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可以升多少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7/blog-post_31.html今日止凡看到報章,話50年前的今天,即1964年7月31日,是恒指出台日,原來這個指數已經陪伴了我們50年了,厲害。
這50年來,香港樓價升值超過100倍,不少人都話買股票發達比買物業難得多,上一代香港人只要買入任何物業,二三十年後都可以算是有可觀資產了,俗稱發達。而買賣恒指本身無需要超卓的選股能力,金精火眼買股票都不能敵過物業致富,到底恒指在這50年來總共又升了多少呢?
其實50年前恒指是以100點作起步的,今天升到25000點,很簡單,帳面值就是上升了250倍,即比同期的樓市更厲害。看報章時,發現寫稿人有一個概念很奇怪,他說雖然樓市只得100倍升幅,但如果計及多年來物業的租金收入,回報應該比恒指的250倍更好,但我想問為何投資恒指又不計算其股息收入呢?可能寫稿的朋友對指數操作這些概念都不太清楚。
長線投資,50年能拿到250倍回報,即年回報11%至12%左右,如果100倍的話,即年回報9%至10%左右,大家可以看到,由於時間相對長,每年只是相差2%,結果就差了50倍本金出來,這又一證明複利的威力實在強勁。
有一點我想提出的,就假設50年前買入樓及恒指的資產,並一直不變動,兩者都計及租金及股息收入,超過100倍也好,超過250倍好,來到今天,兩者還有一個很重大的分別,大家會發現物業已經變了一幢50年的老舊樓,而當年買入的恒指則不斷地去舊立新,不停被恒指管理人換入青春的公司成份,踢走表現差勁的公司。當然樓市投資者亦可以不停轉換入新的物業,這又涉及積極操盤的操作,即會做成頻繁買賣,而手續費及判斷出錯機會都會不少。相反,買入恒指則可以沒有動作地享受回報。我並不反對物業投資,更沒有限制自己向這方面進法的機會,而物業亦能帶來穩定運用槓桿的機會。不過對於類似該報章的寫稿人,其思想好像有點點側向了物業投資,在此只希望給這類朋友多一些點子作思考。懂物業投資的不妨拿物業投資作致富工具,懂股票投資的就拿股票作致富工具,總之對投資工具運作熟識則會較為有利。然而,作為任何方面的投資高手都無需要否定其他投資方法,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就是「財務自由」的境地,很喜歡巴黎兄常說的一句話,「學無前後,達者為先」,大家加油。
強積金也可以操盤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7.html一連兩篇談及有關借貸的文章,收到破紀錄的留言,每天回覆留言及思考blog友觀點都令止凡這幾天非常充實,實際上亦有得益。雖然還有一些有關這次借貸考慮及操作的文章未有發出,但希望先轉個話題,好讓blog友(以及我)有幾天時間可以對這個借貸命題回想反思,好好消化後再吸收,這應該會較好的。今天想討論一下香港的強積金,不少人話是強「迫」金,不到退休都不能拿出來,強積金立法的原意是好的,可惜交由金融機構去操控,回報不高,手續費又年年準時收,令不少市民感到不滿。我對強積金有一個操盤概念,可能其他blogger都有提出過,算是對「失控」的自己錢有一點控制吧。
概念很簡單,就算是相對同一家金融機構的強積金計劃,多個計劃內始終有分辨一些高風險及低風險的組合,無論把資金安置到什麼組合,強積金不到退休時都不能拿走,又不能不投資到任何組合,唯有在這些計劃之間「走位」,在市況熱烈是放到保本或保守型組合,在市況低迷時放到恒指或進取型組合。
在這裡一提,就算是市況低迷時,我都偏向投資恒指組合多於進取型組合,因為實在信不過這些金融機構內的基金經理,所以簡單的動作,跟蹤恒指就足夠了,不想有意外。
如何決定市熱市淡時呢?近日就與朋友討論這個強積金操盤問題,朋友對於強積金的政策都好無奈,在他的概念中,這筆錢就好像從薪金扣走,他在自己的人生之中就當沒有了這一部份的錢。這位朋友認為近日股市連升多天,股民炒得熱騰騰,可能戶口內的強積金數字都會上升,但又如何呢?有得看無得用,股市升完又跌、跌完又升,到退休時才拿錢,還是打回原形。
我就向他提出這個強積金操盤的概念,今天強積金一年可以轉兩次,自己供款部份亦能與公司供款部份分開放置到不同金融機構內,其實可以透過操盤好好管理這筆金錢,透過把資金左放右掉,間接鎖定股市大升的利潤,有操盤跟沒有操盤的比較下,可能退休時拿走的強積金金額會差天共地的。
其實這麼簡單的概念,一說出來朋友都會明白,不過他聽到後一點都不感興奮,只是冷冷地回應,他認為自己對股票一點都不認識,股市大升大跌的感覺我都沒有,又不懂分辨強積金內不同組合的性質。他還認為這些概念我說出來就好像很容易,但事實上這都需要金融專家的知識才可能操作,很是灰心。
聽到這位朋友的回應,我還是多談幾句就算了,我話要知道今天股市是高位還是低位,這一點也不難,其實大家一定有感覺。例如我問今天樓市是高是低呢?他立即回應很高,這就是了,一個大市的高位低位,平日看看報章及新聞,對身邊經濟事物有點認知,就算是終日躲於家中都會略有感覺,就好像03年股市樓市是高是低,07年又如何,08年金融海潚呢?這類所謂強積金操盤都不用很頻繁地「轉手」,這筆「被迫」作長線投資的血汗錢,三幾年「轉手」一次就很足夠了。
科學一點的話,不知道大家還記得王澤基先生在著作「反轉腦袋投資學」中提出過的一個輕鬆跑贏恒指的投資方法,就是按恒指市盈率高低決定恒指買賣動作,書本中是把這個操作應用到自己的投資之中,例如在恒指市盈率低於10倍時買貨,到恒指市盈率高於20倍時賣貨,其他時間動也不動,平均大約每三年左右才會有一個動作。然而,把這個方法應用到強積金操盤之上,為何不可呢?
