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守時精準的人

2016-05-23  TCW

從小我就是個守時的人。上課我從來沒有遲到過,我會逃課,但只要要上課,我一定準時。搭任何交通工具,我也一樣早早到達,絕不匆忙趕上。開會我也一定照預定時間,提早到達,以準時開始。與人約會,不論對方是否是重要的大人物,我也一律準時到達,這是對對方的尊重。

有一次約會,我雖然預定提早到達,但路上遇到車禍,整條馬路堵車,我坐的計程車在路上動彈不得,我眼看只剩半個小時,我問司機還要多遠會到,司機說:還有將近三公里,我立即下車,一路跑步,大約晚了五分鐘到達,所幸對方也還沒來,讓我保住了不遲到的原則。

我為什麼會守時?可能與我從小喜歡上學有關,我覺得上課好好玩,因此每天都迫不及待到學校,等學校開門,等老師上課,讓我養成準時的習慣。

另一件事是,我從小要搭公車上學,公車每十五分鐘一班,絕對準時開,有一次我稍晚出門,為了趕上公車,我一路跑步,到了車站,公車剛起動,關上車門,我急忙敲車門,可是司機不理我,直接把車開走了,從此我知道公車不等人,就算我們只差一步,也不會等。

長大了,我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工作機會,我小心翼翼的捧著飯碗,覺得任何人都比我大,我都要小心伺候著,因此開會一定準時,約會也不能遲到,這不只是尊重對方,更害怕得罪對方。這就養成守時的習慣了。

守時習慣了,我覺得守時是人與人間基本的禮貌,不讓別人等,是不願浪費別人的時間,大家都守時,大家都不必浪費時間。

後來我變資深了,職位高了,變成晚輩要注意我的感受,但我仍然準時,我不願讓人等,因為這是做人的基本禮貌。

我很討厭別人不準時,也用準不準時來觀察每一個人。

我發覺不守時的人,都是自律很差,缺乏紀律的人,做起事來,也一定不牢靠!

可信賴的人,必定是仔細精準的人。精準就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正確的事,並完成正確的數量與正確的質量,而正確的時間——守時,又是其中最容易衡量的標準。

因此守時等同於精準,等同細緻,等同周延完整,等同做事絲絲入扣,值得信賴。

要訓練自己成為一個可靠精準的人,最簡單的方法是從守時開始。人生無時無刻不受時間的規範,我們永遠要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只要時間不對,所有的人都可立即察覺。而且只要錯失時間,通常立即對別人產生不便,甚至可能造成損失。

守時又可分為對人與對事,開會、約會是對人的守時;而在正確的時間,精準的完成任務,則是對事的守時。在工作上,對事的守時,是人是否值得信賴的標準。

何飛鵬部落格:feipengho.pixnet/biog 何飛鵬自慢粉絲團:www.facebook.

com/hofeipeng

撰文者何飛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54

讓法國全面癱瘓的人

2016-06-13  TCW

一人癱瘓法國,這是馬丁尼茲(Philippe Martinez)的能耐。近來遍及各行業的大罷工,就是出自這位法國總工會(CGT)秘書長。這位被《費加洛報》稱為「讓法國臣服在他腳下」的人物,其力量正是來自政府賦予工會的壟斷權。

今年五十五歲的馬丁尼茲出生於愚人節(四月一日),輿論曾戲稱信仰馬克斯主義的他早生了一個月(五月一日是勞動節)。身為西班牙移民後代的他,從不打領帶戴手表,留著一臉大鬍子是因「我懶得刮,」同事稱他為「老墨(西哥)」。

一九八二年,馬丁尼茲進入法國雷諾車廠當技師,加入法國最大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工會CGT,其領導風格被評為「嚴厲且獨裁」。上屆總統大選,他支持同屬左派社會黨的現任總統歐蘭德。如今歐蘭德推動勞動市場改革法案(El Khomri law),賦予雇主更大彈性可解雇勞工,被馬丁尼茲批為「叛徒」,歐蘭德則反批馬丁尼茲「恐怖分子」,輿論指此乃法國左派之內戰。

馬丁尼茲先是組織示威,封鎖油廠,再發動地鐵罷工,近來則讓核電廠停擺。

「只要政府不肯談判,罷工還會擴大。」在一場罷工中,他還手持輪胎扔入火中,這在工會領導人中尚屬首次。

五月二十六日,法國還出現「無報紙日」,原因是法國各報拒登馬丁尼茲的聲明,CGT於是發動旗下工會,禁止印刷所有報紙,只有一家左翼報紙最後妥協才得以發行。

馬丁尼茲一介工會領袖,何來如此大權?經濟學大師阿爾欽(Armen Alchian)曾指出,工會權力來源不在於所謂「聯合談判」,而在於政府賦予其壟斷特權——工會擁有獨家出售勞工服務的權力,買家(雇主)不得另尋賣家(非工會勞工),這和政府賦予某些行業專賣權,消費者不得另尋賣家毫無二致。

馬丁尼茲的權力正是源自

這種壟斷。法國法律規定,員工五十人以上的公司應設企業委員會,候選人由工會推薦,工會和企業委員會任期內不能被解雇。法國政府這次想讓雇主有更大彈性可解雇勞工,馬丁尼茲的工會將直接受害,這是其抗爭的深層原因。

二〇〇八年前,法國失業率還低於德國,此後開始逆轉,如今法國失業率是德國逾兩倍。歐盟與國際貨幣基金(IMF)都稱,法國要恢復經濟活力,「改革勞動市場」是首要之務。總統歐蘭德只剩一年任期,想拚經濟卻遇馬丁尼茲攔路,而他正是法國歷屆政府自己培養出的敵人,足為各國政府借鏡。

撰文者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818

Blued耿樂:出櫃需要勇氣,我要做庫克那樣的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12/156425.shtml

Blued耿樂:出櫃需要勇氣,我要做庫克那樣的人
吳丹 吳丹

Blued耿樂:出櫃需要勇氣,我要做庫克那樣的人

上帝既然讓Blued CEO耿樂成為Gay,他決定做一個像庫克一樣的人。

采訪 | 吳丹、孔樂

文 | 吳丹

口述 | Blued創始人兼CEO 耿樂

中國同性戀的“粉紅經濟”爆發在望。

已擁有超過2200萬同誌用戶的Blued今年6月1日宣布獲得C和C+輪共計數億元投資。這讓Blued有最大的機會成為中國規模達3000億美元的同誌“粉紅經濟”領頭羊公司。

“同性戀在人群中占比大概5%,古今中外這個比例都相差不多,整個中國男同和女同的數量在7000萬以上,男同的數量在3000萬以上”。這是Blued CEO耿樂此前接受創業家&i黑馬采訪時透露的數據。耿樂同時也是創業黑馬學院黑馬營10期的明星學員。

耿樂今年39歲,已為他的同誌事業奮鬥近16年了。從剛到北京時的7個人,到現在170多人,他開始進軍海外市場了。“泰國的同誌娛樂產業比較發達,各個國家的Gay常年到那邊玩。市場做得好的話,日活應該有20萬。”耿樂計算道。

做淡藍網時,他的初衷是,讓自己和同誌群體有個能說話的地方。現在,他的考慮是用戶規模化和“粉紅經濟”。耿樂說公司最大的競爭力是,有同誌的企業文化。“耿樂的背後是警察出櫃(“出櫃”:同性戀者公開承認自己是同性戀),十六年的創業故事,被總理接見,這個東西是無法模仿的,拿不走。”

他說自己每年都會和同事們回一趟秦皇島,在淡藍色的海邊拍張照。那片海是他的起點,也偶爾讓他回想起,自己苦惱的青春歲月。

自耿樂被動“出櫃”後,激勵他前行的動力到底是什麽?是怎樣的動力,讓他從一名警察,成為全球第一家完成C+輪融資的同誌公司創始人?在創業如長征般的摸爬滾打中,他又學會了什麽?耿樂可以把他心中的五彩旗插往全世界嗎?

