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百萬富翁的八個步驟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0/blog-post_9.html止凡又再翻看人家的 blog, 看到幾篇教大家成為富人的方法, 一有空時就會貼一篇上來分享, 讓大家細閱。
一天天、一篇篇地貼出, 可能令不少blog友省下不少金錢買書看, 因為這都是書中的重點。不過話說回頭, 我相信大部份blog友都有這樣的概念, 只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說出來,
source: 8 steps to become a millionaire 《成為百萬富翁的八個步驟》
美國有一本書,剛一上市就引起市場矚目,書名是《成為百萬富翁的八個步驟》。作者系統地采訪調查了美國
170位百萬富翁,從他們的致富經驗中,歸納出這本人人都可晉身7位數身價的行動手冊。這本書的作者查理斯.卡爾森,美國讀者對他並不陌生,過去幾年來他
寫的幾本股市投資的書,都曾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前10名。卡爾森提煉出的百萬富翁的八個行動步驟是:
第一步,現在就開始投資。
美國6成以上的人,連百萬富翁的第一步都還未邁出,每個人都有一堆理由,但其實都只是自己在找藉口。 1、沒錢投資。卡爾森建議立即將收入中的10% -
25% 強迫用於投資; 2、沒時間投資:何不立即減少看電視的時間,把精力花在學習投資理財知識上;擔心股價太高:別忘了股價永遠會有新高。
第二步,制定目標。這個目標不論是準備好小孩子的學費、買新房子或50歲以前金錢無虞地退休,任何目標都可以,但必須要定個目標,全心去達到。
第三步,把錢花在買股票或股票基金上。"買股票能致富,買政府公債只能保住財富"。從長期發展趨勢來看,股票每年平均報酬率是11.9%。
第四步,先求一壘打(別眼高手低)。棒球選手如果只想打全壘打,其結果是被三振的機率會高於只想超前的球員,股市投資的道理亦然。百萬富翁並不是因為投資高風險的股票而致富,他們投資的是一般績優股。
第五步,每月固定投資。投資必須成為習慣,成為每個月的功課,不論投資金額多小,只要做到每月固定投資,就足以使你超越大多數人。
第六步,買了要抱住,還要再抱住。調查顯示,四分之三的百萬富翁買股票至少持有5年以上。
第七步,把國稅局當作投資夥伴,善用之。厭惡國稅局並不是建設性的思維,把國稅局當成自己的投資夥伴,注意新稅務規定,善於利用免稅投資理財工具,使國稅局成為致富的助手。
第八步,限制財務風險。百萬富翁大多過很乏味的生活,他們不愛換工作、只結一次婚、通常不搬家,生活沒有太多意外或新鮮,穩定性是他們的共同特色。
卡爾森的書中最後舉了一位百萬富翁的例子。這位富翁年薪從未超過4.6萬美元,沒有繼承大筆遺產,有妻兒要照顧,他就像是你我每天到超市遇到的平凡人,但他持之以恆地堅持上述8個步驟,百萬富翁只是他得到的報償之一罷了。
樓市觸角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0/blog-post_10.html止凡跟朋友搭車經過西九, 大家都會知道西九及柯士甸附近的路面修改到不得了, 差不多每個月都改變一次路, 全因為有一個變天的工程正在進行。
朋友從巴士上層看到一個大地盤就問 :「嘩, 你睇! 好大好深喎, 唔知起緊乜呢?」
止凡 :「係呀, 高鐵總站嘛, 知唔知呢個工程係一個世界紀錄, 掘出來的泥總體積是世界上同類工程中最多, 高鐵總站工程要向地底掘四層樓深, 面積又大...」
朋友 :「下?! 呢度就係高鐵總站呀? 咁西九以後咪好多大陸 lay?!」
止凡 :「哈哈, 西九一早已經被內地人買左好多, 人地一早收晒風, 成個西九、柯士甸到南昌, 以至荃灣入埋元朗, 一早就被規劃好, 等班油仲話改個站去錦上路, 跟本就無可能...」
朋友 :「原來咁架...」
討論完, 回家回想一下, 原來自己對香港的發展都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亦發現不少人對香港發展了解有限, 身邊發生的事情沒有獨角, 所以不能理解為何某區樓市上升, 某區樓市跑輸大市。
