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華爾街面試系列之十一:雇主在面試前會Google你什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2741

知道80%的雇主在邀請你面試前會做什麽嗎?他們會先在網上Google你。 如果這讓你很吃驚,那你真應該看看這篇文章。現如今的雇主在招人時都很看重誠信度,所以,你有必要打造一個幹凈、誠實的網絡形象。 當雇主在Google上搜索你的時候,他們並不會有意尋找你的負面信息。他們只是想更多地了解你,以便更好地篩選面試者。他們通常會搜索以下幾類信息: 1、一張職業的頭像 任何時候,雇主肯定會想知道應聘者長得什麽樣。確保你的職業照出現在互聯網上,以便雇主能夠看到。這並不是說你需要到專業機構去拍照,而是要求你以職業的裝扮,在光線較好的地方拍張照就可以了。 2、你散落在網上的成就 雇主接下來想知道的是你有多少工作和成就可以在網上被找到。網上的信息是你證明你簡歷內容真實性的最好證據,能夠提高雇主對你的信任。通過這些信息,雇主將更加了解你的成就,並進一步判斷將你招來之後你能夠做出什麽貢獻。 3、你的電子履歷 雇主還希望了解你在網上如何展示自己,如何與他人交往。研究顯示,96%的雇主會在LinkedIn上搜索應聘者的信息。所以,除了你平時常用的社交網站,你需要在LinkedIn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個人信息。如果你的信息沒有出現在LinkedIn上,那麽你就可能會與心儀的公司失之交臂。 4、你的品行和行為 雇主不僅要知道你是否適合崗位要求,還需要了解你是否符合公司的文化。所以應聘者的個性和在網上的行為舉止也會被納入考量。比如他們會觀察你是否會說現同事和前同事的壞話,以及你在網上分享哪些內容。 雇主在網上Google你的根本目的,當然是看你是否真的如簡歷里說的那麽好。通過在網上搜集以上信息,他們將判斷是否將你列為合適的候選人。你越註重你的網絡形象和聲譽,你就越可能在面試前獲得加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38

華爾街"獨行俠":一人管理百億

http://finance.sina.cn/?wb2sina=1&wm=3049_a111&from=qudao&sa=t74d13195726v39&vt=4
他「默默無聞」,就算投資者揣著八位數的資金想要投資,給他的辦公室打電話也不一定有人接。
  更特別的是,他的基金公司主要就他一個人,鮮有人見過他,一位業內人士稱他為「獨角獸」。
  這位基金經理名為David Abrams,他的基金公司Abrams Capital Management LP管理著80億美元的資金,旗下有三隻基金,最近他正在募資成立第四隻基金,令其資金規模超過100億美元。
  與那些整日在電視上高談闊論的明星基金經理迥然不同,Abrams從未在公眾活動上發表過演說,他似乎更寧願世人找不到他。
  但最近《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讓更多人瞭解了這位「獨行俠」的生活。據報導,Abrams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主修歷史學,性格內向且理智。
  這家基金公司雇了三位分析師和一群後台員工,但是所有的交易都需要Abrams同意,相較而言,其他同等資產的公司通常會有上百位員工。
  從1999年成立至今,Abrams資本的主要基金已經錄得平均年化約15%的回報率。這幾乎是對沖基金研究公司(HFR)跟蹤的對沖基金收益率的兩倍,標普500指數的三倍。
  它最近持有的公司包括書商Barnes & Noble Inc、零售商J.C. Penney Co。以及西聯匯款公司。
  他的投資思路也與眾不同,這家對沖基金不用槓桿或者外借的資金,賬上通常躺著數十億現金,在其所管理的80億美元資金中,約40%是以現金方式持有。
  目前,他曾經的老闆Seth Klarman——世界最大對沖基金之一Baupost Group LLC的老闆也將個人基金交給Abrams打理。(關於Klarman的傳奇人生請看華爾街見聞網站的舊文:Seth Klarman:鮮為人知的對沖基金傳奇)
  Klarman評價Abrams「相當聰明」。與Klarman相似,Abrams的耐心也令人驚嘆,他可以好幾個月不對投資組合做任何調整。他給投資者的季度信簡短到只有六段,其中一段只有一句話。
  有投資者還提到,他不會花哪怕一分鐘來說服你或者與你爭論,如果你問他,他會給訴你他的想法,如果你不問,他可能就坐在那兒,一言不發。
  至於這位「獨行俠」的報酬如何,《華爾街日報》通過計算他的費用、績效以及在公司中的個人投資,去年他的一隻主要基金的回報率達到23%,這令他的個人回報超過了4億美金。總的來看,他的薪酬可能超過了David Einhorn、Daniel Och甚至是Klarman這些大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195

是不是華爾街的料 一頓午餐就知道

2014-06-09  TCW
 
 

 

第一次的開放會議結束後,我們會開始在各交易桌輪調。交易廳裡共有三十幾個交易桌──也就是交易小組,每個小組約有十五人,包括一位合夥人、兩三位董事總經理、六位副總裁、三位助理、三位分析員。七十五位實習生中,每四到五人分成一組,實習期間,會輪流到各交易桌實習,每個人都要隨身帶著一張黑色小折凳,那叫貼身見習(shadowing)。

菜鳥見習折凳象徵你很菜,我們在交易員旁,像擦鞋童一樣。

基本上,那個折凳必須隨時帶在身邊,因為交易廳裡沒有多餘的椅子。不過,折凳連同你的橘色名牌、橘色掛帶,也是一種地位的象徵──表示你是菜鳥、新人、小毛頭。折凳打開時,有十八吋高,所以你坐在高人一等的業務員、交易員或業務交易員身旁,會立馬矮一截,感覺像是個擦鞋童,在一旁看著大人物進行某種偉大任務。

