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工智能黑暗面 深度學習和無監督算法是關鍵

人工智能話題愈演愈熱,互聯網、硬件領域巨頭紛紛布局,成立專門的研究院攻克這一技術。

不少科幻影片中已經多次描繪出人工智能最終極的形態:像人一樣思考,擁有人的情感。而要達到這樣的強人工智能,目前的技術還處於初級階段,從技術來說,自主學習的算法還有待突破。而一旦擁有人類的感情,如何能夠阻止人工智能顛覆人類世界也需要技術保證安全性能。

深度學習與無監督學習

成熟的人工智能研究涉及到好幾百種算法。

“之前大部分的AI運用監督式學習算法,未來我們要發展出更多非監督式學習,讓人工智能自主學習,目前朝著良性的趨勢發展,但還未達到我們希望的階段。”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芮勇在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峰會上對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媒體表示。

監督學習以及無監督學習分別是人工智能兩種算法。在監督式學習下,輸入數據被稱為“訓練數據”,每組訓練數據有一個明確的標識或結果。在建立預測模型的時候,監督式學習建立一個學習過程,將預測結果與“訓練數據”的實際結果進行比較,不斷調整預測模型,直到模型的預測結果達到一個預期的準確率。

而無監督學習中數據並不被特殊標識,也就是在之前,計算機並不被告知怎麽做,通過自主學習做法。其中一種無監督學習的思路是在成功時采用一定的激勵制度來訓練機器人培養出正確的分類。無監督學習方式是機器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技能之一。

除此之外,深度學習也被認為是能夠成就未來超級人工智能的重要研究方向。深度學習試圖建立大得多也複雜得多的神經網絡,百度也開始發力深度學習後,在國內引起了很多關註。而很多深度學習的算法是半監督式學習算法,用來處理存在少量未標識數據的大數據集。

去年,百度在github上開源了其深度機器學習平臺。同時發布的深度機器學習開源平臺屬於“深盟”的開源組織,其核心開發者來自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IDL),微軟亞洲研究院、華盛頓大學、紐約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卡耐基·梅隴大學等知名公司和高校。

作為在人工智能布局較早的玩家,百度擁有領先業界的實力。從2013年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IDL)的創建及2014年Andrew Ng的加盟至今,百度DMLC分布式深度機器學習開源項目已在深度學習的多個應用領域做過探索,上線了多個成熟產品。

阻止AI顛覆人類

機器無監督式學習讓人工智能離人類智能更近一步,而一旦機器人產生自主學習意識但卻不能像人類一樣分辨信息好壞,則有可能出現如不少電影中所描述的,機器人顛覆人類的場景。

今年3月,微軟在社交軟件Twitter上線了一款名叫Tay Tweets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在介紹扉頁,微軟邀請更多網友與Tay交談,並稱Tay會從這些談話內容中自主學習與人對話交流。

“在開發Tay的過程中,我們計劃並配置了許多過濾系統,並在多樣化的用戶群體中進行了廣泛的用戶調研。我們在多種不同環境中對Tay進行了壓力測試,尤其是確保與Tay的互動能帶來積極體驗。”微軟研究院副總裁Peter Lee表示。

然而,上線不足24小時,Tay受到攻擊,不但頻頻發出帶有色情挑逗的話語,並且成為了納粹擁護者。微軟不得不關停Tay並對其進行改進,如今要想看Tay的推文並交流,只能先通過其後臺驗證成為粉絲。

Tay所遭遇的這些漏洞同時也揭示了目前人工智能在自主學習上所面臨的困境:如何讓機器在這個過程中有效過濾出不好的信息。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系教授、人工智能專家Stuart Russell認為要造出符合人類預期的超級智能機器人,必須符合以下原則:機器人通過觀察人類作出的選擇學習人類價值觀,但其不能清晰認識人類價值觀。在執行任務中機器人還應該保證最大化實現人類價值。

在這種原則下,機器人不能擁有自己的意誌,也不能產生保護自我的內在意圖。機器只知道要讓人類的價值最大化,而不知道這種價值具體指的是什麽,所以當人準備關掉機器的開關時,它就會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因為它能明白人類按下關機按鈕是為了讓機器人不做違背人類價值的事。

“盡管存在各種困難,我還是相信,機器可以充分學習人類的價值觀,在幫助我們的同時不對我們構成威脅。”Stuart Russell表示。

“即便人工智能做到感情層面,但是人除了這些東西,還有更複雜的——用大腦構建世界,這個人工智能難以模仿。如果有一天人培養的人工智能真正征服了人類,人要麽必須超越他創造的奇怪的物種,否則的話他就會被取代。”真格基金創始人王強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889

周鴻祎:企業要向郎平學習聚焦和永不滿足

8月21日,中國女排在里約奧運會以3-1逆轉戰勝塞爾維亞女排,時隔12年再次獲得奧運會冠軍,也為中國代表團拿到里約奧運會第26枚金牌。

作為當年的女排主力之一,從1981年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杯冠軍時起,郎平就成為了“女排精神”的化身。35年後的她再次執教國家隊,當年的“鐵榔頭”變成了“郎指導”,帶領中國女排在此次奧運會上再戰世界之巔。“打球已經完全不是我們自己個人的事情、個人的行為,而是國家大事,我自己都不屬於自己。”郎指導曾在自傳《激情歲月》中這樣寫道。女排是一面旗幟。女排的氣勢,振興了一個時代,她是80年代的象征。

在8月21日,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通過“老周開講”向郎平及女排隊員們發出祝賀,同時也號召360公司要“學習郎平好榜樣”。

以下為文章原文:

首先,恭喜郎平指導和中國女排姑娘奪得里約奧運會金牌。

其實,我之前對郎平的印象還停留在三連冠上。1981年,中國女排奪得第3屆世界杯冠軍,郎平獲“優秀運動員獎”,這是中國女排首次獲得世界冠軍。郎平隨隊又先後獲得第9屆世界女排錦標賽冠軍和洛杉磯奧運會金牌,協助中國女排取得了三連冠。那時候,鐵榔頭的名字雖然很響。但不如女排精神來得響,女排不僅是三連冠,而且拿到了五連冠,感覺中國女排永遠是世界冠軍。

創業後因為工作太忙,時間少了,對中國女排和郎平的關註就少了,雖然也有郎平執教世界各個女排隊的新聞,但我印象里還是那個身高1米84、摸高3米17、跟孫晉芳一起捧著獎杯開心笑的郎平,直到前一段時間,里約奧運季來臨,360公司正好有機會簽約主教練郎平和運動員惠若琪作為360的品牌代言人。

簽約之前我查了一下郎平的經歷,我腦海里有兩個字促使我讓同事盡快簽約,這就是:聚焦。郎平1973年被選入北京工人體育館體校排球班,從十三歲開始一直到今天,四十多年的時間里只專心幹一件事:排球。從打排球,再到美國學習體育管理,再到執教排球隊,一輩子只幹排球這一件事。