股市也好, 樓市也好, 對市場應該要培養出一定程度的觸角, 令腦內潛意識也可以幫你分析一下。這個不是嚴謹科學, 但如果有看過
"Blink"一書可能都會有同感。書中有一位退休網球員在看球賽時, 往往能在選手開球時拋起球就能判斷這球會否落網, 當事人也解釋不到固中原因。
記得索羅絲也有類似的神奇力量, 當他背痛時, 就會代表他的投資不對勁, 但連他自己也不知道哪裡出問題, 當撤出市場後, 背痛就會消失, 而市場跟著就會有大難, 而他就往往能避開。
不過不是說要追求這樣的神級而非科學的「靈感」, 其實要對香港樓市及股市有點感覺不是太難, 平日多聽、多看、多思考, 還要多閱讀, 但實際不是人人做到, 這有時令很多機會流失, 能做的就只有怨天尤人。
富爸爸八條新金錢規條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0/blog-post_11.html富爸爸八條新金錢規條, 說新也不新了, 是富爸爸在2009年寫的書, 不過止凡又在看人家的blog, 把有啟發性的內容分享。
source: Rich Dad's 8 New Rules of Money
#1: Money is Knowledge
#2: Learn How to Use Debt
#3: Learn to Control Cash Flow
#4: Prepare for bad times and you will only know good times.
#5: The Need for Speed
#6: Learn the Language of Money
#7: Life is a team sport. Choose your team carefully.
#8: Since money is becoming worth-less and less, learn to print your own.
這八條比起很多什麼「成為百萬富翁的N個條件」、「致富N招」、「富人跟窮人的N個分別」都要高深, 雖然只是短短的句子, 但能做到的話, 相信已經是成功的生意人。
第 1, 金錢不是我們認識的一張張銀紙, 而是知識, 概念實在抽象。
第 2, 用負債做生意一定要懂, 個人來說最多是買自住樓或稅貸。
第 3, 打工仔的現金流入就是人工, 支出就是個人消費, 實在沒什麼控制的技術可言, 但很多人就是連控制個人財務也遇到太多困難, 你看近日 80後對信用卡消息的新聞便知。
第 4, 居安思危, 有幾多人做得到呢? 大部份人都只會想著當大市升到 XX點時自己身家有幾多, 很少人會想當大升跌到 XX點時自己還有多少戰鬥力。
第 5, 生意有周期, 每個老闆都想在盤生意最有爆炸力時, 用最短時間賺最多錢, 打工仔心態就求穩定出糧。
第 6, 懂金錢的言語這就是要懂會計學。讀書要識字、研習物理數學要懂數字、學音樂要識睇琴譜, 做生意就要懂會計學。
第 7, 有自己生意班底的人實在不多, 但這又是很重要的一環。
第 8, 印自己的銀紙 (股票), 這個實在是上市公司主席吧。
看完後, 認為實在不容易做, 不過也會把概念記在心中, 盡可能有用武之地。
還信用卡min pay不等於分期付款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0/min-pay.html最近80後用信用卡成為城中熱話, 止凡聽到星火燎原主持人也在討論這個題目, 而當中火燎森分享一個令人驚訝的經驗, 就是他的一些員工以為還信用卡 min-pay (最低還款額) 等同分期付款。
不止主持人震驚, 連我這個聽眾都好震驚, 為何年輕一代的財商會落得如此程度呢? 讓我好快看看信用卡還 min-pay的支出。
信用卡一般都超過30厘, 就假設阿偉張信用卡是36厘的, 而今天他欠10萬蚊卡數, min-pay就是每次還5%。
第一個用還5000蚊, 還欠95000蚊, 一個月即起息36/12=3厘, 下個月欠款就是95000x3%+本金(95000),
即97850蚊。如此計算, 下個月又還min-pay (4893元), 再起息再還min-pay, 要還多欠呢? 又要還多少總額呢?
