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軍“夕陽產業”爭第一,華為們到底在想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224/154383.shtml
導讀 : 夕陽產業PC,為什麽有這麽多智能手機廠商想要進入?
i黑馬 楊博丞 2月24日報道
PC這個已經有些沈寂的詞語,這兩天卻儼然有成為新熱詞的趨勢。
2月22日,2016年度MWC(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召開,在會上,華為發布了一款惹人眼球的筆記本電腦——MateBook,華為終端CEO余承東同時宣布,華為遲早要做筆記本市場的全球第一。
不僅是華為,小米也於去年宣布了將要進軍PC產業的動向。但就目前的形式來看,PC行業已逐漸落寞,屬於“夕陽產業”的範疇,那麽,為什麽在此時華為要進軍PC產業?
PC疲軟,二合一電腦卻在上升
華為要做筆記本電腦的消息,早在去年就已經在業界流傳。當時,很多人都覺得這是炒作,因為華為在電腦行業的基礎基本為零,毫無經驗,即便擁有雄厚的技術,想成功整合出一款具有品質的筆記本電腦,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其實,華為早在四年前就開始關註PC行業,但真正決定進入PC領域則是兩年前。“我們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包括英特爾的處理器,它能夠滿足產品的要求,所以就把行業中的技術進展,加上華為在智能硬件領域積累的能力整合起來。”華為消費者業務部家庭產品線總裁楊誌榮這樣表示。
在MWC大會上,余承東推出了MateBook。這款筆記本電腦搭載全新的Windows 10操作系統,並配備與MacBook相同配置的Core M系列處理器,這款低功耗處理器的最大好處在於它所發出的熱量極低,因此不用為其加裝散熱系統。MateBook根據系統配置不同,售價從699美元到1599美元不等,預計今年4月起,將在亞洲、歐洲、美洲等數十個國家陸續上市。
余承東在發布會後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MateBook就是要做 Windows 版本的 MacBook。Windows兼容性更好,體驗也更足。”從他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有幾層含義。
仔細看這款電腦,其實並非單純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而是筆電平板二合一的電腦產品,與微軟Surface和聯想Yoga極其相似,既能當筆記本使用,也能單獨當做平板電腦使用。
目前,在 PC 市場比較流行的兩個品類,一個是遊戲 PC,另外一個,就是 PC 平板二合一產品。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在IDC公布的2015年PC市場Q4調查數據中顯示,全球PC市場在第四季度出貨量下降了10.6%,總量為7190萬部。IDC認為,2015年PC出貨量的下降幅度是史上最大的,超過了2013年的-9.8%。其中,出貨量排名前六的PC廠商分別是聯想、惠普、戴爾、華碩和蘋果。

數據來源:IDC
通過數據我們得知,當前的PC市場的確已經出現疲軟狀態,並還在逐漸萎縮。可能有的人會說,PC市場真的會死嗎?但是對於PC來說,還存在極大的用戶群體。比如現在大部分公司內用戶辦公的主力工具仍然是PC,而這是手機和平板電腦無法替代的。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數據。在IDC 的報告中,二合一平板電腦在2015年的出貨量,卻較2014年增長了75%。在整體不景氣的PC行業中,二合一平板電腦卻逆勢增長,看來是一部分消費者將二合一電腦的產品看成了PC的替代品。這也從側面也反映出一個事實:雖然當前PC市場已經趨於飽和,但獨特產品會脫穎而出,從而帶來新的商機,“有利可圖”。
華為不是第一次和聯想爭奪市場了。在全球平板電腦市場排名中,早就能見到華為身影。據IDC的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平板電腦市場份額,蘋果公司以24%高居榜首,三星位居第二,聯想以5.4%排名第三,第四和第五位排名分別為華碩和華為。
值得註意的是,華為平板電腦在2015年Q4的出貨量同比124.6%。但處於第三位的聯想卻同比下滑13.5%。在平板電腦市場上,華為與聯想之間只隔著一個華碩。
PC業務對於聯想來說至關重要,這可是它的最後一道“護城河”,是其嘔心瀝血20多年的核心,但這次華為想要再進一步,也從中分得一杯羹。現在,華為品牌在國內市場也有著不小的號召力,存在不少忠實用戶,一旦進入PC市場之後,這些用戶難免不去購買這款產品,那麽,這將產生一群華為PC產品的“隱形群體”。
二合一電腦會成為主流嗎?
縱觀市場格局,當前,配備可拆卸式鍵盤和觸控筆的筆記本平板二合一電腦已成為PC公司的主推方向。蘋果2015年推出iPadPro,微軟旗下有推出多年的Surface系列,聯想、戴爾也均有相類似的產品。
其實,二合一這個名詞有著多種含義。你也可以說,它代表了工作娛樂二合一,也可以指代性能和便攜、更可以是耐用和美觀。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日益發展,一些用戶有著更高的需求,他們希望電腦在擁有時尚外觀的同時也具備移動便攜性,還希望能夠有強勁的性能和長時間的續航能力等等,來滿足他們日常娛樂和工作自由切換的需求,即這款產品可以在辦公時當做一臺筆記本電腦來使用,在閑暇時候也可以當做平板電腦來使用。
用戶可能需要更多的“二合一”,而這也將成為未來移動終端或消費電子品的新方向。
如今,華為作為以前並未涉足過PC業務的“新手”,選擇了與英特爾進行合作,一起殺入PC市場,從廣義來說英特爾+華為已經是二合一,即華為的硬件+英特爾的硬件(主要是CPU的供應)。
“我們整個能力體系,已經能夠支撐我們做好智能產品的體驗。在做這個產品的過程中我們自己看到,可以把手機領域積累的很多能力,尤其是技術能力,快速的複制到PC領域來。”楊誌榮說。他認為,華為在手機領域的積累足以令華為在PC市場同樣有所作為。
余承東也強調,華為PC不僅面向商務人士,還面向家庭用戶。PC對於企業商業客戶是必不可少的設備。
知名互聯網學者李易卻對華為“把手機市場的成功複制到PC領域”持不同意見,他表示:“在一個下行的市場里面是否能夠複制在上行領域的成功,這本身就是一個問句。從另一個角度講,在一個急劇下滑的市場中,你要做到第一,有什麽特別值得驕傲的地方?無論是哪家廠商,在進入到一個已經走下坡路的市場時,都可能會‘栽跟頭’。”
而無論二合一電腦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對於華為而言,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和眾多在該領域耕耘多年的對手競爭,都是件要花費精力的事情。那麽華為為什麽會選擇這一步呢?
