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隱藏在世界500強企業里的基因密碼

中國經濟真正的未來,關鍵在於能否擁有一批高素質、高效能、競爭力強的大企業。畢竟,國際經濟競爭,說到底是大企業之間的競爭。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戰略要求,國家領導人曾數次在公開講話中談及企業家精神的話題,中央甚至以專門文件的形式明確了企業家精神的地位和價值。卓越的企業和企業家對中國經濟發展如此之重要,企業如何成就偉大?怎樣才能保持比競爭對手高的利潤?如何才能基業長青?

梳理沃爾瑪、蘋果、豐田等眾多世界500強企業以及企業創始人的做法,或許有助於更理性、務實和積極地分析企業家群體和企業家精神,發現隱藏在他們世界里獨特的基因密碼。

——創始人身上的秘密

梳理世界500強企業的故事可以發現,很多企業的創始人都是從本行業最基礎的職位做起的,他們經歷了本行業生產鏈條上所有的環節,最知道怎樣生產出行業里最好的東西。

沃爾瑪的創始人山姆·沃爾頓一生都在做零售,他的零售帝國始於美國經濟並不發達的阿肯色州小鎮上的一家廉價商店。蘋果創始人喬布斯從小迷戀電子學,最初是一家電視遊戲機公司的職員,後來自己設計生產電腦最終成為計算機業界的標誌性人物,成就了蘋果這家偉大的公司。日本汽車工業的先驅者、豐田創始人豐田喜一郎是技術出身,大學畢業後就在父親的公司里做機師。

以中國企業家而論,騰訊創始人馬化騰也是如此。馬化騰IT出身,學生時期曾在深圳大學主修計算機及應用。在創辦騰訊之前,他曾在中國電信一家服務和產品供應商主管互聯網傳呼系統的研究開發工作。另一個有趣的人物是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楊國強出身一線建築工人,經歷了一座房子建成的所有環節,從拿地到設計圖紙、裝修、銷售環節、售後環節每一項都自己抓,至今仍然自己親自看圖紙。在中國地產行業,像他這樣的企業家似乎很少見。

另外值得註意的是企業家身上的勤勉和奮鬥。山姆·沃爾頓一生都在勤勉地工作。他60多歲的時候,每天仍然從早上4:30就開始工作,直到深夜,偶爾還會在某個淩晨4:00訪問一處配送中心,與員工一起吃早點和咖啡。在周末上午的經理會前,他通常3:00就到辦公室準備有關文件和材料。中國企業家教父、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也是出了名的勤勉,如今已經74歲了還在滿世界出差。在企業內部,他強調以“奮鬥者”為本,強調狼性文化,不屈不撓,聞到機會拼命往前沖。

“成功屬於勇毅而篤行的人。”企業創始人的風格、個性、理念深刻地影響了他所締造的企業,在初創時期就為這家企業註入了獨特的基因,為它能在日後市場的大浪淘沙中能屹立不倒奠定了基礎。

——系統化的精益求精

當企業發展壯大以後,單靠創始人的精益求精已經不夠,必須建立一整套保證所有產品都能品質如一的流水線一般的系統。建立了這樣一套系統,基本就意味著迎來騰飛。

美國企業家精神的代表亨利·福特的做法是,采用流水線模式,通過標準化、大批量生產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20世紀初,從福特汽車公司創立第一條汽車生產流水線以來,大規模的生產流水線一直是現代工業生產的主要特征。這種方式適應了美國當時的國情,汽車生產流水線的產生,一舉把汽車從少數富翁的奢侈品變成了大眾化的交通工具,美國汽車工業也由此迅速成長為美國的一大支柱產業,並帶動和促進了包括鋼鐵、玻璃、橡膠、機電以至交通服務業等在內的一大批產業的發展。

精益生產方式也是非常著名的案例。它源於豐田生產方式,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組織世界上17個國家的專家、學者,花費5年時間,耗資500萬美元,以汽車工業這一開創大批量生產方式和精益生產方式JIT的典型工業為例,經理論化後總結出來的。精益生產方式的優越性不僅體現在生產制造系統,同樣也體現在產品開發、協作配套、營銷網絡以及經營管理等各個方面,被稱為當前工業界最佳的一種生產組織體系和方式。

精益生產主要研究時間和效率 , 註重提升系統的穩定性,通過消除企業所有環節上的不增值活動,來達到降低成本、縮短生產周期和改善質量的目的。

高庫存是大量生產方式的特征之一。由於設備運行的不穩定、工序安排的不合理、較高的廢品率和生產的不均衡等原因,常常出現供貨不及時的現象,庫存被看作是必不可少的“緩沖劑”。然而,精益生產認為庫存是企業的“禍害”,因為庫存提高了經營的成本,掩蓋了企業的問題。它追求庫存的極小化,追求對市場變化的快速反應。與大量生產方式下的工廠相比,所需人力資源最低能減到一半,新產品開發周期最低可減至1/2或2/3。

碧桂園也是如此。楊國強很長一段時間,都致力於這樣一套系統的優化。近年來,碧桂園無論內部戰略,還是組織、產品、區域布局都在不斷發生戰略調整,業績持續攀升也顯然得益於此。以其創新研發的SSGF工業化建造體系為例,通過分級標準化設計、模具空中化裝配、全穿插施工管理和現場一體化裝修等技術,采用SSGF的項目主體建造與裝修工程可以分樓層同步推進,使得工期縮短8-10個月,同時產品綠色節能,安全性能更高,防滲漏效果也更好,實現了速度與質量的“雙贏”。這也是企業利用創新牢牢把握生產率優勢的一個典型案例。

——員工的“工匠”信仰

然而,有一套科學的精益生產系統還不夠。系統都是由人去執行的,必須在每一個員工的心目中真正建立一套“工匠”信仰,一種堅不可摧的對品質的信念,為了做好一個產品可以廢寢忘食、通宵達旦的拼搏精神,才可能基業長青。

說到品質和質量,人們總會聯想起德國近乎苛刻的將產品做到極致的工匠精神。曾經的西門子總裁彼得·馮·西門子說,“為什麽一個8000萬人口的德國,竟然會有2300多個世界名牌呢?這是因為德國人的工作態度,對每個生產技術細節的重視。我們承擔著要生產一流產品的義務。”德國人素以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而著稱,德國的企業家首先將自己定位為一個以技術改變世界的工程師,其次才是商人。在他們眼中,技術、工作本身的意義甚至高於經濟利益。正是因為擁有技術過硬的工人,才會有過硬的產品。

