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轉載]溫家寶:中央已統一思想要打破銀行壟斷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xxd.html
其實不能夠怪銀行。我國還沒有建立國民信用系統的共享平台,又如何讓銀行發展高風險業務?香港存款利率為零,但對於一些無抵押高風險業務,銀行卻收取20-30%的年利率,在中國,允許銀行這麼做麼?
反過來說,如果民間金融機構貸款利率被限制在10%左右,大家是否還有現在這樣的熱情?
中國銀行業貸款利率雖然名義沒有設置上限,但是實際操作上卻不知道為什麼有了上限。否則信用卡也不用搞這麼多花招來變樣提高利率。象香港一樣直接將信用卡利率設置在30-40%,就能夠覆蓋很多風險了。
我一直堅定地相信如果利率市場化,貸款利率也會同步提高。最起碼象應收款抵押貸款、信用狀(L/C)抵押貸款這一類高風險貸款,利率不可能也不應該在10%以下。我2003年曾經辦理過信用狀貸款,18%的年利率,還要另外加上董事個人擔保。

評論:此是福是禍,真是說不清。不是因為我全倉銀行股,就預設立場。銀行股價已經包含最壞預期,如果繼續下跌,將給與我賣出房子、繼續買入銀行股的機會。我的感覺是,在「高房價」與「銀行暴利」問題上,我們的溫總理已 與民粹站在了一邊。作為一個即將卸任總理,既缺乏對經濟問題的深刻洞察與決斷能力,又過分愛惜自己的羽毛,深怕違了民意,而採取對後人、後世有可能不負責 任的做法,將來歷史會予以檢驗與評判。再說開些,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都是有路徑依賴的,前面很長時間,作為當政者,不去積極地面對、解決問題,等問題已積 累到當下程度,自己也要退下來了,再去採取猛然措施,是一個政治家負責任的做法嗎?好在我對執政黨集體還抱有信心,對管理國家經濟的官僚體系的能力與穩定 性還有所期待,所以預期不是太糟。看來折騰是難免的,好在國家已經有些底子,我對我的祖國的未來還抱有相當的信心。

 

2012年04月03日 20:32
來源:中國廣播網

核心提示:4月1日到3 日,溫家寶赴廣西、福建等地調研,在談到融資問題時,他說:「我們銀行獲得利潤太容易了。為什麼呢?就是少數幾大家銀行處於壟斷地位,只能到它那兒貸款才 貸得來,別的地方很困難。我們現在所以解決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根本來講,還是要打破壟斷。中央已經統一了這個思想。」

中廣網北京4月3日消息(記者肖志濤張華傑)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4月1號到3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廣西欽州,福建泉 州、莆田、福州等地就經濟運行情況進行調研。溫家寶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情況總體是好的,一些主要經濟指標雖然有所回落,但仍然處在合理水平。要充分看 到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同時,也要實行靈活審慎的宏觀政策,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

溫家寶總理這次到廣西、福建考察,主要是想瞭解當前的經濟形勢。三天時間裡,他到福建七匹狼、三棵樹、福耀玻璃等三家企業瞭解情況,還深入到電子商務、廣告傳媒等小微企業瞭解情況,並與企業家召開了三次座談會。在座談會上,溫家寶說:

溫家寶:我這次來,主要目的是想瞭解一下當前經濟形勢,對你們來講,就是企業的運營狀況。我知道今年最主要的形勢就是經濟下行壓力大,再一個,企業虧損大。

福建匹克集團董事長許景南說,目前企業雖然仍處於盈利中,但內需不足,外需乏力。

許景南:目前存在著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內需卻是不足,導致庫存量的增大,還一個就是綜合成本在上升,導致出口的增長沒把它提起來。

許景南建議繼續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放鬆銀根。溫家寶說:

溫家寶:你方才提到的就是,國家要確保金融的一定流動性和貸款規模。今天我們行長也在,我們提出經濟發展中,適度適時預調微調,就包括對貨幣的調控。

來自恆安集團的許連捷同時也是一家小額貸款公司的董事長,他說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還體現在資金到位的時間與企業的需求並不匹配。

許連捷:往往生意來了,要貸款了,但是資金到不了位;當資金到位了,生意丟了。這一點是長期困擾我們中小實體企業的一個問題。

溫家寶說,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領域就是要打破壟斷,溫州試點的有些成功經驗要在全國推廣。

溫家寶:關於融資成本,其實我這裡坦率地講,我說我們銀行獲得利潤太容易了。為什麼呢?就是少數幾大 家銀行處於壟斷地位,只能到它那兒貸款才貸得來,別的地方很困難。我們現在所以解決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根本來講,還是要打破壟斷。中央已經統一了這個思 想,你也看到了在溫州進行試點。我想,溫州的試點,有些成功的,要在全國推廣,有些立即可以在全國進行。

中國龍工控股有限公司是國內工程機械行業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企業,1到2月產值和銷量同比都下降,溫家寶問公司總裁邱德波:

溫家寶:你是搞什麼機械的?

邱德波:裝載機、挖掘機、壓路機、叉車……

溫家寶:跟基本建設有聯繫。

邱德波:聯繫比較大。

溫家寶:現在我也是在想,預調微調其實當前一個重點就是當前在建續建項目一定要保證資金。

邱德波:最近有動,我已經發現了。比如說我們挖隧道的機械,已經連續半年只有十幾台的訂單,三月份一下子開始冒出七八十台,開始動了。

溫家寶:你比如說鐵路去年是7000億投資,今年下降了,還有5000億的投資,5000億的投資要到位,使在建的鐵路線路要開工啊……一次溫州事故衝擊了我們,但是我們不能不全面看待我們鐵路這些年的發展,包括高鐵的發展,給經濟社會以及群眾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

我們是不能過快地、盲目地增長,但是在中國,所謂內需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如果沒有一定的投資需求,內需也擴大不起來,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好多農民工掙不到工資了,內需從哪兒擴大?

在與企業家的座談會上,溫家寶還說:

溫家寶:處理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克服我們面臨的困難,依然是要處理好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結構調整和管好通脹預期三者之間的關係,這不是空話。儘管我們遇到困難,但是我們還是應該抱有信心:對中國的經濟抱有信心,對企業的發展抱有信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54

[轉載]我們應該謀求怎樣的收益率?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xzi.html
大家都脫不掉買入並長期持有的巴菲特教條式的帽子,認為投資回報率要超越企業長期回報率是不現實的事情,但其實這只屬於後老巴時代的產物。
老巴說芒格帶領他走向新的高度,是因為以4角買一元的投資方式已經無法滿足老巴後期管理的資金量。
大家都已經忘記了一個事實,老巴前中期的投資回報率是遠遠地高於後期的。
老巴曾經說過,如果他管理的資金量只是一百萬美元,他可以輕易地做到每年50%的回報率,請問他應該如何才能辦到?(我轉載過這篇文章)
對於散戶而言,什麼樣的投資模式才能夠取得最佳收益,從老人家這段話中應該能夠有所啟發。
他老人家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資金量已經不允許他進行最簡單的價值投資。我等散戶沒有資金的煩惱,學習中早期的老巴已經相當足夠了。我個人一直堅定地認為運用散戶的優勢,要做到每年30%左右的回報率並非什麼妙想天開的想法。

我們應該謀求怎樣的收益率?

作者:王海平

 

這幾年,遇到很多成熟的投資者,他們有著長期的投資閱歷,能真實的認識自己和現實,對投資收益率有著客觀且理性的預期,同時,也接觸了另外一些類型的「投資者」,他們中不乏有細分領域成就卓著的企業家,有在一波商業大潮中成功撈金的暴發戶,有披荊斬棘但一頭霧水的創業者,也有皓首窮經且白髮皚皚的技術派投機專家,他們對收益率有著極大的誤解,在言談舉止中無不透露出對年化20%收益率的鄙夷,動輒要求50%甚至100%的收益率赤裸裸的曝光了其無知與狂妄。

                                                                      ——緣起

我們應該謀求怎樣的收益率?這是一個非常基礎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甚至可以說,該問題的「重要性」被投資者嚴重低估。我可以確信,如果對收益率認識不清,無疑是在為自己的財富增值之路上樹立起了難以跨越的高大壁壘。

 

接下來,我將客觀的,不落成見的向大家展示真實的「收益率世界」

項目

複利(年化)

期間

年限

累計值

備註

活期存款

0.76%(中位數)

19902011

22

 

 

黃金

2.54%

18332012

179

88.64倍,找到的最早數據

8.98%

19672012

45

47.94倍,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前(1967)價格異動

2.15%

19802012

32

1.97倍,從1980年的泡沫最高點到目前的泡沫期

十年期國債票面利率

3%4%

20122022

10

50年期國債中標利率

中標利率4.3%

2009.11.27

50

財政部首次發行50年期

租售比國際警戒線

4%

意義:低於4%的租售比,表明該房產有價格泡沫

銀行理財產品

3%-5%(年化)

當年

1

銀行短期理財產品

 

 

 

 

 

 

一年期基準利率

5.4%(稅後)

19782010

32

5.37

1978年以來消費物價水平……(鏈)

CPI(消費物價)

5.8%

19782010

32

6.02

GDP平減指數

5.5%

19782010

32

5.46

 

 

 

 

 

 

美國股票市場

6.5%7%

18022001

200

597485

西格爾常數

中投公司

6.4%

20082010

3

1.22

社保基金

9.17%

20012010

10

2.12

商舖租金回報率

8%左右

上海南京東路一樓旺鋪的租金回報率約8%10%

房地產固定收益信託

9%11%(大部分)

2011

1or2

抵押貸款、固定收益類

名義GDP

15.9%

1978-2011

33

129.37

M2(廣義貨幣)

21.1%

19902011

21

55.68

 

 

 

 

 

 

北斗投資

收益目標:15%25%

小規模期20%30% (五年滾動複利)

大規模期10%20% (五年滾動複利)

 

大師姓名

管理基金或公司名稱

年複利

期間

年數

累積報酬率

備註

本傑明·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紐曼公司

20.0%

19261956

30

237.3

證券分析之父

沃倫·巴菲特

伯克希爾哈撒韋

20.3%

19652010

46

4909

可笑的是,多數溫州商人竟然看不上這個收益率

約翰·涅夫

溫莎基金

13.8%

19641995

31

55

       -

彼得·林奇

富達基金

29%

19771990

13

27.4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

塞思·卡拉曼

Baupost Group

19%

19822009

27

109.6

《安全邊際》

約翰·鄧普頓

鄧普頓成長基金

13.5%

幾十年

 《鄧普頓教你逆向投資》

安東尼·波頓

富達特殊情況基金

20.3%

19792007

28

176.8

歐洲的彼得·林奇

戴維斯(第一代)

戴維斯基金

23%

19471994

47

1.8萬倍

《戴維斯王朝》、雙擊雙殺

大衛·史文森

耶魯捐贈基金

16.1%

19852009

24

36

《機構投資者的創新之路》

詹姆斯·西蒙斯

文藝復興(大獎章)