我一直強調做產品做事情要聚焦,但到現實中,有時候我也會違背自己推崇的這個原則。多元化是人性的沖動,但從做企業的經驗來看,專註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上,才會有不斷提升、持續進步的基礎。簽約郎平,是因為我覺得這樣的專註、聚焦的明星教練打出的成績一定不會太壞。然而,更可能是潛意識覺得郎平的聚焦、專註與我一直推崇做產品做事的原則不謀而合。

第二個給我深刻印象的,是郎平永遠不滿足,永遠學習。作為中國女排隊員時她就已經非常優秀,與美國名將海曼、古巴名將路易斯並稱為1980年代世界女排“三大主攻手”。光憑這一項,如果她呆在體制內,就能吃一輩子。但她不滿足,她要學習,到北京師範大學學習英語,到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學習現代體育管理。她幹的不是低水平重複,這跟我們讀到的古文里“無他,唯手熟爾”的賣油翁絕對不是一回事。她是持續地在提升自己對戰術的認識、對競技體育的認識、對運動員的認識、對團隊管理的認識,甚至可以說,對自己的認識。

人都有惰性,都有利益算計,願意呆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呆在心理的“舒適區”,這導致大多數人永遠不會冒險去嘗試,永遠是低水平重複。但對有些人來說,仿佛天生就有逃離“舒適區”的基因,時刻準備進入“學習區”。這樣的人成了政治家、元帥、藝術大師、發明家、冒險家、企業家、體育大師,還有很多。

郎平每一次帶一支新隊伍,每一次沖擊賽事,每一場比賽,都是一次未知的挑戰。如果力有不逮,如果跌出預期,那無異於對她以往所積累的能力信譽的一次打擊。一個精於算計的人,早就見好就收了。但郎平時刻準備拋棄“舒適區”,進入“學習區”,願意接受未知挑戰。

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企業包括360多麽需要像郎平這樣聚焦的、學習的、鉆研的、思考的、堅韌的人。如果一個國家的各個行業不能產生很多這樣的人,國家就會死氣沈沈。如果企業的各個部門不能產生這樣的人,企業就會失敗。大到一個國家,中到一個企業,小到一個小組,到處都需要郎平這樣的人,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會成為優秀的leader。一個團隊,少到幾個人,多到成千上萬人,如果是一個平庸的leader,根本不會有什麽凝聚力,註定是一盤散沙,什麽都做不成。

有人說郎平是中國女排的福將,隊伍青黃不接或者隊員水平欠佳,到了郎平手上也能妙手回春,短時間內能夠打出成績。其實,這正說明郎平是一個優秀的leader,她不僅是中國女排的福將,還是意大利隊、土耳其隊、美國隊的福將。

因為一個優秀的leader絕不是只傳授技術就能打贏,還需要把自己的個人願景,自己的創造力、情感、承諾與團隊的共同願景、使命和價值觀結合在一起,激發每個人的創造力、榮譽感,激發每個人潛意識的力量,這樣團隊的每個人才會激情投入,才有可能實現目標。

下一次我見到郎平,我最想問她三個問題:

第一,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麽?

第二,你認為成功的標準是什麽?

第三,給你不斷接受挑戰的動力源自於哪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347

跟蕭生學習如何思考

看到一個蕭若元的講座,當中又有不少有用的點子值得學習,其中一些有關思考的角度,特別想分享。



大家應該知道,蕭若元是城中才子,而且對多方面的知識都有所涉獵,是位非常博學的人。在講座中,他就表演了如何從不同學科及多角度去思考與解釋同一個問題,所得出相同的結論,但觀點角度可以完全不一樣。

他舉例,為何女人總要有一個手袋,亦總喜歡手持一個名牌手袋呢?經他一說,止凡在逛街時特別留意街上的女士,的確鮮有發現沒有拿著手袋的女士,至於男士則不然,大多數都是兩手空空,此現象原來也值得思考一番。

從消費主義,手袋被企業化成一個ICON,這是男人造出來使女人崇拜手袋,拿來勞役女人的一種陰謀。他說完這論點之後,自己也爆笑起來,非常風趣。

若從經濟學去想這個問題,這些名牌手袋,是來自品牌效應,品牌效應是被製造出來減輕交易成本的。好像請人一樣,若是大公司,可能有多達數千人排隊應徵,雇主可以選擇只接見名校生就可以,不用面試數千人。因為有了名牌作為篩選,減少了很多時間上的經濟成本。

若從演化心理學去看這現象,我們就要追索到出世之前。若一些事情,非生而有之的,就是文化,若是生而有之的,就是基因。我們看看基因範疇,古時男人去打獵時,女人多留在家中照顧小朋友,同時會去拾東西,例如摘生果之類。做摘生果這些動作時,最重要是要有一個袋。

所以,到百貨公司購物,女人很開心。男人會顧慮付款這過程,但女人天生基因內並沒有付款這個概念,金錢這概念只有幾千年歷史,所以女士們在購物時就只是重覆著自己體內的「摘生果」基因,而沒有金錢的概念。相對之下,男人很難有這些瘋狂購物的現象。

心理學說又會怎樣說呢?他們就會提出,手袋代表子宮,與男士不同,女士多以一些東西去作盛載,所以手袋於她們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東西。就算一個在夜場醉得如何厲害的女士,仍然用力地拿著手袋不放。

另外,蕭先生建議,思考問題時,最重要是記實基本步。在回答一個問題之前,先要了解問題的本身。

例如,有人認為向窮人派錢,對解決貧窮問題是治標不治本的。他則認為這是錯誤的結論。要先搞清楚正在討論的問題本身,才能定義出何為標?何為本?貧窮是什麼問題呢?貧窮正是欠缺錢,派錢就是能解決貧窮問題,所以這是治本之法了。

可能有人指派錢不能讓窮人上進,那則是窮人上進的問題,這是把討論跳到了另一個問題之上了。要解決窮人上進的問題時,上進問題就變成「本」,而貧窮就變為「標」。而解決貧窮這問題的「本」就是欠缺錢,連問題也定義不清楚,不可能討論出好答案。

舉例,世上跑得最快是什麼動物?在回答這問題之前,一定要先反問這問題的前設是跑多遠。獵豹最快,但只限於200至300碼的路程。若是跑三里路,最快的應該是純種馬。要跑十里路,最快就是蒙古馬。若超過十里的話,最快的應該是狗。但如果只跑一尺遠,最快的可能是人類,因為人聰明,會估計開始時間,甚至接近偷步,又或者是跳蚤類的動物也可能是答案。

又例如,一個女人為何嫁不出,不少人立即會想答案,可能她醜,可能她老。。。其實這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唯一原因應該是沒有男人娶她。至於,為何沒有男人娶她?這是另一個問題,這時候才應該想一系列的答案。不同問題的思考角度,所得的答案可能完全不同,亦能找到好答案。女人為何不嫁不出,我們會集中想她本身的問題,但嫁不出就是無人娶,無人娶就原因更多,例如她一生也沒有見個男人也有可能。