沒完沒了的, 所以假設還到最後還欠2043元就一次過付清, 足足要還15年 (180個月), 而總還款大約23萬。即消費時獲八折好、七折也好, 買了10萬卡數所謂「好抵」的潮物之後, 但其實你用了23萬去買, 銀行也因你而財源滾滾了。
還有, 以上計算只是以10萬蚊卡數開始, 一直還15年, 而其間並沒有再有額外卡數增加, 要不然, 這一世都很難還清, 而每條數都要用15年時間及被倍大了2.3倍來找數,這算是分期付款嗎?
當我一看到有關信用卡新聞時, 我不以為然, 感覺上這個社會總有些人是不善理財的, 某程度上他們養活了銀行、財務公司及很多生意企業。
但再想深入一層, 這是極不健康的, 我們的新一代大部份都是這樣的話, 不就是美國模式嗎? 當大部份人都這樣時, 政府就會做些事情去幫助他們, 懂理財的 (但又未到神級)市民最終只會被簡接補貼這些人, 你看近年年青人喊著要平價買樓, 政府正在做什麼?
希望香港人能多點增進財商, 多閱讀, 看這個blog也好 (hard sell一下), 在能力範圍內多點轉發正確理財投資觀念給身邊的朋友, 救得一個得一個, 希望到我這一輩退休之時, 香港不要變成今天的美國。
用稅貸賺息差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0/blog-post_12.html'
止凡有位朋友對稅貸有個想法, 看到近期稅貸只需3厘, 借出後拿來放在4厘回報的資產, 不是穩賺1厘息差嗎? 連玩3年, 就穩袋3次1厘回報, 無本生利。
同意, 在現在的環境, 現在的息口, 這1厘的確賺得不太困難吧。不過我強調是「現在」的環境下, 如果他日環境一改變, 資產回報沒有4厘怎麼辦?
他認為4厘已經是最低回報了, 加息的話, 回報應該會上升。但我又不太同意, 加息之後, 資產的回報率跟隨上升實非必然, 而生意融資環境轉差, 資產回報率會下降, 而資產價格亦會下降, 這都是賺息差方法的風險。
借來的錢是有成本的, 很難套現出來之後什麼都不買而等待最好時機, 你覺得今天套現就是買資產的最好時機嗎? 要捕捉最好時機從來都不容易,
你看沽神及債王等人, 我評價他們只是中了六合彩而已。只看股息回報, 對數只為求賺1厘, 值搏率實在低得很,
即借20萬稅貸為求每年2000蚊的回報,值得嗎?