35%

19892009

21

545.8

只對內部募資,不對外

王亞偉

華夏大盤

37.4%

20042012

7.5

10.67

業績年限較短,觀望

朱利安·羅伯遜

老虎基金

31.7%

19801998

18

2000面臨大面積贖回、清盤

投機、槓桿、沽空、高位追漲熱門網絡股

喬治·索羅斯

量子基金、配額基金

30%

19691998

29

19992000損失慘重,關閉

高槓桿、追漲熱門網絡股

量子基金(含捐贈)

20%

19692010

41

重組後改變投資策略,攤薄收益率

高利貸

溫州民間借貸

50%

45分以上的月息,大大超出大師們的記錄,能持續嗎

 

 趕緊拋棄不切實際的收益率預期吧,20%的復合收益率,甚至15%的復合收益率(實際上,想獲得這樣的複利並不容易)就足以成就你富足的人生,珍惜身體,讓時間站在你的一邊,長期持續的為你積累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35

[轉載]銀行業的指標迷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e4a1.html
原文地址:銀行業的指標迷宮作者:王大力

評:有時,銀行業指標有如迷宮,到處透出「管理」的味道,尤其是在高速增長的階段,那些光鮮指標的背後有有著各種考量。

 

 

銀行呆賬核銷步伐放緩意在撥貸比?
2012-04-06 來源:證券時報網 作者:唐曜華
 

  證券時報記者 唐曜華

  大幅減低核銷力度,是去年多家銀行提高撥貸比的做法。此舉雖然會導致賬面不良貸款相應增加,但卻有利於提高撥貸比,若今後將多餘的撥備計提附屬資本,更可 以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建設銀行首席風險官黃志凌在業績發佈會上解釋去年不良貸款總額增加的原因時就曾表示,主要是由於核銷的減少。

  多家銀行減少核銷

  事實上,去年減少核銷的並不止建行一家。已公佈的上市銀行2011年年報顯示,5家大型銀行以及華夏銀行去年核銷力度均出現下降,尤以中國銀行、建行、華夏銀行減少的幅度較大。

  近年來中行、工行等銀行不良貸款核銷的金額持續減少。2008年、2009年時工行核銷的規模均達到百億,2010年降至69.04億元,2011年進一步降至45.46億元。

  2009年中行不良貸款核銷金額達90.38億元,2010年核銷規模則降至55.17億元,去年僅核銷18.09億元。

  按照銀行呆賬核銷的處理方式,不良貸款核銷的同時沖減相應的、已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核銷不良貸款可以減少不良貸款的賬面數字,但減低核銷力度也可以將更多撥備放在表內,但易造成不良貸款餘額和撥備的「兩高」。

  從計算公式來看,除了撥備覆蓋率外,不良貸款率與撥貸比也存在正相關性。撥備覆蓋率為撥備與不良貸款的比值,不良貸款率為不良貸款與貸款總額的比值,兩值的乘積則等於撥貸比,即「撥貸比=撥備覆蓋率×不良貸款率」。

  減少核銷力度後,去年建行和中國銀行不良貸款均有所上升。建行2011年年報顯示,去年建行不良貸款餘額增加了62億元,與核銷減少60億元的幅度相當。中行去年不良貸款則增加了8.04億元。

  儘管部分銀行不良貸款餘額上升,但由於增加的金額不多,並且同時撥備進一步增加,去年上市銀行的撥備覆蓋率普遍繼續提高,其中浦發銀行和招商銀行撥備覆蓋率突破400%,浦發銀行更是接近500%,大型銀行撥備覆蓋率也均突破200%。

  提升資本充足率

  此前有消息稱,正在醞釀的監管新規,將允許將超額撥備覆蓋率超過100%以上部分所對應的資金作為超額貸款損失準備計入附屬資本。因此商業銀行通過減少核 銷的方式或是主動增加計提的方式來增加撥備,撥備的增加不僅有助於撥貸比達到2.5%的標準,而且還可以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

 

這也不難解釋去年上市銀行通過各種方式來大幅增加撥備。據Wind數據顯示,5家上市銀行去年貸款呆賬準備金同比增幅均超過30%,分別 是民生銀行、農業銀行、浦發銀行、深發展、華夏銀行。貸款呆賬準備金大增助推多家銀行撥貸比大幅提升,浦發銀行和民生銀行更是一舉突破2%,分別達到 2.19%、2.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41

[轉載]高崖水庫:巴菲特的精髓/復盤上輪牛市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y1i.html
 在李馳的博客上,看到了「sw」的留言,關於巴菲特、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的,我認為很有見地,遂整理了一下,放在這兒與大家共享。
    許多人動輒巴菲特,動輒價值投資,其實對巴菲特、價值投資又瞭解多少呢?
 

   我不是說學習巴菲特的理念有什麼問題,巴菲特確實值得學習,問題在於我們該學習巴菲特什麼。大部分人僅僅是學習了點巴菲特的皮毛,對於精髓部分根本就沒悟到,或者說曲解了巴菲特的投資理念。

   假如僅僅是把巴菲特的理念倒背如流就可以在證券市場生存,炒股票是不是太簡單了點兒?我們更重要的是學習他的心態與分析、發現、判斷能力,這個可不是容易學到的。

   巴菲特的精髓是內在價值與市場價格的比較結果,而不是大多數人所認為的長期投資。也就是說,巴菲特的精髓是「價值」投資,而不是「長期」投資。價值投資不等於長期投資,長期投資不等於價值投資。說起來很簡單的理念,就那麼給搞錯了,我只能一聲嘆息。

   巴菲特的精髓在於瞭解經濟的運行,瞭解企業的內在價值,假如你沒能力進行企業內在價值的分析,談什麼價值投資?

   巴菲特的精髓在於拒絕噪音,拒絕所謂的內幕消息。尋找未來的成長股,尋找被市場錯殺的未來的好公司,而不是市場公認的好公司,因為被市場公認的好公司就不會有好價格。

   巴菲特的精髓在於本金的重要性,所以在初始投資的時候就該慎之又慎,所以就有了「你不想持有十年的股票五分鐘也不要持有」的話題。

   巴菲特的精髓在於當投資標的物的市場價格超過了內在價值、出現了一定的泡沫以後就應該毫不猶豫的賣出,而不是繼續持有。如沒有、或者說找不到標的物,那麼就等待,等待也是一種投資方式。巴菲特的賬面上經常有著幾百個億的資金在等待機會。

   巴 菲特長期持有的那幾個股票,嚴格說是不得已,而不是巴菲特的本意。有人喋喋不休地說巴菲特長期持有的股票賺了多少多少錢,實際上根本沒去計算這些股票的複 合增長率。其實,巴菲特長期持有的幾個股票的複合增長率是低於他的全部資本的複合增長率的。它持有的90%以上的股票,不到一二年就賣了。你怎麼解釋這個 結果?

   當然,巴菲特創造的高額複合增長率裡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巴菲特的運用資金大大高於自己的本金。也就是說巴菲特的增長率是負債經營的結果,而不是全部本金的投資效益。奇怪的是關於這個運用資金與本金的關係卻沒人說起過。

   巴菲特的精髓是以長期投資的態度去選擇價值低估、在下跌之中的股票,不求買在最低,安全就好;在價格上漲、不值得長期投資以後賣出,不求賣在最高,賺錢就好。比如他最近賣出的中石油。

   巴菲特的精髓,用一句話來表達就是:因為市場是非理性的,我就利用市場的非理性,尋找價值低估的公司買進,在價值相對高估的時候賣出,然後耐心等待另一個價值低估目標的出現。

   理論是理論,實踐是實踐。我們儘可能的不要成為理論上的巨人,實踐中的侏儒。我們需要的是靈活與悟性,需要拿來主義,需要學習別人的經驗與教訓,但應該儘可能的不要拘泥於某一種理論,需要尋找一個適合於自己的操作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馳為數不多的博客首頁鏈接中有個叫高崖水庫的博客,據李馳說他是同威許多忠實客戶中的一個,甚至是相當熟悉的一個,也是朋友(成功的投資者都相似,失敗 的投資者各有各的失敗(2007-11-10 15:15:15):本次深圳之行的最大收穫是見到了深圳市同威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李馳總經理,通過交流,看到了差距,看到了希望。).他的中短線判斷回 頭看確實是對的。清明節假期把高崖水庫的博客從頭到尾大概看了一遍,確實是高人啊,復盤一下高崖水庫對上輪牛市的主要判斷:
    再次空倉(2007-10-12 15:15:15):今天將持有的股票全部賣出了。這是本人自2005年以來第二次空倉。上次空倉的時間是2007年5月23日。其後滿倉銀行股(銀行雙馬(2007-06-12 15:05:05):招商銀行,超級白馬。興業銀行,超級黑馬。一白一黑,相得益彰,逐鹿中原,笑傲江湖!)。上漲100%後減倉50%。本次空倉的理由:沒有了安全感。飯要一口口吃,錢要一把把賺。
    別再有任何幻想(2007-10-25 15:15:15):割了莊稼現出狼。今日暴跌,徹底宣佈大牛市的第一波行情已結束。應把2005年6月6日998點--2007年10月16日6124 點的上漲看作一波完整的行情。該漲的都漲了,該賺的都賺了。看看股票,哪個不是在天上,哪個不是估值高的嚇人?現在就是防禦的時候、修心養性的時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73

[轉載]摩天大樓的詛咒。。。 精靈國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10skv.html
摩天大樓的詛咒:中國經濟面臨崩潰了嗎?

      1999年,德意志銀行證券駐香港分析師安德魯·勞倫斯(AndrewLawrence)首度提出了「摩天大樓指數」即「勞倫斯魔咒」,因為他發現經濟衰退或股市蕭條往往都發生在新高樓落成的前後。這一驚人發現被稱為「百年病態關聯」:大廈建成,經濟衰退!