請看創業家&i黑馬對Blued創始人耿樂的獨家專訪。

用戶只有一個標簽:Gay

我們是第一個走到C+的(同性戀平臺)。但同時我又在想,一個企業要是以融的輪數界定它成功與否,這是不對的。我更希望說我們成功是因為業務做得好,占了國內市場絕大部分份額,有170多人的團隊規模。

目前離國內市場的天花板還有一段距離,但我要提前布局了。我們的高度可能沒有陌陌高,但要把廣度做得更廣。所以從去年開始布局了。

和異性戀不同,同性戀人群可以無國界交往。比如,Blued里面如果有很多老外,大家會覺得,這個軟件好國際化。但在異性戀社交軟件里,如果都是老外,大家會有點警惕性,女孩兒就覺得,他們為什麽跟我聊?老外也會覺得,她是不是想移民?男女和男男的社交差異是有一些區別的。

男人找男人一開始無非看顏值、身材、生活品質,男女可能更多看文化、家庭背景、收入,是不是能結婚等。同性肯定是荷爾蒙的吸引。

我們去年2月在荷蘭發布了英文版,一年時間出了包括韓、日、西班牙語等在內的9個語言版本。融C+輪也是想儲備一些錢做國際化業務,現在團隊近20人。世界那麽多國家,不管是恐同還是對同誌友好的,反正同性戀是個客觀存在。我們現在已經是泰國的No.1了,在臺灣地區也排前兩位。

我們在泰國有兩個人,這邊也有兩個從泰國回來的華人,而且是Gay。泰國是亞洲娛樂中心,各個國家的Gay常年去玩,同誌娛樂產業比較發達。泰國人很nice,在大街上隨便看到一個男生很帥,你可以跟他勾搭,不排斥。即使他是直男,也禮貌地跟你笑笑,說No。泰國是佛教文化。

泰國市場做好了20萬日活應該能做到。臺灣市場大概幾萬人。

其它地區的話,印度、印尼、馬來西亞也在看。每個國家是不一樣的。比如在中國,聊完之後是可以見面的,但在俄羅斯,可能只是聊,連見面都不敢見,俄羅斯非常恐同。我們未來進俄羅斯市場的時候,可能會把用戶的地理坐標隱藏。先吃亞洲市場,未來可能在歐洲會有一些嘗試。

我們給自己的定位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用戶只有一個標簽,都是Gay。

Blued 是一家“粉紅經濟”公司

今年的變現是我一廂情願,董事會一點要求都沒有。他們說,耿樂你現在不要做變現,就做用戶。我說如果這個功能對產品有幫助,又能掙錢,能不能做?直播就是這樣的事。我們在去年12月份,直播還沒火的時候就做了。在同誌當中一下引爆了,成為話題,大家都來圍觀。

我們也和一些高人去聊,說耿樂如果你輸在可以花錢解決的問題上,那就是你的問題。你有錢,別人沒錢,你就該做出沒錢做不到的事。很對。

我們現在有將近十萬主播,主要盈利是虛擬禮物分成。男男直播又不一樣。男女看顏值,看胸什麽的。男人和男人可能是聊同誌關心的話題,生活,第一次戀愛,等等。

我們現在只滿足了用戶一個需求,即社交需求。但這個人群還有很多其它需求,比如消費升級類的。像男士粉底、專用潤滑劑、SPA、同誌旅遊產品、文學影視產品等等。你會發現未來Blued不只是一家社交軟件公司了,而是一家“粉紅經濟”公司。

“我沒有安全感”

投資人見過很多優秀的公司,他們經常跟我說,耿樂你在某些方面是比較差的,要盡快學習。有時候挺難接受的,我有那麽差嗎?但想一兩天就明白了,說的很對,我就要學習,馬上去改進。

最開始根本看不懂什麽叫融資計劃書,各種條款回購等。就去問,去學,去網上搜資料。剛開始我不知道怎麽跟投資人談,有時候別人很強勢,我想下次談的時候應該有自己的氣場。於是有了經驗的積累。

最關鍵的是,堅持和內心的強大是很重要的。

走到這個時候你可能會發現,很多業務並不是你擅長的了。我現在沒有更多時間跟大家討論產品,會找更專業的人來做。以前什麽都是自己做,甚至一篇新聞稿都自己去寫,淡藍網最開始每個版主都是我去聊,累得不行。現在找更合適的人來做,我提供平臺。

我做警察出身,一直不知道科技媒體有多重要。融了天使輪之後,我們想,不要公布,不要讓人知道我們在做這件事,別人知道的話,萬一都做了怎麽辦?但這時我們的競爭對手就公布了他們的天使融資,在業界引起很大反響。

之後很多人見了我都說,你們的產品跟那誰誰一樣吧……我說我們才是這個行業的老大,為什麽沒人知道?為此我還跟媒體吵過架,後來那個媒體人告訴我,媒體是個工具,你要知道怎麽去利用好。

好吧,後知後覺開始去路演,參加活動,接受采訪,把自己講出來。

這兩年偶爾會想想上市,想那會是一個怎樣的路徑,上了之後怎麽辦,能夠代表什麽。我覺得離上市還有很遙遠的距離。

我當然希望上市成為一個里程碑,但同時又告訴自己,千萬不要用上市來要求現在的發展,會出問題。你要做的難道不是一個理想和信仰的事業嗎?不只是讓投資人套現走人,或者你個人的財務自由,不是的。我也很糾結,一邊想(上市),一邊又提醒自己。

我是巨蟹座,同事總說我沒有安全感。可能所有創業者都沒有安全感吧,總覺得對什麽都不滿意。還有一個表現是,如果一個同事連續請了兩天假,說身體不好,我會想他是不是去應聘?或者突然發現這幾天數據增長有點緩慢,我會想,原因是什麽?一定要找到。

又有細節,又有宏觀,每天都在缺少安全感中度過。最大的安全感就是,有一個團隊跟我在一起。

前兩天一個大公司的VP跟我說,耿樂你們C+結束了,現在安全了。我說我倒不這麽認為,我要時刻警覺後來者,同時也要看未來。現在我還是非常不滿意的。

現在也沒有安全感,來自兩方面。一是覺得所有對手都不是對手,但同時要防範有人彎道超車,或在其它地方突然把你顛覆了——市場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二是,有很多東西是未知的。就好像我從來沒有想到,我能走到C+輪,又比如,國際化你沒做,不知道多少坑。

Blued是“約炮”軟件?

同誌軟件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可以基於定位找到身邊一樣的人,這跟異性戀是不一樣的。異性戀有很多渠道和途徑可以找到身邊人。你喜歡這個小女孩,就有機會跟她認識一下,只要她單身。但Gay不一樣,你喜歡那個男生,但你不知道他是不是Gay。這時你就要打開軟件,看他是不是在上面。

或者我住在這兒,我就想,小區里是不是住著幾個Gay?我怎麽認識他們呢,下班的時候可以一起喝個茶,一起玩,甚至談戀愛。每個Gay心里都是孤單的,是戴著面具生活的,沒辦法釋放自己,做真實的自己。他們只能更多地通過互聯網來找跟自己一樣的人,去聊天戀愛。

這種感覺有釋放,也有新奇。特別像我們剛開始用QQ的時候,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網友了,兩個人見面,都很緊張、很興奮。

之後我們就提供了一些閱讀和娛樂性的內容,比如直播,新聞,動態等,讓大家在上面能玩起來。

有時候你會覺得委屈。別人也會質疑Blued是約炮軟件,我跟陌陌創始人也聊,他也挺苦惱的。我後來想,別人之所以質疑你,因為你做得足夠好了,之後就是你應該承擔的企業責任。我們現在產品還要再改,包括在艾滋病(HIV)防治部分,這是沒有止境的。

在北京,我們跟政府合作的HIV檢測室一共有3個,在全國有七個城市在做(HIV檢測,編者註)。大家可以打開軟件找,離自己最近的檢測點。檢測一直在往里搭錢,因為覺得這挺有意義的,也說服了投資人。他們都很支持,一直說,耿樂,艾滋病防治你們一定要做,我們不在乎錢的,一定要做,還要做好。

我們比異性戀的產品管理更嚴,經常有網友吐槽我們,說這張圖在哪哪都可以發,你這兒為什麽不能發?我就說,那個平臺抗風險能力很強,但我們抗風險能力很小,池子比較小。還有一點你要知道,很多人看同性戀的時候是戴著有色眼鏡的。

還有問題說,為什麽打開你們的軟件全是露胸的,肌肉的……那這樣再管就沒法管了。

讓同誌不再孤獨

Blued的企業文化在競爭中是最關鍵的一部分。這張照片是2009年,剛來北京時拍的,里面的人現在都在。但他們可能往後“退了一步”,有時候我們需要從外面找更牛的人進來。怎麽說服他?說別人能幫我們跑得更快,他說沒問題。這些人現在工資不是最高的,但他們有期權。公司最老的員工已經跟我幹了近十年。

我前兩天回秦皇島,找到了以前的筆記本,一看2005年的日記上寫著他們的名字。當時特別苦,在秦皇島一個月開1500塊錢,來北京開3千塊,不夠花。當時來北京是7個人,大家住上下鋪,一起買菜做飯,洗碗排班,就那麽挨過來的。即使有人背叛了我,或傷害了我,有這些人在我身邊就夠了。

我們公司有件大事,每年7月都要回秦皇島。我想告訴大家,我們是從秦皇島出來的,那兒有大海,有我青春時的理想和信仰。我喜歡那種海,藍色,唯美。海邊是我的警校,我當時的青春有苦惱,甚至痛苦。淡藍解救了我,也幫助了很多人。我們回去的時候可以追尋淡藍的歷史,有一種歸屬感。

庫克出櫃這件事也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我。正好是他出櫃第二天,我們公布了B輪融資,我真的為他驕傲,我感覺要做庫克那樣的人。

我們樓下有個客服,之前在一個很牛的公司拿上萬的工資,到我們這兒幾千塊。那天我們去團建,喝酒時他跟我說,老大你知道我為什麽來?因為淡藍曾幫過我,所以我想幫更多和自己一樣的人。我們團隊有很多這樣的人。他來這里不孤獨。

跟名人互動對我們的推廣是有幫助的。雷軍是我們的投資人,這次公布了。還有吳莫愁,她很支持我們的公益,免費來做形象大使。可能大家不知道耿樂是誰,對很多網友來說,他就是一個同性戀,當這個同性戀跟總理握手、跟企業領袖、明星在一起的時候,大家就會覺得,同性戀也可以到臺面上,被別人接納。

