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是美國金融騙子、《華爾街之狼》的本尊貝爾福特,出獄後靠著出書、演講,賺得比從事股票經紀時還要多。七月下旬首度來台演說的貝爾福特,將傳授他的獨門銷售術,箇中祕密在於:問對問題。 撰文‧鄧麗萍 坐牢二十二個月,讓他一夜之間從億萬富豪的天堂,墜入貧窮破產的地獄;出獄後,卻靠著全球巡迴演說東山再起,賺得比過去最高峰時期還多,今年目標是一億美元(約台幣三十億元),展開漫長的還債之路。 他,就是電影《華爾街之狼》的本尊,喬登.貝爾福特(Jordan R. Belfort)。 電影只演了貝爾福特的前半生,二十多歲就在華爾街叱咤風雲,賺進大把鈔票,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但隨後因詐騙投資人上億美元而鋃鐺入獄。二○○六年出獄後,貝爾福特從金融騙子變身職業演說家,下半生華麗轉身,賺到的鈔票比坐牢前還要多! 七月二十四日,貝爾福特受Success Resources(SR台灣)之邀,將親臨台灣舉辦唯一一場的公開演說,大部分入場券一開賣就售罄,門票最高更賣到三十萬元。《今週刊》獨家越洋專訪貝爾福特,讓你搶先一窺這場要價三十萬元的演講精華。 撇開金融犯罪不談,貝爾福特是位天生的銷售高手,二十三歲初出茅廬時,賣的是牛肉和龍蝦。當時,他在紐約長島挨家挨戶地兜售冷凍龍蝦和牛排,並且夢想自己有朝一日發達致富。短短幾個月之內,他開始經營一支車隊,每週運送五千磅的牛肉和龍蝦。 然而,躁進的貝爾福特卻因擴張得太快,資金周轉不靈,二十五歲時就宣告第一次破產,背上二萬四千美元的債務。但他不以為意地說:「我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但銷售肉類這門生意的賺頭太少。」為了還債,貝爾福特混跡華爾街,從最底層做起,逐一打電話給潛在客戶,憑著巧舌如簧,從投資人那裡騙取資金,並培養了一批手下,用同樣的方法進行詐騙。貝爾福特最拿手的陌生電話推銷技巧,就是「柯達推銷術(Kodak pitch)」,首先吹捧一支藍籌股(績優股,通常是柯達),當投資人接受了藍籌股這個誘餌之後,接著才會推銷利潤較高的垃圾股,從中賺取可觀的佣金。 很快地,貝爾福特二十七歲就自立門戶,創設證券公司,有超過一千名股票經紀人替他工作,所有的銷售技巧訓練,都由他親自指導,高明「騙術」為他帶來五千萬美元(約十五億元新台幣)的年收入。 但夜路走多總會遇到鬼,○三年,貝爾福特被判洗錢和證券詐欺罪名成立而入獄,且須賠償一千五百多名遭欺騙的投資人,共計約一.一四億美元(約台幣三十三億元)。 現年五十二歲的貝爾福特,出獄後憑著過人的口才和魅力當起講師,其中最知名課程叫作「直線式」(Straight Line)推銷方法,就是通過一系列事先想好的步驟,從初識客戶到最終賣出產品。 必勝第一步:創造購買動機 開場白別說「這很棒」 如今,貝爾福特最常示範的,卻是如何推銷一支平凡無奇的筆。在電影《華爾街之狼》結尾,已出獄的他發表演講,開頭第一句話,就是拿出一支筆,交給台下的觀眾說:「請將這支筆賣給我」。結果,接連問了三位觀眾,得到的答案,不外乎是「這支筆很好用」、「這支筆很棒」等。 電影裡沒告訴你的答案,貝爾福特在受訪時,提出了解答:「你應該講的第一句話,就是想辦法創造出客戶需求。」一般業務員會犯的毛病是,一味地吹捧手上的產品有多好,然後滔滔不絕地介紹它的特點和細節。但貝爾福特說,高明的業務員是這樣做的:「在我賣筆給任何人之前,我需要知道他這個人、他有用筆嗎、需要什麼筆、多久用一次、慣用什麼筆、用筆來做什麼、使用筆的時間有多少等。」「沒有這些初步的資訊,你就會像個白痴。」貝爾福特直言,銷售的第一步是問對問題,透過詢問掌握雙方談話的主導權,既能快速篩選「會購買的顧客」,也能讓潛在客戶找到自己的需求與購買動機。 必勝第二步:展現專業 被拒絕時學會轉彎 接著第二步,業務員才開始向客戶展現自己的專業知識、介紹手上的產品,第三步才是說服客戶,你的產品如何能滿足他的需求。 