Counterponit國際分析公司分析師閆占孟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華為做二合一電腦其實意不在於銷量,而在於智能終端間的無縫連接,只有做PC才可以更好地承載華為的消費和商業業務。而單看PC領域的競爭,目前在國內聯想的PC業務已經占比足夠多,其次是國外的一些廠商,所以華為推出PC,面臨的壓力依然很大。”
華為推PC,醉翁之意不在酒?
如果根據閆占孟的看法,華為在短時間內並不著急與聯想這些純PC廠商之爭,也並不急於將這項業務打造成一個新的業務增長點。PC業務應該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走這一步棋為的是華為今後更大的野心。
余承東在昨日的發布會上也有講到:“移動辦公產品市場仍有機會,MateBook將幫助華為補上PC的缺口,進而構築無縫智能生態,為用戶提供移動智能終端全場景體驗,同時進一步提升華為自身智能終端的全場景布局,為消費者提供多用途、連接性的移動生產力工具。”
這句話的含義其實很清楚,華為將借助MateBook填補PC上的業務缺口,從淺層意義來講華為在意的是連接,但從深遠意義來講,是為了完整的華為終端生態圈。
目前,在華為終端中,已有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可穿戴產品、移動接入產品、家庭接入產品、智能家居、OTT、車載模塊等設備,縱觀這些設備實際華為已經建起一個IOT生態圈,但中間缺少了一個能夠連接這些設備的環節,因此在智能終端業務中,PC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環。
縱觀現在電腦市場,移動端與PC端的結合,成為了各大廠商探索的主要思路。業界公認未來的PC辦公趨勢是跨平臺、跨終端、跨屏幕的,手機作為PC辦公的延伸,二者通過雲同步進行多屏互動,這就需要一條生態圈的完整性。
華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在效仿蘋果的做法。Mac用戶大多由iPhone用戶轉化而來。由於iPhone方便的雲同步服務,擁有一臺Mac成為了iPhone用戶的最佳選擇。華為也想利用這種做法,去拉動購買手機的用戶來購買matebook,利用華為雲實現無縫連接。
而對於華為這樣做硬件產品出身的廠商來說,做PC不會太難。
首先,華為擁有一整套的手機研發團隊,而且擁有自己的自主芯片產業,更有遍布全球的銷售網絡和團隊,這些資源都可以直接平移到筆記本電腦產品的生產與銷售中,發揮華為整條生態產業鏈的優勢。
另外,余承東也曾公開表示,當Windows對於ARM架構有更加出色的兼容性之後,不排除在windows平臺中使用自家的麒麟處理器。不過,這條路早在蘋果時代就已經走過,後來因種種問題,喬布斯迫不得已答應了和英特爾的合作。看來,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向,而且能否提升兼容的重點在於微軟並非華為。
余承東也在發布會中提及,華為不會輕易進入某個行業。所以,華為會選擇尋找市場差異化所帶來的突破口,並利用突破口打造帶來變革的筆記本電腦。在本次MWC大會上,華為圍繞PC端,也提出了PC3.0時代的概念。
PC 3.0時代,華為能否角逐成功?
什麽叫PC 3.0?華為提出的PC 3.0,意為與其他智能終端互聯互通,而PC 1.0和2.0時代是最早的臺式電腦計算能力和筆記本電腦+移動端協同計算能力。按這個說法來講,其實,現在蘋果已經進入了PC 3.0的互聯互通時代。
“華為的戰略和願景是圍繞工作、生活、起居、出行,全場景構建一個無縫的智能生活。”余承東表示,從生態系統角度看,華為需要進入PC領域,PC是無縫智能生活聯接的一部分。
余承東說,智能終端正逐步進入全場景體驗時代,不同的場景需要不同的設備,通過多場景協同來實現用戶無縫隙統一體驗,PC作為必不可少的生產工具依然扮演重要角色。
楊誌榮也表示,華為將打破傳統PC的行業瓶頸,為用戶提供適應“移動辦公”的無縫互聯互通對接工具。
目前,手機市場已是紅海,華為必須要開拓新業務以換取新增長點,而華為的生態圈中又缺少PC產品一環。但PC行業從長久來看,出貨量依然避免不了下跌。PC產品更新換代周期也較長,遠低於換手機的頻率。
易觀智庫分析師楊帆認為,在這個擁有成熟產業鏈的市場中,各廠商的玩法相當,近幾年銷量不太可能有大的增幅。“對於華為來說,進軍PC領域是對消費類產品布局的反映,先試試市場反響。”
看來,對於華為的願景來說,還有一段很長遠的路要走。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楊博丞,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百貨鋪”小米進軍自行車行業,將推出3000美元產品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15/154700.shtml
導讀 : 小米將打入自行車市場,預計定價為450-550美元。
i黑馬訊 3月15日消息,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手機制造商小米一直尋求成為一個不只有廉價智能手機的品牌,目前旗下產品遍及彩虹電池和類似Segway的平衡車。如今,小米則即將打入自行車市場。
小米投資的一家初創公司iRiding將於本周在中國推出定價3000美元的智能自行車。知情人士透露,這款在臺灣組裝的自行車目標鎖定熱衷自行車運動的業余和專業人士。
《華爾街日報》見到的文件顯示,這款公路自行車采用輕巧的碳化纖維材質,重量僅7公斤,配備能偵測騎乘者力道的運動傳感器和計量器,且已獲歐洲標準認證。這款自行車將在小米旗下一個電商平臺銷售,品牌名稱為QiCycle。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小米也將在未來數月內推出售價較為低廉的自有品牌電動自行車。該款電動自行車的定價預料為450-550美元。
知情人士稱,小米的電動自行車將是由電力輔助人力的混合型款式,類似歐洲的電力自行車。根據中國自行車協會旗下助力車專業委員會主任陸金龍,中國電動自行車的價位在230-600美元左右。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i黑馬,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途家公布2016年戰略,進軍鄉村旅遊民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24/154858.shtml
i黑馬訊 3月24日消息,途家於今日公布了其2016年的戰略計劃。途家創始人兼CEO羅軍表示,2016年途家將與遠大住工成立合資公司“途遠”,挖掘鄉村旅遊民宿的潛力。