當然,強積金不能持有全現金作避市動作,唯有在股市高位時選擇當中最與股市無關聯的組合來替代,如果大家都沒有忽略強積金的長線價值操盤技巧的話,相信這個強積金對退休會更有保障,亦對所謂的2-3厘手續費不再太過抱怨,因為你的操盤可以帶來較可觀的長線回報。
概念就此說過,這位朋友還是沒多大興趣,看來他主要是吐吐苦水,沒想過原來我真的有思考過這問題,還有所提議。我不知道大家的強積金有多少,但如果好好研究,納入自己財務操控範圍的話,退休時相差了以倍計的金額也不為奇。
烏克蘭讓步:只要紅十字會認可,俄羅斯救援隊就可以入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558
烏克蘭為數百輛俄羅斯救援車隊進入本國進行人道主義救援打開了一扇大門。烏克蘭政府稱,只要國際紅十字會將這些車隊在東部災區分散開來,就同意他們進入本國領土。
彭博新聞社報道稱,烏克蘭政府還要求烏克蘭海關和邊境地區官員檢查那些靠近東部盧甘斯克(Luhansk)地區的第一個檢查站的救援車輛。該地區是烏克蘭政府軍和親俄派分裂分子交火數月之久的前線。
烏克蘭政府新聞發言人Svyatoslav Tsegolko稱:
我們決定接受針對盧甘斯克地區的援助,以避免俄羅斯的全面入侵。
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也將一同檢查8月12日出發的俄羅斯救援車輛。
本周二,俄羅斯不顧西方嚴厲警告,派遣280輛載重卡車組成的“豪華人道主義救援隊”奔赴烏克蘭。俄方稱需要幫助遭受武裝沖突摧殘的烏克蘭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這兩座城市目前已斷水斷電。
歐盟執委會主席巴羅索直言不諱地警告:不要以人道主義等任何借口在烏克蘭采取單邊軍事行動。同時,烏克蘭也如臨大敵,拒絕這些車輛入境。
昨日早些時候,烏克蘭內政部長Arsen Avakov在他的Facebook頁面上表示,俄羅斯車隊不會被允許進入,並稱其是來自“侵略者”的挑釁。
為何西方國家和烏克蘭對俄羅斯人道主義救援高度緊張?因為俄羅斯先前就玩過這種“木馬屠城”的把戲。
華爾街見聞網站昨日提及,1992年—1993年,格魯吉亞與其自治共和國的阿布哈茲武裝開戰時,俄羅斯救援隊表面上運去了人道主義援助物資,但暗地里卻向分裂勢力運送了導彈、沖鋒槍等武器。1956年10月,俄羅斯又借口人道主義理由兩次出兵匈牙利,30000人在此次事件中被殺。
今日,俄羅斯盧布上漲0.4%。而就在周二俄羅斯救援隊出發的當日,由於國際社會懷疑這支救援隊是俄羅斯在尋找借口入侵烏克蘭,盧布下跌0.7%。烏克蘭本幣格里夫納今日大漲1.9%。近日,格里夫納因戰爭陰影而屢創歷史新低。
卡尼:工資收入恢複增長前就可以加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239

英國央行行長卡尼周末說,英國央行可能在家庭收入恢複上升之前就加息。(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他接受《星期日泰晤士報》采訪時說,他不會等實際工資增速轉為正值後,再選擇上調基準利率。
“我們必須對實際工資在上調借貸成本之前就出現實質性增長有信心……我們沒必要等到它實際發生再加息。”
卡尼同時表示,央行官員一致認為加息將是有限度且逐步的,這麽做將有助緩解英國家庭的償債壓力。
自2009年3月以來英國央行把利率降至0.5%創紀錄低水平。目前市場普遍預期英國央行將成為主要發達國家中首個加息的央行。IMF預期今年英國今年經濟增速為G7國家中最快。
上周英國央行下調了工資增速展望,宣布在制定貨幣政策時更多傾向收入水平。
卡尼領導下的英國央行,已經把與失業率掛鉤的利率前瞻指引,轉變為與閑置產能和工資掛鉤。
英國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二季度工資年化下跌0.2%,為2009年來首次下跌。
普京警告歐盟:如果我願意,可以兩周拿下烏克蘭--報載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671
據英國每日郵報和每日電訊報援引意大利《共和報》的報道稱,俄羅斯總統普京昨天在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通電話時宣稱,“如果我想做的話,俄軍能在兩周內占領烏克蘭首都基輔。”(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烏克蘭局勢在上周日出現戲劇性逆轉,政府軍在東部地區與分裂分子的激戰中受挫。普京表示,烏克蘭政府應就烏東部的國家地位(statehood)問題與東部民間武裝進行談判。“statehood”一詞可解釋為國家地位,也可理解為“自治州的地位”,意義含糊。(見華爾街見聞網站文章)
巴羅佐對歐盟國家領導人稱,普京是在回答“是否有俄軍士兵進入烏克蘭東部”的問題時做上述表示的。
德國總理默克爾也表示,普京這個人是“完全無法預測的”。英國首相卡梅倫指出,不能讓俄羅斯占領整個烏克蘭,否則將重演第二次世界大戰綏靖政策的悲劇。
烏克蘭東部民間武裝在戰場上不斷擊敗烏政府軍,攻占大片地區。烏克蘭當局表示,這是因為有1000個俄羅斯士兵和坦克等重型裝備進入烏克蘭,幫助民間武裝作戰。雖然俄羅斯對此予以堅決否認,但仍遭到歐盟實施的經濟制裁。
面對俄羅斯和境內親俄武裝的雙重壓力,烏克蘭表示要尋求加入北約以獲得保護。普京則撂下重話稱:俄羅斯是首屈一指的核武器大國,最好別惹我們。華爾街見聞網站文章提到,有7個北約國家打算針對俄羅斯聯合組建一支快速反應部隊,規模至少為1萬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軍工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作者:格隆匯 高嵩 周櫟偉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52
美國是當今世界第一大軍事強國,長期掌握著全球軍事主導權,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相輔相成,共同催生了龐大的軍事工業。當我們討論全球軍事和軍工產業時,美國是一個永遠繞不開的話題。
2012 年美國軍費開支超過 6800 億美元,佔全球軍費開支約四成,佔其本國 GDP 的 4%;美國擁有全球最先進的軍事技術,坦克、戰機、艦艇、導彈等各方面的經典產品比比皆是,並在核武器、電子戰、指揮系統、空天一體化方面遙遙領先。經過數十年的整合,美國軍工行業集中度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形成了洛克希德馬丁、波音、諾思羅普格魯曼、雷神、通用動力、聯合技術等寡頭企業競爭的格局。這些軍工集團基本壟斷了美國國防部的一級承包項目,收入和市值均達到了數百億美金。在美國軍工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其軍事技術也大量應用於民用領域,如波音公司成功將軍用飛機技術應用於民航飛機,成為全球民航飛機市場的雙寡頭之一。