我明白這位朋友是聽到伯南克話到2015年都不會加息, 而3年都這樣做就能穩袋6000蚊。但美國佬今日應承你, 聽日話事人可以變, 話事人不變的話, 政策亦可以變, 今天的我打倒昨日的我, 什麼都有可能。
還有, 20萬稅貸, 這會增加你的借貸記錄, 如果攤分12個月還, 每個月就有特額數要還, 這個還款額會跟你的上會供樓額一起計算,
明明你有錢一次過還整筆貸款, 但銀行都會當你每個月有萬幾蚊還款, 減低你買樓上會能力 (不過好像使用信用卡簽賬額型式借出的話,
銀行就難一點追蹤)。
我自己就試過中招, 大約 3年多前向東亞借了稅貸, 分兩年還款, 借來的錢都買股票收息, 到兩年前想轉按揭計劃時, 幾家銀行都查到這個稅貸,
話我那邊已經一個月要還萬幾蚊, 上不到會了, 最後也申請一次過還款。買下的股票還要經驗金融海潚, 股價暴跌,
所以事情發生的經過永遠都不會百分百符合你的預期。
想打這類稅貸主意的, 有機會是一群還沒有成功累積到一定量資產的人, 然而, 如非必要, 我又想說一句「大雞唔食細米」, 有一定量資產的人,
真的不要為一年2000蚊借20萬數上身。還有, 不要先想著贏多少, 反而要想想可以輸多少, 借來20萬, 買高息股, 一買落去之後,
誰知歐洲堅出事, 美國新總統耍玩笑, 股價即跌一半, 如何? 我認為要想想這個情況, 不是老想著自己一定能賺三兩千。
背後的動機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0/blog-post_17.html今天止凡看施永青先生的文章提到資本主義的一個偉大地方, 就是做事動機跟結果可以有很大不同。
施先生所舉的例子是販商賣食物的動機其實不是令群眾溫飽 (可能有一部份販商的確如此), 他們的動機多是為了自己的私利, 但往往出來的結果就是令群眾溫飽。反而將動機回歸至跟目標結果一樣時, 件事出來的效果多數都會更糟, 好像共產社會的北韓一樣。
的確, 這個是一個很有用的問題思考方法, 用人家的動機力量去推動一個自己的目標, 這在很多公司都有用過。例如上市公司CEO的薪俸就往往是一個問題, 如果固定年薪, 即「做又36, 唔做又36」, 沒有多大推動力。
CEO的薪俸與當年公司業績掛鉤又如何? 這會令CEO瘋狂追求短線盈利, 甚至犠牲長遠競爭力以短期推高公司業績。把公司股份分給CEO當為薪酬又如何? 這可以推動CEO把公司長遠搞好, 但又可能需要不斷溝淡公司股份。總之每個政策都有好有壞, 要慎重考慮。
記
得早前有教科書價格過高事件, 這又可以說回動機問題。教科書是一種很得意的東西, 因為付錢的是學生家長, 用家是學生, 但選擇權卻在學校及教師,
在這個大環境之下, 消費者沒有選擇權, 書商就沒有需要理會消費者的聲音。但學校教師有選擇權, 但又不是付錢者, 所以選擇時多不會從價錢出發,
書商亦沒有需要降低售價回應學生家長訴求, 這個 business model 的確特別。
無錯, 講到最尾也是 business
model作怪, 什麼動機、目標及結果, 只要窺探到 business model的型式, 金錢的流向, 自然可知一二。如果大家選擇基金時,
他的收費方法亦有其決定性, 如果基金表現如何也好, 他們有理無理都收大筆手續費, 他們有很大誘因幫你找盈利回來嗎? 基金的 business
model正是我一直不喜歡買基金的一大原因。
記得巴菲特在很初期成立一個投資人基金, 他的收費也要求按表現收費, 如果跑不過國債回報率的話, 他更是不收費的, 跑過了就在盈利上拿去他應得的比率, 當然他本身已經是大股東, 這實在誘因十足。
最
近又講開強積金, 它的business model又如何呢? 大家要基金公司及銀行減手續費, 他們需要回應嗎? 不需要,