對我個人來說,我願意拋出那些照片,就想告訴大家,同性戀不比異性戀差。昨天我發了一張與納斯達克CEO合影的照片,他非常興奮,在中國有一家這樣的同誌公司。我只想告訴大家,一家同誌互聯網公司也可以站在世界的平臺上,讓大家看到。你要告訴那些歧視你的人,別歧視我,有可能我比你優秀。

我們投資人總說,耿樂,你有偶像包袱,總在朋友圈發一些合影的東西,你看別的CEO只發生活。我說訴求不一樣,我們遭受了太多歧視和質疑。

我去參加很多活動,我意識到,每次都被排到最後。很多公司做得沒有Blued好,但最後總是耿樂排最後,為什麽?因為你是一個Gay,大家覺得,你應該排在最末尾。很多這樣的事情。我就不服氣,非要把這個扭轉。這次我們去參加鳳凰網一個活動,他們請了八位分享嘉賓,我第一個上臺演講。這就是我要做的。

“你把我的朋友圈解開吧”

我以前跟別人說“同性戀”這三個字的時候,心里都很膽怯。現在我覺得我脫口而出。

有一次在飛機上,我和一個專門研究性學的專家討論問題,他就一直說同性戀同性戀……我當時覺得,有個地縫我就要鉆進去。當時認為,全飛機的人都覺得我是同性戀,很害怕。但現在,我在很多場合說我是Gay,都不會過心了:我就是啊。我希望讓每個人都可以有這樣的勇氣。

這個初衷沒變過。和那個給我留言的老人家說的一樣,我在年輕時真的遇到了很多歧視,特別害怕,找不到朋友,戴著面具生活。但現在小朋友,你看他們多好,二十歲能找到自己的男朋友,在一起很開心。

最開始我也沒勇氣出櫃。

當時當警察是因為家里很窮。我年輕的時候大家都發糧票,我是沒有的。當時我學習又非常好,上警校可以解決我的城市戶口,畢業後又有工作,16歲就上了警校。當時的理想是當大學老師,後來當了警察。當時對誰都不敢說,總把自己裝成異性戀,別人總給我介紹女朋友,我都不想見,很痛苦。

搜狐報道完之後,同事都知道了,也被動推了我一把,被動出櫃了,這個網站(淡藍網,編者註)大家都知道了。領導找我談話,說當警察還是做網站,二選一。我不知道怎麽辦。當時網站已經有幾個同事了,如果關掉,他們就失業了。後來我就辭職了,做網站,然後又做了一些事,成為CEO。把你推到前面以後,發現自己有了更多責任,都希望你成為領袖、榜樣。越往前走越發現,自己成長了很多。以前不敢出櫃,但出櫃以後發現,也沒什麽變化,反而活得更自在了,不戴面具了。

也是慢慢教育了身邊的朋友,最開始他們不接受,覺得同性戀挺惡心的。後來發現我是同性戀,慢慢看我的故事。他們看了我很多采訪,才了解了我——我也很難當面講我的事。

我以前加他們微信,都把他們屏蔽,不讓他們看朋友圈,很怕他們知道。了解之後他們就說,你把我的朋友圈解開吧,我已經知道你的事了。我就一個個再解開,(現在他們)經常給我點贊。

他們也會轉發,說這是我哥們兒,慢慢以我為驕傲了。他們說,如果不是你,我們一直覺得同性戀挺變態的,或者說女同還接受,男同覺得很惡心。現在他們覺得都OK,沒問題。所以第一,你要感染他,第二,讓他覺得你很優秀,就會接納你。

上帝選擇了你是一個Gay,跟別人不太一樣,所以你必須要有一個堅強的內心。就因為這個標簽,我們整個人生會面臨很多的挑戰和質疑,無法避免。即使在美國,現在還是有一樣的問題。

當你害怕的時候,你就問自己,內心夠不夠強大?我現在比以前強大很多。以前我常失眠。有人辭職了,投資人給壓力了,我都會失眠。現在不會。

有信仰,我覺得挺重要的。有時候我覺得自己也像一個修行的人,我的信仰就是,讓同性戀不被歧視,別人不能看輕我。

下周我們又要去美國和法國,和不同的團隊聊。這種生活又有思考,又有實踐,挺好的。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經歷。

我覺得我這一輩子,雖然才三十多歲,已經挺值了。我也很知足了。

blued Gay 耿樂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57

迪士尼開園迎客 這十大城市的人最想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652.html

6月16日,萬眾期待的上海迪士尼樂園正式開園。不過自5月以來,上海迪士尼就已經熱爆全國。

根據網友在阿里旅行平臺對上海迪士尼樂園的搜索數據,阿里研究院、阿里旅行聯合日前發布“迪士尼城市熱榜50強”。榜單數據顯示,自5月以來,迪士尼相關關鍵詞累計搜索量達8900萬,是上海地標東方明珠的45倍。上海迪士尼試運營一個月接待遊客超過50萬人次,是黃山月均遊客量的2倍。

日前,上海市消保委、上海社科院聯合發布“上海迪士尼境內遊客相關消費需求與趨勢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外省市消費者在上海逗留期間,計劃人均消費可達4215元(不含往返上海的交通費)。

根據預開園期間的數據研判,預計上海迪士尼樂園年客流量在1500萬左右,年均直接收入195億元,占上海GDP 0.5%左右,占上海旅遊收入6.5%左右,其產業鏈與示範效應將更大。

從區域上看,以長三角、珠三角、北京為代表的一線城市群貢獻了將近一半的搜索量。中西部地區,特別是各省會城市群,展現明顯的集群效應。

榜單分為“全國城市熱搜榜50強”和“全國縣級市熱搜榜50強”。迪士尼熱榜(全國城市)50強中,上海、北京、杭州位列全國城市熱榜前三甲,緊隨其後的是蘇州、南京、武漢、無錫、廣州、天津和寧波,在排名前十的城市中,中西部城市只有武漢。

根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顯示,來自長三角的城市最多。在前十名的城市中,有6個城市來著長三角,包括上海、杭州、蘇州、南京、無錫和寧波,均為長三角最重要的一二線城市。

迪士尼熱榜(縣級市)50強中,前三位的分別是江蘇的昆山、江陰和浙江的義烏。前18名縣級市全部來自江蘇和浙江,一方面,這些縣級市也是目前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縣域地區。另一方面,由於地域接近性、路程較近的原因,這些城市的熱度也更高。

值得註意的是,同樣經濟發達的珠三角盡管熱度也很高,但由於地域接近性的原因,相比長三角仍有一定差距。作為一線城市,廣州和深圳分別只位列第8和第15,東莞和佛山兩個經濟總量較大的市也只位列第41和第44。這里面的主要原因在於珠三角毗鄰香港,廣東遊客到香港迪士尼的路程更近,廣東也成為香港迪士尼深耕的市場。

香港迪士尼樂園銷售及營銷市場推廣副總裁王萬民日前對媒體表示,此前香港迪士尼把資源集中在廣州、深圳等大城市,從今年起,將把深圳、廣州、東莞、佛山、中山、珠海、江門及惠州定為核心市場,增加省內至二線城市的銷售網覆蓋及滲透率。

此外,相比東部沿海,迪士尼在中西部熱度明顯較低,只有17個城市入圍全國城市熱榜;而在縣級市50強榜單中,僅有6個中西部縣級市入圍,排名最高的四川省雙流縣也僅為第20名。這說明中西部的縣域地區,因為路程較遠,交通的不便對遊客有一定的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080

松禾資本田鴻飛 :2B企業要重銷售,最好是銷售背景的人做CEO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13/157372.shtml

松禾資本田鴻飛 :2B企業要重銷售,最好是銷售背景的人做CEO
常皓靖 常皓靖

松禾資本田鴻飛 :2B企業要重銷售,最好是銷售背景的人做CEO

創業的前5年主要靠銷售驅動,發展到中期就要比拼產品和技術。

投資人名片

姓名:田鴻飛

所在地:北京

關註領域:互聯網金融和企業服務軟件領域的投資,尤其關註技術驅動的創業項目

工作經歷:曾任Oracle企業軟件工程師。

偏好投資階段:A輪前

今年計劃投資個數:20個

單個項目投資額度:1000-3500萬元

聯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田鴻飛的投資經

田鴻飛主要通過主要通過創業的朋友和校友推薦來尋找項目。少而精。當他一旦選擇投資某個團隊的時候,就會選擇信任。他認為,對於早期投資,信任的份量遠遠超過理性分析。

他偏愛擁有成熟的心態,以結果為導向的創業者,很欣賞不走尋常路的創業者。田鴻飛對i黑馬表示,“作為曾經的創業者,我願意和創業者共同探索創新方向和共同成長。”

Q&A

i黑馬:什麽是決定2B是否成功的關鍵要素?

田鴻飛:創業的前5年主要靠銷售驅動,因為2B服務需要說服企業先用起來,所以2B服務一定重銷售,最好創始團隊是銷售背景的人做CEO;發展到中期就要比拼產品和技術,技術的擴展性。

i黑馬:關於2B,什麽樣的一些產品或者商業模式是最先有可能跑出來?