蕭先生應為普通常識十分重要,尤其知識是需要運用的,而普通常識更能於日常生活中運用得到。除了專業人士的專業知識外,其實大部份在讀書時期所學的知識,極其量只是一個考驗,自古以來亦然,這是學術界政策透過考試來分配有限資源的方法。

他曾經問過一位讀電機工程的員工,幫他到意大利買磚,到底今天的工作與他過往讀書時所學到的知識有何關係呢?員工話,當年大學知識令他懂得說好一點的英文吧,哈哈。

近期經常聽蕭先生的網上電台,對不同的議題都有所發表,雖然不是所有論點都認同,他的一些預期亦不是每一個都實現,但吸收他說話的智慧,也是繼看書之外的一個增長知識的好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783

向阿里巴巴學習 京東和格萊瑉的友誼小船可能就不翻了

即使中國這樣一個捐款熱度不太高的國家,因為捐款鬧出的話題不算少。

但像京東和格萊瑉中國這樣,一個是市值排僅次於BAT的中國互聯網大公司,另一個是知名金融機構的中國分部,因為100萬美元捐款款項最後沒到位而鬧成“詐捐門”也的確少見。

事情其實很簡單,2014年12月,京東在北京搞了一個場面不小的發布會,諾貝爾獎得主尤努斯本人親自出席與劉強東會面。除此之外,京東還邀請著名的經濟學家許小年和湯敏來到現場,見證了京東與格萊瑉中國之間的合作。

只不過,發布會熱鬧結束之後,京東和格萊瑉中國的合作並沒有落地,而劉強東的100萬美元捐款承諾最後也沒有兌現。

於是,多方溝通忙碌了快兩年時間的格萊瑉中國方面主動向媒體爆料稱劉強東詐捐賴賬,而京東方面則回應是格萊瑉中國執行團隊尚未解決其在中國NGO和小額貸款相關法律資質手續,導致捐款無法落實。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表面上只是一次因為捐款沒到位引發的口水戰,但這一次捐款涉及的雙方在這一事件中扮演的角色都不“單純”。

對於京東而言,最純粹的訴求是發展京東集體旗下的金融業務。畢竟按照劉強東的規劃,京東未來凈利潤的70%都將來自於金融業務。

而2014年那個時間點,被劉強東基於厚望的京東金融業務起步不久,除了和格萊瑉中國簽訂的一系列合作,劉強東也想借尤努斯的名聲宣傳下自家的金融業務。

於是,一年多前,從蘇北農村走出來的劉強東和有著“窮人銀行家”之稱的尤努斯進行了一場談中國農村金融的早餐會。

劉強東是這場早餐會的主動方。2014年的11月24日,劉強東親自署名寫了一封信給尤努斯,邀請他前來一同主持京東即將舉辦的與格萊瑉中國的早餐會。信中劉強東還提出,要跟尤努斯探討中國互聯網金融融入鄉村銀行模式中的創新、機遇與挑戰。

當時京東集團旗下的京東金融還上線了一個公益眾籌項目,叫“劉強東和尤努斯邀你共進早餐”。其中適合最土豪的一項是,為項目支付26618元,獲得與尤努斯和劉強東共進早餐的機會。

劉強東首次為京東金融站臺的背後,上述早餐會實則是京東金融和格萊瑉合作的暖場動作。早餐會結束後,京東集團宣布與格萊瑉中國在多個領域達成戰略合作意向,借助京東的互聯網渠道和供應鏈資源,結合格萊瑉在農村微金融服務領域的經驗,開拓中國農村金融市場。其中,京東金融旗下的眾籌事業部將與格萊瑉中國合作,運用眾籌平臺為格萊瑉中國業務開展進行籌款。

此外,京東集團將於格萊瑉中國在農村小額貸款領域展開合作,從京東自建的配送網絡入手,由京東金融小貸部門、配送部門和格萊瑉共同為農民提供金融合作解決方案。

然而,為解決農民貧困提供了學習樣本的格萊瑉銀行在中國複制過程依然歷經坎坷,與京東的合作也沒能給其中國之路提供更多便利。也就是說,除了當時尤努斯來中國和劉強東一起出席了一個早餐會引發的宣傳效應,京東和格萊瑉中國的上述合作項目基本都沒有落實。

為了“借光”尤努斯和格萊瑉中國,當時劉強東表示願意加入還在籌建中的格萊瑉中國董事會,且承諾個人出資100萬美元擔任董事一事。隨著雙方合作“卡殼”,這此前承諾的100萬美元“好處”格萊瑉中國方面至今也沒拿到。

原本就是一場戲,合作沒走下去,此前承諾的捐款也沒到位,看起來雙方都沒太大損失。

但是讓格萊瑉方面不服氣的是京東在捐款上的態度和此前的阿里巴巴並不一樣。

公開信息顯示,2009年阿里巴巴也曾經和格萊瑉銀行信托基金開展格萊瑉中國項目,通過向中國最貧困的居民提供小額信貸金融服務,在當時,阿里巴巴集團也承諾捐出500萬美元作為首筆資助金以協助格萊瑉中國的成立。

只不過,雖然阿里巴巴和格萊瑉的上述項目也終止了,但阿里巴巴承諾的捐款已經到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817

學習是一種選擇

近日看見鐘兄的一篇《遲來的道謝》,文章內看見鐘兄感懷身世,指他受林森池大師影響深遠,從林大師身上學習到真正的價值投資,十分感恩。止凡閱後有感,今時今日,眼看天下,批評比感恩的聲音都要多、都要大。政治上不用多說,大家每天從不同傳媒報章皆可得知。在投資理財上,這類批評風氣亦不鮮,讓我們看看幾位經典人物。



先談鐘兄感恩的林森池大師,他是已退休的香港著名分析師,近年已經很少露面。林大師曾經出版著作推介國壽及中移動兩支股票,在金融海嘯之後,因為兩支股票的股價表現未如理想,尤其是被他形容為「千里馬」的國壽,不少人因此否定所有林先生的論點,甚至在討論區一提起林森池都會被人攻擊。有關他被批評的感想,以前也有分享過,見《你有埋怨過林森池嗎?》。

在林森池大師出版那兩本著作之前,所有有系統的價值投資書籍也是外國出版的,我們常說的Benjamin Graham、Philip Fisher、Peter Lynch,差不多所有價值投資者家中書架都會放這幾位大師的著作,香港作者則欠奉,所以林大師不只影響了我,亦影響了很多人,常被冷言批評實在可惜。

另一位,記得2007年及再早幾年,東尼還有在壹周刊上寫專欄,他主理的專欄《天下第一倉》大約十年左右,那個一百萬倉總共升值六七倍之多,甚為厲害。今天東尼已經過世,在他晚年時,他的專欄亦已經被Isaac取代,其風格與東尼的價值投資相當不同,我也很少追看了。而東尼更不時有出版著作,宣揚價值投資理念,我多年前亦有拜讀他幾部著作,吸收了不少價值投資的養份。

