等面板供應鏈廠商由模組向材料切入。

3、要將人和人連接,攝像頭不可缺少。雙攝像頭成為今年明確趨勢,雙攝像頭像人的眼睛一樣更智能化。供應鏈中金龍機電、得潤電子、晶方科技、碩貝德等將受益。運動、家庭各類新型互聯網攝像頭興起。

4、視頻運營。不管硬件采取什麽形態,圍繞視頻數據的分析、處理、壓縮和傳輸最重要,大數據和雲計算是核心支撐,後續運營收益成為商業模式的核心。海康威視、大華股份、東方網力等將獲價值重估。從樂視網和海康威視合作,一方面可見樂視網從點對多播放向點和點連接的轉型,另一方面可見海康威視視頻運營價值的稀缺性。歐比特收購的鉑亞信息擁有智能分析、視覺分析、行為模式識別和數字圖像分析技術,可對視頻進行改良和分析。公司視頻分析技術還將和衛星運營結合,實現衛星大數據的未來。

基於技術的稀缺性和領先性,首推六家公司:海康威視、歌爾聲學、利達光電、金龍機電、歐比特、大華股份。(水晶光電涉及微投影和顯示屏,因投行項目不做表述)

風險提示:新產品推廣不達預期,市場風格切換,系統性風險

1.互聯網專家看虛擬顯示
在展開我們正文之前,先引用我們上周邀請的知名互聯網戰略專家對虛擬顯示的深刻解讀。

虛擬顯示最重要的兩點價值:其一,互聯網最值錢的服務是社交服務,虛擬顯示提高人和人連接實現社交;其二,目前互聯網的最大的問題是碎片化,無法進行沈浸式的信息過濾、搜索和提取。

現在微信解決不了眼神級別的臉對臉的交流,這是高質量的交流。比如虛擬教育,一個老師在上面講課,下面幾十萬幾百萬個學生都覺得老師在對他講課。現在最值錢的教育班是小班上課,這才是真正的虛擬教育,是虛擬顯示最值錢的地方。如果虛擬教育不能互動的話沒有意義,他跟電視大學沒什麽區別。還有一個就是社交。信息獲取的下一代是人工智能,目前信息獲取還停留在人肉搜索階段,大量無效信息。如果上升到人工智能,可以篩選高質量信息。微信通過人工智能實現信息排名。上一代99年互聯網發展,估值排名最高的是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要解決信息大量化後如何找到有用的信息問題。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又分散了,比如你去吃飯就去大眾點評,垂直化和分散化。信息永遠是分分合合的過程,後面信息聚焦過程中,虛擬顯示作為一種基礎技術,去解決虛擬教育、社交、工作、醫療,以及拓展人的能力。最簡單的是證券行業參加券商策略會和調研,策略會很多人很想去,但一懶就不去了,券商每次舉辦策略會花很多錢,但由於沒有人過濾信息,參加的人也浪費不少時間和精力去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虛擬顯示未來是基礎性技術,用在很多行業,這是它厲害的地方。他會解決很多基礎服務的應用。在此基礎上,實現信息最大化的價值利用。如果有一種技術讓你覺得穿越時空的感覺,這種技術是值得投資的。有兩種技術值得投資,一種是現在看起來很像玩具,根本沒有用,還有一種是看起來遙不可及,比如去太空居住這些。這兩種技術一個在上面,一個在下面,最牛的公司在這兩極,大多數公司在中間做正常生意。比如Oculus,很多人把他當作遊戲附件,但其真正價值是虛擬社交、教育、醫療等。這幾年我看到這麽多項目和技術,唯一有興奮感的就是Oculus。體積大、發熱等問題都不是問題,它給你看到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3D的跨時空世界,在眼睛上做文章是特別重要的。比如Oculus提供上海的體驗者和紐約體驗者交換身體,以他的視角帶幾萬人去體驗紐約,體驗CES。看起來是一個簡簡單單很小的應用,完全顛覆傳媒,顛覆社交。背後商業空間非常大。比如你會身臨其境體驗過山車的現場感,讓虛擬東西真實化,可想象空間很大,這是投資人最喜歡的。可以看清楚未來三五年大趨勢。

北京不少產業人都在做,雷軍也在投資。技術上並不複雜,陀螺儀,帶寬,技術能力都不是問題。馬上會產生內容產業鏈,GoPro看起來不應該那麽值錢,但GoPro是極客提供的內容世界,創意和背後的內容產品,是很難實現和聚合的,GoPro的估值是背後的探險家們實現的。Oculus帶來的身臨其境感覺,會帶來內容的無限想象,比如安信電子分析師帶你去CES,帶你去矽谷。探險家帶你去南極,去大峽谷,帶著你跳傘,這種讓人激動的用戶體驗是可以快速推動的。手機現在弄來弄去,空間已經不大,大家會轉向內容的實現。誰如果把這些沒有生命的賦予生命,賦予內容,賦予可能性,這種社交價值前景很大。

現在大量sensor技術已經實現,但sensor帶來的體驗還沒能實現。現在做sensor的都是理工男,理工男對應用不敏感。蘋果牛在他是文藝青年領導的科技公司,大多數公司是理工男領導。比如那些新型震動馬達,在很多科技公司,老板會問放這麽貴的馬達幹什麽用,老板只關心多放一塊錢的技術能否多賣兩塊錢。蘋果成功在於有跨界能力,能以供應鏈的方式使得投入超額回報。這是巨大的門檻,現在深圳這麽強大的制造能力,要抄一個iphone做出來比蘋果賣的價格還貴。軟的東西是無法抄襲的。專利和內容設置又是兩道防火墻。這不僅是蘋果,而且是Facebook的Oculus未來的價值。

沈浸式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麽現在很多人電腦手機都可以看電影,還要去電影院看,因為手機電腦上很容易被打斷,但是去電影院時間、空間、花費又有限制。因此虛擬顯示首先顛覆的是影視行業。移動互聯網把你的時間大量碎片化後,哪個東西像微信一樣讓你有殺傷力的用戶體驗?微信沒有取代微博,但微博的時間都被微信拿走了。虛擬顯示在改變你的信息獲取方式上易如反掌,它能帶來沈浸式的用戶體驗,這是碎片化的反面,讓你不知不覺沈浸其中達幾個小時,這是Oculus的稀缺性和價值。今天我們聚會,大家必須通過各種方式讓肉身來到現場,必須通過手勢、眼神、表情交流才能達到交流效果,才能保持專註。為什麽互聯網大力發展後電影院反而起來了,因為在互聯網時代比如你看一個報告,會被各種雜亂信息打斷,電影院提供沈浸和專註。一旦沈浸進去,就有大量想象空間,比如虛擬化社交、娛樂、工作、教育、醫療、購物等等。以上就是Oculus和虛擬顯示的未來!

2.視頻,下一個五年
下一個五年?消費電子符合五年周期規律,1994-1999年臺式機,1999-2004年功能手機,2004-2009年液晶電視和筆記本電腦,2009-2013年智能手機,先後進入滲透率快速提升的黃金發展階段,造就一批偉大公司。智能手機浪潮之後,關於下一個五年是什麽,可穿戴?智能家居?汽車電子?存在較大分歧。

消費者才是根本決定因素。過去二十年科技產業的興衰起伏中,消費者是產業發展的根本決定因素。科技產品致力於滿足人的六大需求:娛樂、辦公、社交、支付、教育和醫療。以當前最熱的教育和醫療需求為例,深度分析我們發現,目前的所謂互聯網教育和醫療模式,實現的不過是人和內容的連接,並未實現學生和老師、病人和醫生的連接,實現的僅僅是教育和醫療信息化,而非虛擬教育和虛擬醫療。而阻礙這一閉環服務體系形成的根本是視頻。過去五年的互聯網是基於文字和語音的發展,未來五年,視頻大時代到來。
視頻的核心價值是人和人的連接,而非人和內容的連接。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的教授們正致力於圖片分析和視頻處理技術。美國科技巨頭們也將下一個戰爭聚焦於視頻。為什麽社交企業Facebook收購頭盔龍頭Oculus,為什麽谷歌上周宣布引入蘋果iTouch團隊重整谷歌眼鏡,為什麽微軟的最新產品是虛擬顯示,為什麽蘋果整合醫生和醫療資源並可能通過電視實現?因為,只有視頻,才能實現人和人連接帶來的爆發力和社交粘性。

視頻大時代正在到來,而中國企業則借助全新的機會站在大風口,切入全球創新前沿。機會在四個方面

1、虛擬顯示,下一代計算平臺。虛擬現實,提供身臨其境的虛擬顯示體驗;增強現實,將虛擬物體和信息疊加到現實世界畫面,達到超越現實的感官體驗。虛擬顯示順應科技產品小型化、隨身化的發展趨勢,最終將縮小體積至眼鏡大小,微投影技術將全面應用。虛擬顯示設備將成為PC、智能手機之後下一代計算平臺。除了頭戴式頭盔和智能眼鏡以外,軍工和汽車市場也都將打開。我們判斷Facebook和索尼產品都是歌爾聲學獨家,歌爾聲學在下一輪科技行業競爭走在全球第一。微投影層面,看好利達光電。

2、顯示屏與光學。電視的價值將重估,基於內容的視角,智能電視很難成功;基於社交連接視角,電視的換機潮將開始。按照我們《電子智造3.0:材料和設備共舞》報告的論述,中國電子產業在過去五年模組時代後進入材料和視頻時代,光學材料進口替代和創新是兩類機會。看好利達光電鍍膜技術增強顯示效果,利達光電和金龍機電合作後,齊頭並進參與光學材料創新。聚飛光電、康得新、東旭光電、深紡織等面板供應鏈廠商由模組向材料切入,向微笑曲線上遊高附加值領域延伸。

3、要將人和人連接,攝像頭不可缺少。雙攝像頭成為今年明確趨勢,雙攝像頭像人的眼睛一樣更智能化。供應鏈中金龍機電、得潤電子、晶方科技、碩貝德等將受益。運動、家庭各類新型互聯網攝像頭興起。

4、視頻運營。不管硬件采取什麽形態,圍繞視頻數據的分析、處理、壓縮和傳輸最重要,大數據和雲計算是核心支撐。互聯網巨頭深度介入虛擬顯示發展,智能硬件成為關鍵入口,可穿戴設備和萬物互聯掌握更多數據,後續運營收益成為商業模式的核心。海康威視、大華股份、東方網力等將獲價值重估。從樂視網和海康威視合作,一方面可見樂視網從點對多播放向點和點連接的轉型,另一方面可見海康威視視頻運營價值的稀缺性。歐比特收購的鉑亞信息擁有智能分析、視覺分析、行為模式識別和數字圖像分析技術,可對視頻進行改良和分析。公司視頻分析技術還將和衛星運營結合,實現衛星大數據的未來。

基於技術的稀缺性和領先性,首推六家公司:海康威視、歌爾聲學、利達光電、金龍機電、歐比特、大華股份

3.電子產品五年一個周期,新創新周期到來


創新螺旋加速,電子新產品間隔周期越來越短。從大型計算機——臺式機——筆記本——手機——智能手機的科技產品進化歷程來看,創新螺旋加速,研發與生產加速學習,新產品從概念誕生到落地的時間越來越短,表現為震撼性新產品的誕生間隔,由大型計算機時代的幾十年,到臺式機、筆記本時代的十幾年,到智能手機的幾年。自2007年第一款iphone上市以來,智能手機已經不知不覺走過了8年發展歷程,下一代計算平臺已然蓄勢待發。

電子產品五年一個周期,新創新周期即將到來。縱觀科技產業發展史,90年代以來,每五年都有一類產品進入滲透率快速提升的黃金階段,造就一批偉大公司。1994-1999年臺式機進入普通家庭,戴爾、惠普成為贏家;1999-2004年功能手機成為熱點,諾基亞、摩托羅拉崛起;2004-2009年液晶電視、筆記本電腦成為消費者新寵,三星、夏普、索尼等走向輝煌;2009-2013年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稱雄天下,蘋果、谷歌、三星獲得霸權。在智能手機逐步走過滲透率快速提升的最黃金階段之時,我們並不擔心電子行業的長期發展潛力,因為新的創新周期即將到來。


科技與需求共振,是新產品快速推出的核心原因。新產品快速更叠的背後,是整個產業界研發、制造、營銷能力的快速升級。每一代科技產品進入大量生產和叠代升級階段,在激烈競爭刺激下整個產業鏈的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都被激活。隨著一代產品走完從新興到大眾普及的發展路徑,技術升級的邊際效應減弱之時,下一代產品的技術條件也在不知不覺間已經足以勝任滿足,從消費者角度,上一代產品的成功也勾起他們對更輕便、更智能、應用更多的新產品的需求。因此新產品具備了快速推出並被消費者接受的條件。