因為我們都沒有選擇權。從前都是公司替我們選擇, 如今半自由行, 打工仔自己一份可以自由轉到其他公司去, business model有所改變,
相信會好一點吧。
我所講的好政策, 應該是針對動機、誘因來達至目的的business model,
絕對不是「頭痛醫頭」的政策。可惜近年政府多是這類「腳痛醫腳」的道理, 土地不夠就供應到夠、人工不夠就加到夠、有人缺錢就分給他們,
可能政府都認為本身政府的business model是沒有問題吧。如今特首話「民生無小事」,
連牛頭角順嫂話要起條天穚方便他們都可以直接向特首要求, 這不一定對香港好的。
星火燎原完了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0/blog-post_18.html
由於陳志雲先生把商台節目重整, 星火燎原這個夜間財經節目播完這個星期就會停播了。
其實止凡從來都未有試過用收音機聽這個節目的直播, 只是有空就到youtube當是八掛財經節目來聽, 雖然我並不完全認同節目主持的概念, 但有時聽起來又的確有趣 (可能大家都算是年青人吧), 對我們這類不喜歡睇八掛新聞的價值投資悶旦, 算是一種好娛樂。
不竟兩位主持人只是廿多、三十多歲, 日後還有很多光陰和機會。說不定他朝有一日會成為蘋果財經專欄王曾淵滄教授及信報財經專欄王曹仁超先生的地位一樣, 在散戶的心目中舉足輕重。
平心而論, 今天看他們的文章, 寫作及言論(我讀過火燎森的書及孫栢文的文章,
亦有在youtube聽很多他們的節目), 實在還未到老練的水平, 還有很大的增步空間。不過, 他們在節目中重複高喊的一些價值,
例如「鬧癈青」、最低工資很大社會問題、很多反對政府人仕錯用數據、低稅制及自由市場對香港很重要等, 我是十分認同的。還有他們在節目中能請到不同人仕
(包括財叔) 所作的訪問, 的確很寶貴。
總之, 希望日後亦有這類不是為自己的基金生涯而出鏡的財經主持, 為香港人做些財經節目就好了, 即使是一個柴娃娃地嬉笑怒罵的節目也好。
為什麼他是富人妳是窮人?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0/blog-post_20.html#more再來, 止凡再在其他blog吸收知識, 今次是富人跟窮人在不同領域上的分別, 不是一定所有都對, 但作為參考也頗不錯的。
想討論一下最後一個項目「消費花錢」, 原以為這篇文章 (應該是取材自一本書) 會談談有錢人用錢的效率, 但原來只是消息時間成本之類。
在這裡可以談談一個相對重要的項目, 富人的用錢行為都好像投資一樣, 講求回報, 放每一蚊出街都能帶來大於一蚊的收穫。而至於個人欲望, 富人總比窮人少很多很多。
經常聽到很多窮人會說:「如果我有錢就會辭職、買架新車、買手袋、環遊世界...」, 其實這些心聲在很多電視遊戲節目都曾經聽過, 主持會問參加者:「如果今次俾你贏得20萬大獎, 你會點用呀?」, 多數都會聽到以上的答案。
但偏偏正是擁有這樣思想的人就很難成為富人, 富人就是能輕鬆做到這些東西而沒多大意欲去做。你看李嘉誠的手錶帶了幾十年,
八十幾歲還在工作。巴菲特亦以過80歲高齡繼續掌管巴邵, 他的老爺車送給你也不會要, 平日食燒雞餐飲可口可樂, 買輛私人飛機就鬧足自己十年等等。
以上的討論不是說不要享受, 要的是平衡, 但現今實在有太多香港打工仔平日極不喜歡自己的工作, 透過工作賺到的錢就拿來消費滿足自己,
令心理得以平衡, 但同時這樣又是一個富起來的一大阻礙。建議花點功夫對生活加以平衡, 找出消費心理的重心問題, 加以解決,
說不定能對理財會有一定幫助。
source: 為什麼他是富人妳是窮人?