當年在討論區有一篇留言,見《亞洲股神 - 東尼》,內容是在提醒讀者們不要太崇拜東尼,亦指出東尼的所謂公開組合曾經在1997年之後重新再來,把當時亞洲金融風暴的虧損紀錄全取消掉,這有欺騙讀者之嫌。同時亦表示東尼本身不是真的太棒,只是把賺的發表,蝕的就取消而已。

這位討論區的朋友那概念其實十分普遍,可以說是大部份人都是這樣從結果選擇學習對象,即如果某某沒有成功,或沒有做出什麼可觀成績的話,代表他並沒有值得學習的地方,講多無謂。

還有,《富爸爸窮爸爸》作者Robert,曾經有報導指他的公司破產,及後不少朋友都否定富爸爸書籍內的理念,只要跟朋友討論一下富爸爸等書籍時,記得這篇報導的都會即時話:「看這書是沒用的,作者都自身難保,其公司都破產了。」

看見不太成功的人和事,難道我們不應該批評,還要去學習嗎?我認為仍可維持學習態度,當然不是學其失敗的地方,而是吸取人家失敗的經驗。我特別喜歡舉一個例子,就是身家曾座擁近億、擁有48間分店的前農場餐廳老闆陳興濤,因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而令他破產收場,他曾經在電視訪問中談及他的失敗經驗,大概是生意擴張太快,使資金鏈出問題,輸在太進取,失衡了。

批評與否,如何取態,每個人當然有選擇自由,但我可以告訴大家,我從以上(別人眼中的失敗者)身上學到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若然我一開始又是採取否定與批評的態度,這些知識未必會屬於我。有時候,看見負評者在一些fb page或討論區內的留言(尤其繼70後兄見報之後),也從他們身上學到另類思維,原來思考可以負面到非常。始終,看看今天自己在想什麼、說什麼,未來得到什麼?大概能預知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572

孩子學習開小差?人臉識別技術可以告訴你為什麽

人臉識別系統用於在線教育是怎樣一種體驗?不久前剛剛獲得科比投資的國內在線少兒英語培訓機構VIPKID正在準備做這件事。

VIPKID今日宣布成立北美教育研究院,將有1000萬美金投入教育研究,其中一項研究就是通過面部識別技術來判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供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案。

面部識別應用於教育

你或許會回憶起小時候坐在教室里,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你在底下一臉懵圈的情景。師生之間的互動不足,直接導致了教學效率的低下。

互聯網技術的介入無疑會改變這種場景,這也是不少在線教育公司決心在技術開發上投入資金的原因,他們希望技術能讓線上教育能夠獲得比面授更好的體驗。

斯坦福大學教育神經科學教授BruceD.McCandliss認為,未來的網上教育要將科學和教育創新進行連接。

Bruce教授介紹,以百萬毫秒為單位,識別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面部表情,預見學生未來的面部表情以及分析出他的困難,老師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這是一種變革性的學習方式,將會給大腦回路帶來影響和改變。

盡管人臉識別已經是一項熱門的技術,但是應用於教育質量的提高仍然是空白。上海一家從事面部表情、心理情緒識別技術開發的公司此前對記者表示,這一技術目前多用於安防、導購、聊天以及客服領域。

但VIPKID創始人米雯娟認為於教育來說,這並不是一個未來技術,她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人與人的交流中,一些細小的面部表情、動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通過對這些信號的捕捉和分析,可以看出這個孩子上課是不是專註,是不是在和老師進行有效的溝通。

這類型的應用當然也需要龐大的數據庫來支持。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VIPKID註冊人數60萬,付費用戶4萬,平臺上有超過4000名的北美老師。

美國教育風投進入中國

今年8月,VIPKID獲得科比退役後成立的“Bryant Stibel”風投基金的投資,也是繼阿里巴巴之後,科比投資的第二家中國創新型企業。

科比的這支基金專註在科技、媒體、大數據項目的投資。來自美國的教育風投Learn capital促成並共同參與了本次投資。Learn capital此前所投的公司包括Alt School,Udemy,Coursera等等。其中,Alt school就是技術助推教育變革的典型。Altschool“快速自我修複”的教育生態系統,針對數據庫里的學生動態數據進行調整,從而實現個性化的教學。

Learncapital聯合創始人RebortJ.Hunter認為,教育本身發展比較慢,但有新的科技出現時,會出現一個拐點,到時候教育可能會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在技術的幫助下擁有更高的效率。

Rebort介紹,Learn capital的投資原則是要找到在全球範圍增長最快的項目,能讓教育的機制和途徑進行變革,讓更多的人更好的去接受教育,並且通過技術讓教育變得更加的有成效。Learn capital對中國市場非常有興趣,中國線下的英語培訓市場已經到達1000億人民幣的規模,線上線下的轉變是可能的,但競爭非常激烈。

今年9月,VIPKID的營收首次超過1億。這家公司采用北美外教一對一的授課模式,北美外教資源已經成為國內K12在線英語培訓機構搶奪的資源。

教師成本是VIPKID的成本構成中比例最大的一部分,米雯娟表示自己最關註的是學習效果,北美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將面向全球的K12教育。記者獲悉,VIPKID北美研究院的課題將包括四個研究方向:一是建立教師的科學評價體系,給學生匹配最合適的教師;二是改善課程提升學生自我認知能力;三是利用面部識別技術提供學生學習效率;四是識別母語學習者與外語學習者在大腦語言學習區域的不同,探索以母語化方式學習英語的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601

雷軍:小米要補課,但不會學習oppo、vivo,他們成功靠信息不對稱原創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28/159489.shtml

雷軍:小米要補課,但不會學習oppo、vivo,他們成功靠信息不對稱原創
李亞婷 李亞婷

雷軍:小米要補課,但不會學習oppo、vivo,他們成功靠信息不對稱原創

雷軍承認,紅米一定程度混淆了小米的品牌定位,在線下渠道的布局上,小米也晚了一年的時間。

本文由微信公號中國企業家雜誌(ID: iceo-com-cn)授權i黑馬發布。

近日,小米一口氣推出兩款高端產品,售價2799元起的小米note2和3499元起的小米MIX,看得出來,小米在一手抓好出貨量的基礎之上,開始希望在中高端和黑科技兩個領域站穩腳跟。

昨晚,雷軍在小米辦公室接受采訪。這位有名的“中關村勞模”將采訪時間定在晚上八點,雖然看上去有些疲憊,但狀態還不錯。

過去一年多是小米最受外界質疑的階段,隨著電商模式紅利逐漸消失,國產手機開始註重品牌提升,線下渠道越來越重要,小米在經過前幾年的高速發展後,迅速進入“補課”階段,雷軍坦承對國產手機的快速變化預估不足,沒有想到問題會到來得這麽快。

在昨天的采訪中,雷軍回應了外界對小米在品牌、渠道和供應鏈的質疑,他承認紅米一定程度混淆了小米的品牌定位,在線下渠道的布局上,小米也晚了一年的時間。

不能接受小米模式的渠道就不合作

CE:小米以前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的銷售模式在今天有沒有遇到困難?