田鴻飛:中國的企業服務和美國的不同,中國很多企業的信息化從移動起步,不像美國走過70年代的EDI時代,走過2000年左右的B2B交易平臺時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征和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造成了企業服務行業很大的不同。簡單總結來說,中國的企業服務軟件市場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移動化:中國的大規模企業信息化發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所以企業軟件具有很強的移動特征;比如saleforce在國內的成功案例就是紛享銷客;

2)社交化:由於文化和法律合規要求的不同,國內的企業應用軟件不像美國的企業軟件一樣嚴格把工作和生活分開。典型的例子就是國內的很多企業利用QQ進行工作溝通。所以,國內的企業軟件很多建立在微信平臺上。相反,國外有娛樂的twitter和工作用的Yammer。雖然Oracle從2010年以後,開始在企業軟件中集成一些社交網絡的信息,不過整體上集成度非常低。

3)  交易化:中國的電子交易相比美國有典型的後發優勢,移動支付發展也遠遠超過美國,所以中國的2B軟件服務里面自然的集合了交易功能,從而更容易形成閉環,沈澱了 大量有價值的數據,因此形成了更豐富的收入來源;

4)收費模式多樣化:如上所述,美國的企業更習慣於為服務買單,而中國的企業從90年代末開始使用財物軟件或者進銷存軟件,就習慣於使用盜版軟件,即便購買正版也只願意支付非常少的錢。因此,即便現在的SaaS企業軟件模式在國內也非常難於收費;並且中國的中小企業淘汰率遠遠高於美國。因此迫使中國的企業軟件服務公司開拓新的收費來源,比如為貸款公司提供風控數據。

5)數據驅動化:中國的企業軟件的大發展正好與美國的大數據發展同步,加上中國的企業軟件服務難於進行收費模式,因此必須從收集數據,靠深刻挖掘數據來賺錢。

6)邊界模糊化:中國的企業軟件的大發展發生在社交網絡流行以及移動智能機和分享經濟時代,因此,企業軟件的邊界非常模糊,經常融合社交網絡數據;在分享經濟中,員工和雇主的關系非常模糊,很多企業ERP軟件有2B和2C的特征。

i黑馬:2B的痛點是什麽?你對於2B項目的顧慮是什麽?

田鴻飛:對於投資人而言,2B的發展雖然收費模式清晰,有現金流,可是發展速度比較慢。而且在美國和中國,大家普遍認為2B的創業不性感,所以很少有優秀的創業者做2B業務。比如:2004年Oracle100億美金收購PeopleSoft,其新聞的影響力遠遠低於2006年Google用16億美金收購Youtube。不過PeopleSoft做了17年,Youtube只做了1年時間。

i黑馬:2B在2015年全年、2016年上半年的特點是什麽,以及為何會呈現這些特點?

田鴻飛:最大的特點就是用2C的估值理論來做2B的估值。由於近兩年國家對創業的支持,產生了大量小公司,讓很多2B企業通過孵化器短期獲得了大量企業客戶,造成了這些公司的天使投資估值暴漲。很多SaaS企業都是第一年免費使用。不過由於中國的中小企業存活率非常低,新興創業公司會更低,到第二年開始收費的時候,會發現沒有多少公司可以收了。

松禾資本 田鴻飛 B2B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693

那些創業失敗的人都去哪兒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18/157475.shtml

那些創業失敗的人都去哪兒了?
何明科 何明科

那些創業失敗的人都去哪兒了?

人們總愛追捧所謂的“成功者”,對失敗者鮮有耐心與關註。

很多投資人會偏愛連續創業者(Serial Entrepreneur),因為無論失敗或成功,經驗教訓會成為下一次創業的基石——每一步都算數,而優秀的創業者往往也具備極強的學習能力。

在連續創業者中,王興絕對是最典型之一。有人為其立傳,書名就用“九敗一勝”去形容他。回看王興過去 10 年的創業歷程,每一次都引領了中國互聯網的大趨勢。2005 年的校內網,開啟了中國 SNS 社交大潮;2007 年的飯否網,開啟中國社交媒體時代;2010 年創立美團,又開啟了中國團購浪潮。

然而,王興只有一個,更多創業者在一次創業失敗後可能就選擇不再繼續,或者從此在創業路上默默無聞。畢竟,人們總愛追捧所謂的“成功者”,對失敗者鮮有耐心與關註。本篇作者何明科則試圖從數據角度去解讀創業失敗的原因,以及創業英雄失敗後都身處何處的問題。

文 | 何明科

曾經有一位資深而奇特的商學院教授講,成功學就是扯淡首先,每個人成功的因素各不相同而不可複制,如同將托爾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進行鏡像取反。其次,有些核心的成功因素也不足為外人道也,正如名言「能力之外的資本等於零」,你懂的。

斯坦福商學院有個重量級的講座系列叫做 View From The Top,會定期請到全球政商界的頂尖人物來分享心靈雞湯和成功學,喬布斯和比爾蓋茨都曾來過。甚至有八卦傳言,喬布斯就是在這個講座上認識了他後來的妻子 Laurene Powell Jobs。Laurene 當時還是斯坦福商學院的學生,參加講座時故意坐在前排,引起喬布斯註意並在講座後熱情追求,最終修得正果。

然而這位教授就說,View From The Top 然並卵,不如搞一個 View From The Bottom,找一些著名的創業失敗者來講,因為許多創業的坑是共通的,分享出來大家一起避免而造福社會。

80A7.tmp

在心中埋下多年的這枚種子,在回答完「拿了投資人的錢卻創業失敗,在商業圈子里的後果都會有哪些?」這個問題後,開始發芽。於是找到幾個朋友一起,把通訊錄仔細過了一遍,找出所有創業失敗的朋友(共有 80-90 個案例),並統計他們創業失敗的原因以及創業後的去處,形成如下的結果。

一、英雄為何失意?

首先是定義,“創業者”嚴格指公司最核心的一到兩號人物;“失敗”可理解為公司退出失敗(至少是讓天使投資人有10倍的回報),以及創業者在公司退出成功之前離開。在研究創業者為何失敗時,簡單將理由分為 6 大類。(註:因為取樣的問題,這里的大部分創業者從事新興行業,所以可能會有取樣偏差)

模式問題,占 43 %。各種主打“市夢率”的創業公司,在新經濟的大旗下,嘗試各種顛覆一切的新模式,從電商到移動互聯網,從 O2O 到企業服務。但是隨著市場風雲變幻,概念或模式往往會迅速由香轉臭。隨著泡沫的破滅,這些企業會迅速因為融不到錢而倒閉或泯然於人群之中。

運營問題,占 23 %。在模式清晰或者找準賽道的情況下,創業企業往往也會因為跑得不夠快或者競爭太激烈或者自身太失敗等多種情況,運營不下去而徹底失敗。

團隊打架,占 21 %。如果以上兩條都在天災的話,團隊打架是絕對的人禍,而人禍往往比天災更可怕。

股東出手,占 7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而當股東想強勢介入的時候,幾乎就可以直接宣布創業企業的終止。

家庭原因,占 4 %。“世上只有媽媽好……”

政策問題,占 2 %。你懂的,不解釋了。

微信截圖_20160718101749

 

二、失意英雄落何處?

這里將創業者失敗後的去處劃分為三大通路:繼續創業(成為連續創業者)、打工(在別人的公司工作)和投資。這里不考慮休息這條通路,因為幾乎沒有人選擇直接退休或者去養老。

微信截圖_20160718101816

由上圖可以發現,在創業失敗後的第一步,41 %的創業者會選擇繼續創業;40 %的會選擇去打工而安穩一陣;19 %的會憑借創業這段經歷,晉級為投資人。看起來創業失敗後,打工和繼續創業是一個區別不大的選擇。

然而再多看一步,就會發現其中的蹊蹺:

40 %在第一步選擇去打工的創業者,在短暫調整後,會有 13 %絕對數的創業者選擇繼續創業,3 %絕對數的創業者會接下來去做投資,從而最終只有 24 %的失敗創業者在當下老老實實打工;

在失敗後直接選擇創業的人一開始只有 41 %,但是通過做投資和打工短暫調整後,又有 14 %的創業者接著再創業,將最終比例提升到 55 %

在當前的穩態(用紅色數字標出):繼續創業的人提升到 55 %,打工的人大幅降低到 24 %,投資的人基本持平在 21 %;

考慮到創業失敗的概率極高,以及一旦開始投資後流出概率極低(5.6 %= 1 % /  21 %),大部分人都會以投資作為終點;

如果連續動態就得觀測這些創業者的變化,結果如下圖,這是一個「馬可夫鏈」的問題。為了不掉粉,就不列出來轉換矩陣以及更改下圖的數字了。

微信截圖_20160718101845

三、英雄都如何療傷?