在戰略發布會上羅軍表示,“途遠”是遠大住工(住宅制造工業企業)與途家兩家合作開發的鄉村旅遊度假居住產品(大多為鄉村別墅),此後將在50余個度假旅遊地區地區開展上百個項目開發,途家將提供其擅長的管家服務,遠大住工則發揮其建築優勢。
不過也有人提出疑惑:此種模式會不會過重?羅軍稱不會。
羅軍表示,“途遠”項目將向投資者開放認購(目前“途遠度假”頻道內的認購均價顯示為40-60萬左右),投資者可享有該房產的使用權。投資者不自住期間,途家可幫助進行管理,並進行運營收益分成。在發布會現場,途家當場進行了18個項目的現場認購,並宣布於今日開展百余個項目的網上認購活動。
另據遠大住工董事長張劍介紹,一套“途遠”的鄉村別墅房的建設周期並不長,遠大能夠其縮短為數天至半個月的時間。(根據網絡資料,遠大可對房屋建設進行流水線式的工業化作業)
對於農民受益的問題,羅軍表示,“農民的收益是40年後這個房子歸他,而且這個土地的租賃權,每年會付給農民(固定的)土地租賃費用。”

除此之外,羅軍還宣布了途家鉆石年卡、途立方運營平臺、個人房東全球招募計劃、品牌加盟計劃等戰略。
其中,針對房源開發的途立方運營平臺已包含了品牌入駐、管家+自營、加盟+聯盟、RBO(房東自營)/RBA(代理經營)等多個模式,其目的在於配合各類房源提供不同的分享經營模式。“目前,途家已簽約項目超過800個,儲備房源超過80萬套,正在洽談的項目超過12000個。”
在品牌加盟方面,途家目前有自營品牌斯維登,3月18日還與雅詩閣合資成立品牌“途家盛捷服務公寓”。其中羅軍宣稱,斯維登品牌已是服務式公寓品牌的第一名。
途家官方還表示,未來途家還將發展一定的增值服務,例如與上海全築推出的築途、無憂我房、小螺趣租、途禮等,並涉及裝備式住宅、智能裝修、房地產眾籌、長租公寓、伴手禮等各個領域。
但羅軍表示:“個人房東、品牌加盟和途遠產品,目前都還在起步階段,更需要我們相應團隊通過一個個戰役去拿下”。
途家已於2015年8月宣布完成了3億美元的D及D+輪融資,估值超10億美元。彼時羅軍就表示,該融資款將主要用於途家線上線下平臺及生態鏈的發展布局、提升用戶體驗的產品技術研發、品牌推廣等,而當下,途家正在進行其住宿生態鏈的布局。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i黑馬,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周傑倫正式進軍電競領域,“J戰隊”將參加LOL臺港澳區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419/155287.shtml
i黑馬訊 4月19日消息,據臺灣媒體報道,周傑倫旗下傑藝文創於4月19日(今天)召開記者會宣布正式進軍電競市場。
周傑倫電競戰隊“J戰隊”正式成立,周傑倫本人擔任隊長,並宣布將參加《英雄聯盟》臺港澳戰區“2016 Garena LMS 職業聯賽”,目標世界冠軍。據悉,傑藝文創將同步經營J實況頻道,全方位進軍臺灣電競市場。
周傑倫於去年底曾宣布將與多位前電競選手組成的傑藝文創合作打造電競戰隊,為涉足電競領域埋下種子。
此前,周傑倫以《英雄聯盟》中國代言人以及重度玩家的身份亮相LPL舞臺,展現出了不俗的實力。而後又為《英雄聯盟》創作了主題曲。業內解讀,這或將是周傑倫歌唱主業外的另一條出路。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i黑馬,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戴爾進軍VR,真價值還是玩概念?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423/155380.shtml
導讀 : 2016年哪里是什麽VR元年,明明是轉型元年好嗎?手機廠商進來了,移動芯片進來了,做電腦的也進來了,下一個,應該就是電視了吧!
歐,電飯煲,讓小米也帶著你溜一趟VR的星光大道唄。
4月22日下午,戴爾在北京舉辦了一場虛擬現實合作夥伴論壇,對外正式宣布其VR計劃。
此次的VR計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構建VR聯合實驗室,戴爾創投基金,以及宣布VR Ready計劃。
如果用三個詞來概括,就是研發、布局和賺錢。
戴爾的三大規劃
研發主要通過VR聯合實驗室完成。戴爾將聯合別的小夥伴,通過挖掘不同領域的特點,以及對VR的需求,為不同行業提供技術支持,使其能夠更快實現從概念到市場、降低開發和市場推廣成本,並使其產品更容易被客戶所接受。
這一條可以理解為,找痛點,做研發,出方案。
第二個層面——布局,通過戴爾創投基金來扶植創新性的VR公司,給錢、給設備、給資源。
另外,通過舉辦VR解決方案競賽,再一次篩選出遊戲的創業公司,免費為其提供戴爾高端工作站(即硬件解決方案)。
第三層面就是具體如何賺錢了。
VR Ready計劃主要面向VR解決方案提供商,為具體的VR解決方案提供商提供技術、端到端解決方案、服務、及渠道等。這是一個主要2B的賺錢方式。
簡而言之,你需要什麽,戴爾就給你什麽。
據知情人士稱,戴爾推出的“VR Ready”認證的各種機器配置組合已多達2萬多種,“最低應該2萬元左右就能買到。” 戴爾大中華區終端客戶解決方案事業部執行總監林浩說到。
林浩也表示,戴爾不僅在硬件上能夠為客戶進行訂制,還能從Unity、Unreal、Autodesk等軟件層面進行優化、認證和支持。
戴爾幹這事靠譜嗎?
換句話說,戴爾能從中賺到錢嗎?
隨著全球三大頂尖PC版產品——Oculus、HTC以及PS VR
的陸續出貨,其對於高端電腦的需求越來越強烈。
而根據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的統計,2016年全球使用中的電腦總數為14.3億臺,其中可支持高端VR設備的電腦不足1%。
所以,這事,從市場需求來看,絕對有得玩。
既然需求是存在的,而且容量很大,那麽戴爾是否真的有優勢幹這一票呢。
戴爾在VR領域早已有過嘗試。
此前,Oculus給出的推薦PC配置為:
Nvidia GTX 970/AMD 290級別或者更高
英特爾i5-4590或者更高
8GB以上的內存
兼容HDMI 1.3視頻輸出
2個USB 3.0端口
Windows 7 SP1或者更新版本
按市場價,要配上這樣一套設置的PC,價格大概在7000人民幣以上。由於價格比較高,容易讓人“望而卻步”,Oculus聯手宏基、戴爾以及外星人推出了“Oculus Ready”電腦,將價格穩在最低1000美元以下。
順著這股潮流,戴爾不僅推出了適合消費者的Oculus Ready電腦,而且還推出了一系列Precision工作站,加上外星人51系列電腦,形成了從移動筆記本,到商用工作站的全套面向VR的電腦。
B端用戶買賬嗎?
如今,戴爾再次宣布它的VR大動作,B端的用戶是否買賬呢?對於他們來說,戴爾幹這事,真的有價值嗎?