科技進步加速,新計算平臺誕生成為可能。PC時代被視為驚人快速的摩爾定律移動互聯網時代再次加速,智能手機10年不到時間走完PC幾十年的發展歷程。雖然消費者不再驚艷於傳統設備的計算能力上升,但技術進步使得計算單元小型化、移動化成為可能,可穿戴設備和萬物互聯成為下一階段科技產品的發展重點。從大型計算機——臺式機——筆記本——智能手機,每一代計算平臺體積都顯著下降,移動性、隨身性大幅加強,可穿戴設備和萬物互聯的發展將使科技產品與人體的結合更加緊密。

下一站,視頻顯示。互聯網的深化發展和消費者需求,推動視頻成為互聯網的核心素材資源,可穿戴設備和萬物互聯產品(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呼喚新顯示技術來實現理想體驗。因此虛擬顯示的機會到來,虛擬現實主打沈浸式體驗,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顯示效果,與社交、醫療等應用場景協作,將掀起應用領域的革命,因此Facebook毫不猶豫20億美元收購Oculus的原因。增強現實,在現實世界融合虛擬信息,帶來信息資源挖掘、分享和交互模式的升級。從視頻顯示入手,我們得以窺見下一代計算平臺的雛形,並緊跟下一個五年新創新周期的機會。

4.視頻顯示直擊消費者痛點,實現高質量社交

4.1.六大需求仍有痛點,創新永無止境
六大需求仍有痛點。研究人的六大需求——娛樂、工作、社交、商務支付、教育、醫療,每個領域都還有眾多痛點未能滿足。互聯網要依賴科技產品(目前主要是智能手機),來間接實現各類物的智能化,通過手機、平板、PC等的各類傳感器獲取用戶的信息,再通過硬件平臺、系統平臺的處理加工提供滿足人需求的有價值服務。因此現有硬件、軟件和應用上的有限性就成為人的需求不能滿足的主要原因。

現有產品的局限性:(1)顯示畫面的局限性,在虛擬現實實現之前,教育、醫療、社交等應用始終只能停留在人機交互階段,不能實現人和人的直接連接;(2)信息采集的局限性;如健康數據需要持續不間斷的數據信息,而智能手機即便是有史以來與人體最接近的設備也不能滿足條件,一定要通過可穿戴設備實現;比如衣食住行信息,需要依靠汽車和家庭的智能化;(3)平臺能力的局限性,傳統科技產品的商業模式在於賣硬件,iTunes和Appstore第一次帶來平臺概念,但從應用分享平臺和銷售平臺,向數據平臺升級仍有一段路要走,未來的科技產品後段數據服務的價值量會更大。

下一代科技產品的升級之路。(1)重視視頻采集、分享。互聯網時代從文字、語音、圖片到視頻成為最重要的數據資源,采集手段不僅技術參數持續快速提升,目前智能手機更開始采用雙攝像頭方案,未來將具備更多功能。(2)移動性、隨身性。可穿戴設備如繼續采用傳統顯示方案,則過小的顯示屏和觀看視角問題都將降低消費者體驗,虛擬顯示大顯身手時機已到,微投等新顯示技術走上舞臺。(3)虛擬現實。沈浸式觀看將帶給消費者全新的體驗感受,如在教育領域,虛擬現實能夠實現老師與學生視線一對一的註視感覺,用技術手段實現單獨授課效果。(4)海量傳感器應用。在傳統的聲音、圖像、動作信息搜集能力持續加強外,能夠獲取健康、金融、衣食住行、環境全面信息的傳感器將得到進一步使用。(4)關鍵是平臺。智能設備作為最重要的入庫,依靠傳感器獲得持續信息,最大的價值在於搭建平臺實現全面的數據運營,依靠大數據技術提煉有價值信息,通過增值服務實現持續獲益。

創新短期聚焦視頻顯示。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五感之中地位最重,在信息產品的成本構成中始終占據最高的價值量(甚至大於CPU),因此新一代科技產品升級的突破點一定首先在顯示端,這也正是GoogleGlass和OculusRift先後震撼世界,而蘋果未來也有可能采用虛擬顯示的原因。

4.2.實現人與人直接連接
擺脫機器束縛,實現人與人直接連接。互聯網實現了人與人跨越時空的交互,大幅降低了獲取信息的成本,在社交、商業、遊戲等眾多領域改造了傳統業務模式。但現有的互聯網仍然是與現實社會存在脫節的另一空間,差別就在於人與人交互模式的差異,現實社會人們面對面交流,一切直觀可見,而互聯網上人們使用文字、圖片、語音為載體,信息交流是不完全的,本質上仍是人機交互。我們認為互聯網最終將實現人與人直接連接,人人交互代替人機交互,虛擬現實是最可能的實現模式。

互聯網歷程預示通往視頻之路。隨著計算性能、網絡帶寬和移動通訊的進步,互聯網的主流顯示模式,由文字、圖片、語音逐步向視頻時代發展。每一次顯示模式的升級變革,都帶來新一代的贏家。圖片分享式社交軟件Instagram用瀑布流式的圖片布局,整版的高清大圖就像瀑布一樣潑灑在用戶屏幕,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適應了平板和大屏幕手機普及的趨勢。14年12月,Instagram月活躍用戶突破3億,超過Twitter的2.84億月活躍用戶。夏季的“冰桶挑戰”視頻,成為Facebook上最活躍的標簽,顯示了視頻社交病毒式傳播的潛力。互聯網社交巨頭已經嗅到視頻時代即將到來,紛紛嘗試視頻社交,12年底Twitter並購並購短視頻分享應用Vine,14年8月Instagram推出了延時攝影短視頻分享應用Hyperlapse,微信6.0也以短視頻為最大賣點。

人人互動將帶來信息蔓延式指數型上升。隨著視頻時代,人與人的連接替代人與內容的連接,信息傳播和數據量膨脹將呈指數型上升。數據傳播由點對點(1),到點對多(n),再到多對多(n2),傳播的路徑擴張導致信息傳播速度加快,廣泛交流也將帶來信息數據的幾何式爆炸。因此視頻時代,數據的價值將更加彰顯,視頻運營的商業化機會價值巨大。

5.數據運營成為視頻時代新商業模式


簡要總結視頻時代商業模式的新變化:互聯網巨頭深度參與,硬件成為關鍵入口,平臺搭建至關重要,數據積累強化用戶粘性,雲計算支撐數據存儲與分享,大數據分析提煉價值信息,後續持續數據運營成為收益最重要來源。

虛擬現實設備或以成本價出售,快速推向普羅大眾。Oculus創始人Palmer Luckey表示,在Facebook收購後的資金支持下,Oculus Rift頭盔能夠按照成本價銷售,不追求利潤。參考Sony Playstation和微軟Xbox遊戲機行業商業模式,都是采用硬件成本價銷售,收益主要來自遊戲開發授權費以及付費內容分成模式。但在Facebook並購Oculus之後,Oculus將不僅僅是一款遊戲設備,而將肩負起Facebook期望中的下一代計算平臺,通過沈浸式虛擬現實推動視頻社交等新形態互聯網應用的深度發展。因此,Oculus虛擬現實頭盔將成為重要的入口,以較低的價格快速提升滲透率,通過大量用戶參與搭建社區平臺,長期數據價值收益是商業模式中最關鍵的一環。

數據運營價值促Instagram商業價值短期快速膨脹。Facebook此前收購的Instagram,收購之後兩年內Facebook並未關心Instagram的收入和盈利,而是支持Instagram改善體驗,快速發展客戶。在用戶粘性足夠高,廣告價值堪與電視廣告價格媲美之時,才逐漸開始接受高端廣告客戶的少量廣告,並通過客戶偏好深度分析和廣告咨詢提供增值服務。Instagram商業價值短期快速膨脹,目前市場預計Instagram2015年廣告收入將達到27億美元,估值350億美元,三年時間市值翻了10倍。

對視頻時代主要的互聯網和硬件巨頭進行研究分析,也可以註意到後續持續服務的商業模式的重要性已經大為提高,即便硬件廠商如Gopro、DropCam後端收費也成為關鍵一環。


數據爆炸式增長,處理、分析、壓縮能力成為關鍵。一方面,實時交互的並發數不斷擴大,由早期的點對點模式,到中期的點對多模式,再到全面的多對多模式,數據傳播的路徑由1,到n,再到n的平方,呈幾何式爆炸趨勢。與此同時,表達同一段內容的數據量也大大增加,用純文字只有幾個KB,增添聲音元素的語音,或者增添色彩和圖像的圖片數據量在幾個MB,增添時間、動作元素,內容更加飽滿的視頻容量在幾百~幾千MB,而采用幾十個攝像頭全方位攝影,增添空間元素的全景視頻,容量將在幾個GB。互聯網主流素材的升級,帶來信息數據量的爆炸式增長。


因此,視頻時代,最終不管來自哪個入口,使用何種采集方式,關於視頻數據的壓縮、處理、分析和運營才是最有價值的環節。通過雲計算解決海量信息的存儲和利用問題,通過大數據分析提取有價值信息,視頻運營空間潛力巨大。


6.虛擬顯示,下一代計算平臺
虛擬顯示(Virtual Vision,簡稱VV)是一種顯示技術,在微小的體積內產生高品質畫面,在人眼最小視覺分辨角限制下產生高分辨率圖像。主流的虛擬顯示技術包括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主要的虛擬顯示設備,包括頭戴式顯示器、智能手機架、智能眼鏡、微型投影機和虛擬顯示器等。

6.1.虛擬現實,沈浸式體驗實現人人直接連接

6.1.1.何為虛擬現實?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是指通過模擬產生一個三度空間的虛擬世界,提供用戶關於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模擬,讓用戶如同身歷其境一般,可以及時、沒有限制地觀察三度空間內的事物。用戶進行位置移動時,電腦可以立即進行複雜的運算,將精確的三維世界圖像傳回產生臨場感。

虛擬現實系統三個基本特征:Immersion-Interaction-Imagination(沈浸—交互—構想)。從人只能從計算機系統的外部觀測處理結果,到人能夠沈浸到計算機系統所創建的環境中;從人只能通過鍵盤、鼠標與計算環境中的單維數字信息發生作用,到人能夠用多種傳感器與多維信息的環境發生交互作用;從人只能以定量計算為主的結果中啟發從而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到人有可能從定性和定量綜合集成的環境中得到感知和理性的認識從而深化概念和萌發新意。

虛擬現實與傳統計算平臺最大差異在於讓計算機適應人。虛擬現實依靠其卓越的沈浸式顯示體驗,人們實現了讓由計算機及其它傳感器所組成的信息處理系統去盡量“滿足”人的需要,而不是強迫人去“湊合”不親切的計算機系統。人機交互中“人”的地位得到極大改善,最終讓現有的“人—機—人”的交互連接模式變為“人—人”(機被隱藏起來),實現人與人的直接交互和連接。

視覺為先,但不只是視覺。目前大部分虛擬現實技術集中在視覺體驗,通過電腦屏幕、特殊顯示設備或立體顯示設備實現。更高端的虛擬現實還應包括聲音、觸覺、嗅覺、味覺等全方位的虛擬體驗。虛擬環境可以和現實世界類似,例如飛行仿真和作戰訓練,也可以和現實世界有明顯差異,如虛擬現實遊戲等。虛擬現實的發展是互聯網發展的必然趨勢:當音樂、視頻、圖象、文本等已經先後被虛擬化後,接下來被虛擬的無疑是整個世界

暈動癥是虛擬現實設備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一部分使用者在一段時間內連續使用虛擬現實設備後,會感到頭昏、焦慮、眩暈甚至惡心。暈動癥的來源在於身體和大腦對運動和靜止的感覺沖突,視覺系統會與腦前庭器官(vestibular system)發生沖突,如果身體認為在移動的時候大腦卻認為靜止不動就會發生暈動癥,反之如果大腦認為在移動而身體感覺是靜止的,則稱為模擬眩暈癥(simulation sickness)。


從現有設備的實際情況來看,目前以Oculus頭戴頭盔的虛擬現實設備已經具備實際可用性,雖然還遠沒有達到理想中的水平,Oculus和Sony等公司也不斷控制消費者預期,但體驗過幾款產品的人都對其贊不絕口,也高度認可虛擬現實的發展潛力。上述技術障礙在後續的硬件升級和軟件開發能夠逐步得到改善。

6.1.2.虛擬現實技術持續進步,成為新計算平臺
目前主流虛擬現實設備主要包括虛擬現實頭盔和虛擬現實智能手機架。傳統用於工業、研發、軍事的虛擬現實還包括桌面級產品和平臺級產品,與消費類產品有較大差異。虛擬現實頭戴式頭盔是目前最主流的設備形態,智能手機架利用智能手機的屏幕和運算能力實現虛擬現實效果,價格低廉是推動虛擬顯示大眾普及的方便形式。主要互聯網巨頭都已參與加入這樣新產品的競賽,或在大量招聘人員進行研發,有助於推動加速虛擬現實設備的大眾普及。