任何一次創業失敗後,創業者在心理、身體、社會關系、家庭關系以及在個人財富上都會遭受一次或重或輕的創傷(參見《創業的隱形成本》),都需要一段或短或長的時間進行調整,因此短暫的打工,往往是最佳選擇,可以修複傷口,同時積累資源。國內也有基金設立了 EIR 項目 ( Entrepreneur in Residence,入駐企業家),為準備起航創業的人才提供“專屬地”,比如,曾在 IDG 任EIR 的李彤現在是 IDG 所投公司 Circle 中國的 CEO,其他還包括真格基金、經緯創投等。

短暫的休整之後,創業者往往又重新開始戰鬥,而在此選擇戰鬥往往還是奔赴創業的最前線。這種戒不掉的癌,第一是來自不服氣,眼睜睜看見原來一起撒尿和泥的朋友起高樓,而自己距離成功也曾如此接近,再來一次肯定會贏,或多或少會有賭徒心態。要是你在深圳的創業圈呆呆,很快就能聽到有人和你講述當年和馬化騰在一層樓或者一條街創業的故事。

第二是來自拴不住,再大的草原也圈不住這些創業過的野馬再次奔騰的心,創業過的人很難再次接受大公司里面慣有的官僚文化、頤指氣使以及大象漫步。

第三是來自外因,有過創業經驗的人,無論是成敗與否,在如今的資產荒中都是投資人眼中的香餑餑,經常會被“誘惑”出去再試一把。

而只有當創業疲了累了,他們往往才會選擇投資作為終結狀態,天使或者 VC 投資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職業,或許這也算一種“癌的治愈”。

不管怎麽樣,生活還是要繼續。無論是選擇打工,還是投資,還是繼續創業,他們都是孤膽英雄。

本文首發於知乎專欄「數據冰山」,原文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0780960,原標題為《創業的癌,怎麽破?》。

創業失敗 創業者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708

麵攤之子海外學技術 「我要成為不一樣的人」 實習生告白》他從後段班衝到第一名

2016-08-01  TWM

編按:單親家庭長大的虎尾科大自動化工程系學生黃韓子,本來是班上倒數十名的後段班學生,兩年前,他進入友嘉產學專班(產業為了培育人才,與學校合作開設的課程)後,卻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不只學業成績進步到第一名,甚至還替自己爭取到在德國工具機廠、月領四萬元的實習機會,未來人生正準備起飛。

我先前就讀新北市海山高工(現為新北高工)機械科進修部,當初班導是鴻海主管的老師,剛好鴻海有培育高工人才計畫,當時覺得去鴻海好像不錯,進修部兩百多個同學去面試,最後連我在內,只錄取兩人。

我高一就在鴻海台北製造總廠塑膠射出成型部門,工作一年一個月,聽同事說想進鴻海當工程師,學歷很重要,建議實習一年就夠了,高三要好好拚課業。於是我上補習班衝刺,順利保送虎尾科大自動化工程系。

但一進大學成為新鮮人,又有了摩托車,我就像變了一個人,很愛玩,班上有五十人,我都後段班十名,大一到大二上學期,課業平均分數只有六十一、六十二分。

大二下學期,我開始擔心就業,看到友嘉產學專班招生訊息,同學邀一邀就去面試;專班要求平均分數七十分,我分數沒到,卻因過去有鴻海實習經驗,成功錄取。

我個性外向,又是系上籃球隊隊長,同學選我擔任「友嘉產業學院」社團社長。這社團不是娛樂,而是學習性質,每周安排業界主管演講、英文讀書會等活動,暑假還有氣壓、電腦繪圖、工具機實作等每周四十小時額外課程。當了社長,我必須以身作則,不然主管問到我的成績會質疑:「後段班的人怎麼可以當社長!」

為了爭取機會實習

利用晚上補習,從兒童美語學起加入專班一、兩個月後,知道有海外實習機會,又是另一個刺激,但篩選條件更嚴格:多益五百五十分、學業成績和德文都要八十分以上,最後一關甚至要在三個主管面前,用十五分鐘全英文面試。我大二第一次考多益不到三百分、從來沒有講英文超過十五分鐘,有些人會因為語言能力退縮,我卻為了出國實習,衝了,自己用晚上時間去補習班從兒童美語、英文會話開始學起。

在德國實習是師徒制,前四個月,三個台灣實習生先跟四位師傅學工具機操作、焊接、氣壓等專業技能。德國師傅會先仔細講過工安、危險性,才開始使用機器,他先仔細操作過一遍、講解關鍵點,接著換我們實作。師傅在旁邊看你做一陣子,確定你確實了解後,再拿一張紙給你簽名,我們才可以開始自己操作機台。

接著,會丟一本機台練習簿給你,藉此學習工件原理,按部就班完成後考試,成品都符合公差(對機器或零件尺寸容許的誤差值)才過關。我們剛完成第一階段實習,開始進到實際生產線學機台組裝。

當被嗆搶德國人機會

我就想到媽媽,更努力學技術我在高一也當過學徒,現在在德國實習五個月,發現德國精密度要求更高。舉例來說,單一零件公差可容許正負誤差一條(○.○○一公分),但德國工程師要求,每個零件一點誤差都不行。因為大機台分很多站,如果每個人都容許誤差,一百個站乘起來誤差會變很大,這是德國機台能比台灣貴十倍的原因。

來到德國實習,其實心理壓力很大。我的德文只能生活淺談,聽得非常吃力,無法流暢地用德文溝通。遇到年輕德國師傅可以用英文溝通,但現在到組裝生產線,遇到更多只能用德語溝通的老師傅,聽不懂就要把手機拿出來查,或旁邊師傅會英文,就請他翻譯,自己要想辦法克服語言問題,現在每周還花兩天去市區補習班自費學德文。

我其實是在單親家庭長大,家庭不富裕,媽媽在新北市樹林區開陽春麵攤,把我這個獨子養大。我從小就看媽媽很辛苦,早上四點起床,做到晚上八點,周六、日不能休假,周一休息也要備料,媽媽有苦不會跟我講,不太願意我去幫忙,也不讓我做家事,要我把學生本分做到最好,連與媽媽吃飯,她都會說「兒子你先吃」,等我吃完,再吃剩的。

台灣長輩喜歡比較小孩,以前常會說:「你兒子怎麼會讀夜校!」媽媽不願多說,但我高中已經聽得懂,現在在德國實習,讓媽媽很光榮。儘管實習很辛苦,也曾被德國人種族歧視嗆聲:「你們憑什麼在這裡?」認為台灣人擠掉德國人的實習名額,但有能力回饋媽媽,是我現在很大的動力,我想要有小小成績,讓媽媽不擔憂兒子,以後也要帶媽媽吃大餐、環遊世界……。所以我要把握機會,像海綿一樣吸收,努力學語言與技術,成為不一樣的人。

黃韓子

出生:1992年

現職:德國工具機廠MAG實習中學歷:虎尾科大自動化工程系撰文 / 口述•黃韓子 整理•萬年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210

成都的飯店開始“直播”廚房那些事兒 觀看的人除了食客還有他們

在寬窄巷子的大妙餐廳大廳,一面豎立在入口的大屏幕上顯示著忙碌的廚房後臺。這塊大屏幕分三個部分,最上方展示的是時時的廚房動態,中間顯示的是食材的進貨情況以及檢測報告,最下方是一個廣告位。

為了消除消費者對於餐廳後廚的不信任,四川啟動了“明廚亮竈”,將廚房的動態展示在消費者眼前,並連通監管者的後臺。

二級以上餐廳設電子眼

“成都市食藥監部門於2014年底啟動餐飲服務單位‘明廚亮竈’工程,通過采用透明玻璃窗或玻璃幕墻、隔斷矮墻、視頻顯示、網絡展示等多種形式公開展示進貨查驗、後廚加工、涼菜制作、清洗消毒等重點區域和重點環節。”成都市青羊區食藥監局綜合執法大隊中隊長劉義江表示。

通過“明廚亮竈”,消費者可以在信息發布平臺的電子顯示屏上查詢餐飲企業的證照、食材溯源、添加劑、餐廚垃圾處置、食品安全檢查結果等情況,還可以通過顯示屏直接提交對該餐飲服務企業的意見建議。

“目前在二級以上的餐飲機構都用了該系統,它最大的亮點是‘陽光廚房’,攝像頭對準廚房,通過顯示屏直觀地將後廚及廚師們工作情況展示給消費者,操作間的工作情況消費者可以一覽無遺,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也能在辦公室監控廚房動向、發現問題。‘明廚亮竈’創新點在於引入在線監管理念,打造遠程實時監管、信息電子公告和消費者互動的全新網絡化監管平臺,在監管人力不足,工作任務繁重的情況下,實現提速減負、強化監管和科學監管。”劉義江表示。

為了讓消費者安心,讓非法無處可逃,成都市探索出了對餐飲服務企業實行“互聯網+”的信息化監管模式,采用了“明廚亮竈”與“星級動態公示管理”相結合的方式, 讓一切都在電子眼的監控之下 。

“明廚亮竈”的全稱是“餐飲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平臺”,是青羊區根據四川省政府《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若幹意見的實施意見》中提出的各監管部門要充分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實現在線即時監督監測,加強非現場監管執法的要求,率先在全市開展的試點工作。

同時,成都市成功引入了市場化運作方式,從工程建設到後期維護,政府、企業均無需投入資金,實現了廣告贊助商、政府、企業三贏的局面。

截至目前,成都市共完成餐飲服務單位“明廚亮竈”11480戶,其中,特大、大中型餐飲單位3596戶,學校食堂879戶,機關單位食堂185戶,集體配餐、中央廚房8戶,其他6812戶,基本涵蓋當地餐飲環節食品安全重點監管領域。

由於小餐飲企業受人員素質和場地限制等,無法開展“陽光廚房”工作,青羊區又創新實施 “星級動態公示管理” ,引入二維碼技術,推出了簡單而直觀的餐飲企業星級公示牌。在公示牌上有“星”做標識,從食品原材料來源情況、衛生狀況情況、企業管理情況以及菜品的味道和消費者反饋的意見等信息給企業打分,最高為五星。通過基層巡查、監督檢查,消費者互動,每月動態評定一次。