「如果客戶說,他不需要筆時,我會轉個彎問他:你知道誰需要這支筆嗎?」貝爾福特說,不強迫推銷別人不需要的東西,反而可能打開另一扇窗。 貝爾福特認為,業務員「不是一個成功的說服者,而是一個成功的提問者」。如果無法瞭解客戶的真正需求、信仰和價值觀,甚至痛苦的購買經驗,往往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 必勝第三步:說服客戶 別強迫推銷,學習優雅地失敗他提醒,如果確認自己手上的產品無法滿足客戶,與其短視近利、強迫推銷,不如「優雅地失敗」,反而為自己留一條後路,日後客戶有需求時,自然就會想起你。 唯有先掌握這三步驟,才能搞定好生意。貝爾福特舉例,就像賣房子,你必須先掌握客戶是否需要房子、夢寐以求的房子是什麼、有多少個小孩,這才是銷售技巧的重點。 這堂課看似簡單,卻讓貝爾福特每小時的講課進帳高達三萬美元。如今,不當華爾街之狼,貝爾福特賺得更多,透過出書和出售電影版權獲利至少兩百萬美元,加上演講、授課以及在澳洲投資,「今年我會賺比我做股票經紀最高峰時還要多的錢。」他說,「我的目標是一億美元以上,這樣我就能在今年把錢賠給每一個人。」貝爾福特擁有高超的銷售和說服技巧,雖然是拜他的天賦所賜,但他認為,自己並非天生就能成功,而是經過多年的歸納和教訓,形塑出一套系統和法則。「成功的推銷術,不僅是在賣產品,也在賣自己、賣產品所屬的公司。」這三者是連成一線的。 弔詭的是,過去曾是不道德的金融詐欺犯,如今貝爾福特卻大力倡導「良心銷售與說服」。他所謂的良心銷售與說服,不是讓客戶接受他們不願意或不該接受的東西,而是讓他們克服踟躕不前的心理障礙。 「我教我的學生,千萬不要操弄客戶,或向他們施壓,而是協助他們有能力去決定他們需要的。」貝爾福特認為,銷售技巧與「陷阱」無關,也不是假道學,它是為客戶開啟機會和認知的手法,唯有讓客戶感受到業務員所賣的產品和服務,能為他們帶來好處,才是銷售成功的黃金定律。 找回遺失的靈魂 貝爾福特自評財富滿分 經歷過華爾街金錢遊戲的暴起暴落,貝爾福特的金錢觀有了改變。一如電影所見,他長久以來抱持的信念是,「我曾經是個有錢人,也曾是個窮光蛋,但每一次,我都選擇富有。」如今卻覺悟到,比起貧窮,金錢雖能夠讓人自由,但最終卻是愛與支持你的人,給予你真正的財富和快樂。 對成功的定義,貝爾福特也有了新詮釋。曾經他以電影《華爾街》主角蓋柯為師,並把「貪婪是美德」奉為座右銘,如今他承認錯了,「野心和熱情才是好的。」而他的未來目標是,「要給別人超過自己所獲得的」,那是成功得以延續的關鍵所在。 演講時,貝爾福特總會讓觀眾替自己的「財富指標」打分數,其中不僅是收入多寡,還包括他們如何評量信念、道德標準和願景等。當被問到,他如何評價現在的自己時,貝爾福特說:「如果滿分是十分,現在的我,會給自己接近十分。」「真正的教訓,都是來自於失敗之中。」自言在華爾街遺失了靈魂的貝爾福特,這七年多以來,企圖從戲劇性的大起大落中重新出發,從最失敗的成功者,變成最成功的失敗者。 有人說,這位華爾街之狼已經從良,也有人形容他「狼」性不改。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背著一.一四億美元的債務,貝爾福特仍會憑著天賦的巧舌,四處演說授課,不失年輕時縱橫華爾街的掙錢狠勁。 貝爾福特 出生:1962年 現職:作家、演說家 學歷:美利堅大學生物學學士經歷:L.F.Rothschild firm 經紀、Stratton Oakmont 證券公司創辦人外號:華爾街之狼、股市羅賓漢 | ||||||
| ||||||