相比於美國,中國軍工產業仍處於起步階段。中國軍工產業長期在計劃體制下發展,和美國軍事工業在組織結構上具有根本性的區別,因此股票市場對中國軍工股的投資邏輯和美國市場也不盡相同。然而,中國軍工行業正迎來歷史性變革,這一變革不僅體現在武器裝備投入上,同時也體現為軍工企業類資產注入的持續推進,以及軍隊體制編制、軍品定價機制、軍民結合、管理層持股、軍工科研院所改制等一系列變革中。我們認為在當前時點學習美國軍工行業的歷史經驗以及美國市場對軍工行業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們梳理了美國軍工行業發展趨勢、產業結構以及美國市場對軍工股的分析方法,希望能對 A 股軍工研究和投資起到參考作用。文章中我們參考了包括美林公司Deciphering defense, anindustry primer 在內的多篇報告和論文,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從股價說起:美國軍工股走強,漲幅超越指數
2011 年以來,美國股市隨經濟復甦大幅上漲,軍工股整體表現優於標普指數和道瓊斯工業指數,引起全球市場的普遍關注。
美國軍工股中包括了像洛克希德馬丁、波音、諾思羅普格魯曼、雷神、通用動力、聯合技術等大名鼎鼎的公司,這些軍工「大鱷」的經典產品被全球所有軍事愛好者津津樂道。
軍費規模佔全球四成,霸主地位不容挑戰
軍費規模驚人的唯一超級大國
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其軍費開支規模巨大。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統計,2012 年世界各國軍事支出總計17530 億美元,佔全球 GDP 總和的 2.5%。其中,美國軍事開支為 6820 億元,佔其本國 GDP 的 4%。美國的軍事開支佔全球總額達到 38.9%,遙遙領先中國、俄羅斯等其他國家。
美國國防預算與國際局勢高度相關
美國依靠軍事實力稱霸全球,霸主地位不允許任何其他國家的挑戰,因此美國必須依靠大量的軍費投入保持其絕對戰略優勢地位。同時,美國軍費開支也不能無節制擴張,需要受到財政資金的制約。長期來看,美國軍費開支保持增長態勢,並且和國際局勢的變化高度相關。
1940 年,美國尚未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當年美國軍費支出僅有 16.6 億美元,佔聯邦政府財政支出的17.5%,佔 GDP 的比重僅為 1.7%。
1941 年,蘇德戰爭爆發,12 月美日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捲入二戰之中。從 1941 年開始,美國軍費支出急劇膨脹。1941 年美國軍費支出額為 64.4億美元,比 1940 年增長 2.9倍。1942 年軍費支出達到 256.6 億美元,比上年增長 3.0 倍;1943 年繼續增長到 667 億美元,同比增長 1.6 倍;1944 年達到 791 億美元,同比增長 18.7%。到了 1945 年,雖然戰爭還在繼續,但大局已定,因此美國該年的軍費增長降到了個位數,僅上漲了 4.8%,不過總支出額仍達到了830 億美元。
戰爭結束後,美國開始大幅削減軍費。1946 年降至 427 億美元,降幅達到 48.6%;1947年進一步降至 128 億美元,比上一年下降了70%;1948 年甚至降至百億美元以下,僅有 91億美元,佔 GDP 的比重才 3.5%。
1949 年,東西方冷戰開始後,美國又逐漸增加軍費支出。由於 1948 年的柏林危機,1949年美國軍費比上年上漲了 44.4%;之後的 1950 年雖然僅上漲了 4.4%,但是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及美軍捲入朝鮮戰爭,美國軍費又開始了大幅度增加。1951-1953年間,美國軍費上漲幅度依次為71.7%、95.6%和 14.6%。朝鮮停戰協定簽訂後,美國開始削減軍費開支,連續三年軍費負增長。在整個20 世紀 50 年代,美國軍費佔 GDP 的比重基本保持在 10%上。
20 世紀 60-70 年代,由於美蘇爭霸及越南戰爭的影響,美國軍費佔 GDP 的比重前期保持在 7-10%之間。後期由於力不從心,實行戰略收縮,撤出越南後,軍費佔 GDP 的比重降至 5%左右。20 世紀 80 年代,里根政府上台後,開始對蘇採取強硬政策,以逼迫蘇聯進行軍備競賽來拖垮蘇聯的經濟。因而,開始大幅度增加軍費開支。從 1979-1983 年間,連續 5年保持兩位數的軍費增長,直到1989 年,始終保持軍費正增長態勢。這樣,終於將蘇聯經濟拖垮,引發了蘇聯一系列的社會經濟問題,導致蘇聯最終解體。在 80 年代,雖然美國軍費連年增長,但是其佔 GDP 的比重維持在 4-6%之間;而蘇聯為了保持甚至超過美國軍費總額,其軍費佔 GDP 的比重不得不長年保持在 15-23%左右,以致經濟不堪重負。
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老布什政府和克林頓政府時期,基本以發展經濟為主,因而軍費基本呈削減趨勢。直至「9.11」事件發生以後,小布什政府領導的美國為了實行先發制人的反恐戰爭,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期間,軍費又開始大幅度上漲,其中有四年軍費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
預計未來幾年美國軍費將出現一定收縮
小布什政府時期美國國防預算連年增長,導致美國財政赤字加大,繼續保持增長面臨較大壓力。2008 年,奧巴馬政府上台以後,開始著手從伊拉克撤軍,美國面臨的國際局勢趨於穩定。
2011 年末美國財政控制法案獲得美國政府和議會通過,依照該法案,未來十年美國將降低國防預算合計 4870 億美金。這就意味著如果該法案得到有效實施,美國軍工行業未來的增長空間將受到限制。在美國國防部公佈軍費開支減少計劃的基礎上,美林公司對美國國防開支進行了預測,預計 2013-2017 年美國國防開支分別為 5730、5460、5210 和 4980 億元,每年將以大約 5%的速度遞減。
2014 年 3 月 4 日,美國國防部公佈了 4960 億元的 2015 年美國國防預算,計劃削減軍隊人員和裝備,發展更加全面的全球作戰能力,以更加精簡的軍隊實施美國的全球策略,包括其「亞太再平衡」戰略。
從此次公佈的國防預算來看,美國降低國防開支的意圖比較明顯,然後從長期來看,美國依靠軍事實力支撐其世界霸權的戰略意圖不會改變,收縮軍費法案的實際效果仍有待觀察。
另外,隨著歐洲和亞洲等國際局勢的變化,美國政府也有可能被放棄其軍費收縮計劃,重新回到擴張道路。
國防預算決策科學,裝備和研發佔比高
從 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前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創立並開始實行 PPBS(規劃—計劃—預算系統)起,到 2005 年美軍正式實行 PPBE(規劃、計劃、預算與執行系統),美國通過40 多年的長期實踐,已經形成了一套非常有效的國防預算審查監督體系。
美國國防預算監督主要通過國防預算的審查、國防預算的聽證和國防預算的信息披露等制度進行,從國防計劃的確定到國防預算的編制、審批、執行、調整,到最後的決算,對國防預算的全過程實行嚴密的監督和審查。整個國防預算主要受國際局勢、國家安全、財政預算和政黨博弈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按軍種分,美國國防預算主要分配給海、陸、空及其他兵種(包括特工、通訊、特種部隊等)。近年,其他兵種分配到的國防預算佔比穩步提高,主要原因為美國應對恐怖襲擊和保衛國家安全的需求增加,相應擴大了該部分的投入。