      也許是巧合,自從有摩天大樓以來,勞倫斯魔咒就不斷得到印證:美國紐約勝家大廈和大都會人壽大廈1907年前後落成,數百家中小銀行倒閉,金融危機隨即席 捲全美;1913年伍爾沃斯大廈落成,美國經濟出現收縮;1930年克萊斯勒大廈和1931年帝國大廈完工,其間紐約股市崩盤,一場大蕭條從美國開始席捲 全球;1973年紐約世界貿易中心、1974年芝加哥西爾斯大廈相繼摘冠,「石油危機」不期而至,美元狂跌,全球經濟再陷衰退;1997年吉隆坡雙子塔樓 取代了西爾斯大廈的最高紀錄,亞洲發生金融危機;台北101大樓2000年至2001年建成,高科技泡沫破滅,全球股市狂瀉。

      2006年2月15日雷曼兄弟在北京召開全球經濟會議時,其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約翰·盧埃林就向與會者提及「摩天大樓指數」的語言:「如果全球發生經濟危機的話,經濟危機很可能在2007年或2008年來臨。」

      盧埃林的推斷來自於,2007年和2008年分別是上海世界金融中心、香港的聯合廣場第七期以及在世貿大廈遺址上新建的自由大廈完工的日期。不幸被他言中,只不過讓他沒能想到的是,率先倒塌的是他所在的雷曼。

      天,巴克萊資本(BarCap)發佈了一份報告,報告認為中國狂熱興建建高樓的熱潮可能預示著一場經濟崩潰。據巴克萊資本的研究,過去140年裡摩天大樓狂熱潮都是經濟即將崩潰的肯定指標。

      除了上面提到的例證之外,報告中還列舉了:全球首座摩天大樓是竣工於1873年的紐約公平人壽大廈,當時剛好發生歷時5年的經濟蕭條;世界最高建築——迪拜的哈理法摩天大樓在建造時,迪拜差點兒破產。

      巴克萊資本分析師表示,通常情況下,全球最高摩天大樓群都是風糜各地的摩天大樓建造熱的產物,這反映了資本被大規模地錯誤配置,隨之而來的將是經濟調整。而中國目前修建的摩天大樓最多,規模也最大,當前全球有53%的摩天大樓都在中國興建。

      據此巴克萊判斷,中國經濟面臨崩潰的危險。

     [转载]摩天大楼的诅咒。。。

   天,筆者
在「百度」找到了2010年世界摩天大樓排行榜,76座建成、在建的摩天大樓中,中國大陸有55座,佔72%。

排名

國家

城市

名稱

高度

樓層

年份

狀態

1

阿聯酋

迪拜

Al Burj

1200

200

2010

在建

2

阿聯酋

迪拜

 迪拜塔 Arj Dubai

818

162

2010

已成

3

俄國

莫斯科

俄羅斯大廈 Russia Tower  

612

118

2011

在建

4

韓國

仁川

仁川雙塔 Incheon Towers  

610

151

2012

在建

5

美國

芝加哥

螺旋塔 Chicago Spire 

609

150

2010

在建

6

中國

天津

中國17大廈(高度還在調整)

600

+117-3

2012

在建

7

韓國

首爾

國際商務中心 

580

130

2013

在建

8

沙特阿拉伯

麥加

Araj Al Bail Towers

577

76

2009

在建

9

中國

上海

上海中心大廈(最新高度632)

580

 

2013

在建

10

美國

紐約

世貿中心自由塔 World Trade

541.3

+82-4

2012

在建

11

中國

深圳

平安國際金融中心 

450~518

 

 

在建

12

中國

台北

台北110Taipei 101

508

+101-5

2004

已成

13

中國

廈門

王朝123大廈

500

 

 

在建

14

中國

武漢

武漢國際商業中心二期 

500

 

 

在建

15

中國

重慶

江北A13大廈

500

 

 

在建

16

中國

上海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 Shanghai World  

492

+101-3

2008

已成

17

中國

香港

九龍環球貿易廣場 International CC 118 

484

 

2009

在建

18

中國

寧波

寧波雙子塔 

480

 

 

在建

19

中國

香港

聯合廣場

476

 

 

在建

20

馬來西亞

吉隆坡

佩重納斯雙子塔 Petronas Twin Towers  

451.9

88

1997

已成

21

中國

南京

紫峰大廈 Zifeng Tower  

450

89

2008

已成

22

中國

重慶

嘉陵大廈

450

 

 

在建

23

中國

重慶

太陽谷

450

 

 

在建

24

中國

武漢

武漢國際金融中心 

447

 

 

在建

25

美國

芝加哥

希爾斯大廈 Sears Tower   

442.3

+110-3

1973

已成

26

中國

深圳

蔡屋圍京基大廈

439

98

 

在建

27

中國

廣州

國際金融中心(珠江西塔)

432

103

2009

在建

28

中國

天津

富力摩根大廈

431

93

2013

在建

29

中國

武漢

武漢刀鋒大廈 

431

 

 

在建

30

中國

天津

泰達msd主塔

430

 

 

施工

31

中國

重慶

世紀之星廣場 

421

 

 

在建

32

中國

南京

南京國際金融中心 

421

 

 

在建

33

中國

上海

金茂大廈 Jinmao Tower

420.5

88

1998

已成

34

中國

蘇州

九倉超級大廈

420

 

 

在建

35

中國

瀋陽

瀋陽國際金融中心

420

89

 

在建

36

中國

大連

大連國際貿易大廈 

420

78

 

在建

37

中國

武漢

武漢商業服務中心 

420

 

 

在建

38

中國

香港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

415

88

2003

已成

39

中國

深圳

深圳國際貿易中心

400

 

 

在建

40

中國

天津

東方新世紀廣場

400

80

 

在建

41

中國

杭州

杭州西湖CBD雙子塔

400

 

 

在建

42

中國

長沙

長沙雙子塔

400

 

 

在建

43

中國

瀋陽

龍之夢太平洋中心

400

 

 

在建

44

中國

重慶

萬豪金融中心

398

 

 

在建

45

中國

瀋陽

財富城市廣場一期

398

 

 

在建

46

中國

廣州

中信廣場大廈 CITIC Plaza

391

80

1997

已成

47

中國

青島

環球金融中心

384

70

 

在建

48

中國

深圳

信興廣場地王大廈 Shun Hing Square  69

384

 

1996

已成

49

美國

紐約

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 

381

102

1931

已成

50

中國

瀋陽

東方國際廣場

380

 

 

在建

51

中國

重慶

江北A7 

378

 

 

在建

52

中國

高雄

東帝士85國際廣場

378

85

 

在建

53

中國

重慶

萬豪國際金融中心

377

77

 

在建

54

中國

大連

大連潮流中心 

376

 

 

在建

55

中國

香港

中環廣場 Central Plaza

374

78

1992

已成

56

中國

天津

小白樓聯合廣場

370

73

 

在建

57

中國

香港

中銀大廈 Bank of China Tower

367

72

1990

已成

58

美國

紐約

美國銀行大廈 Bank of America Tower   

366

54 

2009

已成

59

中國

瀋陽

東北世貿廣場 

365

 

 

在建

60

阿聯酋

迪拜

阿爾瑪斯鑽石大樓 Almas Tower 

360

74

2008

已成

61

中國

青島

新二療大廈

360

62

 

在建

62

中國

天津

中鋼國際廣場

358

 

 

在建

63

中國

大連

國貿中心

358

 

 

在建

64

中國

天津

泰達CBD中心大廈主塔

356

80

 

在建

65

中國

深圳

賽格廣場 Seg Plaza

355.8

72

1999

已成

66

阿聯酋

迪拜

阿聯酋辦公大廈Emirates Office Tower  

355

54 

2000

已成

67

中國

瀋陽

先鋒國際大廈

350

88

 

在建

68

中國

無錫

北站CBD雙子塔

350

 

 

在建

69

中國

天津

南站中糧中心

350

 

 

在建

70

中國

天津

南站九龍中心

340

 

 

在建

71

美國

芝加哥

約翰-漢考克大廈(附高457)

344

 

1969

建成

72

中國

天津

津塔

336.9

75+4

2011

在建

73

中國

天津

嘉裡中心 

333

74

2013

在建

74

朝鮮

平壤

柳京飯店

330米

105層

 

 

75

中國

天津

高銀中心雙子塔A,B 

320

 

2013

在建

76

中國

天津

中國航空航天大廈 

320

2012

 

施工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筆者查閱了造一座350米左右的摩天大樓大約需要幾十億至上百億元,按每座50億元計算,建55座總共要花近3千億元,這還不包括高度在200~320米之間的,還有那些還在籌劃建設的,連華西村都要建摩天大樓,可想而知,中國人對其多麼迷戀。

      這就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本質,也是近些年政府依賴固定資產投資拉動GDP增長的結果,這就是「中國模式」創造的中國奇蹟!花著國家的錢,地方和部門好大喜功、為公為私、見利妄為,就像國家三令五申嚴禁建高爾夫球場下,依然全國遍地開花。

      一邊,有1.3億的人口需要救濟,還有很多百姓買不起房,還有很多貧困地區的孩子在破爛不堪的教室裡學習、像沙丁魚實地被塞進車裡上學、吃不到營養可口的飯菜,而另一邊,經濟開發區、經濟特區、CBD中的摩天大樓鱗次櫛比。這些無疑是對中國莫大的諷刺!

      中國建了這麼多的摩天大廈,能否逃脫摩天大樓的勞倫斯魔咒?中國經濟能否如巴克萊報告所講的——面臨崩潰?

      巴克萊資本的技術官僚們可能要犯錯誤了,因為他們不瞭解中國的實情,政府依靠政治和經濟的「壟斷」優勢,絕不可能讓經濟崩潰這種事情在中國發生。

      過,即使崩潰不會發生,中國經濟陷入困境已經是必然的趨勢了,這也許就是重蹈摩天大樓的勞倫斯魔咒的開始。

 

     摩天大樓是城市、甚至國家的榮耀,是偉大的藝術品。不過,在經濟學家看來,摩天大樓歸根到底是一件經濟性物品,是經濟、尤其是金融的力量推動著摩天大樓平 地崛起。因此,從某種程度上,摩天大樓可以被視為一個經濟指標。民眾和政客也經常將摩天大樓視為一項經濟指標,視為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的標誌。不過,與常 人的這種看法相反,經驗事實表明:摩天大樓往往預示著經濟衰退即將到來。「高樓建成之日,即是市場衰退之時」,這是德意志銀行的證券分析師安德魯•勞倫斯 於1999年發表的判言。2006年2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在北京召開全球經濟會議,其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盧埃林向我國客戶提及「摩天大樓指數」的預言: 「如果全球有發生經濟危機的可能性,那很可能會在2007年或2008年。」

 

    每一幢摩天大樓的崛起,都是令人興奮的,尤其是如果拿到世界第一高樓的記錄,所在的城市和國家似乎都有一種榮譽感。但是,不幸的是,世界第一高樓崛起之時,往往就是經濟衰退開始之日。20世紀初以來,全球共出現了四輪摩天大樓熱,而每一次,都伴隨著經濟衰退或金融動盪。

 

[转载]摩天大楼的诅咒。。。

全球第一高樓與經濟危機

竣工時間  名稱            地址        高度(英呎)  層數   經濟危機

1908      勝家大廈        紐約        612            47   1907年的恐慌

1909      大都會人壽      紐約        700            50   1907年的恐慌

1913      Woolworth       紐約        792            57

1929      華爾街40號     紐約        927            71    大蕭條

1930      克萊斯勒        紐約        1046           77    大蕭條

1931      帝國大廈        紐約        1250           102   大蕭條

1972/73   世貿中心        紐約        1368          110   70年代的滯脹

1974      西爾斯大廈     芝加哥      1450           110   70年代的滯脹

1997     馬來西亞石油雙塔 吉隆坡     1483(452米)  88   東南亞危機

2007    浦東環球金融中心   上海       480(米)     101  中國危機  

 