很多中國企業家也是“工匠精神”的篤信者。楊國強說,“腳踏實地奮鬥,偉大在於細節。”他本人六易其稿親自改良地漏的故事在業內廣為人知。在他看來,工匠精神就是,所有的事情都應該很好推敲。任正非曾專門發電郵給企業員工,鼓勵他們學習工匠精神。顯然,執著於產品細節和工匠精神的領導者,會深刻地影響企業里的每個員工。

“找準定位,然後做到極致”是山姆·沃爾頓的名言。零售業是一個殘酷的行業,因為每一次銷售規劃、定價和促銷決策都會被競爭對手看在眼里,但是沃爾瑪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極致是沃爾瑪收獲成功的一個關鍵詞。服務的極致、管理的極致、成本控制的極致,一切都需要人去執行。之所以沃爾瑪能做到極致,背後是它能有效地培養員工追求卓越的信念,激勵員工不斷進取,取得最佳的工作業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318

華大基因被高估了嗎?CEO尹燁稱市值是結果而非目的

一周前,華大基因發布了上市以來首份年報,2017年華大基因實現營收20.96億元,凈利潤3.98億元。

華大基因一度被稱為基因檢測界的騰訊。毀譽相伴,公眾關於這家公司在市值和業務上的爭議也從未消停。華大基因2017年7月14日登陸資本市場,股價從13.64元一路飆升,最高時突破250元,成為滬深兩市僅次於茅臺的高價股。到4月27日,華大基因報收於150.00元,總市值為600億元,動態市盈率逼近150倍。

從事基因檢測的公司越來越多。華大基因業務是否具有高壁壘來支撐市盈率,未來又有哪些業務支撐高市值?

“市值是一個結果,它不是目的,華大從來沒把市值作為追求的目標。”華大基因CEO尹燁在4月27日的業績推介會上對第一財經表示。

市值是否偏高?

華大基因2017年營收為20.96億元,共有四大業務板塊,分別是生育健康類服務、複雜疾病類服務、基礎科研類服務和藥物研發類服務。其中生育健康依舊是主力,為華大基因貢獻營收超過半壁江山。

具體來看,生育健康類服務營業收入達11.36億元,同比增長22.28%;複雜疾病類服務營業收入達4.57億元,同比增長19.11%;基礎科研類服務營業收入達4.04億元,同比增長22.80%;藥物研發類服務營業收入達9085.68萬元,同比增長52.95%。

資本市場給了華大基因厚愛。華大基因屬次新股龍頭,頂峰時期股價突破250元到261.99元。即便經歷了後期的震蕩調整,華大基因股價依舊報收於150.00元(4月27日),3.98億元凈利潤支撐了600億元的總市值,市盈率接近150。

實際上,基因檢測門檻似乎沒有外界以為得那麽高,華大基因競爭對手越來越多。一些競爭對手由華大基因人馬出走創辦,業界稱之為“華小”。“華小”數量在30家左右,以貝瑞基因、諾禾致源和碳雲智能三家公司為代表。

和華大基因類似,貝瑞基因也是一家以生育健康為主要收入的基因檢測公司,2017年貝瑞基因收入為11.71億元,要低於華大基因;諾禾致源則以科研服務見長,創始人李瑞強曾對媒體公布,2015年公司科研服務國內市場收入達到3.5億元,超越華大基因;碳雲智能擁有AI概念,旨在通過數據平臺實現健康管理。

一個可以類比的例子是,全球基因測序龍頭企業、納斯達克上市公司Illumina,市盈率僅為62左右。華大基因市值是否偏高,未來又靠哪些業務來支撐?

“我個人對華大基因短期、中期、長期發展都非常有信心,除了生育健康以外,腫瘤等複雜疾病、基於雲計算的科研服務都會成為華大基因的核心增長點。在無創基因檢測服務上,全球每4-5例中就有一例是華大檢測的,其中國際業務占比約為公司該項業務份額的四分之一。”尹燁稱。

和諾禾致源們不同,華大基因另一個優勢在於產業鏈。放眼全球,華大基因控股股東華大科技在生命科技布局最為全面。2010年,華大基因從Illumina一次性購買了128臺二代測序儀,成為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公司;2013年,華大科技完成對全球第三大基因檢測儀公司Complete Genomics公司(下稱“CG”)的收購,切入基因檢測門檻最高的領域上遊檢測儀,產業鏈進一步完善。

尹燁對第一財經表示,集團對CG公司的收購證明是成功的,華大基因現在使用的主力機型是BGISEQ—500,該機器為集團收購CG之後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新機。2015年起,CG公司開始陸續發布BGISEQ—500、50和2000機型。

“BGISEQ—500已經通過了CFDA和歐盟的CE認證。我們對新機器有信心,經過一段時間測試後主動提出了註銷BGISEQ100、BGISEQ1000兩臺機型,這兩臺機型是中國最早批準的機型,目前行業還有一些以這兩臺機型為主力。”尹燁稱。

2018年繼續加大研發投入

研發投入是鑒別一家科技公司質地的重要指標。2015年到2017年,華大基因研發投入分別為1.04億元、1.77億元和1.74億元,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分別為7.88%、10.33%和8.32%。

華大基因財務總監陳軼青稱,公司在研發投入上以兩年為一個周期。華大基因在2014年和2016年的投入占營收比例為10%左右,2015年和2017年為8%左右,2018年在研發上的投入會超過10%,公司會進一步加大在研發上的投入,預計將比2017年將增長48%到53%。

至於研發投入的具體去向,陳軼青稱研發人員費用占了研發投入的40%到50%;另外一部分產生在CFDA認證上。

此外,華大基因將雲平臺建設費用納入了研發投入上,華大基因目前擁有國內首個基於雲計算技術的基因研究和服務領域的行業雲平臺BGI Online。

“遺傳數據庫的建設,開展業務過程中相關的數據收集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公司把它納入到了研發活動。公司和阿里雲、亞馬遜雲合作,在雲平臺上基礎設施上的投資占研發費用也比較大。”陳軼青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238

機構買入這4股 賣出貝瑞基因3052萬元

盤後數據顯示,5月11日龍虎榜中,共11只個股出現了機構的身影,有4只股票呈現機構凈買入,7只股票呈現機構凈賣出。

當天機構凈買入前三的股票分別是盛屯礦業、九州藥業、神州易橋,凈買入金額分別為1.36億元、1465萬元、621萬元。

當天機構凈賣出前三的股票分別是貝瑞基因、開立醫療、兄弟科技,機構資金流出凈額分別是3052萬元、1584萬元、428萬元。

詳見下表:

從詳細數據看,機構今日買入最多的盛屯礦業有2家機構買入,凈買入金額1.36億元。

盤面上,公司股價今日高開高走一路攀升,早盤便封死漲停直至收盤。

消息面,公司全資子公司盛屯尚輝有限公司擬在剛果(金)全資設立剛果(金)盛屯礦業有限公司。

在賣出排行榜上,機構賣出最多的貝瑞基因有4家機構進行了賣出,累計凈賣出金額5344萬元。

盤面上,公司股價今日小幅高開後一路走低,早盤臨近收盤封死跌停直至午後收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901

報告稱基因測序市場4年後達200億美元,這些成投資熱點

隨著中國政策導向的支持,基因測序作為“精準醫療”的核心技術,正在受到資本界的關註。

“醫療應用服務是目前基因檢測產業中最為活躍也是發展潛力最大的部分,涉及無創產前篩查、遺傳病診斷、植入前胚胎遺傳學診斷、腫瘤診斷、個性化用藥、伴隨診斷等諸多領域。”賽迪顧問醫藥健康產業研究中心副總經理陳衛星表示。

日前,賽迪顧問發布《2018中國基因測序產業演進及投資價值研究白皮書》稱,到2022年,全球基因測序市場規模將達200億美元左右,其中,腫瘤學120億美元、生命科學50億美元、生育和基因健康為20億美元(產前篩查、新生兒檢測等)、其他應用10億美元。

但這些僅僅是基因檢測產業的冰山一角,隨著基因組學基礎研究和基因測序技術的不斷進步與成熟,基因測序產業將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實現市場化,存在著巨大的商業潛力和開發價值。

據上述報告,2017年,中國基因測序市場規模增長至72億元,無創產前篩查市場總規模占比超過55%,是我國基因測序市場份額最大的細分領域。

報告預測,到2022年我國基因測序市場規模將達到183億元。目前我國每年出生的缺陷新生兒約90萬人,利用第二代測序技術開展無創產前篩查的市場前景巨大,達百億級。此外,近年來腫瘤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病率持續上升,2017年中國有504萬新發腫瘤病例,未來中國腫瘤篩查的市場總市場空間可達千億級。而開展癌癥病人個性化用藥的市場空間可達百億級。

“腫瘤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最大殺手,傳統治療方法存在毒副作用大、療效較差、治愈率低等弊端。基因測序通過風險預測、腫瘤早期診斷、指導靶向藥物研發以及個性化用藥等諸多方式,為人類戰勝腫瘤提供有效新途徑。一旦腫瘤基因測序應用技術取得突破,腫瘤診斷治療將成為下一個爆發點。”陳衛星表示。

陳衛星還介紹,基因測序產業鏈可分為上遊測序儀及測序耗材、中遊測序服務和下遊測序應用環節。由於上遊基因測序儀擁有極高的技術壁壘,目前測序儀主要由國外幾家大公司所壟斷,這些企業通過銷售基因測序儀以及相關測序配套耗材賺得大量利潤,並決定著基因測序產業的話語權。中遊基因測序服務是為患者提供測序及基因組學數據分析服務。相比於上遊基因測序設備和耗材,測序服務技術門檻較低,只要購買測序儀即可提供測序服務,因此測序服務公司眾多。

即使基因測序服務產業技術壁壘較低,但前景依然樂觀,並受到資本追捧。

據了解,目前中國擁有200多家高通量基因測序服務公司,主要集中在疾病預防與早篩、輔助疾病診斷、伴隨診斷和大數據服務等領域。

對基因測序服務公司而言,基因數據庫是企業的基礎,同時也是核心競爭力所在。基因數據庫的全面性決定了測序分析的準確性,數據庫分析能力的強弱影響到測序服務效率的高低。

“隨著我國‘互聯網+’的不斷深入展開,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以其數據超大容量與超高通量等特點,逐漸顯現出對於基因測序服務產業良好的相容性。同時,互聯網公司看準基因大數據行業爆發性的增長趨勢,開始積極布局以搶占市場份額。”陳衛星表示。

2016年9月,國內基因測序公司北京貝瑞和康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宣布“神州基因組數據雲”項目完成世界首個中國人群基因組數據庫建設,填補了國際基因數據庫中缺少中國人群特有基因組數據信息的空白;同月,深圳國家基因庫正式開業,綜合能力位居世界第一,成為我國首個國家級基因數據中心;2017年,華大基因子公司武漢華大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擬在武漢建立計算峰值1P flops和存儲規模230PB的數據中心……

此外,低的技術壁壘和良好的市場成長性,使得基因測序耗材成為國內基因測序企業布局上遊的理想突破口。目前,中國企業大批湧入此賽道,國內一些大型基因測序公司已經完成註冊。

雖然基因測序市場火熱,利潤也很可觀,但在關鍵元素的領域,中國企業仍較弱。

陳衛星表示,在高額利潤的上遊,由於技術壁壘高,國內企業進入者較少。華大基因於2013年投入1.18億美元收購美國Complete Genomics公司,並推出BGISEQ 500測序儀和Revolocity系統,試圖打破測序儀市場被Illumina、ThermoFisher、Roche等國外巨頭壟斷的局面。截至2017年末,我國批準的國產基因測序儀共9款,在基因測序儀領域具備一定基礎。

此外,基因測序數據庫尚處初期,未有效整合。因為基因測序結果的臨床解讀依賴於大量人群樣本數據的分析,我國基因測序數據臨床解讀方面存在不足,成為制約測序服務產業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各個公司針對同一種疾病對象,花費大量資金對相關人群建立了自己的數據庫,由於各個公司之間的數據庫建立範式可能會存在差別,目前缺乏有效的整合利用,存在資源浪費的問題。”陳衛星表示,“基因數據庫整體發展需要資金、技術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現在多家公司都在布局建立大而全面的生物樣本數據庫,數據庫的全面程度將決定誰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勝,需要非常大並且持久的資本投入。”

同時,雖然近幾年的政策引領使中國基因測序產業走向發展正軌,但是因為基因測序技術突破的不確定性使其產業仍具有一定的投資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676

藥明康德:會否複制華大基因走勢?

作為今年以來“獨角獸”政策的受益者,藥明康德(603259.SH)上市之後受到市場資金的追捧可謂早在預料之中,不過在過去的16個交易日中連續漲停,使得其股價攀升至129.91元,總市值升至1353.64億元,躋身A股總市值50強的行列,這樣的速度還是顯得有點驚人。其股價後續還能繼續高歌猛進,還是會跌落塵埃呢?投資者或許可以從數據比對以及A股的歷史交易中尋找一些答案。

首先從估值水平來看,在目前的A股總市值50強個股中,只有蘇寧易購(002024.SZ)和三六零(601360.SH)的動態市盈率水平超過了藥明康德,其高達116倍的動態市盈率水平即便在估值歷來高企的醫藥股板塊中也是高居前列。那就究竟是什麽原因使得其如此受市場歡迎呢?