按用途分,美國國防預算可以分解為人員開支、裝備採購、運營支持和研發測試評估(RD&TE)等四大部分。其中,裝備採購和 RD&TE 兩大部分是軍工企業訂單的主要來源。近年 RD&TE 在美國國防預算中的佔比有所上升。從橫向比較來看,美軍的技術投入和裝備投入佔比要顯著高於歐盟。
誰在分享巨大的美國武器市場
美國軍工行業已形成寡頭龍頭格局
美國軍工企業可以分為主承包商、分系統承包商、零部件原材料供應商。主承包商基本為大型軍工集團,主要承擔產品的研發和全系統的集成;分系統承包商為主承包商製造專用的部件和子系統;第三層次主要是眾多為主承包商和分系統承包商提供零件、組件和材料的供應商。
美國軍工廠商能提供海、陸、空、天、電五維戰場武器裝備,涉及研發、製造和維護等三大業務,分享軍費開支中的裝備採購和 RD&TE 部分,每年接近 2000 億美金的採購規模催生了巨大的軍工集團。全球最大的 10 家軍工企業中,美國佔 7 家,分別為洛克希德馬丁、波音、通用動力、雷神、聯合技術等,其中洛克希德馬丁軍工業務收入超過 400 億美元。
美國政府和大型軍工企業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依存關係,可以這麼說,一方面美國政府國防採購決定著軍工企業的未來,另一方面強大的軍工集團也能夠主動影響政府的決策,實現自身的利益訴求。大型軍工企業甚至擁有可以左右總統命運的強大政治勢力,它們對美國政治生活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政治獻金」和不斷遊說國會、法院、行政當局、各行政機構或州和地方政府來實現。
大規模產業兼併成就軍工寡頭
從 18 世紀末至今,美國軍工產業經歷了四個階段的發展:誕生後的成長階段、兩次世界大戰間的快速發展階段,冷戰期間的持續擴張階段,冷戰後的轉型階段。其中後三個階段都發生在 20 世紀。
(1)爭奪殖民地的戰爭及工業革命促進了近代軍工產業的誕生和成長。19 世紀中後期開始,美國開始大規模地進行武裝力量特別是海軍建設,從而形成最初的軍工產業。
(2)兩次世界大戰推動了軍工產業迅速發展。20 世紀上半葉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美國大量的民用公司參與軍工生產。同時,大企業財團開始參與軍工製造,新的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不斷湧現,新的產業不斷加入到軍工產業。
(3)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刺激了軍工產業持續擴張。冷戰時期,尖端軍工武器不斷湧現,高性能、高產出成為考核軍工產品的第一要素,成本成為次要因素,因此各國長期保持高額的國防預算,支撐了龐大的軍工市場,軍工產業以專業化的方式快速發展,軍品貿易在全球經貿中佔有重要地位。此時,軍工企業被大型財團控制,企業規模開始急劇擴張。
(4)冷戰結束後軍工產業進入轉型期。由於國際局勢緩和,各國開始縮減軍費開支,美國軍工企業開始大規模的收購兼併浪潮,行業集中度開始急劇上升。
美國軍工行業大規模併購浪潮自90 年代初開始,如馬丁瑪麗埃塔公司先後收購 GE 宇航公司和洛克希德公司,並共同組成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之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又收購了通用動力的軍用飛機分部和勞拉國防公司,而此前勞拉公司已經收購了 LTV 的導彈分部、IBM系統公司和尤尼西斯國防公司;波音公司先後收購了羅克韋爾國防公司和麥道公司;雷神公司先後收購了 E 系統公司、休斯飛機公司和德州儀器軍工分部;諾思羅普先後收購了格魯曼公司、西屋國防電子公司,組成了當前的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
在這一系列兼併過程中,部分兼業企業退出或者出售其軍工業務,大型專業化軍工公司則在國防部主導下實現重組,美國軍工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快速提升。軍工產業的集中度快速提升,有利於集中研發力量和技術資源,避免項目的重複建設,在節約生產成本的同時能夠大幅提升美國軍工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這也直接推動美國軍工產品的大規模出口。
與這一歷史背景相對應,即使在美國國防部軍費開支大幅收縮的背景下,美國前五大軍工集團仍然依靠兼併收購在這段時期實現了收入規模的快速增長。
多方合作、精細分工已成為發展潮流
隨著美國軍工行業市場集中度提升,大型軍工集團的優勢項目更加突出,如整機研製業務基本集中在洛克希德馬丁和波音公司,雷神公司吞併休斯以後基本壟斷了制導武器的生產,聯合技術則在航空電子領域佔據優勢。
此外,跨領域多方合作也成為美國軍工行業的又一發展趨勢,參與者不僅包括美國各個軍工企業,也包括其他國家的軍工廠商。以 F-35 項目為例,主承包商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項目涉及美國、加拿大、意大利、挪威、丹麥、荷蘭、土耳其、澳大利亞和英國 9 個國家,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將F-35 各個子系統分包給各個企業,協同研製。這種模式能夠整合全球頂尖技術和優勢資源,通過分攤項目失敗風險,從而降低產品成本。
美國軍工行業發展的幾個主要特徵
政府主導下的產業整合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國內的軍事需要和外國軍事訂貨的急劇膨脹,極大地推進了軍事工業的發展,使其成為「民主國家的軍火工廠」。1941 年-1945 年,軍工生產產值平均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 60%。二戰結束後,許多在戰時被動員參加軍需生產的工廠企業保存下來,從事軍工生產和軍火貿易,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技術先進、獨立完整的軍事工業體系。到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美國有 3.5 萬家軍工廠商與國防部簽訂主承包合同,15 萬家轉包商和零部件供應商參與軍工生產活動,軍事工業從業人員約 350 萬人,軍品銷售額近 2000 億美元。
90 年以後,冷戰結束後軍事訂貨量減少,因此從 1992 年開始,美國政府正式展開軍工產業重組,鼓勵企業兼併。1993 年,美國國防部長阿斯平邀請最大的軍工和飛機製造企業的企業家共進晚餐。席間,阿斯平告訴企業家們:今後的生活將更艱難,不能允許你們都活下來。該晚餐被美國軍工行業稱為「最後的晚餐」。從此,美國軍工企業之間的大規模兼併開始興起。直到 1998 年,美國國防部否決了洛克希德馬丁和諾斯普格魯曼的合併,主要原因擔心上游過度集中導致自身議價能力下降,標誌著美國軍工大規模收購兼併過程暫時告一段落。