    第一輪真正的摩天大樓熱是1904年至1909年。1908年,47層高的勝家大廈建成,一年後,它就被50層高的大都會人壽大樓超過。而就在1907 年,由於農業收成的季節性因素及貨幣、信貸的週期性因素湊到一起,又由於一家受全國銀行系統管制的銀行拒絕向一家未接受管制的信託機構結清資金,導致金融恐慌,其結果是銀行擠提,引發美國經濟史上最劇烈的一次經濟萎縮。

 

    接下來是大蕭條期間出現的第二次摩天大樓熱。20年代,股票市場一片紅火,而商用和民用住房建設市場也高度繁榮,這期間,有關公司陸 續宣佈興建三座刷新紀錄的摩天大樓,在大蕭條爆發後,這些大樓相繼落成,即華爾街40號大樓(1929)、克萊斯勒大廈(1930年)和著名的帝國大廈 (1931年)。

 

    第三輪摩天大樓熱出現在70年代初。在經歷了60年代強勁而持續的經濟繁榮,1970年的經濟衰退標誌著長達十幾年的滯脹期到來。而 就在金本位制將被廢除、佈雷頓森林體系將要解體之時,紐約和芝加哥的建築工人正在緊張地興建若干世界最高大樓。經濟危機開始了,凱恩斯主義不靈了,而這些 大樓也落成了:1972年,世界第一高樓紐約世界貿易中心(417米)完工。1973年,它讓位給芝加哥的西爾斯大廈(443米)。

 

    然後就是東亞摩天大樓熱了。整個80和90年代,亞洲經濟高速增長,出現了東亞奇蹟。這個奇蹟的高潮就是1997年,馬來西亞吉隆坡馬來西亞石油公司雙塔 (452米)的竣工,它第一次為東亞奪得了全球最高建築的桂冠。然而,很快,馬來西亞股市暴跌,貨幣急劇貶值,社會動盪蔓延。亞洲金融危機爆發。

 

定義:

一九九九年,德意志銀行證券駐香港分析師安德魯.勞倫斯(Andrew Lawrence)首度提出「摩天大樓指數」(Skyscraper Index)的概念,因為他發現到經濟衰退或股市蕭條往往都發生在新高樓落成的前後。寬鬆的政府政策及對經濟樂觀的態度,經常會鼓勵大型工程的興建。然 而,當過度投資與投機心理而起的泡沫即將危及經濟時,政策也會轉為緊縮以因應危機,使得摩天大樓的完工成為政策與經濟轉變的先聲。這一驚人發現被稱為「百 年病態關聯」:大廈建成,經濟衰退。故此,「摩天大樓指數」也被稱為「勞倫斯魔咒」。

思考:

縱觀一個世紀,促使世界最高建築物興建的並非建築設計或科技進步,而是大量資金突然湧入。興建高樓大廈的理性目的,是用盡地積比率,把空間使用率和租金收益「最大化」。然而,發展商往往是在信貸成本低廉、舉債易如反掌的時候,利用他人的錢來實現這個夢想。

過度投資與金融投機通常是經濟危機的起因,正是這些事前的「繁榮」造成了事後的衰退。

雷曼兄弟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盧埃林曾在2006年分析過指數論:一般情況下,政府寬鬆的貨幣政策往往會鼓勵一些大型項目的產生。而在項目完工之前,通常政策就已經開始緊縮,因此破紀錄的摩天大樓工程往往能夠用來預測經濟危機的發生。

風水學上,摩天大樓屬於「孤峰獨傲」的風水,往往都不符合「四靈訣」的要求。左右沒有貴人扶持,後無靠山。只有朱雀明堂。造成地氣財運不穩,乃大大不吉利的格局。

摩天大樓-歷史現象:

歷史上例子: 美國「紐約勝家大廈」和「大都會人壽大廈」1908年前後落成,接著金融危機席捲全美,數百家中小銀行倒閉;1913年「伍爾沃斯大廈」落成,美經濟出現 收縮;1930年「克萊斯勒大廈」和1931年「帝國大廈」完工,紐約股市崩盤,碰上當時美國與全球經濟大蕭條時期;1973年紐約「世界貿易中心」、 1974年芝加哥「西爾斯大廈」相繼落成後,卻發生石油危機;1997年吉隆坡「雙子塔樓」成為世界最高建築之際,同樣也發生了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 8月底,位於上海金融城小陸家嘴內的摩天大樓落成後,正式取代了它的鄰居,原世界第三、中國第一的高樓金茂大廈,成為新地標,其主體高度也超過了台北 101大廈,成為新的世界第一,中國現在萎靡的股市是否應驗了這一魔咒?2010年1月4日,耗資41億美元的全球第一高樓迪拜塔落成。迪拜塔將使得迪拜 以全球地標性建築所在地的身份繼續贏得世界關注,但迪拜的房產價格將繼去年重挫50%後再跌去30%。

 

意義:

   現實上,「摩天大樓指數」並不合適作為最終決議計劃的根據,它的意義,更多地在於為投資者供應了一種失常規的思想方法,為世人敲響了警鐘,使人們可以更理 性地進行投資。  在「摩天大樓指數」的啟迪下,人們可以發現更多合適作為判別經濟週期和將來運轉偏向的根據的目標。如,證券新增開戶數、新增貨幣供給量 等,這些可以經過媒體直接取得的數據,也可以輔佐投資者進行決議計劃,具有必然的指點效果。

摩天大樓與經濟危機的關聯的原因

首先,人性使然。人性當中有盲目自信的一面。具體體現在對客觀事物認識不足,偏執於 對事物的主觀看法上。其次,利益推動。在商業行為中,逐利是前提條件。在經濟繁榮之前,通常有一個低利率的過程,這也是經濟向繁榮週期轉化的一個先決條 件。而在經濟繁榮的過程中,利率相對於人們對於未來收益的預期來說,一直都是低的。所以,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利益傳導途徑。經濟的繁榮和相對較低的利率,對 土地價值和資本成本有著直接的影響。在土地價格、企業需求和資金支撐三個因素所構成的利益鏈的作用下,可以刷新世界紀錄的摩天大樓計劃,就應運而生。

 

目前在建的大廈:

倫敦正在建造歐洲最高的摩天大樓夏德大廈,完工後的高度將有310米。

深圳第一高樓;深圳平安總部大樓 646米,共115層。

「平安國際金融中心」是「中國平安」的總部大樓,該大樓的功能是用於辦公和商業。 「平安國際金融中心」位於深圳市中心區1號地塊,即福華路和益田路交匯處西南角,「平安國際金融中心」設計高度為塔頂646米,屋面588米,該中心將成 為深圳市標誌性建築物。「平安國際金融中心」共115層,1~8層為裙房,用作商業,8~115層是辦公區。本工程於2009年上半年動工,工期4~5 年,計劃2014年12月底竣工.

 

上海中心大廈位於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內,設計總高度達到632米。目前,上海中心大廈正在以每7天一層的速度長高。項目將於2015年建成。

 

中國在建摩天大樓總數已過200座 5年後將達800座

未來3年的中國,平均每5天就有一座摩天大樓封頂,照此速度,5年後中國將擁有800座摩天高樓,相當於美國今天的四倍。

                                            -------文字摘自 葉麗筠 的博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80

[轉載]丁偉:招行零售銀行佈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14290102dyhm.html
這篇文章有兩點值得注意:
1:招行強調不能對客戶下手太狠,要關注長期潛力。我在與銀行業人士的交流中,也注意到這點確實很重要。
2:招行通過產品鎖定存款,特別是活期存款,而不是靠價格戰,這在利率市場化的未來非常重要,這也是優秀銀行普遍採用的方法,在博文《2011年銀行業年報橫向分析》上篇中我重點強調了這點。
總體上看,股份制銀行中,招行二次轉型接近完成,民生一次轉型接近完成,準備進入二次轉型的前期準備,其它銀行還看不到轉型。
 整個零售銀行的理念必須強調與客戶的接觸,光有網上銀行還不行,必須維持相當的網點接觸面。與客戶有接觸之後,還必須把他們送回家、送上網,以最小的成本實現最大化的收益。

  在目前的CPI趨勢下,中國作為儲蓄大國的狀況未來一定會改變。隨著實際負利率狀況的延續,存款流向理財產品的趨勢不會改變。

  「當初選我去管零售銀行,馬蔚華行長開了個玩笑,說你是江浙人,會算賬。選你去管零售銀行就是要給招行把錢賺回來。」招商銀行副行長丁偉操著頗為濃重的杭州口音普通話,一板一眼地給記者開起了玩笑。

  自2009年以來,招行零售業務利潤貢獻度佔比以每年增加10個百分點的速度猛增。截至2011年 底,零售業務已經貢獻了招行40%的營業收入,並直接貢獻了30.9%的淨利潤。這個數據在利率市場化尚未放開,多數銀行仍然能夠靠息差掙傻錢的中國市 場,顯得尤為難得。而究其原因,招行在2009年喊出的「二次轉型」大戰略中,重點就是如何通過更為精細化的管理既確保必需的業務增長規模,又要將運營成 本壓到最低。

  這個轉型要求,在人口基數比美國市場大7倍的中國並非易事。丁偉非常推崇富國銀行那種「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的零售銀行網點覆蓋率,但以招行現有的網點覆蓋率,且中國經濟整體仍然處於快速上升週期的情況下,怎樣平衡擴張和成本控制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

  丁偉開出的解決方案很有中國特色沒有足夠的物理渠道,就通過網絡渠道覆蓋;新增網點成本高,就把重點搬上二樓,把一樓全部改造成電子銀行 ;網絡渠道營銷困難,就加大對網點客戶流的甄別和培訓,將他們送回家既有效分流了物理網點的業務壓力,又最大化地利用網絡渠道。

  「我們一直強調兩個」凡是「凡是電子化能夠解決的業務,決不用人工和遠程銀行解決;凡是能用遠程銀行解決的,絕不用人工和物理櫃檯解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零售銀行的成本最小和效益最大化。」丁偉反覆強調。

  把客戶送回家送上網

  依靠鋪開物理網點的方式有必要,但成本太高,只有與網上銀行等非物理渠道同步進行才能解決問題,並降低成本。

  證券時報記者:從目前國內零售銀行的現狀看,基本都存在成本高的問題。比如招行去年零售的成本收入比雖然從60%多降至50%多,但比全行整體的成本和公司條線成本均高了不止一個等級。出現這樣格局的原因是什麼?未來零售銀行合理的成本策略應是怎樣?