虛擬現實設備的進步方向,包括:(1)計算能力。理想的虛擬現實設備應能夠實現輸入、輸出、運算全部集成在頭盔上,單獨一部設備獨立完成計算和圖像處理,但因計算能力不足和發熱問題,如Oculus等設備仍需依賴PC等桌面設備輔助計算。(2)移動性。一方面是上述對桌面產品的依賴,此外語音和眼球追蹤等新的交互模式仍需進一步與虛擬現實設備融合。(3)續航能力。虛擬現實畫面消耗計算資源超出傳統視頻幾倍,因此電力消耗速度更快,而安裝更多更大的電池對消費者佩戴體驗會有較大影響。(4)便攜性。現有設備的大小,很難讓人日常外出攜帶而不引人側目,虛擬現實設備的未來必將縮小到眼鏡大小,采用投影等微距離顯示方案。


6.1.3.虛擬現實全新媒介帶來更多場景應用
虛擬現實應用,遊戲娛樂最先啟動,但價值遠大於此。虛擬現實的領導者Oculus以遊戲起家,主要原因是在技術尚不成熟時,只有最鐵桿的遊戲粉絲會是開創期設備的堅定支持者。但自從成熟的Rift產品第一次推出後,所有科技界的領袖都認為虛擬現實設備的應用價值,遠不僅僅局限在遊戲這一領域。

Facebook看好虛擬現實技術將是人類進入光學計算設備時代的快捷通道。Facebook副總裁Dan Rose認為按照計算機小型化、移動化的發展模式,計算機將與人類的身體越來越親密。人們最終可以直接將計算機戴在頭上,然後用眼睛與它互動。Oculus的CEO Brendan Iribe表示,虛擬現實設備的尺寸最終將縮小到眼鏡大小,使用眼睛來控制。

虛擬現實的威力在於它是一種全新的媒介形式。此前語言,文字,書籍,電視電影,計算機和互聯網這些新媒介的誕生,都曾改寫人類的命運。語言和文字讓人類能夠交流複雜的思想,書籍的普及讓知識不再是權貴的專屬,電視電影讓可視化的信息走進千家萬戶,計算機和互聯網讓世界扁平化,信息無障礙。而虛擬現實將讓人類能夠以極低成本去體驗現實中可能或者不可能的經歷,以幾乎能以假亂真的直觀體驗直達人類內心世界,甚至影響人類的思想。

虛擬現實的體驗模式更加貼近一些場景應用的現實模式。社會的全面互聯網化是2014年的重要現象,所有行業都深刻認識到互聯網的深刻影響,通過互聯網改造現有模式,成為所有行業變革新生的必由之路。但一些行業因其自身特點,一方面存在深刻的互聯網化需求,但另一方面現有的技術手段還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如教育行業、醫療行業,用文字、流媒體視頻乃至視頻直播,都與真實的教學、醫療環境差距甚遠。只有達到身臨其境的真實感,互聯網化的教育、醫療才有可能對現行模式形成替代和沖擊。


Oculus虛擬現實設備雖還未正式發售,但前期使用者已經開發出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應用場景,毋需置疑,待虛擬現實設備普及率提升後,虛擬現實設備將全面改造互聯網和現實生活。



6.2.增強現實,虛擬與現實的結合

6.2.1.何為增強現實?
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是通過計算機系統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戶對現實世界感知的技術,並將計算機生成的虛擬物體、場景或系統提示信息疊加到真實場景中,從而實現對現實的“增強”。相比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設備與真實世界的聯系並未被切斷,交互方式更加自然。

增強現實將顯示屏擴展到真實世界,使計算機窗口與圖標疊映於現實對象,由眼球追蹤或語音指令進行操作;讓三維物體在用戶的全景視野中根據當前任務或需要交互地改變其形狀和外觀;對於現實目標通過疊加虛擬景象產生類似於X光透視的增強效果;將地圖信息直接插入現實景觀以引導駕駛員的行動;通過虛擬窗口調看室外景象、使墻壁仿佛變得透明。

6.2.2.增強現實融合虛擬與現實世界
增強現實產品早已有比較豐富的應用,典型應用是戰鬥機的平視顯示器,將重要的儀表數據和武器瞄準信息投射到飛行員面前屏幕。以及汽車的HUD擡頭顯示,將關鍵儀表數據和道路導航信息投射到駕駛員面前屏幕,寶馬汽車高端車型均已應用此類技術。二者都是通過增強信息顯示,輔助使用者更加容易讀取信息,避免分散精力,集中註意力提高操縱能力。

在消費電子領域,增強現實設備的主要形式是各類智能眼鏡,以微軟最新推出的HoloLens全息眼鏡和谷歌Google Glass最為知名。

(1)HoloLens全息眼鏡
HoloLens是一款基於深度攝像頭,高性能處理器和雙屏幕顯示的頭戴式計算機設備,可以獨立使用無需連接電腦或智能手機,內置CPU、GPU和一顆專門的全息處理器,在黑色鏡片上包含了透明顯示屏,具備立體音效系統以及一整套傳感器實現各種功能。HoloLens的宗旨是將用戶帶入真正的虛擬世界,提供深入的全息體驗。HoloLens的鏡片完全透明,在視線中心有一個矩形區域,是進入增強現實的窗口。HoloLens利用微軟新一代虛擬現實技術Holograms,讓用戶以實際環境作為載體,實時處理、獲取虛擬信息。比如在墻上獲取消息、查找聯系人,在地上、家具間玩Minecraft遊戲、在客廳墻上直接進行Skype視頻通話、觀看球賽等。HoloLens甚至可以讓用戶制作全息影像,然後再通過3D打印機打印出來。

HoloLens核心技術包括:(1)實時三維計算;(2)精準的姿態確定和位置確定(基於深度識別的SLAM(實時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和Kinect深度攝像頭技術);(3)圖像識別技術等。微軟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合作,共同開發全息影像技術並用於火星探索,也鼓勵其它應用開發商提供更多應用。

(2)GoogleGlass
谷歌2012年發布的GoogleGlass,包含在眼鏡前方懸置的一臺攝像頭和一個位於鏡框右側的寬條狀的電腦處理器裝置,集智能手機、GPS、相機功能於一身,利用眼球追蹤和語音識別進行操作,並能與智能手機進行同步完成網絡瀏覽、收發短信、拍照分享等應用。因隱私問題和應用場景不清晰,谷歌2015年初停售當前版本的GoogleGlass,並將Glass項目組將從谷歌X研發小組獨立出來,並入到Nest智能家居設備開發部門。

GoogleGlass的問題在於谷歌此前對可穿戴設備的理解出了差錯,完全從Geek的角度制作一款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新產品,得到外科醫生、建築工人、機修工程師等技術人才的認可,卻讓普通消費者迷茫。2014年5月,原谷歌Glass項目負責人AdrianWong投奔OculusVR,由曾在Bausch&Lomb(博士倫)擔任高管負責太陽鏡OutlookEyewear設計推廣的營銷人才IvyRoss接任。而GoogleGlass的新老大Nest智能家居屬於“iPod之父”TonyFadell,同樣深諳消費者心理和設計之道,流淌著蘋果的血液。
因此GoogleGlass未來策略,將由通過公開測試,試圖讓Geek們幫助開發出適合應用,轉向從消費者角度出發重新進行可穿戴設備的設計。

(3)MagicLeap
Google在虛擬顯示領域一筆重要的投資是MagicLeap。14年10月,谷歌向虛擬現實技術公司MagicLeap領投一筆總額5.42億美元的融資(總估值約120億美元)。谷歌Android及Chrome負責人皮察伊加盟MagicLeap董事會,谷歌企業發展負責人唐•哈里森(DonHarrison)成為該公司董事會觀察員。這說明MagicLeap是谷歌的一次戰略性投資,而非谷歌旗下的投資部門谷歌風投的一般嘗試。

MagicLeap始終保持低調,外界很難理解該公司做的事情,Magicleap的虛擬現實與其他公司都不相同。CEO羅尼•阿伯維茨(RonyAbovitz)認為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都已是過時的說法,MagicLeap可提供比Oculus更真實的3D體驗,計劃讓用戶在真實世界的基礎上看到栩栩如生的3D物體,他稱這項技術為“電影現實”(cinematicreality)。

MagicLeap公司將會在人臉前側顯示3D高清畫面,這種畫面也可能是通過一副眼鏡投射在眼前。就好象“光場相機”Lytro一樣,通過調節人眼聚焦,人們可以看到不同的視角或者景深。MagicLeap也將自己的技術形容為“一種3D光塑”技術,即用光線,在現實世界中塑造虛擬物品的形象。公司可以在現實世界中“疊加”虛擬物體,從而帶來一種浸入式的視覺體驗。

DLP技術核心模塊在於DMD芯片,本質上是模塊集成技術:利用RGB三原色LED作為光源,投射在一個大量微晶片組成的DMD芯片,由每個微晶片控制一個像素。芯片上的微處理單元快速的控制光源和微晶片,將光源及畫面顏色投射到熒幕,由人眼進行混色工作。
LCoS芯片是一個感光元器件:其成像原理與LCD的技術類似,是在矽晶圓與集成驅動電路中灌註液晶,並透過芯片施加電壓,改變上方的液晶排列方式,以控制色彩變化。與LCD的差異是LCOS芯片表面上鍍上一層鋁作為反射層,將色彩與光纖向外投射。

LCoS具有功耗和性價比優勢,更具潛力。微投影行業剛剛開始發展,成本、體積和功耗指標對於眼鏡等穿戴式虛擬顯示設備具有決定性的競爭力。DLP技術由於只有TI一家掌握,壁壘較高,很難出現競爭者,成本控制空間較小,而LCoS技術在功耗上的優勢以及多家競爭帶來的成本降低(本來也低於DLP),適合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6.3.其他虛擬顯示設備
CES2015,惠普與zSpace公司合作開發推出了Zvr虛擬現實顯示器,zSpace負責大部分的軟件和硬件設計,惠普則負責將這些設計變成現實產品。Zvr具有23.6英寸顯示屏,需要佩戴上HPZvr眼鏡實現虛擬現實體驗,能夠輸出1080P的3D畫面,用戶可用手寫筆的點擊與屏幕進行交互。

顯示器本身安裝了一系列的傳感器,傳感器會跟蹤頭部運動,並會基於用戶頭部的運動調整圖像。手寫筆會在屏幕上射出一道微弱的激光,用戶可以按下手寫筆的按鈕從而拖動激光對準的任何物體。HPZvr顯示器主要適用於設計師、工程師等對3D創作有需求的人群。

7.視頻時代的投資機會
創新永無止境,互聯網進入視頻時代,人的六大需求還有更多痛點等待挖掘。智能手機之後,科技創新將聚焦視頻顯示環節,移動互聯之後的萬物互聯時代,虛擬顯示將重新定義可穿戴設備的顯示方式。隨著Oculus設備即將面向大眾消費者發售(我們預計在二季度末),其他巨頭如谷歌、微軟、三星也紛紛發力,虛擬顯示設備推廣進度有望超出大眾預期。
在視頻時代,相關的輸入端、計算端、輸出端以及數據運營都蘊含一系列的機會,從投資角度我們主要推薦四方面機會:(1)虛擬顯示;(2)顯示屏;(3)攝像頭;(4)視頻資源運營。

7.1.虛擬顯示

7.1.1.虛擬顯示產業鏈參與者
為降低成本和保證供應,Oculus設備早期原型機大量采用智能手機成型零部件,智能手機時代供應鏈領先者能夠順利切入新一代計算平臺。歌爾聲學長期與虛擬顯示領導企業保持深度合作關系,我們判斷Oculus和索尼的產品都是歌爾聲學獨家,歌爾聲學在下一輪科技行業競爭中走在全球第一,聲學以外承擔更多設計和代工工作。歌爾聲學作為電聲、光電等領域有限的幾家國際領先企業之一,未來有望參與到多款虛擬顯示產品,是投資虛擬顯示的首選標的。

7.1.2.虛擬顯示技術擁有者
微投影技術是虛擬顯示未來的主流應用技術之一,上市公司中利達光電、水晶光電主要從事微投影技術的研發和器件制造。(水晶光電作為投行項目,本文不做評述)。