作為在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中文簡稱合同研究組織)行業國內的領先企業,藥明康德目前在全球處於行業的第二梯隊領先水平。公司主營業務集中於小分子化學藥的發現、研發及生產全方位、一體化平臺服務。

公司主要客戶覆蓋輝瑞、強生、諾華、羅氏、默沙東等全球排名前20位的頂尖大型藥企及各類新藥研發機構,歐美地區業務占據了公司大部分的營收。受益於國內創新藥研發大環境的改善,近3年來公司在中國地區的營收比例不斷加強。隨著國內制藥企業由仿到創的戰略變革,藥企與戰略資本在藥物研發方面投入不斷增多,中國地區CRO將高速增長;公司選擇在A股上市,有利於與國內制藥企業建立業務關系,促進中國地區營收的增長。

盡管從CRO行業高速增長的態勢還是公司本身的業績情況來看,藥明康德都是一家不錯的企業,但是過百倍的動態市盈率仍然顯得有些過高。例如從財務數據來看,其2017年全年的業績增速僅為25.86%,而今年一季報凈利潤更是出現了同比減少13.72%的情況,短期的業績表現顯然不是公司股價高企的決定性因素。

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使得其受到了A股市場如此瘋狂的追捧呢?投資者或許可以從華大基因(300676.SZ)上市後的股價表現中得到一些啟迪。

作為去年的大牛股之一,華大基因在去年上市之初也是以一波氣勢如虹的連續漲停走勢股價快速過百,此後在開板短暫震蕩幾日之後即在資金的推動下繼續上攻,通過上漲——震蕩——上漲的循環在去年11月達到最高價261.99元,短短4個月的時間股價較發行價上漲了18倍之多。

而從華大基因和藥明康德的對比來看,兩者均在上市之前即具有較高的行業知名度,同樣都受到市場追捧而股價輕松過百,而兩者基本面近來業績增速均具有較為明顯的下滑態勢。除了這些相同點之外,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華大基因流通盤僅為4010萬股,而藥明康德則有10419.86萬股之多,較大的流動市值會否成為制約藥明康德股價上漲的制約,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970

人氣公司 | 是什麽支撐著華大基因逾130倍的估值?

近日,華大基因(300676.SZ)董事長汪建再度語出驚人,“所有的員工必須做到100歲不封頂”。此話一出,立刻收到交易所問詢。而華大基因回應稱,此為願景。

汪建頻頻高調的喊話,讓華大基因再次站在風口浪尖,也讓外界質疑的聲浪不斷。在股價自高點接近打了“對折”之後,華大基因目前超過130元的股價仍然處在唱多與唱空聲交織的狀態。即便市盈率如今被“腰斬”至137倍,也有機構人士認為公司“太貴”,目前不會進行投資。

業績增速不夠是業內認為華大基因估值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換句話說,華大基因估值會否回調,或者明年的業績增速如何?成為機構投資人士目前最為關註的方向。

市場對於華大基因估值高與低爭論的焦點在於,它是否是高科技公司以及是否擁有核心技術。而市場看待這些問題時往往會模糊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的界線。將兩者的邊界厘清之後,華大基因的面貌也更為清晰。有業內人士表示,華大基因本身的業務模式較為簡單,比較核心的技術和比較有前景的產業目前都在控股股東手上,但目前上市公司並沒有優質資產註入的安排。

對此,華大基因相關負責人士表示,集團層面對於未來是否會註入資產到上市公司,目前尚未有明確的計劃,後續需要看集團的整體發展情況。

腰斬之後估值還貴嗎?

基於處於生物科技金字塔尖的基因技術並不為市場投資者所熟知,這讓華大基因充滿了神秘性,上市後不出意料的成為A股市場的明星股。股價漲勢如虹的同時,估值也水漲船高。但如今股價已經從最高價下跌近一半,有業內人士依然認為,該公司“估值太高”。

去年7月14日登陸創業板的華大基因,以連拉19個漲停板的記錄驚艷市場,之後漲勢加碼,上市滿4個月時,股價攀至頂峰261.99元/股,相較發行價上漲逾18倍,市值突破1000億元。彼時,看空聲、質疑聲也如股價般高漲。

此後,股價進入震蕩下行的回調之路,從去年11月15日至今的半年左右時間,股價跌去了逾4成,市值也接近“腰斬”。截至6月5日,股價收報138.88元/股,市值為555.66億元,137倍的市盈率(動態,下同)在整個市場中仍處於高位的水平。

“華大基因的估值處於高位,目前不認為具有投資價值,等估值合理了再來看,現在賺這個錢也是刀口舔血。”一位北京的基金經理認為,以價值投資者的角度來看,還是要結合基本面看絕對估值,華大基因近兩年的業績增長在20%左右,而且上市之時就已被炒高,業績增速遠不及估值增長。

華大基因2016年度和2017年度的營收同比增幅分別為29.79%、22.44%,凈利潤同比增幅分別為26.93%、19.66%。公司主營業務為通過基因檢測與分析等手段,為醫療機構、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等提供基因組學類的診斷和研究服務。

“華大基因所處的基因測序賽道是挺有前景的,但是目前的估值太貴了,買不下手。”一位深圳的私募機構投資總監認為,後續要主要看華大基因明年的業績情況,該公司業務主要看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情況,“其實在全國推廣速度也不是特別快,主要看政府願意補貼多少費用,如果後續能夠做好的話還是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華大基因目前主營業務有生育健康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複雜疾病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基礎科學研究服務、藥物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四個業務板塊。其中以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為主的生育健康類服務為業績貢獻主力,2017年度營收占比為54.21%,上述其他三塊業務依次的營收占比分別為21.79%、19.29%、4.33%。

從同行的情況來看,貝瑞基因(000710.SZ)的主營業務中同樣有以測序為基礎的基因檢測服務,與華大基因具有較強的可比性。貝瑞基因2017年度營收為11.71億元,凈利潤為2.33億元,每股收益為0.92元;當前市凈率為12.36倍,最新股價為56元/股,總市值為198.58億,市盈率在75倍左右。

華大基因2017年度的營收為20.96億元,凈利潤3.98億元,每股收益1.05元;當前市凈率為13.18倍,市盈率為137倍。以此來看,華大基因的估值明顯高於貝瑞基因。

在上述基金經理看來,華大基因合理的估值水平應該在30倍~40倍左右,從長期來看,要麽業績增長使估值降至這一水平,要麽股價回調到這個估值水平。但是也有機構人士認為,短期內跌到這樣的估值水平比較難。

“核心資產”在體外?