雷軍:價格厚道、高效率是小米追求的願景,我認為也是王道。高效率通過互聯網的手段,在電商(領域)最早實現了。今天電商占整個商品零售總額規模的20%上下,小米遇到的天花板就是接觸不到那80%的客戶,這是核心問題。

小米不是把自己鎖定只在網上做,而是定位成新零售,就是怎麽能夠形成高效率的運作模式。比如像cosco,作為美國的零售店,它能做到了6.5%的毛利率就能生存,這是接近電商的水平。而亞馬遜是要20%多的毛利率,但它打不動cosco。

所以核心問題是在,通過什麽樣的零售模式能達到cosco這個目標?它背後的本質是效率。

CE:如何提升效率呢?

雷軍:就是堅持。我們初期就設定了這個目標,在市場上,不管是20%還是2%的人相信我們,這都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小米店里的客流量大。大到我們在一個城市里的通訊一條街開了一個店,那一個店的銷售額和人流量等於那條街上所有其他店的總和。cosco在美國也是用了15年才說服了美國民眾,它需要有一個過程。

小米也會考慮和傳統的渠道合作,這一點在跟他們溝通過程中,存在著非常複雜的說服工作。但還是有很多零售店願意跟我們合作。是因為小米的產品帶來了客流量,對於一些傳統的零售店,小米確實進不去,因為小米的產品幾乎沒有利潤,這是我們在做線下時候的困難,我的想法很簡單,這樣的客戶我們就不做了。

CE:在2014年小米發展最快的階段,有沒有想過2015、2016年要反過頭來補充小米在供應鏈和渠道領域的不足?

雷軍:在過去兩年,我們遇到成長困難是在去年5月。我們花了很長時間解決了整個供應鏈的問題,產品終於可以大規模供應。之後就發現遇到了天花板,產品供應不成問題,但是渠道問題出來了。

對手機市場的變化速度,我們估計得不足。市場給我們的時間其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多。另外,一些時代性的機遇開始了。比如縣城、鄉鎮換機潮開始了,小米的主要客戶群是一二線城市,(但是)三四五線換機開始了。

CE:小米之家的進展是在您的預計之中嗎?還是您覺著晚了一些?

雷軍:我覺得晚了,如果我們今天複盤它是晚了。我覺得今年幹的事情,要前年年初開始幹。但那個時候,(2014年),我們還在為產能發愁,還在解決怎麽擴產的問題,供貨問題一解決,我們就發現消化的速度沒有之前那麽快了,那個時候就開始有渠道上的壓力了。

CE:您認為OPPO、VIVO在模式上,小米有什麽可以借鑒的嗎?

雷軍:這是兩家非常優秀的公司,但是我覺得小米跟他們是完全不一樣的模式,兩家公司的理念不一樣。我們完全不會學習,因為他們的模式跟我們的是反著的。

從商業模式上來講,這是兩個極端,我們在追求極高的效率,他們在追求極高的毛利。兩種模式都會並存,只不過說在某個階段,誰的量多一點、誰的量少一點。

我覺得他們今年很成功是核心原因,是三四五線城市的換機潮,還有信息不對稱,因為越往一二線,信息越透明,(在三四五線城市)大家不知道里面的東西到底值多少錢,還可以有別的可選擇。

供應鏈的問題永遠存在

CE:今年5月份,您開始親自抓供應鏈,為什麽會做這個決定?過去半年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雷軍:我們發展了5年以後,已經成了一個巨大的規模,在這樣一個階段,我們一定要對標同行,認真地改善研發和供應鏈,把這些東西要做到可控,不是一會兒缺貨、一會兒貨很多。手機行業的供應鏈是超複雜,不是一夜之間能解決的。我們需要真正地跟供應商成為夥伴關系。

CE:紅米這條產品線在今年七月已經出售超過1.1億部,外界認為紅米拉低了小米的品牌,您怎麽看?

雷軍:我覺得我們沒有很好地處理好小米跟紅米這兩個品牌的區別,它叫紅米跟小米的品牌太近了。這一點是我們初期沒經驗,這是第一個反思了。

第二個反思是我們當時為了產品品質、為了大規模地生產和制造,在產品設計的時候,要求沒做到那麽高,因為小米老是量產不了,量產的時候遇到很多問題,所以我們在整個設計里面,相對的要求沒有那麽高。它容易生產、質量可靠,這是第二個反思。

我覺得不是因為賣得便宜拉低了小米的口碑,核心問題是要把紅米做得更好。

CE:小米之前從來不會請明星代言,但是今年在紅米Pro和小米note2 上都請了代言人,這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雷軍:小米在初期的定位是發燒友,就是懂的人,(但是)絕大部分的消費者都在用手機,對手機本身是不太懂的,這是一個常態。所以明星背書是有價值的,可以讓消費者更容易地了解和接受你的產品。

我覺得在互聯網上只要你的產品好,大家會主動幫你傳播,到線下的話,你發現大家既不了解這個行業,也不關心這個行業,怎麽讓他們關註到小米的產品,明星代言的價值就在這里。

我們今年年初決定開始從online都到Offline,就意識到如何最大化傳播的重要性,我們這次請了梁朝偉,很久不見的人都會在跟我打招呼求合影,所以明星還是很有作用的。

小米 雷軍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009

為什麽價值投資難以學習?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k3u.html

為什麽價值投資難以學習?

題記:在有些情景下,有利於長期生存的屬性,會讓短期生存困難重重或根本不可能;反之,允許短期生存的屬性卻會損害長期生存。

詹姆斯·馬奇是組織決策研究領域最有貢獻的學者,他是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教授,幾年前他曾經寫了一本薄薄的小書,書名為《經驗的疆界》,這是一本討論有關組織理論的書,但是當我閱讀時,卻聯想到了許多與投資有關的問題。

作者寫一本書其實就是在講述一種經驗,讀者讀一本書其實就是在學習一種經驗。不過,有人說經驗是最好的老師,但是又有人說經驗是傻瓜的老師。如何看待這樣的問題?如果按照馬奇的說法,這是因為經驗往往是模糊的,從中待做的推斷是不清楚的。

投資者都渴望從經驗中獲取智慧,但是在這種渴望之下從經驗中做出的推斷往往具有誤導性,部分原因在於做推斷過程中容易出現錯誤,但更多在於自身的性質。因此,投資者在照搬書本經驗時會遭受失敗:根據書本經驗的做法被搬到自身運用時不一定會帶來成功。在這種情形下,某些人會得出結論說,書本的經驗沒有多大的用處。