“絕對!戴爾的外星人系列是目前最好的遊戲筆記本,對於我們做線下VR遊戲特別重要。”終極科技劉洋告訴VR圈。
由於線下VR多人互動遊戲,需要玩家將主機背在身上,因此,對移動遊戲本依賴巨大。而戴爾此前推出的外星人系列便是最好選擇。
不過由於此前戴爾外星人並沒有針對VR進行優化,也影響到了體驗。比如,沒有專門針對VR的操作系統,適配性不夠好,重量太沈,工程設計上不夠人性化等。
“現在戴爾要針對2B方提供解決方案,很顯然還會從硬件層面進行適配,優化性能,玩家體驗當然更好了。戴爾幹這事還是很靠譜的。”劉洋說到。
不過,另一位主攻線下VR遊戲體驗的開發者對於戴爾的發力,興趣卻不大。
“戴爾的VR主機絕不會便宜!我們自己設計了一款主板,可以利用現有平臺的很多硬件資源,攢出超高性價比的VR主機,可用於背包主機,也可用於普通玩家的家用VR主機,性能已經達到臺式機GTX970的水平了。”由於還在測試階段,這位開發者並未過多對VR圈透露。
在他看來,戴爾做VR主機並非真正為了用戶,更大的原因來自傳統PC市場疲軟,趁機炒作。
而另一位從事房地產+VR的開發者對此也並不看好。
“戴爾做這個,並沒有什麽特別之處。現在所有大的PC主機的廠商都往這個方向做了,我們早就跟相關廠商對接過了。”
對於房地產+VR體驗來說,不會涉及背包主機,場景相對可控,對於戴爾目前出的這套東西,需求並不是強烈。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戴爾到底能攪動多大的局,翻多大的浪,貌似市場反應一半一半,有興奮叫嗨的,也有冷眼旁觀的。
2016年被認為是VR元年,VR君倒覺得這是一個轉型元年。手機廠商進來了,移動芯片進來了,做電腦的也進來了,下一個,應該就是電視宣布要進軍VR了吧,歐歐歐,電飯煲,讓小米也帶著你溜一趟VR的星光大道唄。

VR圈ID : VR-2014

點擊加入黑馬會VR/AR分會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VR圈,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三年進軍五個領域 聯想控股農業板塊終於賺錢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7089.html
聯想控股(03396.HK)不久前財報溝通會上,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誌攜執委會高管集體在香港亮相。
作為這次財報的亮點之一,2015年聯想控股農業與食品板塊收入為16.3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幅為7%。其凈利潤則由上年同期的凈虧損9.48億元人民幣轉為盈利1.34億元人民幣。但負責農業與食品板塊的聯想控股高級副總裁陳紹鵬卻缺席了。
柳傳誌給出的解釋是,陳紹鵬在忙一件大事。“食品行業除了水果以外,聯想控股還會有更大的布局在未來的幾個月落地。”
在此之前,聯想控股的農業食品板塊已布局水果領域的“佳沃鑫榮懋集團”、飲品領域的“豐聯集團”、“佳沃葡萄酒”、“龍冠茶葉”、“酒便利”、農業互聯網領域的“雲農場”以及在主糧領域與黑龍江北大荒集團成立合資公司。
“這是聯想控股在農業食品板塊的第五個核心業務,我們想在海鮮產業大幹一番。”陳紹鵬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揭開了謎底。
海鮮的盤算
作為國內大型投資控股公司,聯想控股農業與食品板塊再次通過海外戰略投資方式切入全新的領域——海鮮產業。
4月6日,聯想控股宣布與澳大利亞海鮮公司Kailis家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協議約定,聯想控股與Kailis家族聯合投資成立KB Food集團,Kailis家族將其持有的澳大利亞海鮮市場領導者KB SeaFoods公司,及其全資擁有的Kailis Bros公司、National Fisheries公司以及其新西蘭和亞洲業務的資產整體註入到KB Food集團,聯想控股在KB Food集團持股90%,Kailis家族持股10%。
此次投資後,陳紹鵬將擔任KB Food集團董事長,原KB Seafoods首席執行官Matthew Kailis擔任KB Food集團CEO, Kailis家族所註入業務的管理團隊將成為KB Food集團的管理團隊,公司業務模式不變。聯想控股的這次海外投資並沒有對外公布具體金額。
“我們這次準備的錢和投入的錢額度確實比較大。由於Kailis家族不是上市公司,出於協議限制,不能對外公布具體的收購金額。”陳紹鵬給出的解釋是,持股比例的分配基於雙方計算了要達成預想的目標需要多大的資本開支,“然後算下來他們的資產也只能占這麽多。”
而這一筆投資背後,是聯想控股早在2015年初就確定了進軍海鮮產業的計劃。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在確定了海鮮產業這個戰略方向之後,聯想控股還給這一次想要投資的標的進行畫像。除了業務模式先進、團隊能力出色之外,企業是否有遠大的一個追求,對中國、中國人和中國投資者的態度都納入了考察範圍。
在篩選標準確定之後,接下來是一個跨越全球多個地區的考察調研。“從北歐到西歐,除了澳洲新西蘭,拉美的一些地區都去了。到每一個地方都要登船,確實顛簸得厲害,有幾次都給我顛暈了,吐了。”在陳紹鵬看來這是與此前在陸地上考察水果產區截然不同的經歷。
即使在與這家澳大利亞老牌的海鮮家族企業簽訂合作協議之後,陳紹鵬依然需要面對一個比水果更為複雜的市場。“整個農業產業鏈條比較長,要想做好還是比較難,尤其是海鮮產業。不同的品種,從大魚類的白魚、鮭魚、金槍魚到甲殼類的、軟體類、頭足類,大類都有這麽多,標準化特別難。”
此外,盡管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海鮮當下在中國受到越來越多人青睞,但需求旺盛的中國市場至今還沒有一個在全國性有影響力的海鮮品牌,此前的“青島大蝦”等事件暴露出的海鮮價格體系混亂也是這一市場的沈屙痼疾。
“KB Food目前有三大業務,一塊是繼續做大做強澳大利亞本土業務,讓其發展得更好;第二塊是在中國市場複制KB的模式;第三是向全球其他區域擴展。”陳紹鵬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聯想控股會通過並購加速成為世界海鮮市場的領先企業。
“現在大家想吃的東西都在我們的投資計劃之中,將來大家會看到我們在海外市場的更多並購。我們對全球食品領域有比較大的企圖,而這一輪的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聯想控股希望能夠占到比較好的優勢,捕捉全世界下一輪消費升級的機會。”陳紹鵬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扭虧背後
聯想控股的財報顯示,目前公司在農業與食品領域的投資主要包括佳沃集團、豐聯集團、雲農場、酒便利。