1、自我認知
窮人:很少想到如何去賺錢和如何才能賺到錢,認為自己壹輩子就該這樣,不相信會有什麼改變。
富人:骨子裡就深信自己生下來不是要做窮人,而是要做富人,他有強烈的賺錢意識,這也是他血液裡的東西,他會想盡壹切辦法使自己致富。
2、休閒
窮人:在家看電視,為肥皂劇的劇情感動得痛苦流涕,還要仿照電視裡的時尚來武裝自己。
富人:在外跑市場,即使打高爾夫球也不忘帶著項目合同。
3、交際
窮
人:喜歡走窮親戚,窮人的圈子大多是窮人,也排斥與富人交往,久而久之,心態成了窮人的心態,思維成了窮人的思維,做出來的事也就是窮人的模式。大家每天
談論著打折商品,交流著節約技巧,雖然有利於訓練生存能力,但妳的眼界也就漸漸囿於這樣的瑣事,而將雄心壯志消磨掉了。
富人:喜歡交流,但是多半都是同層次的人在交往,進行著半真半假的友情。
4、學習
窮人:學手藝
富人:學管理
5、時間
窮人:壹個享受充裕時間的人不可能賺大錢,要想悠閒輕鬆就會失去更多賺錢的機會。窮人的時間是不值錢的,有時甚至多餘,不知道怎麼打發怎麼混起來不煩。如果妳可以因為買壹斤白菜多花了壹分錢而氣惱不已,卻不為虛度壹天而心痛,這就是典型的窮人思維。
富人:壹個人無論以何種方式賺錢,也無論錢掙得是多還是少,都必須經過時間的積澱。富人的玩也是壹種工作方式,是有目的的。富人的閒,閒在身體,修身養性,以利再戰,腦袋壹刻也沒有閒著;窮人的閒,閒在思想,他手腳都在忙,忙著去麻將桌上多摸幾把。
6、歸屬感
窮
人:是顆螺絲釘。窮人因為出身卑微,缺少安全感,就迫切地希望自己從屬於並依賴於壹個團體,於是他們以這個團體的標準為自己的標準,讓自己的壹切合乎規
範,為團體的利益而工作,奔波,甚至遷徒。對於窮人來說,在壹個著名的企業裡穩定地工作幾十年,由實習生壹直幹到高級主管那簡直是美得不能再美的理想。
富人:那些團體的領導者通常都是富人,他們總是壹方面向窮人灌輸:團結就是力量,如果妳不從屬於自己的團體,妳就什麼都不是,壹名不文。但另壹方面,他們卻從來沒有停止過招兵買馬,培養新人,以便隨時可以把妳替換掉。
7、投資及對待財富
窮
人:經濟觀點就是少用等於多賺,比如開壹家麵館,收益率是100%,投入2萬,壹年就淨賺2萬,對於窮人來說很不錯了。窮人即使有錢,也舍不得拿出來,即
使終於下定決心投資,也不願意冒風險,最終還是走不出那壹步。窮人最津津樂道的就是雞生蛋,蛋生雞,壹本萬利……但是建築在壹只母雞身上的希望畢竟是那樣
的脆弱。
富人:富人的出發點是萬本萬利。同樣的開麵館,富人們會想,壹家麵館承載的資本只有2萬,如果有壹億資金,豈不是要開
5000家麵館?要壹個壹個管理好,大老闆得操多少心,累白多少根頭髮呀?還不如投資賓館。壹個賓館就足以消化全部的資本,哪怕收益率只有20%,壹年下
來也有2000萬利潤啊。
8、激情(能不能幹成事,首先要看有沒有激情)
窮人:沒有激情。他總是按部就班,很難出大錯,
也絕對不會做到最好。沒有激情就無法興奮,就不可能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大部分的窮人不能說沒有激情,可他的激情總是消耗在太具體的事情上:上司表揚了,他
會激動;商店打折,他會激動;電視裡破鏡重圓了,他的眼淚壹串壹串往下流,窮人有的只是壹種情緒。
富人:燕雀安知鴻為之志?王侯將相,甯有種乎?有這樣的激情,窮人終將不是窮人!激情是壹種天性,是生命力的象徵,有了激情才有了靈感的火花,才有了鮮明的個性,才有了人際關係中的強烈感染力,也才有瞭解決問題的魄力和方法。
9、自信