更讓我們困擾的,是折凳永遠不夠用。這究竟是不是管理高層刻意安排的大風吹遊戲,藉此汰弱擇強,我們無從得知。但是每天一早,我們這些實習生都會卯起來搶,最後總是有幾位實習生搶不到凳子。搶不到凳子的下場可能會很尷尬,尤其當交易員說「來坐我旁邊」時,你只好先請他等一下,瘋也似的去跪求別人借,或乾脆去偷。

從買午餐看你的細節力

實習工作相當辛苦,清晨五點四十五分或六點或六點半就要到公司,端看你輪到的那個交易桌要你幾點上班而定。白天,你會儘量想辦法幫忙。至於你如何運用時間,以及你是否幫得上忙,就看你的創意了。

你必須非常主動積極,也要很有創意。想以實習生的身份增添價值,通常是從每天幫交易桌的人買咖啡開始,有時也要幫忙買早餐和中餐。你需要拿出紙筆,逐一詢問交易桌的十或十五人,幫大家點餐。華爾街認為,從你注意細節的程度,可以看出你將來做事是否細心。如果菜鳥連午餐都會搞錯,以後可能會搞錯其他東西。

不過最重要的是發揮創意,找些實際的工作來做。如果實習生聽到業務員或交易員說:「我的客戶對生技股有興趣。」實習生要是夠積極,就會說:「我去研究一下生技股,看能不能幫點忙?」有些高盛員工很欣賞這種主動積極態度,那對實習生來說是好事,因為他可以證明自己能做什麼。如果你整天只和交易桌的人閒聊,你很可能被當跟班,只是累贅。

殘酷淘汰刻意不公佈錄取率,傻傻拚團隊合作,你等著完蛋。

我自己學到的經驗是:想在高盛出人頭地,要看你判斷能力的優劣,而不是看你知識的多寡。在這裡,你會看到全世界最聰明的人,他們可能SAT的成績一六○○,可能是哈佛第一名畢業的,但是進了高盛,卻做得一塌糊塗,第一年就遭到解僱。這種事經常發生,因為判斷力是沒辦法教的。

就像那年夏天,有幾個人在中途就遭到淘汰了。

喬許(一位華爾街億萬富豪的兒子)連續犯了幾個嚴重的錯誤,都是因為判斷力不佳。我們實習生在四十一樓有個專屬的房間,大家暱稱那裡是「沼澤地」。你必須搭電梯到一樓,換另一部電梯才能到那裡,裡面有十排電腦,可用來工作、收發電子郵件或上網亂逛,因為交易廳裡通常沒有桌子讓我們用。某天下午,喬許突發奇想的把三張椅子擺在一起,組合成一張床躺上去,然後就睡著了。他運氣又特別不好,某位副總裁就正好在那個時候去了「沼澤地」。

那年,我們被告知只有一半的人會獲得全職的工作,不過實際的錄取率比較接近四○%。管理高層刻意不講確切的數字,只讓我們知道錄取率不到一半。他們想給我們一點壓力,又不想讓我們為此鉤心鬥角,他們一再強調:團隊合作很重要。

找貴人罩你才是實習意義

實習生也很精明,我們都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過關,所以你需要自己拿捏分寸:追求團隊合作,但也要顧及自身利益,爭取獲選機會。

相處久了,你會逐漸知道其他人的興趣在哪裡,想去哪個交易桌,你可以自己評估局勢。假設有二十人對某個交易桌感興趣,但是那個交易桌只錄取一人,你被挑中的機率是多少?還是說,你應該選比較沒人想去的交易桌,獲選機率比較高?我記得一位史丹佛的女生落選的原因,她想去的那個交易桌有九個人搶兩個機會,但她信心滿滿,儘管就統計上來說實在不應該冒這種險。何況運氣也很重要,搞不好這位實習生見到董事總經理那天,對方剛好還沒喝咖啡。

不過,有貴人撐腰,倒是可以提高獲選的機率。你要找到喜歡你,看重你,想跟你共事,指導你的人。沒人會主動站出來說他挺你,但找到肯罩你的貴人正是整個實習活動的目的。

下單出錯新手交易員上路,一根胖手指,差點害我掃地出門。

某天早上,我下單出錯了。

那是早上六點半,我忙著喝咖啡,但腦袋昏昏沉沉。這時一位退休基金的客戶打電話進來,下了一筆小單子,客戶說:「請幫我買七口即月的DAX期貨。」但是我誤弄成賣七口期貨。那是很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買進」的按鈕按成「賣出」的按鈕。我當場就發現我按錯了,迅速反應過來。公司一再告誡菜鳥:害慘自己的最快方法,就是不知何時該求救。你必須馬上放下自尊說:「我麻煩大了,需要立即的協助。」

我馬上轉向柯瑞,我對他打信號,表示我需要他立即的協助。我說:「我該買進,但做成賣出。現在怎麼辦?」

他離開位子,把手放在我肩上,接著他指著螢幕,很冷靜的說:「好,我們來處理,先把這些買回。」我們一起完成,反覆檢查了三次,把錯誤更正。

寧可多花十秒把事做對

那筆錯誤讓高盛賠八十美元。

「我需要告訴達菲嗎?」

柯瑞點頭:「去他的位子告訴他吧。」

達菲仔細聆聽我的敘述。「謝謝你告訴我。」他最後說,「別再犯就好了。」

有些菜鳥去向達菲報告錯誤時就沒那麼好過了,我記得某個個案是虧損一百萬美元,比我虧損的八十美元悽慘很多。

那種錯誤是衍生性商品業務員最糟的夢魘:隔天才發現你犯錯了。假設某位客戶告訴你:「晚上法國開盤時,幫我買十口CAC期貨。」你執行了交易,隔天進來上班才發現你不是買十口,而是買了一千口。華爾街稱這種錯誤為「胖手指」(fat finger),你不止按一次零,而是按了三次。