利達光電長期在光學精密器件領域耕耘,業務主要集中在光學薄膜、數字投影儀、數碼相機的關鍵零部件,五大核心技術包括:(1)光學薄膜技術,(2)光學加工技術,(3)光學鏡頭設計開發,(4)光學檢測技術,(5)圖像處理和融合技術。
利達光電長期耕耘於光學精密器件市場,與sony、epson、canon、nikon等日本光學廠商深度合作,在光學投影技術上有深厚積累。公司微投影技術主要采用3Lcd技術,已經在虛擬顯示領域有所應用,將分享消費級虛擬顯示市場爆發紅利。短期來看,公司虛擬顯示產品將在車載產品,包括倒車影像,360度環向,擡頭顯示等領域取得突破。CES上智能汽車普遍應用HUD擡頭顯示技術,寶馬高端車型全部配備。公司技術相比寶馬萬元以上產品具有絕對價格優勢,有助於推動擡頭顯示技術在普通民用車型中廣泛應用。公司已經與母集團南方工業集團旗下兄弟公司長安汽車合作進行了3-4年研發驗證,15年後有望實現訂單突破。

長江力偉,專業從事LCoS(矽基液晶)虛擬顯示芯片核心技術的研發、LCoS顯示屏生產、LCoS應用方案開發及產業化整合。建立了從LCoS芯片開發設計、LCoS顯示屏生產、光學集成到應用方案開發的完整產品線,為國內外LCoS終端應用產品(投影和近眼顯示)廠商提供或代工定制核心器件LCoS顯示屏。目前長江通信,持有長江力偉34%股權。

7.2.顯示屏
在智能終端的價值拆分中,屏幕價值始終最大,以iPhone為例,屏幕成本占比始終超過20%,且隨著世代更新屏幕價值占比不斷提升。在視頻大時代,顯示屏作為一切內容的載體,其價值將進一步得到提升。歷史上每一次屏幕升級換代,都造就了一批新的市場明星——萊寶高科、歐菲光、藍思科技等等。

對於顯示屏,我們提示兩個關鍵機會:(1)顯示技術升級,鍍膜工藝崛起;(2)面板行業,中國公司由模組向上遊挺近。

7.2.1.鍍膜工藝崛起
iPadAir2首次采用超級減反膜,引領新的技術風潮。蘋果Retina屏幕已經達到視網膜清晰度,In-cell技術顯著減薄屏幕厚度,屏幕繼續提升分辨率和減薄的邊際效應減弱,創新方向指向提升視覺效果和功耗降低。在藍寶石大量生產遇挫之時,能夠顯著改善戶外閱讀質量的減反射鍍膜工藝崛起。

iPadAir2重點強調反光率參數改善,反光率降低了56%,在戶外閱讀時能夠更清晰看清屏幕畫面,也因此降低了此前必須調高屏幕亮度帶來的電力損耗。同時iPadAir2的減反膜同時還是超硬膜,通過Si3Nx(x=2~5)、SiO2(或MgF2)和氟矽聚合物構成的多層膜可以實現超硬消反光防水防汙功能。

目前國內主要有兩條減反射膜技術路線:利達光電與水晶光電(水晶光電作為投行項目,本文不做評述)。

利達光電——“設備-原材料-工藝”全產業鏈龍頭。利達光電持續致力於超硬膜的研究,募投項目超硬膜產能已經於2014上半年完成達產,前母公司中光學(目前是兄弟公司)與全球最領先真空鍍膜機生產廠商之一日本光馳合資的南陽光馳直接切入上遊真空鍍膜機設備生產,公司具備超硬膜最核心原材料SiN核心專利,因此利達光電具備“設備-原材料-工藝”全產業鏈積累。鍍膜此前主要應用於相機市場,在手機、平板等智能終端應用較少,因此產業鏈中具備鍍膜工藝積累的企業較少,當行業應用爆發的時候,機會只屬於具備“設備-原材料-工藝”全產業鏈積累的領先者。利達光電在2014年9月申請的發明專利,提出了一種在視窗面板、儀器保護窗口和特殊鏡頭超硬消反光防水防油薄膜,實現可見光波段高透過率和消表面反射,膜層硬度達到9H以上,牢固性高具有耐摩擦劃傷,防水、防油汙的功效,解決了視窗玻璃易劃傷,易臟汙,透過率低影響使用效果的難題。

14年12月,利達光電與金龍機電達成合作協議,就只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觸顯屏類藍寶石超硬無反光膜面板達成合資合作意向協議,雙方共同成立合資公司,其中利達光電、金龍機電、利達核心技術團隊、金龍機電核心技術團隊分別持股40%、40%、15%、5%。雙方強強聯手能夠充分利用雙方在技術和客戶資源上的優勢,在減反鍍膜行業爆發之際搶占領先地位。

7.2.2.中國面板產業鏈上遊突圍
液晶面板作為電子智能終端產品的顯示器件地位關鍵,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全球電視、電腦、手機等智能終端的第一生產國,但面臨“缺芯少屏”的困境,根據大陸海關數據,2013年中國進口額前四位的產品分別是芯片(2313億元)、原油(2196億元)、鐵礦石(1040億元)、面板(496億元)。因此長期以來,政府強力支持面板國產化。近幾年的LCD面板新增產能將主要集中在中國,京東方、華星光電、中電熊貓等公司積極投入,未來幾年產能將集中釋放,中國大陸面板生產量世界占比將快速提升。

LCD行業存在經典的微笑曲線,面板生產與制造的毛利率波動較大,盈利能力存在較大不確定性,而上遊原材料技術含量高,技術主要掌握在日韓、歐美等國家個別企業手中。如果不能實現LCD上遊材料的國產化,那麽仍然不能改變中國面板行業受制於人的局面。
面板行業的發展形勢,有利於中國企業上遊突圍。一方面,新增產能集中在中國大陸,需要原材料就近配套,中國政府能夠利用稅收政策等手段引導促進國產化;另一方面,海外市場不景氣,海外企業態度變化,願意與中國企業在更深度的股權和技術層面進行合作。

國家對面板產業的扶持,帶動上遊光學原材料的企業成長,東旭光電今年大尺寸玻璃基板技術突破,產能上升,京東方就與其達成采購協議,說明技術突破帶來銷售上升的周期很短,國產材料需求旺盛。從光學材料的微笑曲線看,玻璃基板作為成本最大的光學顯示原材料,是國產化的突破口,現在已卓有成效。未來的光電產業扶持和國產化將向沿微笑曲線向下走,各種光學膜的生產制造將是重點。

我們從產業方面了解到,面板材料的國產化率很低,G5、G6以上所需電子材料的滲透率更是微乎其微,但滲透率低說明的是市場空間大,伴隨國家扶持、人才引進等一系列舉措,國內公司已經開始趕上,預計未來將放量與國際廠商競爭。其中光學膜行業毛利率在40%以上,附加值高,是國內廠商進入的首選。

面板上遊零部件領域,我們建議關註聚飛光電(光學膜)、東旭光電(玻璃基板)和深紡織(偏光片)
聚飛光電,公司從LED封裝向顯示器件上遊材料進軍,產業鏈向微笑曲線上遊移動。公司除了在大尺寸背光繼續深耕獲得增長以外,還拓展了光學膜業務。公司在14年底的光學膜月收入只有200萬,但是前期客戶認證和試生產都很成功。預計公司在2015年的光學膜的收入可以達到8000萬元。公司看準顯示上遊材料的廣闊機會,增亮膜和擴散膜在背光模組膜類成本占比最高,預期在15年下半年可以看到公司在此業務的成果。我們認為隨著微笑曲線上遊附加值的提升,公司還會加入更多上遊材料的研發,未來面對更廣闊的空間。

7.3.攝像頭
視頻大時代,攝像頭作為視頻采集設備價值顯著,三類產品最值得關註:(1)雙攝像頭手機;(2)虛擬現實時代的多攝像頭全景攝像機;(3)類似Gopro和DropCam的新型硬件。

攝像頭的發展趨勢是:(1)單機攝像頭應用數量更多,科技含量更高;(2)攝像頭的應用場景擴大,新的市場打開;(3)圍繞視頻數據的分析、處理、壓縮和傳輸最重要,大數據和雲計算是核心支撐。

7.3.1.雙攝像頭手機
雙攝像頭,攝像要求不斷提升的必然趨勢。2011年,LG、HTC等分別推出過雙攝像頭機型LGOptimus3D、HTCEVO3D等等,更加傾向於視覺上的“裸眼3D”效果和娛樂性,依賴攝像頭與屏幕的結合使用。2014年,HTC在旗艦手機M8上使用了景深攝像頭與成像攝像頭搭配的雙攝像頭方案,2014年底華為榮耀6Plus采用了仿生雙攝像頭。

厚度與效果,智能機攝像頭面臨選擇。單攝像頭拍照質量隨著像素提高而提高。目前,主流的智能機攝像頭像素已達到1300萬像素/5片鏡頭以上,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將在厚度上面臨選擇。iPhone6把攝像頭做成凸起形狀,而三星以手機的厚度保持攝像水平。其他主推手機攝像功能的品牌如LUMIA1020等則幾乎將相機鏡頭嵌入到智能機中,以追求單反級別的攝像品質。除了對拍照畫質提升等有一定幫助外,雙攝像頭可以結合算法打造出景深效果,模擬相機通過較大光圈和長焦實現的前景/背景虛化效果,在不明顯增加相機厚度的情況下,提供更好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

雙攝像頭主流技術:(1)雙攝像頭像素一致,光學系統一致,攝像頭間距較小。這類雙攝像頭可以實現像素增強、快速寬動態、提升弱光拍攝能力、全景深拍攝等功能。宇龍鉑頓和華為榮耀6Plus均屬於此類。(2)雙攝像頭像素一致,光學系統接近,攝像頭間距較大。這類雙攝像頭可獲取更大的深度範圍,更準確的深度精度,可實現3D建模、手勢識別、測距等智能化的應用。(3)雙攝像頭像素不一致,光學系統不一致。通過雙攝像頭之間的切換而引起所接收的景深、焦深的改變,實現光學變焦的功能。

手機攝像頭主要包括四大元件:鏡頭、傳感器、馬達、FPC柔性電路板。鏡頭捕獲景物光線,在聚焦平面上形成清晰的影像,通過感光材料CMOS或CCD感光器記錄景物的影像。傳感器是相機模組的核心,采集影像信號,轉為數字信號傳給數字圖像處理器(ISP)進行圖像處理。音圈馬達(VCM)是控制鏡頭進行運動的部件,原理與揚聲器類似。FPC柔性線路板連接芯片和手機,起到信號傳輸作用。
攝像頭供應鏈中,我們最看好控制馬達的金龍機電、FPC軟板的得潤電子、封裝的晶方科技和碩貝德等。

金龍機電,公司產品未來看點主要有:(1)預計進入蘋果下一代觸覺反饋馬達,未來智能控制是大趨勢;(2)雙攝像頭會成為趨勢,公司攝像頭驅動馬達業務已經成熟;(3)公司蓋板業務拐點顯現,金龍與利達公告的合作目標圍繞大光學產業鏈布局,雙方合作我們非常熟悉也非常看好。繼續堅定看好公司今年技術創新、產能提升、多產品多客戶布局。高端客戶今年一季度可穿戴設備出貨官網確定,公司進入供應商機會將帶來超預期表現。

7.3.2.虛擬現實全息攝像機
全景攝影上一次成為熱點是因為谷歌街景,以Oculus為代表的虛擬現實技術再次把全景攝影推向熱點。目前從事全景攝像機的廠商主要包括:歐美的Jaunt、Panocam3d、360Heroes、Condition1,韓國三星,香港izugar,國內VR8等。360度全景VR視覺公司Jaunt是目前虛擬現實全景攝像機的領軍者,目前最受歡迎的很多虛擬現實視頻都由該公司設備拍攝,如McCartney的《LiveandLetDie》VRMV,二戰營救類動作片《TheMission》;驚悚片《黑色彌撒》;災難片《KaijuFury》等。
最新款Jaunt原型機包含24個攝像機,其中20個在四周,4個分別在原型機的頭部和底部,實現360度全景攝像,右側則是麥克風陣列。

7.3.3.GoPro與DropCam,攝像頭的新應用場景
GoPro和DropCam都是視頻時代來臨的典型例證。GoPro旗下運動攝像頭HDHERO系列產品可配合不同插件組合適用於各種環境,為滑板,沖浪,自行車,摩托,汽車,滑雪等戶外運動提供拍攝可能性,是極限運動愛好者的最愛。
GoPro的興起恰逢YouTube、Facebook等社交媒體視頻內容廣泛傳播之際,在這個“來看我”(look-at-me)的時代,GoPro讓使用者個體的表達變成了一種流行,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在YouTube上,GoPro已經成為一種視頻標簽的種類,使人們和他們的GoPro具有了一種情感上的關聯,鼓勵人們去挑戰世界。GoPro的成功也吸引了其他廠商參與運動攝像頭市場,HTC推出了HTCRE運動攝像頭,海康威視螢石則發布了可穿戴式互聯網運動相機S1,各項參數已超過GoPro,性價比更優。