窮人:窮人的自信要通過武裝到牙齒、要通過壹身高級名牌的穿戴和豪華的配置才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自信,窮人的自信往往不是發自內心和自然天成的。
富人:李嘉誠在談到他的經營秘訣時說:其實也沒什為特別的,光景好時,決不過分樂觀;光景不好時,也不過度悲觀。其實就是壹種富人特有的自信。自信才能不被外力所左右,自信才可能有正確的決定。
10、習慣
窮
人:有個故事,壹個富人送給窮人壹頭牛。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鬥。可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難過。窮人於是把牛賣了,買了幾隻羊吃了壹只,剩下來的用來生
小羊。可小羊遲遲沒有生出來,日子又艱難了。窮人把羊賣了,買成了雞,想讓雞生蛋賺錢為生,但是日子並沒有改變,最後窮人把雞也殺了,窮人的理想徹底崩潰
了,這就是窮人的習慣。
富人:根據壹個投資專家說,富人成功的秘訣就是:沒錢時,不管多困難,也不要動用投資和儲蓄,壓力會使妳找到賺錢的新方法,幫妳還清帳單。這是個好習慣。性格決定了習慣,習慣決定了成功。
11、上網
窮人:上網聊天。窮人聊天,壹是窮人時間多,二是窮人的嘴天生就不能閒著;富人講究寵辱不驚,溫柔惇厚,那叫涵養,有涵養才能樹大根深。窮人就顧不了那麼多,成天受著別人的白眼,渾身沾滿了雞毛蒜皮,多少窩囊氣啊,說說都不行?聊天有理!
富人:去網上找投資機會。富人上網,更多的是利用網絡的低成本高效率,尋找更多的投資機會和項目,把便利運用到自己的生意中來。
12、消費花錢
窮人:買名牌是為了體驗滿足感,最喜歡試驗剛出來的流行時尚產品,相信貴的必然是好的。
富人:買名牌是為了節省挑選細節的時間,與消費品的售價相比,他更在乎時間成本。
審慎理財六招致富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0/blog-post_22.html今次是理財六招, 止凡看透這類有關致富、理財、投資的列點 (節錄自書籍或文章), 都大同小異的叫大家從習慣入手, 先培養好理財習慣, 做好理財後就再學好投資, 錢搵錢, 一步步達至財務自由, 而這又的確是理財真理。
記得首次看這類「N招致富」、「百萬富翁的N個習慣」、「教你成為有錢人的N個法則」等書籍時已經是近十年前了, 現在無論中、港、台及外國作者出的這類書籍, 我都已經很少再有興趣看了, 但我還始終認為這類書籍有其市場。
原因很簡單, 當一個打工仔還未有建立正確理財觀念, 或未有足夠財務知識時, 這類書籍實在是快、靚、正的雞精讀物, 絕對救回不少人離開財務困難。
其實某程度上, 我也希望這個blog有這樣的功能, 就好像富爸爸系列, 作者出了這麼多本財經書, 說到底也只是概念, 當中並沒有太技術性的文章, 但卻能啟發無數人自發地去增值財務知識, 實在佩服。
source: 審慎理財六招致富
1)累積種子資金
其實很多時候投資的種子資金也是依靠儲起來的,財務自由並不是一天便可以實現。
2)準備財務自由
你現在節約下來的每一塊錢,都是你將來的財務自由的每一塊堅固基石。要讓錢為你工作,擁有愈多錢,工作效率就愈高,收益就愈顯著。如果你當前有收入來源,那麼你就從今天開始積累財富,每一次微不足道的累積都將成為你實現財務自由之路的基石。
3)為自己將來打算
你當前的生活條件是由你過去所做的投資而決定的,所以不妨在此刻為你的將來做好準備!