截至2015年12月31日,聯想控股持有佳沃集團100%的股份,持有豐聯集團93.30%的股份,持有雲農場25.00%的股份,持有酒便利30.00%的股份。
作為聯想控股戰略投資業務的六大板塊之一,農業與食品板塊在2015年實現扭虧為盈。
在陳紹鵬看來,果業的發展很明顯走了一個投資圈標準的投資曲線,先期投入額度比較大,重點建立產品的基礎和能力,經過發展後很快就會越過盈虧平衡線快速增長。從配套上,物流冷鏈建設好了,品牌也開始有影響力了,銷售的通路也相應打開。
相比之下,酒業的情況在陳紹鵬看來是另外一個故事,聯想控股輸出的管理團隊有效實現了產品優化和市場擴張,對整個供應鏈進行了重構,用聯想控股最擅長的對采購、制造、存儲、銷售的把控,補足了這個行業一直以來存在的短板,進而帶來了企業財務上的健康。
對於扭虧為盈的成績單,陳紹鵬坦言有那麽一個片刻的如釋重負,從IT戰場轉戰田間地頭,“務農”四年多的陳紹鵬被外界戲稱為“藍莓先生”、“獼猴桃先生”。“現在可以叫我海鮮先生,未來,我的綽號會越來越多。”陳紹鵬戲稱道。
這是與昔日的聯想“少帥”身份相比截然不同的工作體驗。“在IT享受的快樂是顛覆性的技術、顛覆性的創新;而食品這個行業,我是越做越喜歡。”陳紹鵬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憑什麽選一個做PC出身的人去做農業呢,後來我們研究過,你說是選養殖業,還是選種水稻、種水果的專家做農業合適呢?都不合適,因為這里面除了種植以外,還有運輸、管理、銷售諸多領域,實際上是需要一個真正懂得企業運作的人來打頭才合適。” 柳傳誌解釋陳紹鵬掌管農業板塊原因時表示,他以前的業績證明了他是一個全面的領軍人物,加上他自己也非常想幹一番事業。
在此前的財報溝通會上,聯想控股總裁朱立南再度強調農業與食品是聯想控股戰略投資一直聚焦的一個領域。“當前宏觀環境的不確定性依然較大,聯想控股關註的投資領域將聚集在消費與服務升級的大趨勢,包括農業在內的一些領域,受大環境的影響程度相對較小的。農業與食品、金融服務、醫療服務、互聯網與創新消費等領域都是公司重點關註的行業。”
獵豹移動砸3.3億成立機器人公司 進軍人工智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7453.html
“在矽谷,我沒有看到過一家創業公司還在做手機,大家都已經在研究發射火箭、醫療、VR等下一代技術,但是在中國,號稱最聰明的創業者中還在不斷做手機。”
今年年初時,當談到中美創業者的差別,獵豹移動CEO傅盛曾這樣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3個多月後的4月26日,在獵豹移動全球媒體開放日活動,傅盛公布了獵豹對“未來”的布局:前期投入5000萬美元(約合3.3億人民幣)成立機器人公司,進軍人工智能領域。
傅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獵豹移動未來三年的戰略將會以工具為入口,內容為核心載體,利用大數據提升。而未來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戰略,是傅盛在思考工具的最終表現形式——人工智能。
獵豹CTO範承工表示,獵豹正在力圖把矽谷建立為北京之後的第二總部。美國研發策略以大數據為基礎,進行內容搭建,並研發更加前瞻性的工作,即人工智能。
與傳統企業先“本土化”再“全球化”的路徑不同,一直以來,獵豹移動都在“反客為主”,跳出中國市場,瞄準全球市場,力圖迅速紮根。因此在較短時間內,獵豹移動成為中國移動互聯全球化成功樣本,擁有23.41億用戶安裝量完成了全球用戶平臺的搭建。數據顯示,在6.35億的移動月活躍用戶中,78%來自海外市場。此外,通過移動廣告商業引擎的搭建,獵豹迅速成為第一家在海外大規模變現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為了繼續縱深國際國內市場,從去年第4季度,獵豹移動宣布全力以赴聚焦在內容層面,建立以工具為入口,內容為核心,大數據為高地的全新發展方向。基於全球6億用戶的優勢,傅盛表示,獵豹移動有能力與用戶建立更進一步的連接,通過對內容的核心建設,以大數據為基礎將內容直接傳遞給用戶,建立與用戶之間的直接聯系。
為了夯實大數據基礎,獵豹移動啟動雙總部的架構,將在矽谷建立獵豹的第二總部。據了解,美國研發中心在全球的研發體系中有關鍵的地位,大數據高的的建立是美國研發中心的核心業務。
獵豹新任CTO範承工表示,獵豹在矽谷的研發策略以大數據為基礎,研發更加前瞻性的工作。因為以數據為基礎的新一代的人工智能的算法已經開始沖擊一些原來不易沖擊的領域,此外還要進行內容搭建,與商業平臺的構建,根據強大的數據基礎,將廣告精準推動到受眾手中。此外,通過建立美國研發中心,獵豹移動希望構建數據生態系統,以此為平臺邀請具有前瞻性的專家加入研發隊伍,跟合作夥伴展開更近距離的技術合作。
可以說,AlphaGo的勝利讓傅盛看到了人工智能才是未來。因此,獵豹移動計劃投資5000萬美金建立機器人公司。
傅盛認為,機器人涉及全行業技術的整合,獵豹移動用有全球化的事業,有機會對全球最前沿的技術進行整合,同時獵豹移動擁有一定資金量,並且有足夠的耐心進行長效投入,真正理解用戶需求去定義產品,而不是簡單炫技,獵豹有信心找到一個折中點。此外,獵豹將以“軟硬一體”的形態進軍機器人領域,在構建平臺的同時,著重機器人領域的硬件研發。
傅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前期投入的5000萬美元將全部用於機器人的研發,並且由於機器人的市場非常廣泛,需要大量實踐,對於獵豹機器人將以何種形態面世,目前不能給出答案。
康卡斯特擬30億美元收購夢工廠 向中國市場進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7865.html
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透露,美國最大的有線電視公司康卡斯特(Comcast)擬以30億美元巨資收購美國動畫制作公司夢工廠。康卡斯特旗下已擁有電影制作公司環球影業,如果收購成功,康卡斯特將對迪士尼公司造成壓力。康卡斯特將於周三盤前公布財報,屆時或將對此傳聞做出回應。
迪士尼的電影運作模式一直是康卡斯特所羨慕的。夢工廠CEO傑弗里-卡森伯格(Jeffrey Katzenberg)希望通過擴大電視制作、特許商品以及開發娛樂實現業務多元化。迪士尼CEO鮑勃-伊格爾通過特許專營權獲得了皮克斯、盧卡斯等電影制作公司的大量動畫劇本,並通過其全球主題公園、電視網絡以及消費產品業務達到宣傳的目的。
康卡斯特也與夢工廠保持緊密合作,夢工廠曾為其提供《怪物史瑞克》、《功夫熊貓》、《馴龍高手》等動畫片的專營權,允許康卡斯特在自己的主題公園和網絡中使用。這樣的合作模式類似於康卡斯特和環球影業在《小黃人》中的合作。