那個菜鳥多買了一百倍以後,隔天來上班發現歐洲央行升息,市場變動五%,客戶的投資部位虧損了一百萬美元。

後來那個菜鳥並未因此遭到開除,事實上,新人剛上場的幾個月,幾乎都犯過大錯,但是如果他日後又犯錯兩三次,情況就不同了。

我對細節向來非常龜毛,柯瑞教我一定要隨時戰戰兢兢的。「寧可多花十秒把事情做對,也不要貪快。」他告訴我,「如果客戶因為你花太多時間而不耐煩,只要告訴他們,你是在確定一切正確就好了。一定要再三檢查,反覆確認。」

加入新部門幾週後,我其中一台電腦的螢幕周邊幾乎貼滿了綠色的便利貼,列出我該記住的所有事實和名字,例如歐洲和亞洲每個市場的收盤時間,每種期貨和選擇權合約的乘數,高盛在外匯交易場內的經紀人電話等等。細節非常重要,我需要隨時掌握這些細節,工作才能順利進行。

不久,我的螢幕貼滿便利貼,幾乎快看不到螢幕:我告訴自己,我必須想辦法設計一套模式,幫我記住這些細節。但是最後我想不出任何系統,我是邊聽邊看邊記,這樣日復一日,才逐一撕下每張便利貼。(本文摘自第一章、第四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050

【案例】Elite Daily新聞網站成立兩年:流量超過《華爾街日報》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220
新聞網站Elite Daily前不久從Greycroft、Vast Ventures、Red Sea Ventures、SocialStarts以及若干天使投資人募集了150萬美元的可轉換票據(convertible note)。該網站目前擁有55名員工,但月獨立訪問量達到了4000萬。

此次融資是該公司首次借助外部資本。該初創企業的三位創始人均未超過30歲,但是通過自籌資金在兩年裡打造的媒體平台所產生的流量卻可以叫板媒體網站Upworthy、《華爾街日報》以及Business Insider。


來自美國佩斯大學(Pace University)28歲的戴維•阿拉波夫(David Arabov)和23歲的喬納森•弗朗西斯(Jonathan Francis),與另外一位朋友傑拉德•亞當斯(Gerard Adams)籌集了6萬美元開創了這家網站。有意思的是,他們三人中沒有人具備媒體和技術經驗,但他們卻有創造千禧一代《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的遠大志向。

Elite Daily CEO阿拉波夫說:「我們本來要去唸法學院,法學院入學考試以及相關的一切準備工作都已經做好了。不過,我們並不認為傳統的媒體在網絡內容上做得非常出色,此外新聞發佈行業還存在相當的潛力可待發掘。」

他們在2012初啟動Elite Daily項目,當時還是以Wordpress博客的形式。九個月後,他們的月獨立訪問量首次超過100萬。他們通過廣告網絡在其網站下面發佈價格便宜的橫幅廣告獲得收益。

不過,有了流量,這些廣告帶來的收益也算不錯。去年12月,Elite Daily月獨立訪問量上升至4100萬,公司的利潤達到了40萬美元。
能在短期內從默默無聞到吸引上千萬讀者,Elite Daily在媒體行業中的快速崛起也算是鳳毛麟角。

Upworthy的讀者從零到870萬,用去了八個月的時間,其募集了1200萬美元。一個人支撐的博客ViralNova從發佈至今的七個月中,讀者達到1億,目前仍沒有進行外部融資。作為Elite Daily的競爭對手,PolicyMic月獨立訪問量也達到千萬級別,並已經成功融資1500萬美元。

阿拉波夫表示,他們網站的快速發展是嘗試和錯誤的結果。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借鑑了Facebook方法,聘請強大的顧問團,並推出特製的數據工具進行分析。

2013年1月份,Elite Daily從廣告科技公司AppNexus挖來了公司的首席技術官。他打造了更為強大的內容管理系統(CMS),實現多角度衡量一篇成功報導,並對有可能受歡迎的內容進行前置。

Elite Daily網站上首次收到巨大成功的文章是在2013年5月。網站的一個寫手在Business Insider網站看到了一篇訪問美國服飾品牌Abercrombie & Fitch CEO的文章,對其進行改寫,吸引了100萬讀者,該文章的標題是《為何Abercrombie & Fitch CEO討厭胖妞?》。

在去年秋季,Elite Daily月獨立訪問量達到700萬。同年12月,網站憑藉一個有趣的聖誕節唱歌視頻,一天的獨立訪問量就達到了1200萬。

Elite Daily還充分利用撰稿人模式,這一模式也是《赫芬頓郵報》廣受歡迎的原因之一。網站接受願意為Elite Daily免費寫稿的所有人的文章。同時,Elite Daily還有兩位撰稿人編輯,對內容進行把關,以便文章能夠達到可以發佈的水平。

雖然Elite Daily的一些不錯的流量也是通過付費實現的,但該網站強調其絕大部分內容仍是依靠自身吸引流量。網站首席戰略官米格爾•伯格-卡爾德隆(Miguel Burger-Calderon)表示:「我們只會推廣一些肯定能火的文章。」包括BuzzFeed和ViralNova在內的多家網站通過在Facebook進行付費推廣提升流量。

在過去的五個月中,Elite Daily網站月獨立訪問量維持在3500萬這一水平,其流量組成結構也非常健康,直接流量佔到18%至20%,搜索引擎優化SEO佔到11%,來自社交網站的流量為50%至55%,其中Facebook佔據絕大部分。

隨著外部資金的進入,Elite Daily希望能保持流量的高增長。該公司希望到2015年月獨立訪問量能達到1.5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554