“對餐飲企業來說,這個月可能是‘五星’,下個月可能變成‘兩星’。星級公示牌的實施不僅解決了中小餐飲不能納入‘陽光廚房’電子顯示屏的範圍的監管局限,而且對中小型餐飲特別是小餐飲監管起到同樣的監管效果。它的創新點在於引入二維碼技術,突出‘星’選擇和顧客參與,行業、部門監督的多方聯動管理形式,其目的是把監管真相亮給群眾,把群眾口碑反饋給企業。”劉義江表示。

家長可視的學校餐飲

“家長只要下載了APP,就可以通過手機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學校餐廳和廚房的情況。”瀘州天立國際小學的校長張學文表示。

瀘州天立國際小學創建於2009年9月,現有33個教學班,學生1320人,有1000余學生在校就餐。6年來,學校食堂沒有發生過一起事故。

“買菜必須有記錄,索取有效證件和資質證明,簽訂質保協議,每批都索要質檢報告,否則不能報銷。同時,不定期對蔬菜水果進行抽檢,所有的采購都采取定點采購,出現問題食材,不退貨,沒收銷毀,不能讓問題食材再流通到市場。另外,在責任層面,必須有明確的責任利害,員工與後勤主任責任連坐追責。食堂定位和追責制度的差異,直接體現學校食堂水平的差異。”張學文介紹稱。

通過“明廚亮竈”工作的推進,學校後廚和所有加工操作過程展現在學生和家長眼前,增強了食堂員工遵紀守法意識和服務意識,促進了食堂的自身管理。同時, 引入社會監督,創建了食品安全社會監督示範校,聘請了政協委員、家長、學生等作為食品安全社會監督員,經常監督食品采購、加工、貯存等環節。

事實上,張學文的學校管理模式只是瀘州市100所學校中的一個。瀘州市選擇了100所學校模式 按照“六位一體”模式推進學校食堂監管, ,即從構建食品安全主體責任體系、建立健全食堂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推行明廚亮竈工程、健康食堂創建工程、購買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強化應急處置六個方面著手,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全方位督促學校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

同時, 瀘州市大力提升“快檢”能力,來支撐監管措施的落地,把食品快速檢測室建設作為“菜籃子”安全的重要抓手,在全市主城區18家大中型超市、22個農貿市場推進食品快檢室建設計劃,嚴格按照標誌標識、人員管理、檢測設備、操作規程、檢測標準、開放要求、制度建設、衛生安全“八統一”的標準,建成一個,驗收一個,市政府以5萬元/個的標準予以補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805

王石自述:我绝不是一个中庸的人

http://www.xcf.cn/500frb/tt/201608/t20160816_775957.htm

这个周一开门红:万科再度涨停。

  可以猜想,制造这个涨停的依然是恒大。上周恒大在二级市场再度吃进万科股权,吞下万科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据财新消息截止上周五万科A实际流通 股不足 22.61%,已经从大蓝筹变成了小盘股。根据深交所相关规定,如果万科社会公众持有的股份低于总数10%,万科可能将面临退市。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王石到深圳弘法寺烧香的照片广为流传。这样的关头,王石到弘法寺烧香引人遐想。万科果然无力回天,王石只能求神问佛了吗?

  王石对宗教一直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有计划到耶路撒冷研究宗教,但这不代表他是有神论者。多年采访,了解到王石的精神内核有两点,一个是科学理 性,一个是普世价值。虽然情怀被当成了王石的标识,但了解王石的人都知道,科学和理性才是他的内核,他从年轻时是个技术迷,对于万科他最大的心愿是成为一 家对建筑技术有贡献的公司。对于宗教,王石也是以科学理性的姿态进行研究。

  在我看来,王石不可能迷信超自然的力量,也不太可能临时抱佛脚。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弘法寺与潮州人的渊源深厚,王石见弘法寺主持也是为了争取姚振华。只要姚振华不卖股权给许家印,万科的未来还没有定局。

  这就是王石:为了万科可以向姚振华道歉,也可以祈求神佛。只能说他对万科的爱过于深沉,为了万科可以拂逆自己的本心。但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他的对万科的苦心,变成了违背规则的指控。到底王石有没有违背规则,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

  在我看来,这场大战中对王石的指控很多都站不住脚,因为与王石一贯的行为逻辑不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辑,王石也有王石的逻辑。下文是我2014年专访王石的实录整理,从中我们可以一窥王石的成长经历、处事原则和商业理念。

  我认识的王石,是一个高度理性、高度自律的人。比 如1988年放弃股权,2000年放弃万科的管理权。2000年王石才50岁,最有创造力的年龄放弃公司管理权,他曾形容自己像是“被关进笼子的老虎”。 但是为了让万科形成制度文化、而不是依赖某个英雄人物,他还是毅然决然放弃了。万科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公司治理的标杆,正是因为王石的眼界和价值观,他的选 择改变了万科。

  在多年对商界人物的观察中,王石是最独特的人。他的理性太强大,有时候冰冷得像没有人性。以至于我怀疑他是不是一个要写日记反省自己的人,否则怎么能让自己如此清醒?2014年的采访中,王石给了我肯定的回答。

  王石:我不是中庸的人

  我第一次知道深圳是1966年。那时文化大革命,我串联到广州,知道深圳和香港一河之隔、两种制度,是个很神秘的地方。那时把深圳的“圳”字都念错了,读成了川,后来才纠正过来。

  到了1978年,我大学毕业到广州铁路局工作,到深圳来施工。印象很深的是蛇口的中英一条街,冷冷清清的,中间有一个界碑,这边是公安,对面是 香港警 察。还有,在深圳可以看香港电视节目,但是得偷偷摸摸的,在工地上看露天电视,公司政治指导员一来赶紧要换台,看得很不爽。后来认识一个老乡,周六就到老 乡家里看,一直看到早上两点钟没有节目了为止。当时经常早上一起来,发现民工又少了一个,偷偷跑到香港了。

  我在深圳施工半年就回广州了,但是深圳老乡每年春节会带点鱼之类的东西来到广州看我。1982年春节,老乡突然带着那时很少见的加州蛇果、新奇 士橙来看 我,他妻子还烫了一头摩登的卷发——以前可都是插秧的农民,一下我就愣住了,受冲击很大。我很好奇,专门到了深圳,一看就激动人心,到处是欢腾的工地,到 处是车,在修路、平小山丘。从深圳回广州,我立刻就办了停薪留职。那时在机关,我是科员,知道这一生最多能做到副局级,已经能看到自己的追悼会是怎么开 的。我很不满意现状,觉得很委屈,想做点事业,却不能发挥。我下海创业的动力就是对自己不满意,想做一番事业,男子汉志在四方嘛。

  我1983年再次到了深圳。1984年一天,看到很多警察,还有很多围观的人,一打听,原来是在为邓小平的视察做准备。我隐隐感到中国要发生非常大的改变,当时心里非常激动,觉得能做一番事业的机会可能来了!

  那时也没有企业家的概念,就是学着做生意,当个商人。到深圳首先体现的是人性的解放,虽然我不清楚到底能做什么,但要给自己一个选择的权利,到能做生意的地方做生意,看看自己到底行不行。我一直对物质的东西并不太在乎,但是到了深圳就要考虑赚钱,不赚钱你怎么证明自己?我可以赚钱,但是我并不喜欢赚钱,也不喜欢当商人。我对自己商人的定位挣扎了很长时间,一直挣扎到50岁之后。中国传统文化里总是说无商不奸,我骨子里面也曾经是轻视商人的,我怎么能看得起暴发户呢?但是突然发现自己就成暴发户了。1988年万科改制上市的时候,为什么我很快放弃了公司的股份,跟这些都是有关系的。

  以前我经常公开说我不喜欢做商人,也不喜欢做房地产。2000年,有一次郁亮跟我谈,说董事长你不喜欢就不喜欢,能不能不要再说了,你公开说你 不喜欢, 怎么能让万科的团队热爱自己的工作呢?从此之后我就不再说了。我有个特点,喜欢不喜欢对我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已经做这个了,而且是我自己的选择,那就 要做好。现在应该承认,喜欢不喜欢,即使都做好了,其实效果是不一样的。我经历了很长的一个过程,才开始喜欢地产这个行业。

  尽管对企业家的理解和身份认同有一个过程,但是到深圳之后我创业的目标却很清晰,这个目标到现在也没有改变,就是参照日本二战之后崛起的企业比 如索尼、 松下等,它们对日本崛起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万科能不能也成为这样的公司,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年万科已经创业30年了,这 个目标还没有达到。但是今天的万科也毫无疑问地有超出了我预期的地方,很多东西在过去是根本想不到的,比如说万科现在的规模是想不到的,再比如2008年 万科和我遭遇的一系列舆论事件,我根本没有想到万科对行业的影响有那么大,我的影响力有那么大。2011年我出国留学这件事,在企业家圈子里面的影响也是 超出我预料的。现在深圳商会里有两个英语学习小组,两个小组可以PK,这里面很多企业家都是海归。有一次美国西雅图市长来访,我用英文做了个演讲,这些企 业家一看王石可以用英文演讲,很惊奇,就觉得不能把英语这个交流工具丢掉。