DropCam提供適用於普通家庭的視頻監控方案,其生產的高清攝像頭具有運動警報、雙向對講、DVR播放、夜視和視頻切割分享等功能。DropCam將視頻存儲在雲端,監控紀錄永遠不會丟失,隨時可調用。每天上傳到DropCam上的視頻播放時間甚至遠超過YouTube(用戶每分鐘上傳100小時以上)。

相比傳統的攝像頭廠商,DropCam優點在於:(1)用戶體驗,設置簡單,針對用戶需求;(2)智能報警,利用畫面分析算法,當有危險或者異常時通過手機自動提醒用戶,隨著視頻分享量的提升算法還在不斷升級進步;(3)雲端管理,避免了定期更換存儲介質的麻煩,用戶可以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隨時遠程查看。

14年6月,Google旗下智能家居品牌NestLabs宣布以5.55億美元現金收購Dropcam,Nest看重DropCam的原因,我們分析主要有幾點:(1)海量數據資源的價值。DropCam用戶上傳到雲端的海量視頻數據資源,是智能家居時代最稀缺的數據資源,也可以用於計算機深度學習的研究;(2)探索視頻分享社交的潛力,DropCam曾是唯一抓拍到華盛頓橋倒塌瞬間的攝像頭,用戶們也發掘了眾多寵物、寶寶們成長和歡樂的瞬間;(3)搶占入口,家庭網絡攝像機已經逐步成為普通家庭的標配,獲得DropCam也就意味著搶占了智能家居的一個重要入口。

國內廠商同樣看到了類似DropCam的網絡攝像頭在智能家居時代的價值。360與東方網力成立合資公司推出360智能攝像機,小米則投資了小蟻,百度推出小度i耳目。

海康螢石先後推出了C2S多功能互聯網攝像機、A1互聯網報警盒子、F1互聯網交互型攝像機,以及價格低廉的C2mini互聯網攝像機。除了自身努力以外,海康還和微信合作互聯,可以直接查看螢石攝像頭實拍畫面;借助京東家實現銷售加速和市場推廣;借助阿里雲和百度雲實現雲端服務,並且利用螢石系列和百度深度合作完成新型廣告營銷方案;公司和樂視的合作還將繼續深化,全方位實現強強聯合。壁壘森嚴、相互提防的互聯網龍頭們,卻極罕見地同時與海康威視合作,一方面展示了海康威視在攝像頭領域不可動搖的龍頭地位,另一方面也顯示了互聯網巨頭們急於抓住攝像頭在未來智能家居和數據運營關鍵地位的急迫心態。

海康威視,堅定看好海康威視轉型戰略,公司解決方案戰略已經證實獲得效果,看好公司在前端音視頻及海外市場繼續保持高增長,並運用自身軟件平臺及硬件優勢完成垂直整合,向民用安防運營轉型,成為家庭All-in-one信息入口。大視頻時代下,海康威視在數據處理、分析上的技術積累,將通過大數據商業模式得到價值重估。

7.4.視頻運營
如前文所述,我們看好視頻時代,數據運營成為商業模式中最重要一環,不論視頻入口來自哪里,關於視頻壓縮、處理、分析的能力是最關鍵的,掌握視頻關鍵技術和平臺的公司價值將得到重估,看好海康威視、大華股份、東方網力
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目前集中力量投入解決方案,並非搭建監控系統這麽簡單,而是利用雲計算和大數據將攝像頭采集的海量信息與行業應用結合,做最大化數據挖掘與優化。舉例而言,海康與銀泰百貨的合作,幫助百貨公司分析消費者行為,提供大量商業信息。解決方案的市場空間是設備的2-3倍,同時個性化方案設計規避了簡單價格競爭,保持更好議價能力。解決方案必須投入上千工程師研發,行業壁壘大幅提高。解決方案一方面提供了更大的行業邏輯,另一方面為安防運營業務打下前站,並且解除了一路價格戰的後顧之憂。

此外,海康大華都進入亞馬遜熱銷攝像頭排名前列,海外市場打開。互聯網戰略方面,海康與樂視網、阿里巴巴合作,對互聯網廠商來說大華的稀缺性顯現。攝像頭對互聯網廠商價值巨大,虛擬教育、醫療、社交和辦公都離不開“眼見為實”的攝像頭。

歐比特,收購的廣州鉑亞信息擁有智能分析、計算機視覺分析、行為模式識別和數字圖像分析技術,可以對視頻進行改良和分析。公司人臉識別算法應用在人臉搜索與捕獲方面有較強的優勢,可以對同一畫面下多目標進行同時搜索與分析;在表情、姿態和光線修正方面也有大量數據統計分析經驗對算法進行修正;在數據存儲方面以特征點為存儲內容,減少了數據傳輸,擴大了產品的應用程度,提高了比對性能。未來公司的視頻分析技術還將和衛星運營業務結合起來,實現衛星大數據的未來。

東方網力,公司在視頻監控管理平臺領域市場占有率處於明顯領先地位,在視頻聯網與控制、海量信息存儲與調用、視頻智能算法、視頻雲計算及存儲平臺等領域具有明顯技術優勢,將充分受益於視頻時代數據處理能力要求提高的大趨勢。與360合作進入家庭視頻監控產品市場,證明了互聯網公司對東方網力技術實力和行業地位的認可,新藍海市場也將為公司長期發展註入新的活力。

基於技術的稀缺性和領先性,首推六家公司:海康威視、歌爾聲學、利達光電、金龍機電、歐比特、大華股份


8.重點推薦個股
基於技術的稀缺性和領先性,首推六家公司:海康威視、歌爾聲學、利達光電、金龍機電、歐比特、大華股份。

8.1.海康威視
發行H股進行海外資本運作,互聯網業務轉型加速:公司發行H股,獲得海外融資和資本運作平臺;募投項目助公司在互聯網和新型戰略業務加速發展;二股東部分A股轉換為H股,減輕A股減持壓力。公司推出的S1運動相機和隨之發布的雲端服務和APP已經打響了自己在B2C市場的第一槍。公司搶先布局智能硬件中最具有附加值和粘性的服務:視頻社區,螢石雲視頻和雲平臺等。國際化視野的公司想要進一步提升也需要通過海外業務的拓展和人才的引進,尤其互聯網合作更需要國際化的導入。公司開放性的發展需要資本金的補充才能進一步成長提速。

安防監控解決方案成功化解價格戰問題,海外市場重塑成長空間:海康的解決方案不是搭建監控系統這麽簡單,而是利用雲計算和大數據將攝像頭采集的海量信息與行業應用結合,做最大化數據挖掘與優化。舉例而言,海康與銀泰百貨的合作,幫助百貨公司分析消費者行為,提供大量商業信息。解決方案的市場空間是設備的2-3倍,同時個性化方案設計規避了簡單價格競爭,保持更好議價能力。解決方案必須投入上千工程師研發,行業壁壘大幅提高。海康在2012年開始軟件投入,去年下半年開始變現貢獻業績,連續三個季度維持50%增速,解決方案開始發力,未來連續貢獻業績增速。此外,海康大華都進入亞馬遜熱銷攝像頭排名,海外市場打開。

安防雙寡頭競爭進入第三階段,看好海康創新先發優勢:我們的雙寡頭競賽模型過去五年準確預測了兩家走勢。2011年我們認為競賽曲線第二過程,大華追趕海康;2013年底我們認為進入競賽曲線第三過程,海康超出大華。目前從邏輯上,進入解決方案時代和大視頻時代,競爭邏輯和制造業時代有一定差異,強者恒強效應更強;而大華在大視頻雲計算和大數據的投入滯後海康,業績收獲晚於海康。互聯網教育、醫療、社交等未來將與視頻結合,視頻價值重估,做得早是最重要的。從上下遊驗證,預計海康今年保持45%增速,高於大華。因此無論是產業邏輯還是產業拐點看,目前優先推薦配置海康。

投資建議:我們從底部堅定看好海康威視作為白馬龍頭的轉型戰略,從底部堅定推薦,公司解決方案戰略已經證實獲得效果,我們看好公司在前端音視頻及海外市場繼續保持高增長,並運用自身軟件平臺及硬件優勢完成垂直整合,向民用安防運營轉型,成為家庭All-in-one信息入口,通過大數據商業模式進一步打開市值空間,H股融資更是給予了更大的資本助力,減輕了A股資本市場的壓力。預計2014、2015年EPS分別為1.12、1.63元,繼續給予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新業務進展風險,融資不達預期風險


8.2.歌爾聲學
15年營收高增長,新業務打開成長空間:公司今年戰略核心是聚焦:儲備新業務、砍掉低利潤業務。我們在14年142億收入基礎上,測算公司15年收入增速,預計將新增70億以上收入。預計大客戶可達到43億收入,可穿戴增量預計10億,收購丹拿收入4億等。今年全年預計收入依舊維持45%增速,因此堅定看好公司未來成長空間,白馬成長地位不可撼動。

產品布局互聯網思維,軟硬件客戶結合更緊密:公司業績彈性在於1、品牌互聯網戰略超預期;2、繼續全球整合;3、蘋果新業務切入;4、fpc、連接器、天線、攝像頭等精密制造業務。重要的是在公司14年收縮後,三季度開始的43%增長是有質量有含量的,15年的增長點都是未來進一步做大的基礎。我們調研其美國分公司,公司掌握蘋果、索尼、三星、微軟、特斯拉、facebook、谷歌、亞馬遜、華為全球頂級客戶,產品技術能力全球領先,非其他電子企業可以比肩,市場在其業務醞釀期對公司價值低估,而未看到公司在全球競爭力的顯著提升和品牌戰略的清晰。

國際化平臺整合進行中,虛擬顯示將成為下一個時代主角:公司此次收購Dynaudio只是國際化戰略的第一步,從公司的大戰略和國際化大視野考慮,我們判斷未來公司在品牌、互聯網戰略和傳感器的整合還會持續進行,公司對美國、日本、臺灣、韓國等地的歌爾聲學子公司進行增資,進一步加快公司開拓境外市場,加強境外子公司本地化服務客戶的能力將來將繼續提升國際化大平臺的價值。虛擬顯示設備成為CES展亮點,公司是主要設備制造商之一,索尼、Facebook是公司重要客戶,虛擬顯示將是聲學以外公司未來高增長看點,屬於虛擬顯示核心標的,堅定推薦。

投資建議:我們預計公司2014年-2016年的收入增速分別為42.0%、49.8%、37.9%,2014-2015年EPS達1.17和1.74元。給予25*15PE,6個月目標價43.5元。公司募投項目發行可轉債,給予買入-A評級。

風險提示:產品不達預期、海外拓展不達預期


8.3.利達光電
超硬減反射鍍膜將成為觸顯創新新方向。觸摸顯示行業具有無盡機遇,每次變革先後孕育了萊寶高科、歐菲光、藍思科技等大公司。三個理由決定觸屏行業的巨大空間:(1)所有零部件成本占比中,屏幕價值最大;(2)屏幕直接影響使用體驗,廠商用心投入;(3)屏幕技術紛雜,可實現技術提升的領域較多。當智能終端清晰度,輕薄等參數邊際改善效用減弱之後,創新將集中在室外閱讀、反光、耐磨等新領域。類藍寶石超硬鍍膜與藍寶相比具有超高性價比優勢,是智能終端觸顯創新的行業主流方向。鍍膜行業作為高技術壁壘行業,行業爆發時機會只屬於領先者。

“設備-原材料-工藝”全產業鏈布局的全球龍頭。利達光電核心技術在光學薄膜領域,具備“設備-原材料-工藝”全產業鏈布局,“一種超硬消反光防水防油薄膜”專利成功卡位行業高端市場。利達光電與金龍機電成立美之藍光電公司,全面切入智能終端類藍寶石超硬鍍膜行業,利達光電及核心技術團隊占55%股權,3年內籌劃形成月產1,000萬片以上類藍寶石超硬無反光薄膜面板生產能力。與金龍的合作,一方面讓利達實現類藍寶石超硬鍍膜+玻璃蓋板產業鏈上下遊整合,形成完整產業鏈切入客戶,另一方面讓利達的技術優勢與金龍在智能手機產業鏈的長期客戶資源積累形成合力,未來有望切入新的高端客戶市場。