  丁偉:如果單純從營業收入角度來衡量,招行的零售收入佔到全行總收入的40%。目前招行每掙的100塊錢裡面,60塊錢是批發業務賺進來的,40塊錢 是零售賺的。但從淨利潤貢獻度的角度去看,招行零售業務的利潤貢獻度是30%左右,去年的準確數字是30.9%。這也就是說,零售每賺40塊錢,另外還有 10塊錢的成本要攤掉,結果只貢獻30塊錢左右的利潤。

  從過去三年的勢頭看,招行的零售銀行利潤貢獻度佔比每年都維持10個百分點左右的增幅。2009年零售只有10%左右的貢獻度;2010年到20%多;去年就到了30%。

  為什麼零售銀行的成本高?因為網點的成本絕大部分都攤到了零售業務上。我們現在一個營業網點的平均規模在1200平方米,租金有70%~80%的成本 攤在了零售上面,這直接降低了零售銀行的利潤貢獻度。更重要的是,傳統上一樓基本都要攤給零售,而這往往是整個網點成本中佔比最大的部分,另外零售業務在 全行的人力成本裡佔比也最大。招行目前有5萬多員工,將近3萬在零售。我們前幾年提出二次轉型,就要求控制人力成本。但人力成本的控制也很難,這是一個剛 性需求。網絡的鋪開也是一個剛性成本,每年10%的網點增長速度,因此大部分成本也要攤在零售業務上。

  為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招行的零售利潤貢獻度還在不斷上升呢?這也和二次轉型有關,就是力推精細化管理,推動「流程銀行」,以此降低成本。我們改造了一些網點的佈局,稱之為「新概念銀行」,比如廣州的荔灣支行。這個支行裡一樓只有100平方米,而將二樓的面積做大。我們做過測算,平均來看二樓的租金成本是一樓店面租金成本的30%。這種改造之後,客戶反而歡迎,因為二樓環境舒適,而且更加隱蔽和安全。對銀行來說,大大節省了租金。

  我們在一樓店面採取全部電子化策略,以作為客戶篩選和接觸的界面。客戶一進去,我們的服務員工就上去詢問需要辦什麼業務,只要能在自動取款機 (ATM)和電子銀行上解決的,全部在一樓解決。在這些網店裡,一樓的ATM設備每天使用頻次超過400筆,而全行的平均值只有116筆。自助設備的使用 率大幅提高,意味著人力成本大幅下降。另外,客戶進來一樓以後如果不會用網上銀行專業版,我們的服務人員馬上進行培訓,教會客戶使用。如此一來,客戶後續 的大部分業務就不需要再到網點來辦理,直接能在網上銀行解決。

  招行未來新設的網點,將主要推行這一模式。我們的做法不像一些外資銀行,他們往往在一輪規模擴張之後把網點、人員都停下來,再來提高效率。招行目前的規模跟整個中國市場相比,還需維持相當的網點擴張速度我考察過富國銀行,他們網點佈局非常密集,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整個零售銀行的理念非常強調與客戶的「接觸」。特別是對於很多新客戶,光有網上銀行還不行,還必須維持相當的網點接觸面。如果缺乏這一接觸頻度,光靠網上銀行來發展是很難的,需要考慮網絡安全問題,畢竟客戶很難防範網絡詐騙。

  但是,經過內部流程改造後,我們在網點接觸到的客戶,會把他們送回網上去。我們很多網點強烈要求擴大規模,要求搬遷,但總行不同意。依靠鋪開物理網點的方式有必要,但成本太高,只有與網上銀行等非物理渠道同步進行才能解決問題,並降低成本

  房貸業務佔比必定下降

  我們一直以來的策略是不把雞蛋完全放在一個籃子裡,房貸、經營貸和消費類貸款都會佔到一定比例。

  衡量一個業務是否值得作為戰略業務的重點,並不能光看當期收益,還要看這項業務在市場上能夠贏得多少客戶。

  證券時報記者:零售業務的一大優勢是節約資本。但現有的資本管理辦法唯一的差異化只在個人房貸和部分經營性貸款方面,導致零售的競爭重點集中在房貸,未來這種格局是否有可能改善?如何看待內評法可能對資本節約帶來的貢獻?

  丁偉:零售業務本身確實比較節約資本。一個是房貸,現在按照監管規定佔50%的風險權重,未來按照內評法可能還會更低。但房貸業務的缺點也很明顯,就 是市場競爭很充分,收益波動比較大,比如出現了利率打7折等情況,這都是很現實的問題。另外,從客戶的角度看,房貸也是一個標準化的產品,首套房和二套房 各家銀行開出的條件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很容易進行橫向比較。這樣一來,銀行的收益就很難拉上去,很難實現差異化定價。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把所有的資產都集中在房貸上,整體的收益是向下的。但房貸也有自己的優勢,就是運營成本很低,操作一次以後,十多年就不用管了,後續沒有成本。像其他零售貸款,比如生意貸,每年都要評估一次客戶資質,重新審批一次貸款,這個運營成本就比較大。

  我們認為,零售銀行的資產佈局必須綜合考慮整體的經濟形勢、經濟週期的波動和銀行本身的風險偏好等因素,要形成一個比較好的平衡。我們一直以來的策略是不把雞蛋完全放在一個籃子裡,房貸、經營貸和消費類貸款都會佔到一定比例。

  證券時報記者:我們也注意到,前幾年房貸佔各家銀行零售資產的比例都在80%~90%以上,如今正逐步下降,未來招行這個比例將維持在怎樣的水平?

  丁偉:的確,現在各家銀行都意識到房貸一支獨大帶來的問題。我們最初設想的比例是「四三三」40%的房貸、30%的經營貸和30%的消費貸。但說實話 這個比例更多只是停留在設想階段,在實際操作中很難精確做到。為什麼?因為市場情況一直在變化,比如像今年的房貸市場一樣,幾乎沒有交易量,想做房貸也做 不了那麼多。在整個經濟週期的不同時點有不同的情況,比如經濟繁榮時期和蕭條時期經營貸的需求就是不一樣的。

  現在我們的結構是5500億的零售資產中,3000多億是房貸,680億是消費貸,890億是經營貸,70個億是汽車貸,還有700億是信用卡的貸款。現在房貸的佔比在60%左右,未來這個佔比還會繼續往下壓一點。

  有不少分析師對我們現有的資產佈局和策略提出質疑,說做零售不賺錢,拉低了平均的資產收益率。但我的觀點是,衡量一個業務是否值得作為戰略業務的重 點,並不能光看當期收益,還要看這項業務在市場上能夠贏得多少客戶。贏得客戶之後,還要得到客戶的認可,並綜合考慮這個市場未來的發展空間。在這方面,我 們的一個基本認識是,未來中國零售銀行市場有巨大的潛力。其次,今天的佈局不賺錢,是否意味著未來不賺錢,這值得思考。

  中國的銀行市場未來將面臨三大挑戰。首先是資本監管要求會提高。在這種情況下,發展零售業務肯定有利;其次是利率市場化。實現利率市場化之後,給零售 業務帶來的影響肯定比批發業務小;最後就是融資脫媒。融資脫媒主要是大企業脫媒,小微企業是離不開銀行融資服務的。所以在這三大趨勢之下,發展零售銀行未來一定有利。從國外經驗看,比如美國的富國銀行,他們完整地經歷了這個變化,所以現在零售業務在總收入中的佔比非常高,這是提前佈局的結果。

  招行目前的特點是,在特定的客戶領域內樹立了非常好的品牌認可度和品牌形象,我們的做法也是以客戶為中心。這意味著什麼?就是一個客戶拿過來不能一刀宰盡,一些同行這樣做讓當期收益有很大增長,但喪失了長遠的增長潛力。所以招行一直在平衡投入和產出,平衡當期和遠期的關係,當期過大的投入的確會拉低資產收益率,我們會對這進行控制;如果完全不投入,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就沒有你的位置。

  從國際經驗看,很多同行的中間業務收入,也就是零售貢獻的利潤,佔到35%~45%,但在中國該比例只有20%。這個數據看起來差距很大,但其實不是 同質化的比較。為什麼?因為國內的利差非常高,造成息差收入佔比非常高。如果未來利率市場化之後,息差收入降下來,零售業務的利潤貢獻度立刻會上去。我 2009年到韓國考察,他們很多銀行批發業務全部虧損,全靠零售業務賺錢;在台灣地區,比如中華信託的批發業務也出現虧損,零售業務的利潤貢獻度佔到 60%以上。

  財富管理和零售存款

  目前的策略是,通過財富管理和儲蓄存款結合起來,通過二者聯動來沉澱存款。客戶購買的理財產品一到期,這些資金就成為儲蓄存款;在賬上等一兩天,又有新的產品推出,資金又能馬上進入理財產品之中。

  證券時報記者:從招行零售負債的發展來看,最早是通過一卡通來沉澱存款。現在支付渠道有許多變革,那麼零售負債未來將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

  丁偉:現在的負債業務跟傳統的負債業務相比,已有很大改變,抓存款變得越來越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在目前這樣的趨勢下,中國作為儲蓄大國的狀 況未來一定會改變,沒有哪個國家會像中國這樣有如此高的儲蓄率。現在全國大約有70萬億的儲蓄存款,老百姓都舍不得用,都放在銀行裡。隨著實際負利率狀況 的延續,這些存款向理財產品流動的趨勢不會變。

  招行最早是通過一卡通吸引了大量年輕客戶,也沉澱了相當比例的活期存款。但現在客戶都不會保有活期存款,有一點錢都趕緊買理財產品,因為後者收益率相對要高一些。在這種情況下,活期利率的吸引力大大下降,這給銀行負債業務帶來很大壓力。如果還是按傳統的思路去拉存款,將無法適應目前市場的變化趨勢

  我們目前的策略是,通過財富管理和儲蓄存款結合起來,通過二者聯動來沉澱存款。打個比方,理財產品就像公共汽車,儲蓄客戶就是排隊等公共汽車的乘客。 因為理財產品提供了便利的理財服務,所以會吸引更多的儲蓄客戶來到招行成為我們的客戶。只要買了理財產品,一旦產品到期,這些資金就會體現為招行的存款。 所以我們現在就在尋求其中的平衡點,不斷開發更多更好的理財產品,相當於增開更多的公共汽車,以此來吸引更多排隊等待上車的儲蓄客戶,只有這樣才能在目前 的市場情況下促進負債業務的增長。產品一到期,這些資金就成為儲蓄存款;在賬上等一兩天,又有新的產品推出,資金又能馬上進入理財產品之中

  這樣經過兩三年的循環,就會形成一大批穩定的理財客戶群體,也就沉澱下來一大批活期存款。其他很多銀行的做法可能是專把產品的到期日設置到月末,造成存款月末和季末的大幅度波動,而我們現在已經做到每天都有產品到期,每天都有新產品發售,客戶的資金有計劃地在存款賬戶和理財賬戶之間循環,日均存款規模就能維持很高的穩定性。

  這樣還有一個好處,我們去年的報表顯示,雖然存款規模同比沒有增長,但財富管理業務的收入卻大幅增長。這說明,我們的這個策略帶來了很大規模的現金流入,客戶資金從其他銀行源源不斷地流入招行。另外,我們內部的考核重點還非常看重客戶資金進來之後,是否能夠持續在招行體系內部繼續循環下去,比如購買理財產品、保險產品等等。

  這個策略將是招行開展負債業務的重中之重。我們會繼續開發大量的理財產品,並且重點研究客戶的滿意度,提高產品收益率的市場競爭力。

  證券時報記者:當前零售業務的另一個重點是跨境財富管理業務,我注意到永隆銀行的財富管理中心,重點落在個人業務並兼顧公司業務,與其他大行重點落在公司業務的策略有所不同。這個定位,除了主要考慮招行的客戶資源外,在其他方面有沒有更多考慮?