新華爾街 不再高調 不再野心勃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924

在獎金季到來之時,摩根士丹利的頂級債券交易員Jack DiMaio希望能為部門爭取到上千萬的更多獎金。 和所有交易員一樣,他沖進了老板的辦公室。那是2010年,華爾街的風雲已經發生了變化。而摩根士丹利的CEO James P. Gorman態度強硬地表示,在收益緊張的情況下,摩根士丹利給交易員發放巨額獎金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DiMaio在不久之後離開了摩根士丹利,但大多數的交易員留下了。因為在危機後的華爾街,求職不再那麽容易。而Gorman向交易員傳達了一個信息:他關註的是公司的盈利,而不是員工的笑容。 四年後的今天,摩根士丹利的盈利狀況令Gorman滿意。但這家上流社會的投資銀行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摩根士丹利。 2011年後,摩根士丹利縮減了固定收益以及債券交易部門,而資管部門不斷增長。相比之下,高盛的固收部門業務僅小幅下降。 Gorman叫目光投向了更安全的賺錢的方法。摩根士丹利布局廣泛的金融顧問服務,為個人客戶提供資產管理等服務。金融顧問服務現在帶來的收入已經與華爾街上的交易、投行部門相當。而華爾街上的交易員和投行家們一直將自己視為金融界的正牌精英。 摩根士丹利正在從臃腫的管理中擺脫出來,成為當下科技公司IPO的首選承銷商。摩根士丹利是將於今夏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團的承銷商之一。 Gorman表示, 在做了許多努力之後,公司現在走上了正軌。如果之後需要做出更多艱難的決定,我對此並不感到為難。 現在,Gorman和摩根士丹利已經成為了華爾街未來的標誌:高利潤,然而卻不再高調、不再野心勃勃。 Gorman承認,他在公眾眼中幾乎隱形,而他對此並不在意。與他的前任John J Mack不同,Gorman不是社交場上的名人。投資者對他的低調並不介意。在過去兩年間,摩根士丹利的股票近乎翻番。 摩根士丹利金融顧問Brian C. Pfeifler稱, Gorman從來沒有專註被人喜歡。他只需要人們尊重他。我和他並不稱兄道弟,但是我很尊重他。 對於這樣的評價,Gorman小小的抗辯稱, 我覺得說自己不在乎別人是否喜歡他的人都在說謊。我會在乎我回家時,我家的小狗有沒有朝我搖搖尾巴。但是你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 Gorman是一個要求很高的老板。與同事嚴肅,甚至令人感覺有些遙遠。一個華爾街的資深員工稱,Gorman不會像他的前任John Mack那樣拍拍你的背。如果你想每天獲得肯定,那會很艱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853

華爾街的真愛:克林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734

過去20年中,克林頓夫婦累計募集到政治捐款高達30億美元!知道誰是最大的金主嗎?當然是華爾街,來自金融業的資金占到克林頓夫婦募資總額的12%,遠高於奧巴馬的6%。有如此強大的吸金能力,如果2016年希拉里競選總統,無疑將是巨大的優勢。 根據《華爾街日報》統計,克林頓夫婦累計從個人、公司和國外政府那里募集到20億至30億美元政治捐款。其中來自企業的金額占到大頭,約在13億至20億美元之間。 具體來看,其中大約12億美元來自政治競選活動,7.5億至17億美元來自克林頓基金會,還有1億美元來自演講收入。 自1992年以來,以華爾街為主的金融業就一直是克林頓夫婦的重要資金來源,至少為他們提供了2.08億美元捐款,高盛更是第一大金主,提供了500萬美元。 來自金融業的資金占到克林頓夫婦募資總額的12%,相比之下,羅姆尼2012年從金融業融到了13%的資金,而奧巴馬僅6%。 即便在比爾克林頓卸任美國總統之後,華爾街仍然為他的演講捐款多達2300萬美元,其中高盛為其八次演講捐款135萬美元。 華爾街如此支持克林頓夫婦,自然與希拉里克林頓曾擔任紐約市參議員不無關系。不過,如此巨額的捐助也引起了民主黨內的擔憂。漸進式改革運動委員會的Adam Green就表示:“很難想象,一個人從華爾街銀行家那里拿了這麽多錢之後,還會將他們送進監獄嗎?” 如今,希拉里無論是號召力還是吸金能力在民主黨內都首屈一指,關於她參加2016年總統競選的呼聲一直很高。 不過,他們可能面臨這一個同樣強大的競爭對手。美國另一個著名的總統家庭的融資能力也不可小覷。老布什和小布什父子在四屆總統任期內共籌到了29億美元。 小布什的同胞弟弟、前佛羅里州長傑布·布什此前曾表示,他將在年底前決定是否參加2016年總統競選。如果他最終參選,布什家庭將有可能對克林頓夫婦在企業捐款上的優勢造成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860