微投技術專家爭雄虛擬顯示。利達光電長期耕耘於光學精密器件市場,與sony、epson、canon、nikon等日本光學廠商深度合作,在光學投影技術上有深厚積累。公司微投影技術主要采用3Lcd技術,已經在虛擬顯示領域有所應用,將分享消費級虛擬顯示市場爆發紅利。短期來看,公司虛擬顯示產品將在車載產品,包括倒車影像,360度環向,擡頭顯示等領域取得突破。CES上智能汽車普遍應用HUD擡頭顯示技術,寶馬高端車型全部配備。公司技術相比寶馬萬元以上產品具有絕對價格優勢,有助於推動擡頭顯示技術在普通民用車型中廣泛應用。公司已經與母集團南方工業集團旗下兄弟公司長安汽車合作進行了3-4年研發驗證,15年後有望實現訂單突破。

大行業,小公司,前景廣闊。公司作為南方工業集團旗下光學方向唯一上市公司,未來具有成為整合平臺的潛力。公司在光學領域的長期技術積累,厚積薄發將迎來觸屏鍍膜和虛擬顯示兩個千億級市場需求爆發,屬於典型的“大行業,小公司”,公司已經步入發展拐點,前期調整較大目前市值僅50億,重點關註。

8.4.金龍機電
業績預增430%~460%,拐點確定,一季度業績持續高增長:金龍機電業績預增430%~460%,全年凈利潤1.12億~1.19億,超市場預期,單四季度凈利潤9600萬~1.01億,除去並表業務,主營利潤單四季度7000萬以上,環比增長500%以上,考慮公司蓋板業務四季度還有虧損,預期馬達業務四季度單季度利潤達到9000萬以上,主要來源於大客戶線性馬達利潤貢獻,拐點確定,繼續推薦。公司2015年大客戶線性馬達預計將帶來3.2億以上利潤,博一和甲艾1.2億利潤,不考慮國產客戶市場開拓、蓋板業務與利達光電深度合作利潤貢獻,2015年利潤保守4.4億。

觸控馬達未來消費電子關鍵創新,期待蓋板合作深化:公司產品未來看點有:其一,預計進入蘋果下一代觸覺反饋馬達,未來智能控制是大趨勢。其二,雙攝像頭會成為趨勢,公司攝像頭驅動馬達業務已經成熟;其三,公司蓋板業務拐點顯現,金龍與利達公告的合作的目標是圍繞大光學產業鏈布局,雙方合作我們非常熟悉也非常看好。蓋板玻璃此前受三星不達預期影響,目前開拓其他大客戶進展順利,預計今年圍繞大光學產業鏈的合作將帶來業務進一步發展,采用自動化產線符合電子行業減少人工大趨勢,有利於長期利潤保證。

微特馬達龍頭進入高端領域,未來成長持續:作為國際微特電機領域龍頭,公司加強技術研發,實現產品結構的橫向拓展,目前具備多款新型馬達,如變焦馬達(VCM)、線性馬達,以及與變焦馬達相配套的攝像模組等。進入大客戶產業鏈引領未來電子創新帶來營收保證,收購甲艾馬達整合優化產品業務線,看好未來持續成長,堅定推薦。

投資建議:四季度確定業績拐點,繼續堅定看好公司今年技術創新、產能提升、多產品多客戶布局。高端客戶今年一季度可穿戴設備出貨官網確定,公司進入供應商機會將帶來超預期表現。保守估計14-15年凈利潤分別是1.18億元和4.4億元(14年為兩月並表,15年為全年並表),對應14、15年EPS為0.42、1.55元,維持買入-A評級,予以15年25倍估值,對應第一目標價38.75元。

風險提示:產品進度不達預期


8.5.歐比特
乘風而起,意在天空:歐比特公司的戰略布局是在航空航天向民營放開的大背景下展開的,將在政策扶持和產業技術進步的雙重助力下,獲得跨越式發展。隨著政策的開放,公司逐漸開拓自己業務領域,未來將以航空航天為大業務背景,分為宇航IC、衛星服務和微型飛行器三大戰略。公司通過發展主業、展開國內外的合作、控股上海歐科微公司和參股UA實現這三大戰略,打造航空航天民營龍頭!

巨頭的下一步,微納衛星互聯網:1)巨頭下一步,微小衛星互聯網!美國的商用微納衛星企業SkyboxImaging已經被谷歌收購,谷歌還與富達一起正計劃投資火箭制造商SpaceX10億美元,希望通過衛星來向用戶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2)從衛星整體發展的趨勢來看,微納衛星孕育新模式,在靈活性和功能性上都有更大的優勢,更符合大數據時代特點。3)公司除了和國外公司一樣的衛星研發業務外,憑借自身SIP模塊設計生產技術和大數據處理能力,架構空間信息平臺,更專註於衛星應用終端和服務更大的市場,成長前景更為遠大。

收購鉑亞,人臉識別稀缺標的:鉑亞信息是國內人臉識別市場為數不多的核心技術掌握者,是國內大規模靜態人臉比對和動態視頻人臉識別領域的領先企業之一。鉑亞已建成最大省級人臉庫,先後參與廣東、廣西、山東、江西、雲南、海南省、廣東省內多個地市及成都市公安部門人臉庫項目的建設,占據了接近一半的市場份額。未來人臉識別還有機會切入民用安防、智能安防和移動支付等領域。

投資建議:買入-A投資評級,12個月目標價35元。由於公司在航空航天多領域布局,高增長潛力巨大。公司最大成長空間來自於微納衛星的應用終端服務業務,給予30億估值;原有宇航芯片業務中的SiP將在16年實現較高增長,給予15億估值;公司所收購的鉑亞信息在人臉識別領域具有獨特性,而且15年大概率超過業績承諾,給予25億估值;因此公司在現有業務下正常估值應該為70億。

風險提示:大盤震蕩,風格轉換,公司新業務拓展低於預期


8.6.大華股份
15年中有望度過轉型陣痛期:公司轉型啟動時間落後於海康威視,轉型沖擊組織體系、人員架構,影響公司短期毛利率有所下降,業績增速相對放緩。隨著公司區域與行業人員調整逐步到位,我們預計2015年中期開始,公司轉型將取得成效,業績增速重回上行趨勢。

紮實推進安防監控解決方案轉型:安防監控解決方案市場空間更大,在設備的2-3倍以上。軟硬件一體化開發能力要求更高,只有千人以上工程師團隊才具備競爭力,行業集中度將繼續提升。解決方案利用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將攝像頭采集到的海量信息,進行深度數據挖掘提煉有價值信息,需要針對行業特性采用個性化開發模式,提供更多附加值,盈利能力更強,將改善公司毛利率水平。

海外市場帶來增長新空間:歐美發達國家安防監控市場逐漸回暖,中東、拉美、亞太新興經濟體需求也逐步打開,目前公司海外市場遍布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在全球擁有九百多個合作夥伴,結合不同區域市場特點實施精細化管理及資源合理配置,後續將進一步加大海外市場細分領域投入,推動海外業務縱深延展。公司2013年海外市場增速超過80%,占全部營收的四分之一,2014年有望繼續保持60%以上高速增長,收入占比將達到三分之一以上。

行業寡頭的互聯網合作稀缺性顯現:攝像頭對互聯網廠商價值巨大,虛擬教育、醫療、社交和辦公都離不開“眼見為實”的攝像頭。海康與樂視網、阿里巴巴等達成合作後,作為行業雙寡頭之一,大華對其他互聯網公司的稀缺性顯現。公司2014年推出了“樂橙”產品,布局智能家居市場,與阿里雲的戰略合作只是公司互聯網協作戰略的第一步。

投資建議:我們看好安防監控行業龍頭向解決方案市場轉型,大華轉型最艱難階段已經度過,15年下半年開始將重回上行趨勢,前瞻推薦底部積極配置。海外市場針對細分市場進一步加大投入,實現業務縱深延展。公司互聯網戰略已經有所突破,海康與樂視、阿里巴巴的合作,帶給其他互聯網廠商巨大壓力,大華作為行業雙寡頭之一,必將分享互聯網視頻大發展紅利。預計公司2014、2015年EPS分別為1.14、1.60元,給予買入-A評級,目標價40元。

風險提示:業務轉型進展風險,海外業務發展不確定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477

電子元件交易平台:科通芯城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30.html
兩星期前曾為文分析智美控股(1661),當日收市價$4.
02,隔天最低跌至$3.86,之後走勢向好。昨天最高升至$4.75,較貼文日升了超過18%。不知讀者有否賺少少?

過了年底又未到公佈業績期,近日不少盈喜盈警的公告,值得投資者留意。高陽科技(818)發盈喜翌日,股價升超過18%,然後稍微回落。2013年每股盈利僅$0.011。按公告披露的數字估算,2014年每股盈利~$0.15,升幅超過13倍。而現價2014年市盈率約14倍。細看內容,盈利大升主要由出售聯營公司股權和金融資產錄得,並非來自經常性業務。其經常性業務為『支付交易處理解決方案』和『金融解決方案』,而收入分別錄得15%-20% 及40%-50%增長,未知是否錄得經營利潤(去年主營業務虧本)。既然主要盈利來自一次性收益,而我又對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存疑,加上股價已經單日大升超過8%,現價超越趨勢通道頂部,短期未必會投資,但其支付業務的性質有趣,會將其加入觀察名單。


這星期吸引我注意的是科通芯城(400)。公司的上市時間短,僅超過半年。股價曾由首日$4 於短短兩個月升至最高$6.07 (+50%), 然後輾轉回落至去年12月的最低點$3.23,之後爬升至近日的~$4.4 水平。去年12月尾至今年1月,大股東多次回購合共超過1620萬股份,而買入價約$4.2 - $4.5。當然,大股東回購不代表股價有力上升,而現價亦的確達致上升通道頂部,未必是最佳投資時機,但其業務有增長潛力。先看財務狀況,其VIS (Value Investment Score) 半年勢頭指數達9分(10分滿分),截至2014年6月30日(以下為人民幣):

營業額:    $29.93億(2013H1: 8.54億,+250%)
經營利潤:$8010萬 (2013H1: 2900萬,+176%)
淨利潤:    $6240萬 (2013H1: 2260萬,+176%)
經營利潤率:2.7% (2013H1: 3.4%,-0.7%)
淨利潤率:    2.1%(2013H1:  2.6%,-0.5%)

上述數字可見,營業額和淨利潤都大幅增長,但業務並非高利潤行業,經營利潤率和淨利潤率僅2-3%。半年的經營活動現金流約1.54億,而持有現金約6.87億,而短期銀行貸款約9.74億。

究竟甚麼類型的業務可以增進咁快,但利潤率又咁低?而公司的現金不足以償還短期的銀行貸款,會否是強行谷大業績造成?的確,單看上述數字,而且上市年期短,會感到不穩妥。那再看其主營業務 - 中國最大的集成電路及其它電子元件交易型電商平台,即是專攻商用電子元件的網上交易平台。類似淘寶,但主攻商業貿易(中小企業),尤其是電子元件類產品。網上交易是大勢所趨,而錄得驚人的營業額增長,但利潤率僅2-3% 屬合理(一般網上交易抽佣大概2%)。

那麼業務增長勢頭能否保持?我們再看截至2014年9月的第3季業績。
  • 營業額達$22.24億,較2013年同期增加132%。而第3季是上半年6個月營業額的75%!
  • 而非公認會計原則計量(Non-GAAP) 的股東應佔溢利達7280萬元(截至6月30日的第二季:6610萬,+10%),而相比2013年同期,更增加了132% 
  • 線上交易客戶數目達4,219名,較2013年同期增加75.4%。儘管線上客戶數目看似很少,但營業總額驚人。而交易客戶中,僅3% 屬大型藍籌客戶,基於97% 均為中小企業。以客戶數目和組成紅,仍有很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 持有現金和已抵押款項,合共18.46億
公告更指2014年9月起,集團為客戶提供融資服務(營運資金和展期融資),並收取服務費。這種網上融資是新興行業,亦是大勢所趨,滿有潛力。然而,集團同時公佈未來將不會再公佈3個月和9個月的未審核業績。即是投資者難以再像現在般及時掌握公司的增長速度。我不知公司是怕麻煩,或者沒信心未來的季度增長率能媲美去年。這是值得投資者注意的。在互聯網的世界,半年已經可以天翻地覆。投資前最好先了解內地對電子元件的需求,或者每年採購量是否穩定,以及入行門欖的高低。

若只計算2014年首3季,每股盈利約HK$0.1375,估計2014年全年的每股盈利超過HK$0.183。每股現價約$4.4,估計2014市盈率約24倍,屬合理價,不是特別便宜。

科通芯城的業務有高增長潛力,然而利潤率低,加上未知其截至2014年9月底的銀行貸款狀況(其大幅提升的現金水平,可能來自銀行貸款),現價未必是最抵買。但業務具備潛質,加上大股東持續在低位回購,絕對值得加入觀察名單,未來再謀定而後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306

惠普出售華三51%股份 中國電子、中信或接盤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258

welcome-sign-at-hewlett-packard-headquarters-on-hanover-street-in-palo

知情人士向彭博新聞社透露,惠普公司計劃出售其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的多數股權。潛在買家包括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以及中信資本。