這並不是夢工廠第一次傳出被收購的消息。卡森伯格尋求收購已有多年。此前孩之寶(Hasbro)曾計劃以最少2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夢工場,但該談判最終於2014年11月破裂。日本的軟銀公司(Softbank)也曾有意以34億美元收購夢工場,結果同樣不了了之。今年年初,甚至傳出過一家中國企業有意競購夢工廠,但談判也沒有繼續下去。
目前夢工廠的估值超過23億美元。過去一年,夢工廠股價上漲了4.3%。如果收購傳聞被證實,無疑將推動股價飆升。但是許多觀察家依然對其前景表示疑慮。上周,Cowen & Co分析師道格·克魯茲(Doug Creutz)降低了對夢工廠盈利預期,不看好夢工廠即將上映的2部電影。CLSA分析師瓦西里·卡拉斯約夫(Vasily Karasyov)也不看好夢工廠前景,他表示最近上映的《功夫熊貓3》全球票房不及預期。
不過,收購夢工廠將對康卡斯特擴大中國電影業務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卡森伯格非常重視夢工廠在中國的公司,位於上海的“東方夢工廠”,每個月都要來訪問一次。如果收購成功,康卡斯特有望大力推動環球影業在中國的電影業務。不過,屆時卡森伯格將被安排承擔何種職位還不清楚,夢工場發言人拒絕就此做出回應。
中國公司對於電影行業的興趣也是日漸濃厚。今年初,萬達宣布斥資35億美元收購傳奇影業,全面進軍好萊塢,正式拉開中國企業對好萊塢制片公司的收購潮序幕,這意味著中美合拍電影將變得更加便利,也令很多中美影視合拍項目紛紛側目。當時仍在積極準備《功夫熊貓》的卡森伯格就表示:“萬達是有明確商業計劃的,這是一個雄心勃勃計劃的開端。”
很顯然,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企業,都不再能無視中國電影市場的巨大增長潛力。隨著好萊塢電影中國元素的大幅增加,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漲幅超過50%。如何滿足這個全球人口最多國家觀眾的口味和需求,相信中國人一定比好萊塢更清楚。
京東進軍百花齊放的智能家居 仍不免陷入同質化競爭怪圈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2801.html
想象一下,每天回到家,窗簾電燈自動打開,門鎖瞬間扣好,音箱里傳出舒緩輕松的古典音樂。智能家居的快速發展,使得這樣愜意的現代生活離我們越來越近。

在CES亞洲展上,來自全球300多家的展商中不乏有智能設備、智能家居的代表。從智能單品再到智能平臺,再延伸至智能生態及智能解決方案,行業發展已十分迅速,產品種類和模式也極為豐富。可是,由於技術發展瓶頸等原因所限,幾乎所有的智能家居產品功能都基本定格在與其他產品開關相連、通過終端監控家庭環境、簡單語音交流等這些方向上,研發的空心化、沒有新亮點也困擾著智能設備的從業者。
智能平臺
第一財經記者在CES展現場看到,京東通過“京東微聯”,已將1900多種的電子產品連在了一起。通過提前設置好指令,京東微聯的APP可控制所有智能產品;他們另一款與科大訊飛共同研發的“叮咚”音箱,也可代替手機作為中控,窗簾、電視機、加濕器,微波爐,一切電器都可與這個音箱中控相連。提前設置後,你只要對著“叮咚”說一句“我回家啦”,它就能自動打開窗簾和電燈,而加濕器產品也能在濕度達到一定程度後自動使用。
京東這樣的平臺自己不生產電器,各個產品線則有其他公司提供。如門鎖可通過密碼、鑰匙和藍牙來開鎖,部分門鎖還能使用虹膜識別。專註於智能貓眼的Eques,將貓眼做成顯示屏,方便老人與孩子觀測。同時,顯示屏還可拍攝視頻上傳至雲端。創高安防則主要從事安全報警設備的設計與制造,可監控各類油、煙、毒氣等濃度,並在濃度過高時報警。

除了京東外,ABB公司也有i-bus智能建築控制系統,它能為客人控制房間內的所有設備,如燈光、遮陽、空調等設施,並集成了門禁和影音系統,增強了便捷性和舒適性,該系統還可以通過ipad等進行移動終端接入。
與京東、ABB這類主要安裝系統、串聯智能產品的方式不同,另一波公司則在做“智能生態”概念,並將其應用在實際產品中。
南京物聯傳感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南京物聯”)的工作人員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道:“京東的產品只有一個連接系統,我們所有的智能連網產品都是自產,在微信上就可直接操作。”
南京物聯是做智能生態系列中規模較大的一家企業,其產品涵蓋了燈泡、窗簾、油煙機等。如今公司旗下已有203種自研的智能家居電器。就連智能家居的核心中控也生產了好幾個不同版本,如智能花瓶就能作為中控,養花的同時可以檢測溫度、濕度、噪音等數據。
外資企業飛利浦也有一套智能家居方案,它可通過燈帶、網橋、便攜魔燈等形成完整的智能燈光系統。飛利浦的智能空氣凈化器也可在夜間自動關閉所有指示燈,且在此模式下降低風扇速度和噪音級別,不打擾睡眠;其自帶的濾網也有更新提示燈,會於濾網需要更換時及時提醒主人,一旦未及時更換濾網,產品將自動停止運轉,避免二次汙染。
同質化競爭嚴重
盡管智能設備、互聯概念並不少,但許多企業只能生產中控和少數幾樣產品。如威視達康、亮精靈、螢石這樣的公司,選擇使用攝像頭作為中控來控制家電,主推安全性能(即攝像頭可監控門窗是否打開,煙霧、燃氣和其他氣體是否超標),發現異常可報警並拍攝視頻上傳至手機。更多一點設置的話,產品可搭配門鎖或門窗傳感設備,一起實現智能化。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智能設備的最大問題在於產品功能和外觀差異都不大,競爭如此激烈的智能家居市場中沒有領跑者。
威視達康一位工作人員也承認:相對而言,各類公司的最大差異是產品控制終端不同罷了,性能和零部件、設計都差不多。
亮精靈市場經理劉滔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如今智能家居領域的公司很少有年銷量超過10萬臺的,人們的消費習慣也尚未形成。這可能與技術不成熟、設計單一有直接關系。不少顧客只會觀察和詢問產品,購買者寥寥。今後,當人們的消費習慣逐步形成後,智能設備才可能像智能手機一樣快速普及。
更重要的是,技術發展瓶頸是智能設備同質化嚴重的主要原因。市面上的智能設備,主要通過WiFi、ZigBee、藍牙、紅外等這幾種技術來控制電器開關。以門鎖為例,智能門鎖基本都使用ZigBee和藍牙,“現在,智能家居的主要技術就這麽幾種,而且設計都是將其他電子產品的開關放在APP上,實際上是一種偽智能。而在智能領域,未來這些設備的主動學習和分析現狀,才是最好的發展方向。” 劉滔說。
除了可選技術不多之外,智能設備大多都要插電,斷電後部分產品無法使用,即使是可放電池的部分安防產品續航時間一般也不超過6個小時。如何保持產品性能穩定,是其發展的另一問題。未來,這些設備在耗電、智能學習、性能穩定、信息傳遞等方面的技術有突破性進展後,智能家居或將打破同質化嚴重的怪圈,並快速對外普及。
華為進軍“夕陽產業”PC,到底在想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27/156113.shtml
華為進軍“夕陽產業”PC,到底在想啥?