低調的奢華——“華爾街二代”們都在幹什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995

華爾街的人似乎也總是生活在社會的聚光燈下,他們或是光鮮亮麗風度翩翩,或是奢靡貪財飽受詬病。 無論如何,他們創造出的財富,最直接的受益人就是他們的子女。他們含著金鑰匙出生,他們貌美顏贊,他們出沒於哈佛、耶魯、斯坦福,他們擺脫了父輩的光環、把自己的事業經營得風生水起。“華爾街二代”們如今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Alexander Soros (29歲) 對沖基金大亨索羅斯(George Soros)的兒子 2009年從紐約大學畢業之後,目前Alexander在加州伯克利攻讀歐洲現代史博士學位。 但他的身份遠遠不只是學生這麽簡單,他是個慈善家,也是政治捐款的熱衷者,他還以自己的名義建立了一個社會公正基金會。 Brian Tepper (27歲) 對沖基金巨頭David Tepper的兒子 Brian從事電腦遊戲行業,是一位軟件工程師,畢業於弗羅里達的福賽大學(Full Sail University)遊戲開發專業。 Caroline Gorman (18歲) 摩根士丹利CEO James Gorman的女兒 Caroline在音樂領域發展自己的職業,有一支兩人樂隊,名為Madness and the Film,她在其中彈吉他和鋼琴。 去年,該樂隊出了一張專輯叫Scrapbook。 Caroline Jones (23歲) 對沖基金巨頭Paul Tudor Jones的女兒 這位Caroline也投身於音樂事業了,她是歌手,也是作曲人和吉他演奏家。 Caroline的音樂風格是民間音樂,目前已經制作並出版了4張專輯,也在麥迪遜廣場、卡耐基大廳里面表演過。 Chelsea Prince (26歲) 橋水基金(Bridgewater)首席投資官Robert Prince的女兒 畢業於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曾參與創建了社交媒體網站InternCircle,幫助年輕人尋找實習。隨後,她加入了女性著裝日報,之後建立了自己的印刷出版公司Chelsea Print & Publishing。 Katie Dinan (20歲) 約克基金創始人Jamie Dinan的女兒 Katie是一名優秀的年輕騎師,馬術界的一位後起之秀,屢獲殊榮。 與此同時,她還是一名哈佛大學學生,在那里學習人類發展與再生生物學專業。 Laura Dimon (27歲) 摩根大通CEO Jamie Dimon的二女兒 最近,Laura剛剛得到《紐約每日新聞》的工作,在新聞行業做得風生水起。 2013年她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她的文章出版於各大報紙,她還擁有自己的博客。 此前她曾經在克林頓基金會(Clinton Health Access Initiative)做過項目分析師,還曾在美國外交關系理事會實習。 Matt Dalio (30歲) 橋水基金(Bridgewater)創始人 Ray Dalio的兒子 Matt目前是一家制作智能手機軟件的公司CEO,公司名字叫Endless Mobile,主要面向新興市場。 他16歲的時候,在一個中國孤兒院做暑期實習,隨後遍創立了一個與中國相關的基金會。這個基金會專門籌集資金來幫助中國有特殊需求的孤兒。2004年,他曾被ABC新聞評為每周人物。 2006年他從哈佛畢業,後來還獲得了斯坦福的MBA。 Nell Diamond (25歲) 巴克萊銀行前CEO Bob Diamond的女兒 兩年前,Nell從德意誌銀行離職,目前在耶魯大學攻讀MBA。 她父親此前在巴克萊卷入LIBOR操縱案期間辭職,她隨後發了一條推特炮轟對一名英國政客稱“hold my d***”,因此而成名。 Alex Blankfein (28歲) 高盛CEO布蘭克梵的大兒子 他去年秋天進入貝恩咨詢公司就職,還贏取了哈佛MBA同學 Cristina Ros。又一位人生贏家。 Rachel Blankfein (20歲) Rachel是上面說的Alex的妹妹,現在也就讀於哈佛大學,目前致力於一個為不能受教育的女性提供受教育機會的項目。 Tess Druckenmiller (21歲) 前Duquesne資本公司總裁Stan Druckenmiller的女兒 她目前也是一個歌手兼曲作者,今年3月剛剛出了專輯Storyteller。 之前她畢業於布朗大學數學計算機系,而且她還是一位跆拳道黑帶 Georgina Bloomberg (31歲) 前紐約市長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的女兒 她是一位成就頗多的騎師,Ariat是她的贊助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062

華爾街投行打架 新興市場債券到底值不值得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8942

就新興市場債券值不值得購買,華爾街兩大投行持有不同的觀點。瑞銀資管部門策略師表示,看空發展中國家的美元計價債券。而摩根大通策略師Jan Loeys在一份報告中表示,與發達國家債券相比,發展中國家的美元計價債券依然值得購買。(更多全球財經資訊,請加微信號:wallstreetcn) 這截然不同的觀點展現出,在五年的寬松貨幣政策之下,估值有多困難。現在,一切資產看起來都很昂貴。今年,墨西哥、土耳其以及俄羅斯等國債券價格上漲超過9%,為2009年以來最大漲幅。 瑞銀投資策略部主管Mark Haefele稱, 我們認為,這些債券在今年下半年的表現不會像上半年那麽好。 投資者對全球高收益資產的需求與日俱增。垃圾債券的收益率跌至低位,證明了即便資產波動性大,市場依然願意購買。 去年,受美聯儲縮減QE影響,投資者撤離新興市場債券。這種恐慌性的撤離被證明是毫無必要的。在耶倫重申將繼續長時間維持低利率後,美國國債收益率下跌,新興市場債券上漲。 瑞銀Haefele稱, 投資者不應該希望在新興市場國債上獲得可觀的收益。受美國國債收益率下降影響,新興市場債券已經上漲過多,而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改善還不足以支撐這種需求。 瑞銀認為,投資者應該買入美國高收益(投資級)債券或美國股票。美國垃圾債券與政府債券息差目前為3.48%,較上年年末的4%有所下降。 摩根大通對此持不同觀點。Loeys帶領的團隊提高了新興市場股市、債市的持股比例。他們的理由是:新興市場的增長正在穩定,而分析師已經下調了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發展預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80

專訪“華爾街之狼”:賺錢最重要的技能就是說服他人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8505