知情人士稱,惠普計劃在3月底前完成華三51%股份的出售。本次出售還吸引了鼎暉投資和工銀國際的投資部門RT Capital的興趣。彭博曾於去年10月表示,華三估值約50億美元。

彭博新聞社援引知情人士稱,惠普計劃將華三的控制權出售給中國國內投資者,以幫助華三獲得中國國企訂單。中國政府近期鼓勵國企使用本地供應商,計劃在2020年前停止在國內銀行、軍隊和政府部門使用大多數外國技術。

惠普此前表示更傾向於將華三的股份出售給一組中國基金,而不是單一投資者。這樣能減少投資人對華三日常經營的影響。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89年5月,是中央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中國電子以提供電子信息技術產品與服務為主營業務,產業分布於新型顯示、信息安全、集成電路、信息服務等國家戰略性、基礎性電子信息產業領域,核心業務關系國家信息安全和國民經濟發展命脈,是中國最大的國有綜合性IT企業集團。

而中信資本管理資產超過46億美元。中信資本為中信集團旗下公司之一。中信集團是以金融為主業,涉足一系列行業的大型集團公司,其超過80%的資產及90%的收益來自於金融業務。

中信資本的投資包括電話公司軟件提供商AsiaInfo-Linkage Inc及數字廣告公司分眾傳媒。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080

順絡電子&連達科技控股比較 Passion啟航

http://xueqiu.com/5780378715/36576917

順絡電子目前主要業務為研發、生產和銷售各類片式電子元件。連達科技控股其主要業務為設計、製造及銷售適用於電子消費產品、數據處理器及其他電子系統之磁性元件。

資本結構:順絡電子的市值佔資本總市值的比例是94%,連達科技控股的市值佔資本總市值的比例是87%。順絡電子的市值佔銷售額的比例是7.56,連達科技控股的市值佔銷售額的比例是1.58。兩家公司都屬於比較保守的資本結構。

盈利能力:過去五年年順絡電子的淨利潤增長148%以上,收益非常穩定,過去八年只有兩年收益下降5%以上;連達科技控股過去五年淨利潤下降48%,穩定性不高,過去十年有四年收益下降超過5%以上。順絡電子的當期淨資產收益率達到11%,而連達科技控股只有5%,從資產的利用效率來看,順絡電子要好於聯達科技控股。

財務能力:從財務穩定性比較,兩家公司的財務狀況都比較穩定。

價格:順絡電子的盈利收益率為1.9%,連達科技控股的盈利收益率是7.4%。順絡電子的總資本值收益率是1.8%,連達科技控股的總資本值收益率是6.4%。如果按照當期股息進行比較,順絡電子的股息收益率0.9%,連達科技控股達到2.5%,兩家公司的股息收益率都不高,連達科技控股稍高。從過去十年兩家公司發放股息的歷史來比較,順絡電子有三年未發股息,連達科技控股保持連續十年發放股息,但連達科技控股的股息發放比率並不高。順絡電子的市值是其淨資產的3.6倍,而連達科技控股市淨率只有0.65,低於其清算價值(淨流動資產估算),而且淨現金價值非常高,相對於資產,連達科技控股的價格更低。當前股價相對於過去十年平均收益連達科技控股比順絡電子便宜不少。從投機的角度看,順絡電子股價上一個高點是23人民幣,目前股價接近上一個高點,前一個低點是9.4人民幣,下降空間很大;連達科技控股前期高點達到5.8港元,上次低點是1.08港元,上漲空間比下跌空間大很多。

結論:聯達科技控股股價已經跌到清算價值以下,很多不好的因素已經在股價體現。最重要的一點是,股價有資產因素,收益因素,做股價的向下保護。雖然順絡電子的成長更強勁,但以當前股價進行比較,連達科技控股性價比更高。

短期結果:兩年後進行比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314

應對業績下滑 三星電子“凍結”在韓員工2015年工資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2-26/899320.html

每經記者 趙娜 發自北京

據彭博社報道,三星電子於今日(2月26日)發布公告稱,今年將“凍結”所有在韓員的工資,意在應對當前不甚樂觀的經營環境,但績效激勵與獎金不在“凍結”範圍內。

而此前韓國《先驅者》報道稱,所謂“凍結”並不代表不發工資,只是基本工資將在2015年全年內固定,不再上調加薪。

據外媒報道,截至目前,三星發言人未就2015年的工資“凍結”說明詳細原因。但值得註意的是,2014年,三星的年利潤出現了自2011年以來的首次下滑,這與手機業務的市場份額受到蘋果、中國低價手機的沖擊關系較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留意到,三星1月29日發布的財報顯示:2014年第四季度,公司實現營業利潤5.3萬億韓元,較2013年同期的8.3萬億韓元降幅達36%。此外,2014年四季度,三星手機部門的營業利潤同比下滑近4萬億韓元,由2013年同期的5.47萬億韓元降至1.96萬億韓元。

據記者了解,2009年時,三星也曾“凍結”過員工工資、下調獎金上限,當時的背景是遭遇全球金融危機。彼時,三星職員代表申光浩表示,面對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必須要采取特殊措施才能為挽救公司提高競爭力,“職員們決定相信公司的決策,共同參與競爭力提高行動之中。”時隔六年後,三星再次采取了類似做法以提高自身競爭力,或多少與韓國職場文化有關。

另一方面,2015MWC(移動世界大會)將在下周於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三星預計在此期間推出手機系列新品Galaxy S6和Galaxy S6 Edge。其中,側屏機型Galaxy S6 Edge關系到三星能否扭轉頹勢,能否拉開與低價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形成差異化競爭尚待市場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626

【電子元器件】你所不知道的AppleWatch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76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9 14:05 編輯

【電子元器件】你所不知道的AppleWatch
作者:趙曉光,邵潔等

關於hAppleWatch的十個獨家預測:蘋果3月召開發布會,宣傳片驚艷用戶。我們兩次對AppleWatch的判斷都沒有錯,第一:我們在去年9月發布會前十天報告“關於iWatch的最大可能性”作出的預測蘋果會在9月發布AppleWatch、但供應鏈一季度備貨、33月前後上市;第二,去年1月3日“從足球陣型看蘋果產業鏈投資布局”,市場第一個挖掘左右進攻組合立訊精密和環旭電子在手表的產品和投資機會。領先市場和精準預測來自於我們產業鏈廣泛人脈和邏輯判斷。

1、我們預測ApplehWatch未來目標日產能128k,年化4500萬臺。蘋果單月出貨量將超過目前任何款可穿戴設備全年出貨量。我們此前最擔心的供應鏈和量產問題,目前看基本得到解決。

2、ApplehWatch六大獨家亮點:醫療傳感器、無線充電、壓力傳感器、觸覺反饋、藍寶石和psip封裝。
3、除了傳統陀螺儀,紅外傳感器是健康醫療最核心利器。我們推斷蘋果的方法是,通過紅外線穿過血管後的變化推算血濃度的變化,蘋果試心率方達到行業前沿水平,而血濃度又何心跳、血壓一一對應。

4、續航問題是焦點,目前手表在整合這麽多功能情況下待機時間超過一天,但無線充電解決續航問題的大亮點。德賽電池是手表獨家供應商,立訊精密是無線充電充電器獨家,充電線圈供應商之一。

5、壓力傳感器的價值被低估,內臵壓力傳感器後可以測試觸摸的力度,人際互動應用應運而生。觸覺反饋馬達要重視,手表的馬達可控制震動的力度,帶來單價大幅提高和人機互動的大量想象空間。

6、我們預計目前40%的手表配置藍寶石蓋板,伯恩供貨。如果後面良率提高價格下降,不排除比率進一步提高。藍寶石供應商奧瑞德受益,如果藍寶石提高比率,大族激光將獲得機會。

7、sip封裝,將如此多芯片和元器件精密組裝,sip封裝功不可沒。目前環旭電子獨家供應商。

8、AppleWatch其他亮點:尺寸1.5和1.7兩個版本,材質白鋼,黑鋼,白鋁,黑鋁,玫瑰金,純金(無陶瓷)。其中市場關註的黃金比率,我們認為並沒有30%,目前5%左右。

9、我們判斷,目前已經確定進入蘋果的供應商為環旭電子、立訊精密、德賽電池、信維通信、大族激光和西南藥業(奧瑞德)。
10、AppleWatch進一步增強蘋果的護城河和用戶粘性,其在硬件的創新和采集的數據為iphone得到最大化利用。通過蠕蟲戰略,蘋果iphone的競爭力進一步提升。手機產業鏈供應商欣旺達、金龍機電、歌爾聲學、華工科技等將受益。

風險提示:新產品訂單不達預期,生產不達預。
1. 蘋果3月召開發布會,宣傳片驚艷用戶
2月27日淩晨,蘋果發出邀請函,宣布將於3月9日舉辦一場特別發布會,至於宣傳主題則為“SpringForward”。從宣傳主題和產業鏈的情況來看,我們認為蘋果會在此次特別發布會上公布AppleWatch智能手表,Apple官網也配合放出了AppleWatch的宣傳頁面和視頻,觀看用戶都反饋被視頻驚艷到。


2.關於hAppleWatch的獨家十大預測
蘋果定於3月9日召開發布會,敢於在這個時點做預測或者“劇透”是需要勇氣和信心的,因為還有一周就會被驗證!不過過去我們兩次對AppleWatch的判斷都沒有錯,第一:我們在去年9月發布會前十天報告“關於iWatch的最大可能性”作出的預測蘋果會在9月發布AppleWatch、但供應鏈一季度備貨、3月前後上市;第二,去年1月3日“從足球陣型看蘋果產業鏈投資布局”,市場第一個挖掘左右進攻組合立訊精密和環旭電子在手表的產品和投資機會。當時報告的前瞻性分析附後。領先市場和精準預測來自於我們產業鏈廣泛人脈和邏輯判斷。

關於AppleWatch,不少看了蘋果官網的視頻宣傳片的客戶大呼過癮,過癮之後投資機會在哪里?產業鏈情況如何?我們進行如下預測:

1、市場最關心的供應鏈問題,我們預測二月份出貨36萬,良率超過70%,已經進入量產!目前制約量產的主要因素是春節後人力招聘問題,代工廠商已經開出激勵政策加大人才招聘力度。預計四月底之前供應鏈再出貨200萬臺,良率提高到80%。五月開始單月出貨量200萬臺,良率穩定在80%以上,進入大規模階段,五月將達到日產能90k。未來目標日產能128k,年化4500萬臺。蘋果單月出貨量將超過目前任何款可穿戴設備全年出貨量。我們此前最擔心的供應鏈和量產問題,目前看基本得到解決。

2、AppleWatch六大獨家亮點:醫療傳感器、無線充電、壓力傳感器、觸覺反饋、藍寶石和sip封裝我們逐一分析。


3、醫療健康應用是市場最關心的。除了傳統陀螺儀,紅外傳感器是健康醫療最核心利器。我們推斷蘋果的方法是,通過紅外線穿過血管後的變化推算血濃度的變化,而血濃度又何心跳、血壓一一對應。因此蘋果測試心率方法甩開競爭對手n條街,傳統觸摸式測試的不穩定和準確率問題較多,而采用紅外方法顯著提高準確率和穩定性。目前按照硬件架構是可以明確血壓,血濃度和心跳的測試,心率數據最為準確。至於血壓和血濃度在os用戶端是否采用,要觀察進展。蘋果第一代手機具備揚聲器功能,但由於對其功能不滿意,只能用受話器或者耳機通話。但蘋果已經完成了第一步,後面隨著技術叠代和優化,相信越來越多傳感器被采用。

4、續航問題是焦點,目前手表在整合這麽多功能情況下待機時間超過一天,德賽電池是手表獨家供應商,我們認為單價預計20-25元。但無線充電解決續航問題的大亮點。目前充電器是立訊精密獨家,我們預測金屬和塑料兩個制式單價在10-14美元。判斷內臵充電線圈立訊精密和goto兩家。

5、有關壓力傳感器的應用和觸覺反饋馬達的未來。壓力傳感器的價值被低估,傳統觸摸屏只能判斷觸摸的位臵,但內臵壓力傳感器後可以測試觸摸的力度,許多人際互動應用應運而生。比如在遊戲、信號傳遞等,比如你要往下拉菜單,不需要手動,只需要摁住屏幕向下用力,類似當年IBM電腦的小紅點。壓力傳感器原理應該是FPC電容陣列。