看好者將華大基因稱之為“生物界騰訊”,但看淡者卻不這麽認為。實際上,市場對於華大基因估值高與低的爭論焦點在於,它是否是高科技公司以及是否擁有核心技術。也就是說,華大基因研發費用的占比是否能讓它達到成為高科技公司的水平,以及“核心資產”是否為上市公司所控制。

華大基因的研發投入一直為業內所質疑,稱其研發費用較低。根據公開資料,華大基因2014年~2017年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31億元、1.04億元、1.77億元和1.74億元,占該公司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11.54%、7.88%、10.33%、8.32%。

在5月17日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華大基因財務總監陳鐵青表示,華大基因在研發費用上有一個特點,基本上每兩年會在研發上有周期投入,即隔一年有一個高峰投入,2014年和2016年投入比較大,2018年在研發上面的投入比例還會超過10%(占營收)。

“一個企業持續的研發投入還是很重要的,醫藥行業公司每年有8%~10%左右的研發投入,說明這家公司還是比較重視研發,只要不跑偏了,一般科技實力還是不錯的。”一家基金公司不願透露姓名的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對比同行業的情況來看,貝瑞基因2014年度~2017年度的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8.51%、8.52%、5.27%、3.44%;達安基因(002030.SZ)2014年度~2017年度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10.16%、7.71%、9.38%、10.70%。

以此來看,華大基因的研發投入占比與同行其實處在一個相近的水平上。在一些機構人士看來,研發費用因素並不是華大基因估值高的主要原因,問題的關鍵在於市場模糊化了上市公司與集團層面之間的界線,在市場對華大基因的估值上如果摻入了對控股股東資產註入的想象空間,則現在的股價中就會包含控股股東資產註入的預期在里面。公開資料顯示,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大控股”)持有華大基因41.33%股份,為後者控股股東。

根據華大基因的公告,該公司四大業務板塊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向國內外的各級醫院、體檢機構、科研院校、制藥公司等機構以直銷或者代理的銷售模式,提供檢測報告、項目結題報告、相關測序分析數據、含少量試劑等。簡而言之就是提供基因測序分析數據、報告等服務。

也就是說,華大基因的主營業務商業模式相對較為簡單明了,市場所關註和熱議的測序儀並不在上市公司體系內,而是需要從華大控股購買。

為擺脫對海外測序儀與試劑生產商的依賴,華大控股於2013年完成並購美國基因測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下稱“CG公司”)。上述負責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CG公司的測試儀的研發和生產不在上市公司體系,有關測序儀開發和生產的業務已經註入到深圳華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大智造”)。

華大基因2017年年度報告顯示,當年,華大基因向華大智造采購測序儀組件2.11億元,采購試劑耗材8229.03萬元,累計2.93億元。

除了上述生產測序儀的華大智造外,華大控股旗下非上市的業務還有7個板塊,分別為華大農業、華大司法、華大營養、華大運動、華大健康、華大醫療、華大保險;另外還有4個非營利板塊,為生命科學研究院、華大學院、委托華大控股運營管理的國家基因庫、GigaScience(學術期刊)。

“比較核心的技術和比較有前景的產業目前都在集團層面,並沒有放到上市公司。”上述私募機構投資總監表示,目前尚未聽說會將這些資產註入到上市公司,比如基因測序最核心的資產就是測序儀,有業內傳聞稱這塊有可能會單獨上市,但目前未經證實。

在上述私募機構投資總監看來,判斷該公司是否值得投資的邏輯是:核心資產不在上市公司,或者核心資產單獨上市,公司現在的股價都無法支撐。支撐公司股價的關鍵在於核心資產今後會註入到上市公司體內。

不過,上述華大基因負責人士並不認可核心資產在上市體系外的說法,他認為,上市公司也有核心資產,集團業務板塊有獨立發展的需要,每個板塊都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對於華大控股有無將優質資產註入上市公司的計劃,第一財經記者查閱華大基因招股說明書,其中並沒有發現有做出任何計劃性的表述。

上述負責人士表示,集團層面對於未來是否會註入資產到上市公司,或者體外的板塊是否獨立運營,目前尚未有明確的計劃,後續需要看集團的整體發展情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367

中報眼|華大基因中期凈利增速下滑,腰斬後的股價為何仍被嫌貴?

曾一度被認為是高成長公司代表的華大基因(300676.SZ),今年的中報成績單卻有些不盡人意。

8月27日晚間,華大基因發布中報,今年上半年,華大基因實現營業收入11.41億元,同比增長28.4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8億元,相較去年同期僅增長1668.52萬元,同比增長8.73%;擬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2元(含稅)。

這是華大基因近幾年中期凈利潤增速最低的一次,公司正處於凈利潤增速逐年下滑的窘境。根據以往公開數據測算,2016年中期和2017年中期凈利潤的同比增幅分別為97%、28%。

對於凈利潤增速下滑的原因,華大基因一位相關負責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主要是因為研發投入增加,“研發投入主要還是集中在‘生死染’三大方向上”。

不過,從二級市場來看,即便今年以來華大基因的股價也已跌逾60%,但面對當前的業績情況,投資人士依然給出“業績與估值不匹配”、“估值偏貴”的評價。展望下半年,曾被稱為“生物界騰訊”的華大基因,還能繼續騰飛嗎?

業績增速下滑

根據華大基因此前公開披露的數據,該公司2015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7565.63萬元,2016年上半年、2017年上半年這一數據分別為1.49億元、1.91億元,這說明2016年中期和2017年中期凈利潤同比增幅分別為97%、28%。

而2018年上半年,華大基因的凈利潤同比增幅僅為8.73%。這意味著華大基因近幾年來凈利潤同比增幅從97%降至8.73%,凈利潤增速嚴重下滑。

在華大基因上半年2.08億元的凈利潤中,還有4020.25萬元為非經常性損益,主要來自於理財收益和政府補助,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1.68億元,僅比去年同期多400萬左右,同比微增2.62%。而2017年上半年的這一同比增幅為50.07%。

中報顯示,華大基因今年上半年研發投入約1億元,相較去年同期的7095.09萬元,同比增長41.40%。不過,今年同期的銷售費用為2.01億元,仍為研發投入的2倍左右。研發投入和銷售費用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分別為8.79%和17.64%。