在此輪產業整合過程中,美國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採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財政政策的扶植,主要指軍事定貨的方向傾斜以及補貼的發放。原來在冷戰體制下,軍品採購「預算蛋糕」做得非常大,許多大大小小的防務承包商們都能從比較固定的軍事訂貨合同中獲取豐厚的利潤。冷戰結束後,美國的國防預算連年削減, 國防部開始有選擇地將軍品採購合同交給自己青睞的企業, 通過資金的流向鼓勵軍工企業相互兼併。與此同時五角大樓還為購併後的企業提供各種直接和間接補貼,並且這種補貼更多的來源於美國白宮對出口軍品限制的放鬆和白宮領導人「武器貿易外交」的大力推行。
二是放鬆反壟斷政策。從1992 年 1 月國防工業界抗議聯邦貿易委員會阻止聯合技術系統有限公司收購奧林公司軍械部的決定開始,克林頓政府便趁此擴大了五角大樓在評述企業購併方面的發言權,反托拉斯部門對國防工業界的併購也採取了更寬容的態度,從此之後,國防工業界的合併和收購便沒有碰到大的阻力。
在這兩項措施下,美國大型防務企業通過該次購併浪潮進一步做大,五角大樓企圖通過兼併來增強防務企業國際競爭力的目的在某種程度上達到了,這可以從美國冷戰後軍品出口額的連續增長看出。
軍民融合,資本與技術擴張的新途徑
美國在 20 世紀 50 年代就對軍事技術的商業化高度重視,通過軍事技術的商業化,催生了民用航天、半導體和衛星通訊等新興產業。
冷戰結束後,世界主要軍事大國,包括美國在內都削減了軍費開支,國際軍工市場出現萎縮的態勢。在這種情形下,美國一方面要保證對於技術研究與開發的投資,使美國繼續在電子技術、生物技術、製造和工藝技術、先進材料技術、軟件技術等關鍵技術領域裡保持優勢;另一方面,美國要通過「軍轉民」將相對過剩的軍工生產能力消化掉,同時保留軍工生產的核心能力;最後,美國希望通過「民轉軍」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降低軍品的生產成本。
基於以上因素,90 年代克林頓政府在《國防轉軌戰略》中提出「建立既滿足軍事需求,又滿足商業需求的國家技術與工業基礎」的軍民融合政策,要求未來軍民兩用技術佔比達到85%左右。
軍工企業在民用領域獲得了一系列成功,其資本和技術獲得有效擴張。如波音公司在C-135 軍用運輸機基礎上發展出波音707 飛機,在競爭 C-5 軍用運輸機項目失敗後,波音公司直接將技術用於波音 747 的發展。雷神公司主要產品「警惕之鷹」機場保護系統既可用於戰時機場的保護,也可用於平時機場的安檢、反恐等方面。GE 在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和大型發電機等領域均保持全球領先的位置。
產權從私有向公眾化方向發展
美國軍工企業一般由私人創辦,私人積極參與美國軍工生產的原因有三個:
一是高額利潤。美國國防部1985 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在過去十年中,軍工企業的投資利潤比民品企業大一倍。海軍對最大的 20 家承包商的分析研究表明,在1977 年-1984 年間,國防承包商的平均利潤為 24%,而民品企業的平均利潤只有 12%。
二是可以利用政府的經費來搞科研。美國國防部的軍事採購制度規定,研究發展如果失敗,承包商可以將費用全部報銷,不負擔任何損失。如果研究成功,承包商不僅可以獲得一大批軍事訂貨,獲得新技術的專利權,而且還有可能把技術成果轉為民用。
三是可以增加企業經理人員對於大系統高技術項目的管理經驗。許多大集團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具有豐富的管理經驗,是同他們參加過大型軍事科研和軍事生產項目這種背景分不開的。
20 世紀 80 年代,美國機構投資者快速發展,美國軍工企業的股權開始分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收購兼併,目前基本已成為由機構投資者持股的公開上市公司。這些大眾化公司的由董事會聘請的職業經理人經營。
他山之石:美國市場如何研究軍工股
國防預算是影響股價的最重要因素
和其他投資品種類似,影響美國軍工股股價的主要因素是投資者預期的變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盈利及盈利質量;(2)現金流及現金流質量;(3)收購兼併活動;(4)管理效率的變化;(5)產業發展方向;(6)國防預算。
在這些因素中,對國防預算的預期是影響美國軍工股股價變動最重要的因素。從下圖我們可以發現美國軍工股指數和國防預算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並且股價變化領先於國防預算的變化,說明投資者根據國際局勢的變化已經預期到未來國防預算的變化。
除了考慮國防預算在內的上述考慮因素外,一些特殊信息和其他因素也會對軍工股股價造成重要影響:
(1)政治事件。如 2001 年 9﹒11 事件後,投資者預期軍費開支的上升,軍工表現大幅超越標普 500。
(2)戰爭檢驗。通過戰爭能夠檢驗出某項裝備性能的優劣,進而影響投資者對相關生產企業的信心,如雷神的愛國者導彈在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戰爭中大顯神威,這一信息直接推動雷神公司股價大幅上上揚。
(3)對沖經濟的因素。由於國防項目主要受政府主導,而政府通常會在經濟衰退期加大國防投入,從而起到對沖經濟衰退的作用。
從經驗來看,由於軍工行業受信貸、消費和其他一般宏觀因素的影響較小,並且政府一般在經濟衰退期增加軍費開支來進行對沖,所以往往在經濟衰退期軍工股具有一定的防禦功能。在美國最近的三次經濟衰退中,軍工股的表現均要好於標普 500。
(4)國防部訂單。能否獲得國防部訂單能決定軍工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比如麥道公司在和波音公司的競標中失敗,從而直接導致其被收購,因此國防訂單對軍工股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軍工具有區別一般行業的獨特屬性
軍工行業和一般的商業模式不同,具備一些獨特的因素,比如下游高度集中,產品和技術應用範圍特殊等,這些因素共同決定軍工行業的進入和退出都有極高的壁壘。
(1)高度集中的下游。美國軍工企業的主要客戶包括白宮、國會、國防部、軍隊長官、軍事項目管理者、部隊裝備/後勤項目管理者等。相比於一般商業,軍工下游更加強勢。軍工項目的通過需要各方面批准及利益協調,項目過程中也經常會受到更高級行政長官的干預。因此在選擇軍工股標的時,投資者會關注相關軍事項目,而軍事項目背後的主要推動者也會成為投資者的關注對象。
(2)最前沿的技術水平。軍事工業高度依賴技術水平,所有的武器平台,無論是飛行器還是武裝車輛都集成了世界最前沿的技術,這也意味著研發支出在軍工企業支出中佔很高比例。
(3)特殊的管制。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均涉及國家安全,企業主要和美國國防部打交道,處於非完全競爭的市場,因此軍工企業在會計和保密方面均需要遵守特殊的規定。如美國軍工企業需要遵守成本歸集法案,詳細記錄成本和定價發生過程,並承諾對軍事敏感信息保密。
(4)特殊的產品和技術。武器裝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爭成敗以及傷亡人數,有時甚至能改變戰局和政治走向,如伊拉克和以色列戰爭期間,雷神公司的愛國者導彈成功攔截伊拉克發射的飛毛腿導彈,從而幫助以色列成功擊敗了伊拉克並免受戰火打擊。