大部分價值投資者都是讓人贊嘆的閱讀狂,他們讀過的書籍不計其數,為的是尋找智慧,讓世俗的生活充滿詩意,讓平凡的日子充滿樂趣。有一個叫彼得·貝弗林的人為巴菲特的搭檔查理·芒格先生寫了一本書《尋找智慧:從達爾文到芒格》,在那本書中,作者展示了芒格尋找智慧的整個過程。

但是,究竟何為智慧?書中沒有解釋。其實智慧一般包含了兩個相互聯系但又有所不同的要素:

a.有效地適應環境。一般人都會面臨競爭和未來的不確定性,能夠適應的通常能夠生存下來,不能適應的就很難生存下來,能夠生存下來的大多因為擁有適應智慧。特別是在變幻無常的證券市場里,能夠長期內存活下來,就說明與市場環境要求的匹配度較高。

b.優雅地詮釋經驗。經驗對於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解讀,若差以豪厘,則謬以千里。更何況經驗本來就是複雜的模糊的,若天馬行空地揣測,則更容易出錯。因為真相往往不可接近,並且隱藏在迷霧之中,使得人們會誤判已經獲得了真相。

對於一個價值投資者,經常學習可以帶來改變,但不一定能夠促進智慧的增長。也就是說,你即使閱讀了許多經典之作,也不一定就可以成為優秀的投資者。有許多人準備或者正在複制巴菲特的成功,那麽大概有兩種方式:

a.試錯。所謂的試錯就是親自摸索、不斷嘗試、觀察結果,繁殖與成功相連的屬性,淘汰與失敗相連的屬性。通俗地講就是運用未驗證是否正確的答案,去解釋提出的問題,以驗證所用答案的正確性達到排除的作用,或者得出問題的可解性。

b.模仿。所謂的模仿就是觀察其他投資者的經驗,若他們采取什麽行動而獲得成功,那就采取什麽行動,若他們采取什麽行動而遭受失敗,那就回避什麽行動。模仿強調行動者是如何複制其他行動者的成功行動的。

試錯就是猜想和反駁。猜想即是懷疑,這種懷疑是為了發現問題、更正問題。反駁就是批判,就是在初步結論中尋找毛病,發現錯誤,通過檢驗確定錯誤,最後排除錯誤。即使是價值投資,也存在種種謬誤,同樣需要懷疑和批判,不斷驗證。

模仿既是一種先天的創造能力,也是一種積極的創造活動。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是其知識的來源。價值投資者的模仿主要來自“過去有的或現在有的事”。這些“過去有的或現在有的事”主要呈現在經典論著、大師傳記以及人物訪談等等之中。

你可以試錯,也可以模仿,還可以合二為一。但是,不管是試錯,還是模仿,理解了這些問題,不等於就能解決這些問題。這是因為:

1、證券市場極其複雜,充滿了複雜的因果關系。在這種情景下,通過複制成功而學習,特別容易犯下誤設和迷信的錯誤。舉例說,你要複制成功巴菲特,你必須大致具備巴菲特生活的那個時代,你必須大致具備巴菲特成長的家庭背景,你必須大致具備巴菲特的秉性和智商。就算你大致具備了巴菲特的這樣要素,你還必須遇到像格雷厄姆那樣的明師。就算有了像格雷厄姆那樣的明師,你還必須遇上像查理·芒格那樣的良友。這其中無論缺了那一環,都會使得複制成功變得無比艱難。

2、證券市場充滿了隨機不確定性,有時看似井然有序,其實摻雜著隨機變異。在這種情景下,成功顯然會伴隨著“幸運因素”。這些年來,運氣一說一再盛行,甚至連那些宣揚成功學的大師們也不得不予以承認:不管走向成功之巔是多麽自然的事,始終都有一個因素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那就是運氣。因此,即使你擁有像巴菲特那樣的各種因素,但是假如沒有像他那樣的運氣,同樣難以複制成功。

3、複制成功還受成敗評定以及目標調整的影響。價值投資短期內的績效可能不會顯著,這就非常容易造成投資者進行目標的調整。這個目標或是策略或是標的或是其他。如果目標調整不適當,那麽最佳選項更難找到。學習選擇較好的價值投資技術、學習如何讓價值投資技術發揮作用、如何調整價值投資技術的期盼值,這三個層面同步進行,並且互相幹擾,使得價值投資無法得心應手地展開。

4、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風險特質,有的人是風險規避型,有的人是風險尋求型。一般而言,大多數人應該是風險規避型。例如,大多數人寧願穩穩地獲得k美元,也不有p可能獲得k/p美元,或者什麽也得不到。當期望值高於目標(收益)時,大多數人傾向於規避風險;當期望值低於目標(虧損)時,大多數人傾向於尋求風險。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做到“不求最好但求滿意”就十分不錯了。尤其是,當初步幾次總是得到負面結果而失敗時,往往就放棄了。

5、忽略小概率極端事件。當證券市場出現小概念事件時,其出現的次數分布是嚴重傾斜的,大多數人畢生都可能不會經歷這樣的事件。因此,大多數人可能會低估極其稀有、極其正面事件的發生可能性。同時,因為沒有經歷過像2015年上半年的杠桿牛市那樣的事件,所以人們會放松回避加大事件發生可能性之行動的力度,進而導致對其低估。或者長期置身於危險之中但一直安然無恙,人們就會淡忘曾經讓自己非常憂心的危險。這些都可能導致價值投資徹底無效。

6、不同的人根據同一經驗講述故事,往往是相互沖突的,例如巴菲特,既會被描述成有著非凡的洞察力和投資能力,也會被刻畫成華爾街大鱷和殘酷無情。使得讀者陷入了迷惑狀態。實際上,故事所反映的深層現實很難從日常經驗中挖掘出來。世界太複雜,而經驗太貧乏。商學院以商業案例教導學生,讓學生從模擬經驗中學習。這種學習很可能有用,但很難詮釋蘊含在事件中的含義。

7、經驗往往具有了雙面性,一方面讓人泰然處之,一方面讓人麻痹大意。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明確告訴讀者,社會大眾有時會罔顧事實,滑稽地支持一個謊言,直到一個小孩說出大實話。這讓我們看到了真相為何,也看到了社會輿論的威力和盲目從眾的危險。真相是模糊的,很難接近或不可接近。所謂的真相不過是大多數人的共同想法。同樣的,我們無法弄清這個世界特別是證券市場上的任何事情。因此曲解真相經常發生。公眾自以為的真相,其實與真正的真相相距甚遠。

8、相對於流行的趨勢投資,價值投資就是新事物,因為價值投資具有偏離約定俗成、不按常規出牌的屬性。價值投資秘密流傳已經超過八十年,也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考驗。但是由於人類容易形成習慣思維和習慣做法,因此價值投資不僅從來沒有流行過,而且還經常遭到敵意或嘲諷。像價值投資這種“新事物”,往往在時間上延遲,在空間上分散。時間上延遲指短期回報不顯著,空間上分散指實施這種策略的寡,即使成功也顯得似乎只是“個案”。所以不受環境待見就是很正常的。