楊博丞
華為究竟是真的進軍PC產業,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它會成功嗎?
文|楊博丞
今日,華為舉行發布會,發布國行版MateBook,配置與2月份在MWC發布的配置相同,只是售價方面有所不同。
酷睿M3+4G+128G版本售價4988元,酷睿M5+4G+128G版本售價6688元,酷睿M5+8G+256G版本售7388,酷睿M7+8G+256G版本售9688元。對比國外價格平均貴500元。
PC這個已經有些沈寂的詞語,隨著MateBook的發布卻儼然有成為新熱詞的趨勢。
2月22日,2016年度MWC(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召開,在會上,華為發布了一款惹人眼球的筆記本電腦——MateBook,華為終端CEO余承東同時宣布,華為遲早要做筆記本市場的全球第一。
不僅是華為,小米也於去年宣布了將要進軍PC產業的動向。但就目前的形式來看,PC行業已逐漸落寞,屬於“夕陽產業”的範疇,那麽,為什麽在此時華為要進軍PC產業?
PC疲軟,二合一電腦卻在上升
華為要做筆記本電腦的消息,早在去年就已經在業界流傳。當時,很多人都覺得這是炒作,因為華為在電腦行業的基礎基本為零,毫無經驗,即便擁有雄厚的技術,想成功整合出一款具有品質的筆記本電腦,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其實,華為早在四年前就開始關註PC行業,但真正決定進入PC領域則是兩年前。“我們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包括英特爾的處理器,它能夠滿足產品的要求,所以就把行業中的技術進展,加上華為在智能硬件領域積累的能力整合起來。”華為消費者業務部家庭產品線總裁楊誌榮這樣表示。

華為 MateBook 筆記本平板二合一電腦
在MWC大會上,余承東推出了MateBook。這款筆記本電腦搭載全新的Windows 10操作系統,並配備與MacBook相同配置的Core M系列處理器,這款低功耗處理器的最大好處在於它所發出的熱量極低,因此不用為其加裝散熱系統。其他方面配置為,4/8GB內存、128/256/512GB固態硬盤、搭載12寸2160×1440 IPS液晶屏、500萬像素攝像頭、雙麥克風雙喇叭加杜比音效、33.7Wh電池(續航10小時)、USB Type-C接口和智能充電,預裝Windows 10、Office 2016。
HUAWEI MateBook還支持MatePen手寫筆,類似Surface Pen,該手寫筆支持快速操作,比如打開OneNote等,並且MatePen支持2048級壓感,MatePen內置充電電池,充電1小時, 可用1個月。
在MWC的發布會後,余承東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MateBook就是要做 Windows 版本的 MacBook。Windows兼容性更好,體驗也更足。”從他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有幾層含義。
仔細看這款電腦,其實並非單純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而是筆電平板二合一的電腦產品,與微軟Surface和聯想Yoga極其相似,既能當筆記本使用,也能單獨當做平板電腦使用。
目前,在 PC 市場比較流行的兩個品類,一個是遊戲 PC,另外一個,就是 PC 平板二合一產品。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在IDC公布的2015年PC市場Q4調查數據中顯示,全球PC市場在第四季度出貨量下降了10.6%,總量為7190萬部。IDC認為,2015年PC出貨量的下降幅度是史上最大的,超過了2013年的-9.8%。其中,出貨量排名前六的PC廠商分別是聯想、惠普、戴爾、華碩和蘋果。

數據來源:IDC
通過數據我們得知,當前的PC市場的確已經出現疲軟狀態,並還在逐漸萎縮。可能有的人會說,PC市場真的會死嗎?但是對於PC來說,還存在極大的用戶群體。比如現在大部分公司內用戶辦公的主力工具仍然是PC,而這是手機和平板電腦無法替代的。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數據。在IDC 的報告中,二合一平板電腦在2015年的出貨量,卻較2014年增長了75%。在整體不景氣的PC行業中,二合一平板電腦卻逆勢增長,看來是一部分消費者將二合一電腦的產品看成了PC的替代品。這也從側面也反映出一個事實:雖然當前PC市場已經趨於飽和,但獨特產品會脫穎而出,從而帶來新的商機,“有利可圖”。
華為不是第一次和聯想爭奪市場了。在全球平板電腦市場排名中,早就能見到華為身影。據IDC的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平板電腦市場份額,蘋果公司以24%高居榜首,三星位居第二,聯想以5.4%排名第三,第四和第五位排名分別為華碩和華為。
值得註意的是,華為平板電腦在2015年Q4的出貨量同比124.6%。但處於第三位的聯想卻同比下滑13.5%。在平板電腦市場上,華為與聯想之間只隔著一個華碩。
PC業務對於聯想來說至關重要,這可是它的最後一道“護城河”,是其嘔心瀝血20多年的核心,但這次華為想要再進一步,也從中分得一杯羹。現在,華為品牌在國內市場也有著不小的號召力,存在不少忠實用戶,一旦進入PC市場之後,這些用戶難免不去購買這款產品,那麽,這將產生一群華為PC產品的“隱形群體”。
二合一電腦會成為主流嗎?