  我对技术一直非常感兴趣。

  年轻时我是个无线电爱好者,跑到北京、上海买各种零件,回来自己动手装半导体收音机。在学校我的数学、物理成绩一直很好,有一次上自习,数学老师发现我在玩,就给我出了道难题,他转了一圈发现我还在玩,但一看我已经把题目做出来了,那是一道还没有学过的高年级的题。

  到深圳时,最初很想在电子行业创业,万科最早是做录像机的,但是因为当时的政策限制,要有许可证,最后放弃了。为什么我开始不喜欢房地产?因为 房地产太 粗放、太粗糙了,没有技术含量。2000年之后,万科开始探索做住宅产业化,后来在东莞成立了建筑研究中心,我一回公司就去那儿看,那里面有很多跟住宅有 关的技术,比如工厂化生产房子的技术,节能环保、绿色建筑、微生物降解垃圾等等技术。万科在研发上也是有投入的,我一直有个理想,希望万科成为一个房地产技术方面的公司。

  其它行业早就解决了的问题,中国的房地产业到现在还没有解决。比如说家电行业、IT行业,它们的质量系统早就和国际接轨,成本控制也很好,你像 苹果的东 西就是富士康生产的,到别处去生产成本就高。万科一直在向制造业学习,如果真的实现了住宅产业化,在流水线上生产房子,其实也就改变了整个行业的生产方 式。大规模盖房子必须把误差控制到最小,这只有工业化手段能做到,这也是万科做住宅产业化的初衷。此外,住宅产业化对环保节能有很大的作用。现在万科的目 标是2015年基本完成住宅产业化系统,2016年完成绿色建筑系统,在这个基础上,万科才能真正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如果这些做不到,万科其它的连谈都不 要谈。

  在过去10年,万科做住宅产业化非 常艰难,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产业链,不是一家公司想做就做的。住宅产业化并不是新东西,万科的住宅产业化主要是向日本学的,但是全世界就是万科一家由发展商 带着设计公司、建筑公司、部品供应公司做住宅产业化。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万科已经看到了曙光,现在全国有20多个城市的相关管理部门安排同行来学习万科 的住宅产业化。现在对环保的关注,让住宅产业化越来越受重视。

  最近,万科建筑研究中心要和美国宇航局(NASA)合作搞3D打印房子。很多人一听觉得不可思议,房子怎么能打印出来?其实3D打印房子也就是 机器人盖 房子,就是自动化生产房子。一般3D打印喷的是塑料,但是这个喷的是砂浆之类的。现在这个技术处于实验室阶段,有3个国家有这样的技术,万科选择了 NASA。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万科的任务书已经下了,大概3年以内,研究成果要从实验室里拿出来,但是要推广到一线上去,可能要10年、20年,或 许是30年。在我看来,这个技术是住宅产业化的升级版。

  2008年以来,我一直在说万科发展得太快了,不能强调量。量和质是一对矛盾,强调质的时候不能没有量,但是量越大和质的矛盾就越突出。2010 年万科过了千亿,量已经很大,如果还把量放在第一位的话,一定是会出问题的。所以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控制量和发展速度,而在质上下功夫,把住宅产业化、精装 修、绿色建筑这些做好。从万科发展的过程看,有些很有意思的东西。1997年,万科成为国内最大的地产公司,并不是万科的规模达到同行的最高水平,而是当 时第一大的公司出了问题。10年之后,当时全球最大的房地产公司美国帕尔迪因为金融危机又出了问题,万科就成了全球最大的地产公司。这个逻辑好像是这样 的,别人出问题万科成第一,那么下次会不会万科出问题别人成第一了?所以这几年,万科一直在强调发展质量。

  我一直比较自豪的是,万科的管理很规范,可以算是中国公司治理的标杆。1980 年,在广州的一次音乐会上,我认识了刘元生(万科目前最大的自然人股东,持有1.5%的股票)。当时刘元生在香港的生意已经非常成功了,后来我们成了朋 友,很多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都是从他那儿学到的,他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980年代到了香港,我买了很多管理学的书,就知道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这 些东西是怎么回事了。

  万科的管理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摸索、试错,最后试出来的。中 国文化的惯性非常强,在公司里讲血缘、地缘,喜欢用子弟兵、亲戚,还喜欢拉帮结派,这些都是我非常讨厌的。1980年代常常会遇到这些问题,有时候公司里 面两个人斗,有你没我、有我没你,我非常头疼。后来我在公司制定了一些规则,比如说不用自己的亲戚、重视制度、要透明等等。1999年我辞去公司总经理, 想摆脱什么事都亲力亲为的现象,要消除东方式的权威。其实也没有受什么刺激,也很简单,东方的公司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领头的人走了公司就要垮掉,而 西方讲制度,对个人依赖没有那么大。和苹果同时期有个王安电脑,本来是很有潜力的,但是王安去世,这个公司就完了,而乔布斯离开苹果,苹果起码没有垮。

  我当时对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很多东西很失望,认为中国的公司要有出路,必须跟传统文化决裂,拥抱西方的文明。但这些认识到现在又有所改变。我研究 民国企业 家,发现我们这一代企业家很多方面不如他们。比如我到无锡参观梅园,它是民国著名企业家荣德生先生修的,开始以为是他家的花园,后来才知道当时就是为市民 修建的。不仅如此,荣老先生还对当时的苏、锡、沪经济带有过规划(跟我们今天的规划非常像),对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有很强的责任感和担当。请问今天中国大陆 的企业家哪个做到他那个水平了?民国的企业家继承了传统文化中非常好的一些东西,而我们基本上和传统文化是割裂的,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好东西被我们忽略了。

  万科在管理上一直是向西方学习的,虽然这不意味着就没有东方的东西,但在东西方融合上做得不够好。比 如2008年万科降价,同行、消费者、政府都在指责。当时我非常不理解,这是很正常的市场行为,有什么错?降价消费者很生气,涨价的时候怎么不做声?但是 现在我理解了,中国的文化就是要同情弱者。同情弱者就一定是糟糕的吗?不一定。西方鼓励强者,个人主义盛行,未必就好。中国的文化能延续几千年,一定有它 的道理在里面。日本的企业在东西方文化上的融合是非常好的,万科现在有了这样的认识,它的行为举止和以前也会有不同。

  2011年我到哈佛做访问学者,很多人认为这是我的第三次角色转变(第一个是企业家,第二个是登山家)。从结果上看,它是的。2010年,香港 科技大学 商学院邀请我做客座教授,今年开始在北大EMBA做客座教授。从60岁到70岁,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做老师,但还不是学者。目前已经接受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 邀请,准备去教书。剑桥也给我发了邀请,我拒绝了,一个是因为语言上还是有障碍,还有就是觉得自己在学术上的训练还不够。

  我原来计划70岁的时候再登珠峰,到了哈佛之后我就放弃了,因为我感到知识的这座高山比珠峰还要高。原本我的游学计划是3年,在哈佛1年,英国 1年,耶 路撒冷半年,伊斯坦布尔半年。但是在哈佛现在待了2年半,我觉得其实需要4年,但是你老赖在那里不走是不是准备弄个博士学位?我没想拿。原来剑桥的计划是 1年,现在已经延到了两年。照现在看,你说耶路撒冷怎么可能半年呢?怎么也得1年。所以我现在的学习计划已经安排到了2017年。

  到哈佛之后,我研究企业伦理,研究日本的江户时代,发现我必须研究中国的传统哲学,原来了解很少。那时我已经60岁了,我开始觉得自己很无知。我的求知欲很强,是因为我有自我认同焦虑,那就是我们这些企业家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个阶层到底是什么状态?它到底要往哪里去?原来我没有这么焦虑,但是做研究时,越细想越焦虑。

  日本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不仅是因为在江户时代的教育普及(江户时代日本的文盲率只有10%,1949年中国的文盲率是90%),知识分子对 西方文化 的接受(代表西方文化的“兰学”在日本盛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工商阶层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他们是支持明治维新的经济力量。江户时代之前,日 本的商人地位比中国的还低,武士可以找理由拿他们试刀,杀死他们不用负责任。在江户时代,已经出现了为商人来确定他们社会地位的哲学家。比如说石田梅岩本 身就是商人出身,最后他自己办学自己讲商人哲学,他在理论和哲学层面上,提高商人地位,也就是说商人赚钱就像武士治理好国家、农民种田丰收的道理是一样 的,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商不奸,士农工商,最后的才是商。实际上中国到了今天,也只看到吴晓波从中国商业史的角度对商人和商业思想进行梳理和反思, 但是真正从理论和哲学层面来谈中国工商阶层的地位的,现在还没有。

  早期创业时,我从骨子里面是看不起商人的。我在自我身份认同上出现的焦虑,很典型地代表了中国工商阶层对身份认同的困惑。企业家自己尚且如此,整个社会对工商阶层的身份、地位和作用就更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会出现很多问题。一个常见的现象是,中国的企业家阶层经常会陷入被动的局面。在政商关系上,中国的企业家总是弱者。这些问题日本早在100多年前就解决了,我们到现在还在挣扎。

  这些年我走访了很多狱中的企业家,他们有的是被冤枉的,有的是罪有应得。看到他们,有时候我会想,下一个也许就是自己,会忧虑,毕竟我也是企业家中的一员。看他们更多的是出于人道主义,他们即便是犯了罪,也总得有人关心,万一自己某天到了这个地步,也希望有人来关心。