  丁偉:這個狀況主要考慮招行現有客戶的需要。西方的私人銀行客戶的資產可能是幾代人積累下來的,目前這一代客戶本身可能不從事具體的產業,只是打理資 產顧不過來所以需要私人銀行的服務。但在中國,我們的私人銀行客戶主要是企業家,所以我們的服務重點除了替他配置個人資產外,還需要為他的企業提供全方位 的經營服務。這也是一個聯動策略,通過服務客戶的企業,讓客戶更加相信招行,它本質上還是一個純粹的零售銀行平台。

  這個做法跟其他同行在香港的平台的確不太一樣,因為招行現有客戶以零售客戶為主。目前我們在永隆銀行成立了20多人的私人銀行團隊,總的負責人是從總行零售部抽調過去的。為什麼?因為未來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從內地過去的私人銀行客戶,必須要熟悉客戶才能服務好。現在我們感覺到,在香港市場很多銀行的做法還過於保守,因為長期以來香港經濟增長速度不像內地這麼快,客戶對私人銀行服務的需求也不會這麼多。

證券時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94

[轉載]過往30年國內為什麼缺少NB的軟件企業? 水晶蒼蠅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e996b01011lb9.html
沒有哪個行業是生活在真空裡的,軟件說白了是個「依附性」很強的行業(特別是管理軟件),其依附的產業規模和發展階段的特徵的重要性很多時候會大於具體企業主觀努力的重要性。所以從產業發展史的角度看問題很重要,而這點是大多數人不具備的。

其 實你的這個問題還可以再提出一個,就是:為何沒有牛逼的軟件卻已經有牛逼的硬件企業(華為,聯想,這裡暫且以大為美)?這樣可以更深入一些。製造業存在發 展的前提是什麼?是港口,公路,碼頭,機場,電力...軟件信息時代的前提是什麼呢?是終端操作器,是網絡設備,是基站,是光纜....

那 麼今天軟件企業處於大發展的前夜了嗎?不妨這樣想,用友軟件現在40來億的銷售額也就是一個中等樓盤的營業額,全部中國管理軟件的市場規模不過200億不 到。這符合發展的常識嗎?但這種現狀存在的「道理」是什麼呢?這個「道理」是不是正在被內外部因素打破呢?其實這就是博主在討論的問題。

另外,就積累而言,其實更確切的說法是:不僅僅依賴於技術競爭的國內軟件企業,可能面臨著更好的機會。純技術層面比拚的,還遠沒到時候。
 

下午頭暈腦脹,辦公室通風條件極差。五六十人的辦公場所,居然沒有窗子。缺少寫大報告的氧氣,寫篇小文章還湊合著夠用。

這個問題其他行業的經常問起,並沒有引起我深入思考。昨晚一位業內公司總裁,席間突發此問。第一他很懂他的行業,第二他對這個問題肯定有思考,第三,他想試探資本市場如何看待軟件企業,而且事關他公司定位和估值。

這個是大問題,答案自然也是五花八門,各有各的道理。譬如缺乏如比爾·蓋茨類的軟件英雄,盜版成風產業環境惡劣,軟件企業自身大多浮躁跳脫,缺乏長遠的目標和追求等等。

對於造成這個現象的深入思索和答案,決定我們怎麼看未來的軟件產業。其實這是關乎未來的問題。我們無法培養一個比爾,也無力打擊盜版,更不能教育企業腳踏實地。因此,我更願意從產業演進和產業間的相互關係來找答案。本文重點說明企業應用軟件和行業專用軟件。

首先,軟件是本身是人類智力活動的凝結。之於企業軟件,是企業管理理論在各種各樣公司中的具體實現。一般的企業信息化過程是,管理標準化,標準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因此如果沒有領先的企業管理理論,就難以產生領先的企業管理軟件。

第二,軟件的發展無法脫離其發展的產業背景。軟件是後工業化產物。看美國信息化發端可以用IBM大機的問世作為標誌。已經是二戰以後的事情。其實美國的工業化基本已經完成,出現了一大批大名鼎鼎的公司,GE,通用汽車,美國鋼鐵,IBM等等。麥肯錫這樣的智庫、德魯克這樣的智囊人物,在GE、通用汽車等優秀卓越的實踐中,汲取營養,形成管理方法論。這些為企業管理軟件的誕生準備了良好的條件。

反觀國內的產業環境,過往三十年用「沸騰」來形容,鄧公南巡以來,各路諸侯,各顯神通。宏觀產業是結構效率遠遠大於運營效率。也就是說,誰佔住了獨有的資 源,誰佔有的資源越大,越多,誰就越有競爭力。微觀企業管理層面,紛紛向德魯克取經,仰視西方五百強,沒有系統建立適用於中國企業的管理理論。一切都是舶 來品。

在這種大背景下,信息化處於從屬地位,大家崇尚拿來主義。人家那麼做的,我也這麼做。人家用的誰誰誰的,我也用誰誰誰的。至於外國的鞋子是否適用中國的腳,不需要關心,也很少有人關心。

這對處於蹣跚學步其的中國軟件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場悲劇。缺乏管理理論指導,看起來很土,上不得檯面;強敵打壓振振有詞,五百強企業中90%都用我們的產品。生存可謂艱難。

優秀的軟件,一定來自於卓越的實踐。中國行業整體性的崛起,將是軟件整體崛起的先聲。譬如建築行業,一半的起重機在中國,那麼中國的建築軟件的生存土壤就 是全世界最好的,因為它不得不面對各個各樣的需求,這些需求國外同類企業基本沒有見識過。在中國建築市場摸爬滾打出來的建築軟件,就一定是全世界最優秀 的。其他各行各業基本都在重複相似的故事,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

企業競爭要素發生了質的改變。過往三十年是結構效率大於運營效率。今後三十年是結構效率、運營效率、創新效率三者並重的局面。企業全面、深入擁抱信息化, 是其提供運營效率、培育創新效率的必然選擇。通俗的說,就是以前跑馬圈地,佔山為王,講究的是深厚的背景和靈活的手腕。現在要精耕細作,不得不坐下來,斯 文點,講究「預工其事,必先利其器」。

因此,未來十年是中國軟件企業崛起於世界的窗口期,誰能洞察先機,落子佈局,誰將贏得中國,贏得中國,也就贏得了世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44

轉載南方週末:好論文是如何煉成的 劉建位__學習巴菲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8e9ab0102e42a.html

我的實驗成果斐然,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寫成論文呢?

我覺得自己的論文質量不錯,為什麼學術會議和期刊總是不收錄呢?

做實驗沒日沒夜,實驗後的論文寫作更是夜以繼日,我如何能夠從容地寫作呢?

林宙辰研究員告訴實習生們:「要寫出好論文,技巧只是錦上添花,當你理解了寫論文的必要性,用心寫作的意識便會油然而生。」

為什麼要寫論文——分享與提煉

要寫出好論文,技巧只是錦上添花,當你理解了寫論文的必要性,用心寫作的意識便會油然而生,所謂正心誠意為先,而後才能齊家治國。我們為什麼要寫論文?許多學生回答是:老師要求寫,或者寫論文才能畢業。不幸的是,以上答案很少能催生出優秀的論文。

正解是:第一,研究者有優秀的研究成果要分享,並希望在學術圈內製造自己的影響。論文極大地提升了分享的效率,文章在手,重複宣講的煩惱不再有。以前10個人向你諮詢,你要講10遍,現在只是一篇文章,輕輕點擊,發予10人的簡單操作。

第二,寫論文可以極大地幫助自己提煉想法,把粗略的想法精細化。本來思路上也許有盲點,但當你必須考慮如何讓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時,幾行論點的草稿自然是不夠的,將所有材料重新進行有機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以下詩句也說明了寫作對研究者的意義:聽而後忘卻(I hear and I forget)、看而後記憶(I see and I memorize)、寫而後理解(I write and I understand)。

何時開始寫論文

對這個問題的錯誤答案是:現在必須寫了,不寫不能畢業,或會議的截稿日期將近。不幸的是,匆匆趕製的論文往往質量不佳。寫文章頗耗時日,好文章不是3-5天趕出來的。正解是:當材料充分、思考清晰、實驗結果齊備時,動筆時機才成熟。

什麼是好文章——想法好、表達好、語言好

首先,文章要內容好、想法好,不能只靠包裝。所謂內行看門道,論文最終要給同行看,他們自然會把你的想法和現有的想法進行比較,你的想法要經得起推敲。

其次,想法還要語句通順、邏輯連貫地表達出來。好論文首先要結構清楚,邏輯性強,前後呼應。例如,文章靠後部分如果引用一些知識,可以先用文獻綜述 在前方鋪墊好,給讀者一定的知識儲備,避免造成理解困難。其次,解釋要清晰。論文,尤其是工程類論文,要能夠讓讀者重現自己的算法,就要求必須解釋清楚每 一個步驟。論證要充分翔實,要充分地向讀者展現自己想法的價值。

在向讀者展示的過程中,一些輔助手段可以讓文章中的解釋更加清晰,例如圖表、直觀的記號。例如我們學習物理學時使用的符號非常直觀:用希臘字母來表 示角度、小寫字母表示矢量、大寫字母表示矩陣。記號非常有助於思維過程,阿拉伯 數字系統影響巨大,而其它計數法都消亡了,那是因為這種系統對記憶、理解都有很大的幫助。當然,如果一定要用其它符號進行表示,對文章內容沒有影響,但讀 者在閱讀時已經對符號所代表意義有所假定,如果改變了現有假定,會造成閱讀障礙。

第三,從語言上說,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論文一般是英文論文,我們用非母語很難做到文采飛揚,但至少可以語言平實而順暢,杜絕語病和錯別字。單詞拼寫、時態,甚至標點符號也要運用規範,尤其是數學公式裡的標點符號。

寫論文的幾大誤區——想法多、吹大牛、太複雜、過多引用自己的文章

有人認為「想法越多,論文越好」,但對於論文,特別是工程類論文,中心思想集中非常重要。一般地說,對於會議論文,由於篇幅和審稿時間的限制,一篇 文章以討論一個方法、解決一個問題為好。對於雜誌論文,其篇幅可以很長,因此可 以深入討論一個方法在不同問題上的應用。如果有很多種方法,建議每種方法寫一篇論文,而且後續投稿所討論的方法,要和先前所投的方法進行比較。

有人認為「吹得越牛,論文越好」,實際上要對自己的論文有正確認識,審稿人作為你的同行可以辨識出作者是否過分拔高自己。另一方面,過分的自謙也沒有必要,因為審稿人不會比作者更願意費心去挖掘論文的創新之處和貢獻。

有人認為「越複雜,越顯得我水平高」,但事實上一眼就能看懂,甚至簡單到「愚蠢」的文章反而更好,太複雜的論文很容易被拒掉(後面分析審稿人時,會仔細論述這一點)。

有人認為「引用自己越多,越說明自己是該領域的專家」,但恰恰相反,過多引用自己的文章,說服力比較差。

瞭解審稿人——志願服務、工作繁忙、潛在對手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我們要瞭解審稿人,寫論文才能有的放矢,因為是審稿人決定我們的論文的接收與否。