4)買公司股票代替買其產品
有個簡單的儲蓄辦法,就是不再買公司所銷售的產品,轉而買公司本身的股票。美國對有錢人做的一項調查表示,富人會把他們全部收入的30%左右拿去投資或儲蓄。當你忍痛改變你的消費習慣,徹底擺脫做金錢奴隸,你就將成為富人。
5)錢多並不是關鍵
投資成功的關鍵是時間,正常而言,愈早開始妥善的投資,便能享受到更佳的複息效應。
6)妥善理財、審慎投資
第一,嚴格控制你的負債,在你做任何一項投資之前,是否應該用這筆錢先還清債務;第二,把投資和財務儲蓄永遠放在人生中的重要位置,這個就要看你持之以恆的韌力了。
投資回報重要因素分析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08/05/blog-post_07.html做了一個表, 希望看看投資回報跟時間、本金及回報率的關係。
表中用複利率作了35年的回報計算, 假設每月投資一個特定金額, 以一千萬作為投資目標。
從表中看到複利的威力, 只要每月投資數千元, 二三十年後可以有一千萬元身家, 現在細心看看什麼對這個複利起最大作用。
先看看每月以5000元作投資, 10%, 12.5%, 15%的回報率可做成一千萬的時間分別是30年, 26年及23年, 可見幾個百分點會令投資達標期減少幾年。
其實這個因素並不是止凡希望研究的, 因為作為投資者, 一定希望令每個投資的回報率最大化, 所以它重要與否都不會使投資者考慮把它降低, 難道有15%回報不取, 反而找5%回報的投資嗎?
我最希望研究的是本金對投資達標期的影響, 看12.5%的回報率, 每月投資3000元的達標期是30年, 我們可否倍大本金, 令達標期減半呢? 看看7000元的達標期是23年而並不是少於15年, 每月的投資本金倍大了, 但投資達標期只是縮短了幾年而已。
再看看每月投資7000元, 到了第15年時大約有370萬, 不足用每月投資3000元到了30年時1000萬元的一半, 這給了我們一個什麼啟示呢?
時間對複利的重要性比本金大很多, 二三十年後, 無論每月投資是3000元、5000元或7000元, 達一千萬的年期只相差幾年而已。現在我們有了這個共識後, 應該做的就是在投資以外好好利用我們的本金。
分析後, 我認為要做到最好的投資效果, 首要的是將回報率最大化, 保持長遠的投資期, 但不一定要將投資本金最大化。
舉例說, 如果你每月可以儲蓄7000元作投資之用, 但因為要省下這7000元會令你的生活質素大打折扣的話, 是否值得呢? 相反,
如果每月只省下3000元作投資的話, 多了的4000元可以大大改善閣下的生活質素的話, 後者會比較可取, 因為大家擁有一千萬的時間只差幾年而已,
但在這二三十年來的投資期內, 大家的生活質素相差甚遠。
投資是長時間的比賽, 與此同時, 人生不是只有投資, 所以不應將一切東西都押上去作投資, 投資本金跟生活質素之間應取一個平衡點, 少了一點儲蓄不會令做千萬富翁的路增長很多, 但卻可以令人生增添很多色彩, 所以要有效地運用每一蚊, 不要做守財奴。
此文章首次在「永不當田雞」發表於 2008-5-7
後記
回看這一篇文章, 分析結果的重點是定額投資的本金並不是致富速度的關鍵, 所以可以在投資理財習慣跟享受人生之間取一個平衡。
事隔4年多, 回想自己的生活都很平淡, 並不太多采多姿, 但這正是適合自己性格的生活, 我想我拿這個平衡點拿得算是不錯。而我對別人的平衡點拿捏得好不好也絕少評價, 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一樣, 最多傾談時把人家的價值觀套到自己身上想一想, 「如果是我又會唔會買呢個野呢...」
我發現身邊朋友的玩意, 我大都興趣不大, 人家問我平日休息做什麼時, 運動、看書、電影。書可以到圖書館借, 但我會選擇到書局買, 買下儲下, 家中已經幾百本書。電影可以買DVD, 甚至上網睇, 但我選擇經常到戲院看, 還要買爆谷零食入場享受。嚴格來說, 這些都是可以省下的金錢, 但我不會, 可能這就是我的平衡點吧。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