縱觀市場格局,當前,配備可拆卸式鍵盤和觸控筆的筆記本平板二合一電腦已成為PC公司的主推方向。蘋果2015年推出iPad Pro,微軟旗下有推出多年的Surface系列,聯想、戴爾也均有相類似的產品。
其實,二合一這個名詞有著多種含義。你也可以說,它代表了工作娛樂二合一,也可以指代性能和便攜、更可以是耐用和美觀。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日益發展,一些用戶有著更高的需求,他們希望電腦在擁有時尚外觀的同時也具備移動便攜性,還希望能夠有強勁的性能和長時間的續航能力等等,來滿足他們日常娛樂和工作自由切換的需求,即這款產品可以在辦公時當做一臺筆記本電腦來使用,在閑暇時候也可以當做平板電腦來使用。

CFP供圖
用戶可能需要更多的“二合一”,而這也將成為未來移動終端或消費電子品的新方向。
如今,華為作為以前並未涉足過PC業務的“新手”,選擇了與英特爾進行合作,一起殺入PC市場,從廣義來說英特爾+華為已經是二合一,即華為的硬件+英特爾的硬件(主要是CPU的供應)。
“我們整個能力體系,已經能夠支撐我們做好智能產品的體驗。在做這個產品的過程中我們自己看到,可以把手機領域積累的很多能力,尤其是技術能力,快速的複制到PC領域來。”楊誌榮說。他認為,華為在手機領域的積累足以令華為在PC市場同樣有所作為。
余承東也強調,華為PC不僅面向商務人士,還面向家庭用戶。PC對於企業商業客戶是必不可少的設備。
知名互聯網學者李易卻對華為“把手機市場的成功複制到PC領域”持不同意見,他表示,在一個下行的市場里面是否能夠複制在上行領域的成功,這本身就是一個問句。從另一個角度講,在一個急劇下滑的市場中,你要做到第一,有什麽特別值得驕傲的地方?無論是哪家廠商,在進入到一個已經走下坡路的市場時,都可能會“栽跟頭”。
而無論二合一電腦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對於華為而言,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和眾多在該領域耕耘多年的對手競爭,都是件要花費精力的事情。那麽華為為什麽會選擇這一步呢?
Counterponit國際分析公司分析師閆占孟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華為做二合一電腦其實意不在於銷量,而在於智能終端間的無縫連接,只有做PC才可以更好地承載華為的消費和商業業務。而單看PC領域的競爭,目前在國內聯想的PC業務已經占比足夠多,其次是國外的一些廠商,所以華為推出PC,面臨的壓力依然很大。”

華為 MateBook 筆記本平板二合一電腦
華為推PC,醉翁之意不在酒?
如果根據閆占孟的看法,華為在短時間內並不著急與聯想這些純PC廠商之爭,也並不急於將這項業務打造成一個新的業務增長點。PC業務應該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走這一步棋為的是華為今後更大的野心。
余承東在MWC發布會上也有講到:“移動辦公產品市場仍有機會,MateBook將幫助華為補上PC的缺口,進而構築無縫智能生態,為用戶提供移動智能終端全場景體驗,同時進一步提升華為自身智能終端的全場景布局,為消費者提供多用途、連接性的移動生產力工具。”
這句話的含義其實很清楚,華為將借助MateBook填補PC上的業務缺口,從淺層意義來講華為在意的是連接,但從深遠意義來講,是為了完整的華為終端生態圈。
目前,在華為終端中,已有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可穿戴產品、移動接入產品、家庭接入產品、智能家居、OTT、車載模塊等設備,實際華為已利用這些設備建起了一個IOT生態圈,但中間缺少了一個能夠連接這些設備的環節,因此在智能終端業務中,PC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環。

CFP供圖
縱觀現在電腦市場,移動端與PC端的結合,成為了各大廠商探索的主要思路。業界公認未來的PC辦公趨勢是跨平臺、跨終端、跨屏幕的,手機作為PC辦公的延伸,二者通過雲同步進行多屏互動,這就需要一條生態圈的完整性。
華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在效仿蘋果的做法。Mac用戶大多由iPhone用戶轉化而來。由於iPhone方便的雲同步服務,擁有一臺Mac成為了iPhone用戶的最佳選擇。華為也想利用這種做法,去拉動購買手機的用戶來購買matebook,利用華為雲實現無縫連接。
而對於華為這樣做硬件產品出身的廠商來說,做PC不會太難。
首先,華為擁有一整套的手機研發團隊,而且擁有自己的自主芯片產業,更有遍布全球的銷售網絡和團隊,這些資源都可以直接平移到筆記本電腦產品的生產與銷售中,發揮華為整條生態產業鏈的優勢。
另外,余承東也曾公開表示,當Windows對於ARM架構有更加出色的兼容性之後,不排除在windows平臺中使用自家的麒麟處理器。不過,這條路早在蘋果時代就已經走過,後來因種種問題,喬布斯迫不得已答應了和英特爾的合作。看來,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向,而且能否提升兼容的重點在於微軟並非華為。
余承東也曾在發布會中提及,華為不會輕易進入某個行業。所以,華為會選擇尋找市場差異化所帶來的突破口,並利用突破口打造帶來變革的筆記本電腦。在本次MWC大會上,華為圍繞PC端,也提出了PC 3.0時代的概念。
PC 3.0時代,華為能否角逐成功?
什麽叫PC 3.0?華為提出的PC 3.0,意為與其他智能終端互聯互通,而PC 1.0和2.0時代是最早的臺式電腦計算能力和筆記本電腦+移動端協同計算能力。按這個說法來講,其實,現在蘋果已經進入了PC 3.0的互聯互通時代。
“華為的戰略和願景是圍繞工作、生活、起居、出行,全場景構建一個無縫的智能生活。”余承東表示,從生態系統角度看,華為需要進入PC領域,PC是無縫智能生活聯接的一部分。
余承東說,智能終端正逐步進入全場景體驗時代,不同的場景需要不同的設備,通過多場景協同來實現用戶無縫隙統一體驗,PC作為必不可少的生產工具依然扮演重要角色。
楊誌榮也表示,華為將打破傳統PC的行業瓶頸,為用戶提供適應“移動辦公”的無縫互聯互通對接工具。
目前,手機市場已是紅海,華為必須要開拓新業務以換取新增長點,而華為的生態圈中又缺少PC產品一環。但PC行業從長久來看,出貨量依然避免不了下跌。PC產品更新換代周期也較長,遠低於換手機的頻率。
易觀智庫分析師楊帆認為,在這個擁有成熟產業鏈的市場中,各廠商的玩法相當,近幾年銷量不太可能有大的增幅。“對於華為來說,進軍PC領域是對消費類產品布局的反映,先試試市場反響。”
看來,對於華為的願景來說,還有一段很長遠的路要走。
[本文作者楊博丞,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華為
PC
MateBook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