※※※※※※

證券市場既有高效的機制,也有低效的成份。為什麽有的人成功的做法被搬到其他人後卻不一定成功?進化論中最顯而易見的例子是突變概念,大多數自然過程會展現一些解釋不了的變異。價值投資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不合常規。有一種理論叫“越軌理論”,這種理論強調:創造中的越軌也許和偏離神智或者偏離社會規範的越軌具有很多重要的共同點。根據這種理論,造就天才的因素應該在很大程度上與造就罪犯的因素重疊。把解釋的焦點放在個體水平上,價值投資理論就有可能與越軌理論擁有很多共同點。有性繁殖一般會產出受環境待見的基因結合,但也會產出特別出格的基因結合。這些基因結合,大部分會悲慘地失敗,只有小部分具有環境特別待見的屬性。就好像大多數果蠅都會向光,但也有極少數果蠅不向光一樣。塞思·卡拉曼曾經說過,價值投資者就是不向光的果蠅。顯而易見,價值投資需要非同一般的特質。

不過,當經驗以有效的學習方式展開時,複制成功就會增長智慧,往往會讓績效隨著時間而改進,並且導致選擇趨於穩定。當經驗,特別是在證券市場充滿複雜、模糊和隨機變異的情景下,不管是試錯還是模仿,就有可能導致次優的狀態。但是無論如何,一個投資者需要提高理解並適應環境的能力。在可以反複學習積累經驗的、相對獨立的、相對狹小的領域中,可以帶來明顯的長進。雖然證券市場因果關系複雜,經驗也並非最好的老師,試錯和模仿一般都會加大存活的機會。馬文·明斯基在研究人工智能問題時觀察到,“學習系統只有輔以具有一些推導能力的分類法或者模式識別法,才能獲得非凡的成績。因為遇到的對象是如此五花八門,所以我們不能依靠重複”。證券市場也屬於不能依靠重複的領域。可喜的是,詹姆斯·馬奇又指出,在有些情景下,有利於長期生存的屬性,會讓短期生存困難重重或根本不可能;反之,允許短期生存的屬性卻會損害長期生存。價值投資應該屬於前者。

(歡迎關註一只花蛤的微信公眾號:pubanyaobin,本人第一本書《在蒼茫中傳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數35萬字,目前正在排版付印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039

94年的鮮肉都當私募基金經理了 你還不起床學習!

話說……11月21日一早,私募排排網的小夥伴給Zoe醬發來一份數據,納入私募排排網統計的私募基金經理中,居然有23個90後,年齡最小的生於1994年!

要知道以前有公募基金經理跟小編說過,基金經理的正常進階路徑是:買方研究員 - 基金經理助理 - 基金經理。從畢業入買方,到當上基金經理,最少最少也要個4-5年。目前所有公募基金經理中,年齡最小的生於1988年。

於是!90後的小編少女,甜美夢中驚坐起,牙不刷且臉不洗,媽媽別攔我學習!情況十萬火急,94年就當基金經理,我不學習我著急!

(數據來源:私募排排網數據中心)

94年鮮肉“吊打”老司機

首先把小編嚇哭的是杭州塞帕思量化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創立。有2個基金經理上榜,王瀟航和梁黃炫,都是1994年出生。

掐指一算,今年22歲……大學剛畢業就當了基金經理!

實際上,這公司正是這兩枚鮮肉聯合創立的。畢竟程序猿出身,公司網頁設置得相當酷炫,感覺肯定是PPT、Prezi、Flash一把好手。

團隊介紹里是這樣描述王瀟航的:

王瀟航:

杭州塞帕思量化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浙江大學經濟學學士。致力於研究統計學,物理學及其他基礎學科的前沿學術在量化投資上的應用,堅定的價值投資者,用量化模型尋找被市場的低估的公司股票,買入並持有,通過時間的沈澱,獲得超額收益。

團隊貢獻:股票模型開發(這里敲黑板,人家說自己擅長的是股票模型)。

多話不說,Zoe直奔產品業績去了,查到公司旗下一只有公開數據的產品叫做“冠軍侯2號”,策略註明了是市場中性策略(在眾多第三方機構排名中,市場中性策略主要指股票阿爾法策略)。

這只產品的基金經理正是王瀟航。起初看到這個凈值圖線的時候,小編是驚呆了的。

94年的鮮肉操盤,產品在股災時成立,完美躲過所有大跌,截至11月11日凈值為1.2731,今年以來27.02%的收益率,成立以來27.31%的收益率。

而且根據格上理財數據,這只產品在阿爾法策略今年以來收益前十的排行榜上位列第二!

去年股災時候私募的血淚就不提了,今年以來,私募整體業績為-4.03%,股票策略平均收益僅為-7.07%,市場中性策略收益才是0.76%。

辛辛苦苦一年半,不敵鮮肉上陣操個盤,老兵老將情何以堪。

可是小編再一細扒,不對啊,不是說好的是股票模型嗎?可是為什麽居然是期貨專戶?你的股票模型還能用在期貨上?厲害了啊word弟!

有意思的是在前段時間,有人在知乎上問了一個問題:90後創立的杭州塞帕思量化交易靠譜嗎?

然後一個叫做“王瀟航”的答主出現了,他的自我說明是“quant”(量化),甩了一張格上理財的統計數據,回答:“時間才會給你真相,再給你補全你黑我的產品,這只產品(冠軍侯2號)不出意外今年會是中性對沖的前10。”

這里再敲黑板,他又一次強調是產品策略是中性對沖,上面展示的產品也是歸類到股票阿爾法策略里面,和同類基金進行對比。

可是,可是,可是,你這產品明明就是一只也交易期貨的產品啊……王瀟航也曾經公開表示過,公司另一位94年的鮮肉合夥人梁黃炫,幫助公司在商品期貨上獲得極為豐厚的回報……

今年股票市場整體低迷,商品期貨出現大牛市行情。鮮肉暗地里炒著期貨,明面上標榜為市場中性策略,和股票策略產品進行業績對比……

看著各位在股票市場里辛苦倒騰的私募,小編感覺,熏疼。

更有意思的是,這只“冠軍侯2號”以前每個交易日都會在好買基金更新凈值,但是,11月11日之後到今天,這只產品再沒更新過凈值。

而大家都知道,11月11日夜盤,商品期貨上演了慘烈的大屠殺……現在我們能看到的11月11日凈值,是當日夜盤之前的數據。

Zoe自然是不會罷休的,於是查遍了所有第三方機構的數據,也去查了基金管理人首創期貨、托管券商方正證券的官網,但方正證券目前也只更新到11月11日,首創期貨則因為私募監管新規,不再對外公開產品凈值。

“冠軍侯2號”在雙11大屠殺中的狀況暫不得而知,但Zoe還是想問一句,鮮肉可還安好?還是已變烤肉?