社群網站今年來吸引創投基金競相投資,吹起新一波網路泡沫,不太賺錢的叫車服務App公司Uber,市值已推升至五千多億元,金融市場開始懷疑,千禧年網路泡沫破裂是否會重演? 撰文‧乾隆來 叫車服務App公司Uber在六月完成新一輪的增資,這家成立至今才四年的新公司,這一波獲得黑石、富達等基金公司青睞,公司市值高達一七○億美元(約五千一百億元新台幣),與三年多前第一次增資相較,當時慧眼投資Uber的天使基金們,包括第一輪資本(First Round Capital)在內,已經暴賺二千倍! Uber暴發的傳奇故事,最近突如雨後春筍般爆出,而且幾乎都與社群軟體的新貴有關。 今年三十二歲的以色列軟體工程師亞伯爾(Or Arbel)在公司老闆逼迫下,勉強花了八個小時寫出一個手機App程式,這個程式只有一個功能,就是發出「Yo」(音同又)給手機聯絡人。亞伯爾原本要在今年四月一日愚人節將 「Yo」掛上蘋果的Apple Store,卻被蘋果公司以「缺乏實質意義」拒絕。亞伯爾在老闆的逼迫下,多次向蘋果申訴,才獲得上架。 最蠢App夯翻! 僅花八小時 獲兩百萬次下載結果,這個被稱為「史上最蠢的App」,一上架竟然就吸引了兩百萬次下載,晉陞為最熱門的前十大App程式,還有科技分析師認為「Yo」這種腦殘的溝通軟體「最適合掛在即將上市的iWatch」。 亞伯爾與他的老闆被矽谷投資人追著跑,即使他們講明了這個程式瞬間就會被競爭者複製,馬上就有「Hey」、「Hi」等山寨版出現,但是幾十家天使基金仍然捧著現鈔要跟亞伯爾「Yo」。這個只花了一個工程師、八個小時工作的作品,賣了一二○萬美元(約三千六百萬元新台幣)的現金,換算亞伯爾的「時薪」高達四五○萬元新台幣。 與「Yo」一樣靠著一人就暴發的社群網站,還有販賣名人聯絡資料的Cynk科技公司。這家公司在美國櫃枱買賣的股票,從五月十五日的○.○六美元,突然暴漲到七月十一日的二十一.九五美元,四十個交易日上漲三六五倍。美國證管會因此下令暫停交易,《華爾街日報》以及各大媒體都報導,這家一夕暴紅的公司,「只有一名員工、去年底完全沒有營收,公司總市值卻突破六十億美元!」社群網站股價暴漲的傳奇,當然要以今年初賣掉的 WhatsApp最具代表性,這家員工只有五十五人,完全不收廣告的公司,在今年二月十九日簽約以一九○億美元(約五千七百億元新台幣)賣給臉書。WhatsApp在○九年以二十五萬美元創業,後來接受了紅杉資本七百萬美元的增資,短短四年內竟以一九○億美元賣掉,引爆了社群公司暴漲狂潮。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敏思(Christopher Mims)在七月七日的專欄大聲感嘆地問:「矽谷已經迷路了嗎?」他說矽谷的投資者忘了創新,一窩蜂只想從社群網站上賺到快錢。敏思認為,不論是Uber、Yo,或者剛完成股票上市、號稱可以代購兩萬八千家「餐廳外送服務」的GrubHub,甚至包括臉書在內的社群網站,都只是新形態的軟體廣告公司。 軟體才是硬道理? 矽谷創投基金湧入社群網站敏思質疑,美國的廣告市場一年有一千億美元,卻只佔十六兆美元GDP(國內生產毛額)的○.六%,矽谷的創投基金放棄了九九.四%創新機會,一窩蜂把鈔票全堆到社群網站,再度弄出了一個社群新泡沫。普華會計師事務所的統計也顯示,去年創投基金投資了三九九五個案子,投資金額有二九四億美元,其中有三七%,金額達到一一○億美元,都給了軟體公司,不論是絕對金額或者產業集中度,都創了歷史新高。 這一波社群狂潮醞釀多年,一直到二○一二年九月臉書用戶突破十億,以及iPhone 5上市,又有WhatsApp、LINE等即時通訊軟體加持,颳起了空前的社群旋風,大家相信行動通訊、社群、大數據將會徹底改變人類的行為,相信「軟體才是硬道理!」終於再度吹出了一個新的泡沫。 這讓人想起二○○○年那次,千禧年的網路泡沫。當時的高點出現在三月,主角是網路設備龍頭思科(Cisco),被媒體追捧為全世界最偉大的公司。思科是引領網路的火車頭,擁有最多的網路創新設備,為所有網路公司創業首選,人人捧著大把鈔票向思科執行長錢伯斯(John Chambers)請求指引明燈。 思科在二○○○年三月創下股價總市值五千五百多億美元的紀錄,成為「全世界市值最高的企業」,全球最大的四十家投資銀行分析師,全數給予思科「買進」或「強烈買進」的建議。 思科兆元美夢破碎! 