在他25歲左右時年收入就超過5000萬美元; 有1000多位受過他銷售技巧培訓的股票經紀人為他工作; 籌集15億風投資金白手創建多家公司; 曾控股其中30多家公司; 曾擔當50多家上市公司顧問; 電影《華爾街之狼》的熱映把真正的“華爾街之狼”——喬丹·貝爾福特(Jordan Belfort)重新帶入人們的視野。付出沈痛代價並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後,他從戲劇般的人生起伏中崛起,成為非凡的商業成功者。現實版“華爾街之狼”、環球傳奇營銷大師將於7月22日首次空降上海。華爾街見聞作為本次活動的媒體合作夥伴,對貝爾福特進行了獨家專訪。 華爾街見聞:電影《華爾街之狼》熱映,許多人通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的表演看到你的生活經歷。你現在也有了許多中國粉絲。老實說,你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時感覺如何?這部電影你一共看了多少次? 喬丹·貝爾福特:當我第一次去看這部電影時,我受到了很大觸動。電影很棒,我非常喜歡。但是里面提到的有些事,我可從來都沒做過。比如說,我們不會去買那些毫無前景、一塌糊塗的公司股票,那不是我們的作風。我做得更多的是風險投資,買入的公司大多是具有發展前景的公司,這些公司有的表現出色,有的因為虛報誤報而表現不佳。只有這一點讓我覺得有些心煩。里昂那多的表演很出色,他把握住了券商和訓練的本質。我特別喜歡他的表演。我看過這部電影的預告片,又跟著妻子和孩子去看了正片。這部電影我一共看了五次,每次我都很喜歡。 華爾街見聞:你曾說這部電影應該被當作一個警示故事來看,那你最希望人們在看過這部電影後得到什麽樣的警示呢? 喬丹·貝爾福特:我覺得最關鍵的一點是,人們應該記住,在這部電影中,你看到的並不是一個完整的我。你在電影里看到,最終我鋃鐺入獄,失去了一切。但我最終悔過自新並東山再起的事實,顯示了一個人可以將自己從失敗和錯誤中解救出來,而且變得更為強大。很重要的一點是,人們必須意識到,電影中那些看起來很好玩的銷售培訓、積極和幹勁、企業家精神,這些都是可以學習借鑒的。但是,千萬不要像我一樣越過自己的道德底線,那是毀掉了我的生活的罪魁禍首。你可以笑我做過的這些事,但不要重走我的老路。如果我之前不曾偏離航向,我現在可能已經坐擁數十億美金了,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從頭再來,即使我和過去同樣出色也於事無補。不要重蹈我的覆轍。 華爾街見聞:你會不會擔心這部電影會讓人們對你的記憶停留在原來的那個喬丹·貝爾福特,而非現在這個改頭換面的你? 喬丹·貝爾福特:是的,所有人在生活旅途中都會犯錯。我想,無論是教人做交易、成為企業家還是激勵他人中,我們每個人都天賦各異。而且,我覺得我應該接受那時的失敗,並從中吸取教訓。如果他們能在銀幕上展示我現在的生活,包括我如何周遊世界去幫助別人變得富裕,那自然最好。但這樣的電影就不會那麽激動人心。如果是我,我可不會拍這樣一部電影。電影中的人物只會做正確的事,這種電影太無聊,充滿說教。某種程度上,人們會想看一些更為戲劇化的故事。他們會希望我的新生活多在電影里展現一些,因為那可能也很有趣。或許可以拍一部前傳或續集,畢竟電影還是遺漏了不少東西。 在某種程度上,我的新生活的確很有趣,不過,我現在的生活里沒有毒品交易這一項,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完全符合道德標準。但我猜這沒有電影里我把遊艇沈沒的故事好看。 華爾街見聞:你曾擁有了一切,卻又失去了一切。你會如何總結自己在華爾街的這段生活? 喬丹·貝爾福特:我認為我在華爾街的那段生活是我一生中最好也是最壞的時光。說是最好的時光是因為,在這段時間中我白手起家,建立起自己的商業帝國,變得富有。說是最壞的時光,則是因為我偏離了航道,迷失了自我,將自己得來的一切盡數失去,最後還進了監獄。這是最好的時光,又是最壞的時光,展現的是人性中最好的一面,以及最壞的一面。 華爾街見聞:如果你有機會能從頭再來,你會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嗎?還是走上舊路? 喬丹·貝爾福特:我肯定會走一條不同的路,這是毫無疑問的。我再也不會做對我客戶造成損失的事了。但是,還是那句話,沒人能倒轉時間,從頭再來。我們該做的只是吸取教訓,並通過這樣的方式將自己變得更為強大。這便是我已經在做的事。 華爾街見聞:你因為證券欺詐和洗錢在鐵窗中度過了兩年,是什麽激發你想要寫這樣一部自傳呢? 喬丹·貝爾福特:我寫出這樣一本書,是受到了獄友的鼓勵。我們對彼此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他聽了我的經歷,說這經歷很有意思。他給了我寫這本書的想法,而我接下來要做的只是把自己的故事記錄下來。 華爾街見聞:你在獄中遇到的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麽? 喬丹·貝爾福特: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我以犯人身份去坐飛機。事實上,我需要坐飛機橫跨整個國家,到亞特蘭大的法庭去受審,最後像電影里那樣被判有罪。判決之後,我被關押起來,戴著手銬跟在其他人身後。真的是太瘋狂了。我記得那天很熱,至少有100華氏度。牢獄里有八個人,整個屋子一股汗味。我不知道自己是在那里呆了一天還是一個月。那是我這輩子遇到的最瘋狂的事。 華爾街見聞:現在你一切從頭開始,成功轉型為一位作家兼勵誌演講家,你覺得什麽改變了?