從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來看,今年上半年為-7904.38萬元,同比下滑逾3倍,這是華大基因近三年中期這一數據首度為負值。華大基因解釋稱,“主要系報告期因銷售收入規模擴大相應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及支付職工薪酬等費用增長所致。”

今年上半年華大基因的營業成本為5.19億元,同比增長逾5成。華大基因稱,主要系銷售規模擴大導致成本相應增加。另外,今年上半年整體業務毛利潤為54.55%,同比減少6.99個百分點。

華大基因目前主營業務有生育健康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基礎科學研究服務、複雜疾病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藥物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四個業務板塊。其中以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為主的生育健康類服務為業績貢獻主力,2018年上半年營收占比為54.53%,上述其他三塊業務依次的營收占比分別為15.44%、26.47%、3.44%。

這其中,備受市場關註的生育健康類服務業務營業收入為6.22億元,同比增21.69%;營業成本1.87億元,同比增52.27%;毛利率為69.89%,同比減少6.05%。對於這項業務營收成本增速大於營業收入的原因,上述負責人士稱,主要是因為開展了“民生項目惠民價格”,民生項目覆蓋地區增加,有深圳、長沙、阜陽等地。

估值仍偏貴?

看到華大基因今年上半年的業績情況,多位投資者表達出“不滿意”的情緒,這在他們看來,目前的業績與估值不匹配,即便是今年上半年股價已腰斬,但是估值仍偏貴。

去年7月14日登陸創業板的華大基因,曾被譽為“生物界騰訊”,以連拉19個漲停板的記錄驚艷市場,之後漲勢加碼,上市滿4個月時,股價攀至頂峰261.39元/股(前複權,下同),相較發行價上漲逾18倍,市值突破1000億元。

然而,纏繞在華大基因身上的質疑聲也從未斷過,並在今年年中愈演愈烈。攀頂之後的華大基因走向下坡路,今年以來跌幅為64.29%,由200元股跌至70元左右,市值已縮水不到300億元,縮水7成。

最近的這兩個月於華大基因而言,可謂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6月中旬,華大基因被曾經的合作夥伴舉報“套騙土地資源”、“首席科學家為高中生”;一個月後,一篇名為《華大癌變》的文章引發公眾廣泛關註並討論,質疑以華大基因為代表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準確性,導致出現多起產婦生出“無創低危”唐氏兒及其他基因缺陷兒;負面未消的同時,關於2億股解禁的消息又成為市場恐慌的一大因素。

如今負面風波暫時消停、股價又經過腰斬,看多者聲音又起。

8月上旬,中信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也發布“唱多”研報稱,華大基因股價自去年高點下調較多,投資者的主要困擾是公司的業績增長平緩、主營NIPT的市場空間有限,而公司腫瘤產品的報批慢於燃石、世和、艾德等競爭對手,“但我們認為,一、最近一年華大智造自產的測序儀已逐漸趨於成熟,這種完全的國產化意義重大、被美企卡脖子是過去多年新業務開拓較慢的關鍵原因;二、公司2018年研發投入增長預計接近翻倍,主要系公司加速了腫瘤類產品的報批;三、‘生’、‘死’、‘染’每個板塊的市場規模均在百億~千億規模,具有爆發式增長的可能,長期成長空間巨大” 。

中信證券預測,公司2018年較可比公司可達估值100%的溢價、約92倍的PE,對應市值403億、目標價100.77元。

不過,這樣的目標最終能兌現嗎?面對華大基因當前的業績,有不少投資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華大基因的市盈率在70倍左右,估值依然偏高。

一位私募投資總監認為,如果估值跌到40倍~50倍左右相對合理。還有基金經理稱,華大基因合理的估值水平應該在30倍~40倍左右。

業內對華大基因的期待,主要在於華大集團是否有資產註入預期,比如將基因測序最核心資產測序儀註入到上市公司。華大控股於2013年完成並購美國基因測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下稱“CG公司”)。

第一財經記者此前獲悉,CG公司的測試儀的研發和生產不在上市公司體系,有關測序儀開發和生產的業務已經註入到深圳華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大智造”)。而就在今年7月份,有媒體報道稱,華大智造計劃於2019年赴港上市。

對此,上述負責人士8月27日晚間回應第一財經記者稱,“華大智造屬於集團業務,不在上市公司內”。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杜卿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751

的骰驗毒「基因魚」迸發逾億商機

1 : GS(14)@2010-09-08 23:07:03

2010-8-28 iM

  一條「的的骰骰」的透明小魚,看似毫不起眼,殊不知原來禾稈冚珍珠,背後埋藏了逾億元商機。城大3位「八十後」青年,去年游說該校生化系教授開放一條能夠驗毒的「基因魚」專利,再憑此發展成一盤商機無限的生意,令城市大學由校長至校授總動員廿幾人作出支援,至今吸引逾10家國際企業主動洽商投資。一條魚加上3位年輕人,20元便可驗出食物是否含有雌激素,「八十後」可真創意無限。

  以動物作食品安全檢測?是否要活生生捉一隻白老鼠入籠?這可能是很多人對動物檢測的印象。「其實除了白老鼠,很多生物如蚊子、幼魚苗,甚至青口,也是食品檢查中常用的生物,因為牠們體內蛋白質的含量及結構與人類頗相似,最重要的是牠們的養殖成本不高。」研究員陳雪平博士一邊講解何為食品檢驗,一邊示範如何利用城大專利開發的「轉基因神奇小魚」進行食品檢測。

  眼前的工具十分簡單︰一盒魚苗、一枝試管及一盒已經稀釋處理的食物,只要把魚苗放置在待檢測的食物中24小時,便會得到結果。如果食品含有雌激素,魚苗便會發出熒光綠色,而且會根據雌激素含量的濃度呈現不同程度的熒光綠。

城大教授發明變商機

  顯微鏡下的「基因魚」,透明的身軀散發着耀眼的熒光綠色,而且十分合作,乖乖的一動也不動,操作看似十分容易。「牠們當然乖巧不動,因為盒中的水份一早被我抽乾了,自然動彈不得。」陳雪平力讚這個檢驗方法,指「基因魚」除敏感度高及操作容易外,亦兼具快速及低成本的優點。

  其實這項研究成果並非來自3位「八十後」,幕後功臣是城市大學生物及化學系教授鄭淑嫻及其研究小組。早在5年前,鄭教授便引入這一尾「耐鹽鯖魚將魚」,並把人類的蛋白基因與綠色熒光蛋白基因注入魚的卵殼內,構建了眼前這一條對雌激素高度敏感,並能隨着雌激素濃度而呈現不同程度熒光綠色的人造基因魚,又名為「轉基因魚」。