鮮肉投資業績知多少

好了,再來看這家公司的另一個94年鮮肉,梁黃炫

公司官網顯示,梁黃炫是北京大學計算機理科學士,經濟學學士。

高二時獲得全國信息學競賽金牌同時保送至北京大學。大一時獲得ACM-ICPC(全球程序設計界最高規格競賽)亞洲區域賽,獲得全國第二並晉級全球總決賽,並在總決賽中取得全球第十四名的成績。

高二開始接觸量化行業並在大學期間鉆研、開發自己的模型,利用在競賽時學習的知識對其優化,研發出的各類基於基本面量化的模型取得了超越絕大多數同行的回報。大三期間作為聯合創始人創立杭州塞帕思量化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創立兩個月內管理的管理型基金規模達到億級

團隊貢獻:計算機算法的貢獻,基金風控模型研發,期貨模型研發,股票模型研發。

看到這句話,小編真是滿腦子的我勒個去……這一句話翻譯一下:“期貨、股票、風控的模型我都可以全包了”。

程序猿吊打二級狗,嚇得我瓜子都掉了……

公司官網還有一篇《塞帕思量化投資理念分享-xtecher講座》的新聞動態,在那次講座上,王瀟航這樣介紹梁黃炫和自己:

梁是正牌的高材生,他是 ACM 競賽全球第14,NOI 全國金牌, 百度之星設計大賽的前五,簡單的說就是,各種計算機金牌都拿了一遍

他非常精於算法,他開發的模型用到了各種高深算法,並且幫助我們在商品期貨上獲得極為豐厚的回報……

我與梁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我和他都從高中開始就致力於研究量化投資,並在大一就研發出了成熟的量化模型,在市場上均有 3 年以上的操作經驗。

嗯。小編跑私募這麽久,接觸到的做量化對沖的私募不少,說自己大一就研發出成熟量化模型的,還真就這一個……

再來看深圳銀河恒天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的葉祖鑫,93年的鮮肉。

小編在公司官網上找到一則基金經理變更公告。這位鮮肉是在公司的前基金經理劉雄興離職後,替補變成了“銀河恒天1號”的基金經理。

這只產品目前公開渠道可查的凈值只到9月30日,彼時凈值為0.9449元。感覺參考意義不大,但細看這則變更公告,Zoe也是不明覺厲。

93年鮮肉,海外留學回國之後,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擔任公司副總經理……2016年5月起擔任總經理……

這公司旗下另一只可查凈值的產品叫“銀河恒天1號”,11月11日凈值0.9685,今年以來增長1.92%,不過基金經理不是這位鮮肉。

本著生命不止、八卦不死的態度,Zoe把上述所有90後基金經理的業績都查了一遍!

當然,小編只留下了有最新凈值(2016年11月之後)、基金經理名字單獨出現的鮮肉。

吶~這就是90後鮮肉們的戰績,收益有好有壞。

同是90後,Zoe不吹不黑,一定有90後基金經理修煉內功、潛心學習,也有人滿嘴跑火車、勤快做PPT。

就像小編特別崇敬的某國內知名私募掌門人所說,投資是一場修行,也是一場反人性的遊戲。忌浮誇慎作死少裝逼,好好向前輩、向市場學習,學到四肢無力。

嗯。就醬。

壹資本(cbnyiziben):好玩的財經故事、實用的概念股大全、經典的財經資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195

傅盛:深度學習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1130/160093.shtml

傅盛:深度學習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上)
傅盛 傅盛

傅盛:深度學習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上)

深度學習絕不只是一場技術革命,或一種算法的改良。本質上,它是一種全新的理解用戶和商業模式的思維方式。

本文系盛盛GO(微信ID:fstalk)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傅盛。

落後最怕的是思維方式的落後。

過去獵豹在安全和工具層面,抓住了上一個時代的大風口。如今這條賽道不再像以前那樣野蠻生長。

互聯網已經進入下半場,廣度紅利時代結束。原先粗放式的流量經營模式遭遇瓶頸,用戶增長受限,且再難出現爆發性機會。下一個機會點在哪?

我講過,人工智能會是下一個風口。

但,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人工智能一定不是簡單的一個神經網絡,也不是用一個新的函數替代一個舊的函數。人工智能是對整個產業的重構,是對我們整個思維方法的重新塑造。

它將現實所有物理事件產生的東西歸結於一個點——數據。然後,再把這個數據,用神經網絡的方式去認知和理解,達到過去所有算法無法企及的高度。

而深度學習,無疑成為當今人工智能大爆炸的核心驅動。它不只是一種算法的升級,而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

今天,我們完全可以利用深度學習,利用海量數據的快速運算,消除信息的不確定性,幫助我們認知世界。

這種認知的可能性,最廣為人知的就是AlphaGo打敗李世石。我說過,現象即規律。這個現象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把過去圍棋的定式算法問題,轉換成了黑白點的數據問題。它利用神經網絡超大規模的數據處理能力,去理解人類記錄過的圍棋數據,以及自己左右互搏產生的海量數據,在人類也不明白的情況下,一舉碾壓了人族。

它帶來的顛覆性在於:將人類過去癡迷的算法問題,變成了數據和計算問題。

我認為,這是重構技術模式,產品形態,用戶理解的新方式。深度學習的突飛猛進,也將使得獵豹這樣的工具廠商,有機會與社交產品站在同一維度同臺競爭。

唯一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用戶成為一種生產力?

比如,你覺得特斯拉是汽車生產商嗎?如果你重新換個角度,會發現特斯拉本質是一個數據采集器。它利用汽車載體實現了對人類駕駛行為的觸達。

我最新買的特斯拉P90D,已經可以自主學習變道。它會多次來回試探,學習你開車的動作。你每一次開車,都是在給它貢獻數據。它跟谷歌的無人駕駛有很大不同。

他們走了完全不一樣的路線,思維角度也不一樣。

谷歌是傳統的軟件工程思維。用高精尖地圖,把一段路的地圖精確到厘米級,以便車子開的過程中就知道路況,通過激光來避開路面障礙。但問題在於,這套方案,只有知道地圖和路況不發生改變時才能運行。

但特斯拉用的是NVIDIA+Mobileye的方案,跟人開車的狀態一樣。它認為,輔助駕駛到了一定程度就是實現無人駕駛。只要收集大量的駕駛數據做處理。不用管地圖,用產品就能實現數據收集。實際上,就是把所有路況信息和人的操作動作數據化。

我認為,未來的公司本質都是數據公司。市場的競爭,一定會從技術競爭演變成數據競爭。

各公司的商業策略和產品策略,都會圍繞著獲取數據開展。後進的公司要想不坐以待斃,唯一的辦法就是快速獲得數據。

深度學習絕不只是一場技術革命,或一種算法的改良。本質上,它是一種全新的理解用戶和商業模式的思維方式。

深度學習 思維方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5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