什麽沒有變? 喬丹·貝爾福特:我現在最大的改變是,我的重點是創造價值。我不會再問自己,怎樣才能賺更多的錢。我只會問自己,我該怎麽幫助他人獲得更多價值。我所做的事情是,我利用自己培訓別人成為企業家的驚人能力,並通過這種方式賺錢。至於說我的個人生活嘛,我已經戒毒七年半了,現在擁有相互忠誠的夫妻關系,我覺得這也算一個改變吧。 華爾街見聞:昔日華爾街的股票經紀人,今天的全球勵誌演講家,這兩種生活,你更喜歡哪種? 喬丹·貝爾福特:其實我並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勵誌演講家。勵誌是溫暖卻又效果微小的東西——它讓你感覺很好,但是很難真的幫到你,你可能需要每天都來上一點才行。但是我做的不是這個,我做的是為人們提供策略,幫助他們成功。我會幫助人們成為高效的銷售員和交流者,諸如此類。 華爾街見聞:大部分人都很難適應生活中的如此巨大的變化,你是如何做到的? 喬丹·貝爾福特:我改變不了生活中那些註定不可避免的事情。除非你已經準備好改變自己,不然其實沒有什麽東西會一瞬間改變。對於我來說,我從過去的事情中得到了很多痛苦與教訓,因此,改變自己相對成為了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我知道自己要走一條與過去完全不同的道路,而我也確實踏上了那條道路。當我開始寫書時,我就開始改變了。我開始能夠正視自己的內心,而當我能做到這點時,我已經踏上了這條與過去截然不同的路。從這個角度說,我覺得自己的改變還比較容易。 華爾街見聞:你的釋放證明上寫明,你需要支付總收入的一半進行賠償,你現在是否還需要付錢? 喬丹·貝爾福特:不需要。兩周前,判決結果出來了,政府一方敗訴了。所以我不再需要這麽做了。判決結果你可以在法院的系統里查詢。法官表示我無需償還,而這是官方的結果。前三年時,我確實需要支付工資的一半,在我看來,政府的這個決定完全是錯誤的。法官了解了我的判決結果,之後在兩周前的一份書面判決中闡明:我不再需要支付自己收入的一半來賠償了。 華爾街見聞:你說過“賺錢太容易了”,但在大部分人看來並非如此,你認為關鍵的差異在哪里? 喬丹·貝爾福特:關鍵點在於,賺錢最重要的技能就是說服他人,而我是這方面的大師。我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證明。而且我有一套自己慣常使用的套路。這個套路使用效果很好,而且人人適用。我在全世界到處教授這個套路,人們使用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對於這些學習了我使用過的套路的人來說,賺錢不會是難事。 華爾街見聞:你在礦產行業的投資收益不錯,例如鐵礦石等。除此之外,你還看好哪一領域? 喬丹·貝爾福特:除仍然投資礦產資源外,我現在還投資生物科技領域。但現在我主要是經營我自己的生意,我在努力建立一個“一條龍”式的學院,一個線上和線下的大學,來幫助人們在商務領域進階。除了投資生物科技和礦產資源領域外,其他領域我只是旁觀,而沒有進行任何投資。 華爾街見聞:你認為中國的經濟前景如何?你是否考慮過在中國進行投資? 喬丹·貝爾福特:我一直都相信“中國奇跡”。事實上,如果有適當的機會和人脈,我肯定會投資中國資產。但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發現。我很相信一點,除了機會,人脈同樣重要。我必需找到對的人。我相信,中國在21世紀的後五十年里一定會成為全球強國。而且10年後,中國就將超越美國。但我認為美國仍然會擁有重要地位,只是中國將舉足輕重。再次重申,我相信“中國奇跡”。 華爾街見聞:對於那些剛剛進入金融業工作的年輕人,你對他們有何建議? 喬丹·貝爾福特:我的建議是要及時行樂,同時也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做一個正直的人。去學習如何說服他人,並成為一個專家級的勸服者和終結者。這也正是沃倫·巴菲特提出的建議。我能給出的建議就是如此,去努力銷售,去說服他人。這是我對金融領域的工作者所能給出的最好的建議。保持道德底線,做正直的人,要目光長遠。 華爾街見聞:在事業上, 你將Gordan Gekko這個虛構的人物視為榜樣,但在現實生活中,你最欽佩的人物是誰?為什麽? 喬丹·貝爾福特:我很欽佩沃倫·巴菲特。我欽佩他,因為他孜孜不倦地創造價值,以及他初衷的表達能力,還因為他的慈善精神。他沒有被自己的巨額財富沖昏頭腦,直至今日,他依舊過著樸素的生活。我努力讓自己向他靠攏。但我還是不能做到每時每刻都像他一樣。我非常尊敬巴菲特,他應該是我現在努力學習、對我影響力最大的人物了。 華爾街見聞:對你而言,什麽最重要? 喬丹·貝爾福特:現在對我最重要的是我的家人,我的孩子們。傳播我的理念對我來說也非常重要。我覺得能夠創造價值,並通過這種方式獲得報酬是很棒的事。我喜歡金錢,但我認為金錢應該是為人們創造偉大價值的結果。我認為現在最重要的事就是到世界各地去傳遞這一理念。 (實習生 鄭冰玉 對本文亦有貢獻)   【“華爾街之狼”7月空降上海】 時間:2014年7月22日 14:00-18:00 地點:上海國際會議中心 課程類型: 白金席位 贈送 1.與《華爾街之狼》原作者、環球傳奇營銷大師喬丹·貝爾福特單獨合影一張; 2.課程結束之後與喬丹·貝爾福特晚餐 3.喬丹·貝爾福特親筆簽名書一本 4、瑪朵SPA全家福禮盒 VIP 席位 贈送: 1、喬丹·貝爾福特親筆簽名書一本 2、瑪朵SPA親情分享禮盒 白銀席位 【預約電話400-6960-5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000