  但是我对中国的前景、企业家的前景还是乐观的。1991 年我在国外待了1年之后回到万科,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发表南方谈话。当时我就打消了很多别的念头,比如出国留学,准备踏踏实实地把万科做好。因为从这 件事我看到了中国对改革的宽容度,我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不可能再走回头路了,广阔天地大有所为。所以后来说“国进民退”之类的,我一点也不担心,这些 都是改革中常见的现象,是波浪式的向前推进。

  在哈佛、在剑桥,都有教授对我现在的状态感到吃惊,他们都问过我相同的问题。我是一个还在增长的、全球最大的地产公司董事长,居然可以如此自如 地离开公 司做研究,他们问,你是怎么管理时间的,是怎么管理公司的?我的这种方式在中国是很少见的,在西方的文化背景里也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我并不是很得意,因为 这是中国的环境给了我和万科很大的机会。在西方很成熟的商业环境里,竞争非常激烈,边际效益很低;但是中国还在增长中,你稍微管理改善点就有回报,所以并 不是万科的管理比西方还好,是中国的高速增长给了我们机会。所以,中国的企业家应该在中国大有所为。

  我很享受在剑桥做研究的生活,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生活可以这么自如。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古老的校园里穿行,远远看见那棵苹果树,感觉和牛顿这样的伟 大的灵魂 为伍。下午喜欢在咖啡店学习,看着夕阳在水面上慢慢落下,真的太美好了。在哈佛时,经常熬到凌晨三四点,才终于把作业做完了,真可怕,把一个难题做出来就 会高兴那么一会儿;到了剑桥就不是苦苦挣扎了,晚上看书、做选的课题,做着做着就听到鸟叫声了,一看表,四点钟了,觉得该休息一下,也能很快睡着,第二天 精力充沛。这种感觉好像是自己已经有一脚踏进了自由王国。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医生,当侦探,当战地记者,没想过做企业。现在我的好奇心依旧很重,我自己觉得自己的心态还很年轻,2008年我感到自己还 像一个 “青涩的苹果”。现在我要感谢这个大时代,如果我早生20年,20多岁刚好赶上反右,我想我不是打击右派就是要被打成右派,我绝对不会是中庸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288

亞布力論壇說話最少的人?王石專註做看客,享受“吸氧”

8月25日,在飄著小雨的初秋早晨,身穿一身深藍色修身西裝、目測為Under Armour品牌的紅色毛衣,腳踩尖頭黑皮鞋,王石走入西安亞布力企業家論壇主會場。這是“寶萬之爭”9個月來王石罕有的高調亮相。

身處風口浪尖的王石大老遠跑來西安參會,著實令很多人都意外。事實上,不知從哪個時間點開始,“寶萬之爭”的觀眾們對於王石的“缺席”已經司空見慣。

8月22日,萬科召開中期業績發布會,作為萬科董事會主席的王石缺席。多位財經分析師指出,王石不到並不奇怪,反倒是郁亮的缺席更有看點。

很多人或許還記得王石6月份亮相萬科股東大會時的著裝,“能勾勒出胸肌的修身白襯衣,搭配灰色領帶”。此次王石的修身西裝依舊“有範兒”,只是“寶萬之爭”形勢已經發生深刻變化。

當時“有關萬科A何時複牌”、“王石去留”等話題在市場上被來回翻滾煎炒。3個月過去,恒大許家印加入“寶萬之爭”,將萬科股價橫空托起。保監會對於險資態度逐漸明確,但依然沒有決定性文件出臺。而王石以及萬科管理層的命運依舊前途未蔔。

王石現身並沒有解決任何人心中的疑問。面對記者的諸多問題,王石擺了擺手,又指了指臺上發言的嘉賓,委婉地拒絕回答問題。

排位靠後

王石是亞布力企業家論壇的理事,前來參會本是理所應當。但此次他的名字並沒有出現在發言嘉賓名單中。

這似乎意味著王石有可能全程不說話。果不出所料,王石整場論壇異常沈默,不僅不理記者媒體,就連同桌的大佬,王石也聊得很少。

會場前排是那種類似聚餐時的圓形大桌,每桌10人,橫4排,縱3排,基本囊括了所有重量級嘉賓。每桌與每桌的距離很大,方便人們走動。而後排則稍顯緊湊一些,主辦方在後場像列方陣一樣整齊安排了小椅子。至於記者和媒體則沒有座位,只能站在圓桌兩邊。這反倒拉近了彼此距離。

正對著舞臺的一號圓桌,坐著本屆亞布力論壇輪值主席、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同時還有工商銀行原董事長姜建清、陜西省省長胡和平,以及亞投行行長金立群等重量級嘉賓。

王石被安排在1號桌右邊的3號桌,與百度李彥宏、任誌強同屬一桌。王石來得比較早,落座時,右手邊百濟神州創始人王曉東還沒來。於是王石與左手邊的神州數碼董事會主席郭為寒暄了兩句。但沒多久,王石便開始翻閱手機。

當主持人開始念出參會嘉賓名單時,記者發現,一共念出的24位嘉賓,王石的名字排在倒數第五位。李彥宏、王曉東、攜程網董事長梁建章等均出現在王石之前。被念到名字時,王石很平靜地起身面向身後致意,之後坐下。觀眾像歡迎其他嘉賓一樣給了同樣的掌聲,感覺並沒有更加熱烈。

大會開始後,王石掏出眼鏡,開始低頭看自己的蘋果手機。他腰板挺得筆直。如果猜得沒錯,他應該是在刷朋友圈或者在看一篇很長的文章,因為他的手指不停地在蘋果手機屏幕上掃動,並不是打字或回複信息的樣子。

稍後,王石放下手機,開始翻閱桌上擺放的《亞布力觀點:大歷史與中國經濟》一書。這本宣傳手冊一樣的讀物似乎並沒有吸引到王石,他只是從後向前匆匆翻了翻便放在桌上,轉而拿起《陜西日報》看了起來。

王石吸氧

會議進行一半,有趣的一幕出現了。只見與王石同坐一桌的任誌強突然離席,過了片刻,手上提著兩個綠色的小禮品盒走了回來。任誌強拆開一盒,從中掏出來一個礦泉水瓶大小的吸氧瓶。

記者在一旁看到,瓶子的原理則有些像殺蟲劑或噴霧劑,都是加壓灌裝之後再將里面的內容物噴出來。記者猜測這或許是任誌強公司旗下的創新產品。

任誌強將一個吸氧瓶打開,將瓶蓋的吸氧嘴兒反過來插入瓶口的氧氣出口,“滋滋滋”地噴了起來。任誌強這一舉動很快引發了右邊的建業掌門人胡葆森的好奇心,他探過頭來,要了一個吸氧瓶,自己也“滋滋滋”地試了起來。

胡葆森的位置挨著郭為。任誌強打開另一個小盒,將盒中8個吸氧瓶都拿了出來,按照逆時針順序發給桌上大佬。只見任誌強輕輕扔來的吸氧瓶到王石座位前,但王石此時正在低頭看手機,並未註意到氧氣瓶,任誌強見狀也沒多說,繼續往下發。

當記者目光再次鎖定王石,王石已經拿起吸氧瓶開始吸氧了。這時臺上正好進行到第一場主題論壇《經濟全球化古與今》,雖然主題定得有些寬泛,但由於參會嘉賓有諸如泰康人壽CEO陳東升、複星集團郭廣昌,主持人很快便將話題引到了保資舉牌以及寶能、安邦上。

主持人、中國並購工會會長王巍問陳東升:“你怎麽看保資舉牌,還有寶能、安邦?”陳東升接過話題準備作答,但會場嘉賓無不面面相覷,將目光聚焦在王石身上。此時王石已經將吸氧瓶放在一邊,繼續面無表情地盯著自己的手機。

從8點半開始到12點半結束,四個小時的時間,由於既沒有演講、頒獎以及圓桌討論,整個上午王石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一動不動。他姿勢筆直,大部分時間都在看手機,此外還翻了書、看了報、吸了氧。其間有幾位企業家湊上前去和王石攀談,但都沒聊超過2分鐘。

記者趁王曉東離席的空當湊了過去,心里將問題過了一遍。“準備在西安待幾天,剛才一直看什麽文章呢?中國有沒有企業家精神,如何看職業經理人?”準備先找幾個不痛不癢的話題熱個場。“還有沒有辦法抵禦野蠻人?目前還有沒有和銀監會、保監會溝通,結果如何?怎麽看恒大許家印,是否想過主動離開萬科”再問幾個實質性問題。

但記者遞上名片後,王石只是擺了擺手,又指了指臺上正在頒獎的嘉賓,委婉地拒絕作答。

大會結束後,王石正準備起身離席,這時一位叫許力慶的企業家過來,和王石聊起了物流,還邀請王石前往參觀,王石和對方談了一會,說以後可以合作等,便匆匆離開。記者再次追上前表明采訪意圖,但王石均擺手拒絕,然後坐著電梯離開,應該是回到了自己的酒店。

“你剛才應該把談保險資管的那個話題拋給王石。”會議結束的路上,記者聽見一位企業大佬與王巍並排往出口走,王巍笑笑:“王石一定不會公開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9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