首先,他們是志願者,在學術圈裡做志願服務,並不因審稿而產生任何經濟收入。他們不一定與你來自同一領域,或研究相同問題,所以,不要直接進入主 題,而是要講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相當於讓他在讀你的文章時,也學到了知識。大家願意做審稿人,是因為審稿是拓展視野的簡便途徑,而且有機會比其他人更早 瞭解到最新的思想。如果審稿人在讀你的文章時感到有收穫,你的文章會因此得分。

第二,審稿人工作繁忙,他們用業餘時間進行服務,常常服務於多種期刊與學術會議,手頭經常會積累很多論文待審,並不是只拜讀你的一篇文章。所以,文章一定要簡明易讀,節省他們的時間與精力。

第三,審稿人經常是會議的領域主席(area chair)或雜誌的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從你引用的論文的作者裡挑出來的。他們一般做相關領域的研究,但是經常不會和你做完全一樣的問題。所以,不要在文章中對現有工作進行過於苛 刻的批評。寫論文相當於和讀者面對面地對話,你可以提出意見並進行評論,但一定要有禮貌,否則審稿人可能會相當地惱火。

瞭解了審稿人,我們來看看他們如何審稿。會議和雜誌一般會給審稿人提供評審表,提醒審稿人需要考察哪些事項,比較典型的有:第一,論文是否在本會議 或雜誌的討論範圍之內,如果風馬牛不相及,論文會被立即排除。第二,實驗結果是否能被重現。第三,論文是否寫得好,一般讀者是否能讀懂。另外,引用的文獻 是否太多或太少。當你們的工作和審稿人的工作相關時,審稿人很自然地會關心自己的研究是否被引用,如果不加引用,你的文章將被減分。有些人覺得不引用或少 引用會顯示出文章的新穎性,但是審稿人能看出是否有未引之處。如果被指出重要的文獻有缺失,文章將很難被收錄,因此不要故意隱瞞你所知道的文獻。另外,這 也是一種違反學術道德的行為。

關於審稿人,我們的認識常常存在一些誤區。有人認為審稿人會認真拜讀所審的論文。其實由於審稿人經常同時審多篇論文,如果審稿人能在一篇文章完整地 花上2小時,就算非常負責了。審稿的典型的順序是:題目→作者→摘要→結論→參考文獻→導言。審稿人看參考文獻經常是看他/她的論文是否被引用。至此,正 文還沒看,審稿人就已經有了是否收錄的傾向性,後續的閱讀只是為了找正面/負面的證據來支持他/她的決定。所以,要把所有重點在前面提到的幾個環節中強有 力地展示清楚,使得審稿人能夠盡快正確理解你的論文的創新之處和貢獻。

論文的組成部分

論文的組成部分,大致來講,由以下構成:題目——摘要——導言——相關工作——正文——實驗結果——結論/討論/未來研究——參考文獻——附錄。

以下所列的論文組成部分,要視具體的情況取捨,比如附錄,如果沒有數學公式可推導,就可以沒有。次序也可以視具體情況調整,比如「相關工作」有時會 放在最後,因為有時評論前人工作時先需要理解當前論文的工作,如果放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審稿人很難讀懂,而如果放在後面,審稿人讀懂評論和比較就會比較容 易。

「題目」就是用一句話來概括自己的文章。好的題目有兩個要素。首先,不能有歧義,要能讓審稿人正確聯想出文章做了什麼。其次,要便於記憶,否則讀者 日後要寫論文時,你的論文早已經不知丟在何處,如果有容易記憶的題目,他會優先想到你的文章。要做到這點,題目要短、要有關鍵的字眼。

「摘要」就是給出論文的概況,吸引讀者。在這裡要給一些適當的細節,簡略描述你的方法是如何實現的、有哪些組成部分(components)、實驗結果如何、比現有的技術提高了多少。

「導言」部分很重要,首先要講明做本研究動機,講明為什麼本文所述的研究很重要?為什麼該研究是值得做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論證,後面寫得再好也沒有 用,因為大家不會浪費時間在「沒有用」的東西上。其次,本文的貢獻、創新性要明確突出,不要讓人誤認為你的研究與別人相似。第三,介紹你的方法時要比摘要 詳細些,但是不要給太多的細節。

「相關工作」是為了證明你的工作的新穎性的。因此對前人的研究的引用要完整,並且一定要尊重相關文獻的作者,可以指出其缺點,但一定要禮貌,要以建設性的方式提出。

「正文」用來介紹技術上的細節,終極目的是要讓人理解你的方法並能重現實驗結果。首先,邏輯要清晰,其次,技術上的細節不能缺失。但是,如果細節可 能喧賓奪主,則要適當刪減或挪到附錄甚至補充材料裡,以免干擾正常的閱讀節奏。如果文章比較複雜,可以敘述一下方法的組成部分,畫出框圖,展示方法、內容 及其關係。文章的實驗結果要證明「我的方法的確比現有最好的方法還要好」。有一個細節需要注意:有些同學在文中用紅、綠、藍色來指示對象,但經常圖片打印 出來都是灰色的,對象難以區分,所以最好不要用顏色來指示圖片裡的對象,而要儘量用不同樣式的線型、填充模式等,再打印出來確認不同對象的確是可以區分 的。另外,對於所有的圖、表,要在正文裡加以說明,對於反常規的結果尤其要突出地論述其原因。

「結論」部分是給讀者留下印象的最後機會,要進一步突出自己的貢獻。

你還可以開誠布公地承認自己的缺點,其實這會讓審稿人留下好印象,並且給其它讀者以提升空間,讓他們沿著你的方向繼續前行。

有一個很不好的做法,就是將摘要、導言裡對方法的介紹和結論用同樣的話進行表述,甚至互相拷貝。文章的摘要、介紹、結論,要在不同的細節層次上介紹你的方法、強調你的貢獻。

文章末的「參考文獻」要完整、相關性要強。當敘述到與本文相關的最新技術或不常用的技術時,一定要頻繁地引用相關文獻,不然審稿人有可能會誤以為你把這些工作聲明成你的貢獻,最終對你的文章產生負面影響。

「附錄」不常有。如果細節特別長,放在正文中影響正常的閱讀節奏,導致讀者讀完細節就已經忘記了前文,則可以放在附錄裡,當讀者希望看細節時再參考這一部分。

如何寫論文——日積月累的好習慣

寫論文這個過程,要經歷幾個階段。首先要準備材料,其次,在進行思考和實驗的過程中要書寫並保存一些草稿,之後再把細節填充進去。等材料收集齊備, 就可以進行修改。修改有兩種,「大修改」是revise,意思是可以把段落順序進行調換,可以大篇幅地進行刪除、增補,而「小修改」是edit,即「編 輯」,例如對於用詞和標點符號的修改。修改論文時,最重要一點,就是要從一個做相關工作、但不和你做完全一樣的問題的人的角度來審視你的論文,只有這樣才 能最佳地組織文章結構、確定需要介紹多少相關知識和技術細節。

寫作順序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完全遵從自己的習慣。你可以從頭寫到尾,可以先寫技術細節再寫導言,也可以先搭框架,再填充細節。但是,需要格外注意 的是,寫論文的功夫在平時,要注意積累材料,注意記錄平時讀文獻時的主要想法、作者、文章題目、頁碼、與其它文章的區別等,另外,實驗結果也要及時記錄。 隨時進行記錄的好習慣,會把你的寫作時間分散到平時,讓寫作更「輕鬆」。如果平時只是拚命做實驗,最後三天熬夜寫文章,結果一般都不盡如人意,因為這樣容 易丟三落四,且常常會出現問題,例如有時會發現實驗參數不對,但此時為時已晚。

在修改過程中,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薦的技巧。

要注意,一定不要依賴別人,如果你只會做實驗,希望讓他人代寫論文,你的文章永遠要掛他人之名,你永遠沒有獨立的作品。平時要多積累,可以多摘抄一 些好詞好句。要記錄下自己的錯誤,同樣的錯誤儘量避免犯兩次。請別人幫你改過的版本最好保留下來,多跟幫你改文章的人交流,瞭解他們做這些改動的原因。字 處理軟件提示可能拼寫錯誤的詞要重點審查一遍。如果有餘力,申請去幫忙審稿,這樣就可以通過審稿人的角度來看稿件,從而反思自己的論文。

寫作不僅需要結構嚴謹、內容充實,語言也要順暢可讀。我們可以通過遵循以下寫作注意事項,來逐步提高寫作能力。

如果總是先寫中文再譯成英文,英語很難提高。直接用英語寫作,剛開始可能很困難,可能寫完5行字,就已經花了一小時,但是萬事開頭難,邁出第一步, 路會越走越順。對於我的學生,我一般會認真指導他們完成第一篇,從第二篇開始,就基本上不用太費心。其次,要用自己最熟悉的、確定不會產生歧義的單詞。不 要用金山詞霸等軟件直接查詞,選擇自己沒有使用過的詞,這樣很容易產生歧義。第三,每段只講一個要點,並且要明確。第四,畢竟是在進行科技文獻寫作,注意 語言要正式,要進行提煉,用語不要過於瑣碎家常。第五,要避免「毫無疑問」(no doubt)、「絕對」(absolutely)、「顯然」(obviously)這類絕對化的用詞。第六,不要使用複雜的語句,要儘量簡單明晰,便於讀 者理解。另外,要注意銜接過渡,選擇正確的過渡詞與聯接詞,還要注意轉折,注意連貫性,避免行文跳躍。最後,現在很多字處理軟件都提供拼寫檢查功能,對於 軟件提示可能出錯的字,一定要仔細再檢查。

結論

首先,寫作不是為了應付任務,而是為了讓你對問題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完整。寫作的目的不應該是為了趕「deadline」,而是因為有思索、有內容, 想要進行分享。其次,一篇好的論文,是好的內容與好的寫作的結合。第三,決定論文「生死」的審稿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仔細推敲你的文章,因而一定要讓文 章重點突出、邏輯清晰、用語簡明,從而減輕他們的工作量。第四,要養成經常用文檔進行記錄的習慣,將寫作時間分散到平時,寫文章的過程才會順利。最後,要 自己首先修改、修改、再修改,而不要想著依賴他人。所謂的「依賴」,就是在自己還沒修改到無法改得更好時,就交給別人。只有對自己的文章負100%的責 任,才能最快速地提高。

以上要點,我們唯有以認真負責之心、多次實踐之行,才能真正掌握,才能寫出好論文。

(本文作者林宙辰博士是微軟亞洲研究院視覺計算組的主管研究員,現在是北京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東南大學的客座教授、中科院計算所的客座研究員和IEEE的高級會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80

轉載:科學研究在於探明問題的本質 劉建位__學習巴菲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8e9ab0102e3ww.html

轉載:科學研究在於探明問題的本質

來源:infzm.com

作者: 李航 最後更新:2012-04-04 11:03:43
http://www.infzm.com/content/73693

1.「這是問題的本質嗎?」

我是在日本京都大學讀的本科和碩士,從大四開始接觸研究,導師是長尾真(Makoto Nagao)教授,方向是自然語言處理。長尾先生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做了一系列開創性的工作,在學術界很有影響。他後來成為京都大學校長,現在是日本國會 圖書館館長。長尾先生是我的啟蒙導師,我從他身上學到許多東西,讓我印象深的是他經常強調做本質研究的重要性。在研究例會上,我們向他介紹研究的進展,他 經常會問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這是問題的本質嗎?」當時,我對這一點理解並不很深。後來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越來越體會到它的重要,對問題本質的探索其 實是做科學研究的精髓!