(5)產品週期長。由於研發費用高昂,軍工產品的採購量對盈利具有重要影響。通過改型,許多產品的服役和持續採購週期長達數十年,這些產品的盈利能力相對較高。
(6)價格相對穩定,但採購量受軍費影響大。軍工項目立項並且確定主要承包商以後,價格一般趨於穩定。國防部一般不會輕易改變項目供應商,因此不用擔心競爭因素導致項目價格下降,反之卻有可能因為軍費開支下降而收縮軍費項目,如 F22、B2 等因為價格昂貴,受到後續軍費影響,裝備量和之前預期均有差距。
合同類型和財務處理對盈利的影響美國國防部一般採用成本加成、固定價格和按時間和材料定價三種類型的合同,其中按時間和材料定價主要應用於服務採購,每種合同的風險和回報並不相同。
(1)成本加成合同一般用於新研發項目,因為新開發項目有較高的技術風險,通過成本加成合同企業不用承擔技術風險,所以從風險收益匹配的角度,其收益水平也相對較低。扣除其他不能歸集的成本外,典型的成本加成合同中軍工企業一般能獲得 7% -9%的利潤率。
(2)固定價格合同佔國防部合同金額的 70-80%左右,包括兩種類型——一般固定價格以及固定價格分成激勵。一般固定價格合同中企業和國防部簽署合同價格,企業的盈利直接由供貨成本決定。固定價格分成激勵合同中,確定一個分成比例,如果供貨成本低於原定價格,盈利由企業和國防部分享,如果供貨成本高於原定價格,額外的成本同時由企業和國防部同時承擔,有利於降低風險。由於在固定價格合同中企業承擔了較高的風險,所以回報率相對較高,一般的利潤水平在 10%-12%。
(3)時間和材料定價合同主要應用於服務項目,企業主要提供技術人員和相關材料,由於企業基本不需要研發投入和承擔風險,因此該種合同的利潤率較低,一般在 4%-5%。由於軍工行業的獨特屬性和定價模式,軍工行業的盈利很難用定價、品牌及消費者偏好來獲得,軍工企業的主要盈利來自國防部對成本的考量。公司向國防部披露公司發生的成本,國防部採用一套加權標準來對公司發生的成本進行衡量,對公司的成本進行補貼,補貼越多,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強。一般來說,以下三條經驗可以判斷項目的盈利能力:
(1)成熟項目的盈利能力高於研製項目,主要原因為成熟項目主要採用固定合同,而研製項目主要採用成本加成合同。
(2)出口項目盈利能力高於國內項目。一方面出口產品主要為成熟項目,另一方面部分出口項目為商業合同,不受國防部的價格管制影響。
(3)缺乏競爭並不意味著高利潤率。即使在排他性項目中,也有可能因為項目失敗,導致企業虧損。
除了合同類型和項目類型外,企業的會計處理方式也能對盈利產生重要影響,主要包括企業對項目收入確認的進度,對政府補貼的確認以及對公司退休金成本的計量。
美國軍工股估值方法及歷史回顧
估值方法
在美國市場,某些投資者特別是利用衝量投資方式進行買賣股票的投資者,並不是非常關注估值,估值僅僅作為次要的參考,他們主要根據對公司未來成長性預期的變化來買賣股票,通常關注每個季度財務的變化和相關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美林公司主要採用現金流折現、EV/EBITA、PE、和相對 PE 等方法對軍工股進行估值,採用這些估值方法的理由如下:(1)國防軍工企業普遍採用完工百分比法進行會計處理,此外有些企業採用項目會計處理,營運資金的變化會成為影響現金流的重要因素。由於營運資金對現金流的影響,EBITDA 和經濟利潤僅僅是現金流變化的兩個變量。(2)關注現金流能夠消除非現金因素。(3)企業採用折現現金流來評估內部投資和兼併收購項目。(4)重置資本和其他一次性開支都是為了獲取未來的收益。美國投資者一般不採用企業價值/銷售額和PEG 方法對軍工股進行估值。
歷史表現和估值水平
從歷史上看,美國主要軍工企業的估值波動不大,估值中樞在 12-18 倍之間,並且圍繞標普 500 上下波動。有幾家軍工企業在90 年代享受過高估值,主要原因為當時波音和諾思羅普格魯曼均處於盈利低谷,並且處於行業整合期,收購兼併等預期導致公司能夠享受高估值。
你可以不生氣 by C2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4/09/11/%E4%BD%A0%E5%8F%AF%E4%BB%A5%E4%B8%8D%E7%94%9F%E6%B0%A3/

來源:電影《掃毒》截圖
每個人對你好,都不是義務的,所以要珍惜每一個對你好的人,不要把它當成是理所應當,因為誰都不欠你的,要學會感恩。
大學同學在我考最後一科,臨入試場前說:「您及格嗎?」
我回答說: 「我只想享受在理大最後一個考試而且。」
最後我得 A 級, 是 GPA 4 的成績。
我只記得他給我們在學習上的幫助和給我們買了豐富的海鮮餐,其他都
沒事了。當我們的“情感按鈕”被人推動了?我們的反應可能會傷害別人,傷害
的關係。如果你想改變這個反應,在您回應之前,可嘗試以下步驟:
1.了解您的想法和感受
2.考慮可能的解釋
3.反復進行以上步驟
你就可以看到,任何概定的事件可能有許多原因,有時可能只是一個腦海中閃過的念頭,明白這一點,會更容易讓你停下來,得到更周全的回應,平衡你的情緒。
自那次看到文章說發一次脾氣,比發燒四次對身體的傷害更大時,我很少發脾氣了。
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調和的狀態,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才能並加以發揮,面對及處理一般生活壓力,能有效率地學習、工作、社交和享受生活,沒有人是沒困難,好好面對,日子會好的。
訓練有素的專業公司秘書,曾在多家上市公司,無論是主板和創業板。超過10年上市公司經驗涉及與各行各業的人打交道。擁有雙碩士學位,專業為公司管治和工商管理,再加上各個領域專業文憑訓練,精通英語,中國和普通話。在英語教學和兒童發展有豐富經驗。願與您分享生活上的人和事。
相關文章:
Posted in
人生哲學 and tagged
GPA,
大學,
生氣.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論港口 唐史主任司馬遷
來源: http://xueqiu.com/2054435398/31546606
前幾日與
@西點老A 小聊,他問我為什麽最近不碼文,頓時覺得自己很懶,只吸納而無回饋。故碼此文。
2014年,成飛集成讓大家嘖嘖不已,但營口港須臾之間即奪走了第一妖股的寶座。而在此之前,三四月市場尚且清淡時,唐山港就已力拔山兮連起兩浪。如果再回溯,會發現上港集團天津港及港珠澳諸港都曾在2013年借自貿區之風屢破前高。
作為一個細分的傳統行業,為何會在近一年里屢屢讓人耳目一新?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自北向南17支上市港口股的地理分布,黑圈內為上市港口股所在:
營口港、錦州港、唐山港、天津港、大連港、青島港(香港上市)

連雲港、南京港、上港集團、寧波港、(蕪湖港+重慶港九為內河港,不附海圖)

廈門港務、紅圈內為中華不可侵犯之第一門戶港釣魚島港

深赤灣、珠海港、北部灣港

其次我們來看一下,17支上市港口股年內上漲了多少。
取2014-01-02至2014-09-05期間17支港口股不複權流通市值計算港口股種總市值增長。得表如下:

17支港口股年內流通市值增長為23.62%,如加上分紅因素,實際增長應接近四分之一。如取近一年數據,市值增長應超過三分之一。
為何一個傳統行業會在震蕩市中取得如此大的市值增長?