  這尾本來寂寂無聞的小魚,最初只被大學研究小組用作檢測環境及食品之用,如水樣本、豆漿、奶粉及藥物等所含的化學毒素。後來獲城大2010年應屆畢業生Eric Chan、Kunal Parwani及會計學系3年級學生楊舟看中,認為是一盤可發展的生意,並希望就鄭淑嫻教授研發的「轉基因魚快速檢測技術」撰寫計劃書,參賽2009至 2010年度的「滙豐青年企業家獎」,跟來自世界各地,超過2,600多名的大專學生,一較高下,爭奪殊榮及10萬港元的獎金。

「情理」攻勢打動教授

  萬事起頭難,盡管3位「八十後」熱血青年多麼雄心壯志,認為基因魚生意大有可為,但若得不到這項專利的主人翁鄭教授點頭同意,一切亦只流於空談。故此,他們面對的首個難題,就是如何說服教授釋出專利,「對任何一個研究員而言,他們的研究成果就好像自己十月懷胎誕下的Baby一樣,他們可能一生空無研究成果,幸運的可能擁有一個至兩個成功的研究成果,所以他們一定會珍而重之,絕不會輕易交給第三者的。」

  他們首先採取「說之以理」的攻勢,發了一封電郵,附上詳盡的「戰略」,等了整整一個星期,可惜音訊全無。他們接着打出人情牌,從鄭教授身邊的好友入手,懇求與自己關係較密切,同是生物系的導師在鄭教授面前美言一番,希望「動之以情」。

  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們終在去年成功向城大申請專利並成立註冊公司,他們不但取得鄭教授的信任,同時更得到了城市大學近廿位來自不同學系的教授傾囊相授,當中包括英文系、市場學系、生物學系等待。他們的商業計劃主要是利用一種轉基因魚(Transgenic Fish)進行有關食品、藥物和化粧品等消費者產品的測試。名為「The Fish」的商業計劃書,為他們奪得「滙豐青年企業家獎」亞洲區最高榮譽大獎,成為獲此大獎的首支香港隊伍。

  獲得滙豐青年企業家獎,成為他們一枝強心針。在今年7月,Kunal和Eric以類似的商業計劃書,再次參加新加坡管理大學主辦的「李光耀環球商業計劃比賽」,與來自約40個國家逾800名大專生的比拼中,榮獲季軍。

為研究放棄高薪厚職

  兩位青年十分懂得把握良機,難得「免費」出國,在場又雲集百年難得一遇的當地政府官員及商業大亨,於是乘勝追擊,毛遂自薦,主動向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政府官員提出合作方案,對方更表示深感興趣投資,現時已進入洽商階段。到目前為止,已有逾10家國際企業與其洽商。

  「這項測試可快速及有效地確定產品是否含有毒素,相比類似的化驗,可節省測試成本達60%,而生命力強是『轉基因魚』的另一優點,牠於淡水及海水中皆可生存,可以被廣泛應用。」

  Eric一直視比賽為宣傳平台,最終目的是成立國際企業。畢業後,成績優異的他獲聘於國際航空公司當工程人員,但為了這條「發光魚」毅然放棄高薪厚職,全心經營今年4月成立的Appareo Limited。「多家大企業和跨國公司均有給我聘書,但我全部婉拒了,因為我決定創業!」Eric意志堅定。而Kunal則寧願繼續留任滙豐見習經理一職,雙綫發展。

  當初困在城大研究室的小魚,一登龍門,升價豈止百倍!本月19日,香港科技園落實跟Appareo Limited簽訂為期4年的合作計劃,提供低廉的辦公室及多項高科技設備,資助近400萬元供其購買器材,另外90萬元則作購買相關專利之用。

鎖定客群冀衝出國際

  同時,港府也會協助提供相應的科技宣傳。他們的計劃一步一步付諸實行,10月在香港成立企業總部及總研究所後,下一步是在2011年分別進駐蘇州及廈門工業園。他們鎖定的目標顧客群來頭不小,是中國政府部門,如國家安全海洋食品檢測中心及國家衞生局,並在中國不同地區成立科研聯盟。打入了中國市場後,下一步將要衝出國際,向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地進發。

  近年內地相繼流出有問題食品醜聞,食品安全檢察的確是一隻潛力股。如「聖元牌」奶粉在本月就被指雌激素含量超標,導致大批嬰兒出現性早熟現象,他們有信心這盤「驗毒」生意將大有可為。

  「我們正在研究創造一條7色彩虹魚,可以測試不同的有毒流質,如三驟氰胺、重金屬及雄激素等;同時研究一條彩虹蟲,專攻泥土檢測。」把一項比賽搬上社會商業舞台,的確是前無古人,相信在校方及政府的積極協助下,他們5年內賺逾億的目標指日可待。

城大「轉基因發光魚」檢驗過程

  1)這條經常出沒於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鹹淡交界河域的「耐鹽鯖魚將魚」一點也不挑食,只要普通小蝦就可以把牠們養得肥肥白白。

  2)成魚的體形3厘米至4厘米長,魚身呈透明,五臟六腑也清楚可見,方便觀察檢測結果。而且他們一年裏有6個月也在繁殖下一代,可見養殖成本非常低。

  3)用作檢測的基因魚,是只有兩星期大的魚苗寶寶。首先把檢測樣本作適當處理,如稀釋,再用試管把魚苗放置於樣本當中。

  4)靜候24小時,將牠放到液體食物中,讓牠暢游一番,將有關食物吸入身體裏。

  5)由於魚苗體積極細小,所以必須在顯微鏡下才可看到檢測結果。

  6)如果小魚的身體呈現綠色熒光色,則表示樣本中含有雌激素或雌激素類內分泌干擾素,而這項檢測成本只需20元。

----------------------------------

外國經驗

斑馬魚

  2007年,上海復旦大學成功培育一種可監測環境雌激素污染的「轉基因斑馬魚」。這條魚繁殖能力強、胚胎透明、生長速度快,基因編排又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達到87%,與城大的「發光魚」有異曲同工之妙。培育出特定器官會發出熒光的斑馬魚,方便研究者在活着的斑馬魚身上直接觀看器官的發育與病變。

倫敦轉基因蚊 

  吸血的雌蚊會傳染疾病,倫敦帝國學院在2005年開始研製轉基因蚊子,藉此技術減少瘧蚊數目。技術令雄性轉基因蚊子擁有熒光色睾丸,容易被識別,有助研究員將其弄至不育。再將大量不育的轉基因蚊子放到野外與普通的雌蚊交配,便能減少瘧蚊產卵量,慢慢減少瘧蚊數目。