2.什麼是本質的研究

真正的科學研究是探明問題本質的研究,其成果應該有以下幾個特點:

(1)經得起實踐檢驗;

(2)有堅實的理論基礎;

(3)簡單明了;

(4)實用的(僅限於工學)。

因為如此,本質的研究才是有生命力的。

波普爾(Karl Popper)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他的「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理論在西方產生了巨大影響。波普爾認為任何學說 要成為科學理論,其必要條件是它必須是可證偽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反例來驗證其真偽。「天鵝是白的」這個命題是可證偽的。如果找到一隻黑色的天鵝,這 個命題就會被證明是錯的。「如果我從小開始學鋼琴,現在一定能夠成為一名鋼琴家」,這個命題是不可證偽的,現在的「我」無法重新走一遍人生,也就無法驗證 其真偽。只有經過無數次驗證,不能被推翻的理論才能成為科學。即使是成為科學的理論,某種意義上仍然是假說。萬有引力定律也好,相對論也好,只是目前沒有 被推翻的、現在暫時被大家承認的「假說」。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被人們當作真理達一千多年,後來發現它是錯的。誰能保證我們現在堅信的學說將來不被證偽?科學 家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不斷試圖推翻自己建立的學說,尋求對自己學說的批評,探究更正確的學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接近真理。波普爾的哲學因此被稱為批 判的理性主義。

我們現在談到科學,往往意味著真理。好像科學就是真理,真理就是科學。其實,十八世紀產生於歐洲的科學,即所謂的science,是狹義的科學,僅 指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科學是數學化的自然學,工學是數學化的技術學。科學的目的在於探求自然的奧秘,工學的目的在於改變人類的生活。但是,兩者都需 要抽象,都需要建立數學模型。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工匠,完成了長城、大運河、故宮等偉大工程,但是缺的是把技術總結上升為理論的想法。工匠們死了, 他們的手藝也就失傳了。

科學與工學需要抽象,就是說把最核心的概念提取出來,忽略其它要素。在考慮物體運動時,我們把物體看作「質點」,因為這時物體的其它特性都是不重要 的。抽象也意味著一定的近似。做萬有引力實驗的時候,是不可能造出一個只有兩個物體相互吸引,而沒有其它物體干擾的實驗環境的。如果我們要精確地驗證萬有 引力定律,往往發現實驗結果與理論並不完全相符。因為世界錯綜複雜,研究中的近似總是必要的。同時,科學與工學需要數學模型化,只有建立在數學理論基礎上 的科學、工學才具有普遍意義,因為數學是系統的、嚴格的。

本質的東西往往是簡單的。所謂奧卡姆剃刀原理,主張在所有可能解釋現象的理論或模型中簡單的理論或模型是最好的。

愛因斯坦說:「Make everything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t simpler」(儘量把所有事情變得簡單,以致不能更簡單)。他的 E = m c^2 公式是個典型的例子。為什麼會有奧卡姆剃刀這樣的普遍原理存在,不得而知。從統計機器學習的角度來看,是可以解釋的。複雜模型往往會對已有數據進行很好的 預測,但對未知數據的預則就會有很大誤差,相反,簡單模型對已有數據的預則並不那麼好,但往往擁有更好的推廣能力,對未知數據的預測會更準。

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研究不需要考慮實用,但是工學研究是要考慮實用的。這裡有一個笑話:一個醉鬼天黑時在路燈下找東西,別人問他:「你在找什 麼?」他說:「我在找鑰匙。」問:「你在哪裡丟的鑰匙?」答:「那邊。」問:「那為什麼在這邊找?」答:「因為這邊比較亮。」實用研究切忌「在已有的燈光 下找東西」,它必須是因所要解決的問題而驅動的。

抓住本質的研究是有生命力的。波爾茲曼提出了熵的概念,闡明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統計特性,是熱力學的奠基人。但是,最初他提出這個理論的時候,得到 的卻是同行們的猛烈抨擊;大家並不認同他的學說。波爾茲曼晚年憂鬱沮喪,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波爾茲曼長眠於維也納,墓誌銘非常簡單,僅寫著熵的定義 式:S = k log W;但這是對他一生最好的總結。波爾茲曼的生命是短暫的,但他的理論卻是永恆的。

3.如何做本質的研究?

怎樣才能做本質的研究呢?前輩們曾分享過他們的觀點。

胡適提出: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研究的兩個基本步驟。首先要能標新立異,不斷提出新的問題、新的想法。之後,要能對提出的假 說做嚴格的論證或實驗,去偽存真。曾在博文《科學家的小故事》中談到科學家的基本素質,其中包括想像豐富,思想深刻。這兩點是科研工作者必備的,也是科研 工作有別於其他工作的地方,因為只有想像豐富,思想深刻,才能去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卡耐基·梅隆大學金出武雄(Takeo Kanade)教授著書《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提出同樣的想法,並給出很多具體實施方案。

笛卡爾提出:懷疑一切。在他的《方法論》中,笛卡爾說: 「我相信的第一個法則是,如果不是確信如此,不承認任何事情為真」(The first law I believed was never to accept anything for true which I did not clearly know to be such. )不能因為是權威人士說的,大家公認的,就一定正確,並不加思索地接受。懷疑一切的態度在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

有一位日本教授總結了做研究的三階段:守、破、離。對科研工作者,特別是研究生有很好的啟迪作用。研究在於創新,但是上來就否定已有的理論、方法,多半會走彎路,因為你對已有的科研成果理解不夠。應該採取的策略是:

1.守,先假設已有的理論、方法是正確的,謙虛地學習並掌握它們;

2.破,發現已有理論、方法的問題缺點;

3.離,建立自己的新理論、新方法,甚至是全新的理論、方法。

另外,功底紮實也是做好研究的必要條件。

可以看到:做研究不難,做好的研究難!正如開發產品一樣:做產品不難,做好的產品難。

(作者介紹:李航博士,微軟亞洲研究院互聯網搜索與挖掘組高級研究員及主任研究員。日本京都大學電氣工程系畢業,日本東京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研究方向包括信息檢索,自然語言處理,統計機器學習,及數據挖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82

《價值投資者的5條「軍規」》(轉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0eldl.html
近期股神巴菲特給出自己投資的5條建議,筆者稱之為價值投資者的5點軍規,我們通過以價值投資的角度來解讀和分析,結合當前A股市場現狀來談談當前的投資思路。

    第一條建議:視股票為生意的一部分,問自己「若股市明日關閉,歷時3年,我將會有何感受?」如果我在那情況下很樂意於擁有該只股票,這猶如我對自己的生意感到欣慰。這種理念對投資方面尤為重要;

    巴菲特將投資股票視為生意的一部分,其實也是事業的核心。許多普通投資者將股票視為賺快錢,其實那就是在投機,在賭博。從這個角度而言,股票市場是否是賭 場,並不取決於股票質量的好壞,而是取決於市場參與者是否抱著一種賭博的心態。巴菲特用一級市場的眼光來研究二級市場,至少保證風險降低了許多。普通投資 者過於追求快速盈利的結果,但往往效果恰恰相反,最終虧錢出局。從短期來看,股市是零和遊戲,甚至是負和遊戲,但長期而言,股市是財富的創造者。

    第二條建議:市場在服務你,不是指示你。市場不會說給你聽你的投資決定是對,還是錯,但生意結果卻可決定到你是對還是錯。這都是從華爾街公認的證券分析之父Ben·Graham(本傑明·格雷厄姆)偷師的;

    本傑明·格雷厄姆將「市場先生」的本性用歇斯底里來形容,真是恰如其分。市場先生永遠是成功投資人的僕人,而不是主人。如果將這種主僕關係調換,讓投資者 成為「市場先生」的奴隸,那麼投資者就要付出慘重的代價。理性投資者最好的辦法就是趁著市場先生打折拍賣自己手裡的家產之時,順手牽羊撿個便宜貨;在市場 先生哭著喊著要買股票時候,成功投資者趁勢將手裡的高估的股票「大方」讓給他。

    第三條建議:當你無法精確知道一隻股票的價值時,那就應讓自己處於安全邊際。這樣你就只進入一種狀態,那就是你可以在某程度出錯,但又可很快脫險;

    安全邊際的概念由格雷厄姆首創,已經非常經典,他是指,如果價格跌破內在價值的一半,那樣才具有安全邊際。安全邊際保證了大家買的股票物有所值,不會追 高。即使價格再往下跌,轉手賣出獲得更高收益的機會仍然會很大。長期來看,只要選擇的公司是優質的企業,沒有破產倒閉的風險,那麼價格遲早會漲到內在價值 上來。這就如同馬克思所言,從根本上而言,價值決定價格,但在供求關係的影響下,價格會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對投機者而言,懂得何時買賣要比買賣什麼更重 要,但對投資者而言,只要發現了安全邊際的股票,就可以買,不用理睬指數是否已經見底。

    第四條建議:辯證看待「精明的人最經常以借來的錢去作孤注一擲的事」;

    精明的投資者照樣可以做集中投資,只要認為風險可控,那就應該孤注一擲。理論學派認為投資應該分散化,這樣才能降低風險,價值投資者認為這是謬論。巴菲特 認為,與其兩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價值低估的東西就應該敢於借錢買,而不是等著機會錯過。優秀的投資者如果是獵手,一旦找到合適的機會,就應該果斷出 手,而不是患得患失。當然,索羅斯曾經說過,承擔風險無可指責,但同時記住千萬不能孤注一擲。但巴菲特與索羅斯兩人的觀點並不矛盾,索羅斯強調的是對風險 要有事先的準備,要做最壞的打算,巴菲特強調的是如何實現收益的最大化。他們談的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第五條建議:股票不知你擁有它,你對它有感覺,它卻對你毫無感覺。股票亦不知你付出了什麼。人們不應將情感投射於股票上

    巴菲特說過,投資要用大腦而不是用腺體。投資最大的障礙就在於克服感情因素帶來的不穩定。如何保持理性且客觀的投資心態,這是成為成功投資人的必要條件。 普通投資人往往意味過於關注市場的漲跌,心情也隨市場起伏波動,時好時壞。對價值投資者而言,無論是晴天多云,還是颳風下雨,投資的本質不會改變。最終都 是要落實到企業的內在價值上來。

    (上海證券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