我認為政策驅動因素是首因,絲綢之路(含海上絲綢之路)規劃、京津冀一體化規劃、長江經濟帶規劃、中韓自貿協定、振興東北規劃、自貿區建設等等規劃直接凸顯了港口的價值。同時的行業性政策,如《關於推進港口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高了港口土地估值,《關於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則明確了未來航運業與港口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戰略性地位。
從企業層面看,內貿運輸的發展彌補了外貿下滑的缺口,港口企業普遍出現經營狀況的改善。同時由於BDI指數觸底反彈,也進一步提升了未來港口業績的預期。
使用下圖來向懷疑論者說明8月港口吞吐增長

從市場上看,近年流行的題材性炒作與炒地圖中,港口股都可以作為某一概念或事件的確定性題材甚至惟一性題材,深得市場的青睞。
從估值上看,目前港口股除部分偏高外,優質港口股還是處於價值窪地。炒作相對安全。
這里取中報時做的圖佐證估值(犯下懶,請見諒)

港口股的上漲模式與軍工股極其相似,都是旱地拔蔥似的強勢上漲。而且最近越來越呈現一擁而上的態勢。這與港口股的股東結構有關。
交通設施企業通常是在本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家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壯大的,有著天然的國資背景。同時由於近代史上的割地開埠、有路無權等等歷史教訓,本朝視道路港口為國家命脈,51%控股權不容動搖。所以本身盤子就小的港口股中,又有一半“命脈股”不得動搖,所以盤子更小。為了佐證這一觀點,特作下圖:

有部分港口第一控股股東比例有限,但其前三位股東基本為國資背景,總和足以控股。
在中報中,僅南京港第一股東減持,比例很小,這也是源於他控股超過六成的底氣。
其中天津港做一下說明:顯創投資是天津港發展的全資子公司,而天津港集團則是天津港發展的母公司。天津港集團仍是A股上市公司天津港的絕對控股股東。
由於港口企業的固定資產多(不相信的話和樂視網比比),經營性費用占比還湊合,且均有國資背景。所以普遍信用好,融資渠道暢通。除了大規模港口建設外,現金流穩定健康。
綜上不難看出,港口股共有的特性為:
1、國資控股,流通面小。盤子多數比較小。
2、有確定性甚至惟一性,為題材炒作不可多得之上品。
3、符合行業性反轉標準與國家政策支持要求。
4、多數港口企業經營良好。
基本面(企業經營)、技術面(行業周期性反轉)、消息面(各種題材)、資金面(多為高度控盤強莊股)均良好。
那麽港口股還有空間嗎?我個人認為年內還有10-15%左右的市值增長空間。
營口港最後會不會強勢填權不得而知。但京津冀、蒙古過境運輸、絲綢之路、長江經濟帶、天津自貿區、港珠澳自貿、中韓自貿、東盟自貿、海西自貿等等一系列規劃的正式出臺還會刺激港口股走一輪。同時與航運股的聯動上漲也將繼續。不過這一輪是最後的盛宴,分化將比較嚴重,透支未來一兩年的股價上升空間都算正常。
以上僅為個人猜測,謹慎作為操作依據,我是無法為看官您的虧損負責的。
在此,也就兩個個股做簡單的核心價值分析。
1、
$營口港(SH600317)$營口港首先必要要提請註意的是,它是一個小河港。雖然新港區會大大改善這一局面,但無法改變它先天的水淺。水淺不是簡單的碼頭前水深不足的問題,對於大船來說近岸水淺則錨地就遠,航路也必然淺,疏浚壓力大,領水難度大。所以營口港的發展空間是受限的。
營口港的優勢在於,它在渤海最北端,最貼近東北的工業心臟地區。例如同一噸貨物運往上海,走大連和走營口,必然是營口便宜,因為它可以用一段海運抵掉運往大連轉船的陸路運輸。
同時營口港的優勢還在於它的經營特色,這也算是核心競爭力。人民日報曾經專題報道過營口港的“店小二”。
此外,草原絲綢之路已經蒙古過境運輸概念也有可能讓營口港在混改、東北振興和高送傳外再添題材。
2、
$唐山港(SH601000)$唐山港我3.2元入場,一路補倉並降低成本,現九成倉成本3.85元(熟悉的朋友會知道我把成本降到止損線有多開心),期間於B浪底、4.11、4.16、4.47公開操作進行補倉(再得意洋洋一下,抓住了所有底)。難免屁股決定腦袋寵愛有加,所以限制不得使用多於營口港的字數描述。
首先,唐山港是港口股中的白馬股。前三年複合增長一騎絕塵。後三年預期增長也無人企及。在今年凈利潤增速放緩的前提下,仍然是凈資產收益率第一名。
其次,唐山港是京津冀確定題材,也是蒙古過境運輸的收益標的。同時,河北省國資最重的唐山,是否會把唐山港口集團作為國企改革重點很讓我期待。畢竟唐山拿的出手的只有唐陶和唐山港。且集裝箱公司100%為唐山港口集團所有,具備成熟的註入條件。
再次,唐山港的岸線太漂亮了,旁邊還守著一個曹妃甸開發區。臨港產業的最佳地區。
做港口股的過程中,我把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的專業課都翻了好幾本,收益良多。
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多上中國港口網。
以上為普通青年論港口股
--------------------------------------華麗麗的分割線-----------------------------------------------------
以下為文藝青年論港口(覺得太長的看官,可以從這里略過。)
港口是海洋文明的產物,是大陸疆土和海洋疆土的連接點。
人類歷史上第一支擅長駕馭海洋與開拓貿易的民族是腓尼基人。
他們背靠古巴比倫,聯結古埃及,向地中海、黑海播撒文明的種子。
他們曾經從西奈半島出發,南下好望角,北上直布羅陀,最後東歸。完成第一次環繞非洲的航海,以至於埃及的法老王們渴望挖掘一條連通北海與地中海的運河。
腓尼基人每到水深浪平,半島環繞之處,就設置港口哨樓,開展貿易,逐步殖民。
其殖民地迦太基甚至強大到羅馬需要三次布匿戰爭方能征服,還險些被漢尼拔的戰象拱破羅馬的城門。
上圖,而且必須是維基百科里華麗麗的圖:

腓尼基以港口為據點,以貿易為先鋒的擴展模式,奠定了希臘文明的基礎。
而羅馬在擊敗了迦太基,融合了希臘-馬其頓文明後,則吸收了迦太基文化的精髓,將地中海變為內湖。
人類歷史上第二次將武力拓張與貿易及殖民融合在一起的是漢莎同盟。
漢莎同盟從抵禦北歐海盜開始,聯合條頓騎士團,以四城為發起。最早只能由沿海地帶或通航河流兩岸的城市加入,但最後向縱深發展。
極盛之時,可以左右國王的人選。甚至英國國王都向其抵押王冠。
其拓張模式仍然是腓尼基式的,以港口為據點,以武力保證貿易,以貿易強化地位。
再上圖,也是維基百科華麗麗的圖:

繼迦太基和漢莎同盟之後,新大陸與東方航線發現。歐洲殖民者在非洲劫掠,在美洲殖民,其模式與前二者如出一轍。仍然是占據良港,設立據點,以貿易為主,軍事為輔進行殖民。其向東方拓張的東印度公司更是將宗教、文化輸出、司法體系、教育體系、金融體系一應捆綁在這一模式上,蠶食東方古老文明。
上圖,還是維基百科華麗麗的圖:

英帝國的繼承者美國,更加發揮了這一海洋文明的特性。所謂的全球響應和全球貿易無不建立在海權之上。
作為陸權文明的代表,俄國再其擴張的過程中每一次都是傾其所有去爭奪一個出海口。
1652-1686年,俄國橫跨西伯利亞,與清帝國征戰多年,獲得遠東出海口,命名“征服東方”
1700-1721年北方戰爭,彼得大帝半生都在打這場戰爭,最終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並建立城市聖彼得堡。
1695-1799年,俄國通過百余年的多次戰爭,最終於土耳其達成共據黑海的密約,獲得經由黑海出地中海的水道。
而在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被迫放棄黑海水域駐軍。到了蘇聯時代立刻變本加利地設立了黑海艦隊。即使蘇聯解體的混沌期,俄國仍然沒有放棄對黑海要塞與良港的控制。即使現下的烏克蘭危機,也是俄國出海口焦慮癥的具體體現。
而俄國發動的阿富汗戰爭,其背後動機也是“用印度洋的海水沖洗蘇聯軍靴”
為了出海口不惜與瑞典波蘭、清朝、奧斯曼土耳其、大英帝國、日本、甚至大半個歐洲交惡。也可見出海口(良港)對陸權文明的誘惑。
而中國現下正走向海洋,沖破第一島鏈獲得太平洋話語權,撒下珍珠鏈,獲得印度洋控制權對於我們尤為關鍵。一個擅長貿易的民族渴望明朝的海洋地位,唐漢的陸權地位,這就是“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潛臺詞。
2005年時,張春賢就已明確表示國家支持航企在海外參與建設、收購、租賃港口及港口設施。這是不是腓尼基-漢莎-東印度模式的中國版呢?