觸覺反饋馬達被重點提到,過去模擬馬達只能一種震動,iphone6采用線性馬達可以控制震動的頻率,而手表的馬達可以進一步控制震動的力度。帶來的是單價大幅提高和人機互動的大量想象空間。目前手表馬達供應商是aac,但我們判斷隨著金龍機電進入也將采用這種技術的iphone6s,金龍具備機會。其在iphone6的智能觸覺反饋馬達表現很好,去年四季度單季度1.2億利潤。壓力傳感器和觸覺反饋馬達配合使用,實現更好的人際互動和人人互動。

6、藍寶石到底如何?我們預計目前40%的手表配置藍寶石蓋板,伯恩供貨。如果後面良率提高價格下降,不排除比率進一步提高。藍寶石供應商奧瑞德受益,占較大比例,手表蓋板價格均價在15-20元左右。如果藍寶石提高比率,大族激光將獲得機會。

7、sip封裝,將如此多芯片和元器件精密組裝,sip封裝功不可沒。目前環旭電子獨家供應商,我們預測單機259元,預計凈利率6-8%。

8、AppleWatch其他亮點:尺寸1.5和1.7兩個版本,材質白鋼,黑鋼,白鋁,黑鋁,玫瑰金,純金(無陶瓷)。其中市場關註的黃金比率,我們認為並沒有30%,目前5%左右。

9、我們判斷,目前已經確定進入蘋果的供應商為環旭電子、立訊精密、德賽電池、信維通信、大族激光和西南藥業(奧瑞德)。其中信維通信主要做幾個結構件,預測總價為3元。其他五家已有分析。隨著蘋果手表的上市和超預期,手表供應鏈公司雖然過去一年已經獲得很好超額收益,但仍將受益這一大趨勢,市場情緒和行業趨勢不斷強化,建議繼續配置。

必須意識到,如果蘋果月出貨量0300萬後,采用獨家供應商的風險加大,很多領域會增加新供應商,我們會緊密跟蹤新供應商的機會。
10、AppleWatch進一步增強蘋果的護城河和用戶粘性,其在硬件的創新和采集的數據為iphone得到最大化利用。通過蠕蟲戰略,蘋果iphone的競爭力進一步提升。手機產業鏈供應商欣旺達、金龍機電、歌爾聲學、華工科技等將受益。

附一:我們去年11月33日的“從足球陣型看蘋果產業鏈投資布局”的報告:
“具備進攻性的前衛:立訊精密環旭電子齊飛
立訊精密和環旭電子都曾被寄予下一個歌爾聲學的角色,但過去的兩年更應被定義為這兩個公司的投入期,目前看已開始進入收獲期。兩個公司都符合從上遊核心部件向下遊發展的邏輯,我們也看到了切實的證據。

立訊精密今年的成長動力來自新一代Lightning線和蘋果的一款高品質耳機,公司產品同時在iPhone和iPad內部連接器和連接線方面表現很好。立訊精密發展的背景是未來各類信號傳輸高速化、高頻化,包括充電、數據傳輸、圖像信號、聲音信號和攝像信號,使得連接器和連接線研發難度提高。這些業務是未來公司跟隨蘋果成長的動力。一個優秀的前衛必須要有攻擊性和突破性,立訊精密的突破點是什麽?過去投資者對立訊精密的擔憂是無線替代有線的趨勢,如今這一擔憂已得到消除。我們預計公司的無線充電模組將成為公司未來兩年的突破,高單價和壟斷地位是公司新業務帶來業績彈性的保障。環旭電子的傳統業務亮點是SIP模組。在無線模組等高精度領域,必須依靠日月光華這種大股東的扶持,才能掌握封裝技術,而未來可穿戴設備上,這種模組技術將越來越多的得到使用。一個集成了大量功能和傳感器的Watch,只需一塊主板,這使得主板的加工和貼片難度大幅提高,單價也高於傳統主板——這就是環旭電子的突破點。這兩個公司都具備成為前衛球星的氣質,都需要一個大的突破證明自己,我們預計手表上無線充電模組和主板這類高單價的核心業務方面,將是它們的突破代表作。”

附二:蘋果宣傳視頻文字整理
從一開始蘋果就以將強大的技術變為觸手可及,有意義並且私人化為目標。蘋果設計、開發Watch的構思是獨特非凡的產品,並突破硬件與軟件的界限。Watch的創新技術無與倫比,擁有與穿戴者可交互的設計,親密擁抱個性並且激發欲望。

手表會感應到手腕擡起,自動點亮屏幕。屏幕界面與iPhone類似並有新的改進,導航方面流暢並且有活力。屏幕放大功能十分重要,因此蘋果設計了數位按鈕以流暢放大界面,十分靈敏,使用時不會遮擋屏幕,同時也是Watch的home鍵。

應用程序為輕量級交互設計,智能回複和聽寫功能允許用戶快速回複信息。Glances功能允許快速的在不同信息之間切換,按下數位按鈕可以立即顯示最近聯系人。蘋果設計了全新的方式DigitalTouch來進行聯系,可以通過點擊屏幕引起註意,或發送簡單塗鴉,甚至發送你的心跳。這些微妙的交流方式經常被科技阻止而不是允許。

彎曲的視網膜屏幕是由一塊經過分層加工打磨的藍寶石玻璃單晶體打造而成,硬度僅次於鉆石。除了數位按鈕外,蘋果開發了其他輸入方式,Watch的屏幕可以感受觸摸力度。屏幕微小電極可以分辨出點擊和按壓,提供了很多特定情況下特殊操作方式。

蘋果的目標不僅是設計能看到的東西,同時也是能夠聽到和感覺到的。蘋果開發了線性驅動器來提供觸覺反饋,同防水揚聲器結合,產生了奇妙的使用體驗。手表的核心是一個定制芯片,整合很多子系統與一個緊湊模組里。芯片完全密封以保護其內部,本質上是把整個計算機系統小型化到一個芯片之中。

Watch後殼有四個藍寶石透鏡,紅外線,LED和光度傳感器可以測量心跳,利用陀螺儀,加速計和iPhone上的GPS,Wifi,Watch可以提供每日活動的全方位視圖,這允許用戶建立目標和獲取相應獎勵。後殼晶體繼承了獨特充電方案Magsafe,完全無縫連接進行充電。Watch的準確度極高,誤差小於50毫秒。蘋果與世界鐘表專家緊密合作,理解計時的文化和歷史意義,這一切都深刻體現在Watch的設計中。
一個每天都要帶著一整天的東西在個人品味和自我表達方面與其功能同樣重要,因此蘋果設計了一系列表盤,可以進行個性化設計。表帶提供6種,其更換裝臵非常易用並精確。運動表帶使用堅韌、防汗、防化學物質的氟橡膠材料制作。皮革表帶有柔軟設計,其中隱藏的磁鐵用來固定表帶,為了最舒適度而設計。微妙的時尚扣環使用堅固的金屬,並且對稱設計。簡單經典扣環參考傳統表設計。不銹鋼表帶有細扣環,配有2.6mm表帶。米蘭表帶由柔韌不銹鋼網打造,磁力吸附。

根據不同表帶和表盤Watch分為三種。Watch由定制不銹鋼打造,WatchSport配有Ion-X玻璃屏幕和陽極電鍍鋁表殼,比普通合金堅固60%,並且輕便耐用。WatchEdition由18k金打造,工匠技術使它比普通黃金硬兩倍。

蘋果的目標是打造像它們的功能一樣簡單純粹美麗的產品,AppleWatch作為全新系列產品推出,在外觀功能上都有無可比擬的個性化水平。AppleWatch的設計代表著科技第一被穿戴——並且真正私人化。


來源:安信國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050

我眼中的電子競技行業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638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17 09:02 編輯

我眼中的電子競技行業
作者:點拾


電子競技作為一種新的“體育競技”模式,已經逐漸被年輕人所接受。從原來的80後迷戀星際爭霸,魔獸爭霸,到85後對於英雄聯盟,Dota的迷戀,再到今天90全方位的接受各種電子競技(從之前說過的卡牌遊戲爐石傳說,到各種手遊競技,甚至德州撲克等)。筆者作為一個曾經癡迷於魔獸爭霸的粉絲,正好最近也有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開始涉足這一塊業務,所以想簡單談談自己對這個行業的看法。


首先,我們回到競技體育的最本質。什麽樣的競技體育最受歡迎?多年前,筆者翻譯過一篇關於技能和運氣的文章,其中說過一個很深刻簡單的道理:那些運氣成分對於結果左右比較大的體育比賽,往往被喜愛的程度較高。相反,安全依賴技能導向結果的比賽,被喜愛的程度就較低。所以我們看到全世界那麽多人喜歡足球比賽,因為其結果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而筆者最愛的橄欖球也是美國第一體育競技,幾乎每年超級碗的冠軍都會不同。相反,國際象棋這種技能占比高的比賽,粉絲就比較少。從這個角度看,電子競技也可以看做競技體育的一部分,其結果由技能和運氣共同主導。比如當年魔獸爭霸中隨機獲取寶物對結果的影響,比如英雄聯盟中團隊對於英雄的抽取,比如爐石傳說中的卡牌抽取等。從這個角度看,電子競技有著體育競技一樣被喜愛的元素,雖然不是身體直接對抗,但其表現出來的操作和智力對抗同樣精彩。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過去幾年電子競技的發展路徑。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普及程度越來越廣,商業化程度也越來越高。從最早只能通過PPTV, PPLIVE收看電子競技的比賽,到今天有了各種各樣比賽轉播的互聯網平臺。從以前魔獸爭霸的冠軍只有幾萬美元獎金,到現在許多大賽的總獎金都超過幾千萬人民幣。而選手和解說也在這個浪潮中“迅速脫貧”,通過開設自己的網點賣裝備,零食等來變現流量。許多知名解說一年的收入超過1000萬人民幣。上次我還和同事開玩笑說,有些解說員的年收入已經超過了基金公司投資總監的收入了。但是,如果對比韓國,我們發現中國的電子競技普及之路還有很大的空間。在韓國,主流的電視臺都會對電子競技重大比賽做全國性的轉播,這就如同五星體育轉播中國WCG總決賽一樣。曾經多少年前,韓國星際爭霸全國總決賽在全國最大的體育場內進行,觀眾座無虛席,人氣不輸給任何明星的演唱會。而說到明星,當年韓國許多電子競技選手走在大街上也如同明星一樣被粉絲所追捧。所以,和韓國對比,中國整個電子競技的空間依然非常廣闊。




從一個大方向看,中國的年輕人變得越來越宅。這種“宅文化”在亞洲往往伴隨著整體經濟增速的下滑。我們看到韓國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電子競技出現了飛躍式的發展。日本在泡沫競技破滅後,開創了亞洲“宅文化”。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個人認為由於經濟持續低迷,年輕人對於未來缺乏憧憬,甚至大量的年輕人都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於是,大量年輕人待在家里,通過電子競技,遊戲,漫畫等滿足精神消費。而中國經濟也逐步在發生類似的轉變。雖然目前互聯網創業紅紅火火,但是看一個更長的維度,中國新的90後,甚至00後在經濟增速下一個臺階後,面臨的機會會比他們的父輩少得多。同時,由於獨生子女政策下的父母“溺愛”,其經濟壓力也不會很大。在同時缺少機會和動力時,正是中國宅文化大規模發展的溫床。這反而將推動電子競技作為新體育,在中國長期的發展。或許,五年十年後,新的人類會更認同電子競技作為體育競技的一種,而不是我們這輩人傳統的看足球和籃球。





那麽從產業鏈的角度看,到底電子競技哪個環節是最重要的?目前有戰隊,轉播平臺,以及WCA賽事承辦等。從商業價值看,最終產業鏈的頂端一定是內容方,而不是渠道方。雖然目前有大量的公司在轉播平臺上大規模燒錢,希望通過平臺產生長期的用戶黏性。但最終,每個平臺可能就是類似於一個電視頻道。用戶可以自由選擇。但最終是選擇哪個頻道還是取決於賽事的轉播。這點和美國目前的體育頻道類似。作為大部分美國人最愛的體育比賽,一些大的電視臺在內容上也會區分。比如ESPN會對橄欖球周日晚間比賽轉播,ABC會轉播周一的晚間比賽。而超級碗可能在NBC或者CBS電視臺之間輪換。在整個產業鏈梳理清楚和規範後,不會出現一場比賽同時好幾個電視臺轉播的情況。所以最終,誰控制了內容端,將會在電子競技行業掌握最核心的價值。

結論,中國人目前正進入新消費的時代。雖然整體經濟面臨通縮,但新的90後消費(比如預調雞尾酒)正在冉冉崛起。而電子競技也將是90後消費新的方向。行業空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空間依然巨大。而行業最終的勝出者或許是能夠掌握內容端的公司。

P.S,配圖分別來自於筆者最愛的中國魔獸選手SKY和獸王Grubby,以及電競解說小倉(年收入500-1000萬之間)

點拾原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1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