神奇產藥小雞

  英國羅斯林研究所成功培育出一批能下「神奇雞蛋」的小雞,這種經過基因改造的小雞,DNA含人類基因,所下的蛋能用來製造治療癌症和其他疾病的藥物。小雞名為「依沙褐殼蛋雞」,其雞蛋能夠製造抗體,對治療皮膚癌和關節炎都能起到很大幫助,而且據稱具有數億英鎊的國際市場。

﹏﹏﹏﹏﹏﹏﹏﹏﹏﹏﹏﹏﹏﹏﹏﹏﹏﹏

創業Tips

利用人際網絡 有錢齊齊搵

  盡管你的生意產品完美無瑕,但如果沒有宣傳渠道,又怎會有出頭天?特別是在着重「人事」的內地經商,交遊廣闊的宣傳大使更是少不得。

  城大這3名小伙子,Eric來自廣州,Kunel是香港長大的印度裔男生,現已離隊的楊舟則來自雲南,3人利用自己在各地建立的網絡,從身邊朋友入手,以分帳形式,「不成功不收費」,讓他們代為洽談生意,成本低且效率高。為了賺取分紅,自然勞心勞力。

  「分帳的比例可以很靈活,例如朋友接了一單獨家的大客,如國家某個從不對外開放的政府部門,我們自然會支付較高的分紅。」Eric表示在內地為其「撈大客」的團隊成員,至今已有逾十人,而且很多更是毛遂自薦,主動要求合作,絕對不用質疑他們的工作熱忱。

----------------------------------

創業資金

 1.政府方面以資助及貸款形式分4年撥款約1,000萬港元(進入第二階段審核)

 2.獲投資者400萬港元(洽商階段)

 3.比賽獎金約20萬港元

 購買專利、添置器材、交際應酬、養殖魚苗、市場策劃及宣傳、城大專利(校方同意待政府落實撥款後才支付)

 總額︰1,420萬港元

﹏﹏﹏﹏﹏﹏﹏﹏﹏﹏﹏﹏﹏﹏﹏﹏﹏﹏

Eric Chan(22歲)

 曾為中國棒球青年軍;城大製造工程及工程管理學系畢業生;現為Appareo Limited的董事總經理

Kunal Parwani(22歲)

 城大市場營銷學系畢業生;現任職滙豐見習經理及Appareo Limited董事

陳雪平

 城大高級研究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678

【创酷】汪建:“基因狂人”和他的特种兵团

1 : GS(14)@2010-12-17 15:56:51

http://www.iceo.com.cn/nwfx/2010/1210/205149.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112

华大基因:应用云计算在生物科技领域

1 : GS(14)@2011-02-16 22:51:12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214/184714.html
 “华大基因的生物云(BGI CLOUD)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平台基本上已经做好了,现在是把应用往上面迁。”
  “计算和存储主要放在哪里?”
  “架构在北京,开发在深圳,数据中心在深圳和香港都有。”
  3年前,由董事长王东辉牵头的北京荣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华大基因研究院组成了200多人的项目部,正式开启了华大基因的生物云系统建设。
  华大基因成名于1999年在京启动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1% 项目”。近10年中,华大先后参与、合作或独立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抗SARS研究、炎黄一号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2007年华大基因南下深圳,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规模化的民办非企业的公益研究院,并于当年10月完成第一个亚洲人的完整基因组序列,又在2008年1月与英美科学家一起启动了“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
  尽管云计算还没有广泛在生物科技领域得到应用,但对于生物技术来说云计算实在太重要了。王东辉举例说,比如像下一代基因序列的研究,需要用到大量的计算,计算的成本甚至已经超过了化学和生物实验的成本。而未来生物研究的试剂肯定会越来越便宜,相比之下,计算的成本问题就会逐渐凸显,生物计算公司必然需要转向云计算。
  作为成名已久的“世界测序工厂”,华大为什么不自己做云计算呢?王东辉认为,大部分企业都不太可能去自建团队,因为这件事太过庞杂,必须找专业公司。“术业有专攻,真正IT水平特别高的人,大部分是在我们这样的公司。我们已经在生物、能源,电信、金融、制造等行业云领域赢得了客户的认可。”王东辉说,其实荣之联为华大所提供的解决方案,主要是一些底层的基础架构、机房、数据中心、管理等内容,让资源和业务匹配。
  “云计算深刻改变了数据中心的建设过程,以及其未来。实际上,我们在做云计算的时候,就定位成一个帮别人把云建起来的建设者角色,但不排除以后找到一个好的专业方向去做云的运营。”王东辉说,“生物市场的前景非常广阔,要知道,现在做生物研究,其中有70%-80%的工作量要靠IT来完成。”而华大基因副总裁张秀清则给出了数据支持:“依靠IT支撑,华大基因的生物云系统每运行一次可以产生20亿双末端读写和200GB的高质量数据,并可对2个人类基因组进行30倍深度覆盖率的测序。”
  荣之联云计算部华大基因项目的项目经理张瑞华表示,华大基因整个生物云计算核心分三大部分:一是基因的数据,把自己数据及从NCBI和EBI的国外数据提供给国内用户用;二个是生物专有服务,比如以卖服务的方式测试,还有是生物应用软件接入;三是提供SDK,用户用自己的程序来调用数据、服务和软件。
  王东辉说,荣之联已经在生物、能源、电信、金融、制造等行业云领域赢得了客户的认可。
  “将客户端应用统一部署和发布在一台服务器之上,并将不同的客户端进行隔离,这样既可实现应用的统一发布,有效解决目前应用客户端PC越来越多、难于管理、升级和维护等问题,同时也避免了由于操作系统、端口、软件开发等因素造成的应用冲突。这就是vLab的架构,也是生物云清晰的主线。”
  围绕生物云落地,华大目前已经建立了新一代测序、生物信息分析、转基因、动物克隆、免疫标记、动植物基因组及分子育种、疾病研究、蛋白质组学、微生物、健康等技术与平台服务。其客户遍布科研院所企业,国外的研究机构甚至政府机构有几万人同时要求做基因测序,国外客户的生意已经超过华大一半收入。
  “基因产业是一个看不到边际的产业,这个产业链可以延伸到未来各行业。”华大基因执行总裁王俊说。据统计,在生物云项目上马的3年间,华大基因的收入成几何级数增长,从4000万元迅速增加到2009年的10亿元。王东辉介绍,华大以后会推出针对个人基因测试的终端服务,甚至已经提出了类似麦当劳模式的健康管理,你可以想像一下,该业务一旦推广,其市场需要将有多么巨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0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