科坡倫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控制斯里蘭卡科倫坡港的集裝箱碼頭
招商局收購Terminal Link港口公司股權
中遠獲得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部分經營權
阿拉伯海的巴基斯坦瓜達爾港,
孟加拉灣的緬甸皎漂港,
蘇伊士運河畔的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
。。。。。。
如果將每一個地緣政治的突破視為插上一支五星紅旗,那麽每一只五星紅旗的旗座則是取得一個實實在在的據點,而海外最佳據點,必須是港口。
港口股的春天,是組團海外BTO、租賃或收購之時。
據一良港,以武力為佐,行經貿之便,久之同化歸順。是為和平崛起之海外殖民之道。
最後引用俾斯麥的一句名言來結尾:普魯士的劍必須為德意誌犁取得土地。
航母是劍則港口是犁,這便是軍工與港口連決上漲的深層邏輯。
看了學了你們的東西,還債來了
@老刀101 @西點老A @唐朝 @DAVID自由之路這是在雪球還各位置頂帖幹貨用的,雪球以外的媒體轉載請私信告知。
白宮:可以派遣地面部隊 但是不會直接參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396
白宮周三承認,奧巴馬總統將考慮把美軍部署到伊拉克前線陣地,但僅限於為伊拉克打擊伊斯蘭國(IS)出謀劃策。但白宮堅稱,美軍不會扮演“參戰角色”。
“如果空襲不能有效打擊ISIS,那麽我將向總統建議向伊拉克派地面部隊。”美軍參聯會主席鄧普西(Martin Dempsey )周二在參議院作證時的這一番話震驚了國際社會。時隔一天之後,奧巴馬及其高級顧問團似乎已經在為此搭橋鋪路。
不過,白宮繼續堅稱“參戰角色”已實際上被排除,並且美軍也不會參與對IS的地面進攻。
到美國中央司令部訪問結束後,奧巴馬在麥克迪爾空軍基地對美軍發表講話稱:
我不會讓你們和其他(美國)軍隊卷入另一場在伊拉克的地面戰。
奧巴馬發誓稱,部署到前線為伊拉克出謀劃策的美軍“將不會背負參戰的使命”。相反,他表示,通過與美國空軍、培訓支持以及其他手段相結合,他們將繼續在地面上為伊拉克軍提供支持。
距離奧巴馬在9月10日作出“美軍決不踏上伊拉克領土”的承諾才剛一周,白宮已不再排除向伊拉克前線派遣地面部隊的可能,盡管是沒有“戰鬥”使命的地面部隊。 在奧巴馬發言不久後,白宮新聞秘書Josh Earnest澄清稱,鄧普西說的是有沒有可能把已經在伊拉克的美軍“與前線伊拉克軍部署到一起”。
Earnest還表示,現在還不需要走出這一步,但是如果鄧普西要求將美國參謀們“往前線部署”,“奧巴馬總統稱他將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地予以考慮。” 在這種情況下,美軍“將為伊拉克軍提供戰略建議”或指揮空襲。
另外,美國副總統拜登對部署地面部隊到伊拉克境內也持開放態度。據福克斯新聞網,在得梅因市的一場演講結束後,拜登在一家餐館接受記者提問時表示,他贊成鄧普西關於在有必要時部署地面部隊的說法。
拜登表示:
現在還不需要按照他的結論去做。需要看事情進展,我們才能決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CNBC專訪馬雲:如果我能成功 80%的中國人也可以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452
周五,馬雲在敲鐘儀式結束後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阿里巴巴股價是公司團隊和投行決定的,希望股價不讓股東失望。如果他可以成功,80%的中國人可以,因為大家都沒有富爸爸或叔叔。馬雲稱阿甘是他心中永遠的英雄。

周五,阿里巴巴迎來歷史性時刻,阿里集團在紐交所首日上市,創下美國歷史上第一大IPO紀錄。馬雲在敲鐘儀式結束後接受了CNBC采訪。
馬雲表示,股價是公司團隊和投行們決定的,他希望股價不讓股東們失望。阿里巴巴49%的賣家是女性。馬雲請投資者相信阿里巴巴,相信市場,稱只要有了信仰,任何事情都會變得簡單,阿里集團會做好自己該做的。
馬雲指出,將支付寶剝離出去是一個痛苦的決定,但也是他最驕傲的一個決定。
當被問及阿里巴巴能發展到多大,馬雲說他和團隊有個夢想,希望在未來的15年世界會因阿里巴巴而改變,希望比沃爾瑪還大。今日阿里巴巴以92.7美元開盤,市值超過了摩根大通。
馬雲表示,他心中的英雄是阿甘,《阿甘正傳》看過不止十遍,來紐約之前他又再次看了。馬雲稱無論發生什麽變化,他還是自己,還是15年前那個每月掙20美元的人。
15年前,馬雲告訴他的團隊,如果他可以成功,80%的中國人也可以成功,80%的全球年輕人也可以成功。
馬雲回憶道,14年前他問老婆希望他成為一個富人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商人。他老婆說是值得尊敬的商人。馬雲說他老婆從來不認為他會成為一個富人。今日伴隨阿里巴巴上市,馬雲成為中國首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