【見聞專訪】揭秘“華爾街之狼”的傳奇人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8497

在他25歲左右時年收入就超過5000萬美元; 有1000多位受過他銷售技巧培訓的股票經紀人為他工作; 籌集15億風投資金白手創建多家公司; 曾控股其中30多家公司; 曾擔當50多家上市公司顧問; 電影《華爾街之狼》的熱映把真正的“華爾街之狼”——喬丹·貝爾福特(Jordan Belfort)重新帶入人們的視野。付出沈痛代價並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後,他從戲劇般的人生起伏中崛起,成為非凡的商業成功者。現實版“華爾街之狼”、環球傳奇行銷大師將於7月22日首次空降上海。華爾街見聞作為本次活動的媒體合作夥伴,對貝爾福特進行了獨家專訪。 華爾街見聞:電影《華爾街之狼》熱映,許多人通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的表演看到你的生活經歷。你現在也有了許多中國粉絲。老實說,你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時感覺如何?這部電影你一共看了多少次? 喬丹·貝爾福特:當我第一次去看這部電影時,我受到了很大觸動。電影很棒,我非常喜歡。但是里面提到的有些事,我可從來都沒做過。比如說,我們不會去買那些毫無前景、一塌糊塗的公司股票,那不是我們的作風。我做得更多的是風險投資,買入的公司大多是具有發展前景的公司,這些公司有的表現出色,有的因為虛報誤報而表現不佳。只有這一點讓我覺得有些心煩。里昂那多表演很出色,他把握住了券商和訓練的本質。我特別喜歡他的表演。我看過這部電影的預告片,又跟著妻子和孩子去看了正片。這部電影我一共看了五次,每次我都很喜歡。 華爾街見聞:你曾說這部電影應該被當作一個警示故事來看,那你最希望人們在看過這部電影後得到什麽樣的警示呢? 喬丹·貝爾福特:我覺得最關鍵的一點是,人們應該記住,在這部電影中,你看到的並不是一個完整的我。你在電影里看到,最終我鋃鐺入獄,失去了一切。但我最終悔過自新並東山再起的事實,顯示了一個人可以將自己從失敗和錯誤中解救出來,而且變得更為強大。很重要的一點是,人們必須意識到,電影中那些看起來很好玩的銷售培訓、積極和幹勁、企業家精神,這些都是可以學習借鑒的。但是,千萬不要像我一樣越過自己的道德底線,那是毀掉了我的生活的罪魁禍首。你可以笑我做過的這些事,但不要重走我的老路。如果我之前不曾偏離航向,我現在可能已經坐擁數十億美金了,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從頭再來,即使我和過去同樣出色也於事無補。不要重蹈我的覆轍。 華爾街見聞:你會不會擔心這部電影會讓人們對你的記憶停留在原來的那個喬丹·貝爾福特,而非現在這個改頭換面的你? 喬丹·貝爾福特:是的,所有人在生活旅途中都會犯錯。我想,無論是教人做交易、成為企業家還是激勵他人中,我們每個人都天賦各異。而且,我覺得我應該接受那時的失敗,並從中吸取教訓。如果他們能在銀幕上展示我現在的生活,包括我如何周遊世界去幫助別人變得富裕,那自然最好。但這樣的電影就不會那麽激動人心。如果是我,我可不會拍這樣一部電影。電影中的人物只會做正確的事,這種電影太無聊,充滿說教。某種程度上,人們會想看一些更為戲劇化的故事。他們會希望我的新生活多在電影里展現一些,因為那可能也很有趣。或許可以拍一部前傳或續集,畢竟電影還是遺漏了不少東西。 在某種程度上,我的新生活也很有趣,不過,我現在的生活里沒有毒品交易這一項,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完全符合道德標準。但我猜這沒有電影里我把遊艇沈沒的故事好看。 華爾街見聞:你曾擁有了一切,卻又失去了一切。你會如何總結自己在華爾街的這段生活? 喬丹·貝爾福特:我認為我在華爾街的那段生活是我一生中最好也是最壞的時光。說是最好的時光是因為,在這段時間中我白手起家,建立起自己的商業帝國,變得富有。說是最壞的時光,則是因為我偏離了航道,迷失了自我,將自己得來的一切盡數失去,最後還進了監獄。這是最好的時光,又是最壞的時光,展現的是人性中最好的一面,以及最壞的一面。 華爾街見聞:如果你有機會能從頭再來,你會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嗎?還是走上舊路? 喬丹·貝爾福特:我肯定會走一條不同的路,這是毫無疑問的。我再也不會做對我客戶造成損失的事了。但是,還是那句話,沒人能倒轉時間,從頭再來。我們該做的只是吸取教訓,並通過這樣的方式將自己變得更為強大。這便是我已經在做的事。 華爾街見聞:你因為證券欺詐和洗錢在鐵窗中度過了兩年,是什麽激發你想要寫這樣一部自傳呢? 喬丹·貝爾福特:我寫出這樣一本書,是受到了獄友的鼓勵。我們對彼此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他聽了我的經歷,說這經歷很有意思。他給了我寫這本書的想法,而我接下來要做的只是把自己的故事記錄下來。 華爾街見聞:你在獄中遇到的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麽? 喬丹·貝爾福特: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我以犯人身份去坐飛機。事實上,我需要坐飛機橫跨整個國家,到亞特蘭大的法庭去受審,最後像電影里那樣被判有罪。判決之後,我被關押起來,戴著手銬跟在其他人身後。真的是太瘋狂了。我記得那天很熱,至少有100華氏度。牢獄里有八個人,整個屋子一股汗味。我不知道自己是在那里呆了一天還是一個月。那是我這輩子遇到的最瘋狂的事。 更多專訪內容請見:專訪“華爾街之狼”:賺錢最重要的技能就是說服他人 (實習生 鄭冰玉 對本文亦有貢獻)   【“華爾街之狼”7月空降上海】 時間:2014年7月22日 14:00-18:00 地點:上海國際會議中心 課程類型: 白金席位 贈送 1.與《華爾街之狼》原作者、環球傳奇行銷大師喬丹·貝爾福特單獨合影一張; 2.課程結束之後與喬丹·貝爾福特晚餐 3.喬丹·貝爾福特親筆簽名書一本 4、瑪朵SPA全家福禮盒 VIP 席位 贈送: 1、喬丹·貝爾福特親筆簽名書一本 2、瑪朵SPA親情分享禮盒 白銀席位 【預約電話400-6960-5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0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