昔日龍頭,市值剩四分之一思科當時本益比達到一二○倍,超過微軟的五十五倍,以及英特爾的四十二倍。瑞士信貸的分析師衛斯頓認為,思科從一九九○年股票上市,十年間總市值成長一千倍,他在分析報告中預測:「我以非常謙卑的態度估計,以思科強勁的成長力,它非常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個『一兆美元』的企業。」結果,就在思科超越微軟的二○○○年三月,網路泡沫瞬間破滅,思科股價從高點的八十一美元,一度跌到十一美元;到了○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每股十八.四五美元收盤,總市值剩一千五百億美元。 十幾年來,網路的確改變人類的行為,思科也不斷創新求變,但是股價在十八至三十五美元間遊走了十五年,目前總市值一千三百億美元,只有泡沫時期的四分之一。當然,「一兆美元」的夢,早已淪為笑柄。 而微軟與思科當時超越五千億美元的總市值,成為再也無法觸及的天價,一直到一二年蘋果公司才又挑戰這個高點;一四年七月七日,蘋果來到波段新高,以五八三六億美元的總市值傲視全球。 千禧年網路泡沫破得慘烈,數以萬計的網路精英因此傾家蕩產,災難深深烙印在金融市場,十幾年來網路世界繼續勇猛邁進,已經創造了多次「典範移轉」的新浪潮,但是金融泡沫則從未在科技股上重現,直至今日。 過去十五年的科技龍頭,例如亞馬遜以電子商務稱霸全球,雖然本益比高達五百倍,但是公司總市值只有一千三百億美元,是年度營收的兩倍;蘋果公司藉著iPhone改變全世界,本益比卻只有十五倍,而且是帳上現金超越千億美元的藍籌型公司。 甚至是將全球帶入社群世代的臉書,雖然與思科稱霸網路設備時期有同樣的成長力,但兩年半之前股票上市,公司市值卻低於一千億美元,過去一年臉書拚命擴大廣告收入,營收盈餘三級跳,目前總市值也就一千七百億美元、八十倍的本益比,離千禧年的泡沫還有一段距離。 由此看來,一四年的社群泡沫,就算有水分,與二○○○年的網路泡沫,或者○八年的次貸風暴相比,還不至於演成全面崩盤的大泡沫。 特別是在金融海嘯之後,美國聯準會資產負債表從八千億美元暴增五倍,現在已經高達四兆美元,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印了這麼多鈔票,卻只吹出了臉書一千七百億美元、WhatsApp一九○億美元、Uber一七○億美元的小泡沫,金融市場一朝被蛇咬的心態,還是深烙在心中。 Uber會是泡沫指標? 今年獲利預估近五億美元 即使在「四年成長兩千倍」的Uber投資案裡,具體的營運數據也可看出投資界強烈的戒慎恐懼心態。表面上看來,一家不賺錢的叫車軟體公司,在全世界各個城市都遭到當地政府與計程車業者的強烈抵制,怎麼可能有五千億元新台幣的市值? 台灣最大的計程車隊台灣大車隊,目前有一萬五千輛車,每天叫車電話十萬通,每天服務三十五萬名乘客,而且還賣車體廣告、搞旅遊公司。幾萬人辛苦了半天,一年也就創造不到三億元新台幣的獲利,台灣大車隊股價一年來大漲一倍,目前公司總市值六十億元新台幣,與未上市的Uber差了一大截。 雖然Uber與台灣大車隊都是叫車平台,也都靠網路聯繫計程車與乘客;不過,從Uber去年底的營運資料顯示,Uber去年底「每週營收」高達二千二百萬美元、一週就超過六億元新台幣。 Uber掌握了客戶與司機的金流,客戶坐車不用現金交易,下車前在手機App上刷信用卡,Uber收款後再轉付給司機,而且因全球佈局,每週新增八萬名客戶(Sign-ups),一三年全年獲利一.二五億美元(約三十七.五億元新台幣),當時公司增資後市值達三十五億美元,本益比不過二十八倍。 以此估計,當保守的富達基金、私募基金霸主黑石參與今年的增資時,Uber的有效客戶可能已經倍增,今年的獲利預估也會逼近五億美元,才會有一七○億美元的市值。Uber與台灣大車隊,表面上看似相近,本質卻大為不同,這倒是值得台灣投資人與企業家學習的課題。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